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篇1
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
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
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
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江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
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不见家。
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
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
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
少年行篇2
会说话的猪
记忆最初的海子是个高而清癯喜欢穿白衬衫的邻家男孩,留着一头天生黄色短发,常被误认为是不良少年,笑起来痴痴傻傻。刚见他那会儿,是在学校空旷的操场上,那时候他正和我的绝对死***顺子在一起乐此不疲地趴在锈迹斑斑的单杠上控诉着考试的不必要和讥讽某位老师鲜为人知的怪癖。
我当时认为海子也只是我青春里的匆匆过客,后来海子却成了我青春里的最佳配角。
历史课上,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们不甘不愿地做起了一望无际的历史题,“感谢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免费回顾历史的机会。”海子没精打采地抱怨着。后面一干人等百无聊赖地谈天说地,我瞄了一眼海子的试卷,旋即惊恐道:“小子,刘邦三顾茅庐,三英战吕蒙?”海子立即戴上眼镜像个考古学家一样,“抱歉,一时失误。”他傻笑着挠挠头。
“兄弟,你真是一头又瘦又笨的猪啊。”我咯咯地笑着说。
“你只说对了一半,我还是一只会说话的猪。”
我的泡面我做主
夕阳衔山的时刻,画屏天畔,晚霞似火。海子没有与我们一起参加自习研讨会,也没有和我们一起去L中餐厅吃晚餐。我和小姜对视一眼,心领神会。
在暮色的掩护下,海子窃贼般偷偷摸摸地护送一碗泡面回到了寝室,在他进门的那一刻,小姜伸出他粗壮有力的右手拍拍海子,海子机械地回了头,讶异不已,我和小姜伸出手表示交出来大家一起享用的意思。
“你们别动,我的泡面我做主。”他左手护面,右手向前,表情痛苦不堪。
我和小姜对视一眼,摇摇头,冷笑了几声。他见势不妙,连连后退,“好了,看在你们没吃过的份上,就给你们。”他一脸不舍地闭目相送,我和小姜一左一右小心翼翼地接过。海子趁机转过身,甩甩被烫过的手,还呶呶不休地让我们嘴下留情。
在他忐忑不安地回头的时候,碗里只剩下汤,于是他怒不可遏地朝不知是谁的床底抽出一只崭新的拖鞋向我们凌空劈来……
白天不懂夜的黑
进入新校园的那一年,我和海子沮丧地发现高中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丰富多彩,相反竞争日益激烈,每天起早贪黑,忙得焦头烂额还会落后,我和海子碰面的次数也随之减少。
我们都年少轻狂地以为自己百毒不侵,无所不能,能够征服全世界,直到那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周六的晚上,学校处于无课状态,我和海子大摇大摆地踩着凉拖,背着双肩包,海子偏执地穿着一件白衬衫,衣服上装着微笑的柯南,他吃着廉价的冰棍,摇头晃脑地哼着苏打绿的歌曲,脸上的白色呈病态。
“小子,你是不是上次的模拟考又栽跟头了?整天面色凝重得像生吞了一颗臭鸡蛋似的。”我扭过头看着此时吃兴正酣的海子。
“哪有?”他又指指上空,“现在什么时候?”
“什么意思?”我被他问得一头雾水。
“你不懂我的悲伤就好像白天不懂夜的黑。”海子傻兮兮地笑着向前跑了几步,我没好气地跟上去暴揍了他一顿。
天空不要掉眼泪
十月的那几天,海子就像人间蒸发一样销声匿迹,而那时的我们已贵为高二生。
舍长阿尘呼呼大睡的时候,我趴在宿舍前的围墙上,海子像个重刑犯一样迈着沉重而缓慢的步子向我走来,他面色沉重,嘴角失了往日的俏皮,“兄弟,我明天要走了。”
“噢,怎么回事?”我还是朝前看,“那还回来吗?”
“我要休学了。”他轻描淡写道,“也许会回来,也许不回来。对了,还有这本书。”他拉开背包拉链,发出沙沙的摩擦声,把那本熟睡中的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递到我的手里,“这本书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
海子没有再试***说什么,拍拍我的肩然后转身离去。我望着手中的书,纸页在晚风的戏弄下上下翻叠,发出的声好像是在哭诉。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时间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走过,海子也没有再回到这个令他诞梦又碎梦的逐梦之地,在外面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而我就在高三的激流中滚来滚去,险中求生。
我们都以为青春如诗,那些被赋予青春之义的伤痛永远刻骨铭心,只不过后来的我们才会明白那只不过是调皮的时光在给我们挠痒。
六月末,海子打电话给我说要隆重邀请我参观母校,我欣然应允。见到他的时候,我们相互碰拳。他没有实质上的变化,高而瘦削,一脸傻笑,喜欢穿白衬衫。一路上我跟他说未来真的好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他一脸傻笑着说:“放心吧,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学校后的空地上杂草丛生,前方是老教学楼,我们曾经上课的地方。那些单杠像一个个饱经岁月风霜的老者,墙边有几株长相可爱的紫色小花,瞬间斑斓了那儿的小小世界。
“嘿,快看!”海子欣喜若狂地从草丛里捡起一支笔,“这不是你展示你高超转笔技术失手让它跑掉的那支吗?”
少年行篇3
一、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涵义
美国学者Dennis V. Ary等人认为:青少年危险行为包括几个危害健康、安宁和个体积极发展的行为的不同子集。一个子集包括诸如滥用酒精、反常行为和使用违禁药物等违背社会和法律规范,以及经常引起他人和社会制裁的行为,这些行为传统上是指问题行为;另外一个子集是指那些危害健康但不违和法律规范或导致社会制裁的行为,诸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不当的体育锻炼等,这些行为被称为健康危险行为。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提出,青少年危险行为包括吸烟、酗酒、药物滥用、过早的不安全的、不合理的膳食、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各种导致意外伤害的行为,这些行为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青少年现在及将来的健康,被统称为“健康危险行为”。
我国学者周凯、叶广俊认为青少年危险行为包括“吸烟、酗酒、药物滥用、过早的不安全的、不合理的膳食、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各种导致意外伤害的行为等”。
综合国内外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研究结果,笔者将青少年危险行为定义为在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符合或违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对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主要包括意外伤害和有意伤害相关行为、自杀行为、吸烟行为、酒精和非法麻醉品及其他的滥用行为、过早的不安全的、不当的减肥行为等。
二、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特点
首先,青少年危险行为具有性别差异。针对不同的青少年危险行为,不同性别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表现。余小鸣等人在对有意伤害危险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京津两地中学生的打架行为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在自杀意念上,北京男生也显著高于女生。张会来等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调查发现,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健康行为上有性别差异,女生在自杀事实上少于男生,男生在暴力行为、吸烟、饮酒等方面多于女生。美国中学生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特点,男生在吸烟、酒精及其他药品的滥用、酒后驾车、的数量等方面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减肥行为上多于男生。
其次,青少年危险行为具有群集丛生性的特点,即青少年一种类型危险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外一种类型危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参与了诸如饮酒、吸烟和服用违禁药物的危险行为时,也倾向于参与危险的。具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更可能出现性生活混乱、学业不良和暴力等问题行为,而药物滥用行为经常会引发辍学、不当的、暴力攻击等行为。
三、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危害
首先,青少年危险行为直接对青少年的健康产生威胁。有研究表明,意外伤害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青少年致伤残的主要原因和城市中小学生的重要死因。吸烟、饮酒行为不仅会使青少年内脏器官受到严重损害,还会干扰、卵巢的正常发育。另外,青少年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在烟、酒(特别是酒)的刺激下因感情冲动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对行为施与人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其次,青少年危险行为对成年后的生活方式有着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专家们估计到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发展中国家死于生活方式疾病的人数,将从现在的占死亡人数的45%上升到60%。我国1996年公布的统计数据亦显示,“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损伤等,而控制和降低疾病危害的关键且易行的措施是改善个体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诸多的研究已经发现,人类的许多成年期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与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常自幼形成,发病始于青少年期,如不加干预,多数可持续终生。目前,危险行为的发生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而且吸烟、饮酒等行为与成年期的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关系密切。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向成年转型阶段,青少年时期养成的许多行为和态度会伴随他们很长时间,甚至终生。
再次,青少年危险行为对个体的发展有危害。因为,具有多种危险行为的青少年,其思维方式、行为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些研究已经表明,青少年吸烟年龄越早,发生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可能性就越大,15岁以前开始吸烟的青少年,到25岁以后患肺癌的是不吸烟的27倍;青少年危险的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则更明显,第一次年龄趋小和第一次结婚年龄延迟的倾向使青少年可以有多个,使其不能充分预防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即出现越早,出现非意愿怀孕、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就越大;经常饮酒不但会使青少年形成对酒精的依赖,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不适,而且还使青少年处于各种危险的边缘;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盲目的减肥不仅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甚至还会危害到青少年的生命健康。
最后,青少年危险行为对社会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青少年的危险行为虽然会受到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它反过来也会对家庭、社会产生反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对个体从童年期到成年期的跟踪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行为问题与后来的行为有很高的相关。危险行为可能是反叛或退缩等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若不能及时纠正,将可能形成人格,日后成为犯罪成人。另外,吸烟、饮酒以及成瘾类药物滥用不仅影响到青少年及他们家庭的经济和健康,还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甚至还会引发暴力行为、意外伤害、自杀和杀人倾向等,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潜在的疾病负荷和未来劳动力的损失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将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少年行篇4
【关键词】 自杀;自杀理论;影响因素;心理干预与***
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自杀率的迅速增长的现状,是促使心理工作者加大对这一现象的研究的现实原因。据英格兰和威尔士统计,在15~24岁年龄组中,自杀在其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美国10~2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二位的致死原因(第一位是意外事故),自1950年以来,美国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3倍,85%的青少年想过自杀,其中50%列出过自杀计划;日本自1950年后一直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其青少年自杀率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也比较严重,在我国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的自杀死亡数字中,青少年(15~24岁)自杀死亡率高居所有35个提交国家的第二位,有资料甚至称,自1998年后,自杀就成为我国15~24岁组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自杀行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自杀动机明显,绝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前遭受强大心理压力和巨大精神刺激。(2)自杀过程短暂,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自杀者潜伏期最短只有几分钟,一般为1~6个小时,可见青少年自杀的潜伏期极短,突发性很强,较难预防和控制。(3)致死率高,危害性大,有研究资料称,青少年自杀成功率在85%以上,给本人和家庭造成巨大悲剧。
一、自杀理论和假说
1.“自杀的潜在倾向”说。其典型代表是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所谓“自杀潜势”,即死的本能,只是其强弱程度因人而异罢了。这种潜在倾向的强度在婴幼儿时候即已形成,其成因是家庭环境给个人造成的恐惧、忧虑、失意及爱憎,那些因各自的欠缺而自卑的人具有相当的自杀潜在倾向;反之,自杀潜在倾向较小。
2.“自杀的遗传本源”假说。即由父母直接传递给子嗣的自我毁灭的倾向和特性,成为一种生理机制,处于半自发状态,使后代一旦处于相同情境时即做出与前辈相同的举动来。观察也似乎真的表明这种遗传的存在:自杀在某个家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甚至连自杀的方式都一样,有的家庭的自杀者喜欢上吊;有的家庭则喜欢窒息或跳崖。
3.“自杀是社会模仿”的理论。持这一理论观点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尔・塔尔德。认为自杀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在天生易受他人影响、特别是受自杀意愿影响的人当中格外普通。有事例证实不同的自杀者总是相互模仿,甚至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曾经在德国一家医院的一个黑洞洞的过道里,有15个病人相继吊死在同一个挂钩上,拔掉挂沟后,自杀随之消失。
4.“自杀与社会现实有关”。持这一观点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米尔・杜尔凯姆。杜尔凯姆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据说明:自杀不能用个人的形式加以解释,从自杀的社会环境(包括***治生活、、婚姻家庭、职业集团、经济活动)中,才能找到某个人自杀的根源和背景。根据诱发自杀的不同社会根源,杜尔凯姆将自杀分为三类:利己型、利他型、***型。按照他的解释,利己型自杀是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以至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利他型自杀是个人为某种信仰或团体竭尽忠诚而献出生命;***型自杀则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个人感到社会适应不良甚至适应困难而产生极大恐慌、困惑时所致。
二、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探索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个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的自杀行为,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遗传因素也被发现是引起青少年自杀的可能原因之一。鉴于青少年自杀行为原因的复杂性,不妨采用分层次的方法一一加以剖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可以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影响。先天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因素,包括一些先天的能引起自杀冲动的疾病,主要是指先天的精神疾病;有关的后天因素,又可以分为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分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架构,即将个体所处的环境分为微环境、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来加以分析。
1.微系统指个体和他的家庭。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是引起其自杀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场所,家庭成员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群之一。家庭环境主要在两个方面对青少年自杀行为有很大影响:一是作为直接诱因,引起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如家庭成员之间的激烈冲突、家庭突发事件(家庭成员的突然死亡等);二是一些家庭不良因子长期、潜在的影响,导致青少年产生人格缺陷和自杀倾向,在遭遇失恋、考试失败等应激事件时便会更易激发自杀行为,这也许是更为本质的影响因素。
2.中间系统包括学校、同伴、生活的社区环境等。学校是影响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其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校缺乏对青少年进行的必要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导致青少年生命意识的缺乏,更易产生轻生念头。
(2)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不断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片面强调“分数至上”,甚至灌输“学习不好就是坏学生”的思想,往往使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就产生绝望的思想,导致轻生行为。
(3)教育者(主要是老师)在青少年眼中处于崇高的地位,如果缺乏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甚至有思想观念和人格的缺陷,其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心理创伤,导致青少年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引起自杀行为。
3.外层系统和宏系统主要是指社会观念和历史文化因素 。这一系统强调文化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形态,对其内的个体有持续的、潜在的影响。如在日本由于宣扬“武士道“精神,所以日本社会是比较鼓励,起码是默认自杀行为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某些信仰***教的国家,由于***教认为自杀的人是不能升入天堂,只能永远在地狱受苦,不认可自杀,这些国家自杀率较低。研究资料也证实,这同样适用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地域分布特征。
三、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防
现下国外的预防自杀的工作常常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很难产生明显的预防效果,还浪费了大量资源,国内的预防体制尚不健全,预防青少年自杀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并且需要不同机构采取协调行动。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可以采取科学的理论和***手段,更为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自杀。
1.建立青少年自杀急救热线,建立防止青少年自杀的疏通渠道。对有自杀倾向者的咨询干预策略可以控制和转移当事人自杀的爆发性、冲动性情绪。热线电话让其自杀之前有倾述内心苦痛的场所,又符合尊重个人隐私的特点。青少年自杀行为往往是冲动性的,当事人甚至在刚刚采取自杀手段时就已经后悔,以各种方式向外界求救。在青少年决定自杀后到自杀实施前的阶段是非常宝贵,采取适当措施是可以预防其自杀。
2.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纠正服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运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手段,帮助青少年摆脱心理问题和疾病,从而很好的预防自杀行为。常用的心理诊治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小组咨询”。心理咨询师与10~12个咨询者一起进行互相观察、了解、谈心、探讨等,这样可以从他人和自己的经历中学会应对策略,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回复心理健康;“认知行为咨询”。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帮助咨询者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和认识事物,以新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破解心灵症结;“药物***”。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精神***症等由大脑功能紊乱引起的病症。
如果这些病症得不到改善,那么要控制自杀行为是不可能,但是药物***阻止自杀的效果并不显著;“家庭咨询”,要求家庭的全部成员或主要成员参与咨询,从中学会如何关爱、理解、交流,满足每个成员的情感及其他需要,改善家庭气氛与环境,这对青少年尤为有效;还有许多心理学家提出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应用到这一方面,如“系统脱敏法”,“催眠***”等。
3.对青少年自杀未遂者的***。青少年自杀未遂者可能因为有过自杀史而怕有罪恶感,害怕被其他人耻笑,从而再次产生自杀念头,心理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这一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重树生活信心,摆脱自杀阴影。
参考文献
[1]Michael Kerfoot etal.Brief family infervention in adolescents who deliberately self-harm.Journal of the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1997,90:484~486
[2]吴增强.青少年自杀预防的若干对策.热点讨论.2001(6):40
[3]兰建平.青少年自杀与家庭干预.中国学校卫生.2000(5):421
[4]北京回龙观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2003年3月22-24日举办的“卫生部/WTO预防自杀讲习班”的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295
[5]解荣章,马芳,朱丽华.青少年自杀及预防对策.中国健康教育.2002(3):176~177
[6]徐泽虹.青少年学生自杀的社会心理干预.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0~22
少年行篇5
由于近年青少年锦标赛的成功举办,加上各地方学校、少年宫的大力支持以及众多青少年模型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与往年相比,2015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无论是参赛队伍还是运动员人数均创历届之最。其中,仅北京地区就派出了16支代表队参赛。
本次比赛共设29个参赛项目,个别比赛项目报名人数激增。如P3A无线电遥控特技模型飞机项目的参赛人数达到83人,几乎是2014年参赛人数的两倍。如此多的选手,加剧了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说明模型运动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普及程度正在提高。
小将苦练身手不凡
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已是第三次在红寺堡举办。与往届比赛相比,出现了不少新面孔并崭露头角。在P3C遥控特技模型直升机比赛时,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第一轮比赛很多代表队选择了弃权,但来自北京的郭智博同学仍然坚持比赛,并最终取得了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比赛中,他使用亚拓T-REX 800E模型直升机。面对这个“大家伙”,郭智博操纵起来得心应手。其实,早在2014年,这位“最萌模型飞手”就已在北京举办的A1-HOBBY飞行聚会上展示过其在模型直升机花式飞行上的功底。与上次见面相比,他不仅个头长高了,皮肤也晒黑了,这都是日常训练留下的“痕迹”。为了这次比赛,郭智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其父亲的支持下,他每周都能保证一定的时间训练。这次比赛前,为了避免模型在运输途中损坏,他们还全家出动,从北京开车带着模型来到红寺堡。在家人的陪伴下,郭智博用成绩证明了实力,并不断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行――让全世界知道自己的名字。
参赛项目趋向专一
往届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各代表队会让每名队员尽可能多地申报比赛项目。但随着模型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的参与,这种“广撒网”的参赛模式就显得有些过时,反而不如针对某一项目专注训练效果好。在P3R-T遥控模型直升机任务飞行比赛中,来自北京朝阳的代表队分别包揽了该项目个人及团体前三名。据了解,朝阳代表队的参赛队员在日常训练时就专门针对该项目进行练习。与之相比,某代表队参加了并不了解的项目,现场又没有熟悉该项目的专业辅导老师指导,结果成绩十分不理想。由此可见,有针对性地选择参赛项目,才能取得好成绩。
裁判改革要求更高
锦标赛级别高、参赛队员水平高、各代表队间的竞争就更激烈。为保证比赛公平、公正地进行,必须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裁判队伍,尤其是在一些具有主观评分的项目上,更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裁判执裁。此外,本次大赛对裁判员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突出服务意识,而不仅仅是比赛的参与者。
为了能将这项赛事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本届大赛的裁判不仅要评判比赛成绩,更努力成为赛事推广的有力引导者。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服务比赛”这一理念,每天比赛结束后裁判们都会举行例会,对当天的比赛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并讨论改进方法。此外,裁判组还针对第二天的比赛做好赛前规划,并由各项目裁判长制定注意事项,将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位参与该项比赛的裁判身上。
大赛的总裁判长张世光表示,为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每名裁判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保证比赛结果的公平、公开,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在参赛选手及观众面前体现出裁判员应有的良好素质和专业素养。
发现问题查找原因
2015年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已经顺利落下帷幕。作为曾以运动员身份参加过这项赛事的来说,再次以不同的身份来到比赛现场,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首先,参赛队员水平两级分化严重。这与训练方法正确与否有很大关系,因为错误的训练方法往往会在学生实践中表现出来。以模型火箭比赛为例,有些参赛队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模型发射架滑轨的调整都无法***完成。制定训练方法需依靠专业模型辅导老师,而目前我国青少年模型运动开展中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模型辅导老师。包括北京在内的一线城市,很多学校的模型辅导老师都是由体育老师兼任,更何况二三线城市,这样将很难保证日常训练的质量。
少年行篇6
时间彷佛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不知不觉中,又迎来了我们组值日。你会发现,每一次值日,锻炼得不仅是我们的能力,校园里还传递着同学之间温暖的真情。星期一的主路上散布着很多树叶,虽不能称密密麻麻,也不能说是星星点点,我班有不少做完自己份内工作的同学自发来到卫生区,弯下腰,拿起扫把默默地扫起来,他们并不奢望得到赞美,只想帮助同学,为班级出一份力,为美化校园作一份贡献,仅此而已。这份同学们的真情就这样传递着,身边的真情很温暖。
身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在值日中,同学们发现了身边的善良举动。我们班人数多,值日面积大,而大扫把有限,值日总免不了借扫把,而借扫把的班级不同。每天早晨、中午,去借扫把,心中总有些纠结:他们班会借给我吗?而每次借扫把的话一出口,其他班的同学们总是二话不说地把扫把递到值日同学的手里。他们不曾抱怨,不厌其烦地把扫把递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这种善举就这样延续着,身边的善举很感动人心。
我们的校园环境优美,现在正值春天校园中嫩叶吐绿,鲜花盛开,一片生机勃勃。值日同学使我们的校园更美了,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让校园更干净,更是因为值日同学希望校园美丽的那份心源于行动,那弯下腰的姿势,踮起脚擦灰的认真动作,都传达出他们对学校浓浓的爱。面对我们值日同学的辛苦付出,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以不乱扔垃圾等行动支持着我们,这不就是大家心更美的真实表现吗?
校园里不是缺少真善美,身边也不是缺少真善美,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你发现身边的真诚、善良和美好了吗?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心灵里播种真善美的种子,让我们的祖国更加文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少年行真善美演讲稿(二)
真善美三个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什么是真善美,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让我理解,就是真诚、善良和美德,就是对他人具有关爱之心、谦卑之心、赞美之心、包容之心、感恩之心。
小时侯,最早对于真善美的理解是从书上感知的,总觉得似乎离我很远;长大后才知道,生活中的真善美时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发现它,是因为缺少了一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缺少了一颗感悟真善美的心!
陈玉芳同志,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员。她自幼是一名孤儿,从小就沐浴着他人和社会的关爱,从此她懂得了感恩;她身为一个母亲,用母爱让孤残儿童重新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从此她拥有了亲情;她创办特殊教育学校,教给孤残儿童文化知识和生存技能,从此她得到了回报;她作为一名村干部,为人和善,处事公道,从此她获得了赞美。20多年来,她凭着对***的忠诚,怀着对孤残儿童的一颗爱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朴素情感,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真善美的内涵。她的付出与坚持,终于让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实现了人生价值。
陈玉芳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了洗礼。从陈玉芳的身上,我看到了真善美的魅力。她的魅力不在青春妙龄,因为她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魅力不在婀娜身材,她并没有高挑的个子;她的魅力不在华丽的外表,她衣着打扮朴素;她的魅力也不在言辞,她从来没有过豪言壮语……而她的魅力,在于她的付出与坚持,在于她的善良与善举,在于她内在的美德!
作为一名***员干部,我要以陈玉芳同志为镜子,经常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差距,自觉加强***性修养,用知识锤炼自己的内在实力,用爱心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把陈玉芳身上这种真善美和精气神,渗透到自己的思想深处,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中,使之成为我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
朋友们!菊花既清何妨瘦,梅花已廉何畏寒。它道出了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应该具备的品质;真诚、善良、美德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希望大家都能像陈玉芳那样,用我们的真诚、善良和美德,对群众常怀关爱之心,对他人常怀包容之心,对成功常怀赞美之心,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人人都能争做一名对***忠诚、履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纪检监察干部,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少年行真善美演讲稿(三)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
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你不信吗?请打开你的心窗,请擦亮你的眼睛,随着我的话语,来感受感受我们身边的真善美吧!
就读于峡江职业高中的曾菲菲,大家不陌生吧!这位16岁女孩,居然能够在课余时间,为家里种地、打农药、施化肥……能干许多农村男青年都不会干的农活;为家里开荒、种蔬菜、卖蔬菜……能干许多农村妇女都干不好的事;她每天要做饭、洗衣服、忙家务,还要按时上学……在同学的眼中,她就是坚强和能干的代名词。
曾菲菲,好样的!她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一个老弱病少的五口之家。这难道不是“真”吗?
“真”就在我们身边!父亲忙碌的身影,母亲勤快的双手;老师谆谆的教诲,同学亲切地关怀……这难道不是“真”吗?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赞美;一声“谢谢”,一声“你好”,一声“再见” ……这难道不是“真”吗!“真”就在生活中,“真”就在我们身边,“真”就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
有一天傍晚,天下着雨,在一个陌生的小镇,我的自行车的车胎被扎了。看着天色渐渐黑下来,我心里非常着急。猛然间,我看见马路边有一个修车摊;这时,我好像看见了救星一样,急忙奔了过去。
“怎么哪,小姑娘,车坏了吗?快推过来,我来看看。”修车师傅热情地对我说。“是!——可是,我……我没有带钱”我羞红着脸,吞吞吐吐地,一句话也说不好。“没有关系,出门在外,谁能不遇到点儿急事呢!”他一边说着,一边蹲下身子帮我修车;不一会儿,车就修好了。我感激地接过车,竟然不知说什么好。
多么好的师傅啊!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但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却给了我最需要的帮助。这难道不是“善”吗?
“善”就在我们身边!你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说声“对不起”,这就是“善”;别人看见你忧愁,走过来安慰你,这就是“善”;你看见小孩子摔一跤,牵她起来,这就是“善”;他看见一棵小树歪倒,扶他起来,这就是“善”;看到邪恶就感到愤怒,看到正义就感到痛快,看到真情就热泪盈眶,这就是“善”;在教室捡一片纸屑,在路上捡一片果皮,进家门做一件家务,这就是“善”……“人之初,性本善”啊!
美学大师罗丹说得好:“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请擦亮眼睛,请敞开心灵吧!这时,你就会立即发现:美,就在我们眼前!
早晨,朝阳喷破而起,光芒四身射。顿时万物复苏,鸟声噪动,人声鼎沸,多美的情景啊!
夜晚,明月升空,月光播放每一个角落,眠歌声声;她正在安抚着辛勤劳作的每一个生灵。于是,美的乐章,瞬间,便奏出了和平而安详的夜。
春天,多么惬意的季节啊!她催开了枯木的新绿,她催开了花朵的芳艳,她催开了大地的生气。
夏天,多么热情的季节啊!她领来了灿烂绚丽的骄阳,领来了挺拔苍翠的树木,领来了奋进的脚步,领来了一支支昂扬的进行曲。
秋天,多么富丽的季节呀!她送来了如金的飘叶,送来了绵绵的秋雨,送来了丰收的笑脸,送来了拥有和充实。
冬天,多么洁静的季节呀!她带来了洁白的雪花,带来了素雅的天地,带来了胜利后的深思,带来了一张张厚重的压岁钱。
这些实实在在的美,难道我们看不出来吗?同学们,请使劲儿擦亮眼睛,请完全敞开心灵吧!这时,你就会发现:家里,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故事;学校,有同学间真诚的友情;社会,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情……
同学们,请使劲儿擦亮眼睛,请完全敞开心灵吧!这时,我们还能发现:我们的青春也是美丽的!青春拥有自信,青春拥有智慧,青春拥有激情,青春拥有幸福和浪漫:“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青年***发出豪迈的声音,他用激情和智慧,领导全国人民筑起了新中国的大厦!
少年行篇7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失衡 对青少年的影响
中***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0《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了,每出生100个0至4岁的女孩,相应会出生123.26个同年龄段的男生。如此发展下去,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至4000万,这个数字无疑在告诉着人们,中国男女比例推敲的现象已经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境地。其中,以部分高校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也不容小视,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男女比例也同样令人咋舌,在医学院,男女比例也同样达到了5:1,不过是女生居多,当然,这与医学院的专业是分不开的,下面,笔者将会具体分析男女比例失调对其成长行为的影响。
其一,在课堂学习中,男生女生之间的互补性学习会有所衰减。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从教育角度看,一般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思维方面各有所长,在男女比例较为平衡的学校或班级中,男生和女生可以在学习中相互借鉴,补短扬长,男生可以学习女生的细心,女生可以学习男生的镇定,这对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对于学生与异往组成家庭,都有很大的益处。
其二,在课外生活中,尤其是在学校、院系、班级的各类活动中,男生女生分工协作,各展其长,有助于同学们充分体会和张扬其性别意识和角色意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家庭生活中找准定位,各司其职,比较圆满地履行其社会角色,更好地完成其社会责任。
首先,在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也就是学生对“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认识方面,可能会出现偏差。一方面,当医学院的女生可能会不自信,从初中到医学院读中专或从高中考到医学院读大专,这些学生身边的同性增多,同性之间竞争增强,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那么客观。
其次,从发展心理这的角度讲,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对情感有需求,并培养爱的品质的阶段。但是,不管是在“女儿国”还是“和尚庙”,学生有异往的需求,却无法实现,久而久之,会有产生极端情况的可能:一方面,有的学生的情感需求会慢慢地变相从同往中获得,从而影响性取向;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不与异往,完全投入到学习中,有的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有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时,可能在择偶的标准定位,与异往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女性在就业率上绝不低于男性,但并不代表男女平等,所以,女性在就业方面与男性相比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在现实生活中性别限制,性别歧视不是很严重。
在医学院内,根据专业特点和男女比例的特点不难发现,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几乎占了全校师生的半数之多,这所以护理为主的专业,自然成了“女儿国”,国为护理专业自古以来就是女生的天下,在以前,护理专业是不允许招收男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逐渐接受了男护士的存在,但也是按照比例4%来招收的,所以首先学校应该通过一些报刊或网络媒体向社会宣传和普及男护士的优点。
所以,青少年男女比例对青少年成长行为影响主要体现在:课堂学习;课外生活;自我概念;性取向方面;中性化方面。
参考文献
少年行篇8
1997年至今大约5年时间内,中国大陆城市地区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产品、产业和话语三个层面上。
产品层面,是指流行文化领域内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手机短信文化、flash“闪客”文化和以qq为主的网络聊天文化,可以被视为是这一类现象的代表。
产业层面,是指以制造流行产品为主,或直接参与生产流行产品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文化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品绝大多数是非耐用品,受到时风变化的强烈影响,流行与否是产品能否售出的主要因素。比如最近5年来,在中国大陆青少年中流行的影视作品有《东京爱情故事》等日韩剧、《蜡笔小新》等卡通片、《不见不散》等贺岁电影、《大话西游》等“无厘头”电影,以及《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偶像剧。
话语层面,是指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语汇。流行话语并不像前两者具有物质载体,但却直接反映了流行品背后的意识形态。“酷”这一流行词语以及随后的high、in等流行形容词,集中反映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指向。对这些词汇的解读,是探寻当前青少年观念心态的一把钥匙。另一类流行话语则是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高频词。如“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网上评选活动所选出的“十大流行语”排行结果是:(1)9.11;(2)本·拉登;(3)申奥成功;(4)入世;(5)wto;(6)“翠花,上酸菜”;(7)出线;(8)qq;(9)反恐;(10)flash。(《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6日)其中有(6)、(8)、(10)三项属于青少年流行话语。这些词汇为当年的流行事物留下了社会语言学意义上的档案。
对于流行文化这一研究对象,我们所能进行的无非是跨时间的纵向比较和跨地区的横向比较。跨地区的流行文化比较虽然很有研究价值,但却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比如中日两国青少年流行文化比较研究。目前我们只能进行前一种跨时比较。对比1997年以前我国青少年中曾经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我们归纳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以下六个特点。
技术特点——依托网络、电脑、手机的流行文化现象
发达的技术本身并不能够产生流行,但却会迅速地被流行品所吸收。如果问起最近5年流行文化的变化,当代中国青少年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新鲜与惊奇。其中,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大大丰富了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
多媒体和印刷技术的发达、电脑和vcd的普及、超大纯平显示器的出现、动画制作工艺的日益精良等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这些新出现的声像技术强化了人们的视听感受,对诉诸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贡献良多。
[据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6-7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昆明及3个地级市、3个县城,对12所大学、21所中学的2710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课题组调查”),被调查的青少年“个人拥有或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电子物品(比例)为:收音机/随身听(75.9%),电视机(59.6%),录音机(50.5%),电脑(45.0%),照相机(37.5%),vcd机(35.7%),手机(31.9%),cd机(26.6%),电子游戏机(26.1%),组合音响(24.4%),录像机(23.3%),传呼机(20.8%),dvd机(11.8%),mp3机(7.4%)。]
毫不奇怪,声像技术首先被用于为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与“暴力”添彩。电视广告、影视作品和报刊出版物中的“美女”形象频繁出现,且精益求精,极尽“美容”之能事,以致于一位社会学者以“美女轰炸”来指称这种现象。“暴力”是能带给人们的另一途径。一度在中国大陆青少年中风靡一时的《黑客帝国》,以黑色的“酷”感将“暴力美学”发挥到了极致。而“星际争霸”、“反恐精英”等流行的电子、网络游戏,则让热衷其中的青少年们感受到使用“虚拟暴力”的兴奋。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84.6%的人上过网,其中51.6%的人玩过“网络游戏”;在“上网”玩游戏的人中,有44.7%的人主要玩有一定“暴力倾向”的“即时战略”类游戏(如“星际争霸”、“帝国时代”等)和“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如“三角洲”、“cs”等)。]
改变流行文化的另一因素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2002年初,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中国大陆地区上网人数达到2250万,其中35岁以下的占了83.84%,18岁到24岁的最多;同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更是达到1.714亿户的规模。前者是网络聊天、bbs、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流行文化的技术基础,而手机的广泛使用则推动了硬件方面手机款式的变换和软件方面短信息文化的出现。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上网”青少年中,有44.6%的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找人聊天”,“上网”聊过天的人占82.1%,通过聊天室、qq、bbs、虚拟社区等途径与人聊天的人占95.2%。]
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不仅带来新的电子交流方式,同时也为流行资讯提供了新的强大的传播工具,甚至网络本身就可以完成一次“流行”的全部过程。以《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文学”,就经历了一次由网络到出版到影视(兼有话剧等文艺形式)的流行过程。网络社区和网络聊天的繁荣则促成了新一套的流行话语,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中与流行文化相关的“翠花,上酸菜”、
【摘 要 题】和flash,都与网络有直接联系。
[“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被调查的青少年所选择的(限选10个)前10位词语中,有6个词语与网络流行文化有关,并分别排在1-6位:美眉(58.5%),qq(45.8%),翠花,上酸菜(42.2%),网虫(41.6%),伊妹儿(41.1%),网恋(40.8%);有69.2%的人平时说话或写东西时,使用过这类流行语。]
技术的发展也并不只是被动地让人们接受信息,平面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flas等等,喜欢艺术的普通人借之也能够获得某种表现力,并相应地形成了以该种技术为依托的流行文化。而手机短信作为双向互动式的流行文化,则在更大范围内受到青少年的欢迎。2001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发送的短信总量达159亿条,联通也达到30亿条,中国1.7亿手机用户平均每3天发送1条短信。由于短信发送的技术要求,每条只能发送160个英文字符,或者70个中文字符的内容。这种通信技术特点促成了短消息快捷、短促和简单的快餐式文化特征。
阶层特点——“小资”、“新人类”、“小众化”
圈子的亚文化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在最近5年出现的一大变化是阶层分化。作为社会分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反映,处于不同阶层的青少年开始形成各自流行的“亚文化”。
“小资”这一流行话语关键词,集中体现了青年阶层化的趋势。这个曾经被主流意识形态大加批判的历史词汇,被赋予了某种新的文化意义。那些在中国城市写字楼里忙碌的“白领青年”们在“小资”的旗帜下,找到了归属感和身份定位。“小资”这一城市主流消费群体的出现,带动了酒吧、健身、美容等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交场所决定了其欣赏品位:典雅、精致、舒适、绅士化、不落俗套,还有一点点“多愁善感”。将“小资”看作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可能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流行话语。事实上,它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形容词出现的频率也更高,比如说“你很小资”,但很少有人直接问“你是个小资吧?”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8.9%的人认为“小资”是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
“新人类”是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另一流行话语关键词。与之相关的是“新新人类”、“新某族”等一类称谓。比起“小资”来,“新人类”所指称的群体外延不明,其流行文化也很不容易把握,但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些价值指向:年轻、新潮、前卫、刺激、暴露、狂野、奢侈和叛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人类”在精神上或许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视为前辈,但在物质上绝对与当年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精神背道而驰。在《新周刊》进行的一项对“80年代出生者”和他们的父母“买东西时最看中的因素”的调查中,所给出的选项有:品牌、质量、款式、价格和其他。其中“孩子”更看中“款式”(占49.1%),父母更看中“质量”(占57.9%)。对款式的强烈追求,表明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人类”消费的炫耀性特征。这种炫耀性不在于与富豪们的财富相比,而在于对自己的品味的展示,在于对自己不甘落后于时尚潮流的追求能力的展示。
[“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穿名牌衣服的目的”,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4.2%的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穿给别人看,以免被人瞧不起”,有19.0%的人认为“主要是为了自己心里感到愉快”,有20.7%的人认为“既是为了给别人看,同时也为了自己心里感到愉快”,有36.8%的人认为“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同时也有面子”,4项合计占80.7%。]
“小资”与“新人类”占据了太多的媒体目光,以致于我们对其他阶层中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所知不详。比如城市“民工”青年、“蓝领”工人的流行文化取向如何?是否受到城市“白领青年”的文化取向的影响?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与阶层化相伴的另一现象是流行文化的“小众化”趋势。阶层化将社会金字塔纵向切割为一些层级,“小众化”则将某一层级再横向细分为许多板块。典型的“小众化”板块,比如“摇滚发烧友”、“欧洲电影俱乐部”、“dv摄影爱好者”等等,围绕这些流行文化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他们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交流模式,构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各个板块之间互有重叠,其互动关系也很复杂。这些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小众化”板块,虽然人数并不庞大,但却是更大范围内的大众流行文化策源地。比如20世纪80年代一些混迹于北京“摇滚小圈子”里的人物,后来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手。类似于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市场细分”,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研究也应当对“小众化”的“亚文化”进行细致的分类和考察。
地域特点——“韩流来袭”、京沪流行文化的退与进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依然摆脱不掉“后殖民时代”的背景。如果我们不考虑“后殖民”这一词汇所具有的帝国主义色彩,而将它定义为某一地区对另一地区的“文化输出”或“文化输入”,那么它就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层含义——正如一位青年作者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像港台明显那样说话,像韩国明星那样打扮,做出欧美明显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正在崇拜外国“明星”的人占28.8%、港台“明星”的占31.6%、大陆“明星”的只占6.2%、三者都有的占33.4%,正在崇拜影视界“明星”的人占37.2%、体育界“明星”的占23.3%、两者都有的占39.4%,正在崇拜活着的“明星”的人占68.3%。]
同1978年以后的其他时段一样,欧美和港台依然是中国大陆青少年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策源地。近5年所出现的新现象是“东洋”流行文化的狂飙突进。日、韩流行文化以彩妆、影视剧、劲舞表演等形式在中国城市青少年之中迅速风靡,以致有人惊呼“韩流来袭”。
对中国大陆引进的日、韩的流行文化元素需要区别分析。虽然仍有争议,但“彩发”至少被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反映了东亚国家青少年的“后殖民”心态,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中、日、韩三国尽管染发可选择的颜色多样,但绝大多数都以黄色为主。与此相反,日、韩剧中表现出的家庭亲情和生活气息,则反映了东亚国家重视人际情感的文化伦理。而nrg、h.o.t等劲歌热舞组合,则同欧美的摇滚乐队无异,都是以强烈迅猛的声色效果,冲击青少年的视听感受。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31.0%的人认为“哈日/哈韩”是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
与此同时,港台流行文化在内地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影响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尽管依然保持魅力,但早期的那种地域神秘感有所淡化,甚至消失了。“97回归”,结束了一个内地青少年唯“港式”流行文化为时尚的漫长时代,越来越多的流行产品由两岸、三地的创作者联手推出。
在欧美、日韩、港台作为中国大陆青少年流行文化“三大策源地”的格局下,京、沪两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当前内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另一地域特征:一方面中国大陆城市流行文化的既有传播路线:“欧美——日韩——港台——广东——内地”依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新的传播路线也逐渐形成,并在中国“入世”后有逐渐与前者形成分庭抗礼的势头——这就是东、西洋的外来流行文化直接经由京、沪两地向内地扩散的趋势。与此相伴,一些迹象已显示出:广东作为南方流行文化中转站的衰落,如早年曾经称雄广州歌坛的音乐人纷纷北上,另求发展。
[“课题组调查”大城市分组统计显示,当问及“您的同学中有没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人”,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有”的比例分别是:上海为83.7%,北京为80.5%,广州为71.7%;当问及“您的同学中是否有喜欢、崇拜某个‘明星’到了疯狂的程度”,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有”的比例分别是:北京为40.5%,上海为31.6%,广州为19.9%。
“课题组调查”大城市分组统计显示,对于模仿“明星”、或“与名人对话”这一类电视节目,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经常收看”的人北京占15.6%、上海占14.9%、广州占11.3%;对于“明星”的照片、签名、资料等,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经常收集”的人北京占24.4%、上海占22.1%、广州占13.5%。]
北京和上海在本土的流行文化生产方面出现了有退、有进
的变化。2000年初爆发的“王朔、金庸之争”,表露出20世纪90年代初风行一时的“新京味文化”在历经10年后的势微。王朔在著名的《我看金庸》一文最后写道:“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并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这么个俗法。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10年。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有论者认为,这件事的真正意义实际上正是中国大陆通俗文化的代言人向港台通俗文化的代言人,第一次站在对等条件上进行的一次象征性的挑战。其实质反映了双方在市场配额、势力范围方面的摩擦与冲突。这的确是一次象征性的挑战,但并非对等的。“北派”已经全面溃退,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以王朔为代表的“新京味”文化的最后挣扎。
上海则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浦东开发之后,迅速恢复了它60年多前的流行文化记忆,一股“怀旧”风尘借着各种形式,提醒着人们它曾经有过的风流和繁华。张爱玲、王安忆和陈丹燕等女作家以个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全中国的“小资”们提供了足够的“怀旧”想象的空间。而一批上海“新锐作家”、“美女作家”的作品,则让正在现代化和尚未现代化的中国人,强烈感受到已经现代化的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消费场所和跨国资本所在地的身份。这个中国“小资”的最大聚居地,即使在流行文化生产方面建树不多,也是最大的消费者。尽管一些流行品(如偶像剧《浪漫樱花》)的制作基地转移到了上海,但这座城市想要恢复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产业中心的地位,仍有待文化***策的放宽,以及在沪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生产特点——流行文化的产业化,及产业间的相互渗透
勿容质疑,流行文化已成为一种产业。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她还像个羞涩的小姑娘与市场眉来眼去,那么近5年来她同市场已经结成了一对情投意合的伴侣。正如音乐评论家金兆钧所言:“流行音乐仰仗着它自身的特质和它借以生存的市场之手顽强地向上生长。它在市场经济加都市化的大潮中如鱼得水,虽然仍是人微言轻,但已隐隐然将一张拥有巨大潜能的无烟工业的蓝***悬挂在空中。”除了流行音乐,影视、出版、服饰、美容等流行文化产业在中国大陆的这一时期已经走向成熟,形成从制作、推广到传播的一整套市场化机制,只是出于***治的考虑,有关管理部门对于还将渴望染指的资本排除在某些之外。
产业化促成了流行文化完全的商业化,原生的民间性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只是在“小众化”圈子和新生的网络空间存在着,商人们则时刻以资本的意志利用和改造着青少年流行文化。一旦某一事物由于偶发性的因素进入流行,制造该流行品的生产线就会开足马力,再被商人们以老练的娱乐营销手段迅速推向市场。越来越多的情况则是生产商直接“制造流行”。1957年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弥尔顿对当时流行文化的特征总结道:“普及的,短暂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浮夸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不难感觉到,我们正在进入这样的时代。
最近5年内,出现了不同流行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的趋势,最为明显的是出版业与影视业的双向互动。显然,进入流行品市场的资本不愿放弃任何可以谋利的机会,如果有一道流行大餐出现,各个行业都希望从中分得一块蛋糕。围绕着一种流行主产品会产生许多副产品,从而形成一个个流行产品的组合。《泰坦尼克》和《流星花园》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生猛个案。这两部影视片带动了vcd、卡带、画册、***书、“文化衫”、海报招贴画等一系列流行品。有时副产品的出现甚至会早于主产品,如2002年夏季“e.t.文化衫”的出现甚至早于影片《克隆人的入侵》。
产业化最终使资本的力量通过市场机制,将流行文化纳入了生产线式的商业流程。这无疑加速了流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同时也使流行品的流行周期缩短——这可能并不是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原先的流行品,而是因为流行文化产业内激烈的竞争和资本加速循环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娱乐界“新人辈出”、出版界“新作不断”、服装界“新款轮番上市”的现象。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产业化,同时也制造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帮助工业社会,完成其扩大再生产的全部过程。对此,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有过精彩的批判和分析。最近5年“消费主义”的出现,是以中国青年中部分群体迅速上升的购买力为背景的。变革中的当代中国社会重新培养了新的中产阶层,他们成为流行品消费的主力人群。另外,国家法定休闲时间的进一步增加,也为流行品市场的繁荣增加了助力。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每月的零花钱有1-50元的人占23.7%,51-100元的占18.2%,101-200元的占15.0%,201-300元的占8.7%,4项合计占65.6%。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得到2002年春节“压岁钱”101-300元的人占13.5%,301-500元的占12.3%,501-800元的占12.2%,801-1000元的占12.2%,1000元以上的18.8%,5项合计占69.0%;“压岁钱”全部由自己支配的人占50.5%。]
心理特点——时尚、幼稚和怀旧
正如没有人料到,在大红大紫的1997年,大街小巷传唱的竟是一首表达无奈心绪的《心太软》,流行文化背后的爆发原因殊难把握。流行文化的生产过程可以被产业化,然而流行什么,并不完全由商人说了算。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探寻流行文化背后的爆发原因提供了一种视角。下面我们尝试着分析近5年来,较具代表性的三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背后的心理特征:时尚、幼稚和怀旧。
从汉语语源看,“时尚”就是“时风所尚”,与“流行”一词的定义雷同。但“时尚”又与“流行”有重要的区别。“时尚”具有前卫性、区别性和消费性特征,这是大范围的流行文化所不具备的。“时尚”往往是引领流行潮流的群体所崇尚的品位和风格,这是其前卫性;追求时尚的心理有意与社会其他群体区别开来,遵循着“人无我有”的原则,这是其区别性;时尚物品往往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产品,因而也就具有消费性。
“时尚”与“流行”具有共生和互斥的双重关系。在某一物品由时尚走向更大范围的流行时,同时也会成为时尚所扬弃的对象。在爆得大名之前,王家卫的影片很受到一些“小资”青年的喜爱,而《花样年华》迅速走红之后,王本人从一个有些另类的香港导演,成为大众娱乐界的明星人物,其作品也就显得不够那么“小资”了,再谈王家卫,已经有媚俗的嫌疑。时尚心理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可以与阶层化的特征结合起来分析。
“幼稚”是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中一种看似反常的心理特征。相关的现象之一是《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一批日本卡通片畅销一时,各大购物网站都将其放到了推荐排行榜上。奇怪的是,这些动画片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也在已经成人的青年中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现象之二是《射雕英雄传》、《丁丁历险记》、蔡琴歌曲等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品,也在各大音像店长期热卖。这些流行品帮助今天的中国青年,回忆起他们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最爱。
不能否认这些流行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但它们之所以能够流行
,仅靠艺术魅力还不够。支持这些流行品市场的是青年人中一种“不愿长大”的社会心态,他们刻意地去回避矛盾,希望退缩到从前安宁的状态中。其背后则表达了部分青少年对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的迷惘、无奈和不知所措。“幼稚”和回忆多少可以帮助他们暂时忘掉这一切,陶醉于想象之中与童年的记忆。网上一位作者评论道:“成人世界借助漫画与卡通,缓解了现实的紧张和焦虑。他们的心被想象力的温暖包围着。于是,你可以不长大、不挣钱、不要老婆,也不考虑未来。你可以尽情地在戏谑和游戏中快乐地生活着,和那些猫猫狗狗一样,单纯而愉快地观望世界。”
《老照片》等“怀旧”流行风潮貌似回忆,其实是对历史的想象。“怀旧”这一主题彰显了这一时期中国青年的“世纪末情结”。这些生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人们,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精心筛选后将片段放大,尽管变形也在所不惜。“怀旧”流行品的主流是上个世纪民国时代中国城市的流风余韵,如20年代的“京华”、30年代的“金陵”和40年代的“海上花”。尽管了无痕,“小资”们还是陶醉在自己幻想的凄凉、美丽的沧桑感中,并在那些梦幻般的历史碎片中找到了往日的自己,从而完成了一次身份定位。他们一边可以端坐在万航渡路上的百乐门舞厅里,捕捉旧世纪30年代的莺歌燕舞;也可以徜徉在90年代的淮海路上,感受时髦女郎追赶流行的脚步。而20世纪那些宏大的历史主题,如民族存亡、文化启蒙、民主***则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
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喜欢“怀旧”。“新人类”就无旧可怀,他们的眼光总是指向最新鲜的事物。而对于那些还在为生存挣扎的年轻人来说,“怀旧”真是一种奢侈而荒唐的行为。
意识形态特点——市场经济社会的“消费主义”与思潮的多元化
[“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只要我喜欢,价格再贵的东西我都会想办法买下来”这一观点,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6.7%的人表示“完全同意”,有17.3%的人表示“比较同意”,有28.0%的人表示“一般”(无所谓),3项合计占52%。]
与20年前邓丽君歌曲对坚冰一块的意识形态的突破相对比,今天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更多地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其***治色彩已经大为淡化,“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今天市场经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些研究表明,消费意识在新一代青少年的意识结构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他们的购买行为已经再清楚不过地体现了其消费举动背后所暗含着的意念。一份时尚刊物口号式的广告词,清楚、简洁地表达了这一时期“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
新新mm(美眉)新进化论——
mm比真理可爱
社会要中兴,消费是中心
快乐无罪,花钱有理
好好时尚,天天向上
生活是一种消费,时尚是一场恋爱
爱消费,不要浪费
要资讯,你不要太逊
右手拼命工作,左手拼命刷卡
大脑指挥赚钱,小脑指挥花钱
眼睛想旅行,鼻子要恋爱,舌头想跳舞……
打折比率决定我们的智商高低,消费地***组成我们的大脑沟回
我们零储蓄,我们零压力,我们与快乐——零距离……
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绕着mm转
美眉第二期即将出街,随刊附送超值快乐大礼包!
[“课题组调查”显示,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花钱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33.1%的人回答“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有12.7%的人回答“几乎什么都不想”,有4.1%的人回答“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3项合计占49.9%。]
“消费主义”之外,今天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还表现出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特征。一位作家在描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青年时,曾用了“众生喧哗”一词。以下列举近年来在流行文化中有所表现的几种思潮。
1996年以后,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情绪在青年中涌动,而1999年的“5.8事件”更是激起了富有“民族主义”含义的文化产品的流行,比如印有“打倒北约”的“文化衫”和一款根据朝鲜战争改编的国产电子游戏。
“左派”思想也以新的面孔在流行文化领域找到了一席之地。2000年5月,北京音乐人张广天以他执导的《切·格瓦拉》一剧叫响京城,剧中再现的***语言和红色大旗让观众惊诧不已。不久,北京街头就经常可见印有格瓦拉头像的“文化衫”。
少年行篇9
桃花岛上,碧海金沙,林带烟树,盛开着大片大片的桃花。
相思树下,谁人神采飞扬,谁人面若桃花?
蜂飞蝶舞,又是什么样的男子和什么样的女子,将古往今来的故事重复上演?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枕清波, 不惹尘埃。
花开成海,不知归路。究竟哪一朵花蕊里,藏着我的心事,又是哪一朵花瓣上,刻着你的姻缘?
青锋剑上,我为你种一树桃花, 剑起桃花落,剑落桃花陨,在风中飘荡,淡雅的花香弥漫,落在肩头,落在眉间,怎么落,都落不完。
一泊清幽的湖水静幽地横铺在一片桃花林边,我们静***在这里,看着这一片似梦幻般地方,就那样停泊在尘世之外。
溪水淙淙,穿过这座小桥,就是世外桃源,那滴雨的屋檐下,悬挂着我们回家的梦想。
晚风温润如玉带着桃花片些须淡淡的清香,我们站在茅屋前。你看着我,静静地,没有对白。
带我去看海,在月朗星稀的夜晚。看潮起潮落,沧海桑田。
少年行篇10
【关键词】韩国 青少年 网络失范行为 对策
韩国是亚洲国家中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据全球性社交营销机构“We Are Social”于2012年的报告,韩国互联网的普及率为83%。韩国早在2004年就提出“U-Korea(韩国泛在网络)构想”,致力于构建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用来处理日常生活的网络。然而,韩国“无所不在”的网络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带来了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等问题,青少年的网络失范行为尤为严重。
韩国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概述
据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2009年的统计,韩国4900多万人口中,约有3658万人使用互联网。互联网给韩国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受,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网络暴力时有发生,不良信息随意传播,由此而来的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问题尤为严重。目前,韩国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主要有网络成瘾问题、网络语言暴力问题以及因青少年接触网络不良信息而引发的犯罪问题。
网络成瘾问题。随着青少年上网时间的增多,青少年“网瘾”成为韩国社会之痛。甚至有学者提出,18岁以下的韩国人中有30%的人面临着患网络成瘾症的危险。这部分人群每天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的时间超过2个小时。患上网络成瘾症的人,无法忍受没有电脑的生活,遇到网络出点小问题,就会异常愤怒,情绪不稳定。针对这些状况,韩国***府成立了网络成瘾咨询中心,并从2007年起,在韩国100多家医院开展了网络成瘾***项目。韩国认为网络成瘾症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①
智能手机使用成瘾症是韩国青少年网络使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是指由于过分使用智能手机而引发日常生活障碍的一种症状。据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的“2012年网络成瘾症现状调查”,韩国6岁至1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中,64.5%的人拥有智能手机,其中6岁至9岁的儿童智能手机使用成瘾率为7.2%,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成瘾率为18.4%,多文化家庭(国际婚姻家庭)与单亲家庭青少年成瘾率略高于平均水平。据韩国XKEEPER公司2013年第3季度抽样调查报告,韩国青少年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为2小时57分,个人电脑的使用时间为3小时零9分。青少年一般利用上学和放学路上、课间以及其他零碎的时间上网,接触的有害信息为有害视频、有害网站、有害APP、有害UCC等。
青少年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使用谩骂、诋毁、侮辱、嘲笑等方式,使他人在思想和心理上受到伤害的行为。近年来,国内关于“人肉搜索”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报道屡见不鲜,韩国频繁发生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同样令人震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韩国著名艺人崔真实自杀事件。由于不堪网络语言暴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崔真实留下“人言可畏”几个字后,在家中自杀。青少年作为网络留言的重要参与者,也受到韩国网络环境的影响。韩国青少年参与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场域主要包括韩国的著名搜索引擎NAVER、EMPASS、DAUM、YAHOO等的论坛以及个人微博、游戏网络的留言板块、UCC等个人视频上传平台等,实施网络语言暴力的方式包括谩骂、谣言、针对某一特定个人进行诽谤、威胁、性骚扰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面临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如今这一问题延伸到网络世界。在韩国,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暴力以及不良食品被称为韩国社会不能容忍的“四恶”,校园暴力居四恶之首位。韩国***每年进行两次校园暴力现状调查,据韩国***2013年11月的《2013年度第二次校园暴力现状调查》结果,语言暴力占校园暴力总数的35.3%,居校园暴力之首,其中9.7%发生在网络空间。近年来的统计结果表明,网络语言暴力在校园暴力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仅从2012年到2013年的一年间,这一比例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其中以女性为对象的网络暴力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男性。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行为主要通过SNS等社交网站的文字发送功能实施,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这种语言暴力行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对被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青少年犯罪行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韩国青少年通过网络购买违禁药品、参与网络以及以危险方式会见网友等行为呈现“线上-线下”交互发展的模式。据韩国学者李珉汇2001年的一项调查,韩国青少年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为参与网络聊天,76.2%的中学生表示主要聊天对象为同龄的异性,其中40.29%的人***下见过网友,其中68.3%的人表示与网友见面主要是一起“吃、喝、聊天”,2.9%的人表示与网友发生性接触。据韩国青少年保护委员会2002年的一项调查,通过网络聊天参与性买卖的女性青少年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成为网络聊天的受害者。
网络游戏引发的网络也成为一种新型的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据韩国光州成瘾症预防与治愈中心2013年7月针对光州地区2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被调查者中73%的人表示至少参与过一次赌钱的网络游戏,其中27.6%的人表示首次接触网络赌钱游戏是在8岁~10岁之间。青少年利用午休、课间、下课后以及周末的时间参与游戏,其中60.3%的人表示首次尝试赌钱游戏是出于对游戏本身的兴趣,但随后就会产生“也许会赢钱”的期待感,进而发展到寻求兴奋和刺激。韩国学者认为,青少年参与网络赌钱游戏时经历的心理过程与成瘾症者基本一致,无视风险,夸大胜利的可能性是成瘾症最为核心的心理机制。由于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会延续到其成人后的生活,该现象引起韩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分析
网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民主运动,民主和自由成为韩国民众最为向往的现代生活理念。与此同时,韩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无论从个人的生活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都重视礼教,强调长幼有序。因此,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遵循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给予青少年较为宽松的环境,青少年认为网络登录名具有一定的匿名性,不易被察觉;在网络上散布恶意评论时,不需要直接面对恶评对象;网络失范行为具有一定的从众性,并非个人行为。美国犯罪学家爱德温・苏哲兰(Edwin Sutherland)曾经提出差别接触理论,认为犯罪是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学习来的结果,如果个人在亲近团体中学到的经验有利于犯罪,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则高。随着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的增加,开放网络的虚拟社区以及社区成员的共同失范行为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青少年最为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由家长、朋友、兄弟姐妹、教师构成,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研究表明,家庭的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网络行为产生影响,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社会化能力,如果父母的教育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自流,子女的社会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生活,更有可能转向虚拟网络世界,沉迷于网络。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教师对青少年的影响根深蒂固,如果教师默认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表示,或对青少年长时间使用网络持肯定的态度,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率就会提高。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同龄人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非常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同龄人群体的网络行为对青少年产生直接的影响。
青少年对网络失范行为的中立化。青少年犯罪学家马塔扎(Matza)和斯雅克思(Sykes)曾经提出“中立化技巧理论”,认为青少年犯罪并非完全出于对犯罪价值观的认同,一些奉行传统道德观念的青少年会利用中立化技术减轻罪恶感,并将犯罪行为合理化。韩国学者关于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调查研究,同样支持这一理论。据韩国学者李成植(2009)对网络语言暴力成因的研究,实施网络语言暴力者认为自己的网上评论是对言论自由理念的实践,一部分人以此来推卸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责任;认为对那些过于恶劣的人,可以进行恶意的评价,以此来否定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的存在;认为网络上的言论不会给对方带来太大的伤害,以此来否认形成伤害的事实;认为大人(或家长)也会经常谩骂、诽谤他人,因此不会批评“我们”,以此来批评约束“我们”的人本身;对于攻击“我们”的人,当然要予以反击,以此来表明忠于团队的立场。
韩国对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管理
针对韩国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问题,韩国***府设置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规和***策,协同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应对。
管理机构和主要法律、法规。韩国网络安全委员会是韩国***府设立的***的互联网管理机构,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韩国信息通信道德委员会。韩国网络安全委员会作为韩国最主要的网站内容分级组织,制订网站内容的分级标准,并对信息传播伦理,净化网络内容等问题提出***策建议与遵循准则。③
目前,韩国关于互联网的主要法律包括《信息通信网利用及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条例》、《青少年保护法》、《管理相关法律》等④。这些法律和法规涉及网络管理的方方面面。2001年4月,韩国颁布的《不良网站鉴定标准》提出对互联网内容进行鉴定与过滤的标准。广播通信委员会2007年提出《信息通信网利用及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其内容包括加强对网上留言的监控、向不良网站的运营商和对网络恶评监管不利的运营商征收罚款等。这些法规的颁布,为韩国网络内容审查提供了法律依据。
韩国***府还赋予特定岗位的韩国公民网络管制的权利与责任,如信息通信部长官具有网络管制权。根据韩国《电信通信工作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当信息通信部长官认定某一信息危害公共安全时,长官个人有权下令阻止或限制其传播。
韩国网络安全委员有权审查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信息源,包括BBS、聊天室等在内的网络空间,并采取相关措施,对“侵害公众道德”、“可能影响国家”以及“可能伤害年轻人感情、价值判断能力”的有害信息的传播进行限制。该委员会设立“有害信息举报中心”,接收网络用户举报。该中心的“互联网巡逻队”,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任何年龄超过20岁的申请者都可以成为网络巡逻者,工作期限为一年④・。韩国是崇信言论自由的国家,韩国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言论自由至高无上。但是,韩国在网络聊天管理机制方面,却呈现出高度统一和集中的特点。2007年,韩国***府顶着“干涉网民自由”的巨大压力,推行网络实名制,并于2008年,将该制度落实到网络管理的所有领域。根据实名制,网民在申请网站邮箱或聊天账号时,要填写详细的客户资料,包括真实姓名、住址、身份证号、职业等详细信息。
韩国的网络实名制在净化网络环境、遏制网络暴力、管理青少年网络聊天行为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网络实名制也产生了个人信息泄露、外国公民网络活动受阻等负面影响,人权组织也对这种“阻碍言论自由”的制度提出反对意见。韩国的网络实名制何去何从,还有待进一步关注。
对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规制。韩国实行的网络实名准入制为青少年网络管理提供了***策保障。由于实施严格的个人认证制度,而且网上的信息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划分,因此,未成年人很难接触带有暴力、自杀、***等内容的信息与视频。韩国的《青少年保护法》等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授权广播通信审议委员会,阻止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或登陆***、“令人反感”网站,并要求网吧、学校、***书馆等公共上网场所安装过滤软件,保证未成年人获取健康的信息。韩国的网络实名制不仅用于限制青少年接触“令人反感”的不良信息,也同样应用于网络游戏。
2010年4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游戏沉迷现象预防与消除***策》规定,韩国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首先要用父母的身份证进行登录,以此保障未成年人在父母的指导下接触网络游戏。为了防止青少年盗取父母身份证,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要求各大游戏网站进一步强化本人身份认证制度,即用户登录游戏网站时,需要由持身份证者本人进行再次确认⑤。韩国还对青少年登录网络游戏网站的时间进行限制。据韩国外交通商部***网站2011年11月8日的新闻,韩国国会当日通过《青少年保护法实行令修正案》,根据该法案,韩国将对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实行“深夜网络游戏关闭制”,即从零点到清晨6点期间,网络游戏将对青少年自动关闭。该法案俗称“灰姑娘法”,在防止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韩国***府积极倡导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养。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规定,从2009年3月起,韩国小学二年级以上学生要接受“网络礼仪”课程教育,作为社会技能课程培训的一部分,科学技术部有关人员认为,互联网可以匿名的特点使越来越多网民在网上将陋习暴露无遗,新增课程不仅教育学生避免在网上使用侮辱性语言或攻击他人,还力求提高他们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的意识。⑥目前,韩国的网络教育在低龄群体中的普及率高于其他群体,据调查,9岁以下网民接受网络教育的比例高达99.1%,20~29岁网民接受网络教育的比例也达到63%。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韩国低龄网民使用网络的重要内容之一。⑦
综上,韩国互联网覆盖率和青少年网络使用率居亚洲国家之首,“无所不在”的网络为韩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引发了严峻的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由于青少年所感知的网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以及青少年对自身失范行为的“中立化”机制等原因,韩国社会长期面临着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网络语言暴力问题、青少年接触有害信息以及网络犯罪等问题。针对上述网络失范行为,韩国从***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各个层面出发,为青少年设立了多重保护网络。世界各国的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存在共性,而我国与韩国具有相似的文化基础与社会规范。因此,韩国的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研究成果以及管理经验对我国的青少年网络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分别为北京青年***治学院国际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沈高超:“韩国网络营救学校:把网络成瘾者拉回现实世界”,《中国社会报》,2008年1月25日。
②④陈晓云:“韩国网络治理现状及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6期。
③王刚:“韩国多法齐下,严管网络”,《法制日报》,2012年8月21日。
⑤莽九晨:“韩国互联网个人认证制度保护青少年”,《人民日报》,2010年7月15日。
⑥陶丹:“试论韩国的网络环境管理经验”,《新闻研究导刊》,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