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经典句子10篇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1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有关秋天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重点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都是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另一个是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在“书写提示”中要学会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字的笔画顺序,按照“横平竖直”的方法书写汉字。如“排”的写法,提示学生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4.“日积月累”用读、写、默写等方法掌握描写秋天的一些词语。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

2.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生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查字典,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请教它的时候很多,它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忐忑”这个词语,我就是通过查字典明白它的意思的。

生2:我时常运用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生3:刚才的同学说得都不错,我有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词语或句子。

生4: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近义词是“好看、漂亮”等。这就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效果也不错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刚才你们提到的方法,还可以用换词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去理解词语。

设计意***:

直接进入板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放开去说,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归纳,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激励他们动脑子去思考,去组织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

1.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

2.小组交流,组长记录。

3.教师评议,推荐积累。

课件出示:

春:百花齐放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春风满面

夏:酷暑难耐

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秋:五谷丰登

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瓜果飘香

冬:寒气逼人

鹅毛大雪

天寒地冻

漫天风雪

2.师: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的?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分小组合作交流,看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的词语。

3.小组派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评议并小结。

(1)查字典理解词语。

憧憬: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指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如“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然后再思考“憧憬”的意思,就能领会“憧憬”在这里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的意思了。

(3)运用查字典和组合法理解词语。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忐忑不安”一词,“忐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就是有心神不定的意思,“不安”是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的意思,“忐忑不安”就可解释为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设计意***:

通过第二个板块的学习,把理解词语的方法应用到词句段的词语理解中,巩固了字词理解的方法,再次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板块三:书写提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笔画、笔顺。

2.学生按照提示“横平竖直”的规则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个别指导。

3.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在书写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笔画要写规范、正确和整洁。

(2)字的大小要适中。

设计意***: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板块四:日积月累。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1.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2.以上词语都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成语?(秋天的成语)

3.分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气候凉。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透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金桂飘香:金桂,是桂花的一种,颜色是黄色,所以称“金桂”。而桂花开在九月,也就是秋季,所以“金桂飘香的季节”就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

果实累累:累累,连续成串。形容果实多。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地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4.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设计意***:

积累描写秋天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2

【经典的中秋节趣味对联】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为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名句,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宋代诗人石延年(曼卿)对以下联,可谓天衣无缝。释道皆以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为其有“情”,至如无情之物,自不会衰老,是以李贺所撰之句,深于理义,欲对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对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为“月”乃有情之物,若无情必无或圆或缺之态。对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是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此联蕴含哲理:“楼”虽“高”,犹有飞过之物;“池”虽“小”,却能送来美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风”“月”之对,“满地”与“一亭”之对,“花阴”与“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稳。 “弄”与“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韵味无穷。宋人张先,人称“张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显得原本无情之物活泼不已。下联“窥”字,将月色形容成羞涩少女,分外可爱。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此联暗用比喻,译释如下:湖映远山,鱼戏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飞,鸣声入耳,举头观之,雁群排序屡变,似作书于长天之上。语词优美,设喻巧妙,视野开阔,皆此联之长处。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上联意境凄迷,几近残厉,正与秦少游名句“杜鹃声里夕阳暮”同。下联着色稍变,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对工稳,用辞美赡,然而意境终究显得幽冷,令人心魂怅然。

轮影渐移花树下;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3

关键词:瞿秋白;旧体诗词;古典韵文;接受生态

中***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3-0155-07

众所周知,瞿秋白是集***家、理论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自中共中央为其昭雪、恢复名誉以来,瞿秋白研究形势日盛,硕果累累。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活动、***治理论、思想宣传、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而作为诗人秋白之研究,则相对薄弱。其实,秋白本色是诗人。刘福勤指出:“瞿秋白似乎是天生的诗人。他的心是诗化的,他的情感世界、他的一切精神创造活动、他的全部生涯,那么美尚,那么绚烂夺目,那么高迈激荡、正气浩然、充满诗意。……诗心和诗化的***活动、创造活动,酿成语言形式的诗,流泻于笔下,在秋白那里,是自然而然的事。”①从他14岁作五绝《白》诗到36岁就义前所作七绝《偶成》集句诗,其间吟咏不绝,言志不息。诗人的感物伤怀,触景生情,壮怀激烈,惆怅彷徨,孤寂悲怆,缠绵悱恻,诸如此类种种复杂的胸臆情绪,无不烙印于诗词之中。因此,研究这些诗词,不失为了解与透析秋白思想人格、文化修养、志趣爱好、心路历程甚为重要的一环。

本文拟以秋白今存28首旧体诗词为依据,就其古典韵文之接受生态作一初探,从“集句之慧”“仿拟之巧”“打油之谐”“意境之幽”“诗源之美”等五个方面,透视其旧体诗词自觉接受古典韵文之美的诗质基因,以探明秋白旧体诗词古色古香、神韵幽雅之艺术渊源。

一、 集句之慧:心有灵犀一点通

由于资料的严重散佚,我们今天所能见到诗人的集句诗,只有1935年作于狱中的七绝《忆内》与《偶成》两首诗。尤其珍贵者,《偶成》集句诗则是他于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后人的绝笔诗。前者怀念妻子杨之华,婉转细腻,体贴入微,亲情感人;后者“狱中言志”,慨叹身世,有感而发,袒露心灵。两首诗借助于唐诗“丰神情韵”的天然之美,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一个伟大***领袖人物生死攸关之际的人生情怀,读之令人动容。

《忆内》集句诗作于1935年初夏,诗云:

夜思千重恋旧游,他生未卜此身休。

行人莫问当年事,海燕飞时独倚楼。

为了比较准确理解这首集句诗的思想境界与幽

雅意蕴,兹将诗人分别所集唐人原诗录于下。首句“夜思千重恋旧游”,出自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多雨在孤舟。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别恨最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次句“他生未卜此身休”,出自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身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第三句“行人莫问当年事”,出自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末句“海燕飞时独倚楼”,出自戴叔伦《寄司空曙》:“细雨柴门生远愁,向来诗句若为酬。林花落处频中酒,海燕飞时独倚楼。北郭晚晴山更远,南塘春尽水争流。可能相别还相忆,莫遣杨花笑白头。”此四首诗均为七律,每首诗皆含“愁”字,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们对友人的离愁别恨、对玄宗的讽刺挖苦、对局势的忧患惆怅、对故人的别后思念之种种情感。而此正好集中体现了秋白当下囚禁狱中无自由、思念亲人无相见、时局动荡无安全的忧思萦怀的复杂情绪,正可谓“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诗人的思绪穿过异代同“情”的时空隧道,以巧慧灵动之心、洞察秋毫之眼,从唐代四位诗人的作品中精拈出深含忧思情愫的佳句,重新组合成深情念妻、凄婉感人的《忆内》集句佳作,同中有异,意蕴独特。

秋白以《忆内》为题,集中表达对爱妻杨之华的深深思念之情,其中又蕴含着悲悯同情、无奈叹息的心灵密码。透过文字之表,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诗人对无情毁灭“秋之白华”恩爱婚姻之罪魁祸首的暗怨与隐恨之情,真乃“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也。

与七绝《忆内》诗一样,秋白的绝笔诗七绝《偶成》,也是一首集唐人诗句天衣无缝、妙合自然之名作。诗题下,诗人署名时间为1935年6月18日,并作小序云:“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此段小序交代了集句诗的成因,可谓触景生情,偶然得之,故题诗名为《偶成》。此集句诗云: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诗末加跋语曰:“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秋白绝笔。”跋语给后人提供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一是诗人在知道自己“毕命之令已下”之后笔录了这首诗,他对自己梦中之“仙境”以及与梦中“仙境”相吻合的集句诗十分留恋,这种愉悦的心境与他此前所向往的桃花源式的“逍遥”情景甚为相通。可见,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亲友的人生态度与向往和平、向往宁静、向往和谐、向往幸福的精神追求是贯其一生的。这在《多余的话》中有极其坦诚而鲜明的表述:“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鲁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由衷之言,无限感怀。

《偶成》分别集自韦应物、郎士元与杜甫的三首七律诗。首句“夕阳明灭乱山中”,集自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秋白将颔联中“流”字改为“山”字,抑或另有所本,也许记忆有误。次句“落叶寒泉听不穷”与第四句“心持半偈万缘空”,皆集自郎士元《题精舍寺》:“石林精舍虎溪东,夜叩禅扉谒远公。月在上方诸品静,僧持半偈万缘空。苍苔古道行应遍,落木寒泉听不穷。唯有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秋白将颔联之“僧”改为“心”,将颈联之“木”改为“叶”,可能另有所本,抑或记忆出入,然而,这些皆无碍于诗人情感之表达。第三句“已忍伶俜十年事”,集自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三首诗皆为借景抒情之作,却情景有别。韦应物借日暮苍茫之秋景,写前程渺茫之忧戚;郎士元借月下精舍之景,发仰慕禅境之情思;杜甫借秋月清寒之景,抒孤寂怀人之思恋。三首诗皆是情景交融、各有千秋之名篇佳作。而秋白所集《偶成》之诗,一仍原作借景抒情的表现方式,却寄寓了诗人于特殊时期、特殊处境中的特殊感情,即或隐或现于群山的温馨多情之夕阳,与百听不厌的“落叶寒泉”之清音,自然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感受,遂让诗人顿然产生“如置仙境”之美感。因而,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怀抱里,诗人长期忍受的颠沛漂泊、别离亲人的孤寂凄苦心绪一下子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达到了心海澄明、万愁皆抛的极乐世界。此时此刻,诗人是多么宁静,多么轻松,又是多么心旷神怡,多么飘飘若仙!然而,这一切仅仅是诗人的梦幻美景而已。诗人何以至此,主要是由于诗人长期处于疲于奔命的******冗务、进退维谷的思想斗争、多愁善感的诗人性格与积劳成疾的羸弱体质等状态下,竭力想在精神世界里寻觅一种人生的***与超脱。

由《忆内》《偶成》两首集句诗观之,秋白对于唐诗,尤其是唐代的七律诗,是情有独钟的。他在狱中一直坚持阅读不辍,对唐诗的阅读理解极其深刻,在记诵引用方面极其准确,已臻出口成诵、思之即来、出神入化、殆同己出的唐诗接受圣境。创作集句诗委实不易,对于作者的学识、眼力、作诗技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作者必须博闻强记,熟读百家,融会贯通,善于联想,勇于创新,才能采珍觅宝,缀玉联珠,借古人之妙句,寓集者之情思,创作出取于原诗而又高于原诗的具有个性色彩与魅力的新作来。秋白就具有这些创作集句诗的基本条件与高超本领。他这两首集句诗,无论是主旨之鲜明表达、意境之深邃丰厚,还是情感之自然真诚、韵律之和谐婉美,皆已臻达集句诗浑然天成、炉火纯青的艺术胜境。

二、仿拟之巧:似曾相识燕归来

秋白的集句诗写得出神入化、高雅脱俗,而他的仿拟诗同样写得机巧敏捷、妙趣横生,给人以忍俊不禁的“悦读”享受。

诗人作于1933年3月的仿拟诗《读飞机募捐启有感泣而歌之》云:

去年今日此吴淞,大炮飞机相应轰。

大炮不知何处去,飞机依旧打秋风。②

此诗改自于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原诗描写一位青年男子游春之际巧遇面若桃花女子而产生的相爱相思之情,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秋白顺手拈来,稍加改作,即将其变成了一首极具讽刺力度的***治诗。此诗的背景是这样的:1933年二三月间,国统区在所谓“航空爱国运动”的号召下,各地成立了诸如“中国航空协会”“航空救国募款会”等组织,举行“航空救国宣传周”“飞机募捐启”等活动。其实,这些都不过是以为首的***府上演的一场欺世盗名、趁机敛财的***治丑闻与闹剧。诗题“读飞机募捐启”,即指此事。而诗人的“泣而歌之”,则全用反讽手法,憎恨愤慨之情,溢于言表。首二句回忆去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与驻沪十九路***以大炮奋勇反抗日***飞机轰炸的情景。后二句是说当年在上海英勇抗战的十九路***被迫撤离后又转调福建“剿共”之事,而当局却依然打着“航空救国募捐”的旗号在招摇撞骗,搜刮民脂民膏。“打秋风”,是流行极广的民间俗语,简作“秋风”或“抽丰”,意谓巧立名目,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向人索取财物,以此用于的这场所谓“航空救国募捐”之闹剧,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

秋白作于1935年夏初的《卜算子・咏梅》,是一首极为难得的仿拟佳作: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此词仿拟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秋白在词中完全袭用了陆游“寂寞”“无主”“风和雨”“一任”“香如故”等关键词,“花落”一词与陆游的“零落”意思相同,皆指梅花之凋谢。两词的主旨精神是一致的,即都写出了梅花的孤独寂寞与从容面对黑暗势力的坦荡胸怀,以及希望不灭、芳香恒远的顽强精神,是诗人***意志与高尚情操的有力象征。然而,二词也有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秋白之词对于“身无主”的“寂寞”是“且喜”。只是因为,他现在囚于狱中,已离开了***和***队伍,完全不受他人的主宰了。过往的一切,皆成烟云,即便生命结束,有何可怕?既然万事看破,死即人生解脱,自由升天,岂不“逍遥”?他曾说过:“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③体现了他为***而死、虽死犹乐的旷达情怀。陆游之词则表现出“寂寞开无主”的孤芳自赏之“独自愁”怀,情绪颇为感伤,而不若秋白之词的豁达乐观。此乃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处境等情况不同之原因所致,这是可以理解的。秋白仿词与原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自成面目,别具精神,是一首甚为成功的仿拟词。

秋白的仿拟诗词,精选前人诗词之旧瓶,稍加擦拭与洗涤,便巧妙装进自己思想情感之新酒,借题发挥,切景切情,芳香馥郁,韵味悠然。秋白与他的知音好友鲁迅一样,都给文学宝库留下了难得的仿拟诗之珍品。

三、打油之谐:别有滋味在心头

秋白的打油诗约有8首,也写得十分精彩,姿态横生,风味独特,别有滋味在心头。兹按其作年顺序简论之。

其一为七绝《读〈自由谈〉有感》,作于1932年12月,诗云:

不向刀丛向舞楼,摩登风气遍神州。

旧书摊畔新名士,正为西门说自由。

此诗有一段跋语曰:“近读《申报・自由谈》,见有人说真正快乐的情死,却是《***》里的西门庆。此外,尚有‘冷摊负手对残书’之类的情调,实在‘可敬’。欧化白话文艺占领《自由谈》,正像国民***进北京城,欲知后事如何,只要看前回分解可也。因此打油一首。”由跋语可知,这首打油诗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界不以国难当头为务、而是津津乐道于觅书冷摊、奢谈情死的可悲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批判。“实在‘可敬’”四字,纯属鲁迅犀利文风,反讽有力,入木三分。首二句,愤怒揭露文艺界不问国事、醉生梦死的普遍堕落风气,与民族危亡的紧张局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刀丛”一词,采自诗人挚友鲁迅新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七律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刀丛”象征抗日斗争;“舞楼”象征奢靡生活。正是这“不向刀丛”与“向舞楼”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文艺界堕落颓风不可遏制的愤慨之情。“瞿秋白诗中‘不向刀丛’的批评,和鲁迅诗中‘向刀丛’的怒觅,说明‘向刀丛’,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是他俩的共识,也是他俩的共鸣。”④这也更是二人成为文坛知音的重要思想基础。后二句,则具体点明当时文艺界“觅书冷摊、奢谈情死”的两种精神生态情状。这是针对《申报・自由谈》发表的施蛰存的《买旧书》与郁达夫的《说死以及自杀情死之类》二文的批判,突出了人生严肃的主题。这是秋白手书寄赠鲁迅的,原件后来发表于1940年8月3日《上海周报》第二卷第八期。从此诗对鲁迅诗句的选用及其将它寄赠鲁迅的事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二人思想的一致、情感的相同与文风的相似。鲁迅当年书赠秋白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条幅,字字由衷,深情厚谊,可窥一斑。

其二为七绝《口占》,作于1933年2月。序云:“海上寓公某,阅《大晚报》‘萧伯纳应散尽家财’之论,恍然若有所悟,即用小报称萧伯纳谓‘包销’之新古典,口占一绝。”诗云:

长江滚滚滚萧萧,为恐家财一旦消。

去后是非谁管得,满街听唱包销。

小序表明,此作乃秋白之读报感言,针对《大晚报》社论《萧伯纳究竟不凡》污蔑、攻击萧伯纳的恶毒语言,以充满诙谐讥讽的打油诗形式予以反击,体现了诗人严正的***立场。“寓公某”,即诗人自己;“包销”,指当时上海一些浅薄低俗的报纸将“萧伯纳”译成“包销”,诗人以此作为笑料,戏称之为“新古典”,甚具讽刺意味。萧伯纳(1856―1950),英国大戏剧家、社会活动家,创作了50余部剧本与5部小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剧作《华伦夫人的职业》等揭露资本主义的伪善面具,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策,是一位值得肯定与尊敬的支持反***斗争、维护世界和平的进步作家。1933年初,萧伯纳偕夫人来到上海、北平等地,发表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同情中国人民、赞扬社会主义***的言论,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报纸等媒体,散布攻击萧伯纳的种种流言蜚语。诗人七绝《口占》,正是对其迎头之痛击,冷讽热嘲,令人大快朵颐。

首二句,就资产阶级***报纸攻击萧伯纳没有“散尽了家产”的卑劣心理,揭示他们仇视萧伯纳的险恶用心,正在于“为恐家财一旦消”。一针见血,揭穿老底。后二句化用陆游《小舟泛近村舍舟步归》(其四)“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句,深刻反映了诗人对萧伯纳离沪后恶语秽言的蔑视之情。尤其是末句,诗人将低俗浅薄、滑稽可笑的“包销”的丑陋译文,说成是“满街听唱”,真乃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极大彰显了此诗诙谐讽刺之奇特魅力。

其三为七律《两雄吟》,作于1933年2月,诗云:

两雄握手太荒唐,万里相逢个半郎。

笑问驻颜狂伯纳,漫夸爱族俏兰芳。

夫人莫道华伦贱,博士能令文学香。

只恨匆匆又离别,未曾色相一登场。

诗题中的“两雄”,即指萧伯纳与梅兰芳。1933年2月18日《申报》载:“昨日萧伯纳来沪……萧之为西方戏剧界之权威者,无俟赘言。东方戏剧界之权威者梅兰芳,息影海上,因得良晤,两雄握手,盛极一时。”秋白读了此则消息后,对报道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讽刺性的评论,突出了他褒萧贬梅的思想倾向。此诗一仍《口占》对萧的褒美态度,而且通过对梅兰芳的贬抑而更加突出了萧伯纳的良好形象。首联以“太荒唐”与“个半郎”两个关键词,开笔就表示了对梅兰芳浓烈的不满情绪。“个半郎”,意即萧伯纳是一个完整的男人,梅兰芳因为饰演旦角,男扮女装,所以只能算半个男人,即“半郎”。轻蔑之意,不言而喻。颔联写萧伯纳惊羡梅兰芳貌美年轻并请教保养之秘诀。颈联将《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主人公沦为之事与受赠博士学位的梅兰芳并列叙述,极具讽刺意味。尾联写梅兰芳因萧伯纳匆匆告别而未能登场献演而深为抱憾,这似乎也是人们惯用的客套而已。“瞿秋白等对梅兰芳不公允的批评,反映了他文化文艺观中存在着一定的‘左’的偏颇。”⑤这是时代背景与诗人本身思想的局限;但就此诗本身而言,其语言之诙谐,讥讽之深刻,对仗之工稳,音律之谐美,堪称不可多得的打油诗佳作。

此外,秋白还有作于1933年3月的七绝《王道诗话》四首:

文化班头博士衔,人权抛却说王权。

朝廷自古多屠戮,此理今凭实验传。

人权王道两翻新,为感君恩奏圣明。

虐***何妨援律例,杀人如草不闻声。

先生熟读圣贤书,君子由来道不孤。

千古同心有孟子,也教肉食远庖厨。

能言鹦鹉毒于蛇,滴水微功漫自夸。

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

此四首诗嬉笑怒骂、戏谑嘲讽,将具有“文化班头博士衔”的胡适所谓“人权王道”“实验主义”“仁义道德”等思想言论进行了辛辣批判,戳穿了胡适之流为助纣为虐的御用文人之丑恶嘴脸,暴露了所谓“学者”“名流”“哲学家”等辉煌桂冠背后的***治丑行,委实是一组富于战斗性、批判性、***性的***治诗。秋白作于1933年的五律《题远东第一伟人铜像》也是一首具有强烈***治色彩与讽刺力度的打油诗:

妖孽忽神圣,蓝天白太阳。一生皆矛盾,无话不荒唐。梦绕黄金国,魂飞乌托邦。只因承道统,断发复华装。

此诗殆同口语,却句句深刻,层层含讽,毫不留情地嘲讽并揭穿了的***治嘴脸与滑稽行径,具有“匕首”“投***”的战斗作用。

打油诗之作,看似通俗随意,轻松简单,其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它需要作者具备洞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幽默机智的思维触觉与高度概括的语言能力等特殊素养。这些在秋白作品中都得到了全面而生动的体现。由此观之,秋白的打油诗,无论是绝句律诗,还是叙事议论,都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四、意境之幽:暗香浮动月黄昏

秋白一生酷爱中国古典,尤其对唐宋诗词以及乡贤黄仲则、洪亮吉、龚自珍等人的诗词更是爱不释手、烂熟于心。正因为诗人如此的学习与濡染,所以,前人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便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他的创作。阅读其作,总是给人以深邃幽雅的古典意境之美的享受。

秋白14岁所作的五绝《白》,便是一首融会前人咏菊诗歌意境的佳作。诗云:

今岁花开后,载宜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此诗托物言志,十分巧妙的嵌入了诗人“霜”“秋”“白”的名字,体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与坚韧意志。诗中氤氲着人菊合一、情物浑然的幽美意境。而此种意境,从下面的几首诗中,便可窥探其蛛丝马迹。如陆龟蒙《重忆白菊》:“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陆游《晚菊》:“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枝弄秋光。”二诗中表达作者对秋菊余香凌寒气节的仰慕之情,其意境对秋白《白》的影响是颇为明显的。

秋白旧体诗词意境深受古典韵文影响最为典型者,当推其1935年初夏填于狱中的《浣溪沙・感怀》一词:

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诗人从16岁离开家乡常州踏上***道路、寻求救国真理,到36岁被铺入狱,正好20年。诗人回忆往事,理想破灭,壮志付水,感慨万千,遗憾百生,联想之丰富,意境之苍凉,委实是词中之精品。全词六句,情景真切,皆有来历。“廿载浮沉万事空”句,出自陆游临终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年华似水水流东”句,出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枉抛心力作英雄”句,出自温庭筠七绝《蔡中郎坟》“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湖海栖迟芳草梦”句,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江城辜负落花风”句,出自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犹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黄昏已近夕阳红”句,出自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秋白《感怀》一词,短短六句,却融合了从《诗经》到龚自珍这三千余年诗歌史上的诗词精华,兼容并蓄,充分吸收,滋养诗情,精彩绝伦。诗人阅读之广,记忆之深,理解之透,化用之活,神妙如此,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矣。

上文就秋白的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对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接受等几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由此,我们发现秋白的旧体诗词对于古典韵文的接受方式与途径,是随事而起、因情而生、灵活机敏、丰富多彩的。诗人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接受,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同时又十分注重洗涤旧瓶而注入新酒,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诚挚情愫融入其间,“采铜于山”⑥,“自铸伟词”⑦,水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它委实是中国三千年诗歌史大花园中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五、诗源之美: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问根深方蒂固,佳作水到自渠成。秋白旧体诗词为何能取得如此风雅比兴情志正、古色古香韵味浓的杰出成就呢?粗略考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家乡贤哲的熏陶。“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龚自珍《常州高才篇》)。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唐以来,常州举进士1546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9名,探花15名,传胪6名,会元9名。⑧在这方得江山之助的风水宝地上,曾出现过齐梁***皇帝萧道成、萧衍,领衔主编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萧统,唐代著名散文家萧颖士,著名诗人戴叔伦、储光羲,宋代文艺大家苏轼一生驻足常州十余次,并终老于此;明代著名文学家、***事家唐荆川,著名中医王肯堂,艳体诗大家王次回;清代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文派,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经学派,还有历史学家赵翼,训诂学家段玉裁,布衣诗人黄仲则,诗人、学者洪亮吉,目录学家孙星衍,小说家李伯元,文字改革先驱张鹤玲以及现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史学家屠寄、吕思勉等。尤其是秋白的衣胞之地青果巷与后来迁居地(庙河沿瞿氏宗祠),与上列唐荆川、黄仲则、张惠言、赵翼、李伯元以及盛宣怀、庄蕴宽等名人都是近在咫尺的毗邻。秋白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试举乡贤黄仲则、赵翼为例。秋白的经历、个性与情志与黄仲则多有相似之处,故对其情有独钟。当他看到一家父子母女同在茅舍门口吃早饭时,便想起自己与父亲别离而不知何时团聚的事。这时,“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⑨在他的《赠羊牧之》五古四首其二中又说:“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所以,秋白《哭母》中那种无比悲辛伤痛之情怀,自然受到黄仲则诗词悲戚凄婉情绪的感染。对于“江左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著作与诗词,秋白也是极为喜欢的。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单是看看这书上引证的一些古书的名称,就使得我想起十五六岁时候的景象。什么《二十二史札记》等等的书,我还是在那时翻过的。”⑩家乡丰厚文化底蕴对诗人的陶冶熏染,无疑是秋白旧体诗词雅美的重要源泉。

二是书香门第的承传。如果说家乡贤哲的熏陶是成就诗才的大环境的话,那么,书香门第的承传则是小环境。秋白出身于世代读书的仕宦之家,其父瞿世玮(字稚彬)颇精黄老之学,擅长山水绘画,常州寺院楼阁中多有其得意之作,长期从事国画教育。其母金璇(字衡玉),出身名门望族,乃广东盐运使金心芗之次女。秋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塾教育,文史诗赋均佳,擅长书法,尤工小楷。秋白作为长子,慈母对其教育甚严。他的叔、伯长辈,均是文艺才士。这种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了诗人文艺才学的增长。

三是勤学苦读的磨砺。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秋白5岁即入私塾,开始接受全面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后来入小学、中学至大学,他一直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他曾经对同窗好友羊牧之说过:“我们做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中国的文学、史学、哲学。文学如孔子与‘五经’,汉代的辞赋,建安、太康、南北朝文学的不同,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特点。史学如先秦的诸子、汉代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佛学、宋明的理学等等,都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否则,怎能算一个中国人呢!”诗人本身就是如饥似渴学习古典诗词的。他对赵翼的诗词背诵得极熟,以至于只要触动相关景致时便会朗诵赵翼的诗作。如在红梅阁赏梅时,他便出口成诵赵翼的诗句:“出廓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若霞。紫阳未必登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他对于龚自珍诗歌的喜爱,则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人称“龚迷”。诗人《浣溪沙・感怀》“枉抛心力作英雄”句,即化用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莫抛心力贸才名”。因此,诗人一生始终是勤奋读书、刻苦钻研的。直至他囚禁狱中,依然手不释卷、吟诵唐诗不止。当然,时代风云的激荡,对诗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他的诗充满思想美、哲理美与意境美,给人以人生的启迪与艺术的审美享受。而今,诗人虽然离开我们70余年了,但他那些为数有限却承载着时代风云与诗人赤怀的旧体诗词,则百世流芳,永垂不朽。他那积极承继和发扬古典韵文精神为我所用的学习态度,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4

关键词:纳兰性德;豪情与柔情;凄婉;用典

中***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26

有清一代,是词的中兴时代,出现了词的许多流派,也出现了许多词作大家和词作鉴赏家。“清词三大家”陈维崧p朱彝尊和纳兰性德三人中纳兰成就最高,鉴赏者队伍最众。《人间词话》云:“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纳兰词的风格最近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其词自然p真切,以最平常的语言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中学课本选有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旅的词,却与自唐以来的边塞诗词风格迥异。以王昌龄p高适p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意境雄浑p悲壮,主导特征是壮美,有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这与唐帝国雄浑的民族精神一脉相连。纳兰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描写疏远p荒寒的塞外,描写皇帝出行队伍的壮阔,意境壮美,和自唐以来的边塞诗词风格类似,表现在语言上更显朴素。下片一改传统的表达建功立业的豪迈,“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寄寓了思乡的情怀。对于多情的纳兰p谨慎的纳兰p厌倦***旅的纳兰来说,由描写塞外***旅转写思乡之情最自然不过了,用语自然而真切。

相同题材的词作还有《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以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上下片前三句皆写壮志豪迈,“今古河山无定据”有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感慨,“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p充满动感的边塞***景。词的下片抒情,“以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化用南唐词人冯延巳“庭院深深深几许”词句,回顾历史,面对塞外古战场,词人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这深情如夕阳余晖下深山老林中的绵绵秋雨,用语婉约,意境凄伤。全词把豪情与柔情无缝契合,再一次彰显了纳兰边塞词的独特风格。

由于词人特殊的人生经历――爱妻卢氏的早逝,再加上他柔软而多情的性情,词人纳兰为卢氏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词,抒写他无以缓解的哀伤,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词里词人的爱情多表现在歌女身上,绵绵爱情都是写给歌女的。而纳兰真正以纯粹的爱情爱着他的妻子卢氏,这份爱真诚、真挚、浓烈,如《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i。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对卢氏有着深沉的爱,也有着深沉的痛。上片前三句以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恨多乐少。如果爱情能像月光那般皎洁,付出多大也在所不辞,即“不辞冰雪为卿热”,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依依不舍之情。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把永恒的爱寄托于化蝶中。“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这是化蝶的故事。史书记载,宋康王夺走了韩朋的妻子,并害死了韩朋,妻子自尽身亡,衣服化作片片蝴蝶,后来夫妻分葬,坟墓上长出来两棵大树,枝条缠绕一起,即为连理枝。词人幻想着与爱妻卢氏成为故事里的韩朋夫妇,幻想着化蝶式的重逢。深情人作深情语,《蝶恋花》语言清丽,风格凄婉,是纳兰悼亡词代表作之一。

更凄楚的表述体现在他的《菩萨蛮》里: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这首词选取几片孤零的荷叶、一轮残缺的月亮、一朵燃尽的灯花三个意象,这个无眠之夜漫长、凄冷,我的爱妻,我的卢氏,你在哪里呀?你曾为我抚过的玉琴已蒙上了尘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我怜惜这玉琴,又有谁怜惜我这个断肠人呢?

纳兰的悼亡词还常常用平淡的语言道出深切的真理,比如《浣溪沙》:

谁家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常说宋诗富有理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纳兰的这首词明白如话,往事已矣,于秋风里独自品尝孤独,回想与爱妻卢氏生活的点点滴滴曾是那般快乐,那样值得珍惜,纳兰却道“当时只道是寻常”,读来让人潸然而泪下。纳兰正是以傲人的天资将最寻常不过的语言点化为感人至深的艺术。

纳兰词也常常恰如其分地用典。纳兰词用典不多,却每一首都有用典的印迹,这和南渡词人辛弃疾的大量用典不同,辛词甚至句句用典,因而落下“掉书袋”的讥讽。纳兰也用典,只是他的每首词里或用一处,或用两处,用以委婉地表情达意,如前面的《蝶恋花》,上片末句“不辞冰雪为卿热”就是用典。《世说新语 惑溺》记载,荀粲的妻子一个冬天高烧不退,全身高热难耐,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衣服站立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这里词人写他日夜思念的爱妻,化用该典故表达了物在人亡的沉痛。结语“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把无尽的爱寄托于化蝶的理想中。《浣溪沙》里“赌书消得泼茶香”借用了赵明诚p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金石录后序》记载,赵李二人每每饭后煮茶,指着堆积的书卷,对考卷目p页码p行数,以胜负确定饮茶次序,答中的人常常举杯大笑,把茶倒于怀中。这当然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意趣盎然。纳兰以赵明诚p李清照夫妇作比自己与卢氏,表达了对亡妻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对失去爱妻的幽幽哀伤。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5

刘禹锡

山围故国②周遭③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④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⑤来。

注 释

①石头城:古城名。本是楚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时用此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到唐时废弃。今为南京市。

②故国:本来是指过去的都城,这首诗里指的就是注释①里的石头城,具体指六朝古都金陵。

③周遭:四周,周围。

④淮水:指的就是秦淮河。秦淮河就在这里沿着山边流入长江。

⑤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或射孔的蔽身小墙,俗称城墙垛。

翻 译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赏 析

1.刘禹锡的诗。

《唐之韵》这样评价: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精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浓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是,特别经得起咀嚼。尤其他的咏史诗,用经过精细选择和炼就的意象,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石头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2.《石头城》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呢,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3.从诵读上看。

前两句,“故国”、“空城”之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而“在”、“回”二字,正是诗人感慨之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情,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能够体现出讽喻现实的意思。

4.《石头城》以不变写变。

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几幅***景,来凸现金陵城这个六朝古都的历史的兴盛和现实的凄凉;只用“故国”和“空城”两个词,来对今日的凄凉做些暗示。着力写“不变的景”:山、潮、月。它们是历史的旁观者,其中的月,更是“宇宙的冷眼”。作为“由盛到衰”的见证者,不变的它们,见证了世界的残酷的变。

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在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呀,为什么会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座空城呢?后两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巧妙的回答。诗人之所以称它为“旧时月”,正是盛唐诗人李白说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的意思,跟李白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也有同工异曲之妙。意思是说,此刻天上的月儿呀,曾经一度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奢侈的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挪移到女墙这一边来了,可这里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全诗句句都在写景,而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深沉的故国萧条之感。

余秋雨先生曾在《罗马假日》中说:“人称此诗得力于怀古,我说天下怀古诗文多矣,刘禹锡独擅其胜,在于营造了一个空静之境。惟此空静之境,才使怀古的情怀上天入地,没有边界。”

名句点击

四句诗句句经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更是后人取用不尽的文化资源。六代豪华全都消逝了,没留下一点痕迹。然而,这四围的青山还在;这长江上滚滚不尽的波涛还在,还在寂寞地守候着、舔舐着这座空城,而后寂寞无奈地退回去又涌上来。今天,连空城也没有了,只剩下这片遗迹。历史无情也有情,今天,刘禹锡的这首诗,却依然醒目地刻在石头城的历史上,刻在千百万龙的传人的记忆中。

名句运用

名人吟就名句,名句成就名人。名人名句往往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引用前人的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可以借用原句,可以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可以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当然也可以化用某些诗句或整首诗的意境。引用的目的,还是为了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深意于言语之外。

据说,白居易在读过《石头城》后,也曾情不自禁地赞美性预言:后来的诗人凭吊金陵,都无法避开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诗的挑战,“我知后人之诗无复措词矣。”其实,这并非过誉。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历来是多情的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唐以后的诗人词家,吟咏金陵,多有化用刘禹锡《石头城》的意境者。而以词咏金陵的,当首推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词里,有“怒涛寂寞打孤城”的词句。而元代颇有名气的诗人萨都剌,写《满江红・金陵怀古》这首名词时,也把“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象巧妙地组织在诗词里:“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这些都一样的精彩。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家国的不幸,成就了刘禹锡一世的英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文学家的故事

一头倔驴――刘禹锡

不安分的身世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匈奴族后裔,先天有些桀骜不驯的脾气。七世祖刘亮鬼使神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才不得已改成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就是出生在嘉兴。国事家事的一路变故,无形中也是促使他早熟的一个原因吧。

当时,浙江一带人才很多,刘禹锡童年时常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关门指点,学问突飞猛进;自然,对山水佛道也有了与众不同的亲近。

可是,官场上的刘禹锡很不走运,也是典型的“高分低能”。当年他和“同学”柳宗元等人协助王叔文改革弊***,只不过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失败后,他被贬谪远郡。

带些刺儿的诗

刘禹锡本来就天生一股不服气的倔毛驴劲儿,在唐代群星灿烂的众诗人中也是一个特别有性格的人。如果我们在读他的精美诗句时,能够心细些的话,那就会发现:即使是再寻常些的诗句,也往往话里带些刺儿。这些刺儿,自然让别人不好受;而他自己也没有捞到多少便宜。

一个春日的黄昏,他路过朱雀桥、乌衣巷, 看到了这桥、这巷,看到了桥边、巷里的林林总总,激起对沧海桑田、人世沉浮的感叹,于是低声吟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意思是说,朱雀桥边长满丛丛小草野花,凄婉的如血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还有昔日飞进王导和谢安他们家豪华的厅堂上的燕子,现在已经温馨地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了呢。

刘禹锡描写几百年前显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族的烟消云散,其实也是提醒当时那些炙手可热的文武百官,不要得意忘形得太早吧:历史无情呀,何必那么不可一世呢!是啊,当年疯狂地弹劾刘禹锡的那些官僚,现在不是都像枯叶一样凋落了吗?然而,一千多年来,刘禹锡的诗却永远滋润着后世人们的审美。“朱雀桥、乌衣巷”这两个南京的老地名,也由此深深地植入了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记忆中。

身遭贬而心振作

刘禹锡最初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这里正好是谪贬之祖屈原流放的地方,刘禹锡与屈原的心灵在这里会晤。所以,他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伤情感叹之中;相反,还算是性格外向,比较能看得开,对这里和中原文化有着明显不同的风俗民情很感兴趣,并认真地学习这里的民歌风格,创作了许多《竹枝词》一类别具风格的朗朗上口的好诗好词。

当然,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秋天来了,诗人能吟唱什么样的诗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他老夫子反倒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充满激情,更有诗意。其意在劝告真正的志士贤人,在社会之秋不应悲观消沉;要像排云直上的白鹤那样,即便形单影只,也要振作精神,去追求崇高的理想。

一路贬来一路倔

也许是老天爷开眼吧,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贬臣一起奉召回京。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呀!又可以大干一场了!可是次年三月,他又口无遮拦,吟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意思是说:如今满朝新贵,都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红火,只不过都是在我刘郎被赶出长安以后,才有机会慢慢爬上来的呢。

结果他又触怒新贵再度遭贬,一贬又是十四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有谁“消费”得起!终于有一天(他五十七岁)再回长安时,还是不长记性,老夫聊发少年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

仿佛在说,满朝新贵,不是曾经像盛开的桃花一样鲜艳吗?如今怎么又都默无声息了呢?可是,我这个当年被你们赶走的刘郎,今天可又回到这里了啊。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不仅如此,他还在小序中声言“以俟后游”。这就等于说,如果因此而获罪,以后我刘某人还是要来的,来看看这玄都观到底还会变成个什么样子。真的是“跌倒不服倒头死”,真的是很有“马思边草拳毛动”(刘禹锡《始闻秋风》)的英雄豪气。

据野史记载,就因为他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怕惹事的倔驴劲儿,时人认为他刻薄不厚道。这种评价也不颇为“不厚道”吧!话又说回来,做官也好、做人也罢,有这么一点倔驴子劲儿,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呢?何必厚道得左脸挨了打、再把右脸伸过去呢?

哲学和禅宗的襟怀

这大概也得益于他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所以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浓度的感悟,从有限的时空腾空跃起,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

在巴山蜀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被弃置了二十三年,回来后仿佛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当年的许多老朋友都死了。但他却能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尽管他也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内心悲苦,但把这种悲苦摆到时光流逝的广阔背景上来关照,就能使悲苦化为透彻的哲理感悟。他对前途始终充满信心,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听他“唱一曲”,也凭短诗长精神。

他这个人就是一生都改不了倔驴性子,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据说他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高声吟唱着: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你看,他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一步步相携而上至半天之中,这确实不容易吧;但他觉得这还不够过瘾,我人不是还没有累趴下吗?居然站在塔顶之上,还大声说笑,以此为乐。不要说当时“无限游人举眼看”,就是在今天,我们又有谁敢不“举眼”仰视着他呢!

倔得也有情有意

当然,刘禹锡也不是倔木头一块,也还算倔得有情有意。请看他流传最广的诗: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6

但是,蒙太奇并不是电影所独有的手法,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些类似蒙太奇的手法,也常被使用,甚至早在发明电影以前,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些描法与今天的电影蒙太奇手法不谋而合,不同的只是在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是文字描写,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细致的活动画面,点缀出几乎可以听得见的音响效果,而后把它们合理地有表现力地组合起来。因此,多读一点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文学素养,而且可以得到与电影技巧有关的启发,尤其是写作电影文学剧本,既要电影化,又要富于文学性,从学习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吸取一些经验和借鉴。

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山水诗,细致地描绘自然景色,借景抒情,很象电影的镜头组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山色优美,表达山居悠闲。诗人的笔下,开头两句描写了秋雨之后,夜色降临的山色概貌,接下去四句是描写得非常细致具体的活动画面:一轮明月从松树的枝y间露出来,如同挂在松树上一样;皎洁的月光映入水底,照得乱石历历可数,清澈的泉水正在乱石上曲折流过;诗人的笔头就象电影的摇镜头,转向岸边竹林,使我们先听到妇女喧笑的画外音,而后看到浣妇们在竹林里轻快地走着;诗人的笔头又象电影的摇镜头转向水中,使我们先看到莲荷摆动,而后隐隐约约看到渔舟在其中穿行。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留恋山水的宁静心情。如果把这两句改为:随着浣妇和渔舟前进的方向,看到远处微弱的灯火,最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山村全景。这样的画面描写,不正似我们在电影中常见到的镜头组合吗?这一类优秀的古典山水诗,其所以与电影相似,主要是诗中有画,而电影的镜头组合,则要求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二者的共同点。

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还有许多描写人物的纤细心理,也很象电影的镜头组合。如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溥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破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写一个天真娇羞的小姑娘在庭院里荡秋千,忽然觉察到有人向庭院走来,便顾不得穿鞋,光着脚板急急朝屋里跑,连头上的金钗也溜掉了,一口气跑到门边,又故作镇静,倚着门,嗅着青梅,回头来偷看是什么人,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细腻的白描手法,主要着眼于人物的形体动作,文学描写强调的是视觉形象,因此和电影的镜头组合也一样。特别是其中一个画面:“露浓花瘦”,用来比拟和形容小姑娘,这很象今天的电影中经常使用的切入一个画面,通过形象渲染人物的重要手段。

电影中经常把一些跳跃幅度很大的画面,按照合理的逻辑组接起来,在顷刻之间,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巨大变化,这种蒙太奇手法,在优秀的古典诗词中,也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例子。如《木兰辞》有这样几句: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黑山胡骑声啾啾。

词中共写了三个场景,表现出木兰离家出征,历尽千山万水,时间飞逝。词中的画面组合就象电影的镜头组合。尤其是词中运用音响效果与画面配合,非常富于表现力,木兰离家时,爷娘唤女的声音一直回荡在木兰的耳边;随着画面的变化,流水声比成胡骑的啾啾声,显出了万里出征的木兰,一颗心始终萦绕着她的家乡和年迈的爷娘。

电影中还常常使用主观镜头,即通过剧中人的眼睛,反映出各种景物。这种手法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是常用的。伟大的巨著《红楼梦》中就有很多例子。下面我仅举贾宝玉挨贾***的毒打后,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的一小段:

这里宝玉昏昏沉沉,只见蒋玉函走进来了,诉说忠顺王府拿他之事;一时又见宝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忽又觉得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音,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她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脸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

这一小段描写,表现了宝玉的幻觉,又表现了宝玉的主观视觉,共描写了三个画面,作者的笔下把三个画面的转化也写得一清二楚,不仅使用的是电影的叠化手法,而且也包括镜头的推位和摄影机焦点的虚、实变化。前面两个画面出现时,画面都是模糊的,焦点不实,镜头推近,蒋玉函和宝钏儿的形象逐渐清晰,镜头继续推近,蒋玉函和金钏的形象渐离开焦点,又逐渐模糊,最后黛玉的形象出现时也是由虚而实。作者笔下的描写,真是妙极了,是非常精彩的电影镜头。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7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治中心人物为史书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史记是如何传入朝鲜半岛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中,韩国的史学受中国影响最深,并且取得了最丰硕的成果。韩国自13世纪中叶起直到20世纪初,一直以中国的史学为模仿范例记载本国历史。这是由于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地区接壤,自古以来就大量吸收中国文明。并且中国北方地区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的***治文化中心,与东北亚各国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关系。汉字具体什么时间传入朝鲜半岛不得而知,但是推测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随着中国的影响力深入东北亚和朝鲜半岛,汉字就已经传入其中。公元前1世纪末期,高句丽兴起于朝鲜半岛西北地区并不断向南扩张,到了公元4世纪初期,已经征服了乐浪郡全境。乐浪郡从汉武帝时期起就是中国统治朝鲜半岛的中心地区,汉文化发展水平很高。于是,与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在三国中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最高。尽管不知道《史记》传入朝鲜半岛的具体时间,但是在汉四郡设立时期,也就是汉朝直接统治朝鲜半岛的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世纪), 由于中国史书不断传入朝鲜半岛,因此《史记》在这一时期内传入朝鲜半岛的可能性最高。

公元7世纪初写成的《北史・高句丽传》中有如下记载:"(高句丽)书有 《五经》、 《三史》、 《三国志》、 《晋阳秋》。" 这里的"三史"在唐代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由此说明《史记》当时已经传入了高句丽。考虑到《北史》的创作时间为公元659年,由此推断,最迟7世纪《史记》就已经传入了朝鲜半岛,并且不断继续传播。新罗、高丽时期,史记更是儒士们的爱读书籍之一。《旧唐书・高丽传》曰 "(高句丽)俗爱书籍,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扁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 新罗统一三国后,神文王2年(公元682年)设立国学,《三国史记》中对于新罗国学的教学内容有如下记载:"教授之法, 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通过上述记载可知,《史记》早期传入朝鲜半岛后,对三国时期的各个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句丽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最早接触到以《史记》为代表的各种中国典籍;新罗由于与唐朝联系密切,在设置国学上,受到了很多中国的影响。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部来自中国经典,并把其视之为典范。甚至以当时的观点来看,通晓《史记》等典籍的人,才华出众,是栋梁之才。接下来具体分析史记对朝鲜半岛产生的影响。

1. 对社会、***治的影响

韩国自古以来视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和主流,视本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分支。因此,《史记》作为中国史学代表性著作,在朝鲜半岛历代王朝,一直是学习研究的重要对象,***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史料缺乏,朝鲜王朝之前的状况具体如何不得而知,本文将以朝鲜王朝时期情况作为主要对象,论述《史记》对朝鲜半岛***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首先,《史记》是朝鲜时期儒生的必读史学经典。

朝鲜时期,乡塾是儒生最早入学的地方,所讲述的内容就包括《史记》中的篇章。因为入学之初,朝鲜儒生就开始接触《史记》,并伴随一生。 "所讲书,必先小学,次四书,次六经,间以先贤性理文字及《史记》,年三十以下背讲。"这说明了《史记》在朝鲜时期乡塾教育的目录当中。"凡为学者,从师受业,必自《史记》始。" 朝鲜儒生必读书目中必有《史记》。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东人耻不知中国事,不耻不知自家事",由此说明对《史记》等中国典籍的重视和了解程度。

其次,《史记》是朝鲜儒生应对科举的重要途径。

《史记》既是朝鲜儒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也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入门书。学习《史记》的作文之法,提高应对科举的能力,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甚至有的儒生为了科举及第,下决心要读《史记》一千遍。尽管方法有些偏激,但也足可见《史记》在儒生心目中的地位。

在朝廷的科举取士中,也有规定要讲读《史记》。朝鲜世祖时期重要***治家、学者梁诚之在给国王的上疏《便宜二十四事》中提议:"…文科则四书五经外,只讲《左传》、《史记》、《通鉴》、《宋元节要》、《三国史记》、《高丽史》。"

第三,《史记》是朝鲜世子培养的必读书籍,也是国王经筵日讲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史记》不但对儒生非常重要,并且在教育世子,国王治国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史记》是朝鲜世子的必读书籍。当时有大臣主张:"先读《史记》,次读经书,则文理易达。"由此可见,朝鲜世子不但必读《史记》,并且为了培养学识和品性,还要比经书先读。

朝鲜同中国一样,宫中也有经筵制度,即大臣定期向国王讲述儒家经典和重要史书的一种制度。这就要求大臣们不但通晓儒家经典,还要相当熟悉中国的史书,以备顾问。世宗时期,国王见大臣们并不了解《左传》、《史记》、《汉书》等中国古典,便命令大提学卞季良"择可读史学者以闻"。熟读史书,以备顾问,而经筵正是顾问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上圣学高明,《四书》毕讲之后,当以《史记》进讲。治乱兴亡人物邪正之易知者,莫如《史记》。"总之,朝鲜王室通过《史记》学习治乱兴亡的道理,做到以史为鉴。

2. 对史学的影响

高丽时期金富轼编纂的《三国史记》和朝鲜时期郑麟趾编纂的《高丽史》被称之为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两大正史。这两部史书无一例外都是模仿司马迁的《史记》创作而成。"本史则有高丽金氏富轼《三国史记》、本朝郑氏麟趾《高丽史》…本史,迁固之遗,故俱收并蓄。"

朝鲜史书分为"本史、通编、举要之书、立纲之书"。其中"本史"指的就是纪传体史书,根据上述引文,便可得知朝鲜半岛本史便是模仿司马迁、班固的著作创作而成。并且这两部史书都是在王室的主导下,由大臣们主持编纂的正史,自然以《史记》作为范例。从如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两部史书和《史记》的关系。

首先从编纂目的上来看,这两部史书与中国唐宋以后历代皇室编纂正史的目的类似。在中国自班固以后,史书编纂上都会仿照司马迁的《史记》,编写纪传体的王朝史。自唐宋以后,编纂前朝历史成为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为了体现本朝建立的正当性。

高丽仁宗23年(1145年),金富轼受王命开始编纂新罗、高句丽、百济的正史。这是韩国最早的在王室主导下编纂的纪传体史书。金富轼在《进三国史记表》中阐明了编纂目的:

"伏惟圣上陛下,性唐高之文思,体夏禹之勤俭,宵旰余闲,博览前古。……又其古记,文字芜拙,事迹阙亡。是以,君后之善恶、臣子之忠邪、邦业之安危、人民之理乱,皆不得发露,以垂劝诫。宜得三长之才,克成一家之史,贻之万世。炳若日星。" 这其中分明体现出了"述旧史,继前统"的思想意识。

1392年,李成桂灭亡高丽王朝,建国3个月后就下令编纂纪传体的《高丽史》。之后历经太宗、世宗朝,到文宗元年(1451年)才完成。由此可见,朝鲜半岛出现的两部官修正史,正是受了中国皇室编纂正史这一传统的影响,为了确立王朝的正统性而编纂的。

其次,在形式上,《三国史记》和《高丽史》依然是模仿了《史记》的体例。其实后世的历史学家在编纂历史时,无不是追随着司马迁确立的编纂规则,因此,作为官修正史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史记》和《高丽史》,无疑只能是模仿《史记》了。

《三国史记》是韩国古代第一部正史,也是记录三国时代的唯一正史,其重要性自不必说。《三国史记》以纪传体形式记载了自高句丽、百济、新罗建国起至高丽为止的约1000年间各国的兴亡盛衰。在韩国的重要性自可比肩《史记》在中国的重要性。另外,从书名到体裁、内容、记叙方法、用词,相似之处非常多,可以说是模仿《史记》的形式创作而成。

在篇章安排上,《史记》包括《本纪》12卷,《表》10卷,《书》8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共130卷。《三国史记》包括《本纪》28卷,《年表》3卷,《杂志》9卷,《列传》10卷,共50卷。由此明显看出《三国史记》受中国《史记》等史书的影响。具体如下。

首先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赞扬。金富轼对在韩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英雄所起到的作用高度评价。例如实现了三国统一的名将金庾信年少起就怀有远大志向,几经生死。在唐朝的协助下统一三国后,察觉到了唐朝对新罗的占领企***,积极应对,最终使唐***撤退。又如高句丽名将乙支文德通过智谋击退隋炀帝的30万大***,保卫了国家。对此金富轼赞扬道:"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信哉!"

其次是不以出身和成败得失论英雄。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他为游侠、刺客、商人、戏子、道士立传,相反,对很多诸侯王反倒是认为没有没有提及的必要。与之相似,金富轼的《三国史记》列传中的52人,其中平民11人,普通武士13人,几乎占据一半分量。 在这些普通人当中,有的人崇高的道德使人感动,有的人才华出众使人钦佩。而所提及的武士,无一不是忠诚勇敢。金富轼生活在门阀观念盛行的时代,如此多的为底层人立传,表现出来他确实具有进步的思想观念。其次也可看出司马迁对其产生的影响。

第三,在尊重事实,重视史料的同时,也并不排斥神话传说。《三国史记》作为官修正史以严谨的态度选择史料,作者把金长清的《金庾信行录》10卷删减编纂成3卷,剔除了在历史W家眼中荒诞无稽的内容。但是,像新罗始祖朴赫居士的卵生神话、新罗金氏的金柜神话、高句丽***始祖朱蒙的卵生神话却全都收罗其中。这是因为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在记录尧舜夏商的历史时,也保留了神话。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三国史记》继承了司马迁的创作经验。

第四,《三国史记》每篇作品都会以作者金富轼的评论结束,评论都以"论曰"两字开头。这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的形式类似,前面传记正文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论述,"论曰"后面的内容既是对人物资料的补充,也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感情的抒发。

3. 对文学的影响

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文学形式,不但对中国的散文文学,也对朝鲜小说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在中国散文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受《史记・列传》的影响,出现了志怪体和传奇。尤其是传奇的出现,对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史记》中描绘的丰富的人物形象,饶有趣味的情节展开,简洁生动的语句数千年间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古典小说和戏曲创作的重要素材。同时,韩国也认可史传体对小说文学产生的影响。张德顺曾说:"李氏朝鲜时期的《金鳌新话》、《花史》,还有后来的燕岩、沧江等的汉文小说,都是受到了中国传记影响的传记体小说。"赵钟业指出:"韩国古典小说是史传体的一种,同时史传体也是古典小说的源头。"从这里可以看出,源于《史记》的史传体文学在中韩两国古典小说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后期的实学家、小说家燕岩朴趾源自幼起酷爱《史记》,他日后创作受了不少《史记》的影响和启发。他在"九传"中也继承了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比如《闵翁传》就受了《史记・列传》中《滑稽列传》的影响。

朴趾源在写作时为了阐明道理,常常引用古人的典故,尤其爱引用《史记》中的人物事迹。根据粗略的统计结果,"九传"中引用《史记》内容多达几百处,比如管仲, 苏秦, 卫鞅, 秦孝公, 蔡泽, 赵胜, 陈如, 张仪等人的故事。由此也可看出朴趾源对《史记》的推崇热爱及熟悉程度。

参考文献:

1.朴晟镇,《史记》在传记文学史上的地位-兼论对韩国的影响,张家口师专学报,1998年第二期

2.胡家骥,东亚纪传体史书的叙事模式-以《史记》、《汉书》和《三国史记》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8

一、“读”占鳌头,领悟内涵

要让学生写好文章,必须要在阅读上下足功夫,并且要读出内涵,读出新意,读出能力。

1.广泛阅读,找寻心灵之书

汉代扬雄说:“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此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的确,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巨匠,都是在大量阅读经典名篇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并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的。

我们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缺乏能够占据学生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寻找心灵之书呢?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势发展的需要,列出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好书目录。这些书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情感教育及审美教育的大纲,是优化学生心灵的精神食粮。

每个学生的爱好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喜欢探索天文地理,有的喜欢名人传记,有的喜欢精美散文……除了早读以外,每天语文课开课前的3~5分钟,教师均可让学生阅读或者背诵经典美文。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班级***书角和学校***书室阅读经典美文,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在需求,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2.激发兴趣,表情化朗读

学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心灵之书后,笔者开展了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活动:配着优美的音乐,听学生诵读戴望舒的《雨巷》,仿佛看见了那悠长寂寥的雨巷,那颓圮的篱墙,那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丁香般的惆怅……学生品出了那种寂寥落寞的情感;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学生为那深厚沉默的母爱而啜泣;读林语堂《动人的北平》,学生感受到宏阔丰富的风物景象……学生很喜欢这种声情并茂的表情化朗读,他们都愿意融入其中。

有时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集体阅读,有时在充满绿意的校园里个别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伴着早晨的旭日、傍晚的暮霭、繁花、草木阅读,加强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增加了阅读的美感。学生一旦找到读书的乐趣便欲罢不能。怪不得古人云: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四时读书的妙趣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同时,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及“名人读书故事”专题板报等活动。对于有些经典文章如《鸿门宴》《祝福》《孔雀东南飞》等,还可让学生自编自演,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与品鉴经典美文的浓厚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

二、广泛阅读,深入思考

真正的阅读还应该激起学生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让他们认识自己、思考未来。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学生在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煎熬时,有没有想到自己人生的纠结?读《平凡的世界》,看新一代青年少安、少平在艰难岁月时不屈不挠,学生有没有思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读《坡传》,感慨苏轼一生坎坷波折,却能自信乐观、旷达面对时,学生是否知道这到底源自何种力量?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很喜欢《牛虻》这本书,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现在特别需要严肃,需要自尊,需要在尊严中度过余生。”他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折磨,他选择急流勇退,他明白自己的灵魂世界是严肃而伤感的。所以,作为教师,应努力让学生至少拥有一本心爱的书,反复诵读、反复思考、激励自我。

三、展开想象,学以致用

大量的阅读积累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长见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让思想得到启发,否则,机械的搜章摘句,不见得能达到“文如春华,思若涌泉”的地步。所以,在真正的阅读之后,学生必须再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思想的熔炉进一步冶炼。

高中语文必修及选修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古诗文,这些内容就是写作创造的蓝本。笔者就曾通过一节“妙用古诗,巧铸佳文”的作文训练课,引导学生学会“化用”的技巧。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取词摘句”法,如“那润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一语,就将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巧妙摘取了过来。

其次是语句重组法。如“那飘逸的太白,可愿为我拉来九天的银河,千尺的飞流”一语,一看便知是李白那飘逸洒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重组。诗句的简练语言,经过思维的加工后变成了这样精美的文字。

最后是画面想象法。如“那探出墙头的一抹杏花红,可知园外春意亦正浓”,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让大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可见,通过恰当的想象,不正将这画面展现得活灵活现吗?

其实,化用的好处不只是现在的学生从中受益,而前人早已懂得以化用为自己的诗文增色了。《人民占领南京》中的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中“天若有隋天亦老”即是引用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中的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则是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诗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9

[关键词]古典诗词;影视作品;诗意化走向;实用价值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103-05

宋秋敏(1974-),女,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唐宋文学。(江苏南京 210097)

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基金(项目批准号:1002069C)的阶段性成果。

正如E.R.库尔提乌斯所说的:“过去的文学总是活跃在现在的文学之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闻一多语),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对于影视这门被称为“第七艺术”的最年轻的现代艺术而言,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和身影也仍然时时闪现在其中,使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融入了具有中国韵味的独特的美学内涵。

流传到今天的古典诗词名作,经过了历史的淘洗,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影视作品取其精华进行传承,最明显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影视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二是影视剧名对古典诗词名句的借用;三是影视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古典诗词的穿插和使用。其中,影视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其一,某些影视歌曲为适应剧情需要,直接将古典诗词拿来配乐歌唱,或者仅对原作中的部分句子和词语作改动,这既可称为“新瓶装陈酒”,也可以视为对古典诗词的“重新包装”。

这种表现形式如,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11个章节的片尾曲,均为《诗经》篇章,分别使用了《诗经·邶风·柏舟》、《诗经·小雅·庭燎》、《诗经·邶风·终风》、《诗经·小雅·谷风》、《诗经·王风·黍离》等11首著名诗篇;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枉凝眉》、《晴雯歌》、《叹香菱》、《紫菱洲歌》等歌曲,也照搬原著中的诗词,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曲而成;央视《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实际上是明代杨慎《临江仙》原词。由于这些古典诗词与影视剧的内容十分贴近和契合,再加上作曲家和歌唱者对原作的韵致和情感意蕴理解深透,这就将古诗词中的精品演绎成了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古典诗词借助音乐的翅膀和影视剧的影响力广泛传播,也足以表明大众对翻唱古典诗词这一形式的充分肯定。

其二,不少影视歌曲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中的名句。

这种表现形式如,《西游记》插曲《女儿情》中的“相见难,别亦难”化用了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句;《杏仙曲》中“桃李芳菲,李花俏,怎比我枝头春意闹”,则化用了韩愈《晚春》诗中“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句和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又如,台湾地区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爱情两个字,好辛苦。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知多知少难知足。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

化用和援引了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及杜甫《佳人》中“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等诗句。此外,还有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直接得益于姜夔《暗香》和《疏影》词中那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冷韵,词作者陈涛也因此获得了由中央电视台和MTV全球音乐电视合主办的中国内地年度音乐颁奖典礼——“第六届CCTV—MTV音乐盛典”的最佳作词奖。这种融汇古今的创作方式不但丰富了影视歌曲的表现内容,而且大大加深了它们的文化底蕴。

其三,影视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因承,还表现在“韵文”式语言风貌和对传统诗词体式的因承上。

香港著名音乐人黄霈可谓是以“韵文”式语言创作当代流行歌词的高手,这与他经常为古装武侠剧和历史剧创作主题曲有一定的联系。再如邓伟雄,其词从形式到内容都颇具古典诗词风韵。另外,像卢国沾、许冠杰等港台当红词曲作者和一些大陆词家如陈涛、陈小奇、冯晓泉等都作过类似的尝试,而且效果也都不错。

金秋的经典句子篇10

摘 要:新罗是与唐代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海东邻邦,也是当时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中向大唐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这些新罗留学生由于久居中华而饱受中国文化的丰厚滋养与熏陶,留唐期间在与唐代诗人密切交往中创作出了不少汉诗作品,成为中韩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关键词 :新罗 留学生 汉诗 交流

新罗时代,为唐古诗传来之滥觞也。

今《全唐诗》包括《全唐诗逸》所载新罗诗人诗歌有:王巨仁《愤怒诗》、金真德《太平诗》、薛瑶《返俗谣》、崔致远《兖州留献李员外》(《全唐诗逸》卷中)、崔致远《登慈秋山》一联、崔致远《送舍第严府》一联、崔致远《春日》一联等[1]。

除《全唐诗》外新罗人交流诗:崔致远《陈情上太尉诗》《归燕吟献太尉》《酬杨赡秀才送别》《酬进士杨赡送别》《酬吴峦秀才惜别二绝句》《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朴仁范《江行呈张峻秀才》《寄香岩山睿上人》《上殷员外》[2]。

由此可见大唐、新罗两国文化之交流已经较前朝为盛。而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就是出于学习目的来到唐朝,深入学习唐文化后自然会比僧侣和旅唐商人等占有更大的语言优势,那么罗唐文人之间的以诗会友多以留学生,尤其是以宾贡生为代表,便不足为奇了。因此,笔者主要对新罗宾贡生所写的汉文诗进行重点赏析。

一、赠友送别诗

崔致远与吴峦:

酬吴峦秀才惜别二绝句

荣禄危时未及亲,莫嗟歧路暂劳身。

今朝远别无他语,一片心须不愧人。

残日塞鸿高的的,暮烟汀树远依依。

此时回首情何限,天际孤帆空浪飞。

这首崔致远赠予吴峦的诗与《酬杨瞻秀才送别》有异曲同工之妙。《桂苑笔耕集校注》七五四按:“此诗作于中和四年离唐之际。”[3]吴峦,字宝川,唐末曾应明经试落第,而诗中称其为“秀才”,可见他也应该是唐末中和元年左右及第的进士。《辛丑年书事寄进士吴瞻》中的“吴瞻”其实就是吴峦本人,既然他多次以主人公形式出现在作者的汉诗中,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吴峦是崔致远留学唐朝期间交往较为密切的友人。由诗名便可知诗人对对方的依依惜别之情。首句,诗人以“歧路”虽辛苦,务请多保重为叮嘱,流露出浓厚的不舍之意。“歧路”二字经常出现在崔致远的汉诗中,如《登润州慈和寺上房》的首句“登临暂隔路歧尘”;再如《途中作》中的“东飘西移路歧尘”,它们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长途跋涉之意。结合诗人写下这几首汉诗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便可知,“歧路”更是透露出了诗人在唐朝这些年求官之路的艰辛和对时光易逝的扼腕叹息。第二句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好友即将远去,别无他言,唯在内心默默地祝福。第三句的“残日”“塞鸿”“暮烟”“汀树”四个意象都有萧条落寞之意。夕阳西下,塞外的鸿雁振翅北去。远远望去,傍晚的炊烟与水边平地上的树木相依,该是与友人说再见的时候了,但“我”的思念将与你同在。接着最后一句由景及情,“孤帆”意象最出名的便是来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时,它也多次出现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如《秋日再经盱眙县寄李长官》中的“孤蓬在此接恩辉,吟对秋风恨有违”和《黄山江临镜台》中的“何处孤帆饱风驱,瞥然飞鸟杳无踪”。难舍难分的情绪再浓郁,也终须一别,就让天际的空浪承载着无限思念陪伴友人远行。

崔致远与吴瞻(峦):

辛丑年书事寄进士吴瞻

危时端坐恨非夫,争奈生逢恶世途。

尽爱春莺言语巧,却嫌秋隼性灵粗。

迷津懒问从他笑,直道能行要自愚。

壮志起来何处说,俗人相对不如无。

这也是一首七律诗,前文已经提到它也是崔致远写给益友吴峦的。在首句,诗人就以“生逢恶世途”点出了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艰辛和仕途的险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唐广明元年(880)诗人在受到淮南节度使高骈的赏识后转而投靠高骈幕府成为其幕僚。当时正值唐末面临内忧外患、分崩离析之际,又逢十年的黄巢之乱,这都沉重打击了唐朝的***治经济***事等各方面,此后他与高骈深厚融洽的宾主情谊也随着淮南***局的恶化而发生了变化。“高骈自中和末年失势后,心灰意冷,无心理***,开始虔奉道教,笃信神仙,重用吕用之、张守一、诸葛殷等江湖术士,任其***刑滥赏,专行威福,使得淮南幕府日趋混乱。”[4]身处如此动荡不堪的局势之中,崔致远不免对此产生无限喟叹。第二句的“春莺”与“秋隼”形成明显对比,春日的黄鹂啼声脆亮悦耳、婉转动听,惹人怜爱;相较之下生性粗犷的老鹰便无法招来那般喜爱,反让人有嫌意。这里实则是崔致远暗喻高骈不听取逆耳的忠言,嫌弃正直之作风,轻易受到居心叵测之人的蒙蔽,沉迷于神仙之术,进而听信谗言,不分忠奸,亲佞远贤。第三句诗人表明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既然无法改变现实,便宁可放弃现有之位,也不与其同流合污,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无奈之情。

朴仁范与俨上人:

送俨上人归竺乾国

家隔沧溟梦早迷,前程况复雪山西。

磐声渐逐河源迥,帆影长随落月低。

葱岭鬼应开栈道,流沙神与作云梯。

离乡五印人相问,年号咸通手自题。

此诗是一首朴仁范为俨上人创作的赠别诗。这里的“竺乾国”为古时候的印度。首句的“沧溟”指苍天与大海,作者见友人即将归国,不免想到自己的故乡远在海天的那头,当初自己乘风破浪带着凌云壮志来到大唐,如今时隔几年竟已开始对当时的梦想产生怀疑,仕途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影,美好的愿景也在一年又一年的无尽等待中渐渐离自己远去。接着作者写道:纡回层迭的山石落入河中会随着河水的不断流动发出不同声响,帆船远去的影子跟随渐落的月亮变得越来越短,这里表达出了他对友人此去路途艰辛的担忧和离别之前的惆怅心情。然而作者又似懂得自我开解,认为即使长途跋涉,也一定会顺利,有葱岭鬼为友人开栈道,有流沙神为友人制作云梯。如同作者的自我宽慰一般,相信这只是暂时的考验,终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时,也从侧面表达了丝丝无奈之意。最后一句的“五印”即竺乾国,《西域记》记载道:“五天竺国亦名五印”。而“咸通”则是唐懿宗的年号,说明此诗是写于咸通年间。

崔承祐与李锡:

邺下和李锡秀才与镜

汉南才子洛川神,每算相称有几人。

波剪脸光争乃溢,山横眉黛可曾匀。

纷纷舞袖飘衣举,裊裊歌筵送酒频。

只恐明年正月半,暗教金镜问亡陈。

李锡具体为何人并无具体记载,其身份应该为科举中第的秀才。作者将自己和李锡分别比作汉南才子王粲和作《洛神赋》的曹子建,试问普天之下能与他俩相提并论的有几人?第二句的“波剪脸光”和“眉黛”都指代美人巧笑嫣然、目若水波的模样,前者出自宋玉《招魂词》的“娭光眇视”和“目增波些”,后者则出自《赵后外传》的“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宋玉曾作《神女赋》,这里说的是宋玉相逢楚襄王的神女,而曹子建即曹植则是与洛神丽人宓妃邂逅并产生爱慕之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觥筹交错,余音袅袅,舞姿曼妙的情景让人好生羡慕。但末尾诗人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引用陈太子舍人徐德言在陈灭亡后被迫与妻子乐昌公主分离,后又重新团聚,即“破镜重圆”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二人友谊能否始终如一的忧虑,也劝诫友人不可如陈后主那般因耽溺酒色而耽误了国家大事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即勉励友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感怀诗

新罗留学生所写汉诗除了和他们此次来唐的最主要目的——学习唐朝文化、考取功名为国献力、与唐朝诗人互相唱酬以表达别离之情息息相关之外,也有不少是他们在唐生活中有感而发之作。

如朴仁范的《早秋书情》:

古槐花落早蝉鸣,欲忆前年此日情。

千绪旅愁因感起,几茎霜发为贫生。

堪知折桂心还畅,直到逢秋梦不惊。

每念受恩恩更重,欲将酬德杀身轻。

由诗题可知,该诗的创作季节为早秋。秋日来临,槐花散落,树上的秋蝉发出断断续续的叫声。想起前年今日由故乡来到京城,不免怅然若失。因着首句秋日之景的铺垫,作者自然而然升起了千丝万缕的羁旅之愁,作为一介穷书生,居然已早生华发。第三句的“折桂”指代登科及第,本来作者因想着总有一天中举、进入仕途为官而心怀盼望,然而随着岁月的渐渐流逝,原先笃定的信念也在一日日的等待中消磨殆尽。末句写出了作者每每想到自己曾经受到的恩惠就觉得将来总要以更郑重的形式报答回去,如果始终不得出人头地,宁可以性命相报。

崔承祐的《镜湖》:

采蕨山前越国中,麴尘秋水澹连空。

芦花散扑沙头雪,菱菜吹生渡口风。

方朔绛囊游渺渺,鸱夷桂楫去匆匆。

明皇乞与知章后,万顷恩波竟不穷。

此诗首句引用了越王勾践采葛并将其纤维织成布献给吴王夫差、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典故。“麴”通“曲”,秋天澄净透明的水将采蕨时扬起的灰尘一扫而空,水面微晃而又清澈,仿佛与天空连成一线。这里指代有真才实学之士要等待机会进入仕途,不可操之过急,正如作者自己那样。接着作者又引用了东方朔和伍子胥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前者始自荐为郎,后弃职而去,卖药为生;后者为躲避楚王的迫害乘舟而逃。末句的典故来自贺知章告病还乡,唐玄宗赐千秋观和周围数顷湖水,后诏赐为镜湖的故事。以上三个典故都用来指代作者虽有耐心等待获得赏识的心理准备,但无奈世事纷乱,人生变化无常,荣华富贵如片片浮云。家财万贯也比不上居于山水间,避祸于乱世来得悠然自在。

三、咏物诗

咏物诗也是新罗文人经常涉猎的领域。这类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吟颂对象,诗人多借此客观事物来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感。崔匡裕现存汉诗中就有《御沟》《题知己庭梅》《细雨》《鹭鸶》四首咏物诗。

御沟

长铺白练静无风,澄景涵晖皎镜同。

堤柳雨馀光映绿,墙花春半影含红。

晓和斜月流城外,夜带残钟出禁中。

人若有心上星汉,乘查未必此难通。

御沟是指皇城外的护城河,崔豹《古今注》:“长安御沟谓之杨沟,植杨于其上。”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此诗前两句写出了河水清澈澄净、波澜不惊,在余晖的映衬下如同皎洁的镜面般透亮。河堤旁的柳枝在雨水滑落后显得格外翠绿,墙角怒放的花朵似乎连影子都难掩其艳丽。后两句则是说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下出皇城,世人若是真有意上到银河,也许都未必会比跨出这戒备森严、层层关卡的皇城来得难,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题知己庭梅

练艳霜辉照四邻,庭隅独占腊天春。

繁枝半落残妆浅,晴雪初销宿泪新。

寒影低遮金井日,冷香轻锁玉窗尘。

故园还有临溪树,应待西行万里人。

此诗以梅花为吟咏对象。首句的“练艳霜辉”提示了此时为白雪皑皑的冬季,唯独庭院的一角有梅花独占芬芳,似乎完全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第二句描写了梅花枝叶繁茂,当天气放晴、冰雪消融,梅枝上的露珠滴滴晶莹剔透。第三句点出了梅花绽放的姿态和清幽的香气。如此傲雪凌寒的梅花却安静低调地处在角落不惹人注目,这不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冰肌玉骨、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吗?

细雨

风缲云缉散丝纶,阴噎濛濛海岳春。

微泫晓花红泪湿,轻露烟柳翠眉颦。

能鲜石径麋踪藓,解浥沙堤马足尘。

炀帝锦帆应见忌,偏宜蓑笠钓船人。

此诗描写的是细雨中的场景。春意融融,斜风阵阵,甘雨濛濛,如此天气状况下清晨的花朵被雨水打湿,仿佛泫然欲泣的女子,雾色朦胧中的翠柳也好似浅浅皱眉的女子。石径上偶有苔藓生长,湿润的地面覆盖了沙堤上被马足践踏后所留下的尘土痕迹。最后一句写出了此诗的重点,隋炀帝游河时见此情景该嫉妒了,然而此情此景却并不属于他,而是属于悠闲自在垂钓之人,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渴望自由生活的想法。

鹭鸶[5]

烟洲日暖隐蒲丛,闲刷霜毛伴钓翁。

高迹不知丹顶鹤,疏情应及绀翎鸿。

严光台畔苹花晓,范蠡舟边苇雪风。

两处斜阳堪爱尔,双双零落断霞中。

此诗中的鹭鸶具有长嘴、长颈、长脚的外型,羽毛多呈白色或褐色,主要活动于湿地或林地附近,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主题之一。通过首句的“隐蒲丛”和“伴钓翁”可知,鹭鸶这种动物本身悠闲自在的状态,虽不及丹顶鹤那般高雅,但其清高情疏的品性却可与身带暗红羽毛的大雁相提并论。接着,作者引用严光垂钓和范蠡泛舟的典故来凸显鹭鸶的高尚品格,以此寄托作者自身对闲云野鹤生活的无限神往之情。

四、干谒诗

唐代文人为了求得进升的机会,有时会通过向一些达官显贵、社会贤达呈献诗文以含蓄地展示才华抱负和表达自身渴求引荐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类毛遂自荐的诗便是干谒诗。宾贡生朴仁范的这两首《上殷员外》和《上冯员外》就是干谒诗的例子。

上殷员外

孔明筹策惠连诗,坐幕亲临十万师。

骐骥蹑云终有日,鸾凤开翅已当期。

好寻山寺探幽胜,爱上江楼话远思。

浅薄幸因游郑驿,贡文多愧遇深知。

此诗首句提到了孔明,即诸葛亮。《蜀志》:“诸葛亮,字孔明。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咸得其宜。”这里的“筹策”就是诗人在称赞殷员外如诸葛亮一般在***事上善于运筹帷幄,战场风云变幻皆在其掌握中。而“惠连”则出自《南史》:“谢方明子惠连,十岁能属文,族兄灵云加赏之。曰:‘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所以这里也是夸奖殷员外跟谢惠连一样擅长诗歌。第二句中的“骐骥蹑云”和“鸾凤开翅”事实上是朴仁范自比,他认为自己这匹千里马的才华尽管目前受到抑制,但总有一天会在伯乐的指引下发扬光大,如同鸾凤般展翅翱翔于天际。同时最后一句的“游郑驿”也是用典,《汉书》记载:“郑当时,为天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贡文多愧遇深知”,朴仁范惭愧于自己浅薄的才能却受到了如此礼待、成为殷员外的座上宾。此等知遇之恩,想必朴仁范将铭刻于心。另外一首《上冯员外》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冯员外

陆家词赋掩群英,却笑虚传榜上名。

志操应将寒竹茂,心源不让玉壶清。

远随旌斾来防虏,未逐鵉鸿去住城。

莲幕邓林容待物,翩翩穷鸟目哀鸣。

第一句所指的“陆家”即出自《晋书》:“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弟云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号曰‘二陆’”,而《恨赋》曰:“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6]此句表达了朴仁范的赞美之情认为冯员外的才能出众,可与陆家两兄弟相提并论。紧接着第二句“志操应将寒竹茂,心源不让玉壶清”,诗人赞扬冯员外志向高远,情操高尚,且如鲍明远的《白头吟》所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冯员外的心境清澈透亮,纯洁无比。第三句描述了冯员外当年是从事边防节度使随***队而来,但却未能如愿与贤人们同回故里,郁闷之情溢于言表。末句终表明朴仁范写这首诗的最终用意,即自己苦于未得贤达垂青,难入仕途,犹如一只徒劳飞翔于天际却只得哀鸣的穷鸟一般,郁郁不得志,也从侧面说明了他对成为冯员外幕府中人的强烈渴望。

崔致远的《陈情上太尉》:

海内谁怜海外人,问津何处是通津。

本求食禄非求利,只为荣亲不为身。

客路离愁江上雨,故国归梦日边春。

济川幸遇恩波广,愿濯凡缨十载尘。

在这首诗里,崔致远并没有像典型干谒诗那样以含蓄委婉的口吻向达官显贵暗示自己所求,而是向高骈更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希望能够投靠淮南幕府,而且初衷只是为了求食禄求生存,对名利仕途等并无关心。作为一名独在异乡的异客,常常会因为思念故国而被千愁万绪所缠,但“济川幸遇恩波广”一句道出了他对高骈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同时希望自己能为高骈效劳十载,表达了忠诚之心。

结语

谢海平在《唐代诗人与在华外国人之文字交》中提到:“留华外国人欲得唐代诗人青睐而与结文字交,必须具备两项基本条件,一为具备中国语言、文字、文化之基础,一为与骚人雅士来往接触之机会,同时具备此两项条件者,较有可能与诗人唱酬来往,此所以东夷文士及留学僧徒常为唐人垂青之故。”由上述新罗留学生所写汉诗足以窥见唐朝时期新罗留学生在华期间通过接受集中性的中华文化教育以及与唐朝诗人的唱酬往来而积累了深厚的汉文功底,也因此能以娴熟的技巧写出这些既有文化底蕴又深藏真情挚感的作品。

注释:

[1]见《全唐诗》,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徐居正编:《东文选》,太学社,1967年版。

[3]***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4]***银平:《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第六章<新罗留学生与唐代文人的交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9页。

[5]陈尚君:《新罗旅唐三诗人诗辑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6]释子山:《夹注名贤十抄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文献:

[1]严耕望.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唐史研究丛稿[M].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

[2]谢海平.唐代诗人与在华外国人之文字交[M].文史哲出版社,1981.

[3]柳晟俊.唐诗论考[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秋的经典句子10篇

学习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英雄雨来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小英雄雨来的故事100个,关于小英雄雨来的故事。雨来,我一定要向你学习,学习你勇敢、无私的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将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学习,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指导老师:潘唯女

学习

病梅馆记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病梅馆记10篇,内容包括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病梅馆记是游记散文吗。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具体行动和决心。在上文的基础上,面对如此扼杀人才的形势,作者“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只好“泣之三日”,其哀痛义愤之情可见。于是“纵

学习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诚信的演讲稿10篇,内容包括有关诚信的演讲稿集锦十篇,关于诚信演讲稿10篇。诚信是什么诚信就是诚实,信用.始终用善感的心灵去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需要诚信,我们呼唤诚信,诚信是美丽的,因为它给世界带来了温

学习

教育思想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思想,内容包括教育思想的深度解析,主题教育思想汇报。一、赵君陶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实践赵君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家,而是***家和教育家的结合。因为她是***家办教育,是为***建设培养人才、储备力量,因此在办教育过程中始

学习

求婚表白的话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求婚表白的话10篇,内容包括求婚表白的话推荐,求婚表白的话10个字。TANGXin(LiaoningNormalUniversityHaihuaCollege,Shenyang,Liaoning110167)Abstract"PrideandPrejudice"isoneofther

学习

如果我变成回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如果我变成回忆10篇,内容包括如果我变成回忆,如果我变成回忆情感文案。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六中学初二:高莹莹

学习

自然笔记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自然笔记10篇,内容包括自然笔记收获和感悟,自然笔记100字以上。芮东莉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古汉语博士毕业。芮东莉记得,小时候家乡的自然环境很好,但后来惨遭破坏,对她的触动很大,总是做梦回到故园,醒来后便揪心地痛。五

学习

骑鹅旅行记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骑鹅旅行记10篇,内容包括骑鹅旅行记十篇每篇100个字,骑鹅旅行记10篇。(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祝你一路顺风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祝你一路顺风10篇,内容包括祝你一路顺风优美语句,祝你一路顺风词。

学习

找规律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找规律10篇,内容包括找规律总结大全,找规律的100种方法。例如一年级“找规律填数字”的练习。找规律填数字是一年级“找规律”教学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经常训练的内容:如2,5,8,11,___,17,20……以此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养成数字规律

学习

先天下之忧而忧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先天下之忧而忧10篇,内容包括先天下之忧而忧简单感想,先天下之忧而忧最早出自道德经。时隔一千多年了,这句话仍然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昭示着一代又一代人:要有忧患意识,要有为民造福的理想,要有为国争光的精神。

学习

隐患排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隐患排查10篇,内容包括隐患排查典型案例分析美篇,隐患问题排查汇总。真停吉林省要求各类煤矿全部停止生产活动,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未经验收合格一律不得擅自复产复工,对私自生产矿井予以严厉处罚直至关闭。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

学习

黄梅戏女驸马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黄梅戏女驸马10篇,内容包括黄梅戏大全女驸马,黄梅戏女驸马送给大家欣赏。《徽州女人》讲述的是一个压抑内心苦等丈夫归来的安徽女人的故事,这样的女子是过去安徽常见的。随着阵阵掌声,舞台上的韩再芬把那份无奈那份寂寞演活了

学习

公司汇报材料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公司汇报材料六种万能模板,企业汇报材料范本。公司现有在职职工241人,其中在岗职工192人,按照行业内部***策,退养30人,自谋职业及待岗9人。离退休人员390人,其中离休5人;退休职工中,在宜昌市区集中安居的204

学习

搞笑的句子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搞笑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搞笑的句子短句,抖音搞笑的句子。2.林荫下我们留下过足迹,食堂里我们大快朵颐,自习室里的身影依然清晰,***书馆内弥漫着我们的气息、毕业了,记忆仍然萦绕在脑海里,期待着他年我们再相聚。3.朋友,再会!朋友

学习

简单生活心态的句子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简单生活心态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简单生活心态好句子,工作积极心态正能量句子。4、幸福本来就很简单,粗茶淡饭,苦乐平淡亦相随,尽管人生路漫漫,愿彼此执手前行,陪伴才是最好的爱。5、感情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淡;友情经得起平淡,却

学习

心碎的句子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心碎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心碎的句子10句,最心碎的句子。3、我讨厌一个人在不同人空间留相同的言。4、如果不曾拥有又怎么会失去呢、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5、和以往相似的傍晚、和曾经不一样的你。6、我们竟如此轻易将彼此画

学习

花千骨经典台词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花千骨经典台词10篇,内容包括花千骨小骨经典台词,花千骨拜师经典台词。绝情断念,绝情断念,他永远不会知道她对他的感情,更不会明白断念剑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个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

学习

最凄凉最悲伤的句子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最凄凉最悲伤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10句最凄凉最悲伤的句子,悲伤的句子100条。4、这世上最累的事情,莫过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碎了,还得自己动手把它粘起来。5、忧郁的眼神里,有着无比深刻的伤疤。(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精辟的句子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精辟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感恩的精辟句子,美文精辟句子100条。3、我们产生一点小分歧:她希望我把粪土变黄金,我希望她视黄金如粪土!4、当年是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而现在是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5、过去:一流学生出国,二流学生考研,三

学习

痛彻心扉的句子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痛彻心扉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令人痛彻心扉的句子精选422句,痛彻心扉经典的句子。3、等待,是人世间最卑微的名词。4、一些事,只配当回忆;一些人,只能做过客。5、谁苍白了我的等待,讽刺了我的执着。6、你把我的爱当空气,我又何必把

学习

经典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年度工作总结集合7篇,统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合集6篇。下面是我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一些个人见解;理想中我的品牌战略:首先,我司是专业生产汽车制动泵类配件,制动泵是我们的最强的一项,因此在制动泵方面,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