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1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的叩问 解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一新的高度。作者米兰・昆德拉穿透变幻莫测的***治云障,在“轻”与“重”的思考中,寻求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哲学。在小说中,作者认为生命本身就应该承担一定的重量。如果提倡解脱,抛却名利,不希望有任何重量,追求生命中的“轻”,摆脱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感;如果应有的那份重量消失,生活的幸福感也会逐步下降,“轻”也变成了所不能承受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生活的视角,那就是生命是否存在不能承受之轻?
一、关于生存可能性的探索
有人说,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小说的主题是对“存在”的质询,是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作家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始终关注着人的存在问题。他作品的基点与终点,始终没有离开关于生命的存在及其选择这一话题。昆德拉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推测、不可理喻的荒谬存在,昆德拉肯定存在的荒谬性和偶然性,觉得存在本身缺乏必然性,人生毫无经验可言。人的生命轨迹存在许多偶然性,每一个人都是在偶然之内做着一些必然性的选择。生命只有一次,无力追悔过去,错过这次偶然,就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特丽莎,托马斯之所以与她辗转四方,并且为了她抛弃理想中的爱情天堂,是因为托马斯感知她是相伴终身的人,跟随她是内心非如此不可的召唤。托马斯与特丽莎相识、联系、相爱,来自六个偶然。这些偶然的外在因素,如贝多芬的音乐、《安娜・卡列尼娜》等,开启了二人的机缘。托马斯很清醒地知道,特丽莎之所以与他相识、联系、相爱只不过是机缘罢了。既然是一种机缘,那么人为什么还要选择,某些选择是否有些可笑、悲哀?也不是这样。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虽然存在的终点是个虚无,但是,人的自由选择依旧有积极意义,因为,人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赋予无意义的存在以意义。通过自己的意识和智慧,展现不同的生存可能性。勾画出不同的人生。人只有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朝一个本真的自我进***,才会永远处于流动变化之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通过人物自我选择,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选择,勾画出不同的人生轨迹。书中的主人公彷徨、躁动、困惑、虚无,以自我的生存经验对生存可能性进行探索。昆德拉肯定人存在的唯一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命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在昆德拉看来,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很难决定孰好孰坏。人类毫无经验可言,在给定的情境中,我们只能做出一个决定、一个选择。选择与选择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高尚和低贱之分,每一种生存方式都隐藏着一种生存的可能性。
二、道德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对于道德的相对性和模糊性是持肯定态度的。在书中只有生命体验,我们很难找寻到解决人生悖论的道德信念。作者创作的主旨是用自己构造世界的方式,朝着自己灵魂的声音靠近,通过自我努力,向内心期盼着的方向发展,进而展示个体人生的意义。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作为荒谬世界的偶然存在,他们自由选择自我存在方式,在道德相对模糊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特丽莎一直在寻求着天堂牧歌式的和谐,然而,在灵魂找不到寄宿的今天,她很难找寻到这种天堂牧歌式的和谐。灵与肉的关系是缠绕特丽莎一生的问题,也是她不幸的根源。在小说中,特丽莎追求灵的永恒与唯一,然而,在身体日益自由的现代,注定她无法放飞灵魂。特丽莎看到了自己的沉重,也试***尝试肉身的轻松,但是,她每一次尝试过程都给她留下了痛苦的记忆,特丽莎的追寻困惑,代表了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传统美好价值体系的崩溃。萨宾娜灵魂的核心是背叛。在她背叛的途中,她的灵魂永远属于自我,她的肉体则给她最真的领会。萨宾娜与特丽莎有一点是相似的,二人都肯定肉身服从于灵魂,但是,在萨宾娜那里,肯定肉身的认知力,因而她的脚步是轻松自由的。在早期,萨宾娜就认为背叛即美,她美的法则是寻找未知的美,萨宾娜执著地反对媚俗,当背叛了所能背叛的一切时,她的精神只能走向空虚,她的生命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点,她似乎感觉到了生命轻到让她难以承受的限度。
在昆德拉的笔下,展示的是个人的生活体验,托马斯的选择、特丽莎的困惑,还有弗兰兹、萨宾娜在重与轻间的徘徊,在小说中,我们无法得知谁积极、谁消极。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人都在一点点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体内本真的自我站在不远处召唤。在一开始,托马斯没有明确的生命目的,为了寻求生命之轻,为了确保精神上的完整,他抛弃了自己在社会中所需承担的责任和所要扮演的角色,朝着内心另一个自我迈进。作为一名医生,为了生存,他又不得不“非如此不可”。虽然,他反叛社会责任中的“非如此不可”,但是,在一系列社会***治变迁中,他又逃脱不了事业上“非如此不可”的召唤,为了生存,他沦落到郊区小诊所,不得不委曲求全,做了街头的窗户擦洗工,职业中的“非如此不可”一直折磨着他、困扰着他,像一个吸血鬼吸吮他的鲜血。特丽莎与托马斯相伴终身,是荒谬世界里偶然相遇的产物。托马斯一生不停地追逐女人,他发现每个人都隐藏着神秘,他要把各式各样的女人纳入自己的认知范畴。这是托马斯对人的理解。在这种认识之上,托马斯与两百多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他的性心理和爱情观是超现实的,在他看来,爱与性是两回事,性并不妨碍他爱情的纯洁性。在他个人的伊甸园中,他让来自他爱情中的女人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从结果来看,托马斯的人生理想并未实现。不可否认的是,那一次次同生命中“轻”的冲击,注定了他无法放飞灵魂,最终,他响应了内心的期盼,却走向了存在的终点――死亡。
三、生命在“轻”与“重”之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贯穿着关于“轻”与“重”的探讨。在小说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追求生命之“轻”,托马斯觉得,生命只有一次,他不相信永恒回归的存在,因此,他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不存在比较。他拒绝责任、拒绝束缚,对待生活,他一直在逃避责任,追求生命之“轻”。他很难去承受加诸他的生命上的“重”。萨宾娜更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追求生命之“轻”的极端案例,她拒绝任何一种形式的束缚,终其一生追求生命之“轻”。相反,那些拥有责任、习惯于承担负担,追求生命之“重”的人,也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在小说中,此种类型的代表当属于特丽莎和弗兰兹。特丽莎重视感情,对于托马斯生命的“轻”可谓倍感折磨,很难适应。而弗兰兹是一个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过度追求生命之“重”,使他最终过早步入死亡之路。其实,“轻”和“重”是每一个人对于生命的不同选择,也是不同人的不同人生态度,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结合与情感矛盾,是“轻”与“重”的激烈碰撞,与特丽莎相处,使得托马斯感受到爱情,也感受到特丽莎的“重”,感受到一种责任和压力。而与托马斯在一起,特丽莎也很难承受托马斯的“轻”。“重”和“轻”的选择,构成了二人生命中最基本的对立的选择,在“重”和“轻”的选择中,托马斯选择了逃离。而逃离过后,在托马斯的生命中,曾经“重”过的“轻”也变成了不能承受。托马斯终生在两者之间往复,在对生命“重”和“轻”的思考中,诠释着生命的含义。正如小说中的托马斯一样,“轻”与“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曾有过徘徊,都在不断地转换,在不断地叩问,叩问生存的价值,叩问自己生存的目标,叩问生命的意义。米兰・昆德拉引导我们对生命“重”和“轻思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审视生命。在平常生活中,我往往把经历放在如何减“重”上,认为人的承压能力有限,不能承受过量的“重”。然而,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我们却看到了米兰・昆德拉笔下生命之“轻”的缺失。往往我们追求生命之轻,却忽略了生命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重量,卸下的不仅是“负担”,还有生活本身的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生命意义的缺失,如果应有的那份重量消失,“轻”也就成为所不能承受的了。因为生命,在“轻”“重”之间。
四、结语
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可以看出,昆德拉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探索,在他看来,人被赋予的只是一次生命,生命本身不存在固定的道德标准,因此,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昆德拉对于道德的相对性和模糊性是持肯定态度的,昆德拉觉得生命应在“轻”与“重”之间,在“重”和“轻”的思考中叩问生命的意义。对此,我们可以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奕奇.对生存的注视――浅谈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165.
[2]郭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性世界――昆德拉笔下两个女性探寻自我存在的人生体验[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77-79.
[3]廖丽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不能承受之重――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解读[J].逻辑学研究,2005(06):66-68.
[4]李丽君.生命在轻重之间――解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85-87.
[5]陈丽.存在,向死而生中自主实现人的可能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生哲学意义阐释[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8.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2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但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便越贴近大地,他就变得越真实。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那么他的生命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米兰•昆德拉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曾经表示出了这段怀疑,那么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呢?是重?还是轻?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实则却让人难以承受。米兰·昆德拉说过,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人,他说:“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令该国的人了解,则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而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得可叹外科医生)、摄影爱好者特丽莎(托马斯真心爱的人)、画家萨宾娜(托马斯曾经的情妇之一,她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大学教师弗兰茨(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苏***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开始那种***个性的初衷。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
可是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所以也许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着。正如小说中,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3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困境 选择
昆德拉的小说在20世纪引来了如潮的评论,他的小说创作从艺术与思想两个方面给小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宣称自己只是一名小说家,“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追求的是以智慧的小说家身份站在小说后面,展开对人及世界本身意义与价值的重新思考,他的小说以人为中心,思索世界同时又以对世界的存在的思索来反思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以独特的思想智慧引人入胜的小说,它对人生的选择、意义和价值的探讨耐人寻味。
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作者对“存在”与“选择”的探索首先集中在“轻”和“重”两个基本主题上。轻与重的冲突与对立是不可调和、难以统一的,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个两难困境,“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轻与重这两者构成了人的选择向度的两极,人只能在这两极间游移、选择。托马斯的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即在于此,一方面他在性友谊和婚姻之爱中寻求充分的自由,他希望不受任何限制地领悟和感受自己的生命自由、个性自由、选择的自由,即所谓的“轻”。但另一方面,他又跟特蕾莎结婚,意味着他要给予特蕾莎忠诚和责任,要承担重负、受到约束而失去自由,它意味着重。他漫长一生的情感经历就游走于这两极之间:选择了重就渴望着轻,选择了轻又牵挂着重,他总是顾此失彼,难以找到一种和谐。但这些矛盾与迷离并没有使他放弃选择,相反他仍在锲而不舍的追求生命的最佳形式。他曾企***逃避爱的负担,而张扬性友谊的轻,然而当特蕾莎悄然回国,他可以彻底享受生命之轻时,这种绝对的轻却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相反,他的生命马上进入了失重状态,被爱情放逐了,他又渴望回到特蕾莎身边。而在回到特蕾莎身边后,托马斯立即又生出了新的失望和困惑,又被生命之重所压倒。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托马斯为了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所作的挣扎、思索、探寻,他的故事启示我们,在人所追求的自由中,沉重像影子一样尾随其后,轻与重难以分割、不可或缺。生命之重,是负担,是责任,是使命,使人感到沉重的压力;生命之轻,是自由,是安乐,也是空虚,会使人感到无聊消沉。生命之轻令托马斯发出了“非如此不可”的感叹,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同样难以承受,这也正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揭示了这种困境,还以托马斯为载体反映人类在困境中依然没有放弃选择,在轻与重的两极徘徊、游移,锲而不舍地追求生命力的最佳的形式,也许这才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我相信这也是作者要向我们传达的意思之一。
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是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为我们揭示的又一个人类生存困境,灵魂不能离开肉体,但又无法取得统一。特蕾莎是个寻求灵肉统一的理想主义者,她总想通过认识身体来认识灵魂,通过对肉体的解读而发现、***灵魂。然而她的这种灵肉和谐的愿望却是对托马斯性友谊的约束,特蕾莎要求托马斯对爱情的绝对忠诚,这个要求对托马斯而言,是做不到的,因为托马斯把灵与肉、爱与欲是区别对待的。特蕾莎也因此承受着许多精神的折磨。由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太大,对特蕾莎而言要么陷入沉重的现实,放弃对理想的执着;要么痴情不该,依然如故地追求理想。选择后者无疑是需要强大精神支撑的,而特蕾莎已经那么的软弱了,要想再在生活中逞强那显然是很难的,所以她在酒吧里和顾客任意的调情,她努力接受托马斯的“爱情和是一回事”的观念。然而,当她试***和一位在酒店相遇的工程师的时候,她还是溃败而逃,她依然不能在轻浮的面前轻松自如,依然不能把轻浮的和庄严的爱情看做一样的东西。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不仅风靡欧美,在中国也受到极大的关注,我认为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书高举“抗俗”,即反对“媚俗”的大旗,在心理上迎合了很多读者的口味。“媚俗”用昆德拉自己的解释,就是指“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反之,则可称为抗俗。”萨比娜,是一个画家,有自己***的事业,***的经济能力,她从小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从小她的身上就不断闪现着反叛因子,她在对生活的一次次背叛中,找寻自我在绘画方面,她努力想要背叛共产主义的创作原则;在个人的生活中,她背叛自己的丈夫。然而背叛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愿,反抗媚俗是萨比娜一生中苦苦追求的,“她一生都宣称媚俗是死敌”,然而,造化弄人,她一生想要摆脱媚俗世界的侵扰,而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媚俗的漩涡。“她的媚俗是关于家庭的幻象,一切都那么安宁,那么静谧,那么和谐,由一位可爱的母亲和一位聪慧的父亲掌管。这种幻觉是双亲死后她脑子里形成的,她的生活越是不似那甜蜜的梦,她就越是对这梦境的茉莉表现出敏感。当她看到伤感影片中忘恩负义的女儿终于拥抱无人关心的苍苍老父,每当她看到幸福家庭的窗口向迷蒙暮色投照出光辉,她不止一次地流出泪水。”昆德拉说:“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到足以完全逃避媚俗。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萨比娜,努力避免媚俗,最后还是掉进了媚俗的王国里。
昆德拉正是从极端的情境中去挖掘现代人的存在的两难尴尬,即上面所说得轻与重、灵与肉、媚俗与抗俗,以及在这种尴尬处境中的不知所措的选择,无论选择什么,最终都是走向虚无。但昆德拉也看到了人的自由选择的积极意义。虽然存在的终点是个虚无,但人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通过选择勾画出不同的人生,赋予无意义的存在以意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萨比娜、托马斯、特蕾莎等的自我选择勾画出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生命体验。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灵魂与肉体、媚俗与抗俗或对峙、或统一、或抗争、或妥协,像迷雾一般笼罩人生的艰难过程,而如果世界的本来面目是谜和悖论,那么在迷雾中行走才是人本真的存在。对于昆德拉的小说,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去思考。《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以思索取胜的小说,昆德拉以他独特的方式,激发了人类在世界中的自觉与反省意识,展示出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和对神圣生命的诗意的沉思。他的思考也许没有告诉人们最终的真理,没有给人最后的答案,但却使人清醒,使人从盲从、轻信、简单中醒过来。
参考文献:
[1]. [捷克]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7。
[2]. 黄卓越、叶廷芳主编:《二十世纪艺术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1。
[3]. 仵从巨:《叩问存在――米兰•昆德拉的世界》,华夏出版社,2005。
[4].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4
【关键词】生命权死亡赔偿金性质赔偿范围计算标准
问题的提出
2005年12月15日凌晨6时,3名女学生结伴搭乘同一辆三轮车去上学,在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遭遇车祸身亡。事故发生后,各方当事人达成赔偿协议,两位城镇户口女孩的家人各自得到了20余万元的赔偿。14岁的何源虽然从出生时起就随父母在属于重庆主城区的郭家沱街道生活,但因是农村户口,何青志夫妇却只得到5.8万元的死亡赔偿金和4万元的补偿金。赔偿的依据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9条,该条确定了受害人应分别根据所处的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来决定赔偿数额的“区分原则”。
然而,仅仅因为户籍上的城乡差异,就使同一车祸中受害人的死亡损害赔偿数额出现天壤之别,从表面上看来的确十分不公平。2006年1月24日,《
不可否认,将死者的人格利益看作一项***的权益并将死亡损害赔偿定额化,能降低原告的举证责任,促使当事人尽快达成和解,提高诉讼的效率。WWw.133229.coM然而,前文已经反复强调,生命的损失是无法通过金钱的补偿来填平的,通过定额的赔偿为生命定价,不仅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更是对平等精神的践踏。生命平等的真谛在于,在因侵害生命而引发财产和非财产损害时,被害人可以获得均等的实现矫正正义的机会。⑦而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所置身的社会关系都是充满个性的,看似相同的死亡事故给死者的近亲属所带来的损害也必然呈现出个体性的差异,采取“一刀切”式的“定额化”赔偿,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方式,虽然直接干脆,却不符合事物的本质和公平的理念。
因此,笔者同意上述的第一种观点,认为死亡赔偿金所赔偿的并非是受害人的生命利益的损失,而是由于受害人的生命被剥夺所引起的收入损失等间接的损失。以这种观点看来,由于每个受害人预期能够获取收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死亡赔偿金的数额当然也应该不一样。从这个角度看来,所谓“同命同价”,自始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生命本“无价”,死亡赔偿金所赔偿的只是受害人的收入损失的预期利益而已,而这种利益损失是充满个性、因人而异的,根本无法也不应该以统一的数额来确定。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而以“同命不同价”这种情绪化的字眼来突出个案中的差距,是对舆论公正的违背,是对民众的误导,也是对法律的不尊重。
死亡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和死亡赔偿的范围
死亡赔偿制度真正要救济的是因受害人的死亡而受到利益影响的近亲属和继承人,那么这些当事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是什么呢?可以将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观点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继承主义”,另一派为“固有损害主义”。
继承主义的要义在于:第一,先认可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成立损害赔偿关系,受害人获得对加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第二,该损害赔偿请求权因受害人的死亡而由其继承人继承。此派学说又细分为间隙取得请求权说、民事能力转化说、加害人赔偿义务说、死者人格存续说和同一人格继承说等等,不逐一介绍。⑧
而与继承主义持相反意见的固有损害主义的主要观点为:第一,人死不能复生,死者的民事主体资格既因死亡而归于消灭,就不可能也无法再向加害人请求死亡赔偿金,否则,与民法关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基本理论相违背;第二,侵权法的任务就是对因受害人的死亡而受有损失的其他生者进行合理的补偿和抚慰,同时追究加害人的民事法律责任。固有损害主义又可分为双重直接受害人说和死者近亲属直接受害说。⑨
总的来说,两派观点各有千秋,也各有各的缺陷,相比较而言,以固有损害赔偿主义的解释在法理上更站得住脚。因为在当事人已经死亡的情况下,受害人的民事主体资格理应归于消灭,这是民法的基本常识,此时仍以权利的转化或者继承的瞬间发生等理论来解释侵害人的赔偿义务,在法理上有削足适履之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说服力不够。然而,不论是继承主义,还是固有损害赔偿主义,都不否认受害人的继承人及近亲属提起损害赔偿的诉权,而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诉权而已。它们真正有意义的区别在于对死亡赔偿范围的确定上。
根据继承主义,受害人的近亲属所能获得的赔偿应当是被害人死亡前后的利益差额。为了准确地计算出这一差额,他们将被害人的损失区分为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再将财产损害分为积极损害与消极损害,积极损害主要包括医药费、看护费和丧葬费等等,消极损害则是被害人如果继续生存而可以创造出来而由其近亲属继承的利益,称为可得利益,也有学者称之为“余命损害”。⑩
而根据固有损害主义,第三人就自身固有利益的损害提出的请求项目一般包括丧葬费、抚养费、被害人父母、子女、配偶等近亲属的抚慰金等。相形之下,依固有损害主义获得的抚养利益损失赔偿和抚慰金赔偿数额,一般都要远远低于依继承主义获得的死者余命损害赔偿数额(也就是收入损失数额)。
所以,尽管继承主义在法理上存在着诸多尴尬,但日本判例“仍旧牢守继承说,恐怕主要是因应死亡赔偿高额化的要求并维持死亡赔偿与伤害赔偿的均衡。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即使普通人的收入也远远超过其个人生活及家务方面的支出。也就是说,按继承说可由近亲属继承的、正常计算出的被害人可得利益在额度上往往大大高于按固有损害说计算出的遗族的扶养利益。在被害人没有扶养权利人时,继承说的优势更显现无遗”。
我国的死亡赔偿立法现状
在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之前,许多法律法规就有着关于死亡赔偿的规定。
如1991年9月由***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6条规定:“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
1993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2000年7月修正的《产品质量法》第44条改变了原第33条的规定,明确规定因产品质量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其内容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如出一辙。
虽然这些法律法规中都出现了如“死亡补偿费”和“死亡赔偿金”等概念,但对这些用语的性质和内涵,立法和司法解释却又作出了不同的回应。这种冲突的局面直到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后才得到改变,根据该起草者的解释,该解释第17条采取的是继承主义。{11}
然而,这种继承主义又不是原装的继承主义,而是经过改造了的继承主义立法。根据继承主义,被扶养人的生活费一般不能再单独地进行规定,因为这一部分损失已经被包含在死者的收入损失中了,再规定生活费就是一种重复。但在《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却将死者的“收入损失”区分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被扶养人生活费”两个部分。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计算“死亡补偿费”,以平均生活费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二者之和大致相当于“收入损失”。《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对继承主义的改造还体现在对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上。
我国的死亡赔偿立法遭遇责难的原因和出路
应该说,最高人民法院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采取继承主义的立法模式,规定死亡补偿费是对受害人收入损失的补偿本身是无可非议的,是符合法理的。
其遭遇非议和责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广大的民众还是把死亡赔偿金看成是对生命利益本身的赔偿,而生命是平等的,所以应该一律“同命同价”。而在我国的民事立法采继承主义的现状下,死亡赔偿金所赔付的只是受害人的收入损失,“同命不同价”的现象绝对无法避免;另一方面则主要是死亡补偿费的计算标准,即将受害人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而采取不同的收入标准进行计算,从而突出了死亡赔偿的城乡差别。采用这种标准,在本文开篇所提出“重庆三少女交通事故案”等极端的个案中,就会出现死亡赔偿金在不同的受害人之间存在天壤之别的情形,从而引发人们长久以来对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所累积起来的愤怒和怨恨。
要想消除广大民众的误解和责难,重新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必须对症下药、正本清源。
一方面,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的民众正确认识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意义。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是“无价”的。“死亡赔偿金”或者“死亡补偿费”所赔付的不是生命所代表的人格利益灭失本身的损失,这部分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而仅仅是赔偿受害人的收入损失这部分预期利益而已。这才是死亡赔偿金的原本意义。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需要立法者、***者、学术界、舆论界的广泛配合及公正无私地宣传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适宜地调整或修正现行的立法,以使继承主义发挥其弥补受害人的近亲属的损失、体现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论述过,《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所采取的继承主义是改造过了的。在日本的判例和司法实践中,法官在运用继承主义时是关注每个被害人生前的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及其获得收入的能力的,并且全面地根据这些因素来对受害人的收入损失进行计算,从而得出一笔笔个性化的赔偿数额。而在《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影响死亡赔偿金数额的因素主要包括受害人的户籍、年龄等,其中,受害人的户籍对死亡赔偿金的影响非常大,而受害人自身获得收入的能力则基本不予以考虑。那么,我国为什么不宜采用日本司法实践的做法,综合各种因素客观评价当事人的收入损失呢?根据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的说法,如此规定既与过去的法律法规相衔接,又不致因主观化计算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笔者以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这种担忧也是不必要的,因司法的不公而导致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几率简直微乎其微。与其如此,不如还继承主义的本来面目,全面客观地考察受害人的生前收入水平及其获得收入的能力,并用以确定死亡赔偿金的具体数额。也许这样,既符合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又不会陷入“同命不同价”的无谓纷争当中。
结语
当下的死亡赔偿金立法由于采取了类型化和定额化的计算标准,导致因同一事故死亡的城乡居民死亡赔偿金出现巨大反差,而遭到了学术界和公众“同命不同价”的强烈批评。然而,这种批评和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死亡赔偿金性质的错误认识:以为死亡赔偿金就是对生命利益损失的赔偿,而人人生命平等,理应“同命同价”。但现行的死亡赔偿立法所采取的是“继承损失说”,即赔偿的是近亲属对赔偿受害人收入损失的预期利益,而每个人获取收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赔偿的数额当然也就应该有所区别。这种立法选择本来无可指责,但却由于在计算标准上采取了简单的城乡二元标准,一方面不能公平公正地反映每个受害人收入损失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死亡赔偿的数额悬殊,而引来舆论和学界的广泛批评。因此,应当还原“继承损失说”的本来面目,以每个受害人生前的经济水平和获取收入的能力为最基本的标准来计算死亡赔偿金的数额编辑
注释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5
[关键词]轻与重;***治语境;爱与性;相对自由;绝对背叛
菲利普・考夫曼将米兰・昆德拉原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进行诗意重组,用影像结合了“压抑的***治背景”和“诗话的田园意境”,熔铸成一部《布拉格之春》。将人生、历史、哲学融触到观众的视觉下,探索人类永劫回归的矛盾:生命自由、情感背叛、强权***治、人性矛盾、爱与性的对立及死亡的终极指向等。
在思想上,《布拉格之春》与小说原著统一认为,“民族历史”和“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不能预演,不能重来。因而对“强权”抱有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人性永恒的诸多“范畴”进行倡导――也即人类生存哲学里那些“不可承受之轻”:民族、历史、***治、性、爱、人性自由。
影片从捷克民族战争灾难游走到个体人性,反思人类境况中的“媚俗”,从个体到整个捷克民族,上升到全人类。又由***治走向情感,走向生存哲学。取1968年前苏联出兵占领布拉格,用坦克镇压思想的强权背景下,捷克医生托马斯的个人情感,从生活中一个特别的时间片断,来展露小人物的命运如何受***治影响,同时也折射着捷克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意态。
轻与重,爱与性
主人翁托马斯对“性”抱着解剖般的探索精神,不轻易充诺“爱”,抱着游戏人间的态度,追求绝对的自由,不愿承担责任之重,不对任何女人负责,从不让任何女人在自己家中过夜。但却遇到生命中唯一让他允诺的女人,特丽莎――一个在咖啡馆萍水相逢的乡下姑娘;一个因发烧而在他家里过夜的女人;一个让他想拥着睡觉而不仅仅是满足他的女人;一个让他萌发责任意识、想用一生照顾的女人;一个在离开后让他体会到:“某一个人的离开,可能会给你带来久违的自由,但那种没有重量的轻也会让人无所适从。”
毋庸置疑,“特丽莎”是托马斯爱的象征,也是他欲负责的唯一对象。当特丽莎因托马斯继续与别的女人“乱性”而愤怒出走后,托马斯心急如焚地去找特丽莎,重遇后,兵火战乱中拉着特丽莎狂奔,逃脱苏***的追杀,也许正是战争的灾难和强权的“不自由”,让两人蓦然间领悟到,在这个苦难和仇恨充斥的乱世之中,人可以依靠的是一种有重量感、抓得到手的“爱情”。所以当特丽莎在托马斯又一次的肉体背叛后,给他留下了信:“对我来说,人生是很重要的,而你对待生活却是那样的轻浮。我是个软弱的女子,不能容忍你的轻浮。与其等着被你遗弃,倒不如趁早回到自己的祖国。”托马斯意识到自己的心已经挂在特丽莎身上,他愿意放弃“自由”,承担起两人的爱情,回国后互相依靠着生存,在沉重中感受生活的真实。然而面对的诱惑,托马斯又一次迷失在肉体解密之中,享受神奇感受……灵与肉的挣扎后,托马斯在特丽莎的要求下,终于同意离开城市,回归田园,在证婚人贝佩尔的见证下,两人结婚了,在僻静小村过着平淡而实在的生活。然而情节突然陡变,在世俗认为即将是“幸福生活”的时刻时,情节却安排他们车祸“死亡”,走向“永恒”的终极,可以说,这是一个对媚俗的巨大反讽。
而画家“萨宾娜”,可以说是托马斯最知心的情妇,但他对她却没有“爱情”,两人对“性”同样都兴致勃勃,崇尚“自由”,无谓“背叛”。她身穿黑色比基尼泳衣,戴着黑色男式绅士帽的形象,构成自我灵魂、肉体、理智、欲望的反衬,曾让托马斯感受到极度的引诱。但托马斯付诸给她的,则是自由的“性”,在灵魂上,则是绝对的背叛。他对她从来没有承重的负担意识。
从托马斯与两个女人在“爱”与“性”的态度上,其实体现了他深沉的个人哲学:沉重不一定是负担,轻松也不一定是自由,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对自由,绝对背叛
托马斯从放荡自由进而无数次的背叛后,皈依了爱情,决定放弃背叛,打算与特丽莎过田园生活时,他却走向了终极,生命的永恒只能用“死亡”来划上句号。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结局?特丽莎为了报复托马斯的背叛,也曾尝试过与技工上床,来对托马斯实施“肉体背叛”。然而背叛后给她内心带来的,则是更多的不安。所以,最终两人一起选择放弃“背叛的自由”,欲互相承担责任,到田园中共同体会生活的真实与沉重。
可影片忽地一转,来个意外的情节,没有安排给他俩一个“世俗幸福”的结局,而是惊骇的、突如其来的、令人措手不及的――死亡。
可以说,《布拉格之恋》体现了在背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趋势,当特丽莎和托马斯放弃背叛的自由时,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结,而依旧选择自由意志的萨宾娜却可以在背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许导演和原著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要在严肃艺术、***治以及人性***中把主人公放在一种极端的体验中,不顾后果地挑战传统的道德规范,挑战守旧的神经末梢,让主人翁去煽动、颠覆、诱惑,在感受激情燃烧的同时,也永无止境地沉沦。当重回世俗道德时,生命即终结。
而导演菲利普改造的不仅是情节,而且涉及作品的思想指向。昆德拉表现了自由和背叛的永无止境,面对着善与恶两极的同位合一,这种沉重的抗击在有所着落的同时,也沉淀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的小说具有的哲学命题,被菲利浦・考夫曼以聚像的视觉和梦幻的特性来表现文学所具有的无限幻想可能,将浪漫、悲伤、滑稽这种美学结合在一起,使作品获得了超越故事、超越事件的意义。
最后,一首《爱情转移》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回一些曾经模糊的记忆……
流浪几张双人床换过几次信仰
才让戒指义无反顾的交换
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
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
每个人都是这样享受过提心吊胆
才拒绝情待宰的羔羊……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上海译文出版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2003年7月.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6
[论文摘要]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传统中,儒家孝道思想不仅体现出一种家庭伦理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关怀,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一种体现。祭祀祖先是对生命的追思意识,孝养父母是对生命的爱敬意识,生儿育女、以期传宗接代是对生命的延伸意识,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展示出来,这也是儒家孝道文化独特魅力所在。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1](p307)当人们谈论儒家孝道思想的时候,往往最容易想到子女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其实,儒家孝道思想不仅局限于子女对父母的孝养,还包括其他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崇拜、祭祀祖先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是对过去生命的一种追思;对父母的尽孝则是对现在生命的珍视与关爱;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对未来生命能够得以延续的一种期望,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人类的生命正是通过在这三个环节中的不断流动得以传承与提升。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2](p31),生命意识则是儒家孝道思想的本质。
一、生命的追思意识
孝道思想中对祖先的祭祀是中国人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人类亡而不死的生命意识,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是人类一切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是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起点,故曰“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也”(《吕氏春秋·孝行览》)。孝字是一个会意字,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孝”字,孝字结构具有双重特征。从象形角度看,该字上半部是“老”字,表示祖宗、先辈的意思;下半部是“子”字,表示子女、晚辈的意思。从会意角度看,孝字则是“老”字与“子”字的组合,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意义:“老”扶“子”头,“子”承“老”身,这一结构既可理解为“子”是“老”的拐杖,有责任、义务对“老”的生命进行赡养和照顾;又可看作“老”用饱经生活沧桑的手掌抚摸着“子”的头,向晚辈托付生命传承的责任,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意蕴,故《尔雅·释训》解释道:“善父母为孝”;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孝”的文字结构向我们展示了“孝”所具有的最原始、最质朴的意蕴,尽管这只是一种萌芽状态,但构成了整个孝文化的生长点。正是通过对“老”和“子”这种原发性的生命关系的延伸和提升,才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孝文化。
人类与其他一切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能够自觉用意识的力量去维护生命,在人类早期,人就开始思考自身的存在和生命本源问题,从而产生了对生命本源重视的意识,这种观念则体现在人们对祖先崇拜以及祭祀的活动中。
西周金文中的孝观念大多数表现在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其崇拜对象并非健在的父母,而是先祖。当时出现的孝字,也多与祖先祭祀活动有关,如《追簋》中有“用享孝于前文人”(《三代吉金文存》9.5),《酒诰》中有“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文侯之命》中有“追孝于前文人”(《尚书·文侯之命》)等,句中无不包含此种意义。祖先崇拜的出现固然是由多方面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感念生命的由来、感激祖先赋予生命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他们知道:“先祖者,类之本也”(《荀子·礼论》),“无先祖焉出?”(《大戴札记·礼三本》),“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效特性》)。由于生命是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的,我们先人所拥有的生命来之不易,所以人不能忘祖,“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礼记·祭义》)。人们祭祀祖先,就是要表达对祖先赋予我们生命的崇敬、感激和追思之情。“我们从思想的观念来看,人的最高生活目标就是生命,尤其在古代社会,举凡一切人能赖以生存的都被人视为最高价值所在,而当人智对自我主体有更深刻认识时,对生命之源,生命所从出之所,必生敬慕感念之情而加以祀之。”[3](p71)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先祭祀与崇拜的行为,是孝道思想一种追本溯源的情结,核心是对生命来源的追思。
孔子虽主张“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但他谈论孝不是承继周人只注重对祖先的追思,而是延续春秋的新思想,他将孝还原为人对祖先、父母的真实情感,为孝找到了现世个体存在的生命依据。在回答宰我问“三年之丧”时,孔子指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这是从生命追思的角度对“三年之丧”的合理性作出说明:我们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难道在父母去世时,不应该守丧三年作为回报吗?可见,“三年之丧”并不神秘,它不过是人们真实情感在生命意义上的具体体现。孔子还曾经有言:“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人除了吃饭外,最重要的就是办丧礼和祭祀鬼神了。但孔子所认为的丧礼并不仅仅是一个礼节仪式的问题,他的重点在于内心感情在丧礼中的表现。在林放问他礼之本时,他的回答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对祖先祭祀的重视当与古人祖先崇拜的观念紧密相关。由此追溯孝观念产生的文化心理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孝观念与祖先崇拜是直接关联的。祖先崇拜观念不仅使古代中国社会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进而由氏族制发展到宗法制,它还深刻地影n向了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钱穆先生说:“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几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4](p51)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祖先崇拜观念与孝道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祖先崇拜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孝道观念是对生命的一种追思。
二、生命的爱敬意识
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不仅是在敬宗祭祖的活动中去体悟生命、感念生命,去追思生命来源,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珍惜和爱护正在存有的生命,把对先人生命的幽思化为一种现实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终极关怀也相应地转化在现实的伦理生活中,在现实中以爱心对待父母、以养心敬重父母,甚至在此基础上善待自己。
孝道思想的爱敬意识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关爱,孟子道:“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孝的至高点没有比尊亲更高的孝行为了。换言之,尊敬父母就是最高、最大的孝。荀子也曾说:“能以事亲谓之孝。”(《荀子·王制))这也是说能够奉养自己的父母,就是孝。可见,孝首先是赡养父母,诚如《孝经》所云:“夫孝,始于事亲。”关爱父母、孝敬父母,对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年龄逐渐增大,子女因父母能够高寿而感到高兴、喜悦;同时父母在世的生命也在日渐减少,子女则因父母年迈而产生忧虑、恐惧。子女应当珍惜父母这一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地去延长。当然,对父母的孝敬、对父母生命的延长,在物质层面上的赡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关怀,孝敬父母的实质在于爱、在于敬、在于尊重。孔子在论及孝敬父母的时候也多侧重于发自子女内在的真情实感。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论语·为***》)“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孔子弟子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这就意味着孝敬父母在物质层面上的满足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更要对父母有恭敬之心。“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中庸》)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就是说,孝顺父母是有原则的,孝敬父母要常常反问自己对父母尽孝是否是真心实意,如果对双亲不是诚心诚意,也就谈不上是孝顺父母了。从外在形式来看,孝敬父母的行为要严肃庄重,要合乎于礼:“生,事之于礼;死,葬之于礼,祭之以礼。”(《论语·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从内在情感来看,孝敬父母要怀有真诚的态度和真挚的感情,要“笃于亲”,只有心里对父母有笃诚的亲爱之情。才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才能做到对父母“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总之,对父母的孝行具有不同层次和境界,但核心是尊敬,诚如曾子所言:“其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
同时,孝道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还表现为对自我的关怀、珍爱。“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身体不仅是自己的生命的承载体,同时也是父母生命遗留下的身体,是父母生命在我们身体中的延续。善待自我、重视自我就是对父母乃至祖先生命的保全。“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也。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也。”(《礼记·祭义》)“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身,是伤其本。”(《礼记·哀公问》)为了保全自身的生命,为了自身安全,不登高,不临深,不处险地,“游必有方”。当然,伤风败俗、违科犯禁的行为更不能去做,以达到“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礼记·祭义》)的境界。
孔子的弟子曾子临死时对他的弟子们说:“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让弟子们看到自己的身体是完整的,没有损伤,并以此感到欣慰。曾子说,自己在生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十分注意不使自己的身体受损伤,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受之于父母的,其中承载了从祖先传下来的生命。曾子等都认为,受之于父母以完整的身体,应该以完整的身体还给父母,才能使父母的生命也得以延续,这是孝道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涵。“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作为一个生命体,自己的身体肯定是过去生命的承载者,生命是通过这一有形物质而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人对自我存在、自我生命的重视,正表现人对生命的崇高敬意。因为人的生命源于父母,父母的生命无限地往上追溯则来自天地,故人对自我生命的敬意就好比对父母、对天地的敬意一样。”[3](p24)。在当时家族观念流行的社会背景下,强调对自身的珍视、爱惜,体现出对家族生命传承的责任和意识。
三、生命的延续意识
祭祀祖先、孝敬父母、保全自身只是孝道思想中的一个阶段,只有让家族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下去,才是最大的孝。“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曾子大孝》)孝道思想体现出入的生命意识,从祖先到父母,从父母到自己,从自己到自己的后代,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传宗接代的延续中得到流动、生生不息,从而也实现了人们对于生命有限的遗憾而追求永恒的一种价值取向。父母的生命传续到/自己,如果不能继续延续下去,那将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无子为其绝世也”(《大戴札记·本命》),正是这种思想的明显体现。生命总是在代代相传中得以延续,这也是人类有限生命对无限生命的一种追求。以关爱生命、重视生命为内容的孝道思想,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命价值观。这种生命价值观既表现为渴望生命延绵不断的传递,又表现为追求生命价值的不断升华。
因此,要想获得生命的延续,实现生命的永恒,就不得不考虑传宗接代问题。生命的延续是通过家族延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家族生命的传承与家族的兴旺发达的价值观念就联系起来了,婚姻便成了人们生命延续的一件大事。“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礼记·哀公问》)男女结婚就成了传承祖先生命的一项重要内容,生儿育女成为保持家族生命兴旺的重要手段,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责任。孔子说:“父母生之,续莫大也。”(《孝经·圣治章》)只要每一代人都承担起传承生命的重任,家族生命就会枝繁叶茂,万代不竭。
从人的自然生命本性来说,任何一个个体生命都是有限的、暂时的,生命传承不仅表现为绵延不断的自然和生物意义的传承,更表现为对家族生命的物质传承和文化传承乃至精神传承(包括家业、家风等),而后者是一种更有意义的价值传承。家族生命价值的物质传承的基本要求是守住家业,家族生命价值的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是传承良好的家风。孔子在回答孟懿子问孝时说:“无违。”孔子还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具体说来就是要继承先祖基业,保持先辈的风范。“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中庸》)不能很好地传承家风或没能守住祖宗基业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不肖子孙而遭贬斥,这充分表现了孝道中所蕴含的生命的物质传承和价值传承的双重内涵。
从个体对家族生命的传承上来说,个体仅仅维持祖先遗留下来的基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继承祖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要使家族生命在维持前辈的基础上有所超越,使整个家族生命意义得到辉煌发展,生命传承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如果想使整个家族生命得到传承,其出发点便是立己身。“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使自己的地位身份能够确立是传承生命最重要的一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孝”。“立身行道”的内涵是丰富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诚如孔子所担忧的那样:“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论语·卫灵公》)如果一个人在经过立德、立功、立言等三方面的努力,能够使自己垂德后世、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最终实现超越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获取人的永恒的生命价值。这一超越,从个人角度而言,既获得了现实生活的幸福,又实现了自身生命价值,体现了人生的意义;从家族角度而言,既可光宗耀祖、彰显其亲,还可以进而福荫子孙;从社会角度而言,可以报效国家,有益于民众。立言就是著书立说,妙手著文章。如果达到了立德、立功和立言的完美结合,那么就意味着圆融了生命的意义,体现了生命的价值。这样,也就达到了孝的新境界,实现了传承家族生命和完善自我生命的统一,真正实现了个体生命价值的不朽。
结语
儒家思想是一门“生命的学问”[5](p127)。因此,儒家其中的孝道思想也就不仅表现为一种家庭伦理思想,更是蕴涵了人类关于自身的生命意识的思想和学问。人类对生命意识增强和促进生命的不断延续是祖先崇拜流行的必然结果,祖先的形象庄严、高大既然反映出一个宗族生命力的强盛、繁荣,子孙为了保持祖先的形象就要努力发展本族的生命力。孝“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人文性宗教,反映了中国人生命不息,文化绵延不断的历史意识和终极价值理想”[6](p25)。通过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在缅怀祖先的时候,更融人了对先人生命的追念,感恩祖先给予自己生命。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珍惜父母从祖先所传承下来的生命。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生命,把爱护自己的生命列为孝的出发点,是因为这生命直接来自父母。生命存亡的意义主要不是对自己个人而言,而在于这关系着祖先生命形象的存在和完整。即自己的生命既然是以祖先为代表的宗族生命合力的一部分,为了宗族生命力的强大,自己就得保重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自然而然地推理:为了宗族的壮大,让祖宗生命能够永久地延续下去,生命个体就必须要担负起努力生育后代的责任,以便给本族增添更多的物质意义上的生命;同时,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生命的存在,承载了整个家族的精神生命,使得这种生命得以传承。否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生命的延续受到阻碍,不仅因此而违背宗族群体的生存精神,也将会被视为是世间最大的罪恶。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台北:桂冠***书公司,1988.
[3]王祥龄.中国古代崇祖敬天思想[m].台北:学生书局,1992.
[4]钱穆。中国文化导论[a).文化危机与展望(下)[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7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生命健康权 刑法保护
中***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命健康权特殊刑事保护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包括刑法在内的许多部门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命健康权保护,只是停留在将其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阶段上,还没有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殊身份进而构建更为有效的保护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标准和程序的严格性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府在认定传承人之后,其他任何公民因恶意对传承人的生命或身体机能进行损害导致其无法进行传承或无法进行有效传承,都将对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如将剪纸艺术文化的传承人的巧手砍掉,这样无疑使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更好地体现其社会价值,甚至最终导致传承的断裂。
关于生命权。***府在认定传承人之后,其他任何公民为对传承人资格的侵占或阻碍传承而对传承人进行杀害,虽有刑法的故意杀人罪进行保护,以及民事法律中的死亡损害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但对传承人的杀害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自然人的死亡,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某项独特技艺的失传。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独特性及不可替代性,单单对传承人进行一般的保护,并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的特殊性要求,也与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相吻合。
关于健康权。***府在认定传承人之后,其他任何公民因恶意对传承人的身体进行损害导致其无法进行传承或无法进行部分,如对剪纸艺术文化的传承人的巧手砍掉,这样无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裂。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命健康权侵害的刑法保护路径
2.1将其确立为特殊罪行并适用单独罪名
应考虑将部分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毁灭罪单独予以处罚。实践中,部分侵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可能会符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观上知道对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晓自己的杀害或伤害行为可能会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果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其伤害或杀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目的动因就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丧失其传承功能;第三,其杀害或伤害行为直接造成传承人不能履行其作为传承人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当某一行为符合上述特征时,无疑构成犯罪,在确定罪名时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毁灭罪是可行的。以该罪对其进行处罚其体现了主客观相一致的法律原则,既能够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于符合上面条件的传承人生命权的损害,我们需要的是制定特殊条款,在故意杀人罪中增加一项对传承人这个特殊主体予以特殊保护,
2.2 视为通用罪行的加重情节从重处罚
当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侵害行为符合前述特征时,适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毁灭罪尽管是适当的,但从立法和实践上需要完善的地方更多,这涉及到对刑法罪名的增加,需要对刑法进行修正,技术上认定该行为要件也并不十分容易。同时,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身权伤害行为适用单独罪名,还可能涉嫌违背平等原则,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置于普通公民之上,实行特殊保护。因此,应该考虑,适用一般罪名即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但加重处罚。
在考虑对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身权行为施行刑法处罚时,将其视为加重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量,则同样能够起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身权的功效。对于应否从重处罚的判断也必须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行为人是否明知受害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否明知行为会或者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危害结果;二是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是否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丧失其传承功能或者其传承功能受到限制;三是行为人最终结果是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构成重大危害,即是否发生行为人所希望的结果。当然,不应仅靠刑法上加重处罚,还应由多部门法联动,如从民事赔偿角度导致传承人丧失或部分丧失传承能力的,其赔偿金还应包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赔偿,从行***处罚角度,还应考虑此行为主观恶性及较大社会危害性,加大行***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 韩雪冰.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问题[J].辽宁经济,2011(7).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8
这部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1这部作品无疑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语言简洁又不失绚丽,形式单纯又富有条理,主题却含混、多义又极为尖锐。正如文艺批评家弗朗索瓦·里卡尔在《撒坦的视角》中所写:“读他的作品,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是一种万劫不复的挑战。它的颠覆是简单、柔和隐伏、却又彻底、毫无余地。”对于这一作品,只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轻与重一向是一组神秘而模糊的对立,巴门尼德认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抛开这一认识的正误不说,轻与重的确值得我们探讨。沙子附着在大地上,它是土壤,漂浮在空中就是尘埃。人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繁衍,重力功不可没。我们离大地越近,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如果完全没有负担,我们是否就如同作者所想,只是半真的飘着,毫无意义?主人公托马斯周旋于情人与爱人之间,他既想要爱情,又不想要责任。他试***完全自由地飘荡,又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坠落地面与爱人特蕾莎了此余生。人不可能没有任何负担,想要达到庄子那般无所恃的境界,岂非痴人说梦?为功名,为善念,为情义,为信仰。入世忍得了负担,出世方了无遗憾。
然而这部作品的核心并不止于此,作者通过论证轻与重,进一步反思人性。二战的背景下,苏联入侵捷克,托马斯、萨比娜等人竭力抵抗着其影响。他们反对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带来的“媚俗”。这也体现了作者的态度,他无意反对哪种***治,他反对的是***治中对人性的捆绑,反对有***治带来的在大众中的高度符号化、模式化的情感反应。疾苦不是觉得痛苦,而是觉得应该哭;笑不是因为觉得幸福,而是觉得应该笑。这种遮蔽扭曲了人的真实情感,压抑了人性。而托马斯最终返回乡下,他的情人萨比娜迷茫离开,都与反对媚俗有一定关联,都对大众忽视人性产生深深的怀疑与失望。
在全书的最后一节《卡列宁的微笑》中,托马斯与爱人特蕾莎来到乡下生活,从表面看这是一种牧歌生活,即田园生活,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生活。但我觉得这种生活背后却隐含着毁灭。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就如媚俗,尽管作者蔑视它,但作者同样承认媚俗总是人类社会境况中的组成部分。特蕾莎虽然追求着牧歌式的生活,但作为爱情中弱势的一方,她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一步步地对托马斯诱导,使他变弱,方式便是自我堕落,通过自我毁灭来控制托马斯。在乡下的幸福生活中,忧虑却挥之不去,而他们的狗卡列宁的死亡使最后一张节笼罩上一层愁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托马斯与特蕾莎的退隐与卡列宁的死去,便是毁灭降临的开始。
这部作品的晦涩与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清楚。绚丽与死寂并存,彻底的讽刺贯穿全文。弗兰索瓦·里卡尔曾评价昆德拉“是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而我想说,这位伟大的捷克作家,是生活诗人也是侩子手。他以***炮与玫瑰,这部不朽的作品,巡逻于文学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2刚拿到这本书,看到这样的书名,心想:这里到底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开篇是《轻与重》,我想一个人生命的轻还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吧。不管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轮回(因为这个问题会让人陷入窘境),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当下:everyony 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 on what he does today.生命的真谛不是我们身上贴了多少标签,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与轻松。有时改变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脚踏实地比较安全吧,过山车的落差带来的感觉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会感到失落。就像托马斯,也许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过程,但最终还是归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独。一生都在寻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编好多谎言,一会儿骗情人,一会儿哄妻子,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是很累的。最后骗的还是自己吧,虽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怜的,这一生用全部精力爱托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躯壳。也许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中托马斯感觉飘起来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闭眼的瞬间他并不快乐,而是悲伤,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难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吗?这难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吗?当他给别人说200多个的时候也许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但当他面对死亡时也许还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没有看到,眼角或许有一两滴心酸之泪吧,看到生命的历程竟被自己这么亵渎。
《灵与肉》,托马斯每天都在寻求肉体的快感,却忽视了灵魂的价值。在这里面我更喜欢萨比娜,她也是很爱托马斯的,也知道托马斯的不忠与浪荡,所以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寻找新的生活。而且还有自己的艺术陪伴,她把自己的开心、失落、惆怅寄托在画上,虽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败但她在自己的画作上还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抚。她更爱自己的灵魂吧,在这片领域她是骄傲而且自信的。我想正因为如此,弗兰茨才会那么爱她,因为只有弗兰茨看到了她的灵魂之美。我认为真正的爱情并不是身体的重叠而是灵魂的交融。荧屏上有无数的爱情让我们感动,因为他们都是坦诚的以自己最大的力量爱着对方,但并不是多么美丽的辞藻表达海誓山盟,而是切实可见的行动和充满爱意的眼神。当他们面对死亡时都是毫不思考的保护对方,而不是想托马斯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把她们都当成了工具而不是爱人。但特蕾莎为什么最终还是愿意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一个男的对女的说:我爱你,女的说:对不起,我已有男朋友了。难道继续说:我知道,但我依然爱你。此时人们会说好痴情的男人。而如果是一个女的对男的说:我爱你,男的说:我已经有女朋友了。女的继续说:我依然爱你。人们就会说不要脸的小三。为啥世界对待男女这样不公平。正因为这样肯定特蕾莎觉得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这是被世界默认的。但世界虽然默认,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绝,可以say good bye.与其独守空房浪费青春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只为不虚度自己的生命。因为你不是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应该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看来,特蕾莎的悲剧也不全是托马斯造成的,最大的原因还在自己,因为不会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听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绝望吧。无耐!
也许养了卡列林是她最正确的选择,至少在无数黑夜身边还有伴侣。为什么有这么的人喜欢小狗,因为他们最为忠实,不会背叛直到自己生命结束为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 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不解之辞”――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难渡过它艰深晦涩的语意之河。这是一部难于读懂的书!
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 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一、轻重之间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作家在小说开头第一章 ,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是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
是的,究竟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直到小说结尾,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或许这是个连作家本身也尚未找到答案的人生谜题吧?我只能试***从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寻找作者思想的蛛丝马迹。
二、人物肖像
托马斯――原为布拉格著名的外科医生,生性自由,以交往众多情人为嗜好,同时深爱着特蕾沙。 苏联占领捷克后,携特蕾沙流亡瑞士。后又为了爱情重返布拉格。曾因***治迫害沦为玻璃清洗工,又在环境重压下隐居山村,当了一名卡车司机。他一生漂泊,不断地在生命的重与轻的漩涡中挣扎。最后与特雷莎双双死于车祸。
特蕾莎――一个柔弱,忠诚,纯真,善良的女子,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灵魂的爱情信徒。原为布拉格附近某小镇乡村酒店的女招待,后为布拉格某新闻***片社的摄影记者,托马斯的妻子。深爱托马斯,不堪承受由于托马斯的不忠带来的嫉妒和痛苦,生活在噩梦和眩晕之中。也是一生漂泊,由小镇来到托马斯的城市布拉格,之后流亡瑞士,在感情的痛苦折磨中离家出走回到祖国,然后和托马斯一道隐居山村,做了一名牧羊女,最后和托马斯一起死于车祸。
萨比娜――布拉格年轻的女艺术家,托马斯的最重要的情人。弗兰次的崇拜对象。思想自由***,生性叛逆,反对媚俗。她不断地背叛原来的位置:背叛家庭,背叛父母,背叛祖国,背叛爱情,抛弃了深爱她的弗兰次;她不断地叛己所叛,最后到了无可背叛的地步。她的生命无限轻盈,了无分量,没有何牵挂和责任,像漂浮在半空中半真的存在。她不停地流浪,从布拉格流亡到日内瓦,然后到苏黎世,最后到美国和一对喜欢她的画的老年夫妇生活在一起,而不久那对老年夫妇也将离开她到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在无尽的背叛和漂泊中,她感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残酷重压,在无限凄凉孤独和忧伤中,渴望着一扇遥远的童话中亮着温馨灯光的窗户。她是四个主人公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也是最悲惨的命运的牺牲者。
弗兰茨――日内瓦某大学的教授,梦想主义者,英俊健美,思想单纯,崇拜并深爱着萨比娜。曾为了追求萨比娜而离开不爱的妻子,在萨比娜不辞而别之后,他又把年轻的女大学生当做萨比娜的影子,最后为了缥缈的爱情幻想投身到支援柬埔寨的国际医疗队伍的“伟大进***”中。他加入到“伟大进***”的理由也非常富有反讽意味――因为柬埔寨和萨比娜的祖国都是同样遭受被侵占的厄运的国家,他想:如果萨比娜知道他加入到支援柬埔寨的伟大进***,一定会感受到他对她的祖国遥远的支持和同情,她也就会因此而高兴的!当他终于从寄托在“伟大进***”上的爱情梦想中幡然醒悟的时候,却不幸被砸死于偶然的抢劫事件。
三、托马斯——重与轻博弈中的真实存在
“托马斯站在寓所的窗前,茫然地望着对面楼房的墙”。-----他在脑海里回忆着和特蕾莎相识的情景,并反复思忖着:究竟该选择什么?是接受特蕾莎来和她一起生活,背负起爱情之沉重责任,还是继续享受以往的自由轻盈?这是故事一开始作者为我们描述的场景。而且这一场景在小说中意味深长地反复出现了多次。
“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所以,每当他面临生命中重与轻的抉择的时候,他都会这样茫然无措,犹豫不决。事实上,托马斯短暂的一生的确是在重与轻的抉择和倾轧之中渡过的。他是布拉格的著名的外科医生,原本活得自由洒脱,自从爱上特蕾莎之后,身上便背负起一个女人全部的爱的重量和责任,这重量使他不堪重负,不断地下坠,下坠,像一片空中漂浮着的飞絮被雨水打湿,坠入地面,和大地融为一体。他的生命也因此被赋予了意义。在他的观念里,灵魂和肉体是截然分开的,他追逐众多女性的嗜好丝毫不会损害到他对特蕾沙独特而深刻的爱。一方面,他深爱着特蕾莎,认为特蕾莎是“漂在涂了油脂的篮子里的孩子,偶然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他对柔弱的特蕾莎有着深刻的同情和“无法表达的爱”。另一方面,他又不肯放弃以往自由不羁交往众多女友的生活方式,不断的背着特蕾莎和其他女友约会。 他生活在特蕾莎因嫉妒无助而产生的痛苦的噩梦的缠绕中,穿梭在谎言和爱情之间, 对自己不忠的内疚,对特蕾莎的同情怜悯以及深刻的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漩涡,把托马斯这叶自由飘荡的轻舟,一次次不断带入命运的深谷。
托马斯追随离家出走的特蕾莎从日内瓦回到祖国,应该是他继流亡瑞士之后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在轻与重之间抉择的最为显著的例证。我在想,如果在特蕾莎出走之后,托马斯没有回布拉格找她,而是留在日内瓦继续“风流”他的“韵事”,享受自由甜美的生命之轻盈,那么他的命运一定会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景。我们也就不会看到小说结尾的悲惨结局了。事实上,当他又一次徘徊在轻与重的十字路口,站在寓所的窗口茫然地望着对面楼房的墙,他内心深处却反复重复着一句贝多芬的乐句:非如此不可!为何“非如此不可”?这可能就是他灵魂深处的声音。在特蕾莎离开他的最初几天,他一个人流浪街头享受自由空间的短暂的甜美,但他无法再去接触任何一个女性,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特蕾沙无限悲哀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他在心里感受并放大着特蕾沙的痛苦,他无法摆脱特蕾莎的柔弱对他精神和情感的强大控制,他无法承受离开特蕾莎之后的“生命之轻”。于是,他放弃了轻盈的生活,重新回到祖国,回到了特蕾莎身边――他选择了“重”。
特立独行的托马斯在无限自由轻盈的生命状态下,被一次又一次地拖入命运“重”的泥潭,而这“重”的泥潭,除了他的爱情之责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源,那就是强大的无法抗拒无处可逃的 社会**和“***治黑暗”。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平凡的个人在社会***治的强大漩涡中无异于一只弱小的蚂蚁,个人的生活在无序癫狂的国家机器的碾压之下会被轻而易举地碾成粉碎。他厄运的开始源自一封影射当局的信件: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在完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犯下了弑父娶母的大罪,当他知道真相后,深感罪孽深重,无颜面见世人,于是自挖双目,流亡他乡,以残酷的自我惩罚来为无知犯下的罪过忏悔。难道无知者犯下的罪过就不该承担责任吗?一些苏联***当局以“当时什么也不知道”来搪塞以逃脱罪责,他认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就是这样一封对他个人生活看似“无关紧要”的信件,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于是,他由一名外科医生变成了街头的“玻璃清洗工”。
然而,使他写下这封信的动机是什么?是对***治的单纯热衷吗?我觉得不是。以托马斯特立独行的个性来看,他是“媚俗世界的恶魔”,他是不会热衷于***治的喧嚣去参与什么激进言论的。使他写下这封信的更为隐秘的原因,来自他那 “危险 的比喻”,这同样关乎他的爱情。
他无数次的深刻地感觉到,特蕾莎是一个被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有一天偶然地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是他收留了她。这个危险的比喻使他对柔弱的特蕾莎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无法表达的爱。这难道不是命运?而俄狄浦斯这个希腊神话中的赎罪之神,不也正是一个被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吗?这和特蕾莎有着多么致命的相似!所以,有一天当托马斯偶然在书架上翻到《俄狄浦斯》这本书的时候,又联想到了那个致命的比喻。于是,鬼使神差地写下了那篇改变他命运的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我想, 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的阴谋”吧?于是,当他以知识分子的率真和孤傲拒绝在脱罪文书上签字的时候,他被***治巨手紧紧攫住的命运便不可逃脱了。于是,他失去了医生的优裕生活,成了玻璃清洗工。
那个时期,布拉格正被笼罩在斯大林的“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恐怖中。大街小巷到处是***治话语的喧嚣,每一个生活的角落,似乎都有秘密警察的耳目,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被监视偷拍录音作为***证据的危险。日复一日,人们惶惶然生活在这阴云密布的异常沉重的***治高压下。然而此时,托马斯的生命居然以空前的“轻”的形态展现出来。因为他终于卸掉了多年来一直郑重地信奉并身体力行的医生的“拯救人类生命”的神圣使命,一身轻松,一如继往甚至更为“狂热”地投入到探索不同女性的“事业”中, “用生命的解剖刀剖开不同女性身上的那神秘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 乐此不疲。
这真是一支“重”与“轻”合奏的别具意味的的人生回旋曲!
当***治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代替了人道和文明,当“***治媚俗”堂而皇之地跻身博爱民主的殿堂,渺小的个体,只能挣扎在不能承受的“重”与“轻”交织的漩涡中。我们很难用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他,――-托马斯,在他身上,实在是存在太多的“卑劣”――放浪,好色, 不忠,欺骗,他有着一切被道德君子所不耻的“无耻之徒”的特性,然而在他身上,同时又存在着正义,善良,仁慈,悲悯,率真,清高,自由等许多可以称之为“美好”的东西。他是一个在生命之“重”和“轻” 的博弈中苦苦挣扎的真实存在。作者对他未加任何道德的评判,――在道德沉沦的世界,“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都被卑鄙地许可了”。
五、生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正确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一张草***。但“草***”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的生命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
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 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 生命之画***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也许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我们总是会在一个地方反复犯着相同的错误,反复重演着同样的悲剧, 我们正是从这反复重演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潦草画***,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它无关道德,只来自人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4“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这是小说开头作者抛出的问题,我在全篇中寻找答案,在最终还是把注意力移向小说的名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既然“轻”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那是要选择“重”么?真是这样的么?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托马斯是个风流成性的外科医生,有过无数女人,但在六次偶然的促成下爱上了特蕾莎,并为其结束了单身汉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认为爱与***是分离的没有关系的两件事,他爱特雷莎但他同时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在他看来,两者并不矛盾。这让特蕾莎非常得嫉妒并时常陷入噩梦。特雷莎的不安和痛苦让托马斯感到负罪,这也使他更爱特蕾莎了,但是他仍没有停止与其他女人的约会。这一行为使两人的感情一度出现隔阂。
文中,托马斯一直和一句德语紧密相联——“Esmuss sein!”,意为“非如此不可!”。托马斯曾认为特蕾莎是他爱情中的“Esmuss sein”,但后来他发现他与特蕾莎的相爱源于六次偶然,绝不是“非如此不可”。后来他在梦中梦到了他爱情中的“Esmuss sein”,但当他醒来看到特蕾莎时,他心里想着他还是要和特蕾莎在一起。托马斯是外科医生,他的使命是做手术、救治病人。他自己这么认为,其他人也这么认为。所以,做手术便是“Esmuss sein”。但因为***治原因,他在后来放弃了医生这一职业,变成了一个擦玻璃工,最后成了个卡车司机。这是他第二次放弃了“Esmuss sein”。我隐隐发现托马斯一直在背弃他生命中的“Esmuss sein”。他追求的是自由——“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单从托马斯看,他自身享受这种轻飘的自由,享受这种生命的轻。
而另一个人则与其相反,那就是萨比娜。萨比娜可以说是托马斯最亲密的情人了,她喜欢背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投向未知。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因此,她背叛自己父亲的愿望,离开自己的丈夫,她背叛过很多次,一直到她离开了她的情人——弗兰茨。萨比娜突然发现自己的周围一片虚空。当亲人、丈夫、爱情、祖国一样也不剩时,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这时候,她感受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自由最终所带给她的。
萨比娜同样与一个词密切关联——“媚俗”。萨比娜厌恶媚俗,她说过,媚俗是自己一生的敌人。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同样存在着媚俗。什么是媚俗?“无产阶级专***还是民主制?拒绝消费社会还是提高生产?要断头台还是废除死刑?这无关紧要。将一个左的人造就为左的人的,并不是这种或那种理论,而是将任何一种理论都纳入所谓伟大的进***这一媚俗之中的能力。”将任何本身美好的理论归为伟大的进***一类,极力鼓吹好的一面,将其夸大,然后摒弃坏的一面,也将其夸大。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因而只剩两面,不是好就是坏。不是盲目崇拜就是愤世嫉俗。人们往往被这一绝对思想所左右,因而受其驱动,却仍旧无动于衷。这就是媚俗。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选择什么呢?轻还是重?我们不是托马斯也不是萨比娜,在之后的人生中细细体会,步步体验,或许能得出答案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5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我以为这是一本高深莫测的哲学探讨书,讲述着永恒轮回的秘密。然而当我看到第三章,我又心想这是一本描写关于男女之爱的书。其实知道后来才发现,这本昆德拉的杰作就像是一个硕大的迷宫。你也许很久都找不到一个入口,因为摆在你眼前的入口太多了,多到你不知道该从哪进去;而你一旦进入这个迷宫,里面又是如此地吸引眼球,以至于使你绝不甘心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路走出迷宫;当你一转头,你就迷失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吸收和理解。
一次就是从来没有。这是一句贯穿于全文的话。主人公在生活中碰到了种种问题需要做决定:决定是否要背着妻子和自己已经爱上的女子在一起;决定是否应该告诉妻子;决定是否写自我批评的声明或在早已拟好的声明上签字等等。但是“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没办法去比较,只能是做出假设。只是做了决定,就不要再后悔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张不是草***的历史中。
永恒轮回。所以接着这个话题,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永恒轮回之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曾经历过的将无数次地重现。那么这个永恒轮回的世界就是尼采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可以想象,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画面不断在眼前重现的时候,生命不就变得沉重得不能再沉重了吗?那么这时,我们的生活就展现得轻盈灿烂。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思辨能力,轻与重的区别大概也就在于此了吧。
自由。当萨比娜离弗兰茨而去之后,当托马斯这个医院最优秀的医生离开医院而去擦窗的时候,他们都获得了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是来自于一种他们从未想到的方式。但这种自由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吗?作者说“当负担完全缺失,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他们就是进入了“轻”的境界中,这不但是没有了负担,内心也会变得空虚了。
偶然。另一方面,特雷莎选择的应该是相对较“重”的生活。她与托马斯的相遇来源于6个偶然。所以托马斯也曾质疑他们的关系是否真的'这么的认真。然而特雷莎有她唯一的武器——“忠贞”。她经常做噩梦,这些噩梦源自于她对托马斯缺乏安全感,总是不信任他。而托马斯也因为这些噩梦逐渐被特雷莎的爱束缚。但总之特雷莎用她的实实在在的爱得到了托马斯。我们也不能因此说选择“重”就是好的,正如后来特雷莎自己反省的那样:“为了证实他是否爱她,以至于把托马斯拖到这个地步:头发花白,精疲力竭,指头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了。”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9
一、甘孜藏族习惯法的内容
藏族习惯法指的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的,被当地人所接受认可的,并反复用于解决纠纷,化解论文联盟利益冲突和调整人们权利和义务的一切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俗称康区或康巴地区,它的建制沿袭***之前的西康省,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生活在这里的藏民们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这些固定的行为逐渐上升为此地区内得到普遍认可的强制性规则,这些规则就是今天普遍意义上的甘孜藏族习惯法。
(一)民事法规
1.婚姻
在近代的藏族婚姻当中,绝大部分实行一夫一妻制,同时也存在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情况。 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当中,以包办婚姻为主,从物色对象、订婚到结婚的过程,女儿都不能过问,即使少数的父母在订婚时征求女儿的意见也只作为参考,即在康定地区男女青年有恋爱自由,但是婚姻不自主,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若要正式成婚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 当然,近年来随着甘孜地区的逐步开放,这种现象已经慢慢减弱。
一夫多妻的家庭是指由长兄娶妻,其兄弟可共有长兄的妻子,当其他兄弟成人后,若可以另娶妻子,就会另立门户结束一妻多夫的生活,否则共妻的生活形式就会继续下去。
一妻多夫的现象只在赘婿家庭中出现,所谓的赘婿就是男嫁女的现象。即双方相恋后,选定吉日,男着新衣,背***,与同伴骑马去女家。离家之前,男家宴请亲友,抵女家,女家宴请亲友,喜迎新人,宣布成婚。一妻多夫的家庭实际上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为避免家产分散而造成兄弟共妻、朋友共妻等现象。所以,这两种形式的婚姻制度能为当地藏民所接受,也能被习惯范围所允许和承认,不加以非议。
2.继承
由于藏族实行的是父权制,所以财产按照父系继承,在继承中,在继承财产的同时也继承了父辈的权力。
(1)财产的继承。财产的继承是等继承制,女儿、养子、私生子与亲生儿子一样,均享有财产继承权。一般家庭,财产继承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诸子共同继承,即将家庭财产分为若干份,诸子分别继承各自的份额,任何人都不能多占多分;另一类是由守在父母身边,为其养老送终的子嗣继承。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僧侣,则他不能参与家庭财产的继承,只有在还俗后才可享有继承权。而无子嗣的家庭,其全部财产可以由其已经出嫁的女儿女婿和无从外面抱来的儿子继承。对于没有继承人的,其全部动产一律交由寺院,请喇嘛念经,当作“超度”死者费用;不动产则由寨子或部落接管,等本寨或者本部落有人另组家庭时,转移给他,另立门户。
(2)权力的继承。康定地区,权力的继承在封建土司、领主和头人的家庭当中得到了体现。父系制中,权力的第一继承人是儿子,其次是女儿或者女婿,再次,是兄弟或者其近亲。当子女年幼时,可由其母亲继承权力,待子女成年后继位。土司无后者,其妻子摄***并招赘其他土司的后代,让他们的婚生子女继承土司之位。若土司有几个儿子,有的部落会让长子继位,有的部落选择其中有能力又能服众者继承。有的部落让家族中的其他人继承,或者由部落群众选举产生。
(二)刑事法规
1.“赔命价”习惯法
“赔命价”是藏族习惯法中应用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也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对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赔命价是指在发生杀人案件后,受害人家属向侵害人或者其家属所要一定数量的财物或者金钱的赔偿。侵害人或者其家属则给付相应的财物或金钱,并就此达成和解。 根据“命价”作用的不同,分为“命价”和“血价”。“赔命价”是对杀人行为的一种财产处罚,“赔血价”则是对伤人行为的一种财产处罚。在康定地区,赔命价则是指发生伤害、杀人等犯罪案件之后,双方当事人或当事人的亲属在当地的活佛等宗教人士和部落的头人的调解下达成赔偿协议,并到寺庙的佛像面前进行赌咒的现象。
笔者走访康定地区时了解到,甘孜州白玉县属于半农半牧的地区,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直到现在为止,在当地的老百姓看到官员依旧弓着腰说话,任何官员都可以差遣老百姓做任何事情。在这里,藏族的家族组织称为锅巴,是一种以父系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一种家族制组织。锅巴组织的“赔命
转贴于论文联盟
价”习惯的做法是,本锅巴组织内的纠纷一定要通过本锅巴内部的做法解决,不会顾及此纠纷是否已经有了国家机关的裁决。通常情况下,两个家族之间发生了纠纷,就会按照“赔命价”的正常程序进行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就到寺庙进行赌咒,协议生效后就不能再进行复仇。而在这一地区,进行赔偿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就算赔偿了也要将对方弄死。他们的做法是,只杀成年男性,不杀未成年人,女人,不杀到了一定岁数的老人;若没有成年男子,那么就等未成年男子长到成年,再将其杀害。
2.盗窃罪
藏民眼中最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就是盗窃罪,这是由于藏区物资极度匮乏所造成的。部落中一部分人迫于生计去偷盗,另一些人是好逸恶劳,就以偷盗为生,再加上藏族各个部落在草原上都是以游牧的方式生活,所以盗窃牲畜的现象最为常见。在康定地区,牦牛等牲畜既是生活资料不仅是生产工具,在藏民心里更是每家每户最重要的财物,因此每个牧民都具备辨识自家牲畜的能力,一旦自家牲畜被偷,他们就会根据自家牲畜留下的足迹去寻找偷盗者,一般情况下都能找到。一旦偷盗者被抓到,那么他将面临严厉的惩罚。在***以前的西康省,偷盗者一旦被抓到那么他将面临的是斩断手足的处罚。随着康定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残酷的惩罚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对于偷盗者的惩罚方式与“赔命价”制度几乎无异。被盗者一旦找到了偷盗者,且偷盗者承认自己的偷盗行为时,双方就会商议如何进行赔偿,其赔偿的额度与“赔命价”一样。
3.罪
根据藏族习俗,女孩子在13、15、17岁时,由父母或者亲友举行一种成年仪式,在藏历腊月三十晚上,父母将女儿头上的发辫改为成年女子的式样,并举行隆重的仪式表示祝贺。在仪式举行之后,即表明女子已为成年女性,其婚前即为公开,不受社会和家庭干涉,即使是生了孩子,也认为是正常的。 正是因为受到传统论文联盟习俗的影响,所以藏族男青年奸***未成年的女子,许多人并不认为是犯罪,甚至也不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和民众的舆论压力。
二、甘孜藏族习惯法的特征
(一)具有明显的封建社会色彩
在康定地区,藏族习惯法呈现出明显的封建制度色彩,这是由于藏区是由奴隶制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之前,康定地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当地老百姓是由“三大领主”统一管理的,即封建土司、头人和领主进行管理。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藏民在继承了财物的同时也继承了权力,所以在***之后,甚至到改革开放之后,藏区民间一旦发生纠纷,依旧是由这些以前所谓的“三大领主”出面进行调解。转贴于论文联盟
笔者了解到,在2005年甘孜州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法委等部门联合下乡对习惯法问题进行调研时发现在某一部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在一年的时间之内,一个部落的头人集中调解了36个民事纠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头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调解这么多民事纠纷呢?调研组经过深度挖掘发现,这36个案件均是发生在***之前。通过案件的材料来看,这36个案件的处理过程均是按照当地习俗和习惯,由***前的“三大领主”出面调解的,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当地老百姓心中“三大领主”仍然很有威信,封建等级制度留下来的管理方式,藏民还是认可的。从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来看,他们处理的过程完全违反了程序原则,但因为我国没有单行的程序法,36个案件也已经超过了追诉时效,所以现在也不能对这些违反法律的案件进行纠正处理了。
(二)深受藏传佛教影响
甘孜藏区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藏族习惯法由宗教教义等规范、规则演变而来,使得当地藏民对习惯法的信任远远超过了国家法。从当地的司法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民间调解都有宗教人士的参与。有这样一个典型刑事案例:一藏民用***杀了人,凶手自己拿着***到当地的寺庙去找活佛,活佛就找来双方当事人私下进行调解,调解完了活佛就让凶手自己把***砸了,接着用相机拍下凶器的照片交到公安机关,证明用于杀人的***支已经被毁坏。也就是说公安机关知悉这个案件的时候,犯罪嫌疑人已经销毁了犯罪证据,这是公然地毁灭证据,极大的阻碍了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这说明宗教在约束当地信仰藏民行为的强大支配力。
(三)“不成文”的法律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的藏族习惯法是一部“不成文”的习惯法。这一地区的习惯法并不像青海藏区的习惯法那样,有着写在“羊皮纸上的法律”,康区的藏族习惯法和发展均是靠着民众的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其主要内容由禁忌、习惯、宗教教义组成。它们均是以行动表现出来,因为口头传承下来的条律规定不统一,系统不严密,又由于各部落的习惯法略有不同,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双方当事人以及法官对于习惯法是否存在和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往往存在争议和质疑。
(四)民刑不分,以罚代刑
在部分藏区,一旦发生杀人案或伤人案之后,在司法机关还没有介入案件之前,诉讼双方就已经达成了赔命价协议,司法机关介入案件之后,诉讼双方则联手向公安机关施压,要求不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以达到“刑转民”的目的。有些“赔命价”纯粹就是以罚代刑,对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不作任何区分。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赔命价”完全成了富人的法律,让他们自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无所顾忌,这完全是对生命的轻视,对国家法律的蔑视。
(五)藏族习惯法程序与实体兼容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篇10
▶教学过程
1、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又与大家见面了,我是五年五班语文教师,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走进了草长莺飞四月,当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我们凝视着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国旗的时候,历史的身影又一次闪现在我们的眼前。一首《英雄赞歌》把我们的思绪拉入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忆往昔,岁月峥嵘。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置自我的生死于度外,为了国家和人民,视死如归,赴汤蹈火,至死不渝。透过鲜红的五星红旗,我们仿佛看到了先烈们的英雄壮举。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与大家共同分享的就是发生在( )
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诗中的英雄就是中国无产阶级***家、***事家***。他没有神仙的法术,没有超凡的本领,有的是一个***人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本文以“***神”为题,向我们讲述了这位坚强的***人——***,坚持不用麻醉剂接受手术的故事。细读故事,我们会为这样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所动容。
(2)(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会认“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诊、龄”等15个生字。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沃克医生称***为“***神”的原因。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希望同学们能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认真听老师讲课。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2.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读课题——***神,多么响亮多么温馨的名字,设想一下什么样的人能称为“***神”这个称号?有的同学说是勇敢的人,有同学认为是***法很准的人,也有同学认为是用兵如神、作战百战百胜的人,大家的理解都非常的好,请把自己的体会都读进去,再读课题:***神。”题目“***神”是指具有卓越的***事指挥才能、钢铁般的意志的***人,就叫“***神”。课文中的***神指的是谁呢?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我们知道,***神指的是我国无产阶,级***家、***事家,中国人民******创建人和领导人***元帅。
3.看!这就是我们的***神——***,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元帅。***:(1892—1986)中国无产阶级***家、***事家,中国人民******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明昭,四川开县(今属重庆)人。辛亥***时期从***,1926年5月加入中国***,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战争、长征、抗日战争、***战争等。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衔,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副***。主要著作编为《******事文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70多年,他为中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成建设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尊称他为“***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中国十大元帅。
4. (媒体出元帅***):同学们,你们看,这十位庄重威武,气宇轩昂的***人就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十大元帅。他们是——***、***、***、***、***、***、罗荣桓、***、***、***。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是中国国家最高***衔。十大元帅是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衔的十位***事家,他们分别是***、***、***、***、***、***、罗荣桓、***、***、***。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是二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官服役条例》,审议了***的建议,决定授予***、***、***、***等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衔。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衔的决议,1955年9月27日下午在北京***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衔及授予勋章典礼。******颁发命令状,授予***、***、***、***等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勋章、一级***勋章。中国人民******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5. 过渡:了解了十大元帅后,接下了我们来了解本文的作者毕必成:毕必成(1941年——1993年),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中国著名电 影编剧,毕必成共创作200万字文学作品,创作并已拍摄的电影剧本12部,发表的电影剧本21部,电视剧本80部,题材比较多样,艺术手法也日臻成熟。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路》《庐山恋》《青年***》及大型话剧《锁不住的春光》等。
6. 了解了作者之后,接下来我们走进(***神这个故事)本文的写作背景:辛亥***爆发后,***参加了新***。1916年袁世凯称帝,随即发生了反袁护国战争,当时护国***在四川南部作战,***在四川东部组织了一只起义***,为配合护国***与北洋***在棉花坡决战,***率领的东护国***攻占四川丰都城时,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在战斗中,一颗子弹从***的太阳穴打入,从眼窝飞出,致使他的右眼失明,当时他只有23岁。由于流血过多,他昏迷过去。后在一家外国教会医院接受秘密***。手术后医生翘起大拇指对旁边的人说:“真不愧为英雄。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外科医生,还没有遇见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他真有你们中国古代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气概”。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在这家医院就诊的事。
7.: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右眼被土匪打伤,急需做手术,但是眼睛离大脑太近,施行麻醉可能会影响脑神经;倘若不施行麻醉,则会疼痛难忍。在这两难选择面前,***会做何选择?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个究竟吧。
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8.(课文录音就听到这里,通过方才听课文录音,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在一次战斗中右眼负伤后,沉着冷静的去德国医生沃克开设的诊所求治,手术中坚决不用麻醉剂,忍痛接受72刀,以自己钢铁般的意志赢得沃克医生的赞叹!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难懂的词。(1)首先来学习会认字。(2)接下来,一起来学习15个会写的生字。一起来看:1、庆2、诊3、沃4、龄5、匪6、绷、7、审、8剂、9、施10、吭11、崭12、衷13、慈14、祥15、荣
9.生字的学习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难懂的词语:
(1)一针见血:比喻写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2)汗如雨下:汗珠像下雨似的的往下掉。形容汗水很多。
(3)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4)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初步的学习课文,让我们看到了***将***超凡的毅力和( 英勇无畏的 )精神,感受到了他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不愧为***神。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孕育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屈的精神。在她们身上,隐含了中华民族数百万顽强的意志,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名字,不让侵犯,这个名字就像一面飘扬的旗帜,让每一个热爱它的人,都有同样的灵魂,这个名字就叫祖国。弹指一挥间,祖国这艘巨轮驶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同学们,当你驻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静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的心中是否热情奔涌?同学们,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才好为国分忧,欲报国何须乱世,又何止在战场拼杀?同学们我们是出生的太阳,我们的战场便是这足下的土地,用我们百倍的努力,学知识,学能力,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拼搏吧!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测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额神圣使命。告诉自己吧,我们的心属于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70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国富民强,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我们,更要学习和继承***先烈不畏牺牲和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铭记: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华夏儿女,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精神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与祖国永远在一起。
第二课时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又到了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时间,我是五年五班语文教师霍金花,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四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沐浴在阳光与春风中,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烽火岁月,无数***先烈浴血奋战、抗击侵略,救亡***存,反抗压迫、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发愤***强,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守护着我们的静好岁月,幸福安宁。缅怀英烈,砥砺前行!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了***神这篇课文,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今天我们将继续分析理解课文,感知***神钢6铁般的意志与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学习***为了实现***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学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首先看课文的前6个自然段。
1、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2、“刘大川。”
3、“年龄?”
4、“二十四岁。”
5、“什么病?”
6、“土匪打伤了眼睛。”
解析:这是医生和病人的初次对话。第一自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引出对沃克医生的描写。从“冷冷”一词可以看出沃克医生对眼前这个病人的冷漠。继续学习第7自然段。
7、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解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解析:“熟练”一词突出沃克医生手法娴熟,业务精通。解开绷带的瞬间,沃克医生“愣住了”,说明***的伤势非常严重,而一个被伤痛如此折磨的年轻人竟这般镇定从容,这又令沃克医生“惊疑”起来。
“重新审视”说明沃克医生对***的态度有所改变。“冷冷”第二次出现,但表达的内容却不一样,在这里暗指沃克医生对***的有意欺瞒有些不悦。(看文章的8、9自然段,一起来读读)
8、“邮局职员。”
9、“你是***人!”活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解析:“邮局职员”这句语言描写是***对沃克医生的回答,面对沃克医生的质疑,***再一次隐瞒了自己的职业和身份。
“一针见血”写出了沃克医生敏锐的洞察力,而从他的理由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的伤势之重,体会到了***的坚强。
10、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人,我就是***人吧。”(写***承认自己是***人。)
11、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这句话是沃克医生神态与语言的描写。“柔和”说明沃克医生对***人有着特殊的情感。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对病人的敬佩和医生的职责,让他立即作出了动手术的决定。(文章的1至11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11):写***到德国医生沃克的诊所看病。
(学习文章的第12自然段)
12、沃克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分析:“眉毛扬了起来”说明沃克医生对病人的做法难以理解。于是径直走到***面前,严厉地告诫他。沃克医生以为病人不合作,所以十分生气,体现了他对病人负责的良好医德。
13、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平静”体现了病人说话时的神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病人的镇定自若、态度坚决。“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表明***要在病好以后继续指挥战斗,写出了他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这段写出了***不适用麻醉剂的原因。
14、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15、“试试看吧。”
“从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不敢相信病人会有如此强的承受力,以至于说话都有点口吃了。沃克医生的表现与***坚定的回答形成了对比,反衬出***作为一名***人的坚决果敢。
16、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双手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是对沃克医生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现出沃克医生在手术中反常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手术难度之大,就连医术精湛的沃克医生都失去了往日的镇定。那么病人承受的痛苦是多么巨大,可想而知。
17、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这一自然段对***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描写,从“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正在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而“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一细节更将这种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为之动容。
(一起学习文章的18至22自然段)
18、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19、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20、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21、“七十二刀。”
22、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神!”
从“吓了一跳”到“大声嚷道”沃克的神情一变再变,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世上还有这样意志如钢的人。想到***不用麻醉剂,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做眼球摘除手术,还能默数刀数,沃克医生心中无比钦佩,发出由衷的赞叹,超凡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不愧为***神。行文至此,呼应文题,点名主旨。
课文分析到这里,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被称为“***神”?
“***神”是沃克医生做完手术后对***的评价,是沃克医生对手术过程中***惊人的表现做出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手术过程中***的惊人表现来理解为什么沃克医生称***为***神。是因为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超凡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一起学习文章的23——26自然段)
23、“你过奖了。”
24、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详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25、“***。”
26、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
***的惊人之举让沃克医生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神色和蔼而又安详。当他得知眼前的这位***神就是***将***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对眼前这位堪称***神的将***充满了无限的敬佩之情。文章的最后一自然表明沃克医生早就知道了***将***的威名,对他仰慕已久。他之所以被称为‘神’是因为他不同于凡人,具有超人的品质。
文章的18——2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术后,沃克医生被***的超凡毅力和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感染,称***为***神。
他之所以被称为“神”,是因为他不同于凡人,具有超人的品质。我们虽不能像***那样的“***神”, 但是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意志与毅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优秀而又坚强的人。
分析完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来总结课文:首先我们来总结本文的主题。
总结主题:本文主要讲述了***在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积极***家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
(总结完了主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作方法: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人物。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的一种描写方法。侧面描写指不直接呈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人物,能够多角度地对人物加以刻画,使人物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展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二、作业:课下搜集***的故事,将你认为精彩的部分与同学分享。
结束语: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是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烽火连天的岁月到今天的国泰民安,共和国经历了70年的风雨历程,7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段国庆70周年***式的精彩视频,共同见证中国特色现代***事力量实力展示,回顾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历程!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在这个不寻常的节日,相信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从心底说一句,我爱你,中国。70年风雨兼程,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长安街上,人民***队精神抖擞,这支曾经穿草鞋,拿梭镖走上正途的队伍,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航母和新一代隐身战机,正阔步迈向 世界一流***队。此时此刻,4名上将,2名中将,100多名少将,近15000名官兵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新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历程,70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积贫积弱,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正步铿锵堂堂气,寒光闪耀凛凛风。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五星红旗升起,短短几百步距离,浓缩着***先烈奋斗的历程,无数苦苦求索奋勇牺牲的先辈们凝望着我们,踩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强国必须强***,***强才能国安。人民***队永远是中国***领导下的***队,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