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篇1
1、村上春树大器晚成,29岁才写他的第一部作品。
2、你别瞧不起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只要有心,哪怕大器晚成!
3、谈到她的高中经历时,莉顿说:“当时我不火,我属于大器晚成吧。”
4、它只对那些要把他们同化进我们的特殊的、大器晚成的、历史上偶然的生命形式还不晚的人来说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5、这位画家大器晚成,年轻时毫无名气。
6、五角大楼的战略分析家们开始把印度看作是一个能够抗衡中国的大器晚成的超级大国和民主强国。
7、自古以来,少年得志的固然多,大器晚成的也不少。
8、而它不但强烈而清晰地表达了亲子之爱和信念,而且讲述了两个男人如何通过婚姻一个出乎意料地大器晚成,另一个与来自田纳西州的黑人女性非法结合得到上帝的恩典的故事。
9、我这小孩是笨鸟慢飞,盼他可以大器晚成。()
10、报纸上形容王老爹说:“老爹笔耕数十年,金鼎获奖,大器晚成。”
11、历史上大器晚成,中年以后才成就事业的例子,不胜枚举。
12、今年我在白金汉大学的情报史专业取得硕士学位90岁毕业似乎印证了“大器晚成”这个词,不过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突然而至的,这常常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才能达到的顶峰。
13、老师说像宋代苏洵就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14、有的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则年纪大才绽放光芒,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篇2
荔枝故里,有个“细妹”力气大
陈燮霞出生在广东番禺大坳村,七八岁的时候,就能用板车拉动三四百斤的东西。她力气大的名儿,那可是方圆十里有闻的。当番禺体校举重教练黎柄明来到村里的小学挑选“苗子”,立即看中了石墩墩一样的小燮霞。那一年,陈燮霞刚9岁。
体校里半天训练,半天学习,挤走了所有的玩乐时光,小燮霞再不能像在乡村里那样四处“野”了。教练黎柄明采用独特的训练法:站马步,提一根两头加重的竹竿。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一天下来,小燮霞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两条胳膊跟拉脱了似的痛,翻翻身,浑身直冒冷汗。
好不容易熬到礼拜天,小燮霞不顾一切地就往家里溜,一头扎进奶奶的怀里,撒娇诉苦:“奶奶,我不去了,我的腰都断了!”奶奶笑着安慰,“小孩子家,哪儿来的腰啊?还没长呢!”一向沉默而威严的父亲说:“细妹子,你一定要去,在家里干活身上就不痛了吗?”
在爸爸的训斥下,小燮霞眼泪汪汪地回到了学校。她使出打小磨砺出的坚韧劲儿,默默地咬紧牙关,忍着酸痛训练。日子一天天捱过,随着耐力的增强,肌肉的酸痛感消失了,小燮霞又恢复了活泼、***的本性。难得休息时,当别的孩子急急忙忙地去玩,她却独个儿洗衣服鞋子;难得半月回家一次,她便独自坐40分钟的车,再搭一趟轮渡跟在河对岸的爸爸会合。
小学毕业,成绩优异的陈燮霞被广州伟伦体校录取了。离父母更远了,差不多要三个月才能回家一趟,劳累与孤独煎熬着这个漂泊中的花季少女,而高负荷的训练,使她的身体健壮而缺乏秀气,这对爱美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心理阴影。母亲梁金辉也开始反对,“女孩子练得那么胖那么矮,将来怎么嫁人啊?”
多少次,陈燮霞想到放弃,但醒事的她,一想到将来即便能够读上大学也要花钱,窘迫的家里怎么拿得出?至少在这里不怎么花费,而且只要肯努力,说不定能拼出一条通往将来的希望之路。
1998年,陈燮霞无缘广东省体校,面临着打包回家的窘境,幸亏被八一队接纳了。队里高手林立,她顿感无所适从。到了第四个年头,逐渐长大的陈燮霞,更感到了一种不可抑制的悲哀――这么多年来,咋连个小奖都没得啊?是不是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沮丧的陈燮霞打电话给亲如父亲的教练黎柄明:“我想回家,我怎么都出不了成绩啊!”教练开导说:“燮霞呀,你的身体现在发育迟一些,力量自然要弱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以后会差……”教练把道理掰开揉碎地讲,她勉强留下来,但心态大不如前。
有几次,陈燮霞还旷练,受到纪律处分,差点被开除***籍。她心里罩上了厚厚的阴影。严厉的父亲,要求她给八一队的***委王佑华和教练张菊华写检讨书,并鼓励她说:“细妹,你那么计较得失干啥?我当一辈子农民也没有羞死!你都练了这么多年了,半途而废咋行啊?你现在年纪还小,要坚持下去,我的女儿啊!”
这当儿,队里的领导也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地劝解,放下包袱的陈燮霞,心头豁然开朗。良好的心态下,成绩也逐渐“明媚”起来!
一波三折,奥运之旅多艰险
2006年,陈燮霞迎来运动生涯的开门红,拿到了全国冠***。尽管当时有许多名将没有参赛,但这个奖像月亮吸引潮涨,使她压抑已久的力量如海涛澎湃,接着就在亚锦赛中破了挺举的世界纪录,给自己添了一个亚洲冠***,并意气风发地跨入了国家队。
2007年夏天,陈燮霞第一次走出国门,远征泰国的世锦赛。这次比赛的表现也关乎着能否顺利踏上奥运的征程,她的心情激动而沉重。因为紧张,热身训练时,大失水准,被马文辉教练狠批:“你连杠铃都不会举了!”眼泪在陈燮霞眼眶里直转悠,硬是没掉下来。
再次投入训练,陈燮霞依然茫然无措,双眼盯着教练看,马教练彻底火了:“你初出茅庐怕什么啊?那些奥运会冠***、世界冠***来到这里,压力比你还大!你要像小老虎一样见谁咬谁!”在比赛场上,陈燮霞最终不负众望,一举夺得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冠***,震动天下。
2008年4月,陈燮霞在全国举重锦标赛上以213公斤的总成绩力压湖南省名将杨炼夺取冠***,抢得一个入选奥运的先机。再加上她代表广东和队参赛,几重砝码下,外界纷纷认为她参加奥运已是“铁板钉钉”。
然而,7月初陈燮霞却意外拉伤了大腿,无法参加奥运的测试赛。而这时,她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则大发神威,猛力一举超了世界纪录。谁出征奥运,立即成为悬念。而陈燮霞大意失街亭,则成了广东人遗憾的话题。
泰山般的压力之下,陈燮霞听见意志在灵魂深处吱吱叫。曾经爱笑的陈燮霞,默默无闻那么多年,都可以表现得如此从容,“每天不管练得好不好,我都要笑一笑,放松心情。笑一笑什么都过去了。”可现在,她笑不出来了。很少有人顾及她的感受,只是在追问:“临阵之际,为什么粗心地弄伤身体?”她无法回答。
而陈燮霞更多的是自责。她25岁了,要是错过,下次就不太可能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了。等待这么多年,却要黯然收场。她怎么原谅自己?父亲来了宽慰的电话:“细妹,没关系!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把家里最甜的甘蔗留给你回来吃呢!”转身,陈燮霞已是一脸的泪水。
幸而粗粝的生活,早已磨练出陈燮霞超常的韧劲,在亲情的温暖下,她迅速修复心灵的创伤,发誓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她积极地配合医生的***,努力地恢复训练。7月23日,在奥组委的最后测试日,陈燮霞的伤神奇痊愈了!
一直力挺陈燮霞的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杨***,对相关领导说:“如果让陈燮霞去,我保证金牌收入囊中,我立***令状!她不拿金牌,我辞职!但我以国家利益为重,听从安排!”似乎是回天无力了,陈燮霞却泰然处之:“人总有一条路走,至少可以回去,像父亲说的那样,生两只手还能饿死?”
山穷水尽之际,命运却峰回路转了,体育总局为了保证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每个成员都“干干净净”,最终将幸运的橄榄枝递给了陈燮霞。
奋力一举,中国力量势难挡
进入国家队,备战奥运,陈燮霞暗暗地跟自己较着劲。然而,面对土耳其卷土重来的卫冕冠***塔伊兰、泰国名将纹披塔,还有表现不俗的台北的陈苇绫和韩国选手林琼花,金牌的最终归属依然悬念纷呈。
2008年8月9日,一个光荣的日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重馆,人山人海,气氛热烈。高手过招,为了不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陈燮霞气壮山河,大吼声中,抓举成绩95公斤,高出第二名、土耳其选手厄兹坎7公斤。而挺举113公斤,这样的极限重量,令所有对手都无法打技术牌,只能徒叹奈何。
陈燮霞扼死了所有的悬念,体育馆里上演着她光芒四射的“独角戏”,最后一举117公斤,最终以总成绩212公斤,刷新了奥运会的挺举和总成绩两项纪录,金牌应声落入囊中。瞬间,体育馆掌声雷动,成了欢呼的海洋。一个激动的观众,冲着陈燮霞的背影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陈燮霞,我爱你!”
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奏响,陈燮霞才知道她为中国夺得了一枚鼓舞士气的“首金”。一举成名,鲜花和掌声里,镜头前的陈燮霞抿嘴一笑,朴实地说:“我真没想到这会是中国队的首金!感谢大家的支持和祝福,我很高兴没有令你们失望。这荣誉属于祖国,属于我的教练、我的队友……对我而言,我有信心举好,这是最大的责任。”
陈燮霞展现出的超强力量,也让对手们纷纷折服,亚***土耳其的厄兹、铜牌获得者台湾的陈苇绫都佩服地说:“陈燮霞的强大和稳定,让我们只能尽自己力量去拼了!”世界媒体则异口同声:“中国陈,不可战胜!”
大器晚成篇3
大器晚成是年轻时经验的积累,个性的磨砺,人际关系的梳理,对宇宙万象的包罗,对他人的责任。
大器晚成人的特点:经历过磨难、坚忍、孤独。为达到自己理想和目标能忍辱负重,时刻不忘充实自己,机会来临的时候能把握住。与很多人的交流,看一些经典的书目,不断的观察周围的环境,审时度势,一点一点总结体悟到的智慧。
(来源:文章屋网 )
大器晚成篇4
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讲究笔墨、学问、阅历、修养的渐进式积累,就如同炼丹一样,不经过几十年的苦心修持,做到“人画俱老”,实难臻成熟之境。贵州当代画家方小石,不但天资聪慧,学习刻苦,而且活到了101岁,堪称大器晚成的花鸟画大家。
方小石,名山,字小石、晓时,1911年生于贵阳。1937年考入国立艺专,学习国画及木刻,从师吕凤子、林风眠、关良等绘画名家。1940年毕业返回贵州,历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美术教员、省立艺术馆主任、省立***书馆主任。建国后先后在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贵州画院工作;系贵州画院名誉院长、贵州省美协名誉***、贵州师大美术系名誉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享受***特殊津贴。2012年病逝;有《方小石画集》、《方小石画辑》等出版。
方小石是当代贵州成就卓著的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行家中享有盛誉。建国初他主要致力于门画、年画、版画和墙头壁画创作。后来潜心研习写意花鸟画,兼及书法、篆刻,经过几十年探索和耕耘,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方小石的花鸟画在“”前已名扬黔省,与宋吟可、王渔父、孟光涛合称贵州画坛“四大名家”。然而他艺术的大成却在改革开放以后,此时方小石已年届七十,仍然青春焕发,笔耕不辍,其《珍禽归来》、《芙蓉鸳鸯》、《山村好风光》、《绿花红叶九秋天》等,均是笔简意赅、形神兼备的精品力作。
1995年方小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其艺术作了专题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画展组织了研讨会。方小石的花鸟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方小石虽然也画传统绘画中习见的花鸟,但尤喜画前人未画过或很少画的东西,如玉簪、刺梨、石菖蒲、一串红、黑鹳、云雀、珍珠鸡、黑颈鹤等,反映了他在题材上勇于开拓的精神;其笔墨极富个性,常用率意的断笔和排列的短线描绘物象,看似松散、稚拙、板滞,实则气势连贯,韵味隽永,这主要得力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以及对笔墨的过人悟性;他素以傅色精妙著称,将传统绘画、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绘画的用色理念糅为一体,所作色墨纯净、饱满、滋润,兼具情感性和表现性,丰富了花鸟画的色彩世界;构***亦匠心独具,既不失传统布局法则,又富于现代构成意趣,画面简洁、单纯、自然,但却能计白当黑,以少胜多,这一特点在小品和扇面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简言之,方小石的画可用20个字加以概括,即:笔精墨妙,色艳境殊,略形重神,朴拙天真,品味高奇。若用贵州特产比喻,它犹如一杯酽酽的苦丁茶,初饮时或微感苦涩,但慢慢回味,却醇厚甘甜,齿舌留香。(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李 坤)
大器晚成篇5
阿龙正罡对于广大歌迷来说,可能还有些陌生。认识阿龙正罡,首先要从他的名字开始。“阿龙”缘于阿龙正罡曾经是中国“四小龙”演出集团的成员之一;而“正罡”是他的本名。
应该说,阿龙正罡属于“大器晚成”型的歌者。十年前,中国本土原创流行音乐正萌芽发展。阿龙正罡一踏入广州这块流行音乐的热土,就以东北汉子硬朗的形象和良好的乐感,被音乐人毕晓笛所欣赏,初试啼声的第一支原创单曲《有情人的天》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州新音乐大奖和季度十大金曲奖,更夺得当年广州乐坛年度最佳新人奖。之后推出的《采花郎》《酒中的红玫瑰》《别让我走》等也成为当年广州传唱率最高的经典情歌。
2000年,阿龙正罡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出国留学,潜心学习流行音乐。国外的生活给了他更深厚也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再次回到阔别三年之久的国内,厚积而薄发的阿龙正罡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歌曲。最近推出的全新专辑《你是我一生最爱的人》,呈现给歌迷的,也是十年里最打动阿龙正罡的歌曲。新专辑中,收录了他自己创作的两首歌曲《也许不该认识你》和《我想说我爱你》。
“其实我一直都在自己创作歌曲,这么多年累积下来也有几十首。我写歌非常快,一个故事、一个情节就可以触动我。我小时候作文比较好,我想这对我写歌也是一个帮助。写歌和写作文很相似,只要明确中心思想――旋律,基本上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阿龙正罡说他写歌直接用纸笔记录词曲,而不是用琴谱写旋律。“我一直都是按照自己对旋律的经验和感觉在写歌,我首先是一个歌手,我知道什么样的歌曲适合自己、自己喜欢。”
大器晚成篇6
李泰兰1997年参加SBS最佳艺人选拔比赛活动获得大奖,之后开始出演电视剧,出道至今已经12年了,演出的影视剧也将近三十部。2001年在中韩合拍的电视剧《摩登家庭》中饰演温柔贤惠的大儿媳妇;2002年在韩国家庭长剧《黄手帕》中悲情挥泪的演出让人印象深刻;2005年她又跟崔真实在《玫瑰人生》中扮演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姐妹,让我们看到了她时尚、***的一面,并且凭借这两部戏分别获得了KBS最优秀演技奖与KBS最佳人气奖。
按照一般逻辑,既有受欢迎的代表作品,又获得不少奖项的肯定,李泰兰早应该火了,特别是女明星,年轻时走红要比成为熟女时容易得多,但是李泰兰就偏偏违反了这一规律,在《传闻中的七公主》之前,她的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甚至这部戏在韩国两年前的播出也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直到这部戏今年在中国的播出让她突然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对于在中国的走红,连李泰兰自己都感到惊讶,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看到机场那么多接机的“粉丝”还被吓了一跳。或许李泰兰的走红是有些偶然,但是在偶然之外绝对有必然因素,在跟拍她此次进京的两天里,在跟她周围的工作人员及粉丝的交流中,我们试着总结出几个关键词,从这几个关键词里或许能看出她为什么在中国走红。
七公主―― 用作品说话
说到李泰兰在中国的走红,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传闻中的七公主》,在这部韩国家庭喜剧中,她饰演二姐雪七,一个从小被爸爸当成男孩子训练,并且努力达到爸爸要求的女***人,她坚强、善良、孝顺并且英姿飒爽,暗恋别人最后却接受了一段“姐弟恋”,所以这个角色既符合了师奶们的审美观又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能吸引一批粉丝也就不奇怪了。
据李泰兰所属的中国经纪公司工作人员称,李泰兰的走红很大原因要归功于《七公主》,“《七公主》在中国的播出收视率很高,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很多观众喜欢这个角色,但是对于李泰兰还不太了解,于是我们就安排了剧中演员的中国行,到几个城市举行见面会,借助这一轮的宣传,媒体和影迷都对她有了电视剧以外的了解。”
对于《七公主》这部戏,李泰兰的影迷也有自己的看法,“在这部戏里与她配搭的都是些年轻的演员。戏的成功与失败,全看泰兰。她不仅准确无误地把握了角色,还以传帮带的方式给予他人,显示出她独有的个人魅力,不但演戏成功,做人也很成功!”当然能成功地演绎这个角色,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李泰兰称能演到这么好的角色是她的幸运,“我觉得演技方面的东西需要自己的积累,这个就像社会阅历一样,经历的东西越多,理解的东西越深,演绎出来的东西才会更值得让人去品味。”
中国行――趁热打铁的海外发展
现在全世界的影视剧越来越注重中国市场,特别是跟中国邻近的韩国,从最近十年来的“韩流入侵”就可见一斑了,从《传闻中的七公主》在中国热播后,李泰兰就进行了三次中国行。第一次在4月份,跟随剧组到中国来宣传《七公主》,主要参加湖南卫视的节目录制及影迷见面会;第二次在6月份,受邀参加上海电视节,接受大批媒体访问并且在上海、北京举行影迷见面会;第三次在7月份,来中国为代言的化妆品拍摄广告并参加活动,这次也是她脱离《七公主》的第一次个人中国行。
李泰兰的三次中国行,所到之处都引起轰动,在观众见面会现场,都引发出观众极大的热情,甚至让场面一度陷入混乱,据她的粉丝称,他们会跟随李泰兰到各个城市,“我们每个城市都会有个组织,很多人跟着她好几个城市地跑,上次我们就跟她坐同一班飞机从上海到北京,到了北京我们还跟她住在同一酒店,这样就可以在酒店前见到她了。”疯狂程度可见一斑,跟随她各个城市跑,时间跟金钱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有这么多疯狂粉丝的全力支持,加强了她来中国发展的信心。
李泰兰的中国行让她在中国知名度剧增,伴随着热播剧积累的群众基础以及多次媒体曝光积攒的人气,她马上趁热打铁考虑在中国的发展,先是签约了中国的经纪公司,据称下一部电视剧就是接演中国戏,“我是在看剧本,但是还没定下来,我当然很希望能接演中国戏了,这样就可以多来中国了。”在被问到最想跟中国的什么人合作时,她脱口而出王家卫跟周杰伦,看来对中国的演艺圈已经做好了功课,“这几次的中国行让我很开心的是感受到了中国影迷的热情,但遗憾的是,时间太短了,想去很多地方都没时间,这次也只是从鸟巢外面经过看了一眼,还有北京烤鸭也还没机会去吃正宗的。”虽然对中国的很多文化都有了基本了解,但是李泰兰现在的中文水平还是停留在“我爱你”、“谢谢”、“大家好”等简单词汇上,看来要想来中国发展,还要好好锻炼一下中文。
保养――自我形象的维持
保养对于女明星来说也是门很重要的功课,有时甚至可以和作品相提并论,要不然哪有广告、活动等找上门呢。李泰兰此次到京就是为化妆品代言,保养功夫肯定不在话下,“其实我的保养很简单的,最重要的是注重清洁,让皮肤没有负担,另外我喜欢喝茶,可以解油腻的食物,平时多吃蔬菜、水果等有机食品。保持身材必不可少的是运动,女孩子只要注重运动跟饮食,一定会变漂亮的。”
除了外在的保养,内心的保养也很重要,很多人都说娱乐圈压力大,特别是在韩国,对于压力,李泰兰有自己的理解,“每个行业都会有压力,所以我不觉得我压力特别大,这就是我的工作嘛。不过在我特别难受的时候,我会喝红酒、跟朋友聊天,然后睡觉。”
姐弟恋――让情感为事业加分
感情问题对于艺人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怎么为事业加分是艺人要修的一门功课,跟媒体玩“欲语还休”,让影迷有充分想象的空间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游戏。李泰兰在《七公主》里暗恋别人,并且还谈了一段“姐弟恋”,所以她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观就很让人好奇,“我觉得暗恋也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值得被尊重的,也许最后得不到结果,至少曾经真正喜欢过一个人。”至于会不会接受“姐弟恋”,李泰兰表示年龄不是问题,“我觉得年龄小的不会喜欢我,我要爱一个人,就会连他的皱纹都爱。”李泰兰在现实中跟“年卫兵”的扮演者朴海镇感情也很好,甚至还有很多影迷成立了他俩的后援会,希望两个人最终能走到一起,“如果他们能结婚,我们一定包机到韩国参加他们的婚礼”。其实无论他们会不会有发展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有了话题并且会让人一直关注下去。
“韩后”专业――公司专业打造与艺人专业素质的双重结合
很多人都觉得韩国经纪公司在打造明星时要比中国专业,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点在李泰兰身上也有所体现,首先是跟“粉丝”的互动,他们公司跟“粉丝”组织之间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公司会给“粉丝”一些关于艺人的消息,比如航班、下榻酒店等信息,而“粉丝”就会组织大批队伍去接机,给艺人造势,并且还能跟艺人来个亲密接触。李泰兰此次到京就受到过百的“粉丝”迎接,她对待“粉丝”也是亲切可人,据代言品牌的工作人员称,在拍摄广告时,李泰兰的“粉丝”在酒店等她,已经很累的她还是跟“粉丝”合影、签名。除了对待粉丝的专业,李泰兰在对待媒体的时候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她的专业,无论回答任何问题都是面带微笑,在看到有媒体拍照时,本来身靠椅背的她马上挺起脊背,把自己最美的一面留给镜头,从这一个小细节就让我们看到李泰兰的专业素质。
李泰兰此次到京的两天行程跟拍
⑴7月27日中午1点多,北京机场,长达数十米的歌迷队伍前来接机,他们统一着装、手拉横幅,高喊口号,李泰兰身着黑色休闲装、头戴黑色太阳镜走出安检口,引起现场一片混乱,被人群围住的李泰兰面带微笑,挥手跟“粉丝”打招呼。
⑵7月28日下午3点,北大百年讲堂后面的小厅,参加代言化妆品的媒体见面会,身穿一袭蓝色裙装出现在活动现场,跟媒体分享了她的保养心得以及近期状况。
⑶7月28日下午4点,北大百年讲堂,出席代言化妆品经销商及粉丝见面会,身着黑色晚礼服的她在现场她回答了很多粉丝的提问,跟现场人员互动。
⑷7月29日,为两家杂志拍摄服装大片,之后离京。
不同人眼中的李泰兰
公司工作人员:李泰兰一直走的路线都是比较淡雅的,接演的角色也是优雅、贤惠的居多,我们打算为她出单曲,这样以后会有多方面的发展,生活中的她人很好相处,要求也不多。
大器晚成篇7
书法源于血脉
李学彦出身在一个躬耕世家,可在他骨子里却蕴藏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现在的很多人都一味崇尚国外的“洋玩意”、‘新鲜货’,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舍近求远,当我们在吸纳他国先进文明的同时,一定要牢牢把握自己的根本。”李学彦一直坚守着这个信念,虽然在生命的前三十多年里未涉猎书法领域。但他自小就喜欢写字。记得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夸奖他写得一手好字,后来参***工作。对汉字的热爱一直使他悄悄地手魔心随。
2001年,李学彦的父亲不幸去世,李学彦为父亲编撰、书写了挽联数幅。当时,为父亲送葬的亲友看了李学彦书写的挽联后,都盛赞“好联好字!”亲友们的好评鼓励,使埋藏在李学彦心底的情结开始跳动。从此之后,李学彦踏上研习书法的漫漫长路。
在谈到书法时,李学彦很强调“天赋”。在笔者看来,李学彦就是一个极具悟性和天赋的人。短短几年的习练、交流和体悟,他的书法水平进步很大。许多书法行家看过他的作品,都以为他有数十年的书法功力。
李学彦说:“艺术只有量化是不够的,它需要智慧的思考和对路的索求。书法上要取得一定的成就没有天赋是不行的,但是光靠天赋,不刻苦、不精进也是不行的。”在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十年间。李学彦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突破自己。他说:“书法是一个成功率极低的行业,学的人不少。半途而废的居多,有成就的就更少,所以执意书法的人,第一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要学会心灵的关照……。”业余时,李学彦常常一个人果在工作室里。听音乐、练书法、写文章,板凳坐了十年冷。对他而言,书法是从小的爱好,也是心灵的退路。李学彦长于篆书和行草书,他博采众长而自成一格,在用笔用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书法报》的专栏评论家张瑞田先生评价李学彦的书法作品,称其“惯于自然书写。心平气和地写,不急不厉的写,写感觉,写内心……”,正因如此。在李学彦的书法作品里,观者能体味到他的人生履痕、体悟、美学取向和内心修养,他的作品也真切地反映着他的生活风貌和人生观。
篆刻集墨种缘
“一枚小小的印章,方寸之间,却有着天地之大观。”这是李学彦对印章的体悟,或许这也是他开始治印的初衷。
在研习书法的同时,李学彦拿毛笔的手也拿起了刻刀。从2002年开始,李学彦开始自学篆刻。“刚开始,我是因为书法的需要而自学篆刻的。篆刻艺术特行***于书法领域,在书法作品中与黑白元素构成朱红点染的完美统一。”对李学彦而言。拿刻刀在石头上刻字,虽不像拿笔在纸上写字,但艺术是触类旁通的,一上手也就找到感觉了。短短八年间,李学彦在篆刻方面也有了不小的收获,很多文友只知其写书法,当立于他置有百余枚印石的展柜前时,方才知晓他艺术的另一片天空。
李学彦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集墨斋”、“种缘草堂”等。或许也正应了他集墨种缘的心愿,在机缘巧合之下,2010年元旦,李学彦拜师于著名书画篆刻家吴颐人先生门下。
吴颐人先生祖籍上海,曾师从丰子恺的弟子钱君匀。在书画、篆刻、音乐等综合素养上。全面继承了前辈艺擅众长的优良传统。丰子恺先生是弘一大师的弟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吴颐人先生就是弘一大师的第四代传人。在吴颐人眼里,李学彦是一个可造之才,人品好,悟性高,虽身处西南边疆,但对艺术孜孜以求,上下求索,是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所以在与李学彦真正相识之后,老先生就收定了这个徒弟。在见面之前,吴先生就准备了送给李学彦的收徒信物。在吴先生看来,从事艺术的人除了天赋和勤奋,还需要品格作为支撑。
如今,每治了新印,写了新作,李学彦都要钤出印面,打出照片,定期寄给老师指正。而吴老师总是很细心地点评、斧正,同时交流对生活、艺术的一些感悟。千里银线连接着心有灵犀的师徒。
从事书法、篆刻十年,李学彦应该有了不少的作品,很多媒体也宣传报道过他,可当问他有多少作品能使自己满意时,李学彦不假思索地说:“屈指可数,且是相对的满意。”所以,曾有人出资为他办书展,被他直言谢绝。他笑着说:“要对自己的负责,对他人的负责,对社会负责。”“再过几年我五十岁的时候,争取办一个展览,然后每十年再办一次。”李学彦说,这也是吴颐人老师对他的要求。
李学彦说自己大抵属于一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很严苛,他认为书艺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肯定的过程。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一意孤行,锲而不舍。因此在书法艺术的学习中,他同时兼修古诗词和散文,汲取多种艺术养分,在原点上不断地积淀艺术内涵,不断地超越自己。下栩栩如生的簪花似乎正散发着幽幽清香。当这样的簪花插在心爱姑娘的头上,秀美的脸庞,雅致的簪花,是爱与美完美的结合。而那由百根银丝盘绕而成如意形手镯。由石榴、佛手、蝙蝠***案组合而成的长命富贵锁。串铃环扣而成的手箍,玲珑剔透的虎形脚佩……这些千姿百态的白族儿童银饰,把大人对孩子的祝福、爱护表露无疑。
水间的芬芳
跟随着孩子在新华的石板路上慢慢踱步。那高低不平的鹅卵石不停地摩擦着脚板,痒痒的,无法言说的舒畅油然而生。这份宁静与祥和似乎也在讲述着银都超然世外的魅力。
新华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有水渠环绕,一副高原水乡的模样,沟渠中的水十分洁净。这水从何而来呢?原来这里的地下水资源特别丰富。随意走进一户人家,都能看到清冽的泉水从院子里的岩隙间喷涌而出,热情好客的主人用瓢舀了泉水给你品尝,清凉甘甜,口感比一般的瓶装矿泉水要好很多。在小院里坐下来,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切,点上一碗村民自己做的豌豆粉。爽滑细腻、酸甜可口,顿生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让人浑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明朝时期鹤庆知府马卿曾著诗有云:“运输苍苍山菁深,清流百折嗽琴声,龙潭迎我寻源路,灵雨祥风霁又阴。”诗里所说的“龙潭”便是新华村著名的黑龙潭,这个美丽的高原淡水湖泊是由地下水喷涌而出形成的。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盛放着一片片娇小诱人的白色小花,微风吹过,迎风摇曳的娇小身子,欢迎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这种植物,当地人称“海菜花”,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只生长于没有丝毫污染的水域中。“海菜花”还是天然、美味的食品,煮开一锅泉水,随手抓起一束海菜花丢进去,翻滚两下,趁着那股热乎劲,放入嘴里,泉水的清甜与海菜花的幽香溢满口中,激发着人们对纯朴与原生态的向往。
金色的阳光,银色的银器,春色的田园,水色的龙潭,配上愉悦的心情,在暖暖的阳光包裹着的新华村,带着一份慵懒和静谧,感受一番银都水乡――新华村带给我们的五色画面,沉醉其间不知归。
小贴士:玩转新华村
行――新华村坐落在鹤庆县城以北4公里的凤凰山下,距丽江机场12公里。3天小长假甚至周末都可以到新华村度个小假期。有几条线路可供选择:
线路一:昆明―丽江夜间火车,第一天逛丽江,傍晚搭乘丽江―鹤庆汽车(随时发车),到达新华,第三天搭乘高快返回昆明。
线路二:昆明-大理夜间火车。第一天在游览大理古城,第二天一早乘坐大理-鹤庆班车(随时发车),再花两元钱搭车到新华村,第三天坐高快返回昆明。
吃――“田七串”:取药用的三七根茎小块串成“羊肉串”的模样,煎炸或烧烤片刻,撒上椒盐入口,绵软香糯。
“铜锅饭”:将几两新米及打理好的洋芋块、腌肉片一同放入电饭锅般大小、由本村工匠打造的红铜锅中,在柴火灶上烹煮半小时左右,待到揭开锅盖后,就着当地特色的泡椒猪肝食用。
“吹肝”: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过后,鹤庆人家开始杀年猪,并将猪肝取出用水洗干净打上气,将舂好的辣椒面、小香葱丝、本地特产红花椒而、老陈醋塞进猪肝气孔通道里,挂在屋檐下面一个冬天。春节时,将其取下做成冷拼,味道妙不可言。
大器晚成篇8
提起法国的葡萄酒,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波尔多。殊不知,位于法国南部的朗格多克 - 鲁西荣大区,拥有和波尔多不相上下的葡萄酒。每年超过300天的阳光照射以及山区丘陵起伏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葡萄酒的特殊个性:强烈又不失细腻与轻盈。对于传统的葡萄酒来说,年份可能是较大的因素,如果某一年气候不好,那么当年就无法产出优质的葡萄酒。不过,在朗格多克 - 鲁西荣大区就没有这个顾虑,各种不同的原料都有不同习性,无论是喜热还是不喜热的葡萄,都能酿出优质的口感。
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的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在纳合本附近海岸开发了第一个葡萄园。到19世纪后期,该地区的葡萄酒产量约占全法国总量的44%,是名副其实的法国第一葡萄酒产区。目前大区共拥有280 000 公顷的葡萄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广袤的葡萄种植园,同时也是最古老的葡萄园之一。还拥有超过60个地区餐酒产区、超过30个的AOP法定葡萄酒产区。法国南部产品系列覆盖了从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与白葡萄酒,到单一葡萄品种葡萄酒与混合葡萄品种葡萄酒,以及起泡酒与天然甜葡萄酒所有系列的葡萄酒。
一个组织应运而生
2004年以前,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的优质葡萄酒还只是局限于大区及法国业内,为了支持大区葡萄酒产业走向世界,法国南部经济发展局由此应运而生。它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协助大区企业在法国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发展,同时也面向消费者推广朗鲁大区的产业品牌:法国南部。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在国外市场的发展,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海外之家(伦敦、纽约和上海)。
向中国专业人士及普通消费者推广大区的葡萄酒是上海朗-鲁大区之家的一大重要职能,自07年进驻中国以来,她以多种形式宣传并推广“法国南部”这个品牌旗下的产品:葡萄酒品鉴会,各种专业展览,葡萄酒知识培训课堂等等。同时,大区之家为了回馈中国广大消费者对法国南部葡萄酒的支持,还定期在大区的支持下,举行各种促销活动, 例如一年一度的法国南部美酒节。
令国人欢呼的“法国南部美酒节”
已经成功在上海举办了两届的 “法国南部”美酒节, 今年又如约而至将于2011年9月19日至10月31日席卷申城和天堂杭州。本次美酒节,一如既往由法国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之家组织,联合将近200所餐厅、饭店、酒窖以及超市,为申杭两地市民开启一段美妙而难忘的美酒之旅!
Tips:如何才能享受到这次的促销惊喜之旅呢?
买就送: 只要购买法国南部的葡萄酒, 就送一张价值168元的“地中海品酒会邀请函”
西餐厅/酒店:消费任意数量的“法国南部”产品,即赠“地中海高级葡萄酒品酒会”邀请函一张。
大器晚成篇9
旧石器考古主要通过地层学、年代学、器物组合分析来定义文化实体和适应策略.观察动植物成分.以及遗址形成过程。调查往往是根据进化论背景下,以对史前生活方式粗线条的重建而告终。现代研究强调建立区域序列及其更新世和全新世古生态环境条件的必要性。放射性断代使得各种发现建立年代学上的联系.并将全世界的考古记录整合到一起。在过去十年间,放射性碳、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技术的结合.帮助学者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合理连贯的全球年表。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存在较大标准误差.碳十四年代的校正对距今4―3万年范围的测年存在模糊性,使得我们难以确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准确起始时间。然而,鉴于目前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预料在未来十年会出现更好的解决办法。如若没有详细说明,文中年代皆为距今年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史前考古学的诞生地――西欧。历史上它特指晚期智人、即取代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克罗马农人时期.以石叶为主的石制品组合与洞穴艺术所反映出的文化表现被视作新人类成就的标志。然而,甚至史前研究的先贤们对欧洲以外的情况感到困惑,有些疑问今天依旧,主要包括:(a)尼人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生存了多久;(b)沙代尔贝龙、奥瑞纳、格雷夫特等史前文化携带者的身份:(c)引起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史前迁移还是气候变化。还有一些话题处于当前争论的前沿.例如:(a)向旧石器时代晚期转变是全球性的***性事件还是一个渐进的过渡;(b)转变的动力是生物性的还是文化的,或两者皆有:(c)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的表现能否成为现代文化能力的标志;(d)在哪个时间点上,我们能够解释考古记录中现代行为出现的标志。
由于对相同证据会有不同的解释.因此不可能找到令所有学者都满意的答案。下文将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特征进行考察,同时探究它们是否会在更早的时期出现。接下来将综述术语的混淆,评价旧石器时代晚期实体的地理分布,讨论现代行为能力的标志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潜在原因。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性质和特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性质是目前争论的焦点。考古材料和人类化石的各种镶嵌形态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人们一般同意.通过对特定时间点前后的全部文化行为和经济系统的比较,可以分辨一场***.这意昧着我们需要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进行对比。这两个考古学时代延续的时间长短不同.前者从25万年延续到4万或3万年前,后者自4万至1万年前。因此,比较应限定在相同的时间跨度内。为了更好地了解旧石器时代晚期行为与物质表现的可能根源.本文只考虑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的最后三万年.虽然在***来临之前的时段里.某些变化的先兆可能已悄然出现.
一些学者认为.至少在更新世晚期也许更早.现代行为的标志以累进的方式出现,因而并非***:而另一些学者则视社会结构的革新与变化首先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然而,多数研究者同意,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缓慢变化相比.旧石器时代晚期可见的文化与技术特征以及人口增张加速,并在欧亚到非洲表现出独特的全球性影响。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最重要的成就包括:原料与珍贵物品的远程交换、占据冰川条件下的北纬地区、进入美洲以及在近海和远洋航行上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检验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考古记录的变化预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到来这一假设.接下来将列举考古学家提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之特征,并对其独特性或更早的出现进行评估。不过,大多数已知的物质材料以及居址内外形态,都源自欧洲、西亚和北亚,对东亚、南亚或撒哈拉南部非洲所知甚少。因此,目前的***像存在着内在偏颇。尽管如此.我们会注意到北半球的广袤大陆.那里有一种文化的镶嵌现象(下面会提及),这套因素常被视为来自西欧,为其他人群所不见.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物质构成简要概括如下:
1.旧石器时代晚期组合以柱状石叶的系统生产为表征,以石片生产为主的组合极为罕见。一个例外是东南亚和塔斯马尼亚岛.前者常见的晚更新世工业是以石片为主的和平工业,后者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开始有人居住。更早的石叶生产.大部分在25-15万年前和末次间冰期.见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但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叶生产变成了小石叶(bladelets)生产,它们被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细石器工具。
2.有人认为.工具类型的高度标准化和形态多样化.将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旧石器时代中期区分开来。这类观察通常基于博尔德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类型建立的列表.与索纳维尔・博尔德和佩罗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类型建立的列表之间的比较。应该指出的是,这两个类型列表都以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为基础.主要在20世纪上半叶为报道欧洲当地的石制品所建。博尔德类型列表中的无数类型后来表明是再修锐和持续剥片的结果。此外,莫斯特组合的工具类型比法国奥瑞纳组合类型要少的争议.最近由格雷森和科尔做了检验。他们认为,奥瑞纳工业在某种程度上比莫斯特工业更加丰富.但这一说法可能是由于分类系统不同所致。即便不是这样.仍没有一种理论框架能让我们评估和探索这些差异的意义所在。
马克斯及其同仁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工业中常见的石器组较高的标准化程度问题。虽然他们的分析仅限于雕刻器.但是证明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标本的标准化程度没有区别。
但是.尽管观察到这些现象.旧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区域的石核剥片策略和骨角器设计都无疑发生了相当迅速的变化(在几百年和一两千年内)。这些转变被解释为反映了形制的变化(比如传递文化信息),与功能需求关系不大。
3.开发骨角原料制作日用工具或祭祀用具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成为常见的实践。尽管这些原料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很常见,却通常不予利用。有些人提出的,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前的骨制品视为精致加工制品的观点被摒弃。位于克拉西斯河口洞穴的荷威森普特组合.特别是布鲁姆伯斯洞穴的组合是例外。荷威森普特组合一般年代在8~6万年前,无疑是独一无二和孤立的文化现象。地层学和年代学上介于两个不含骨器的石器时代中期(the Middle StoneAge)工业之间。
另一个具有不同进化启示的案例是屈尔河畔阿尔西(Arc,/sur Cure)的沙代尔贝龙骨角器组合。人类遗物表明该组合原本为尼人所设计.但是它大约3.8-3.6万年前的年代,与克罗马农人最初进入欧洲的时间相当。因此,这一令人意外的沙代尔贝龙组合很可能是思想传递的结果,未必是所谓的面对面的文化适应。
4.研磨石器和敲击石器的系统使用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用某些地区的食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来论证最为合理,比如地中海地区和非洲。虽然已知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食用植物.例如黎凡特的许多遗址.但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背景中不见此类工具。
5.系统使用人体装饰品在欧洲和黎凡特都有记载.包括用贝壳、牙齿、象牙和鸵鸟蛋壳制作的珠子和挂件,被认为可用于传达自我意识以及个人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因此,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没有类似物品.表明没有社会单位身份的明证。可以反映个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唯一因素,是可用“操作链”来解释的石器生产。相似的操作顺序可以形容较为广阔地域内的人际互动。这很可能是婚姻制度的标志,但下这种结论还需更有力的证据。
6.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原料和贝壳的长途交换网可达几百公里。这与旧石器时代中期小范围的原料采办截然不同。南非的荷威森普特也许又是例外,因为该遗址的原料是从远处搬运来的.
7.旧石器时代晚期见证了优化狩猎工具的发明.如投矛器、较晚的弓箭和飞去来器。这些工具便于瞄准远处的动物,很可能提高了狩猎的成功率。不过,装柄的勒瓦娄哇矛头和莫斯特尖状器仍然不少。
8.在3.6万年前的洞穴、岩厦和露天岩壁上,开始出现人和动物塑像,装饰和雕刻的骨头、鹿角、象牙和石制品,以及抽象和写实的刻绘***像。我们很好奇,为什么西欧,尤其是弗兰克一坎塔布连地区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世界如此不同。这并非因为缺乏石灰岩洞穴或合适的岩壁,使其他地区的人群或萨满无法留下类似的绘画或雕刻。这种局地的繁荣.很可能与居住在世界两端、西欧和澳大利亚两大主要庇护区的觅食者所面临的异境和压力有关。如果需要证据来支持这个解释,那就应该从普遍的行为共性中寻求细节。
除了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物质要素.其他一些因素如遗址内的遗迹.包括墓葬和生存策略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现代行为的程度也颇有争议,它们包括:
储藏设施.一般分布在北纬地区.那里地下的低温能为食物保鲜。储藏行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以后出现,旧石器时代中期不见此类设施的记录。
用石头围筑保暖的火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所见。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见有各种类型的火塘,但用岩石围筑的火塘几乎仅见于较晚的时期。
如庖厨区、屠宰区、睡觉区、废弃区等具有居住和狩猎特定功能区的空间结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较为普遍。这些特点在距今2万年以后出现得较多,其实在很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有很好的例子.还有一些见于西欧和中欧的奥瑞纳文化中。这些特点可能反映了社会结构或游群成员的特殊组合,比如男子工作组。此类信息几乎不见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已知的例子包括南非的克拉西斯河口和玫瑰屋.黎凡特的卡巴拉和托尔法拉.西班牙的直布罗陀和阿布力克罗马尼,法国的格罗特16地点等。
墓葬见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它们存在所引发的争论有两点。一种建议视所有旧石器时代中期墓葬都是各种自然过程而非有意识埋葬行为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如果将旧石器时代晚期(包括后旧石器时代)的材料考虑在内。第二个问题由蔡斯和迪布尔提出,认为可以将象征行为视作丧葬实践的一部分。结合考虑旧石器时代中期墓葬如斯虎尔5地点的一些随葬品证据.其中一块野猪下颌骨被放在死者的手臂下,暗示我们仍然缺乏的许多细节。另外,斯虎尔5地点和卡夫泽遗址中的墓葬与早期现代人相关.因此不能作为当时人类所有的通则。
维生活动的潜在差异也被考虑来区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由于缺乏植物利用方面的知识,大多数讨论只能集中在狩猎还是腐食的问题上。简言之,目前的证据明确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人类都是狩猎者。在南非、黎凡特与西欧.选择的有蹄类动物以及狩猎技术和搬运整个动物还是部分尸体等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差异。此外.对意大利和以色列莫斯特晚期或法国西南部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分析显示.食谱宽度的变换未必需要狩猎技术的改变。某些情况反映了人口增长.而另一些情况则是环境条件的变迁,导致对某些物种的偏爱。
总之.上文所讨论大多数内容被视为技术迅速改变、自我意识和群体身份认同、社会日益多样化、远程结盟以及象征性记录信息能力出现的证据.这些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现代文化能力的最典型表现。“现代文化”这一术语意味着这些文化特征的创造者和持有者极有可能就是历史记载的早期狩猎采集社会的先驱.这也意味着他们拥有现代的认知能力.尽管研究认知进化的学者告诫我们不要轻易下此结论。
术语的模糊性
研究史为当下术语的模糊性提供了洞见。1913年,步日耶对西欧旧石器时代晚期制订了最早的综述。步日耶的框架对术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框架是立足于法国西南部岩崖有层位的组合中工具类型的差异。位于莫斯特层之上的最早文化组合,被命名为奥瑞纳早期文化,并含有沙代尔贝龙琢背弧形小刀或尖状器。接下来是奥瑞纳中期文化.含龙骨状或鼻脊形刮削器、丰富的骨角工业,以及珠子和挂件。该序列的最后是奥瑞纳晚期文化,含格雷夫特尖状器和平直的琢背石叶。更晚的是梭鲁特文化和马格德林文化。
1930年代,佩隆尼建议重新命名奥瑞纳早期文化,通过将奥瑞纳晚期文化改为佩里戈尔1-5层.因为它们都是以石叶为主、含琢背尖状器的组合。在佩罗尼看来,这样可以证明区域的连续性。英国文献保留了沙代尔贝龙以代表奥瑞纳早期文化,如今也叫卡斯特尔佩仑。奥瑞纳中期保留了奥瑞纳文化的称呼.而奥瑞纳晚期(即佩隆尼所谓的佩里戈尔4期)如今普遍被称为格雷夫特,这种叫法传至东欧。
此处的焦点是将以石叶生产为显著现象的沙代尔贝龙视作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标志。后来才意识到这一指认所具有的进化意义。首先,详细的石制品分析证明它起源于阿休利传统工业的莫斯特晚期。其次,在圣塞泽尔(St.Cesaire)的沙代尔贝龙文化层中发现的尼人遗存.为单一人群与文化变迁相伴的生物学延续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确.沙代尔贝龙文化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特征.如剥片序列研究中证明的弧形琢背石叶生产,以及屈尔河畔阿尔西遗址中人体装饰和骨器组合的存在都具启发意义。这就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过渡工业”这一术语兼有生物学和文化的含义。第二,当把欧洲与非洲的其他文化考虑在内,根据文化特征分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工业很可能是由不同人群生产的。因此.要想从生物学上确认那些制作构成文化定义基础的石制品组合的人群,就需要发现人类遗骸。如果没有人类化石.工业与特定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就很不牢靠。沙代尔贝龙的例子为欧洲其他文化实体指出了一个潜在的考古学解决方案。由于沙代尔贝龙所代表的生物学与文化的连续性.我们可以认为.由尼人创造的遍布欧洲大陆的某莫斯特工业.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同时期的某工业在相同技术类型学上的连续性.或许可以视为生物学连续性的标志。
这一说法可以中欧的例子为证.在那里的莫斯特工业中出现了和石叶伴生的泽列特(Szeletian)石片,而该地区的伯恩尼克与所有早期的莫斯特工业无关。虽然对于泽列特石片的起源并无共识.但有可能它代表了莫斯特文化的一种较晚的适应(此时克罗马农人刚在欧洲出现)(***1)。得到论证的进入欧洲最北端的泽列特石片可以支持这一观点.即推测采纳了诸如改善衣服和交流手段等一些创新.从而帮助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类似的解释可用于乔曼诺温、布莱兹和斯特莱斯克.这些文化的年代都在最初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来自东部如巴乔克的早期定居。因此,最好摒弃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广泛使用的“过渡工业”这一术语.改用当地名称来指称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或初段的文化实体。
一个主要的模糊性来自将以石器组合差异为基础和年代学的判断.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某文化实体一种全新社会结构或全新社会景观的差异混为一谈。就如下面所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一个过程,很有可能始于一个核心区域.然后通过人群之间传播、远程迁徙和技术交流而扩散。所以.在一些特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的组合会早于其他地区的同类组合,然而.人群或技术如何传遍非洲和欧亚(东南亚除外)仍存在争议。前文提到,渐变论者视地区连续性与环境适应性是转变背后的动力.而其他学者则依据分子、核遗传学证据和目前拥有的放射年表指出,迁徙、交流或文化适应决定了4.5-3万年前的历史进程。
“奥瑞纳文化”这一术语的使用和定义都很模糊.史前研究史的影响再次发挥主要作用。西欧学者普遍同意将奥瑞纳看成克罗马农人创造的首个文化。尽管对放射年表的解释不同.但将3.8-3.6万年作为欧洲温带区最早的奥瑞纳文化年代.这意味着当地晚期智人首个文化现象的出现比黎凡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始晚了几千年(***一)。3.6万年前.黎凡特已经见证了从埃米尔(过渡工业)到艾玛尔早期的转变.这意味着,地中海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始早于西欧。自中亚向东越过里海至北亚的广袤区域,似乎也可以画出相似的这样一种时间和地理轨迹。如果阿尔泰山的卡拉邦遗址的年代能被接受.即便这个地区遗址形成过程的影响尚未解决.仍可以说亚洲这一地区向旧石器时代晚期转变的速度快于欧洲。结论是,将奥瑞纳看作为克罗马农人的首个文化是错误的。
有关“奥瑞纳文化”术语的第二个模糊性.来自将特征数量不足的组合命名为奥瑞纳文化。由于该文化实体的定义建立在法国一系列特殊石器的基础之上.所以不能期待此工业的拥有者所到之处都会出现所有类型的工具。问题是,将一个组合命名为奥瑞纳文化需要多少最低数量的类型?目前的文献并未提供详细的定义。采用一种形态类型的使用。比如剥制小石片的脊状窄形石核(也即法国奥瑞纳文化中的rabot),很难证明将其称为奥瑞纳文化的合理性。这种石核剥片策略在时空相互隔绝的不同遗址中都有发现.例如高加索地区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和黎凡特1.7-1.5万年前的卡巴拉组合。然而.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黎凡特奥瑞纳文化的出现是以含棱鼻形刮削器、杜弗尔小石叶、骨角制品(底部裂开的尖状器)和鹿牙坠饰的组合特征为基础的。
总之,采用传统的分类系统,结合特征分析,尤其是“操作链”研究.对于论证和报道发掘和调查结果必不可少.对工业的命名应该仔细斟酌。我们必须避免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史前文化的远程扩散或迁移做出草率判断。甚至换个视角.即提倡组合仅是对特定环境适应策略的一种反映.也不放弃对这种工业的命名。一旦命名,我们倾向于将带有相同标签的工业整合起来.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史前生活方式的区域***像。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地理概要
即便只对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晚期进行粗略调查,也能揭示它们的特点。在此我不再罗列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欧洲文化的名单.它们在海量的文献中已有介绍。以下仅提几点:
欧洲在距今4-3万年间经历了多次变化。最早的奥瑞纳文化可上溯至4.2-3.9万年前.包括西班牙北部的埃尔・卡斯蒂罗遗址和阿布勒达遗址,以及意大利北部的一些遗址。不论西欧奥瑞纳文化的最早年代是4万年前还是3.8-3.6万年前.这一文化看起来都像是由当地克罗马农人所创造.然后扩张到邻近地区.包括地中海沿岸的东北角。
乌鲁兹遗存证明了它从意大利南部本土莫斯特文化衍生而来,与近期在希腊南部发现的沙代尔贝龙文化相似。该文化最新测年为距今3万年左右,与奥瑞纳同时。然而,地中海的黎凡特呈现出一种更早、更复杂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序列.这或许能回答旧石器时代晚期从何时开始的问题。在黎巴嫩的克萨拉基尔遗址和以色列的波克・塔吉特遗址中发现了所谓过渡工业的最早实体,下面对其做简要介绍。
克萨拉基尔遗址(24-21/20)下层出土大量石片和石叶.包括许多细长的勒瓦娄哇尖状器.都是从单向汇聚剥片的石核上打下来的。从早期到晚期地层.这些石片和石叶逐渐转变成平行边缘的设计。大多数制品采用软锤而非硬锤打制。典型工具类型包括刮削器、斜刃器和雕刻器。晚期地层(20/19-16)以石叶和小石叶的出现为特征,它们从线状和点状台面的***两级石核上剥制下来。该工具类型显示出频率很高的端刮器以及琢背制品。虽然未作直接测年,但是通过与卡巴拉有年代的组合进行对比.可推测克萨拉基尔早期阶段的年代可能为距今4.5-4.3万年左右。
在第二类遗址波克・塔吉特中,下层(年代为4.7-4.6万年前)出土的砾石拼合证明.勒瓦娄哇尖状器是从双向剥片的石叶石核上打制的。工具中柄端两面修理的埃米尔尖状器证实了加罗德和纳维尔的早先观察.他们将此类尖状器的年代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是正确的。波克・塔吉特遗址最上层的石核剥片策略是生产规整的石叶。
黎凡特的第二个阶段.有时称为艾玛尔早期.年代为距今4.3-3.8万年左右。荒坯剥片从单台面或双台面石核上操作,主要的工具组合包括修整的和琢背的石叶和小石叶.包括埃尔瓦尖状器。端刮器常见,但雕刻器很少。该时期的人体装饰品见于克萨拉基尔遗址和乌卡吉兹力遗址。黎凡特早期的放射性碳测年以及从最晚的莫斯特(比如克萨拉基尔遗址)向埃米尔工业(或称过渡工业)的石核剥片策略转变都显示,这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第一阶段。虽然遗传学证据表明现代人起源于撒哈拉南部非洲,但这并没有告诉我们技术文化***是在何处发生的,南非、东非、尼罗河流域或黎凡特都有可能。
根据目前的年代学研究.现代文化的能力在南非的荷威森普特文化中出没。虽然很少考古学家考虑人口灭绝,但这确实可能发生。后续时期.石器组合特征和遗址空间安置都表明,现代化始于3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中期晚段。此外,向旧器时代晚期的过渡发生在距今2万年左右。
在肯尼亚遗址的情况中.虽然有证据表明4万年前就有早期人体装饰.但现有材料不足以说明其早于欧亚的较早遗址。这很可能造成段代的模糊性,校准年代应早于3万年前。
在黎凡特.这一时期缺乏人类化石.但据认为有两个文化实体是由现代认所创造.这是因为发现了用海贝制作的装饰品。埃及发现了近似现代人骨架。尼罗河中游的塔拉姆萨1地点出土了埋在采石场砂子沉积中的一具骨架.而该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工业的年代为8~5万年前左右。但是,该遗址后来开采的石制品.年代在3.8
-3.7万年前.证明了该遗址的过渡特征与黎凡特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类似。这些发现也许表明.该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的转变,就像遗传学和非洲所有化石所提供的证据,可能是由3~1万年前的现代人所为.这些现代人最初出现在30~10万年前。
从乌拉尔山脉到蒙古的中亚和北亚大部分地区.都分布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现有放射性碳测年分析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同时扩张的轨迹是可辨认的。它首先出现在西部地区的阿尔泰山脉,其后才是东部。在2~1.8万年前,典型的石叶工业见证了从生产细石叶石核向小石叶的转变。此类工业的拥有者还开发了蒙古和华北.并跨越白令海峡占据了美洲。
南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信息比较缺乏.那里石叶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组合的地层紧覆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之上。
东南亚的广袤区域未见有打制技术的转变.和平工业通常以石片为主。类似的石片工业也见于华南大部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就目前的知识而言,我们只有在发现骨器时,才能将旧石器时代晚期与中期区分开来。石叶及其后续的细石器生产,是晚更新世末农业出现之前的特点。
什么是现代行为?
有关旧石器时代晚期***性质,也即彻底改变了觅食者演化进程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现代行为的问题上。这是个模糊的定义.几乎每位涉及此类课题的研究者都会提出关于行为特征略有不同的条目或归纳。问题也可以这样表述,我们能否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采集社会看作是我们从民族史所知的那些社会的祖先?
列举的文化特征、遗址中的遗迹及遗址之间的关系,都是作为某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或互动方面的组成部分加以考虑的。但是,如果像伦福儒那样提出遗传学证据,那么至少在6~3万年前.我们这个物种就已经跨越整个旧大陆而在向美洲进发。这与其他亚种无关,即使尼人或其他未命名种群间的杂交问题尚未解决.结论仍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使人类物种的数量减少到只剩一个。通过对比2.5万年前的进化.可以知道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变化对史前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所有学者都认同语言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并得到了及时的发展。交流促进了从技术转移到远程交换等各方面的发展.而这反过来影响了维生经济.并导致了人口增长。
的确,多数研究者都同意,能够指认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背景的考古特征越多,这场人类***的标志就越清晰。如果我们重新观察上述的罗列,或许只能得出少数几项特征,例如遗址内明确的空间结构、珠子和象牙的出现以及骨角工具和制品的生产。其他特征只能反映区域的多样性,诸如磨制石器、可携艺术品和岩画,尽管这些区域特征相当重要,仍无法应用于全球范围。我们也应该做好准备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晚期智人的现代文化可能被其他人群所采纳.如屈尔河畔阿尔西遗址尼人中的某些种群.尽管时间并不长。用同样一种对文化进化和种群绝灭的灵活阐释.我们或许可以将荷威森普的例子特看作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物质综合因素略有相似的历史偶遇.但对人类进化的总趋势没有任何根本性影响。旧石器时代晚期***只是在5-4.5万年前才开始。其原因仍是极具争议的议题。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因
当前主要有三种途径来研究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原因及其早期过程。研究者之间的差异极大,本文的概括比较笼统。
第一种途径认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只是渐进的文化变迁.物质和行为特征的积累最终导致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形成。简言之,这些学者认为欧亚大陆和非洲都不存在***。
第二种途径认为,在北亚、近东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的转变差不多是同时发生的。该观点的支持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认为转变由当地人群(例如欧洲的尼人)完成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最终确立只是晚期智人的成就。
第三种途径强调,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一个核心区域起源.然后由拥有相同社会系统和交流方式的人群将新技术的基本部分带到了新地区。这一模型的倡导者视文化***是由生物学变化或技术一类型和社会经济状况所激发。由于这种方法目前还处于激烈争论的焦点.所以我先从生物学方面加以回顾。
3.其他的觅食策略.如增加流动性.迫使纳吐夫晚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西奈半岛边缘的半干旱地区,纳吐夫晚期人群通过发明更高效的哈里夫箭镞来提高他们的狩猎技术。狩猎以及采集植食的行为反映在动物骨骼组合、研磨石、磨棒和杯形臼槽(cup-holes)上。采集到的大量海贝表明该地区人群与红海、地中海沿岸都存在远程交换.其目的可能是为了支持群体联盟。
农业活动主要发轫于黎凡特北部.在那里.人们开始种植野生谷类和豆类。至少从距今2.1万年起,这两类植物与本地区其他的种子、水果、根类及猎物一起成为当地人的基本主食。因此,早期的农业社群在黎凡特走廊地区出现,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A段(PPNA.距今1.16万-1.05万年)。
4.人口增长从PPNA早期村落的规模得到了证明。这是定居增加、谷物作为婴儿期可预期的补充食品以及用储存确保可靠食物资源的结果。饮食较好的女性可望有更长的生育期。大型村落成为可行的生物学单位,减少了长途跋涉去寻找配偶的需要。正如科万所言,领土和所有权意识的增长能够维系更复杂的社会联盟,并引发新的宇宙观。
5.一旦有意识栽培的演变持续过程开始.便伴随着对山羊、绵羊、牛和猪的驯化,这是在前陶新石器时代B段(PPNB)定居或半定居农耕一狩猎村落的背景中出现的。圈养野生动物始于陶鲁斯/扎格罗斯山脉两侧的丘陵区.当地觅食者对这些动物的猎取已历经数千年。在生物学形态特征所表现的变化完成之前.山羊、牛及其他动物通过海上航船被运送至各岛,如塞浦路斯。
6.人口增长引发了向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距今9000-8000年)、塞萨利、塞浦路斯岛屿(距今8600年)、克里特岛和其他地区的主动移入。据信,尼罗河三角洲在稍晚(距今8000年)从海路被占领。
7.新经济无论作为“一揽子农业”的部分还是整体的扩散,是以少数几种方式发生的。从北部的库尔德斯坦到南部的库吉斯坦,向东到扎格罗斯丘陵地带的传播.可能不是由于人群的大规模迁移,而是接纳。显然,该地区相同的细石器传统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表明火石工匠并未被取代。
8.新石器时代经济向西传播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谷,另一条是通过沿海航行和移入。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而有关近东地区的农民是谁以及当地中石器时代的觅食者通过文化适应和模仿从哪里学会了农耕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在1500-2000年的时间里,农业经济向东扩张到了印度河谷。
综上所述,目前的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和植物基因证据确认了新石器时代***的核心区域,位于黎凡特走廊即新月沃土的西翼。本文有关旧石器时代晚期***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将生物学因素从争论中排除.代之以关注未知核心区中的人群,以了解因当地因素(气候、社会、经济或所有因素)所引发的技术类型及社会的变革。很可能与荷威森普特的情况相反,该社会实体较大、灵活而且十分成功,就像新技术的移民和传播者一样,开始很快地扩散开来
结论
为了避免误解,我首先讨论了术语。和新石器时代一样.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一个表示一段时间的术语.而不是一种经济类型或社会结构。这些术语在放射性断代出现之前就被创造出来了。沙代尔贝龙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但它没能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是一种所谓转型文化.最后变成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奥瑞纳文化并非起源于沙代尔贝龙,而是源自西欧之外的另一种文化实体。如果我们想要保留“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术语作为新制度的代名词.那就应该仅保留它的背景.其中考古学序列证明了莫斯特或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转变成新的文化实体――它们后来发展出晚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表现.包括可携艺术品和岩画、人体装饰以及稍后的细石器工业。采用此类方法可以避开有关尼人是否具有现代行为能力的讨论。即使他们有,他们大部分的存活也没有超过距今3-2.9万年。北非地区亦是如此。虽然阿替林文化由某种现代人所制造.但他们没有存活下来.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在该地区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该地区石叶为主的工业和细石器工业的携带者可能是当地阿替林人的后裔.但如有遗传学证据.他们可能来自撒哈拉南部非洲所有晚期智人的共同祖先。
***1经过挑选的放射性年代数据表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自东向西的“推进浪潮”,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术语是从新石器研究中借鉴而来的。如前所述,随着中亚和北亚田野调查的进展,可望到一个相似的发展轨迹。测年技术的改善也会说明这点。一旦年代校准正能够解决距今4-3万年时间范围内的模糊性,就可以画出更好的***像。
多数学者接受现代人走出非洲的说法。但对一次还是几次迁移的意义仍存在分歧。明显的是,澳大利亚大约是在6万年前被占据的,早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时间。对早期扩散的解释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提出现代人从南亚到澳大利亚的扩散路线.这些富有创意的现代人正在前往一个大陆,这个大陆仍被100公里的水域与东南亚隔开。于是,有关造船的想法就产生了,或是船只或是木筏。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末次间冰期已经生活在黎凡特的现代人进入了亚洲,就像他们在非洲和东亚的同类,发起了技术和社会变革,从而使他们能够抵达澳大利亚。南亚绝大部分地区由于缺乏证据,使我们无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上所述.对于现代人离开非洲大陆时带了些什么东西有两种观点。那些相信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生在非洲的人认为.现代人早已具备了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特征的必要技术的文化因素。这些研究者坚信.现代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更早些.而欧亚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则是来自非洲现代人移入所致。这两种假设无论明确与否,都指向非洲的某个核心区域是这次变革的源头与起因。
认可人口因素是变革触发原因的学者则根据地区的序列来解释证据。根据这种观点,是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的文化孕育了即将到来的变迁。在欧洲,紧随OIS 4(7.5-6.5万年前)严酷环境之后的石工业增加的多样性.大大缩小了栖居地和人口规模,于是引发了社会强化的需要。实际上,尼人人口在OIS 3(或普伦尼冰期)时期有所增长,这一进展表现为莫斯特晚期工业技术类型日增的多样性.反映了促发变革的领土之争。新社会经济结构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取得的,这个模型与上文提及的新石器时代模型的基本要素相似。就如新石器时代模型并未被所有学者所采纳一样,欧洲人口增作为一个***因素也未必被采纳。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与竞争的尼人社会相处.为何没有使用表现自我意识和群体身份的人体装饰的证据?
大器晚成篇10
崧泽文化的陶器种类多样,主要有鼎、釜、豆、罐、杯、壶、缸等,每种器型又可分为多种形制,种类和形态的多样化反映了饮食结构、生活品质的多样化和层次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当时人们审美情趣的活泼自由与丰富多彩。其中鼎、釜作为炊器,一般以粗泥陶或夹砂陶制成,壶、杯、豆、罐则是饮食、盛储器,一般为泥质灰陶。从距今6000诞生之后,崧泽文化便迅速在太湖流域发展,崧泽文化早期的喇叭形豆及亚腰形豆在皖西南薛家岗文化第一期便能见到,崧泽文化中期特征明显的敛口高把豆等陶器,也扩展到了太湖地区以外的湖北东部和江苏北部等地区,崧泽文化晚期,以扁凿形足鼎、假腹杯形豆等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开始介入到环太湖地区的各个遗址。交流与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主流。
二.祭器•美术•生活
崧泽文化时期,出现一批以人首壶、鸟形、鹰首壶、兽面壶、龟、塔形壶为代表的陶器,造型各异,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其造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或动物的形象,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的特殊器物。有的器物如塔形壶则应源于对某种生活中的建筑或器物的模仿,与塔形壶相似的器物还见于嘉兴雀幕桥、海宁达泽庙等遗址,反映出这是一种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共同的信仰载体。崧泽文化陶器的装饰手法多样,以刻划纹、镂孔、漆绘最具特色。崧泽中晚期开始盛行刻划纹,常见于罐、壶、杯、器盖、纺轮之上,构***繁复,富于变化,或称为编织纹。圆和弧边三角组合而成的镂孔纹样则是崧泽文化晚期的时代特征,部分陶器上还堆塑有鱼、兽等形象。一些制作精美的黑陶杯、豆等陶器上涂抹有朱漆或红彩,说明当时可能有尚红的礼俗
三.美石•通灵•礼仪
崧泽文化出土的玉器总体数量不多,玉器种类也较简单,除了马家浜文化的继续使用,新出现了条形璜、半壁形璜、环形饰、镯、片坠、玉龙、玉钺等器类。从功能来看,多为附着于身体的装饰用玉,一般单体成件使用,但玉钺的出土说明此时也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玉礼器。取材上,崧泽文化玉器一改马家浜文化时期以玉髓等美石作为原料的传统,而主要采用了透闪石与阳起石系列的软玉,与良渚文化玉器基本一致。在加工技术上,主要采用以解玉砂为介质的间接加工法,线切割、锯切割、管钻是玉器成型的主要手段,玉器的表面抛光液相当成熟,也与良渚文化一致。崧泽文化的玉器基本为扁薄体,一般采用单体成型的片状加工工艺,这与马家浜文化的制作过程,有相似之处,而与后来的良渚文化玉器,首先完成柱形坯体的制作工艺有较大的区别。崧泽文化在玉材辨识和玉器加工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良渚玉器的辉煌奠定了基础。玉璜大多作为挂饰,往往是身份较高的女性的标志。马家浜文化晚期和崧泽文化早期多见条形璜,在材质上常见玛瑙,多以琢打成型。崧泽文化中期以后逐渐发展成薄片状的桥形璜和半璧形璜,多以软玉制成。玉是崧泽文化时期的一种重要的装饰玉器,主要为耳饰,有石英和透闪石软玉两种材质,崧泽文化早期多见,晚期逐渐式微。此外,还有环形饰、玉镯、玉管和隧孔珠等玉器种类,数量不多。崧泽文化的片形坠饰是崧泽文化最主要的挂饰,具有较强的文化和时代特征,可分为圆环形玉饰、圆片形玉饰、梯形玉饰、舌形玉饰、三角形玉饰等形态,大多有一小钻孔,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的头部和胸颈部。崧泽文化晚期九件龙首形玉器的展出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桐乡普安桥的圆雕玉龙首和海宁达泽庙的浮雕玉龙首,应是龙首形玉器的早期形式;随后发展为以圆雕刻画龙首并用圆环象征龙身的形态,如海盐仙坛庙的圆雕龙首玉环和余杭后头山的圆雕龙首玉环。龙首纹玉器的出现应是崧泽晚期长江下游与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交流的结果(***30-37)。石器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代表了某一地区的经济传统与生产力水平,也是文化特征的主要标志物之一。崧泽文化的石器种类主要有石钺、石锛、石凿、石犁、燕翼形石刀(耘田器)、石镰等。崧泽文化时期,石钺广泛存在于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的同时期史前文化中,到崧泽文化的中晚期开始出现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玉钺。石犁的出现则是犁耕农业的重要标志,反应了崧泽文化的农耕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文明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