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结局10篇

红楼梦结局篇1

关键词:《红楼梦》;小妾;悲剧命运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11-01

一、生命的陨落

曹先生将她们置于薄命司中,这本身就暗含了侍妾们的结局。其实,就算没有贾府的衰败,这些毫无依靠,夹缝求生的可怜女子恐怕也难以逃脱惨死的命运。郁郁不得人心,如周姨娘一样悄无生息;千方百计计较盘算,如赵姨娘一样遭人唾弃,最终惨死;委曲求全,面面示弱,如尤二姐一样被正妻迫害;就算是最终被扶为正室的香菱,也落得个难产而死。

她们是不幸的,没有地位,没有指望,再加上贾府那样的森严门楣,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不能保全,更别说与正妻分庭抗礼,反抗那吃人的制度了。如此一来,丢了卿卿性命反倒不足为奇。

二、爱情的毁灭

在妻妾制度的背景下,在一夫一妻多妾、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男子纳妾是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于一切分享自己丈夫的女人,妻子应该是排斥和抗拒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本能。然而在夫为天的世界里,她们不但接受与别的女人共侍一夫的现实,把男主子看做是自己的天,即使男人只把她们当做,当做繁衍子嗣的工具,她们依然把自己卑微渺小的爱情默默地寄托在男主子身上,不管能否得到回报。

第二十一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平儿了解贾琏的好色,所以当她从被褥中收拾出一缕头发来时并不意外,反倒是帮贾琏瞒住了凤姐。身为侍妾,知道丈夫沾花惹草却只能帮其隐瞒,我们可以看出身为侍妾的平儿一往情深,也可以看出她爱得卑微,爱得隐忍。

三、理想的幻灭

虽然我们现在看来,小妾是不幸的但当时身为小妾的她们也有着自己的美好理想。虽然实现这些理想要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她们仍然试***抓住一切机会向着自己希望的那样靠拢。然而综合当时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她们的争取无异于杯水车薪,理想最终也逃不过幻灭的结局。

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而且是一个没有过明路的通房丫头,她想要的不过是侍妾这个卑微的名分罢了。为此她小心翼翼地交际别人,忠心耿耿地服侍宝玉,甚至出卖自己的姐妹,以求得王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好感。这是一个为爱失去自我的可怜女子,如此费尽心机的梦想最终却得到了宝玉的抛弃,甚至连守寡的权利也没有。宝玉了无牵挂的离开让袭人本就卑微的理想彻底幻灭。

生命,爱情,理想,这本该是人最基本的拥有。身处于贾府中的小妾们归根结底也就是主子们的奴隶,而在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一个奴隶只能被主子支配,连生命都不能为自己掌握,更何况那些美好的爱情,理想呢!又或者,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既然身为小妾,就应该安分守己而不能有任何非分之想,倘若如此,那小妾们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又该向何人讨要呢。

四、《红楼梦》中小妾形象的深层悲剧意义

在封建妻妾制度下,男人可以花天酒地,妻妾成群,而女人只能在这种婚姻里惟命是从,从一而终。而妾则是这种被贬低、被奴役的最好的代表。她们地位地下,每天要服侍男女主子的日常生活起居,提供肉体服务以供消遣,并充当繁衍子嗣的工具。尽管表面上被给予“奶奶”、“姑娘”、“姨娘”这样的名号,但实际上这只是她们半奴半主身份的一个掩饰罢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里面,相反,某些时候,她们可能还不如纯粹的丫环有头有脸有自由。她们时刻都有可能被抛弃、转卖、赠送,甚至有性命之忧。纵然面对自己的儿女,也有主奴之分,血缘关系在冷漠的等级制度之下没有任何作用。与正妻相比较,她们只有无尽的义务,没有任何权利。

然而,处在这样悲剧境地中的小妾们对此却浑然不觉。她们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将所有的感情在有名无实的婚姻里,幻想着依靠男人而生存,却浑然不觉她们的这种尴尬境地,甚至是悲惨命运,正是她们所依赖的男人导致的。小妾们费尽心机夹缝求生,或者与同为侍妾的女子斤斤计较,或者与正妻相互仇视,为着所谓的名分、所谓的地位挣扎搏斗,她们身后的男人却可以置身事外,坐收渔利,不管结局如何,唯一伤害不了的,便是他们的利益,封建制度不废除,他们便会永远有美人玩弄于鼓掌之间。

我们现在看来,侍妾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地位,甚至生存都是艰难的。她们无力反抗,争而不得,一旦踏入这个深渊,就注定了被蹂躏。她们悲剧苦涩的命运结局,是畸形文化下畸形人性的青果。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红颜凋零,香消玉殒,殊途同归。这不仅是女性的悲剧,更是一种文化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71.

红楼梦结局篇2

1《红楼梦》中预言叙事手法的运用

在《红楼梦》中,使用传统预言叙事手法的部分有很多,笔者就其主要的几个代表部分阐述如下:

1.1《红楼梦》在开篇运用两个神话故事来预言

宝黛爱情的悲剧。《红楼梦》开卷就给我们讲述了两个神话故事:一个是青埂峰下无材补天的顽石因听到一僧一道谈论红尘中荣华富贵,而动了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顽石在尘世历劫之后便返回青埂峰记下了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另一个是西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随其下凡造历幻缘,以泪水偿还其甘露的故事。从这两个神话故事,我们就可知,顽石即指代贾宝玉,并有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为此暗喻,而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则分指林黛玉与贾宝玉,而小说后面的描述也即是如此,林黛玉最后亦是在听闻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的消息中痛哭而香消玉殒,这也算是用泪水来偿还爱情了。而从这种预言型叙事方式中,我们也就对于曹雪芹的写作意***有很明显的认识了,那就是以宝黛恋情悲剧为主线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亡史。

1.2《红楼梦》运用了大量了诗词来进行预言叙事

《红楼梦》演绎的是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故事,对这一故事的悲剧结局,作者在开卷第一回就反复作了暗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它暗示读者,《红楼梦》写的是一把辛酸泪,即这一故事的结局是悲剧。其他还有在红学界研究比较热的甄士隐的《好了歌》以及第五回以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上的***画、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互为补充,预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性格与结局,还有之后黛玉、宝钗等人所做的诗词来对人物性格、命运、结局进行预示。

1.3 用梦境、谜语、谐音等手法了进行预言

叙事也是《红楼梦》之前小说叙事的一种传统。以下仅以)语为例来对此进行说明。以谶语作为预叙的一种方法在《红楼梦》之前的小说运用甚广。如唐传奇《裴航》中,樊夫人赠给裴航的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便属于此类预叙。又如《水浒传》第五回中写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长老送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里就隐含了对鲁智深结局的一种预叙。因此,这种预言叙事方式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并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独创,应该是曹雪芹对于传统的一种沿袭。

2 继承预言型叙事手法的原因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之所以会出现《红楼梦》这座艺术高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受到前人小说、戏剧或者诗词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了。学术界关于论述曹雪芹受诸如《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等小说戏剧的影响的文章也是俯拾即是。但这些论文大部分的关注点并没有放置在这种叙事方式上,而是从内容写人的笔法以及情节安排等上面。

其次,明清章回体小说是从宋元以来话本小说发展而来的。话本小说则是唐传奇发展的一种结果。唐传奇出现之初一般是以故事情节的复杂及生动为吸引读者的手段,所以是很忌讳先告诉读者故事的结局,也同样忌讳预先告诉读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目的是留有悬念,所以他们往往在故事开头是不会透露剧情的,而是步步推进剧情,以达到步步惊心的效果。但唐传奇发展到成熟以及后期,则改变了这种方式,因为很多的经典唐传奇作品的选材,本来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民间故事或传说,而作者也由早期的说书人变成了文人创作。所以他们往往就不再忌讳提前告诉读者故事的结局了。如元稹的《崔莺莺传》及其他如《霍小玉传》、《补江总白猿传》、《非烟传》等。这些传奇小说往往在小说开头就会概述一番,或引用诗词,或引用民间谚语。而宋元话本小说则更是将这种传统沿袭了下来,并且还广泛的运用到小说当中。从前面所举三言二拍中的例证就可得知。学术界曾有对于章回体小说始祖《水浒传》及《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有过很大的争议,其中有一种说法还是很受现在学术界推崇的,即小说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而小说则是一个一个故事拼接而成。对于群体创作或者小说的拼接而言,一般在小说的前面就会出现了如同故事梗概性质的预言叙事。而同样对于《红楼梦》来说,也是存在拼接而成的可能性。

红楼梦结局篇3

一、考察视角:从先验的哲学研究到立足中国古典戏曲的文学研究。

王国维的悲剧思想首先在《红楼梦评论》中开始较为系统地展开。在《静庵文集自序》中说:自癸卯(1903)之夏,以至甲辰(1904)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早年的王国维深契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的本质是悲剧性的。这种人生观在《六月二十七日宿砍石》一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红楼梦评论》完成于1904年,正是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影响的时期,所以叔本华思想的印记十分明显。在《红楼梦评论》中将生活的本质归之于欲,并且认为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一种欲望得到满足,这种欲望暂时终结了,但还有更多的欲望接踵而来,无法满足,于是苦痛不己,即使有一种理想状态存在,即所有欲望都得以实现,那时又将产生倦厌之情,因此人生就如钟摆一般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而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所以在王国维看来,生活归根结底就是苦痛,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己矣。这种无休无比令人痛苦的生活之欲便是悲剧的根源,悲剧所表现的便是生活之欲破裂后的矛盾冲突及其产生的痛苦。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论欲求时说: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出于缺乏,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从中可以看出,王国维所论之欲与叔本华之欲求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王国维认为悲剧不仅应该对生活的苦痛进行展现,还应该示人以解脱之道,具有厌世解脱的精神,这与叔本华的解脱说也是一致的。撰写《红楼梦评论》时,王国维跟当时很多学者文人一样,而对西方系统完善的理论、方法产生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扬西贬中倾向。在1906年写的《文学小言》中,仍然对中国的戏曲、小说、史诗等文学作出很低的评价: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以东方古文学之国,而最高之文学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心扭,因此,在将西方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时往往缺乏一些扬弃的精神。加之当时还没有对中国的古典戏曲作系统的研究,对中国戏曲独有的特点还没有深刻的把握,所以《(红楼梦评论》中对中国悲剧的思考受西学的影响较深,对《红楼梦》进行阐释时叔本华悲剧思想的痕迹也比较突出,这是一种取外来之观点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方法,是在有既定观念之后寻求材料以印证之的自上而下的先验式研究,而非立足于文学作品的实际去做自下而上的理论提炼。但正如聂振斌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所言:《红楼梦评论》是在中国人尚不知美学为何物的时出来的。它是在新潮流(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影响下,冲破中国文学批评的封闭状态,用西方美学新观念、新方法,观察、分析中国文学实际的最先深度。王国维在传统文艺学研究的过程中引进西方的观念、方法,形成新的悲剧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方***层而的意义。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关于悲剧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形而上的人生层而进行的思考,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是苦痛,而悲剧即是对这种欲望、苦痛的表现以及对其的解脱。与其说这是对文学中的悲剧本质、价值的思考,不如说更多意义上是王国维对人生真相的追寻,其中哲学研究的色彩比较浓重。在30岁之前王国维主要致力于介绍、研究西方的哲学、美学,而当他对哲学研究愈加深入时,却愈发感觉到苦闷:余疲于哲学者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小卿与嗜好转移相应的,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也逐渐由哲学维度转向了文学维度。在作于1907年的《人间嗜好之研究》中,王国维将悲剧与其他戏剧类型作比较,似乎显示出其纯哲学研究的色彩开始减弱,多了一些文学方而的思考。于 1908年完成的《人间词话》,开始摒弃以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而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境界,其中他将元杂剧《梧桐雨》放在了元曲的大背景中进行了审视: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从1908年开始,直至1913年《宋元戏曲考》的问世,王国维对中国的古典戏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出了多种曲学著作:《曲录》《戏曲考源》《优语录》《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录鬼簿校注》《古剧角色考》等,真正走进了中国古典戏曲。作于1909年的《戏曲考源》从多方而考察了中国戏曲的渊源与流变,并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为《宋元戏曲考》中真戏剧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录曲余谈》以曲话的方式散论曲学问题,考订、评述了戏曲作家、作品,其中也涉及对古典戏曲中一些悲剧作品的评价,如: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是也。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艳,可谓千古绝品。心犷这里对元杂剧的评述具有明显的文学风格研究的色彩。在对中国古典戏曲作了数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王国维撰写出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宋元戏曲考》,对戏剧的角色、语言、文章、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全而的探讨,其中王国维的悲剧思想主要集中于以下这段论述:

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其最具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在对古典戏曲文本进行了细致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元杂剧中有悲剧,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评价也不像《文学小言》中那样低了,认为《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可以列为世界大悲剧。立足于整个中国古典戏曲,王国维对其中的悲剧作品进行研究,认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并列举出《汉宫秋》等7部戏曲作品为悲剧,与《红楼梦评论》中在中国古典文学里仅视《红楼梦》为悲剧作品的看法有所变化。在这段论述中,王国维将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意味比较明显,与喜剧并举,视悲剧为戏剧门类的一种,并且从结构特征、故事情节等角度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了分析,认为悲剧不应先离后合、始困终享,剧中有恶人交构其间、有主人公蹈汤赴火。如果说《红楼梦评论》中通过探讨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而对人生进行哲学式思考的话,那么从《宋元戏曲考》的这段表述则可以看出,王国维此时的悲剧研究己更加关注作品本身,是更加学术化的文学研究。

二、悲剧精神:从推崇厌世解脱之精神到重视主人翁之意志。

《红楼梦评论》中认为悲剧应描写生活之苦痛,也应指出解脱之道,具厌世解脱之精神。在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中说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在欧洲近世文学中,王国维推歌德的《浮士德》为第一,他认为《浮士德》描写博士法斯德(即浮士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典。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中还指出《红楼梦》美学上的价值存于其为悲剧中之悲剧,然而如果没有伦理学上解脱的价值以继之,那么它在美术上的价值也会受到影响,所贵乎忧患者,以其为解脱之手段故,非重忧患自身之价值也,王国维对于悲剧中厌世解脱精神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如在《红楼梦评论》中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是对其厌世解脱精神的极力褒奖,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但是《桃花扇》的解脱不是真解脱,剧中侯、李二人的解脱不符合生活的逻辑,缺乏合理性,是他律的,而《红楼梦》中的解脱则是自律的,是在认识到人生苦痛后的选择,是真正的解脱。在王国维看来,解脱之道在于出世,也即拒绝一切生活中的欲望,而且这种对生活之欲的解脱需是彻底的,他认为苟有生活之欲存乎,则虽出世而无与于解脱。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第四章中称赞叔本华的哲学由其深邃之知识论、伟大之形而上学出,感情真挚、文字巧妙,其理论精密确实,但同时他对叔本华的解脱说产生了怀疑,认为释迎示寂基督十字架之后,人类及万物的痛苦与往昔并无区别,认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与解脱说之间存在着矛盾,开始怀疑解脱的可能性。但尽管如此,王国维仍然指出《红楼梦》以解脱为理想是不可菲薄的,它同时给了人们实行和美术两方而的救济。在后来的研究中王国维表现出了疏离叔本华的倾向,在《静安文集自序》中他说:渐觉其(叔本华)有矛盾之处旋悟叔氏之说,半出于其主观的气质,而无关于客观的知识。在写于1906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提出了欧穆亚之人生观。欧穆亚(即幽默)对于屈原而言,乃是诗人在与邪恶现实(环境)的无所屈而又无可逃的反复冲突中,所形成的一种伦理与审美态度,王国维看到了在现实人生中所存在着的无处可逃、无法解脱的境况。

在对叔本华有所疏离之后,王国维返回之前不曾读懂的康德,并且受到席勒、尼采悲剧理论的影响,更加关注悲剧中所体现出的人对于自然、社会巨大力量的反抗和超越,《宋元戏曲考》中重视的正是具有生命力的、对苦难进行反抗的主人翁之意志,此中的意志己不是叔本华生命意志中的人生欲望,而是悲剧主人公而对苦难时蹈汤赴火的自我超越的意志,是人的强大生命力的高涨和振奋。这里的主人翁之意志指的是悲剧主人公出于美好的品格、心中的信念理想、伦理准则等主动地去选择直而苦难并与之进行抗争。《窦娥冤》中虽也有张驴儿冷血无情的颠倒黑白、桃机太守不辨是非的昏馈腐朽,但最终使窦娥蒙冤画押的并不是无情的棍棒,而是是她的善良,在被打昏死三次的情况下她也没有屈打成招,可当听到要打那婆子时却赶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窦娥出于善良的品格而主动选择了承受苦难。《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横行跋启、为非作歹,杀死赵家300多口性命,可是,这与程婴、公孙柞臼、韩厥等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程婴本可自去做他的草泽医生,韩厥本可安然地做晋国将***,公孙柞臼本也可悠哉地在吕吕太平庄上斜倚柴门数雁行。但为了保住赵氏孤儿,为了除去损害忠良的屠岸贾而使晋国保持强大不致衰,他们纷纷选择了蹈汤赴火韩厥自勿而亡,公孙撞阶而死,程婴更是牺牲了自己刚出生的儿用来顶替了赵氏孤儿,被屠岸贾剁了三剑。《张千替杀妻》中屠户张千感念员外的情谊与恩德,亡子杀了勾引自己的员外之妻,为员外消除了后患后去公堂自首。王国维所看重的这些剧中,主人公的壮举体现的正是其主动选择蹈汤赴火的主人翁之意志,他们在看到他人受难、正义受损时,为了心中的理想准则、道德信念,主动地选择了承受苦难、与邪恶斗争,即使他们本可以含混地躲过。在王国维之后,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认为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有学者认为朱光潜的受难-反抗说,对王国维的苦难-出世说,是一种修正,实际上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己不局限于《红楼梦评论》中的苦痛与出世,己经涉及到对灾难的反抗,并且这种对待苦难的方式是出于主人翁之意志的,是悲剧主人公主动选择的结果。

三、结构标准:对大团圆结局的反对由绝对到灵活。

红楼梦结局篇4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在各地方台播出以来,招致网民拍砖不断,但是抛开网民们诟病的造型乱、穿帮多、气氛诡异,在内容方面,红学家们却大多肯定了改编对于原著的忠实。然而,随着新版《红楼梦》播出和1987年版截然不同的大结局,红学家们终于被惹火了。红学家西岭雪就认为,“这完全是对红学研究的倒退!”

经常看到好莱坞电影被翻拍或者拍续集,只听说有剧情合理不合理的说法,“倒退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大概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吧!说实话,要不是新版《红楼梦》开播,我还真的不知道这位红学高人西岭雪是何方神仙。我想,假如当初新版《红楼梦》剧组把西岭雪请去做顾问的话,他肯定不会说新版《红楼梦》“是对红学研究的倒退”。但话又说回来,若西岭雪满意了,说不定“东岭雪”、“北岭雪”之类的又来挑毛病了。谁都知道,“红学”派系林立,谁都不服谁,见面恨不得掐架,想要让红学家们统一意见是很难的。在我看来,影视剧不是红学会的论文、也不是涉及什么技术问题,实在谈不上什么“倒退”或者“进步”。

影视剧与学术论文是有本质区别的。两者表达方式不同、深度不同、目的不同。说得直白些,影视剧视为了让观众了解一些内容、感受一些情感、欣赏一种意境;而学术论文则是为了纠正自己认为谬误的内容、反对自己不认可的意见、赞成自己认同的观点。影视剧可以从学术论文中吸取营养和灵感,但影视剧远远不能等同于学术论文。新版《红楼梦》的结局只能代表导演认同高鹗的态度———“兰桂齐芳,家道复初”,1987年版《红楼梦》的结局只能代表剧组认可另一种研究———“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部分红学家可以认为高鹗的续书荒诞,但导演也可以认同高鹗的思维,这只是派系的不容,谈不上先进与落后、倒退和进步。

红楼梦结局篇5

雅致的文学语言、宏大复杂的逻辑结构、深刻的社会内涵,确立了在世界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自诞生以来,许多艺术家纷纷以音乐、戏剧、影视、舞蹈、绘画等形式对其予以诠释。在电视剧领域,早在1987年《红楼梦》便被搬上屏幕,其中由王立平所作的音乐堪称经典,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艺术精品。同一文学剧本、同样的人物构成,不同的人去理解与诠释,其表现风格大不一样。时隔二十余年的今天,导演李少红再次将《红楼梦》①搬上银屏,并予以鲜明的个性化诠释,其中,新版《红楼梦》配乐的风格与创新是展现其风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细细品来,“幽怨”与“梦幻”是新版《红楼梦》音乐的主要特征。

一、幽怨

以“悲”为核心,用“幽怨”的音响基调做背景,是新版《红楼梦》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红楼梦》反映的是一悲剧性内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之悲,贾宁二府由盛转衰之悲……其中,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等人物之死,贾宝玉、惜春出家等是其悲剧性内容的组成部分。甚至贾母与府中子嗣在剧本前半部分的和美生活也是可视为为悲剧产生埋下的伏笔、作出的对照。剧中形形、性格各异的人物既是悲剧产生的合力,也是悲剧发生的牺牲品。新版《红楼梦》的音乐以阴柔晦涩、婉转悲切的格调为特点,希望通过幽怨、悲叹的音乐来深化《红楼梦》悲剧之悲,悲其之悲,伤其之悲。

从片头曲的引子开始,那种“忧怨”、“惨烈”的戏曲韵白,就给整个电视剧的音乐定下了一个悲剧的基调。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常会有沉重的弦乐低音,尖厉的极不协和音响穿过耳际,闹人心弦,那如怨似诉、如梦似幻的昆曲声腔,不时如影随形凄然而入,又立即飘然而去,紧张之处则常以打击乐的噪音乐器加以渲染,并配以不协和的音调,此等音乐令人心神难宁,甚至毛骨悚然。这些音响都对描绘作品的悲剧性色彩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如贾府被抄家一段的悲凉笛乐,黛玉葬花以及听闻宝玉定亲时哀怨昆曲。特别是到了宝玉在黛玉死后重临潇湘馆时的音乐,与前面各段预示林黛玉形象的各幽怨音调相互关联、前后呼应,其内在的联系也将黛玉命运串联起来。这个音乐形象共包含四层,低音以反复的“嗡鸣”的紧张音响造成一种不安的气氛;人声则叹唱:“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伴奏乐器或伴和人声或以同音反复的流动音型渲染气氛,悲切、凄凉弥漫整个画面,把《红楼梦》剧情之悲推到极致;最后,合唱的雄浑、高亢之声陡然响起,漂浮于高音声部,好像是扮演着一局外人的角色,高高在上,表达着对悲剧的愤懑和同情。四个声部各表其意,既相互统一,又各自***,或悲、或哀、或怜、或惜、或惊、或怒。

为了抓住“悲”的核心,作曲家还借助了西方“主导动机”的写法。这一手法为德国乐剧大师瓦格纳首创,其运用意在于通过某种象征性的音调来表现剧中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发展脉络,暗示剧情的发展变化。新版《红楼梦》配乐时,常把各种“幽怨”、“悲叹”、“紧张”的音调以“主导动机”的形式与各场景镜头拼贴结合,构成背景,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并产生强烈、深刻的戏剧效果。即使在剧本反映贾、宁、薛、王四府和美生活的前半部分,那种“幽怨”的音调线条也不离不弃,除了引子中那种“幽怨”戏曲韵白不时地断续出现以外,背景音乐还把一些尖锐、不安的音响穿插其中,如乐器极限音区、半音化音型、无调性音调、哀怨的昆曲音调以及极不协和和弦等等,意在用这些尖锐、紧张、不祥的音乐,来暗示整个戏剧的悲惨结局。

如林黛玉的配乐。作曲家把那柔媚婉转、满腹愁怨的昆腔曲调来预示林黛玉的形象。也许因为昆曲盛行清代,合乎《红楼梦》剧情的年代背景,还有昆曲唱腔的高贵典雅、柔媚婉转符合林黛玉的形象。所以李少红也表示选择昆腔是因为“最接近红楼梦感觉”。每每林黛玉出现时,那如嗔似唤的喃喃昆曲之声如影随形,远在天际,又不离不弃。用昆曲的配乐可能有以下几层寓意,一象征林黛玉柔弱多病的身子,二喻林黛玉那曲折坎坷的人生,三则暗示林黛玉的悲惨结局。其哀婉悲凄之情似命中注定又无力回天。

有关贾府的场景作曲家常选择笛乐来作背景,用竹笛音色的“悲凉”曲调来暗示贾府的悲剧结局。在第一回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府的一段戏中,背景音乐一直持续着竹笛音色的曲调,竹笛在极高音区用尖锐的音色,以及拖沓、幽怨的半音下行曲调,带给观众一种紧张、不祥的心理暗示,从开始就为贾府的悲剧结局打下了埋伏。到大观园刚刚建成之时,背景音乐用笛声来描绘景色,在笛声悠扬中,一时风轻云淡,楼台亭榭,花红柳绿,碧水蓝天,一袭佳人荡漾于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之景中,极尽秀丽、旖旎,在暗喻贾宁二府繁荣盛况的同时,也与前后幽怨的笛乐音调相互照应。到了贾母携众人赏月一段戏中,贾府已露衰败之象,经济开始入不敷出,人丁凋零,矛盾丛生,各人心事不一。这时的笛声悠悠扬扬、呜呜咽咽,平添几多悲凉落寞之意。实也预示着欢颜笑语、荣华富贵渐去,悲剧将生。最后,贾府忽遭抄家,整个府邸一片凌乱,一夜之间,繁华褪尽,凋敝丛生。笛声从天际而降,隐隐约约、恍恍惚惚,似叹似诉。正如曹雪芹书中所述:“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梦,万物归空”。②

二、梦幻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明确指出:“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③也可能受这段文字的启示,新版《红楼梦》在整个的剪接、配乐过程中,就“梦幻”二字做足了文章,很多场面都给观众以如梦如幻的直接感受。除了视频的快进、慢进,以及频繁地切换镜头,给人带来梦幻般感受以外,不同寻常的背景配乐也正是新版《红楼梦》给人以梦幻感受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配器上,色彩斑斓的音色变化给观众带来梦幻般的感受。在新版的《红楼梦》音乐中,横向的音乐进行,作曲家喜欢用一些常常表达不同意境的音色相互转接,这种音色的跳动变化,不但让音乐显得十分的现代、时尚,不落俗套,同时也给人一种变幻不定,如梦似幻的直接感受。如第一回的片头歌,短短30多秒的前奏就换了十几种音色。前奏由大筛锣引出后,接下来是“古琴”、“大鼓”、“昆曲韵白”、“钹”、“管乐队”、“大筛锣”、“琵琶” 频繁的音色转换,这些色彩斑斓的变化,给人一种时空环境不停转换的联想――古琴的音色让人联想到几千年前那古朴、悠远的意境,昆曲的韵白让人联想到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文化,管乐队、电声音响又让人联想到现实的现代生活等。也正是这种联想带来的时空变幻,忽远忽近,时虚时实,给人一种与现实不一,疑似梦境的感受。这种梦幻般的变化贯穿在整个的配乐之中。即使是单一乐器持续的音乐片段,作曲家也追求乐器音区、演奏技法变化带来的各种音色变幻。除了音色,音乐语汇也常常不断转换,时而半音化的进行,时而尖锐不协和的和声音响,将各种暗示剧情的动机,借助节奏、力度、音色的转换,在背景音乐中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出来,也是《红楼梦》背景音乐材料发展的主要手法。这种由特性因素构建的音乐,除了对整个背景音乐的材料具有全方位的控制作用外,那些暗示剧情的动机音调同样会带给人一种时空变化的暗示,同样带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

另外,时空切换带来的梦幻效应,也体现在新版《红楼梦》的背景音乐与视频、旁白等纵向的结构织体之中。从背景音乐与画面、旁白等纵向的结构关系来看,影视作品的背景音乐大致可分为音画对应与音画对位两大类型。一般的影视作品多选用前者,即背景音乐与剧情的发展同步,音乐与画面吻合,情绪、节奏一致,强调音乐与画面的统一性,让画面和音乐相互解释,互相加强。这对渲染场景气氛,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补充和深化对影片艺术感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有的影视作品为了表达复杂的剧情结构,造成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而选择音画对位的形式,即把背景音乐与画面形成类似音乐中两个声部的对位关系。这种配乐的音画时而同步,时而不同步,甚至音乐与画面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内容上造成对立、对比。此举意在从另一个侧面来丰富画面的涵义,产生一种潜台词,形成新的寓意,希望观众能从中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享受。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都有着重要的艺术功效。

小说《红楼梦》是由多个主题交织而成。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接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与事件都组织在这个宏大的结构中,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筋络连接,纵横交错,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它像用千万条彩线织起来的一幅五光十色的巨锦,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既像生活本生那样丰繁复杂,真实自然,又笼罩着一层真真假假、实实幻幻的神秘的面纱。”④为了能全面、细致地诠释《红楼梦》这庞杂、宏大的结构内容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许多场景主要采用了“视听对位”的配乐方式。这种方式,除了与画面内容造成对立、对比的戏剧冲突外,其纵向线条之间的时空错位,也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直接感受。如英莲丢失一段戏的配乐,在霍启抱英莲看社火花灯的镜头中,本应该热闹喜庆的场合,背景音乐却一直有一紧张、不祥的笛乐音调伴随着,这种音调到了霍启小解时越加突出。用这种符合英莲丢失后剧情配乐的音调提前出现,暗示剧情的手法,在新版《红楼梦》的配乐中比比皆是,甚至许多本应是描绘鲜花着锦、荣华富贵的生活场面,也用其最后悲剧结局那幽怨、悲叹、不祥的音调进行配乐。这种暗示剧情“音画对位”的配乐手法,总给人一种与现实不一,让人感到《红楼梦》的整个剧情真的就像是在梦中展开一般。

三、结语

“幽怨”与“梦幻”是新版《红楼梦》音乐的主要特点,其音乐气质符合《红楼梦》的剧情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但是,从播放后反馈的信息来看,观众们对此似乎并不认可,有的观众甚至直接感叹“简直就是鬼版红楼梦,尤其是背景音乐,太阴森恐怖了,看的我起鸡皮疙瘩”。究其原因,实乃用现代技法创作的电视音乐虽然可以很好地表现“幽怨”与“梦幻”,但是用到极致,就可能流于阴森恐怖,给全剧造成紧张恐惧的气氛。这个极致,表现在背景音乐创作时过于专注上述特点的塑造,却较少辅以其他。“幽怨”与“梦幻”虽是《红楼梦》的主旨,但是书中的具体场景更大篇幅的却是在展现闲趣柔情、荣华富贵,需知如果不尽情展现曾经的繁荣美好,最后的家破人亡怎会如此震撼人心?如果没有充分刻画出现实的悲欢离合,人生的变幻无常又怎会在最后如此令人感慨?配乐也是如此,如果频繁地使用主导动机的写法来阐释“幽怨”,采取音画对位的方式表现“梦幻”,虽然帮人省却了观看电视之余琢磨和感慨其“幽怨”与“梦幻”的麻烦,但是却给人压抑和脱离现实之感,使人产生阴森恐怖的错觉,进而完全忘了“幽怨”与“梦幻”主旨的真正内涵。并且,该剧配乐不像其他电影电视,只适时而起,而是几乎铺满所有画面,没有停歇,虽然这种做法反映了以音乐表现剧情的最大努力追求,但是无处不在的“幽怨”与“梦幻”却给观众造成了持续的紧张压迫感,使人透不过气来,抵制情绪由此产生。

也有观众说,“新版《红楼梦》编剧全是80后,这就是一个创举!保证了写作的‘去意识形态化’,摆脱了很多原有的创作思维,这是值得鼓励的”, “每一代人都有对《红楼梦》不同的理解,每一代人也应该有阐述古典名著的权利”⑤。

那么,新版《红楼梦》配乐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是否真正反映了作品的内在涵义?那种幽怨的音调、梦幻的配乐手法是否体现了剧情的真正需求?是否超出了普遍的审美承受力?我们究竟该如何对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做出评价?看来只有等待时间来对它作出正确的评价。

(照片来源:《红楼梦》***网站)

①本文简称新版《红楼梦》。

②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北京第三版,3页。

③同上,2页。

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372页。

红楼梦结局篇6

曹雪芹的梦中国,正是以少女为主体的青春共和国,站立于泥浊世界彼岸的净水共和国

周作人说“五四”有三大发现,即发现人、发现妇女、发现儿童。《红楼梦》正是这三大价值发现的先驱,如果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红楼梦》早已为这一觉醒拉开了序幕。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近期在各土地电视台播出后,来自学界和民间的各科质疑和批评此起彼伏,从另一角度佐证了《红楼梦》的恒久魅力。

作为读者或观众,究竟可以从《红楼梦》中得到什么?

自《红楼梦》问世226年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和议论一直在延续,以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一“红学”。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首创从哲学与美学角度评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其所著《红楼梦评论》被视为“红学史”的里程碑式著作。

“五四”之后兴起的“新红学”是考证派的天下,从胡适、俞平伯直到周汝昌,均更多地关注作者、版本问题,注重文献资料,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

近年来,著名旅美学者刘再复,在《红楼梦》的阅读与探索上独辟蹊径,如其所言,将《红楼梦》“作为生命感悟和精神开掘的对象”而非“学问对象”。在他看来,“《红楼梦》本来就是生命大书、心灵大书,本就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梦可悟证,但难以实证,更难考证。”

他试***把《红楼梦》研究拉回文学和人生的意境。

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的刘再复,曾经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种《性格组合论》、《论文学主体性》等名作。上世纪80年代末,他旅居美国,离乡别土之际,包中仅放两本最心爱的书,其中一本就是《红楼梦》。漂泊异乡二十载,他对《红楼梦》的醉心有增无减,甚至将其视为“袖珍祖国”和“袖珍故乡”,是自己的“心灵存放之所”。

2009年初,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了刘再复所著的“红楼四书”(《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在这些书中,刘再复一再透过《红楼梦》体认个体生命价值,用心灵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近日,本刊记者就《红楼梦》的有关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独家专访了身在大洋彼岸的刘再复。

在洋洋数千言的回复中,刘再复谈及以“悟法”读《红楼梦》的因由,也揭示了《红楼梦》作为一部“心灵大书”对当代中国人的意义一“《红楼梦》每一页都在告诉中国人,人生的根本在于心,而不在‘色’,不在于物,千万不要心为物役”。

对《红楼梦》,他不吝赞誉,将之与《西游记》并视为中国的“原型文化”,认为这两部书是中国文学正典;而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则认为是变质变态的“伪型文化”,是中国文学“负典”。

刘再复指出,充分尊重每一个体尊严的《红楼梦》,乃是“中国现代意识的伟大开端”,与“五四”运动灵魂相通,“如果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红楼梦》早已为这一觉醒拉开了序幕。”

访谈全文近万字,本刊将分两次发表,本期发表上半部分。

“红楼之心”

《望东方周刊》:当年去国离乡时你仅携两本书,其中之一就是《红楼梦》,你把它视为自己的“袖珍祖国”与“袖珍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在海外这么多年,《红楼梦》对你的意义是什幺?在你看来,《红楼梦》对于当代中国人的意义又在哪里?

刘再复:《红楼梦》第一回就嘲笑世人“反认他乡是故乡”,也就是重新定义故乡。受其影响,我也一再定义故乡。界定来界定去,中心意思是说,故乡不仅是我的诞生地,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灵存放之所。哪里可以存放我的本真本然的心灵,哪里就是我的故乡,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在海外漂流二十年,《红楼梦》和我一起浪迹天涯,有它在,我就感到心灵有落脚之处,有存放之所,所以它就是故乡和祖国。

我一直把祖国分解为表层祖国与深层祖国。表层祖国是江河土地、田园城乡,深层祖国则是中华文化。而《红楼梦》正是中华原型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儒、道、释三大文化精华凝聚的晶体,带着它东西穿行,总是感到祖国和我一起漂泊四方。这一意义的祖国,只是一部书籍,所以可称它为“袖珍祖国”。“袖珍祖国”是德国诗人海涅的概念,我只是借用它来表述一种情感。我常说,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身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存放在《红楼梦》之中,也就时时连结着自己的祖国。

在海外这么多年,《红楼梦》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这除了我在《红楼四书》的总序中所说的,没有讲述《红楼梦》,生活就没趣,呼吸就不顺畅,也就是《红楼梦》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之外,我今天还想说,《红楼梦》一直是我的“护身符”与“文学圣经”。

说是“护身符”,是因为有它在,我就能赢得身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健康。有一点才能,读一点书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心灵方向,《红楼梦》就启示我心灵的方向。

我把《红楼梦》当作“文学圣经”,第一意义也在于《红楼梦》给了我对于真、对于美的信仰,即推动我的心灵向真向美靠近,然后才是第二意义一把《红楼梦》视为最高的文学典范与最高文学参考系,以此参考系来看文学,才明白文学为何物,也才明白各种文学作品的优劣。《红楼梦》在我心灵中不断“积淀”,这对我生命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相信,《红楼梦》对中国的未来的影响将不可估量。如果暂时放下“未来”不说,仅说对当代中国人的意义,其意义也极为重大。这意义首先是调节文化心理,当下的中国追求财富的潮流席卷一切,物质崇拜、金钱崇拜、品牌崇拜正在成为时尚,在此语境下,《红楼梦》这部心灵大书,书中蕴含的心灵光辉对于抑制人的物化与异化将起巨大的调节作用。《红楼梦》每一页都在告诉中国人,人生的根本在于心,而不在“色”,不在于物,千万不要心为物役。

我国古圣人说要“为天地立心”,我们不敢作此妄念,但可以给自己和帮助同胞立心。我认为,立《红楼梦》就是立心。“红楼之心”一旦立起来,就不怕被俗气的潮流所吞没,所异化。《红楼梦》可以帮助当代中国人对物质潮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

“槛外人”是现代“局外人”的开端

《望东方周刊》:你从《红搂梦》中感悟到7哪些深刻内涵?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意识的伟大开端”?你认为曹雪芹是与“五四”新文化灵魂最相通的,为什么?

刘再复:关于《红楼梦》的深刻内涵,我在《红楼四书》中作了比较充分的表述,

今天很难再作简化性说明。但我可以借你访问的机会,再强调一下,我从哲学上感悟到两点最重要的东西,即“最高价值”与“最高智慧”。

第一是最高价值。《红楼梦》启示我:人世间最宝贵的无价之宝是真情感,真品格,换句话说,人间最宝贵的是心灵。不管你是出身豪门还是出身寒门,不管你身处什么社会地位,从事什么职业,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还是内在的心灵。心灵高于一切,心灵重于一切。心灵不仅高于财富、功名、权力,而且高于知识和学问。

做人最难的是像贾宝玉那样,在什么都有(有钱有势有地位等)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质朴的内心,社会的泥浊无论如何也污染不了他。这位小说主人公五毒不伤,永远不会生长出世人普遍具有的,诸如嫉妒、贪婪、仇恨、猜忌等负面生命机能。贾宝玉的心灵是中国最美的心灵,所以我说他像创世纪第一个黎明出现的婴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最高智慧。《红楼梦》充满人间智慧,但最高的智慧是中道智慧。“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中道。开篇借贾雨村讲历史哲学,也是排除大仁大恶的中道。中道是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也是浸透于《红楼梦》的最基本的世界态度与人生态度。中道不走极端,它超越世俗社会中互相冲突的两端,站在更高层面用悲悯的眼光加以审视,对冲突双方的理由都给予同情的理解。

我的确说过《红楼梦》是现代意识的伟大开端。所谓现代意识,在我的理解系统里,它乃是个人从人身依附的关系网络中***出来的意识。简单地说,便是个体***、个性***的意识。应当承认,现代意识首先是在西方觉醒。其觉醒并非在一朝一夕中实现,而是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大历史变动以后才发展为包括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内容的成熟体系。但最初现代意识的发生,是从反叛中世纪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一项重大历史成果,是把中世纪的身份制(领主与农奴的固定化身份)转变成契约制(农奴开始作为***的人与领主签约)。经济地位的转变使个人***的意识也随之产生。我国明代李卓吾及泰州学派,其学说思想中也包含着鲜明的个体***意识,到了清代反而倒退了,清朝的思想禁锢打击的正是以个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意识。而《红楼梦》恰恰在文字狱极其猖獗的时代里写成,它不是时代的产物,而是天才的个案。

《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所呈现的思想意识,正是个体***与个性***的意识。妙玉自称“槛外人”,实际上宝玉和黛玉才是最典型的“槛外人”。所谓“槛”,就是原有的皇统、道统观念网络,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依附等级罗网,他们意识到只有从槛中跳出来,才有自由,才有个人的生命权利。

西方现代意识成熟后,在上世纪的文学中产生了一种反抗形象,这就是法国加缪的“局外人”(也译为“异乡人”)形象,这种“局外人”从流行的中心格局中跳出来,追求人的自然化和个性化。而在加缪之前的大约二百年,曹雪芹就创造了“槛外人”形象,这种异端形象和加缪的“局外人”形象有点不同的时代内涵,但都包含着从传统格局中跳出来的个体***意识。

我把《红楼梦》“槛外人”看作现代“局外人”的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是突出个体,张扬个性。我在《近百年来中国三大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用“三个觉醒”概说中国近代思潮史。第一次觉醒是康、梁时代“民族一国家意识”的觉醒;第二次是“五四”时代“人―人意识”的觉醒;第三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阶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所以和“五四”灵魂最为相通,就因为它也是“人一个体意识”的觉醒。《红楼梦》要求尊重每一个体的尊严,哪怕是丫环、奴婢、戏子,也要尊重她们的生命尊严。周作人说“五四”有三大发现,即发现人、发现妇女、发现儿童。《红楼梦》正是这三大价值发现的先驱,如果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红楼梦》早已为这―觉醒拉开了序幕。

红楼大梦:人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望东方周刊》:你说《红楼梦》是“生命大书、心灵大书,本就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一能否描述一下《红楼梦》是什么样的“大梦”?

刘再复:因为现实世界没有自由,所以人类才需要通过文学艺术赢得瞬间对自由的体验,这便是文学存在的理由。梦是一种自由情感的虚幻形式,进入文学,便成了作家诗人的审美理想。

《红楼梦》中的梦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它包括梦中天(太虚幻境)、梦中乡(大荒山无稽崖、三生石畔等)、梦中国(“大观园”、诗国、理想国)、梦中人(恋人、情人、意中人)。我说它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就因为此梦的内涵极为丰富,要详尽回答你的问题,即详尽描述此梦,恐怕得写一部专著。

不过,我认为,《红楼梦》的核心之梦,我们至少可以悟到两点:一是作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的象征―少女,他希望(梦)这种生命之美、青春之美永远不要消失,永存永在。曹雪芹把“女儿”二字放到释迦牟尼和元始天尊之上,这是中国最早的“以审美代宗教”大思索的形象表述。《红楼梦》之梦,梦的是“女儿”不要出嫁,永远处于净水世界之中。因为一旦出嫁便落入男权的泥浊世界之中,便成了“死珠”和“鱼眼睛”,所以他最心爱的少女,如林黛玉、晴雯、鸳鸯等都宁可让她们死,也不让她们嫁出去。

曹雪芹的梦中国,正是以少女为主体的青春共和国,站立于泥浊世界彼岸的净水共和国。“大观园”里的诗社,便是梦中国(理想国)的一种具体存在形式。这一理想国和柏拉***理想国相反,柏拉***把诗人逐出理想国,曹雪芹则以少女诗人为理想国主体。

在这一国度里,有抒写自由、言论自由、批评自由,而且“一国两治”(一府两治,园内园外是两种世界)。最宝贵的是虽有赛诗,却人人皆有“不争之德”,贾宝玉(怡红公子)每每被评为最后―名,但他却鼓掌拍手称赞“评得好”,身上没有嫉妒等生命机能。

这是直接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展示出来的梦。还有一个是蕴含于《红楼梦》全书的大梦,也可以说是小说的主旨,这就是它梦想人们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我在《红楼梦与西方哲学》一节中,说曹雪芹与德国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很相似,都在做“诗意栖居”的大梦。

人到地球上来走一回,时间很短,生命只有一次,人该怎么生活?《红楼梦》展示了两种活法,即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非诗意的活法,这就是《好了歌》所嘲讽的“唯有功名忘不了”、“唯有金钱忘不了”,把人生投人追求财富、权力、功名的活法,这是贾府大小权贵的活法,另一种则是诗意活法,则远离功名利禄的妄心妄行而追求生命个体的自由、尊严与幸福,这是贾宝玉的活法。

红楼梦结局篇7

一、《红楼梦》全面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文化

很多人都读过百科全书,在我看来,《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基本层面。《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再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是读不尽的,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和探讨的热情,是因为它包含大量的信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研读《红楼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它集中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中国其他任何一部小说所难以达到的高度。

二、《红楼梦》寓意丰富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故事,通常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拟人化,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某种深奥的生活哲理和教训。寓言不止是写给小孩子们看的,能读懂寓言深意的恐怕还是阅历丰富的成人。

《红楼梦》的故事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看小说的第一回,作者是这样写的:女娲当年炼五彩石补天,在大荒山无稽崖下面炼成了高十丈、方二十四丈的五彩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但女娲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正好只剩下一块没用上,这一块顽石就被丢弃在青埂峰下,再也无人过问了。因为一念之差,才引出后来十九年的历史和一百二十回的故事。作者又在第一百一十七回中写宝玉与和尚的谈话:“弟子请问师父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那和尚道:“什么幻境,不过是来处来,去处去罢了。我是送还你的玉来的。我且问你那玉是从那里来的?”宝玉一时回答不上来。那和尚笑道:“你的来路还不知,便来问我。”宝玉本来颖悟,又经他点化,早把红尘看破,只是自己的底里未知,又听到那僧人问起玉来,好像当头一棒,便说:“你也不用银子了,我把那玉还你罢。”那僧笑道:“早该还我了。”我们怎样来看待这段话呢?不知道自己底细的人,并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是自己的一念之差。宝玉当听到那和尚所说的话,才知道这样不幸的生活是自己所造成的,而想逃避也由不得自己了,所以才有后面还玉的举动。

三、深刻揭示了人生和社会的悲剧

我们看故事总是习惯有一个完美的结果,中国古典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多以悲开始,以欢结束,由离开端,以合收束。从唐代的传奇开始到宋元明清时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也大都是以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富贵、冤屈得到昭雪、夫妻得以团圆结尾,有一个读者期望的圆满结局。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极少有悲剧,更少有真正的悲剧。但《红楼梦》却不是如此。《红楼梦》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悲剧性,这是它与中国其他大多数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它是由大观园中众姐妹的聚会开始,以众芳凋零、人去楼空、花落人亡为结局的。《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失意的。宝玉对生活彻底绝望出家做了和尚,黛玉在爱情上不能如愿,抱恨而亡;宝钗虽然得到了宝玉,但只一年就守了活寡;“凤辣子”在贾府曾一度大权独揽,威风八面,但最终反误了卿卿性命;贾府虽曾一度蒙受浩荡皇恩,门庭显赫,“金银满箱笏满床”,到头来却落个“陋室空堂衰草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除主人公以外,凡是书中的人物与生活的欲望都是有联系的,都是以苦痛开始结束。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人,看似神人,遥不可及,但又何尝没有生活的欲,何尝没有苦痛,而书中既不写他们对生活的欲,那么他们的苦痛就不便写明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再看我国传统文学,以皆大欢喜为宗旨,善人必让他有善终,而恶人必定得到惩罚,这也是我国戏剧小说的特点。

红楼梦结局篇8

让迷失的娱乐回归本源

回顾2007年中国娱乐选秀之路,不乏可圈可点之作,不过超级女声之类的纯娱乐选秀节目已经风光难再,而那些被赋予了中国经典文化内涵的选秀节目,却以强劲的势头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历时10个月刚刚谢幕的“江中亮嗓红楼梦中人”,更是以其独特性成为2007年度娱乐最热话题。与此同时,它所传播的“红楼文化”也带来了相关产业的显著开发和发展,其产业面已经涉及到出版、影视、音乐、餐饮、娱乐等各个行业,一条巨大的“红楼文化”产业经济链已经成型。

“文化型选秀”

成娱乐界新宠

《超级女声》是对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的模仿,比起《美国偶像》在美国本土的长盛不衰,《超级女声》在中国已经面临“三年之痒”,风光不再。两国文化底蕴的不同,加上洋味十足的活动本身也缺乏中国文化的厚重感,国人陷入了娱乐视觉疲劳。此时,“红楼选秀”的出现,犹如为昏昏欲睡的选秀界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有人雀跃,有人怀疑,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争议性有多大,影响就有多大。”江中药业副总郭勇如是说,它在国人心中的受重视程度由此也可见一斑。

虽然社会各界舆论呼声褒贬不一,红楼选秀主办方北京电视台以及独家冠名方“亮嗓”,言行中都始终流露着对这次选秀活动打造自己品牌的决心和信心。果然,红楼梦中人胜利打破了“速食娱乐”的模式,将被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经典搬上了舞台,给娱乐选秀节目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底蕴,使东方红楼文化与西方选秀形式的相得益彰,并架起了一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娱乐桥梁”。不过,传统文化结合娱乐的选秀方式,比《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这些纯娱乐型选秀节目,在具体操作执行上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江中亮嗓红楼梦中人”的成功经验让业内众多曾经持观望态度的人士,也开始坚定了文化型娱乐之路的信心。

观众缘何偏爱

娱乐“文化味儿”

“红楼梦中人”重塑经典,使单纯的娱乐选秀节目散发出传统文化迷人魅力,也给了所有人一个走近名著、了解名著的契机,这场被称为全球华人文化娱乐圈内的“顶级盛宴”,不但吸引了年轻的追星族,更是将不同年龄段的红学爱好者归入囊中。红楼选秀成绩初显,同类选秀节目便开始相继出台,如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戏曲文化结合明星效应,也可谓老中青“统吃”,这一点与同时招揽了众“粉丝”与红学爱好者的红楼选秀颇为相似。

观众青睐娱乐“文化味儿”的原因有三点。首先,大家对现有简单的纯娱乐型选秀形式,已经出现相当程度的视觉疲惫;第二,传统文化艺术虽然博大精深,但舞台上的那些老套数,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视觉口味”;第三,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选秀娱乐成功结合,节目内容的丰富性才势必满足不同观众需要,浩浩荡荡贯穿06和07两个年度的“红楼梦中人”,就是此种“文化型娱乐选秀”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央视面对北京卫视有声有色的文化型娱乐,也推出了一套外国人才艺选秀节目――《外国人中华才艺秀》,使武术、戏曲重回大众的视野。

“充分发掘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创新中发扬自己的优势,才是文化型娱乐节目长盛不衰的关键。”江中郭总谈到,如何使选秀节目建立起原汁原味的中国模式?如何让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红楼梦中人”只是一个成功的探路者,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今后类似“红楼选秀”这样的以中国经典文化为载体的娱乐选秀活动还会越来越多。

文化娱乐背后的“链式效应”

红楼梦结局篇9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楼梦读后感初一,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读后感初一1《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花了近十年时间呕心沥血的创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后人誉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作。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宝的凄惨爱情故事和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小小年纪的我,捧起《红楼梦》可真是如饥食渴啊!曹雪芹先生的文笔让我叹服,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那样鲜活,他们串联起一个庞大的家族,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兴与衰。小小年纪读红楼,如梦般。或者没有大人们的深刻见解,但我也有自己的一番体会。

我认为这本书很奇妙。每个人的取名都是曹雪芹先生匠心独运的结果,就连丫鬟的命名都很有讲究。比如说贾府的四位大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看起来很普通,可如果把它们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元迎探惜”。“元迎探惜”,不就是原因叹息吗?曹雪芹先生真妙,把谐音用活了,巧妙地暗示了故事的悲惨结局。还有林黛宝的贴身丫鬟祡娟,祡娟首先会让人想到杜鹃花,但杜鹃花是守护坟墓的一种花。然面紫娟是林黛宝的丫鬟,如果要说她是杜鹃花,那就暗示林黛宝是座坟墓。

我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宝。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姑娘,读过很多书,可就是有一个不好,多愁善感,喜欢哭,对什么都很敏感,爱生闷气。不过,书的开头就说了林黛玉前世是绛珠草,今生注定以泪报恩。但我想对她说:“林黛玉,如果你少一分高傲,多一分贤慧,不生闷气,放得下,那就不会是这个结局了呀!”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开朗一点,对任何事情都要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面对,对它人也不要过于严厉,得饶人处且饶人!即不像林黛玉那么多愁善感,也不要像王熙风那样阴险狡诈。放平心态,发现世界之美!

红楼梦读后感初一2很久以前,我就开始读四大名著了,而且十分喜欢,甚至迷恋到不可自拔。我最喜欢的就是《红楼梦》,其中的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有一次,贾宝玉的父亲贾***接到皇帝的诏书,封他为两江总督,同时命令他去属地办公。贾***在临行前给贾宝玉布置了许多功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一定要认真完成所有功课,这是为你长大后可以出人投地奠定基础呀”。但是父亲走后没多久,宝玉就打消了做功课的念头,整日与薛宝钗、贾迎春等人游山玩水,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天,当宝玉得知父亲回家的消息后吓得大惊失色、魂不附体,宛如晴天霹雳一般,因为他落下的功课太多,根本来不及弥补。忙慌之下,只好向伙伴们四处求援,大家模仿他的笔迹帮他完成功课,最终在贾***的检查下蒙混过关。

贾宝玉的虚度光阴、游手好闲,注定不会出人头地,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无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族慢慢衰败,虽然后悔当初没有听从父母的教诲;没有认真学习;没有奋发***强……可为时已晚。

说起他的故事,仿佛我的身上也有相同的毛病和缺点。当老师布置了许多难做的作业时,我心想:“哎,这么难,我根本不会,这么多,写到半夜也写不完”,为了赶紧完成“任务”,只要硬着头皮、心不在焉地乱写一气,写完回头一检查,不是粗心大意,就是错题连篇。别人对我严格要求时,我也会不服气地想“凭什么别人都能对我指手画脚,而我却只能俯首称臣?我才不干呢,谁稀罕完成什么任务?”。

当读完《红楼梦》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和启迪。我们不能虚度光阴,浪费现在美好的学习时光,要认真学习,充实能量,在家人遇到困难时能够挺身而出,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贡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红楼梦读后感初一3书籍就像灰灿灿的瓦房,溜出了各式各样纯真的童年,有青绿色的荷叶,有为人遮风挡雨的黄雨伞,有飘扬在胸前的红领巾,还有妈妈那双牵挂的黑眼睛;书籍就像一首甜美的歌,常常带着一双想象的翅膀飞翔在蓝天上,让人总感觉到天上的星星会说话,让人总感觉到山间的小溪会唱歌,让人总感觉到山上的竹子会飞翔;书籍就像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把朦胧中的孩子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知识的殿堂里尽情地吸收,让他们在智慧宫里尽情地吸取,让他们在聪明海里尽情地摄取。天天看书已成为我的习惯。在一缕缕金色的阳光下,我坐在石头上,靠在大树旁,静静地阅读了《红楼梦》,读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曹雪芹。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他的祖先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索性放达,曾身条优伶而被锁空房。他的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的酸甜苦辣,后以坚持不懈之毅力,历经多年之艰辛创作出极其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书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背景,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时代的内容。《红楼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性格叛逆的两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是一位机关算尽的人,人称“机关算尽‘凤辣子’”。王熙凤却害人终害己,最终含恨而终。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故事很感人、很悲壮、很值得让人思考,也让人觉得遗憾。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位有情人却未成眷属,就造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在《红楼梦》中,最令人搞笑的人是刘姥姥,刘姥姥不止一次被人取笑,在她的心中,被有钱、有势之人取笑只是家常便饭而已。在贾宝玉成婚当天,林黛玉焚稿,作者曹雪芹用不同的环境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贾宝玉同房花烛热热闹闹,一个是林黛玉焚稿冷冷清清。写的多好啊!在《红楼梦》中,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读了《红楼梦》,让我了解了林黛玉心中的悲凉,她渴望得到一份真挚、自由、美满的爱情,却只能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家族中,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让我了解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当我读到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善弄权术,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但最终落了个卿卿性命的下场时;读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被取笑的情景时,让我深思,让我开怀大笑。《红楼梦》真是一本百科全书,真是一本经典名著,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三位名人名言都告诉我们读书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与书为友、与书形影不离。

红楼梦读后感初一4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因为小时候经常看《西游记》动画片的原因,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至于《红楼梦》呢,两本厚厚的大书,现在也望而生畏,更别说小时候了,所以在我小时候都没摸过《红楼梦》,更别说看了。

直到几个月前,对《红楼梦》毫无兴趣的我,居然爱上了它。这是因为妈妈给我“听”《红楼梦》,听听别人怎么讲《红楼梦》。开始怎么也不习惯,可是听着听着,也就爱上了它。

原来《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就是一块石头的故事。《红楼梦》的第一回就讲到了女娲补天时,那些补天的石头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都被女娲拿去补天了,而偏偏那一块石头被扔在大荒山中。那块石头每天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了一个小男孩,这就是贾宝玉的上一世。他每天在天上玩耍。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株快要枯死的草——绛珠草,于是就每天用灵河的水浇灌,绛珠草也吸收了灵河水的精华,修炼成一个小姑娘,也就是林黛玉的前生。

贾宝玉的前生觉得天上太寂寞了,便投胎下凡,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而绛珠草也耐不住寂寞,也准备投胎下凡,决定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给她浇灌的灵河的水,这也就是林黛玉为何总是哭,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一口咬定地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原因。而《红楼梦》最奇怪的地方还在于前几回的时候,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觉时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做“太虚幻境”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柜子,一个和秦可卿长得一模一样的警幻仙子告诉他,柜子里装着《红楼梦》中每一个女子的命运,打开一看,原来每个里面都有一幅画和一个判词。贾宝玉醒来之后觉得很好笑,可是想不到这些人的命运真的按照判词中所写的一样,给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的爱情演绎出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从而折射出整个王朝、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凸显出处世的经验和人生的哲学。其中贾家的祖先曾经是***元勋,和皇帝一起打下了江山,被皇帝授予公爵位,令贾家子弟尽享了荣华富贵,没想到贾家的子弟只***享受放逸,不懂得珍惜,所以最后落到抄家的结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读完《红楼梦》我感触很深,我们应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贾家子弟那样不学无术。一定要争当新时代的好队员。

红楼梦读后感初一5《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经典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耗尽全部心血创作的旷世杰作,对后人影响巨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贾府的由盛到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正是对封建社会血与泪的控诉。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读者有如置身其中的感受。“……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哎哟哎哟;宝玉早滚到祖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姥姥的风趣幽默,以及贾府上下喜欢她的原因。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出场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就说贾宝玉吧,他表面上玩世不恭、顽劣、轻挑,内心却是善良纯真。他虽然出生贵族家庭,但他却厌恶自己所在的封建阶级,认为人只有善恶美丑之分,从没有贵贱之分,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崇尚人权平等、男女平等的可贵观念。特别是他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更体现了他思想的成熟性。

红楼梦结局篇10

《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高中生《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2021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中生《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1“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曾经的繁华富贵只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快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高中生《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2秋风秋意吹起落叶片片,这样的时节最适合看红楼梦了,一瓶王熙凤的油嘴滑舌,直率毒辣,体验林黛玉的少女纯真诱惑视频为贾宝玉的不目光明和自由不羁。

生而有幸能一品中国名著红楼梦里的爱恨之巅,纵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处处小心翼翼,也处处惹人怜爱,被质问及学业时答四书的她发现园中的姐妹皆不曾深读过学,在陌生的地方无依无靠,无读书无知己,他只能隐去光辉做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

然而贾宝玉是一个厌恶官场的男孩,同样闯入了林黛玉的世界里,从此也闯入了林黛玉的心里,因为她们有共同的赏读的书,共同喜欢的诗句,诗人共同在桃花林下吟诵诗句,不管世间道俗礼仪,他们超越了世间固化的观念,那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便一眼可望见他们的爱情故事,不能善始善终,终归是被固化的传统文化观念给拆散了。

袭人曾劝贾宝玉说,放着奶奶的贾宝钗不理不要搭理不搭理的林黛玉姑娘自己寻找不快乐吗?的确在温柔贤淑的贾宝钗面前,林黛玉不仅显得不够大方,而且还有些刻薄无理取闹,但正是林黛玉如此敢爱敢恨才令贾宝玉迎难而上,也令我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在世俗礼仪当前的那个时代,许多事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做,然而林黛玉却做到了超脱的境界,这样的女子怎么能不让别人心生怜爱呢?

但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痴情更是令人惊叹,在听到林黛玉丫头,紫雀谎称林黛玉妹妹要离开贾府时,贾宝玉便发了一次狂,直到的确确认林黛玉不会离开后才渐渐缓了过来,贾宝玉究竟是对林黛玉有多欢喜呢,一生做了两次狂,两次都是为了林黛玉而狂,宝玉的喜与悲都来自林黛玉,林黛玉的悲与喜也都是来自贾宝玉。

两个敢于挑战世俗与世俗追求不同的两个人却不能够走在一起,这样的悲剧是观众所不喜欢也不愿意接受的,但在追求名利以利益为上,近亲相结亲上加亲的时代,这样的爱情是注定的悲剧,但他们有追求的精神却是永存的,从他们的语言文字从他们的吟诗作对,从他们的诗情画意中皆可体现出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教会我的是人生道路上直面自我的道理,更是勇于追求探索自我的精神,幸好在最好的年华里,看到过了,品尝过了红楼梦的爱恨痴情。在为人处事上,我们不能过多的学习王熙凤,但是也要懂得变通,善于见风使舵。

高中生《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一代作家曹雪芹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写出了四大家族的兴亡盛衰。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鲁迅先生说道:“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都被打破了。”他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内涵丰富。有不热衷于仕途经济的“混世魔王”贾宝玉;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病西施”林黛玉;有容貌丰美,举止娴雅的薛宝钗;还有泼辣贪婪的“凤辣子”王熙凤,真是传神文笔足千秋啊!

《红楼梦》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人莫过于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的二爷——贾宝玉了。

宝玉虽被称为“混世魔王”,但在大观园中,他逞才题联额:稻香村,蓼汀花淑,红香绿玉,并做了许多对联,让众人喝彩不已,也让他的严父贾***暗中欣喜。

在第二十五回中,贾环算计宝玉,想假借手滑之名故意把蜡油泼在宝玉的脸上使之烫瞎他的眼睛,但宝玉并没有指责贾环,反倒说这是自己烫到的。之后,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只是因为和黛玉长得几分相像,病死告终。这让宝玉泪如雨下,伤心不已。宝玉能对贾环的陷害视若无物,能够为一个小小的丫鬟的死而五内俱焚,声泪俱下,由此可见宝玉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

虽说宝玉多情,但他更是专一,大观园里,他听说林黛玉回到了苏州,犹如头上响了一阵闷雷。变得痴痴呆呆,还大病一场。在错娶了薛宝钗之后,他便心神俱乱,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千古红楼,梦醒惊世,只留得茫茫大地真干净……

高中生《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4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红楼梦》,红楼——多好听的名字,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已经爱上了它,可我没想到,困难接踵而至:文言文,生僻字词,注释……把我和它分开了,没耐心的我轻易地放下了它,后来这本书就被表姐借走了,我也渐渐淡忘了它。

时隔两年,我又一次和它相遇了,它在书柜的顶端,一抬头就能看见,封面上:一位绝色女子,正用手捧着鲜花,旁边一位公子拿着书坐在旁边,画面是如此唯美。

我满怀期待,重新打开这本《红楼梦》,书香气息迎面扑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于是,我认识了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常听人说黛玉“爱使小性儿”,甚至“心胸狭隘”,可我却不这么认为,黛玉哪一次生气不是因为宝玉,这背后,只因她太在乎宝玉了,她爱的深,爱的切。黛玉的心思太细腻,就连宝玉也体会不到,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凶凶的,狠狠的,却是无心的,只因她太难过,而只能用诗来发泄心中积愁的情感。记得他葬花时念的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当时,是多么难过啊,就像那条被割了尾巴的哑巴美人鱼一样疼,一样痛……

记得贾母说过一句话:“我的三个丫头倒都是好的,就那两玉儿最‘坏’。”宝玉和黛玉是淘气吗?是不听劝吗?不,不是的,只因他们青梅竹马、互为知己,深深相爱,可他们这样美好的爱情却被腐朽的封建大家族扼杀了。最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黛玉死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酿出了一场爱情悲剧。

相传,黛玉本是一株绛珠草,她化为人形,来到凡间就是为了报答主人养育之恩,待她泪水哭干的一日,也就是她死去的一日。她哭泣,只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无助的,是悲惨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残酷虚伪的封建社会,是不能够自己做主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临终前都还在喊道:“宝玉,宝玉……”然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整本书看完后,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让我感怀不已。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我有幸成长在一个美好的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我一定要惜福,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高中生《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5秋日雨水缠绵,淅淅沥沥,倚窗痴望广阔天空。空气中,总是夹杂着一种忧郁的气息。曾几何时,葬花树下,作诗大观园,不曾想,红尘痴心终作土,被时光磨损,被事故摧残,一去不复返……

初入贾府,“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贾母房内,双双对视,一颗幼小的种子在心中发芽。红尘幽梦,你何尝未看清自己的结局,只是陷得太深,不愿脱身。一串串泪珠随风飘去,终究落地成空,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得不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还记否?与宝钗,姨母在房中谈笑,当戏说将黛玉许给宝玉时,黛玉脸色娇羞,心中含笑。可看出,黛玉对宝玉的痴心一片。树下葬花,互倾心事,如花年华,愿用花袋将它裹住。不染世俗,清新稚嫩。岁月匆匆,随他在寂寞走路一遭,奉献了心灵的邂逅。空灵,飘转,你是微风中的一股清香,唤醒了麻木的心灵;你是极地的一团火焰,温暖了残酷的世界;你是旱地中的一颗大树,支撑了破碎的信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青春灿烂的年华,终究抵不上贾府的大厦倾覆。失去的,回不来了。心中反复出现的是你的名字,脑海中闪现的是你的模样,而所做的一切事显映着你的影子。那些记忆,成了若空的贾府中的唯一盼望,温暖着一颗孤寂、伤痕累累、死去的心。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越想忘记,越想得刻骨铭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此无心爱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楼。”“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你自己都知晓,繁华烟花点缀的风月并不是永久的唯美,世界上那么多悲欢离合,为何要执着与此,不肯放手呢?黑夜漫长而又寒冷,随它去吧。让一切都结束。愁思萦怀,相念难偿,来世,切不要做这苦命人,释怀心灵,抛开世俗,你的纯净,定会有美丽的蝴蝶欣赏,你的人生,定会灿烂美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红楼梦结局10篇

学习

破碎的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破碎的梦10篇,内容包括破碎的梦原唱,破碎的梦歌曲。当我们路过一个巨大的广告牌时,飞雪停了下来,望着上面的字--为了我的梦想,我会努力!我静静地站在她身边,看着她的神色由悲伤转为嘲讽。她猛地转过身,对我大声地喊:这是一个天大的

学习

交通安全第一课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交通安全第一课10篇,内容包括交通安全第一课的时间,交通安全第一课心得。在生活中,左右看,不在路上跑和玩。看见红灯停一停,看见绿灯向前行。幼时,爸爸妈妈常常教导我,不要在马路上玩,不要闯红灯,黄灯慢行。长大,在学校里,老师也常常

学习

减肥水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减肥水10篇,内容包括减肥水排行榜第一名,亲测有效减肥水。怎么喝?虽然多喝水能够让减肥者减去更多的体重,但研究也发现,许多胖人其实每天的饮水量并不少。这说明,多喝水却不节食,并不能减肥,节食配合多喝水能够让节食事半功倍,所以

学习

光纤通信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光纤通信论文,内容包括光子晶体光纤最新论文,光纤通信论文范文大全最新。1.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分析应从简单递进难度。例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光纤中的光传输理论时,先讨论学生较熟悉的几何光学法的全反射传输理论,再

学习

愚人节表白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愚人节表白10篇,内容包括愚人节表白文案,女生愚人节表白。4、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横批:发错人了。愚人节快乐!5、宁愿是一杯水,润你的嘴,暖你的胃,到你心扉,冲走所有烦恼疲惫;宁愿是

学习

中秋节放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放假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放假时间通知美篇,中秋节放假通知精选15篇。一、元旦:1月1日放假,1月2日(星期一)补休。二、春节:1月27日至2月2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2日(星期日)、2月4日(星期六)上班。三、清明节:4月2日至4日放

学习

选择专业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选择专业10篇,内容包括女生专业选择,高考专业选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毛立强长安大学杜智民成绩与专业:是“≈”,不是“=”每年录取结束后,高校会将分省分专业录取分数公布于众,以备下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

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内容包括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的最佳题目,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着的一个动态结构。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

学习

超市促销员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超市促销员10篇,内容包括超市日化促销员,超市促销员责任。如今,各厂家商家的促销员培训内容除了行业差异和产品不同,大部分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1.企业文化培训(企业介绍、企业发展史、企业荣誉、企业文化等);2.产品知识培训(产

学习

商场策划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商场策划10篇,内容包括商业商场招商策划,商场推广策划方案。二、活动时间:12月31日(周六)―1月23日(周日)三、活动说明:1、市场概况及分析1月3日元旦恰逢双休,根据惯例,势必会引发一波新的购物狂潮,而在此期间商场和大厂商也会紧

学习

读昆虫记有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读昆虫记有感10篇,内容包括读昆虫记家长有感100字,读法布尔昆虫记有感作文。洋洋十卷的昆虫记,我只读了其中小小的一部分,却已从中看出法布尔对从中的喜爱和他观察的仔细,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到昆虫是可爱的,是有感情的,它们是大

学习

海南三月三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海南三月三10篇,内容包括海南的三月如何描写,海南的三月。海南区域划分:我们通常把海南分为海口市、三亚市、海南东线、中线、西线及西沙六个部分。(我主要游览的地方是三亚市区及周边景点)海南最佳旅游月份:我只能说每年5~10月

学习

短文章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短文章10篇,内容包括短文十篇,读者经典文章十篇。

学习

元旦祝福文案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元旦祝福文案10篇,内容包括元旦祝福文案范文大全,元旦祝福老师文案。4.我的祝福冰肌玉骨,愿你快乐冰清玉洁,烦恼冰消瓦解,好运冰封身边,成功冰镇心田。冰雪聪明的你,日子将如冰糖葫芦越吃越甜,幸福保鲜长久。5.新年爱情计划三步走

学习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十集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老版新版电视剧比较。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结束后文化复苏的时代,流行于西方与港台的歌曲与影视作品开始涌入国门,当时的知识分子强烈感觉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使

学习

读红楼梦有感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读红楼梦有感10篇,内容包括读红楼梦有感2000字,读红楼梦有感优秀范文5篇。在很远的大洋对岸又一个国家——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出色的、有天授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

学习

《红楼梦》的职场哲学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的职场哲学,内容包括红楼梦职场名句,红楼梦的职场哲理解析。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的职场教科书。于是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细品了这部名著。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的确蕴涵了丰富的职场哲学,特别值得我们这些已经

学习

解析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葬花吟》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解析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葬花吟》,内容包括陈力演唱的红楼梦插曲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歌词葬花吟。[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大书、一部经典。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将原著活灵活现搬到了荧屏上,其中《红楼梦套曲》

学习

婚外恋终成“正果” 结局却是爱断情伤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婚外恋终成“正果” 结局却是爱断情伤,内容包括婚外真爱的最佳结局,婚外恋修成正果的结局。这是一段惨痛难言的感情经历。我撇下爱子和丈夫,终于和朝思暮想的情人结为夫妻。原以为从此苦尽甘来,岂料短短两个月后,恩断情绝。初

学习

浅析《红楼梦》玉石崇拜的文化心理透视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红楼梦》玉石崇拜的文化心理透视,内容包括论红楼梦中对玉石文化的崇拜,红楼梦与玉文化的关系。论文关健词:《红楼梦》玉石崇拜文化心理论文《红楼梦》手抄本名为《石头记》,而书中更有女蜗补天之石、通灵宝玉等和石、玉

学习

《红楼梦》中《好了歌》两英译本之差异分析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中《好了歌》两英译本之差异分析,内容包括红楼梦好了歌原文及注解,红楼梦好了歌注解赏析。[摘要]《红楼梦》在思想内涵和语言成就等方面都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丰碑。自其问世以来,许多翻译家都致身于它的翻译与研

学习

浅析《红楼梦》中的处置义和致使义“把”字句

阅读(38)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子结构形式,许多学者从各方面对其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是“把”字句的语义分析,即并非所有的“把”字句都表示“处置”义,还有一部分“把”字句是表示“致使”义的。本文全面考察《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