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1
河北容城博奥学校
四三班
汤雅婷
在我的家里有一个大鱼缸,里面养着十几条鱼,暑假的一天晚上,我提议爸爸妈妈:“给鱼缸里的鱼各起一个封号吧,看谁起的最贴切,怎么样?”爸爸妈妈听了疑惑地点了点头。
漂亮女孩
妈妈说:“你脑子快,你先说一个,给我们俩做个示范。”我指着一条黄色的金鱼说:“就叫它漂亮女孩吧。你们看它浑身透明、游起泳来非常淑女。”妈妈听了我的解释笑着说:“你起的封号还真是名副其实。”“下面该你说了。”我洋洋自得的对妈妈说。
游泳冠***
妈妈也不示弱,“那我也来说一个,它就是游泳冠***——泥鳅。”妈妈刚撒下几粒鱼食,这时只见一只土黄色的长泥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第一个抢到鱼食,然后又快速的潜入水底。整个过程还不到一秒钟。“怎么样,它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游泳冠***吧”妈妈竖起大拇指说。
勤劳能手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2
我们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座人工沙堆,我停下了脚步。妈妈好像猜透了我的心思,便说:“想玩一会儿吗?去吧,小心点儿!”听完妈妈的话,我健步如飞地跑去玩沙了。
我脱下鞋,走在沙堆上,脚底觉得软软的,舒服极了,走过的沙堆上留下一串串小脚印,好看极了。说来也真巧,我刚爬到沙堆顶端的的时候,又看见了几位小朋友,我对他们说:“我们一起来玩吧。”他们答应了。说着,我们玩了起来。我们一会儿在沙上倒立;一会儿堆小山;一会儿在沙上睡觉,睡觉起来后,全身上下都是沙,我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由得哈哈大笑……
最有趣的是在沙堆上跳远。跳远开始了,有一位小朋友先跳,他佝偻着背,双腿一蹬,一眨眼的工夫就跳得很远。轮到我了,看着陡坡,我心里像竹筒打水——七上八下,生怕受伤了,可是,不跳的话,又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于是,我学着他们的样子跳,果然没事,接着,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我越跳越远,越跳越好,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跳沙真是太有趣了。
天色渐晚,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沙堆,继续向码头走去,但是,玩沙的情景却还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3
写童年趣事。写之前,可以借助童年生活的照片打开记忆的闸门,也可以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一同回忆……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完后,把习作读给别人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
【习作指导】
童年,是金色的,它充满欢乐。在金色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充满稚趣的事情令你感到难忘。如果把这些充满稚趣的童年趣事写下来,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呀。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和你分享童年的快乐。同学们在写童年趣事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在回忆中选择童年趣事。当我们写这篇习作时,已经是十来岁的少年了。在这个时候写童年趣事,就应写自己幼年时的趣事,即十岁前的事,不要写现在的事。应从自己记事时,从上幼儿园时,从上小学低年级时,从上小学中年级时去寻找自己感到有趣、有印象的事情。同学们可把这些发生在童年的事情进行一番梳理,从而在记忆的长河里搜寻选择那些最有趣的事儿来写。
二、写清楚童年趣事趣在哪里。写童年趣事,关键要让别人明白你所写的这件事有趣在哪里。如《童年的发现》一文,作者具体讲述了自己是怎样简单地把人的九月怀胎解释为:细胞小鱼青蛙猴子……的演变过程。几年后,在生物课上,听了老师讲述了“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才感受到发生在童年的这件事情是多么有趣。因为在事情发生的童年,同学们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往往未能体会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趣在哪里。但随着同学们年龄的增长,生活的丰富,知识的积累,如果让我们在现在对童年所做的事情进行一番思考,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发生在童年的这些事情是多么有趣。如:看到柳条扦插会成活,以为一切植物都可以扦插,而做了……;看到鱼是从水里抓到的,以为生活在水里的都是鱼,而做了……而做的这些事,有的是成功的,感到很精彩,像“曹冲称象”一样;有的是很糟糕的,像“小猫种鱼”一样。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4
一、多进行课外阅读储备写作素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除了课堂上注重作文教学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如《小学生优秀习作》《小学生周报》《读写天地》等书籍都是学生的“营养粮食”。通过指导阅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并写写读后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思维,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二、用心观察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观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平常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可作为写作材料,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不论是学校发生的,还是在家庭或社会上发生的,只要是自己感受较深刻的都可以写。比如班上两位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而引起了一场“大战”,还引发了两位家长的争执。事后我让学生对于这件事展开讨论,由于这件事是学生们亲眼目睹,而且深有感触,印象深刻,讨论得特别热烈。同时我还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使他们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后果,深刻体会到这真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于是,我就以《一件事引发的思考》为题,让学生写作文,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高,很快就进入了写作佳境。在作文中,学生们真情毕露,写出了关爱,写出了真情,小中见大。通过这次作文,学生们还接受了团结友爱的教育,同时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生活、细心体味,就有材料可写的道理。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写作兴趣
把语文教学与写作兴趣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读文章是美的享受,感受到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奔流,从而引导学生表露自我感受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体会因为草原的美丽,激发了作者抒发内心感受和与人分享美景的欲望。所以,作者写出了这一不朽的文章流传于世间,让我们也感受了草原那迷人的美景,同时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得到了熏陶,从而引发学生把自己经受到的动人事物表达出来的欲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读写结合培养写作兴趣
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低,教师在讲析课文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的探究,并让他们从仿写入手,引导他们从模仿到创作。学生习作时,可以让他们采用“填空式”仿写进而采用“手法式”仿写。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在学生弄清文章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和找出优美词句后,先让学生进行“填空式”仿写《我爱家乡的柑桔》(因为柑桔与杨梅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填空式仿写成功后,再引导学生用《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写作方法,进行“手法式”仿写《故乡的松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又能使学生得到写作技巧的训练,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五、在讲评作文中培养写作兴趣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本次习作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拓展思路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自己的课余生活一定充实而又有乐趣,想一想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如: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写了多少读书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等等,都可以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习作提示
同学们开始写吧!相信大家都能写出好的习作。在写时要注意:
1.选择一件事来写。课余生活非常丰富,想写的内容可能很多,在这些事情中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选择一件最有趣、最有意义、最熟悉、印象最深、你最想写的来写作,把你的乐趣与大家分享。例文《“”》的小作者就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在课余时间与爸爸妈妈一起玩“”的事,读后我们体会到了游戏给小作者带来的乐趣。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6
【关 键 词】 作文;切如点;兴趣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会写。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要教会学生会写,笔者认为必须把握好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问题。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认为是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在这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作文教育的重要时机。但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经过后天随着学生心理、情感和认知的成熟,逐步增强的。并且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对同一件事的兴趣也有强弱之分。在作文上同样如此,有的学生爱写作,有的则不是那么喜欢,甚至有畏惧心理。因此,要让初中学生爱写会写,必须在寻准切入点上下工夫,要针对实际情况,研究从何入手。如遣词造句差的,就要对其词句学习的训练;杂乱无章的,就要对其写作顺序的多加指导;表现手法逊色的,就要对其作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的强化学习。这些切入,只是个别的切入。综观初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我认为,关键是兴趣问题。普遍的情况是多数学生对作文兴趣不浓,怕写作文,怕写不好作文。那么,共性问题用共性切入点也能奏效,我们必须找准培养好学生作文兴趣这个切入点。如何培养呢?
一、从热爱生活中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思想、认识、情感和行为来源于生活。热爱生活是兴趣的源泉。读书学习可以培养兴趣,融入生活同样可以培养兴趣。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感情。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表达现实生活,憧憬美好未来,反映真情实感。作文并不神秘,就是写自己所想所信所见所闻所感,就是表达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其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由写作的习惯,不要预设太多的框框条条,包括题目、构思、中心等,都不要事先多加限定,要让学生自由选择。只要学生能围绕“训练目标”写出不拘一格并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行,只要符合实际生活和实际情况就好。如引导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在看到崭新的变化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教师此时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围绕家乡变化的现实,以不同的角度、题目、构思等写出各自的体验和感受。总之,通过深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就会不仅对生活有兴趣,而且会增强作文的兴趣。
二、从多加激励中培养
对学生的作文不能轻率地评判,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用差和好两分法来衡量,而要用激励的眼光来看待,因为任何学生的作文,好中一定有不足,差中也一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所有学生的作文,哪怕最差的作文,都要指出其闪光点。如此文整体上看写得最好;此文最有真情实感;此文中这几句写得最好;此文开头开得好;此段过渡得最巧妙等等。同时,激励的方法要多样化,尽量发现学生的写作特长。对观察力强的、运用力强的、表现手法强的、思想性强的、创意性强的等等,都要分别给予肯定;要善于给学生写评语,或善于互相找作文优点,或现场当众朗读好的作文,或评奖优秀作文等等。通过激励,学生的作文兴趣一定会得到相应提高。
三、从读写互动中培养
作文就是以读为用,反映认识、情感和生活的一个能动过程。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互动,始终是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运用兴趣的根本法则。阅读内容本身有着激发兴趣的力量,有着特定的故事情节、感人的事迹、灵动的镜头、闪光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以及各种各样的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表现方法,都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另一方面,课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电教媒体。如用录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然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注重影像辅助、***文对照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自然就会运用阅读成果,不仅爱阅读、会阅读,而且爱写作、会写作。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爱读会读必然带来爱写会写。
四、在注重实用中培养
作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把学到的运用到写作中,达到会写、写好的佳境。实用是作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顾名思义,就是学后要会运用。实用往往能引起兴趣。因此,只要新课程中规定的目标都要全面落实,写作时会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学生不仅要会写好应该写好的各种文体,而且要善于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学生不仅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要善于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学生不仅要学会写作,而且要学会生活。在实用中,要注意从读学到写作的运用转化,鼓励学生多样化写作,如在坚持传统“学生写、教师改”的作文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善于指导写作的自觉开放,让学生主动练笔,能经常写日记、周记、谈体会,并学会网络写作,让习惯成自然,自然感兴趣,兴趣出好文。可以通过搞文播、办文刊、出文集、创文栏、评文章,还有参观文展、参与投稿、参加征文、参赛演讲等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7
关键词:趣味故事;语文兴趣;起;承;转;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乐”即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轻松和愉悦中接受语文知识。
然而北京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曾对高一新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不足10%。据上海市两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数理化课程注意力集中的占91%,而语文只占15%。针对这种情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显得特别重要。
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深刻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学生学习语文如此缺乏兴趣,怎能不影响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习语文兴趣,应该是当前一个急迫的问题。
具体如何提升语文学习兴趣,方法多样,途径各异。笔者认为,巧用故事,不失为一种提升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根据教育心理学分析,从小孩到老人,几乎没有不喜欢故事的。因此, 如果语文教师善于把趣味故事巧妙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定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趣味故事导入新课,开启课堂教学的“起”,从认知上呈现学习目标,情感上激发学习动机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激发求知欲望,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趣味故事导入可以说是诸多导入方法中一种较好的方法。
在教文言文时,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编成小故事来导入。比如在教《黔之驴》时,可以编制“黔之驴”的故事;在教《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讲讲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在教《天上的街市》时,可以由牛郎织女的故事导入新课。当然这些故事,可以由老师讲,也可以由学生来讲。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无疑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用趣味故事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传承课堂教学的“承”,从认知上编码信息,情感上强化情感
“言为心声”,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经历、生活体会、思想感情都息息相关,学生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其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认识。而且,很多学生都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特别是作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当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学习孟子文章时,可以引入《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和成才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更加努力付出。除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自然地增强了学生情感因素。
再比如学习陶渊明的文章时,可以引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风格,创作意***。
三、用趣味故事强化分析,渗透德育,转入课堂教学中的“转”,从认知上分析综合,情感上激活多种心理因素
在学习《成功》一文时,文中给出一个成功的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成功的这三个条件,可以在文章故事的基础上,再加上其它经典故事。比如在谈到勤奋时,加入贝多芬学钢琴的故事: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或者张伯英的“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可见,人们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勤奋这一起码的法则。在谈到天资这一条件时,加入《伤仲永》的故事,由此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不努力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其实,用趣味故事强化分析的同时,也可以渗透德育。在《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对德育有这样的表述: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德育的内容有规定,并给予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把语文智育与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利用语文的学科性质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对德育影响的潜能。比如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引入一些爱国故事,比如:“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岳飞,以《过零丁洋》明志的爱国将领文天祥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增强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故事的引入,不仅保持了课堂的活跃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认知上分析综合,情感上激活多种心理因素。
四、用趣味故事拓展延伸,引发思考,汇入课堂教学的“合”,从认知上总结规律,情感上引导迁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指出:“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包括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求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它是为解决一个问题寻求多种思维方法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则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情景找出不同点。语文教学中刚好可以利用故事来训练学生的这两种能力。
比如学习《创造学思想录》时,曾出示这样两个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故事一:某一小学课堂,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老师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水”字,并且要求学生记住这个标准答案。故事二:某一中学,老师说“***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学生举手发言,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但老师不认同。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两个故事的看法。学生大胆否定故事中老师的做法,并一致赞同学生的观点。可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于课堂的每一问,每一答。在教学中,类似的故事很多,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发思考。达到认知上总结规律,情感上引导迁移的目的。
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趣味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趣味故事,追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展示语文教学的人性之美、趣味之学,还语文课堂鲜活的生命力吧。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8
关键词: CO***IC;规模度量;一致性;控制方法
中***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322-03
CO***IC方法是国际标准的功能大小度量方法,在规模度量领域应用非常广泛。这个方法可用于实时软件、商业应用软件以及两者混合型软件功能[1]。软件的规模是软件估算和项目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度量结果的一致是有效度量的前提[2]。但是,在实际度量中,度量结果往往很难取得一致。结果的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不同度量员度量同一软件时度量结果的差异,以及同一度量员在不同时刻度量同一软件时结果的差异。
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度量文档描述有歧义,度量员对方法掌握程度不同等原因。该文通过对CO***IC方法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度量活动,针对度量一致性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作者从影响度量结果的因素入手,着重分析了软件结构、功能过程和感兴趣对象三个技术因子,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最后,就技术因子的控制做了验证。
1 CO***IC方法概述
CO***IC方法是国际标准的功能大小度量方法,在规模度量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实时软件、商业应用软件以及两者混合型软件功能规模的度量。CO***IC方法通过对给定软件的功能用户需求(简称FUR)应用一组模型、原则(principles)、规则(rules)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得到一个数字化的“量值”,表示根据CO***IC方法得到的软件块的功能大小。
1.1 度量的一致性
度量的一致性指的是度量结果的一致,它不同于度量的准确性。不同的度量员使用同一度量方法,在度量相同软件时得到数据移动类型和数目相同才称为度量结果的一致。一致的度量结果,不仅可以衡量软件规模度量方法的稳定性、合理性,同时还具有检验度量员度量水平、检查控制软件文档质量等用途[3]。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的度量员度量同一软件,甚至是度量员对同一软件的多次度量,常常都会产生很大差异。在某次多名度量员参与的度量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四种差异:一是与实际结果的差异。二是虽然度量最终结果与标准结果较为接近,但其内部数据与案例存在较大差异。三是不同度量员度量结果的差异。四是同一个度量员对相同软件的多次度量,结果仍然难以保证一致。***1是度量结果平均值的统计数据。其中,度量结果可以保持在23.2%的偏差率,但是与度量结果内部数据差异竟高达29.8%。
1.2 一致性因子
经过多次度量实践,并对其结果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度量不一致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12个。解决好这三大类,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不一致问题。以三年来多名度量员多次度量《课程注册系统》[4]的结果为例,对不一致原因和发生次数进行统计。统计分析表明:软件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感兴趣对象等因素对度量结果的影响最大。而这几个方面都属于技术层面,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技术因子。
2 技术因子
2.1 结构因子
结构因子包括软件的层次和对等构件。层次和对等构件的划分在度量活动中起很大的作用[4]。
首先,结构因子是确定度量范围的需要。在CO***IC方法中,软件度量的前提是在一个***的软件,或者是某一个软件的“层”。其次,只有识别出正确的软件结构才能准确识别出数据移动,因为数据移动的边界存在于软件之间或者层之间。最后,结构因子利于确定度量边界和识别功能用户[6]。根据功能用户的定义,处于边界外的功能性用户才可能被识别为功能用户。也就是说,根据层划分出了边界,而功能用户就在边界之外。
2.2 功能过程因子
功能过程是由一组唯一的、内聚的、可***执行的数据移动组成[1]。每一个功能过程,都反映了功能用户的一个具体有效的功能。功能过程的识别是度量过程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粒度级别下,所能体现出的候选功能过程是不同的。同时,功能过程的识别反过来也反映了度量过程中的粒度级别的确定。CO***IC方法中标准的粒度级别是功能过程级别,这一点在识别功能过程时一定要明确。功能过程是软件对用户需求的响应,软件处理的事务总是由一个或多个功能过程来完成。此外,功能过程的识别和功能用户的识别相互依赖,因此,功能过程的识别对度量的最终结果影响较大。
度量实践表明,只要功能过程的识别相同,其度量结果的偏差总是可以接受的。
2.3 感兴趣对象因子
感兴趣对象是从FUR的角度所识别出来的任何事物,可能是具体的事物,也可能是的概念性对象或概念性对象的一部分,它是软件要处理的和/或要为之存储数据。感兴趣对象的识别对于度量结果影响非常大。CO***IC方法中的“数据移动”移动的是单个数据组,因此我们需要对数据组进行分析。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确定这些属性是否是关于一个“感兴趣对象”的,因为是“感兴趣对象”决定了CO***IC方法所定义的“数据组”的数量。例如,如果输入到一个功能过程中的数据属性是三个***的感兴趣对象的属性,那么,我们需要识别出三个***的Entry数据移动。
3 技术因子的控制
3.1 结构因子的控制
控制结构因子指的是软件结构正确的划分,包括正确识别“层”和对等构件[7]。正确的软件结构划分要结合其自身特点,还可以参考软件功能需求目录级别,或者借助软件的WBS来划分结构[6]。对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参考自身的构件***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1) 划分结构的特点。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结构划分的一些特点:一是结构划分必须依据软件的体系结构和功能。二是结构划分应首先澄清对层次和对等构件的认识。三是结构划分应该根据功能用户的识别进行验证。
2)我们可以参考其构件***来划分面向对象的软件[7]。对于面向对象的软件,构件***的文字说明文档包含:构件***综述、构件***中的构件描述、构件***中的关系描述和其他与构件***有关的说明。从总体上,构件***描述构件间的依赖关系、设置该构件***的目的等。
3.2 功能过程因子的控制
功能过程总是被触发事件触发,它和触发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梳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识别功能用户。另外,使用流程***也可用来识别功能过程。
1)触发事件与功能过程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个特定的事件可能触发一个或多个并发执行的功能过程,一个特定的功能过程可能由多个事件触发。在一些FUR中,当一个功能过程可以被不同的触发事件触发时,功能的描述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度量员一定要注意区分。
2)借助流程***识别功能过程。功能过程是软件响应用户需求的过程,同样流程***描述的也是软件处理事务响应用户需求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借助流程***有助于识别功能过程,甚至可以分析出功能过程的要素。例如可以从外部项识别出功能用户,从数据流向识别数据移动等。
3.3 感兴趣对象因子的控制
感兴趣对象因子的控制指的是感兴趣对象的识别。由于感兴趣对象可能是具体的事物也可能是概念性对象或概念性对象的一部分,因此单从实体对象方面考虑是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识别:
1)通过比较数据属性来识别感兴趣对象。识别感兴趣对象最关键的是要确定这些属性是否是关于一个“感兴趣对象”的,因为是“感兴趣对象”决定了CO***IC方法所定义的“数据组”的数量。例如,如果输入到一个功能过程中的数据属性是三个***的感兴趣对象的属性,那么,我们需要识别出三个***的Entry数据移动。
2)根据数据需求来识别感兴趣对象。每一个数据组应该与FUR中的一个感兴趣对象直接相关。数据组必须是唯一的,并且可以通过它的数据属性来区分。同时,一个数据组应该在支持该软件的计算机系统中物化,也就是软件实际用到了该数据组。实践中,数据组的物化有很多种形式。例如,作为持久存储设备上的一个物理记录结构(文件、数据库表、ROM存储器,等等)。数据组是物化形式是实际可见的,而在规格说明书中对数据描述时,往往可以表达出数据的来源和接受者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辅助识别出数据属性和数据组,从而进一步识别出感兴趣对象。
3) “较大”感兴趣对象原则。当多次同时出现若干数据属性时,即使它们属于不同的感兴趣对象,我们也应当尝试将其抽象为“较大”的感兴趣对象。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看,这样可以减少数据组的重复度量,使得度量结果更为合理。
4 结束语
软件结构、功能过程和感兴趣对象识别的主观性较强,对度量结果的影响很大。文章通过对CO***IC方法的研究和实际度量,分析了规模度量中一致性问题的起因,重点从技术层面分析和论述了软件结构、功能过程和感兴趣对象,并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度量员理解CO***IC方法,从而指导和规范度量过程,提高度量结果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A bran, A., Desharnais, J.-M., Oligny, S., St-Pierre, D. and Symons, C., CO***IC FFP – Measurement Manual (CO***IC implementation guide to ISO/IEC 19761:2003), ?cole de technologie supérieure – Université du Québec, Montréal, Canada, 2003[DB/OL].http://gelog.etsmtl.ca/cosmic-ffp/manual.jsp.
[2] ISO/IEC 19761. Software Engineering – “CO***IC-FFP - A functional size measurement method,”[C].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Geneva,2003.
[3] 周鹏. CO***IC度量一致性的研究与实践[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ISO/IEC 19761,CO***IC-FFP Measurement Method Proposed Measurement Etalon[C].C-Registration System,2007.
[5] Kassab M,Ormandjieva O,Daneva M,et al.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ize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with CO***IC-FFP[Z].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9
【关键词】培养 ; 激发 ; 兴趣
中学阶段正是打基础的时期,而语文又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所以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这更加突出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初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很难入门,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成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实践尚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牵涉到语文教学改革的诸多方面。所以,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大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对人的活动,对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往往凭兴趣办事,学习优劣与有无兴趣是密切相关的。许多事实表明,对语文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习上表现就消极被动,效果就不佳。相反,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极大兴趣的,学习上主动积极,语文成绩就好。
为了提高语言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应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作一番调研。我们说:“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调动学习动机,培养普遍的兴趣。许多调查表明,造成语文差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由于他们对“语文越读越怕”,失去了兴趣造成的。兴趣属非智力因素,但确确实实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的,就能高高兴兴地学,是“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要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几个对语文产生深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平时总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上课没听清楚的,下课马上跑来问究竟。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没有兴趣,而你逼学生去学,恐怕适得其反,长此以往,成绩将越来越差。一个语文教师,应及时洞悉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要引导学生树立“我能学好语文”的信心,以期望和爱的情感教育学生,要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希望,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在教学实践中,以表扬为主来强化兴趣。因为“表扬是人人皆宜的营养品。”特别是对于差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予以表扬,激起学习语文的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让那些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激发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了。语文教学应当多创设条件,如组织出黑板报、各种专栏、编小报、讲民间故事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注意到,语文优等生本来对语文有着很大的兴趣,要进一步激发兴趣,老师要注意给这些学生提供把课内获得的知识,实步形成的能力,运用于语文交际的机会。认识到学习语文确实有用,那么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日趋稳定。学生一旦真正爱好学习语文,那么他们的学习和积极主动性就会如火山一样喷发,势不可挡。
其次,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注意发挥教材优势。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希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材知识广泛,内容繁多,涉及***史经哲、天文地理,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可是为什么仍有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呢?这里就有教材本身的问题,因而要“选材”、“析材”,发挥优势。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围绕中心兴趣拓展教材范围。学生对学习语文并非全然不感兴趣,老师应该发掘教材各部分的不同情趣,如叙事性作品情节曲折之趣,说明性文章内容新奇之趣等,适应学生的不同心理需要。围绕不同学生的中心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拓展兴趣范围,直至对语文的各部分产生广博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发掘教材养育因素。美,总是引人注目的。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发掘“美”的本领,善于给学生审美的“眼睛”和“耳朵”,使教材的“美”尽在学生眼前展现,以美激趣,以美移情,以美启智,以美导善。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也必然使学生对语文兴趣盎然。比如在上《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一文,课文中有许多描写大观园的外部环境的词,让学生一个个找出来,反复品味,然后自己动手副一幅大观园的游览***,结果许多学生副得非常逼真,美极了。这样学生既领略了美,又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最后提一点,培养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要靠提高教师的素质。
兴趣有低级和高雅之别,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兴趣。中学生高尚的兴趣如何形成呢?我们认为,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语言教学中学生施加良好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能写一手好字,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教师。很难想象,一个写字东倒西歪,讲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的语文教师,学生会喜欢他的课。所以,语文教师要有完善的素质。今天,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要求语文有丰富的知识,除了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必要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除了有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学生需要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语文教师有了丰富的学识,才有可能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孜孜不倦追求广博的知识的高尚兴趣。
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全面有能力素质。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读写能力和驾驭教材能力。教师能力素质全面,才能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高尚情趣。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篇10
这两天因本职工作的需要,鼓励团队,对他们说:大家应该通过工作不断丰富自己,由此让自己成为“有趣的人”;要先做有趣的事,才能成为有趣的人。说完我就在想,怎样才能找到该做的有趣的事呢?这天早晨醒得有点早,随手翻开一本书,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有趣的事情自然会来找你”。我瞬间有种被老天爷看了一眼的感觉!
这本书就是有“开源文化”代言人之称的艾瑞克・S・雷蒙德撰写的《大教堂与集市》。
作为习惯于至理名言或情愫缠绵的大多数阅读者而言,这位作者可能属于绝对的“冷门”――因为,他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程序员,软件开源运动的旗手,黑客文化第一理论家。据说,他自己的开源软件项目有多项,其中包括电子邮件传送程序,他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分布式开源开发模式,Linux和互联网的成功已经证明这种模式非常有效。
作为一名已经不做“理科生”很多年的“理科生”,还真想看看一个“理科生”写的这本 “当代软件技术领域最重要的著作,其影响力远远超出编程范畴”的书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教堂”与“集市”其实就是软件开发的两种模式,就是绝大多数商业公司所采用的“大教堂”模式和Linux世界采用的“集市”模式。两种模式的根本不同点在于他们对软件“排错”有着完全对立的认识。“大教堂”是以“权威”为核心以自有团队为骨干的传统软件开发模式,而“集市”模式则更符合时下最热门的“共建”、“平台化”互联网思维。
用作者的一句话描述就是,从Linux的经验出发,证实这样一个命题,“只要眼睛多,Bug容易捉”,这和那些“由利己个体组成的自纠错系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作者早在1997年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程序员和“无***府主义者”组成的快乐的网络部落,战胜和压倒了等级森严的传统闭源软件世界。这个结论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充满活力的“开源文化”,即以“开源”模式开发软件。
当然,具有“大教堂”高大上特质的“闭源模式”肯定会质疑明显具有“丝”特质的“集市”开源模式:开源开发不能提供有效的“持续的努力”。而作者的经验却告诉我们:事实上,有一些开源项目长期保持着连贯的方向和有效的维护社区,而没有任何传统管理认为不可或缺的奖励机制或管控机制。
现在看来,开源成功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告诉我们,“玩儿”是创造性活动中最具经济效能的工作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软件开发领域的价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被逐步放大着、放大着。貌似“杂乱无章”的“集市”其实都有其深层次的、更本质的秩序,这种秩序更人性化、更符合需求、更自然客观。这样的秩序更接近“自然规律”,人为的“管理”甚至有点“多余”。
“大教堂”与“集市”的关系,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组织要求”的力量,远不及“自发源动力”的能量大持续久!
现在,许多企业内部都在要求“创新”,甚至成立各种“领导小组”、各种专业委员会、专项奖金,就是为了要“全员创新”。这样的目标能实现吗?
结合《大教堂与集市》作者的经验,好的创新往往来自日常工作本身。
就在几天前,曾和我的同事们谈论这个话题,大致可以归纳出这样三句话: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好的创新点都来自日常的本职工作;如果你找不到创新点请将本职工作做深做细。
创新不是“戏”,不需要“演”;创新是对本职工作富有突破性的延展;创新是一种工作状态,必须长期保持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创新”;创新只是开始,创造出价值才是阶段性结果,所以对创新的评估是长期的;创新是以“不断思考”与“实践能力”共同为基础的,二者缺一不可。
《大教堂与集市》中说:开源开发者都是志愿者,是因为兴趣和能力(能否对项目有所贡献)自主选择的(即使他们因为开源工作领取薪水,这也依然适用),志愿者精神倾向于自发去关心资源问题的解决,他们会把自己的资源带到工作中。《大教堂与集市》印证了这些关于创新的思考,并且更加系统、有力!也许这就是这本书所谓“超出了技术范畴”的价值吧。
就在《大教堂与集市》首次面试的七个月后,网景通信公司宣布了开放一个软件系统源代码的计划,之后《大教堂与集市》的作者与该公司共同设计了网景源码的策略及许可声明。此事发生在1998年的2月初,与不久前特斯拉宣布开放技术专利,虽然间隔16之久,却是真正的异曲同工――网景用自己的开放阻击了当时微软在浏览器领域的垄断,创造了市场环境;特斯拉的自我开放将为人类实现绿色出行大大提速。
不过在当时,在1998年,艾瑞克・S・雷蒙德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网景准备在商业世界中给我们提供一个大规模的、真实的集市模式的测试。开源文化现在面临一个危险:如果网景此举失败,那么开源概念将受到严重质疑,商业界将在未来十年中都不会再碰它。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华尔街以及其他一些机构,对这件事的初步反应是审慎乐观的。我们也获得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网景通过此举能够重新收复市场份额,那将会引发一场早该到来的软件产业***。”这位作者甚至认为“接下来的一年将会非常有启发性,也会非常有趣”。
事实证明,“开源”虽然不能够“点石成金”,但是人们对“开源模式”的兴趣有爆发式的增长,成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思维”与“平台战略”!
《大教堂与集市》似乎是一本在讲如何开发软件的书,但读者满眼都是他们自己想看到的内容,与“软件产业”的关系微乎其微。这是这本书很奇妙的特质,也是我作为读者的乐趣所在。读好书是件好玩儿的事,好工作的标准也是有趣,而创新根本就是在有趣的工作中玩儿出来的。
就在准备交作业的这天早晨,一位善于读书又能写书的朋友在他自己的微博中写到:对朋友说,看过一本书,才能评价一本书,也才能判断别人的相关评价对不对。这段微博让人想起多年以前“让李敖去读书,让我们读李敖”这句话,真是害人不浅――无论是谁都不能替代自己读书,无论谁的话都不能盲目听从。几乎与此同时,此前关于另一本书的“读后感”被“智囊阅读汇”的群主(“阅读谈管理生态圈”中大名鼎鼎的笑谈总)转发到群里。我瞬间又有了一种被老天爷看了一眼的感觉!
【 延伸阅读 】
开源运动如何推动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