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专业知识,高效课堂
数学教师的课堂反思教学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学反思应该源自教师的内心世界,在教师的内心世界中应该有一个心灵的导师指引着教师正确有效地进行思考,有了这个内心世界的导师,反思的冲动就会时时喷涌而出,这种内心世界的导师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教师的“道德感”,指导教师的教学生涯。同时,教师的认知水平和结构决定着教学效率反思的深刻性,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术素养决定着教学效率反思的丰富性。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数学教师应从三个阶段来探究有效教学反思行为:
一、教学实践之前的反思――踏进教室前的行为
观念指导行为,行为决定成败,教师在教学前应庆幸地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才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水平。数学教师在走进教室前应该明确自己要讲的知识内容是什么,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教师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突破重难点。只有教师通过反思,教师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也就能够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了。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象与性质》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之前进行反思,以明确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研究掌握正弦函数***像及其画法;掌握余弦函数***像;深刻理解五点作***法中五点的本质。利用正切函数已有的知识,如定义、诱导公式、正切线等,让学生自己或合作的方式绘制正切线的变化研究性质,根据性质探究正切函数的***象。当教师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的时候,教师就会把教学重点很自然地放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像形状和利用正切函数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性质,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很顺利地就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课前没有进行这样的反思,教师只是上来就讲,那么,学生可能会把握不好学习重点,让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很累。有效的反思可以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顺畅、连贯、自然,所以,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之前进行科学的教学反思,以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顺利地进行教学。
二、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师教学中的行为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没有任何人会预料到。尽管教师在课前会对课堂教学的诸方面做充分的设计,然而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总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及时反思,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教师要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所提的问题或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激活学生是思维,要反思教学重点难点是否通过分析已经解决,教学过程是否注重了学生个体作用的发挥等等,只有如此,教师本身才能成长,学生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得有效。
例如在学习《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的时候,当学生掌握了二面角: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形的概念后,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它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练习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面角是两个平面相交所组成的***形
B.二面角是指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角
C.角的两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则这个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D.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垂直于二面角的棱让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以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内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在运用中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和具体练习情况来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果学生掌握的很好,教师可以给学生增加难度,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个稍有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去思考:如***,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1)求二面角D1-AB-D的大小;(2)求二面角A1-AB-D的大小。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作出调整,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的开心,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探索数学知识和数学奥秘。
三、教学实践结束的反思――离开教室后的行为
数学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内容后,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搜索规律的依据。教师的反思要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精彩之处,反思遗憾片段,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是否有伤害,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要反思以后的教育教学该如何改进等等。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时候,一个班的教学是直接给出学生等差数列的性质,而另一个班是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列去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教学后通过对两个班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和反思,教师会明显看出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和深刻。通过这样的教学反思,教师会明确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师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高效课堂的实现。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依赖于教师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反思是其中关键的因素,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通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教师会及时地发现自己上课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方面,并且及时更正,作出适当调整,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反思要注重教法反思,注重教学过程反思,还要注重对“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的反思。每一位教师都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地选择教学反思类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春花.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反思[J].教育革新.2007(08)
[2] 徐春芬.数学教学反思的策略及探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3] 黎会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几点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10(03)
[4] 谢文栋.如何让“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教学之反思[J].江西教育.2010(14)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 元认知 反思性数学日记 教学模式
当代认知心理学全面揭示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其相关因素,认为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元认知水平提升的过程,国内最早对“反思”进行系统研究的熊川武教授指出:“从元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反思就是主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认识过程,以达到认知的目的。”①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
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和经验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一定情境下主动建构(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反思性数学日记重在“反思”,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的错误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依靠教师的正面示范和大量的反复练习来纠正,而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由于“自我否定”又是以“自我反思”作为前提的,因而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主体的“自我反思”,反思是建构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现。而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中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成为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和有益补充。
2.从元认知理论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而反思正是对学生在学习或解题过程中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由于“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反思性数学日记是从元认知的角度,以反思性教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认为:“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设计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但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②
(二)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1.从高三理科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来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高三第一轮复习为基础复习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将高中三年所学的零散的、不够深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联系和梳理,从而构建起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同时对各章节的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整理,为进一步强化解题能力打好基础。这一阶段文理学生的复习重点不同,文科生由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第一轮复习重在解决知识点之间形成网络联系上,而理科生由于考试要求不同,在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同时,还要求其对每一章节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题思路熟练掌握,为第二轮复习讲方法和技巧,加强解中难题的能力打好基础。学生在一轮复习前积累的零散的甚至是片面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以反思性数学日记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进行自我建构,有助于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的串联,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对整个高中数学体系形成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从高三学生作业现状来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高三理科第一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这一阶段作业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教师从教科书或者参考书中选出几道题目让学生书面完成;二是印发相应章节的试卷让学生限时完成。这两种作业方式都注重学生作业数量的要求,但是对作业的质量则较难保证。除了能力较强,对自己要求较高,纪律性强的同学外,一些后进生甚至中等生为了完成任务,抄袭或者是应付了事;而另一些态度较好但是基础薄弱的同学在作业中经常出错,就会造成强烈的学业挫折感,不利于进一步地复习。这些就违背了作业的初衷,给学生“要我学”的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反思性数学日记通过学生展示自我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反思的过程,提出自己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并自行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相近题目完成,这利于教师指出其认知过程中的误区和盲区,也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复习阶段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从高三学生复习心理来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高三学生复习阶段的心理因素是决定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复习的效果除了和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应用等方面相关外,还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以及各种非认知因素有关,这些非认知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对学习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对于普通的作业形式,部分学生可能会有消极或厌恶情绪,但不一定会在书面上表现出来;而“差生”由于自身现有能力问题作业无法完成或者与同龄人相比较完成效果不佳往往容易产生强烈挫折感,进而放弃该学科学习;而中等层次同学一般缺乏强烈的学习目的性,过分关注解题结果的对与错而放弃了对解题过程的而进一步反思,这是造成学习兴趣不高的直接原因,对下一阶段的复习带来不利影响。反思性数学日记则采用一种个人化的作业方式,通过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关注点完整表现出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解题策略,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同时从以前作业单纯的错与对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解题思路发展过程中的点拨,并及时加以鼓励,把学生的对作业的关注点从结果的对与错转移到对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上,从而较好地避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良心态的产生。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的研究,可以对反思性数学日记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实践细节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
二、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遵循的设计原则主要有针对性原则、思维逻辑性原则、最近发展区原则等。而反思性数学日记是学生对所经历的数学学习或者是解题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是个人认知过程与元认知自我监控过程的展示,因而还具有隐私安全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这些特有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对高三数学教学的复习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数学日记开展研究,尝试在高三复习阶段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针对性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绝不是泛泛而记的数学流水账。因此,在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中的日记内容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及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在设计问题前,教师应先识别教学内容的类别,深入研究高考出题规律,明确所复习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目标,弄清本章节的知识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使设计的数学日记的例题既突出本课复习知识的重点,又能反映知识之间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通过自身努力突破复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与反思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所复习章节的解题能力的目的。
(二)思维逻辑性原则
设计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逻辑性,是指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每一次练习之间要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从学生角度应体现思维过程的逻辑规则,即先易后难、层层递进、提纲挈领,构建网络。设计反思性数学日记的例题就要设法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情境与目标之间架设桥梁、简单与复杂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在反思性数学日记例题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反思总结,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由易向难、由形象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的解题能力的提升。
(三)最近发展区原则
设计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意***是要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这一平台,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反思性数学日记设计例题就应处于班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为学生所急于解决的,而且是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学生通过现有知识“垫着脚尖跳一跳”就能解决的。反思性数学日记中教师对日记的点拨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正是弥补了学生自身努力达不到的空白。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的作用下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改造学生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反思性数学日记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平等交流时注意学生现有认知的误区和盲区,才能使设计的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隐私安全性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也是学生的个人日记,学生要在日记中将自己的解题认知和反思过程展示出来,对一些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因而教师在实施反思性数学日记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学生隐私,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提高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五)及时性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作为学生对当天数学学习的反思和总结,在其中暴露出来的认知上的误区和盲区需要得到教师及时指点和更正。尤其是高三的复习阶段,每天都有着不同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放在日记的及时批改和及时点评上,特别是在学生的反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上下工夫。
(六)平等交流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的目标是解决学生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认知上的误区和盲区,因而来自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平等交流就非常重要。这种交流既不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已有的解题方式和方法,又不是成绩好的同学向成绩较差的同学的炫耀,而是每一位同学在借鉴参考教师和其他同学解题认知过程,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认知重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强调平等,每个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更应该看重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纵向发展程度,而不是同学们之间的简单横向比较。
三、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实践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进行的时间安排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日记属于个人的隐私,是个人展示自己思维发展的层次的一种个性体现。按照心理安全性原则,反思性数学日记并不适合在集体课堂上限时进行。因而反思性数学日记更适合作为作业形式在课后学生利用自主支配的时间来完成。
考虑到学生高三六门功课同时复习的现状,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我在实验过程中实施每周四次反思性数学日记练习,隔天进行,反思性数学日记在教师批改后把解题中共性的思维问题通过集体讲评解决,而更多的是通过面批和学生交流解决其思维的问题。
(二)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内容与形式
进行反思性数学日记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三复习阶段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与认知能力,因而应当结合每天复习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制定日记内容。而考虑到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和教师教学压力的因素,反思性数学日记采用作业形式进行布置,内容第一道题目为老师指定的一道题目,要求写出详解,在反思部分要求学生真实反映出解题过程中自己思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第二题为学生自选相近题目,要求与指定题目具有一定关联性,可以采用类似的解题方法解决,同样要求学生完成后写出解题反思。
(三)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数量
作为数学作业的反思性数学日记,其基本出发的目的就是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按照以往高三复习的作业要求,基本每天学生完成书面数学习题数量约为4―5题,而一些成绩稍落后的同学经常抄袭或是缺交作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反思性数学日记中布置一道与当天复习课上所讲重点相关联的一道题目,让学生进行解题并进行反思,完成后找1―2题相近习题自行完成并进行总结反思。
(四)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批改与评价
反思性数学日记是每一位学生自身解题思维的展示,我在日记批改中多采用鼓励性的评语来点评。对于解题能力强的同学,在肯定他们解题思路的正确性同时鼓励他们在自选例题上多进行解题方法的迁移;而对于解题能力较差的同学,则帮助他们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的思路。在学生日记的批改中,我不是用简单的打钩打叉来评价学生日记中的解题过程,而是通过新的设问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解题认知结构出发,使学生找到自己认知结构中缺失的部分,从而对自身的解题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发展。反思性数学日记强调的不是和别人横向比较解题能力的高下,而是在于自身解题能力发展和重建的纵向比较,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与解题的能力。
四、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
在对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实施原则和实施内容分析完毕后,我尝试制定出高三理科复习阶段的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的制定
经过对反思性数学日记的理论研究和前人实验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反思性数学日记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反思自身认知水平及在解题过程中对相应题目解题方式的迁移是大有裨益的。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实质就是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在写反思性数学日记时,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对题目的已知和所求之间建立联系,对自身解题过程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这就是对自我认知的认识和监控,也是学生元认知水平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学习,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同时,写反思性数学日记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结构和解题结构不断重建的过程,学生通过解题后的自我反思,教师的有针对性地点评,以及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顺应和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进行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反思循环贯穿始终。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这一有利的工具,经历了学习反思交流反思进一步学习这样的循环,建立起了原有零散知识点之间的网络联系,也促进了解题能力的发展和迁移。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在反思性数学日记实施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指导反思调控反思进一步指导的循环,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解题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两个循环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循环,在师生、生生平等交流环节中交汇融合,形成新的认知水平。同时两个循环并不是原地踏步的循环,是在师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的不断重建,对新内容的进一步的教与学具有指导意义。两个循环所实现的教学相长,对高三复习阶段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学生成绩飞跃是大有帮助的。
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的两个循环的示意***
(二)准备阶段
在开展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之前,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来制定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内容选择、时间安排、例题确定、日记评价方式,以及师生―生生的日记交流形式。尤其要做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在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实施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的铺垫。我的做法如下。
1.在复习课上把握复习内容,抓住当天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选出一至两个重点题型进行详解。引导学生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从多个角度寻找解题思路。
2.解完题目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由已知条件你能联系到什么数学知识?已知条件之间有什么联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由条件向结论转化需要用到哪些公式变形或者解题技巧?我解不出或者解错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已知条件相近的类似题目,它与本题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方法?还存在什么差异?
3.引导鼓励学生在批改后的作业订正后面写下自己的反思结果,教师认真批改并作适当点拨。
4.摘录出反思结果写的较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仿写,对于反思认真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实施阶段
在正式实施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之前,先进行一周三次的仿写训练,教师给出反思性数学日记的表格及示范材料,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仿写,由学生交流选出写得最好的同学的反思性数学日记进行展示。让学生逐步掌握反思性数学日记反思的内容,感悟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本质。在学生书写反思性数学日记比较熟练后,开始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阶段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制定内容。教师针对当天复习章节内容确定反思性数学日记的例题。本环节主要是教师结合课堂上所复习的章节的重难点及学生在复习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确定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例题。这是教师的第一次反思。
2.解题反思。学生对例题进行解题并进行反思,并自行找出相近题目进行解题和反思,第二天上交。本环节为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复习的知识内容,通过例题解答和反思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尝试将所得到的解题思路迁移到自选相近习题上。这是学生的第一次反思。
3.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批改学生反思性数学日记,通过书面交流和当面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解题思路上存在的误区和盲区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及认知结构进行再次反思。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进行第二次反思。教师通过反思能明确学生个体思维上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法;而学生通过教师批改后的反思则能了解自身解题思路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从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4.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拍照、扫描等方式将学生日记中反思写得较好的,以及大多数学生解题时存在的共同问题记录下来并加以展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认知水平,并从中提高元认知体验的水平。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第三次反思。教师从反思中能够了解班级整体学习情况,从面的角度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而学生通过对比反思收获了新的解题方法,有助于再次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元认知策略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元认知体验的水平。
(四)总结阶段
反思性数学日记实验完全结束后,将实验的结果公布对学生,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指出日记中存在的不足,要求学生把反思性数学日记这种反思方式继续坚持下去。对于教师,则分析总结在实施反思性数学日记以来的成绩与不足,力争将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高三复习阶段进行应用。
高三的复习阶段是学生在高中最后的冲刺阶段,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是每一位高三教师最大的心愿。希望通过本文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高三复习工作更好地开展,也使学生摆脱题海战术,优化复习策略;同时也能让老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实现个人成绩到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
注释:
①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51-53.
②涂荣豹.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4.4.
参考文献:
[1]叶有福.利用“反思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探索[J].中学数学研究,2006,(4).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学学报,2000.4.
[3]沈山剑.反思思维与数学教学[J].数学通报,2001.9.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反思能力;途径
一般来讲,反思能力是人们在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中需具备的心理特征,对增强思维科学性与严谨性,指导个人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环境下,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教育阶段,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需有目的性地培养和增加学生的反思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帮助其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重大。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现论述如下。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其良好的反思习惯
课前预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引导学生自主接触新知识,为其课堂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课前预习和思考,以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知识点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可先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内容,并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带领其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如:①复习和巩固以往数学课程中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相关知识点;②阅读并了解本节课教材内容,尝试理解和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③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主动发现生活中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利用该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预习课堂知识,待学生对课程内容所了解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新知识有关的预习问题,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典型特点是什么?该方程式要如何解答?其具体可应用在哪几个方面?通过此种课堂预习提问,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其学习动力,且还可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究,以培养其良好的反思习惯,为其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反思意识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均采用固定、单一的“授-受”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乐观。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需积极发挥创造力,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关于《矩形的判定》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学教材知识,待其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向班级学生提出课堂问题: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那么平行四边形要如何变化才可得到矩形?(同时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此时大多数学生会回答:通过观察和尝试。同时,教师可继续向其提出问题:①你们知道如何识别平行四边形吗?②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识别?学生经过思考,可能会回答:从角、边以及对角线等方面识别和判定。之后,教师再次发问:从本质上来讲,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类型,那么可否从这三个方面归纳和总结出矩形的判定方法。通过这些启发性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引导其积极思考和探索,对增强学生反思意识,提高其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习题练习,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古人曾经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学生学习与反思之间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有目的性地加强学生的习题练习,以强化其课堂所学数学知识,培养其反思能力。
首先,教师需为班级学生布置与每节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习题,尽量精简,减少大量没有意义的习题练习,并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练习中的错误,引导其深入挖掘问题根源,分析错误产生原因,纠正错误思维。其次,当学生在习题练习之后,教师可要求其抄录、归纳和总结练习中的经典例题,并详细写出反思历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制定个性化学习和练习策略。再次,教师可在每周中挑选一天为班级学生留出固定的1h自习时间,让学生翻阅自己以往总结的经典例题,实施二次反思和知识回顾,以巩固其数学知识,培养其反思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对增强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等具有积极意义。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其良好的反思习惯,并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其反思意识,同时教师还需加强学生的习题练习,培养其反思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解题 反思能力
一、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打好数学知识基础以及积累经验的重要阶段,而学生数学解题的反思能力可以促进其数学其他能力的发展,并且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机制,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受益。许多实践都证明,没有经过反思,学生的知识学习往往会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而著名的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也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心和动力”。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数学解题的反思可以降低学生对于新知识点认知的呆板性。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进行解题的反思会是训练学生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一个极好方法,是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有效途径。教师培养学生对解题的策略、方法和步骤的反思,分析方法优劣,能够避免学生陷入解题的死胡同,帮助学生在转换性上进行自我调节。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更容易建构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认知。
反思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的一般性回顾和重复,又或者培养元认知意识,而是指向学生未来的活动,学会数学解题的知识、思路、方法和策略等,用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益。操作性数学学习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的。相较来说,操作性数学学习是被动的、相对单一的,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积极的,多维的,是以“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成绩,也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显而易见,反思性的数学学习更具有启智价值,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未来发展。
二、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自身而言,他们的反思意识不强,技能不高,欠缺好的反思方法,他们对于解题后的反思往往是无意识且被动的,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好解题训练来引导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数学课堂的数学解题训练中,教师和学生要重视探索和发现解题过程中所需用到的公式、定理、方法,让学生能够有“再发现”的能力,继续探索和发现深层次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一是让学生对于自己审题能力的反思,也就是让学生反思在审题过程中,自己是否有充分理解题意,弄清楚了问题的条件以及题目所需要证明的知识点。如曾经做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这道题目中有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解这道题目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对于解这道问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等等。这些提问实际上都能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一个很大的帮助。
二则是相关解题方法的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再进行解题方法的总结和提炼,能给学生带来更持久的记忆。解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解这道题目所使用的方法还能运用到哪些问题上面?如果改变问题的部分条件或者结论,问题的本身会不会有所改变?解答类似的题目是不是都可以利用相同的规律?
(二)利用好课堂小结来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
真正好的课堂,课堂结束前的小结同样重要,如果设计得当,不仅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引起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自我认知结构的再认知。教师要将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检验和引申本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培养反思能力。在引导学生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时,教师可以设计题目: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个知识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哪些知识点是你更感兴趣?本节课的知识还能用来解决哪些问题等等。如学习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最后提出相关题目,让学生联想是不是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只有一个唯一的解?有没有无解又或者是有无数个解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并做出反思,加强学生对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这样通过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小结,让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培养他们的反思兴趣,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够真正吸收数学知识。
(三)利用好课后错题总结来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
客观地说,每个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同程度上都会出现解题错误,因此,对于数学作业中所出现的题目,学生要学会分析原因,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更正后,在原本错误的地方简单地作标记,提醒自己在今后应该主要相似的问题,避免重复犯错。如在做“平行线”这堂课的作业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混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的现象,特别是在分析较复杂的***形中。此时,学生一定要回归课本,找出相关知识点和例题进行分析,学会应该从什么角度,边的位置等去观察,在根据概念去确定是哪一种角。订正后则边旁边标上分析的内容,巩固知识。又或者学生可以建立《易错习题本》,将平时在作业和考试中容易犯错的题目收集起来,为进行易错习题的反思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三、结论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很重要。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思考过程、解题过程、学习结果等的评价和反思,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深化,提高良好的思辨思维习惯,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方面的发展,终身受益,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李瑞兰; 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2年12期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高效 体会
课堂教学高效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和夙愿。课堂教学高效就是向45分钟要质量,在45分钟内高效完成预设的教育教学方案,实现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理想。如何才能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结合我自己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体会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教师“吃”透教材、“析”透学生是前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准确地把握“教什么”“怎样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读教材,弄懂教材编写意***和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明确本节教材在该章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预想可能出现的课堂异常情况,设置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的教学预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精讲中精练,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环境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运用好学生的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创设问题情境如下:“太阳是大家最熟悉的物体,有谁知道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会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由此你能猜想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吗?”;又如在教学“圆的切线”时创设如下情境:“不知大家注意没有,下雨天你快速转动雨伞时飞出的小水珠,在砂轮打磨工件时飞出的火星都是沿着什么方向飞出的?由此你能猜想出圆的切线具有什么特征?”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资源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好、学有所获。教师只有“析”透学生,才能把握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预设,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二、营造师生互动、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是课堂教学高效的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科实际出发,积极营造融洽、活跃的课堂探究氛围,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成为学生信赖、喜欢的人。只有学生喜欢数学教师,才会更喜欢数学科目。
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以改变教师满堂灌、讲授现成结论,学生被动听、练、识记的现状为最高理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类似科学家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既注重结论,但更注重探究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氛围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观察、质疑、猜测、讨论、证实、交流与发表的积极性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所以,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三、注重变式训练是课堂高效的举措
变式训练就是在数学活动中对问题进行适当变化,避免就题论题、孤立解题,从不同角度出发,使问题动态化、开放化。在进行问题变式时应注意:一要突出“变”。变式题与原题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要使学生对变式题目既熟悉又觉得新鲜,通过努力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在“变”中求新、求异、求发展。二要注意“度”。变式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新问题要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思考和努力就能够解决。三要体现“宽”。变式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变式应注意知识及学科的横向联系,注重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正面与反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贯穿,使学生在变式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总结规律。如在教完二次函数定义及例题后,设计如下变式训练题:
变式训练1.下列各式中表示y是x的二次函数的是()
A.x+3y2=2 B.y-x2+2/x
C.y=(x+2)(x-2)-(x+1)2 D.2x2-5y=6
变式训练2.若函数y=(m-2)xm-2-3x-1是二次函数,则为( )
A.2 B.-2 c.±2 D.以上都不对
变式训练3.己知y=(m2+m)xm-2-3x是关于的二次函数,求不等式(m-4)x>m+2的解集。
通过这些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和深刻性。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数学;反思;教学研究
中***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1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05
数学反思性教学是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检验和思考,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习惯的总结和概括,能够及时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数学反思性教学要求数学教师要认清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学手段,创设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即教师学会更好的教学,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习,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那么,数学反思性教学如何引领高效课堂呢?本文笔者将根据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分析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的意义,进而提出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的意义
数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是素质教育阶段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反思的结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成。通过反思性教学研究,数学教师可以清晰直观地认识到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做出及时解决。当数学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素养以后,会对教学研究和教学深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反思性教学研究的理论和结果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积极反思、开拓进取的好习惯。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视日益增加,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前沿教学思想的学习。
二、 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数学教师备课前进行反思,有效拓展数学知识
备课前进行反思并不是数学教师个人的反思,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类似于通常的集体备课。以前的集体备课主要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即通过何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反思性教学研究在备课前则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以学定教,找准教学切入点,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等。数学教师要先对自己的教学准备工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反复比较和选择,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进程合理调整教学方案。教师通过课前反思能够确保教学环节的合理分配,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悦。在反思探究中可以有效拓展数学知识,并且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高效的数学课堂氛围。
(二) 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开放、创新的态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反思性教学鼓励数学教师加强对数学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和分析,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而且必须成为数学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完善,需要数学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挖掘学生的潜力。课中反思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意义重大,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调整,使数学课堂更加民主、和谐。比如,初中几何的证明题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考试的考点,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反向思考和推理方法,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注重课后反思的作用,对教学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
课后反思是指数学教师在课程结束以后,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学习时的表现进行的综合评价。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做出合理的评估,从而找到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案。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思,可以给学生指出改进的地方,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整个数学课更加灵活和规范,对于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需要理性地对待教学和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把控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反思活动。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有利于数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数学课堂的效率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还能够优化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数学教师要通过反思性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深刻了解反思性教学的内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最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 培养;反思;策略
反思是对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闻名于世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由此可见反思的重要性,没有了反思,数学思维活动就停滞不前,我们学生的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假如说我们教师的反思是为了今天更好地教,那么学生的反思则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学,而反思能力如何培养?就显得尤为关键.教学中我始终带着这个问题,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更正,慢慢形成了培养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几点策略.
一、养成反思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科学的反思习惯的养成,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知道反思的重要性,更没有反思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反思,他们一上完课,对新课内容根本还没有消化或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就急着完成作业,解起题来就只会模仿,生搬硬套,不是漏洞百出,就是啼笑皆非.学生的自信心极易受到挫伤,同时也会消磨他们的意志,无法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深层次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因此,学生在做作业前的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为了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教师要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人手,关注学生反思起点,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巩固学生反思习惯,促使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例如在预习时,教会学生反思与学过哪些知识有联系或有相似之处,搭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在解题时,教会学生反思问题条件,解题方法,先手把手引导,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尝到甜头,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习惯.
二、培养反思能力
反思,可以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从而更有效地建构知识网络,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从而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由此可见培养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提升”,在课堂上,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新课内容,反思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从而能更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在上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节内容后,学生可以反思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反思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与二次函数***像的特征的联系,通过反思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以及二次函数***像之间的关联,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三个二次”的结合,加强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也培养了反思能力.
2.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反思
“上课我都听得懂,作业就是不会做. ”这是高中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主要是缘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不求甚解,一味地热衷于“题海战术”,又不善于对解题后的总结与反思.事实上,解题反思是一个吸取教训的过程,是一个方法小结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通过反思,达到一题多变,真正实现“解一题,知一类,会一片”,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上讲,解题反思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把握好这一环节,培养反思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主要从以下四点人手.
(1)对解决问题隐含条件的反思
解高中数学题时常常会面临一种现象:问题易解,解对不易.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忽略了问题中隐含的深层含义,所以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后,不断地反思:解题中是否浪费了重要信息,能否开辟解题新通道?例如,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需要用到一个关键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一正是保证两数为正数,二定是求两数和最值,它的前提是这两数的积为定值,如果是求两数积的最值,则它的前提是这两数的和为定值,三相等是取到最值的基本条件是这两数要相等.很多同学会忽略这个隐含条件,而导致结论错误,当然,有的求最值的问题还有一些附加条件,如果单独、孤立地审视已知条件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何不将几个条件联系起来审视,就可以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从而也培养了对解决问题隐含条件的反思能力.
(2)对解题方法的反思
“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纳、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联系和整合中,丰富认知结构中的内容,拓宽学生思维,优化思维方法,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体验“反思”带来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3)对解题结果的反思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中数学教学中,当解完一道题后,教师应引领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有效的反思,反思解题过程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大胆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探究,从解题结果中产生更多的思考,从成败中品味学习数学的苦与乐.长此以往,学生不但能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4)对解题错因的反思
学生解题错误是家常便饭,关键的是如何让暂时的学习的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那才是重要的.所以学生在解完一道题目后,要及时核对答案,并对解题的错误地方作深入地思考,探究,及时地归纳,总结.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由错误中得到教训,更能发人深思.
三、提升反思能力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时,只能做出“是这样”的思维反应,缺少“为什么这样”的思维透视,而且极易忘记.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自己对所学新旧知识进行归纳、反思,构建知识网络;对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进行探究、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控学习的技能和技巧,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也提升了他们的反思能力.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学会阶段性反思,构建知识网络
阶段反思是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从而提升反思能力的重要举措,并能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的经验得失全方位的监控,它以回顾为主,是一种综合性的反思.例如,每教完一节课或每教完一个单元后,都可以要求学生回顾反思,编写知识提纲,构建知识网络,从而提升反思能力.
2.写反思日记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态,也不可能准确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要求学生写反思日记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学生写日记时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也不会有面对面交谈时的那份恐惧,这样的日记可以让我们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上以及思想上的准确资料,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然,学生在写反思日记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反思能力.
首先,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课的关键性东西没有办法全部及时记下,利用课后通过笔记可以弥补这个遗憾,因此,每天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反思日记,除了对上课不足的补缺补漏外,也是对本节知识的再复习,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完善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反思能力.
其次,教师要尽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促使他们认识到写反思日记的重要性,并做好监督工作,直到养成自觉的习惯.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8
怎样才能合理驾驭课堂反思,使其更好地为探寻知识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而服务呢?以下几个教学实例也许会对教师有一定启发。
一、在概念同化时反思,理解知识内涵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形成“无限长”的空间观念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首先,“无限延伸”的射线(直线)在生活中难以找到直观形象的例子,学生在生活积累中难以体验到“无限性”;其次,从学习层面上看,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之前,仅通过认识线段形成了“有限长”的学***验,而“无限长”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如果单一地借助课本中的例子,很难让学生理解其本质特征。因此,教学时教师尝试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以线段与射线的本质区别为突破口,组织探究,引导反思,促使学生在思辨中实现概念同化。如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
教师屏幕出示两把手电(其中一把前有木板),打开光线。第一把手电的光线用板子挡住;第二把手电射出的光线没有障碍。
师:观察这两条光线,你觉得哪条光线可以用线段表示?结合线段的特征,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生1:第一条光线可以用线段表示,它两头都有物体,就代表有两个端点。
生2:第一条光线还是有长度的,可测量。
教师引导反思:第二条光线为什么不能用线段表示呢?
生1:只有一头有端点,另一头没有端点。
生2:它没有尽头,一直可以延伸。
生3:它无限长。
师:你能不能自己创造一种新的线来表示第二条光线呢?在自备本上先试着画一画。(交流作品,学生说明想法。)结合你们的想法,怎样把表示第一条光线的线段变成表示光线二的这种线呢?
生:只要把木板拿掉,也就是把线段的一个端点擦掉让它一直延伸下去。
结合演示射线与线段的联系,让学生加深理解线段去掉一个端点后可以无限延长,并优化“射线”画法。
……
研究表明:儿童对直观的依赖较大,容易感知***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以学生认识线段的经验为依托,通过创设两条光线的情境,放大概念的本质特征,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接着在学生对射线的特征有所感知但并非完全感悟时,教师设计了两次反思:1.第二条光线为什么不能用线段表示呢?2.怎样把表示第一条光线的线段变成表示光线二的这种线呢?引导学生在辨析和说理中进一步强化认识,抽象出射线的特征,切实理解了“无限长”这一观念的深刻内涵。
二、在策略优化时反思,感悟思想方法
教学“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诸多学生不愿用方程解决问题,当问题复杂时,学生很难精准的用方程解决相应的问题。细细推敲,这些困扰的产生正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方程的策略意识,感悟方程的思想方法。为避免上述这些被动现象的产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自觉反思、优化。如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西安小雁塔高43米,大雁塔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大雁塔高多少米?学生***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解决问题时的想法,深刻理解“小雁塔的高度×2 -22=大雁塔的高度”这一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出示例题:西安大雁塔高64米,大雁塔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教师引导学生和复习题比较后再***解答。
教师出示错例:64÷2-22=10(米)、64÷2+22=54(米)。
学生主动做出评价分析:这些解答都是错的,因为小雁塔高43米。
教师引导反思:例题和复习题中数量间的关系是一样的,都是大雁塔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复习题很容易解答,而例题却难住了很多同学,两题在想法上究竟有什么区别?
生1:复习题中知道了小雁塔高,只要根据大雁塔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直接把小雁塔高×2-22米,便能求出大雁塔,但例题中只知道大雁塔高,与复习题相反,不能直接求小雁塔高,要倒过来求。
教师引导:怎样倒过来求呢?
生2:要求小雁塔高,可以根据小雁塔的高度×2 -22=大雁塔的高度,倒过来推想,得到(大雁塔的高度+22米)÷2=小雁塔的高度。
教师引导:原来如此,要倒过来推想,怪不得刚刚同学们会出错。如果不倒过来,我们就顺着“小雁塔的高度×2 -22米=大雁塔的高度”可以解答吗?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方程的方法。
教师下意识里把学生当成自己,想象他们能和自己一样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事实是学生对待问题一般只能就事论事。当教师把单一的例题呈现给学生时,大部分学生只会直接去做题,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分析问题,思考解题方法的可取性和合理性,所以学生产生错误的想法而不自知。教师要避免学生产生这种为了做题而做题的状况,可以适当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引领学生在材料中充分地反思,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养成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反思方法的可取性和合理性,才能真正感悟方法的价值,形成策略意识。在纵深联系时反思,提升数学思考。
当前教材在编排时也非常注重沟通、拓展。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这些安排时,既不可置若罔闻又不可过度拔高,而应紧紧扣住数学知识前后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如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分数”,教师在揭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甲数除以乙数(不为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并通过一定练习后,出示如下补充习题,要求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
8÷38×■ 8÷0.18×10
13×■13÷5 99×10099÷0.01
1.师:你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这几组算式都相等吗?
生1:每一组中除法算式的除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都互为倒数。
生2:我们如果将除法算式化除为乘,就能得到等式中的乘法算式。
生3:我们可用“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来说明他们是相等的。
2.引导学生口答:16÷0.25= ,
9÷0.125= 。
引导反思:通过这组题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甲数除以乙数(不为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甲数和乙数除了可以是分数以外,还可以是哪些数?(学生交流)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不仅在分数除法中适用,在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中也同样适用。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能力;培养方法
一、反思能力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必备能力
许多高中生在数学的学习上非常刻苦,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反思能力,数学成绩总是不能令人满意。他们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缺乏反思,总是弄不清排列和组合之间的区别;他们对题型死记硬背,缺乏反思,在求二面角的大小时总是弄不清该用哪种方法;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也缺乏反思,甚至没有反思的意识,觉得是自己不聪明才导致了学不好数学。其实,学好数学并不需要多么聪明的脑袋,更需要的是一颗勤于反思的心。对于知识点不要死记硬背,对于练习题要反思,这道题在考什么内容,它蕴含了什么方法,是不是一个典型例题,有没有相似的题目等等。对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要勤于反思,通过每次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看一看反映出哪些问题,是概念没有理解清楚还是练习过少还是缺乏总结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学好高中数学。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几个重要方法
1.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反思
笔者见过很多学生对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一到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就暴露出对知识点的理解的种种问题。以基本不等式为例,我们知道“一正二定三相等”是取等于号的基本条件。那能不能举出反例在不满足这三个条件时不能取等于号呢?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自己做出解答,而要引导学生解答。学生自己举出反例后,就会对这个条件理解的更加透彻,解题时就不会忘记。
2.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
笔者也见过很多学生一道题目做错之后,教师进行了讲解,学生当时听懂了,但是没过多久,拿出原题来,学生照样还是做错,甚至连错误的方法都是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这道题在解决什么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多少种解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种解法,有没有其他解法,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大有好处。
3.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我们很多学生学不好数学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够正确。虽然每个人学习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像研究概念的来源,研究定理的证明,研究定理的意义,研究常见的题型,这些大家公认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加强调,以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反思能力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能力。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当从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反思、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和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反思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中生;反思习惯;教学
一、引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有很多练习题已经讲过很多次,也做过很多次,但是学生还是一错再错,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并且使教学学习显得既枯燥又疲惫。为了改变这种“过目即忘”的局面,就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对“反思”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反思习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只要教师能多关注、多培养高中生的反思习惯就必将有收获。培养高中生数学反思习惯对于高中生尽快融入到高中数学教育,并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成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生反思习惯的现状
目前,高中生非常欠缺数学反思习惯,一是大部分高中生对高中数学的反思是被动反思,缺乏主动反思和自觉反思。学生一般在学习数学时都采取题海战术,进而在数学解题方面就养成了固定思维和模式。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就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学生做错的题往往是一个类型,而且是一错再错,尽管学生在错题本上进行了总结分析,但这通常是应付教师检查,并没能真正认清自己的错误原因,导致下次继续出错;二是高中生的数学反思意识比较差,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优异,但是到了高中阶段数学成绩就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同时也没有反思数学成绩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当数学成绩问题偏差出现时,大部分同学都将原因归结为知识点没记牢,基础能力不扎实,所以在假期采取补课的方式来学习,但是课外补课一般多是题海战术,可能会有小部分学生通过补课提高了数学成绩,但也有一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数学反思习惯还有养成。
三、高中生数学反思习惯的培养
(一)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培养高中生反思能力
高中生做好课前预习是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反思习惯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提前预习,高中生可以将自己的学***验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对课堂所讲的知识作出细致的梳理,从而找到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在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其次,高中生在找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后,自主完成课后习题后就能思考那些不懂和不会的难点,在总结、归纳预习内容以后找出解决难点的具体方案,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实质上就是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的过程;第三,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可以实现学生的再思考。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难点时的把握和总结,对学习内容再思考,进而对学习内容能更好的掌握。
(二)养成解后总结的好习惯
高中生想学会数学,不仅要靠多做题,还要在做题后勤总结。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做题、勤总结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生成一个良好的解题知识网络,而这一知识网络的条件化、系统化、策略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越高,那么就表现出解题者的解题能力越强。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经常总结概括,在他们的脑海中通常只有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解题知识网络的系统化程度不高,当需要时无法自觉、顺利地进行检索和提取。由此可见,解题后进行总结反思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总之,只有多做题、多总结、勤反思,才能提高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教给高中生反思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学生要能抢在老师前面思考这道题该怎么解、怎么证明。尽可能的将所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都想一想,之后和老师的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可能有的方法好,有的方法没有老师的好,但是不要等着老师去告诉你,并不是听懂了就意味着学会了,否则的话,就会出现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就是自己没有思考,没有将这些变成自已的东西,所以要上好课就必须要积极思考,这也是学习的主要方法。其次,在数学课上,数学教师还要重点讲述公式、结论、定理的推导过程,而不只是满足于对结论(公式或定理)的套用。学生普遍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持听不懂就不听的态度,他们只关注下文(结论)。长期下去,这种重下文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头脑中的知识出现割裂,给记忆知识点增加了负担,同时也限制了知识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学习数学必须要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学会数学。
(四)让高中生在错误中学会反思,享受成功的快乐
高中生一般在学习基础知识时都是不求甚解、粗心大意的状态,对结论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多数都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作业频繁发生错误,相继出现了很多不符合实际以及数据出错等现象,还有发生频率更高的“隐性错误”。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要结合着学生出现的作业错误,为他们设计教学情境,从而帮助高中生们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给他们重新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机会,学生在纠正自身错误的过程中可以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反思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反思习惯对提升其学习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反思习惯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写数学学习心得,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意识,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晶、刘丹《“反思”是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J],《福建中学数学》2014年02期.
[2]张春兴《高中数学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分析》[J],《中华少年》2015年22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