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1
关键词:结构作用 平民视角 人物内涵
一、刘姥姥在《红楼梦》结构中的作用
(一)引子作用――展示作品内容的引线
刘姥姥不属于荣宁二府,书中对她的描写也很少,在整部《红楼梦》中她只出现了三次(高鹗续写的版本中出现了四次,但多数红学家认为刘姥姥应该是三进荣国府),这与其他如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来说算是芥豆之微了。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与贾府没有很大关系的农村老妪呢?他自己对此有一个说明:“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每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四处那个那件事那件人说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1]贾府“在经冷子兴、黛玉等几次皴染后,环境及角色所设置的背景已有眉目和轮廓。然故事如何起势?如何进入内部?这便有了刘姥姥。”[2]我们知道药虽好,但没有药引子是不行的。刘姥姥这个药引子就是为《红楼梦》这副妙药而配。也是恰到好处,二者相得益彰。红楼梦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寓意深远,所以开头曹雪芹用了整整五回来做铺垫。就像现在要进行一个巨大的工程,首先要做的几通一平。把上水、下水、电缆、煤气管道等基本设施都安排好以后,第六回开始情节就正式开工了。刘姥姥就出现在第六回。有了刘姥姥,贾府的富丽堂皇,形形,林林种种就都一一展开了。故事也一路蔓延,无边无际。“如果把红楼故事比作一艘漫游在浩瀚大海上的航船,那么可以说,是贾雨村和冷子兴给我们介绍了这艘航船的大概。林黛玉、薛宝钗是此船必须搭载的两名游客。她们一登船,轮船便可以起航了,而最后开动轮船的就是这芥豆之微刘姥姥。”[4]
(二)伏线作用――伏脉千里,暗示后文
《红楼梦》常用“伏线和暗示的结构手法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线,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而又合乎逻辑,使作品成为此呼彼应、首尾贯通的艺术整体。”[5]这种手法在刘姥姥一进和二进荣国府时都有所运用。而所伏内容也多与巧姐有关。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带孙子板儿一起游览大观园,“忽见抱了大姐(巧姐)来,大家哄她玩了一会。那大姐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大姐便要。丫鬟哄她取去,大姐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给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给她才罢。那板儿因玩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果子吃,又见这个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6]‘脂评’对此曾有两条‘夹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也。以小儿之戏,暗透通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泄露,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语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7]可见这是作者的一种伏线和暗示。古代定婚姻都要交换信物,而柚子与佛手就是巧姐与板儿的信物。就好像是冥冥之中都已经安排好了的。所以后来巧姐应该是被“狠舅奸兄”卖后又被刘姥姥救起,最后嫁给了板儿。刘姥姥临走时给巧姐起名字也是一种暗示写法,当凤姐说巧姐出生的日子不好常生病,让刘姥姥给巧姐起名字时,刘姥姥自信地说:“这个正好,就叫她是巧哥,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顺心的事,必然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 [8]而这些话正应了巧姐以后的遭际。
二、显示贾府繁华的平民窗口
关于贾府的盛况,在刘姥姥进贾府之前已有所渲染,是通过冷子兴和林黛玉的眼睛看到的,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紧锦的温柔富贵之乡。但是冷子兴是古董商人,林黛玉是官宦少女,因而他们所看到的贾府都不是平民眼中的景象。为了使贾府的豪奢能更真、更清晰、更新鲜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需要一个平民视角,这个平民视角就是刘姥姥。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时,像一架摄像机,把镜头投向了贾府的生活细部。写出了贾府的风华正茂,写出了大观园的美丽曼妙,也写出了贾府主子们日常生活的奢华。刘姥姥陪贾母游玩大观园,其实就是继第十七回贾***带宝玉与众清客游览大观园后的对大观园的又一次全面的展示刘姥姥不同与贾***等人,刘姥姥的游览就像现代人的旅游,是走马观花式的,充满了平民的新鲜与好奇。大观园的美景、贾府主子们生活之豪奢处处让她惊叹。刘姥姥说话不文雅,也不故作委婉,常常用最直接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她把大观园比作画,说惜春是神仙托生的等,都自然而本真,具有民俗风味,也尽显农家本色。刘姥姥虽是直接生产者,可她却尝不出茄子的味道,不认识黄杨木根,甚至把鸽子蛋当成俊鸡下的俊蛋,把省亲牌坊当庙来拜,闹了不少笑话,出尽了洋相。大观园里吃一顿螃蟹的银子,据她说,可以够庄稼人过一年了。在大观园只住了几天就“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历过了。”是她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和批判了贾府的繁华、奢侈与不劳而获。作者也正是想通过刘姥姥的平民身份,她的见识狭窄,她的少见多怪,从另一个角度来见证贾府的鼎盛之期。
三、深化人物形象的良好工具
(一)表现贾宝玉的反传统思想观念
贾宝玉的反传统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反对男尊女卑的宗法观念。他整日与女儿为友,持“女儿至上”论,“见了女儿便觉清爽”。他关爱和同情女儿的生活与命运,总是不遗余力地关爱女儿,并且也不在意这女儿是死是活,是尊是卑,是熟悉是陌生。为了突出贾宝玉这一思想特点,曹雪芹常常对此反复地刻画与渲染。如第十九回中,宁府大摆宴会戏台,众人都在取乐,贾宝玉却想到一幅美人画可能会很寂寞,于是就要去陪陪“她”。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作者又不遗余力地对他的这一思想性格做了一次皴染。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她最拿手的就是讲故事,刘姥姥讲的第一个故事是说下雪天,她听见柴火响,以为有人偷柴火,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十分齐整的女孩儿。当时听众很多,重要的小姐丫头大都在座 ,但当刘姥姥讲到雪地里站的原来是个十分齐整的女孩儿时,只有宝玉着急地问那个女孩儿为什么站在那里,要是冻坏了怎么办。可是故事没讲完,因为刚讲到柴火,偏巧外面就起火了,刘姥姥无意间犯了忌讳,只得另换一个故事。宝玉却记在心上,等众人重新听故事时,他还追着问结果怎么样,好象贾府失火与他关系不大,他只关心那个故事里的可能被冻坏了的女孩儿。当刘姥姥又换了一个故事讲时,宝玉便闷闷不乐,到府私下里拉了刘姥姥问了个明白。故事都是刘姥姥虚构的,并非真事,贾宝玉却信以为真,让茗烟按着刘姥姥说的地方去找那个女孩儿的庙宇。茗烟当然找不着,可宝玉并不生气,他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仍让茗烟有空就慢慢找,可见他对女儿的关爱与同情。所以,这件事与十九回的“美人画”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鲜明、更具体的表现了贾宝玉的反传统思想观念。
(二)展示妙玉复杂微妙的内在世界
刘姥姥二进贾府引出的最重要的人物是妙玉。妙玉在红楼梦中所占的文字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这一回。妙玉出身仕宦之家,才貌出众、性格孤傲。这在她被邀进入贾府时就有所表现,但对她这种性格最多、最形象的描写却是通过刘姥姥来实现的。贾母引刘姥姥游览大观园,走累了就到栊翠庵喝了碗茶。妙玉为贾母奉茶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盅,非常珍贵,可是这杯茶被刘姥姥喝过一口后,她就要把这么珍贵的茶具给扔了!可见她的孤傲怪癖的性格。但最重要的是对这之后她请宝、黛、钗喝“体己茶”过程的描写,与对刘姥姥的态度相反,妙玉居然让贾宝玉这个“蠢物”用自己平常用的绿玉斗喝茶!这在无意中透露出妙玉潜意识里对贾宝玉的爱慕之情。妙玉是仕宦之家出身,现又是出家人,受封建思想和佛教教义的双重束缚。但她又毕竟是个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女,内心深处有着对理想男性和爱情的深深渴望,而作者就用了一种巧妙的对比笔法写出了她的被压抑的自然本性,展示了她复杂微妙的内在世界
总之,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虽禀“芥豆之微”,却成作用之大,使《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和人物能更加巧妙、丰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了刘姥姥,《红楼梦》才能得以正常运转,大观园才能尽展美丽,人物内涵才能更显深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57页.
[2] [3]罗书华. 正说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1,第123-124页.
[4]朱志荣 田艳妮.论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滁州学院学报,2009(5).
[5]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27页.
[6]李希凡 李萌“品味”刘姥姥.红楼梦学刊,2003(4),第188页.
[7]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34页.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2
关键词:刘姥姥 形象 荣国府 圆滑世故 天赋 意义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刘姥姥只是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的小人物,但作者却将其塑造成为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并在她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济穷扶困”的救世思想,赋予了“藏精于拙”的形象。刘姥姥不仅是一个结构性人物,而且是一个寓有深意的典型形象,实在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尽管刘姥姥在整部《红楼梦》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其复杂的形象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使其在整部《红楼梦》970多人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刘姥姥的形象分析
刘姥姥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既有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低俗的一面,更有老百姓乐观进取、善良、有恩必报的美好品德,作者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展现了她丰富而又生动的形象特征。
一进荣国府,是在真正困难时。这位农村老妪代替她堂堂七尺的女婿狗儿,敢于为一家人的生存而斗争,积极寻找对策并付诸行动,初步展现了一个面对生活上的困难迎难而上、积极进取、有责任心的农村女性形象。
二进入荣国府,是刘姥姥为报恩,却也巧合地认识了贾母,自此有了“两宴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等精彩片段。这一系列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她藏精于拙、圆滑世故、插科打诨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头脑灵活、风趣爽快、善于逢迎又不失质朴的普通百姓本色。 三进荣国府,是刘姥姥谨记滴水之恩毅然接受凤姐的嘱托,救出了王熙凤被狼舅奸兄卖作使唤女人的女儿巧姐儿,展示了刘姥姥为人外朴实而内精明,又有侠义之风,彰显了她性格中善良、诚信、侠义和有恩必报的美好品质。
二、二进荣国府,畅游大观园前后的喜剧情景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带着自家的瓜果菜蔬来感谢贾府上次的帮助的,目的单纯,体现了她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与生俱来的善良的忠厚本色和感恩精神。而就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正赶上贾母要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于是刘姥姥在贾府留了下来。初见贾母刘姥姥道了句:“请老寿星安。”如此称呼正迎合了富贵人家渴望长寿的心理,刘姥姥深谙此道,称贾母“老寿星”,赢得了贾母的欢心,表现了刘姥姥聪明机智的性格特点。在史太君宴大观园时,刘姥姥甘做“女篾片”,深谙大观园众人心理,并投其所好,在饭桌上以幽默风趣的乡土俚语和出人预料的可笑举止,引发了一幅经典群笑***,博得了贾府上下的喜欢。刘姥姥以自己最率真的语言和行为博得了贾府诸人酣畅淋漓的一笑,与人快乐于己快乐,展示了她性格中乐观向上的一面。“刘姥姥为迎合贾母等人的心理而做出了许多滑稽可笑的行为,体现的是乡下老妪最本真的一面,她有着高超的交际本领和表演天赋以及敏捷的思维反应能力。”此语乃是对刘姥姥性格恰到好处的总结。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3
刘姥姥进大观园歇后语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
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
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
刘姥姥进大观园——长了见识
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
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
释义
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既可用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也可用作自谦或者自嘲。
出处
刘姥姥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里的人物,王板儿的姥姥。她曾三进荣国府,给沉闷没生气的朱门带来些许的欢声笑语。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个老太太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有关红楼梦的歇后语有哪些: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
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
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
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
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 众人 )
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搜索(第68回 王熙凤)
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4
“刘姥姥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靠几亩薄田度日,生活很艰辛。”由于没有儿子,所以就跟女儿女婿过话,自然也就一心一意为女儿女婿了,艰苦的生活女婿狗儿只有硬着头皮过。可是刘姥姥是个聪明人,不甘于如此清贫,掰着手指头算到了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贾府祖上同姓是挂名的亲戚,确实是因为生活无奈,也就只好进了贾府认亲,希望生活有所转机。如果有所收获,那一家子也就有救了,倘若没有收获,那也算是见过世面了。竟没想到这一去倒还真把这辈子没吃过,没见过,没听过的新鲜事都经历过了。
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红楼梦》中人物角色众多,小说在前六回都是对剧中人物的性格介绍,“红楼故事”的真正开始是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正式开始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者对她的描述少之又少,刘姥姥是一个纯粹的乡村老太太,出身也低微。凭着自己的女婿的父亲曾经与王熙凤的父亲同朝为官,又是同姓,所以就认了宗,这样疏远的关系与贾府真可谓是有点八竿子打不着。但就是这样牵强的关系,曹雪芹将刘姥姥第一次送进了荣国府,让她对这个侯门世家看了个大概,仅是这样一个皮毛的认识就让刘姥姥大开眼界。
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乡村老太太到侯门贾府来“打抽风”,借刘姥姥的眼睛看着整个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甚至有意借刘姥姥的眼描述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所以不得不说,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借一个与小说主体没有太大关系的人物将整个封建王朝都看了个透彻。
刘姥姥一进贾府作者对她的描述虽不多,但是很精辟。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个不普通的乡村老太太,她有见闻,同时是个语言大师,凡事都能给尽别人面子。因为深知自己地位低下,故而宁愿让自己当个“丑角”,抬高别人,大家开心了,她来贾府的目的才能达到。所以又不可不说刘姥姥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第六回中刘姥姥对周瑞家的说“原始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请请姑奶奶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这样富有艺术性的话语,声东击西,给足了对方面子,让听话人开心,同时又给自己留下台阶,最后使自己逞心如意,得到一定的资助。果不其然,王熙凤给了她20两白银打发她走了。有了这些银两足以让其发家,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作者用极其简短的篇幅对其描述。显然,这样的效果远出乎她自己的料想,这样的公关行为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同时这又为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精彩的表演埋下了伏笔。
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从刘姥姥身上看得最明显的就是一股乡村人的淳朴,知恩***报。第一次去贾府得到王熙凤等人的资助,回家后种了些新鲜的瓜果蔬菜,收成后就想着去贾府还个人情。于是,这第二次去贾府只是简单的为了答谢,这样单纯的目的也让刘姥姥在贾府在贾府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回是出尽风头,与贾府中的人也都混了个熟。以前没吃上的,没见过的,没经历过的这回可算是都满足了。
刘姥姥在下人们房间与周瑞家的闲谈,恰巧遇见了平儿,说起了螃蟹宴,刘姥姥道“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由此可见贾府的富贵还是主要体现在吃上,谈到吃最具典型的还是缀锦阁王熙凤喂刘姥姥吃茄泥的描写。通过刘姥姥之口,“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到这个味!”一个普普通通的茄子要这些工序,这么多材料,可见作者正是借刘姥姥的眼睛印证了贾府的富贵。当贾母等人陪同她一起游逛大观园时,问她觉得这院子怎么样?聪明的刘姥姥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 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这话给足了贾母面子,恰到好处的评价也就提升了刘姥姥在贾府的地位。独到的口才也造就了刘姥姥的特殊待遇,能共贾母一张桌上吃饭,与她一起游玩大观园,一起行酒令,为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字……这些可不是一般的乡下老太太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啊!她过人的智慧让自己在贾府的地位明显提高了。从称呼上我们就不难发现,由第一次的“穷老婆子”到这一回的“刘姥姥”。要我说,把刘姥姥这样的人放在今天那绝对是少有的公关人才。
在刘姥姥二进贾府,显然也是整个红楼故事的高潮,是贾家旭日兴盛的时期,整个荣国府欢笑声不断,财源广进,加官进爵。此时刘姥姥当然知道整个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也即是“老祖宗”。所以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也就只要讨好老祖宗,让她高兴,那就万事大吉了!聪明的刘姥姥充分的压低自己的身份,扮演好自己的“丑角”,让大家都笑起来,都开心了她自己才能开心。于是就有了此次笑声的高潮,吃饭前,刘姥姥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猪不抬头”,讲完这个笑话后,自己鼓足腮帮子不笑,等着大家都笑得前俯后仰,人仰马翻才笑。其实这并非是她的本意,她也不愿如此忍辱,至于后面大家用金箸银筷来戏弄她,机灵的刘姥姥也不是真不知道,上手应对的游刃有余,是可谓是一个少有的公关人才。后来行酒令,她也是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农家用于来对得很押韵, 再一次让这些富家子弟笑了个痛快。这一切的“笑料”为刘姥姥日后的飞黄腾达打稳了根基。
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贾府的败落像是发生在一夜之间,又像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人财两空空,一切仿佛来得太快,让人还没有从他们之前的欢声笑语中走出来。这时,曹雪芹将刘姥姥第三次送进贾府,只是这一次刘姥姥进贾府不是来“打秋风”的,也不是来还人情的。她是听说贾母病了来探望的。没想到这一来却算是见证了整个贾府彻头彻尾的衰落,家破人亡。作者精心安排的那个旁观者把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偌大的贾府象征着当时的封建社会,看着很坚固,实际上早已摇摇欲坠,差的只是一个导火索。贾府的衰落象征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也即是她地位上升到最高的时期,王熙凤的那一声“姥姥”将这个乡下老太太的地位上升到顶峰。应该说她的目的也是完全达到了。可是,一切源于一个“巧”字,当初刘姥姥有幸为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唤“巧儿”。今日王熙凤的女儿患难,也便是从这个“巧”字说起,巧了这桩难题得由刘姥姥亲手来化解,将其救出险境,最后与板儿也算是促成了一段良缘,了了凤姐最后的一桩心愿,小说也就该接近尾声了。
四、我眼中的刘姥姥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5
关键词:红楼梦;卑微;狡黠;生存;小人物
中***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8-02
《红楼梦》中有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的村妪。这“千里之外”固然不是指空间距离,而是夸张的写法,表示关系的疏远。此人便是刘姥姥。她无子孀居,寄居在女儿家里,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日子。女婿因幼年家境尚好,对此时的困顿生活极为不满,常喝酒生闲气。刘姥姥因见女婿生活艰难,想起曾与金陵王家联过宗一事,就舍着老脸前去贾府讨接济。这个饱经生活磨难的老人,为了解决生活的困顿,只好放下老者的尊严。全书中,她三次进贾府,第二次进贾府的内容描述最丰富,也最能表现其性格特征。在这里,我就刘姥姥的卑微和狡黠背后的悲凉意味进行分析。
一、刘姥姥的卑微是生存的需要
刘姥姥,一个未见过世面的穷苦老人,第一次站在荣国府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不敢过去、掸了掸衣服、蹭到角门,表现刘姥姥自惭形秽。当刘姥姥“蹭”过去想看门人打听周大爷时,贾府的看门仆人们“都不瞅睬”,还企***“耍”她,还是一个年长仆人看不过眼告诉她实情。此时的刘姥姥谢过了这个人。书中没写刘姥姥的态度和感受。刘姥姥似乎没有恼,也不敢恼,因为她知道:这是自己此行遭冷遇的第一关,后边不知道有怎样的冷遇等着自己呢?刘姥姥第一次拜见王熙凤时,凤姐的架子摆的很足: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此时,刘姥姥早已站在她面前有一会儿了,一个老年人为讨接济,就那么难堪地站在地下。当刘姥姥开口讨要接济时,“未语先飞红的脸”“只得忍耻”开口。这表明刘姥姥不是不顾廉耻、好吃懒做之人,低三下四向人开口讨要,也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刘姥姥因受到贾府的接济度过严冬,来年特带新鲜瓜果来道谢,便引出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带领众人进潇湘馆,刘姥姥跟随着。“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还说:“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刘姥姥七十五岁的高龄,自己选择苔藓遍地、地湿路滑的地方走,却让路给贾府的主仆,可见她内心的卑微。当她摔倒后,众丫头拍着手笑,刘姥姥也不恼,自己爬起来,还自我解脱地说:“才说嘴就打了嘴。”刘姥姥处处表现出自己的卑微,这既是讨得贾府众人的欢心,来得到接济、照顾,也是刘姥姥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在这个世界只能以这样的生存态度面对现实。这也是刘姥姥为生存而不得已的选择。
二、刘姥姥的狡黠是利益的驱使
刘姥姥既有卑微、淳朴的一面,也有她中国农民固有的狡黠的一面。她讨好贾母、讨好凤姐、讨好宝玉,讨好众人。刘姥姥对贾母极尽奉承,讨得她的欢心。“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刘姥姥深知,她之所以能住在这深宅大院,成为这里的座上客,都是因为贾母喜欢的原因。只要自己能讨得这个老太太的喜欢,说不定能有意外的收获呢。当贾母和王熙凤在潇湘馆谈到软烟罗这种纱糊窗户的效果时,刘姥姥趁机开口:“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这机会抓的是恰到好处啊,其中的狡黠包含着一种巧妙的讨要智慧,使得顺利得到贾母“送这刘亲家两匹”的口谕。当王熙凤和鸳鸯为了自己取乐,也为讨贾母欢心而精心安排戏弄刘姥姥时,她虽然心知肚明,还是按她们的安排表演,用出自己的丑,来讨得众人的欢心。行酒令时,刘姥姥也自嘲“是个庄稼人吧”。当王熙凤、鸳鸯捉弄刘姥姥,要她把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挨次把每个杯子都喝一遍”,刘姥姥深知这样做的结果可以要了她的老命,但她不直接开口拒绝,而是说:“阿弥陀佛!我还是小杯吃罢。把这大杯收着,我带了家去慢慢的吃罢。”她心理明白,自己只有不得罪这里的人,才能多住几天,才能得到更大的实惠。刘姥姥还善于用自己特有的“智慧”的语言委婉讨要,当宴席后吃点心时,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引得贾母说:“家去送你一坛子。”我们不妨看看刘姥姥这次进大观园的收获,凤姐给的东西有: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两个茧绸,两匹绸子,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两条口袋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和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一包是八两银子。还有王夫人给的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银子。还有平儿给的“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老太太、鸳鸯给的东西有:老太太的几件衣服,刘姥姥要的面果,刘姥姥要的药,两个荷包各装一个笔定如意锞子,鸳鸯的几件衣服。宝玉还把刘姥姥用过的成窑钟子送给她。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6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作,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今天整理了2021初中生《红楼梦》读书感悟心得五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2021红楼梦读书感悟1清朝小说家曹雪芹,早年经历富贵繁荣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日趋贫困。他有感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在评定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石头记》(即《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创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后来,乾隆年间进士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保留了贾府被抄,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等悲惨结局,但贾府又终于复兴,则违背了原作的本意。
读过《红楼梦》以后,感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无异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了。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正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而刘姥姥则凭着自己的花言巧语,把贾府上上下下哄得团团转,更加客观的披露了贾府的奢靡腐败之风。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对众多人物成功的塑造,而每一个人物又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凤姐精明能干,办事有条有理,但一生作恶多端;贾母体贴周到,和蔼可亲;贾宝玉自由散漫,痴情重情;薛宝钗知书达礼,美丽大方……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内慧外秀、惹人怜爱、楚楚动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而且还体现在才华横溢和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林黛玉有一张利害的嘴,正如薛宝钗所说:“共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世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很多人认为,这是林黛玉“气量狭小”,“小肚鸡肠”的表现,但我觉得,这不过是林黛玉借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道出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已,更显示出她纯真、耿直的个性。
鲁迅曾经说过:“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而在我眼下,却看见了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悲剧,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红楼梦》包罗万象,生动的为我没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尔基说:“书记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的沉淀在吟唱:到书里去吧!《红楼梦》的精彩之处实在太多了,值得我们读百遍!
2021红楼梦读书感悟2“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2021红楼梦读书感悟3红楼梦读到尾声时,便会使人看尽大观园中的人情冷暖。
贾母,在我刚刚阅读《红楼梦》时我认为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对宝玉的宠爱,对黛玉的热情,让我感到大观园并不是冰冷的,它是温暖的,因为贾母。但随着之后的阅读,直至黛玉死后我看到了贾母的冷漠与无情,一位慈母的形象在我心中破灭了,我对于大观园的幻想也逐渐消失。
王熙凤,她无疑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引人瞩目的,相信她也是世界文学最成功、最精彩的文学典型之一。她英俊俏丽这一点相信在第三回中已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她聪明伶俐大观园中上上下下都需要她来打理,她杀伐决断,谈笑风生体现了作者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倾向。她在大观园中的累累恶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自私贪婪,阴险凶残,生活糜烂的卑劣品质。她的性格是多样的也是统一的,善恶兼具。
晴雯的性格与黛玉有些许相似。她们都心高气傲,真诚直率,眼光敏锐,口齿锋利。但不同的是晴雯只是一个奴婢,她没有黛玉的多愁善感她比黛玉更来得开朗,刚强和泼辣,敢说敢笑敢怒敢骂,不像黛玉那样娇贵高雅,我甚至觉得与晴雯相比较黛玉显得有些许懦弱。晴雯做不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诗词但她却可以拖着生病的身体勇补雀金裘。
大观园中有纯洁,勇敢的女孩子也有冷漠虚伪的妇人。每每读一遍红楼梦每每会有新的感悟,红学是有趣深奥而又令人悲伤的。趣在于看宝玉与大观园中的女子相处,悲在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与封建礼教残害了多少纯洁无辜的少女。
2021红楼梦读书感悟4《红楼梦》这本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放下这本名著,我沉思许久,我随着主人公的喜而喜,随着主人公的悲而悲,下面就让我来说说读后的感受吧!
走进熙熙攘攘的大观园,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在我的眼前:有慈祥的贾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凤姐;直性率真地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最难忘的,就要属林黛玉、史湘云、惜春和晴雯了。下面让我一一介绍一下吧!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总是让我悄然泪下。她多愁善感,无论是悲欢离合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泪如雨下。她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孩。她不愿看花儿随风飘零,就给它们建造了一个花冢,让它们有了自己的家。
史湘云却恰恰和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心直口快、乐观大方的女孩。虽然她只是贾母的远堂亲戚,很少来贾府,却和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不仅仅如此,她还在诗社中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的诗也是非常乐观的。
惜春是贾府的第四个姑娘。她性格温柔、随和。有一次,贾母要惜春将整个大观园给刘姥姥。要知道画整个庞大的观园要画差不多一年。可惜春还是微笑着点头答应下来,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整个大观园画了下来。我想:要是我,早就不耐烦了!没错,惜春不仅有着温柔的性格,还有着惊人的毅力。
一提起晴雯,很多人读后不理解地问:“这个不值一提的小丫头你为什么喜欢她呀?”我觉得晴雯是最有反抗能力的丫头。她敢爱敢恨。在抄捡大观园中其它的丫头都逆来顺受,只有她站起来反抗。虽然晴雯被赶了出去最后洒泪告别,但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她使我明白了:做一天狮子也比做一辈子的绵羊强这个道理。晴雯你虽然是个丫头,但是在我心中是最勇敢的姑娘!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那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征,引人入神的情节,我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像我一样陶醉其中,爱不释手!
2021红楼梦读书感悟5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7
家福养生第一人――贾母
在小说里,曹雪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画面。那些贵族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可谓极尽尊容,吃穿用度享尽人间富贵。然而,在这些养尊处优的人里面。长寿的并不多见。贾母应该算是唯一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贾府的顶尖人物――贾母的长寿秘诀。
贾母原是侯门世家小姐,后来成为贾家的创业人物,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虽享尽荣华富贵,但也经历了许多风雨。她享耄耋之寿,在200多年前无疑是难得的高龄。翻看《红楼梦》,人们不难发现她养生有道。
好心态才有好身体
贾母是个性格豁达的人。她很聪明,有见识,年轻时在贾府那也是第一管家之人。但是在她年老了以后就“乐得都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不像王熙凤那样,工于心计,贪得无厌,争强好胜,直至心劳力拙。
她虽然也有过不幸,也有过悲忧离愁,但决不会似黛玉一般,长期悲戚疑虑、忧闷不已,直至郁郁而终。即使荣宁二府被抄,儿孙被发配,她也能承受打击,冷静地处理家事,还能为宝钗庆寿,喝酒聊解愁怀。
她心气平和。无论是对儿孙、对亲戚、对下人、还是对刘姥姥那样的乡下人,都是和颜悦色,说说笑笑,很少动肝火。她虽然也有过发怒的时候。但不久便能控制自己。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她知道后“气得浑身乱战”,但是教训完邢夫人后立马叫人来斗牌取乐。可见是个不愁闷于胸,懂得陶冶性情的人,这无疑对健康是有利的。《内经》有这样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说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大。
她很会找乐子。在和刘姥姥拉家常时,她说:“我老了……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人老了,性格会变得孤僻,爱静、独处。但贾母却不,她爱往孙儿辈里钻。干什么?找乐子。这样,她的精神得以调节,心理得以平衡,不至于闷出病来。这叫做顺其自然,怎么舒服怎么过。快快活活打发每一天。宋代云门慧开禅寺的千古诗偈《日久是好日》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说心身快乐是身体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之一。
适量运动和科学饮食
当然,除了心态健康之外,贾母还很注重运动和饮食。
贾母是一个非常喜欢活动的人。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虽然养尊处优,但个个都是四体不勤、活动量少的人。因此体质较弱,偶有不适,就风寒感冒、停滞积食、消化不良。贾母不是整天呆在家中发福长肥,而是很注意散步和游玩。她说散步是“疏散疏散筋骨”,每逢节日必和儿孙们在大观园里走动、玩乐。即使是大雪天,也“不敢睡中觉”,而是到园子里玩耍取乐。
贾母很会饮食调节。贾府佳肴美味经岁不断。然而,美食当前,贾母不贪吃,只是“浅尝辄止”。她“爱吃甜烂之物”,吃东西是“少而精”,量不多。多食易消化而又富含营养的。例如一顿只吃半碗米粥,两口鸡髓笋。史湘云请客吃蟹赏菊,看到大家喜欢吃蟹,她就嘱咐:“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对油腻重和烟熏的食品,她碰也不碰。元宵节夜宴,对于预备的夜宵鸭子肉粥和枣儿熬的粳米粥,她嫌甜腻不食。而对于自家园子里种的瓜果蔬菜和刘姥姥从乡下带来的瓜菜,她却特别喜欢。这种常带三分饥和喜食瓜果蔬菜的饮食习惯,实为健身之本。
中医学认为。人的饮食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选择相宜的加以调配,有所避忌。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施行辩证的施治原则。贾母非常幢得根据不同年龄、体质调配食品。有一次她说:牛***蒸羊羔“是我们有年纪人的药,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天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牛***蒸羊羔性大热,补中益气,养血生精,对年老体虚者最为适宜而年轻人食之则容易内攻实火。《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节》指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故当审慎调摄饮食,以求祛病延年。反之“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则损体减寿。贾母注重饮食调节,无疑是她长寿的原因之一。
长寿之星――刘姥姥
在《红楼梦》里刘姥姥是贾母之外的另一位长寿之星,而且贾母的健康长寿与刘姥姥相比则相差甚远。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已经75岁高龄,比贾母要大好几岁,但是她身体之康健就是在医疗保健条件好的今天也很少见。
我们有句老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这样的古稀之年,刘姥姥“眼睛牙齿很好”,“只是左边的槽牙活动了”。游大观园时,刘姥姥因为踩在青苔上被滑倒。这样的高龄之人跌跤,其后果可想而知。但是我们看,在贾母急命人搀扶的时候,刘姥姥“已自己爬了起来”。可见她身体是多么硬朗。然而,我们再看一下贾母:游玩了一天之后“便觉懒懒的,也不吃饭,便坐了竹椅小敞轿,回至房中歇息”。“一个园子走了多半个”,“便被风吹病了”。
刘姥姥不但腿脚健朗,思维也非常敏捷、清晰。第二次进荣国府就看准了谁轻谁重,摸透了贾母等人的喜好,在编故事的时候专讲吃斋敬佛,老年得子,“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都听住了”。针对贾宝玉便顺口胡诌了个美女雪下抽柴的故事,哄得这个聪敏的少年跟着她的思路转。第三次进荣国府,也就是王熙凤把巧姐托付给她的时候,刘姥姥应该八十多岁了,可见风姐对这样一个老人的身体、头脑是多么的放心。后来巧姐遭难,王夫人、平儿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姥姥干脆利落地解救了她。
刘姥姥―个乡村的穷婆子,其生活与贵为豪奢世家老祖宗的贾母相比可是天壤之别,连吃饱都是问题,就更不用谈什么养生保健了。要不然怎么会在古稀之年陪着笑脸去贾府打秋丰呢?但是,刘姥姥的身体却如此康健,就连颇会养生保健的贾母都自叹不如,难道刘姥姥有什么健身的秘诀吗?让我们看一看她的表现。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8
一、民本意识
所谓民本意识就是以民为本,站在底层人民的立场上来结构戏剧,组织剧情,想民之所想,抒民之所情,慨民之所叹,是一种草根的审美观照,是庸常现实生活的最直接显现。
评剧艺术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审美观照,与其起源有着直接关系。评剧起源于莲花落,俗称蹦蹦戏。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莲花落是穷人行乞时的演唱艺术。或说唱吉祥如意的话,或演唱故事,莲花落作为乞讨的艺术,紧追时尚,从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艺术形式中吸收了许多营养,从而造就了评剧艺术的平民情结。
戏曲文本是从线性结构起步,用歌舞演绎故事,阐述人生。著名戏剧理论家祝肇年先生说:“戏曲艺术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练成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使它远离了生活的实貌,却成为生活特征的结晶。它给人比生活更鲜明的真实感”。就评剧艺术而言,它虽有戏曲艺术的写意的共性特征,而更重要的是有它的独特品质。由于评剧艺术来自乡土的演唱风格,它在表演上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就决定了评剧艺术的“程式化”相对京剧等一些剧种比较而言显得自然活脱,而且这种程式根据生活再创造的空间很大,就戏曲的程式化来说,评剧的程式化缺少严谨的规范而自由度更大一些,这并不意味着评剧的程式化不具有规范性,而恰恰说明评剧这个新生的剧种在继承与创新这个基点上将戏曲的程式化更贴近真实的生活,因此也是它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评剧的经典剧目我们看到,剧本大都反映普通人的命运,剧本结构是线性结构,而剧中设置的人物少而精。《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刘巧儿》《马寡妇开店》等一大批作品脍炙人口,在舞台的呈现形式上,追求一种简洁凝炼,虚实相生的表现风格,从而使剧中的人物能流畅自然地运用戏曲程式。如丰润评剧团的《红楼梦》系列剧,就是把人物繁多、结构庞杂的《红楼梦》,以主要人物为中心,拆解成一个个以某个人物为中心的戏,并将其以一种日常平民的角度来观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简化剧本结构、减少剧中人物设置,遵从评剧的艺术规律。因为《红楼梦》大家都耳熟能详,基本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也大致熟悉。剧团可以以某个人物为中心,选取情节,选取人物,结构故事。以一种普通人的、具有人性关怀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这对于《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来说,角度新奇了,操作简化了,故事新颖了,观众爱看了,效益回来了。现在,丰润评剧团已经成功地创作演出了《刘姥姥》《贾母》《晴雯》等一系列“红楼剧”。虽说是新创剧目,但久演不衰,这一戏剧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评剧艺术一旦遵循了它的创作规则和美学品格,这个戏就有了真正的生命力。相对来讲,有些戏曲院团为了打造所谓戏剧精品,依托***府投资数百万元,兴师演员百余人,搞什么“大题材、大导演、大投资、大场面”,这样的操作远离了戏曲艺术创作的写意原则,这些作品进入不了戏剧走向文化市场的这个必要环节,因为大制作的人海战术使这些剧目演一场赔一场,这样的剧目只能应对汇演和“精品”打造后“入库”,更谈不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大题材”与评剧这个剧种所能表现的“平民情结”和“百姓故事”相背离,大题材的选择如果不关乎百姓生活的故事,也就会失去最关乎其的观众。
二、民俗意识
我国的传统艺术无论戏剧还是小说,都是以擅长讲故事为特点的,在这样的艺术形式的熏陶下,中国观众也养成了看故事的欣赏习惯,一个精彩曲折的故事是走进剧场中人的第一期待。从评剧的经典剧目来看,剧本精炼,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是评剧艺术获得广泛受众的重要原因。还以评剧《刘姥姥》为例。丰润评剧团的《刘姥姥》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也正是其中民俗意识的渗入。将《刘姥姥》打造成一出表现锦衣玉食群体中一个劳动人民形象的“红楼戏”。这样的改编创作给了观众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情节设置上,编剧集中笔墨写了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情节,集中笔墨在叙述与刘姥姥有关的事物和人物上,与其无关的则一律删削或改造。这样的处理使剧本高度凝练集中。虽同为“进大观园”,但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目的各有不同。她一进借来20两银子,让女儿女婿用它作本摆脱了赤贫;她二进答谢贾家“20两银”,面对100两银子和其它财物的馈赠却不为所动;三进是在贾家被“御抄“而世人唯恐避之不及之际,以德报德,出钱将已被卖掉的贾巧姐赎回并收为义女。三个相似而有差异的故事的连缀,使得观众在好奇心的牵引下一看到底。
民间语言的广泛运用,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广泛运用是评剧艺术民俗化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戏中吸收添加了当下流行俗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在评剧《刘姥姥》中刘姥姥身为一介村姑,无读书识字之机会,与她经常接触的也都是底层百姓。为了使她的语言和身份相符合,《刘姥姥》全剧没有使用那些咬文嚼字的“之乎者也”,从头至尾全用的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农村常用的歇后语、俏皮话也被吸纳其中,像“哑巴都想叫个好”,“酒盅盛米不嫌你穷”,“笨鸭子上不了鹦鹉架”,“狼跑岔道狗跑弯”,“发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如同水过滩”,在剧中是比比皆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雅文化的集大成者,《刘姥姥》则在“俗”字上做足了功夫,民间语言的丰富性与生动性闪现其中,增加了剧本的可观赏性。而对当下流行俗语的运用,如“像躲‘***’似的”,更是起到了借古喻今,警世扬善,寓教于乐的作用,也使评剧《刘姥姥》以最通俗额的舞台呈现传达出深刻的现代意蕴。
在表现手法上,《刘姥姥》成功借鉴了民间艺术,将唐山特有的跑驴、皮影舞蹈、童谣等,穿插在戏剧的表演中。这些人们熟悉的民间艺术既起到了渲染剧情,增强了舞台呈现效果的作用,也使生活化的剧情更自然地展现在舞台之中,从而拉近了观众的情感,增加了戏的情趣和乡土风味。
三、游戏精神
如果艺术地给游戏精神下一个定义,也许很难准确,但概括地讲,戏曲的游戏精神应该是一种艺术的超越态度,超越理性判断、超越深度模式、超越有限情感、超越目的性,以真正自由的心态去把握、运用、对待艺术的表现对象和表现手段。戏曲的游戏精神绝非仅是单纯的插科打诨,绝非指单纯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这是一种创作心态,是一种与“工具论”相对立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快乐。具体地讲,戏曲的游戏精神应该是戏曲创作者的艺术***精神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是剧作家抛开***意识形态的硬性规定及有意说教,抛开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戏曲创作的胁迫,是剧作家内在灵魂的自由歌唱。具体到一部作品,游戏精神更是“庄”与“谐”的辩证统一。
从众多的评剧经典剧目中,但凡流传广远的剧目,都无不充满了游戏的机智与魅力。无论是《刘巧儿》中的赵振华与柱儿的错位,还是《花为媒》花园相亲,冒名成亲剧情的设计,其中无不充满了一种游戏的愉悦。即使关乎风月的《马寡妇开店》也是充满了一场情爱男女之间斗气使性的谐趣。
评剧艺术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剧情,完全在于艺术家以一种超越的态度,来看待世俗人情,以真正自由的艺术心态来把握剧情。正是这样兴之所至的超然创作状态,正是这种出于“自由的游戏”的创作目的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才使得评剧给了民众最好的宣泄、排遣方式,通过观看这样的评剧,他们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放松。
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评剧和戏曲的整体发展趋势一样,开始呈现整体的衰落趋势,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游戏精神的丧失应该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而丧失游戏精神的原因则在于泛***治化的创作倾向让戏曲被理性化地从艺术生产规律中剥离出来,而最终失去了游戏这一最核心的自由精神。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一些创作者仍没有从“文艺为***治服务”的既有观念中摆脱出来,没有理性而严肃地认识到戏曲艺术在当代中国应该具有的位置与品格,狭隘甚至片面地理解***治意识形态的规诫,浮泛而简单地***解***府的方针、***策,由此成为忠实的***治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当然,当下有些***府部门对戏曲创作进行的非艺术性的直接干预,也是造成戏曲***治喉舌化的重要原因。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9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下面就是整理的2021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红楼梦读后感1读《红楼梦》时,我发现曹雪芹的文采真的很好。《红楼梦》涉及了很多当时的社会情况,简直是一部历史书。它揭示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实,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一次读这部书时,由于我比较喜欢林黛玉,因此我最关心的是贾宝玉是否能和林黛玉在一起。看完后,我有一段时间都不是很开心,因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挺悲惨的,而且里面的四大家族都衰落了,太悲剧了。我不喜欢太悲惨的结局,所以我会想如果是曹雪芹写完整本书,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我那时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要以这么悲的结局来为这部书画上句号。
第二次看《红楼梦》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不同的版本,我想看看这两个版本会有什么不同。当我拿起这部书时,我不像第一次看时那样觉得它无聊,因为我发现开始部分已经涉及到它的高潮,甚至能从中看出结局是悲伤的。我发现这部书真的不一般,因为它环环相扣,甚至可以说从每一个部分推测另一个部分的情节发展,真的很有研究价值。我发现了一部好书是不能只读一遍的,因为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认识。如果我只读一次《红楼梦》,那我可以确定我会后悔的,因为我忽略了很多东西。而且带着个人色彩和片面想法去看一部书,我们会错过很多东西的,尤其会对很多问题缺乏思考,这对我们的阅读是很有害的,因此我总是反复的去看一部书,去看一部我认为值得看的书。
对于《红楼梦》,我思考了一些问题,也和别人一起讨论过。从《红楼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关当时的社会问题,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无奈与凄苦。我觉得作者能体会当时百姓的心情,同情他们的遭遇,或者说,在某个程度上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遭遇的无奈。
读一部好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对一部好书就如何一个作者在交流自己的思想。
红楼梦读后感2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精彩绝伦,我更觉得《红楼梦》最为经典,《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等等诸多方面的大百科全书,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方面很多很多。
《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故事。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爱情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有着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曹雪芹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本书,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本优秀的著作,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人生的沉浮,亲眼看到过家族的兴衰。有了这种不平常的经历,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由此,他用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写出了这部批判封建礼教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由于它人物刻画鲜明,描写生动,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艺术的感染性,一问世就惊天动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一点点的细节来看,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读完《红楼梦》,会让我们非常憎恨万恶的封建社会,更加热爱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3红楼梦此书又博大精深。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红楼梦读后感4《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后感5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总算被我咬文嚼字的肯完了,好辛苦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阿谀奉承、随机应变的王熙凤。
书中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先是王熙凤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让人一看便知在这王熙凤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接着写“恍若神妃仙子”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只见她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后,仍送回座位上才夸奖她的美貌,以迎合老祖宗的欢心。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示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步,因为这“只管”两字以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写到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话时,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一个虚伪、玲珑、见风使舵、的面目已映在眼前。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篇10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一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二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 难道这是继柏拉***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待以后
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己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三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事、***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