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篇1
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然而,域外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仍呈现出诸多偏差。从韩国对端午节的申遗到孔子学院在境外所遇到的尴尬,所显现出的问题是:其一,我国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其二,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宣传方式实现性不高。文化的宣传方式是实际上也是很多知识分子和业内人士所思考的热点问题。但是对此问题所作出的评论和研究对策大多是集中在加强文化宣传力度、加强***府和民众监管力度和树立文化保护的自觉性。这些良性***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的提出更趋向于领导人的引导性讲话,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以及可操作性程度却没有深入分析。
文化的内容无法完全复制,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宣传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国外的高效传播方式为参照系。传统文化形象的影响力在于对外的宣传程度和辐射广度,正如企业营利的关键在于品牌的树立,有高知名度的品牌才能获取较高的产品信任度。西方在文化宣传的方式上更多的是捉住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契机,将本国的文化包本文由收集整理装成文化产品,将企业的品牌意识贯彻到本国文化的宣传上。[1]值得注意的是,现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则更多程度上是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尴尬窘境。一是“才美不外现”;二是“外现”方式实效性不理想。以语言学习为例,学习汉语往往被冠以一种“风潮”,而在我国学习英语已经成为贯穿普通中国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必修课,甚至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抛去英语覆盖面广的客观因素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高势位的文化影响力和控制力。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软实力并没有伴随硬件实力相应增长,“一心一意搞经济”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忽略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撑力。特别是在互联网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比拼即趋向于白热化同时又具有隐性特征,文化比拼意识觉醒势在必行。[2]
二、传统文化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1.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下降。将传统文化包装成为商品进行传播的基本前提就是国人要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有相当的了解,但是经过多年的文化断裂,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却不尽人意。如果说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资源无法进行正确阐释、整合和改造,通过传统文化产业化预期走出国门将是无稽之谈。
2.传统文化缺乏品牌效应。凡是器物性的东西不需要文化价值的引领,直接拿来使用即可,但文化产品应是承载着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普世价值是全世界通用的逻辑、语法,是人性层面的东西。体现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品牌才能更好的达到宣传效果。如果没有确立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品牌,传统文化产品永远不可能升级为国际产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药在国际上的尴尬境遇,中药药效神奇却一直不能被西方完全接受。西药讲求速效、对症下药,而中药更倾向于人体的调理来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两种***理念的不同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如果中药通过大量的***效果来打造出自己的国际品牌,就像美国人信任阿司匹林一样信任中药,那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3.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一个带有民族风韵的剪纸,一个传统杂技或是一套太极拳或许能够引起在国外局部区域的关注和兴趣,但这种关注度往往缺乏持续性。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过程当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有组织以及规模化的产业组织,因此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商品、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产品要么是质量低略、要么纯粹追求商业利益,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包装是相对分散的、无组织的,难以形成一个规模化、规范化的产业链条。或许***府增加调控力度,将分散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商家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实现规模化的传统文化产品加工是一条新的思路。
三、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及关键点
1.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这是最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优势,这也是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产业化进程提供了来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扬是走产业化道路的前提和基础。
2.***策扶持。从***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把“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完善文化产业***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策已经明朗化,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各个地方***府提供了很优惠的***策,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化的重大优势,中国所拥有的***策资源为起步较晚的传统文化产业化提供了便利。传统文化走产业化道路在***策倾向的环境下消除了发展阻力,具有现实的***策优势。中国各个地方的优惠***策给文化产业带来了不小的支持。[3]
我国传统文化篇2
然而,什么是文化?它和历史是什么关系?似乎很少有人认真去考虑它。因此,这种“时尚”不能不带着似是而非的夹生味,也不能不产生出我们将来肯定会鄙之为“垃圾文化”的东西。
文化,从社会存在的意义上说,就是历史演进过程的积淀及其轨迹。数千年历史演进的积淀及其轨迹,量化为所谓传统文化,质化为所谓文化传统。
特别是文化传统,它渗透在人们思想观念、言论著述、行为习惯之中,渗透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积极或消极的,进步或***的;也不论人们对它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总之,它已沉淀凝结成一种人们的活动氛围和社会环境。面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强大的文化传统力量,正确、科学地认识它,积极地对待它,就会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的历史动力;反之,就会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阻力。
税收本来就属于历史范畴,而且是在社会演进、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的历史范畴。所以学习税收历史,把握税收文化传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税收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历史和国家一样悠远。
税收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超经济手段、无偿的方式,参与社会产品和财富的分配,是国家的一项主要职能。税收收入是国家财***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保障。
税收又是一个多元的历史范畴:作为国家的职能,决定于也影响着国家***治,因而融入了***治的范畴;作为特殊的社会分配方式和关系,制约着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发展,因而融入了经济的范畴;而税收的历史轨迹、历史记载、典章制度、***策法令、言论著述、文书表格、行为规范、教育培训、信息媒体、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反映等等,又融入了文化的范畴。
税收是伴随着***治和经济的发展,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范畴。古代传统的税收,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职能,但归根结底是为国家服务的。当国家的***治体制从专制集权***体向民主***体转化时,当经济体制从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时,税收体制也会亦步亦趋地跟着转化。它的职能也会从主要为国家服务转为主要为社会、为人民、为纳税者服务,并以公开化、法制化、规范化,严格的监督机制为其主要特征。从而浮现出现代税收体制与古代税收体制的分水岭。
作为历史范畴的税收具有如此耐人寻味的特质、特性和特别功能,因此,我们对于税收文化传统更不能等闲视之。
什么是中国税收文化传统?如何看待中国税收文化传统?
第一,中国税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传说,黄帝时代中国就有了税收(《路史》),时距现今有五千多年;正史记载,夏朝在出现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权的同时,也形成了税收体制,所谓“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史记·夏本纪》)至今也有四千多年历史。当时的“贡”,指各地的上贡;“赋”指田赋。不过,夏朝都统称“贡”。到了西周,便有“九贡”和“九赋”之分。“九贡”是把上贡的物产根据用途分为九类,并确定它们的用场:“九赋”前六种均为田税,后三种就包括了关税、市税、各种资源开发税、物产税以及种种杂税。
从夏商周开始,中国的税收,经过几十个朝代的更迭开拓;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包括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几个社会形态的变幻调整;经过历代思想家、***治家在学理和实践上的导引革新;又经过历代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和少数民族入主的冲击,地方割据和***阀混战的破坏;经过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门户开放后的变动;***后所有制改造及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影响;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发展……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蜿蜒曲折,陶冶积淀成我国税收文化传统。
所以,中国税收文化传统有着世界最悠久的历史,而且体制完备,内容丰富,文字记载几千年,源远流长,从未间断,为世界所仅见。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税收文化的一大宝藏。
第二,在中国税收文化传统中,“轻徭薄赋”、“富民强国”这一具有民本主义、人道主义的传统深入人心,而且两千多年前,就己明确。先秦诸子中,如孔子的“惠民”,“敛从其薄”;孟子的“仁***”,“省刑罚、薄赋敛”;老子的“轻摇薄赋”,“与民休息”……他们的税收思想和原则对后代有巨大深远的影响。在先秦诸子中大概只有少数的法家代表人物唱了反调。如商鞅主张国富民贫;韩非主张重税,反对足民。但不是主流。虽然历史上的一些统治集团的***策总是和“轻徭薄赋”“富民强国”思想原则相悖,而且现代学者也有人简单地斥之为“小农意识”,但它毕竟反映了广大民众——纳税者的愿望和要求。窃以为,这应该算是中国传统税收文化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三,是税收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思想原则。历代许多思想家、***治家都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国家税收才能多起来。如春秋初年,辅佐齐桓公取得霸业的管仲就提出:“善为***者,田畴垦而国邑实”。孟子也认为,合理的税收,能够促进生产,不仅可以富民,也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收入。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西汉执掌中央财***达三十年的桑弘羊清醒地提出,为扩大国家税收范围,不仅要重视农业,更要促进农工商互动协调发展。他说:“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工商师各得所欲”。北宋王安石更明确主张,税收的基础应是发展生产,“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种税收原则,越到后代,越被明确。
第四,强调税收的社会协调、社会保障的职能。就是说,税收作为国家财***收入,除了用于皇室,用于养活官吏和官府的开销,还要用于社会事业,备荒、赈灾、修桥、修路等等。如韩非提出:“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旅也”。西汉的贾谊提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桑弘羊主张通过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可以“佐百姓之急,足***旅之费”,可以“平万物而便百姓”。在历朝历代税收机制、设施和规定上,也对这种财***的分配做出一定保障,如设“常平仓”,收“义仓税”、“蠲免”的规定等等。
第五,主张税收“取民有制”或“有常”,要求税收规范化、制度化。孔子最早提出税收要“度于礼”;其后墨子提出“以其常正,收其租税,民则不变”;孟子提出“取于民有制”。西汉初年,朝廷把“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作为税收原则。到了西晋,傅玄更明确提出“赋役有常”的主张,他强调“上不兴非常之赋,下不进非常之贡,上下同也,以奉常数,民虽输力致财,而莫怨其上者,所以务公而制常也”。到了唐朝,有“量入为出”和“量出制入”之争,也都是为了体现“有常”——即规范化、制度化。
当然,中国税收文化中还有其他值得肯定的传统,如根据社会要求,对税收问题和原则开展公开争论的传统;根据***治、经济变化开展变法改新的传统,等等。
但是,中国毕竟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历史,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近三十年的苏联模式、计划经济运行的历史。这些历史的积淀交揉融汇在一起,互为作用,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成为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沉重包袱。
一、税收的属性本是国家的职能,而且以强制性、无偿性为其基本特征。所以新中国成立前的税收史毕竟是一部压榨老百姓——纳税者的血泪斑斑的历史。中国古代虽不乏明君贤相,有为的***治家、思想家,他们的财税主张和措施客观上或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也反映了人民大众一定的要求和愿望,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取之于民”,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解决国家的财***问题。所以,在***前,收税者和纳税者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一致的。
二、从春秋战国以来,***治家的主流思想,一直强调农业为本、重农抑商,并在税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管仲声称:“欲杀商贾之民以益四郊之民”;商鞅变法提出:不经批准从事“未利”者,罚作奴隶;汉朝初年规定贫民和商人不得为官。至于税收上,如唐朝的“借商”、五代的“免行钱”、宋代的“过税”、“住税”,都是挖空心思对商人的压制和剥夺。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从明朝的“一条鞭”到清朝的“摊丁入亩”,所有这些改革,都贯穿着这样的主导思想。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虽然也有合乎时宜的改革内容,但总体方针是农本主义、重农抑商。从经济上压抑了商品经济的自然发展,从***治上强化了封建统治的专制化和集权化。无疑包含着严重的***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现象,不能不说与历朝历代奉行“重农抑商”的农本主义有关。中国文化传统,包括税收文化传统中的农本主义、重农抑商的观念影响,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为一大历史包袱,人们自有深切感受。
三、“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历史遗产,是中国税收文化传统中最沉重的包袱。我们习惯地把它称作“左”的势力和“左”的影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税收作为国家的一项职能异化为国家主义的机制,从而与社会、与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隔阂;它的保守、封闭、僵化的特性,阻碍了税收体制的改革开放,影响税收体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影响税收体制的公开化、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影响税收的财***、监督,调节社会经济多元功能的发挥,只重收税而不重为纳税者服务;纳税者缺乏纳税意识,缺乏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篇3
摘 要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传统武术现今的发展状况,指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提出了传统武术要实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传统武术 传承 发展 策略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传承与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但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详细而又理智的思考当前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深入地理解当今武术的发展。
一、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受自身因素制约
传统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之中,这种自然经济形态阻碍了人们的交流,人们的思想状况趋于保守,所以不同地区的拳种具有相对***的发展,很少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的宗法制度和家庭本位主义,注重血缘关系,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是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封闭,缺少外来的营养,极大地影响着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二)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农村与城市的武术发展不均衡。每当谈到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经济问题,然而在传统武术发展方面也同样存在不均衡问题。可悲的是,在经济方面城市优于农村,但是对传统武术保护方面,由于农村受到外来体育文化冲击相对较少而要优于城市。其次是国内外武术发展的不均衡。随着少林寺等电影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国外掀起了武术热。众多资料与媒体调查显示,近年来,学习我国传统武术的外国人络绎不绝,其目的在于学习正宗的传统武术,渴望通过外部形体的学习、锻炼,逐渐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圈。而我们自己却丢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仿效别人的竞技体育模式,这是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三)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受历史因素制约
武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武术主要表现了***事价值,原始战争推动了***事战斗技能的产生随后武艺有些内容散入民间,具有了竞技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等功能,日常武艺不断丰富和日益壮大,历代国家统治者都把“崇尚武德,招揽武术人才、营造习武之风”成为治理国家重要任务在明清时期古代武术走向了鼎盛,之后随着火器的出现,武术的***事价值和技击性不断被弱化,***队进行传统武术训练技能的训练意识也不断被弱化,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转向了民间武术的个人行为。
二、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对策
(一)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协调发展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源与流的关系,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是武术整体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传统武术是经历几千年文化熏陶而形成的,而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文化基础下创造发展的,是国内外不同文化融合的产物。然而,在当代武术发展中,传统与竞技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发展不融洽的状况。竞技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地参照西方的文化模式进行发展,对于本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处于忽略状态,从而导致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变得不伦不类。而传统武术过于保守,传承过于狭窄,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导致其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衰退现象。因此,传统武术要向现代武术靠拢,巩固竞技武术开拓的阵地;现代武术要向传统回归,从传统武术中吸取营养,走融合发展之路,走大武术发展之路。
(二)集思广益,传承发展
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模式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变化,而现代化的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模式应该趋于多元化,因为多元化模式更适何全民健身,更顺应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的趋势,更是建立我国武术后奥运整体传承与发展模式的基础自我认为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大众化。传统武术发展的稳固根基与有力跳板。传统武术的大众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对原有武术的保护,更是保持风格,与时俱进的创新式的自我发展。2.国际化。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最高巅峰。传统武术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我国的传统武术,毋庸置疑,传统武术对国外其他一些国家的武术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中国传统武术能在世界更多的国家发扬与创新,这对于中国及其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无上骄傲与自豪。3.教育化。传统武术发展的精神支撑与鲜活力量。传统武术的教育化发展主要是指其在各大学校的发展和普及,体育院系应对传统武术习练考生敞开胸怀,并且为从小习练传统武术的考生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进而使传统武术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
(三)突出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
现在传统武术基本是以套路演练为主,只是在演练中包含攻防意识而已,几乎很难达到技击实战作用。如果传统武术不能很好地突出技击实战价值,就失去了它最原始的意义。因此,在以后的传播过程中,传统武术的传承者应多注重武术技击价值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我国传统文化篇4
关键词:传统***治文化;***治现代化;变革途径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37
***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流行的一套***治态度、信仰和情感。中国传统***治文化,是中国所独有的,产生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化过程,现如今仍存在***治生活中,并且已经较稳定地积淀在普通民众的心理层面上,形成特定的***治观念和***治价值取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迅速走上现代化道路。***治文化的现代化是***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传统***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治文化必须进行转型。***治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一定时期的***治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的集中反映。在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传统的***治文化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传统的***治文化经历了整个封建社会,经久不衰。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了以往的私有制,经济基础的改变,使作为上层建筑的传统***治文化缺乏其生存的土壤。第二,我国传统的***治文化的不合理因素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作为上层建筑的***治文化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进步的***治文化对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落后的***治文化则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阻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作为传统***治文化建立的基础,决定了其必然包含人治、权力本位、臣属、贱民心理等思想观念。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自由、民主、法治、公正,尤其是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传统***治文化的局限性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传统***治文化的不合理因素转化为积极动力,则必须要进行现代变革。第三,中国传统的***治文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缺乏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我国传统的***治文化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上的,是以自然主义为主导,以感性经验主义为中心的***治文化形式,这种文化类型具有自在、自发、自然、懒惰的农民文化精神的特点,缺乏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优势。而中国传统的***治哲学所代表的理性精神,表现出对感性经验主义***治文化结构的高度认同与肯定,在根本上遏制了中国传统***治文化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的***治文化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我国传统***治文化现代转型路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首先,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封建***治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自身的分散、保守、封闭的特点为传统的***治文化的生存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经过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传统的***治文化具有的滞后性使其仍没有实现完美转变。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我国传统***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培养公民意识。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以一种新型的***治文化为依托,要建立这种新型的***治文化只能是进行***治社会化。***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治生活和***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治心理和***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在完成***治社会化之后,普通成员才会具备***的***治观念,清楚自己的***治定位,顺利实现从“社会人”到“***治人”的转变。考虑到***治社会化对***治文化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着力完善***治社会化的渠道迫在眉睫。再次,建立现代***治制度。***治文化和***治制度的密切联系表现在:***治文化维系着国家的***治制度,并以***治制度作为保障;民主的***治文化是民主***治制度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我国传统***治文化是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其产生之初就受到封建制度的规范与引导,这就决定了传统***治文化为专制制度服务的使命。民主制度为民主文化的实现创造理想的环境,民众将更容易在思想和心理层面接受民主文化,认同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要求***治文化和***治制度的变革必须同时并举。最后。融合传统***治文化与现代***治文化。中国传统的***治文化存在有两千年之久,虽然其中的落后成分已不适合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但传统***治文化中包含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能一概摒弃,这些优秀的内容将有利于如今的***治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中“和”、“同”、“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加以现代化的梳理运用,再将其思想的精华运用到处理社会以及人际关系中,便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吸收传统***治文化的精髓,将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积淀融入到现代的***治文化中,是传统***治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股新的力量。
我国传统文化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平面设计应用和结合
一、设计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式、符号在世代传承中不断演化、再生。而文化的精髓也源远流长,不断得到继承和升华。
(一)传统吉祥符号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案“盘长”(即中国结)演变而来的。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达畅通。将这种吉祥寓意与现代信息时代的理念巧妙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巧妙而不牵强,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在传达中达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设计作品与大众心理的对话。
(二)神韵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深层次的是在于神韵、内涵的传承。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和审美情趣,这些文化随着具体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在神韵传承中,设计师不直接引用符号而是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再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靳球强之所以走向成功,源于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以及在对中国文化精髓如古钱币、水墨文化、书法、儒家文化、民间文化等的深刻理解,加之早年受到的现代设计的影响,使他的设计作品传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他的设计将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神形俱佳。
(三)中国传统审美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中强调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意境包含生活形象的客观反
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两个方面。艺术家通过有形物质世界的表现来追求大千世界
的神韵。“境由心造”,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强调的意境美和心理上的和谐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的美表现在人的创作和审美体验当中。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意境作为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与思维关系密切。人们崇尚意境之美,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是“意”“情”“理”与“境”“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形与神的统一始终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中国绘画艺术尤其重视意境美的表现,这是由中国传统思维形式决定的。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表现自然美,表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一)构***方式
中国人向来追求中、全、和。所谓“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儒学表现的正是这种中正平和的大家气度,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为古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的宗旨,阴阳五行思想为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如在建筑设计上强调等级体现,布局上富有层次感和对称性,在色彩上以黄色为至高无上等。这种注重系统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构***方式上多有体现。中线是一个表现,中线指以一条中心线自上而下贯穿整张画面的构***方式。在中国现代***形设计中,运用中线进行排版的作品大量可见,这与德国多运用上升的斜线进行排版的构***方式形成别有意味的对照。这种构***折射出“万事求中”观念对设计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称也是一个表现,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对称”被公认为美的一种因素。在中国民间美术的***案构成中以偶为美、两两相生的对称之美也是由来已久的,如年画、剪纸、风筝、脸谱等。
(二)表现方式
中规中矩的儒学与自由随意的道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两者对立补充,使得中国的设计思想有了完整的发展空间。正如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紫禁城与小桥流水、诗意盎然的江南园林能够和谐共生一样,道家清静无为的道德准则和封闭含蓄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重意境、自然含蓄的特点,其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的艺术表现方式,为本土化***形设计注入了独特的精髓。
1.传统水墨方面
当代平面设计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如工笔画的线条、版画的色调等,然而水墨画的随意笔触和虚实关系更为现代设计所普遍借鉴,它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与商业设计的严谨性巧妙而又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非凡的视觉力量。毛笔是有生命力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特质,如墨、绢、宣纸等决定了水墨画创作有一种不可逆性,笔蘸着墨与纸接触,一笔下去,不容修改,只有在充分放松的自由状态下才能真正进行创作。
2.传统文字方面
在现代***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字进行***形创意的平面设计十分常见,可以说是最具本土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象形的字型和巧妙的结构,汉字中蕴涵着视觉表现的无限可能。如清代吉祥文字“黄金万两”利用字体结构的相似重复,把四个字连成一个***形,是现代字体标志的成功范例。
(三)色彩表现
中国传统色彩一方面受统治阶级制约,如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王府官宦用红、青、蓝等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另一方面则不受限制地在民间蓬勃发展,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在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依旧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与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朴素指的是现代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调子。简化色彩既可舒缓视觉疲劳,更能体现设计作品的典雅情调。浓艳主要指色彩搭配的对比关系。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为五色,即黑、白、赤、青、黄。这五种色彩并置,效果十分强烈,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民间美术中的年画,还是宫廷的建筑构件等,都常用五色对比。这种养目的色彩在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
放眼世界,现在已是网络时代,地球也已变成一个村,我们的设计作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我们的文化交流也就显得非常的频繁和有效。只有立足当代,深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设计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曼娟.《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导入》[J].《内蒙古艺术》,2006.
我国传统文化篇6
[论文摘要]任何一个企业,其生存和发展都与它自身的文化条件及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成功的保证。文章着重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儒、道二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简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我国企业在创建组织文化中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抛弃糟粕,使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习惯的沉淀、职业的习惯,一定的道德规范与文化素质。它不仅可以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和约束作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还可以更加鲜明地将本企业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以便消费者对企业进行识别,进而产生认同感。t}唆业文化是企业存在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成功的保证。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美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使得人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经过深人分析,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是企业文化使日本迅速崛起,是企业文化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主要作用。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一股创建企业文化的热潮。当我们探索日本企业文化时,发现日本的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提高竞争力时,除了学习和引进东西方先进企业文化外,还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思想常为企业所用。有‘旧本近代实业界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一生参与创办、经营几百家企业,如王子造纸、东洋纺织、石川岛播磨等,这些企业创办至今已逾百载,仍长盛不衰。他如何把企业办得如此出色,涩泽自己解释说,是“《论语》加算盘”,就是生产经营中儒家道德与利益追求互用,就是道德经济合一说,或叫义利两全说、义利统一说,讲伦理道德时考虑利益因素,讲利益追求时考虑伦理道德。涩泽对儒家的解释一反传统的解释,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新的力量。
《论语》、儒学、孔子的思想,可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借用的甚多,本文主要从“仁”、“信”、“义”、“和”几个方面谈儒家思想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仁”的思想
“仁”,仁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精义所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有多种释义,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解释是“爱人”。孔子本人再一次回答弟子樊迟提问时就作这样的回答(见《论语·颜渊》)。许慎《说文解字》也作如此解释:“仁,亲也”。i2]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尊重自己的员工,理解支持他们,信任宽容他们,关心体贴他们,从而有效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信”的思想
“信”,言行相一,信用。《论语》中多处讲信。《论语·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说“民无信不立”。信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不含阶级性,任何人待人处事都要讲信用,无信不立,无信不知其可。《周易·系辞上》说得好:“人之所助者,信也”。要使企业成功必须讲信。“信”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也是中国交换伦理的重要典范。很值得我们今天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学习和借鉴。因为,诚信,对外而言,首先,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效率;其次,诚信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对内而言,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企业内部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应当明白:企业生存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长久的事业。某些企业实施违背诚信原则的短期行为后,很快就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
(三)“义”的思想
“义”,道义、主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行动信条,并为之奋斗。尤其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说:“君子明德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提出“见利思义”的思想。提倡人们要见义能为,舍生取义,做到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什么都不要忘义。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而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使员工自觉地意识到在讲“义”时,要承认“利”的必要,追求“利”时,则要接受“义”的约束。这样,就能实现“以义估利”,“举义兴利”,调节和规范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使企业遵守法则,正当经营,把赚钱看作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自觉地把企业赚钱与国家兴旺和民族利益联系到一起,捐助教育、办慈善,将利益回馈社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四)“和”的思想
儒文化中强调“和”,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为贵”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处理人际关系、民族文化、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用求大同,存小异的办法,协调各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达到整体的协调、和睦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支柱。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和”的传统。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有“三和治企”,“三和”指“人和、物和、利和”即治理企业要将人员间的关系协调,企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
儒家思想从在不同方面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作用,是企业运转的剂。因此,企业应该以超凡的卓识远见,注意吸收借鉴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用于教育员工,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精神,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增强。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分别著有《老子》、《庄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中吸取合理营养。
(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是道家的中心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是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性,人们应当按规律办事,不可妄为。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领导者行为应当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并按规律制定法律制度;其次,涉及企业改革改制时要对企业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全盘考虑,切忌想当然为之;第三,对于管理者而言,要善于抓大事,将常规事务分权与下属,这样责权明确、各尽其力,管理者看似清闲,实际工作却井井有条,正是“无为而无不为”}l0
(二)“辩证治事”的思想
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这是道家思想的又一精华之处。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对立的,如新与旧、盛与衰、高与低、长与短、福与祸等,而且这种对立关系也是可以转化的。再来看今天的企业,商场如战场,有胜亦有败,面对激烈的竞争,企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处在经营困难时期,企业不应该气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困难局面得到改善并要向它的反方向发展,即获得成功;当企业处在顺境时,也应该认识到企业自身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隐性的,同时,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在以难以觉察的速度迅速崛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落后者甚至被淘汰。以辩证治事的思想来认识事物、治理企业,也是许多企业反败为胜走向成功或者戒骄戒躁保持领先的法宝之一。
(三)“点滴为始”的思想
老子认为,天下的一切大事,皆从点滴小事做起。他说:“合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大启发意义。每个企业都有同一个梦想,不断发展,日益壮大。要实现这个梦想,就需从零开始,然而很多企业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它们急于求成,一味地攀比,盲目扩大规模、引进外资,全然不顾自己的条件,也不顾事物发展的步骤性和规律性,结果出现了管理困难、资金浪费、负债增加等一系列不良现象。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哪个没有明晰的发展史,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企业,哪个又不是厚积薄发才有了今天的业绩。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教育今天的企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成败,以一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顺应规律治理企业,同时以一个“点滴为始”的思想看待企业成长,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看到传统文化优秀面的时候,也应看到它的消极面,下面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作以简单分析。
(一)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维持之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打出头鸟”这些谚语奉劝中国人莫为天下先。[4]这些思想渗透到企业中,既会影响企业竞争一流的意识,也极大地影响到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加拿大华裔总督伍冰之的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摘天上的星星,那么你连地上的尘土也得不到”。现今全球化时代,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充满风险,谁若过分小l}谨慎,事事不敢为天下先,或竞争意识淡薄,不求上进,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办实业,恐怕难以长存。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谈起通用的企业文化时。有一句是“竞争、竞争、再竞争”。
(二)怎样看待成败.怎样评价经常失败的人
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永不失败。现代教育科研成果表明,人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习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成功的人也是失败比别人多的人。作为现代企业人,一定要不怕失败,只有首先在心理上不惧怕失败,才会认识失败,才会分辨哪些是可能走向成功的失败,哪些是永远的失败,从而避免在关键问题上失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不是看它做成了多少事,而更多的是看他犯了多少错误,得罪了多少人,失败了多少次,在这种标准下,那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对方方面面关系照顾较好的人常常占优势,而那些冲劲大、对关系顾及少、一头扎进事务中的人往往吃亏多。长期以来,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对企业的危害不言而喻。
(三)重历史、重经验、重权威及官本位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著作权;法律保护
中***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29-02
从秦皇称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千年来的文明汇聚成了各朝代、各民族无数的中华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创造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借助着木偶、皮影、戏曲、杂技等民间技艺认识了我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中华的悠久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而现今,由于人们对于相关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相应职能部门的缺失,相关法律机制的不完备,以及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一、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的现状、意义
中华民族是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皆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拥有着约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个地区亦存在着自己的特色文化传统。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形象生动、具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对于传统文化的改编现象日益加剧,孙悟空成了混血儿,唐三藏与观音谈起了恋爱……从美国的《the monkey king》到日本的西游漫画,人们对于以包括《西游记》在内的中国古典名著的篡改也似乎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虽然有关部门近年来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许多企业、组织对于知识产权的了解还很有限。同时,由于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策法规等基础工作显得薄弱,认识模糊、观念滞后、体制障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并制约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如今,如何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我们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能促进人的世界观发生转变和提高思想意识。它们将成为中华民族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浑茫厚重的精神动力,保护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保护模式
《著作权法》第六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另行规定”。迄今为止,关于“如何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的“另行规定”至今未出,人们无法依法行事,而相关部门亦无法依法行***。例如,在一些动漫中:孙悟空成了混血儿,唐三藏与观音谈起了恋爱,这明显是与《西游记》原著所要表达的本意完全不同,这是对名著的一种破坏。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条明文规定“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很明显,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是不受限制的,故对于随意改编国内的名著、破坏作品完整性的行为是绝对应该受到处罚的,但是,相关的职能部门及相应处罚程度,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导致了如今市场上“唐尸三百”、“The Adventures of Super Monkey”的现象比比皆是,十分令人担忧。
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由于我们法律指定的不明,导致了传统文化受到破坏的现象出现,从而不可避免地歪曲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形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管理。
(二)现实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
1.进行传统文化宣传的场所少,设备短缺,经费严重不足。以承德市为例,其中,丰宁、围场、宽城3个民族自治县以及滦平、隆化和平泉3个民族县都已被列为部级重点扶持贫困县,每年每县收到的国家财***转移支付都达4000多万元。但各县财***对文化方面的投资依旧寥寥无几。据统计,6个自治县、民族县的127个乡镇,30%的乡镇没有文化站,没有工作人员,没有业务经费。如丰宁满族自治县26个乡镇,有南关蒙古族乡等8个乡没有文化站,没有工作人员,没有业务经费。乡镇文化业务经费每年只有500至1000元。有文化站的乡镇大多没有电脑、电视,乐器道具短缺、陈旧,科普***书少。
2.缺乏传统文化管理或专业人才。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人才同样是关键。可是,“目前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族语言。”贵州民族学院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坦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两个自治县的仡佬族已基本没有会讲仡佬族语言的人。”由此可见,现今拥有传统文化人才极度缺乏。著名的乌苏里船歌案,也是同样是***府没能较好的管理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体现。
无论是民族民间文艺人才,还是对这些资料整理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都是极为不足的,这也严重制约着对传统文化著作权的继承和创新。
3.忽视传统文化著作权商业化的可塑性。不可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提出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那么,现如今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是否也能有这样一条商业化的道路呢?《蓝色生死恋》赚够泪水;《大长今》又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韩国历史第一女御医身上。为什么荧屏“韩风”越刮越猛?稍加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韩剧都充分的表达了传统文化对儒家思想、家庭观念、协作意识的肯定,对自律自立、坚韧上进、务实诚信等民族精神的推崇,对仁、义、礼、廉等品性的张扬,在韩剧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而这些恰恰是一些国产剧所欠缺的。因而,虽然我国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并没有较好的将它们塑造成为我国的“品牌”,例如:将富含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等利用《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对于改编或使用我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商业经营性活动应收取相应的费用。
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传播是需要依靠商业的力量的,而现如今,人们很少将目光投放于传统文化的整合、传播,并将其投放于市场。由于没有市场的推动,从而,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传统文化传播速度慢、效率低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的对策
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策法规等基础工作仍然显得薄弱,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在迅速消失。科学建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认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培养传统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促进我国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赋予传统文化特殊权利
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我国的著作权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权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乏一定的传统文化形象被侵害的实例,例如:六小龄童网游侵害孙悟空肖像权案,利用《著作权法》保护作品完整性的相关法条来保护这类具有标志性的角色一定的权利,这样在我国传统文化形象受到侵害时,即能够运用相应法律法规予以处罚,保护传统文化的权益。另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应该包含其他的权利,例如:改编权、摄制权、翻译权等,所以,在立法完善对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后,也能够起到对于传统文化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设立相关传统文化保护的职能部门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我国现今是由多部门协作管理的,但是,从更好、更有效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展工作的方面来看,设立一个专职的国家传统文化保护主管部门仍然是必要的。“音著协”,是专门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非营利性机构。同样,为了应对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开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需要一定的职能部门的,建立一个长期、全面、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用系统的观点提出一整套现实有效的措施,用于维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防止其被不法侵害。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部门,更需要的是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用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权益。一个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作为保障。通过制定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可以用国家的意志强制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相应的法律地位、确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体系内各项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信息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传统文化的著作权的保护,无论在总体上的还是在知识产权专门领域都偏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四)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知识产权”、“著作权”是近年来,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新名词。因而,为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与引导,宣传传统文化具有著作权,引导以民族艺术家为代表的相关人员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营造传统文化流传的良好氛围。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议:第一,针对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了解薄弱的情况,在学校、社区、公司开设普及班,加大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第二,派遣专家、学者前往偏远地区、民族民风丰富之地,开设省、村学习班,普及知识产权,并收集传统文化,汇编成册,同时,鼓励相关的权利机构或组织,运用一定的法律知识保护自身权益。
四、结 语
综上,由于人们对于相关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相应职能部门的缺失,相关法律机制的不完备,以及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已刻不容缓,我国需尽快立法,并及时采取行动对此进行弥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弘扬传统美德 铸造民族精神[J].中国统一战线,2003(5).
我国传统文化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影响
前言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而多样,在社会的发展下,应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在应用中应该有选择性的应用,避免盲目性。本文主要针对于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
1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1.1 传统文化中的“分”“和”说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荀子》一书对组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而企业是由组织构成的,组织是由人员构成的,要想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业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合理的分配企业的员工,使其能够各司其职,职能明确。这也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分”说启发下得出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的管理中,除了要各司其职之外,还需要实现“和”。所谓的和主要就是指,企业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大团队,在大团队下,还有很多的小团队,团队里的成员需要发挥出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整体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团队里的成员需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1]。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者通过了解“分”“和”说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且将其充分的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员工职能明确,还能够提高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像,如果企业以个人业务评价工作能力,那么企业领导者在个人业务发面需要表现突出,这样才能够使员工信服,并且对员工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员工将个人业务突出的管理者作为目标,不断的超越,进而最终也成为领导者[2]。企业的领导者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能够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争相做好个人工作,成为团队的领导者,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1.3 传统文化中的“礼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礼治”主要就是指一种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而在企业中,有总经理、经理、部门主管、组长以及普通员工,这也属于名分等次,通过在企业中设立不同的等级,能够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并且呈现的是一级管理一级的方式,能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且能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进行,通过秩序化的管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礼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哪个企业管理者能够将“礼治”的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且进行良好的运用,哪个企业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3]。
1.4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其道家的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其联系到企业管理中,主要就是指员工在企业工作中,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实现自己的构想,但是前提条件是员工自己要为结果负责,有助于摆脱繁琐的企业控制系统。无为而治的思想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管理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就是,能够增添企业的活力,使员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管理者应该将无为而治的思想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能够提高整体员工的素质,突出企业人才的优势。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启示
鉴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先进思想,通过对其良好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而在实际的应用中,管理者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每个企业面临的情况不同,应该选择不同的传统文化进行应用,像,一些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的企业可以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层次水平,能够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4]。二,应用中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完美的,有其进步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因此,在应用相应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也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剔除掉,运用先进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效果,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三,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再进行应用,能够确保应用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辩证的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利用,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洪贵.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工厂管理.2012(05)
[2]黎德化.股份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03)
我国传统文化篇9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ttire deeply, the category, style, coloring and fabr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ess with Long pattern were respectively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文化现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龙纹装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华夏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感染力。
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龙纹服饰文化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如今提到我国传统服饰,大部分人简单认为就是“唐装”,即以立领、葡萄纽扣、对襟前开门等为特征的服饰。陈冠华编著的《世界服饰辞典》中给了一个相对宽泛的界定“男装常以中山装或长袍马褂为代表,女装则以旗袍为代表,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款式(Chinese Look),材料大多采用丝绸类”。不可否认,它们确实是“中国元素”的代表性服装,但不能代表整个我国传统服饰。
1我国传统龙纹服饰的范畴
我国传统服饰不仅指旗袍、马褂,这只是清代服饰中的代表服饰,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服饰基本意义上是指“汉服”,又称华服等,即我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主要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华夏 ―― 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服饰风格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传统服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而龙纹的范畴,学术界至今仍然比较含糊,为此笔者在参考借鉴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史料提出较为宽泛的含义:龙纹作为龙的***腾形象,即是自然力人格化的表现,其最早雏形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如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两爪,披鳞;商周时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铜器装饰均大量地采用了类似龙形的纹样,又以独角独足的夔龙最为多见等等。因此,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的龙纹,即为青铜器纹饰之一,我国传统***案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据最新发现古代文献记载用龙纹做衣裳的装饰纹样,最早见于《尚书・益稷》篇,即帝舜训示夏禹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黻等 12 种象征王权和帝德的纹样做礼服。1986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2号坑出土一件其服装的整体配套和纹饰、裁制结构,都雕塑得清清楚楚的龙纹礼衣。
2我国传统龙纹服饰文化特点
2.1款式造型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在数千年来的演变中同我国传统服饰一样,有其两种基本类型:一为上衣下裳制,一为衣裳连体制。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据《说文解字》记载:“上曰衣,下曰裳”。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新服饰“深衣”。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为显著,是服装式样和结构的基本特征。在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服饰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唐服饰大量融汇了胡服款式,出现了窄袖、大翻领上装,呈现一定程度的开放特征。然而,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我国人逐渐形成了固定、保守的审美习惯和偏爱,阻碍和抑制了服装的发展。汉、唐、宋、元、明、清,其服装的外型款式无大的改变,基本呈H型,只是在长度与宽度上稍作变更;服装结构多是对襟或斜襟衫、连衣袖裙装,基本无领;变化较多的是面料纹样和手工绣纹。这期间服装服饰的发展是缓慢的。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在造型上以平面结构、宽松和上下联属为基本特征,这种结构的服装各相缝合裁片的边缘形状相同,缝合时相重叠的裁片可置于同一平面,成衣后自然平摊仍为平面型服装。无论是广袖拂风的汉袍,还是长裙曳地、轻薄袒露的唐代大袖罗衫长裙,以及清代满族服饰,在结构上都是这种平面造型。这种平面结构的服装,忽略自然人体的三维特性,其目的不是让服装来雕饰、突出人体,而是通过宽衣广袖、披帛、飘带等虚实变幻的装扮,使人衣着自由随意、不露形迹,从而掩盖人体特征,产生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应。
2.2色彩
古代服饰中的色彩不仅能体现民俗,而且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色彩在我国传统龙纹服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龙纹服饰的代表 ―― 龙袍,青、赤、黄、黑、白等5 种正色奠定了我国传统服饰的基本色调,是我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首要特征。我国传统龙纹服装色彩同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色彩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我国历代帝王都严格规定了各个等级服饰的色彩。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正色是礼服的色彩,象征高贵。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流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
在唐代文武官员的服装颜色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三品以上紫袍,四五品红袍,六七品绿袍,八九品青袍等”。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当时国内大红、鹅黄、紫、绿色等染料的产量很少,大部分需要从南洋进口,因此价格昂贵,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色彩,例如黄色始终象征着中央权利,是帝王家族的的专用色彩,而红与紫则是权贵们的服色。而在汉族的民间风俗中,如红色,在我国传统意义上是吉祥、喜庆的意思,在众多的庆典及婚宴上都采用红色。白色是哀伤、清高的意思,在古代,除了丧事用白色外,很多文人雅土为了显示清高,也身着白色服装。而绿色在传统服饰中更多地作为一种卑贱色来运用。《汉书》中说:“绿帻,之服也”。唐代,碧巾是一种侮辱囚犯的头饰;宋代,以戴青巾为不肖子弟;元、明、清时期,绿、碧、青三色,只有从事***妓、优伶等“贱业”的人才用于服饰。
2.3面料
公元 4 700 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技术。我国商代人们已经能够织出非常精致的薄型丝绸面料,并采取了数种提花方法。唐代服装面料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服装面料品种之多、质地之精、纹理之新、色泽之艳,让世人瞩目。华丽厚重的纬锦织物、轻薄如蝉翼的纱罗织物、轻盈变色的羽毛织物、自然朴实的丝棉交织品、粗犷厚重的粗毛呢、多彩相间的晕锦、蓝白等色相融的蜡染、精致高贵的刺绣,这些无不体观了唐代追求服装面料高品位质地的审美情趣。
3结束语
我国传统服饰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有助于我国的服装设计师借助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把民族服饰的精华融入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 陈冠华. 世界服饰辞典[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1.
[2] 蔡子谔. 我国服饰美学史[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我国传统文化篇10
【关键词】中国;法律文化;价值
中***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81-01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
历史地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凝聚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巨大智慧。因此,在现实中不难寻找到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契合点,也不难发现传统法律文化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就法的理念而言,中西传统是不谋而合的。东西方法治文明都承认“正义”是法律的灵魂,“公正”是法律追求的目标,只不过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对正义、公正的理解以及实现正义和公正的途径不尽相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比较强调人们“善性”的弘扬、自觉的修养和在团体中的谦让,通过自律达到和谐的境界。在和谐中,正义、公正不再只是理想,而且成为可望也可及的现实。西方文化传统则比较强调法律对人之“恶性”的遏制,强调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来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
就法律制度而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所体现出的一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现代法治原则的内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比如,尊老恤弱精神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优秀之处。西周时期的《吕刑》反复强调“不敢侮鳏寡孤独。”竞争中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大罪恶,也是法律严惩的对象。这都体现了传统法律文化抑强助弱的精神,是与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
二、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特有价值
中国古代的一些司法制度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若干代人的智慧的产物。
第一,这种概括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古代地方的司法与行***机构是合一的,但中央的司法机构,如唐代设有大理寺,明清两代设有刑部、大理寺,专主司法审判和复核,称其为司法行***合一就欠妥当。
第二,对地方官府的司法与行***合一,应就这种机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做出正确分析。就县级机构而言。当时各县管辖的人口有限,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县官的主要职责是理讼和征收钱粮,每县只设几名官员和数额有限的吏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国家的财力还是从老百姓的承受力,都不可能设立行***与司法、立法分立的庞大机构。
第三,就古代知县的审判权限而论,主要受理人命重事、诈伪和奸、盗等重大案件,对刑事案件只有判处笞、杖刑的权力;对于徒罪以上案件,则只能拟出审判意见,供上级官府复审。至于流罪以上案件,决定权在中央司法机构,死刑案件还需经中央司法机构复审乃至皇帝批准。因此,我们在阐述古代“司法与行***合一”这一历史现象时,应客观地阐述其历史面貌,正确评价它的历史作用及历史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说明这一制度的来龙去脉,以及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不能继续延用。
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成分,有益于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崇尚道德,认为道德是做人之根本,只有当法律与道德的精神相一致时,法律才有价值。只有在不背离道德的情况下,法律才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当法律与道德冲突之时,法律经常要屈就于道德。在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重视法律以外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提倡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形成人与人之间互信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
第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而秩序和谐是儒家的最高价值理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静止的社会,它承认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和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承认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但这些矛盾中很多是可以通过沟通协调,互谅互让来化解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活力,运用传统的法律文化,以调解这种形式来化解一些民事和轻微的刑事伤害案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节约诉讼成本,减少诉累,另一方面也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第三,在传统法律文化赖以形成的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仁”是孔子伦理法的价值本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即重视人,关心人。“民本”思想所蕴含的“民主”精神与当代我国法治建设中坚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相通的,当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由古代为***以德的“民本”思想经先进理论的改造和更新而成的,在当代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提倡的义利观和诚信原则对我们今天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法治建设的基础,“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对于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