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考复习 策略

随着2006年福建省进入到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也已经历了2次我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化学科的检验。面对着新课程带来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消化这几年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影响,进而指导我们进入到下一轮的高三化学复习当中去呢?总复习中如何做到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必修和选修教材、必考和选考内容如何整合复习?那就应当从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考试范围、以及考生的水平现状对高考化学复习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理出新的思路。

一、从新课程化学科的课程结构入手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对于化学科的教学安排一共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结合近年来全省各地的选择情况,几乎趋于一致:《必修1》、《必修2》,外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对于我省大多数学校而言,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比较接近: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2》;高二上学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其余时间灵活安排《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

课程的安排是与每个模块的特性所决定的:必修是基础、选修为拓展。《必修1》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主,因此融入了较多的实验、性质讨论以及化学方程式;《必修2》介绍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外带介绍了简单的有机物,相对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少了,需要理解的东西增加了。三个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又居于首要地位,它是《必修2》知识的深入递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对必修模块中的晶体知识、以及有机物等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递进学习。

大多数学校能够在进入高三后开始化学科总复习。一整年的系统复习,首先应当建立在对前两年课程学习的正确认识之上。哪些模块需要强化记忆、哪些模块需要强化理解、哪些模块是复习重点、哪些模块是复习难点。只有在对各模块都充分分析、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复习才会重难突出、主次分明。

复习策略:

强化对《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包括方程式的记忆,强化对演示、分组实验的感官认知和理解分析。例如:《必修1》中钠元素性质的复习,可以通过浮、熔、游、响、红的“五字经”来加以概括、记忆,由此再推到出方程式,进而强化了有效记忆。

针对《必修2》(除有机部分)的复习,则完全可以融入到《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当中。将过去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理顺从而强化理解。例如:运用《化学反应原理》中平衡常数K的知识,强化对《必修2》中平衡移动、强弱电解质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也是必修知识的深入和提高,因此在复习时同样应当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例如《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涉及的电负性问题,就可以和《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律加以整合,强化理解。还有《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涉及到的苯的共面问题、不饱和键加成问题,都可以与《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π键”知识整合。2009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第30题,也印证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二、从考试范围入手

《考试说明》每年都会修订,许多老师都会很有针对性的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所谓的“热点”,在这里就不再多言。这里只是从大方向上提出一些思路。

我省的高考化学科考查模式,内容包括了前面讲到的2个必修模块加3个选修模块。但真正落实到考查的具体要求,基本上可以这样概括:必修必考、《化学反应原理》不考“熵”、《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选模块考内容也较课本要求容易一些。

高考的公开性、选拔性模式决定了它是一场有一定难度,但又要照顾到大多数考生情绪、社会观感的考试。简而言之,就是一场平均分在65-70分的百分卷考试,考个六七十分不难、但要想考个90来分就未必那么容易了。这样的考试模式,就决定了我们复习的方向,将是“有的放矢”。只要了解好它“易”在哪、“难”在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复习策略:

首先解决“易”,哪儿“易”呢?必考范围的有机内容“易”,从2010年的全省各地质检到高考,有一两道选择题确实“易”,主要考察一些简单的“识记”内容和非常简单的化合物性质。

还有哪“易”呢?“选考题”,没错就是“选考题”!一场考试要想让两个模块等“分值”容易,但要想让它们“等难度”谈何容易!那么,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降难度!降到让绝大多数人都拿到绝大多数的分数,这不就“易”了么?!纵观2年来的质检、高考题,这道选考题尤其是结构的选考题,考生得分率一直远高于其他大题,也说明了这一事实。

所以要大力鼓励学生们“迎易而上”,不追求难、怪、深,只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精髓,把握知识要点,就定能全取13分!

有“易”总有“难”啊,“难”在哪呢?“难”就“难”在《化学反应原理》,因为它是《必修2》(除有机外)的深入,是必考3个模块中最重理解的模块,自然也就是众多考生眼中“最难”的一块了。那么,这自然也应该成为我们复习中的重、难点。

三、从考生入手

高考的选拔,决定了高考化学试题特点。试题特点要求考生具有较扎实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而咱们的考生,或者说是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普遍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缺陷。“被动学习、效率不高、不善总结、解题不规范、表达能力差”。面对这样的现状,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不应一味的抱怨,而应该对学生一一把脉,开出“药方”。应当把“教育”和“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是将其割裂,同时,应当看到新时期的学生身上所独有的新特点,以其之长攻其之短。并结合我们化学科的特点,有效地实现复习的效果。

复习策略:

“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能力也很强。利用总复习的大好时机,强调基本知识“回头看”,把学得的知识“系统化”,把一些实验让他们亲手施行一遍,是最好的选择。一来他们知识已经相对完善,实验效率高,二来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知和有效记忆,以情景“统领”知识,突破教材知识板块的“封锁”,把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针对不少学生不善总结的毛病,其实可以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例如:针对文字描述的主观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大量的模仿别人的标准答案,从而模仿出“语感”,进而能够自主的发挥。谁说我们的学生不会总结呢?!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短期的强化可以做到的,应该贯穿高中化学三年教学的始终,应落实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在高考总复习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形成一定“思维定势”提高解题速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变通打破思维的完全定势。

总之,高考的复习,我们不应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当中。要充分把握住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一个思路,给老师一个空间,双方配合,有的放矢,让我们用最有效的学习赢得人生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l》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祖浩《化学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第2篇

【关 键 词】 高中有机化学;课程整合;教学反思

今年是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6年,我校的课程改革实践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转化为反思、总结与提升的新阶段。作为一线教师,从最初的努力理解新课程理念以适应改革,逐步发展为思考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等现实要求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板块,在高考中约占化学总分四分之一以上,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有机化学被分成两个部分,即《化学必修2》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二者在内容设置、教学难度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在《必修2》涉及有机化学的单元中,教学内容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在初中学过的常见有机物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限制,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展现有机化学自身内在逻辑体系,没有强调官能团的概念,更没有根据官能团对有机物进行比较系统分类整理。在这个学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沿着“物质、性质、用途”这样一条思路对所选取的代表物质进行介绍。由于较少涉及有机物类别概念,这种教学流程与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未分科前的高一学生,属于化学课程中的“通识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天然气中的甲烷、白酒中的酒精、食醋中的醋酸等等。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一方面普遍感觉比较简单,入门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由于削弱了对知识进行有深度的总结等方面的要求,必修部分的知识对于将来选择理科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细碎,知识往往停留在识记层面而难以实现理解基础上的体系化。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对象是理科生,因此在教学难度、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这种变化对于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的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尴尬,因为如果按照新课程的排布顺序,《选修5》的教学时间是高二下学期,即学完《必修2》的一年后。此时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已经将有机化学知识基本遗忘而不得不先组织复习,甚至将必修板块的有关知识重新再讲一遍。这样的现状不仅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学校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将《选修5》的教学时间提前到高二上学期,与《必修2》直接串联,希望从时间上缩短有机化学知识在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距离。但《选修5》中涉及到化学平衡和价键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需要做必要铺垫准备,否则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有机化学知识的衔接不只是教学时间的简单调整就可以完成,需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化学教研组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经验:

1. 贯穿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有机化学板块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强化这个由个别到一般的基本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科学的理论平台。

如在《选修5》的“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我们从回忆学生已经学过甲烷、乙烯等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入手,推演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归纳同系物在性质上的递变性。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体会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推测物质性质的方法。

2. 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教学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较熟悉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探究实验,以创设认识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模块学生已经学习“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知道苯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而在选修阶段学习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时可先让学生推测甲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再通过借鉴苯的相关实验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探究实验中,可以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考虑甲基和苯环的相互影响,使学生从官能团相互影响的角度加深理解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3. 利用信息技术,以“慕课”“微课”等形式活化教学衔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慕课”“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化教学资源日益成为学生课余拓展学习的热点。在“慕课平台”建设方面,我校化学教研组着力于开发研究性学习、生活化实验开发和探究实验选修课等多种主题的系列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尤其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丰富而具有综合性的课题学习,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相关化学理论,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与选修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学习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灵活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将两个模块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与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东. 必修与选修中有机化学的学习角度与方法[J]. 文理导航(中旬),2013(z2).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第3篇

[关键词]整体学习法 氧化还原反应 元素周期律 化学用语

经过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对化学知识处于处于一知半解,考试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不知道如何把化学学透彻;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初中化学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第二、高中必修课程又学习了哪些内容?下面我就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内容来探讨如何用整体学习法来学好高中化学。

一、初中化学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学习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学习了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学习了酸碱盐及相互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等。

二、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

要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仅仅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高中应做到从化合价的角度和得失电子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来书写常见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2.对置换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学生在学习置换反应时,是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判定一个反应是否发生的。通过高中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我认为学生对置换反应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层面的扩充:

第一,置换反应是“强制备弱”思想的体现;

第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没有的金属元素,我们可以依据元素周期律相关内容来判定金属性的强弱,从而判定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第三,不仅金属能置换,非金属也能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元素周期律是判断该类反应能否发生的工具。

第四,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类氧化还原反应同样满足“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层次上的扩充,学生对置换反应就非常透彻了,也就不会觉得化学难学了,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化学知识进行扩充和系统化。

3.对复分解反应的扩充。

通过必修1的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复分解反应,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使离子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向着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

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必须做好对知识的提炼与重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1.学会“一个工具”――物质的量

要熟练掌握m、N、V(气)、c与n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的量n是立交桥,)

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其余量先转化为物质的量再计算”的思路。

2.掌握“两大理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

(1)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有关知识点的记忆,可提炼关键字“升、失、氧、还”和“降、得、还、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升降是放第一位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先看化合价变化”的思路来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系列问题,因为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第三,掌握原电池的基本知识。

(2)元素周期律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位―构―性”的思路。位置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切问题先看位置,所以要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周期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这样运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第二,熟悉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第三,熟悉微粒半径的判断依据。

3.会用“三种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电子式

(1)化学方程式

要会写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方程式,而不是单靠死记硬背。例如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引导学生总结书写步骤――首先写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时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然后再按照“金、非、氢、氧”的顺序来配平。

(2)离子方程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学生往往在“拆”和“查”两个步骤上出问题。

第一,引导学生总结要拆成离子的物质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第二,检查离子方程式查三项:要符合客观事实、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3)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很好写,活泼金属将电子给活泼非金属。最难处理的是非金属之间共用电子。引导学生总结出“缺几个电子、拿出几个电子、共用几对电子”来指导共价键电子式的书写。

在学习完电子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化学键的分类及其类型判断就容易多了。

四、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学好化学必须有一些化学思想做支撑和一些具体措施来实践,最关键就是首先把初中和必修的知识整体划分成以上几大部分。然后确定每一部分整体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化学思想),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道题都要有自己的重构,这样化学也就非常容易学好了。

1.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日常的学习

第一,守恒的思想。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强制备弱的思想。该思想在化学中有很多内涵,如: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注意Na不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元素)、活泼非金属置换不活泼非金属。强酸制备弱酸(CaCO3和HCL反应)、强碱制备弱碱、强氧化剂制备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备弱还原剂、溶解性强的制备溶解性弱的(即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等。

第三,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此思想在有机化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内容将非常有系统性。如:CH3OH和C2H5OH都含有羟基,因此有相似的性质――酯化反应等

原子结构决定性质――如碱金属元素的相似性、卤族元素的相似性等。

分子结构决定性质――如在氮气分子中,NN键能大,所以分子能量低,比较稳定,因此可用作保护气。

2.不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

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的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在学完一节课后,要问自己“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章课后,要问自己“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册内容后,要问自己“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第二,对于陌生或者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至少总结出一条结论或者记住一些特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很多小结论,如:在学习离子共存时可总结HC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等。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多种能力等内容重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河南省4所高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南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省内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现状

新《课程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4年的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除了公共基础课大约720学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外,专业课程约为1900-2100学时〔1〕。专业必修课为112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1.3%;其中主干课程为846学时,占专业必修课75.1%;选修课总学时数约为88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选课为530学时,占总学时的19.5%;任选课学时也达到12.8%。

从表1得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基本控制在2600-3000学时,这与新《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总学时数2600-2800学时大体相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总学时数为2902学时,比新《课程方案》平均学时2700多了202学时,与新《课程方案》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表2可知,有3.4%的教师同意总学时数在2400-2600学时,有69.0%的教师同意2600-2800学时,有27.6%的教师同意2800-3000学时。由此可见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比较适宜。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1.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公共必修课在国外称为通识课程,它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目的是造就“通识之材”,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2〕。由表3和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数的22.5%-28.8%之间,其中近一半的学时为***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开设学时数与新《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也有较大的出入。

2.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均是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规定开设了9门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一些高校还开出10多门一般必修课。通过调查分析,专业必修课开设的特点为:(1)为适应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提高学生教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法,体育教学论等;(2)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方位要求,在社会体育方面还开设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体育史等;(3)为满足体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如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等。(4)还开设了生物科学类方面的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5)开设了运动训练方面的课程,如运动训练学等。

从表3可知,4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数均高于新《课程方案》所要求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太大。专业知识学习过深过细,同样存在弊端。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1.限制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选修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结构水平更深一步的扩充和提高。是实现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够在选修课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前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新《课程方案》把限制选修课(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以模块形式开设5个专业方向的课程:(1)体育锻炼手段方法方向(2)社会体育方向(3)体育教学训练方向(4)体育保健康复方向(5)民族传统体育方向。每一个模块为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形成某一特长。

从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中开设的限制选修课程大致相同,涉及面较广泛。但其设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4所高校中只有南阳师院体育系把限制选修课分为体育锻炼手段方法,社会体育,体育教学训练,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5个专业模块方向。其他3所院校只是将这5种模块的课程混放在了一起,这样的设置方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容易使学生盲目地选课,导致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2.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

新《课程方案》中课程体系更显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一个突出表现是选修课比例增大,其中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增长比例较大,约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0%,提供给学生们选择课程的空间越来越大。由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一共开设50多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个别院校仅开设了20多门的任意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少,覆盖领域不多,未能覆盖体育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的、体育休闲类的教学内容少或无,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四、结论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模式,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调整或压缩,将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

参考文献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第5篇

关键词:约束条件;设置原则;菜单模式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6—03

一、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选修课制在我国大学开始试行,90年代以后逐渐朝纵深方向发展,提出了高校选修课的改革。改革背景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后新的用工模式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求职体制下,一个人再想一生从事某种工作恐怕就难以适应社会对人的需要。选修课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同时扮演着使学科体系向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载体。二是高校经过了几年量的扩张之后,又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质的提升。纷纷通过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突破等方面来加强和提升各自的办学质量。在课程建设这个环节中,许多高校又不约而同的将多开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份量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改变对高校课程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选修课成为了课程改革大潮的当纲之选。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类别大致有公共课(可分为工具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选修课等类型。部分学校设立平台课,类似于公共专业选修课,高一级的课程有如理论性强、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设置的研究型课程等。对选修课的关注点集中在作为一般性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设置、管理、考核等方面。比如认为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学科结构、教学管理、师资薄弱及选课指导等方面,针对财经类本科专业选修课的研究则很少。

高校财经类各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类别有所不同,有的简明划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其他教学环节;有的分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有的分为全校共同课、部类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有的分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实验教学环节等。虽然类别名称不一样,但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归类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及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环节四类。

我们首先分析公共课程,又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课程目录主要包括***治思想部分、英语、数学、体育、计算机、心理健康等,个别学校开设人文艺术通识课和社会科学通识课,但是所占学分不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英语课,所占学分一般为总学分的20%左右,安排课时平均占总课时的30%左右。公共选修课部分包含人文艺术类选修课、通识教育大讲堂、法学类课程,具体方向和课程名称不明确,比较笼统,随意性很大,有的学校这部分课程安排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指导学生选修,这类课程一般占公共课程学分不高,所占课时比重低。其次是学科基础课。这是财经类专业都设置的课程,要求必修,主要设置***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原理、财***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占总学分比例大概14%左右。第三是专业课程,由各学校根据财经类各专业方向设置。这部分课程由各学校自行设立,体现专业方向及专业特点,但是各学校所开立的课程门数差距较大,少的开设26门课程,多的开设40门课左右,学生的选择范围大不一样。这部分又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5—8门左右,选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15—40门左右。第四是实验课程和教学实验。这部分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

总结起来,课程设置的特点或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修课虽然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但是公共选修课无论是所开设的门数还是所占学分比重都无法和专业选修课相比。公共选修课一般开3—5门,而专业选修课少的开25门,多的开40门左右。公共课程没有考虑文理科交融,自然科学科目类和思辩、哲学类科目基本没有。易导致学生思维狭窄,缺乏全面、辩证看问题的眼光和思想。以美国高校为例,其规定工程类本科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理论课程达到20%左右,哈佛大学更是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25%的人文课程。德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课程占到总课程量的四分之一。日本有的大学也规定大学工科本科教育中,人文课程要占到24学分,占总学分的17%。同理,我们财经类专业虽然归为文科类,是否也可以效仿其他学校,要求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并要在总课程总占一定比例。

(二)选修课部分突出功能性,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如英语、数学、***治思想、计算机等,大部分的课时和学分分配给这类课程。选修课部分体现人文素质则很含混,往往只列出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通识大讲堂、通识教育任选课程等。虽然从发展趋势看,选修课设置体现通识教育也是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可的发展方向。一般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但是,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高校的选修课设置并没有体现这一精神。表现为缺乏具体课程方向和名称及课时安排,随意性太大,所占课时和学分都很少。

(三)专业类课程设置褊狭。表现为没能够比较全面体现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即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归在***治思想课程部分,少有从经济学的角度介绍马克思思想。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介绍则更少,只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有所提及,缺乏对代表性的著名经济学家思想作专题学习,导致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知道哈耶克是谁,不知道弗里德曼是谁,甚至可能不知道凯恩斯。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及价值观,思想褊狭,立场单一,眼界低下。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科目多,一般不少于25门课,多的达40门课左右,使得其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并且课时安排少,好比蜻蜓点水,每门课都学点,但又都学不深,使学生不满意,教学效果也不好。

(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信息量大,各门功课学习时间相对紧张,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成灌输知识,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不多,学生基本上是被动赶场的学习模式,缺乏自习的时间和心情进行复习与回顾,欠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课时分配少,不能满足学生希望掌握实际技能的要求。

二、约束条件与设置原则

各高校由于存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资源禀赋等差异,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标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在设置选修课的方式、选修课的内容编排、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方式等方面都不应该一致,不同的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是从整体角度而言,高校选修课的设置还是具有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共性。首先表现为高校选修课内容设置和开设方式上应该体现并服务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表现为高校选修课的设置从内容到具体实施必须考虑到在校生普遍面临的约束、急待实现的任务和现有的知识结构等特点。

(一)择业、继续深造、获取财经专业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等多重任务是在校生所面临的硬约束,这种约束的存在决定了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学生升学、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则。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各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动手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各种行业技能证书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财经专业学生对于而言,这一要求更多。学生在大二年级时基本上要开始考虑自己大学毕业时的出路和走向了。就目前而言,其发展方向大致就是直接择业、继续深造两种。如果选修课无助于减轻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无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完成所面临的各种任务的话,那么选修课的效果必然不尽人意。因此,考虑到如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外在的硬的约束,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升学、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矛盾冲突的原则。

(二)学生自身条件和就读学校教学、科研的硬件和软件的约束决定了高校选修课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坚持扬长避短,因校而异的设置原则。在现行的高招体制下,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基础已经在高考的招生录取中得到了初步分类。因此不同批次的高校同种专业开设选修课应该是不相同的,这里所说的选修课的不同是指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并不是指不能开设同种课程。一般而言,批次高的综合性院校和财经专业类院校往往定性为研究型大学,其学生素质也往往比较高,选修课的开设上可定位为跨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识别和自我约束能力也强,可以采取把选修课的课程介绍和教授人的相关信息挂到网上,然后让学生在试听之后自主做出选择的方式;批次低的一般是地方性的财经类专业院校,定位于教学型专业性大学,学生素质较低,可以为相近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一般基础和自制力也较差,在选修课的选择中,应该适度界定选择范围或实行导师适当干预选修的举措。还有一部分技能实用性院校,则以掌握多项技能为基本目的来设置选修课。总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根据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和领域,细化后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坚持扬长避短,发挥和挖掘学校优势资源的原则。

(三)财经专业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征,决定了选修课的开设从内容上应坚持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原则。模块化的特征是指:在校大学生所学习的各种课程尤其是专业课,除了个别课程之间存在前后延续的逻辑关系外,多数课程之间并无太多的必然关联和严格的递进关系,各个课程之间往往是彼此相对***的,因此具有模块化的特征。这种模块化的***系统只有在相互组合成一个整体之后,也就是集成到某一个整体系统中去之后,就能极大的发挥彼此的功效。出于稳固已有知识体系(这对于兼顾学生从事各种类型的择业考试或者是继续深造都有极大意义),整合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选修课的设置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点。从整合和运用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来界定选修课的内容,从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归属和界定选修课。如果选修课是一种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各种零散知识的组合应用过程,那么不仅起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而且这种稳固和深化还足以让学生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避免了因为求职备考耽误正常学习的情况。由于这种选修课中新增知识并不多,所以需要完全讲解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菜单模式

通过以上论述,结合选修课存在的问题、约束条件和设置原则,我们提出通过建立选修课菜单模式来体现选修课的改革方向。大致设想如下:

(一)第一层面,选修课的菜单设计,确定哪些课程装入菜单。合理设置并划分选修课的类别、性质和功能,好比区分哪些是米饭、哪些是蛋白质、哪些是青菜、哪些是水果,营养必须均衡。既兼顾继续升学和就业需要,也要满足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素质的需要,包括美学思想、艺术熏陶、艺术欣赏、心理健康、自然科学知识、思辨能力等。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建立选修课菜单目录,并确定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选修课课程品质,体现培养特色。

(二)第二层面,针对批次高、研究型的综合性院校以及财经类院校,宜设计完全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套餐,同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这部分套餐与第二层面套餐的区别是学生可以只选择套餐里的几门课进修,而不是要求每门课都必修。教学管理只要求必须达到一定学分即可。

(三)第三层面,针对批次低、教学型的财经类专科院校,根据菜单目录,把不同类型的选修课进行合理组合,就像套餐一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不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单独课程,而是给与一定约束,但是学生可以选择B套餐或者A套餐等等。这个部分也许需要突破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固有安排或者限制,内容一般是包含要求学生必须修的课程。

(四)最后是选修课菜单课程管理建设。由于选修课的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多样化、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等原则,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门类的专家才能完成。如有些综合性课程需要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设计课程,所以还要有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比如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聘请专家(课程委员会)进行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同时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强化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以此推动对选修课的重视,保障培养特色。认真研究并确定每一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请各学科专家精心设计教学目的、内容。在选修课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确定合理的选修班级人数以保证教学效果,配备助教进行研讨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师资方面,对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有一些必要要求,课程开设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每年组织教师进行选修课课程教学研讨等。达到通过选修课的设计和学习,提升培养特色。

(五)更高级设想是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针对现有选修课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利用网络,打破各财经类高校间的选修课制约,让学生可以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选修课选择范围,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选修课学分记录于选修课护照,作为毕业考核合格的依据。当然,目前这一想法受很多外力制约,暂时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于立***.大学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第6篇

1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这个专业在两所学校均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代表着学校专业建设的较高水平。采用网络资源搜索、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访谈的方法对这两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现阶段苏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和课程设置方向。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自1998年开设以来,共招收了12届学生,培养出9届毕业生共858人,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按能力机构分为四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含10门必修课程,除计算机基础课有34课时上机操作之外都以讲解为主。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含12门必修课程,实验课和上机实践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4.6%和5%。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均含5门必修专业课程。这5门课程按主要岗位职业特定能力,以项目要求和作业流程所涉及内容分模块制定,学生按不同专业方向选择模块进行学习,其中含有10周时间的综合实训课程。拓展课程包括专业能力选修课和跨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性质,总学时208。各平台学时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不难看出,总学时为1752,符合***规定的高职院校总学时数在1600~1800的标准。除实际训练课程外,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素质拓展课程占总课时比例偏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于2006年,虽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的大力投入,已经发展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校生888名。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式分成七大类:公共必修理论课程、公共必修实践课程、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公共必修理论课程有10门课程,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9:1;公共必修实践课程总学时206,主要包括***事理论、入学教育及社会实践,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0.37:1;专业必修理论课程总学时688,其中实验实践课学时224,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1;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制***测绘和专业实训课程,总学时300;专业选修课程有13门课可选修,规定必须修满6门课,总学时为192,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3:1;公共选修课程分成7个类别,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和语言文化类、艺术素养类等,总学时128,规定要修满四门课;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学生听取学术报告、讲座,通过考试取得公共类或专业类技能证书,所得学分可折算相应公共选修或专业选修学分,不计课时。各课程种类学时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知,总学时为2198,略高于规定学时。总体来说,除选修课外,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在2.5:1,但素质拓展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2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调查研究本调查以两所学校2010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为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分,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7%。

2.1主要情况分析课程体系方面,多数学生对课程结构、课程分类方面满意度较高;7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能够满足学习的需要;67%的学生认为无论按照知识结构还是按照能力结构编排课程体系相差不大;83%的学生认为分模块教学能很好体现专业特点和学习方向,对上岗就业有帮助。课程内容方面,多数学生认为校内实践课程比例偏低,8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最好是1:1;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对校外实训满意度高,感到能获得知识和必要的工作经验,但认为校内部分实训课程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对技术要求不高,没有创新性;87%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基础知识课程有一定实用性,对工作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面不够“宽”,有必要增加选修课程的门类供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回答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结果(按满分100计数)如表3所示:能力培养方面,只有3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对“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排序结果为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工作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排序依次为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2.2主要结论分析

2.2.1课程设置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加强专业技术课程,开发隐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3]。“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块化教学正是基于就业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设置的课程结构。

2.2.2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模块教学认同度较高。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建立了“厚基础,分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模块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强调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学时上向专业课程“倾斜”,建成4项精品课程,保证教学效果。

2.2.3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与校外12个公司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外7家外资企业建成校外产学研基地,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专家指导、订单式培养、提品研发、技术推广、教师培训、员工培训和科研开发等项目上展开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2.2.4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校内实践课程质量不高无论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大部分课上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影响教学效果。以本专业为例,两校校内实践课程学时都在300左右,其中钳、车、铣加工实习,MC加工实习等课程技术含量不高,学时长,与实际工作相关度不高,与企业需求脱节。

2.2.5文化基础课程被“弱化”,选修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质量不高在访谈中得知,高等数学课程从原来的128学时压缩至56学时,部分数学教师因学时不够而改上一些选修课程。李毳毳在硕士论文《因子分析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应用研究》中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课,其教学质量对各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性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两校中,选修课程特别是公共选修课程随意性较大,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而素质拓展课程要么是选修课程的另一种称呼,要么是为了凑学分而设立的考证和听讲座。在访谈中学生认为某些技能考证只是一种形式,与现实工作内容差距太大,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2.2.6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知识构建和技能培训方面起明显作用,但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学生对部分课程重要度和满意度显示,学校所教知识和技能对多数学生有用,能够理解关于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都能潜移默化为能力。就业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基本工作能力不够、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自主创业能力不强。

3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的思考与延伸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第7篇

关键词:九校联盟;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学分比例;问题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1-0087-12

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越来越感受到一种压力,一种来自国内外同类大学相互竞争的压力,且竞争日趋激烈。众所周知,大学的竞争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质量来体现,其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课程。招生、培养、就业,是大学教育的三个主要环节,缺一不可,而课程则是培养环节中的主要内容。课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就业。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都注重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缘故。本文选取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九所高校(即“九校联盟”)为案例学校,试***通过分析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的课程设置改革及课程实施现状,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路径。九校联盟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各校办学实力、课程与教学资源相对较强,又各具专业学科特色,都重视本科教育改革,其实践具有参照、借鉴价值和示范意义。

一、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的校际比较:构成要素、内容、特点

课程设置指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各类课程的编制、筛选、设定与实施计划。大学的课程设置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各类课程结构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课程的修读要求与学分及课程实施的具体规定等方面,也涉及课程的性质、类型(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划分等,并通过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课程结构变化是大学课程设置改革最直观的体现,反映了学校对本科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而课程结构则是课程设置的骨架,包括各类型课程(如通识课、大类平台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组织、比例分配、领域范围相互关系等内容。课程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支撑并影响学校课程设置改革的推进。

(一)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

通过对九校联盟的2010-2012年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校本科生院、教务部/处网站公布的学校管理、教学等相关文件分别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全校性课程(国家课程/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中,“全校性课程”是指面向所有在校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虽然有些大学的结构尚不太清晰,有些设置也存在重叠,难以简单归类,但这三大课程板块结构还是各校所共有的特征,其构成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专才培养模式所采用的“思想***治等公共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结构。(见表1)

表1 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表

说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其《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提出课程设置将调整为“通识教育核心课+大类领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跨专业选修课”,并将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但至笔者截稿日止,在学校***网站中,所获得的各院系专业培养方案均仍为2009年修订的培养方案,这里就先采用2009年的方案。

从上表可看出,九校联盟的本科课程结构不再单一,相对多元的课程体系构建逐步形成。同时,我们还可发现,九校联盟课程结构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结构相似,说明了九校联盟在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方面都认识到了以往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期望通过课程改革来达到大学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也意识到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中的纲领性意义和框架作用,以及对具体课程的编制和教材编写的影响。课程结构变化也必然影响大学所希望本科生获得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这又从另一面反映了九校联盟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共性、趋同性。趋同的本科课程体系表明,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九校联盟一方面不断借鉴国外著名高校课程改革模式,同时也在相互学习国内同类高校的改革实践经验。

(二)九校联盟各校通识课程的具体课程构成存在差异性

出于对通识教育重要意义的认同,九校联盟各校均重视设置通识课程,但具体课程名称及内容构成不尽相同。与“通识教育课程”名称相似的有通选课、通识课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修课程等。就字面上来看,这些课程都可归于通识类课程。但通过对九校联盟的这类课程结构进行对比后,笔者发现,其课程结构还是存在诸多不同与问题(见表2)。

从表2看,九校联盟通识类课程的具体课程构成差异较大,如北京大学通选课由七大领域课程组成,而复旦大学通识课程由通识核心、专项、选修和国际课程四部分组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英语类、物理类、体育类等九类课程组成;其次,各校通识课程领域划分不同,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同样是通识教育六模块,但彼此差异显著;再次,除思***、***事、体育、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外,九校联盟通识课程内容选择不同,如清华大学通识课程中的新生研讨课,复旦大学的暑期国际课程,上海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课程等。

表2 九校联盟通识教育课程结构

说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明确提及“通识教育课程”,而在其他院系、专业培养方案中,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13]

九校联盟通识类课程构成的不同,一方面说明各校依据自己的理念、价值观、理解、办学特色来设置通识课程,并非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和领域划分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标准、不规范的现状。以北京大学通选课为例,就存在着“未能主动建设,呈现自发状态;课程数量失衡,教学质量悬殊;定期审核不严,缺乏表彰制度”等问题。[14]为什么九校联盟的通识类课程呈现出如此纷杂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内涵和知识领域等尚缺乏清晰界定,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尚缺乏明确阐述,对通识教育课程还没有明确的准入界线等等。当然,通识教育起步晚,课程体系构建尚未成熟也是影响因素。

(三)九校联盟均重视大类/基础课程的构建

九校联盟在本科课程改革都很重视大类/基础课程设置,但各校该类课程的具体课程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大类课程、文理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学科群基础课等课程均属于同一类课程,这类课程通常为一级学科或跨一级学科课程,面向同一类学科内各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学科的部分专业,如复旦大学的文理基础课。为什么要设置这类课程?笔者认为,开设这类课程是实施“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如实施大类招生,就需要这样与之相匹配的大类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另外,一定意义上,大类/基础课程也为编制和实施通识教育课程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因此,也可以说,此类课程也可被视作为介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学科间领域互补的“共通性基础课程”,是学校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02年复旦大学开始实施《复旦大学文理教育方案》,明确提出课程建设目标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并逐步向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过渡”[15]。正因有这种全校开放的课程实施经验,使得复旦大学能够在2006年平稳地实施面向所有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九校联盟目前均开设了该类课程,足见其重要的课程功能及意义。

从该类课程的实质意义和作用看,九校联盟是基本相同的,但各校划分此类课程的学科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如表3所示)。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既与各校所依据的具有本校特色大类划分标准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学科优势与专业侧重。

表3 九校联盟大类/基础课程结构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与“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是达到目标的有效载体;九校联盟各校无论在通识类课程,还是在大类/基础课程的设置和管理方面,都有较充分的课程权力。但同一类课程的不同课程构成和领域划分,也使学生在理解大学课程和教育内容方面产生困惑。因此,明确各类课程的定义、领域边界、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规范课程的准入制度,是课程设置与管理改革需要考虑的内容。

(四)九校联盟各校的全校性课程的设置及存在问题

第一,全校性课程内涵与具体构成。

如上所述,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主要由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其中,我们所指的“全校性课程”主要包括思***等公共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就目前设置而言,笔者注意到,大部分九校联盟高校把思***、外语、体育等公共课归类到通识类课程之中,只有少数学校,如北京大学,将思***等公共课和通识类课程分开列出。因大学思***等公共课由国家统一规定,***策支撑并组织实施,所以,课程设置各校相同。此类课程统一大纲、材、统一考试、统一管理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要求,国家的标准,其实施面覆盖我国全部高校,显示了课程的国家性质。为此,笔者将这类课程统称为“国家课程”。

第二,“国家课程”在九校联盟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本世纪以来,“国家课程”在九校联盟高校课程设置改革中已面临多重挑战。挑战一是,国家课程受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本科课程结构中,国家课程以从属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存在。或许是课程结构分类的缘故,或者是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推崇,除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外,九校联盟其余七所高校均把五类公共课程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中。这似乎隐含这样的概念界定与划分:通识教育课程包含“国家课程”。但问题是,我国没有在国家层面明确规定要在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它不是“国家课程”。不得不提的是,在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方面我们也存在认识分歧:有学者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即通识教育,据此诠释,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也就包含国家课程。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此释义,通识教育课程不应包含国家课程,即国家课程不从属于任何一类课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于国家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值得商榷,但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在国家层面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标,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编制相关的课程标准等,以便在已授权建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参照实施?

挑战二是国家课程的实施存在问题颇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课程的目标与价值意义认识偏差,课程学习动力缺乏;教师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重讲轻学,缺少方法吸引学生;课程考评不力,学生逃课严重等现象。笔者在复旦大学所实施的课题“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设计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项问卷调研(以下简称《复旦大学问卷》)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复旦大学问卷》项目主持人为乐毅。2012年12月,笔者在复旦大学采用当场发放填写收回的方式,对大一至大四部分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236份问卷,收回236份问卷,有效问卷228份。问卷内容共包括五部分:课程设置、大学生科研/创新、招生、就业、助教等。本文仅涉及课程设置、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就业三个方面的部分题目。在问及对国家课程持何改进建议的时候,《复旦大学问卷》的统计显示,有48.2%的同学希望缩减国家课程学分在学校总学分中所占比重。此外,网络及各类媒体上也不时出现大学生对国家课程的诸多不满言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未能适时变革课程管理模式,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满足90后大学生知识需求。因此,关注国家课程设置与实施,改革相应的学分制管理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同时,也不可忽视系统思考国家课程师资/教材建设等问题。

二、九校联盟各类课程比例的校际比较:课程总量、学分比例

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实施的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直接外显于课程结构的变化中,如复旦大学为实施通识教育,其课程结构也随之作出调整,目前通识教育课程板块已取代原综合教育课程板块。调整课程结构,也就意味着各类课程在学校总学分中所占比例有所变动。课程学分比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取向及对某类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校各类课程结构学分比例设置的合理性,不仅影响课程的顺利实施与管理,而且对学生能力结构也产生重要影响。

(一)九校联盟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的设置状况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的变化,首先反映在课程结构的三大板块中。笔者通过对复旦大学64个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分综合统计分析,又随机抽取八所大学某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关课程学分比例统计,整理结果显示,九校联盟同一类课程在不同学校中所占的学分比例不同(如表4所示)。从表格中我们可看出同类课程在九校联盟各校中的具体比例数值不同,如同为专业课程,复旦大学约占47.32%,而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均不超过12%,数值相差较大;而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大类/基础课程所占学分比例,高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全校性课程约占校总学分的30.44%-32.85%之间,学分也相差不大。可见,课程学分比例不同,与学校总学分设置以及课程结构相关。

表格中的北京大学专业课程学分,是指金融学专业课程27学分,以及光华管理学院课程(不含大类平台课)3分,合计66学分。笔者依据培养方案中学院课程的具体构成,暂将其学分计入专业课程学分;南京大学专业课程学分,包括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40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不含跨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第二课堂),合计70学分;上海交通大学专业课学分,包括专业教育专业类课18学分,专业核心课程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5学分,专业实验课程6学分,合计42学分;西安交通大学专业课程学分,包括专业主干课程45.5学分,专业课程必须课程15学分,专业进修课程6学分,合计66.5学分。

表4乃针对三类课程研究所得,权加不满100%的高校,或因任选、实践、论文等课程不包含于三类课程中的缘故。另外,表格中复旦大学的校总学分、各类课程学分是所有专业的平均分,而其他八所高校因笔者暂未找到全部相关的公开资料等原因,所以此处均选择随机抽取的各校某一具体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为替代进行案例分析,所选的各校相关专业已在表1的相关注释中有具体说明。表5、表6中的情况相同。

基于上表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在九校联盟各校总学分中所占比例整体上趋于相似。笔者对九校联盟各类课程学分比例作进一步梳理,发现全校性课程所占比例低于30%的有四所,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大类/基础课程学分比例低于30%的有五所;九校联盟专业课程学分比例低于30%也有四所高校。也就是说,九所高校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其全校性课程在校总学分中所占比例超过30%,大类/基础课程所占比例低于30%。另有四所大学的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均低于21%。这种比例结构表明,九校联盟各校都比较重视全校课程建设,而全校性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和通识课程,在国家课程学分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则反映出各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表4 九校联盟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分比例表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九校联盟这三大板块课程的比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如果说,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衡量课程比例设置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的话,那么,学生又赞同怎样的课程学分比例结构呢?针对九校联盟目前课程设置中一半以上的学校全校性课程学分比例高于30%,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比例小于或接近30%的现状,笔者在《复旦大学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题目,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与各校的改革现状似有相悖:希望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例的学生占15.4%,希望增加文理基础课程学分比例的学生占9.2%,希望增加专业课程学分比例的学生占53.1%,希望三类课程比例均衡的学生占21.4%。归而纳之,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学校今后增加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虽然笔者所实施的样本较小,但管中窥豹,相信其他同类高校的学生也有类似的需求,即希望增加专业课程的比重。然而,九校联盟在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大多表现为压缩总学分,减少专业课程比重,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如北京大学2002-2003年将毕业总学分数由150学分压缩到140学分以内;清华大学自80年代以来,进行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表层特征为减少专业和学分总量,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与份量。[17]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改革措施似乎与学生的需求背道而驰。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是结构及学分比例调整不合理?是专业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还是社会需求、就业要求强化了专业的作用使然?

(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之争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课程存在三大主要矛盾,“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矛盾、规定性和选择性的矛盾、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矛盾”。[18]就“规定性和选择性”而言,问题就主要集中体现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中。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看,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的变化,同样也反映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重中。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是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课程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达到这一目标的做法只能是减少必修课的学时。因此,由于各种客观因素与各方利益等原因,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所占学分比例增减就成为九校联盟各校课程设置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学校、院系和教师都各有各的诉求,致使博弈难分伯仲。

第一,九校联盟本科全校必修课程学分相对选修课占绝对优势地位。

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虽重视选修课建设,但必修课仍然占主导地位。笔者对九校联盟各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进行统计整理,发现其必修课比例均高于60%(见表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更加重视必修课。实际上,九校联盟在本世纪的课程设置改革中,正逐步提高选修课在校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如浙江大学提高选修学分比例至25%-30%。[19]

学校课程设置改革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据此推理,学校必修课学分比例占绝对优势的课程设置现状,也应是学生期待的结果。笔者在《复旦大学问卷》中设置相关题目验证这一假设,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仅有14%的学生希望减少选修课比例,大部分学生都表达了希望增加选修课的意愿,甚至有10.5%的学生希望全校选修课学分高于必修课学分。但有趣的是,统计显示,总体上学生依然对学校必修课相对选修课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现状表示满意。

第二,九校联盟各类课程中的必修课学分相对选修课占优势地位。

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选修课与必修课学分比例设置,是大学本科课程编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不单显示了大学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也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课程管理和师资水平。九校联盟不仅总的全校必修课程学分相对选修课占绝对优势,其他各类课程(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学分也均超过选修课,虽然同类课程必修课在不同学校中的具体比例数值不同,但均高于50%(详见表6)。

从下表可以看出,九校联盟必修课程学分相对选修课占绝对优势的结论是有案可稽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学中仍然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除了全校性课程必修课学分的设置,学生对其他类课程中必修课学分比重也占优势地位的现状又是怎么看的呢?从笔者所实施的《复旦大学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选修课的期待持相反的两种观点,即希望增加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比重,同时却希望增加专业课程必修课比重。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态度与通识选修课的态度截然不同。

表5 九所高校必修课所占学校总学分比例

说明:表5中“全校总必须课程学分”指各校中全校性课程必修课、大类/基础课程必修课、专业课程必修课的学分之总和。上表中的百分比,是全校总必修课学分与全校课程总分之比。

表格中南京大学课程性质与分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指选课,但是依据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指选课为必修课。

表6 九校联盟各类课中的必修课程所占比例

综上,九校联盟各校的三大板块课程(本科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设置整体上趋于相似。相对而言,全校性课程的学分比例差异不大,有增加的趋势;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差异略大;而同一类课程在不同学校中所占学分比例的具体数值不同;全校必修课程以及各类课程中的必修课学分比例均占绝对优势地位,学生对目前全校必修课高于选修课学分比例的设置表示认可,但同时又希望增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教育必修课。当然,这里也仅是《复旦大学问卷》所涉及的部分学生的意见,九校联盟全部在校本科生是否持同样观点,还有待进一步了解。九校联盟课程学分比例的现状,一方面体现了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增加并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缩减专业课程学分比重,注重大类/基础课程建设的课程改革走向;另一方面,虽九校联盟正试***提高选修课学分比重,但依然不能改变必修课在校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三、九校联盟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课程结构及课程学分比例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的课程设置改革,而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可小觑:如全校性课程中“国家课程”与通识课程关系模糊对深化结构改革会造成困难;同一类课程中的具体课程构成及领域划分在各校存在显著差异,课程性质定义及准入标准不清既影响课程质量,也不利学生选课及校际交流;专业课程学分缩减与通识学分增加之间的博弈可能导致课程权力难以划分;大学院系培养目标与各类课程目标缺乏一致性会使得改革目标失效等等。针对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与各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等问题,我们以为可尝试如下改进举措:

(一)重新规划本科课程,顶层整体设计课程结构

破除二元组织结构中的壁垒,理顺大学与院系之间的管理职能与课程权力,协调各方的权利和需求,打通学科与专业之间的隔阂,是顶层设计本科课程的组织保证和制度环境。大学层面本科课程顶层整体设计,应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理念,统筹通专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倡导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重新规划本科课程,应阐明国家课程、通识课程、文化素质教育三者关系,明确国家课程与通识课程互不隶属,均可包含于全校课程,明确界定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区别及联系,强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渗透到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课程中;应调整课程结构与各类课程比例,合理设置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学分比例,按照学生需求和课程特点调整各类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重,以及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学分制管理等相关的修读规定。限于篇幅,仅择如下阐述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学习

校企合作模式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校企合作模式,内容包括校企合作方案企业版,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期刊。“就业乃民生之本”体现了***和国家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高度,体现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普遍关注。我国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

学习

第一点评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第一点评10篇,内容包括2022时政新闻点评十篇,十篇新闻点评不超过100字。2、认真做好***员领导干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内容民主生活会及***员“先锋创绩”公开承诺有关工作。2013年2月26日--28日,乡各***支部召开了“贯彻落实

学习

小区车辆管理制度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小区车辆管理制度10篇,内容包括小区车辆管理制度范本大全,小区车辆管理制度。一、行驶规定(一)禁止2.5吨以上的货车、大型客车及装有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的车辆入内(搬家公司车辆、消防车、工程车等特殊车辆除外);(二)车辆进

学习

后勤上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后勤上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后勤服务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后勤工作半年度总结。一、勤奋学习,与时俱进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后勤服务人员,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学习不仅是任务,而且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一年来我坚持勤奋学习

学习

综合知识试题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综合知识试题10篇,内容包括综合知识题库大全及答案,综合知识大全100题。4、团员由一个基层组织转移到另一个基层组织,必须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5、对于不执行团的决议,违反团章的团员,团组织应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

学习

人民的好儿女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人民的好儿女10篇,内容包括人民的好儿女感动的内容,人民的好儿女***。作为一名***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和改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在生活上、学习上、以及以后工作上的

学习

好看的繁体名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好看的繁体名字10篇,内容包括最霸气的繁体名字,好看的繁体名字有哪些。高資調嫵惌嫵悔嘴角上揚ぃ读不出の漃寞慠視蒼鉎讓莪汾芣凊___莼ゝ虛偽峩不是食神旅蚛亾遙望地平線盡頭惡_性_導_師吥侢尋找,遺失の噌俓佪譗硪啲嫒_倣

学习

科技与管理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与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科技管理类论文怎么写,科研管理类论文。科技论文是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考核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主要依据。科技论文不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还可以为科技界提供理论参

学习

销售客户管理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客户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关于客户管理的论文,客户管理论文。中海石油炼化与销售事业部(简称事业部)是隶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二级单位,行使集体管理的功能。炼化与销售事业部在总公司在全体干部员工共同努力下,创新发展,锐

学习

学习方法介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方法介绍10篇,内容包括学习方法的演讲稿集锦十篇,高一学习方法技巧。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手段。首先要有来年搞好的记忆习惯。不论是哪门学科都有背诵的任务,要求背诵的必须背诵,以形成习惯。再就

学习

前端实习工作计划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前端实习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前端学生个人岗位实习计划,前端实习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除针对家长的培训课程以外,开端计划里还有专门的职员培训项目,主要有:为期一周的40小时培训项目(Forty—HourTrainingProgram),目的是让毫无经验

学习

主动维护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主动维护10篇,内容包括电信主动上门维护网络,主动增强保密意识维护国防安全。一、主动预防性维护策略1.系统的失效分析系统的失效根源主要是油的污染。另外油液泄漏油液理化性能变化气蚀,过热以及系统过载等均可导致系统的失

学习

关于体育的资料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体育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关于体育方面的资料20字,关于体育的知识100个。在体育新闻工作中难免需要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的了解,从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大海捞针”式的查找,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无序性、不确定性,

学习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内容包括互联网发展趋势3000字论文,关于互联网发展的论文参考。1.3金融业务的特点网络金融业务除了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金融业务特点同时也

学习

高中化学方程式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化学方程式10篇,内容包括高中化学方程式配平,高中化学方程式怎么推。观察法适用于简单的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配平关键是观察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变化,找出关键是观察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例1:fe3o4+cofe+co2分析:找出关键

学习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高一数学必修一任意角和弧度制,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本节知识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和函数的***象等知识点。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

学习

必修4第四单元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必修4第四单元,内容包括必修四四单元题,必修4第四单元。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郓城(yùn)传舍(zhuàn)盆缶(fǒu)倨傲不堪(jù)B.汤镬(huò)渑池之会(miǎn)不怿(yì)且侯(jū)(dī)C.纺缴(zhuó)

学习

浅析高考中化学方程式反应物用量的问题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高考中化学方程式反应物用量的问题,内容包括高中化学反应正确写法,高中化学反应条件书写规则。【摘要】根据历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有关化学方程式用量考查的题目较多,因此,针对高考化学方程式用量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主要从

学习

准爸爸的必修课

阅读(26)

准备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就要做好孕前的调养及准备。作为准爸爸,记住,从现在开始你任重而道远。首先。在准备怀孕前要做好几手准备,其中一种首当其冲就是营养食补,让你更全方位的做好孕前的调养及准备。孕前男性专用食谱海鲜粥材料:白米、虾、鲑

学习

美女必修课 4种脱毛方法大PK

阅读(30)

尽管现在已经进入秋冬季,但是脱毛可谓是一年四季都需要进行。现在的脱毛方法无非两种:永久性脱毛和暂时性脱毛。各有利弊,在此盘点四种脱毛方法,供爱美的MM选择。一、激光脱毛法这是最贵的一种脱毛方法,利用激光破坏毛囊但是不损伤汗腺,达到脱

学习

数学方程思想在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方程思想在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化学方程配平的试题,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基础。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非常之多,然而,方法的掌握及其运用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学的方法愈多,对每种方法的运用往往愈不甚精。本文从化

学习

相亲必修课之遭遇被迫相亲

阅读(30)

不是所有相亲都来得那么顺其自然又心甘情愿,有些人委实不愿意相这次亲,却出于种种原因和压力而不得不出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被迫相亲。不仅影视剧作品中经常出现,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被迫相亲也有着极高的出镜率。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