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篇1
1.打破传统艺术舞台特点,创新艺术表现手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戏剧表演开始逐渐走向呆板,进而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逐渐降低。要想彻底改变此种颓势,我们就必须对戏剧假定性特性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将戏剧向集歌、舞以及诗为一体的方向发展。比如:戏剧《野人》,这部作品集歌舞、面具、木偶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在语言、形体以及舞台造型中,显现出了多种声音交相呼应的叙事效果。而人们对舞台假定性特征认识的逐步深化,也使戏剧彻底改变了传统戏剧中偏向写实厚重舞美的效果,开始朝着景物简化的趋势发展,从而给演员留出了大量表演的空间。事实上,对舞台景物进行简化不单是让演员创造舞台环境,而是要求演员通过表演去填补在舞美简化之后留有的审美空间,重点突出创新表演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中,戏剧演员要让自己的形体动作与音乐、道具相配合,进而更好地演绎戏剧作品,让人们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
2.重视戏剧演员的二度创作,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
在我国传统戏剧舞台表演中,其剧本占据统治地位,演员需要完全根据剧本来进行表演,可以说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但一些戏剧革新家对此却持有怀疑的目光。他们认为作品在未演出前都是未完成品,需要演员在舞台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舞台所呈现给观众应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白纸,演员应该在剧本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内心产生一种即性创作欲望,为突出主题,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
二、戏剧艺术鉴赏方法探索
1.多次阅读剧本内容
在戏剧鉴赏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剧本内容的阅读。这是因为戏剧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并不能在中间停止,给观众留下品尝的时间,所以,先通过剧本来了解戏剧内容非常重要,有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戏剧表演。在阅读剧本时,必须要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一般来说,剧本结构主要为四大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在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之后,便要重点对剧本内容加以把握。此外,还要对戏剧中各个人物关系加以详细的了解。在确定人和人间关系之后,还要了解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从而更好地把握戏剧主题。
2.理清戏剧内容中的冲突
从总体上来分析,戏剧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剧情的冲突上,也就是说没有冲突也不会产生戏剧内容,有冲突和矛盾,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戏剧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戏剧冲突指的是在剧本内容中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环境之间所具有的矛盾与冲突,最为明显的是人物性格的冲突。不同的人对社会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矛盾与冲突。因此,观众把握了戏剧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便能够真正抓住剧情的总纲和思想。
3.对舞台说说明要细细品味
舞台说明有利于导演以及演员掌握剧情内容,特别是能对表演重点加以说明。例如,在表演中,有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说明,也有动作、效果说明等。此外,舞台说明又能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辅助的作用。比如:在戏剧《雷雨》中,其第二幕开头便有一段舞台说明:“午饭之后,天气变得更阴沉和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更加的烦躁……”正是此段舞台说明,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舞台氛围,为悲剧情调的营造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烘托出人物郁闷、不安等的情绪,并且又为下文雷雨声中矛盾与冲突爆发埋下伏笔。
4.把握人物形象
在实际生活中,观众对各个戏剧形象会有独特见解。因此,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体现典型性,才可以使戏剧剧情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周朴园的形象既可以是体恤下情的经理,又可以认为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还可以是最终失去所有情感的“精神乞丐”。这主要是由于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逐渐形成专属他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人物的心理冲突来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例如,哈姆雷特是介于现实和理想间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具有孤***奋斗且又强烈追求理想的性格,然而,他性格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他处的时代环境和周遭人的尔虞我诈,进而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挣扎、矛盾、痛苦,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人物性格进行准确的把握。
三、结语
戏剧鉴赏篇2
1.创新戏剧创作方法,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观
当前,消费性社会时代逐步显现出来,快节奏的消费模式直接冲击着传统审美感受方式,动摇着人们自身所持有的观念,呈现出了整体性浮躁。这种浮躁也同样影响着戏剧创作。为了减少这种负面影响,针对戏剧创作,我们有必要借用国外电影作品的创作方法,把一些国外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和舞台人物形象加以转换,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方法必然会成为我国戏剧领域创作的一重要手段和方式,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
2.打破传统艺术舞台特点,创新艺术表现手段
要想彻底改变此种颓势,我们就必须对戏剧假定性特性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将戏剧向集歌、舞以及诗为一体的方向发展。比如:戏剧《野人》,这部作品集歌舞、面具、木偶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在语言、形体以及舞台造型中,显现出了多种声音交相呼应的叙事效果。而人们对舞台假定性特征认识的逐步深化,也使戏剧彻底改变了传统戏剧中偏向写实厚重舞美的效果,开始朝着景物简化的趋势发展,从而给演员留出了大量表演的空间。事实上,对舞台景物进行简化不单是让演员创造舞台环境,而是要求演员通过表演去填补在舞美简化之后留有的审美空间,重点突出创新表演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中,戏剧演员要让自己的形体动作与音乐、道具相配合,进而更好地演绎戏剧作品,让人们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3.重视戏剧演员的二度创作,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在我国传统戏剧舞台表演中,其剧本占据统治地位,演员需要完全根据剧本来进行表演,可以说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但一些戏剧革新家对此却持有怀疑的目光。他们认为作品在未演出前都是未完成品,需要演员在舞台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舞台所呈现给观众应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白纸,演员应该在剧本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内心产生一种即性创作欲望,为突出主题,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
二、戏剧艺术鉴赏方法探索
1.多次阅读剧本内容
先通过剧本来了解戏剧内容非常重要,有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戏剧表演。在阅读剧本时,必须要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一般来说,剧本结构主要为四大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在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之后,便要重点对剧本内容加以把握。此外,还要对戏剧中各个人物关系加以详细的了解。在确定人和人间关系之后,还要了解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从而更好地把握戏剧主题。
2.理清戏剧内容中的冲突
从总体上来分析,戏剧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剧情的冲突上,也就是说没有冲突也不会产生戏剧内容,有冲突和矛盾,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戏剧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戏剧冲突指的是在剧本内容中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环境之间所具有的矛盾与冲突,最为明显的是人物性格的冲突。不同的人对社会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矛盾与冲突。因此,观众把握了戏剧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便能够真正抓住剧情的总纲和思想。
3.对舞台说说明要细细品味
舞台说明有利于导演以及演员掌握剧情内容,特别是能对表演重点加以说明。例如,在表演中,有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说明,也有动作、效果说明等。此外,舞台说明又能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辅助的作用。比如:在戏剧《雷雨》中,其第二幕开头便有一段舞台说明:“午饭之后,天气变得更阴沉和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更加的烦躁”正是此段舞台说明,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舞台氛围,为悲剧情调的营造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烘托出人物郁闷、不安等的情绪,并且又为下文雷雨声中矛盾与冲突爆发埋下伏笔。
4.把握人物形象
戏剧鉴赏篇3
【关键词】 戏剧;鉴赏;行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愉悦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它能给人以情绪的激动和感觉的快适,使人暂时忘却周围的环境,进入一个虚拟的时空之中,达到超越时空、因果、物我的最佳境界,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求。就如一位戏剧家所言,当你手中拿着剧票的时候,你就剪断了与现实的联系。因为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是表现世界或生活的直观形式,通过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情节,能够直接生动地与欣赏者一起创造形象,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力,所以戏剧通过直观性的外部行动、对话独白去领会把握非直观性的内心情感、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从而品味艺术作品的内在神韵,获得审美享受。戏剧鉴赏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鉴赏能提高思想、净化感情、丰富艺术修养,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只有用戏剧的眼光去鉴赏戏剧,才能如愿以偿。
戏剧欣赏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欣赏者自身的因素,有些话剧被人们称为白领戏剧,就是说,要充分领略这类话剧艺术的魅力需要欣赏者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很难想象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会深刻理解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而且,也许当他听到屈原激情澎湃的朗诵时,会把屈原当作疯子。戏剧鉴赏除了鉴赏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外,还要了解戏剧,知道戏剧的技巧。下面,笔者就从戏剧行动入手,来谈谈戏剧鉴赏的一些基本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行动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亚里士多德是在把戏剧与史诗对比后为戏剧下定义的。很明显,他是根据“摹仿的方式”——手段来确定戏剧的特性的。而这种方式就是“用行动来表达”。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戏剧学理论的开山之作,而他对戏剧行动的强调也由此为以后的“行动说”奠定了基础。
在此以后出现的不同主张中,戏剧理论家大都不忽视“行动”。行动,是演员表演艺术的基本手段,也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如果要问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比较科学的回答应该是:戏剧是行动的艺术。通过戏剧行动,可以看出人物的地位和性格;通过戏剧行动,可以窥视到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通过戏剧行动,还可以领会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戏剧冲突。
戏剧是综合艺术,各种综合艺术成分都有自己的表现手段。然而,它们却必须服从演员的表演行动这个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如果对戏剧各种成分的性能作简括的说明,那么:剧本,是行动的提供者;演员,是行动的直接体现者和完成者;导演,是行动的组织者;各种造型及音响成分,是行动的辅助者。下面,笔者就从这几部分着手,谈谈戏剧的“行动”。
剧本,是一种公认的文学体裁,它与叙事文学、抒情文学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质。人们常说“剧本乃一剧之本。”认真的说,这句话未必正确,因为需要为这句话作出限制性的解释。但是,剧本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一出戏的演出提供了基础:思想的基础和艺术的基础,内容的基础和形式的基础。一般而言,作家先写好剧本,然后,演员及其他舞台艺术家在导演的主持下,根据剧本进行再创造。因此,我们常称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家的工作为“二度创作”,而“二度创作”所依据的就是剧本。因此,剧本具有双重性它既应具有文学价值,又要具有戏剧价值。当然,在这两种属性中,戏剧价值应该是首要的。剧作家在写剧本的时候,也要首先想到它能演出。只能供人阅读而不能演出的剧本常被人们称为“案头剧”、“书斋剧”,这样的剧本不能说是好的戏剧剧本。演出赋予剧本以新的生命。一部剧本,一旦定稿出版之后,它已经是固定不变的了;但是,导演和演员的每一次“二次创作”,都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舞台艺术家演出,会创造出不同的舞台形象。舞台剧本的这种特性,使它有别于电影和电视剧本。一部剧作包括戏剧主题和戏剧题材,并且一般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步骤组织起来。
演员是行动的直接体现者和完成者。在具体的戏剧中,行动共分为四类。一种是外部行动,或者称之为“形体行动”。它的特点是可以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是观众可以直接看得见的。从人物的起坐、行止、喝茶、吃饭,到更为激烈的击剑决斗、开***射击以及徒手格斗等等,都属于此类。第二种是言语行动,又称为台词。在话剧艺术中,这是一种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包括剧本和演出中的对话、独白、旁白。对话,是人物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戏剧性的对话能够给予听话者以一定的冲击或影响。这种冲击一般表现为“冲突”。对话,无论是具有冲击力的,还是具有影响力的,都会推动对话双方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独白”与“旁白”都是某一人物的“自言自语”,前者是人物孤身独处时的“自语”,后者则是在众多人物“对话”当中某一人物的“自语”。第三种是“静止行动”也叫“停顿”,它可以作为人物心理内容的一种外现方式。在戏剧作品中,“静止行动”可能蕴含着激烈复杂的内心冲突,也可能是采取某一大行动前的酝酿,也可能是人物在重大打击下失去言行表现力的特殊状态。言为心声,语言是戏剧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人物的独白、对话要仔细品味。精彩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又能显示人物之间或亲切或冲突的关系。欣赏戏剧艺术作品,要透过表层对话挖掘深层潜台词。戏剧人物的语言,不仅表现人物性格,还能揭示戏剧冲突的根本所在。第四种戏剧行动是音响行动,音响或者是作为刺激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力量,或者其本身就是传达人物心理内容的一种信息而具有戏剧的价值。
导演是戏剧的组织者。戏剧是“综合艺术”,它的综合成分包括文学、表演、布景、灯光、道具、化妆、服装、音响与音乐等等艺术成分。这些艺术成分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既不是对等的,也不是各自***的。在塑造舞台形象这一总体目标下,每种艺术成分都承担着一定的任务,为这个总体目标服务。如果每种艺术成分都片面强调自己的***性,相互竞争,或者各自都要争夺“中心地位”,那么,塑造完整的舞台形象这一总体目标就会无法实现。在现代戏剧艺术中,把各种艺术成分综合为统一整体的,正是导演。导演艺术并不是一种综合成分,但它却是各种成分的综合者。在现代戏剧的演出中,各种艺术成分都是由专门的创造性工作实现的。剧作家写出剧本,演员扮演某个角色,布景设计师进行布景设计并由绘景师完成绘制,灯光设计师进行灯光设计并付诸实现,服装师进行服装设计,化妆师完成角色的化妆,音响设计师进行音响设计,作曲家谱写乐曲并由乐队完成演奏……一场戏剧演出乃是由很多人共同完成的集体创作,而这种集体创作的组织者就是导演。尽管导演艺术在戏剧艺术的“生产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地说,导演的工作也只是将剧作家的剧本转化为直观的舞台形象。从一出戏的演出来看,剧作家创作剧本是“一度创作”,导演艺术是“二度创作”。现代戏剧采用“导演中心制”,并不是提倡“导演”专制,他应该在充分理解剧作家创作意***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
在剖析戏剧艺术时,也不能忽视布景、道具、灯光、服装、化妆等等成分。如果说,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演员的表演艺术,那么,舞台美术的各个成分都是为演员表演艺术这个中心服务的。舞台美术只是戏剧艺术的构成成分之一,它是从属于演员的表演艺术,是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人物形象)服务的,其审美价值也恰恰在于它们能够为塑造形象服务。其中,布景艺术是为剧中人物创造生活环境的一种舞台造型艺术,也是舞台美术的重要内容。而舞台灯光,可以满足观众视觉的要求,也可以作为创造舞台时间的手段,还能作为描绘天气和景物的手段,也可以作为烘托人物心理情绪及创造舞台气氛、情调的手段。舞台道具,是作为环境陈设的一部分,也是表现人物生活的客观环境的因素。写实性的道具,可以增强客观环境的逼真性,并且能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作用。服装作为塑造舞台形象的辅助手段,不仅仅是为了为人物增加一点视觉上的美感,它应该成为性格塑造的一部分,为塑造性格提供外部的造型特征。化妆,在戏剧发展的某些时期,是采用“面具”(固定的脸谱)的方式,但这只适用于塑造“定型人物”,“性格妆”在舞台造型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化妆艺术在塑造舞台形象方面的表现力。以上各种造型成分都是直接间接地为演员的表演艺术服务的,它们与演员的表演艺术一起塑造舞台形象。
基金来源: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JA11390S)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金元浦,王***,刑建昌主编.美学与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戏剧鉴赏篇4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2、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戏剧鉴赏篇5
【关键词】高中音乐备 戏剧欣赏 教学现状 对策
我国民族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戏剧文化,同时这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因此在当下情况下学习并且热爱戏剧是发展并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而在宏观上,这也利于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在实际中,却经常有学生认为学习戏剧是一件没意思的事,不像是流行音乐那样讨学生喜欢和追捧。所以,教师在平时就需要对这一现象做出反思,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加强民族音乐戏剧学习的内涵,并引领学生对音乐戏剧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素质。
1 高中音乐戏剧学习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人主观意识很强,而对音乐戏剧的传统看法又使得学生不够重视这门学科,而音乐戏剧一般又相对枯燥,相比之下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但是在这个时期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还没有形成,因而对流行音乐不加分辨的过分追求,也会导致在课堂上教师难以进行音乐戏剧的教学。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教授音乐戏剧欣赏时经常是先讲解之后进行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甚至是直接来解释音乐。这样在实际中学生就不会亲自来体验音乐的魅力,而教师这种以间接的经验来代替学生直接体验的方法也容易扼杀学生的欣赏音乐的能力。
1.2 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课程的开课率也不够
在高中开设的音乐戏剧欣赏课程,其实是音乐欣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音乐教程中歌唱教学、舞蹈教学、音乐创作教学等有较大的差别,这样就导致了在实际学习中没有给音乐戏剧欣赏课程明确的定位,从而学生在学习音乐欣赏课程时候也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另外,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对音乐等课程不够重视,在新课改下虽然国家也规定了学期的音乐课时,但是相比其他的学习科目音乐课时还是比较少,也由于高考机制的影响,高中生还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学校和社会也认为音乐不是高考的科目,很多家长和教师也认为音乐课程并不重要,甚至认为学习音乐课程还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这样在学校里开设的音乐戏剧欣赏课程就更加少了。
2 针对高中音乐戏剧欣赏课程现状的对策
2.1 改变教育理念
在学习音乐戏剧欣赏课程时,要贯彻审美价值,音乐如果失去了审美品质,在实际中就不仅达不到预期积极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在教授音乐时以音乐的审美理念为核心,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那种讲解音乐的基本技能和和结构,而是要以丰富的音乐体验与音乐活动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音乐聆听、欣赏环境,并用心体会音乐中的真善美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格。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音乐美感内涵,并根据音乐本身的特点来改变当前的教学环境,重点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
2.2 完善师资力量
高中的音乐戏剧欣赏课程,其实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热爱教学,并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积极情绪和充沛的音乐情感来感染学生。而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尤其是在当前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教师更要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来完善音乐课堂。另外,教师还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例如学校艺术组的相关领导可以定期地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学习或者是参加研讨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完善学校的师资力量。
2.3 完善教学方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习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在实际中教师可以探讨并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来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也就是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共同的探讨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鉴赏音乐而不是传统被动的接受。例如在欣赏《卡农》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搜集关于吉普赛人的一些资料,并且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说一下这个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并引导学生探讨关于神秘的吉普赛人的流浪和占卜能力,让学了解这个民族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讲解卡农的故事,让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来理解吉普赛人悲惨的命运,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其次可以采用发现式教学。也就是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进行统一的讨论,例如在欣赏《白毛女》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在提出问题:在当时情况下作者选择的素材,会采用什么类型的音乐风格?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在问题中参与音乐欣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总结
在高中音乐戏剧欣赏课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审美为核心进行教学,并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丰富教法,在新课程要求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戏剧鉴赏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
一、感性朗读与理性鉴赏相结合,初步感知戏剧作品
高中生在多年的学习中,已积累不少的学***验和技能,掌握概括情节的技巧,由于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比较尖锐,极易被概括出来。换过来说,高中生在学习戏剧时,梳理情节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大,以此为基础,语文教师在戏剧教学实践中,可将侧重点放在台词鉴赏与优美词句的品读方面。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这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教师可组织学生先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在齐声朗读第一场时指导他们理解感情基调是“怨”;在分角色朗读第二场时思考问题: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可初步理解到窦娥的感情是“悲”;在诵读第三场时分析窦娥临死前不是哀叹求饶,而是发誓愿,思考该用什么语调朗读?他们得知是“怒”。接着,教师可引领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窦娥这一人物形象,认识到她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如此,通过对课文的感性朗读与理性鉴赏,学生能够初步感受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是游子思乡的情感。
二、课内品读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实施合作探究学习
由于高中生对戏剧的了解没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多,教材中涉及到的戏剧知识有限,要想帮助他们学习好这部分内容,教师可采用课内品读和课外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课文延伸阅读,这是学习好戏剧知识的有效策略。不过高中生的课外时间较少,语文教师可实施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即为学生在学习戏剧知识过程中,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作品,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也可以是同类作品。并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和合作探究学习,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赋予他们高度自由,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在这里,仍然以《窦娥冤》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对戏剧的课内品读,知道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并了解到戏剧冲突尖锐、扣人心弦,悲剧的魅力经久不衰。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窦娥冤》全文,要求他们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挖掘人物性格的能力,借助全文解剖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戏剧作品的主题。并阅读叶宪祖的《金锁记》,深入探究:有人说,原作结尾既对官员绝望,又借官员,削弱了批判力度,原因是什么?结合原著结尾认识到这是对官吏、对社会的绝望,更揭示出社会的黑暗。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适当迁移拓展到课外,培养他们的戏剧鉴赏能力。
三、台下欣赏同台上表演相结合,真正感受戏剧魅力
戏剧作为时空综合艺术,和表演是一体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优点与特点均为表演性,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观赏戏剧,以及亲自表演戏剧的机会。高中语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赏戏剧,像听录音、看影片等,或者是直接观看演出,让他们直接感知审美对象的环境、声像、语言和形象。并将观赏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亲身享受审美过程,以及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同时,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戏剧内容带领学生表演戏剧,通过表演增强他们对戏剧文本的体会与感悟,并充分发挥其特长优势和个性魅力。在进行《窦娥冤》教学时,由于学生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学习,已经了解戏剧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戏剧《窦娥冤》中的精彩视频片段,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台词唱腔具体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与课文内容相对照,重点分析文中窦娥、蔡婆、张驴儿、太守等人物形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该戏剧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唱词优美而又有节奏,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接着,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戏剧中的角色,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表演戏剧,使其在亲身表演中领会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有清醒的认识。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还能够真正感受到戏剧的艺术美,学会如何欣赏戏剧。
四、总结
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需结合戏剧的特点与优点设计课堂,并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与身心发展特点,不断优化和改进戏剧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戏剧的趣味性和艺术特色,并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
作者:李敏 单位: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
戏剧鉴赏篇7
关键词:戏曲艺术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史 高校 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 世界文明 中华民族
近年来,在***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戏剧鉴赏篇8
一、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之“道”的多元化
1.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审美之“雅”与“俗”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中国古代汉族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无论其音乐创作人员是民间艺人、文人还是宫廷乐师、宗教人士,也无论其表现目的是反映人民日常生活还是服务于文人修身养性、交际言志,是为宫廷享乐或为宗教服务,从其音乐表现因素来划分的话,可大致归纳为普通民众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故中国汉族古代传统音乐之审美归属,一为普通民众,二为文化精英或上层阶级,三为宗教民众,其中宗教民众又与普通民众群体有所重叠。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如将宗教音乐视为民众音乐,这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汉族传统音乐,按照音乐风格与受众群体来区别,主要可划分为“雅乐”与“俗乐”两大部分。当然,此处的“雅乐”非指中国古代宫廷祭祀活动与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而是指审美意蕴与审美表达均符合儒家“中和”之道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文雅类的音乐;此处的“俗乐”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可视为文雅类音乐的,主要包括魏晋以来的琴乐、宋词调音乐、清宫廷音乐以及昆剧等;俗乐则最大量地涵括了历朝历代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唐代宫廷燕乐、民间说唱音乐以及绝大多数的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
“远古时期,属于娱乐形式的‘乐’是没有雅俗之分的。”[3]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逐渐分为雅和俗两大类。这样的音乐文化格局本属中国古代音乐常识,但目前众多的有关中国音乐审美的文献,总是或强调中国传统音乐“和静、简易的审美观”[4],或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立象尽意”的最高境界[5]等。从最大范围、最高艺术特征的美学角度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点,难免使人觉得中国古代汉族的传统音乐,全是那些乐简意深、文质彬彬的音乐作品,而忽略中国历代汉族俗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当中写到:“……我们应当注意到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与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传统相类似,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学者们,主要关注着中国古代文雅类的***主流音乐文化的审美特点,坚守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雅正”传统,从而使雅致音乐文化的土壤――全民化的民间俗乐消失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虚无当中。
2.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组合
历经时间考验而传承至今的中国古代普通民众的俗乐其实并非低俗的音乐。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的雅致之乐,它的最初往往也是俗乐。俗乐的生命力就在于“俗”,俗得有民族特色,有大众品位,俗得清新又活泼。雅致的音乐如果没有俗乐的滋养与洗刷,必将走向雕章琢句、绵软气弱的萎靡不振的地步。虽然雅俗也可相互转化,但俗乐精品,往往俗中见雅、大俗大雅、雅俗共赏,这也就是所谓的“俗到家时便是雅”[6]。
我们承认,“在中国历史上,抒情美典是最为上层文化所赞许,又对整个文化圈最具影响力。”[7]中国古代儒家推崇雅正之乐,隆雅鄙俗,致使中国古代***音乐理念始终崇尚着“中和”之道。但“大体上,任何文化有上层的美典,也必须有低层的美典。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终于以中国文化型的抒情美典为主导,但其他美典或同时并存,或在某一集团、某一时期甚至成为主导美典”[8]。在任何人群聚居之地,一定会存在许多并不优雅也不含蓄更不精致但却是普通民众甚为热爱的音乐。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历史是如此悠久,中国地域是如此辽阔,人口是如此众多,音乐文化大一统于“中和”之美只可当作如是观,圣人们的宏大的音乐美的追求,与中国丰富的生活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古代***所提倡的主流音乐思想并不能左右汉民族全部的音乐格调布局,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多种思想文化的组合,这是历史的真实。
学术界对汉民族的起源问题现已持多元论。秦汉之际方成型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以其先进的经济制度与高文化结构,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蛮、俚、僚、等西南少数民族逐步汉化;又在宋辽金元时期与契丹族、女真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杂居,在民族大迁移运动当中将不少少数民族同期同化。[9]汉民族文化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文化汇聚的历史,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入后的音乐文化产物。
二、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之“术”的多样化
丰子恺曾明确表示,对于不同的艺术类别,“应当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而具有不同的鉴赏方法,应当掌握各类艺术鉴赏活动的特殊性。”[10]鉴赏者对同一类音乐进行鉴赏,因为艺术鉴赏本就有审美创造差异,所以鉴赏差异客观存在;且不同类的音乐鉴赏途径与方法,技术层面的差异也比较大。
1.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雅致音乐类的鉴赏之“术”
前面提及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的文雅类音乐,主要包括魏晋以来的琴乐、宋词调音乐、清宫廷音乐以及昆剧等。
文雅类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有一些具体的鉴赏技术要求。如琴乐,它用不同音色、不同风韵的泛音、实音与散音音点,吟揉绰注、轻重疾徐的演奏合成了一条虚实相间的旋律线,又用如生命脉搏般的自由散板节奏,营造出了琴乐律动的从容。在古琴音乐当中,虽然散板的精神贯穿始终[11],实则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浓淡相间的音乐时空布局,构建出了一个“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心灵与自然相映衬的审美空间,丰沛的艺术张力从中或激越或悠缓地布局了出来。所以琴乐的鉴赏之“术”,主要应当注意它的“美点”至“美(旋律)线”,它的节奏律动、音乐曲体空间布局之美,等等。
虽然宋词保存至今尚有两万多首,但我们现在能够鉴赏到的词调音乐仅有南宋姜夔的词调音乐作品17首(其中自度曲14首)。姜夔的词调音乐作品被视为中国的古典艺术歌曲,品鉴它的时候,除需要运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常识、词调美学知识以外,在歌曲曲调的分析处,鉴赏者还应知晓宋词均(“韵断”)与乐句的音乐布局关系,用均的疏密与音乐表情之间的关系,均处即是歌唱表演的击节处等艺术常识。词调音乐作为文学与音乐之双璧,字调与曲调是否合律还需要音韵学的基本修养。
昆剧的腔词声韵关系与词调音乐基本一致,昆剧的文学性强是这个剧种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与词调音乐不同之处应当是它的戏剧性,鉴赏它也就相应地增加了中国戏曲艺术特质的分析与欣赏,如所谓的超时空、程式化、虚拟性、综合性,等等。另要注意昆剧亦歌亦舞的表演特点,昆剧音乐构成的基本规律。昆剧的歌唱风格也迥异于其他剧种,明代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曾叙述其歌唱特点为“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清圆,收音纯细”。如要比较简易地揭示出它的歌唱特点,罗艺峰所谓的“川剧的‘叫’,秦腔的‘吼’,昆曲的‘吟’,越剧的‘唱’”[12]可资鉴别与审美。
大多数人都认为,培养一个人对精致艺术的鉴赏能力相对比较困难,因为精致艺术的意境、神韵、气势等审美构成品格较高,品鉴它对鉴赏者的文化修养、联觉通感等音乐鉴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古代汉族音乐当中的雅正艺术,如琴乐、词调音乐与大部分宫廷音乐、昆剧等均吻合言近旨远之艺术要义,如将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结语所云的“深文隐蔚,馀味曲包”,陆机《文赋》当中所言的“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唐代司空***《二十四诗品》“含蓄”篇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诸多言语,用于阐释雅致艺术的审美特点,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雅致音乐的审美成效。
2.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民众俗乐的鉴赏之“术”
如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汉族民歌文本进行研究,很容易得出“到了明代(主要指明中期以后),民歌才算是完全***了自己”[13]的文本民歌研究观点,因为《诗经》与《楚辞》《乐府诗集》等历史性的民歌文本相比于明中后期的民歌文本而言,更具规范性与蕴藉有度的文学特征。笔者相信,中国历代的汉族民歌元典都是清新活泼、真挚动人的普通民众的心声。我们现在所读阅到的历史性的一些汉族民歌文本,绝大多数是经过文人润笔、***许可才采编流传至今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是儒家教化思想的产物,而民歌作为民众艺术的一种普通体裁,在生活当中“矢口寄兴”“放情长言”,整体的艺术特点应当是真切而生动,简朴而深刻。“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驾专门诗家的诗而上之。”[14]民歌地方风味浓郁,沁人心脾,文学价值并不低。对于民歌的鉴赏之“术”,固然文词与曲调均需鉴赏,但其人文性、民族性的鉴赏才是民歌鉴赏的根本。
清代说唱音乐可供鉴赏的主要有京韵大鼓与苏州弹词。这两种说唱曲种的共同艺术特征,是唱腔的叙述性、抒情性较强,口语化明显,地方语音的音韵美完全渗透在说唱音乐的唱腔当中,演唱极具个性,等等。[15]要鉴赏好这两种说唱艺术,一定得适当了解它的唱词框架特点,句式组合特点,语音的辙韵与用韵特点,唱腔的板式、腔型特点,伴奏音乐的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详细了解刘宝全的京韵大鼓表演特点,清中叶之后的苏州弹词陈调、俞调、马调的演唱特点等。说唱音乐的鉴赏,尤要注意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独特艺术组合方式,享受说唱音乐因为语言与音乐的丰富结合而产生的音韵美。
清代戏剧音乐鉴赏主要鉴赏中国早期的京剧艺术,但京剧第一代“老生三鼎甲”既无录音又无录像保存并流传他们的京剧表演艺术,我们只能从“新三鼎甲”之一――谭鑫培的极少录音当中了解中国早期京剧的某些艺术特点。京剧艺术自谭鑫培开始才统一使用京剧的音韵规范,这也有利于我们鉴赏现今存在的京剧艺术。鉴赏谭鑫培的京剧表演势必得了解京剧板腔体声腔结构特点,西皮、二黄两种主要声腔及其音乐特点,伴奏乐器与伴奏音乐特点,京剧行当与脸谱,京剧的“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等相关的艺术因素。除去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如要熟悉这种戏曲音乐,得从唱腔的外部形态入手。如同昆曲可从一支支曲牌入手,秦腔可从一种种板式入手一样,“而行当分腔发展得比较完善的多声腔的剧种如京剧,则又加了一个‘行当’的层次,所以在京剧的每一个唱段前,总要标上行当、声腔、板式三项内容。如旦腔西皮二六、生腔二黄散板,等等。”[16]所以应注意京剧每一个行当的唱腔唱词结构、基本句型与其他变化板式等艺术内涵与艺术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艺术表演特点;且同样的行当唱腔板式,在每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的表演当中又独具魅力。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深化戏曲程式化的艺术认识,提高京剧艺术的审美能力。
文雅的古代汉族传统音乐与普通民众的古代俗乐并非绝对对立。且不说那些不同类的音乐文化之间决不会壁垒森严、泾渭分明,单说雅致的上层人士们享受的音乐文化与普通市井民众的民间音乐文化之间,历史上始终处在一个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发展的态势当中――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实为一个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整体。
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具体的鉴赏之道与鉴赏方法的多样,并不说明鉴赏之“道”与鉴赏之“术”的截然对立。严格而言,“术”在“道”的具体范围之内,“术”是“道”的具体体现。但在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当中,如果只有“道”而没有“术”,此“道”将为“虚道”。我们强调,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教学一定要加强各种艺术品种鉴赏方法的研究,即必须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的基本程序与鉴赏途径、鉴赏此类音乐需具备哪些文化修养、取何种文化视角进行多维认识(此中涉及到了审美之“道”的具体对应),等等,至此方可评论其鉴赏教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水准。在“术”的训练基础上,学生升华形成对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审美之“道”的音乐文化的认识,即对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整体文化特征有所把握,依此才能确定音乐鉴赏主体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性质的内构。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51.
[2]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3]曹顺庆,李天道.雅论与雅俗之辨[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9.
[4]蒲亨强.中国音乐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3.
[5]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09-218.
[6]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25.
[7] [8]张凤.哈佛心影录[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2-73.
[9]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10]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3.
[11]费师逊.简论“内向文化”的几个音乐基本的问题[C].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香港1988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359.
[12]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13]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M].凤凰出版社,2005:301.
[14]梁启超.中国文学讲义(老清华讲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
[15]栾桂娟.简论曲艺音乐的基本特征[M].绿叶与根的对话:栾桂娟音乐学研究文集(中国音乐学研究文库).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229.
戏剧鉴赏篇9
我:“这么匆忙,干什么去?”
朋友:“听戏去!”(朋友是个老戏迷)
我:“听戏去?什么戏?”(现在我一听见“戏”立刻两眼放光。)
朋友:“豫剧,可有意思了。”
我:“在哪里?”
朋友:“前面小区门口,下午就搭好了舞台,说晚上演出,我这不赶紧去听嘛。”
我:“赶紧去听?你去了就光听?”
朋友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习惯说法,我当然也看,还跟着连比划带唱呢。”
我:“你这老戏迷了,也上去来一段儿,露一手。”
朋友:“我倒是想,可咱还没那水平呢。”
我:“找个时间我给你创造个机会。”
朋友:“好啊,那我也过过瘾。”
朋友说完,便又匆匆忙忙的走了。我也笑着继续前行,一边走,一边回味着与朋友的对话。
朋友把“看戏”称为“听戏”,首先看重的自然是戏曲的音乐部分,如唱腔、韵白、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等。因喜欢听,产生了兴趣,觉得有意思,就边听边看。看得多了,了解的也多了,就能连比划带唱了。可是因为是“自学”成才,自信心不足,所以缺乏足够的勇气登台表演。但是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也有在众人面前展露才艺的欲望。
嘿,与朋友的这段对话还真启发了我,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即将开始,我的教学实施计划有思路了,听――看――研――演,由表及里,赏践同行,逐步深入。
一、听
选取学生熟悉的中国戏曲作品来引入模块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熟悉的越容易引起关注,越关注则越能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戏剧教学也是如此。
受地方特色和媒体宣传的影响,我们这一地区的学生比较熟悉豫剧、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的一些优秀唱段,如豫剧《花木兰之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京剧《铡美案之包龙***打坐在开封府》,越剧《红楼梦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天仙配之夫妻双双把家还》等。就从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入手,引导学生们先用心听,听唱腔,听念白,听音乐。在听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戏剧的愿望,让学生先“入戏”,为展开模块教学打好基础。
二、看
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激起了学习戏剧的兴趣和愿望,这时,再让他们看戏曲表演,主要是了解不同剧种在扮相、服饰、动作、舞美等方面的特点,初步认识戏剧是一种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戏剧鉴赏,也要从综合的角度和高度去展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鼓励学生去探根寻源“研”戏剧。
三、研
“听”和“看”这两个环节的安排目的虽然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模块学习,但也是在引导学生对戏剧作品进行欣赏。欣赏了,懂了,就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就会深入钻研各种与戏剧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实现由“欣赏”到“鉴赏”的华丽转身。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钻研的素材,如:
(一)戏剧的概念、元素。
戏剧是一种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
(二)戏剧的起源、发展。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它与歌舞有着血缘的关系。但在发展过程的中,又呈现淡化歌舞、强化戏剧性因素或反之的、或相间融的不同形态,构成了人类戏剧的主脉。
(三)戏剧的形态。
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包容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①文学。主要指剧本。②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③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④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四)戏剧的种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五)戏剧的流派、风格等。
在学生自主钻研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不同剧种展开比较学习,在比较中感受,在比较中鉴赏,在比较中体验,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形成对作品的评价。
四、演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将这一模块定名为“音乐与戏剧表演”,“表演”一词充分说明了这一模块的教学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最高的追求仍将是模仿与创编。所以,在听、看和研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模唱、模演精选的中外戏剧作品,还能够大胆的选择适当的题材,创编有配乐的戏剧小品或小型音乐剧,可以尝试与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配合,进行课本剧的创编,并参与排练及演出,鉴赏与实践同步进行。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1)起始课及听、看环节:3课时。
(2)深入研究,学习理论环节:3课时。
(3)学习、模仿戏剧表演环节:4课时。
(4)配乐与创编实践环节:6课时。
(5)汇报评价环节:2课时。
戏剧鉴赏篇10
戏剧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戏剧教学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换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其现状却令人担忧。教育工作者理应致力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高中语文戏剧文学的教学现状
(一)高考是瞻,戏剧地位下降
戏剧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熠熠生辉,正因如此,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与选修课程中都包含戏剧文学的教学内容。而今,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戏剧,正经历一场不可估量的浩劫。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应试教育依旧横行,高中语文教学愈发功利化,重散文、诗歌、小说,轻戏剧已是常态。高考少考,教师略教,学生不学已经促使戏剧教学陷入“尴尬”境地,难以自拔。
(二)流于形式,戏剧素养缺失
对于戏剧,多数教师与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认知往往流于形式,戏剧素养极度缺失。细心观察学生可知,他们与戏剧接触的主要途径竟然是通过课堂教师的教授,真正欣赏过戏剧演出或者细致学习过戏剧理论的屈指可数。教师戏剧素养的缺失,在课堂中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反而带给学生错误的知识与混淆的概念。
(二)因循守旧,方法难有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教学便利,一些高中教师忽视戏剧文体本身的特点,沿用小说、散文的传统教法进行教学。如此一来,戏剧本身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舞台性以及其他审美特性就无法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提升,学生对戏剧也不可能得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更不用说达到戏剧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了。
(四)课业过重,学生无暇顾及
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已经涌过大江南北,培养具有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正成为我们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然而负重涉远,非一朝一夕之力,虽然给学生减负的口号令人振聋发聩,但是实际上学生的课业负担愈发重了。学生每天要应对各科作业、教辅资料,业余时间便参加补习班,他们疲于应付沉重的课业负担,根本无暇顾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戏剧教学也更是提不起兴趣。
二、戏剧教学方法探究
(一)戏剧表演教学法
戏剧表演教学法在我国高中语文课堂的运用主要表现为,采用剧本,由学生课前进行充分地预习,选出若干学生划定角色、记诵台词。准备服装、道具,然后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鉴赏。表演结束后,师生针对表演研讨,最好布置作业,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戏剧表演教学法体现了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原则,以及语文教学中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通过这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区别于一般授课的一般形式,以培养学生***思考的行为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当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采用戏剧表演教学法使得课前投入的精力太多,如果经常性地选择这种方法,学生往往不堪重负;由于中学语文老师对该法涉及较少,学生经历简单,易导致表演流于浅薄,成了““戏说”和“恶搞”;戏剧表演教学法在运行中易受到各方面的阻力,如高考的影响、学生家长的不理解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其执教能力。教师与学生应该恪守师生共进的准则,教师进行指点,学生用心领悟。
(二)鉴赏写作教学法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可以采取鉴赏写作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撰写戏剧评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剧本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对戏剧文学的鉴赏品味,使其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评论戏剧人物时,要结合剧本情节内容,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人物语言以及矛盾冲突,结合实际,提出自己褒贬的观点和理由,由此,学生对剧本的认识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鉴赏写作教学法相对新颖,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从中我们应该看到,教师一人之力如何应对每位同学的评论作品,势必会有所侧重不能遍及全班。所以无形中为教师增添了教学负担,除了日常作文之外,又新添了戏剧评论的批改。如若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追求效率、盲目批改,那便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适当的引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撰写,合作批阅的能力,既能解救教师于水火之中,又能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此外,诸如讲授法、诵读品味法等,都对戏剧教学具有一定的帮助,但相较前两者而言不具有典型性,在此就不再加以赘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充分利用戏剧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光明前景。正视戏剧教学,寻找适用于戏剧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发挥戏剧“寓教于乐”的功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