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10篇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1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鉴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作者介绍: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来源:文章屋网 )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2

一、与诗人的心灵展开对话,感悟诗歌意象的情感意蕴

阿米儿(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③人们在欣赏和描写自然风景时,总是要把自己的心境投射到风景中去,对风景进行“心灵的创造”,这样,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同的人即使面对同样一片自然风景,也会有不同的心境,这是因为每个人性格、经历、处境、心情的不同,所看到的风景也就自然不同了。

在古典诗歌中,同样的意象会因为作者渗透的主观情感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韵味,例如王维和李清照都曾经在诗歌中描写过秋天傍晚时“雨”的意象,但情感意蕴却完全不同。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王维笔下的秋雨是清新洁净、美好无暇的,在远离尘烟的空山中,经过一场秋雨的洗涤,空气清新,明月朗朗,青松郁郁,水流潺潺,诗人置身其中,情不自禁产生了归隐的念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早年向往建功立业,在太乐丞任上获罪后便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他厌恶官场,无意仕途,退朝后常焚香独坐,以诵禅为要务。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雨后清新宁静的山林中漫步,心情平静淡泊,秋雨被赋予了“新”(清新)的特质,有着洗净尘世喧嚣俗务的作用。而李清照笔下的秋雨则是寒冷刺骨、断断续续、连绵不断的,那打在凋零的梧桐树叶上的秋雨勾起的是作者无尽的愁绪。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作者经历了国家灭亡、丈夫早逝、四处颠沛流离之苦,晚年无儿无女,寄人篱下。作者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都倾注在词中,她笔下的秋雨也成为满腔愁绪的外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诗时的生活环境,打开想象的大门,与诗人的心灵展开对话,体会诗人的所感所思,重建诗人创作时的环境,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象的情感意蕴。

二、发掘传统文化底蕴,感悟诗歌意象的文化意蕴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反复出现,它们有着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不少学者都曾经对此加以总结,例如:明月象征思乡怀人,柳树象征别离,鸳鸯象征爱情等等。这些意象为什么会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呢?是因为它们身上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时代的变迁中这些传统文化底蕴没有随时间消失,而是在诗歌中得以延续保存。例如在古典诗歌中常用大雁代表书信、思乡怀人,如乐府诗《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为什么要用大雁代表书信、思乡怀人呢?这源于一个典故,《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后来汉使者对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打到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有帛书,帛书上写着苏武在匈奴何处,这样,匈奴单于才放苏武回到汉朝。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要飞到南方过冬,因为这个习性,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期望通过大雁来传送书信。随着《苏武传》中“鸿雁传书”故事的流传,越来越多的诗人在诗歌中用大雁象征书信,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大雁也就称为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了。

在古典诗歌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场合却代表着不同的意思,但是我们也能从这些意象中发掘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如:

元稹《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诗中的“沧海”和“巫山”都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特殊意象,“沧海”一句是从《孟子·尽心》中“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沧海深广无边,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圣人学识广博,使其他人自惭形秽,不敢说话。“巫山”出自宋玉《高唐赋》,赋中记述楚襄王游于高唐之台,见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女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巫山”之云美妙绝伦,乃神女所化,天下任何地方的云都无法与之相比。“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都是世间最美好的无与伦比的事物,诗人在这里借“沧海”和“巫山”来表白自己对亡妻的感情,除了亡妻之外,世上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沧海”和“巫山”也成为包含着诗人深深爱情的诗歌意象。

曹操也曾在诗中写到过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诗中写了大海水波动荡、波涛翻涌、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势,这里的“沧海”与元稹笔下的“沧海”意象不同,曹操笔下那广阔无边、涵盖日月星辰的“沧海”是一代枭雄曹操自己博大的***治胸襟的写照。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就曾把帝王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容量进行类比,文中写道:“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曹操恐怕也是受到前人启发,才创造出吞吐日月星辰的“沧海”意象吧。

在古典诗歌中很多意象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不了解意象的文化意蕴就不可能真正读懂诗歌,因此,教师在讲授古典诗歌时就不能只停留在诗歌中意象描写的表层,要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描写的表层去把握意象的文化意蕴,这也同时要求学生平时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看到这类意象时,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意象想到与它相关的传统文化底蕴,由传统文化底蕴想到诗人寄托其中的情感,找出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品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三、把握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感悟意象的审美意蕴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把艺术作品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这是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由于知觉活动的积极组织,所以“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构成它的“部分”意义之和。也正因为如此,“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却对“部分”的性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④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诗歌的意境也是一个整体。“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⑤在一首诗中常常有几个意象,诗人通过创造一组意象群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许多意象共同组成了诗歌的意境,但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并不是所有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远远大于这些意象之和。在这个意境整体中,各个意象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意境,但是意境一经形成,又对构成它的每个意象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整体对部分的重要影响和各部分之间的互相依存,即使是同一个意象,放到不同的诗歌意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意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和意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来分析诗中每个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试比较下面两首诗中的芙蓉(即荷花)意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看到水中盛开的芙蓉(即荷花)艳丽芬芳,不辞辛苦地去采摘准备送给日思夜想的妻子,可是采到芙蓉后才想起妻子远在万里之外,采到手中的荷花也只能自己独自欣赏了。长路漫漫,归期渺茫,游子只能常年忧伤。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 “芙蓉”、“芳草”、“旧乡”、“长路”和 “游子”。夏日盛开的芙蓉花本来是鲜艳美丽的,单从色彩、形状、气味等感观印象看,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愉悦的,且让我们联系诗中其他几个意象来看看:诗中的观察主体是“游子”,“游子”是“忧伤以终老”的,“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草”在古诗中常用来代指离别之情,《楚辞·招隐士》中就写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宋)范仲淹在《苏幕遮》中也写道:“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意,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从其他几个意象看,整首诗的基调是忧伤的,虽然芙蓉花给人的感观印象是令人美好愉悦的(所以游子才去采摘它准备送给心爱的人),可是由于整体对部分的重要影响,它也打上了忧伤的基调,成为“游子”怀乡之情、思妻之情的寄托,变成了一个忧伤清美的诗歌意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描写了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美丽风光,六月的杭州已是炎炎夏日,但清晨应该还很凉快,尤其是位于西湖西南面的净慈寺一带,由于地处山水之间,自然有阵阵凉意。这天清早,诗人走出净慈寺送好朋友林子方离去,路过西湖边,微风阵阵、空气清新,眼前的景色更是令诗人惊喜赞叹: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迎风招展,一直铺展到天边,在朝阳的映照下,荷叶更加翠绿,荷花更加娇艳,真是美不胜收!诗中写到几个意象:“西湖”、“天”、“莲叶”、“荷花”,这里的“西湖”是夏日六月清早的西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面宽阔、荷花盛开;这里的“天”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清晨的天空,没有阴云密布,也没有日中时的酷热和嚣尘,湛蓝的天空与碧绿的湖水相接,天水相连,构成了从天到地的宏大画面;这里的“莲叶”是碧绿的、茂盛的、生机勃勃的,一直生长到天水相连的天边;这里的“荷花”是粉红的、娇艳的、在朝阳映射下更显得明艳照人。诗人置身其中,是满心欢喜的,他面对着眼前美景,情不自禁地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夏日的西湖美景确实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季节啊!开阔的湖面,开阔的天空,碧绿无穷的莲叶,红艳美丽的荷花,明媚的阳光,构成一幅色彩艳丽、生机勃勃、壮阔无边的夏日西湖荷花***,整首诗的基调是明朗艳丽的,和诗中的其他几个意象一样,诗中的荷花意象也打上了明朗艳丽的主基调,经过了观赏者——作者的心灵创造,带着欣赏者的愉悦,展现着它别样红的娇艳美丽,生机勃勃,一直盛开到天边。

同样是荷花意象,放到不同的诗歌意象群中就有了不同的审美韵味:前者是清美的,后者是明艳的;前者是孤单落寞的,后者是热闹而充满生机的;前者是忧伤的,后者是喜悦的。与前一个荷花意象相呼应的意象是忧伤的“游子”,遥远的“旧乡”,漫长的“道路”,离别的“芳草”;与后一个荷花意象相呼应的意象是清澈开阔的“西湖”、湛蓝空阔的“天”、碧绿茂盛、一直生长到天边的“莲叶”。两首诗意境的整体基调一忧伤,一明艳。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把诗歌中所有的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感受这个艺术画面的整体基调,通过诗歌的整体基调,通过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诗歌中每个意象的审美意蕴。

意象是古典诗歌的灵魂,感悟意象的“象”外之“意”是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情感意蕴、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象”外之“意”,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才能走进那虚幻的诗歌艺术空间,触摸到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到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

 

注 释

①本文研究的古典诗歌是指广义的诗歌作品,包括诗、词、曲等。

②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28页。

③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29页。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3

全诗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之意并非客观地描写锦瑟“五十弦”的形态,此句的重心在“无端”二字。“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它既暗示了诗人写作此诗只是发自一种“无端”的思绪,还流露出诗人指责锦瑟之意,仿佛指责因锦瑟的“五十弦”,而让自己蓦然回首那尘封的青春岁月。“五十弦”的锦瑟在此成为一种触发“华年”之“思”的媒介。诗人“情不知所起”而移情到锦瑟上,因而便成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即美丽的青春,意思是说听到这锦瑟弦弦柱柱上所弹奏出的悲声,不禁触动情怀,回想起来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尾联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究竟指怎样的情怀,我们还得从中间两联入手,分析作者在“华年”之时就云雾氤氲的情愫。

一、青春时节的迷惘之情

在首联以“锦瑟”和“五十弦”等物象为触发、起兴之后,全诗便完全脱离“锦瑟”这一形象本身真正进入了一种思绪所至的巨大空间。颔联中庄生梦蝴蝶的寓言,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句中“晓”字与“华年”相承应,指生命中的青春时代。“梦”是理想,是梦幻青春的写照,是跃跃欲试的生命向人生搏击前所振动出的串串音符。一个“迷”字既形容梦境的迷离恍惚,也写出梦境后的空虚幻灭怅惘迷离,包含着诗人对青春岁月虚渺朦胧、不可把握的迷惘的感慨。

青春时代,呈现的不仅是梦想的多姿多彩,更多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庄生晓梦迷蝴蝶”还隐含着诗人关于“我是谁”的诗意的哲学性思考。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人世间的烦恼便开始包围住了他。由此而引发出每个人都在探求一系列形而上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人生的烦恼就永远像毒蛇一样紧紧地纠缠住你,你排遣不了,摆脱不了,躲避不了。“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的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逍遥任自然的庄周庄真人都迷惑了。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露了自己在青春岁月里对“我是谁”这一问题思而不得的迷惘之情。

颈联中“沧海月明珠有泪”中“鲛人泣珠”的意象本身并不朦胧,但是李商隐将这个典故置于“沧海月明”的背景之下,明月以及明月之下泛光的沧海、珍珠、泪珠这四种意象一齐呈现,海天上下星月珍珠迷茫一片,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迷离怅惘的情境。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写出了暖日照耀下的蓝田山弥漫着一片挥之不去的烟霭,营造出一种迷茫朦胧的景色,传达出诗人内心无尽的迷惘之情。

二、青春追梦的凄苦之情

颔联中“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运用了“杜鹃泣血”的典故:杜宇号望帝,是传说中的古蜀国先君,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暮春夜夜啼叫,仍然思念着蜀地人民,其声哀怨悲凄,以至于口中流血。这一典故一般用作表达思乡怀人的悲凉情绪,诗人在原典故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加入了“春心”一词,“春心”指因春天庀⒍激发的意念。杜宇因思念故国的意念死后化身为杜鹃,这杜鹃鸟到了暮春时节为他哀鸣。如果说杜宇的“春心”是心系故国,魂牵故土,那么诗人的“春心”就是青春时节葱茏的梦想,是确立人生意义的理想,是每一个儒生胸怀天下的壮志。

杜鹃泣血,一个凄苦的传说。诗人借用此典,可谓意味深长。杜宇生生死死心系故国,李商隐又何尝不时时刻刻心系梦想。一个“托”字,字面上写的是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实际上不仅写出了诗人追求梦想、死而不已的执着,更写出了诗人内心追梦历程中的凄苦之情。这种凄苦,不仅伴随他的青春岁月,还伴随他短暂的、不得志的一生。这种凄苦,或许会随着他的生命的黯然离世而结束,但命途多舛的诗人却不能安然离世,只因青春失意,壮志未酬。

三、青春失意的感伤之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句话用了三个典故:第一,“沧海遗珠”。“仁杰举明经,……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新唐书狄仁杰传)第二,“鲛人泣珠”。“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晋张华《博物志》)第三,“月盈珠圆”。古人认为月亏则珠缺,月盈则珠圆。[1]这三个典故共同创造出了一个极其感伤凄凉的意境:空阔浩渺的沧海之上,明月当空,朗照宇内,被遗弃的晶莹圆润的明珠,像珠泪一样让人怜惜。

“蓝田日暖玉生烟”中“蓝田”在古代指盛产玉的山,古代人们认为美玉埋在山中,在暖日朗照下会散发出光气。“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诗,创造出一个“玉埋蓝田”的意境:暖日朗照,美玉被沉埋于山中,不能向世人展露光润,只能在暖日的烘照下,默默散发出微弱的光气。诗人用此典故不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沉潜下僚、怀才不遇的感伤哀怜,还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或理想无法亲近和把握的惆怅伤感之情。

纵观全联,表面上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其实暗寓着诗人自己的才华如映月生辉的明珠,如流光溢彩的玉石,竟被遗落在茫茫的碧海之中,深埋在厚厚的泥石之下。昔日的梦想犹如日照玉山而散发的烟霭,虽美好但可望而不可即。朦胧的意境所流露出的,是失意难遣的无尽感伤之情。这些意象画面层层重叠、累积,弥漫着一层浓重的怅惘感伤的情思之雾,似隐似现,捉摸不定。

四、寥廓天地中的孤寂之情

颈联中“沧海月明珠有泪”,描绘了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以鲛人泣泪成珠为主体形象的画面。沧海无声,月华如水,耀亮了珍珠;珠光若月,辉映着大海。意境高旷寥廓,清寒袭人,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鲛人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的形象,诗人在对华年已逝的追思中,也许早已潸然泪下,内心一片凄冷,心中充盈着无尽的寂寥与怅惘。

陈子昂有诗云:“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寥廓天地,不见古人,不见来者,这是何等的孤独、寂寥。沧海月明,泣泪成珠,珠如泪滴。如果说暗夜可以隐藏忧伤和孤寂,而在月明沧海之中,忧伤和孤寂却无处遁藏。沧海是辽阔、广袤的,而一粒珠子则是小小的,沧海之大更显珍珠之小,更显海珠的寂寥与孤独。诗人以海珠自比,表达了自己在茫茫人世中难以言尽的孤寂凄清。

可以看出,诗歌中间两联用心灵化的意象契合诗人的内心情感,用隐喻、典故和象征的手法形成含蓄的抒情风格,创造出一种内在的、朦胧的审美想象空间,在有限的话语中蕴含无限的意味。诗人那复杂、朦胧的情感就在短短的两联中含蓄地显露出来,透过这些隐喻、典故和象征,我们可以“涉江采芙蓉”,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感受诗人微妙的情感之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于普通人,往往是人到暮年,追思以往,深憾惘然失落。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却无可奈何,惘然若失。普鲁斯特说过:时间摧毁一切,回忆拯救一切。无论是当时的轻度惘然,还是诗人今日的深度惘然,都是时间使然。[2]读完这首诗,我们常常什么也不想说,因为我们深深地浸渍于一片迷离氤氲的惘然中了。

据说,天鹅将死,必有哀歌。李商隐写作此诗的第二年,就陨落郑州,终年47岁。一首《锦瑟》,其实就是一个面对青春墓碑的老者,神色凝重地对逝去的青春献祭,献上一曲不朽的绝唱,祭奠一段迷惘、感伤、凄苦、孤寂的青春岁月。

注释:

[1]张如如:冯唐易老,壮志难酬的自伤.文史研究[J]. 2015.3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4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前言】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饱含钦慕之情,颂扬张良的智勇豪侠,其中又暗寓着诗人的身世感慨。

【注释】

⑴下邳:古县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邳州界。圯桥:古桥名,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被封为留侯。

⑵虎啸:喻英雄得志。

⑶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⑷黄石公:秦时隐士。相传张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圯上遇老人,授以《太公兵法》,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汉高祖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祠之,世称此圯上老人为黄石公。

⑸徐泗:徐州与泗州。

【翻译】

张良未成名立业以前,倾尽家财去报国仇。他在东海君处交结了一个壮士,能手挥百多斤的铁锥,于是在博浪沙锥击秦始皇。虽然没有成功地报成秦灭韩之仇,但是天下已经震动。为逃避缉拿而潜伏到下邳,难道就不算智勇之士?如今我来到张良遇到黄石公的桥上,缅怀张良的英雄事迹。可是只见桥下长流水,黄石公却没有了踪迹。张良一去,此地再无杰出人物,只见泗水空流。

【鉴赏】

这是李白经过下邳(在江苏邳州)圯桥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于平铺直叙。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5

“庄生晓梦迷蝴蝶”,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典故主要表现了庄子“齐物”的思想。人生在世,连梦与现实都不能分辨,连自己是人还是虫豸鸟兽都无法判定,又怎能确切地界定身外之物呢?此为朦胧之第一重。

“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口中流血,动人心腑,名为杜鹃。为人的望帝早已仙逝,为鸟的悲啼依然挥之不去。无论从佛家的轮回转世说来看,还是从情感与精神两层面来看,孰能断言望帝是死是生?此为朦胧之第二重。

珠生于蚌,蚌成于海。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而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沧海月明珠有泪”,眼泪因悲伤而坠落,却化为价值连城的珍珠,此处“悲”与“喜”相反相成,而老子的辩证法亦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明月朗照,沧海微澜,鲛人有感,泪落成珠。孰能断言这璀璨的“泪珠”,是悲大于喜,还是喜多于悲?此为朦胧之第三重。

玉是君子的爱物,是才华的象征。《礼》曰:“君子必佩玉”,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自己的行为举止。蓝田是有名的产玉之地,蓝田玉跻身三大美玉之列,驰名至今。“蓝田日暖玉生烟”,此句写蓝田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美玉深埋地下,对士子而言意味着不受赏识,或是不愿出仕。而其上若有若无的烟气,又隐隐暗示着李商隐对入朝为官的悠然神往和对湮没无闻的心有不甘。

从个人身世看,李商隐卷入了晚唐有名的“牛李***争”。无论是“牛***”还是“李***”得势,李商隐都没有机会晋升。官场失意和晚年丧偶使他笃信起了佛教,后不久即病故。李商隐原想置身于牛李***争之外,结果却两边不讨好。年少才高,却被卷入晚唐的***治漩涡,进退维谷,怀才不遇,竟致终生潦倒无为,经历之惨可谓古今罕见。古代的读书人,多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理想,连“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李白,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五侯七贵同杯酒”的得意与夸耀,何况命途多舛的李商隐呢?然而严酷的现实,似乎又让他萌生了退意。真可谓欲走还留,欲说还休。此为朦胧之第四重。

《锦瑟》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暖玉生烟。死生无常,真幻不清,或喜或悲,或用或藏,这是自然人、社会人、情感人、学问人最大的困惑。从另一角度看,“庄生梦蝶”和“沧海珠泪”体现了李商隐的道家思想(前者体现庄子的“齐物论”,后者体现老子的“辩证法”),“望帝啼鹃”流露出他的佛家思想(轮回转世说),而“用”与“藏”的困惑其实就是儒家“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纠结。由此可见,通过本诗,李商隐从唐代盛行的“儒释道”三教的角度,对自己的坎坷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列出了自己曾经百思难解的“四大困惑”。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6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他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极: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鳌:传说中海中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乡树:乡野间的树木。扶桑:神话中的树名。

(1)“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这是实写还是虚写?作者写送别友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动物呢?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此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圣泉宴

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1)“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湘宫人歌

温庭筠

池塘芳草湿,夜半东风起。

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

黄粉楚宫人.芳花玉刻鳞。

娟娟照棋烛.不语两含颦。

[注]黄粉:在面部点黄粉作为妆饰。芳花,一作“方飞”。棋,一作“台”。

(1)首联诗句有什么巧妙之处呢?请你进行简要分析。

(2)此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为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有人评价,此诗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请你简要赏析。

(2)这是一首什么诗?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进行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日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注]虎啸:喻英雄得志。黄石公:秦时隐士。相传张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圯上遇老人,老人授以兵书,日“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黄石即我矣”。十三年后,张良从汉高祖过济北,果见黄石,取而祠之。世称此圯上老人为黄石公。

(1)全诗本应该扣题而写张良,却转笔写到了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什么呢?

(2)诗的后六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巳上人茅斋

杜甫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注]巳公:已上人,一个僧人。簟:供坐卧用的竹席。天棘:天门冬,一种藤蔓植物。许询.东晋人,好游山水,精通佛学,曾与东晋佛学者支遁交游。

(1)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请你用通俗的现代文翻译一下。

(2)全诗体现出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试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泊宣城界

孟浩然

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

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

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

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

火炽梅根治,烟迷杨叶洲。

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

(1)从景物描写上看,全诗采用了一种怎样的手法呢?试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此诗的最后两句“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非常相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园即事

王维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注]桔槔:亦作“桔皋”。井上汲水的工具。鹿皮几:古人设于座旁之小桌。

(1)人们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你结合这首诗(或其中的某句)加以赏析。

(2)整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注]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时有登高饮酒的习俗。皇州:。这里指长安。亭皋:水边的平地。天苑:御苑。风流:指放逸、风雅,不拘礼法的气派、风韵。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7

1955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现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中国油画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作品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亚太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展。近年创作“葵园”系列,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江是当代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创立了一系列中国最重要的国际艺术平台,如上海双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北京中国油画双年展等,名列英国权威杂志Art Review评选的“世界艺坛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权威人士”。

太阳移宿,葵藿倾心。 ――南北朝・曹d

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 ――宋・刘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

初冬寒冷的上海连日阴雨,12月3日的那天忽然露出了难得的蓝天。也许是许江画笔下那耀动着的葵的灵魂,使得当日中华艺术宫内那千姿百态的“东方葵”群雕所呈现出“俯仰一世”的人生兴怀、历史感慨,还有人山人海的参观人群,一并刻录在我的脑海里。

这一天,美术界群英荟萃,“几乎汇聚了全国各地所有美术学院的院长”(中国美协***刘大为语)及众多国内重量级的艺术史专家、美术评论家。记者还发现在中华艺术宫的开幕现场――艺术剧院第一排座位上坐着贺友直、肖锋、全山石等多位德高望重的耄耋艺术家,他们都是冲着这个展览而来。这种现象实属罕见。

据悉,此展是中华艺术宫为梳理当代艺术家而推出的一个重要展览。“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展出了许江先生十二年来创作的“葵园”主题大型油画作品六十余幅、系列水彩作品百余幅,以及一系列大型雕塑。展览由四个主题板块组成:“俯仰―共生”“重屏―东方葵”“层览―葵平线”以及“综观―百塑百葵”。这四个板块以雕塑、油画、水彩等艺术形式,立体呈现许江的精神***腾。该展还特别呈献给观众一个题为“此在即诗”的文献展,以此系统呈现艺术家十二年来所经历的葵园发生现场和展示现场。

“群葵即人”的宿命

每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都要找到自己对生命的关注与凭籍物,而由此俯望与透脱生死的意识。

许江对生命的俯望与透脱,来自于2003年夏,他随“地之源”考察团考察亚洲各国的当代文化,在土耳其马尔马拉海峡的亚细亚平原之上遭遇了自己宿命的主题。许江曾写道:“一边与荒原上的老葵邂逅,那铜浇铁铸的质态从此难忘;一边又与特洛伊古城遗址相遇,那荒郊外、古道边的凄美只若远处牧童的鞭响,入目刺心。那一季一季的坚守与千年不易的坚守同样如若史诗,令人感动,并让我幡然醒悟:生命的一季一季与永恒同样重要,在此时此地的浓烈,让我们念及土地的丰饶和历史。只此一刻,历史重新发生,那葵、那向阳花的历史涌上心头。”

许江被一种命运击中,他就是那衰老而倔强的阵列中的一员,“群葵即人”。此后,他陆续遭遇了生命中五个慨然于心的葵园现场,并从这些现场中反复自我开启,提炼出葵园绘画的精神内核:从小亚细亚高原的“远望当归”,到内蒙古雪原的“沧桑如醉”,从象山葵园的“重生之炼”,到阿尔泰荒原的“群葵即人”,再到嘉兴南北湖的“此在即诗”。在这十二年的生命远旅中,许江从远方回到本土,从俯瞰的天空回到沧桑大地,再回到群葵的家园。十二年来他就像农夫一般在画布上每日劳作,谱写一曲葵园深处的精神史诗。

确切地说,许江的葵与世人见面始于2006年,许江携《葵园十二景》首度晋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远望”的个展,揭开了他一系列大型展览的帷幕。近十年来,许江带着他的葵,从北京到广州,从上海到台北,又从国内到国外。自2011年起,葵园又先后经历了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等重要机构的一系列国际巡游。2014年,“葵园”系列以“东方葵”为题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受到海内外艺术界同仁的广泛关注。

“当代视觉的时代史诗”

许江把他的展览命名为“东方葵”具有深邃的含义。

葵名东方,不只是因为许江与葵遭遇的起点是小亚细亚高原那个世界史上的“东方”的起点,也不只因为它们永远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东方葵”的“东方性”,首先体现在许江对于油画语言的本土再造之中,那饱含着中国意蕴的笔性特质,那登览俯望、叩问抒怀的士人情怀,经过当代绘画语言的转化,焕发为画面上充满现代意识的东方意境。另一方面,“东方葵”的“东方性”还体现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宏大进程中。正如开幕当日中国美协***刘大为致辞中肯定的:“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人人都是向阳花’‘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成长起来的,许江选择这一主题具有指向性,表达了一种观念,是哲学的思考,是诗意的表达,让人感同身受……许江通过葵来抒怀、寄情、表达,体现了许江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的思考。” “东方葵”的创作由此透脱出一种悲壮的苍凉,为中国美术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契机,被评论家范迪安誉为“当代视觉的时代史诗”。

黑格尔说:史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命运感,一个比个人更大的具有支配力量的命运。而许江或许在他2006年第一次晋京办展的那一刻开始,已然进入“史诗”般的探索中了。

值得称道的是,许江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是一位长期的“写作者”与一个激情澎湃的“诗人”。

写作、作诗,一直是许江出入、眺望世界的媒介方式,也是他自认的“未竟事业”,其实这也是每一个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潮的学子们共同的“未竟事业”。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当时我们甚至都预感到将迎来一个伟大的艺术世界。诗人对这种“未竟事业”最为敏感,八十年代,现代诗歌从抒情逐渐转向了一个史诗创作时期,为历史重新叙事的写作冲动在很多诗人身上陆续发生。比如:杨炼的《同心圆》、海子的《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骆一禾《世界的血》《向日葵》等等。遗憾的是最早的一位诗人后来因移居海外,而海子、骆一禾这两位激情王子的才情燃烧得太快,过早离世,在后来的商业大潮中只留下“史诗梦”一串脚印。经历过“知青”生涯的许江,在“八五新潮”文化启蒙运动之时,做过一段时期文学杂志编辑。在2006年的一次文学活动中,许江留下了这样一段“痛惜’文字:

“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缺少诗人却盛产歌星的年代,那歌总将诗的思想和激愤抛去,却将浮华与漂亮张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将一切都插电的时代,诗言志的本色被掩埋在世界的***化与碟化的绚烂之中,诗人的赤诚与明澈面对着媒体独裁和技术优先的双重黑衣。”

由此看来,“东方葵”所要表达的,正是中断了二十多年的史诗写作的文化情结。二十多年后,竟然通过另一种艺术形式――“视觉艺术”的创作得以重生。可以说:“东方葵”就是一场开始于过去终结于未来的历史戏剧,是一种情怀、精神的再生。那抒情的葵所汇聚的形象,所生发的人生兴怀、历史感慨,让我们仿佛又一次感受瓦格纳的交响乐内涵:画面中的轰鸣、激荡、交织、挣扎、呐喊,宛若一曲深沉奇崛凝固的哀歌,在空间里逶迤激越荡气回肠,却惆怅不已。恰如他在《写作是未竟之事》文中所言:“我已然在这种历史的写作中。”

浓厚的“拯救意识”

许江是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汇集了他们这代人的缩影:沉重的使命感,富于激情,充满矛盾又信念坚定。

然而在许江身上,还有两种特殊的精神素质交叠在一起。首先是他所继承的中国美院(国立艺术院)的传统精神。这所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自1928年创立伊始,在蔡元培、林风眠为首的第一代先贤集群的努力下确立了她的理想和风骨:文化使命感、艺理兼重精神、诗性浪漫的气质。许江作为这座学府的领***人,其所思所行必然与之相联。其次是具备后一代青年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折射出这一代人的共同命运:少年的磨难,艰苦的求学,难以磨灭的理想,沉重的历史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代思潮和本土情结之间的困惑迷茫和艰难抉择,同时也突显出这一代人的精神品质:浓厚的拯救意识,沉重的思索,与改革开放同行的激情。正所谓 “曾经十年白日梦,如今依旧诉衷肠”。

“葵”成为许江一代人的肖像,一种命运的肖像,劫后余生的悲情。“东方葵”所呈现出的,是东方艺术根性在当代人精神土壤中的重新生发。另外,“东方葵”的“东方性”还体现为 “向阳花开”的一代人集体命运的展开。她成为画者的心志,也是“葵”的使命。

“东方葵”的这种“双重东方性”,给予许江独特的禀赋。正如他本人所说:我要画的不是历史的题材,而是历史经验,不是历史,而是历史性。我要用画笔去探索的,是我们自己身在其中的历史,是画我们自己,是要把我们身上曾经有过的苦难、沧桑和依然怀抱的理想、担当统统刻画在其中。

许江满怀着一代人的豪情,于是乎进入疯狂的创作状态。近年来,常常是头顶烈日在葵园大地上支起画架当场写生,去年八月,在嘉兴南北湖的葵园,他面对15级台风也不轻易言退。他揪心于倾覆的葵林组成的一片流瀑,凝视于废墟荒芜的寂静壮烈,此时迷茫与通达同起,境与我往。“‘东方葵’就像一颗钉子,牢牢地扎进时代生活的肌体里。经风雨、览江山,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名誉的心灵中介”,带出某种跨越性的精神沟通,坚决地锲入到20世纪下半叶中国历史的宏大画面之中。

“真正的葵园,既在大地,又在人们的心中,既在历史记忆的***像里,又在每日所对的生活世界中。”(许江语)

记者:你的老师全山石先生在开幕致辞中说,许江是美术界的“达人”,因为除了正常教学工作以外,还同时担当多种角色(中国美院院长、浙江文联***、中国美协副***等),中国美院近年来又建成了“包豪斯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有如此多的社会行***工作,十二年来又创作出如此多的作品,是一种怎样的创作冲动驱使你?

许江:十二年的葵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长的生命周期,一个今天依然延续与存在的情结。是否能够用“葵”作为我们一代人的集体肉身呢?全山石老师说我是美术界的“达人”,其实我做这么多的事情,是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家园,葵就是我十二年的心灵家园,十二年是一个生肖的轮回,是一代人的结点,一个历史生命的长度。

记者:创作葵园系列已是第十二年,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一系列的意义与价值?

许江:其实我是身不由己。五片葵园不是我事先想好的,是不由分说而来的。我觉得精神的东西是有一种延续。通过这几年的梳理,我一直讲葵里面有一代人的精神性,其实就是有一种人民性,人民这个主题悄然地联系上了,葵代表的是经历沧桑却有脊梁、有骨气、有担当、有怀抱的人。我的葵看起来是个人的经验,也是一代人的精神呈现。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8

所谓“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我从自己和身边老师的成功的经验出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有意安排,合理引导,体现生活中存在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这告诉我们: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

2 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在第四册教白居易的《荔枝***序》时,正值荔枝上市之时,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去水果摊调查,了解荔枝的产地,并实地观察荔枝的外形、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几斤鲜荔枝,还特意准备了几颗干荔枝。鲜荔枝班上每个同学发一颗,先触摸其外壳,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壳,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还提醒他们,不要忽略壳内的花纹和紧贴壳壁的薄膜。又请几个同学剥开干荔枝,让大家观察、比较、品尝,了解二者的区别。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3 营造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9

从标题认识对象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古诗的标题隐含许多信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把握诗意的大门。

1.标题揭示了写作对象

古诗写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写人、叙事、绘景、抒情、说理都可以。通常题目就会揭示诗歌所写的题材、所写的对象。如:《大林寺桃花》《咏柳》《早梅》之类揭示了诗中所写之物;《上阳白发人》《山中寡妇》《自叙》之类揭示了诗中所写之人。

2.标题表明了诗歌类别

根据写作内容,古诗通常可分为“咏物诗”“山水诗”“边塞诗”“民生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等,诗体中常有提示性的字眼。如:《从***行》《关山月》《出塞》之类,诗题中有与边塞有关的字眼,表明是边塞诗;《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类显然就是送别诗。每类诗都各有特点,如果能判断诗歌类别,掌握各类诗的特点,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3.标题奠定了诗歌基调

“歌咏言,诗言志。”抒情是诗歌最基本的特点。诗人的浓情也常明示在诗题中,如:《春宫怨》《恨别》《哭李商隐》《落日怅望》《悲陈陶》之类,诗题中的“怨、恨、哭、怅、悲”就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础。扣住这些字眼,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感情。

从作者了解背景

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阅读故事必须“知人论世”,必须对人(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个性)和世(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如:2002年上海春季招生题就岳飞(小重山)词中“欲将心事付瑶琴”设问:“词中说的心事指……”,很明显要对词人岳飞及其所处的南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答出是“希望抗金保国”。

当然,写作的背景还可以通过诗前小序,诗后注释来了解。

比如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后注释: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如果不借助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那么对诗后的问题“诗的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什么?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就无从下笔。注释中提到本诗是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达对亡妻的感情。仔细一琢磨便可知,诗中的“沧海”“巫山”是隐喻夫妻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前两句抒写深切怀念之情,后两句表达忠贞不渝之情。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语言上看,古代诗歌首先具有文言的特点,包含一些文言现象,这是理解的难点,其次它具备诗歌特定的语言特点,诸如用典、象征等,这是理解的重点。从字面上读出感觉,就是从具体的词句入手,理解诗意,体察诗情。阅读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自觉激活文言知识

中学阶段学了不少的文言文,大家都有一定的累积。在古诗的学习中,要自觉激活所学的文言知识,正确分析诗句的结构和关键字的词性,掌握诗中的倒装、省略、活用等现象,顺利地化解难点。

古诗因为音律等原因,存在一些倒装现象,读时要先理顺,才读得通。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分”是指“有了分别”,过了桥便是色彩斑斓的原野;“移石动云根”是指“云根动了石也好像在移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实是说“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朱弁的《送春》中“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其实是说“山下初见小桃花,沙头未飞弱柳絮”。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其实是说“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其中的“咽”和“冷”都是意动用法。把倒装和词类活用的知识用上去,就能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出现寒冷的色调。”

诗的语言不像一般文章的语言那样连贯,或省略、或跳跃、或藏头露尾,这些统称为“语句的跳脱”。读诗时必须补出跳脱的部分,才能理解诗意。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两首诗实际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第一首:一个住在横塘的女子,泛舟时听到邻船男子的话音,疑是他乡遇到同乡于是问:“君家何处住?”并且不待对方回答又急切地说出“妾住在横塘”,这里问话前的叙事都省略了,一开始就单刀直入让女主人公出口发问,只有补出诗中的省略,才能体会女主人的孤寂,没有一个可与共语的人。

词类活用突出地表现在炼字方面。一首诗中诗人所炼之字一般就是诗歌的诗眼,所谓点睛之笔,通常是一字妥帖,全篇生色。在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可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状难状之景,甚至可以营造出一个意境,化腐朽为神奇。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极富表现力。诗人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着想,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样既写出了春风的精神,也写出了诗人的喜悦。再如:周邦彦的《满庭芳》中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写“莺雏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将莺雏、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老”“肥”,犹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2.准确理解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运用非常普遍,很能增强诗的形象性。只有准确地理解了所用的修辞手法,才能读懂诗意。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绿肥红瘦”摹写初夏绿树苍翠,鲜花凋零之景,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用“红衰翠减”绘深秋万物萧瑟之景。两者都以色彩代景物,突出景物的特点。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的一、二句写她的所见所闻,三、四句从表面上看是写天气,实际是一语双关,写初恋少年的心理:江上唱歌的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出了太阳,可真捉摸不定。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通过这两句形象而朴素的诗,她的惆怅、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与等待都刻画出来了。这里,如果没有对三、四句所用双关手法的准确认识,是没有办法把握诗意的。

3.用心体会诗歌的特定语言

古诗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四种语言需要关注。

(1)意象语言:古诗中所谓“意象”指的是包含了作者情思的形象。这里的形象大部分是景物形象。诸如松、竹、菊、梅一类景物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如:黄叶,被赋予了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之类的象征意义;绿叶,被赋予了生命力、希望、活力之类的象征意义;东风,象征春天或美好;西风,象征落寞、惆怅、衰败或游子思归。借景抒情是诗歌最常见的抒情方式,所以了解常见的诗歌意象,可以降低体察作者情感的难度。

(2)情感语言:诗歌中常有一些“悲、孤”等直抒感情的词,如:“长河落日孤城闭”;也有一些见解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不堪、强”写出了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表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首先,有些诗句本身含有象征意义,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再如: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写的是自己不会像随风飘散的柳絮一样,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像“向日倾的葵花”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其次,有的诗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许多咏物诗具有这个特点。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中经历今昔荣枯巨变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中的“柳”不正是一个并无实才的得势奸佞忘乎所以的丑恶形象!

(4)用典和化用前人的语言:古诗中用典言简意丰,含蓄深刻。诗人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用“折柳”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用“楼兰”的典故表达爱国之情。其《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古诗中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不少,读“化用的诗句”要考虑其意趣和情趣与前人诗句的相通之处或出新之处。

从无字处看出关联

读诗读词要从整体入手把意象贯穿起来,提挈意脉,从无字处看出内在的关联和感情的逻辑,使诗词的意境完美地展现出来。写景抒情的诗句,其内在的关联非常明显,谈的就是景和情的关系。有些词的内在关联要用心体会,才能有所发现。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描写了一个女子孤独苦闷之情。上片,开头两句写她褪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的残妆。三、四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懒”“迟”两字,是由外表进入到内心的描写。下片,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至此,整首词只是写这个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衣着。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作者的寓意点到为止,从“双双”两字可见,女子因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而触景生情,自怜孤独。这也是上片“懒”与“迟”的根源。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从诗题可见诗人是写夜行黄沙道的感受,上片写情,下片写雨,而各有深浅主次之分和心情急缓之变。读词不能“拆碎七宝楼台”,咬文嚼字,见小失大,而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整体上把握词境,体会词心。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篇10

悠悠六十载春秋,一个甲子的轮回,可谓弹指一挥间,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年轮。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下我们迎来了新中国六十岁韶华。六十年风雨同舟,六十年岁月沧桑,六十年奋斗不息,六十年灿烂辉煌。六十年的历史画卷描绘的是一路风雨艰辛;六十年的万千诗篇歌颂的是一幕幕壮美的历史演绎;六十年的斐然成就振奋的是一颗颗华夏儿女的赤子之心。

如今身在2009,30年已故,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港澳回归,祖国统一;浦东开发,明珠闪亮;“神七”冲天,飞天圆梦;“嫦娥”奔月,梦想成真;长江三峡,功在千秋;青藏铁路,业绩非凡;08奥运,圆梦北京……

一切切的成就,此刻仿佛历历在目,我们华夏儿女正在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中国不再是那个曾经受尽外国列强欺压与的“东方睡狮”,中国站起来了,真真正正地站起来了,昂首跻身于世界名族之林。

看东方,雄鸡唱白,中国腾飞,华夏儿女,齐心协力,前赴后继,为改革开放再添锦绣,再续辉煌。

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摊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把饱经沧桑的双眸睁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10篇

学习

什么是提前批次录取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什么是提前批次录取10篇,内容包括什么是提前批次录取名单,文科提前批次录取的大学。高职和高专都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前者偏技术,后者偏理论,侧重点不同,无本质差别。两者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

学习

农村挂职锻炼总结模板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挂职锻炼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下乡挂职锻炼总结,农村挂职锻炼心得体会。(二)、增长了知识才干,提高了领导水平。下派挂职的干部,虽然文化素质较高,但缺少***内生活的严格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缺乏做群众工作和解决复杂矛盾、问

学习

为之怅然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为之怅然10篇,内容包括为之怅然的为的意思,为之怅然是什么意思。“怅”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

学习

婴儿晚上睡觉不踏实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婴儿晚上睡觉不踏实10篇,内容包括婴儿睡觉不踏实故事,宝宝睡觉不踏实翻来覆去偏方。不少宝宝白天和晚上睡觉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但对于月龄较小的宝宝来说,白天睡觉的地方最好是妈妈或者其他大人视线可以到达的地方,晚上则可选择

学习

创业成功故事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创业成功故事10篇,内容包括创业成功的案例故事,最近创业成功人物故事。专家们的鼓励坚定了梁晓***养狐狸致富的信心。可是,乡邻们却议论开了,有的讥讽梁晓***是想吃天鹅肉,有的说养殖狐狸风险大,弄不好就把钱往水里扔,劝梁晓***

学习

阳光计生行动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阳光计生行动10篇,内容包括阳光计生免费内容,阳光计生行动。二、主要内容(一)坚持***务公开,带动“阳光管理”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公开,深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权

学习

乒乓球协会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乒乓球协会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乒乓球团队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如何写乒乓球协会工作计划和设想。3、全面倾听全县乒乓球爱好者心声,“让大家想法、意见集中起来”。4、努力培养青少年乒乓球后备***,“让他们综合素质提高起

学习

开业贺电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开业贺电10篇,内容包括开业朋友发来贺电文案,开业贺电。XX电信营业厅今天隆重开业。首先我代表市***府对XX电信全新营业厅的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XX电信的全体干部、员工表示亲切的慰问!电信事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重

学习

我的中国梦资料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中国梦资料10篇,内容包括我的中国梦简历,我的中国梦文章最少60个字。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梦!我们的民族曾经历尽苦难,但那与汉武帝、唐太宗时代的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民族复兴梦召唤着我们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可以预

学习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请把你的微笑留下10篇,内容包括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原唱,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儿歌。记得第一次“六一”儿童节在大家面前跳舞,毫无信心的我们用微笑带过了紧张的心情,而爸爸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这时--记忆里留下了我们天真的微笑,还有

学习

李宇春珍惜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李宇春珍惜10篇,内容包括李宇春珍惜歌曲,李宇春的绝对100个事实。我承认,何洁那灵动如脱兔般的魅力振奋了我。我承认,纪敏佳那深不可测知的功底征服了我。而你,却用歌声感动了我。或许是不懂太英文的原因,张靓颖的声音如此细腻

学习

中国达人秀卢驭龙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达人秀卢驭龙10篇,内容包括中国达人秀卢驭龙表演,中国达人秀第二季卢驭龙。梦想:实现全世界无线电传输;偶像:伟大科学家――交流电之父尼古拉特斯拉……“科学怪人”出场“电惊四座”4月26日,随着《中国达人秀》的紧张录制,

学习

交通考试题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交通考试题10篇,内容包括交通法规考试100道题,交通题库答案大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题总分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1、道路客运经营许可,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

学习

经典工作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年度工作总结集合7篇,统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合集6篇。下面是我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一些个人见解;理想中我的品牌战略:首先,我司是专业生产汽车制动泵类配件,制动泵是我们的最强的一项,因此在制动泵方面,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