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篇1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理想 教育行为
当命运将马修带到誉为“池塘之底”的这所寄宿制学校时,马修首先面对的是一位严苛自私的校长,一群顽劣、叛逆、心灵扭曲的问题儿童。但马修没有退缩,反而教给孩子们真诚、尊严和爱。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很多老师放弃了暴力的教育手段,懂得了教育的含义,于是整个学校开始弥漫着体现人尊严的空气,连校长都被这种氛围感染,快乐地加入到学生放飞的活动中。
生活中,马修并不得意,他一直很压抑地生活,一直很沮丧地生存,他的人生是失败的,他不想当老师,却当了老师,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音乐家,可这一辈子也只是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来到这所学校,马修不得不服从于学校制度,服从于校长的命令,但在制度和命令下他还是尽自己所能多地为孩子们考虑。虽然这些微不足道,但温暖了内心冷漠麻木的学生,唤醒了明哲保身的同事,渐渐改变了囚笼般的学校。当马修被迫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开始懂得尊严与爱的意义,当他们被反锁在教室里时,他们用向窗户外的天空用力掷出一只只签了名的纸折飞机这种特殊的方式送别他们真心喜爱的老师,以此宣告心灵和精神的自由。马修成功了,这是他教师职业的成功,更是教育理想的成功。正因为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尊严与爱的种子,播下了理想和智慧的种子,所以最后才收获了孩子们健全的人格。
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在现实中教育到底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应给予学生尊严、爱,与宽容
电影中马修的教育行为中折射出了人本主义的很多教育理念,他将学生当成有尊严的人来看待,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还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及时的善意的沟通很重要。每当孩子们犯错时,马修立即和犯错的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处境和出路,提供解决的方案,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特别的是,马修不回避矛盾,可也从不把矛盾上交给校长或转移给家长,而是引导和教育学生一起正视矛盾,研究矛盾,从而解决矛盾。他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学生、面对困难,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马修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把教育当做是形成和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理性、能够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的过程。马修在教育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爱和宽容,换来了学生对他的尊重、爱和信任。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马修没有把犯错伤人的李基度交给校长体罚,反而派李基度照料因他而致伤的老麦,让他借此体验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冲动行为的后果。最后老麦说:“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样害羞,他已经知道他错了。”老麦的慈爱和宽容感化了李基度。我想,这是真正的教育。宽容,但不纵容,更不是宠爱和溺爱,这才是真正的师爱,真正的教育。
善于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马修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老师看见时,马修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那位老师不相信,警告马修不要总是袒护学生,马修气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被认为是在进行预谋策划。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会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那么在老师的偏见与歧视之下,再天真善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教育工作者当引以为戒。“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人的潜意识总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从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与激励中树立学习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鼓励和支持。
二、教法得当、奖惩得当
学校校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他采取“刺激—反应”的模式。虽然这种强化会非常及时有力度,可一旦过分强调,孩子们就容易形成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所以孩子们在校长面前中规中矩,在校长背后则是调皮放肆无所不为,即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报复也会越厉害。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取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盯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对待孩子们严苛、冷酷、无情,而孩子们就会变得更加叛逆。
马修采取的是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保护孩子们免于校长的是安全的需求,对皮比诺爱护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对想买热气球而偷了十万法郎的柯宾采取的“包庇行为”是尊重的需求,而对莫朗的音乐天赋的发掘则是于他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育在面向所有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体的差异,充分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发展途径最适合他们,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待智力水平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
例如:皮比诺失去亲人,弱小而孤独,渐渐孤僻起来,马修则是像父亲一样去关爱他。他从不谈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却出乎意料地被选为合唱团副团长,让他逐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和爱心的力量。
极具音乐天赋的莫朗。曾被前任班主任称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的结合”。他由单亲妈妈抚养,非常敏感。马修体会到这位单身母亲的含辛茹苦,当莫朗犯错时马修用“补牙”作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维护莫朗的自尊心,后来又放正在受罚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亲。在组建合唱团时发现他的独唱天赋,悉心培养。当莫朗误会将墨水瓶砸向他时,他仍宽容地安慰这位失望的母亲,并取消莫朗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在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修又重新让莫朗担任领唱,给予莫朗充分的肯定,最终感化莫朗。
相反那个叫孟丹的孩子,虽然看上去很粗暴、邪恶、谁都不喜欢他,但他的内心还是有善良的、美好的一面,只是被“教”坏了,一个本应有无限前途却遭受人性遗弃和教育遗弃的非常可怜的孩子。他是坏教育、反教育的教育产品,是一种教条主义的简单、粗糙、暴力教育的牺牲品。孟丹放火烧掉的不仅是学校,还是一种可恶的教育。
我想,老师不管在任何状况面对教育对象的时候,心底里都还是应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丽。
四、创设良好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社会发展
教育的好坏与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好坏往往有很大的关系。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除了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外,还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在积极的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成为社会人。
马修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同校长周旋,一方面对校长妥协和退让,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底线和信念,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快乐、民主的学习氛围。虽然幸福是那么短暂,但孩子们至少体验过。
我想,当我以后再面对教育理念与现实的矛盾时,遇到非常调皮或者有某种学习障碍的孩子时,遇到教书育人的艰难和痛苦时,我就会想到这部电影,想到马修老师,想到他的身上所象征的人性的美,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美,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默契、相互成就的美、教育理想和信念的美。
我想这样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才具有教育的内涵与境界之美。
参考文献:
[1]高山.别小看心灵的力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启示录[J].当代电影,2005(5).
[2]王立.浅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克雷芒·马修老师[J].电影文学,2010(12).
[3]王青.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J].文教资料,2009(25).
理想教育篇2
教育改革为什么会发生?因为现实的教育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理想的教育存在差距。教育改革就是由现实的教育走向理想的教育的过程。人们对理想的教育或者说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期望,就是教育理想。这是教育理想的一种含义,也是本文所指的教育理想的含义。教育理想还有另一种含义,即人们希望通过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比如理想的人、理想的生活和工作。两种不同的教育理想含义,意味着教育理想的主体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另一类是其他人或单位,比如***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等。教育理想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是人们对现实教育反思的结果。人们有不同的需要,因而也有不同的教育理想。
在这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教育理想还有用吗?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人们的“自利”动机充分地激发了起来,教育领域也受市场化的影响,一些人逐渐放弃了教育理想,终日沉沦于现实的功利之中。尽管如此,仍有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怀着教育理想,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事业中。教育理想成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原动力。教育理想使他们意志坚定,使他们即使面临再多的困难、挫折也依然坚持。他们不会在乎教育改革的一时得失,不会“走马灯”似的今天规划这个改革,明天又去实施那个改革,因为他们知道教育是什么。有教育理想或者能够坚守教育理想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能够超越一时之利,将教育看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成全人、帮助人发展的过程;他们会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志业而不只是职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和教育改革中去,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只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即使困难再多、阻力再大,他们也会去大胆尝试。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教育理想,让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寻求教育变革;正是坚守教育理想,让他们稳步前行,日益接近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真谛。当代中国的教育之所以还有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还有这样一批持有并坚守自己教育理想的人,为了教育的改善而殚精竭虑,正是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推动着中国教育稳步前行。
教育理想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教育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当你在反复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断给出自己的回答时,就说明你对现实的教育存在不满,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也就意味着你的心中有一种教育理想,在指引着你从事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理想,是你自己根据现实教育的问题主观建构出来的,是你对教育诸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的一种要求和设计。只有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想,是基于教育自身的诸构成要素而提出或设计出的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或形态。因为他们身处于教育之中,对教育的体验最深刻,不只是从“理想实现”的结果层面来思考教育理想,而是更注重“理想实现”的过程——什么样的教育过程,教育内部怎样合理、有效而又合乎道德地进行组织,才能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一般的人或群体,他们身处于教育之外,他们的教育理想往往偏重于教育是否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目标,“教育”在他们那里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目标的工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身处于教育之中,每天与教育打交道,甚至痴迷于教育、为教育癫狂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才有资格称得上是有教育理想的人。他们在思考着“善”的教育、“好”的教育,而不只是“利”的教育、“用”的教育。这种教育理想的形成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日益浮躁的功利主义社会背景下要坚守这样的教育理想更加不易。具有并坚守自己教育理想的人,在改革中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或阻力,他们也必定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的努力可能在短期内见不到效果,也可能失败,因而会受到诸多责难、批评,承受很大的压力。有鉴于此,教育行***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他们应该更加宽容、包容。
中国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理想,呼唤有教育理想的人,尤其是具有并坚守自己教育理想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作为当事人,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呢?
首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反思。对理想教育的期待不是凭空产生的,有教育理想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去构造理想教育,而是基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所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要进行终身学习,将自己视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和持续的学习者。只有学习教育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形成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等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对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敏锐观察、辩证分析、深刻思考,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知道教育改革向何处去,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坚持的教育理想。教师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批判,可以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教育情感,确信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职业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
理想教育篇3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有理想的人充满激情和正能量,生活是阳光的;有理想的人明白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学习是积极的;有理想的人坚定地走在追梦的路上,时间是宝贵的。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力***,对未来抱有巨大的期待,理想教育对小学生比对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内在的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理想教育更为重要。小学应当让理想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灯塔,引导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有理想应当成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那么,小学阶段如何开展理想教育呢?下面结合笔者的理想教育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上好理想教育“第一课”
(一)上好理想教育“入学第一课”
面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教师要上好理想教育“入学第一课”。
一年级新生入学是正式踏入学校大门的开始,原来以游戏为主的校园生活将转变为以学习为主。教师会连续几天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入学常规教育,包括纪律、卫生、安全、作息时间等。学生进入小学后,开始往往感受到的是太多的规则和要求,而不是进入学校大门的美好。我们在班级入学教育中,除了进行常规教育,还要进行理想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们知道,今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展开的。他们将在小学生活中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为将来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做准备。
第一步:树理想。教师在班级教育中,用具体化的职业理想,如长大当医生、当教师、当警察等,引导学生们初步知道什么是理想,并确立自己的理想。
第二步:说理想。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想,能说出自己的理想是学生感受成功的第一步。不要求学生说出的理想职业分类名称多么标准,而只需要他们简单理解。小时候的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改变,但不能没有理想。
第三步:画理想。学生画出自己实现理想后的画面,如教师上课、医生治病;也可画与理想有关的内容,如想当飞行员的画飞机,想当宇航员的画太空。学生们在画上写好自己的理想,分别张贴到教室和家里,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理想,知道现在所做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贴到家里的,以后学生自己保留;贴到教室的,以后放入“理想教育档案”,并长期留存。从小种下理想的种子,也许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成年以后再看儿时的理想,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将来哪个学生实现了他的伟大理想,回到母校、看望老师的时候,如果老师能拿出他最初的梦想,我相信,对他心灵的震撼绝不亚于看到当年的作业本。每一位教师用心做好这件事,一定可以使之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要利用学生踏进小学的第一步,让每个学生在心里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使一年级新入学儿童满怀激情地投入小学生活,使学校成为儿童主动发展的乐园。
(二)上好理想教育“开学第一课”
一年级下学期和其他年级每学期都要上好理想教育“开学第一课”。
每学期伊始,教师都要检查学生假期作业,进行纪律、卫生、安全等常规教育。教师唯恐收不回学生的玩心,大多数学生感受到的却是枯燥,甚至有些学生有了严重的“开学恐惧症”。我们在班级的开学教育中,上好新学期的“理想教育课”。让学生回顾理想,总结自己在上学期学习生活中取得了哪些成绩和进步,假期里有什么收获,然后确立新学期的具体目标,填写“理想教育目标卡”。
“理想教育目标卡”用大量优点树立学生前进的信心,用具体目标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低年级可由教师引导、家长帮助填写,中高年级逐渐发展到让学生小组交流、自主填写。填写优点不少于十条,如学习认真,团结同学,能自己整理书包等;确立进步目标要具体,最多两条目标,引领学生明确自己最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上课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做小动作等。目标卡一式两份,班级保存一份,家庭保存或张贴一份。新学期就是新起点,每个学生激励自己在新学期向新目标前进,从被动接受管理到自己主动发展。
二、系统开设理想教育校本课程
各年级每周设立一节理想教育课。随着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理想教育的形式、内容也逐步丰富起来。
一年级,从“入学第一课”说理想、画理想开始,在以后的理想教育课中,教师要逐步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完善自己的理想。理想可以是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引导学生从职业选择的角度(例如当科学家、医生、教师等)树立大理想,关键是解决好“为什么”,而不是“当什么”。小学生说不具体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着说。不需要说得太全面,但必须有正能量。教师搜集理想教育的故事、影片等,引導学生强化实现理想的愿望。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要向着目标不断进步。
二年级,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明确怎样才能实现理想或者说为了实现理想要怎么做。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表示: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运动员,为祖国争光,我要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当然低年级学生不可能都说得好。教师要耐下心来,引导学生慢慢表达,甚至可以暂时引导到如何好好学习。二年级应该开始写理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把自己的理想及其理由用文字简单地描述出来,并简单地写出为了实现理想应该怎样做。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搜集理想教育的故事、影片等,结合学期初制订的理想教育进步目标进行简单的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进步目标。
三、四年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促使每个学生围绕学期目标不断进步,逐渐达到自觉“以未来的要求要求现在的自己”。学生能以“我的理想”为题写简单的作文,用文字较清楚地描述自己的理想及其理由,能写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应该怎样做。搜集理想教育的故事、名人名言等,鼓励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五、六年级,小组同学继续交流各自理想并进行互评。学生逐步树立我是独一无二的、我要不断向我的理想前进的坚定信念。教师提醒学生不让理想淡化、消失,并以“我的理想”或“几十年后的我”为题,展望未来。班级开展“放飞梦想”“带着梦想起航”等朗诵会,不断坚定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
三、持续进行理想教育活动
(一)每天进行理想宣誓
进行宣誓,把理想写进每个人的潜意识。利用晨诵开始时间或班主任上课师生问好时间,每天喊一遍理想宣誓口號,如“不忘我们的使命,牢记自己的理想,向理想远航!”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按照自己的誓言去做。教师要提醒学生,宣誓的同时头脑里要想到自己的理想、祖国的未来等画面,逐渐产生一种 “祖国强盛,我为祖国做贡献”的荣耀感。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理想教育课的内容,适当变换宣誓口号,如“我进步,我快乐,向我的理想前进!”“我是独一无二的,向我的理想前进!”等。
(二)社团活动倡导理想教育
结合社团特点,给学生长远启迪。文学社团,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写几篇美文,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梦,让学生爱上文学,以文学提高生活情趣,就有可能造就未来的文学家。美术社团,不仅关注***画的外在表现、重视绘画技巧,更要关注***画的意境和背后的故事,培养发现美的慧眼,培养美的心灵和内涵,激发艺术家的潜质,坚定艺术家的梦想。体育社团,不仅关注当前的竞技水平、重视比赛成绩,更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之情,即便培养不出冠***,实现不了冠***梦,也会培养出体育的优秀接班人,让冠***梦得以传承。
(三)丰富理想教育专题活动
结合活动特点,坚定理想信念。如可将书画展活动标题“迎国庆书画展”变成“未来的书画家迎国庆书画展”,活动的“前言”等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歌唱比赛改为“小歌星演唱会”,组织“未来的乔丹”篮球比赛等,利用活动标题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感受追求理想的快乐,树立实现理想的信心。再如低年级组织“我的理想”绘画比赛、影片观摩活动、听故事比赛等理想教育活动,中年级组织做手抄报、写观后感、讲故事比赛,高年级组织“放飞梦想”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理想教育活动、“理想与现实”辩论会等理想教育活动。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书记,一位位感动中国、感动家乡的先进人物,成为理想教育的鲜活教材,逐步增强学生对理想的情感体验,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教育篇4
我淘书的渠道,大抵有这样几个。一是循着自己喜欢的作者,去搜他的著作,或是他所读过的书籍来,以一饱眼福;二是报刊的书评书荐,比如《中国教育报》的读书周刊,比如《书摘》《读书》等杂志上的书刊讯息;三是逛书店,有时并未淘到心仪的书,那逛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四是网上搜索,比如浏览当当网等网站,在网上流连,也逛得心旷神怡,常常不知疲倦。
当时在网上究竟是怎么发现《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这本书的,如今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一看文字介绍,就觉得此书值得一读,便立马下单。
及至看完刘百川先生的这本日记,便知此书不仅仅是“值得一读”。它和我的很多教育思考不谋而合,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些治教主张。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68篇日记,是作者从1931年7月1日担任新民小学校长开始,两个多月来所写的日记。日记所记叙的,是刘百川先生在这个小学校长岗位上的所思所虑、所作所为、所谋所求。文字是十分平实的,那些事情似乎也简简单单、零零碎碎,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是深刻至极。直到现在,我还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时常信手翻阅。
中国的1931年,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份,内战未息,日寇入侵。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境况可想而知。从刘百川的日记里,我们却看到了在那个无法“安居”的时代,一代教育人“乐业敬业”的精神与状态。而这种精神与状态,正是这本日记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
刘百川先生生于1903年,卒于1971年。已经离世40多年的他,对于如今的一些教育现状,估计也是想象不到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似乎就理所当然地少了一些崇高,少了一些纯粹,也少了一些尊严。最不应当浮躁的教育,却真真实实地多了一些浮躁。而80年前的刘百川,在一个小学校长岗位上,既没有追赶什么潮流,也没有心浮气躁,更没有怨天尤人。他沉心静气、有条不紊地把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一一体现和落实在办学的具体实践之中。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样做真正的教育人?这本小学校长的日记,可以解答我们很多很多的疑惑。
刘百川先生作为一位校长,把对于教育的热爱,对于学生的爱护,对于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悄无声息地展现得淋漓尽致。“办理学校要从坚实平易上做工夫”,这是刘百川先生在他所任职的新学校即将开学时,对学校同仁提出的三点希望之一。而80年后的今天,“坚实平易”的教育,依然是值得憧憬和向往的。
尽管时代在飞速发展,但因为人类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所以教育的本质也不会改变。刘百川先生在《孔子教育哲学》一文中,归纳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五个要点,即“适应个性、注意趣味、以身作则、教不择人、善用启发”。他认为孔子的这些教育方法,“颇足为后世为人师的取法”。
事实也确是如此。两千多年来,“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而这些“木铎”,时至今日也仍然难以摒弃。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断言,在人类基因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异之前,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不可能革掉这五条中的任何一条。
作为一位教育人,首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坚守与践履。刘百川先生在接到县***府委任状的那天,就为自己当好新民小学校长定下了“八条态度”。而这“八条态度”,与教育直接相关的,仅有一条:“教育的目的,在造就儿童,一切的设施,自当以儿童为中心。”虽然只有一条,但刘百川先生却是扎扎实实、真真实实地在贯彻和落实。
教育需要的不是花样翻新与眼花缭乱,而是执着的坚守与朴素的践履。刘百川先生无疑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和示范。68篇日记,篇篇都是很好的注脚和阐释。
比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遍寻这68篇日记,都找不到这个词。但是,刘百川先生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得非常真实、非常彻底。教师延聘、学级编制、训育问题、成绩考核、校具管理……事无巨细,所虑极为周密,缘由只有一个:“以儿童为中心”。如在儿童桌椅安排上,刘百川先生考虑得十分细微,“根据合理的标准(如桌高应当身长七分之三加一寸,椅高应当身长七分之二等),重新整理一下,以桌椅的高矮,分为六等乃至十二等,每一桌子和一椅子,都编有号码”。其目的,就是为了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增高适时更换桌椅。
如今的教育设施设备,已十分现代化与多样化,但其使用之“道”,还需向刘百川先生好好学习。“以儿童为中心”,在刘百川先生的办学中,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与作为。
教育需要坚守,但绝不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随着时代的发展,少年儿童成长的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应当敏锐察觉和深入思考社会变革给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带来的各种新的影响,从而在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中多一些因势利导、多一些积极改进。
刘百川先生也特别重视“改进教育”。他指出,“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儿童的研究,实为目前重要之工作。关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之程序,学习心理方面的各项问题,都要加以切实的研究,作为改进教育的根据”。在他制定的校务工作六个重要原则里,其中第二条就是“适应社会需要:调查社会状况、地方职业种类、家庭生活情形、毕业生出路等,作为设施教育的标准”。对于儿童的训育,刘百川先生确定了“合于儿童生活需要的”“合于时令的”等六条标准。但是,刘百川先生并不是盲目的“追新族”,他在学校开学之前对同仁提出的第二点希望就是“凡所设施,务求效率的增高,不在乎方法的新旧”。因为他坚信,“教学之原则,要一一从事实方法去实施起来才能达到教学之目的”。
如今的教育饱受诟病,其实很多时候也颇为冤枉。但是,有些问题的确是不能忽视的,比如,教育理想与信仰的缺失,教育情怀与精神的匮乏。
教育崇高信仰和教育伦理价值的回归与坚守,已是迫在眉睫的治本清源之事。刘百川先生的这本日记,给予我们最为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就是如何满怀真情、细致入微地把崇高的教育理想落实在坚实平易的教育实践之中。
作为一个教育人,既不能没有教育理想,也不能没有踏实干事的精神。每每翻阅刘百川先生的这本日记,我就不由得遐想,如果今天的每一位中小学校长,都像刘百川先生那样办理学校,那些令人头疼、惹人诟病的教育问题,也许就会减少很多很多。
于是,在我读完这本日记不久后的2013年暑假,我们购买了三百多册此书,把它作为我区“修远行动・教师阅读计划”的阅读书目之一,赠送给了全区中小学校的每一位校级干部。
理想教育篇5
一个清新的早晨,缕缕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碎金一般洒落在地上,耳边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和孩子们悦耳的读书声。然而这样的美景却常常被不远处传来的呵斥声打破: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单词都学不会,将来能干什么?”
……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孩子学习遇到了困难,妈妈耐心地劝导:“慢慢来,别着急,多读几遍就会了。”
阳光渐渐明媚起来。终于,孩子流利地背出了那段课文。
二
一个闲适的下午,阳光暖暖地拥着大地,忙了一周的主妇带着孩子在小道上散步交谈,轻言细语,一派详和。一辆三轮车缓缓地从她们的身边驶过,三轮车夫吃力而缓慢地拉着车。妈妈一下子找到了送上门来的“论据”:“看到了吗?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和这个三轮车夫一样,没钱没地位,靠出卖体力谋生!”
……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三轮车从人们身边驶过,邻居、熟人都热情地和车夫打声招呼,道声辛苦;年轻的妈妈对孩子说:“看到了吗?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宝宝将来一定也要做个有人生目标的人,而且要为之付出努力哦!”
三
一个傍晚,孩子好奇地在厨房门口张望着,水灵灵的大眼睛盯上了砧板上青翠的黄瓜。于是,孩子小心翼翼地拿起刀,笨拙地切了起来。
“妈妈,将来我想当个厨师。”孩子满怀憧憬地仰面对妈妈说。
“傻孩子,怎么能想当个厨师呢?将来我们要做科学家,做公务员,做白领才行,知道吗?”
……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妈妈亲了亲孩子,面含微笑:“是吗?我家宝贝喜欢做菜,将来一定能成为让妈妈骄傲的全世界最出色的厨师!”妈妈走到孩子身后,拿起刀,细心地教起孩子如何切菜。
四
如果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画面,都可以变成我希望看到的那一幅,那么我理想中的教育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诞生。
我理想中的教育,不是将孩子们分成三六九等,也不是教他们死学滥背,更不是教他们一生只冲着一个“官”字、一个“钱”字而去。
教育,应该教给人理想,教给人平等,教给人真诚,教给人勤劳,教给人奋斗的勇气和方法……我不知道这样的理想何时才能真正植根于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心里。
理想教育篇6
(一)关爱学生,善于沟通
职校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很调皮,你会严厉的体罚他们,用苛刻的语言侮辱他们么?如果你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子女相信你不会这么做。爱是教育的万能钥匙,我们要坚持将关爱撒播到他们每一颗需要润泽的心灵,他们已经背负了中考失败的打击,正处于人生选择的转型期,或者是欠缺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离异儿童,在学校我们是学生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人,他们自然而然会将一些情感、期望与爱的需求转移到我们身上,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期望得到我们的肯定与鼓励,甚至是一声上课的提问或者身边走过时的停顿,如果我们这时能像长者般的关爱和引导,朋友般的交流,他们一定会从这份教育中读懂关爱而逐渐成长起来。
(二)终身学习,充满激情
在信息时代,我们已经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懂得网络,在百度、谷歌中输入任何想知道的问题,学生都可以获得***文并茂的答案,此时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在教育之余需终身学习,让自己站在专业领域的前沿,引导他们走进每个陌生的领域,对这些事物产生美好的追求,让他们仍然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知识的生命力,这样爱学习的老师才会培养出肯思考的学生。教师的知识也应该包罗万象,用知识渊博来获取教育的权威,所以师者即使做不到学科间相互沟通的全才,也要为自己拓展一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成为“综合意识和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改进课程结构,跨越学科界限,扩宽学术视野,适应综合性教学的新师资”。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保持新鲜,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热情也会像学生一样富有朝气。
(三)快乐心态,善于包容
常有职校老师抱怨被调皮的学生气的夜不能寐,那为什么他们会捣蛋,我们能不能改变他们?要知道挽救一个学生的灵魂有时比挽救他的成绩更让人感到成就感。处于转型期的学生个性绽放、教无定法,老师们应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度地要求他们,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以学生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开朗、有思想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二、理想的职校学生
有句话说的很好,“如果你看学生像一个个魔鬼,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地狱中;如果你看学生像一个个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里。”职校学生在小学、初中可能就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被偏见而掩埋了自己的理想。当他们走进职业学校时应该是个新的开始,这里没有成绩只有技能,没有压抑只有活力。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特点:
(一)建立信心,自律自强
职业生涯是每个职校生的转折点,教师应该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委以重任,加以信任,让他们了解要有才气而不能有傲气,没有才气就要懂礼仪,让他们自律、自爱、自强、自尊,当他们确定了理想后才不会贬低自己的人格,对别人的帮助也会心存感恩,在校园集体生活的“小社会”面对不同利益、不同观点、不同兴趣爱好,面对冲突和妥协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运筹帷幄”这些品质和能力,才能建立责任感,公共活动中不退缩。
(二)全面发展,技能突出
我们的职校生可能在本该活跃的年龄,“为赋新词强说愁”,对知识也报以反常的冷漠,课堂上的沉默和下课后的喧闹成为鲜明的对比。这说明他们对所有教育的东西都在排斥。那何不用考试之外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如果他们职业方向不明确,我们就从不同领域去引领他们,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控制每个学生的潜能,多些才华与技能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有“亮剑”的机会,从而凸显专业兴趣,坚定职业生涯道路。
三、理想的职校课堂
职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那我们又何苦为难他们死记硬背过多的语文古词和函数公式?或许我们将基础文化课课堂转变为阅读交谈、辩论演讲、应用文实际应用、模拟法庭、购物市场、英文歌曲大赛、外语大片欣赏等形式,会让学生们更加热爱专业,爱上校园生活。“理想的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课堂不是寂静无声的***书馆,课堂也不是热热闹闹的交易所,课堂更不是学生思想智慧的禁锢地。
(一)好奇是学习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事物好奇,他们在受教后能够运用知识,并且进行知识的迁移。一堂课只有一个演员,一种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这里需要教师的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来点燃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的智慧,很多问题不强调标准,答案可以多元,让学生们的思想火花迸发,我们欢迎学生质疑结论,给他们时间去搜集资料更新传统的教材内容,师生共同奏出充满生命气息和趣味的课堂旋律和乐章。
(二)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将学生还原成自由的学习者时,就会涉及到纪律糟糕问题。我们可以强化学分制和实验签到考核制度,用学生们在未来企业中的实际操作水平来检验他们在学校中掌握的技能,每位任课和指导教师要对他们在学生成绩册上的各项成绩和技能签名负责和承担法律效力,相信这样比用考试评价更加具有约束力。
(三)打破职业教师的铁饭碗
有句话说,打破教师的铁饭碗,他们才会有新饭碗。我个人认为职校教师更应该打破铁饭碗,定期“下岗”到社会企业中锻炼,这样才会让传授的知识鲜活起来,富有企业特色。通过传教者将学校与企业的隔墙掀翻,克服学校关起门来的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还有什么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呢。
理想教育篇7
人是思想***治教育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以往的思想***治教育管理中,虽然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并没有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明确了新形势下思想***治教育管理观念创新的指导思想,要更新管理观念,就必须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尊重意识。
(一)要强化服务意识
强化服务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发展提供服务的,也是为了营造和创造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成才的基本环境和必要条件。思想***治教育管理者,只有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让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才会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要强化尊重意识
强化尊重意识要求我们在思想***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尊重的需要是人高层次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归属感,从而表现为短暂的狂喜、极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强化这种体验,有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正向发展和认同心理的产生。在思想***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受教育者也是权利主体,他们有权利对管理者、管理措施等提出建议和要求。尊重受教育者,就是要求思想***治教育管理者树立尊重意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保证他们的正当权利。在尊重他们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解释与引导,促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
二、网路信息时代要具备新思维和新理念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必备的交流手段和工具,近年来为思想***治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成为了思想***治教育管理的新领域,在新的领域管理者要具备新思维和新理念。
(一)网络为思想***治教育
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机遇网络作为必备的通讯手段,信息传递迅速而高效,使教育主客体的交流更加便捷。网络为思想***治教育管理提供了超强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治教育管理的效率。网络扩展了管理的范围,丰富了管理渠道,有助于管理者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受教育者多方面的需求,使管理服务更加全面。
(二)网络给思想***治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
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应用,使人们面对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生活空间被“网”分离。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规范使用受阻,使人们的精神价值、道德观念等发生了改变,对受教育者正确观念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以人的思想行为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治教育管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与新情况。
(三)要用新思维积极应
对网络领域网络给思想***治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要求思想***治教育的领导机构和管理者,既要科学利用网络技术和设备,促进思想***治教育管理现代化、网络化;又要积极探索应对网络新情况新问题的思想***治教育管理新模式和新的思维方式。第一,管理方式应由集中走向分散。在网络环境下,下放权力重心,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利用网络上的各种渠道及时跟踪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能够很好地提高思想***治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散式控制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向,其特点在于改变传统的集中型控制范式,形成多个控制中心,控制方式层次化。在网络环境中,受教育者接触的信息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他们理解信息变得主动化与多角度化,不再简单遵循教育者制定的目标,集中控制也难以实行。第二,思想***治教育管理要注重网络建设管理的全面性,努力使管理工作涵盖整个网络系统。要重视包括网络终端化建设、网络安全防范、网络使用经常化和规范化、网络功能发掘和利用等方面在内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构建网络管理系统,注意协调其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使其有效性充分发挥。在网络管理中要强化对网络的行***管理和依法管理,行***管理主要指教育管理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主要指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
三、结语
理想教育篇8
关键词:学生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治教育;融合
1学生教育管理与高校思想***治教育融合必要性
1.1提升思想***治教育水平
思想***治教育的开展需要依靠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载体,促进思想理念的传递,提升思想***治教育质量。将学生教育管理融入到思想***治教育工作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而更好的教育学生。
1.2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将思想***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消减高校刚性教育管理模式,从思想上引领学生,增强学生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认可度。处于高校教育时期的学生,自尊心较强,如果采取强硬的管理模式管理学生,会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而将思想***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中,采取刚柔并济的教育方法引领学生,较为符合学生教育形式。
1.3符合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
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两者融合,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素养,让学生了解到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德育理念为引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与高校思想***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结合思想***治教育的相关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在思想***治教育方面的素养,进而有效丰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实现对学生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工作。而且在思想***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期间,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可以有效实现对教学秩序的维护,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服务,从而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更好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4满足思***教育改革需求
在学习和贯彻***的报告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治课程教学工作的创新,则需要结合思想***治教育的相关内涵和要求,坚持从思想***治教育的改革需求方面出发,加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样一来,从思想***治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出思想***治课程教学的作用和优势,不断结合思想***治课程内容,对学生教务与管理工作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规划和教育内容进行有效制定,不断打破传统思想***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评价方式,弥补传统思想***治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而促进思想***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推动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的引导。而且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治教育的结合,也可实现对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这样符合思想***治教育改革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扩大思想***治教育的范围,充分将思想***治教育相关知识和内容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全方面,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育人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与思想***治教育融合,可以通过成立思想***治工作协调组的方式,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学生管理人员工作之间的有效***治思想沟通和交流,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发展,让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提升自己的***治能力和***治素养。
2学生教育管理与高校思想***治教育融合策略
2.1发挥思想***治教育课程引领效度
从文学视角分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需要促进两者的衔接,发挥其根本性效度。因此,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治教育相融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管理案例,加强思想的引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意识,进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治教育相融合,以正能量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全学生人格素养,规范学生言行举止,进而促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2.2促进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
在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治教育融合中,重视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避免采取硬性管理制度,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重视思想***治教育的融入,以思想***治教育为导向,增强学生对教育管理的认可度。在思想***治教育知识传递中,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变灌输式教学形式,重视探究性、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知识。例如:教师借助实际案例或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引领学生剖析事件本质,为学生提供发言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思想动态,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领,增强思想***治教育质量。
2.3开展网络教育管理活动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治教育的融合,需要促进网络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提升高校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中,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板块,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例如:在学生教育管理板块中,融入思想***治教育内容,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内容与学生教育管理内容相融合,协同引领、教育学生。其次,借助先进技术,获取学生实际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动态,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探究活动。与此同时,借助QQ、微信等平台,传递正能量信息资源,提升学生知识广度。
2.4构建优秀师资团队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所采取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效度,教师身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是管理理念实施的主体。因此,需要高校构建优秀教师团队,促进完善育人管理机制,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首先,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硬性管理体制,尊重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思想***治教育引领学生,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度,进而培育学生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其次,高校加强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转变教师教育管理模式,为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最后,聘请专业化、职业化教师,构建优秀师资队伍,使优秀教师更好的为高校教育事业服务。
理想教育篇9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基础教育实际,论述了教育理想问题,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启发意义。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理想
自人类产生以来,人们就对什么是教育、如何实施教育、如何达到理想的教育和实现教育的理想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说,人类的教育史是一部探索理想教育的追求史,是一部追求教育理想的探索史。
1翻开今天有关教育的文章和书籍,可将其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对过去教育的反思和总结;二是对现实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三是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和向往。然而无论是对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教育的论述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的特点。尽管从实际上来看,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对教育各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但无不与其所处的时代相联系。同时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民族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这些无不说明教育及教育理想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世纪更替,不断推进的全球化历程正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全面和深刻的影响。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高涨。近几年听到的两种声音特别响,一是一边倒的对中国教育的大批判,社会已达成了与传统教育彻底决裂、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共识;二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响亮口号。然而,杨振宁教授却说过,他很幸运地既学习了祖国传统教育中的“推演法”,又学到了美国的“归纳法”,两种方法使他获得了成功。全球化时代使中国教育面临战略选择,与国际教育接轨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然而接轨首先遇到拿什么去接和接什么轨的问题。譬如美国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而我国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的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怎样接轨?正如柳斌同志所说:“我看在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问题上,是无法接轨的”。
对中国今天的教育我们必须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确立时展观点,正确评估我国现实的教育,全面认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该向何处去的问题。固步自封固然要不得,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全球发展的趋势;但“全盘西化”同样是有害的。布什***府以唯一全票通过的法案即是以学习中国基础教育为主的教育法案。我们决不能妄自菲薄。新世纪之初审视我国的教育,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和历史观,不要因为没有大陆本土人获得“诺贝尔奖”而难以释怀,也不要因为常常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而一俊遮百丑,更不要因为外国人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难,但你们必须买我们的货”而耿耿于怀。因没人获得诺贝尔奖而否认中国的基础教育,或因常常获奥赛金牌而沾沾自喜都不利于我们对今天教育的深刻反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现实中国的教育即充满着矛盾:教育培养目标与对教育评估的严重脱节;教育的为社会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功能与现实生活中研究社会、研究学生不够的矛盾突出;基础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基础只重视分数和升学的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社会用人制度中重文凭,重学历而轻能力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教育领域中的反教育现象、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还没有完全根除,所有这些使人们对现实的教育和理想的教育产生了诸多疑问。"
今天的只是现实,理想永远高于现实。失去理想犹如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失去了航标一样是十分危险的。“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对教育及理想的思想须多些理性,少些浮躁,少些功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中指出,2000年以后,再用若干年时间,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则要求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要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十几亿人的素质问题。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管理目标,选择适宜的管理模式。近几年,在上述方面许多地方出现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只是我们必须明确学习借鉴别人的东西,如现成的教学模式、管理经验等,不如学习别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的精神和不断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精神。
理想教育篇10
论文摘要:农村教育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对最迫切需要教育的人1:3,完成***府及国际社会对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教育使命;因而也产生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向往和期待。但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问题,与理想的农村教育有一定的距离。认清理想的农村教育及其实际。将会使我们理性、现实地进行农村教育。
任何教育都是功用性与理想性的结合,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论文百事通教育理想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农村教育的理想是什么?从农村教育功能的价值标准来看,抽象而言有两个方面,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与之相适应有两种“定位”模式,即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我们习惯于站在社会立场上强调其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个别差异,影响了人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而现在农村教育的社会功能又强调了什么?农村教育是否只强调社会功能而无视人的发展在教育中的地位?理想的农村教育在这两者间的施行现实及成因,正是本文力求探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理想缺失的表现
(一)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农村教育并未满足农村社会需要,造成教育理想的缺失;表现为教育目标单一,没有形成适应农村需要的教育质量观。
农村教育发展缓慢,没有培养出与农村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这与农村教育的目标错位有关。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学生;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促成学生智力均衡、全面的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不是立足于农村实际,而是偏重于传授与高(中)考相关的知识。农村教育把目标定得如此狭窄,其结果是,一方面,本地教育的空疏无用日渐显明,人们对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另一方面,则与升学与否以及升学的质量作为评价农村学校的主要指标,把升学率的高低当作改变农村面貌的同义语。这样,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农村教育不应用精英型教育的质量标准衡量大众化教育的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历来是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但不少农村地区教育仍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他们认为主科专业知识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并且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仍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仍偏重对高才生的培养,忽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仍偏重升学的题海战术训练,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国一直强调缩小城乡差别,农村的教育要为农村的建设服务,但现实是农村贫困地区耗费了有限教育资源,为发达地区作了无偿贡献,难以达到为农村的建设服务目的。二十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教育的功能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兼顾升学”。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农村社会全面转型,“已经造成农村教育不一定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事实。重点应是‘为农村社会转型服务”’。ya]农村教育面对这样的要求,应不断进行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看,农村教育中忽略了“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教育理想。
在进行农村教育时,我们应该确认教育的三个面向原则,即面向个人、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中十分重要的就要为农村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保证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即是确认面向人、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的是教育不仅要传授给人谋生的技能,同样是人自我完善、成长发展的途径和过程。
在农村教育中,且不说地方经济困难造成教育硬件严重不足,又不说地方教师学科结构是否合理,我们只说在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学以致用”当然不错,但绝对化恐怕亦有弊病,爱因斯坦也说:“‘教育是什么?’当一个人走出校门,忘了所有的具体知识,剩下的就是教育的结果。”这段话发人深思,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实用功利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人予以充分的重视,否则与科举何异?
自有教育以来,人们就在追求促进人的发展,亦即发展人的个性。农村教育对提升人的地位、人的价值、生命质量的作用如何?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反过来说,如果教育不能提升人的社会地位,只是把人培养成某种思想的奴隶、某种知识的工具,而不是以人为本,不能促进人的幸福,那就不是文明的教育。所谓人的地位的提升反映在四个方面,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这四个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也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性质。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生活在农村,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命过程,就需要“学校的育人目标应该越来越‘渺小’,从过去培养一个完美的人,到通才,再到现在培养一个充实的人’,。〔’]具体地说,关注学生的生命过程的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目标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健康的体魄、基本的文化修养、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充实的精神等。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教育活动中最充分地表现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要求就是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并最终取得教育成果。教育活动的创造性要求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发现新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不要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学生,否则,人会被异化为一架机器,失去主体性和创造性。总之,要使教育的主要目的回归到“帮助个人计划他们自己的生活,使个人更充实、更有价值和更幸福。”在教育中重视了人的发展,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原因探析
农村教育在一些方面并不像社会所要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在我们理性地看待这些缺失时,发现是有其现实性的。
首先,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农村教育的不平等会造成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
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它是一种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其实质内容是,***府有限的教育经费向着城市学校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其直接结果是,分属于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实现程度截然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须宿命地面对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从分教育层级来看,高等教育所获得的公共资源远远多于基础教育,为了创办一流高等学府,上亿的财***拨款往往投给几所办学条件已经相当不错的大学,而农村中小学校危险教室改造的经费,则要通过农民集资或希望工程的方式解决,落后地区尤其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由县级财***筹集,连起码的教师工资都不能保证,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民的受教育和培训机会减少。“这样一种不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陆学艺说,“其结果就是使广大农民和贫困阶层陷人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少足够的能力,因而也就缺少适当的向上流动机会。”
在农村义务教育列为教育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后的2004年,根据《中国教育报》夏天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结果,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这意味着***规定的“三个确保”在一半以上的农村地区没有实现),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而缺少课桌凳的小学也接近40%。另外,“大学毕业生当教师需交费录用、工资拖后发放”的农村中小学则接近10%ova〕总之,在诸如师资的配备、教学条件的改善、课程的开设等方面,农村教育都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以致于影响理想农村教育的实施,这是在进行农村教育改革时应清醒认识到的现实。
其次,从农民受教育的心态来看,也会造成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
从受教育的动机来看,自古广大农民把教育看作是改变自己命运和地位的根本途径,因此,送学者或求学者的动机非常现实而单一,这就是学而做仕、学而经商、学而从***、学而务工,总之,学而跳农门。受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以求改变门风、光宗耀祖,以***老来有养、病来有靠。一句话,农民受教育的动机和出发点并非直接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教兴农,而是为了谋求一个稳定的职业,一份稳定的收人。新晨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而当今的新的“读书无用论”,也是因此而产生的。农村贫困地区大部分农民子弟因家庭困难很勉强才读完初中,而少数农民子弟几乎花完全家的积蓄或借钱才读完了高中、中专、大学,本指望跳出“农门”找份好工作,但近年来的现实是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无奈回家务农,现在所干的农活还得跟长辈从头学起,读书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于是部分农民觉得倒不如让子女早点回家务农,还可以节约开支,增加收入。这使得农民对教育的理想不过是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层次上,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进步的基础在于认识到不足,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农村教育理想中对更广目标及对人本身关注的缺失与其生存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充分认识农村教育理想缺失的合理性,只有当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农村教育的现实性,我们的理想才能不沉于弥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