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10篇

红楼梦的作者篇1

关键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胤秘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1724-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红楼梦》未完成稿时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80回,后面部分的稿本来不及整理而散失: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就这样《红楼梦》全书共120回,书名也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红楼梦》的作者变为曹雪芹、高鹗,但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高鹗后续的内容是违背了曹雪芹的著书本意的。

在仔细研读原著的基础上。参阅了各家之说后,王洪***认为无论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从所谓曹雪芹个人的经历及家事来分析,无论是脂砚斋的批语、曹雪芹朋辈之诗文集提供的信息。还是从清人有关的记载来考察,《红楼梦》都存在着一个原始作者;张杰认为曹雪芹与原作者辈分不合、年龄不合、阅历不合,张放认为曹雪芹不大可能写作《红楼梦》,也没有这方面的迹象,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是值得肯定的,但笔者不同意前人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判断。

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是曹

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红楼梦》文本第一回:“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成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曹雪芹(曹霈)逝世年份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另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还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首(1764年初春)。

曹雪芹(曹霈)在全家被抄后,迁回北京时年纪尚幼,不过曹家自抄家后,家道急剧败落确是千真万确的。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另一次得更大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曹雪芹(曹)一生正好经历的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

文本第一回:“欲将已往所赖天恩阻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可见作者著书时生活是何等奢华,这与曹雪芹(曹霈)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不符。这说明曹霈没有编著《红楼梦》的生活条件。“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表明作者意***自曝家丑,若直接写明著书本意,会被加罪的,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乃至诛连九族。即使曹雪芹自己写家中的丑事,我们实在想不出曹雪芹何罪之有?何愧之有?这也可说明《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霈。

一直以来,很多人赞同曹雪芹为《红楼梦》文本中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曹雪芹是根据自己多年经历的事情写下这部巨著的。可以从文本中第一回中的偈云得到验证:“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而这一偈也恰好是说明作者不是曹的证据之一。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生前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但对于“身后事”是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知道的,更不要提用文字记录了,这一偈说明作者并非一人。

“满纸荒唐言”。不但指书中描写的人物、内容是荒唐的。甚至连封面也是荒唐的。这意味着现在流传下来的书名和作者都不是原作者真正的本意,这是说明《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霈的重要证据。

二、《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曹有三位夫人:梅氏、柳氏和许氏。文本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第十首《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在这首诗中第一句写出了曹霈两位夫人的姓氏:梅氏和柳氏:第二句指出曹霈和他的夫人都不懂绘画;第三句中莫忆即为诉说,用言来表示;言与第四句中年团圆为i年,别去一,别去西(I)为许。由这首诗说明了作者应为曹霈和他的三位夫人,这三位夫人不但参与了写作,并且曾给小说题名,名为《风月宝鉴》。在文本第一回:“东鲁孔梅溪则题日《风月宝鉴》。”东鲁孔即为东周鲁国的孔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正当学说,学说用言字表示,正当用正当午时的午字来表示,合起来为许字,暗指许氏;梅字暗指梅氏;孔梅溪,是在孔中看溪,没看到溪里的水,而看到了溪边的柳,暗指柳氏。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第九首《蒲东寺怀古》:“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由此判断: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小红(《西厢记》中的红娘),写这部《红楼梦》是不敢写真话。用假语村言强写成的,起初他的夫人不同意他写出部书。作者的手稿,经常被他的夫人藏起或销毁。后来他的夫人们也参加写作了。由上判断,写《红楼梦》的应为作者和他的几位夫人,他的夫人是梅氏、柳氏和S氏,和曹雪芹的情况正相符合。但文本中第一回明确指出:“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霈和他的三位夫人是真的,真亦假,这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通过细读文本,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文本中第一回:“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天可以指苍天。只是在传说中的女娲补过苍天,同时天也可以指天子,补天即为继承皇位。曹霈纵有曹寅之遇。也不可能志在什么“补天”,只有曾可能做王侯乃至天子的人,会说“可去补苍天”。“不能永远依恃”,“美中不足”,“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以告天下人”。仔细审读,里边岂是普通百姓子弟的口吻?作者自知不能继承皇位,为不枉入红尘。才写了这部巨著。文本第一回“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整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那里去有工夫看那治理之书?”说明这部书是一部不落俗套的治理之书,作者自曝家丑,以自己身前身后一段时期发生的事件为主题而写出了这部书。从自曝家丑、治理之书判断作者应为某一皇帝的子孙,由“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时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判断作者为康熙皇帝的第24皇子――胤秘,胤秘共有五位夫人――嫡福晋乌雅氏、侧福晋钮祜禄氏、侧福晋殷氏、侧福晋陈氏、妾王氏。而在小说中描述的是三位夫人梅氏、柳氏和许氏,梅,同煤音,是黑色的,即乌,乌雅氏;柳树的弯曲度是最好的,甚至可以扭成轱辘,即钮祜禄氏;古文中用三表示多,即许多。许氏代表后三位夫人。

文本中人物李纨即为作者原型,由李纨字宫裁及其歌词“桃李春风结子完”。“结子完”指生儿育女结束,可知作者应为康熙皇帝的子女中最小一个,即胤秘。李宫裁即宫中的事情由他来作出一个公正的裁决。“此系身前身后事”,说明作者不是一个人,作者应为胤秘和他的五位夫人,胤秘逝后。他的五位夫人继续完成手稿。文本中的第64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可以进一步得到验证:胤秘逝去后,他的五位夫人在悲痛的心情中完成了这部巨著。

三、作者用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的原因

红楼梦的作者篇2

关键词:红楼梦;近十年;研究资料;索引

一、作者研究

[1]张振昌. 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为曹\[J].长春大学学,2004,(1).

[2]施小琼. 《红楼梦》作者之疑[J].滁州学院学报, 2005,(5).

[3]曹恒来.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J].信息技术教育, 2006,(9).

[4]余运彪. 《红楼梦》作者的考证[J].文教资料, 2007,(6).

[5]逗红轩.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J]. 博览群书,2008,(6).

[6]胡文炜.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叶舟.《后红楼梦》作者之我见[J].明清小说研究,2010,(4).

[8]陈正中,陈冬梅.《红楼梦》作者之谜[J].文学教育(下),2011,(9).

[9]张建智.吴藕汀看红楼:作者决非满人[J].博览群书,2012,(1).

[10]路娟娟,徐乃为.程甲本《红楼梦》卷首绣像***赞的作者考证――兼说后四十回的撰著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二、版本研究

[1]夏春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校订商酌[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1).

[2]胥惠民.《石头记》甲戌本研究综述――20世纪《红楼梦》版本研究综述之一[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张振昌. 《红楼梦》甲戌本新论――纪念重印《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J]. 长春大学学报,2006(7).

[4]新月. 《红楼梦版本辨源》[J]. 红楼梦学刊,2007(2).

[5]刘广定. 版本研究谈[J]. 红楼梦学刊,2008(3).

[6]孙柏录.《红楼梦》版本异文考[J].文史哲,2009(3).

[7]贾海建. 从回目看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郑铁生. 胡适与《红楼梦》程乙本[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三、人物研究

[9]陈雪峰.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J].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0]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J].红楼梦学刊,2005,(1).

[11]徐乃为. 论《红楼梦》中三妯娌[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2]鲍雪艳. 浅探《红楼梦》中的司棋形象[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13]潘迪. 二尤形象的悲剧性特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4]高卫红. 谈《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意义[J]. 南阳师范学院学,2009,(7).

[15]杨锦辉.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从儒家人生价值层面看贾宝玉形象的悲剧意蕴[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6]刘禹,时俊静. 论晴雯、婴宁人物形象塑造的“自然美”[J]. 皖西学院学报,2012,(6).

[17]章敬峰. 薛宝钗形象比较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四、评论研究

[1]刘继保. 《红楼梦》评点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4.

[2]何松. 《红楼梦》・中国玉文化流芳百世的古典文学名著[J]. 超硬材料工程,2005,(6).

[3]詹颂. 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06,(6).

[4]孙海琴. 诗情画意《红楼梦》[J].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11).

[5]石中琪. 顾颉刚《红楼梦》研究述论[J]. 红楼梦学刊,2009,(5).

[6]詹颂. 论文康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 2010,(5).

[7]裴宏江. 论钱穆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12,(1).

[8]甄洪永. 《红楼梦》的赋学叙事[J]. 红楼梦学刊,2013,(4).

五、影响研究

[9]张浩逊. 《红楼梦》与唐诗[J]. 苏州大学学报, 2006,(2).

[10]吴艳玲. 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繁荣与《红楼梦》的影响[D]. 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朱登莲. 《红楼梦》对中国爱情美学的发展及其影响[J]. 文史博览(理论),2008,(2).

[12]甘应进,陈东生,王建刚,覃蕊. 浅析《红楼梦》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1).

[13]李敬泽. 《红楼梦》影响纵横谈[J]. 红楼梦学刊,2010,(4).

[14]潘林.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朱小枝. 《红楼梦》海棠诗与苏轼岭南白梅诗关系探微[J]. 学理论,2013,(3).

红楼梦的作者篇3

况且“文化名酒”这个文化牌也不好打啊。红楼梦酒首先要解答的是消费者的两个疑问,红楼梦酒称自己是文化名酒,其文化根基在哪里?即红楼梦酒品牌定位的支点建立在何处!如果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一个品牌的核心到消费者这就成为其宗教。第二个疑问,难道消费其他白酒就没有文化了吗?红楼梦酒还的回答同属于名酒的差异性,即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属性和选择排他性。

品牌概念传播,红楼梦酒显得浮躁而混乱无序。红楼梦酒的广告记忆中有几条“有梦就有未来”、“红楼梦酒,梦想成真”、“红楼梦酒,酒都之秀”、“红楼梦酒,红遍中国“、“中国红 红楼梦酒”等,够强悍吧,红楼梦酒广告多多益善。然而这些貌似众多的广告,却成为红楼梦酒 品牌概念传播无序混乱的祸首。消费者不知道,红楼梦酒到底是什么样酒,因为消费者不是公司的员工,也不是营销人士。

近日“中国红 、红楼梦酒”成为红楼梦酒品牌旗帜语言,其“中国文化名酒”的品牌定位,寄托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身上,红楼梦酒品牌的核心诉求“中国红”,让人想到的不是红楼梦酒,而可能 是“中国红”的最早提出者陕西的西风酒。其提出的比红楼梦酒早,也推广的比红楼梦酒好,红楼梦酒何苦跟风随影呢?而得到业内营销专家认可的金钗文化————红楼梦酒按《红楼梦》12金钗人物性格设计每款酒的口感和度数,以产品形式传播品牌文化的方式符合红楼梦酒品牌的文化延伸。如果在金钗文化上加深挖掘,那么红楼梦酒品牌文化将会得到升华。

品牌推广模式,红楼梦酒曾经05年300万元征集川菜“红楼梦宴”的事件营销,最后品牌推广的结果浅尝则止,企业花了钱风花雪月的浪漫一会,到头还得从新开始。

沉寂3年后的08年底,红楼梦携手新版50集电视剧《红楼梦》品牌代言,让众人为之吆喝。红楼梦酒“借尸还魂”的推广让人大跌眼睛,现在红楼梦酒居然沦落到靠一部电视剧来拯救,让我们感到悲哀。想当初红楼梦酒与五粮液并驾齐驱的牌子,竟落魄到今天这个地步了。究竟新版50集电视剧《红楼梦》能够为红楼梦酒带来什么?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还是销售量和利润的增加?现在很难预言,白酒品牌建设堕落到依靠媒体宣泄的方式,让人心疼啊。

红楼梦的作者篇4

关键词:俞平伯;吴世昌;《红楼梦》

中***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31-03

本文从自己的收藏之中,选取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吴世昌分别就《俞平伯论》、《红楼梦探源》出版事宜给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的两封信,并且简要地作了一些评介,希望能够对研究20世纪的红学史有所帮助。

一、俞平伯关于《俞平伯论》的一封信

俞平伯于1985年6月27日给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邓韶玉写了一封信。书信的全文照录如下:

韶玉同志:前付一书,寄你府上,后未见复,不知收到否?我的说《红》旧稿编辑如何?希将目录见赐。未知何时能付印?均希示知。以京中社科院文学所将于明年一月开一有关我的纪念会,如能早日编刊,于两方面亦皆有益也,匆布不尽,即候

撰祺

俞平伯

八五.六.二七

在通信地址面上除了收信人寄信人姓名地址之外,俞平伯还加了一句:“邦叟主人前致意不另平”。

俞平伯(1900—1990)是中国一位大师级的著名学者、作家、诗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与胡适并列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1921年11月,胡适写成《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一文,建立了以“自叙传”为核心的新红学体系。1927年8月,胡适购得了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脂砚斋恰恰通过大量的批语,证实了胡适的全部学说,由此奠定了胡适学说在《红楼梦》研究中的绝对权威。俞平伯在新红学研究中的代表作,是他在1922年2月至7月之间写成的《辨》一书。在新红学研究领域中,他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通过对《红楼梦》的艺术分析,使得自传说具体化与形象化了。在50年代初,俞平伯又将《红楼梦辨》修订成《研究》出版。谁知到了1954年,他突然因此而遭到莫名其妙的横祸,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治大批判运动的斗争对象,受尽了各种各样的屈辱。一直到了198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为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举行的庆祝会上,当时的院长胡绳在致词中才正式表示,1954年对俞平伯先生的***治围攻是不正确的,在学术界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大约在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计划推出新红学代表性人物的论红著述全集。到了1988年,《胡适研究论述全编》、《俞平伯论》等书陆续出版,在学术界的影响很大。其中,《俞平伯论》分为上下两册,收集了俞平伯从1921年的《与顾颉刚讨论的通信》到1978年的《索隐与自传说闲评》为止60余年之间撰写的红学研究论著,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研究《红楼梦》的主要学术成就。

在《红楼梦》的研究当中,俞平伯与胡适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新红学派的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考证著者的生平与作品的版本,并擅长于把《红楼梦》当作历史甚至家史来研读,俞平伯就不太一样。所以我认为,在所有知名的新红学家当中,只有俞平伯把《红楼梦》当成小说而不是历史进行研究的部分成果,最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推敲。随着时间的推移,俞平伯甚至出现与胡适学说分道扬镳的若干迹象。他在1978—1979年之间撰写晚年代表作《乐知儿语说红楼》时,研究《红楼梦》的思路、观点及其方法,都发生了某些实质性的变化。他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而且全新的学术观点,即“人人皆知红学出于《红楼梦》,然红学实是反《红楼梦》的,红学愈昌,红楼愈隐”[1]。到了1985年,俞平伯在《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一文之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道:“我看‘红学’这东西始终是上了胡适之的当了”[2]。当然,由此不可避免将会引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己否定自己60余年来研究《红楼梦》的许多重要成果。所以,俞平伯的晚年是相当痛苦的,十分矛盾的,犹豫不决的。他致邓韶玉的这封信,恰恰比较充分地反映出他的这种复杂心态。俞平伯一方面已经在认真地反思新红学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他也还是很珍惜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心血结晶。他欣然同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他的论红全集,而且还十分关注编辑的进展情况,特别希望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庆祝会之前印出(尽管最后未能如愿以偿),都充分说明了他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大概是为了避免引起过多的争议,俞平伯并没有把《乐知儿语说红楼》交给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入《俞平伯论》之中,而是把它作为遗作交给他的外孙韦柰保存。

然而,俞平伯毕竟是一位十分诚实、正直、善良并且杰出的大学者,个人的荣辱远远比不上探究真相更加重要,所以他不断地思考着、追求着。据韦柰回忆,到了1990年6月中旬以后,在俞平伯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那些天,他一会儿要我把‘脂评本’拿给他,一会儿又要他自己的‘八十回校本’,像是中了魔,常常坐在书桌旁翻看《红楼梦》,一看便是半个多小时”。他在若有所思之中,突然之间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感到可能发现了事情的本来面目。最后俞平伯终于拿起笔来,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样震撼人心的话语:“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辞达”[3]。

俞平伯所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新红学研究的生死存亡。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阳健、曲沐、克非、吴国柱、陈林等一批学者,沿着俞平伯已有的思路,针对《红楼梦》的脂批本,提出了全面系统而且十分有力的质疑,掀起了一场20世纪红学最大公案的大讨论。特别是欧阳健在他集大成之作《还原脂砚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里,通过大量的事实分析论证,似乎是令人震惊地揭穿了脂砚斋作伪的本质,从而说明只有程甲本《红楼梦》才是真本才是正本。而中国红学界的主流派,对于这批学者的惊人观点,要么置之不理,视而不见;要么乱骂乱批一通。到目前为止,反对者一直缺少正面的、理性的客观的分析,特别缺少有针对性的有充分根据的一条一条地反驳有关的质疑的理论。由于事关重大,为了中国的《红楼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希望这场大讨论能够全面系统深入地展开,通过互相之间的有力辩驳,最终讨论出一个让绝大多数红学爱好者接受的结果。

二、吴世昌关于《红楼梦探源》的一封信

吴世昌于1962年3月24日从英国给中华书局写了一封信。书信的全文照录如下:

三月五日来示今早收到,至谢。

承询拙著“红楼梦探原”,自去年起已着手写中文本,在暑期前写完前二卷。但在暑假中收到自香港友人寄来的胡适旧藏十六回残本(即所谓的‘甲戌本’)的影印本,其中脂评与俞平伯先生所编印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略有出入。我从前写英文本时完全根据俞氏“辑评”,在‘脚注’中页数也指“辑评”,因此中文本须据影印本加以修改。同时,对于胡适在影印本序言中若干荒谬论点,尤其关于该抄本的底本年代方面,需要驳斥。因此进行较缓。此外,自英文本刊布后,有国际间许多对此书有兴趣的学者来信讨论,及各国期刊的书评,有些意见很好,有些是错误的。在中文本中也要考虑,以免引起疑问或误解。

承告国内各方面向贵局询问此书,使我感到愧惭,未能及早赶出。也使我十分感激同志们对此书的关心,鞭策我加紧努力。我现在准备暑假中全家回国,希望在最近两个月内努力赶写,以便回国前寄上。

此致

敬礼

吴世昌上三月廿四日,1962

请注意我的新地址:

17 BARDWELL COVRT, Oxford, England

吴世昌(1908—1986)是中国一位以词学和红学研究知名的学者。1947年吴世昌远赴英国,担任牛津大学高级讲师。1962年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吴世昌在牛津大学出版了英文著作《红楼梦探源》。一共五卷二十章,391页,历时三年写成。内容分为抄本探源、评者探源、作者探源、本书探源、续书探源五个部分,以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和成书过程为主要特色。因此,该书一出版即受关注。特别是吴世昌在1961年12月写成的《我怎样写》一文,在《新华月报》1962年6月号上发表以后,中国的红学研究工作者已经知道《红楼梦探源》一书在国外出版的讯息。

吴世昌致中华书局的这封信,是对中华书局当年3月5日来信的回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说明《红楼梦探源》由作者自译的部分,中文本与英文本有所不同、略有增删的原因,就是依据胡适1961年影印出版的《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重新再作了一些校订,与此同时又批驳了胡适在影印本前言中的若干学术观点,还有就是参考了英文版出版后读者与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作了若干修改补充;二是说明当时中华书局就十分关注《红楼梦探源》一书,一直在与吴世昌联系商量《红楼梦探源》中文版的出版问题。下面分别围绕着《红楼梦探源》的价值问题与出版问题,再进行一些比较具体的分析探讨。

首先,关于《红楼梦探源》的价值问题。1921年11月,胡适写成《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一文,建立了以“自叙传”为核心的新红学体系。1927年8月,胡适购得了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脂砚斋恰恰通过大量的批语,证实了胡适的全部学说,由此奠定了胡适学说在《红楼梦》研究中的绝对权威。新红学派的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考证著者的生平与作品的版本。吴世昌的《红楼梦探源》,不但是他本人研究《红楼梦》的代表作,而且与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一起,成为继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之后,20世纪所谓“新红学”前期另外几部代表性的著作。与其他几部著述不同的是,吴世昌的《红楼梦探源》是一部地道的英文著作,从而第一次在国际学术界直接地展示了新红学的研究成果。

翻开《红楼梦探源》一书,我们发现,在《红楼梦》几个重要抄本的年代、曹雪芹的生卒年等不少具体的学术问题上,吴世昌的确有着自己较为独到的见解,但是他的整个思路、方法与观点,毫无疑问地仍然沿着胡适的研究模式。可有意思的是,吴世昌却在《红楼梦探源》的中文版里,对胡适进行了多方严厉的批判与挖苦,甚至根本不承认胡适的研究在新红学体系中的开创意义与奠基作用,而是硬把王国维拉进来作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众所周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红学研究史上的确十分重要,但他做的毕竟是文学评论文章,与新红学的路数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更有些过分的事情是,胡适在1928年撰写的《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中曾经说道:“不久,新月书店的广告出来了”[4],本来是指围绕新月书店成立所作的各种宣传,吴世昌把这句话抓住紧紧不放,故意歪曲这句话的意思,硬把它说成是1927年新月书店原来准备出版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结果甲戌本却被胡适出了重价买下留在身边成为“枕中鸿宝”[5],以至于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当时无法出版。这就距离事实真相太远了。说出这种有些昧着良心的话,不能不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与中国文化人的某些特色。

其次,关于《红楼梦探源》的出版问题。在“”结束以后,吴世昌的《红楼梦探源外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该书收录了吴世昌除了《红楼梦探源》之外的《红楼梦》研究文章,其中包括《我怎样写》一文。而由吴世昌本人以及孙郁根、曹莉共同翻译为中文版的《红楼梦探源》一书,一直等到了1996年,才收入《罗音室学术论著》第四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这是《红楼梦探源》在中国的第一次出版。《红楼梦探源》的英文本不分上下篇,而中文本则分为上下篇,因为上篇系著者自译,并有增删;下篇由他人翻译,其中第十一章至十六章的译者是孙郁根,第十七章后半至二十章的译者是曹莉。全书的章节题目均由著者所定。

《罗音室学术论著》第四卷的“编后”在谈到决定收入《红楼梦探源》时说道:“正在考虑请人翻译时,忽然发现了先生自译前半部书的手稿,从纸张分析,似写于回国前后;经与原书查对,内容有不少增补和修正(如原第六章第四节扩为一章等)。这发现使我们惊喜,随即请清华大学外语系两位青年教师曹莉、孙郁根翻译后半部,与先生自译稿合璧,以飨读者”[5]。由此可见,编者似乎并不知道中华书局早在1962年3月就曾经向吴世昌约过《红楼梦探源》的中文版,而吴世昌当时还曾很有信心地表示,再有两个月即可赶译出来交稿。换句话说,《红楼梦探源》的中文稿预计在1962年5月即可译写完毕。

有意思的是,直到“”爆发,《红楼梦探源》也没能由中华书局出版。当年中华书局先是向吴世昌约了稿,结果却又未能将《红楼梦探源》一书出版的原因,由于目前缺乏第一手的档案材料,我们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估计主要是因为吴世昌边修改边翻译进度比较慢,加上他回国之后又根据最新掌握的材料,忙着撰写了一些新的红学论文,从而耗费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他很可能在回国之后,就没有再进行《红楼梦探源》一书的翻译工作。另外,还可能与当时中国的***治局势有点关系。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大灾难,使得当局在***治上的控制不得不放松一点。一大批高质量的文史新著旧籍,恰恰都是趁着在这一个空档出版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情况略为好转,***也就不断地加紧了***治上的控制。所以,六十年代初期一度出现的比较宽松自由的学术文化环境,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可能是由于中华书局没有再催促,吴世昌也就没有再进行《红楼梦探源》的翻译工作,最后导致《红楼梦探源》一书只由他本人翻译了一半。

参考文献:

[1]俞平伯.从“开宗明义”来看《红楼梦》的二元论[C]//俞平伯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37.

[2]俞平伯.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J].文史知识,1885,(8).

[3]韦柰.我的外祖父俞平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43.

红楼梦的作者篇5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陈维昭《红学通史》)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1.1 索隐派

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1.1.2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1.1.3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1.1.4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1.1.5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1.2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1.3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1.3.1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1.3.2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著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转贴于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著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3]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红楼梦的作者篇6

关键词:红楼梦;音乐;艺术;《红楼梦》

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巨著,自问世以来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最初的文本解读到后来的《红楼梦》连环画小说,以及到如今的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影视剧作品解读。这一系列对于经典的解读都说明了《红楼梦》的重要价值,每一种解读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格。而87版《红楼梦》则是最为人熟知的影视作品,纵然有些人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然而也一定看过影视剧《红楼梦》,这就是影视剧《红楼梦》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戏曲《红楼梦》里的经典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也是众所周知的经典桥段,即使不熟悉戏曲的人,也一定听过这样一句经典唱词。这就是源自上海越剧团出品的越剧《红楼梦》,主演徐玉兰和王文娟塑造了戏剧界最为经典的一对贾宝玉和林黛玉。

一、影视剧《红楼梦》与越剧《红楼梦》音乐艺术概览

红楼梦的音乐艺术与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例如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葬花吟》是大家所熟知的音乐桥段,林黛玉以弱柳扶风之姿袅袅娜娜葬落花,配合画面响起悠扬而伤感的音乐,情景交融中让人体会到黛玉伤春的少女情怀,同时也能在音乐中走入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当然,除此之外,《枉凝眉》也是一首广为人知的曲子。音乐缓缓流淌而出,曲词道尽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前世今生,却又让人在音乐艺术中感知到人生的无奈与苍白。总之,这些红楼梦音乐艺术大多以中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即1、2、3、5、6)五音阶特色为主,然而又不局限与中国传统的音阶。为了使得乐曲更加哀婉动听,王立平往往采用“7”这个半音来增强感彩。总之,影视剧《红楼梦》音乐作品一共包含了13首曲子,分别是:《序曲》《引子》(红楼梦曲)《好了歌》《红豆曲》《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紫菱洲歌》《秋窗风雨夕》《聪明累》《题帕三绝》《分骨肉》《叹香菱》。红楼梦的音乐艺术随着人物性格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音乐特色,有随着抒情主人公的故事情节而不断推进,众多精彩华章够了红楼梦音乐艺术的大观园。越剧版《红楼梦》从剧场艺术特点出发,更为强化剧目的音乐性,使得舞台剧的演出样式精致化、典雅化。越剧《红楼梦》则更为注重音乐与戏曲唱腔的配合,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唱腔基础上,借用音乐的艺术魅力,打造经典唱段,塑造戏曲作品的音乐艺术。越剧版《红楼梦》采用音乐主题的表达方式,利用音乐来统帅全剧,借用音乐的表达方式来塑造人物。这就使得融歌舞为一体的戏曲,更加突出其音乐的强大作用。通过写意的音乐表现,演绎了宝黛初相见“天下掉下个林妹妹”的经典唱段。同时,以高亢而悲壮的音乐元素,为《宝玉哭灵》这一折戏曲增加了更加打动人心听觉震撼。

二、《红楼梦》音乐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作者篇7

2013年10月23日,中国平安集团与宜宾红楼梦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并达成战略合作,平安集团投资共计5亿元,帮助红楼梦在品牌塑造、渠道建设及技改等方面实现突破,助力红楼梦酒业成为宜宾第二家酒类上市企业,实现产业梦想。

红楼梦酒业是一家产能资源与品牌资产均十分丰富川酒二线品牌,导入战略合作者一直是红楼梦酒业做大做强,共同发展一个战略目标,红楼梦优质资产也曾经引起国内名酒、大腕高度关注,先后有江苏洋河、联想控股等企业巨头与红楼梦酒业展开谈判,但最终由产业资本投资者平安集团成功入驻,红楼梦酒业应该是平安入主的第二家白酒企业,此前,平安集团已经实现对稻花香酒业财务性投资。

客观地说,红楼梦酒业优质的原酒与文化底蕴的品牌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商业成功,红楼梦酒业一直以较好不叫座方式在川酒二线名酒阵营出没,最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经营思想与专业能力不足。

首先,红楼梦酒业对自身丰富品牌资产缺少商业嫁接的能力。酒业公司拥有的三大白酒品牌可以说是中国白酒领域最具可塑性,最具商业价值的品牌,但由于专业转化能力不足,红楼梦酒业并未很好地利用这笔无形资产。

梦是什么?梦是一种意象语言。《庄子齐物论》云:“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这些意象从平常事物到超现实事物都有,事实上,梦常常能激发艺术方面的灵感与创意,而梦的状态与白酒微醺时感受是如此相似,因此,梦这个品牌运用到酒水领域极具商业价值。但由于红楼梦酒业过多强调梦与红楼梦之间文化关系,使得梦这个品牌的***性受到严重影响,也一定意义上给企业针对梦品牌战略定位、品牌诉求、乃至于产品开发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梦成为封闭之梦。对于红楼梦酒业来说,此梦非彼梦,梦需要作为一个***品牌来处理,形成开放式结构化思维,最大化梦品牌商业价值;

红楼梦是什么?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与高超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不同的阅读者对红楼梦定位差别巨大。鲁迅定位红楼梦是一部“人情小说”;***定位红楼梦是“历史小说”,***说,我先是把她当故事读,后来我越来越觉得红楼梦是一部历史;同时,红楼梦定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是中国几千年的“国学文化”的“巅峰之作”;有的说是“***治小说”;有的说是一部反封建反专制,歌自由唱民主颂爱情的力作等等,红楼梦酒业需要深刻理解这个品牌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从实用主义与商业开发角度定位红楼梦酒品牌。从我们对品牌价值理解看,红楼梦作为一种白酒品牌精神内涵一定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酒品牌的世俗化与高雅化都需要高超的品牌专业能力。目前来看,红楼梦酒业对于红楼梦酒品牌转化还是相当肤浅,还需要通读红楼梦,深解红楼梦才能找到红楼梦酒品牌精神与结构内涵。

至于红楼梦金钗已经不具备***品牌价值,其战略扩张空间很小,在品牌定位上可以作为红楼梦系列品牌之一处理。

其次,红楼梦酒品牌资产极其有限,红楼梦酒业需要从源头上解决品牌资产累积问题。从红楼梦酒业***资料看,能够称得上核心品牌资产可能就是中国文化名酒,而更多的品牌资产来自于四川省认证,如四川名牌、四川驰名商标等,这样的品牌资产积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楼梦酒业市场扩张动力。红楼梦酒业品牌资产积累方向应该在文化名酒,围绕文化名酒创造性传播与红楼梦酒业正能量品牌价值释放应该成为酒业公司品牌塑造战略方向。同时,红楼梦酒业需要强化来自品质层面资产积累,目前,红楼梦酒关于产品品质记忆极其短缺,关于产品技术与强势二线川酒品牌相比较也差距很大。比较有价值的“川酒新金花”。2011年8月,有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四川酒类流通协会、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商》杂志社、川商理事会发起的寻找川酒新金花活动中,红楼梦酒业与其他五家川酒二线品牌共同荣获“川酒新金花”,红楼梦酒业得以与其他二线川酒品牌占到一起,红楼梦酒业如何运用好川酒新金花资源,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三,红楼梦酒产品线规划与产品概念诉求缺少价值导向,影响了企业深度市场布局。由于红楼梦酒业品牌战略上缺失,导致是产品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红楼梦典藏作为公司核心产品,时尚的内涵下套了一件古典外衣,其高雅浓香,世家典藏与红楼梦人情文化关联度很低。并且,红楼梦对自身主导性产品使用“藏”系列命名,严重束缚了品牌本身的活力,对红楼梦品牌结构化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红楼梦品牌形成封闭式结构;如红楼梦金叉系列酒更具备礼品与收藏酒味道,很难承载大众、流通性消费品战略功能;红楼梦梦系列酒由于没有进行结构化处理,其产品规划略显蹩脚,也很难展示大品牌商业扩张能力。红楼梦酒业对于产品品质性诉求存在严重不足,其高雅浓香的表达缺少具体品质承诺,不仅显得务虚,而且对品牌本身也形成了传播上障碍。

产品线规划通常有三个很重要维度,其一是基于品牌结构化形成的产品结构化维度,如江苏洋河的蓝色经典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都是品牌结构化典范;如四川郎酒的红花郎、老郎酒、青花郎、红运郎、青云郎等更是将郎牌结构化到极致,品牌结构化本身就是产品研发重要方向;其二是结构带为维度的产品结构。如徽酒推出的年份系列基本上采用价格带维度,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系列献礼版、5年,10年,15年,20年等等不一而足;其三是市场维度产品线构建。为满足不同商业模式需要与满足不同渠道区隔进行的产品结构规划,红楼梦酒业很显然缺乏产品线战略规划思考维度。

第四,营销模式对酒业公司战略拓展具有奠基性作用。二线川酒品牌基本上有两种市场拓展模式,一种是跑马圈地式招商模式,通过川酒本身的产区与产能优势进行系统招商,寻找市场落脚点;一种是围绕基地市场深度渠道耕耘模式。最近几年时间里,丰谷、叙府、潭酒、小角楼等品牌均十分重视对于四川基地市场渠道深耕,获得了不小市场收益。对于红楼梦酒业来说,渠道深耕模式显然更适合企业未来发展需求,但由于四川本身就是一个强手如林的市场,本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因此,红楼梦酒业在省外拓展自己基地市场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如贵州青酒经过长达8年时间操作,实现了天津基地市场渠道深耕;如酒中酒霸,通过对湖南市场战略性开发,在贵州之外实现了基地市场异地生根。当前,随着平安集团战略性投资到位,红楼梦酒业完全可以加大对全国市场研究力度,凭借产区、产能与品牌文化上优势,实现对省外市场开拓,为寻找自己省外基地市场奠定基础。

总体来看,川酒二线品牌正在呈现出战略整合,操作务实,品牌集中,市场突破重要阶段,对于川酒二线品牌来说,接下来的中国白酒战略转型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战略机遇。

首先,川酒二线品牌基本上已经完成体制性改革,川酒二线品牌在排除体制障碍之后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2013年度,包括四川潭酒、巴中小角楼、宜宾红楼梦等均引入了重要的战略投资者,随着白酒竞争日趋激烈,将有更多川酒二线品牌实现体制改制,制约企业发展体制性障碍已经不复存在,川酒二线品牌将引领民营企业治理时代,川酒二线品牌也将因此获得新生命力;

其次,川酒二线品牌在品牌专业能力上有大幅度提升。根据我们对川酒二线品牌跟踪研究,诸如丰谷酒业、古蔺潭酒、邛崃金六福、宜宾叙府、宜宾红楼梦、泸州国粹、崇州金盆地、昌平小角楼等著名川酒二线品牌均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品牌战略规划,有些川酒二线品牌已经完成并正在实施新的品牌战略,川酒二线企业在品牌面集体觉醒必将给川酒二线品牌带来崭新活力;

第三,川酒二线品牌变得更加务实,其市场战略灵活多样。川酒二线品牌从过去跑马圈地到如今的渠道深耕反应了二线企业理性与专业。同时,川酒二线品牌在商业模式上也开始回归理性,一大批有远大理性川酒二线企业开始深度构建自己可控全国化网络,为二线品牌在战略上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川酒原酒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其品牌运营模式与战略发展方向值得关注。作为全国最大的原酒基地,川酒二线品牌中原酒企业战略转型对整个中国白酒意义重大,二线白酒将增加新的生力***。

红楼梦的作者篇8

日前,新《红楼梦》导演李少红接受专访透露新《红楼梦》最新进展,表示十二钗将会运用露背造型,因为明代的人是露背的,像大明宫词一样,很性感。

一部经典,不仅可以流芳百世、传唱不衰,甚至还能影响到其他艺术形式并催生出新的经典。小说《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不仅让读者百读不厌,更是成为艺术创作者屡试不爽的经典素材。这不,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那部《红楼梦》电视剧不仅自己一炮走红,还一举培养并捧红了诸多演员,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对于80版《红楼梦》的剧情至今也还历历在目、津津乐道。按说,这80版《红楼梦》电视剧已然堪称经典,大可不必才过二十多年,便重拍新版,但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一部经典名著就如同一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新版《红楼梦》电视剧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新意,甚至超越80版而成为新的经典。不过,当导演把“露背造型”“性感”作为新版《红楼梦》的特色甚至卖点时,如此新意倒是令人不敢恭维。

尽管现如今,“性感露背装”早已进入普通女孩的衣橱,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也不时可见,实在算不得什么前卫了,更何况,李导演在新版《红楼梦》中采用“露背造型”也并非毫无依据。“明代人是露背的,像大明宫词一样,很性感”,刻意作为李导的考据和佐证。如此看来,新版《红楼梦》采用“露背装”,不仅没有故弄玄虚,反而是既符合了现代审美价值观,又忠于史实,可谓经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不难设想,当性感的新版《红楼梦》以“露背造型”窈窕出世时,还真有望引来万众瞩目,并一举而成新“经典”。不过,明代社会是否真的着装方面如此领潮流之先,“明代的露背装”是否如同“民国的旗袍”那般普及,咱没有研究,不敢妄言。但是,即便“露背装”风靡明代确实属实,作为《红楼梦》的读者,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曹雪芹的笔下,似乎并没有对金陵十二钗的“露背装”大着笔墨,原作者都未曾在意的东西,却成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此“露背造型”称之为喧宾夺主式的误读,恐怕当不为过吧?

不难看出,新版《红楼梦》之所以热衷于“露背造型”,并将此作为特色和新意所在,恐怕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苦心挖掘经典的结果,而不过是为了追求收视率,而对当下娱乐式性感审美的曲意逢合罢了。从这一视角来看,鲁迅先生有关《红楼梦》的那句名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其实同样适用,只不过在最后加上一句“娱乐圈导演看见‘性感露背装’”即可。只是但愿,当新版《红楼梦》的所有悬念渐次拉开时,“性感露背装”不要成为唯一的看点。

红楼梦的作者篇9

摘要《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翻译特色自成一家。其独到之处主要源于译者创新性的翻译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创新性翻译策略,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有关策略讨论的新视角。

关键词:《红楼梦》 霍译《红楼梦》 创新性 翻译策略

中***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2009年英国伟大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先生的去世,对我国汉文化在英国乃至世界的传播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但是,承载着先生毕生心血的霍译《红楼梦》却时刻向世人彰显着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说《红楼梦》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霍译《红楼梦》则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英译的顶峰。该译著自1973年陆续问世以来,就以“译本语言精确优美……,考订严密,有根有据,备受海内外红学界和翻译界褒奖”,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翻译特色。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对世人来讲是“永恒的困惑”。要翻译这样一部巨著,到底会有多难呢?我国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说:“我不懂翻译,但是,就算是我们(中国人)把《红楼梦》的原文要弄明白都不容易,那么要把它翻译成外文,这个困难就更大了。”霍克斯译成第一卷后,在序言中谈到了他翻译这部奇书的目的和动机,“把一切都翻译出来――甚至双关语……假若我能够把这部小说给予我的阅读快感向我的读者传达一二,那么我的此生就算没有虚度了。”1998年12月,在一次非正式访谈中,霍克斯再次谈到了他对《红楼梦》译本的定位和他的翻译目的,“我当时就想我要翻译内容不需要考虑多少学术性。我只要考虑如何再现这部小说就行。毕竟出版商是企鹅集团,我要把整部小说都译出来同时还要让英国的读者乐读,能够读出我读这部小说时感受到的快乐。”霍克斯与企鹅集团签订合同翻译《红楼梦》是在1970年,那时,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有限,将一部中国封建文化集大成之作品译成英文还要读者乐读,这个目标对于译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译者要采用哪些翻译策略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呢?

近年来,讨论霍译《红楼梦》翻译特色的文章频频见诸各期刊,相关论著也时有出版。学界人士在认真研读译著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霍译《红楼梦》中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如扩展性策略、补偿性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创新性翻译策略等,这其中又以创新性策略最有特色。

二 创新性翻译策略

创新性翻译策略可谓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最突出的特色。霍克斯在1998年的访谈中谈到了自己享有的自由度――不用过多考虑译本的学术性,要考虑的就是译本要有很强的可读性;以及他所持有的翻译目的――要让译本读者乐读。正是这样的翻译目的和自由,给了霍克斯以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最大限度内再现原作的高妙。这些创新性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5大方面:版本选择、分卷方法、书名的选择和翻译、人名的翻译、正文内容排版的版式。

1 版本选择上的创新性

《红楼梦》的版本一直是红学家关注的问题。“《红楼梦》引人入胜之处,除了其故事内容外,存世的旧版本众多且常有出入也是一因。清季的抄本目前已知有十二种尚存,连乾隆末期萃文书屋以木活字版发行的印本也有数种不同的形式,……两年前另有一新发现的抄本,仅十回,……现通称‘卞藏本’”。“对不同版本的研究、比较,可以一窥作者的原意、构想和成书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抄本流传中他人删增的痕迹,也才不会误信不正确的批语而得错的结论”,这众多的版本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了很多问题,究竟取那个版本作为原作,霍克斯在着手翻译时可谓颇费心血。在序言中,他表明:“在翻译这部小说时,我发觉不能严格忠于某种单一版本。因为程高本更为前后一致,所以,虽然它没有其余版本有趣,我在第一章还是主要依从这一版本,在以后的章节中我经常参阅手抄本,我还修订了少数细节。”也就是说,霍克斯在总结各个版本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翻译本体――那就是他的带有独创性的底本”。

2 译本分卷上的创新性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红楼梦》,流传最广的是120回目的版本。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译本也是翻译了120回目。但霍译本“却是根据小说的故事内容自然分卷,并根据各卷的内容另行命名。这可能是霍译《红楼梦》最明显最富于独创性的体制更易了。”霍译《红楼梦》5卷本分别命名为:

VOLUME 1:THE GOLDEN DAYS

VOLUME 2:THE CRAB-FLOWER CLUB

VOLUME 3:THE WARNING VOICE

VOLUME 4:THE DEBT OF TEARS

VOLUME 5:THE DREAMER WAKES

3 书名的选择和翻译上的创新性

《红楼梦》这部奇书曾有过《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风月宝鉴》、《石头记》和《红楼梦》等多个名称。“红楼”一词在我国文化中意蕴丰富,既可以指达官贵人府邸,又可以指古代贵族家里的小姐闺房,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红楼”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红”这种颜色在我国文化里往往象征吉祥、幸福、喜庆,而在西方,这种颜色却和***、暴力、血腥密切相关。霍克斯着手翻译《红楼梦》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像现在这样多,也就是说在译本读者对源语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书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译本的流传和接受程度。如何才能保证企鹅经典系列的可读性,如何才能让英国读者了解、接受这部中华奇书呢?霍克斯深谙两国的文化差异,所以避开了享誉神州大地的《红楼梦》这个书名,而是取《石头记》作为译本的书名。当初,霍克斯取《石头记》作为译本的主书名,作为补偿措施,以《红楼梦》为别名,译为: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lso known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同时将二者写在封面上,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命名方式只在第1、2、5册上出现,在第3、4卷没执行。但是这仍然让我们看到了霍克斯在书名选择和翻译中的创造性。

4 人名翻译上的创新性

人物姓名是人类社会成份在社会结构中的文字符号标志,人物姓名无不带有民族、国家、语言、文字、宗教、地域等特色。汉语姓名的文化内涵往往包括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因素在内,有时还涉及***治、经济、历史、文学、民俗、思维习惯等。没有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外国读者,势必难以理解原著中中国人姓名的真实含义。

《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之难还不仅在此,还有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人物形象多。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37部戏剧,总共设计人物才400余人,可是《红楼梦》以半部小说却描写了421个性格迥异、性情不同、有各自语言风格、各自语气语调的鲜活人物形象,可以想见人物之纷繁和出场之密集。加之中西方不同的命名体系,要让当时的英国读者弄清楚这些人物形象、明白各个人名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理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殊非易事。

在1998年的访谈中,霍克斯回忆了当时他对人名这个问题的认识及其解决这个问题的创造性翻译策略。“摆在你面前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人的人名。中国人的名字太难记了。……他们(英国读者)根本就记不住中国人的人名。……如果你对他们说Jia Zheng,and Jia Zhen, and Jia Jing,这在他们听了根本就没差别。”人物形象这么多,文化差异这么大,作为译者,该怎么办呢?一般译者会直接将人名译成拼音,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一般原作来说,这也是无不可的。可霍克斯翻译的是《红楼梦》,又是在改革开放前,这种译法无疑会给读者造成障碍,影响译本的可读性和传播。所以,霍克斯没有音译所有的人名,而是采取了很有独创性的翻译策略。可以说,人名翻译是霍译本最具创造性的翻译特色。他将所有人物粗略分为主人和仆人两个类别。对于主人,霍克斯保留他的中文名字;对于仆人,则采取意译法。例如将“贾***”译为Jia Zheng,而“晴雯”就意译为Skybright。小说中涉及的宗教人物则译为拉丁名字,优伶的名字则译成法文。虽然这种译法未必就是最好的译法,但是这种译法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绝对创新。

5 正文内容排版版式上的创造性

霍译《红楼梦》在这方面的创造性,从正文文字排版和印刷效果上可窥一斑。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曾专门撰文探讨过这个方面。原著原本内嵌在行文中的排比内容到了霍克斯笔下单行排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强化了译文的可读性。例如,在第1回,那僧人对通灵石头说:“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这几个排比偏正结构在原文中并没有单独列行,但是在霍译本中则单独列行:

After that I shall take you to a certain

Brilliant

Successful

Poetical

Cultivated

Aristocratic

Elegant

Delectable

Luxurious

Opulent

Locality on a little trip.

这样的排列简洁明了,令读者一目了然,阅读效果自是非同一般。除了排比结构采用这样的排版版式,在人物出场描写时、文中对仗的内容或者原文强调的内容,译者也采取了分行排列的版式。

另外,译本中常用斜体字、黑体字、变体字,或者字号、大小写的变化,以达到突出内容、强化阅读效果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霍译本的创造性特色。

三 结语

翻译是戴着着镣铐的舞蹈。受原作限制,译者不能随意创作可是却能够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创新。有了翻译就有了翻译策略的探讨。从古至今,关于翻译策略的论争此起彼伏,不论是“案本而传”还是“依实出华、趣不乖本”;“信、达”还是“雅”;“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在文学翻译领域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翻译策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有具体文本具体分析。正如霍克斯先生所说的那样,“我做了多少,有哪些规则,这都是我为翻译这一部特定的小说――为了小说本身的问题或者小说展现的问题――而制定的规则。”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异于它者的自身状况,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作品制定具体、适用的翻译策略。霍译《红楼梦》的创新性翻译策略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这倒不是说要学习他的具体策略,而是要学习霍克斯的这种创新意识和胆识,同时还要学习他为学认真、治学严谨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沉痛哀悼霍克斯先生》,《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5期。

[2] 冯其庸:《〈红楼梦〉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在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上的报告(节录)》,刘士聪主编:《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 1).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9,Introduction,46.

[4] 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Translator’s Notebook.Hong Kong:Center for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Lingnan University,2000,Forword,xv,xiv.

[5] 刘广定:《版本研究谈》,《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3期。

[6] 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中国翻译》,2003年第5期。

[7] 王宏印:《试论霍译〈红楼梦〉体制之更易与独创》,刘士聪主编:《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红楼梦的作者篇10

关键词:《红楼梦》;隐喻;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长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入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张全生,2004)。Lakoff&Johnson(1980)指出,“隐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遍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Schmid 1996:118-122;蓝纯1999:7;卢卫中2003:23)。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即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文旭,1999:35-36)。中国语言学界虽然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还是有很多学者从隐喻入手展开对经典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笔者经过整合梳理发现,我国对《红楼梦》进行的隐喻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从某种理论或视角出发,看《红楼梦》中的隐喻现象;2.从隐喻或是隐喻的某一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这部作品。

1.从关联理论出发,看《红楼梦》中的隐喻现象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者发出一个明示性刺激信号是为了两个目的:首先,是信息目的,向听众明示一组预设;第二,是交际目的,使信息目的互明(Sperber&Wilson,2003)。廖芸(2007)认为“即使《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有巨大差异,但在关联理论下,这两个译本仍然为我们提供了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详细阐述”;杨定都(2009)认为“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看《红楼梦》大体上的翻译,译者应该使读者了解到,前者为使后者明白自己的翻译目的,已最大化地避免了理解上的错误”;周维,陈水平(2009)认为“杨宪益在其英译本中对于含有隐喻修辞的人名主要采用的是拼音翻译音译法,从关联理论来看在人名中的暗含意义没有被成功地翻译出来,作为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的翻译也就算不上成功,另一方面,霍克斯对于《红楼梦》人名中隐喻的英译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致使人名中的隐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导致文化缺省,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对暗含在目的语中导致文化缺省的原语应采取相应的语言手段予以明示,才能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动”。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对该作品中的隐喻进行翻译,无论是人物名称,还是隐喻现象,即使受译出语、译入语或文化背景的限制,译者都试***把翻译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有不能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2.从隐喻或是隐喻的某一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这部作品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方便我们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华丽词藻、诗词歌赋以及其他在生活中不常为人们所知晓的特殊表达。因此,国内游很多学者借助隐喻来剖析《红楼梦》这部作品:肖家燕(2007)认为“从《红楼梦》隐喻翻译的差额观说开去,我们不应该拘泥于《红楼梦》可译与不可译的无谓争论,而应该转向可译度的讨论,以及差额内涵及差额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起《红楼梦》的差额翻译观,乃至文学翻译的差额观,构建科学的翻译评价体系”;张翔娜(2011)认为“《红楼梦》集隐喻之大成,其功能包括修辞学、语言学、是个建构,评价、认知和文字游戏等功能。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功能,这部伟大的不朽之作才值得我们去细按、熟思、认真把味”;甄桂英,方红(2011)认为“隐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其意向的转换模式与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因素的模式相一致:文化移植、虚化(意象的消失或省略)、归化”。所以,《红楼梦》中的隐喻现象及翻译策略依据译者的主观意识而各有千秋,译者能够在隐喻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红楼梦》汉语版本译入英语时,在传递信息量最大化的前提下,努力做到隐喻意象能尽量忠实于《红楼梦》汉语原文,又会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方式和文化背景。

3.小结

综上所述,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方便了我们从正确的角度认知《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通过以上隐喻以及隐喻与相关理论相结合来分析《红楼梦》的一系列学术论文概括,为以后我们用隐喻来认知其他经典著作及文学成就提供了正确的典范和依据,同时也拓宽隐喻的应用范围和角度。

参考文献:

[1] F,Unger.& H.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2] 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Lakoff,G.& 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9.

[4] Sperber,D.& Wilson D.(2003).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 蓝纯.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0.

[7] 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23-28.

[8] 廖芸.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红楼梦》中隐喻的翻译[D].兰州大学,2007.

[9] 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1999,(1).

[10]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

[11] 杨定都.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红楼梦》诗词中隐喻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2] 甄桂英,方红.汉英翻译中的隐喻认知机制探究――基于《红楼梦》双语平行语料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1.

红楼梦的作者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红楼梦的作者10篇

学习

爱国主义故事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爱国主义故事10篇,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故事演讲,爱国主义事迹的故事。

学习

左半边翅膀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左半边翅膀10篇,内容包括左半边翅膀哪一年创作的,左半边翅膀饶雪漫***阅读。许飞,你的低调,虚心令我折服,成为了我的左半边翅膀,助我飞翔。许飞,她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她是一个拥有着颇多经验的明星,但是,每每练习歌曲时,许飞总会特别

学习

那又如何10篇

阅读(27)

ILoveYouandILoveMyselfDoIhaveanyideawhatkindofrelationshipIneed?AmIpreparedfortruelove?HaveIdreamedofthepossibilityoffindingaperfectlyharmoniousrelati

学习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有趣的脑筋急转弯10篇,内容包括一些有趣的脑筋急转弯,有趣的脑筋急转弯小学。文文在洗衣服,但洗了半天,她的衣服还是脏的,为什么?答案:她在洗别人的衣服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一起跳楼,哪个先到达地面?答案:围观的群众小李喝酒,撞伤

学习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覆巢之下岂有完卵10篇,内容包括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意思,覆巢之下复有完卵古文。寒流已扑面而来。中小型出口企业倒闭歇业现象的出现,也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当前,全球各国***府开始不约而同地“救市”,其中最轰动的,无疑是中国***

学习

边城沈从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边城沈从文10篇,内容包括边城沈从文概述,边城沈从文原文。翠翠和二老的恋爱悲剧,不是不能避免的;这种原始、本真的生存方式,在被沈从文推崇的同时,也在解构着自身。因此,湘西世界在先进文明和自身悖论的双重矛盾之下,有力地消解着

学习

双语教学模式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双语教学模式,内容包括双语教学学习方法,双语教学纵横谈。吴平[1]对2001―2005年的双语教学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指出在课堂环节、授课模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弊端,很多学者认为双语教学应该缓行。但我们必须承认,

学习

文化局双拥工作计划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局双拥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文旅局双拥工作总结,文化局双拥工作可以做什么。二、双拥宣传教育工作(自评得18分)县统计局制定了双拥宣传教育计划,有兼职双拥通讯员1名;制定了双拥教育制度;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有年

学习

百家筝鸣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百家筝鸣10篇,内容包括百家筝鸣基本功,百家争鸣十周年。风筝又名“纸鸢”、“风鸢”、“木鸢”,是我国古老的发明,放风筝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自风筝诞生以来,放风筝成为了一项很好的健身娱乐活动,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喜

学习

我的房间10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房间10篇,内容包括我的房间的文案,我的房间美篇。我也希望我房间里的东西,全是食物做成的。你写作业饿了,可以啃啃书桌;你想吃糖,可以舔舔墙壁你;你晚上睡觉时饿了,可以啃啃枕头。。。。。。无论如何你随便啃什么都不要紧,因为

学习

卫生检验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卫生检验,内容包括卫生检验技术速记口诀,卫生检验学习资料。乌审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是本中心开展疾病控制、卫生防***业务提供检测技术支持的部门,工作范围涉及疾病预防、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与职业卫生、水质及

学习

关于桥的作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桥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桥的作文100个,关于桥的作文有哪些。一、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1.阅读与作文教学脱节严重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总是抱怨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重复上一段的内容,缺乏实质性的东西,不懂得运用

学习

名人学徒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名人学徒10篇,内容包括名人成长故事100篇带拼音在线阅读,名人求学经历短故事。收稿日期:2014-04-13作者简介:陈凌峰(1971-),男,广东汕头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工程师;赵先美(1965-),男,湖北鹤峰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教授。

学习

医院财务管理论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财务管理论文,内容包括财务管理论文范文word,财务管理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三)开展财务管理,对于合理利用国家公益性投资,保护消费者权益有着重大作用。自从我国开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国家每年对于公益性医院的投资越来越

学习

红楼梦结局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结局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惜春结局,红楼梦结局。一、生命的陨落曹先生将她们置于薄命司中,这本身就暗含了侍妾们的结局。其实,就算没有贾府的衰败,这些毫无依靠,夹缝求生的可怜女子恐怕也难以逃脱惨死的命运。郁郁不得人心

学习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十集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老版新版电视剧比较。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结束后文化复苏的时代,流行于西方与港台的歌曲与影视作品开始涌入国门,当时的知识分子强烈感觉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使

学习

文化工作者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工作者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文化工作者工作计划,文化工作者工作日志。年月日文化工作者(甲方):身份证:受援县(区)文化行***部门(乙方):鉴于:1、甲方将在乙方(岗位)从事文化服务,服务期限为年,自年月日期至年月日止。2、为切实做

学习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10篇,内容包括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公示,扶贫先进个人完整名单。中共中央***治局***、******作出批示指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多年来,全国涌现出一批批生动

学习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10篇

阅读(16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10篇,内容包括教师教育扶贫工作总结6篇,教育工作者扶贫心得体会。近年来,面对该“连片区”教育扶贫中返贫现象不断、乡村学生扮演率居高不下和在校学生贫困救助、教育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学习

读红楼梦有感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读红楼梦有感10篇,内容包括读红楼梦有感2000字,读红楼梦有感优秀范文5篇。在很远的大洋对岸又一个国家——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出色的、有天授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

学习

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10篇,内容包括社区工作者考核登记表个人总结,社区工作者***情期间个人总结简短。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和***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几年来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社区居民法律

学习

社区工作者工作总结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工作者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社区工作者疫情期间工作总结,社区工作者试用期工作总结。我坚决拥护中国***的领导,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参加时事***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