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第1篇
1.1金融贸易的形式我国金融卫星通信在网络中的运行,构建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金融信息系统、金税信息系统和中国证券交易系统等。这些金融系统的建立直接使得现实金融交易的形式可以在网络金融发展中继续进行。因此,网络金融贸易的主要形式仍以传统金融贸易的投资、融资为主,只是贸易的途径有所变化。除此之外,互联网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各种金融企业如商业银行、借贷机构、信贷公司等实现了网络业务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出现和网上金融产品的购买使得目前的金融贸易从窗口化转为网络化。受网络支付形式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贸易的特有形式之一,专门针对网络人群的多种理财产品也纷纷出炉,如“余额宝”等。
1.2金融发展的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发展的途径较传统金融模式有所改变。在传统金融模式中,金融发展依靠金融业务工作人员的推广以及金融机构所做的广告;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务的开展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实现:首先,网上银行业务开展使得原本银行卡所具有众多金融业务都能够在互联网中实现,银行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银行可持有者所预留的联系信息进行银行业务推广,只需要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进行业务推销即可,不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现实业务销售;其次,由于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节省人工等特点,为金融机构节省大量开支,将这些开支用于个人和企业客户所持有的银行卡的“返利”活动中,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了解网络金融业务。
1.3金融业务的特点网络金融业务除了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金融业务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服务的基本特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泛性特点表现在以网络银行为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推出的金融业务模式的相似性上,只要一种网络金融产品风行,就会有多加银行相继在网上银行中推行此业务或者积极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建立联系,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多个网上银行的兼容就是网络金融业务广泛性的特点表现;网络金融的不受时空控制性也表现在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即在网络银行中进行支付、转账、查询、缴费等业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银行卡所在地的影响,网络模糊了银行系统的地区差别,使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间完全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凸现出来的问题
2.1金融平台建设问题金融平台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下的金融平台包括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具有支付功能的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贷平台等。这些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的作用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一样。网络金融平台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网络金融服务和金融交易存在失衡的问题,例如网络银行能够承办的大笔存贷业务数量远远小于现实银行,这就意味着,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即便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网上金融的认知度还远远低于其他日常生活行为。
2.2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金融安全的风险越来越严重。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人们进行金融业务依靠银行单据,信票是纸质的,并且由三方保存,能够保证金融行为的妥帖,但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交易双方不见面,所进行的交易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换,交易双方也不能产生即时的、可以当做凭据的信票,金融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篡改,金融交易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很可能造成交易一方的巨大损失。
2.3金融业务载体的统一性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载体与现实金融载体的不统一。金融载体即人们实现金融交易时必须使用到的工具或者信息,如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需要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作为互联网金融代表的网络银行登录方式不一致,有些银行采取U盾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账户密码结合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手机校验的登录方式,虽然不同的登陆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但每种登录方式都与现实银行金融业务载体不同,一旦人们要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时办理金融业务,就需要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载体,这阻碍了网络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的相互转化和有效联系。
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
3.1网络金融平台的综合建设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止于在网络上实现一系列日常活动行为,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完全的网络化时代。在网络中实现一切事务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也必将打破网络银行独占鳌头、第三方支付平台单一的局面。综合性更强、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参与进来的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题。网络金融平台建设将实现多家银行的网络银行或手机银行的整合,使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在同一个金融软件上显示出来,人们打开软件就犹如到了网络上的“华尔街”一般,只需要登录一次账号,就能够实现在多个金融机构中的金融业务办理。
3.2网络金融安全保障更细致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有赖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仍以2进制代码编程为基础,但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各种生物科技也许能够参与到其中,每个人的网络金融数据信息将以特殊的,非代码式的保密形式加以保护,如个人在办理银行卡的同时写入指纹,而在手机和电脑的网络金融平台上也写入指纹信息,网络金融客户端的指纹信息与银行卡所记录的指纹信息一致,该银行卡所包含的一切网络金融交易才有效,这样就能够妥善保护网络金融客户的信息安全。
3.3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伴随着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众多网络工具都越来越简便和小巧,人们倾向于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边界虚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精致和高效,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人们对网络社会发展的追求,即网络金融与现实金融的载体相统一。例如,网络银行的登录方式与现实金融业务的办理所需要的文件相同,使客户不受复杂的文件信息所困扰,又如,银行卡写入网银信息,使客户可以通过扫码登录网银,进而实现网络金融交易。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是网络金融业务与现实金融业务统一的必经途径,也是网络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
4.结语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新发力点;发展趋势
中***分类号:F724.6;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激励开放环境作为支持,只有良好的环境支撑,各相关产业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了新发力点促使文化产业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享有更多的资金、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也更为清晰。
一、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力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民族文化创造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激发,甚至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发力点。首先,互联网借助创意整合、资本支持、软件技术支持等要素,以社交网络作品作为依托,逐步构建了具有极大包容力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方便人们将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进行跨时空组合,进而实现在地、在场、***三种文化生产方式的纵横贯通,促使文化产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隔阂被逐渐消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1]。其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得到了一定的重塑,进而重新构建了平台型经济集群,促使文化产业中双方或者多方之间能够构成良易体系,进而凸显合作增值效应,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平台经济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信息和实体的聚集会推动产业集群的出现。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文化产业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仅服务范围和深度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和深化,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促使社会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同度得到明显提升,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为文化服务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互联网的支持和嵌入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务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在高端文化设备、移动终端以及电子游戏等方面的融合趋势更加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态势。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平台、大融合、大联盟、大整合、大视频、大植入、大市值、大研l、大创新、大创业等,下面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相关产业都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如文化产业和金融经济的融合、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融合等[2]。所以围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广泛融合的态势。
以文化产业与金融经济的融合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在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助推得到不断发展,文化传媒领域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下,金融资本发现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态不断介入,对文化传媒领域的资源流向以及资源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少数金融资本拥有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也促使文化产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的社会背景下,更多业外资本的不断涌入也造成行业估值泡沫的出现,极大增加了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营风险。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下,文化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发展趋势,经济文化建设进入到新常态,BAT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出现飞速发展[3]。可见,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文化产业的市值成为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指标。具体来说,就是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市值的判断不一定以盈利为标准,而是将其未来发展态势以及当前市场定位作为重要的参照。换言之,一个企业即使在当前市场效应下盈利效果不理想,但是其具有高质量的商业模式,其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就较大,企业的市值也就越高。简单的说,“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新商业模式,伴随着新商业模式可能出现更大的并购和更大的市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经济新常态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创新是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文化产业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创新,如直播模式、粉丝经济以及大数据带动的精准营销创新等,这些创新的存在都会对文化产业以及周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4]。可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都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规律,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进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兴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所以在新时期应该保持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借助“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玉堂,陈绍辉,陈文华,等.关于实施湖北文化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61-67.
[2]王英,刘继锐.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文化创新――山东广播电视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5(3):118-124.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第3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摘要】移动互联网与社交深度融合,颠覆了以往的交往模式,塑造了社会群体的新型关系。社会关系将呈现移动化、社交化、社群化、电商化的趋势,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弱关系网络也将呈现不同作用。
关键词 SoLoMo;社会关系;社交媒体;弱关系;结构洞
互联网技术变迁、多元化应用程序及三网融合趋势正逐步颠覆与重构当下社会关系网络,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在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PC端互联网接入口已趋饱和,但移动端互联网用户却呈井喷式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手机网民比例已达83.4%,由此中国已进入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的时代。
一、“SoLoMo”背后的互联网趋势
2011年2月,美国KPCB风投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首次提出”SoLoMo”概念,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的结合。“SoLoMo”被认为是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随着技术发展,新时期社会关系将主要呈现移动化、社交化、社群化、电商化趋势,四趋势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颠覆以往社会交往模式,重构当下社会关系网络。
移动化主要体现在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加,其在人群中的覆盖率已经超过PC终端,成为带领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主力。技术革新加快了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移动网络从2G发展到4G,在短时间内依靠技术变革创新移动产品及相关应用程序,优化用户体验,扩展用户数量,使互联网移动化成为趋势。
Web2.0时代以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特征开启社交媒体新纪元。微博微信是继博客、人人网后又一次改变社交环境的移动应用,以独有方式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改变用户社交习惯。互联网应用社会化,即在功能上可反映和促进真实社会关系发展和交往活动形成,使人的活动与应用功能融为一体,社交化趋势由此扩大。
这些趋势中,社群化形成与社交化发展间关系最为紧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盛行将“SoLoMo”中的本地化进一步演化成社群化。”Lo"指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地理位置的新媒体服务形式。微信时代,单纯定位、签到等传统本地化功能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朋友圈、微博的点赞评论,这些社交行为将“社群化”推进公众视野。社群化社交行为更加私密,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行为更加吻合,这与web2.0时代的共享性分不开,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东西能够迅速汇聚起一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以此形成虚拟世界中较真实的社交活动。
移动电商是当下热门,由微信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及由此形成的移动电商业务是正在形成的“蓝海”。电商改造的不仅是零售业,更多改造着传统服务业、传统工业制造业甚至是传统农业(李芏巍,2014)。移动电商不仅开创了线上线下020、B2C、B2B等销售模式,更改变了消费者消费习惯。此外,移动电商的发展催生了移动支付发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入侵传统理财市场,传统社会关系得到新一轮洗牌和重构。
互联网发展四个趋势打破物理时空的社会结构,以移动网民的爱好兴趣为纽带,跨越地域、文化等限制性因素,将各地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今后互联网发展的重心将更加集中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社会关系也将会因互联网链接新方式发生新改变。
二、互联网社群化颠覆社交方式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相同处都是以人的共同需求,或兴趣为前提建立的物质的特定场所,但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社交则呈现出不同于现实社交的基本特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社交变成日常社交的必要组成部分,Face-book构建的“Social”已无处不在,微信微博的出现更打破了传统社交方式。人人网作为社交平台将相关人群网罗进交友体系中,微博作为分享和交流平台,以140字信息表达用户最新思想和动态,同时,通过搜索等行为形成全民关注的话题与事件。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逐渐取代短信以及其他聊天工具,占领用户日常生活。很显然,互联网已进入社群化时代。“社群”是人与人之间因互联网连接而形成的关联,大可至团体、圈子,小可至两个人。而这波以社交化为代表的社群化趋势才刚刚开始,社交也仅完成互联网化第一步,将社交搬上网络。互联网社群化即将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遵从人内心,依托内容,去产生社群形态。社群化就是在某个特定群体中形成某种共同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其意义无非在验证:“我不是一个人”。网络克服了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及文化、民族等因素障碍,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价值观念与交往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制约社交的文化障碍,可以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社交。同时,网络增强了社交主动性,激化了个体创造性。
三、“弱关系”人际关系网
最早的信息传播是人际传播,属点对点传播: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发展,传播方式主要转向点对面传播,是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没有固定传播模式,互联网打破了固有传播模式。
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弱关系指的是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研究发现,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不如强连接坚固,但却有极快的、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人认识的各行各业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办成他想要办成的事。而交往比较固定、比较狭窄的人则不容易办成事(Mark S.Granovetter,1973)。他认为,社会组织成一个个高度相关的集体,或称作紧密联系的朋友圈,圈子里的人都相互认识,圈子通过少数的向外链接与外部世界联为一体,不至于处于隔绝状态(巴拉巴西,2007)。也就是说,在相对完整的社会关系圈子里,通过几个较弱的联系,和不同的朋友联系起来。在一个关系网内有着众多好友的人的重要性不如一个与很多关系网外的人有联系的人,这说明,无论是针对小团体还是整个社会,多样性是颇有价值的。这个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存在价值(舍恩伯格、库克耶,2013)。
伯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伯特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伯特,2008)。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结构洞,掌握更多信息。但随着互联网发展,获取信息变得更容易,社交媒体兴起使朋友圈扩大,人们间的“结构洞”慢慢减少,呈现“无结构洞”趋势,使第三方信息优势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数量爆炸性增长及信息冗余。有效信息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甄别,信息优势不再明显。圈子或行业里看到的信息可能会存在同质化。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第4篇
在第一个问题当中,关于方***的反思。传播学研究方***跟社会科学的整体研究论的研究严重脱节,因为在国内没有人关注这些比较虚的主题,而且在方***的研讨当中非常少,史论流于形式。
哲学社会科学方***探讨过程当中,传播学几乎“失语”,史论比较留于形式,就传播学谈传播学。谈适用于满足从来不谈功能主义,谈解码编码,不谈主客体关系。解释学谈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人关注解释学的鼻祖,像狄尔泰、韦伯。谈拉扎斯菲尔德,很少谈默顿。同样,对现代思想家,吉登斯、布迪厄的很少,同样我们引用文献的时候,引用国内学者的论述远远多于国外学者。学界出现所谓的“引用圈”,同校、同门引用。传播学杂志圈子化,这时候怎么能做到百家争鸣。杂志、核心期刊要求的字数很少。
大家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情况。传播学学会没有方法分会,使得整个方法的研究受很大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反思。从方法上来讲,实际上最大的问题是研究方法梳理不全,绝大部分老师都不知道有多少研究方法,怎么可能让传播学的学生学好。我们先看一下研究方法树,案头研究、统计、实地研究、专项技术。文献法,我们不缺的是文本分析,怎么做好内容分析,必须要应用一个研究方法。深访,深访跟采访的差异有多少?深访的分析方式是什么?论文当中90%的用深访的方法跟写作文没有什么区别。焦点小组有十几种方法,有人说这是国外的方法,其实不是。学界在研究方法这块已经严重落后于产业界。
观察法,方法梳理不全,实际去做的少,没有体会地分析。观察法有多少种?十多种,所有这些方法在传播学当中都是非常非常需要的,但是作为主流的传播学方法教育,在这块是非常弱的。
隐喻技术的主要类型,结构式隐喻技术:品牌画廊等等。统计分析,这里面忽视了数据和分析的差异,忽视了初级和高级的差异。我们在分析方法和技术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很多的研究不定量也不定性,空想和遐想的很多。定性几乎等同于作文例证式的引证,而没有分析的推导过程。定量等同于量化,量化等同于数字,数字等同于百分比,如果都是这么研究下去,那还了得。
传播学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反思。第一、数据与分析。不要民意测验化的简单描述,要对研究有效的分析。当你把这些看明白的时候,你会发现数字本身给你带来的陷井是非常惊人的。结论:不要被数字迷惑,数字仅仅是对规律的描述。第二、模型的简单与复杂。简单是不是就好?列联表的错误率。逐步回归有对的吗?案例:谁会对广告有较好的容忍度。如果我们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做,结果非常简单,哪个显著,哪个不显著,但是有用吗?实际的结果是这样的(PPT),如果我们把它变成***是这样的(PPT),这是简单与复杂的关系吗?不是,它是对与错的关系。复杂的模型真的是很漂亮,这是关于每周读书时间的研究,它的结论一张表得不出来,我们快速看它的结论,能看到人们在阅读过程当中发展的趋势,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当我们找到这个趋势的时候,能够发现原来它是这种规律性,这种规律靠我们用数字去表述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用模型去分析。实际上,简单与复杂不是量的差异,是质的差别,简单的模型可以简单的处理,但是复杂的,如果你没有对问题的真正思考是出不来的。
第三、追求数学的形而上学与解读。在传播学里面最经常说到的就是SEM和HLM。数学的形而上学确实很漂亮,但它不一定是社会的现实,解读强于技术,技术模型之后的解读是追求。
第四,大趋势与小趋势。大趋势用于把握规律性。
中国互联网创新扩散的历程。罗杰斯创新扩散研究的弊病。我们看互联网,CNC拿出来的结果是罗杰斯创新扩散的前版,2000年之前上网的特征是这样的,基本上是说年轻的文化程度高的人上网,但是到了2001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的创新扩散发生的本质的变化,原来是以年龄为基础,以年龄为基础意味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当中,出现的是娱乐化倾向。但是,到了2001年变了,文化程度这个变量开始在创新扩散历程当中搅动整个格局,2001年研究生以上的群体大面积普及互联网,到了2002年,年轻人全面普及互联网,文化程度高的社会忙碌群体全面普及互联网。到2003年开始对互联网创新扩散发展的一个结束的态势显现,到2004年全面结束中国互联网在城市的重新扩散。这四年的历程是以文化程度为核心递进的创新扩散,中国的互联网还在发展,城市已经结束了,那就是第三个变量——城乡。
如果以年龄为变量进行创新扩散的时候,中国互联网出现的特点是娱乐高速路,那时候出现的词汇是:“80后”、代沟、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重组。但是到了第二个变量发展历程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化阶层的价值观,尤其是白领的价值观,在这个时候成为社会主流的讨论内容,这个时候是一个价值高速路的展现。但是到了第三变量,城乡变量开始搅动的时候,基层社会问题暴露、成为社会的安全阀。
比如3G门户网站,它的形态非常清晰,年轻人使用3G,男女两性略有差异。现在手机上网当中的手机淘宝已经进入中期的模型。再看开心网,开心网也正处于中期的创新扩散形态,大家知道,不仅仅我们可以看到它发展的规律,可以解决每一个问题,无论是淘宝还是开心。
大趋势的特点:刘爽说:微博是个屁。但是,每个人都要放屁,所以就是大趋势,人在手术后必须排气,所以微博的在特殊时候是异常重要的。大趋势我们必须明白,小趋势不能忽略,而且小趋势可能是未来我们研究搅动社会发展的最最重要的点。
我们不能再以原来大众传播的概念来看待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意义不同了,所以,坚决地要去看小趋势,小趋势稳定思想信息,大趋势模模糊糊,它虽然大,但是它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任何一个小的趋势,可能带来大的事情。
总的结论,解读强于技术,但是千万别把分析和数据当成一样的东西,有分析的模型解读是最好的分析。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第5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关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将是网络传播新出现的三大发展趋势。首先,作为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通道将是移动互联网,此时信息不仅将由当前的及时传播向实时传播进行演变,而且也将由时下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进行过渡;此外,在快速移动互联网这种环境之中,其最为重要的传播内容将是移动视频,因视频对社会公众的冲击力更大,基于社会化分享,就极易出现动员式传播,从而带来规模极大的社会群体轰动和互动;再者,就用户的所有行为来看,都可变成某种数据,这种数据不仅可用于分析,而且还可进行记录,通过挖掘这些数据,就可对某些趋势进行有效预测,以此来对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进行判断。因此,在网络传播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等新趋势下,将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与网络舆论管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正是基于此,以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个课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 关于网络传播的新趋势分析
正如上述,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是当前网络传播新出现的发展趋势;以下就以移动化趋势为例,简要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心趋势。就通信技术而言,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的标志,应是移动网络4G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3G技术的到来,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极好的承载,但因其通信技术存在着某些不足,致使这种通信技术未能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由3G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4G网络因其网络速度可高达100Mbps的***速度而得到我国***府的大力支持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建设;这种具有高速传输的4G网络,可把以前3G网络时代备受网速困扰的手机电视、视频电话等应用进行成功解决。在4G网络下,凡是可在网上实施的业务,都将借助这种高速传输的4G网络而成功地进行无线上网。由此可见,互联网不断移动化将是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新趋势。
2 关于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
2.1 传播渠道的移动化,促使信息传播由即时传播和大众传播转变为实时传播和个人化传播
1)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即时传播向实时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是互联网的移动化,大大模糊了有关线上和线下的差别,促使信息能够全面包围用户。这这种信息传播发展为实时化之时,让公民随时随地进行报警成为可能,这就把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变。基于手机这些移动终端,可把任一地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现场传播,随便一个人,都有机会让自己成为实时信息者。就当前的移动传播来看,不仅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同时还兼具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等特点;不管是哪种社会议题,只要它们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这些信息就可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等模式进行快速扩散,这样就极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先后参与讨论此社会议题,最终带来了规模极大的群体互动。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不管是哪个社会问题,一旦演变为网络言论,就将变得极为尖锐,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能够极为快速地对信息进行传递,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极大地增加了网络舆情的监管
难度。
2)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个传播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舆论非中心化。伴随着日益成熟的信息传播技术,将使得诸如“数字鸿沟”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上得到有效解决,不管是用户所参与的信息生产、还是广大用户所参与的信息传播,其门槛都将大大降低下来。从用户这个位置来看,用户可基于个人所特有的爱好和兴趣来对相关微信公号进行关注,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对自身所感兴趣的公共账号信息进行被动地接收,而且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主动发出指令来进行相关信息的索取。此外,用户也可以亲自创建微信公共账号,并进一步做好自己所创建的这个媒体平台的经营,在完成信息采编之后,再向对此信息进行订阅的用户进行推送。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移动化,使得网络传播由大众传播发展成为个人化传播,这就对网络舆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2.2 传播渠道的视频化,促使动员式传播的产生
由于视频声影并茂,因而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在当前这种社会化分享形势之下极易出现动员时传播,从而出现规模极大的群体轰动和互动效应。众所周知,视频自身不仅具有极高的冲击性和真实性,而且还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因而极易把社会公众的情结点燃起来。在这方面,就有国外的专家做过这方面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表明,正是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应用声音和***像这两个通道,可把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同步进行有效刺激,因而能够得到极好的传播效果。相比于以往的纯文字传播和纯***像传播,视频传播的背景信息不仅更为完整,而且也更为生动,这样就可让广大网民有可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位对所发生事件进行感知,致使社会公众能够更为自觉地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这就大大提高了公众对于议题的卷入程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议题的传播效果。立足于当前这种快速传播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既可像文字一样进行快速传播,同时还可像***片一样快速地进行传播,这样就使得***府对有关网络舆情的控制,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实践表明,立足于影像力量所完成的视听传播,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穿透力,即使把文字、语言、***像、声音等叠加起来,也无法与这种穿透力相比拟。
2.3 网络传播的数据化,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
正是网络传播的数据化,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够有效融合进网络舆论管理,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当前所研究的网络舆情,更多的是聚焦于网络监测,特别是针对某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监测,这种监测不仅包括其传播范围的监测,而且还包括对其影响力的研判,不仅可有效了解所发生事件的过去,而且还可对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所有这些,都是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在网络时代,大数据的核心内容,就是预测;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可对整群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处理,克服了以往的依赖数量众多的随机取样;借助诸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参照以往的所积累的人工经验,就可对未来实验舆情进行预警,对未来网络舆情所将产生的影响及态势进行有效研判,这样就可对网络舆情进 行精准化预测,这是以往仅靠人类所积累经验所无法完成的。
3 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传播新时代的到来,将对网络舆论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监测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公众话语表达的表层,而将进一步深入到公众社会话语的表达及相关社会诉求的预测等;因此,在当前全球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这一形势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可让相关***府部门更好地了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舆情现状、并进一步做好趋势预测。
参考文献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第6篇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网络服务,在当前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取得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服务
中***分类号:TP3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移动互联网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同时也正是由于其十分方便和快捷,所以在当前的通信领域之中,移踊チ网技术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技术,而且在将来的发展历程中,移动互联网也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重点发展对象。要想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加以有效的应用,就必须要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该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概述
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实质上就是一种将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点的网络服务的互联网和网络服务的总称,它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比如说移动网络、移动终端以及应用服务等,所以说移动网络实质上就是移动通信网络和传统互联网的一个融合,所有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本上都是通过2G网络信号、3G网络信号、4G网络信号以及WLAN热点等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体系之中,所以说移动互联网实质上集合了多种创新应用业务和应用服务于一体。并且移动互联网还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融合性等诸多特征。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1.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的交流和通信更加的方便,移动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接成为了一个整体。但是当前在国内外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比如说传输时延较大和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正是由于传输距离较远以及传输的误码率较高,所以就十分容易使得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链路资源十分容易流失,从而使得移动网络通信的时延较大,并且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空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传输协议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遭到破坏。虽然在当前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应用,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仍然会对于用户的正常使用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瓶颈
虽然当前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都受到了阻碍。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WLAN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正常运行过程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当前移动互联网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资源利用率往往较低,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利于移动设备的精确识别和连接,而且也不利于移动终端定位技术及蓝牙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数据信息的传输速率受到了限制。同时就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情况而言,定位的精度以及效率仍然不高,而且智能化、自动化的程度也还不高,因此就使得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1.安全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在许多领域之中都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应用,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安全性能将进一步的提高。当前利用移动互联网来进行犯罪以及诈骗的情况屡见不鲜,国家以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策来对于这些情况加以防范,但是要想从根本上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还必须要依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将来的发展之中,安全性能的提高必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业务多元化
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互联网业务之外,当前也出现了许多技术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这些新业务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业务多元化也是其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当前手机电视、移动支付以及二维码扫描等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之中,将会有更多的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进一步丰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比如说移动广告、移动定位以及移动流媒体等都将成为将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热点,所以业务的多元化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金融化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实现了与金融的融合,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移动互联网也进一步地实现了与金融业务的融合,所以在将来的发展之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金融化。当前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等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化的发展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进一步融合,也将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化发展也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4.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升级
无论是对于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而言,它是一个集成了非常多的信息且十分庞大的整体,而且再加之其与金融以及其它业务的进一步融合,所以就使得安全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将来的发展之中,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必然取得更好的发展,通过对于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更好地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升级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四、结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许多领域之中都得到了应用,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对于其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更加有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第7篇
作者:刘海涛 定价:36.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物联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发展,将促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大大提高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物联网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空间,并将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以及新时期对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邀请了我国从事物联网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知名单位和专家,成立了“物联网核心技术丛书”编委会,共同策划了这套涵盖物联网核心技术的丛书。
这套丛书的出版将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促进物联网知识的普及和物联网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推动物联网技术及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本书全面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理论及其在各重点领域的应用。第1章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相关技术和应用前景;第2―9章依次介绍了物联网在电力、交通、物流、农业、公共安全、医疗、环保和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第10章介绍了普适计算环境中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第11章专门介绍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摇篮――无锡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本书可作为***府机关人员、学生和普通大众了解物联网技术的读物,也可以作为对物联网感兴趣的读者的参考材料。
《价值观的力量:全球电子商务教母梅格・惠特曼自传》
作者:[美]梅格・惠特曼琼・汉密尔顿(Joan Hamilton)著
译者:吴振阳 定价:39.00
素有“电子商务教母”、“***跳蚤市场女王”等美誉的eBay前总裁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的商业回忆录,为当今这个动荡的时代带来希望与乐观!
在这本书中,梅格・惠特曼展示了在担任eBay总裁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在商界打拼的10项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将为大小企业带来***性的变革,不需要道德上的妥协就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功。
《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珍藏版)》
作者:[美]小罗伯特・鲁格劳特・普莱切特 著
译者:陈鑫 定价:38.00
《艾略特波浪理论》是如此一本重要的、迷人的、甚至引人兴奋的著作,我们相信所有严谨的市场学者――无论是基本分析人士还是技术分析人士,在处理股票、债券和商品期货时都应当读一读。
《艾略特波浪理论》诞生于1978年11月,当时道指处于790点。尽管评论家们立刻认定这是一本关于波浪理论伯权威教科书,但它还是因为几千本的差距与畅销书排行榜失之交臂。但是,由于对这本内容引人入胜的书的兴趣螺旋方式地增长,及其成功的长期预测,因此该书的销量年年递增,获得了华尔街经典著作的地位。
《全球碳博弈》
作者: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
频道》栏目组定价:29.00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整个人类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中国***府又该在这次国际博弈中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并通过本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金融并购风云录》
作者:[美]史蒂芬M.大卫杜夫 译者:王世权 侯君赵黎明 定价:39.00
本书介绍了美国并购的六次风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时代背景。通过KKR公司的经典案例,揭示了私募股权――并购界重要推动力量的前生今世,带领我们深入到并购交易的背后。本书重点向读者解释了私募股权交易中的重大不利变化条款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和交易问题;分析了美国联邦***府、美联储、美国证交会等机构和以特拉华州法院为代表的法律界对并购的影响。针对金融危机期间和后危机时代的并购,就其交易过程是否会为经济增加价值的话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对未来的并购交易和法律监管,以及从业人员的改进和交易结构的设计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展望。
《下一轮趋势:掌控未来获利的关键》
作者:王宏新 定价:39.80
当今世界变幻莫测,消费者行为的不断变化对全球性商业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波及所有行业和市场。人们已逐渐意识到,从德芙到苹果、从麦当劳到可口可乐,全球各太品牌企业的成败与趋势息息相关。能否准确地了解和预测消费者偏好,事关企业生死存亡。
《下一轮趋势:掌控未来获利的关键》首创性地揭示了消费者趋势会如何发挥作用,告诉读者如何去发现消费者趋势,并且运用消费者趋势以赢得企业竞争优势。本书通过对趋势不同类型、驱动因素和预测方法的分析,对趋势营销予以全面诠释。能够帮助你预见、应对并最终获益于趋势。书中还有大量行业内部人士的评论与相关企业案例,可谓价值不菲!
《下一轮趋势:掌控未来获利的关键》让我们懂得,如何在一种新趋势变成主流趋势之前就发现它!唯有如此,你才能够更有效地找准消费者、拓展新市场、开发更多创新产品与活动,进而大幅提高企业利润,驱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遥遥领先。
《网络光芒――中国互联网的价值与潜质》
作者: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组委会等 定价:39.00
该书由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组委会、中国网民文化节组委会编。
过去15年,互联网在我国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经历了3次变革,已经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书的价值篇介绍了人民网、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有价值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服务价值,讲述了它们是如何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的。目前,互联网还处于一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阶段,人类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将继续随着互联网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变化,互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质。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一,互联网行业拥有巨大发展机遇,未来必定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本书的潜质篇展示了奇虎360、万网淘里淘外、乐视网等一批有潜质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成长性和可持续性,这些有潜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将来必定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更深刻地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
《绿色企业家》
作者:[美]雷C.安德森 罗宾・怀特
定价: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