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的作者篇1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所写。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春夜喜雨的作者篇2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是谁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有情人的生活情趣都浸润在这雨打芭蕉的声音之中了。雨打芭蕉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特色之一,看到芭蕉不由便想起了风雨。在中国的审美传统中,除了雨打芭蕉,还有雨打梧桐。梧桐雨也如芭蕉雨一样,令人心醉抑或心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点点滴滴”这种微弱而凄清的雨声,滴落在词人的耳里,更滴落在她的心上。我们的心也被打动了,这是令人心碎的雨声。雨打荷叶也别有一番风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连绵的秋雨敲击在凋衰的荷叶上,这低沉深远的意境与羁旅漂泊的情韵,难免使人联想到凄冷的人生风雨。平凡的残荷,平常的雨,两者碰撞在一起却激荡起我们心灵的涟漪,仔细倾听,含英咀华,那隽永的情味就幽幽地飘逸出来。
春天的雨往往给人喜悦的感受。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你能听到雨剪春韭的声音吗?是雨声在响,还是拨高的春韭发出成长的欢歌?然而人生的聚散离合却给诗人平添许多感慨。
当然,春雨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夜里,绵绵密密的细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诗人倾耳细听,听不清楚,只好出门去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原来雨意正浓。诗人不禁想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份听雨看雨的喜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地洋溢出来。这样的细雨是要用心去听才能听得到哟。然而,春天夜雨也让孟浩然担心了一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着夜里的风雨声,他担心着被风雨吹打的花儿,是否已是香损玉销陨落了许多。这夜的风雨一定没有让他睡好。这种惜花爱花的心情也只有诗人自知了。
王维的朋友就要远行。渭城早晨的微雨是那样的轻柔,轻柔地你听不见声音,因为它只能湿润地面上的尘土。“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rdquo;。但友人的情谊却是那样的诚挚与热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雨、这情、这酒,让人心头永远充满温馨。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人在春天的景物中独自欣赏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在高处且声音动听的黄莺毫不在意。春潮带雨,水势湍急,本是渡船行舟之时,可这渡船偏偏幽闲在横躺在水面,听任潮拍雨打。这潮声这雨声里,也蕴含着许多的无可奈何,作者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含蓄在流露出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秋天的雨更是平添几份愁绪。“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在秋天的夜晚,雨点敲打着发黄的树叶,淅淅沥沥地响个没完没了;灯下的白发人漫话着人生的凄凉。
秋雨有时也寄托游子的相思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这夜的雨好大,也一定下得时间好长。这雨涨满了池塘,这相思也涌满在他乡作客的游子的心。巴山的夜雨是相思的雨,点点滴滴落在相思人的心坎上。巴山的雨是暖人的雨,明日的相会让人心头充满憧憬。
春夜喜雨的作者篇3
关键词:春夜喜雨;教学过程;情感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也明确写道“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是那么的重要。我在教学《春夜喜雨》时采用“三步法”,把“喜”的真正内涵逐步渗透进学生心里,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让孩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一、借助背景,整体感知
诗歌相对其他文体更抽象,更难以理解。要想比较准确地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往往需要了解诗人本身的特点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因此,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片。)上课伊始,当学生读完题目后,我将“诗人为何而喜”这个绣球抛给学生,让孩子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到:《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当时他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他在成都定居期间,亲自劳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体会了农作物对春雨的需要,因而,对春雨的感情更加特别,写下了这首诗。
二、抓住关键字,品读悟情,体会喜悦之情
出示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问到:“好”字好在何处?从哪两个字写雨的“好”呢?生抓住“知”“乃”初读后,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春雨的好处:花儿鲜了,草儿绿了,景色美了,庄稼喝足了水,长得更快了。让生谈到这些时,相机启发学生说出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谚语“春雨贵如油”。春雨如此的珍贵,因为它知道农民播种,万物复苏都需要雨水的滋润。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呀?再次品读这句诗,学生领会到“知”将春雨拟人化,显示了春雨这样有灵性,这样善解人意,难怪诗人“喜”呢!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无声“地做什么呢?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这句诗后,抓住“潜”“润”找到了答案。春雨随着风儿,悄悄地来,细细地下,滋润万物,而一声不吭,做了好事不留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全班有感而发。学生再次品读这句诗:春雨不仅滋润万物,而且有着高尚的品德。这种精神谁不喜欢呢?难怪诗人喜欢呢!这一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句诗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诗人一道观赏这道风景。在细读这句诗后,抓住“黑”“明”两个字,从视觉的反差感受风景的美,领悟“雨意浓”,万物该多高兴呀!难怪诗人喜呢!再次让学生感受作者“云黑心明“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诗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初读这句诗后,结合课本中的相关***画看一看。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这美丽的春色,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难怪诗人喜呢!
三、回顾全诗,升华情感
齐读“悟”喜。大家闭上眼睛,仿佛这个时候,蒙蒙细雨已经飘落在你的脸上、手上、身上,美美地读出你的感受吧!
交流“谈喜”。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诗人的喜悦或者自己的喜悦。
动手“表喜”。学习了这一诗歌,你怎样表达对春雨的喜呢?
(1)画一幅关于春雨的美丽***画。
(2)制作关于春雨的卡片
(3)唱一首春雨的歌。
(4)配乐诗朗诵。
春夜喜雨的作者篇4
2、《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春夜喜雨翻译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春夜喜雨的作者篇5
关键词:杜甫 成都诗 夔州诗 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春夜喜雨的作者篇6
【关键词】春雨意象;古代文学;惜春;离别;思乡
中***分类号:H1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7-02
风花雪月,雨露冰霜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常描述的对象[1]。由于我国古代经济来源以农耕为主,而春雨对农耕的影响尤为重要,风调雨顺意味着今年粮食的丰收,反之则表示会有灾荒降临,因此,春雨对于古人来说非常重要。而正是因为春雨与古代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文人对春雨更是尤为关注。这就使春雨不仅是一种气候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文学意象。
一、春雨意象的基本含义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人们所崇尚的是靠“天”即大自然气候生活,在农业生产上主要采用的是春天耕种,秋天收获的生产模式,这就使得人们把一年的经济收入以及生活希望都寄于春雨之上。人们认为,只有雨水浸润土壤才能带来五谷丰收,使得农作物春天生秋天成熟。时间越往前推移,春雨在人们心里的位置就越重要。正是由于春雨与古代农耕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才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春雨的寓意更深刻。早在《诗经》中就对春雨有所描绘,但早期文学作品对春雨的描绘并不是直言其为“春雨”,而是将其称之为“甘雨”或是“灵雨”等,如在《小雅・甫田》中写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这主要是描述人们在祈求春雨时的情景。
在魏晋之前,文人还常用“喜雨、时雨”表示春雨,该说法最早出现在曹植的作品中,其有一首《喜雨诗》中写到“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诗中的大致意思是说:春雨果真是知道时节的,它在该下的时候还是来了,并且还是下在夜晚,伴着阵阵的雷声。人们听到后便可期待秋天的丰收了,这样的雨就是“喜雨”吧。虽全诗中未有“喜”出现,但其表达的喜悦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文学作品中,作者把春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将人们对漫长的农耕生活感受在字里行间充分体现,春雨意象的基本意义形成,这基本意义也可称为描述性意义。这就是早期古代文学作品中春雨的意义,在唐代之后,文人、作家又在描述性意义的基础上对春雨景色之美与意境美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述与表达,这就使得春雨的情感内容与文学意象更为丰富。
二、春雨意象的形式与艺术表现
前文说到,自唐代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春雨意象不断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其表达的方式或载体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不仅在诗词文赋中对春雨有描写,而且专题题咏也相继出现;除此之外在作品数量上亦从宋代开始不断增加,各种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在对春雨的描绘上也从早期的直白、简单变得更为细腻、角度更广。例如,在描写春雨的形态时,可将其称为“细雨、烟雨等”,而在描写春雨的感受时则可称其为“酥雨”,在时间上又有“夜雨”之说,而在时节特色方面,还可将其称为“杏花雨、桃花雨”等[2]。通过这种细腻、多角度的描法不仅能够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征,而且还能体现出不同景色特征和意境之美。
其中,“细雨”主要是用来描述春雨雨量较小、淅淅沥沥犹如丝缕的一种别具美感的画面,因此是文人常用该词语对春雨进行描绘。例如李商隐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又如杜甫的“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例中的 “细雨”不仅描绘出春雨的特征,还传递出一种象征生命的春天气息。“烟雨”则表现出春雨迷离朦胧的特征,该词主要是文人用以表达春雨给人梦幻般的视觉美感与享受。“酥雨”表达的是一种感受,所体现的是春雨给人带来温暖舒润和身心愉悦的情感,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比喻手法,如韩愈曾写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用这种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春雨给人带来的美妙感觉。“夜雨”则是对春雨细细飘洒、默默滋润世间万物,使得世间万物在春雨的洗礼下一夜之间突然生机勃勃,让沉寂已久的大自然骤然美丽如画,令自然充满生机的一种赞美。而“杏花雨”主要是我国北方文人常用的一种描绘春雨的方法。因为杏树主要是生长在我国北方,其在春天盛开,是春天极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在杏花盛开时,其颜色为粉色,非常鲜嫩,文人将春雨喻为“杏花雨”,主要用于对春雨为自然带来鲜艳亮丽之美的一种描绘与称赞。“桃花雨”则与“杏花雨”相似,桃花属于春天较为常见的一种花卉,多开于清明节前后天气较好的春天里,其以“占断春光”的独特景色成为春天的象征,在桃花盛开时,雨量往往较小,而桃花盛开时的灿烂娇美以及凋落时如雨般飘洒的美丽场景,给人一种十分美丽、惊艳的既视感。所以文人将其用来描述春雨所带来的那种鲜明靓丽的生机之美,给人一种引人注目的视觉美感,体现的是一种暮春意象。
三、春雨意象的情感蕴意
虽然从表面上理解春雨只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但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文人生活经历以及创作环境的不同,其对春雨描绘时所融入的情感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成为了文人别具一格的抒情载体:文人会因春雨伤花而惜春,可因春雨绵绵不尽而心生离别愁绪,又或因身处异乡突遭春雨而想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不管将春雨与以上的哪种情感融合,都能够为春雨的文学意象增添文化内涵。
“惜春”是文人把对春雨两种不同心理感受的描绘,是古代文学对春雨两种不同情感的表达。一种是对春雨滋润万物、惠泽人间的由衷赞美,而另一种则是对春雨将盛开的花朵摧残的感伤、对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以及时光易逝的哀伤。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春恨、惜春”的意识最早体现在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作品中。直至唐宋时期,以春恨为主题的文学达到了创作的高潮,充分表达出对春雨滋养了万物、催开了百花,但同时又作为摧花者的悲悯之情。
“离别相思”则是将文人细腻柔软的性格以春雨绵绵、淅沥的特征衬托出来,表现出春雨对其敏感心理的触动。同时在人的所有情感中,离别相思之情是最让人觉得迷茫和伤感的,这种情感就如同春雨来临时那种如丝如缕、如烟如雾的形态极差不多,因此,古代文W中将离别相思之情用春雨比喻,使其别具情感蕴意。
“思乡怀人”其实与“离别相思”所表达的情感相似,只不过前者是利用春雨意象细腻的情感韵味以及明媚的春色为背景,通过清丽的文笔来表现,使其与自身落寞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一种良好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南朝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一诗中写到“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就利用对夜雨的描绘表现出离别之情。除了上述几种情感蕴意之外,春雨意象还包含了一种闲暇意趣。这主要是由于一般春雨来临时,许多农耕活动或是其他户外工作都不能进行,这就使得平时忙于劳作的人们能够在春雨绵绵的日子里“偷”得半日的清闲。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春雨来体现闲暇、愉悦的生活与心情。
四、结语
总的来说,基于我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以及人们靠“天”生活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将生活的希望都依托于春雨之上,只有春雨滋润土壤才能保证五谷繁盛、春耕秋收[3]。而春雨作为生活希望的意义在人们心中不断加深,使其成为春雨意象形成的基础。而经过古代文学作品的描绘,春雨意象的文学内涵以及情感蕴意不断丰富,使春雨逐渐从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发展为能够唤起全民族共同记忆的一种符号。
参考文献:
[1]渠红岩.论梅雨的气候特征、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57-161.
[2]潘小文.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杜甫《春夜喜雨》赏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7):162+166.
[3]丹.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J].长江丛刊,2016(33):9-9.
春夜喜雨的作者篇7
当墨黑的夜色洇满窗格,晚风浸着清湿的凉意扑面袭肘,在这份微寒透骨的冷静清醒中,所有的人世喧嚣、心波躁动和尘世铅华便都颓然隐去,满世界于耳于眸,就只余下案前素净的诗行纸页、淡淡勾勒的白墙陋窗和这抹昏黄的灯影??留伴窗外的雨声。
夜雨,亦是天地间最为恒久的天籁吧,意境悠远清旷、音韵深邃寥长,涵容的是袅如茶烟轻扬的清秀古意,漫吟的是来自古朝、隽永沧桑的语音。
在听雨人的心扉被叩启的那一瞬,雨声里蕴满的、历史的空灵和厚重便欺身压来,于是在这片声声淌响的清韵中,人便不禁驾御着思绪的扁舟,穿越茫茫风尘,魂归千年、心驰万里,在广漠空寂、澄澈淡和的雨声意境中,作一次精神的沐雨远行。
夜雨,听诗
也说不出是基于何种情愫,夜雨听在我耳中,就仿佛一位不朽诗人的吟哦,平平仄仄,翻越千载的山峦往事,清朗而来。
轻盈淑细者,是杜甫《春夜喜雨》的快意歌赞;怅然疏点者,是清照《如梦令》的含愁低徊;潇潇淋漓者,是玄宗“夜雨闻铃断肠声”的楚楚凄唱;滂沱铿锵者,是放翁在豪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也每每在这一窗的雨声灯影下,一幅幅古久而熟悉的画就寥寥勾勒浮现在我的心海:我似乎看到了巴山秋雨潺潺的木窗下,驻笔温情遥绘“共剪西窗烛”的、含笑的李义山;似乎看到了春雨淅沥的小楼中,淡听夜雨、闲草分茶的陆游;似乎看到了举杯倾酒慨然而唱“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山谷;似乎看到了在料峭风雨中超然清啸“一蓑烟雨任平生”、踏歌沐雨的坡……
于是对我而言,凝听夜雨,就成了一种底蕴深长、诗意盎然的古典享受,品味夜雨,则是体验多样的人生境遇、情怀。
夜雨,听禅
一直都觉得夜雨中有种安抚情潮的清心力量,就不禁遥想,那位不朽的诗人,或许亦是一位澄怀观道的高僧吧。因为阅尽了万载的光阴倥偬、生命倏忽、世道翻覆、人事无常,悟透了太多太多的荣辱成败、炎凉悲喜、苍狗白云,一切都从容了、洞明了、心释了,于是吟出的就只有这般潆洄往复的超然澄澈、淡定不惊的梵音喃语,从天地之初,吟彻千年万夕。
因而独对寒窗听夜雨,亦恍若是跪坐于空灵肃寂的大雄宝殿,听禅悟理,悟这一场生的意义和启迪。泠泠潺潺淌下的雨声,便仿佛是佛祖慈爱而宽厚的掌的抚摸了??掬一捧凉泉,轻轻拭去心中的尘埃杂念和浮华,还一份生命最初的自然与真璞。随禅语清吟道:喝下淡静清远的茶,为自己微笑而拈一朵莲花……
然后冉冉生出的是一颗心饱满的澄明朴素,行宫见月不再是伤心色,夜雨闻铃也不再为断肠声……
夜雨,听曲
也常常觉得,夜雨,还该是一支变幻玄妙的古曲。
不是么?可以滂沱迅猛如琵琶铮铮,拨响塞外金戈铁马豪兴飞扬的铿锵之音;可以大珠小珠玉盘落,灵动清越如鼓瑟编钟的敲吟;可以清远空幽而孤高,如琴筝冰弦的按理,淡淡倾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般的传奇与情意;可以疏旷悠长而低婉,如萧郧的吹奏,仿佛一腔欲说还迟的心事,一管欲道还休的离愁,轻轻按下这一缕、另一缕又扬起悠悠……
夜雨,听雨中别韵
夜雨听得痴了,就觉得雨中的一切似乎都濡染了那份清幽空隽的灵气,可品可悟亦可听。
正值夏夜,很喜欢在一窗的雨韵下,听雨打新荷与水塘的叮咚清响,听瓦片和青石板的铿锵淅沥,听窗外梧桐枝、杨树叶的低喃絮语,听树上湿布谷和寒蝉的悠长吟叹,听阳台蛐蛐的碎呓清歌,听隔巷飘忽悠旷的蛙鸣……
夜雨,怪忆
神思一恍惚,就不禁痴痴的乱想:倘若光阴倒流回古久时空的某一刻,是否也有个读书人如我这般披衣执卷、静掌孤灯昏黄,却是在凝心地独对寒窗而听夜雨,心远亦魂遥?
春夜喜雨的作者篇8
春雨连绵,滴滴答答地洒在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站在校园的走廊中,张开双臂,迎接你的到来。
你是洗去寒冷的温泉,让大地活跃起来,你是春天的使者,让空气中弥漫着那诱人的气息。你更是那双温和的纤手,让我因你而陶醉,因你而舒畅,因你而凉爽!牛毛般的你轻轻悄悄地散满大地,你没有夏夜雷雨的轰鸣而向人们证实你的存在,也没有冬雪的圣洁与飞扬而向人们表白自己的高尚,你如此默默无闻,让我不禁呤起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正是你,这正是你生命的精华所在!
你仍然无私而又无声地下着,你用你小而轻的雨滴告诉人们你是美丽的 ,你是高尚的,你更是无私奉献的,有多少人像你一样,在用自己的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一切。他们和你一样在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大千世界干着自己应干的工作。你虽然没有秋风那样的坦直,使人启迪,也没有冰雹那般晶莹,让人清爽,但你的精神却是多少人学习的榜样!你的精神让人懂得了学会稳重,你的品质让人们学会了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你的轻柔仿佛是那条条敬重之语,让我有些对时间而不由地升出一种伤感。春雨绵绵,那般绵绵是轻快欣喜中夹着无奈的绵绵,这场春雨并没有熄灭“战场”上的“硝烟”,但让我急燥的心得到了一丝凉爽的滋润,也许,“战场”也如同这场春雨障碍重重,也许我的学习中也如同这场春雨连绵不断,但这一切,在人生之路上算不了什么,它们如同布老虎,一挨就倒,在这一切的前头,是需要我们冲破雨帘,敢于站在雨中接受困难的考验 。
春雨连绵,站在走廊上张开双臂的我看着渐小的雨帘,笑了。
春夜喜雨的作者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 唐诗 自然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学习内容,诗人们通过典雅生动的诗句表现了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了大约三十首唐诗,其中出现“雨”、“雪”、“霜”三种自然意象的唐诗有十三首,可见这三种意象是比较重要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赋予客观事物一定的思想情感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学艺术形象,下面笔者将从这三种自然意象入手窥探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具体分析意象寄予的情感内涵。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雨”意象
在大自然的现象中,“雨”是十分常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写“雨”的唐诗,如篇目《春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清明》、《渔歌子》、《滁州西涧》等。将“雨”与诗人的情感相连,它的意蕴变得更丰富多彩。
(一)表现喜悦之情
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给人带来喜和希望。杜甫的《春雨》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年级下册,第17页)首句“好雨知时节”直接用一“好”字来赞美雨,接着赋予“雨”人的思想,说它知道春天是万物苏醒、蓬勃生长的季节,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悄然而至,真是善解人意。而且,当时作者所在之地成都正值旱灾,此时春雨降临,是多么令人欣喜若狂。春雨是温润、绵长的,夏雨是磅礴、急骤的,但都能反映喜悦之情。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五年级下册,第131页)诗人运用“跳”字将“白雨”拟人化,明亮的雨点迫不及待地落下,欢快地跳入船中,写得如此活泼和惹人喜爱。夏雨来去匆匆,顷刻间,雨过天晴,水天相接,一片蔚蓝,令人赏心悦目。此时的诗人似乎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豁然开朗,内心舒畅。
(二)抒发游子愁绪
烟雨蒙蒙,蕴含着诗人伤感的愁绪,最形象的便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三年级下册,第37页)这一时节,亲人无论相隔多远都会尽力团聚,进行踏青或扫墓等集体活动。而此时的杜牧却漂泊在外,无法归乡,更不能祭拜祖先。“清明时节雨纷纷”,天公似乎也懂得他的忧愁,细雨绵绵,如同内心的愁苦一样细密而杂乱。形单影只、衣衫尽湿的他此刻还能做什么呢?只能寻处酒家,避雨休憩,小酌几杯,以解烦忧。诗人身处异乡,不识此地,幸得牧童告知附近名为“杏花村”的酒家。但路途疲惫,还得冒雨前行,心中似乎更郁闷无奈。可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唐诗“雨”意象,除了表达喜悦之情外,也抒发游子愁绪。
(三)寄寓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雨”不仅能表达诗人的喜悦、哀愁,还能寄予诗人对远离喧嚣、闲云野鹤般生活的憧憬。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六年级下册,第48页)渔夫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桃花繁盛、鳜鱼鲜嫩之际冒着细雨垂钓,不愿归去。而作者也在一旁迎着微雨,看着渔夫抛竿、等待、扬竿、装筐,“斜风细雨”也无法阻挡他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同样,韦应物的七绝《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三年级下册,第78页)表达了闲适恬淡的心境。暮春之际的傍晚,“春潮带雨”,潮水上涨,郊外渡口人迹罕至,此刻更无人影,只有一叶扁舟横在江上。诗人远离尘世,独自闲逛至此,虽突降细雨,但他从容自适,欣赏着郊外的景色,足见其对隐士般闲适生活的向往。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雪”意象
“雨”表达了喜悦、游子愁绪和对归隐生活的追求,而“雪”意象因其严寒冷酷成了恶劣环境的象征,如李贺的《马诗》。另外,因其洁白、纯净而成为高洁的象征,但同时又有清高孤傲之意,如柳宗元的《江雪》。
(一)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冰雪弥漫,步履艰难,环境恶劣。正如《马诗》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六年级下册,第108页)。李贺运用“沙如雪”这个比喻,将黄作白雪,一黄一白,色彩分明,二者本无联系,那么作者为何会把万里黄沙看成了皑皑白雪呢?这是因为夜晚月光凄冷惨白,透着一股凉意,在这月光的映照下,万里黄沙就像是铺上了一层白雪。此处虽是虚写“雪”,但正因如此,才更突出边关环境的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看到月亮一般会思念远方的家人,怀念安逸的生活,渴望与家人团聚。然而,诗人看到燕山上的新月,联想到的却是如弯月般的武器,可见他是多么渴望驰骋沙场,建立功业。“雪”中流露了不畏艰苦驻守边关的壮志豪情。
(二)显示孤寂高傲的情怀
冰雪笼罩大地,万物都消失在白雪之中,给人以空旷寂寥之感,柳宗元的《江雪》(四年级上册,第135页)就描绘了这样的情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前两句虽未明说“雪”,但暗藏此意。满山遍野,处处被雪覆盖,所以鸟儿冻得不见了踪影,人的足迹也被雪遮盖,周围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正如诗人寂寞、凄冷的内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落到江水中理当会被融化,但他却说“寒江雪”,连大江都被雪所覆盖,可见这雪是多么繁多与浓厚。中唐的柳宗元当时***治失意,被贬永州,心灵上受到了打击,这纷纷扬扬的大雪正映射了被***治所寒透了的心灵。所以他寄情山水,描绘了一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不怕冰天雪地、独自垂钓的渔翁。可以说这位远离尘世、凛然不屈的渔翁正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霜”意象
“霜”的意象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以秋天为背景的古诗往往会写到它,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山行》、《枫桥夜泊》、《静夜思》。虽然同是秋“霜”,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一)歌颂自然之美
“霜”是秋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诗人只能在萧瑟寒霜中伤感哀叹,而杜牧却独得秋霜之美,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年级上册,第16页)深秋之际,作者顺着蜿蜒的小路向远山行进,路过一片枫林,看见那经过秋霜考验的枫叶在晚霞的映照下竟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一派生机勃勃,全然不像落叶枯黄、寒霜瑟瑟的季节中应有的景象。见此美景的诗人惊喜之情油然而生,此刻,他已顾不得赶路,只想停下车来,静心领略这山林风光,陶醉于迷人的秋色。因此,此处的“霜”成为歌颂自然之美的凭借物。
(二)抒发羁旅之思
寒冷的秋霜使植物枯萎凋零,营造萧瑟的环境氛围,张继的《枫蛞共础沸吹溃骸霸侣湮谔渌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三年级上册,第16页)“霜满天”句写天地间满是秋霜,诗人不仅是在这种凄冷之夜醒来,更是在漂泊的客船中醒来,周围万籁俱寂,只有几声乌鸦的啼叫和钟声回荡在空中,因此更思念远方的家乡与亲人。有时,远方游子还会在无霜之地联想到霜,最典型的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年级上册,第29页)夜深人静,月光洒落,李白看见井栏边白茫茫的一片,刹那间以为秋霜降落。作者之所以误把月光看成“地上霜”,是因为当时月光皎洁,旅店凄寒,漂泊异乡而无法与亲人团聚的他感到孤寂与愁苦。此诗,“霜”就成为抒发羁旅之思的媒介,也表现了古诗的含蓄美。
总之,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雨雪风霜无一不成为古代诗人抒感、袒露内心世界的媒介,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唐诗篇目就出现这些自然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诗人笔下,同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也各有不同。“雨”、“雪”、“霜”作为三种自然现象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有悲伤与思念、欢喜与渴望,值得读者仔细品味和鉴赏,从中感悟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卢晋.唐诗鉴赏辞典[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
[2]张丹.论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08(5).
春夜喜雨的作者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兴趣;能力;创造力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49-02
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自主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允许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我价值。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在寻找,在琢磨,在研究。我大胆摈弃教师权威角色,以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角色出现在课堂上,逐渐摸索出语文课堂改革模式。如课例《春夜喜雨》:
1.定目标分任务
我们班58人,我把学生分为6大组,每组都安排有组长。我先给每组定目标: 第一组完成文学常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第二组完成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第三组完成这首诗的主题思想;④第四组完成体会这首诗的妙处--布局谋篇方面、写景到想象、写实到写虚、炼字方面、修辞和表现手法,名句积累升华等。学生们都愉快的接受任务,投入到紧张有序的自学中。
(注: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标,任务明确又具体,有利于学生把握,各个大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有利于大组之间的竞争。)
2.自学合作互助
在自学过程中,每组成员都你追我赶不甘落后,通过课下注释,或者手中资料,认认真真准备自己组的任务。当同学遇到困难时候,先是组内同学主动的帮忙,组长更是积极负责任,最先完成自学任务,然后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第五组很快完成了"炼字"和"修辞"任务。他们认为,"喜"、"潜"、"重"用得好。"喜",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好"相照应;"潜",表现了春雨悄无声息轻轻飘下的情景,"重",与第二联中的"细"相呼应,写出了细雨滋润所致,花朵沉甸甸的样子。修辞上以拟人为主要手法,"知时节"和"潜入夜"都是把春雨拟人化了,把它看成主观上做好事的人。我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注:《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学生要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要想学会生存,就得先从自学开始。自学,可以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互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
3.展示分享整合
我把教室前后的黑板都划块分组。每组完成任务后,学生就到自己的地盘展示成果。第五组把"喜"、"潜"、"重"板书出来,并写出好在什么地方,把"知时节"和"潜入夜"板书出来,并写出拟人化手法。展示完毕,我及时把握全局,帮助学生修正。然后,全班同学就有顺序地到别人的版面前认真的读啊,抄啊,整个教室里像个大超市,又像在吃自助餐。
(注:展示,具有激励作用,激励被展示者本人上进,激励被展示者再接再厉;具有培养自信作用,能增强被展示者自信心;还具有启发作用,为其他学生提供创新思路。)
4.质疑释惑拓展
当大家都展示完毕并互学满意后,我就带领学生进入了质疑环节。有学生提出"杜甫为何'喜'春雨?"我先引导学生帮忙解答,有学生说:"正需要雨的时候,雨就下来了,就是叫人喜欢。" 有学生说:"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所以诗人'喜'雨。"还有学生说:"下了春雨之后,老百姓喜欢,因为今年可以丰收了。"我及时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特别是说到老百姓喜欢,说到丰收在望,真是联想合理。是啊,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呀,所以诗人杜甫'喜'雨。"还有学生提出"'重'为什么不能改为'垂'"……
(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5.检测挑战巩固
大家都觉得对课文的理解满意时,我就安排学生进入检测挑战环节巩固知识。我先让各个组长代表各组通过"黑黑白白手"的游戏确定挑战双方,再通过猜"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决定第一挑战者。学生们都是非常用心,为本组争光是他们的动力。那挑战的场面何等的激烈!例如第一组和第五组对阵,第一组给第五组提:"杜甫被称为什么?"第五组回答:"诗圣。"第五组给第一组提:"全诗有几处拟人手法?"第一组回答:"两处。'知时节'、'潜入夜'。"第一组又挑战第五组:"杜甫的代表作是什么?"第五组就挑战第一组:"'重'换成'沉'好不好?"……
(注: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通过竞赛、评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动力,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动起来了,使整个课堂成了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收获的课堂。)
6.感悟总结
每堂课我都安排一个人作总结发言,这次是王铭乾同学,他说:"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有着忧国忧民的热忱,他的诗不仅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还表现对祖国的热爱。本堂课学习的《春夜喜雨》就是例子。由景入情,由景联想。我最欣赏'潜'字,就像老师对我们的爱,也是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潜入我们的心田,也是'润物细无声'。还有,诗中运用比喻句、拟人句,把春雨写得如在眼前。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诗人杜甫的情感,这也应该是我们中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
(注: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人文学科,更要注重"情"与"理"的融合,学生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自我认识等情感因素都应该融入进教学中,也应该是"润物细无声"。)
赏析完本首诗,我让有朗诵天赋的学生诵读一遍,再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由于对本首诗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读起来感情充沛,气势宏大,作为老师,我真的感受到教语文的享受。
总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我探索出的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有效地突出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期求实现课堂的终极目标: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金玲主编 《教育技术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 方展画 《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春夜喜雨的作者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