人居环境10篇

人居环境篇1

摘 要: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

关键词:人居环境;居住建筑;基本内涵

人居环境,简而言之,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这不只因为人类有能力营建气势磅礴的建筑——因为同样动物也能为自己搭建精巧复杂之栖息场所,还因为人类在为自身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充斥着与土地和自然间若即若离的恩怨矛盾。对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恋以及逃避是一对在人居环境史中反复出演的矛盾戏剧。而这样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尤为突出:二十世纪在见证了人类与土地和自然之间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类彻底逃避于人造环境之居住状态。其典型例子为大量无选择地使用透明玻璃,以及悬索轻型结构以企***逃离土地之重力束缚。但是我们似乎并不知道我们人类为何这样做,也不知是否体现了我们对土地自然的恩情与怨恨。基于此问题,才提出了居住建筑的人居环境问题。中国人居环境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不仅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

1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

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其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环境方面:

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脱离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

2 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

二十世纪的最后20年,是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巨变的20年,也是人居观念不断更新的20年。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拥挤在环境恶劣的棚户中。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府的努力方向和***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策的主要考虑内容。尽管这个观念很传统,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于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许多人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3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认识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环境建设遭遇困难。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耸而相互间毫无关联的楼房,一个个大而无用的广场,一条条不断拓宽仍然拥堵的道路;再如,外观华美的建筑内里则简陋粗糙,居民众多的小区里缺水少电等等。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4 建筑师在推广健康型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

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无庸置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

二十世纪内这一深刻内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们一直忙于真实的建造,无暇反思。自二十世纪交替以来,我们习惯于敏锐地捕捉前卫新奇的先锋艺术,同时也为自己日新月异改造土地的技能挺进而感动。所有这些无疑强化了我们对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实建造的意识和能力,但这是否体现了人类“土地恩怨”爱恨之根本情结,惟有敏锐思辩方可赋予其意义。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为今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居住区与住宅的规划和设计,要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原理编写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柳孝***.城市物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杜.

[4]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人居环境篇2

关键词: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

中***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人居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群。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运用科技、艺术、经济等手段满足城市环境中人的生理、心理、物质及精神需要,在进行环境与建筑设计时首先把生活其中的人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处处为人着想。同时,要创造自然与文化、美的形式与生态环境的全面融合,要让自然渗入设计,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使人们的工作、生活、休息、娱乐与自然和建筑的平衡发展达到近乎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使人性化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1 城市人居环境要适应人的需求

城市人居环境就是要适应人的需求。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认为,北京“官居城市”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府观念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发生了重大改变。适宜人居住的环境有很多指标,人的天性要和自然亲近,亲近的含义就是人在这个环境里感到很放松、舒适。人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所以,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应该要满足三种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叶文虎教授理解“宜居城市”这个概念是比较全面而科学的。

人居环境对城市居民的深远影响已得到人们的共识,在交流频繁和日益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将人居环境的优劣作为选择长久栖息地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是为人所使用和鉴赏的,其优劣、美丑要根据人使用后的效果和感觉来评价。同时,人居环境也会对人的情绪、心理乃至性格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更要求我们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层次。

2 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从太古洪荒的掘山为穴、构木为舍、垒石为屋,到今天的摩天楼、跨海桥,人类世代不息的环境创造,构成了一部灿烂的文明史诗。随着文明的历史掀开新一页,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利用的深度、广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流高速发达的时代,也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提升生活品质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r巨大进步。伴随着住房消费者时代的到来,社会和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居住方式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社会对生活质量和居住品质的要求随之日益提高。

如今,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和期望,已从最基础的住宅工程质量要求,发展到对居住社区的综合品质需求,召唤着新时期以人为本高品质的居住区的出现。规划设计是居住区建设的灵魂,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居住区开发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新时期的居住区设计,应该是一个对人的行为(包括生活方式等)进行深入理性思考而获得的结果,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合理的、人性的“建筑空间”,并赋于其具有现代精神、人性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

3 建筑设计的新追求

在居住区开发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将对住宅单体平面、外立面与住宅整体形象,以及与居住区相配套的文化、教育、商业、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筑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会使建筑形象更具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会从多方面满足和丰富人们对新生活居住方式的需求。

3.1住宅房型平面及立面的设计

居住区中,住宅是建筑设计的主体。住宅单体平面设计应创造合理、健康、灵活、舒适、安全、个性化和符合审美要求的居住空间。住宅户型需要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目标、客户群进行不同的户型设计,这也是住宅设计“以人为本”的基础。户型平面决定了居民生活的室内空间质量,是生活环境的第一空间。居住环境的健康、舒适是人们格外关心的热点,随着表现异国文化情调“欧陆风”的消退,色彩明快、淡雅清新、具有传统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小区会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蓝***中。

3.2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建筑能耗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绿色环保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合理的空间组织,新型节能材料的应用,应在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热、电、水、天然气等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和节约是发展的趋势。例如,居住区利用小区垃圾焚烧给小区供热;利用中水(为生活污水或可重复使用的非生活饮用水)系统给住户卫生间抽水马桶供水;利用植物绿化降低噪音、净化空气,以及天然水的再利用等一系列的有益尝试,或许就是我们明天的小区生态模式。住宅的发展促进了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反过来新材料、新技术的更新和应用为创造更完美的居住空间提供了条件。住宅是一个依赖环境生存并不断与之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结构体系。通过增加科技含量,优化住宅设计来达到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走在科技前沿的住宅产品,才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

4 居住区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的理念,经历了从“仿中西园林”到“生态小区”,从“公园”到“家园”的过程。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住宅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居住区空间环境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同样应受到重视。从绿化、园艺、环保和节能等诸方面综合考虑,应注重环境的生态化与个性化,崇尚自然,追求原生的自然环境与人工元素的紧密结合;应使居住者在使用上的生理需要与观赏上的心理需要相结合;应能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健身需要;应考虑老人、儿童两个层次的不同需要等等。应着眼于符合居民生活活动需求,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出既有人情味,又有个性化的环境空间。同时。人性化的设计,如绿化景观、残障坡道、儿童乐园、健身步道、游泳池、网球场、亭等设施的布置,均应传达一种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关爱,体现出一种社区文化――小区同时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从根本上讲,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应是统一的。

5 结语

人居环境篇3

摘要:近年来,人居环境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纲领。当前,国家城市发展的理念已经转向舒适和宜人的方面,因此探寻适宜的人居环境理论以及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的。本文以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成都市为例,探索自然条件对于该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并基于结论评价该市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人居环境 自然条件 影响

21世纪,城市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的焦点,但城市本身的复杂性使的全世界面对一系列继续发展与优化的问题。工业化发展和汽车时代的到来造就了今天的城市品质,也为人居环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谓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不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策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

一、影响人居环境的因素

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因素(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经济因素(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资源)三个大类。其中,城市的自然因素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天生和潜在优势,也是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具有自然优势的城市往往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成都的自然条件

据《华阳国志》记载,成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位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因此,“陆海”和“天府”给成都的自然条件定了性,也造就了成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城市性格。

1.地理位置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境内海拔387-5364米,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市中心位于北纬30.67度,东经104.06度, 平均海拔约500米。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相接,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与眉山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辖区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

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也是是宝成、成昆、成渝、达成以及未来沪汉蓉、成兰、成贵、川青、川藏等铁路干线,成绵乐、成西、成渝城际铁路的交汇点,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和六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成都北编组站更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

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成都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运输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

2.地质条件

2.1.地表组成物质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得力于河流出山后,在冲积扇上来回摆动而堆积的地层。这种地层的特点,就是典型的河流冲击物的二元结构。上面是细腻的土壤,适合作物种植,下面是沙河烁石层,孔隙度大,含水性能高。二者上下结合,就是一套完美的农业土壤结构。加上两三千年来深耕细作的影响,表土积累大量腐殖质,形成了肥力很大的水稻土,更加增添了成都平原土壤的肥沃程度,在农业社会里物产丰富,自然奠定了休闲城市的“地利”基础。而主要的地表组成物质粘土,沙和砾石,也具备一定的承载力,对于城市的建设也较为有利。

2.2.地下水

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为地下水的蕴藏和补给创造了有利条件。成都平原地下水总的流向自北西向南东径流,地下水埋深较浅,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以1-3M为主,广布于平原全区;平原周边山地丘陵地带,地下水相对较为贫乏。平原降水丰沛,河道,渠系分布密集,农灌用水量大,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起到了积极作用。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72.02万m3/km2?a,位居全省之冠,地下贮存量之大,有较强的调蓄能力,是一个大型的地下水库。

2.3. 地震

成都平原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因此,成都平原地质结构减震效果较好。成都平原板块很硬,地震释放的能量只能选择薄弱的方向延断裂带向北释放。成都平原不是地震活跃带,发生地震的几率很小,一般震级都在3级以下,所以历史上周边大地震对成都造成的损失都不大。

纵观成都的地质条件较为优越,地表组成物质肥沃,地表承载力较强,城市建设限制较少;地下水蕴含量丰富且地震发生频率低,对于良好人居环境的营造和建设非常有利。

3.地形与地貌

成都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最高处在大邑县西岭镇苗基岭,海拔5364米;最低处在金堂县云合镇金简桥下资水河出境处,海拔387米;全市相对高差达4977米。地貌组合规则有序,平行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中高山区、沿山丘陵区、平原台地区、低山区、丘陵区。龙门山、邛崃山雄据西北,龙泉山斜贯东南,长秋山横亘南端,为中部成都平原筑成天然屏障,平原与山区之间为丘陵过渡带,龙泉山以东的丘陵属川中丘陵区。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0.1%、27.6%、32.3%。

成都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不仅增添了成都山水并秀,风光如画的自然景观,也为良好人居环境的创造提供了先决条件。

(1)物产资源丰富

由于成都市海拔高度的显著差异,因此形成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与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并使市域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为全市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成都西部山地岩性多样,经构造运动、风化侵蚀等作用后,形成各种地貌形态,以名山秀水与奇峰异洞居多,如:彭州影厂沟瀑布群,邛崃天台山风景区,都江堰青城山,邛崃金龙溶洞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2)平原地貌

成都市三种主要地貌类型中,以平原地貌为主体,占全市面积的40.113% ,土地利用率最高,垦殖指数达3812% ,是四川省最宜发展大规模机械耕作的地区。粮食、油料及蔬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保证全市人民的粮食、油料、蔬菜和副食品的供应有重要意义。

另外平原地区的城市,城市拓展性和通达性相对较好,平坦的地势有利于交通和城市的建设。成都历来陆路驿道纵横,水运发达,交通方便,也与平坦的地貌条件有关。成都城区楼房鳞比,街道宽阔平坦,具有典型平原城市特色,也是成都所处特殊地貌条件的结果。

平原不仅是发展农业的绝对好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建设,尤其是人们选择居住的好地方。成都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该处是人们安居乐业,创建良好居住环境的较优选择。

4.气候条件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月平均气温为5.6℃;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年日照时数1042-1412小时;年平均风速1.3米/秒,最多风向为静风,次多风向为北风;年平均相对湿度79-84%;年平均蒸发量877-1132毫米,地域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季节分布是春夏高、秋冬低。

成都特有的气候条件,对于成都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和舒适性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冬季较暖,少雨,无霜期较长;春季气温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回升早,典型的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相较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城市,更有利于人们生活以及休闲。

(2)成都是四川多云雾地区,云雾多,空气中水汽不易辐射和扩散,常有闷热之感。而成都全年日照只有1213小时,日照不足,阴天占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二,加上成都湿度较大,全年相对湿度为82%,因此,成都地区楼房建筑间距较大,基底架空较多。

(3)成都地区静风频率高,同时云雾多,不利于城市上空有害气体的扩散和稀释,另外成都大气悬浮颗粒污染分布范围较广,北从驷马桥,东到川棉一厂,西至无机校,西南抵红牌楼,南止火车南站,也与成都的山地走向和全年的风向有关。

成都的气候条件,对于成都人居环境的休闲舒适性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风向风速以及多云雾的影响而导致的污染问题也不可小视,空气质量问题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为成都打造优越的人居环境增加了阻力。

5.水文条件

成都平原河流分属岷江,沱江,涪江水系。各水系从西北部各大小山口进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岷江水系流经平原西南部后汇于新津县流出区外;沱江水系流经平原东北部后汇于金堂赵镇流出区外;涪江水系流经平原东北部后流出区外。各水系在平原的分流密度平均每公里2.5条,与江河配套的各级渠系每公里达2-4条,是典型水网化平原。特别是都江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渠首处于岷江冲积扇顶点,利用岷江丰沛的水量控灌整个成都平原。优越都江堰的灌溉,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三、总结

城市具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作为地理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的自然环境及条件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自然条件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具有先决性和客观性,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成都市的自然条件为成都人居环境的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地势平坦,地貌上无特殊天然障碍,易于规划布局;市区所在平原部分无大规模的斜坡和地质灾害, 市区周围河渠纵横为郊区农业生产和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温润,易于休养生息;自然资源丰富,利于城市建设发展等。总的来说,成都的人居环境由于自然因素的优势较为宜人;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今后成都人居环境的打造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汪苏华,李钟武. 成都市城市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合理利用与保护[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15).

[3] 刘颂,刘滨谊.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1995(5).

[4] 李丽萍,郭宝华. 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

人居环境篇4

1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

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

2 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约有660个城市,预计不到10年要翻倍,即1 200多个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大建设、大破坏”改为“大建设、少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城市规划专家将城市规划划分为6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环境建设阶段,第六阶段为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如何体现呢?应明确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使城市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发展。补偿20世纪对自然资源“大破坏”的损失,并在原基础上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应由城规专家担纲,协同生态、建筑、园林、文物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共谋综合性的总体规划,而且要各学科专家从专项角度介入总规。首先要切实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除了必要的石材开发以外,杜绝炸山毁林、围水造地等激发天怒的破坏性建设。即使开采石材也要避开城市中心城区,在相对隐蔽的地带进行,而且要认真学习中国古代有益的经验。如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等采石场,遵循一定设计原则,有计划地开走石方,留下一个山水空间。绍兴东湖还结合采石于石壁上开了一个桃花洞,并在洞两旁天然山石上镌刻了一副对联: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在起伏的丘陵用地上规划街道时,建筑不宜照搬平原上方格网式的体制。应是路随山转、因山构室,总体上一定要人工服从自然。《园冶》说:“假如基地偏缺,隣嵌何必欲求其齐”,“多年树木礙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山水、古树名木和一切自然景观资源都难以移动,而人是活的,可以在总体上因地制宜地规划街道。但在局部,则必须改造自然地形以适应街道和建筑的基本需求。城规宜根据城市的山水形胜布置街道与建筑,与之适应,这是比较难的。但中国哲理是“先难而后得”。民居或山或水,之所以令人赏心悦目,就在于顺应自然地形,先难而后得的因山就势,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每个城市的山水形胜各异,巴山蜀水、楚水汉天、二樵珠江、江南水乡各有千秋。民居也因地之山水形胜而具特色,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脉。如有心创造城市特色,又何至于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呢?若各自巧于因借本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植物因带分布而自别,又何苦在北方城市置假榕树、假椰树呢?绿地指在自然土地上种植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的土地,绿地也要打假。

城市和农村从外观到内涵都要强调中国特色,我们总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循时代而进,在继往开来方面有创造性地发展。对外国文化要学习,但必须结合中国实践。佛塔、须弥座、琵琶都是在学习外国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国文化的实例和典范,学中有创。在某些城市保留的外国租界区或一些展览性场所可以造外国风光供参观,但作为城市和农村的总体建设,不宜提出“异国风光”的口号。《北京晚报》2004年10月11日以“西班牙小镇落户延庆”为标题,提出延庆将陆续建立日本、法国等7个异域风情小镇。至于温哥华森林、塞那维拉这些冠以洋名的地方就数不胜数了。“一方风水养一方人”,延庆山水何以产生异域风情呢。此风可息,而万万不可长。本来就千城一面了,再来千镇一洋面,谁受得了?人居环境必须本土化。现在的乡村都呈现地方风格,从县到市要力求保护这些差别而不是破坏。

作为专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综合性总规的前提下,深入贯彻总规的专项要求。指导的理念就宇宙观而言是人与自然协调,就社会观而言是以人为本,城市绿地系统包涵园林,园林是综合的,绿地系统也应包涵人文的特色。“千城一面”之弊只有通过创造城市的特色以求缓解。城市的自然山水形胜与文脉的融会便构成城市特色之根基。要根据城市定位定性而制定相应的绿地指标。基本指标是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主要用于森林,亦可作城市绿地参考指标,但不能只言覆盖率而不讲绿地率。因为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土地利用规划,惟据绿地率才能落实绿线和绿地面积。要从现状绿地、空地、拆迁等调查中落实绿地,古树生动地说明了历史文化,要切实保护古树名木。我国有3 000余年的银杏及周柏、唐槐、宋樟,这种资源是拿钱也造不出来的。绿地布局的原则是均衡、合理。城市中历史传留下来宜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的大型绿地不要划为一般城市用地,否则会破坏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在道路规划方面,要为***的大型公共绿地创造条件而不要横穿竖剖地把整块用地分割成碎块。如作为一般商业、居住用地,也会埋没了这种自然资源。均衡的难点在于市中心,但市中心缺乏绿地的现状不是注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拆屋建绿来改善市中心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家认为从城市中心为大气环流带,城市中心最宜规划作水面和绿地。上海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延安中路热岛高峰所在地拆屋建绿。不惜花每平方米1万余元的地价建成20余hm2的延中绿地,使市中心从生态到景观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上海改造市中心环境的实践,初步体现了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的世纪向往。又如安徽合肥市,鉴于旧城用地很紧,于旧市区西南另辟文化城区,借西面水库和旧河床的低地,开辟新城区中心面阔约2km多的大水面。以湖为心,以宽200m的绿带为轴,四周呈放射形布置6块公园绿地,将市***中心布置在新城区,这就自成城市中心新格局了。城市除大型绿地外,还要有为数更多,分布合理的中小型绿地,有的城市提出500m见绿。各类型绿地从原有的点、线、面逐渐织成绿网。不仅城市有环城绿地,而且与线状、楔形绿地结为一体。在城市内以隔离绿地分割建筑和街道,防止因城市扩大形成“摊大饼”的不利环境。无论从生态或景观而言,绿地都是分隔建筑和街道的优选方式,惟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地隔离混凝土铠甲的建筑。正如《重刊园冶序》所总结的:“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园林对人居环境可以起到逐步形成或完善风水宝地的作用。

“沧海桑田”说明水陆之变迁。既在滨水之处建城市,就要以人工疏浚淤积的泥沙,保证城市永不被水淹。杭州西湖如无人工疏浚,绝不可能保存目前风景如画的景观。2 000余年前成功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从理论上总结了6个大字刻在石墙上:“深掏滩,低作堰”。现在一般滨水城市很少掏滩,而代以筑高堤防水,以至几乎每年低流量高水位的水灾令人揪心。遭天怒的水灾惩罚实在是人为的因素所致,有些水患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人患。人与自然要协调的正是这些内容。

市区街道平直,到了丘陵地带的郊区就应顺从自然地形了。如果还是像市区主干道一样刚直不阿地通过去,山断坡而损谷,水断流而枯涸。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起伏有致的山林被破坏,代之以冗长、平滞、呆板的人工边沟和挡土墙,令人兴致索然。如果有“莫犯山林罪过,须陈风月清音”的座右铭常响耳边,那就会以“山迴路转”的原则选线。少量破坏的天然地形也要以人工还谷回坡,加以山林种植,补偿和回归自然的面貌,将路贯穿其中,那又别是一番景象。为什么一些先进国家开运河、选高速公路的路线必有风景园林师参与共同策划呢,道理在此。对于城市人文资源也一样,如没有***把关,北京的团城也会因城市街道拆建而遭破坏。没有古建园林专家上书,德胜门也要去一个角。据说南京中山陵也被路穿了一下。城市化并不注定要破坏自然和人文资源,这就需要城市综合性总体规划运筹帷幄了。

现代交通发展带来了立交桥,从一层到多层,使热岛效应恶化发展。可以连顶带墙、柱全部以有吸盘的攀援植物绿化,还可以混交,藉有吸盘的植物带动无吸盘的藤本植物。要与***门协调解决所谓吸盘破坏墙面之虑。我在上海看到砖墙上布满中国地锦,50年来墙体无明显破坏,实践可证明真理。 转贴于 3 人居环境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建设

一谈到人居环境,首先提生态,提出生态城市、生态园林等,主要强调物质环境建设。其实,中国特色很重要的内容是强调事物的综合性。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强调理性、重视科学分析,以致曾一度认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研究景观着重视觉分析。以“天人合一”为文化总纲的中国特色则强调综合性。中国园林艺术从历史上讲,是从诗、画发展到园林的。苏东坡评价王维(字摩诘)的诗画强调:“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由此更可想见摩诘之园林定是凝诗融画之作。所以到明代计成总结中国园林的境界和评价标准时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8个字。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这都与“天人合一”的综合性宇宙观一脉相承。其中“天开”和“人的自然化”反映科学性,主属物质文明建设;而“宛自天开”和“自然的人化”反映艺术性,主属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文学讲究“物我交融”;绘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充分说明园林是文理交融的综合学科。如文学之“诗言志”、园林之“寓教于景”等。中国人对景观的欣赏不单纯从视觉考虑,而要求“赏心悦目”,要求“园林意味深长”。有花有鸟的环境中挂一副“看花笑谁”、“听鸟说甚”的对联。竹径不但通幽,如果联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古意就更发思古之幽情了。因此无论城市环境和景观、园林环境和景观都要强调综合性的功能。生态是环境效益之根基,与人之健康密切相关,但也不宜以某单项功能凌驾于综合功能之上。生态园林是指历史上一种以保护自然风貌为主的学派。其实生态学家诠释生态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既无褒义也无贬义的一种名词。世上既没有非生态城市和园林,那就也没有生态城市及园林。我们要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和生态良好、密切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便于休闲游览、景观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园林。作为人居环境,特别是居住小区,主要要求安全、生态良好、宁静优美、方便舒适、保障隐私、称意可心。要从居住文化中借景,而不宜沽名钓誉、轴线纵横、有节点必有盛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指因借地宜、人宜。必须根据用地的定性、定位,并结合自然、人文因素造景,达到“借景无由,触情俱是”的艺术效果。园林是科学性与艺术性.

人居环境篇5

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南宁市产生了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交汇、川滇方言与粤语方言并行不悖、汉族生活与壮族生活高度融合的奇特人文景观。在城市的人文建设中,南宁市根据汉族文化与西南文化、岭南文化、东南亚文化、壮乡文化交融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个性特色和城市精神,把南宁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地方风情、风俗习惯、文化脉记和独特景观放到应有的位置加以重视,按照打造“中国绿城”、“中国壮都”、“中国糖都”、“世界民歌之都”的要求,把南宁建设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上,南宁市提出了“发扬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这一城市口号,充分发挥南宁特有的城市包容性、宽容性、互等特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与先进的社会主义道德,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语境中赋予新的诠释,以良好的素质文明迎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浪潮。

二、南宁市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分析

(一)自然环境地利人和南宁地处南宁盆地,物产丰富;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原始常绿森林众多,呈现出一年四季绿树环绕的景象,这是南宁先天性的自然条件优势,即“地利”。南宁市以建设“一水”、“二山”、“二环”、“二网”、“六保护区”、“十森林公园”、“二十生态主题园”、“400万亩公益林”、“900万亩商品林基地”等一批森林城市工程为载体,结合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在***府与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森林城市发展模式,这是“人和”。自然环境的“人和”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城市噪音控制、水环境与水流域的监测与治理、空气质量保护等,环境质量日益提升,在城市化污染的全国现状中逆向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惠及了南宁市的市民生活,也为南宁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与投资商,推动了城市总体经济的发展。

(二)社区建设乏善可陈南宁市社区环境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现阶段仍无法令人满意,面临如下问题。(1)社区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南宁市鲜见将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工作重点任务内容的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配备较少,每个社区配备的干部所面对的居民数目巨大,导致力不从心,拖缓社区文化建设步伐。(2)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南宁市不同社区之间的条件差异较大,有的社区的设备陈旧,有的社区面积小而无法提供必要的社区活动与居民交流场所;社区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布性差异,如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新区,小区内的配套设施十分崭新齐全,但在面积更大的旧城区,大部分小区的设备年久失修,已无法使用或存在诸多安全隐患。(3)缺少社区建设的精品示范与指导方针。南宁市提出了“能帮就帮”的城市口号,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的建设上,各社区管理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与交流,缺少精品社区建设的带动作用,缺乏必要的指导方针[2]。

(三)公共交通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南宁市公共交通在车辆数、线路数及线网覆盖面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增长,但由于在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上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制约了南宁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提高。民众普遍反映南宁市的公共汽车车体较为陈旧、质量较差、速度较慢、不守时、乘坐体验不佳,道路缺少公交专用通道设置;的士则不时发生拒载、宰客、不守交通规则等现象;而南宁市的地铁及轻轨、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等目前仍未修建完成,未来几年内公共汽车及的士仍将主要负担起公共交通出行需求。这些情况导致市民对南宁市的公共交通环境评价普遍不高,许多市民更愿意选择私家交通工具出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和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形成恶性循环。南宁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很好地承担起城市运输职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南宁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公共交通环境的改善已迫在眉睫。

(四)文化建设独具风格南宁作为东盟十国与中国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其少数民族本身就与东盟国家存在着渊源。民族文化的相近和地理位置的优越(广西既与外国接壤又沿海)给了这个城市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也拉近了东南亚国家与这个城市间的文明对话的距离。中国—东盟博览会(CAEXPO)每年都邀请东南亚国家重要领导人和大量商户参加,给南宁带来占年GDP总量约1/4左右的拉动效应。在互通贸易的同时,东盟商人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并与南宁的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中外共融文化活动。在以民族交融和东盟国家交流为主的文化下,南宁的城市化特点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汉式文化的特点,也容纳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以及岭南粤文化的精华,更结合了东南亚国家风情、礼节。城市内既可见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也能找到孔庙、文庙等传统文化的踪迹,更能找到会展中心等民族和国际文化交流的特定场所。南宁成为中国最特别的一座文化混同的现代化城市[3]。

(五)经济建设缺乏支撑南宁市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缺少强有力的支柱产业的支持。目前南宁市的特色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竞争力不足,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难以走向世界,甚至难以走出广西,全市的经济产业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花开不盛”的局面,即多数领域均有涉及,然而却没有形成具有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农业方面生产效率偏低,机械化水平不高。旅游业方面名气不响,尚未成气候。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难以吸引到资金与人才,缺少产出。尽管南宁面向北部湾,辐射西南腹地,又与珠三角经济圈遥相呼应,然而实际上南宁市的经济建设缺乏后劲,投资环境仍未达到最优,全市范围内居民从事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较大,并在一段时间能仍将维持行业分散的态势。

三、未来南宁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打造“绿城”品牌在南宁市未来的人居环境发展中,应当继续打造来之不易的“中国绿城”的品牌。具体来说,要将南宁市的城市自然环境建设置于重要位置,以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考量目标,决不能让经济发展走损害环境的老路,努力保持南宁市获得的一系列人居荣誉称号并与之相称。***府与相关管理机构人员应当加大“绿城”建设力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南宁市的高速铁路网及市区地铁建设的进行,城市绿地的减少以及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应当引起格外重视。更应当号召全市继续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从市民层面到***府层面共同为人居环境建设而努力。

(二)以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为重任市民生活幸福感应当成为南宁市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市民生活幸福感的提高与否直接表明了市民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认可与否。当前南宁市的雾霾天数的增加、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导致的市区道路拥堵、城市不文明现象、公共交通出行不便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南宁市民对于南宁城市人居环境认同度的下降,故***府及相关的规划、城建、环境等部门应当妥善处理好这些急需解决的城市问题[4]。尤其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地铁施工是为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便捷性所进行的工程,但这一工程进展中本身可能会带来短期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这可能引致部分市民的不满,应当积极引导这部分市民,妥善出台短期的交通拥堵解决办法并主动宣传告知,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环境的一次损害,以及由施工引发的其他可能的人居环境二次损害。

(三)加快支柱产业建设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建设中,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第二、第三产业,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尽早形成南宁自身的特色产业链。积极铺开与珠三角、西南经济腹地、东南亚等不同经济区域的交流与建设,找准南宁市的自身定位,发展出具有南宁本地特色的高技术、优人才、强资源的地方性支柱产业,打造出真正的西南出海大通道,为南宁市未来经济发展搭建平台,拓宽空间,提升高度,以此为契机,带动南宁市所有产业的协同发展。

人居环境篇6

一、**乡概况

**乡位于**县城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东经***°**′—***°**′。 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个行***村,*个自然村,****口人,耕地****余亩,北靠**镇,南接**县,西邻**镇,东连**乡。乡***府所在地**村,距县城**公里。 **乡属山川地带,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山石纵横,树木稀少,地下水源不足。

二、拆违治乱

通过2017年拆违治乱提质工作,实现了县道、乡道违建清零,全乡共拆除违建**处,建筑面积****平米,腾退土地****平米。

三、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方面

乡***、***府确定**养殖园区、**旅游园区、**环境提质的总体目标。以**、**等村作为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其余各村按照示范村创建标准同步推进,全面展开。进一步完善村级卫生室、文化室配套设备,**、**、**、日间照料中心稳定持续运行。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户改厕,**完成**户改厕,***村完成**户改厕,共**户均为双翁漏斗式厕所。2019年以**、**两村为示范村,确定改厕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推进,目前两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设计,改厕采用双翁漏斗式和水冲式厕所推进。为根本改善涉矿村人居环境在2012年***完成整村搬迁的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对****村设施整村搬迁,截止目前两村搬迁搬迁已接近尾声。*****新村建设完工116套。

四、村庄道路硬化、绿化方面

2015年至2018年完成***3.5公里公路、**3.8公里公路、***进村道路拓宽、**线部分道路拓宽工程。*道路完成绿化种植松树、柏树7000余棵。

人居环境篇7

【关键词】 环境;居住;健康

【中***分类号】 TU-026【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55-02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按照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的聚居场所。人居环境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必须满足五大条件: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结合。

下面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设方面的认识:

1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及休闲舒适的农家乐等。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经济环境、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两方面的环境和谐关系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气候适宜、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质特点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注意建设项目的选址要求,防止生态污染及生态破坏。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多利用自然资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再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交货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件传统等因素而定。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用人的思想来美化环境,就得把思想赋予人居建筑中,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2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而建筑作为人类对大自然一种最大的影响活动,如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使人居建筑物与大自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成为现代人居建筑中越来越重视的课题之一。

它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根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要点”,将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⑴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⑵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⑶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⑷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从而要求健康住宅要从源头抓起,对建设用地要求建立环境状况量化评估制度,评估建设用地环境状况对住区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便在规划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达到住区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评估内容主要是:大气、水、声、光、热、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等。

3人居环境的历史变化及人居建筑技术要求

20世纪未,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观念也发生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由于经济条件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的居住条件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人者有其居”成为大家奋斗的一种目标,国家制定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许多惠民***策,来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

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人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环境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3.1空气环境质量。

3.1.1住区空气应该清新流畅,清洁卫生,以确保居民的健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住区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严格限制。重庆建筑大学论文建议,考虑到我国目前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及混合型的特点,宜选取飘尘、SO2、NO2、CO作为住区室外空气质量指标。其标准值主要参考《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82)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技术措施是:⑴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住区的通风;⑵减少住区集中污染源的排放,对小锅炉、垃圾焚烧炉、污水处理站等污染源进行治理;⑶减少住区分散污染源的排放,要求汽车尾气和油烟机排放不超标,并易于扩散。

3.1.2室内空气质量对人尤为重要。人的一生中有7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而且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居室内度过的。如果室内空气受到污染,就有可能引起人体的各种疾病,为此采取较严的态度。健康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指标在国内新近陆续编制的诸多空气质量标准中,主要选自要求较高、可操作性较强的国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送审稿)》。

技术措施是:⑴在建筑设计中注意通风问题,门窗开启时有穿堂风,气流流向合理;⑵主要居住空间在密闭门窗时有新鲜空气补充装置,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洁净空气量和换气次数。新风量要求为30m3/人·h。特别是厨房,是污染源集中的地方,应通过竖向风道和通风设施,保证它的通风换气次数;⑶室内氡气有80~90%来自地基土壤,因此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有效办法是经常开窗通风和建造防氡地基,密封室内的细小裂缝,堵住地下氡气进入室内的通道;⑷对装修材料,从无损健康出发,在新近颁布的10项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提出较严的标准要求。

3.2热环境质量。

3.2.1住宅室内热环境关系到人体的舒适性,基本上做到与WHO规定接轨。WHO规定是温度17~27℃,湿度40~70%。我们的指标是:冬季温度18~24℃,湿度35~60%;夏季温度24~28℃,湿度40~65%。⑴舒适性要与我国的经济水平相适应;⑵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在夏天容易感冒;⑶在北方冬季,湿度高于60%技术上有困难,低于30%人很容易感冒;夏季湿度高于70%人也不舒适。

3.2.2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与室内热环境有直接的影响。我们所建住宅往往属于高能耗住宅,由于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差,导致采暖地区住宅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高达经济发达国家3倍左右,而舒适度较之却有很大差距。非采暖地区随着空调的普及,能源浪费也十分严重。为此,要求建立护结构隔热保温技术体系。

3.3声环境质量。

3.3.1住宅声环境是指住宅内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室内对居住者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影响的声音环境。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

住区户外环境噪声标准基本上取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与ISO提出的标准相类似。ISO标准是,住宅窗前1m处35~45dB(A),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别修正:晚上-5,深夜-10~-15,郊区住宅+5,城市住宅+10,主要大街住宅+15。

技术措施是:⑴采取绿化隔离带和声屏障等隔离措施,减少住区外界的各种噪声干扰;⑵对住区内产生噪声的设备合理处置来减少影响。

3.3.2我国住宅普遍存在着室内声环境质量差的问题,除有效控制楼外噪声外,要重视住宅本身的防噪声设计,合理选择围护结构构造,并保证其施工质量。为此,参照《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分别对分户墙和楼板提出空气声隔声标准和撞击声隔声标准。

4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在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环境。

5建筑在推广健康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

人居环境篇8

本文从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入手,研究和思考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把握,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居环境时空特性时代性地域性 弹性空间

中***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关于时·空特性的思考

众所周知,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是在建筑领域,其他如:形式、符号、文化等很多领域中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演进性和差异性。 空间和环境类科学在这方面就体现的更加明晰。这是由研究对象‘空间’ 本身的时空特性所决定的。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时间演进和地域差异的特性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都在其自身的发展框架上展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性。这种时空差异性,以时间演进性差异为主流。地域性差异为次枝和延续,且不断影响和推进着时间性差异的的演进。

同样,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这一课题的前沿,同样具有鲜明的时·空特性。即:人居环境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吴良镛先生曾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对道萨比亚斯的道氏学说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必须指出,道氏的理论主 据西方国家的现象与经验,其对战后第三时间人口稠密、资源进展、发展迅速、经济贫穷的国家,如亚洲发展中国家等,涉及不多。因此,我们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同时,应该积极从中国实际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此外,道氏理论由于体系庞大,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并留有一些机械的线性思维的痕迹,这种认识上的时代局限可能与道氏的早逝有关。”

吴良镛先生提到的这种学术上和实践上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是空间环境类科学发展(建筑、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必然存在的特性。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与时·空演进完全同步的,也不可能是永远滞后或者超前的。所以在空间环境类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或者创作是永久性先进和绝对完美的。只能说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有限空间内是正确和科学的。

一个科学的学科研究,一定要有时间上(时代性)的继承、发展,也要有空间上(地域性)的继承与发展。才可以更好、更准确的解决问题。而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一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并不是很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的一些片面、不合理的、盲目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合理、正确的解决现今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时·空特性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居环境理论理论概况

第一位系统的提出人类聚居概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比亚斯,吴良镛先生对道氏理论特点有精炼的总结:

对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道萨比亚斯所在的那一时·空背景下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指:逐渐加速的城市化***。

考虑问题的整体观和系统观。道萨比亚斯认为:城市发展问题的错综复杂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人们总是试***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入手考虑我的生活系统。”因此,注意到病状,却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他认为,应该吧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来考虑,否则,就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理解失误的复杂性,从而片面、简单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结果则事与愿违。

3.在建筑与城市科学总,较早的有意识的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入多学科理论方法,从事城市研究。拓宽了城市规划研究范畴。道萨比亚斯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系统的、综合的加以研究。

4.初步建筑里其理论框架。 这一点十分重要,也对学科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系统框架的建立,就如同种下了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是学科发展和延续的种子,当然这颗种子可能结出‘大小’、‘颜色’不相同的新果实,但对整个学科体系和理念的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后继学者能更清晰和明确学科的研究思维和核心理念,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人居环境理论形成过程来看,人类的探索研究并不是总是和时空的演变同步的,这几位先驱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规划领域和人居环境的研究和探索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在时·空演进到的今天也给与我们很多启发和研究价值。所有先进的理论思想,是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客观因素全面、准确的分析的综合结果。是对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敏锐把握。

但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同一大时代背景下,理论和实践在时·空的维度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的。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的产生,由于研究条件和范围的限制,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理论的发展在具有先进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时要综合考虑时·空演进的差异性。

3.研究环境‘时空特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关于‘弹性空间’理论的提出

时间的演进性是客观存在,不可逆转的。但空间的差异性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却因为有时间和人类活动的演进性,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现在空间维度上的多样性和调节性已经因为我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发展和改造遭到了破坏,有些破坏是连锁性的,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和改变。所以保护空间的差异性是研究和建设人居环境所必须遵从的前提。然而空间的多样性(差异性)是要在空间的演进过程中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而空间的演进性的动力主要是是源于时间演进中的人类活动。所以传承和发展时代价值,保护和优化地域特色。 就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

而地域特色本身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特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的消化与沉淀。是每个时代中最优价值、最符合当地人居环境发展的精华的积淀。继承是肯定的,发展也是肯定的。而且在注重地域特色的同时,人居环境的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关于弹性空间和资源可持续问题的考虑。

也就是说,在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尽量不犯不易于修复的错误,给子孙后代留有充足的空间资源和生存资源。这就是弹性空间设置和资源可持续工作的必要性。

弹性空间是指在人居环境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具有可塑性强,可更新再生的,易于生态恢复的空间领域。对这一领域要有意识的保护和‘留空’。以适应人居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空间和生态的再生。

资源可持续这一论题,我们已经早有觉醒,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是需要我们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综合的,系统考虑和分析资源紧张与可持续的问题。

当今人居环境已经发展成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有机系统。其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综合性的和复杂性的;其问题形成的过程也具有时·空演进性,存在是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差异性。所以,面对综合、复杂、具有时·空特性的问题,我们就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的眼光去探求人居环境发展演进的时代脉搏和发展动向。用综合,有机,系统,弹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付出巨大的实践代价,甚至难以挽回的自然和资源的代价。

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人居环境发展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注重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才可以更准确、更优化的处理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以及更加合理和有机的引导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人居环境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设置中央空调、门窗密闭的建筑日益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室内装修已司空见惯,有机合成材料在室内装饰及设备用具方面的广泛使用,致使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气体大量散发,建筑因素包括空调系统对空气的污染威胁不断增加,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成为国内外暖通空调界关注的热点。

1.人们评价人居环境的观念上的转变对通风空调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据统计,人们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污染对人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室外污染。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机,为了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建筑物加强了密闭性,相应减少了空调新风量,使室内空气环境恶化,出现了“病态建筑综合症”。

由于室内空气品质下降,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废品率提高,员工病假缺勤现象增多,致使产生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西方国家每年由于“建筑综合症”引起的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由此人们认识到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为了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很多国内外专家都开始研究如何创造健康建筑、避免病态建筑的产生。向室内通入新风是最有效的消除室内空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以往的舒适性空调系统,主要为室内的人员提供热舒适性环境,而忽略了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认识到高品质的空气是室内人员健康的保障,人们逐步把“健康”放到了“舒适”之前,这种发展趋势对传统舒适性空调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健康”和“舒适”两个要求。

2.通风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引起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原因有两大类:一是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或运行不足;二是各类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作用。第一类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空气的温、湿度参数,新风量,通风和气流组织问题。第二类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室外环境的恶化,由新风吸入口或门窗等进入的污染物;由于各房间的压力分布不均使污染物由被污染区流入建筑的其他区域;室内办公设备、装璜、家具、人员等产生的污染物;由空调系统冷凝水、冷却水等造成的微生物污染。

2.1 不同的通风空调系统和气流分布方式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2.1.1 集中式定风量全空气系统 全空气系统是指室外新风与回风混合,经热湿处理,然后送往各空调区域。该系统靠调节送风温差满足室内外负荷变化,难于使消除室内热湿负荷的通风量与确保室内空气品质所需的通风量一致。

2.1.2 变风量空调系统 在变风量系统设计中,一般根据设计工况下人员密度和新风指标确定各区域新风量,其总和作为系统的新风量。当室内负荷减少时,VAV末端控制送风量减少,相应的新风量也减少。因此,当人员负荷占室内负荷比例不大时,风量减少会给室内空气品质带来问题。

2.1.3 置换通风系统 在房间的下部用低速送风,依靠人、设备等热源的热力作用,使送风以很小的扰动通过工作区,卷吸了周围的热空气和污染物质,定向地上升至设置在上部的排风口排出。在下部新鲜空气的推动下,室内形成近似置换式的通风,保证了工作区的最佳空气品质。

2.1.4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尽管新风单独处理,送往各空调房间,但采用这种空调方式的建筑大多数是综合性商办楼,其特点是空调房间众多,大小不一,要想把整个新风系统送风量按房间人数的多少均匀地送到每个房间,是难以做到的。这样,送风量相对较小的房间,人均新风量难以满足要求。而且由于室内没有排风,室内污染空气不能有效排除,污染空气积聚在天棚附近,被风机盘管机组重新吸入后再送入室内,因此室内的空气品质无法得到保证。

2.2 空调系统自身造成的微生物污染

相对湿度影响着空气中微生物的生存,微生物滋长需要水分和营养源,室内相对湿度达到70%时,将为许多微生物的滋长提供充分条件。空调系统的某些潮湿表面是细菌繁殖的温床,特别是冷却塔、加湿器、水箱、盘管表面、集水盘、喷淋室、过滤器和消声器表面,这些地方细菌容易繁殖并送入室内,大大降低了室内空气品质。据报道,美国俄亥俄洲某宾馆1998年5月曾发生了霉菌孢子通过通风空调设备在宾馆里蔓延的事件,许多客房卫生间的天花板上挂满了黏糊糊、毛茸茸的霉菌,严重影响了宾馆员工的身体健康,部分员工由于经常吸入这种含霉菌孢子的空气而患上了过敏性肺炎。

2.3 新风量与新风质量

在许多调查结论中都提到新风量供应不足是引起室内空气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NIOSH)曾评估过,529个建筑存在空气质量问题,其中280座建筑物通风不合格,占调查总数的53%。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加洲伯克利大学劳伦斯实验室论文指出NIOSH对上千所学校调查评估的49份报告得出:新风不足的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占84%。

新风系统是保障室内空气品质的关键,加大新风量自然有利于改善空气品质。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汽车的拥有量也不断上升,车辆不断向外排放废气,致使室外空气质量逐渐恶化,从而使引入新风的质量大大降低。而且由于空调系统自身的问题如盘管、凝水管、水封、加湿器、长期处于高湿度下的空气过滤器所引起的局部积尘使送入室内的空气二次污染。单纯的加大新风量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反而使空调系统成为入室空气的污染源之一。

在保证新风量的情况下,空调通风系统自身的洁净也会影响到室内空气品质。2004年,卫生部组织开展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检查,共抽查了60多座城市具备集中空调通风设施的937家公共场所,根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规定的评价标准,属于严重污染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441家,占抽查总数的47.1%,重度污染438家,占抽查总数的46.7%,合格的仅58家占6.2%。

因此在满足室内最小新风量的前提下,提高新风质量才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关键所在。

3.通风空调系统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3.1 系统设计与气流组织

(1)应合理进行气流组织,恰当进行系统布置,即合理布置送排风口,送风口布置尽量均匀,排风口和送风口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避免涡旋,消除死角,有条件排风口应靠近污染源就近排除,减少污染物的传播,吸烟区、餐厅、打印室、地下停车场等散发污染物的区域室内压力应略低于其他清洁区域,尽量减少污染物扩散到其他区域。

(2)对于集中式空调系统应当设立***的新风送风系统;对于大空间可以采用岗位新风系统;在高大型公共建筑中可以采用置换通风,将清洁新鲜空气直接送入人体活动区,避免污染空气的再利用,保证工作区的空气品质;对于半集中式的风机盘管系统,除新风直接送入房间外,应增设集中排风措施,这样才能起到新风效应作用;对分散式的分体空调房间采用双向新风换风机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同时有利于节能。

(3)有专家实验资料表明,在相同的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下,下送顶回、上侧送顶回、顶送下回、顶送顶回4种方式中,置换通风方式的空气品质最好,能量利用系数也最大,上侧送上回送风方式仅次于置换通风方式。

3.2 既要保证新风的“量”也要重视新风的“质”

(1)通风空调系统首先要保证新风的量,《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中,第3.1.9条对建筑物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作了规定;第6.3.7条规定了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时,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第6.3.14条规定空气调节系统的新风量应满足:1)不小于人员所需新风量,以及补偿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所需风量两项中的较大值;2)人员所需新风量应满足本规范第3.1.9条的要求,并根据人员的活动和工作性质以及在室内的停留时间等因素确定。

(2)新风系统的进风采气口必须远离排风口、排烟口、垃圾堆,确保吸入新鲜清洁的室外空气。

(3)尽量缩短新风入室的距离,减少途径污染,入室新风空气龄越小,新风品质越好,对人的作用越大。

加强新风系统的过滤,改变通常只作粗效过滤的观念,在系统的末端增加生物化学处理措施。一般空调系统应设置两级过滤,第一级过滤采用效率30%的粗效过滤器,第二级过滤采用效率65%~85%的中效过滤器,除需要考虑室外颗粒污染物以外,新风处理还要考虑室外气体污染物的过滤和吸附。在新风机组内增加一个由紫外线灯管组成的杀菌器,可以杀死细菌,减少污染。在消声器后的部位设置负氧离子发生器,对消除污染物也有明显的效果。

3.3通风空调系统的清洁维护

(1)空调通风机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给微生物滋长提供有利条件。

(2)通风空调系统的所有构件均应定期维护保养和清洁消毒,空调机组的过滤器与风机盘管的进风过滤网应定期更换或再生,对于有凝结水产生的换热器等设备,应在系统停止工作时,保持通风直至凝结水干燥,以免滋生污染物。

(3)加强通风空调系统的净化处理措施

以往的通风空调系统对空气的净化处理大多采用粗效和中效两极过滤的措施,粗中过滤器只能过滤尘埃及附着在其中的微生物,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细菌却无能为力,而有害气体和细菌在室内空气中的含量是空气品质恶化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已研制和开发了多种洁净设备。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研制开发了自净式消毒过滤器和填料式消毒过滤器,不仅可以消除空调系统回风携带的细菌,还可以使空调送风具有一定的消毒灭菌作用。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纳米生态酶空气杀菌净化装置,装配在集中空调的风道中,通过纳米纤维的微孔,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各种细菌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污染物,从而达到杀菌和抗菌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空气治理刻不容缓,现代建筑应以追求健康为目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建造,健康的空间环境才是人类最终需要的。通风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对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潜能,不断地开发研制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与健康并存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晋明.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暖通空调,1998,28(4).

[2] 李龙宇,李强民.置换通风的原理及应用.通风除尘,1996,15(1).

[3] 薛殿华.空气调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4] 赵荣义.室内空气环境调节策略的新发展.洁净与空调技术,1997(2).

[5] 许钟麟,等.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手段――新风过滤处理的新概念.暖通空调,1999,29(3).

[6] 田惠玲,等.室内气流组织和空气品质的数值研究.建筑节能,2010(6).

人居环境篇10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01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基础设施。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1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1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策法规。他主***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居环境10篇

学习

大公鸡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大公鸡10篇,内容包括大公鸡典故,大公鸡受欢迎的故事。过了几天,小母鸡下了一个蛋,快乐的叫了起来。大公鸡想,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会。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大公鸡就是下不了蛋。大公鸡心想:从前我总是说小母鸡不好看、不会啼叫,这回

学习

下半年教务工作计划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下半年教务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关于教务工作计划集锦7篇,教务全年工作计划。(一)认真学习、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协助校领导制定学校20002004年发展战略和计划。1.认真组织教务处和各院、系(部)主管教学负责人

学习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0篇,内容包括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感受,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的感悟。有一件事,妈妈至今还是耿耿于怀。她小时候有一本新书在过春节的时候被亲戚家的一位小朋友拿走了。“那本书还是崭新的呢!我还没看过

学习

杞人忧天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杞人忧天10篇,内容包括杞人忧天的故事全文,杞人忧天全文150个字。晚自修回来,我如常和爸妈弟妹一起追剧。一天下来,疯狂完了,忆起今天惨死的鸡们,就问:可怜的妈妈,您今天怎样处理你的宝贝鸡们呢?&l

学习

环卫工人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环卫工人10篇,内容包括环卫工人的日常工作美篇,有关环卫工人的美篇。城市多姿多彩;是他们的付出让人们喜笑颜开。本溪有着许许多多的环卫工人,他们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因为有了他们,本溪才没有了以前的面貌;因为有了

学习

实习报告模板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报告模板10篇,内容包括村委会的实习报告模板,工厂实习报告模板。专业实习是我们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专业

学习

高校英语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英语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高校英语教学论文,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参考文献。多年来,***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为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

学习

大学学年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学年论文,内容包括大学生学年论文范文参考,本科学年论文通用六篇。

学习

普通话等级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等级10篇,内容包括普通话等级考试,普通话等级划分题目。本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含中学编制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和幼儿园的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行***教辅人员。二、持证上岗的实施

学习

介绍信模板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介绍信模板10篇,内容包括介绍信模板范文大全,介绍信模板大全。兹介绍×××同志等三人,前往你处联系物业管理有关事宜,请接洽。此致敬礼单位介绍信模板XXX公司XX经理:兹有我单位X部门经理[这里有一个级别问题,一般是同级别的人

学习

幼儿教师月工作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教师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幼儿教师月工作总结范文,幼儿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我们经常去观察我们的种植园地,给蚕豆生长情况拍照,附上说明。结合秋天季节,我们带领孩子们来到了乡间小路,走进了秋日的田园,观察了秋天景色,领略了丰

学习

奥运精神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奥运精神10篇,内容包括奥运精神十个字,奥运精神文章人民日报。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勤奋的一面,我们要把勤奋的一面,为奥运添彩,好好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像那些奥运会的运动员一样,注意自己的形象。当老师留作业的时候,我们不能有一

学习

组织生活会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生活会10篇,内容包括组织生活会新闻十篇,组织生活会整改措施十篇。2、支部委员委员联系支委会存在的问题,检查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自我批评、开展相互批评。3、***员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作风等进行评议,***员个人进行

学习

二元一次方程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二元一次方程10篇,内容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题库及答案,二元一次方程题库大全。首先,从其形式上来看: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0=ax2+bx+c(a≠0)(其中a,b,c为常数):①它们都是关于x的二次式,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y=0时,便

学习

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总结,人居环境绿起来亮起来工作总结。3、为迎接计生半年考核,按网络管理要求,全体社区工作者利用休息时间逐户上门进行登记核查,进一步完善信息建档,流动人口信息及时更新。4

学习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要点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要点,内容包括农村人居环境调研要点,人居环境整治个人先进事迹范文。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继续学习和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经验,按照

学习

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包括人居环境可持续影响指标,中央最新改善人居环境的文件。1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以来,人居环境随即成为建筑、规划、地理、环境等

学习

营造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营造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内容包括如何营造品质人居环境,共同创建美好人居环境。[摘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环境的形成和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生存和活动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

学习

浅析建筑环境与人居环境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建筑环境与人居环境,内容包括建筑与环境关系浅析,简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文库。建筑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在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越发紧密,为了提供给人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空间

学习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内容包括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助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娄阳生书记关于开展“爱国卫生季”活动的要求,按照《

学习

人居环境整治内容范文

阅读(666)

本文为您介绍人居环境整治内容范文,内容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内容怎么写,人居环境整治内容记录范文。人居环境整治内容范文第1篇一、工作开展情况1.动员全民参加,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广播、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