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第1篇
【关键词】通识课程;性心理;恋爱心理;方刚;课程效果
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于2011年6月14日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专门对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提出了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并提出了四点教学内容:“1.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2.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3.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4.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此外,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建议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为主。可见***对于大学生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的教学非常重视,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是否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性健康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逐渐普及,学者们也相继对该领域做了各项分析研究,通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问题上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学生的性观念、性态度、状况方面的调查研究;二是对大学生产生的一些性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及一些相应的教育对策等;三是讨论高校应该怎样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性健康类课程以及如何构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模式等等;四是重点研究女大学生婚恋观、生命孕育观以及性安全意识等;另外还有一些较少的研究,如大学生婚前、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态度、大学生婚恋观、医学类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观念等等。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大学生性健康和恋爱心理类课程在高校中的授课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有所涉及,本研究正是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大学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类课程的内容和开设方式上的争论很大,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褒贬不一。本研究选择了在全国高校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教师中较具代表性的方刚博士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得出一个对该课程教学效果定量分析的结论。这门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教师和领导当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争议,目前方刚老师对该课程现有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老师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课堂讨论和学生意见的发表相对较少。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对待这门课程以及对待老师的授课方式态度不同,并且不同专业的学生态度表现出差异性。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选修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共166人,其中男生50人,占总数的30.12%,女生116人,占总数的69.88%。在这166名同学中,心理专业学生共有7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56人;非心理专业学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6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法由于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以全国选修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的所有同学为研究对象,所以本次调查以选修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方刚博士开设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1.2.2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发放和收集了解学生对待本课程以及老师授课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本次问卷的设计者是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胡涌老师及他的部分研究生;问卷的目的是旨在了解和调查当代大学生性别观念和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问卷的形式是由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以及学生基本情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共25题(其中3个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开放式问题有2题,学生基本情况分别是年级、性别和专业的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16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3 SPSS软件分析法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 17.0系统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频数分析并且添加了柱状***和饼状***的效果更直观的了解一些选项题体现出的学生态度的大致情况;其次对于一些选项题采用做交叉表的方法分别以专业为变量比较心理专业和非心理专业不同态度的差异性,再以性别为变量比较男生和女生态度不同的差异性;第三运用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心理专业和非心理专业以及男生和女生在选择每道题时是否有差异,应该说明的是,由于选择学习此课程的同学中,男女比例以及心理专业与非心理专业的比例不是一比一,因此会产生一点分析误差,但是不影响整体的调查研究结果。
1.2.4 访谈法通过对一些学生的个别交流和访谈,了解学生们对待这门公共选修课程客观的看法以及对待老师授课方式的评价和建议,从而反映出这门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后产生的教育效果。
其他非此专业的老师如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严耕教授在课堂上调查学生对于方刚老师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的认可度,能够间接反映出同学们的意见和各种态度。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第2篇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 大学恋爱课 必要性调查
[作者简介]路利云(1980- ),女,河北隆尧人,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85-02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早已成为校园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经历。然而,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失恋后如何调节情绪等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极为关注的,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热点话题。2011年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这使得教大学生谈恋爱有望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综观社会公众对于恋爱课程的议论,支持者认为: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使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树立其正确的爱情观,提升爱的能力,使人格日趋成熟与完善。反对者的代表观点认为:恋爱需要自己去实践和领悟,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有教唆学生谈恋爱之嫌。教育界关注的是:即便是开设恋爱课程,恋爱教育该如何进行。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对于开设恋爱课程的看法,以便为高校是否设置恋爱课程提供参考,特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对河北科技大学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年级,男女分别占52.31%、47.69%,学科类别虽涵盖工、理、文、艺、管五大学科,但因河北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专业的学校,样本中的数据仍以理、工科为主。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状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挫折的应对情况、对婚前的看法,是否支持学校开恋爱课程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收回有效答卷为347份,有效问卷率为92%。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恋爱低龄化、过程化。调查结果显示,有67.71%的同学曾经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16.84%的同学对恋爱比较期待,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谈一场恋爱。在对待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上,有43.47%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恋爱结婚,39.56%的学生选择“随缘”。可以看出恋爱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谈恋爱已不仅仅是婚姻的前奏,而且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特别是女生,担心工作后人际关系复杂,更愿意在大学中谈恋爱,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大学生的恋爱与婚姻存在感情与责任、现实与未来不相统一的矛盾。
2.恋爱动机模糊化。受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在校期间谈恋爱是有利还是有弊的选择上,有57.3%的学生认为“不好说”,30.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个人感情需要、锻炼情商、拥有纯真恋情的最好时机,有17.4%的学生否定了大学期间的恋爱,认为其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增加开支。在调查“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目的”一题时,有61.22%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21.6%的学生选择因无聊、空虚,寻找感情寄托而谈恋爱,12.1%的同学选择因见到身边的同学都恋爱了,而跟风恋爱。以上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对于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利弊关系认识模糊;对于为何谈恋爱的问题上,有60%以上的学生肯定了在大学谈恋爱是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主体上是健康的,但恋爱的动机比较多元化,对于恋爱与婚姻没有更长远的考虑。
3.对婚前更认同化。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非婚同居的现象表现出较多的认可和宽容。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非婚同居是“两情相悦,没什么不好”的学生高达44.7%,其中女生占27.9%;认为“生理需要,可以理解”的学生占25%,其中女生为5.8%;认为“婚前不应该同居”的学生占31.24%。在校期间有过的学生比例为15.5%。调查还显示,对于非婚同居是否会影响以后的婚姻问题,有71.9%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仅有13.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两性观念与婚姻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恋爱中婚前的态度持更多的认可与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婚姻的另一半保持中国传统的观。女生比男生更多持传统的观。
4.对待失恋的态度情绪化明显。调查结果显示,有43.79%的学生经历过失恋,55.32%的学生能够“平静地接受失恋,但会郁闷一段时间”,17.3%的同学选择“找同学、朋友一起排解”,9.7%的同学选择“尽快开始另一段感情抚平创伤”,仅有1.04%的学生选择“可能会情绪失控,进行报复”。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失恋的现实,但均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
5.对恋爱课程持支持态度。对于是否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有50.34%的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认为恋爱课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处理好学业和感情问题;14.7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恋爱课,恋爱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31.45%的学生认为“不好说”;5.5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不关心此事”。针对是否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恋爱课程的问题,我们走访了部分教师,包括河北科技大学的辅导员老师、学生处管理人员、心理咨询老师、专业课任课教师等;电话采访了部分家长。在接受采访的32位教师中,全部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84.37%的教师认为大学时期的恋爱观容易出现偏差,学生对待感情有时会过于随意,缺少责任感;71.8%的教师支持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扰,使其更好地处理学业和爱情,28.1%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是应该加强思想***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对于恋爱课程的开设形式,81.25%的教师认为其作为选修课即可,不宜纳入学分系统。随访的58位家长中,有29.3%的家长认为不好说,46.55%的家长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爱情、婚姻,24.13%的家长认为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能诱导学生谈恋爱。
三、恋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恋爱现状的需要。首先,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人作为大学里的主体人群,谈恋爱本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发展阶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从调查的数据看,这个正常阶段的恋爱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恋爱动机模糊、婚前比例增大、对恋爱受挫的应对情绪化等。还有学者调查研究认为,许多大学生对爱情的真谛不能把握,对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在总体上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盲目恋爱。其次,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多在“两课”教育或在心理教育中穿插。教育的内容多空洞、抽象、理论化。教育形式和内容远没有适应社会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的爱情知识、情感理论来源于网络、影视、杂志等大众媒体和周边的朋友同学。而大众媒体中过多的娱乐、消遣性又很容易误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开设恋爱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规范恋爱道德行为,更是一项涉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
2.从高校来说,是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需要。恋爱本是年青人中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必经阶段。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由恋爱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随着大学生恋爱人数的增加,因恋爱而引起的成绩下降、校内违纪等校园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而因恋爱引起的同居、堕胎等道德伦理问题,因失恋而自杀等极端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调查显示,在自杀的大学生中,因失恋而自杀的占自杀总数的20%。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将恋爱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等,提升爱的能力,不仅能使大学生的人格日趋成熟,也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3.增强完善大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4岁,已经从青春期步入了青年期。从生理上讲,青年期的个体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从心理上讲,青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年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亲密感的范围很大,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但最核心的关系还是恋爱和婚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单一,还没有真正涉足社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太稳定,情绪和人格还没有完善,在恋爱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容易引感危机,甚至走向极端。因此,要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规范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善待自我和他人,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而准备。
四、大学开设恋爱课程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恋爱教育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目前,国内大学对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如果恋爱教育成为一门课程,应该如何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形成一个系统,是开设课程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恋爱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有生理、心理、社会、法律、哲学等知识,也有爱情和艺术等能力和行为方面的知识。恋爱教育讲什么,怎么讲,是制约恋爱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虽然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但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将其混同于品德教育、思想***治教育、心理教育,或将其等同于性教育。教育形式、教育载体大都是讲座、座谈,或一两次的课堂讲授,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学界,对爱情教育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对其重要性、途径和载体的探讨,对于爱情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爱情教育理论。这使得对于爱情的教育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教育内容各不相同。
2.师资队伍、教材匮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尽管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开设恋爱课程,也在恋爱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验尚未进行系统整理,未能形成统一的恋爱教育教材。课程由谁来上?怎么教?任课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来决定讲什么,还是以受教群体的需求来决定内容?怎么布置所谓的生活作业?这些都是开设恋爱课程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寒,陈小异.对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理性思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欧胜虎.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及恋爱教育的实施研究[J].文教资料,2010(9).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 婚恋观 大学生 思想***治理论课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53-02
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影响并改变着人类。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以一个复杂的文化信息源的身份发,携带着丰富的信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我国的***治、经济、文化、***事、教育等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网络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可谓深如大海,重如泰山。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浩瀚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重的负面影响,如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外貌条件良好,思想开放,才艺突出等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网上虚假情缘的干扰。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带给当代大学生最沉重的影响莫过于网上虚假情缘对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动摇,特别是由此而涉及到的更深层次的婚姻观的倾斜以及性态度的扭曲,因此,网络时代必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一、网络时代必须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恋爱、婚姻、性仍然是让人非常敏感刻意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此都感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健康的、合法的、正规的恋爱观教育在高等学校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而歪曲的、非法的、的录像、***书刊却充斥大学校园,非正当恋爱教育蔓延大学校园,特别是艺术院校。而浩瀚网络上乱七八糟的情爱信息更是势不可挡,让人应接不暇,手足难挫。因此,重视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开展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本科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广义上而言的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心理的成熟还包括生理的正常发育。18岁左右甚至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时期。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达成了性开窍的根本一步。性生理的开窍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上的变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生和女生都渴望欣赏异性的优美,并盼望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带给大学生恋爱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和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性健康教育曾对2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性知识,希望得到性科学的教育,80.9%的男生和83.8%的女生反映父母从未向他们谈及过性问题。只有2.6%的男生和9.1%的女生提到他们的性知识来自学校教育。[1]性知识的缺乏和无知必然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的扭曲变形,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更是青少年接受恋观教育的紧迫阶段。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熟的角度考虑,高校必须行动起来,上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这堂生活必备课。
其次,网上复杂的虚假情缘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浪漫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学校园演绎了无数甜蜜美好的爱情故事。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远离了学业的重压,家长的拘管,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极大的***。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可恋爱是个双向选择与双方互动的过程,有些大学生很难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寻求到能解芳心的一人;恋爱同时也是个需要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经营呵护的过程,有些艺术院校大学生忙于日常学习训练,无暇顾及男女朋友的需要。而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上各类主体的繁多,网上交流、恋爱的自由模糊等等正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而且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网恋特别唯美浪漫令人心动,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于是,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寻求感情依赖。网恋之所以美好,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网恋脱离现实。网上恋爱的虚假性决定了与现实中恋爱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无须考虑经济问题和现实的生活琐事。这样,两人就可以尽情地沉醉网上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网恋也显得纯洁、致真。第二,网上恋人都是匿名,以虚假陌生个人信息的身份出现,可以使人无须顾虑太多而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隐蛮。这一特点在竞争如此激烈,压力如此沉重的现代社会,无疑可以起到宣泄内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第三,距x产生美。网上恋爱可以凭你无边的思维随意美化千里之外网络另一端的恋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等等。正是上述原因使充满好奇、幻想、激情、胆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恋情有独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忽略了其中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部分大学生心里都清楚网上恋情基本上是没有结果的,只是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沉溺于网上恋情,不断的在网上寻找甚至更换恋人,会使大学生的恋爱产生游戏感,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真爱,会出现“爱情麻木症”,这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其次,网恋中充满陷阱、欺骗、敲诈、勒索等各种危害,受网恋欺骗的教训数不胜数,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网上感情更具摇摆性,缺乏稳定性,容易使大学生感情受伤。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纯真、纯粹的群体,往往会在感情中一下子倾心投入,全身心付出,一旦面临网上恋人的离去会难以承受,终日痛哭流涕,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再次,网上***信息蔓延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性知识教育。
互联网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另世人叹为观止,这当然也储存传播了巨大的***、信息,作为熟悉互联网性能的高端人才――高校大学生,更是被这些***、信息耳濡目染。这些信息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确立恋爱观的重要支撑。据有关调查,在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恋爱观、性意识和的因素中首数的就是大众传媒,其中主要是网络。有人曾对网上性信息的特点作过总结:其一,信息量特别巨大,令人应接不暇。其二,性信息鱼龙混杂,黄情信息占有绝对优势。其三,网上***信息的获取收藏更具便利性。其四,网上***信息具有互动性。其五,网上***信息控制性差[2]。
毫无疑问***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沉重的并且是恐怖的。网上***信息,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污秽的性知识,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会扭曲误导大学生健康纯洁的恋爱观。比如会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单纯追求生理上的满足与,而不再关注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再注重共同人生理想的建构,更别谈志同道合的磨合。再例如一向为人不齿的“”“三角恋”就会被不少大学生接受甚至去接触,有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资本从事非正当职业去获取身体上的享受娱乐,而不去培养阳光健康的爱情,实在令人堪忧。另外,正如英国的心理W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证实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在网上浏览***信息,就会变得过分依赖于与有关的一切,整个人也会日益消沉,萎靡不振,他们称之为“***综合症”。由于***信息性极强,多数人接触都伴有行为,如、性幻想或产生网上行为。有的还会产生不道德行为或性犯罪行为[3]。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从网络背景下,网上恋情的虚假性以及网上***信息的泛滥来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健康鲜亮的恋爱观教育都显得由于迫切。对于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二、艺术院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通过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素养。目前,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覆盖面上还是从讲解的深度上都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与普通文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已经确定了专业,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训练上面,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使艺术院校大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婚恋素养显得更加困难。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恋爱观教育这一领域重新拿起,并作适当调整,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培养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首先,广度上,重视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观的塑造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正值恋爱观雏形建立的关键期。学校课堂绝不能忽视对这一内容的教授,教师更不能随意在其课堂上言语两句,甚至有的教师羞于开口,一点而过,认为恋爱观教育无师自通,年龄大点慢慢就明白了。爱情对青年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更成为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涉足恋爱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人引导使其明白爱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惟一。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找准生活的位置,找到生活、学业、恋爱的平衡点,使恋爱成为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要清醒、客观、全面,不要沉迷于外表而放弃了内涵、素质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伴侣将会给其学习、工作以重大支持,反之,一个没有理想修养的人则有可能误导人生的方向,毁掉大好前程。恋爱观、择偶观的引导都需要引起思想***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将这部分工作空白化、无效化。
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向学生讲解性知识、性卫生方面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的章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却常常因教师的羞于启齿而一点而过,或者直接省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掌握全面的性知识会助力大学生的恋爱成长,使大学生以更加客观、全面、成熟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发展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深度上,加强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恋爱道德观的塑造。
毫无疑问,网上纷繁复杂的画面、恶化了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恋爱道德是指人类恋爱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以调节男女恋爱关系道德规范。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在恋爱关系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一定社会所崇尚的准则和规范,并帮助大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关爱、自尊、自爱、自我克制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使青年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性和爱情,特别是网上的恋情和伴侣。针对网络的特点,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网上恋爱信息的能力,认识“三角恋”、“”、等不道德甚至变态行为的危害,不要参与网上伤害他人的恋爱互动关系和行为。这一切,无不需要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再次,时度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虚假情缘教育,保护好青年大学生。
一方面,系统的传授网上虚假情缘的综合知识,帮助青年大学生储备丰富的以防感情上当受骗的理论知识的确重要,另一方面思想***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针对身边发生或者网上最新公布的网恋欺骗、诈骗案开展恋爱方面的“时事***策教育”。因为现实的、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更具有说服性、教育性。 所以思想***治理论课教育者应针对这类时事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恋纯情背后的陷阱。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隐匿性,网络经常以非真我面貌出现,以异性身份、靓女帅哥形象出现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借网恋之名行骗钱、骗色之实。使大学生明白网恋是一个美丽的相遇,相遇的背后很可能就是一个无底的陷阱,一旦陷入很可能人财两空,后果难以想象。
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过程中,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成熟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一个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的过程。在教育引导过程中,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尊重、理解和关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的内心,在婚恋观树立方面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人文情怀教育的方式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在网络环境冲击下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肖月华等:《人口与性健康教育》,第7~9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宋元林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导论》,第191~19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第4篇
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影响并改变着人类。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以一个复杂的文化信息源的身份发,携带着丰富的信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我国的***治、经济、文化、***事、教育等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网络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可谓深如大海,重如泰山。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浩瀚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重的负面影响,如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外貌条件良好,思想开放,才艺突出等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网上虚假情缘的干扰。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带给当代大学生最沉重的影响莫过于网上虚假情缘对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动摇,特别是由此而涉及到的更深层次的婚姻观的倾斜以及性态度的扭曲,因此,网络时代必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一、网络时代必须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恋爱、婚姻、性仍然是让人非常敏感刻意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此都感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健康的、合法的、正规的恋爱观教育在高等学校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而歪曲的、非法的、***秽的录像、***书刊却充斥大学校园,非正当恋爱教育蔓延大学校园,特别是艺术院校。而浩瀚网络上乱七八糟的情爱信息更是势不可挡,让人应接不暇,手足难挫。因此,重视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开展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本科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广义上而言的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心理的成熟还包括生理的正常发育。18岁左右甚至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时期。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达成了性开窍的根本一步。性生理的开窍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上的变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生和女生都渴望欣赏异性的优美,并盼望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带给大学生恋爱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和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性健康教育曾对2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性知识,希望得到性科学的教育,80.9%的男生和83.8%的女生反映父母从未向他们谈及过性问题。只有2.6%的男生和9.1%的女生提到他们的性知识来自学校教育。[1]性知识的缺乏和无知必然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的扭曲变形,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更是青少年接受恋观教育的紧迫阶段。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熟的角度考虑,高校必须行动起来,上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这堂生活必备课。
其次,网上复杂的虚假情缘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浪漫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学校园演绎了无数甜蜜美好的爱情故事。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远离了学业的重压,家长的拘管,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极大的***。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可恋爱是个双向选择与双方互动的过程,有些大学生很难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寻求到能解芳心的一人;恋爱同时也是个需要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经营呵护的过程,有些艺术院校大学生忙于日常学习训练,无暇顾及男女朋友的需要。而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上各类主体的繁多,网上交流、恋爱的自由模糊等等正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而且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网恋特别唯美浪漫令人心动,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于是,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寻求感情依赖。网恋之所以美好,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网恋脱离现实。网上恋爱的虚假性决定了与现实中恋爱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无须考虑经济问题和现实的生活琐事。这样,两人就可以尽情地沉醉网上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网恋也显得纯洁、致真。第二,网上恋人都是匿名,以虚假陌生个人信息的身份出现,可以使人无须顾虑太多而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隐蛮。这一特点在竞争如此激烈,压力如此沉重的现代社会,无疑可以起到宣泄内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第三,距?x产生美。网上恋爱可以凭你无边的思维随意美化千里之外网络另一端的恋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等等。正是上述原因使充满好奇、幻想、激情、胆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恋情有独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忽略了其中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部分大学生心里都清楚网上恋情基本上是没有结果的,只是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沉溺于网上恋情,不断的在网上寻找甚至更换恋人,会使大学生的恋爱产生游戏感,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真爱,会出现“爱情麻木症”,这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其次,网恋中充满陷阱、欺骗、敲诈、勒索等各种危害,受网恋欺骗的教训数不胜数,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网上感情更具摇摆性,缺乏稳定性,容易使大学生感情受伤。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纯真、纯粹的群体,往往会在感情中一下子倾心投入,全身心付出,一旦面临网上恋人的离去会难以承受,终日痛哭流涕,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再次,网上***信息蔓延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性知识教育。
互联网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另世人叹为观止,这当然也储存传播了巨大的***、***秽信息,作为熟悉互联网性能的高端人才――高校大学生,更是被这些***、***秽信息耳濡目染。这些信息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确立恋爱观的重要支撑。据有关调查,在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恋爱观、性意识和性行为的因素中首数的就是大众传媒,其中主要是网络。有人曾对网上性信息的特点作过总结:其一,信息量特别巨大,令人应接不暇。其二,性信息鱼龙混杂,黄色***信息占有绝对优势。其三,网上***信息的获取收藏更具便利性。其四,网上***信息具有互动性。其五,网上***信息控制性差[2]。
毫无疑问***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沉重的并且是恐怖的。网上***信息,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污秽的性知识,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会扭曲误导大学生健康纯洁的恋爱观。比如会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单纯追求生理上的满足与快感,而不再关注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再注重共同人生理想的建构,更别谈志同道合的磨合。再例如一向为人不齿的“一夜情”“三角恋”就会被不少大学生接受甚至去接触,有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资本从事非正当职业去获取身体上的享受娱乐,而不去培养阳光健康的爱情,实在令人堪忧。另外,正如英国的心理?W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证实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在网上浏览***信息,就会变得过分依赖于与***秽有关的一切,整个人也会日益消沉,萎靡不振,他们称之为“***综合症”。由于***信息挑逗性极强,多数人接触都伴有自慰行为,如手***、性幻想或产生网上***行为。有的还会产生不道德行为或性犯罪行为[3]。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从网络背景下,网上恋情的虚假性以及网上***秽***信息的泛滥来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健康鲜亮的恋爱观教育都显得由于迫切。对于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二、艺术院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通过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素养。目前,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覆盖面上还是从讲解的深度上都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与普通文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已经确定了专业,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训练上面,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使艺术院校大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婚恋素养显得更加困难。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恋爱观教育这一领域重新拿起,并作适当调整,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培养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首先,广度上,重视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观的塑造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正值恋爱观雏形建立的关键期。学校课堂绝不能忽视对这一内容的教授,教师更不能随意在其课堂上言语两句,甚至有的教师羞于开口,一点而过,认为恋爱观教育无师自通,年龄大点慢慢就明白了。爱情对青年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更成为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涉足恋爱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人引导使其明白爱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惟一。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找准生活的位置,找到生活、学业、恋爱的平衡点,使恋爱成为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要清醒、客观、全面,不要沉迷于外表而放弃了内涵、素质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伴侣将会给其学习、工作以重大支持,反之,一个没有理想修养的人则有可能误导人生的方向,毁掉大好前程。恋爱观、择偶观的引导都需要引起思想***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将这部分工作空白化、无效化。
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向学生讲解性知识、性卫生方面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的章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却常常因教师的羞于启齿而一点而过,或者直接省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掌握全面的性知识会助力大学生的恋爱成长,使大学生以更加客观、全面、成熟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发展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深度上,加强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恋爱道德观的塑造。
毫无疑问,网上纷繁复杂的***秽画面、******片恶化了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恋爱道德是指人类恋爱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以调节男女恋爱关系道德规范。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在恋爱关系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一定社会所崇尚的准则和规范,并帮助大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关爱、自尊、自爱、自我克制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使青年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性和爱情,特别是网上的恋情和伴侣。针对网络的特点,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网上恋爱信息的能力,认识“三角恋”、“一夜情”乱伦、***等不道德甚至变态行为的危害,不要参与网上伤害他人的恋爱互动关系和行为。这一切,无不需要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再次,时度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虚假情缘教育,保护好青年大学生。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第5篇
【关键词】爱情观 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30-02
、***在2015年7月的《普通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再次强调,各高校必须“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由此,在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思***课实践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一些教学专题,譬如“理想信念”、“爱国”、法律常识等比较容易涉及实践环节,而在大学生恋爱观教学中,我们无法让学生去进行一场恋爱体验,因此针对如何设计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接受教学理念,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传统课堂的“爱情观”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书本,从爱情的定义、特征以及大学生恋爱中的行为规范进行讲解。虽然内容很重要,但纸上谈兵的空讲模式,很难让理论“内化于心”,更不要说“外化于行”。毕竟,每个人在恋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法在理论中一一找到答案。关于爱情的懵懂和一知半解,使很多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上有很多随意性,导致一些错误的发生,影响学业甚至改变了人生。
二、“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的设计过程探索
正确恋爱观的灌输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也不能只为单纯的“走出课堂”而实践,必须要明确理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原则,科学而周密地策划实践教学方案,使其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实际效果。为此,本理论的实践教学分“课前准备”“课堂授课”及“课堂延续”三个环节。
1.课前实践准备
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恋爱心理,在正式授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制作恋爱问卷,在校园里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出的数据,引导他们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调查什么”“如何调查”,实践所关联的恋爱观理论内容等。教师要对课前的实践活动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进行清晰指导,这样才能保证课前实践活动的实效。
另一方面,在课前开展“我父母的爱情”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访自己的父母,回归自己成长的家庭,反观父母的恋爱与婚姻,总结通过成功恋爱走向成功婚姻的必备特质。
2.课堂实践授课
课堂内的实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由一场“故事会”来引入新课,在故事中引发他们理解恋爱的含义。由调查问卷,引发学生自己总结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以及这些动机的好坏。由学生课前的实践结果来总结新课理论,无疑对学生有更直接的吸引力。第二,抓住学生的情感点。根据大学生情感丰富而波动的心理,设计诸如“大学里谈恋爱会得到什么?”“大学里谈恋爱会失去什么?”这样的实践讨论主题,唤起学生参与实践讨论的激情,满足学生的正当感情需要,形成正确的选择。比起教师直接告知大学里该不该谈恋爱,这样的实践性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实践教学更是学生理性情感体验的场域,情感深化和发展的载体。第三,抓住学生的困惑点。 从什么是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大学到底要不要谈恋爱,怎么谈恋爱,以及区分异性友谊与爱情这五方面展开课堂大讨论,通过各种情景假设,让学生去实践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爱的能力。譬如,在讲授“选择对象要冷静”的知识点时,设置“网恋可以尝试吗?”“该如何拒绝他人的追求?”等场景;在讲授“表达爱情要含蓄”的知识点时,设置“如何表白最能打动她?”“在校园里搂搂抱抱合适吗?”等场景;在讲授“爱情要忠贞、理智与和谐”的知识点时,设置“男友约我周末出去开房怎么办?”“女友老是耍小脾气怎么办”等场景;在讲授“失恋不失志不失德”的知识点时,设置“表白被无情的拒绝了怎么办?”“我们的爱情不被家人认可怎么办”等场景,以上场景通过文字描述或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情景再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内体验到恋爱中的种种困惑,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课后实践延续
为了防止学生课后没多久就抛之脑后,专T设置课堂延伸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分两步,一是在听课后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把当天听课的感想和决心对未来的自己做个提醒。这封信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对课堂的体验感受进行总结,要求主题明确、***思考、感悟深刻。写好交给老师,由老师一年后统一寄出;二是在每年思品课的教学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新生,把自己在爱情上的经验教训或感悟寄语师弟师妹。这样,在给下一届学生讲授该知识点时,又多了一份来自同龄人情真意切的嘱托,这样的现身说法往往比教师的言语更有影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反思。
三、“爱情观”教学师生互动贯穿实践主题
思***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更加考验任课教师的责任和智慧。爱情是伴随每一个人一生的主题,教师在课后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答疑和互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需要教师付出大量时间与心血。譬如可以要求学生关注其微博或微信公众号,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诸如“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言论,教师要在公众平台上摆明观点,展开讨论并密切关注学生的留言,发现不恰当的言论,及时沟通。这样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才能长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四、“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
“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该注意全方位、综合性并贯穿全过程。既要综合考核学生对待课前实践、课内实践以及课后实践活动的态度与参与热情,又要考察他们能否把所学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但要关注调查问卷等实践成果的质量,还要关注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的投入与表现,尤其是检查他们在解决实际恋爱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评价者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班级小组成员。比如那些在课堂上信誓旦旦远离不文明恋爱举止,课后却抛之脑后,恋爱行为不雅,恋爱观念扭曲的学生,是要在学期末的小组成员互评中降低分数的。
笔者在“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探索上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会将教师作为普通的“说教者”而加以排斥。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授课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正确恋爱观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专题创新实践教学,可以经一步推广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其他专题上,这需要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模式,不断提高课程的时效性,使实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走出教室进行参观访问,而是贯穿每一个专题的课前、课中与课后。
参考文献:
[1] 白海燕.“我从何处来”------思想***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12卷123-127.
[2] 张慧敏,杨帆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10 56-59.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婚恋观 现状 对策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43-02
1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现状
随着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学生心理上渴求能与异性接触并且互相了解,加上高职院校的学习压力较中学有所减轻,这些条件为恋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确的恋爱观能够促进恋爱双方的共同进步,但是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1.1 对于恋爱存在盲目性
此类学生更加看重恋爱的过程,对于爱情的理解非常单纯并且趋于盲目,在他们看来,大学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经足够,不在乎这类爱情是否能够维持下去。一方面,随着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由于脱离家庭的约束,学生缺少亲人的关爱,他们在心理上渴求得到他人理解,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枯燥乏味,恋爱正好弥补了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之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也使他们步入行列。
1.2 对于婚姻趋于现实性
我国传统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而在当今社会中演变为一种物质上与条件上的攀比。与上述所说的盲目性相比,这类学生并不注重双方感情的培养,爱情在他们看来贴上了物质化的标签,他们注重生活中的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生活。对于婚姻,他们更加看重结果,即认为恋爱的最终目的就是结婚。这类学生更偏向于对于爱情的索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这些群体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要,即生存与安全的需要。这类现象用社会上最为流行的一句话概括便是:“宁愿坐在宝马中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1.3 对于性认识的开放性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性与婚姻的认识,学生更加趋于早熟状态,彻底的摆脱了祖辈“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的恋爱观。对于“性”这个我国传统教育上一直很避讳的话题,他们通过自己的了解,自身仍处于一种对“性”懵懂的状态,思想上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中心主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性问题方面,西方思潮对于我国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更加容易接受前者。对于婚前,部分学生渴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我,不考虑结果而提前尝试禁果。高校思修课对这个问题应该对此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与处理性问题。
2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高校思修课谈论爱情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还需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对自身进行爱的反思,以此树立健康的婚恋观。
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形成正确婚恋观的基础
作为一门融合了各类学科长处的思修课来说,它所承担的意义非常深远,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可以积极观察学生的动向,与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在互动中能够发现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放弃原有不合理的想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之正确认识我国的婚恋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婚恋观。
2.1.1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对于学生婚恋观的塑造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综合了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观方面,高校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教会学生妥善处理婚恋方面遇到的各类问题。譬如在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方面,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使之意识到校园中学习应该摆在恋爱的前面,坚持学习事业第一,爱情第二的基本原则,在恋爱中坚持恋爱的原则与相关的道德准则,不随意违背,坚持自尊自爱,学会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等。这需要高校教师不断进行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找到学生情感的敏感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摒弃传统填鸭式说理式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师的观点。毕竟,高校道德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此:通过理论教学,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2.1.2 法律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婚恋观的塑造
法律基础是思修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法律必定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婚恋观方面,青春期的学生对于与之相关的法律可谓懵懂,相关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处理婚恋问题方面的价值取向。随着我国新的《婚姻法》的出台,作为大学生有义务去主动了解相关的法律***策,比如:婚姻自由、性道德、生育问题、财产分割问题、离婚等。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恋爱与结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处理感情问题,谈论的是个体的幸福问题,而后者牵涉到是家庭责任问题。这涉及到对配偶,对子女,对长辈的相关的法律责任,比如:夫妻双方的性道德、养育子女、赡养父母问题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典型案例来触动学生,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索,还可以通过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理解,使学生以此来构建自己合理的婚恋观。
3 结语
高职学生婚恋观既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高职学生的婚恋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与日趋成熟,他们对与异往的要求日趋强烈,同时也面临着婚恋相关问题的困扰。由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业的压力减轻,父母和老师的管束减少,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容易在爱情面前迷失自我。该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把握高职学生的婚恋观现状,从而科学指导学生理解恋爱、婚姻与责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走上成人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埃利斯.控制焦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第7篇
一、营造既正式又轻松的谈论婚恋的氛围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中与婚恋相关的作品,如《诗经关雎》《上邪》等,让学生懂得爱情、婚姻是人类永恒的文学母题,是美好的情感,在谈论该类话题时无需隐晦、回避。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今大学校园恋爱现状:67%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82.6%的人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5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当大学生面临感情问题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堵、禁,而要耐心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认知爱的能力和责任。在品读不同作品时,让学生讨论自身及当今大学生的婚恋观,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真实心声。
二、了解不同的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其利弊
结合古代文学中的婚恋主题作品,如《诗经氓》《西厢记》等,让学生分析、总结、评价历代不同的婚恋动机及不同的婚恋生活。在分析古代婚恋观的同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婚恋动机,如:生理需要、排遣寂寞、排解孤独、寻求刺激、好奇、从众等,在众多的婚恋动机中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在讨论中让学生明晰正确的动机并及时修正可能出现的不太正确的恋爱动机。
在充分了解恋爱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归纳不同的婚恋类型,并结合当今大学生所预想的婚恋类型,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门当户对夫荣妻贵三从四德等与当下的功利型婚恋观结合起来讨论。调查显示,当代男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67.8%的男大学生希望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作为恋爱对象。不少人认为:被爱者只是爱者满足物欲的工具,爱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心。诚然,财富、地位和学历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会使爱情成为一种利用和交易。
三、在解读婚恋作品时针对社会上相关婚恋事件进行评析
在解读古代文学中的婚恋题材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时,分析其社会因素及其对后世婚恋观的影响,结合当今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庸俗、低俗、拜金主义爱情观。在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明白哪些是低俗的,哪些是高尚的,并探讨面对社会上的拜金爱情、外貌协会、爱情即性等观念时的应对策略。
四、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诗经谷风》《长生殿》《孔雀东南飞》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婚恋观的利弊,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错误婚恋观导致的人间悲剧,如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对个人而言,如果处理好爱情,可促使恋爱双方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如处理不当,则容易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从此萎靡不振;对家庭而言,因为感情不顺自暴自弃,并因此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家庭;对学校而言,部分大学生公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接吻等,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对社会而言,因感情受挫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报复等恶性案件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五、在正确婚恋观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时代的***观,并讨论古代***观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正确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网络文化的泛滥。
我国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受过性教育的极少,有些学生在与异***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越轨和其他不当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认识,对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解决,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障碍。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表明,74% 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合适的,但 55%的人却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婚前性行为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婚前性行为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性***、性自由等观念已得到一部分大学生的认可。鉴于此,需在大一学生中增设性健康及性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态度,调节学生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及时评估、调整自身的婚恋行为
在充分认识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各种婚恋类型利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婚恋行为进行自主的、及时的、客观的评估与调控,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