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篇1
1、本文提供了自定义此环境的循序渐进指南。
2、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否则难免欲速则不达。
3、学习语言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学习数学一定要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千万不可躁进。
5、我恐怕不能接受你的论点。我们应该循序渐进。
6、民主改革一定要循序渐进,才不会让民众一时无法适应。
7、自从小明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之后,成绩进步很多。
8、这本哲学导论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基本理论,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
9、它涉及到项目管理过程的各个主要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导您创建和管理自己的项目计划。
10、物质循序渐进,自辐射手中夺得宇宙演化的掌控权。
11、学习只能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循序渐进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人教版;循序渐进;矢量
中***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6-0048-2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贯穿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但是,矢量概念的理解却是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下面结合人教版物理1教材的编排顺序,谈谈“矢量”的循序渐进教学。
1 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13页)
教材是在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中引入矢量和标量概念的。机械运动表现为物置的变化,而初中“路程”就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不能完全确定物置的变化。因此,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来描述物置的变化。
如***1所示,一个人从同一点A出发,沿不同的路径到达B,他们的路程可能不同,但是他们的位置的变化是相同的。而引入位移(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用大小和方向两方面准确表示物置的变化。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像路程这样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此时,“方向”是区分矢量和标量的关键。
2 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矢量相加的特殊规律(13页)
教材第13页的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 。在纸上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代表他的位置变化的最后结果的位移)。三个位移各是多少?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2用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让学生通过这个实例的思考与讨论,感悟到向北的40 m位移加上向东的30 m位移等于北偏东37 °的50 m位移。即其运动效果等于直接由A沿直线AB到达B的位移。在学生画出相应的矢量***后,启发学生归纳出矢量的加法是一种几何加法。让学生初步领悟矢量加法不同于标量加法。矢量有方向,在相加时,要考虑方向这个因素。
3 通过加速度知道矢量方向可以用正负号表示(26页)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矢量正负所表示的含义,在加速度一节中,突出了加速度“正”“负”的意义。由于a=,所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同。速度的变化量就有正负之分,因此加速度也有正负之分。直线运动中在规定了初速度方向以后, a为正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a为负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a的正负直接依赖于v0正负的选择。若把v0方向看作是正方向,a的正负直接表明的是加速度的方向。a为正,表明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反之方向相反。同时,配以适当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对矢量的方向及正负的认识加深。
4 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62页)
教材在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讨论这一法则。先通过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然后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如***3,F表示F1和F2的合力。有了这个定则,用作***法或计算法(解三角形)就可算出合力或分力。
5 给出矢量的科学定义(65页)
力是矢量,求两个力的合力时,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而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我们曾学过位移,它也是矢量。
如***4,一个人从A走到B,发生的位移是AB,又从B走到C,发生的位移是BC。在整个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AC,AC是合位移。在***4中,如果位移矢量BC的始端B与第一次位移的始端A重合,我们看到,两次位移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而合位移正是它们所夹的对角线。所以说,位移矢量相加时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从另一角度看,***4中AB和BC两个位移与它们的合位移AC又组成一个三角形。像这样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三角形定则。三角形定则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使学生认识到矢量和标量的最大区别在于运算方法不同。矢量概念进一步得到加强。
循序渐进篇3
根据学生入学现状,我们班级养成教育的工作这样进行。以稳定情绪为中心,结合学生处养成教育系列安排,从学生实际需要入手,分阶段、小步子、小目标、低要求逐步推进。实施中,我们遵循着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悉心指导等方式,利用一切时机循序渐进促进学生习惯养成。下面我将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我们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一、外援帮助是捷径。
我不是一个勤快的班主任。正因为如此,我不得不思考“偷懒“的办法。我们都知道,实际工作中,老师不做的话,那学生必须得会做,但一年级的孩子他们还不会做,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
但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优良传统启发了我,那就是“传帮带”。什么是传帮带? 它是一种传统的以老带新的工作方法。“传”是指传授、传承 ,“帮”是指帮助、帮教,“带”是指带领、带动。过去的无数实践证明,“传帮带”是一种既简便、又有效的培养人的方法。
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谁来帮我“传帮带”?很简单,那就是上届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每位一年级的班主任,都拥有至少四十名可以帮助自己“偷懒”的老生。他们不仅有着三年的学校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颗火辣辣的乐于助师的心。开学初,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对自由的日子。尤其是开学前两三周,没有二课,学业也不重,他们会利用大课间、二课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回来看看过去的老师,重温刚入学的旧梦。因此,我们根据老生回来的人数及时间进行安排,请他们做小老师,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如摆放桌椅、整理柜桶、整理教室书柜、做卫生等等。
二、从内打破是成长。
每个班总有几个这样的孩子,他们踏实、认真、最主要是有热情,愿意做事。一定要找到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就要细心指导,在班级中培养出这样一小批生力***。他们不仅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班级的常规养成检查,如文明礼仪、课间表现、桌椅摆放,柜桶整理,课前准备,排队、作业收发登记,跟读纪律等等,同时他们也是这些常规检查的小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做的时候,要引导其他的孩子观察并学习。同时告诉他们,不会的你就慢慢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多看几次,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当然,也要告知所有的小指导者,检查时发现问题,千万不能立即动手帮他做,一定要先告诉他该怎么做。如果不会,可以做一遍给他看,然后再让他做,直到做好为止。
三、督促落实是关键。
教育孩子就是要渐渐养成他们的好习惯。习惯是什么?斯宾塞教育思想认为,习惯源自重复,习惯来自诱导。养成教育中,我们应该把要养成的习惯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并悉心加以指导,严格监督检查,让好习惯的养成开始第一次,接下来第二次、第三次……
结合本学期的养成教育点:文明礼仪,安全自护,文明就餐,爱护环境。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训练。
1、反复诵读,熟记心间。
孩子的习惯产生重复和快乐。本学期,学生处编写的养成教育儿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也自创了一些儿歌。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对朗朗上口的儿歌倍感亲切和有趣。根据每周每月教育点,我们利用班会、课间、晚自习前等时间,采用齐诵、对诵、比诵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反复诵读,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加强了孩子的习惯养成意识。
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孩子的提醒:***,你不能推挤哦,“出入教室不推挤”你没记住吗?上下楼梯时,总有孩子小声默念“上下楼梯靠右行”,吃课间餐时,也是不是听到孩子们的互相提醒“不能插队”等等。
2、反复提醒,严格检查。
一个好习惯,一定是一个动作或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够固定下来。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难免会忘记或出错。怎么办?除了老师、班干部、小组长的检查督促外,同学间的互相提醒也非常重要。在相互的提醒、监督、检查中,孩子们的习惯经历着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3、评比激励,及时评估。
习惯养成是一门科学。孩子对表扬和称赞是极为敏感的,他们觉得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誉是一种快乐,尤其是受到自己所依赖的人的尊重和赞誉的时候。在对孩子每周每月养成教育点的培养上,除了根据学生处安排进行每周每月评比之外,年级组还制定了评比表,有自评、组评、老师评、家长评,齐抓共管,持之以恒,终成习惯。
四、问题总是老朋友。
说实话,养成教育是一个让你我都头痛的话题,问题总时不时的萦绕在身边,甩不开,丢不掉,防不胜防。斯宾塞在《快乐教育书》中指出:要想改变一种习惯,那么与当初培养此习惯所花的时间差不多,甚至更多。这里的习惯不是要养成的,而是留给我们的问题。好的习惯我们可以坚持让孩子反复去做,逐步养成。坏的习惯就要淡化,必须让孩子从中反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会有所改变。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循序渐进篇4
关键词: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接触事物的面比较狭小,在古诗词的学习尤其是在掌握诗词意境,了解作者写作意***方面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全面展开”式的详细讲解古诗词,学生们似懂非懂,而“浅尝辄止”式的教学却不能让学生深入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教学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把握好诗词“深入”与“浅出”的结合,既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又掌握学习诗词的一般规律。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古诗词与现代白话差别较大,古典诗词字数有限而意境无穷,教师更应该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古诗词。一般地说要遵循这样一个教学顺序,介绍写作背景、品读重要词句、体会诗意词境。
一、写作背景教学是诗词教学的基础。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是作者进行创作灵感的源泉,写作背景的介绍是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文章因情而发,因时而感。如果不对作者那时那地的情感进行剖析,一味地就诗讲诗,那对于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是比较苍白的。[1]因此,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了解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掌握作者意***,读懂诗词内容,了解诗词情感。比如在教师讲解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时候,就先对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的历史进行讲解,再简要介绍敕勒这个游牧民族的迁徙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远辽阔的意境,以及游牧民族对美丽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除了对时代背景要进行了解外,该应该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比如李白和杜甫,即“诗仙”和“诗圣”,虽然他们同处于同一时代,而且也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但是他们的人生际遇不同,因而创作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李白尚武轻儒,仗剑任侠,喜欢游历山水,因而他的诗词自由奔放,气势宏大,极具浪漫主义思想;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深受儒家影响,有宏***伟志,却一生穷困,因此诗词重视写实,描写人间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的作品都是小学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采用夸张手法气势宏大,杜甫《绝句》、《枫桥夜泊》等更侧重眼前实景的描绘,进行如实写照。学生掌握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二、重要词句品读是诗词教学的关键。古诗词的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对文中的重要词句的掌握,这些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者“名句”,是整首诗词的“传神之笔”,是诗词“灵魂”所在,有时候“诗眼”和“名句”掌握了,整首诗学生就理解了。比如, 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一个老翁在风雪寒江独自垂钓的形象,“独”字为诗眼,独钓与孤舟在“鸟飞绝”和“人踪灭”的环境里,非常突兀,表达了他虽受贬黜但是依然傲岸不群的精神。再如我们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阐述诗人思恋家的思想时,可以着重讲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尤其是重点突出诗眼“绿”字,融情于景把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春天百草重生、生机盎然的景象,再写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表达思念家园的感情,过度自然、情景交融。还有王之涣《登鹳雀楼》,重点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作者向上进取的精神;苏轼《题西林壁》,重点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名句,表达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不同见解的哲理。学生掌握了古诗词重要词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能够增进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三、体会诗意词境是诗词教学的目的。
循序渐进篇5
一、鼓励学生敢说
中学阶段,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学生开始有了畏难情绪,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变得爱面子,怕说不好被同学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以鼓励为主的办法,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并对其给予表扬,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营造敢于开口说、积极发言的氛围。在学生初步养成开口说话的习惯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即从把句子说完整,到把意思说明白,再把感情表达出来。在实施训练的过程中,口语训练的面要尽可能地大一些,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消除了畏难情绪,也就敢开口说话了。
二、激发学生愿说
要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说、主动说,这样口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怎样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呢?一是让学生说自己熟悉的内容。二是开展多种说话活动。例如每天利用几分钟,让每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或者看***说话,或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对话表演。三是开展争辩赛。老师对这些活动,应及时进行讲评,并给予优胜者鼓励。四是教师应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说;精心设置语言环境,令学生愿说。
三、引导学生善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分别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话,听是说的基础。教师在上课时,要张弛有致,快慢结合,随时注意自己的语速、语气、重音等,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听和记的能力。会听才能说,一个人只有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才能运用恰当的语言有条理、有层次、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系列训练其口语能力。可以从扩词造句开始,逐步扩展到简单的句子再到复杂的句子;从一段话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复述课文内容到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辩论、讨论;从课内教材到课外阅读的赏析,逐步扩大说的内容,加大说的容量。对于学生在说话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并给予指导。
四、督促学生天天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教师应创造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和条件,督促学生天天说,增加说的信心,满足说的欲望,提高说的能力。
循序渐进篇6
一定要注重基础训练,唱一些有针对性的练声曲和小型声乐作品,因为这些小型作品乐句规整,呼吸方法是以慢吸慢呼为主,很容易打
开喉咙、稳住喉头位置,气、声、字三者较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文就初、中、高级曲目各举一实例来说明,或许能给老师和学生一
点启示。
初级曲目《渔光曲》:这首歌歌词质朴平实,曲调柔婉惆怅,速度徐缓,节奏稳定规整,两小节换一口气,韵角是ong、ao母音,
很容易打开喉咙歌唱。技术上掌握好以后,再用歌声来解释音乐、表现音乐就会显得得心应手了。这首歌反映的是30年代我国渔民艰辛
的生活和内心的哀愁,全曲采用三段体结构,乐句较长,要求演唱者注意气息控制,每一句的强拍应有意识地稍加强调,以表现渔船在
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的情景;第二乐段根据内容的变化,情绪要较第一乐段激动,演唱时应加强声音的内在张力,加大音乐的起伏,节
奏稍加紧凑,以表现渔民的辛劳和痛苦;第三乐段表达渔民对现实的不满和沉重凄苦的心情,在吐字方面可以适当加以夸张,把握好声
音的对比和速度的变化。
中级曲目《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音调高、速度快,演唱者需要有较好的功底,才能把握好声音,气息贯通、积极而轻松地完
成演唱。注意喉咙不要开得太大,以免影响声音的流动与吐字的清晰。同时注意发声位置与气息支持须始终保持正确的状态,不要让位
置掉下去,气息浮上来,尤其最后一句在高声区,喉咙要稳住,气息要顶住,要完整地唱下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歌曲向人们展示
了中国大地上国富民强的美丽画卷,情绪热烈、曲调欢快,节奏鲜明而有活力,所以演唱者要充满自豪地歌唱。
高级曲目《那就是我》:是一首真挚感人、情真意切的抒情歌曲。要求声音位置高,气息深厚悠长,强弱变化细腻,对声音要有极好的
控制力。这首歌是ABA三段体,A段舒缓深沉,B段旋律呈八度大跳以后一直在高声区进行,声声撼人,为全曲的高潮,随之歌曲又回到
舒缓深沉的气氛中,转为A段的再现,最后在轻柔的旋律中结束,给人无限的遐想……
循序渐进篇7
古人大都十分重视文章的读,比如清代文学家姚鼐在《与陈硕士札》一文中说:“大抵学文者,必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初文学家刘大魁《论文偶记》中也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语文教育家顾得希说过:“传统语文教育把朗读视为提高语文能力的首要训练方法。”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诵读可以加深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可以让文质兼美的古文化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体现一个人基本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教学要通过读达到理解的目的也不是很难的事情,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初读,疏通文字
初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解决阅读障碍,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并结合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日常教学中,本人将文言文的“初读”分为三步。
第一步为范读。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不够理想,语感不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就成为文言文阅读任务的首要环节。很多老师喜欢使用课件或录音等方式解决范读任务,其实,让学生看着、听着自己的老师满怀自信和激情的现场范读,对学生的感染效果可能更好,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应要求自己读准字音,读好节拍,读出感情,为学生做好表率;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凝神静听,身临其境,形成共鸣。
第二步为领读。很多老师认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领读是没有必要的,其实不然。文言文读起来不顺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僻字难以认记或是有些长句难以处理节奏,领读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文章读流利,也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如果不领读,仅仅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后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
第三步为自读。通过自读,让学生体会文言,初步领会文言文的内容。教师对自读过程应当进行全面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彻底扫清阅读障碍。可先以分散形式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念破句;再以抽查的形式检查诵读效果,对症下药,跟进指导。
二、细读,读出疑难
所谓细读,就是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为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操作中,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法指导,比如出示细读提纲指导学生“细读自疑”:1.根据课文的注释自读课文;2.有效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3.同位间合作把每句话的意思说出来;4.总结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或其它问题。
三、精读,感悟作品
这里的精读是指反复琢磨、研究,在读的过程中分析、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只有精心研究,才能入情入境地咀嚼文字,感悟文本,体会出文章的微言精义。可以说,精读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在精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就细读环节中“自疑”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要搭建梯子,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在诵读中体察文本气韵,品味文言美感,理解作者情怀。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克服的是语言上的障碍,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句义和句式,应当是精读环节的重点任务。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死背字典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对文章的朗读,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加以解决。还要在诵读中学会体味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尤其是在古代诗文教学中,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学生能流畅诵读,对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掌握,而且诵读本身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熟读,归纳总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流利的朗读,不但可以使我们理解文字传达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使我们感知文字背后的东西。文言文更是这样,熟读后才能真正领会其中意味。文言文教学中,熟读的主要任务是归纳,通过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文言知识形成网络。
循序渐进篇8
关键词:熟读精思;思维训练
【中***分类号】G623.2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做到"熟读精思"。那什么是"思"?如何才能做到"精思"呢?"思"是思考,通俗地说,就是开动脑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做到精思,依我之见,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思维训练要与阅读相结合
读书的时候,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做到目有所视,口有所诵,心有所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到、口到与心动。我们反对小和尚念经式的读书,有口无心。我国宋学家朱熹谈读书的方法时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必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这句话讲得很道理。读书,一定要专心,一定要开动脑筋思考。
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思考些什么呢?要思考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反映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要思考文章是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的,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要思考文章的词语造句,段落层次以及谋篇布局等等。实际上,在读书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是一种培养学生理解力、想像力、欣赏力、鉴别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二、思维训练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该如何选择语文训练与思维的结合点呢?
1、从思维方向把握言语思路
人的思维活动是沿着一定方向展开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思维反映客观事物,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要素。当思维活动在时间意义的直线展开的时候,形成纵向思维,思维活动在时间意义直线展开一段之后,向其他折去,出现折出思维。当思维活动以空间意义的背景为依托呈"横断面"展开的时候,成为横向思维。同三种类型思维方向相对应,言语思路也有纵向、折向、横向三种,从本质上说,言语思路是思维方向的反映,只有思维方向清晰的人,他的言语思路才有可能清晰。
言语思路制约着言语作品的结构,结构单纯的文章,只采用单一的言语思路。例如《凡卡》一课,按照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的时间顺序,展示一个九岁的鞋匠过着连狗都不如的悲惨生活。是纵向思路。《别了,我爱的中国》,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根主线,来连接着"我"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想,是横向思路。又如《蜘蛛》这篇文章先写蜘蛛很会捉虫,后又转写细腰蜂怎样敏捷捉住蜘蛛,是折向思路。结构复杂的文章,则兼用两种或三种思路,如《小猫钓鱼》一课,既采用了纵向思路,又采用了横向思路,将老猫和小猫钓鱼时的不同表现,展示出来。由此可见,文章结构复杂,实际上是几种思路套用的结果。三种基本思路,按不同方式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变化无穷的文章结构。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谋篇能力,改善语言的条理性和锻炼思维方向,是治本之道。
2、锻炼思维方向,使学生思维获得健全发展
思维方向是形式思维能力的基础。又是认识事物的枢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向为言语技能的提高准备了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开展方向有发散式和聚合式两种,两者是互为相反又互为补充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就是应使两者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思维获得健全发展。
小学生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课文中的许多抽象词语,高度概括的结论等,只有通过"具体化"--把它们聚合,再返回到具体实际,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落花生》一课的教学,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一家人的对话,并进行对比深入体会花生的好处:"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课文是借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一步是思维方向的求同训练。接着,教师又设计一模糊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与花生有相似的好品质?"学生于是举出许多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从课文的结论中引出来的,是在聚合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化认知活动,然后再次让学生的思维方向转向聚合。概括自己对课文的认识,思考:"课文借物喻人,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做人道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有用而不显露"的高尚品质。
循序渐进篇9
【关键词】梯度教学 因材施教 反思
一、梯度教学,和而不同
1.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笔者尝试着给学生分成以下几个梯度:
(1)初等生:因为古文功底差导致经常读不懂古文,讨厌学习古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发言或基本不发言,基本不参与互动和思考,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
(2)中等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习兴趣一般,上课注意力基本能集中,能参与教学活动但不够积极主动,能完成作业但不会自我深入探索。
(3)高等生:古文功底好,学习古文的兴趣浓厚,上课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认真完成作业,并能在课内和课外积极探索。
2.课堂预习,和而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古文阅读水平来预习梳理,进而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能时不时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变文言教学的“满堂灌”为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堂上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预习之后,学生会主动梳理字词,教师基本不会为教文言字词学生不懂或不听而感到苦恼,因为课堂预习让学生在《选读》学习中基本上站上了同一起跑线,迈过了阅读理解上的第一道门槛。
3.课堂问题,梯度设置。学生的三个不同层次,决定了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可能反应一致,必然有快又慢。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到深,大体上分为基础性问题,提高性问题、延伸性问题。以《克己复礼》为例,笔者梯度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自由速读课文,正音,借助参考译文,解决难读词句。然后给幻灯片上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八佾 孰 觚 阙如 鲜 色难 馔 衣 钻燧
(2)课文哪里最先提到课题?找到并翻译此句。
(3)“克己复礼”中“己”和“礼”在你看来应该指代什么?联系所学过的内容以及你对孔子的了解谈谈。(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并贯通以后的《论语》学习,可以明确指代内容:私欲泛滥导致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倡周礼,试***建立仁和礼的学说。)
(4)季氏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是破坏周礼的人,是破坏礼乐征伐的乱臣贼子。学生联系《季氏将伐颛臾》来体会)
(5)再次速读全文,找出孔子如何克己复礼的章节。(13.3 12.11 1.2 2.8 17.21 )
(6)谈谈这些做法的当时意义和现在意义;谈谈你能不能理解孔子?(体会孔子克己复礼的伟大)
(7)想想当时的诸侯和***客为什么不愿意克己复礼?(由此可以看出诸侯和***客的自私和贪婪,以及孔子的无私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这七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初等生也基本能回答。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不同特征的学生均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均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各得其所。
4.作业梯度,各有所得。以《克己复礼》作业布置为例。首先,要求背诵。根据本课教学要求,将12.1、3.1、16.2、13.3、1.2五章定为必背章节,三个层次学生都必须完成;其他章节为选背章节,中等生和高等生必修完成,学困生选背。其次,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语与成语。一要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及意思,全体学生必做;二要整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可做可不做(高等生一般都会做,如不做要谈话,对其说明这些题就是为高等生设置的)。第三,布置读后感和作文,学生选择做。读后感是: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学完《克己复礼》后的心得,不少于150字。作文是:根据《克己复礼》一课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编成一个简短的课本剧。读后感学生都要写,作文选做(一定要慢慢培养鼓励高等生做作文这样层次的作业,并且教师一定要好好批改及时鼓励、表扬)。
二、交流反思,不断探索
在梯度教学中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孔子也认为每个学生性格水平能力上均有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来决定教学内容的深浅。
循序渐进篇10
一、 创造语言环境,开导学生“说”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活动有限,语言表达对他们来讲比较困难。要他们口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并不急着给他们讲课,而是利用入学教育的插***,先用一两天的语文课专门与他们聊天,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家里的人,说说学前班的朋友等等。这样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之与老师亲近,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让学生有话可说。放学回家后,让他们以《我上学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孩子说给家长听,第二天利用阅读课让孩子们交流,每天都给孩子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易说也乐说,促使学生养成说的习惯。为以后孩子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 架设语言桥梁,引导学生“说”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一环。是学习普通话,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的重要手段。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说话结结巴巴,不完整,读课文拖声拖调。因此,从教汉语拼音开始,我就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句子的训练,巧妙架设说话的桥梁,使学生对句子有初步的认识。如学习ba的四声,bā八个,我有八个本。bá拔萝卜,小朋友正在拔萝卜。bǎ一把刀,妈妈买了一把刀。bà爸爸,爸爸是一名教师。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说不同的话,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便于理解字义,并练习说话。此外,随着汉语拼音的学习,我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小事,用汉语拼音写出来,只要话说明白,一两句也行。每次批改完学生的作业,我都要将上一节佳作欣赏,将学生写的好的在班上读出来,让大家互相学习。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读自己的文章。因此,只要学生写得好,哪怕一两句我也要在班内读出来,给以赞赏;对于那些学困生,要及时给以鼓励,使他们增强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在汉语拼音练习中 ,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 创设语言情境,激励学生“说”
在低年级上课时,为了防止学生只听不说,教师要创设语言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理解知识,要激励他们有条不紊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低年级教材中的看***学文,画面上呈现的美丽风光,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有趣的情节,都富有童心童趣,带给学生愉悦的感受。教师根据***画内容,提出启发性问题,充实说的内容,再指导学生将其归纳融汇,解决句子相连、言之有序的问题。例如在指导看***说话《送伞》时,让学生初步观察***画后,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1)是谁送伞给谁?(学生送给老师。)(2)为什么要送伞?(天快下雨了。)(3)你怎么知道天快下雨了?(天空中乌云密布,燕子飞得很低。)(4)老师此时在做什么?(还在批改作业。)学生们通过看***,老师辅之诱导,他们自然能合理想象,大胆说话。我们面对的是年龄小、知识少、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当他们说话有错时,教师不能责备、挖苦学生,应用一颗平常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们,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和亲热的动作使他们产生说话的兴趣。当说话能力较差的学生能没有错误,流畅的说出来,我会摸着她的头说:“你说得非常好。”当说话能力较强的学生能非常流利的说出来时,我会伸出大拇指称赞他“你真棒”。最后评出说话语句通顺,想象丰富,加以表扬,发给小红花,以示鼓励。这种形式的说话在内容上毫无限定,既调动了学生说话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的能力。
四、 运用语言归类,启发学生“说”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欠缺,语言贫乏,要训练学生说得自在。自在,是一种坦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自由的情绪表现,它达成交流畅通、提高对话质量的前提。让学生轻松自在,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情切和蔼,对学生而言,要专注地听取,耐心地点拨,热情地鼓励,创设一种平等、舒畅的课堂氛围,以随时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或受到冷落的错觉;随后有意识提高要求,让学生把话说得响亮,甚至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走上讲台面对大家发表意见。
要训练学生说得规范。训练学生规范地说,要强调完整,即句子一般要具备齐全的语法成分,用于直接回答问题的语句,要与问题紧密衔接,不能毫不着落地冒出一个两个字词来回答问题;二是要强调正确,即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这些都需要教者在学生发言时用心去听,及时发现,随时纠正。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因此,在进行“有趣的游戏”随着学生字词容量的增加,视野的开阔,在“说”的基础上,就要要求学生把所说的东西写出来。平时我采用“一词多练”的方法让学生造句。如用“热爱”一词造句时,我鼓励学生开展竞赛,看谁造的句子多,造完后写在本子上,不会写的字写拼音代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说话表达能力。但在“写”的训练中,教师应适当做好铺垫,如由说到写的选词填空,扩充句子成分的练习;还可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掌握几种基本句式。如“妈妈是工人”,“妈妈在看报”,“书包里有笔,有本子,还有课本。”等等。有了这些铺垫,学生能在学词学句中用丰富的生活感知、串联,产生正确表达生活的欲望,进自我创新,为中、高年级的作文训练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