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1
语)
答案: 扬眉吐气(羊没吐气)
文文在洗衣服,但洗了半天,她的衣服还是脏的,为什么?
答案: 她在洗别人的衣服
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一起跳楼,哪个先到达地面?
答案: 围观的群众
小李喝酒,撞伤了脸,回家怕太太知道会责备,去洗手间对着镜子贴上创口贴,可第二天还是被太太骂了一顿,为什么?
答案: 创口贴在镜子上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2
"Ha ha, what fun! "I'm laughing," I said to myself,
“你在看什么,那么好笑”?妈妈问,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so funny"? Asked her mother.
“你猜呀!”我卖着关子。
"Guess!" I'm selling.
“哦!是在看《脑筋急转弯》呀”!
"Oh! I'm watching "brain teaser"!
“妈妈,什么东西生的可以吃,熟的可以吃,洗过了不能吃”。我给妈妈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
"Mom, what can be eaten raw, cooked or washed?". I gave my mother a brain tease.
是什么东西呢妈妈歪着脑袋,眨着眼怎么也没想出来。
What is it? Mother tilted her head and blinked her eyes. She didn't think of it.
“是水嘛”我调皮的回答。
"It's water," I replied mischievously.
我又来了。请问:“老师说,我们身体有206块骨头,可小胖说他有207块,为什么?”妈妈说小胖是残疾。要么摔跤骨折了。
I'm here again. Excuse me: "the teacher said that our body has 206 bones, but xiaopang said that he has 207. Why?" Mother said little fat is disabled. Or the wrestling broke.
“错。小胖吃完饭的时候不小心吞下了一块鱼骨头。”妈妈的表情很失望。
"Wrong. Xiaopang accidentally swallowed a fish bone when he finished eating. " Mother's expression was disappointed.
我又拿着书跑到爸爸面前“请问爸爸,用哈密瓜砸和西瓜砸脑袋哪个疼?
I ran to my father with my book. "Excuse me, Dad, which one hurts when I smash my head with Hami melon or watermelon?
爸爸夸张地拿起哈密瓜和西瓜分别砸自己的脑袋,故意问“到底是哈密瓜疼还是西瓜疼,我想应该是哈密瓜要疼,因为哈密瓜比西瓜硬”。
Dad exaggerates to pick up Hami melon and watermelon and smash their heads respectively, deliberately asking "is Hami melon painful or watermelon painful, I think it should be Hami melon painful, because Hami melon is harder than watermelon".
我捂着肚子笑着说:“当然是爸爸的脑袋疼啦!爸爸的脑筋不会急转弯。”爸爸很失意。
I covered my stomach and said with a smile, "of course, Dad's head hurts! Dad's mind doesn't swerve. " Dad was frustrated.
我笑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I laughed so hard that tears were coming out.
脑筋急转弯真有趣,要是我家小乌龟能听得懂“人话”,有空的时候就可以考考它。
It's interesting to have a sharp brain turn. If my little turtle can understand "human language", he can take the test when he is free.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3
关键词:模糊语言;脑筋急转弯
一、引言
目前对“脑筋急转弯”研究的文章还很少,“脑筋急转弯”和“歇后语”这两个术语在英语中也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有文章说,脑筋急转弯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还有文章说,歇后语是我国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本文笔者对此查阅了有关资料,试***找到有关答案。我们从英文对谜语(Riddle)的解释中找到了一点线索。Riddle:adeliberatelyenigmaticorambiguousquestionrequiringathought-fuloroftenwittyanswers,aformofguessinggame.译成汉语是:谜语是一种故意令人费解或者模棱两可需要细思妙答的问题,是一种猜测游戏。西方学者常把谜语分成两大类:描述性谜语(thedescriptiveriddle)和智巧问题(theshrewdorwittyquestion)。根据英语对谜语的解释和分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谜语的核心是:一是提出问题,二是通过猜测回答问题,它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智巧性的。那么,脑筋急转弯(包括歇后语)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巧妙地设问,机智地回答。如,英语谜语中有这样一句:Whatisthesmallestbridgeintheworld?——Thebridgeofyournose.Bridge是一词多义,既可作“桥梁”,又可作“鼻梁”。译成汉语是:世界上什么梁最小?(答案:你的鼻梁)。英语这个谜语放在汉语里就可归于脑筋急转弯题。它利用词的多义(词的模糊性)容易引起的歧义巧妙地设问,企***让人跳进bridge(桥梁)的基本语义范畴的陷阱,然而,答案出乎意料的简单,指其模糊性最强的意义(隐喻义)。这就是脑筋急转弯和谜语的相同之处。再如,Whyshouldyounevertellsecretsinacornfield?——Be-causetherearetoomanyearsinit.这里ear的基本词义是“玉米穗”,其隐喻义是“耳朵”,译成汉语是:为什么你不敢在玉米地里谈秘密?(答案:因为那里全是耳朵)。英语这则谜语在汉语里仍是脑筋急转弯题。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谜语发展为歇后语,即:Inthecornfields,alltheears译为汉语是:玉米地里,全是耳朵(玉米穗)。歇后语结构上也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语面义,后一部分为引申义,使用的正是其引申义。为此本文可以大胆地说,脑筋急转弯和歇后语都是从谜语发展和演变过来的。尽管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人类的普遍社会活动和心理思维过程有许多共同之处。脑筋急转弯不是日本人发明的,歇后语也不是我国的专利。谜语、脑筋急转弯和歇后语之间没有精确的界限也说明事物的模糊性普遍存在。
二、脑筋急转弯的特点和技巧
脑筋急转弯从谜语中分离出来,又有别于谜语,谜语的答案一般有一定的难度,如,非洲班***人有一个谜语,问:什么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太阳落山后三条腿走路?(答案:人)。谜语中所说的早、中、晚,可以理解为个人生命的幼年、成年和老年,又可以理解为人类进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像这样深奥的谜语一般人就难以把它解释清楚。脑筋急转弯的答案异常简单,所以它以口语的形式出现,但又不同于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过程虽然是一个快速思维和表达同步进行的过程,但其特点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有语慢慢说”正说明在口语交际中语速可以放慢,使思维意向由不清晰逐步向清晰转化,随着思维的逐渐清晰,语言选择也逐渐明朗,从而达到“话越说越明”的交际目的。脑筋急转弯突出一个“急”字、“快”字,这个“急”和“快”就是模糊语言。急到什么程度算急,快到什么程度算快,我们还要用一个模糊词“一般”来表达,一般要求“脱口而出”。脑筋急转弯的奥妙还在一个“弯”字上,在问题和答案之间有个弯,这个弯就是题面说的看似基本概念和一般常识,而答案则是引申概念和非常规知识,它利用一词多解,一物多音及非常规逻辑推理等,让人跳进陷阱,闹出笑话,闹出快乐。总之,脑筋急转弯的特点是以口语为载体,答案异常简单,在问题和答案之间有个弯,回答问题要求“脱口而出”,属于一种智力游戏,具有强烈的变幻性和趣味性。脑筋急转弯的技巧是通过对语音、语义、语法、文字、句子等模糊性的巧妙运用,利用人们的常规思维定势,预设陷阱,让人就突如其来的提问作出快速反应,在可能的多重答案中去寻找与特定语境最佳关联的最佳答案。
三、模糊语言在脑筋急转弯中的运用
模糊语言的产生不仅在于客观事物无明确的界限,而且源于人们认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客观事物的运动多变和相互联系的特性决定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模糊性,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又导致了人类认识的不确定性,简言之,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是与生俱有的。清晰思维中包含着模糊思维,模糊思维中包含着清晰思维,精确语言中包含有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中包含有精确语言,它们互为依存促使人们的认识接近事物的真相。根据会话的经济原则和语用容忍原则,人们对精确语言的模糊表达或模糊语言的精确表达一般都能心领神会。语言高度的概括性、泛指性、多侧面性和弹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造成语言的模糊性。早期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创造有声语言过程中,人们可以用相同的音节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音节表达同一个意思,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语言中的同义词、多义词、同音词、多音字等现象。最先创造和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大多是表示自身的、离自身最近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有了第一批词汇后,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了要表达一些抽象概念时,人们不是创造新词,而是寻找新旧事物间的相似性,用已存在的概念去表达新事物。这是一种以不造词为造词而增加新词最经济的方式,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也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可以说,表示抽象概念的词都具有模糊性,例如:“蛋”,“蛋”的基本词义是“鸟、蛇、龟等动物所产的卵”,人们在造词过程中,根据蛋的形状、特征等逐步抽象化、隐喻化、模糊化,如,狗蛋,山药蛋,驴粪蛋儿,金蛋,蠢蛋,笨蛋等。脑筋急转弯就利用这一词的模糊性,创造了一个题面:什么蛋不能吃?(答案:笨蛋)。实际上只要答出一个不能吃的蛋都行。该题在动词“吃”的约束下,预设了一个陷阱,企***让人跳不出“蛋”的基本概念的圈子。词的多功能性,即,词类转化是人们在造词时使用的最经济的一种方法,既省力又形象,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交际。如“锤”,基本语义是“敲打东西的器具”,作名词。后来就把用锤敲打东西的动作都叫锤,作动诃。这样,词的多功能性的模糊性在言语交际经济原则的支配下,往往产生出歧义。脑筋急转弯就利用这一词的模糊性,创造了一个题面:铁锤锤鸡蛋,为什么锤不破?(答案:因为锤是铁的)。“锤不破”中的锤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这道题的超常规思维的题面设计已使人按常规思维无路可走,只有选择名词。
一词和多词搭配也是人们使用语言的最经济的一种方法,如,动词“打”,“打”的基本词义是用手(包括使用工具)用力地“击打”,其对象是具体的物,如,打狗,打铁等。由于表达思想的需要,人们就用有限的现有的动词去和其它现有的名词结合使用,其对象逐步抽象化、模糊化,如,打鸡蛋,打水,打伞,打毛衣,打电话,打主意,打哈欠,打瞌睡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统计,“打”可与25种不同语义类型的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为此,脑筋急转弯就利用动宾搭配的模糊性创造了一个题面:打什么东西,不必花力气?(答案:打瞌睡)。
人们造字的目的是用有声的文字表达具体的事物,在口语中听到这个声,在书面上看到这个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个物,这就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而脑筋急转弯作为一种游戏,就有意识地断裂能指(符号)和所指(内容)之间的联系,使能指只表示能指,如: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答案:火和丁)。灯的能指是灯这个字,是一个符号,灯的所指是照明的器具,具体的事物。出题者是指灯的能指,自然是指灯这个字的左右结构的两个部分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解字游戏,在我国文化史上就有很多解字方面的传世佳句,如有一对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就是利用解字的方法巧妙地把下冷雨的情景用东二点(冻)西三点(洒)含蓄而形象地描绘出来,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笔者有一亲身体会,在生活中这种能指和所指的分离现象并非是故意的。笔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驻队时,要写一个墙上宣传标语,字不能多。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称“20字”方针。具体地讲,涉及到五个方面,即围绕生产发展,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围绕生活宽裕,实现农民生活新提高;围绕乡风文明,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围绕村容整洁,形成农村新面貌;围绕管理民主,建立村级管理新机制。最后标语的焦点聚集在“围绕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请看下面对话,I:围绕二十字。O:二十字太长了,墙上写不下。I:三个字。O:三个字太少了,内容包括不了。写在纸上是“围绕二十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O:都不知道二十字是啥?I: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咱叫内行知道二十个字,外行知道三个字。标语出来后,老百姓嘴上不断挂着“新农村”“二十字”,实际上,他们只知道三个字。在I的话语中,二十字是能指,符号,语表,是三个字、三个音节或三个符号;而在O的话语中,二十字是所指,内容,语里,所以二十字太多了,三个字又太少了。能指和所指的分离造成了语言上的歧义,是脑筋急转弯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为此,可以创造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面:二十字是几个字?(答案:三个字)。
由于经济原则和容忍原则,人在口语交际中常常使用模糊语言造成语义多解的现象,脑筋急转弯就利用一语多解设计题面,如:一个人被关在密闭的房子里,只有一扇门,但无法拉开,他该如何出来?(答案:把门推开。)在人的一般常识里,门关上后,进屋需要推门,从房子里出来需要拉门。门拉不开怎么出来呢?然而出题者另有所指,不是指一般的门,而是指既可推又可拉的推拉门。那么顺着这一思路发展下去,答案就不止一个了,我们还可用“撞”、“撬”、“踢”、“移”等不同的方式来把门打开。这个脑筋急转弯看似简单,实际比较复杂,从题面上出现的信息看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开门问题和出来房子问题。让我们来几个假设,看该题由于语义模糊能产生出多少种答案的可能。假设没有限制房子里放有什么东西,我们可以把世界上能够打开门的东西全算进去,那么打开门的方式会有多少种?假设没有限制门是用什么材料作成的,我们可以把世界上能够作成门的材料全算进去,那么人出来的方法会有多少种?如果没有限制门的形状是什么,如果没有限制门上安有什么装置,……;同样的假设还可用于房子和地下。单从构成材料来说,你能想象到门、房子和地下等能有多少种材料可以制作吗?不同的材料又能和多少种化学物质产生多少种反应吗?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人从房子里出来的方式和方法是无限的。人们在工作中常说,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在今天的创新教育中,我们不妨多来几个“假设没有任何限制的话,……”。这就是玩脑筋急转弯游戏对我们创新教育的启示。这也是模糊语言的魅力,它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4
论文摘要:汉语语法一直是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感到头痛的一大难题,所以,如何对留学生进行语法教学就成了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课堂教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脑筋急转弯”这一益智游戏与语境理论来探讨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提倡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对外汉语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指多媒体汉语教学,如影视教学、电化教学、函授教学、个别教学、自学等。狭义的理解即课堂教学。尽管多媒体教学发展得很快,但目前课堂教学依然占据着中心位置。可以说,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国内高校,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方式。“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和构想、教学的原则都要靠课堂教学去落实;各种课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靠课堂教学去达到和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诸项基本技能,从而达到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既然课堂教学占有这么重要的位置,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法教学也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外国留学生在基础汉语学习阶段是从零开始的,为培养汉语方面的语言技能,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这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或者说,学生的语言技能,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自己也要勤学苦练。如果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一特点,教师讲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有些教师甚至使用外语讲课,这更是犯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大忌”。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开口,多加练习,直至能够流利运用为止。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留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中国学生不尽相同。留学生的难点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或是容易被忽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难点:一方面要精心备课。在备课中对“难点”做出初步预测估计;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发现“难点”。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由学生直接提问或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寻找的方式。例如,一个学生在读课文时念道“马飞,快地跑过来”,那么教师马上就能知道,他不懂“飞快”一词的含义,所以断句断错了。这时教师示范朗读就等于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或者再领读一下,效果会更好。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真正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是顺其自然的,是“教无定法”的,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里简单谈一谈教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心理,有的放矢地教学
一般情况下,一个班集体是由几个国家的学生组成的。首先,教师要从总体上了解教学对象所在国家的概况,包括***治、历史、文化、风俗等;其次,要了解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心理特征及其所掌握的汉语程度等。
据笔者统计,外国留学生来华情况有如下几类:
1.外国公司派来的,来自日本、韩国的居多;
2.国家间互派的,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居多;
3.对中国感兴趣,以后想在中国工作的;
4.所学专业与中国文化有联系的;
5.旅游、经商、消遣或者看朋友的。
因前四种情况来华的留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有学习动力。而“旅游、经商、消遣或者看朋友者”则只想学点儿口语,目的性不强。教师对他们既不能强迫学习,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采取积极引导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抱什么目的而来,只要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就有义务教好他们,让他们学有所获。他们都是成年人,自尊心都比较强,教师要尽量多引导启发,少批评说教,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还要让学生都有同等的练习机会。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寓教于乐”是中外教育学家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学生在愉悦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的。此点对外国留学生尤为重要,多数外国留学生比较看重“自我”,如果他们觉得乏味,就会丧失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可是,在有限的汉语水平制约中,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呢?有人曾提出把“脑筋急转弯”引入到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来,以促进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形象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脑筋急转弯”是作为一种益智类语言游戏出现的。巧妙运用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修辞等语言现象创作的“脑筋急转弯”,能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汉语这种独特的符号系统自身具有的美学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也“脑筋转了一下弯”,尝试着把“脑筋急转弯”这种语言游戏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达到教师“润物细无声”,学生 “轻松学汉语”的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把“脑筋急转弯”当作一个“引子”,由它引入所要讲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汉语语言现象。把它当作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调节剂,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法教学中巧妙运用“脑筋急转弯”,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讲的语法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在语法教学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讲解方法问题上,人们却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必须坚持的原则是语法教学不宜过分强调,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是应该让学生接触语言事实。正如赵金铭所言:“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的确,课堂语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脑筋”也要尝试着“转弯”,让学生在“转弯”中轻松学语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式教学和随机教学,排除学生学语法的畏惧情绪。教师在讲语法时可以尝试加入“脑筋急转弯”这种引子和调节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教学方法中“脑筋急转弯”的运用:
1.趋向补语的教学
趋向补语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点问题,即对汉语趋向补语的掌握和运用问题。如何使学生掌握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正确地理解并加以运用,需要一个很好的“引子”。教师在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举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
(1)——一个人走在独木桥上,当他走到桥中央的时候,抬头一看,前面过来了一只狼,扭头往后一看,身后站着一只老虎。可是这个人却过去了。问:他怎么过去了?
——昏过去了。
这是典型的动趋结构,即“V+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 ,并且涉及趋向补语的另一个重要用法,即趋向补语“过去”的引申义。趋向补语“过去”有三个相关意义:单个词的意思是,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用在动词后的一般用法。如:把球踢过去,把信封翻过去等;用在动词后,表示失去原来正常的状态,如:病人晕过去了。是利用“过去”的多义双关的第三种用法。我们还可以引申到“过去”的婉辞用法:“死亡”。从而引出一个专题:“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让学生了解一个系统的趋向补语的用法。
2.“比”字句的教学
(2)——为什么青蛙能跳得比树高?
——因为树不会跳。
这两句对话真实信息的语法结构应当是“青蛙跳得比树跳得高”,而非“青蛙跳得比树高”。前一个句子利用语音的歧义,通过省略把一个比较状语从句结构变成了后一个句子中的补语结构。我们用这个“脑筋急转弯”是为了引入“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搞好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师的根本任务,而要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序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也就是首先要具有搞活课堂气氛的意识。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殊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汉语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文化差异的特殊性等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就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教师备课和课堂操作要在“活”上下工夫。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汉语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做到“乐教”和“善教”,寓教于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运用“脑筋急转弯”,需要教师在充分而合理地运用教学机制的基础上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选材取例上要难度适中。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等级水平、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要考虑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技能及其所达到的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脑筋急转弯”,内容上也要与他们的生活有联系,这样才能生动有趣。
第二,发“问”要巧。由于“脑筋急转弯”主要由提问和回答两部分构成,目的在于通过问答句来引入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叙述问题和答案的技巧和方式,正确地引导到所要讲的语言点上,做到巧妙而又让学生有所收获。例如,引入趋向补语的方式,例(1) 问“他怎么过去了?”要比“他怎么过去的?”更有提示作用。而有时候为了制作“脑筋急转弯”而故意设置的语言障碍要在游戏之后给学生予以纠正,叙述正确而完整的表达方式。
(三)对汉语语法难点讲解过程中语境理论的运用
关于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有人曾提出运用语境理论来进行对汉语语法难点的讲解,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境,即语言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语境即语言本身的环境,指语言结构中的上下文;广义语境指使用语言时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包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如使用语言者的身份、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客观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也包括语言的社会环境,如时代、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特点。
目前的语法课教学,仍然偏重于讲解语法学知识,片面、孤立地分析说明一些语法规则、结构等,没有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其实,有些令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棘手的语法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1.关于“了”的用法
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材及相关的语法书都把“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在动词后)和语气助词“了2”(在句子后),但留学生通常都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句子中“了”在前而有的句子中“了”在后,因为有时候语气助词“了2”也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完成,如:
(3)我买到书了。
(4)我买了一本书。
例(3)中的“书”是特指,交际双方以前谈论过关于这本书的话题,因此,双方有共享预设,说话者强调的是一件事情的完成。例(4)中“一本书”是个新信息,说话者着重说明的是动作的执行。联系语境来说明,比起让学生简单地记住用“了1”与“了2”的语法规则要更为有效。
再比如:
(5)在韩国学习汉语一年了。
(6)开学以前,我想在我们班至少有两个男同学,不料连一个人也没有了。
(7)早上的空气很凉快了。
(8)在西安过了三天了。
上述句子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成立的,但联系到学生使用时的实际语言环境,便都成了病句。例(5)的说话人如果在韩国,这个句子没问题,表示已经学了一年汉语,并且还要继续学下去。但是说话人现在已经在中国,因此不能用“了2”,应改为“在韩国学习了一年汉语”。例(6)的说话人希望班里至少有两个男生,但实际上一个也没有,而按照字面解释,好像是说本来至少有两个,后来没有了,因此,也不能用“了2”。例(7)的说话人如果在北京已生活了一段时间,体验到气候的变化,那这个句子是对的,实际上说话人刚来北京,所以也不能用表示变化的“了2”。例(8)句的说话人如果还在西安,句子可以成立,但如果已回到北京,那么也不能用表示继续的“了2”。
留学生在学习“了”的用法时,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目前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与语法书中,通常把句子当作最大的单位,没有扩展到句群、段落,也就没有讲清用“了”与不用“了”的句子交叉使用的情况。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9)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10)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和三十日,我采访了陈俊华和郝永云夫妇。与郝永云交谈时,他们可爱的小女儿正在床边玩耍。她不时地扭过头来,好奇地睁着大眼瞅着我和她的妈妈。她显然是出生于地震之后。将来,这个天真活泼的小东西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本不会有她。因为,一场震灾险些夺去她父母亲的生命。那会儿,他们刚刚结婚。
(11)星期天上午,阿婆早早地弄好了饭,待一家人吃过饭,收拾完了,阿婆说要带我去外边走走。我们一起来到展览馆。展览馆里有许多字和画,玻璃柜里还有雕塑和古董。阿婆什么也不看,只在那些字幅前面走来走去。阿婆看不懂字,连标签上的价钱也看不懂。她不停地问我,这幅多少钱,那幅多少钱。那些字都很贵,最便宜的要三百元,最贵的要六百元。阿婆说,想不到真有这么贵的字,一幅字就是好几千斤谷,难怪你爸爸要心疼哩。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以句群为单位的。在这些句群中,第一个句子与后面的句子是连贯的,并且后面的句子大多是描写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第一个句子是强调事情的发生与完成,所以要用“了”,而描写之后发生的动作时,往往不需再用“了”。在某一个具体语境中,这种交叉情况是一个连续体。
2.关于“是”的用法
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肯定,有“的确、实在”义,需重读,不能省略。如:
(12)昨天是冷,一点不假。
(13)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
(14)溥仪的童年是比较开心。
(15)日语和汉语是在很多地方不一样。
(16)写信是不太好。
从语法形式上看,例句(12)(13)与(14)(15)(16) 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例句(14)(15)(16)从语法上看没有错。但是,例句(12)(13) 的交际双方对于“昨天天气冷”与“他手艺高明”有共识,也就是说,这两个句子是有前提的,而联系例句(14)(15)(16) 的上下文,却没有共享预设,因此,这几句中的“是”都不能用。
运用语境学的理论,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也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教给留学生正确的汉语语法规则的输入,使留学生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正确运用汉语语法,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效果。将“脑筋急转弯”这种益智的语言游戏应用到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留学生快速掌握汉语语法。将语境理论应用到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帮助留学生深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的具体使用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未.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2]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
[3]张文元.激发兴趣感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咸阳师专学报,1997,(5).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5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书,第一个迷语出现在我的眼前,“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2?”我思来想去猜不出来。把答案翻开一看,我大吃一惊,上面写着“在算对的情况下等于2。”为什么我的思想总也转不过弯来,总想着1+1本来就等于2吗!真是驴头不对马尾,我就不信,这么简单的题也能难倒俺。老虎不发威,你还当病猫呢。我又看了一个:“一人去理发,为什么那个人怎么拉也拉不开理发店的门?”对付你小菜一碟,我想了一会儿,答案浮在我脑海中,“理发店的门是推的!”我大声喊到,翻开答案一看,不出我所料,果真如此!我欣喜若狂!
从这几道题中,我懂得了,做事要多动动脑子。有些看起来要用很长时间才可以做完,但你要动动脑子,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可以很快把事情做完。其实书中的题都十分简单,只不过没有合适的答案。《脑筋急转弯》这一本书,虽说简单,但也有些难度。虽说难,但也简单。只要你细心的想一想,很快便会想出答案,回想一下前面,我的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
每一本书,都是进步的阶梯,开启人类知识的钥匙,也能开阔你我的视野,《脑筋急转弯》我会把你介绍给更多我,让他们也来分享书中的知识!我的快乐!
中卫市乐台树人欣欣小学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6
引导孩子阅读阅读应该从小开始。有韵律的文字和优美的插***比较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较之散文,诗歌更易为孩子所接受。幼儿园时女儿识字还不多,我就每天讲给她听,过一段时间由她复述大致的意思给我听,上学后,我便让她自己边拼音边阅读。上学前,女儿有个习惯,每天临睡前总爱听一会儿书,大概不超过20分钟,或者打开录音机听故事,在故事声中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让孩子从轻松的听故事和被情节吸引转向为阅读本身所吸引最为关键。父母要帮助孩子从为情节而读转为真正的阅读,使阅读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认定:阅读是愉快的娱乐。
对于十来岁的孩子,像女儿爱动脑筋急转弯和猜谜,一有新谜语都要拿来考考我们。我们呢,有时就故意左思右想猜不出,当她得意地把谜底告诉我们时,我们还会问一声:“为什么?”她便会眉飞色舞地解释给我们听。这样既培养了她阅读理解的能力,又激发了她学习的兴趣。家里有几套《脑筋急转弯》、《猜谜乐》,女儿很爱看。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7
那是大年初二,我们要到外公家去吃饭。去时,我还带了一本《脑筋急转弯》。
十点多钟了,阿姨她们才来,于是,我对他们说:“阿姨,咱们来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好吗?”阿姨毫不犹豫地点点头,答应了我。于是我说:“题目由我来出,你们猜,我可以提示一下,但我不会说出答案。猜错的人要贴一张白条,猜对的奖东西吃。每个人都要猜,如果谁不猜,也要贴白条。”游戏开始,我出的第一题是“什么米不能吃”只见阿姨、舅妈、哥哥还有妹妹都坐在椅子上,紧皱眉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悄悄地说着什么。这时,只见哥哥从椅子上站起来,对我说:“这自然是坏了的米喔。”我走到他跟前,拍着哥哥的肩膀,对哥哥说:“恭喜你,答错了”我把一张白条贴到哥哥脸上,顿时,哥哥长出了一条白胡须。其他人看看哥哥,又开始思考了,过了好久,也没有答案,我说:“现在给你们提示一下,一个长度单位。”这时,哥哥又站起来了,说:“我知道了是分米。”
我说:“真聪明,答对了!”哥哥说:“那就把我的白条摘下来吧。”我笑了笑,说:“将功补过,行。”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8
那天,我非常开心。大客车一开进大门,我就被那开扩的景象吸引了,前方有一个升旗台,上面飘着三面旗帜:国旗、东银集团和迪马公司三面旗帜。旁边还有着花草树木,正前方是办公大楼,右边有一幢幢的厂房……
饭厅门口立着一张卡通人物的画像,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时已经12点了,吃罢饭,来到多功能厅,这是我们玩游戏的地方。门上挂着彩色气球,台上悬挂着“亲亲我的宝贝”标语。说着,叔叔和阿姨领着我们去参观办公的地方和总装车间。一路上给我们讲解:“工厂总面积是10万平方米,有4个车间,3个食堂……”在车间里,我看到了卫星指挥车、路***巡查车、防弹运钞车……还有防弹玻璃,质量反省台,黑板报……
回到多功能厅,我们就开始游戏了。
第一关:心灵感应。第一表上台的是一个大哥哥和他的爸爸。大哥哥左比划右比划,可他爸爸就是说不出“高上流水”这几个字。
第二关:脑筋急转弯。哼哼!脑筋急转弯可是我的强项哦!可人太多,没怎么注意我。最后一题:小红一天能吃三头牛,这是为什么?这道题没多少人回答。我急忙举上了手。
主持的阿姨叫起了我:“因为她吃的是蜗牛。”哈哈!我答对啦。得到了一套学习用具。
接下来是最难的一个项目:抢答题。竞争很激烈。由于我没怎么记答案,只勉强记住了一些。我心里很着急,生怕答错了。但也抢答了一题,得了一副绘***的用具。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9
江山市中山小学六(2)班戴昔言
“哎哟!”大家又开始忧天了,一看就知道:又考试了!咋的?砸了!
有同学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命根子——分数,幻想着回家后怎么被K,是唾沫浴还是混全双打?有的同学眼里的“金豆子”滚了一地,自己差点被“淹死”,被称为“豪爽”。有的同学摇身一变成了喜羊羊,嘴角洋溢着标准的微笑。我呢?也比那些“可怜”的人好不到哪儿去,想笑笑不出来,想哭觉得太没出息,愁死我了!开心果——王步佳看我一脸苦瓜相,干脆给我讲了一个冷笑话:
“米的妈妈是谁?”
“我猜不着。”我没什么心思。
“是花,因为花生米。”
“噢。”这算是我给她的一个回答。
“那米的爸爸是谁?”另一个声音问我,我转头一看,原来是活宝——毛耀辉,他还没等我回答完,就自言自语地说:
“噢,是蝶,因为蝶恋花。”好笑,可是我还是没能笑出来,接着他又吟了一首诗:
“李白乘舟没付钱,汪伦把他推下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篇10
原来是动物们在开“联欢会”。
动物园里的松鼠“树树”、啄木鸟“飞飞”、乌龟“慢慢”、孔雀“彩彩”、熊猫“白白”、大象“聪聪”等各种各样的动物们,都来到了现场,用鲜花围出一个大舞台。鸟儿们将五颜六色的彩带从高高的树枝上悬垂下来,各式各样的气球随风摇摆着,地上的花儿、草儿散发着阵阵的清香……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
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动物们兴高采烈的坐下。熊猫白白拿着节目单说:“欢迎大家来参加动物联欢会!今天,我们将看到许多有趣、好玩的节目。首先,请大家欣赏舞蹈‘雀之灵’,是由彩彩为我们带来的。”
孔雀彩彩上场了,她展开了她那引以为荣的锦段一般的漂亮尾巴,跳起舞来。她那优美的舞姿,配上那抒情的音乐,简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彩彩的舞蹈,让很多人都陶醉了,赢得了阵阵的掌声。
白白又走上台,说:“刚才大家都被彩彩的舞姿迷住了。现在,我们来猜几个‘脑筋急转弯’,看看大家转得过弯不?”接着,它在一张纸上写道:“1+3=?”马上有人脱口而出:“这还用问,是4!”还有人说:“不是、不是,这是B!”白白却不急着告诉大家答案,慢吞吞地说:“我们等一会儿再来看谁胜谁负。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相声,由小猴和小松鼠表演,名字叫‘开公司。’”这段相声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
后面的节目一个比一个更精彩,大家都很快乐。这时月亮也早已悄悄地升到空中乐弯了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