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天一,徽州歙县人,明末清初抗清英雄。目前学界对江天一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完整的论述,本文着重从基础入手,考述其交游情况,选取对其影响较大和较为有名之人,以此了解江天一的生平足迹。
关键词:江天一 交游 《江止庵遗集》
江天一(1602-1645),初名涵颖,字文石,号淳初,歙县江村人,人称寒江先生。明亡后协助徽州休宁人金声一同抗清,顺治二年(1645)十月八日以诸生身份英勇就义,为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有《江止庵遗集》存世。江天一性情刚烈,为人忠义,好与人结交,生时与其乡人最相友善,死后亦深受人推崇。与江天一来往之人,大多思想相近,多为忠义之士。本文所考,皆据《江止庵遗集》和其友人的文集以及各种传记中所录。
一、金声
金声 (1598-1645),字希正,原字子骏,号赤壁,明休宁人。金声一生献身于抗清运动,为明末著名的抗清将士。著有《金正希先生文集辑略九卷》。崇祯元年(1628)金声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累官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后因抗金意见未被朝廷采纳,隐退家乡休宁,拜师访友。
时金声于还古书院讲学,江天一听闻后,往拜金声为师。因天一做事深刻沉着、足智多谋,所以成为金声生平最为看重的人才,“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1]时凤都马士英以“黔兵案”一事上疏弹劾金声,金声被执。天一发愤上疏,作《吁天说》上书史可法和朝廷,事情才得以大白。
顺治二年,金声与江天一一同抗清,后事败无复起,金声虑及天一有***在堂,劝江天一逃走,天一答道:“天一同公起兵,可不同公殉义乎?” 遂一同被清***捕至南京,十月八日,天一与金声同就义于南京通济门外。唐王赠金声礼部尚书,谥文毅。而天一则以诸生身份从死。
二人为清***解往南京途中,江天一与金声亦有唱和,金声作《过山溪石壁》七律诗一章:“祖宗功德沁肝肠,安忍腥膻秽土疆。九死靡他悲列庙,一师无济负南阳。山势嵯峨难再见,泉声呜咽若为伤。相从患难唯文石,厉鬼犹能诉帝乡。”天一亦步原韵和诗一首:“乾坤覆激刚肠,拟 天骄复故疆;日月胸中怀北阙,旌旗海上望南阳!书生力竭犹甘死,冠佩逢迎了未伤。矢共文山终令节,青虬同驾白云乡。”[2]
二、闵遵古
闵遵古,字无作,号甘荼,歙县人,与天一同补诸生,有名,家落,侨寓芜湖。闵遵古幼博学通六籍,为人义气,好与人结交,人有急难则必竭尽所能助之。他与同补诸生江天一为肝胆至交。天一和金声起义事败被执赴金陵时,道过芜湖。以囚服突至遵古家,遵古进苦茗,天一饮尽数杯,议论侃侃不倦。遵古以鸡黍进酒相待。时客青若问曰:“客何人也?”遵古曰:“此江文石先生也,平居以圣贤为己任,今者果能捐躯报国矣,予与先生谓道义交,即不能从死,愿及其未死之须臾而周旋焉!”[3]
遵古欲见金先生,天一遂作败纸书数字,援遵古见金公。天一柬金公时,余败纸尺许,因作一百三十三字,遵古以锦轴装潢之,藏于家。金声殉节后,芜湖僧海明至金陵殓声尸归,闵遵古闻之泣曰:“吾文石先生奈何?”因同闽人萧伦复至金陵殓诸从死者以还。魏禧曰:“遵古学问君子,与天一至交。伦买客,海明僧,何其难也?伦与四义士,皆平生不相知识,独以遵古义,发动于中,久而不懈,虽古人何加焉?”
三、洪澜
洪澜,字远生,歙县人。魏禧《江天一传》附传三《洪澜传》对其事迹有叙:“年二十余,始力学,不悦俗儒语,闻天一名,负笈请为弟子。天一殉难,妻子将入棺,澜毅然曰:‘是澜责也。’独热走烈日中,凡数百里,以义劝助婚友及子贷,大汗污衣无可易,辄衣于溪,暴之,伏身水中,候其燥衣而后行,得百金赎天一妻子于官,而以其馀买田宅里之旁,给饔焉。”[3]
在《江止庵集》中,天一为洪远生作《还山诗序》,有言:“我与远生,犹然山中人也,而以还山名诗,岂其有嘉遁之志乎?”又《江止庵集》中有《题洪远生还山诗》:“洪子远生出山如许年,不求于人,亦无求远生者,远生卒亦落落无求,是以还山,遂有还山诗。”[4]卷六还有《示洪远生钞书》一文。洪澜为江天一门人,与天一相交甚笃,故天一生前为其作诗序,题诗文,天一死后,远生亦经纪其家。
四、凌
凌,字龙翰,号井心,歙县人。据《重修安徽通志》:“凌,歙县人,崇祯癸未进士,以职方从李建泰,出拒闯贼至保定,独与贼战,被,既死复苏乃走,临清建义于齐豫间,大兵薄郾城,以死守势不可支,乃自缢,侄润生亦同死。”凌龙翰与天一曾是同乡友人,且最相友善。是时江天一与凌共为明时举人陋习忧愤,遂作《蕉园藏稿序》,痛斥其时举人积习,但累计龙翰失去其举人之第。后天一特作《与凌龙翰书》(《江止庵集》卷二):“弟以此复理前说,非进吾兄,乃借以自砺,有骨气人到底不负非期,不负自己,正以不负大君……”对作序累及之事深感遗憾,情词恳切。《江止庵集》卷二《罪言录》对此事原委亦有详述。后凌龙翰亦为抗清献身,有关事迹,在《江止庵集》卷六《临清州》中载有凌龙翰遗事,详叙龙翰至临清建义旗,破贼而复东鲁十八馀城之事。
五、汪济淳
汪济淳,字公庞,号脉望公,明末清初歙县潜溪人,顺治岁贡生,据《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五、《黄山志》卷二载,汪济淳明经博览,书传深为同学所重,著有《脉望公集》及《史测》三十余卷,其与程弘志相友善,曾馆于荇庭数年,助程弘志修《黄山志》。
崇祯十六年(1643)秋汪济淳作《黄山游记》,其文曰:“室扉书‘寒江子独坐’五字,是余友江文石所题,傲致高韵,自不犹人,兹山不崩,伊人常在,后之览者,不与羊太傅岘山同一坠泪哉!”[5]江天一曾与公庞结古在社。《止庵集》卷一《深林集自序》:“予与桑梓之人聚自古在社,怒飞、公庞、扶光、维宪及予五人。”
六、汪沐日
汪沐日,字扶光,歙县人,崇祯六年举人。乱后入吴山为僧,名正济,号益然。晚年以故人迎归黄山,自知死日,集故友为诗而逝,著有《易解》、《庄通》等诸书。《江止庵集》卷一有《送汪扶光北上序》,卷三附汪沐日扶光为汪觉先所作《墓志铭》。《江止庵集》卷一《深林集自序言》:“予与桑梓之人聚自古在社,怒飞、公庞、扶光、维宪及予五人。又一年,予与扶光过程子荩臣之庐,相与慨然愤发,赋相彼之诗焉。荩臣有侄朗生,亦少年奋勇,用协乃心,遂共著社同言。”
七、许楚
许楚(1605-1676),字芳城,号旅亭、青岩,明诸生,歙县人。许楚少入复社,有诗名,为时人所重。现存的唯一著作《青岩集》是许楚的诗文合集。《青岩集》原序二为江天一序,作于崇祯乙亥(1635),称“前有张天如(张溥)先生称道不倦,复有金正希先生引为君山。两先生人伦,文章之冠是亦足矣”。[6]江天一《江止庵遗集》卷七中有许幼伊《墨引铭》曰:“松根紫石,万桐千漆,至道无文,终古默默。”序曰:“曩见许芳城《砚史》,惊其特异。今幼伊又以漆墨鸣,许氏兄弟多才,擅诗赋,精鉴辩,凡此当发二酉之藏,折中古法,运以神思者也。” 按照此文,可知幼伊应当也是许芳城先生之弟。汪洪度为许楚做过一篇《许青岩先生传》,对许楚作了最翔实的记录。
八、黄生
黄生,字孟扶,原名,又名起溟,号白山,歙县人。明末为诸生,入清后隐居不仕,曾客扬州,致力学术。《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六十载:“黄生,字孟扶,歙县庠生,弃举子业,一意著述,著有《字诂》、《义府》,收入四库,又有《杜诗说》十卷。”
黄生《一木堂诗稿》卷八《偶见江文石先生遗迹因购得之》云:“先生大事已千秋,遗墨犹堪射斗牛。率土讵当存报主,书生志岂在封侯・星辰河岳人问世,节义文章第一流。珍重鲁公争坐帖,零珠断璧后人收。”民国《歙县志・人物・儒林・黄生传》谓江天一遇害后,黄生“首署名为江天一集赙,人多其义”。[7]
九、汪洪度
汪洪度,字于鼎,一字文治,号息庐,歙县人,康熙诸生。《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五载:“汪洪度,字于鼎,歙县人,好学通经,著有《新安大好山水志》、《新安节烈志》及《息庐诗》,其黄山新安江诸作最为名流所赏。”
《黄山志》卷七有汪洪度《与弟归隐始信峰草堂作》组诗八首,有为江天一而作,表达其无限崇敬之情:“伊昔寒江子,振衣登此峰。群峭高插天,顾盼抒心胸。逝将谢人寰,白首栖山中。天倾地崩塌,日月无光容。杀身殉国难,血染衣裳红。名未垂青史,气已弥苍穹。伊予入山来,缅想云鹤踪。题字苔藓蚀,一见心如春。”
十、方式玉
方式玉,字玉如,安徽歙县人。《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五载:“方式玉,字玉如,歙县人,工诗善画,顺治中以贡生授鹿城训导,时鹿城雅乐尽缺,式玉修举之刊为***,尽如阙里,所著有《涉江草》、《醉翁石照诗稿》。”据《江止庵集》卷五《祭洪常伯文》,崇祯五年,江天一与方式玉、洪常伯等人结选社,后改名行社。卷三有江天一为方式玉母亲所作传文,名《方母吴孺人传》,云:“吴孺人者,吾友式玉母也。”卷四有《与方玉如书》,言:“虽然玉如之文与人吾兄弟所视为经师、人师,欲备洒扫者也,美不胜述,诸子能读此二文亦足以为子为臣矣……余彼当有***不惧之旨,起而序君鸿文,余谨斋沐以俟。”
十一、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符县人。明末清初抗清名将。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其做官期间,廉洁守信,与部下同甘共苦,受人敬仰。顺治二年,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拒降,固守城池,率补下浴血奋战,兵败牺牲。有《史忠正公集》四卷存世。后清朝乾隆皇帝以其忠义,追谥“忠正”。
时金声因黔兵案被诬,江天一因作《上史阁部书》上疏史可法以陈其情。《歙事闲谈》有“史阁部为江文石书《云洲子歌》”一文,对史可法与江天一的交往有考据:“江文石《止庵文集》,有《上史阁部书》。顷见黄宾虹所藏有史阁部所书《云洲子歌》,款书:‘崇祯己亥夏六月,偶过文石兄寓斋,出素纸索书,因录旧句请正。道邻可法记。’前有胡西甫长庚篆书题额,有同邑项芝房小天籁阁收藏印。书笔劲拔,真迹无疑。江、史以气类订交,于此可证。”[8]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高原.文学家、思想家金声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魏禧.魏叔子文集[M].清宁都三魏全集本.
[4] 江天一.江止庵遗集[M].清康熙祭书草堂刻本,安徽省***书馆藏本.
[5] 闵麟嗣.黄山志[M].清康熙自刻本.
[6] 许楚.青岩诗集・六卷[M].民国二十四年中央大学油印本.
[7] 陈道贵,鲍恒.黄生交游考[J].古籍研究,2007.
[8] 许承尧.歙事闲谈[M].合肥:黄山书社,2001.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