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三字经篇1
媒体纷报钱文忠教授将携《解读〈三字经〉》重登百家讲坛,为普及蒙学做贡献了。当此启蒙教育困惑多现之时,居百家讲坛之高,假春节假期之便,钱教授为百家讲坛提高收视率的可能性,笔者是一点也不敢怀疑的。但媒体披露的一点细节,却让人怀疑钱教授能否讲得好《三字经》。这细节来自《新京报》的消息,称“钱文忠表示,虽然自己从小就读蒙学课本《三字经》,后来发现,里面有很多自己不懂的东西。比如‘人之初,性本善’,可接下去为什么是‘性相近’呢?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应该是‘性相同’。”
这无疑是在钱文忠教授开讲之前就曝光其错误,问题在于“性本善”与“性相近”并无逻辑矛盾。性善、性恶孰是孰非是否科学勿论,只就《三字经》文本而言,数百年来千锤百炼,表达上的不当已经减到了最少,并不象钱氏所说,一开始就犯了逻辑错误。因为中国人对事物属性的表达,向来是分等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有上善,自然有中善和下善,善分层次。老子说:上德不德。德也是分层次的。道有大道小道,善有上善下善,兵家谋略有上兵其次,***衔有上中少将,即使巫师卜卦也有上中下签,为何“性本善”就必须引出“性相同”才不矛盾?
性本善,不过是说人性出一善源秉一善性,而不排除其量上的差别,这一点可以拿“性善论”本源的孟子为证。孟子在不好的环境里不学好,寡母不得不领着他到处搬家,这证明了“习相远”。而另一方面,高叫着“尧何人哉,舜何人哉,我何人哉”的孟子虽然被奉为了亚圣,却终没有成为尧舜,何故呢?尧舜是性善的,孟子也是性善的;尧舜是习善的,孟子也是习善的。孟子没能成为尧舜,除了习善的不同,也有“性善”在量上的区别。人天赋就是有差别的,即便出一善源秉一善性,量上也有差别,在假定“性善论”成立的前提下,“性相近”是最准确的表达,“相近”一改为“相同”,就抹灭了这个差别。所以,且不论“性善论”是否正确,只做《三字经》文本的解读,也必须要承认人天赋的差别,要承认善的不同层次,要承认“性相近”是最准确的表达。
百家讲坛的专家解读经典,常常疏忽文本的细节,偶有留意的,又好犯别出心裁的错误,原因不外功底不够、用功不深、解读不细,总归是粗疏武断。粗疏到忽视人的天赋差别,武断到把“性相近”这样准确的表达臆指为逻辑错误,钱文忠教授一开始便自证了蒙学成绩尚不及格。倘若不是因为季先生年迈神衰,并且近日为俗务纷扰,我真的要建议钱教授春节之前赶紧到季先生门下回炉重造,不然象这样开篇就犯认识错误,讲得好《三字经》吗?
作为蒙学经典,《三字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治、民俗诸多方面,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确是有益的。而三字经以其浅显精短,大多数识文断字的人都能够自读自诵,钱教授的40余集节目数十万言巨著,究竟是有益于普及还是让人看得瞌睡?而一开始就犯错误的讲座,谁能料想其中还有多少新新论调?所以我看钱氏的解读,除了在祥和热闹的新春里为百家讲坛也增加一点人气,除了为签约出书的出版社创造一点利润,并且在这危机时代为GDF增长做一点可能的贡献,除了让钱教授在2009作家富豪榜上的名次更靠前一点,把钱教授的生活水平跟老百姓的距离再拉大一点,让钱教授在盗世欺名的路上走得更远一点,实在看不出有何意义。只好说:《三字经》有益,钱文忠无聊。
钱文忠三字经篇2
人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钱文忠认为,青年人进了大学,第一件事是不要轻易相信他人,不能像中学那样,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老师给什么答案都是标准答案,而是学会相信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作为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持开放的心态,支持孩子接受一种最丰富的教育。钱学森小时候,父亲钱均夫带他玩摄影、做标本,不限制他、规定他。钱学森后来到了美国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和冯·卡门有一段交流,钱学森就把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方法告诉了他的导师,导师讲令尊大人是真正伟大的教育者。
很多人认为有了财富就有了幸福感,可事实却常常相反。财富为什么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财富是“立德”、“立言”、“立功”,被称为“三不朽”,有钱只是“立功”里面很小的一部分。而现在,“人们把财富的概念窄化了,直接将财富等同于金钱,而成功观也非常狭窄,赚钱、拥有钱就等于成功,这样的财富观与我们的时代是背道而驰的”。正是因为这样的财富观,很多人把财富当成了目的,把赚钱当成了人生的目的,反而很难感受到“幸福”。所以,要认识到财富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兑换美好的生活。
幸福绝对不等同于财富、地位、名誉,有一种幸福叫“文化快乐”。诸如书中写到,“”时季羡林被***批斗,被安排在女生宿舍门口打铃,而他却感到很幸福。因为他可以每天偷偷地从家里抄两大张纸的梵文——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把它带到门口的值班室里,边喊电话的时候,他就边琢磨着怎么把它翻译出来,《罗摩衍那》的汉译版就是季羡林在那时完成的。钱学森的幸福也充满了文化的快乐,钱每天做完非常高精尖的绝密研究之后,就会坐到老式写字台前去剪报,而夫人蒋英就会坐在小椅子上陪着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此时,快乐是可以很安静的,幸福是可以很宁静的,陪伴是可以不需要说话的。
经典中的人生智慧具有当代的现实意义。书中提到,《三字经》中孔子拜一个叫项橐的孩子为师,启示我们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不分长幼。墨家提倡兼爱共处、节俭利人,反对战争掠夺、损人利己,倡导博爱人民、勤俭节约,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不仅具有当代意义,而且也是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普世价值。玄奘身上最宝贵的精神乃是为了追求真理,面对各种挑战绝不退缩,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但是,钱文忠却理性地指出,大家要“冷”读当前的“国学热”,国学不仅仅需要表象的追捧,它其实更需要积累,更需要沉淀。
钱文忠三字经篇3
经营古玩,有句古语: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意思是它不像百货店,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而是日常买卖清冷,然而一旦有了买卖,所获利润足够维持一年半载的,这行当就这特点。但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古董商的介入,常规经营方式被打破,坐等经营的老板耐不住金钱诱惑,不顾社会谴责,纷纷奔向一线,暗中与地方匪类相勾结,挖古墓,毁古建,然后将掠得的国宝竞相卖与外国人。夏锡九当伙计时了解一些经营古玩的门径,所以逐渐介入倒腾出土文物行列,虽无大成,但足以维持生计。
夏锡忠虽然年纪小,但人高马大,性情粗暴,看了3年店,连些古玩铺里的基本规矩和礼法都不懂。而且看哥哥天天外边跑,便耐不住寂寞,整天磨磨想跟哥哥换换角色。当时正值其兄疲惫,打算歇一段,就答应了他。夏锡忠有他的优点,凡事爱钻牛角尖,初入门径,便发现有时挣钱挺易,捣鼓两手就比父亲一年收入还多,但稍一不慎,干了两年的钱,一次就许赔进去,其中奥妙就在于是否懂眼和懂行。懂眼即识货,懂行即了解行情,而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要有大量相关知识做支撑。所以,他平目暗暗刻苦学习,哥哥整天外边跑,他有时也技痒难抑,老想闯荡闯荡。哥哥对他了解不多,担心他的鉴别能力不够,会造成损失,所以第一次只给了他50元现洋,让随同行去了山西,时间大概是1911年端午。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没事时大家对他照顾得挺好,有买卖时却都背着他,让他白喝酥。他看出人家的意思之后,也就找借口离开单干,尝试尝试。袋里钱少,没法窜行(即跟当地同行交流),只好赔运气到乡下串街。山西大财主多,而且大都隐于乡里,于是他以为有了希望,便整天到财主家去磨。山西财主最大特点就是吝啬,即使你看上的东西他没用,也绝不轻易出手。结果,转了几天,只收到四个实在没法使用的锡蜡扦。
该回家了,没什么收获,觉得挺沮丧。恰在此时,耳闻前边有人正吵架,年轻人好热闹,就凑了过去。从争吵中得知,一个老太太坐街口乘凉,不小心帽子被驴驮子刮掉了,而且正落在一泡狗屎上。老太太嚷嚷着向驴主人索赔。借用古书上一句话说,也是合当他发迹。夏锡忠凑向前看了看那顶帽子,虽然旧得不像样了,但属细呢,这样的帽子帽饰应该翠玉之类东西。转过去一看,虽然只露个边,却明显带绿。于是,假装劝架,拉着驴主人说,“老太太挺不易的,你就破费点钱给老人家买一顶新的”。驴主人说,“我没带钱”。“我这有!”夏锡忠忙不迭掏出两块大洋,让事主去买,结果一打听,附近还没有卖的。于是他又做老太太工作,撮合着给俩钱得了。老太太见他是个红脸汉子,慷慨解囊息事,自己还有什么说的呢,于是就答应了。
事主正不知怎样报答,夏锡忠过去说,“事了了,地下那顶帽子应该属于你的,你拿东边水坑洗洗,回家还能给老妈戴。”事主说,“我老妈早过世了”,夏锡忠说,“那你也先拿着,回头给我,糟蹋了怪可惜的”。事主直觉不好意思,非要买项新的相奉,夏锡忠哪里肯,言说有事,拿着那顶脏帽子,拔步就往回赶。回旅店细细端详,才发现,不仅正面是块质地非常好的美翠,而且里沿还有一圈玲珑剔透的小东珠。珍珠有多种,东珠,即东北松花江之珠,最为名贵。这点零碎,回家就卖了120块大洋。
1920年,夏锡忠觉得翅膀硬了,就和哥哥分开干,在琉璃厂开了个清和斋古玩铺,***经营。有了十来年的经验打底,他觉得常规那样做并不稳定,于是开始整理经营理念,认为搞冷门希望更大,即专收同行不愿要的或不敢要的东西,如古砖瓦、石佛头、殉葬的冥器等,结果还真就从这儿发了家。这里所说的古砖瓦可不是一般的建筑材料,而是有相当历史年限的文物,其中的砖一指秦代的砖,不仅质地细腻,而且带有***案或文字;另一指圹砖,即古墓四周围砌的砖,这种砖都刻有精美的***案,并有故事情节,非常难得。古瓦指的是汉瓦,即汉代宫殿建筑滴水瓦的瓦头,正名叫瓦当,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都刻有文字或***案,文字有千秋万岁、长生无极、永寿嘉福等吉祥用语。历史上很讲究秦砖汉瓦,但在大家都追逐青铜古玉等高档次文物之际,他却以很小的投资,网罗这些冷门的东西,包括一些石佛。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他收购石佛,才导致著名的历史文化宝库
云冈、龙门等石窟惨遭破坏。古墓葬中的冥器种类更多,陶器、瓷器及人身装饰品非常丰富,别人忌讳,他则不怕。经整理后常将其中贵重文物卖给外国人,因而与外边联系广泛,北平沦陷后,日本人对他也敬之三分。1939年,夏锡忠把张勋府给买了过来,引起同行震动,一百多间房子,到处堆满了金石瓦砾,一时成了北京最大古董商。他事大了以后脾气也随风长,时常发脾气,同行都怵他。有一次他和陈养泉到祝近斋做客,见到一件唐代陶马,正相看时,陈就窜擢要他买下来,还开玩笑说:“夏四爷你买,买完了咱们合伙。”夏锡忠真的花了400大洋买下了,朝陈养泉说:“咱俩各半股!”陈为难地说,自己本小入不了,结果夏锡忠大怒,当众将陶马摔个稀碎。
萧书农花200块大洋从夏锡忠那里买了个洋瓷八宝,拿回家细审,发现是修过的,于是回去找夏说东西有毛病,夏锡忠说,有毛病当面讲,拿出一圈则概不负责。对方又嘟囔几句,夏锡忠勃然大怒,抄起条凳向萧砸去,幸亏躲得快,没砸着,吓得萧家爷俩东西没拿就跑了。
有人从甘肃带来一件青铜器,是周代的提梁卣,上有一百多铭文。还有一件雍正窑变瓷瓶。这两件东西送到崇古斋,正赶上夏锡忠在那聊天,非要不可,而且只给3000。崇古斋老板说事先定好价才送来,价格是5000,如要可转让给你。夏锡忠不好和同行撒火,硬逼着送货人将另一件瓷瓶白送他,才算了事。说来也巧,第二年卖货那主的儿子调防到北京,任伪***府守备团长,提着驳壳***来找夏锡忠,虽然没遇见,但闻讯后也把他吓坏了,赶紧托人说和,赔了人家不少钱。
钱文忠三字经篇4
1984年冬,成都市郊彭县(今彭州),思文乡(今通济镇)梓柏村村民席启林在宅旁挖鱼塘时,发现一土坑钱币窖藏。钱币无盛器,用钱丝串系,锈蚀不严重。2003年10月,成都博物院会同彭州文管所作进一步清理,除锈后,清理出“蜀五铢”16枚、“直百五铢”2840枚。
二、钱币种类
1.“蜀五铢”
蜀五铢出土16枚,铸工精整,肉光滑而且薄,外郭宽阔,呈圆弧状,面有外廓无内郭,背有内外郭,但有的钱面有穿上一横笔画。无锈痕,呈暗红色。面文粗,并且深,书体小篆,钱文接郭离轮;五字狭窄,长短不一致,两交笔较弯曲,两竖笔内敛。铢字书写不统一,笔画刻划或深或浅;金字头有的呈箭簇形,有的呈三角形,下四点粗细不一,金旁狭短,多不清晰,朱字上下笔画多数近方折,少数近圆折笔,有的向***斜,压穿;朱比金长,特长者上下两端尖细,直抵外郭。其钱径23―26、穿8.6―10,外郭厚0.8―1.6,面、背外郭宽1.8―2.5mm,重2―3.2g(***1、***2)。
2.“直百五铢”,出土2841枚,根据面文又分犍为和四川铸钱,其中犍为铸489枚,四川铸2352枚。
(1)犍为铸直百五铢
出土489枚中,背“为”字10枚,光背271枚、有“背纹”193枚、花穿15枚。
犍为铸直百五铢的主要特征是,铸工精整,肉厚并且光滑,暗红色,有内外郭并且深,外郭阔,呈圆弧状,边缘平整,广穿,面文对读,“直百”隶书,“五铢”小篆,笔画均粗并且深,“五”字狭长,上、下两横笔似乎与内***行,两竖笔相交弯曲,并且内敛,金头大呈箭簇形,下四点粗且长,朱旁上笔近方折,下笔有的近方折,有的近圆折,上下笔相距近,并与中间短横笔画连体,不压穿,金与朱近等长,面文直百五铢四字清晰,背文“为”置于穿左,阳文,书体小篆,“为”字笔画粗且深,也有光背和背铸各种阴纹线型。
背“为”字,按重量分二型。
Ⅰ型:1枚。减重钱型。钱体较厚重;内外郭深,外郭阔,广穿,肉光滑,背为书体一式。钱径27.3、穿10,外郭厚2.5,面、背外郭宽3mm,重6.4g(***3)。
Ⅱ型:9枚。减重钱型。钱体减薄,钱径变小,文字变浅,但仍粗。外郭变浅、变窄,钱径25.2―27、穿10.5―11.8,外郭厚1.5―1.7,面、背外郭宽0.5―2mm,重3.2―4.8g(***4、***5)。
犍为铸光背直百五铢,271枚,按重量分三型。
Ⅰ型:3枚。减重钱型。钱体厚重,肉光滑,内外郭深,外郭阔,广穿。钱径27―29、穿11,外郭厚3,面、背外郭宽2―3mm,重8―8.6g(***6)。
Ⅱ型:35枚。减重钱型。钱体减薄,外郭变浅,文字变浅仍粗,广穿。钱径26.5―27.5、穿11,外郭厚1.1―1.7,面、背郭宽2―2.5mm,重4―5.6g(***7)。
Ⅲ型:233枚。减重钱型。钱体减薄,
外郭变浅,变细,呈斜坡状,文字变浅,广穿,其钱径25.3―27、穿11,外郭厚0.9―1.4,面、背郭宽1―2.4mm,重2.8―3g(***8)。
犍为背铸“阴纹”直百五铢钱,193枚,按重量分二型。
钱背阴纹穿四方都有。有“1”、“11”、“111”、“1111”、“一”、“二”、“/”、“\”、“+”、“”、等多种形式。钱体减薄,外郭呈斜坡状,浅,广穿。
Ⅰ型:96枚。减重钱型。钱径24.3―27.3、穿11、外郭厚1.5―2,面、背宽2―2.4mm,重4―4.6g(***9)。
Ⅱ型:97枚。钱径24.3―27.3、穿11,外郭厚2―2.5,面、背郭宽1―2.5mm,重2.2―3.9g(***10)。
犍为铸花穿钱。
15枚,减重型,均光背,钱体减薄,外郭变浅、细,呈斜坡状,花穿。其钱径24.2―27、外郭厚1.5―2,面、背宽2―2.5mm,重2.3―4.1g。
(2)四川铸“直百五铢”,2352枚。
共有光背钱1605枚、背铸阴纹615枚、花穿132枚。其主要型制特征,五字狭长,但比犍为型略短,与上下内郭不行,交笔弯曲,内敛,金旁似犍为型,朱字上、下笔近圆折,并与中间一横笔不相连,朱与金等高,并与上下内郭近乎平行。其它特征如
犍为型。
光背直百五铢钱1605枚,按重量分四型。
Ⅰ型:1枚。标准型,钱体厚重。肉光,暗红色,广穿,内外郭深,外郭阔、高凸,呈圆弧状,边缘经打磨,光滑。钱径29、穿11,外郭厚3、面、背郭宽3mm,重9g(***11)。
Ⅱ型:15枚,减重型。钱体较厚重,内外郭较深,略变细,广穿。其钱径27―28、穿11,外郭厚2―2.5,面、背宽2―2.5mm,重8.8―6.6g。
Ⅲ型:24枚,减重型。钱体减薄;内外郭变浅,外郭略变细,广穿。钱径27―28、穿11,外郭厚1.5―2,面、背郭宽2―2.5mm,重4―6.1g(***12)。
Ⅳ型:1565枚,减重型。钱体减薄,内外郭变浅,外郭呈斜坡状,有的变细,广穿。钱径24―27、穿11,外郭厚0.6―1.4,内、外郭宽1―2.1mm,重1.6―3.9g(***13)。
背铸“阴纹”直百五铢,615枚,按重量分二型。
Ⅰ型:48枚,减重型。钱体减薄;内外郭变浅,广穿。钱径26―27.5、穿11,外郭厚1―1.3,面、背郭宽2―2.5mm,重4.2―6.2g(***14)。
背纹在穿之上、下、左、右,有“1”、“11”、“111”、“1111”、“一”、“二”、“/”、“工”、“木”、“”、“鸟纹”等。
Ⅱ型:567枚。减重型。钱体减薄;内外郭变浅,外郭呈斜坡状,广穿。钱径27―26、穿11,外郭厚1―1.3,面、背郭宽1―2mm,重2.2―3.9g(***15)。背纹于穿之上、下、左、右,有“1”、“11”、“111”、“1111”、“一”、“二”、“/”“”、“”、“”、“+”、“”、“”、“”、“”等。
花穿直百五铢,
132枚,减重型。钱体减薄,内外郭变浅,变细,广穿。其钱径25―27、花穿,外郭厚1―1.2,面、背宽1―2.5mm,重2.2―4g(***16)。
三、结语
1.蜀五铢钱的探讨
其主形制继承了西汉郡国五铢的一些特征。如铸工精整,面无内郭,背有内外郭,有些面铸“穿上一横”,广穿,字文较潦草,朱字压穿。不同之处是蜀五铢钱型较小,钱径23―26mm,肉薄,重2―3.2g;外郭较阔,约2.5mm左右。
蜀五铢铸行年代,史无记载。四川出土量最大的有两处:一处1981年5月,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岩墓出土铜钱3000余枚,其中“半两”2枚、“大泉五十”9枚、“货泉”18枚、“太平百钱”10枚、“直百五铢”309枚、“平五铢”3枚、两汉五铢2276枚、蜀五铢523枚。其中蜀五铢与太平百钱同出于M5,与两汉五铢同出于M13、M14;蜀五铢从钱文风格看似直百五铢钱,应是蜀汉早期货币,有的面与背铸阴纹。①另一外1978年1月,四川威远县黄荆沟公社钱币窖藏出土蜀五铢400枚,直百五铢435枚。其中蜀五铢的文字风格、质地似直百五铢,金比朱小。有的钱径约25mm,平均重3.1g,有的钱径24mm,平均重2g。②
再看彭信威先生曾提到的两种说法:其一,蜀五铢,四川出土,文字与犍为“直百五铢”相似,无内郭,有“穿上一横”,最大重3.7g。其二,是历来钱币学家所谓的“蜀五铢”,径小,最大重2.5g,有内郭,字小,笔画紧缩。③笔者从彭县、忠县、威远三处钱型分析,认为第一种说法正确。因蜀五铢在忠县三国岩墓中是与太平百钱同出,而太平百钱铸行于东汉晚期的四川,④那么蜀五铢也应该铸行于东汉晚期的四川。东汉晚期灵帝中平六年(189)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焉、刘璋父子先后任益州牧,割据四川,直至建安十九年(214)被刘备取代。刘焉、刘璋父子在成都二十余年,可以铸造相当数量的货币,那应该是蜀五铢,因东汉末年主要使用两汉五铢,直至建安十九年铸直百五铢,蜀五铢才停铸。据此,蜀五铢始铸行于中平六年(189),止于建安十九年,即公元189―214年间,铸地成都。
2.直百五铢钱的探讨
其主形制继承了大泉五十的一些特征。如铸工精整,钱型较大,钱体厚重,有内外郭,外郭呈圆弧状,广穿等。
直百五铢铸行的年代,史无明载。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后来又向巴蜀发展,他在攻打刘璋时,恐怕连***饷也发不出来,至建安十九年攻入成都,刘巴才建议铸直百钱,次年取得犍为,又在那里开炉大钱。⑤四川出土的直百、直百五铢钱主要有:(1)威远窖藏仅出土直百五铢435枚、蜀五铢400枚。⑥(2)忠县三国岩墓出土大泉五十9枚、太平百钱10枚、直百五铢309枚、蜀五铢532枚。⑦(3)彭县出土直百五铢2840枚,蜀五铢16枚。(4)1981年7月,崇庆县五道渠蜀汉墓出土直百五铢、直百数量大,因锈蚀严重,无法计数。⑧(5)1985年11月,成都小南街出土汉兴钱11枚、直百钱3枚。⑨
从出土钱币分析,威远、忠县、彭县的直百五铢是与大泉五十、太平百钱、蜀五铢同出,无直百出土,而这些钱都是东汉末蜀地行用之钱;崇庆县、小南街出土的直百钱时,与之伴出的是直百五铢、汉兴钱,而无太平百钱、蜀五铢和大泉五十。因此可以认为,“直百五铢”铸行于“直百”钱之前,即三国前期。“直百”铸行于后,即三国后期。
感谢彭州文管所丁武明、周静、肖礼颖、廖继伟为本文提供“直百五铢”、“蜀五铢”钱币实物资料。
窖藏清理者:成都博物院 曾咏霞
彭州文管所 丁武明
周 静
肖礼颖
廖继伟
拓 片:代堂才 代福尧
执 笔:曾咏霞 丁武明オ
注释:
①⑦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张才俊:《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岩墓》,《文物》1985年7期。
②⑥四川博物馆莫洪贵:《四川威远出土大量“直百五铢”钱》,《文物》1981年12期。
③⑤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三国时的钱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④陈显双:《成都出土“太平百钱”铜母范》,《文物》1981年10期。
⑧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陈显双:《四川崇庆县五道渠蜀汉墓》,《文物》1984年8期。
钱文忠三字经篇5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忠实 创造
古今中外的翻译理论均强调翻译的忠实,忠实意即准确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风貌。但由于作者和译者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加之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制约,译者不可能实现译文与原文完全对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在解读原文,进行翻译时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造。如何在文学翻译中把握“忠实”与“创造”的尺度,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是译者普遍感到困扰的问题。
一、中国翻译家关于“忠实”与“创造”的译论综述
在中国,“忠实”是翻译的基本标准,但“创造”是“忠实”的另一种体现。唐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指的是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通俗易懂。近代译学之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信即忠实为第一要义,同时要通顺畅达,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鲁迅的“忠实、通顺”,即“易解”及“保持原作的丰姿”,且“宁信勿顺”。许渊冲提出了译诗的本体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最重意美,神似胜于形似;译诗的方***:“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主张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译诗的目的论:“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指出译诗的最高境界是使人愉快。林语堂阐述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赞同“翻译即创作”,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的人,“须把翻译自身事业也当作一种艺术”。郭沫若指出文学翻译“与创作无以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傅雷和钱钟书以“神似”和“化境”著称,傅雷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的“化境”(Sublimation),是指原作在译文中就像“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但精魄依然故我,把作品从原文转换成译文,既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即“化境”。因此,他赞同西方所谓“翻译者即反叛者”(“Trandutttore traditore”――“Translator,trator”)的说法,认为好的译文应该在艺术上胜过原文。朱生豪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谢天振在译介学中提到“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这一概念出自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的《文学社会学》一书。埃斯卡皮指出:“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1]这里的创造性即在原作基础上,注入新元素,以配合时展及读者所需。
二、西方P于“忠实”与“创造”的译论综述
西方译论的原则和标准大多围绕一个“信”字,但也肯定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圣经・旧约》,又称《七十子希腊文本》,是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这个译本因做到了“十分准确”,所以被神父们和犹太首领要求必须“保持其原状”。此处的“十分准确”,即“信”,可以看作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翻译标准。1790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英国学者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指出,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德莱顿认为逐字翻译是“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贺拉斯提倡“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西方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哲罗姆曾指出,“翻译既然是一种创造,译者就完全可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另外,西方的各种理论,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思想都是信即“忠实”,“忠实”指的是意义上的忠实,即“神似”。20世纪60年代的解构主义超越语言的局限,从***治、权力等视角探究翻译问题,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提出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出现“文化转向”,文化学派把翻译看做“重写”,重写就是“操纵”。探讨翻译与意识形态、诗学等的关系,提出“翻译实际上是文化融合”。译者阅读、理解一种文化语境中的原作品,然后在另外一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阐述和再现。这一过程使翻译行为从语言学层面的“忠实”转向跨文化交际,关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阐释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从哲学和阐释学的角度阐述翻译思想,海德格尔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蔽的思想;伽达默尔则指出理解的历史性导致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也就是说,理解主体的历史背景不同,决定了他们书写的译本不同。每一次翻译注定成为新事物,这也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阐释学引发视域融合理论,“文学是一个文化积淀很深的产物,其中聚焦了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即译语读者的现今视域,如果这个现今视域与源语中存在的初始视域差距太大,读者就有可能无法理解,最终意义无法在译入语读者身上实现”[2],肯定读者(译者)的主观性和主体性作用,鼓励译者顺应不同时代的读者需求进行再“创造”。
三、中西译论中“忠实”与“创造”的启示
启示一:忠实是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但是,忠实并不意味着拘泥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而应该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事实上,创造性是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创造”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文本。译者不能过于拘泥于原文词句,死译、硬译,要领会作者的用意及字里行间被遮蔽的思想,舍弃形而求神之似,进行适当再创造,从而充分传达出原作的精妙之处。
启示二:翻译活动蕴含着译者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它渗透了译者对原文本种种人文内容的解读和阐释,不可避免地打上自己的“烙印”。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考虑原作的艺术风格及文化精神、作者性格和读者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本时代、本民族、本阶级***治目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译文所可能产生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等。因此,翻译不是原作的简单翻版,而是译者的一种创作,受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制约。由此可见,翻译既有忠实性,又有创造性,是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相互制约与对立统一。
四、文学翻译中“忠实”与“创造”有机融合的途径与实例
1.通过发挥译者创造性实现对原文的内涵和风格的忠实
例一:赛珍珠的译作《水浒传》书名为All Men Are Brothers (《四海之内皆兄弟》)。在《论语》中,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子夏则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译者通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对原书名进行再创造,但该再创造仍不失为对原文内涵的忠实。
例二:《三字经》书名翻译:译法多样:音译:“San Tzu Ching”;意译:“Three-Character-Classic”,“Trimetrical Classic”,“Three Word Classic”,“The Triword Primer”(王宝童),“The Three Word Primer”(赵彦春)等。
为何译作Primer?因为 Primer=初级读本,识字课本,符合《三字经》作为儿童读物的原本性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冯奇教授2016海南大学讲座)。
例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原译:If foolishly there is no teaching, The nature will deteriorate.The right way in teaching,Is to attach the utmost importance in thoroughness.(翟理斯)
改译:With no education, There’d be aberration.To teach well,You deeply dwell(赵彦春)
翟理斯译本重在对文本意义的阐释,但忽略文本“三字”格式,略显笨拙。赵彦春曾想使用“digression”来译性乃迁,但“aberration”更好,因为词根“err”可联想到Alexander Pope的名言:“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 divine.”改译版简明达意,遵从原文本的“三字”格式,实现对原文内涵和风格的忠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冯奇教授2016海南大学讲座)。
例四:The night is quite hot for the time of year.Do you know, Sylvia, that I made during the last week a distinct saving.I allowed you,as I always do,ten shillings for the house-hold expenses.You managed capitally on eight shillings.We really lived like fighting -cocks;and what is nicest of all,my dear daughter,you look the better in consequence.(from A Naughty Girl)
胡锦凤译:这个季节的晚上还是挺热的。你知道吗,西尔维,上周我们节约了一大笔钱。按照惯例,我给了你十个先令家用。你干得真棒,只花了八先令。我们活得像好斗的公鸡,最令人高兴的是,结果你看上去气色好得多了。
改译:这个季节的夜晚还是挺闷热的。你可知道,西维尔,我上周省下一大笔钱。按惯例,我给你十个先令家用。你可了不得,只开销了八先令。我俩持起家来真像(好胜的)斗鸡,最让我高兴的是,乖女儿,结果还是你胜出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曾利沙教授)
此例说明“忠实”性在于充分表达出父亲由衷地赞叹女儿持家本领的情感,忠实地再现原文人物性格或难以言传的内心情感特质。
2.译者的创造性受原语风格与译语规范及时代背景的制约
译者的创造性并不是“从心所欲”的,还需考虑译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语境。
例五:《西风颂》节选(查良铮\王佐良\江枫译本)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查良铮译本
把我的腐朽思想扫出宇宙,扫走了枯叶好把新生来激发;――王佐良译本
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就像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江枫译本
查照字面翻译,比较贴切,但文字有些僵硬;王使用意译,但意思有些偏离原诗,原诗“over the universe”是“遍布宇宙”,并非“扫出宇宙”,但“扫”一词比较有气势;江把“dead thoughts”译为“枯萎的思绪”,不如王译成“腐朽思想”更符合时代背景。“Like wither’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江的译文在Like和wither’d leavesg加了“你驱遣”,意思更清楚明了,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生动形象,如果把他们三者的优点综合起来就会更好。
例六:《西风颂》节选(查良铮\王佐良\江枫译本)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h Wind.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查良铮译本
对那沉睡的大地,拿我的嘴当喇叭,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王佐良译本
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江枫译本
江的译文用词精准凝练,形神兼备,基本与原诗结构一致,符合汉语习惯,并与原文意思相当、对等,符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查的译文“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虽与原文意思贴切,但感觉有些奇怪,有翻译痕迹;而王的译文比较口语化,“拿我的嘴当喇叭”,有失优雅,还有些意义和感彩的缺失。
从以上的例句可以看出,译者的主体性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实现的,译者的创造性是在原作的制约下完成的。文学翻译中的创造不是绝对自由的创造,而是在从属状态下的创造,是受到限定的创造。
同时应该注意到,受制于历史背景、***治目的或出版社的意***,译者有可能会对原文进行删节、改写和再创作。像严复的《天演论》对原作做了较多的删节,创作的成分远大于“忠实”;《卖火柴的小女孩》原作的目的是宣扬基督教救人治国,译为中文,主题却成了控诉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林纾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年,将《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成《黑奴吁天录》,自称译著虽微不足道,“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五、结语
文学翻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服务于一定的***治目的,译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把握“忠实”与“创造”二者间的尺度。在一般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把“忠实”与“创造”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时刻牢记翻译的“忠实”,在不影响读者接受的情况下,适当保留原作中的异质成分,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40.
[2]何其莘,仲伟合,许钧.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82-83,86-87.
钱文忠三字经篇6
他的自阉源于一次失意:“与群恶少博,不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在一次输光了裤子之后,他躲进街上的酒馆里,被别人找出来当街一顿痛打,差点儿丢了性命。在阵阵逼债声中,那时还叫魏四的他情急之下说出了一句话:“我他妈进宫当太监还你还不行吗?”
也许这句憋出来的话给他指了一条出路,与其饿一辈子肚子,不如进宫当太监。但摆在他面前的有三大难题:首先,净身需要交二十多两银子的手术费,对于他家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其次,当时的净身手术死亡率非常高,特别是成年人;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净了身也不一定能当上太监,明朝太监人数之多,创了历史纪录。明朝中叶,一次宫中大规模招收太监,初定名额是1500人,结果有两万多人蜂拥而至,虽然名额最终扩大到4500人,但还是有一万多人落选。落选的人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在京城各寺院附设的浴池里专门为太监洗澡,地位仅强于乞丐,要么参加丐阉团伙去铤而走险。
魏四还是说动了家里人,毕竟,他的血液里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匪劲儿。他的运气也不错,伤口没有感染,顺利度过危险期。
这时,家里人将房子卖了,搬进村边的土地庙安身。但这点儿钱做见面礼,吴公公根本不收,最后分家另过的哥哥狠心将三亩薄田卖了,吴公公才收了钱,却绝口不提能不能进宫。
魏四一等就是四个月,又用了把女儿卖给别人当童养媳的钱,才终于赶上了万历十七年(1589年)腊月的最后一次挑选。因为宫里需要一个倒净桶的人,在所有待选人员里,他年龄最大,长得最魁梧,身手又灵活,所以入选。消息传来,全家人烧香念佛。
魏四进了宫,被安了个新名字,叫“李进忠”,工作就是早起倒马桶,其余时间则无所事事、喝酒,从哪个角度也看不出这个人日后会成为左右大明帝国的风云人物。在宫中飞黄腾达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识文断字,二是富于心机,三是有强烈的野心。李进忠进宫多年,依然大字不识一个;说到心机,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憨”,他待人热情,敢作敢当,在喝酒的日子里,经常被那些奸滑的太监耍弄,久而久之竟得了个“傻子”的外号;至于野心,他进宫的目的最多是让一家人衣食不愁而已,实际上,进宫好几年了,他的侄女、外甥女还是相继被卖到京城大户人家做了奴婢。
由于平庸,李进忠在宫中混了十几年后,才脱离底层太监行列,做了东宫一个才人的伙食管理员,一年有个百十两银子的收入。
但历史总爱开大玩笑,他侍候的这位相貌平常的王才人,居然为太子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长子。
其实,李进忠当时的前途仍然看不到光明。万历皇帝一直不喜欢太子,总想以第三子取而代之。由于皇帝的厌恶,太子在宫中没什么地位,连皇帝身边的太监都可以随意欺负他。“李进忠”的与众不同就是在这时体现的。他对王才人与小皇孙有一种狗一样的忠诚与依恋,才不管他们有没有前途。王才人一高兴,让他恢复了本姓,改名魏进忠。
至于皇太孙,自然更加没人重视,直到成年,他认识的字还是身边的太监没事时教的,他爱骑马射箭,爱做木匠活儿。不管他在胡闹些什么,身边总跟着一个身躯高大的人,就是魏进忠。不管他喜欢玩些什么,魏进忠总能千方百计地淘来,小皇孙一高兴,就喜欢拿这个老仆搞个恶作剧。当夕阳从紫禁城头落下后,魏进忠常会坐在小皇孙身边,絮叨地给他讲些宫外的市井奇闻或乡下的古老传说。长年的耳鬓厮磨,这一老一小之间形成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亦主亦仆、亦亲亦友的关系。以至于魏进忠一天不见这位小皇孙,心里就有些空落落的。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魏进忠53岁。这年七月,万历皇帝驾崩,太子终于登基,成为明光宗,魏进忠侍候的皇长孙一下子成了准东宫。更没想到的是,明光宗登基才一个月,就因过度一命呜呼。一转眼,昨天还在宫里淌着鼻涕四处乱跑的小皇孙,一下成了“天启帝”。这一转机来得太快了,所有人都有点儿晕头转向。
任何人,包括魏进忠自己,都以为他的造化到此为止了,了不起混个膳食处首领太监的体面角色。不想,命运之神把更大的幸运砸到了他头上。
明朝宫廷中流行一种“对儿”习俗,即太监与宫女相好。天启帝奶妈客氏的“对儿”原本是一个叫魏朝的人,是魏进忠的朋友,在天启帝登基之后,被提拔为乾清宫管事并兼管兵仗局印,因而事务繁多,在宫中的时间越来越少。魏进忠管理伙食,与客氏接触很多。魏进忠的豪爽开朗,对女人很有吸引力,时间一长,两人产生了感情。有一天,两人正在亲热,被突然回来的魏朝撞见,当即吵骂起来,惊动了皇帝。皇帝可不管谁对谁错,他问奶妈:“客奶,你只说你要谁替你管事,我替你断。”客氏也是个敢作敢当之辈,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犹豫地将手指向魏进忠。
由于后妃不能亲自抚养婴儿,天启帝真正的母爱是客氏给予的,所以客氏的亲信就是天启帝的亲信。与对木匠活儿的强烈兴趣相比,刚刚登基的天启帝对***治分外厌恶,繁重的***务对他而言是一种折磨。他自幼生在清冷的东宫,平时除了几个宫女与太监,几乎没接触过其他人,更没见过什么世面,因此,上朝时他总显得羞涩、笨拙,别人说什么,他也听不懂。他急需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来替他处理这些麻烦,这一重任顺理成章地落到了老太监魏进忠身上。这个不识字的太监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代替皇帝批答奏折――这意味着他掌握了帝国的所有权力。
魏进忠的第一个举动,是改了自己的名字,叫“魏忠贤”,表字“完吾”。他意识到,以前,他不过是皇帝的家奴,进忠足矣;而今,他成了当朝秉***,还必须贤,也因此,他必须尽快完美自己。
钱文忠三字经篇7
励志篇 “练摊帝”的起家路
300元摆摊,怕丢人、挺辛苦
包正忠来自甘肃靖远县。由于家境贫寒,他上到高中就辍学了。2001年,包正忠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消防官兵。锻造了勇敢、坚毅的品格。2004年复员后,包正忠只身到深圳寻梦,先后做过挤奶工、建筑工人和歌厅保安等。2009年,包正忠与王玮结婚后,“家底”只剩300块钱。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这时,妻子的一句话给了包正忠勇气,“试试看吧,或许有300元钱能做的生意呢!”
2009年6月18日,是一个令包正忠永生难忘的日子。这天,他和妻子小心翼翼地攥着300元钱来到服装批发市场,一家挨一家转。最终看中了一批款式漂亮的廉价服装,不由喜出望外。但老板却说:“进货少于1000元不能按最低批发价。”两人不甘心,就软磨硬泡起来。听说他们刚结婚不久,生活异常窘迫,老板顿生同情之心。当天晚上,包正忠和妻子用一张旧床单包着这些衣服,带到兰州市永昌路的夜市上出售。
练摊第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下午快6点的时候,我们的摊子摆上了,马路上人来人往,可是我们这里看都没有人看,心急呀!其实我还有更多的不好意思,怕朋友看见我摆地摊……后来,老婆不停地喊,15元一件,15元一件,可是两小时过去了,几乎就没有什么人看。怎么办?”好在8点的时候,终于做成了第一单生意!此后,情况好转,他们不停地装货、收钱。晚上回到出租屋一算,两人卖了600多元钱,净赚300块!包正忠和妻子激动得相拥。
包正忠最大的压力还来自于自己,怕别人看不起。妻子王玮一直鼓励包正忠:“等我们赚到钱,就开一家店,我们坐在屋子里卖衣服!”有了梦想的支撑,他的胆子渐渐大了。
摆地摊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容易。有时候,他们摆出的衣服连看都没人看;到了冬天,西北风裹挟着零星雪花,钻进永昌路狭窄的小巷,包正忠和妻子冻得直哆嗦;每天收摊的时候已是凌晨,嗓子早已喊哑的包正忠夫妇,回家睡五六个小时又要跑批发市场。
诚信待客聚人气,灵活经营生意火
到了夏天旺季生意好了不少,但丢货的事也时有发生,王玮便请来姑姑和妹妹帮忙。包正忠开始进一些质量较好的裙子和纱衣等,价格也涨了上去,每件卖四五十元,每天晚上的营业额高达2000元,纯利有六七百元。小两口激动不已。
入秋之后,T恤、裙子这类的夏装不好卖了,包正忠又卖了一段时间的毛衣。可随着天气日渐转冷,街上的人越来越少,经常在寒风中苦守六七个小时,才赚到几十元钱。王玮是个有心人,她向老公提出:“虽然我们只是摆地摊,但卖围巾也要卖出特色,经营别人没有的东西。”于是,她每天上网搜索视频和文字教程,学习围巾的围法,怎么围出来好看。每当有顾客看围巾,就会细心地向对方介绍,怎么围,怎么搭配,围巾的成分是什么。这样顾客听完介绍会觉得值,成交量就上去了。
“我们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记人特别准,只要从我们家买过东西的,买的什么,大概什么时候买的,都能记得。我们逐渐把售后服务也搞好了,只要是我们家的东西,要是顾客不喜欢,在一定的时间拿回来我们都是可以换。”正是靠着诚信经营和贴心服务,新顾客慢慢成了他们的回头客,回头客渐渐成了朋友。
围巾和帽子是季节性很强的商品,每一次降温都会带来销量的上升。后来他们发现那种卖20元不还价的毛线帽子也好卖,但夜市附近已经有人在做了,于是包正忠与妻子跑到一个公交枢纽站附近卖。“那时候我们的作息时间是早上7点起床,8点半赶到批发市场,10点半进完货,赶到公交站,一张床单往地上一铺,帽子摆整齐,分门别类。”虽然非常辛苦,但收入很不错,最多的一天利润达到了1500元!
后来,帽子围巾的生意不好做了,包正忠又及时调整,卖暖宝宝贴。可由于利润太低,他又思考换货。于是他们进了2000多元的年画和对联,却没想到每天也只能卖几十元钱。这次对他们打击很大,夫妻俩分析原因,觉得是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失误了:现在每到过年,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超市……都送这些东西,所以年画之类的在夜市上几乎就没有什么需求。有了这次教训后,包正忠夫妇进货前都会分析一下市场需求。
转眼到了2010年。这时,一位有过合作关系的大批发商,给包正忠带来了好运。因为彼此熟悉,对方经常把一些不太好批发出去,或者存在问题的货便宜处理给他。一次,批发商进了一大批某品牌的西服和风衣,和当地另一家批发商重了货,批不出去。于是,就把那批货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给了包正忠。包正忠将这批货摆上夜市后,每天都能卖掉几十件,狠赚了一笔。
为了和批发商搞好关系,人家有什么新货要让他捎着卖,包正忠从来不拒绝。事实证明,和批发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很重要的,后来包正忠自己开了店,从批发商处进货时欠了1万多元的货款,老板什么都没说,也从不向他催要。
年赚15万,“练摊帝”成励志偶像
包正忠是一个热心而又具有正义感的小伙子,每次顾客买了衣服要走时他都会说:“把包背好,把钱和手机装好!夜市小偷多。”大家对这个热心小老板有了好印象。
有一次,一个小偷偷一个小姑娘的手机时,被包正忠看见了,便出面制止。小贼恼羞成怒,招来同伙骂他。包正忠忍无可忍,冲过去就打了他们两拳,俩贼本想还手,一看包正忠明显有功夫,当即落荒而逃。此后,这个夜市上的小偷再也不敢对包正忠的顾客下手。“无论做什么,有个好人缘都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包正忠不无得意地说,他与同行相处得很好。
“斗贼事件”发生不久,包正忠第一次遇到了大买家。两个30岁左右的女性在摊子上一共选了12件。“当时那种心情,又怕又激动。怕是因为选了这么多要是不要了怎么办,再说选这么多要是猛砍价怎么办?激动的是碰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拿这么多衣服的顾客!”包正忠说。选完了就开始算账,当然少不了还价的,但是一番唇***舌战,顾客还是接受了价格,后来为了让顾客满意,额外给她们送了一件。最后成交价格是620元。临走时,其中一名女顾客对包正忠说:“听说你是退伍***人,挺正义的,我们才专门赶过来淘衣服。没想到你卖的衣服也不错!”
就这样,做到2010年8月一算账,包正忠和妻子吓了一跳:一年下来,他们竟然挣了整整15万元!掘取第一桶金后,夫妻俩于当年10月在永昌路盘下了一个小服装店,圆了当年“坐在屋里卖服装”的梦想。
2011年3月,包正忠“练摊帝”的名号在网上叫响。辽宁教育出版社主动联系包正忠为他出版了一本自传。2012年2月,包正忠开了第二家服装店,专营时尚女装。几个月后,他的第三家店也在兰州大学附近开张。2012年他们夫妻俩的纯收入在30万元以上。
【学问篇】城市流动摊位生财之道
流动摊位是城市地摊里比较赚钱的一种类型,有本事就能月赚上万元。流动摊位活动在一个城市里面每天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但是—般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又会回到原来的地方。所以你不要奢望哪个人会长期照顾你的生意,你只求今天出去要弄多少钱回来那就是本事。
学问一、流动摊怎么流动
流动摊位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今天去什么地方摆,明天去什么地方摆?首先你要踩点,将城市里的市场全部寻访,重点放在城区的农贸市场,记录人气旺的地点,之后进行一轮一轮的循环。但有个问题,流动摊位都是谁去的早谁就摆,万一你今天来晚了怎么办?这时你就到离你这个点最近的一个。还要提醒一下,摆摊有个规矩,那就是这个摊位虽然不是他的,但是他放一块布在这个地方,你就不能摆。如果你觉得某个位置好,想转天接着卖,那么你也可以放点什么在地上,懂规矩都知道这里有人要摆的。
学问二、怎样做到人山人海
流动摊位主要以卖吼货为主,但也有卖讲价货的(吼货、讲价货、推广货解释见后文链接)。吼货的生意在地摊里面是最有人气的一种,但也是利润比较薄的一种,但做好了可以日进上千元。因为你可以做到整天都围着人买。一元钱一样的东西,最多的一天可以卖2700元,人流超过3000人。吼货做好了不会低于年薪十万的金领。经营技巧主要有两个:
第一、货——常见、常用、便宜是关键
吼货得便宜,质量差点没关系。因为吼货是甩卖,不能卖时尚的东西,也不能卖新奇特商品,一定要卖大家都熟悉的东西,还有就是要卖市场价格比较统一的东西,比如某种常见的商品,批发5元,市场都卖8元,如果只有你卖7元,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便宜,尤其那些老头老太太肯定会围上来买。但是如果你卖的东西不是大家常用的,比如你在市场里面卖十字绣,哪怕你再便宜,那些老头老太太会买吗?
第二、形式——制造热闹
人的购买欲望都是随着感觉走的,看见什么地方热闹他就会过去凑热闹,所以你一定要搞点形式出来。
1.肢体语言:你如果卖东西的时候站得高一点,然后不停地挥手叫卖,这样效果是很好的,也是很适合卖吼货的。
2.声音语言:你带上话筒、扩音机,配合肢体语言边吆喝边卖,传播更远,效果更好(吆喝的经典台词见后文链接)。
3.视觉语言:在视觉上给消费者所呈现出冲击力。你的摊子摆得要和人家不一样,才有脱颖而出的感觉。另外就是再张贴一些有视觉冲击力的甩卖标语。
学问三、摆摊时间、地点、产品怎么规划
地摊这门生意,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产品,对于盈利的影响很大。下面提供一些经验参考。
链接一:行话解释
1.吼货:商品做特价、再用叫卖等方式促销,以统一的价格便宜处理的大众商品。利润比较薄,但销量大,适合流动销售,因为它到一个地方会给人带来一种抢购的狂潮和一种新鲜感,但是这种新鲜感一过就没生意了,就得流动。
2.推广货:需要介绍功能和使用方法的新奇特产品。有的地方也叫宣传货。利润是所有地摊货里面最高的。但要想卖出高利润,必须宣传、炒作产品功能,口才最重要。
3.讲价货:它和吼货不同之处是价格不统一,卖的方式也不一样,主要是被动等买主上钩问价钱。要价较高,利润高低关键靠讲价能力。
链接二:吆喝精选
售前宣传:
本产品刚出来,上过中央电视台。上过电视上过报,全国人民都知道。如果你说没看到,证明你的电视没信号。
产品介绍:
克林顿小布什,用了都说买的值;
洪湖水,浪打浪,这个质量就是棒。
劝人购买:
三块两块不算钱,溜溜达达就花完;
花小钱办大事,不耽误给孩子盖房买楼娶媳妇;
几块钱买回家,老婆笑孩子夸,不是厂长也能当个企业家;
你不买,我不劝,谁家买了谁方便;
机会不是天天有,该出手时就出手;
花少钱买好货,不买就是你的错。
讨价还价:
不讲价不还价,讲价还价欺骗大;
我们厂家有交代,少了几元不能卖;
这个价格不会高,今天厂家在直销;
钱文忠三字经篇8
【关键词】翻译理论 钱钟书“化境” 创造性 文化差异 分寸
一
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人类依靠翻译,相互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思考与交流中走向成熟走向文明。翻译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奈达(Nida)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很复杂很具体的事情,涉及各种关系、矛盾和对立因素,不是语言、言语、思想、内容、信息、对等物这些概念可以表达清楚的。因此可以说,翻译是一国语词在另一国的用法。一个词包含着一国的哲学、语境和文化,正如一滴水包含大海的所有元素”。
二
谈到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经久不衰的首推严复的信达雅。严复在所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的序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他的译论一出便备受学术界推崇,影响所及几乎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被奉为“评衡译文者的唯一标准,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傅雷先生模拟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强调重“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先生重视境界,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他标举“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这条翻译标准以“化境”解释文学翻译活动的心理本质,比“神似”更加贴切,涵盖面更加广大,是对中国翻译理论的一个大发展,被翻译界广为认同。
三
钱钟书先生从汉代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里的一段训诂引伸出文学翻译的性质、功用、理想和境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读若‘’。”南唐以来,“小学家”都引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鸟兽所施的引“诱”,“”、“讹”、“化”和“”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钱钟书先生所标举的“译笔正无妨出原作头地”,流露出鲜明的创新意识。但“化境”说的创新意识,则首先表现在钱钟书先生对翻译的性质与任务的严格限定,它规定了翻译与“借体寄生”的写作之间的界线,其次是肯定译者的创造性,以“笔补造化”“得意忘言”来揭示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从翻译实践的角度看,译作在语言上的超越,标志着译者的艺术再创造的显现,同时又容易给人造成背离原文的感觉。于是,“信”与“美”的矛盾凸显出来,引发翻译理论界无穷的论争。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信”为本,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所以以原作为中心的“直译”就是一种规范和法则。这种翻译思想和艺术风气影响和制约着译者的审美观念、欣赏趣味、表达习惯和评价标准,形成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规范。但只有“信”是远远不够的。译作要忠实于原文不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就必然要丧失原作的风味;要保持原作的风味,就必然会流露出翻译的痕迹。钱先生说,以往有的翻译理论,机械的理解“信”,把“信”绝对化了。有人把“信”看作对原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的统一,而把“得意忘言”看作对“信”背离。其实,“得意忘言”是译者在艺术生成中的创造,是对翻译中的不可避免的流失的弥补,也是对“信”的弥补,是另一种“信”,形异实信。
翻译上的“笔补造化”“得意忘言”,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并非译者的刻意追求。钱钟书先生在其《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一文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的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由此可见,文化的差异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抗译性,所以原作要保持自我,但在进入另一种文化语境时不自觉地被异化,最终化为非我。因此在异国语言文化里,原作的形象和意味必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译者在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利用好译语的优势,进行对原作的创新。只有这样,原作才能在另一种语境下被广泛接受。但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译者不能信马由缰的完全脱离原作,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分寸的基础之上。这个度要在整体中把握原作,把原作的境界纳入到自己的译作中去。当然不同的译者由于艺术修养,思维观念,审美标准的不同,这个度也会有差别。但是,不管“矩”是具体哪一种,只有有了它,才能“随心所欲”。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许钧.翻译思考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钱文忠三字经篇9
"学习***好榜样,忠于***,忠于***。"大家唱着这首歌,就能想到一心为民的***吧。
***是9年2月8日出生,到92年8月日逝世,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民******,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原名:雷正兴、父亲:雷明亮、母亲:张元满、爷爷:雷新庭、哥哥:雷正德。***得的成就也不少有: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还有抚师市人大代表。同学们我们了解***,一起看看***的小故事吧!
有一次,***外出时在沈阳车站换车时,发现了一个背小孩的年轻妇女,被一群人给围着,***向前去打听,原来她们是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可是车票和钱丢了,***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钱为妇女买了去吉林的车票塞到她手里,妇女站起来问:"小兄弟,你叫什么,哪单位,家住哪?"***看了看说:"我叫******,家在中国。"
***的这个故事感动了我,***不畏一切,拿自己的钱为那位丢了钱的妇女买车票,可隐瞒自己的名字、住址、单位,***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我、感动了大家。
"学习***好榜样,忠于***,忠于***。"我们要向***学习做个乐于助人,长大后为国家服务的少先队员!
***日记读后感400字(二)
读了***的日记后,耳畔不由想起:"学习***,好榜样"的歌曲。书中写了很多***叔叔帮助老百姓的事迹,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都深深地触动着我。
***做的好事就像春天的雨点一样多,说也说不完。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他的螺丝钉精神,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颗螺丝钉,不仅如此,他总是发扬他的螺丝钉精神,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他这种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奶奶经常和我说吃小亏就是占大便宜,一开始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看了《***日记》我觉得***叔叔做的就是这样的事,他不为自己着想,处处为他人考虑,即使是牺牲自己,他也毫不畏惧。我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节俭自爱、乐于助人的人,帮助同学,帮助朋友,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和***叔叔一样的人。
书中写到:***叔叔没有外出,却为部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记的末尾,他写道:"今后要少说多做。"这不是老师家长常说的,不说大话,脚踏实地做事么。
看完了《***日记》我受益匪浅,从今往后好好学习,我要多做些日常的、平凡的、细小的工作,少说漂亮话。
***日记读后感400字(三)
***,这个名字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吧。***的一生很短暂,但他却助人无数。我们席伟大的领袖***主于93年3月日,亲笔为他提词:向***同志学习,并把3月日定为***纪念日。
《***日记》中的一段话让我感慨:"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过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生命是感恩,你是否日夜宣扬那美丽的理想?
***叔叔就像钉子一样,守在生活的岗位上,***叔叔提倡钉子精神,在一个没有眼的木板上钻出眼,而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有钉子精神的钻劲和挤劲,
***叔叔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他帮助大姐在下雨天背孩子回家,提战友给战友的父亲寄钱。教战友识字,学算术,给素不相识的大姐买车票······这些事虽只是小事,可在我们身边又有谁做到了?
所以,勿要小事而不为!从今以后,我在学习上要学习***叔叔的钉子精神,在生活中,我要从小事做起,学习***叔叔有爱心。做些小事,尽我所能。做我应当做的事:L在走廊里
把垃圾检起来气;不乱扔垃圾;让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日记读后感400字(四)
一部可歌可泣的《***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
***精神,是以***的名字命名的。以***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的同意语,先进文化的特征。***把***精神全面而精辟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精神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在于***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就在于***精神与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展示了GCD人的特殊品德,就在于***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精神贴近实际丶贴近群众丶贴近生活,反映了广大人名群众对建设美好社会丶创照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
钱文忠三字经篇10
岳飞挥笔《出师表》
在西湖之畔肃穆庄严的岳王庙内,陈列着岳飞手书的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碑。据岳飞自跋,此两表碑文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八月。八月十四日下午,岳飞率岳家***路过南阳卧龙岗(今湖北襄阳西十二里),岳飞拜谒诸葛亮武侯祠。相传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在此地。后人在此建武侯祠。岳飞因遇上大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辞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竟一夜不成眠,坐以待旦。当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时,岳飞挥涕走笔。岳飞与诸葛武侯心灵相通,肝胆相照。还我河山平生志,一腔孤忠向谁诉?岳飞挥书《出师表》,这是通过笔墨与诸葛武侯作一次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故挥笔疾书,畅舒胸臆,泪水洒在《出师表》上。书毕,意犹未尽,又在铺开的大纸上,用尽全部心力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而后将笔扔于案上。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将,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事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现今岳庙内悬挂的“还我河山”匾额及碑廊内陈列的岳飞手书《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碑、《吊古战场文》碑、前后《出师表》碑,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岳飞书法的磅礴气势与绝妙韵致。岳飞能诗善书,书法学颜真卿,雄浑峻拔,酣畅淋漓,为世所重,对他的书法艺术,历来评价很高。宋人方岳称其书法“老墨飞劲,忠义之气烨如”。明谢肇《居东集杂纂》谓:“岳鄂王书力斫余地,非但胸次绝入,其工夫亦正不浅也。”明黄道周评:“岳忠武书,笔阵纵横,戈矛森立,芒铩增寒,于庄肃严整中忽而出奇不穷,正如兵法正变,交互幻化至妙。此其胸襟运用势有天机,常人虽妙八法,难与之比论也。况其气节如生,义格千古,人品无双,其染翰亦自只绝矣。”书画艺术上有“兵家梅花”之称的清代彭玉麟,盛赞岳飞书法:“千***横扫笔锋开,满幅经纶腕底来。”
于谦翰墨留人间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的名诗《石灰吟》,也是其一生人品和官品的生动写照。这位被杭州人引为骄傲和福佑的同乡,非但将清白留给了人间,也把墨宝留在了世上。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自幼聪明过人,志向远大。六岁开始读书,十五岁考取秀才,十六岁求学于杭州三茅观。少时常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楷模激励自己。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以才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前后在任19年,曾冤狱,赈济灾荒,多有惠***,被誉“于青天”。正统十四年(1449)从兵部左侍郎升任兵部尚书。时瓦剌***入侵,英宗北狩,众臣拥立景帝,侍讲徐主南迁,于谦力陈利弊反对南迁。瓦剌***逼近京师,于谦调集重兵身先士卒抗击敌寇,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景泰元年(1450)瓦剌***见无隙可乘,遂遣使议和,并被迫释放英宗。天顺元年(1457)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徐、石亨等诬陷,以“谋逆罪”被杀。万历中谥忠肃。于谦墓和于谦祠在三台山上麓,于谦故居位于河坊街祠堂巷42号。他作有《岳忠武王祠》《夏日忆西湖风景》等诗,其诗激越动人。
于谦工书法,行楷清丽,端雅有格,静穆高雅,气韵盈沛。其传世墨迹珍稀,代表作是《题公中塔***赞帖》。此帖计19行,164字,行楷体裁,笔法严谨,笔调畅达清丽,结字宫敛际展,意如云行水涌,洋溢着精彩奇气。
张苍水诗书惊天地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谓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这是民族英雄张苍水在狱中所作的明志诗。诗中表明他是以先辈英雄岳飞和于谦为榜样的。诗文意高气壮,字字金石,落地有声。
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能文章,善骑射。明室覆败,与同郡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4),至天台迎奉鲁王临绍兴监国,官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张苍水率***于浙东及东南沿海抗清,后与郑成功联师,入长江,克芜湖、广德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声势大振。后因郑成功久克南京不下而撤离,张苍水孤***无援,遭至兵败,避居浙东海岛上。不久,被清兵所袭,被俘后押往杭州。他在狱中作诗明志。又作《忆西湖》诗:“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