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感言例1
2013年4月19日,由于部内人事变动,我被任命为白银日报驻白银区记者站负责人,尽管这是一个没有级别的头衔,尽管记者站只有我一个人,尽管还是干着以前的日常工作……可是,至少在我心里,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踏入了记者这一行业。
坦诚地说,在进入宣传部之前,我对“记者”这一行业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最直观地感受就是央视媒体的几个较喜欢的记者兼主持人。如白岩松、柴静、鲁健等。那个时候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是风光。进入宣传部后,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白银区广电中心的一帮兄弟姊妹。他们在白银区就算是记者,阿杜就是这个圈里的名记。 除了广电一群人,我工作上的伙伴还是就是《白银日报》的一群真正记者。刚开始跟领导活动,只要别人提“记者”我的第一反应都不是指我们,而是指报社和市电视台的人。
记者节感言例2
那么,如何使那些在镜头语言中无法再现的细节,通过文字语言来呈现,为深化主题,丰富内容,使结构形式更活泼,使作品更生动、自然,又不失其真实性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觉得在镜头语言中无法再现的细节,用解说词形式表现细节和写好解说词,应该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做好深入采访的准备
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这一点无论对文字记者或是电视记者,要求都是一致的。采访是相当艰苦、细致的工作。记者要认识事物,要得到典型、生动的事实材料,一般来说是不容易的。既要作艰苦的脑力劳动,又要做辛勤的体力劳动。采访的程度决定着未来节目的深度。有时有的记者也对没有拍上的几个关键镜头表示可惜,但却从来不因没有深入采访而感到遗憾。我们前面说过,画面从时态上总给人“正在进行时的感觉”,拍摄正在发生的事件,把该拍的都拍下来是很重要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如果不进行深入的采访,没有丰厚的生活和知识积累,没有相应的职业修养,那么对“正在进行时”的事实同样不可能准确地加以记录。更何况形象报道本身不仅仅是对现场“正在进行时”的事态的记录,它包含的内容更深、更广;不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不可能挖掘出能够反映本质的细节,不可能使每一次报道都能开掘出新的角度,达到新的高度和新的深度。
所以说:解说词所叙述的“过去时”的事件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情感细节等等,常常是在深入细节的采访过程中被发现的,有时一句话、有时几个字就会把细节反映出来,弥补了镜头细节的缺失,使电视节目更具感染力,解说词也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采访的目的要明确
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面对已经见到的、听到的、感到的大量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记者不可能“有闻必录”,碰到什么采写什么,也不是一般地记叙某个人某件事。记者要从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中发掘出具有一定报道价值的事实,从中传播某种信息,宣传某种思想,体现某种精神。
拍摄现场的瞬息多变,作者新的发现、新的瓦解、新的感受,常常使自己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设想,而立即投入对视听形象的新的现场构思,作者几乎没有什么反复思考的余地,常常是凭着直觉和职业敏感来进行。用画面表现细节也往往是如此。
由此可见,深入采访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全面接触,而是在丰富多彩的客观现实中找出重要的事实;把大量散落的事实有机地组织起来,联系起来。所以说,解说词所要表现的细节,常常是在有目的的采访中挖掘和发现的。
三、记者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记者如能对视听形象有敏锐反应,那么,对采访中遇到的有关细节,就能够准确地判断将采访到的细节用什么形式进行表现。反之,解说词所叙述的细节,尽管不具备直观形象,但也决非简单的文字语言。它通过形象具体的语言,使人们产生通感,从而形成某种“视”的因素。同样能够满足人们综合感官的需要。
四、电视解说词的效用应“为看而写”
电视节目是视听艺术,主要靠造型的表现力,在观众眼前呈现可见的直观形象。这个直观的形象直接诉诸于人的综合感官,引起综合兴奋。这个直观的形象就不在再是单纯由画面或语言完成的,让声音走进画面,使画面的形象活起来,这才是解说词的视觉力量。也就是解说词和画面共同刻画出各种形象。由此可见在写作中,解说词具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即征服观众的形象性,可以说是电视纪律性节目的第一优势。然而要真正做到写实为了看,并非一次简单的写作就能达到,必须要根据整体构思的需要,根据画面的内容进行写作。否则,要么解说词作过多的描写,与画面重复,失去了真正的视觉感染力,要么与画面严重脱节,造成两种语言各行其道,失去了电视传播的视听复合语言的优势。
而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是让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节目内容的重要方法。解说词写作如果能又具体又形象,是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人们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对节目的印象。
简单的讲,解说词写作结合要求做到具体、形象、准确,这三点缺一不可。如果不具体就很难有形象,当然也无所谓准确了;但如果不准确,形象就没有规范,不着边际的形象化语言,不能够传达准确的内容,所以这三者是紧密合在一起的,为看而写语言处理得好,这三者就结合很紧,很难把他们分离开来。
记者节感言例3
我们说,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但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情民意中间站》的几位编导都是优秀的资深记者,有时候他们会临时客串节目主持人,他们的书面文字语言表达较好,思维较敏捷,看问题也较深刻,但是主持效果往往没有那些受过专业播音训练的记者型主持人来得好。这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上。他们主持的那几期节目中,出现了几次嘉宾无法准确理解主持人表达的意思,主持人只得再说一次。这样造成的后果,一是破坏了当时现场的谈话气氛,让嘉宾说话的欲望不能实现;二是破坏了节目的延续性和整体感。所以,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让主持人在表述时做到言简意赅、主题鲜明、生动形象,让观众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地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跟上节目节奏。
播音中我们常说“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主持其实也就是无稿播音的一种方式,就是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换。要使这个过程更顺畅,主持人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内部语言的组织,是口语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话筒前迅速、有条理地组织内部语言,可以使即兴产生的语言动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鲜明的倾向性、严密的逻辑性。二是组合语言的能力。要能够在内部语言阶段,脑子里形成一些“语点”,按一定的语法规则,选择恰当的词语,快速地扩展、丰富、编码为完整的句子,顺利完成由“想”到“说”的过程。三是表情达意及调节、整理语言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声音状态、娴熟的发音和语言表达技巧,就必须学会和观众交流,善于及时调节和整理语言。记者型主持人在节目中要起主导作用,对于这些方面也要更加严格地要求,除了平时要做一些常规的口语练习之外,采访、写稿是锻炼记者型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
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主持人还要注意言语的口语化。所谓口语化,并不是要把日常口语的自然形态照搬到节目里,而是在现场交流中“即兴”完成的规范化、艺术化的创作活动,是对日常口语进行去粗取精的加工雕琢,使之更适合节目的需要。主持人应该把自己日常口语中不准确、不规范、不通顺、不精炼的杂质去掉,避免随意性,锤炼出适合在节目中出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富有生活活力的语言。
新闻敏感性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敏感性包括四种判断能力: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以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多个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以抓出新闻的能力;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新闻敏感性要求记者型主持人至少具有以下三种素质。
***治的敏锐性。新闻节目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导向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主持人的出发点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因此看待新闻事件的价值要从***性原则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不负责任地一味揭盖子,或虽做到了言人所不能言,却激化了矛盾,甚至导致消极的引导作用,这是我们应该在日常节目中杜绝的。
思想的深刻性。一期好节目最让人思索、引人回味的就是它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因此选题显得格外重要,应该具备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挖掘主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让主题表现得更深刻、更深入人心,这就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有足够的了解,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多角度分析采访对象,全方位透视新闻事件,在心里有个大致的框架。《***情民意中间站》的主持人参与前期的选题,做节目之前会与专家、制片人、编导一起探讨,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之后才会思考实施的具体方案。之后主持人还会参与资料搜集、采访和后期剪辑工作,这样“一条龙”的工作方式,能让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更为突出。
记者节感言例4
论文摘要:电视新闻节目是各级各类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如何采制生动、鲜活的新闻节目,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可视性,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电视的本体语言入手,阐述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应该强化的电视观念,即要把握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发挥电视现场纪实再现的优势。
在各类电视节目中,新闻节目是电视的支柱、脊梁,电视新闻节目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电视台的声望、影响和收视率。从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到2009年7月,中央电视台整合新闻、文艺、海外、社教、广告五大节目中心采编人员,成立新闻中心,新闻节目被整合,标志着央视确立了“新闻立台”的发展方向。央视推出的电视新闻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正朝着信息量广泛、密集、丰富和有思想深度的方向迈进。全国各地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与新闻相关的电视节目,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10年8月2日开播,这标志着河南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随着各地方电视台播出新闻节目的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电视传媒特点把握不够,一些新闻节目虽题材不错,但画面雷同,有些节目甚至画面和声音毫无关系,没有可视性的现象。究其原因,有的是电视记者工作作风不深入,有的是电视记者对电视观念在电视新闻采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电视语言与广播语言、报刊语言相比,有着质的区别,它用视听语言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性,因而它是原始语言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它把认知与感受融为一体,而不是强调主体的体验。文字语言抛开了直接的视听对象,这就使得作者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文字,受众只能借助文字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感受与认知,而电视思维则是***像的连接与变化,它恢复了视听思维的直接性。电视新闻是电视系统构成中的一部分,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也有***的个性。它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叙述事实、阐述理念的窗口,它赖以传递信息的物质材料就是以广电信号为载体呈现的电视画面与声音。ENG摄录方式为电视新闻采制带来了声画同步的、有别于新闻电影声画后期合成的不同方式,这一技术手段的变化,同时决定了电视新闻采制的特点。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所谓观念就是思想意识。它是一种具有一定统一性和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电视观念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对电视声画同步的形象化传播特点达到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从而指导电视新闻节目的采制。
把握电视传媒的立体信息传播特点
信息理论认为,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电视声音与画面形象是同步的,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是一种立体的场结构。即电视传媒特点是综合性的,是一种立体信息传播方式。确立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观念,就需要探索如何使语言符号信息与非语言符号信息的结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实际采制新闻中,强化电视观念,把握电视传媒立体信息传播特点,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画面语言是电视的本体,是第一位的。首先,从电视的传媒特点分析,电视不仅与报纸、杂志在物质基础、信息载体、传播符号、接受方式上根本不同,而且与广播也有显著的不同。通俗地说,报纸、杂志是读的,广播是听的,电视是看的。可见,电视画面是电视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是电视的本体。它包括字幕、色彩、光线、景别、角度、构***、运动等元素,这些元素或单独或相互配置撞击,都将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心理流程。其次,从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分析,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电视记者除了发现新闻线索,明确主题思想,详细占有新闻材料,认真选择材料外,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在片子结构的设想和情节、细节、场面、角度等的构思、安排上,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都离不开画面。可见,画面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基础,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采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记者都必须亲临现场,深入采访。否则,就不可能拍到真实的原始画面,不能用镜头准确清楚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就不可能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电视新闻采制比其他任何媒体更需要现场,更需要记者经历新闻事实的过程,一个没有新闻现场画面或者缺乏典型形象的瞬间捕捉的电视新闻报道,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再次,从电视观众的视觉心理分析。视觉器官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观众看电视主要还是希望通过电视画面直接看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直接认识现实生活,由此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并希望通过电视画面获得一种仿佛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现场感、参与感。可见,画面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最后,从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分析。画面的作用是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事实、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电视节目通过画面把宏大的世界、色彩纷呈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随着画面一起走进现实、走进过去、走进未来。用直观的画面报道新闻,而不是用文字来描绘新闻,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也说明了画面的魅力和作用所在。电视新闻实践也证明越是视觉形象发挥好的新闻,越是受观众的欢迎,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应努力用画面语言说话。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是电视节目的生命所在,也是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根本。
重视同期声的运用。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记录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被采访对象向记者反映、提供情况的语言,以及新闻现场人与物所发出的声音,即现场声。同期声使观众不仅能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真正做到了视听立体感知的亲临现场、目睹事态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使人感受真切、灵动。同期声再现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是现场报道记者和观众的面对面交流,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传播学理论认为,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是最佳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声画同步的传播则如实向观众再现了人际交流的最佳方式,它缩短了观众与荧屏的距离,具有一种亲近感,也容易激发观众的认同与参与意识。青岛电视台获奖新闻《***细说“振超精神”》,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平视”的视角和凝练的笔触,展现重大的时***新闻,有举重若轻的意味。报道中大量使用了现场同期声,极具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和码头工人之间的深情,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亲和、亲民的人格魅力。 转贴于
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伴随着人物同期声讲话的手势、动作、表情、神态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非语言符号都是具有潜信息的,即通过观众的联想而产生信息,也因此有人把它归类到“语言”中来,称为“肢体语言”、“环境语言”等。电视新闻篇幅短、容量小,因而不能做透彻的解剖分析,这就要求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因此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现元素,如特技、字幕、***表、资料等以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北京电视台的《跨世纪之路》充分利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把北京的路、桥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三维动画、多画屏分割等特技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条新闻极大限度地开掘了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表现技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信息冲击,满足了电视观众的视听享受。
新闻解说词的使用要做到声画合一。解说词在各类新闻中虽然不可缺少,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闻解说词要以画面为基础,密切配合画面,充分表达画面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补充画面的事实,增强画面的表达效果,传达画面无法传达的信息。解说语言要大众化、口语化、短小精悍、高度概括,满足观众收看新闻节目时轻松随意的状态,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发挥电视现场纪实的优势
电视观众对即使已经知道的事,也想通过电视新闻亲眼观之,以满足“眼见为实”的欲望。因此电视新闻要立足现场、突出现场,在现场报道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声画的特殊表现力。
以现场这个视角去报道新闻。新闻的现场报道对象绝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任何新闻都有事态发生、发展或变动的现场,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拍摄,要把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新闻事实也总是围绕人展开的。摄像机要展示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而人物行动又是在一定空间中,记者应立足“现场”,把新闻现场的环境、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应等都展示在观众的面前,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听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用纪实的手法拍摄。立足于现场,从现场的视角观察事态,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事实,跟踪拍摄、充分运用长镜头、故事化、情节化是最好的报道手法。江西电视台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地震灾区第一夜》,其成功之处,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了5个小故事,客观地向观众报道了地震灾后第一夜的真实状况,突出现场的氛围,增强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新闻一开始,用了高音喇叭巡逻车的现场声,“发生余震的可能仍然存在,室内活动很不安全……”直接把观众带入紧张的情绪中,然后画面切入到排查队员挨家挨户的检查上,显得自然流畅,接着是排查人员劝一名还留在危房中的妇女到空旷地方避险的画面,这与高音喇叭的声音形成呼应。随后,画面又转到医院,有一名可爱的小宝宝平安诞生了……记者精心选择的小故事,非常感人也很有说服力。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抢拍到极具现场感的生动画面和同期声、背景声。这些迸射出光彩的好新闻,让人眼前一亮,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敏锐的新闻眼光及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形成。
激发观众的多层次参与。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不仅仅是展现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把这一过程直接传播给观众,还能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感,调动他们接受采访、发表观点、见解的参与欲,使观众感到平等、亲切,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审美要求。因此,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让观众多层次参与,是强化电视观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结语
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就是要求电视新闻全方位、快速度、高效率、客观真实又准确透彻地报道新闻事件,尽力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调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加大新闻的信息量和可视性。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就是要挖掘电视新闻的声画结合、现场感强的美学特征,让观众迅速及时地目睹时空统一、真实感人的新闻事实,是电视新闻节目质量跃升的关键所在。当今各大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对竞争和挑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电视观念,发挥电视新闻最现代、快捷、全面、深刻的传播手段,和声画艺术最震撼人心的魅力,给电视观众传递大量最鲜活的信息和最好看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记者节感言例5
中***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13-02
编导和记者可以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别。编导主要是从事幕后工作,在电视台的主要职责是指挥、协调、沟通、把关。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的核心创作者,具体是指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题材进行策划、采访、制定拍摄提纲、组织拍摄、编辑制作,最后对作品进行把关检查的系统性创作活动;记者则是从事镜头前的工作,主要职责是选择报道角度、采访角度、组织语言和客观地传达事件。记者是运用电视手段进行采访的专业人员,要求具有采访、拍摄、写作、制作等多项基本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电视拍摄、镜头剪接的技术,写稿能力,现场语言组织能力,深入采访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编导和记者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工作性质的区别
编导是节目的核心所在;记者则是节目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电视编导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一档好的电视节目需要编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拍摄技术,编导主要是对社会中具有价值的事件进行一个大概了解,而记者则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客观地报道。
(一)电视记者是在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前往事件现场,并且对该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将事情的真相客观地呈现给观众,给群众带来的是最及时最真实的消息。主要的任务是弄清事实、了解真相,把现场所能反映事件的同期声、视频和声音材料搜集出来,通过后期的写稿配音剪辑等制作,通过语言画面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记者要尽可能地控制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真实、精炼地报道。例如:在新闻联播《走基层》栏目当中,记者得知需要报道的事件后,首先要考虑报道节目的出境背景、记者的公众形象和采访角度;《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主要采访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等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一句话引起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受到了观众的大力支持和赞赏。另外,记者采访不同的群众需要组织不同的语言,我国地大物博,社会生活状态、文化精神、语言文化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记者见识渊博,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来采访,比如在采访农民时,若农民语言表述不清楚,就需要记者有一定的语言辨别能力,及时进行补充说明。
(二)作为一名编导人员,对节目整体节奏感的把握更为重要。电视编导对事件大体情况的了解和感受,对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挖掘出他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才是主要目的。无论是纪实类节目还是文艺类节目,创作者首先具有的是鲜明的主观意识,再加入一些人文情感进行二次升华,将创作者的思想、观点、表现风格、主观倾向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例如:在央视国庆节前期推出的《你幸福了吗》栏目中,主要针对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的事件,这就需要编导有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社会中一些不易被人们发现却又被所有人关心关怀的事件。编导在性质上是对社会要有一个了解、对社会人群的倾向也要有大体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在本栏目中,编导人员需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采访,从而考虑本节目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观念和重要意义。这都是电视编导在策划一个栏目时要考虑的范围以及内容,缺一不可。
总结以上,对于事件,记者更注重于找出真相进行客观报道,而编导则是注重对整体节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考虑。
二、结构不同
电视编导主要考虑的是节目的流程和后期制作职能,而记者考虑的是出镜效果。
(一)记者需要站在镜头前做事件的报道,要树立正确良好的公众形象,具有价值引导作用;另外,电视节目对记者的镜头感、交流感、语言节奏和表达层次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远方的家》节目中,外景主持人采用的是边走边拍的方式,画面中充满了迷人的景色,加上轻松风趣的主持风格,给人带来亲身体验的感觉,正确地弘扬了时代表达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相对于编导的结构显得更加富有人文气息。
(二)而编导做的主要是幕后工作者,起着选择、判断、策划、拍摄、剪辑的作用。编导要对节目的开端、高潮、结局进行一个整体节奏感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文字进行编辑策划和构思,对节目的拍摄地点和事件进行定位和分析,从而构思画面的分镜头拍摄,通过画面来表达事件的前因后果。例如:《远方的家》节目中,对镜头感的要求就极高,要求取景方面大而宏观、近而精炼;语言要求优美,主要是表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画面之间的衔接连贯而不生硬,加上语言的描述更是有声有色,真正做到了情声气画相结合的画面。电视编导结构上给我们带来的是画面感,通过画面传递中国的旅游文化,从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色彩,画面整齐划一,具有时尚跟文化相结合的气息。记者出镜则是通过语言表达传递给观众最直观的信息,表达记者的所想所感,更具有心理共鸣的感觉。
三、时间不同
记者出镜是要根据节目的整体流程而规划出镜时间,要求记者出镜短而精炼,给观众带来真实、具有时效性的现场感,同时,记者带来的具有片段性的报道,起着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电视编导需要考虑的是给观众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不让其乏味,这就需要编导在策划节目时考虑时间的安排和统筹,主要是交代事件背景、规划播出内容和总结性的报道,要求记者出境报道和新闻画面内容具有衔接性且不重复。例如:在新闻联播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系列栏目当中,记者针对社会不同的群众随机采访,你幸福了吗?得到的是群众不同的心声和回答,答案多彩多样,有的有趣,有的让人哭笑不得,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看法。这就是编导在有效的时间内反映大量的信息内容,在策划节目时对受众群体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迅速、及时地策划出节目流程,进行拍摄编辑写稿。编导合理地分布记者出镜的时间、记者采访时间、画面播放时间是节目吸引群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合理安排好时间才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至于给人拖泥带水、过于繁杂的视觉疲劳。
四、总结
我们从记者的定义、性质、结构构思和时间规划上跟电视编导进行分析对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得出结论是记者对事件追求的是真相,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地报道其内容,要求语言上把握节奏感,不允许掺杂主观批判性和感彩,报道的时间短而内容精炼。而编导则善于挖掘社会中的故事点加入人文色彩进行渲染,从而进行策划、分析、拍摄、剪辑,善于用画面来表达主题思想,要求对整体性具有节奏性地把握,从而交代事件背景和故事内容以及总结。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7-1.
记者节感言例6
广播中的声音特点是稍纵即逝,虽不能像报纸、网络等媒体有留存和反复看阅的特性,但广播录音报道中,通过听觉优势,充分利用“画面感”的独特性,同样能把事件、人物的特点用音响记录下来。同时,包括在剪辑制作时增加感人至深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以及其他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真实丰富的各种声音,呈现具有画面感的录音报道。
录音报道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已日益深化,在采访和制作中,注意细节、扬长避短,势必要积极突出其快捷、感人的作用,关键时刻更要保证录音报道的“画面感”。录音报道中的画面感,就是听到录音讲述就像是看到人物或事件发生的画面一样,也就是文中有话,音中有画。众所周知语言是具有画面感的,在采制录音报道中,积极丰富语言的画面感,使得录音报道快速呈现一个情景再现的状态,立体感增强,使受众快速接受和了解报道内容。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广播也在不断凸显它的娱乐性、伴随性和便捷性,但无论如何拓展内容和空间,都必须遵循新闻的基本原则,这是恒久不变的。遵循新闻的基本原则可使节目生动,良性循环,并有利于录音报道感人至深的同时,呈现丰富的画面感。此三大原则即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1、突出“真实”
任何形式的新闻报道都必须遵循真实至上的原则,不虚假、不造假做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录音报道在无画面辅助的情况下,较其他视频新闻是有条件“创造”新闻的。如果不遵守职业道德,为出好新闻、亮新闻而不择手段用假新闻吸引大众,音响掺假也是失实报道,再精彩的录音也是丑劣不堪的。录音报道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地再现新闻的实况,从民生新闻,到人物专访;从现场报道,到流动直播,都要真实第一,只有以真实为基础的报道,才能呈现画面感,才有资格成为最新、最快、最准确的新闻报道。
2、注重“时效”
新闻的另一个“生命体征”为实效性,新闻时效性是录音报道中追求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大情还是小事,“新闻”比“旧闻”更受大众欢迎,关注度更高。同样录音报道也要注重时效性,报道时间离事件发生时间越近,新闻的价值就越高。同理,遵循实效性的录音报道所呈现处的画面感就越强。
3、关注“社会”
新闻是为社会服务的,新闻与社会也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社会性的新闻报道,对社会本身就起到积极作用,在满足社会各个阶层要求的同时,要对大众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和舆论引导。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关注社会现象、突显社会问题,社会性显著的录音报道,画面感增强的同时,更有助于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转换,有效地增强广播报道的吸引力。
二、增强“画面感”的方法
在当前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广播若要不逊色于电视和网络视频,就必然要在声音“语言”上下大功夫。由于广播的伴随性特质,听者有时是不精心的收听,有时是注意力不集中,耳畔出现过多的空而大或直白单调的报道,会使听众厌烦和“打不起精神”。面对各类新闻,传播信息时录音报道就要不断增强可听性,画面感的增强,既符合新闻采编的要求,不脱离实际,更能及时有效的满足受众的听觉要求。
1、采访中的记者语言
广播记者的基本功就是提问,使用的语言不准确必然会事倍功半。记者在整个录音采访报道中,身兼数职,扮演众多角色。作为沟通者,要为被采访者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使对方容易畅谈。作为提问者,语言要精练、简洁,有时是点到为止,更准确的说是要求关键时刻“画龙点睛”。在采访报道中,记者对采访技巧把握不全面,就会提出详细而信息量大的问题,对方却出现简短的回答。记者语言现场感强,描绘处于变动中的人物和事件,感人的细节,景象的描绘,手法要多样灵活富于变化,才能情景再现有“画面感”,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2、声音细节处理
细节关乎新闻报道的成败,特别是录音报道的声音细节,更是要认真、巧妙处理,才能充分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画面感“。面对声音,哪些声音作为背景音响,哪些声音反映主题音响,哪些声音是辅助音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再好的音响都只能是上演一次,不能重复出现,抓住细节,才能增强“画面感”。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声音细节包括:会议类新闻,要有开幕、闭幕宣告语、重要段落讲话、现场鼓掌、发言等;突发事件类,要有当事人简明扼要的介绍、目击者、旁观者的讲述、相关单位的分析等;人物类,要突出被采访者的语言特点,也可以保留笑声、哽咽声、哭声等,触动听众。以上丰富的声音细节的表现,既能情景再现,又能增强录音的画面感。曾在大同行歌展播中,采访大同曲艺名家柴京云,他为《文化宫圆舞曲》谱曲,在讲述制作过程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与文化宫的故事,还不时地哼唱歌曲副歌部分,动情时笑声不断。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声音细节的处理巧妙,画面感突出,使听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一般。
3、后期音响制作
前期的精心策划、中期的成功采访、后期的音响制作,三者合一即可成为广播作品的上乘之作。后期音响制作,要注意录音音响与记者语言的衔接,如果衔接不当会出现断档、错位等错误。可采用:一是先音响,后播音的方法,先用音响声音吸引听众。二是先播音,后音响的方法,叙述主题在先,听录音在后。三是先现场,后播音,先出现场录音,突出重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强录音报道的画面感,使得受众快速了解事件和人物。另外录音制作剪辑时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被采访者或因突发事件或因被采访,情绪激动太过紧张,出现反复重复说话内容,此时需要精心剪辑;有的被采访者语言表达能力差,思路不清晰,讲述内容需要编辑剪辑后重新调整顺序。特别是文艺、音乐类嘉宾访谈,更是需要添加后期音乐音响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采访西部歌王高保利时,他讲述曾在星光大道唱山西民歌,但听众未必人人能记得当初的那首歌,后期制作中添加了歌曲的精彩唱段,令听众的思绪也跟着嘉宾又回到了几年前。他讲述到新歌,但随着他哼唱的节拍,后期音响制作时添加新歌唱段。如此精心的后期音响制作,运用典型音响的配合,明显增强了录音报道的画面感,立体的为听众呈现新闻,使事件更清晰、人物更丰满。
录音报道中“画面感”的塑造和突出,对新闻作品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利于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充分体现记者的采访技巧,更有助于受众加深印象,具有加速理解事件、人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郁. 提问:主持人必备之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
记者节感言例7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与形形的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的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从初中开始关注新闻,高中开始不断写新闻,期间也跟随一些记者进行过实地采访,在中职学校从事《口语交际》教学工作。我观看的电视节目中,访谈类节目、新闻联播、文艺演出类的居多。所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一些新闻记者的采访观察,针对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运用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总结:
非语言符号在我们的日常采访中大概可以分为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辅助语言(与语言相伴随的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服装饰物、人体距离。
一、体语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体语主要分为人物表情、姿态和动作
(一) 首先分析人物表情。
1.有句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神态是人物表情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眼神可以形象地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情。在表情和神态的运用方面,央视主持人董倩有独到之处。
2.人物表情也体现在嘴部,嘴的张合,甚至张开的大小、形状都会表明记者不同的心情。记者在娱乐场合采访时,笑容肯定会多一些。在采访学者时,一般都是微笑加点头,表示对被采访者观点的肯定与默许,表示自己在仔细聆听。当然,说到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时,记者大笑是在调节采访氛围。但是在学者面前,记者很少开怀大笑,这样会显得对被采访者不太尊重,可能也会与学者喜静的氛围不太融洽。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学者的喜好。
(二)动作。环境的变换,要求记者在运用语言符号的同时,必须加上与之配合的非语言符号。记者若到农村采访农民时,应先打招呼,可以主动搬来凳椅与主人一起就坐,以示记者的随意、亲切;若到有一定级别或有身份人的办公室采访时,应轻轻敲门或轻轻按铃,开门后经主人允许才进入,落坐时应向主人表示感谢,接茶杯时应用双手……适当的动作不仅有利于记者的思维更清晰,而且能够增强镜头感。
(三)姿态。在日常采访中,记者应该站立着或坐在采访者的对面,上身稍微向前倾,以示对对方的尊重。所有的体态语言都能表达出一个记者起码的礼节和修养。如果记者去采访一位学者,到了学者家中,翘着二郎腿,甚至很随意地很可能引起学者的反感,最后,本想说的话都不愿意说了。这无疑证明记者的采访是失败的。相反,我们在《鲁豫有约》中,每次见到鲁豫,都发现她的坐姿很典雅——两腿搭在一起向右侧倾斜,这就无形中让被采访者感到她玲珑的姿态和独特的气质。所以,我们看到鲁豫的访谈节目中充盈着和谐的氛围。
二、辅助语言。辅助语言主要指与语言相伴随的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
(一)音量。在不同的场合,记者采访时的音量是不同的。如果在室内,比如采访一位老***战士,他的声音一般是较低的,这样也表示对老人的尊重。而一般在隆重的活动现场,比如要采访一位观看心连心艺术团演出的人,旁边是热闹的演出,这时记者肯定就会把音量调大。音量的大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不会有负面影响,反而会增强现场的热闹、欢庆氛围。
(二)音质。采访不同的人,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记者发音的音质要有所区别。采访小孩子的时候,记者要带有童音的音质,这样更能让小孩子有种亲近感。如果一位女记者要去抗洪救灾现场采访抗洪救灾的战士,他就不能像在家中跟老公说话那样温柔,音质中一定要带有一些阳刚、硬气。
(三)音速。记者在紧急的采访情况下,音速一般是比较快的。比如在救援现场。因为快的音速会给人一种危急感,所以在采访老人时很少用到。同时,因为小孩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可能还不够高,所以采访小孩儿时音速也是较慢的。
(四)功能性发音。很多记者在采访时,为了给被采访者安慰与鼓励,在点头的同时,都小声地发出“嗯嗯…”的声音。很多记者才采访过程中,听到被采访者的回答,他们都不做答,只是发出“呵呵…”的笑声、“啊…”这样惊讶的语气等非语言性的声音。
三、服装饰物
(一)服装。有句话说,记者就像一条变色龙。这不仅仅说记者在不同地方、采访不同职业的人时,角色要随之改变,而且指他们的服装也要随之变化,也就是说,记者的穿着要适合他的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记者能否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以自身形象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方先看到的是你的外在形象,除了天生的外貌之外,得体的着装、和蔼的态度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二)饰物。有些记者也许家里比较富裕,带着很粗的金项链、金耳环,甚至还有金手镯。如果她要去山区采访当地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由于山里的孩子们几乎没见过这样的贵重首饰,所以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孩子们肯定将很多注意力集中到她的饰物上,这样就可能会影响她的采访效果。
记者节感言例8
随着《东方时空》等一批电视新闻杂志性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形象的推出,主持人开始拥有***的声音,一种和电视画面相配合,属于自己的思考过的声音。主持人纷纷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反映出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焦点、热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
一、敏感独到的新闻思维
新闻思维的本质是读者思维,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时对各种信息,做出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阅读欲望的判断,形成独特的新闻报道。独特的新闻思维意味着要培养新闻的敏感度,进而发散思维,***视角来进行报道,为所写的新闻打下个性化的标签。
有人感叹新闻敏感是看不到、摸不着、神秘又玄乎的东西。其实,新闻敏感并非虚无缥缈之物,而是可感可触,有着实在内容,能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隐藏着的价值的新闻事实,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实施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迅速在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二、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主持人的个性是气质个性、思想审美个性、语言风格个性的多重结合。主持人的气质来源于自身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主持人会将自己的个性特征融汇到节目中,使节目带由主持人气质的特色,从而使节目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如果用“个性化”“人格化”的角度来审视《新闻调查》的主持人,首先它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无论在采访方式、语言风格、性格情感,还是镜头前的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有着与其他人不同的特点,也正因为这一特性使得节目的调查过程多元又丰富,而且因为节目个性化传播的需要,也是的记者型主持人的个性在节目中充分地加以体现,成为节目中的一个元素、一个符号。
记者型主持人带有着双重的角色,记者的一面在内容上要求必须通过调查行为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主持人的一面在形式上要求必须以“个性化”、“人格化”的方式,借鉴人际交流的友谊来获取信息,从而就展示自己的一些情感、态度、观点的流露和表现,使节目传递出更多的人性魅力。
三、技巧性的现场采访
美国威・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从导演到结尾》一书中谈到:“即使你不是一位天才作家,仍可做一个很好的记者,但是如果你不善于采访,就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采访是记者型主持人的一项基本功,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除了具备主持人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采访,这也正是对记者型主持人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报道的过程中,主持人的角色往往在转换,面对新闻人物,主持人带着观众去观察去提问,而面观众,主持人既不是万事通也不是新闻的转述者,这就要求主持人具备记者的素质,不断的寻找答案使调查层层展现于观众面前,根据节目本身的需要和观众的心理,精心设计节目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主持人要学会揣摩观众的心理,观众在什么时候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会对什么问题提出质疑,在节目中合理地铺垫、合理地解构、合理地渲染,增强节目的悬念性,这其中,主持人不是个简单的陈述者,而是体现主持人的智慧和引导。其中,悬念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他的根本出发点是把握好观众的心理,让观众和主持人同时面对一个疑点。
四、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如果是一个职业化的记者型主持人,应该以寻找事实真相为目的,他不会回避尴尬的问题,同时会保持人文意识,也就是关心新闻事件中的人。面对真理,不能用简单放任的态度,也不是一味的批判,更不能生硬教化,应该用理性的目光去观察,用切实的行动去引导,将问题合理地解决,使得社会健康发展,这是一份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面对受访者,不管是否地位尊卑,都要以平等、尊重和礼貌的态度对台每一个受访者,在追究真相的过程中,态度有时候直接决定采访效果。
记者型主持人需要就有很强的采访能力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能忽略的是对采访对象的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意识才能平等对待,冷静观察,获得别人的善意,更加客观的进行报道。
五、记者型节目主持人的自我修养
记者邢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屏幕上,诉诸于受众视野中。屏幕形象的好坏,与长相不无关系,但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其内在的魅力。
当今许多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无一例外的具备以上的素质,并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在基于他们深厚学识和文化底蕴上给人以成熟、自信、稳重的感觉,水均益、敬一丹等一批魅力无穷并自成一家的主持人,正是她们丰厚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化功底,成就了他们的主持风格,也促进他们主持节目的品牌效应。
记者节感言例9
“三分写,七分采”是新闻采访需要遵循的原则,对于新闻采访的对象来说,问题的内容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有时,记者采用的采访角度不正确或者方法不合适,都会导致无法获得一些必要的信息,造成新闻采访失败。所以,运用不同的采访技巧对新闻记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再者,新闻采访并没有固定的方法,所以,采访技巧对于不同记者、不同采访对象也应灵活改变,不能囿于固定的内容和形式。
1新闻记者自身素质水平的影响
对于记者来说,要达到采访目的就必须依靠自身对客观事实的把握以及观念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记者才是新闻采访的主体,所以,拥有较高知识水平、采访才能以及相关学识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有较高的***治水平、科学的世界观、对于新闻事实的真知灼见和高超的采访技巧。由于新闻记者的现场采访还需要使用话筒、摄像机等器材,在摄像机镜头间,记者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控制采访现场。
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采访是需要和采访对象进行口头交流的,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中央电视台的很多“名嘴”就是很好的例子。只有这样,采访对象才能充分理解记者的采访意***。在组织采访语言内容时,记者应注意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同时又不丢失细节。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随机性,对于突发性新闻更是如此,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也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从这个方面来看,随机应变、控制现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记者囿于固定的采访方式,即使在采访前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但是在采访现场可能会有各种突发因素造成采访质量不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恰当的提问方式
采访的主要内容是谈话,谈话是一门语言艺术,采访同样如此。在采访前,记者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了解被采访人的具体情况,例如性格特点等,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记者深入了解被采访人的思想方式等,例如采访专家学者。一味的我问你答势必会比较枯燥乏味,应在记者和被采访人之间建立交流平台,让被采访人认同记者的观点,敞开心扉主动倾诉,能够有效提高采访效果。举例来说,陈明(河南广播电台著名记者)每次采访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达,熟悉采访环境,了解被采访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细节,确定恰当的采访方式。如果采访对象不善言辞,不会主动倾诉,那么记者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消除距离感,可以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让采访对象感到亲切;如果采访对象是业界领头羊,但是知识水平不是很高,主持人可以使用比较朴素的语言,尽量贴合采访对象的身份和特点。
没有职业的被采访人,只有职业的采访者。采访对象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有些善于侃侃而谈,有些则较为紧张,因此,在采访时不能急于提问,这样会增加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更不能居高临下,而应循循善诱,和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让采访对象能够在严肃又不失轻松的氛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善于观察
通过细致的观察,记者能够获取细节材料和形象生动的现场材料,进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说服力。细节观察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对记者来说,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同样重要。比较好的例子就是斯诺所著的《***印象》一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细致传神的细节描写,例如文艺演出中,***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披在号手身上的细节,充分体现了***爱民如子的优秀品质。
在新闻采访中,观察可以分为两类,即人物观察和环境观察。对人物的观察重要是人的外貌、声音、衣着等,这些细节能够很好的将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让电视新闻更加生动;人物的动作、举止也是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要素,将这些细节添加到新闻报道中,能够让新闻报道有血有肉,更加丰富充实。对新闻采访来说,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观察现场也是一种采访,能够让记者获得一个独特的角度以观察采访对象,让采访更有立体感,生动感人。
4创造良好的现场感
一般情况下,记者需要在事件发生地进行采访,记者应培养较好的现场感,通过记录和描述环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给观众,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记者应做好语言组织,尽量言简意赅,切中主题,但是要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转变采访内容,充分的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例如在甬温高铁事故中,事故受害者家属本来就已经非常悲伤,此时任何言语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是伤害,在这个时候进行采访显然是不妥的。对于专家学者、单位部门的采访,一定要深入,透过现象看本质,让观众了解事件背后的信息而不是表面。
5灵活的采访方式
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为了保证新闻报道及时有效,记者往往要深入一线采访,这个时候的新闻现场错综复杂,当事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采访方式效果不好,就及时的转变到另一种方式上,力求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再者,在新闻采访中,任何形式的主观臆断都是不允许的,也就是在采访中不应带有个人主观思想,应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上,保证采访的公正和客观。如果采访者出现语言前后矛盾的情况,应予以求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记者节感言例10
1、每一位记者或是曾经的记者,都不会后悔人生有这样一段时光:我曾用力地理过这个世界,并勇敢地去探寻事实、发掘真相。记者节快乐。
2、因为有你,感动传递;因为有你,良知无际;因为有你,天地真至;因为有你,邪恶无地;因为有你,黑暗无戏;因为有你,新闻不息;记者节日,祝你福喜。
3、千山万水只等闲,受苦受累不言弃,心中无怨亦无悔,镜头捕捉情与感,笔下记录是与非,借问世间谁英雄,众所周知是记者。节日快乐。
4、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是因为记者朋友们的存在,社会才彰显的更加丰富多彩。记者节,祝福天下所有记者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5、送你快乐,愿你记牢,忧愁烦恼,统统忘掉;送你平安,愿你记牢,危险病菌,统统忘掉;送你幸福,愿你记牢,悲伤苦闷,统统忘掉。祝你记者节快乐!
6、天地之间百姓秤,公平要看记者行,今日欣闻您节日,特来短信祝愿行,新闻热点您最行,头条压轴看您行,辛苦的新闻工作记者,节日快乐!
7、辛辛苦苦加班加点赶稿熬夜,只为真实能尽现人民眼前,兢兢业业劳心劳力跑腿采访,只为正义能不屈人间,记者节,向那些辛苦工作的记者致敬,祝福!
8、社会的百态,那是你的国度永恒的主题;真实地揭露,那是你的人生最大的使命;倾情地投入,那是你的理想最原始的回应。记者节,祝你快乐每一天。
9、没有书的内容丰富,没有新闻的内容前卫,没有小说的耐人寻味。但是,你们却用亲身体验刻画着一幅幅真实的画面。记者节,关注记者群体,衷心祝愿天下记者同志们健康快乐!
10、写酸甜苦辣,述是非真假,这是你们严肃又公平的职责,这是你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伟大的记者们,你们辛苦了!是你们的节日,祝你们工作顺利,平安健康!
今日记者节祝福语句子大全
1、一个采访,两腿奔忙,三魂劳累,四处收藏,五尺之躯,六神难安,七步成章,八方见报,九流十家,十分欣赏;记者人生,如此辉煌;记者节日,祝福送上,愿记者你,快乐永伴,幸福安康!
2、一份快乐,凝聚在笔尖,一份追求,永驻在心间,一份美好,定格成照片,一份关爱,唤来春满园,一份荣耀,无冕却灿烂,一份永恒,化作爱无边。记者节,祝所有新闻工作者工作顺利,幸福无限。
3、千山万水只等闲,风吹雨打家常饭,受苦受累不言弃,心中无怨亦无悔,镜头捕捉情与感,笔下记录是与非,借问世间谁英雄,众所周知是记者。节日快乐!
4、月日,记者节:戒浮躁;戒酒色;戒功利;戒杜撰;戒虚假;戒溜须;戒拍马;戒浮夸。“八戒”,“记者”记住了,坚守节操,从容前行,祝早日取到“真善美真经”!
5、一双慧眼是非明辨,一腔热血为民代言,一付铁肩担当道义,一支利笔除恶扬善。记者节,祝全国记者理想在笔耕中闪光,荣誉在追求中实现。
6、一字千金不畏权力勇报道,千金一行为人为民敢伸张。记者节来到,愿记者轻松工作别多跑,大家欢迎把你抱,坚持正义一直报,祝你幸福快乐。
7、通达社情民意是你们肩负的使命,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是你们的责任,你们是群众心中的寄托,是我们崇敬的记者。在记者节里,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8、勤奋是你的本性,真诚是你的职责,记录真实的故事,做为人民服务的学者。默默的付出辛勤的记者朋友,你们是真正的人民英雄!朋友记者佳节祝你好运!
9、记者是伟大的,这伟大的精神需要人传扬;记者是光荣的,这光荣需要努力做垫底;记者是神圣的,这神圣需要记录来承托。记者节到,祝愿天下所有的记者朋友们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10、风里来去不言苦,大雨磅礴若等闲,为了报道快又准,不惜舍身赴前线。记者工作不容易,送上祝福表心意。祝你工作多顺意,身体健康少病痛。
今日记者节祝福语句子大全
1、记者是世界的“探照灯”,是时代的“瞭望哨”。记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的化身”。记者节,祝福你敬爱的记者:边走边记,彰显正义,平安报道乐此不疲!
2、一个采访,两腿奔忙,三魂劳累,四处收藏,五尺之躯,六神难安,七步成章,八方见报,九流十家,十分欣赏;记者人生,如此辉煌;记者节日,祝福送上,愿记者你,快乐永伴,幸福安康!
3、一份快乐,凝聚在笔尖,一份追求,永驻在心间,一份美好,定格成照片,一份关爱,唤来春满园,一份荣耀,无冕却灿烂,一份永恒,化作爱无边。记者节,祝所有新闻工作者工作顺利,幸福无限。
4、千山万水只等闲,风吹雨打家常饭,受苦受累不言弃,心中无怨亦无悔,镜头捕捉情与感,笔下记录是与非,借问世间谁英雄,众所周知是记者。节日快乐!
5、月日,记者节:戒浮躁;戒酒色;戒功利;戒杜撰;戒虚假;戒溜须;戒拍马;戒浮夸。“八戒”,“记者”记住了,坚守节操,从容前行,祝早日取到“真善美真经”!
6、一双慧眼是非明辨,一腔热血为民代言,一付铁肩担当道义,一支利笔除恶扬善。记者节,祝全国记者理想在笔耕中闪光,荣誉在追求中实现。
7、一字千金不畏权力勇报道,千金一行为人为民敢伸张。记者节来到,愿记者轻松工作别多跑,大家欢迎把你抱,坚持正义一直报,祝你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