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篇1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端午节的习俗篇2
一看到妈妈泡米和桌子上满是粽叶,我就知道端午节又到了。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端午食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刚到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端午前一天,妈妈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简单。
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
广东深圳宝安区松岗第一小学五年级:胡智杰
端午节的习俗篇3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端阳节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有有趣的划龙舟比赛呢!奶奶在家已经煮好了香喷喷的粽子,打开锅盖满屋都飘着粽子的清香,让我闻得口水直流个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叶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真是回味无穷呀!
吃完粽子后,爸爸带我去看划龙舟比赛,这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可热闹了!比赛开始了,各个队伍都蓄势待发,随着一阵***声一条条龙舟飞快地划过水面,犹如一支支箭向前飞去。在场的观众们兴奋喊道着加油加油,在为参赛者加油鼓励,参赛者们听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使劲地划桨,水花到处飞溅。各条龙舟你追我赶的,最后,落后的一号终于追上了遥遥领先的二号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观众们不禁欢呼起来,到处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啊!这真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等着你去找呢!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夫叫屈原,他不但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当时,秦国把楚怀王抓走了,屈原建议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把大王救回来,但楚顷襄王怕打不过秦国,犹豫不决。有一个坏人不想让屈原受宠,就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信了那个人的话,就把屈原的封地没收了,把他流放到汩罗江那里了。终于,楚国被秦国灭掉了。因为屈原是一个很爱国的诗人,他心如刀割,就写了一首《天问》的诗,决心和国家共存亡,就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当时,许多人为了救屈原,就驾着船,向江里投饭团和肉丸,并向江里倒雄黄酒,防止鱼虾咬伤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在这天,举行赛龙舟活动,并包粽子、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端午习俗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端午节的习俗篇4
端午节习俗的演讲稿1
老师们、同学们!
包粽子、插艾草、赛龙舟、系五彩线......听到这些习俗,大家猜到我说的是什么节日了吗?对,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名重午节、五月节,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如今,端午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20xx年5月20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起,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30日,这个节日又人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时值夏季,正是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因此端午节表达了人民驱邪避恶,以求身心平安的美好愿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各种传说,更增添了它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缅怀吴国大将***伍子胥,还是悼念孝女曹娥和鉴湖女侠秋瑾,都表现出孝敬长辈、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紧密贴合。
其中最广为传颂的当数伟大的诗人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的故事。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追随故国的脚步,他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忧国忧民的***治理想,以及为理想献身的高尚情操,正是端午文化的灵魂。
心系人民的人,人民永不忘记他。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争先恐后地划船去拯救,于是才有振奋人心的端午赛龙舟的民俗;人们将饭团、鸡蛋投入江里,以免江里的鱼鳖伤及屈原的遗体,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吃粽子的民俗。
我们今天过传统节日,根本意义在于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中华民族的特色就是有强劲的历史记忆。尊重历史,牢记过去,社会才能正道前进。这才是端午节对当今社会真正的意义所在。因此,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庆祝传统节日不仅是延续一种风俗习惯,更是对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
端午节习俗的演讲稿2
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xx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端午节的习俗篇5
1、端午节最初为祛病防***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2、屈原死后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五月初五祭祀屈原,端午节由此而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3、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棕”。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节日清晨,在孩子手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来源:文章屋网 .wzu)
端午节的习俗篇6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节的习俗篇7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下面是精心推荐的北京端午节的十一个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北京端午节的习俗北京端午节习俗1:吃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
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一般人家是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北京端午节习俗2:吃黄米小枣粽子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远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
黄米小枣粽子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江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只要吃上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无枣的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北京端午节习俗3:喝雄黄酒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北京端午节习俗4: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老北京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叫法:女儿节。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娘家探亲,探亲时,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的小媳妇成了北京一景。
现在还有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如果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正式送大礼,主要是给长辈的酒和肉以及给未婚妻的衣物;而媳妇回娘家,要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
北京端午节习俗5:佩五彩粽子
五彩粽子是避邪物,其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这些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
北京端午节习俗6:吃黑桑葚、樱桃
旧京端午节吃食自然也少不了水果。端午时节,樱桃更是大量上市,自然成为时鲜果品。
除了甜美喜人的樱桃,还有酸不叽儿的桑葚(音“刃儿”)。北京人讲究端午节吃黑色的桑葚,据说吃了之后不招苍蝇,也有说吃了黑桑葚就可以避免日后误食苍蝇。
北京端午节习俗7:贴葫芦花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北京端午节习俗8:祭神祭祖
端午节由来跟很多文化名人有关,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关系: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后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
北京文人有端午节到二闸三忠祠上香的传统,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祠院宽敞,祠后有濯缨亭正临通惠河边。
北京端午节习俗9:挂菖蒲插艾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民间有用它来驱邪。
在端午节,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还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北京端午节习俗10:“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一种看法认为最初的斗草游戏,很可能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的中医草药学有着密切关系: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
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北京端午节习俗11:游天坛
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辛亥***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端午节别称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风俗习惯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端午节的习俗篇8
荆韬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端午节的习俗篇9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山东聊城莘县燕店六年级:郭浩雪
端午节的习俗篇10
文化背景与传承发展
作为“吴根越角”的嘉兴,端午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嘉兴的端午习俗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乡泽国”等深厚背景,凸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传统文化。2008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15日,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川等17个省(市、区)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在嘉兴举办的2010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市委***、宣传部长武亮靓在致辞中指出,嘉兴端午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民俗学价值。近年来,嘉兴市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出发,制定了《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已经连续八年举办裹粽比赛和龙舟竞渡,在保护和传承嘉兴端午习俗的生态性、多样性、独特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2008年,端午节成为我国法定假日;2009年,中国端午人选‘世遗’名录。端午节能超越春节人选‘世遗’名录,说明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因此设立研究基地顺应天时。”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晓峰,对于选择在嘉兴设立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表示了肯定。刘晓峰认为,嘉兴地处吴根越角的独特区位优势及其富有江南特色的端午习俗均为嘉兴端午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嘉兴端午习俗和伍子胥有着深厚的渊源。嘉兴是伍子胥练兵之地,嘉兴人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南宋时期,龙舟竞渡已在嘉兴形成一定规模,成为端午最重要的节庆活动。明清时,嘉兴的龙舟竞渡达到了鼎盛。清代大学者朱彝尊曾在《午日吴门观竞渡》一诗中写道:“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君,不比吊三闾。”可见,嘉兴的龙舟竞渡也是纪念伍子胥,且规模不亚于楚地纪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在嘉兴的历史更为悠久,考古发掘与史前文化研究证明,嘉兴地区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嘉兴人栽培水稻就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两千多年前,粽子的雏形“角黍”正式出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吴风越韵”的水乡特色令端午习俗成为嘉兴人民极为重视的一项民俗。嘉兴端午习俗,有门上挂“三草”(大蒜、艾叶、菖蒲),午饭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黄泥咸鸭蛋、雄黄酒)以及吃粽子等。嘉兴是一个河道密集的水乡泽国,历史上的嘉兴居民,无船难以出行。还形成了与水共生的奇异习俗,如端午日让蛤蟆上灶、嘉善丁栅一带吃篙秧粽等。
自古以来,嘉兴有“泰伯辞逊之遗风”、“夏禹勤俭之余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嘉兴地方风俗融合吴越文化背景。嘉兴学院教授李瑞明认为。嘉兴端午节俗在宋之前。与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端午习俗有着天然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但与苏州相比,既相承又改作。比如嘉兴“儿童以雄黄涂面塞耳,或书王字于额”,苏州则以雄黄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嘉兴端午节俗在演化过程中,积极吸收异地的价值观念,来丰富节俗文化内容,如对苏州端午“伍相”纪念的吸纳,体现了涵容性。
民俗文化作为“草根文化”,成长于民众中,离不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情感文化,与民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体现普通大众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嘉兴端午文化节俗,如何在维护其特有“文化基因”前提下,合理构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新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发展自身的文化形态,满足今天民众的精神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嘉兴具有端午文化研究的优越条件,有着丰富经验的当地学者要与民俗学专家一起,切实做好田野调查,深入探索传统节日尤其是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嘉兴人民端午文化自觉很高,应该在“基地研究”的基础上,让端午这个节日变得更加神圣和崇高,成为老百姓真正喜欢的节日。
端午文化研究,也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在东南亚一带,已形成了端午文化圈,显然,世界端午文化有着渊源联系。日本的端午节是祈求男童平安成长的节日,5月5日这天许多人家将菖蒲及艾草捆绑成束,插在自家屋顶3处。当天还将菖蒲放在水中沐浴(称之为菖蒲汤);大约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开始悬挂鲤鱼形状的旗帜(即鲤帜),这缘自中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韩国江陵端午祭是向乌金替神祈愿,乌金簪神具有治水的神秘力量。新加坡也保留着吃粽子、赛龙舟的端午习俗,还举办端午诗人节,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民俗跨越了国家。可见其在国际的影响,超过了春节,因为春节流传在中华民族和华侨中,而端午文化变迁却影响着许多东南亚国家,我们从中认识到端午文化的国际化、多样性,以及对于提升人们心灵境界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性。作为端午节重要食品的粽子,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与创新的象征,而嘉兴粽子担当起这个重任,如今“五芳斋”粽子已经走向了世界。
民众欢庆与城市品牌
传统节日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维系历史与现代的纽带和沟通民众情感的桥梁。其传承主体主要由民俗事象传承人、社区和***府组成,其中***府担当起主导作用。2008年,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浙江省首批传统节日传承基地,加之嘉兴市国际友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给嘉必这个端午民俗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深刻触动,也唤起了***府与民众极大的文化自觉,打响“过端午,到嘉兴”的城市节庆品牌。
赛龙舟、包粽子、祭伍相、民俗表演大巡游、踏白船等具有浓郁嘉兴特色的端午习俗文化,让四海宾朋尽享传统端午的无穷韵味。6岁的女孩“乐乐”来自北京,这个端午节,父母带着她来到嘉兴观看了一系列民俗活动。乐乐的母亲说:“孩子喜欢体验热闹的欢腾场面,嘉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参与活动,以及生气勃勃的城市面貌和充满热情活力的市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6月16日,端午节正日。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把今年端午民俗文化节推向高潮。早已期待的9岁女孩陈斯亮由父亲陪伴,来到中山路建国路交界处观看节目,陈斯亮父亲在嘉兴一家箱包厂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们
一家从江西来到嘉兴,已在嘉兴定居8年,希望能够留在这个幸福的城市。
嘉兴悠远的传统端午习俗,浓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令外地游客兴奋,也让嘉兴市民由衷地欢欣。60多岁的夏阿姨穿着桔红色绣花真丝上衣,看起来不过五十多岁的样子,她说,“今年的节目比以往精彩,一年比一年好看。”
嘉兴民间艺术家龚德康热爱剪纸艺术,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得大奖,并被授予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在今年端午节,他专门创作了《端午壶》等剪纸作品,受到了游客和收藏者的欢迎。
“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举办了六项主体活动和十项群众性活动,呈现了一个个热闹非凡、异彩纷呈的端午节庆场景:南湖水面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月河古街精制香囊、纳福避邪,大街小巷粽香四溢、欢乐祥和,巡游方队载歌载舞、气势恢宏……
6月13日晚,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节仪式暨文艺晚会在南湖***纪念馆新馆前的七一广场举行,在舞蹈《虎虎生威》中,嘉宾和虎娃们现场演绎嘉兴端午点雄黄习俗;歌舞《吉祥酒歌》汇集了藏族、朝鲜族、***族、彝族、蒙古族、苗族等民族代表性祝酒歌,醇厚酣畅;36名手持彩灯、踏歌起舞的姑娘给嘉宾送上祈福安康的香囊;歌舞《花开中华大家园》将56个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暗合端午习俗文化从嘉兴到江南、从江南到大中国,表达了中华民族崇尚团圆的愿望。在第二个板块的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嘉兴端午特别节目”中,“江南才子队”、“蚕花美眉队”、“高校精英队”这三支海选产生的嘉兴民间文艺团队大比拼,并融人了诸多嘉兴端午元素,充满创意想象,洋溢着青春活力。
6月14日至15日,由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市和嘉兴本地的26支龙舟队参加了“五芳斋”杯全国龙舟邀请赛,在南湖和环城河,“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精彩场面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大连乾龙飞虎龙舟队表现出色,勇夺500米直道竞速和7500米环城河拉力两项比赛冠***,同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6月14日上午和15日上午,端午祭的两场祭祀――神龙祭和伍相祭分别在南湖畔祭龙坛和伍相祠举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祭祀龙的节日。龙也是中华民族的***腾+无论天涯海角,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为荣。伍子胥性格刚毅,直言不讳,作为一位心忧国家的爱国者形象被人们所怀念。嘉兴至今保存着与伍子胥有关的纪念意义地名,如南湖胥山、秀洲吴越国界桥、嘉善千泾塘、平湖水仙庙、海盐尚胥庙、海宁海神庙、桐乡天花荡、纪目墩等。73岁的伍尚颜从海南风尘仆仆赶来,追踪先祖足迹来到这座处于“首尾吴越,襟带苏杭”的江南名城,他显得兴致勃勃。世界伍氏宗亲总会联络处主任伍廉湛来自美国,他告诉记者,伍子胥后裔分布在世界94个国家,拥有700多万人。世界伍氏宗亲总会还专门创办了《胥山月刊》,称之为“伍氏家书”。
6月15日,还举行了嘉兴市伍子胥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以及将***的女儿伍一曼等伍氏后裔出席了会议,该研究中心主要任务包括整理伍子胥与嘉兴的历史文化资料、举办伍子胥学术研讨活动、参与国内外伍子胥研究学术活动、密切与世界伍氏宗亲会的联系等,成为伍氏后裔研究和纪念伍子胥重要基地。
6月15日至17日,国内外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和嘉兴史志、文化工作者以“中国端午习俗流变与嘉兴节日文化传承”为主旨,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伍子胥与嘉兴端午为切入点,举行2010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就吴越文化背景下的嘉兴端午习俗形成、流变、保护、挖掘与传承展开学术研讨。
6月16日上午,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在嘉兴市区主干道中山路精彩呈现。大巡游通过“嘉兴记忆”、“水乡风情”、“秀美江南”、“节日狂欢”四个板块19支表演方队、5辆彩车,以动态表演与静态展示并存、文艺表演与情景再现互补、演员与观众互动、定点表演与行进表演结合的巡游方式,达到欢乐祥和、严谨有序、气势壮观、艺术感染力强的表演效果,体现了嘉兴地域民俗风情的原生态,展示了嘉兴优秀传统文化。
6月17日,2010中国南湖踏白船表演赛暨端午民俗文化节闭幕式在南湖举行,24支参赛队伍通过直道竞速、障碍赛、抢荷花等趣味性表演,再现嘉兴民间水上运动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