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的英文篇1
致谢是论文或专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者通过致谢对个人或机构的帮助表示感谢,由此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和社会身份。口笔语中的致谢研究由来已久,如Hyland(2003,2004)提出回顾、感谢和宣称三语步模式。马蓉和王新国(2005)发现,许多中国学生对致谢部分的表达没有把握,该部分写作主要通过模仿他人论文来完成。赵明炜和姜亚***(2010)分析了中国学生硕博论文中五种表达方式在各个语步中的分布情况及高频词汇等。李丽华和陈新仁(2010)从功能角度(包括致谢对象、感谢原因等)对学位论文英文致谢进行了研究。
但是现阶段关于学位论文致谢部分的研究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少有研究分析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英文致谢是否存在差异。由于硕士和博士专业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两个群体在英文致谢中的异同点值得探讨。其次,此前研究多数将句式进行简单罗列或列举出高频单词,而未把高频句式与单词有机结合起来,归纳出常用的表达方式,即词块。词块,又称预制语块,是指由单词或其他成分组成的连续或非连续序列,不受语法分析的限制,整体存储和使用(Wray,2002)。词块在写作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如戚焱(2005)指出词块有利于提高写作的流利性、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以及学生的篇章组织能力。因此,总结出学位论文致谢部分的常用词块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写作时的负担,同时可以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
2.研究问题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60篇中国硕博论文中英文致谢部分,拟从词块类型(二词、三词、四词词块)和功能(感谢主体、感谢行为、感谢对象、感谢内容和连接词块)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硕博学位论文英文致谢中的词块,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英文致谢部分中所使用的高频词块数量及类型有无异同?原因为何?
2)中国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英文致谢部分中所使用的每一功能的高频词块有何异同?原因为何?
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机器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词块。语料中的高频词块界定为二词词块出现5次,三词词块4次,四词词块3次。
3.结果与讨论
3.1硕博论文致谢部分词块类型对比分析
经分析,硕士语料中的词块总数远小于博士语料。前者为57,后者为95,前者比后者少了约40%。
从各类型词块数量上讲,两者也不尽相同。硕士语料中三种词块比例相当。而博士语料中三种词块使用数量相差相对较大。两语料中,四词词块均使用最多,且占总数比例相当,但数量上硕士语料比博士语料少了约46%。两语料对比,三词和二词词块的比例相差较大。值得注意的是,硕士语料中较多使用三词词块,而博士语料中二词词块的数目相对较多。
两语料在词块数量及类型上之所以出现较大差距,除篇幅原因外,还可能因为博士生在表达过程中更注重长短交替的语言变化,硕士生由于学习年限较低,在此方面的意识不够强烈。
3.2硕博论文致谢部分词块功能对比分析
经分析,硕士语料中感谢内容、感谢行为和感谢对象所占比例相差不大,而其他两类功能词块数量较少。但博士语料中各功能词块所占比例差距很大。
从每一词块功能来看,硕士语料中的3个感谢主体均包含在博士语料的8个中。两份语料中的感谢行为词块在各自词块总数中所占比例几乎相同,而数目差距主要由修饰语造成。就感谢对象而言,硕士语料中数量偏高同样是由修饰语及后置定语引起。感谢内容上的差异在两份语料中最为明显,其原因同样是修饰语以及表达的多样性。两份语料中出现的连接词块都很少,这是因为论文致谢部分格式较为单一,学生基本按照每段感谢一个人或一类人的模式写作。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比中国硕博论文英文致谢中的词块,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词块使用总量差距很大,硕士论文总数远小于博士论文。这说明硕士阶段的学生对致谢部分的表达方式仍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2)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各功能词块使用水平参差不齐,引起差距的主要原因为修饰语的使用。此外,博士论文语言相对丰富,硕士生要在语言多样性方面进一步加强。
本研究初步对比分析了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的词块,发现硕博语料中存在的差距,对硕士论文英文致谢部分的写作提出了相应建议。不可避免的是,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所选语料样本较小,语料体裁单一等。以后的研究可扩大语料范围,进行更为详细的探究,以帮助硕博学生更好地进行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1]李丽华,陈新仁.英汉学位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2010(2):35-42.
多谢的英文篇2
一、 文化教学的内容
1. 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采用下列用语:“去哪儿呀?”、“吃过饭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会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 对方会误认为你是想请他/她吃饭。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得到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下午/晚上好。)” “How do you do? (您好!)”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re you? (你身体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2. 称呼语
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工程师”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除Dr., Prof., 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示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称谓,我们不能说“Teacher Wang(王老师), 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 Mrs、 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3. 感谢与答谢
中国人使用“谢谢”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而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需说“Thank you.”这里的“谢谢”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谢意。在中国,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而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是说“No, thanks”. 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4. 寒暄
中国人初次见面的寒暄语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了?”、“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与英语国家的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可归纳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
5. 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再来啊。”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 Go slowly. Come again. 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 (再见。)或See you later. (回头见。)就可以了。
二、 文化教学的方法
1. 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
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对比中西方国家不同的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有裨益的。
2. 通过词汇理解来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能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理解词汇把语言延伸至文化。在分析词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文化与语言有机联系起来理解。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气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 别以为是赢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这样,学生在学习词语的同时也对照了中西文化,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并且懂得了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提高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3. 充分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有效学习渠道
多谢的英文篇3
你好!谢谢你的来信,谢谢你对我们的喜爱和支持,也非常感谢你提出的宝贵意见。
关于杂志用纸这个问题,不止你一个人向我们反映过哦~~我们对此也有点伤脑筋,现在Teens用的纸是无需让杂志涨价的情况下全彩印刷效果最好、性价比最高的纸张,当然为了解决大家在这方面的困扰,们也会继续寻找解决办法。目前来看,建议你平常阅读时尽量避免强光直射杂志,不妨试试用中性笔做笔记,相信Teens精彩、丰富的内容定会弥补这方面的小缺陷,为你减轻烦恼。
杂志的配套听力可通过以下方法收听或***:1. 用手机扫描杂志封面的音频二维码,手机页面会弹出一列音频链接,可直接点击收听;2. 在新东方***书网的“资源***”中选择“期刊资源***”(),选取你需要的那期***即可。
至于投稿方面,目前Teens为保证给大家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一般多选用native speaker的文章,暂时不接受读者的英文投稿。不过,大家还是可以向Teens投稿哦。Teens的“英乐天堂”栏目一直都欢迎大家推荐英文歌曲,甚至为歌曲写乐评;歌曲推荐成功即可获得精美礼品;乐评被采用更有样刊和稿费相送。关于结交笔友,你可以关注Teens的互动平台(新浪微博:http:///teens;腾讯微博:http:///xdfyyteens;微信订阅号:“NOE_Teens”或“新东方英语中学生杂志”QQ群号:205334629)。通过这些平台,你会认识很多跟你一样喜欢Teens的小伙伴们,相信你们会有很多共同话题。
最后谢谢你的祝福!也祝你学习进步!
亲爱的邹同学:
你好!谢谢你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利用宝贵的时间写信给我们,很高兴Teens能为你拂去学习的疲乏。也希望你劳逸结合,不要把身体累垮――健康可是***的本钱。
提高英语的方法有很多,因人而异,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不过,不管文科还是理科,对于学习英语,积累都是硬道理。相信本期“功夫英语”栏目中同龄人魏泓扬对英语学习的分享会让你有所启发。
关于提高口语的书确实太多了,不太好选择,还是要看你侧重哪方面吧,日常交际、演讲、雅思还是其他方面?确定下来一个范围可能就相对好选择一些。建议你多关注Teens的“功夫英语”栏目,里面经常会有关于提高英语口语的文章,相信你会从中有所收获。
多谢的英文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注意英汉文化 差异
英语是世界语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全世界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多,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行的各种交往越来越多。对英语的使用愈来愈重要。我们中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的交流,我们不得不与外国人打交道。当今,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世界各民族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一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想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高超的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情况,使该产品在包装及使用性能等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应根据这个实际,注意英汉文化差异,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交际能力又是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发展交际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学生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固然重要,然而学生选出符合语言环境和交际对象的句子,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知道佧么场合说什么话、怎么说,这才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教育学生在交际场合中,注意英汉文化差异极为重要。
一般交际场合的常用语主要包括称呼语、问候语、辞别语、应答语、致谢语、电话用语及其它一些社交用语。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都有所不同。这里笔者只初略的谈谈英汉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望读者同行朋友不吝赐教。
1、称呼语之差异:我们中国人的人名称呼,多以出生日、出生地、自然现象及动植物等作为名,而英语国家人名称呼,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词,与植物有关的词,与武器有关的词,或与知识和权利有关的饲来作人名,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而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sir和madam,如果我们与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m相称,人家会感到莫明其妙,不知所云。我们汉语中,年轻人对长辈称呼“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呼“哥弟”姐妹”,在英语国家中,对这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对方听了反而会觉得不顺耳。如果我们对英语国家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m”人家反而不高兴,因在英语中以亲属称谓是不广泛用于社交的。又如英语中的teacher在汉语中的意为“老师”,学生就相应地把张教师”用英语称为teacher Zhang,其实,英语国家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中“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是对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的一种尊称。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这就是英汉文化中称呼用语之差异。
2、问候语之差异:我们中国人与人打招呼,常常习惯于问候“你吃饭了吗?”“你好吗?”用英语问候:Have you had your dinner?Are you well?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问候,他会认为你是想请他吃饭,你在说你自己好,他不好。甚至产生误会。英语国家的人与人打招呼是不这样问候的,他们通常是以交通、天气、体育、健康和兴趣爱好为话题进行问候。我们中国人初初见面,总要问及别人的年龄、婚姻、收入等,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提及这些却很反感,因为这是他们的个人隐私,不必外露。中国人见面后为表示关心别人而问候:“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问候: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你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3、答谢语之差异: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别人问什么答什么。别人是关切的问候就客气的答谢。如当别人问及你是否要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时。通常习惯地客气地说:“谢谢,不用了,不麻烦你了”等,在英语中,当问及你是否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de something t0 eat/drink?)英语国家习惯,着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就说声“No,thanks”,直接了当地表示出来。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中不用或很少用“谢谢”之类的答谢语,用了,反而觉得不舒服,反会觉得拉开了相互关系的距离。然而,在英语国家象“Thank you”这样的答谢语,适用于所有场合,所有人之间,包括父母子女兄妹等。送上一杯饮料,端上一杯茶,或在公共场合,别人帮做的任何事,都要习惯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一种礼节。因此,中国人答谢语的使用较含蓄,而英语国家坦率直爽,这就是英汉文化中的答谢语之不同。
多谢的英文篇5
而就在此时,缺席了15年的生母突然出现,要将女儿领回去。为减轻继母的压力以及对母爱与生俱来的渴望,谢娇英答应了。
谢娇英大学毕业之际,不幸患上重症,医生断言她可能一生要在轮椅上度过。生母再次离弃了她……
离弃她的生母突然回来
梦中出现过的情景,突然出现在谢娇英的眼前。
2006年8月20日,谢娇英收到成都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没几天,满心欢喜,刚出家门,准备去一个同学家玩。门口站着两个女人,一个是姑姑,另一个,她觉得很面熟,一时想不起是谁。
谢娇英傻站在那里,姑姑过来捅了捅她的胳膊,“这是你亲妈,还愣着干啥?”
她确是生母王芸香!王芸香有点激动,冲过来想拥抱谢娇英,但被娇英下意识地躲开了,娇英仔细拿眼前这个女人跟记忆中的妈***较。
谢娇英出生于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双龙镇,父母都是农民。母亲离开家那年,她3岁半。母亲跟父亲谢昌盛熟悉的一个小包工头私奔了。随即,父母离婚。那些年,每年冬天,王芸香都会过来一次,给谢娇英带来一些衣物零食。直到继母刘海棠进入她的生活。
刘海棠真心待谢昌盛父女,可谢娇英执拗地认为,母亲跑了,又来个后娘要抢走爸爸,孤零零剩下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危机感时刻提醒着她:一定要将后娘赶走。
谢娇英找父亲告状,说后娘不给她饭吃!谢昌盛不信,用好言好语哄女儿。一招不灵,再使一招,谢娇英抓破自己的手臂,跑到父亲前吧嗒着泪说,后娘打了我,她是坏蛋。
这回,谢昌盛劈头盖脸打了刘海棠一顿,刘海棠蜷缩在墙角,嘤嘤哭泣。
可是,刘海棠并没放在心上,无微不至照顾着谢娇英,接送她上学、放学。一天,谢娇英无意中听到父亲跟继母商量着再要个孩子,“我们已有英儿了,她要念书负担重,等她长大了再说吧!”继母的话好像是催泪剂,谢娇英不由得垂泪。
终于,谢娇英心安了,她开始叫刘海棠妈妈。继母勤劳善良,小家被她经营得装满欢笑。可是,就在谢娇英上初三的时候,父亲谢昌盛检查患有绝症,一年后,他匆匆撒手人寰。
家里的大山倒下后,亲戚们也逐渐与她们断绝往来,剩下因丈夫病重和丧事负债的刘海棠,扛着命运带给她的负荷。半年后,这个平日里内秀温柔的女人,做出了令全镇人瞠目结舌的事,她公开给女儿征集“爸爸”,无关相貌和年龄,只要对女儿好就行。谢娇英跑回家哭着问她,“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这对你不公平!”
“英儿,你还要上大学,我一个人怎能供得起你?”谢娇英紧握着继母的手,那双曾经光滑舒展的手,已结满了老茧,无法伸直……波折了半年,继父张强进了家门,正式当起谢娇英的“爸爸”。
这些年本应是亲生母亲陪她走完,谁想,一直缺席的王芸香却在女儿长大成人时,出人意料地出现了。
错愕、尴尬、惊喜、难过,谢娇英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她喊不出妈妈。
继母继父相继闻讯出来,他们和生母以及远房亲戚坐在一起,像谈一场生意。王芸香直言提出,将负担女儿今后的一切费用,但女儿须从此断绝与继母一家的往来,只逢年过节回去探望。王芸香眼圈发红、声泪俱下,声称亏欠女儿太多,一定要补上。
谢娇英看来,生母好像在演戏。
“十几年前,你一声不吭就走了,而今女儿考上大学,却来要娃娃,还要不要脸!”邻居们口不留情,对生母一顿痛批。这时,姑姑站出来调解,她建议就让娇英自己选择跟谁,大家务必尊重孩子的选择。
强忍伤痛离开母亲
小时,每次听别人说她是没娘的孩子时,谢娇英对母亲充满恨意,但恨意总会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想念代替,转为一幕幕温暖的场景,再想到自己将面临每年近2万元的大学开支,跟着母亲走,可减轻继母一家的负担。
于是,谢娇英犹豫着做出决定,我跟她走!犹如等待一场没有悬念的判决,结果却恰恰相反,刘海棠的心碎了……
前往成都的路上,谢娇英一直闷闷不乐,眼前晃动的全是继母的影子,她流着泪给继母发了条短信:妈妈,请保重,你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继母的回信令她心痛:英儿,只要你是幸福的,这幸福是不是我给的并不重要。
从德阳到生母位于成都温江文家场的家并不远,只需一个多小时车程。谢娇英眼前的家,一片陌生,不大的院子,环围着几幢三层小楼,一楼为通透的大开间,开着小型皮革加工厂,二楼是工人的宿舍和办公室,生母一家住在三楼。
王芸香的丈夫叫苏建起,皮革厂厂长,他对谢娇英十分热情,吃晚饭时,不时地给她夹菜倒饮料,还不住地夸奖她,“姣英,你大学毕业后,哪都不要去了,就来咱厂里做管理,咱们将生意盘大!”
谢娇英不想说话,心想毕业还早呢!她对这个曾一手制造父母离婚、满嘴功利的男人没有一丝好感。
晚上,王芸香悄悄溜进女儿房间,“英儿,你以后对他的态度要好些,他白天说的是实情,你弟弟是弱智,公司将来就只有指望你了,只要将公司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
谢娇英直视母亲,她怀疑,他们接她回来,另有目的。谢娇英立志做一个有才干有主见的女孩,等毕业挣钱了,一定好好孝顺继母,她绝不是那种翅膀硬了就飞走的孩子。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谢娇英成为学生会的干部,还在校外兼了两份职。但没人会想到,一场灾难,正在她身上酝酿。
2009年6月5日,谢娇英突感身体不适,腰上有手掌大块的皮肤奇痒,去挠时感到深层肌肉刺痛。第二天,她感觉左腿迟钝、麻木。第三天,另一条腿也开始麻木……6月10凌晨,谢娇英刚下床,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任凭如何努力挣扎,也站不起了,腰和腿部疼痛难忍。
室友们吓坏了,赶忙拨打112,谢娇英被送往医院。次日,检查结果出来,她患了急性坏死性脊髓炎,胸以下的躯体全部瘫痪。控制病情直到康复,费用至少要30万元,即使这样,她站立起来的可能性也不大。
同学们在学校组织募集了5万元爱心款。生母也送来3万块钱。谢娇英的病情及时得到控制,经过一系列的***和检查,8万元钱很快用完,生母却再也交不出***费,谢娇英被迫出院。好心的同学给谢娇英凑了一千多块钱,帮她请了位保姆,雇了辆小面包车送她回家。
王芸香前来迎接,她双眼浮肿,脸和胳膊上布满青紫色的伤痕,明显遭过毒打。谢娇英的心顿时揪了起来,“我知道我不该来这里给你们添麻烦,但我现在确实没有办法了!”
正好苏建起出门,他冷冷地走过来,漠然地打量了谢娇英一眼,一言不发离开了。谢娇英不由打了个冷战,他还是前些日子堆一脸笑、口口声声等她毕业的那个男人吗?
晚饭后,王芸香一边给娇英擦洗身体,一边说起她这些年经历:当年,她疯狂地爱上苏建起。苏建起当时已离婚,身边有个5岁大患癫痫的男孩。苏建起迷恋王芸香年轻的身体,也指望着她能给自己生个一男半女。可王芸香一到苏家后,肚子再也大不起来,这令苏建起十分不满,甚至后悔跟她结婚。
三年前,苏建起听到王芸香的女儿天资聪明,并考上了大学,心里一动,想着再过几年,他老了,儿子指望不上,将产业交给外人打理,也不放心,娇英再怎么说,也是半个女儿。以后将产业继承在儿子名下,具体业务由娇英执行……
谢娇英求母亲不要再说下去。她已下定决心离开这里。自私、懦弱的母亲为她所谓的爱情,留下了一个凄苦的背影,她不愿在这个影子里屈辱地多生活一天。
第二天凌晨6点,谢娇英在保姆的搀扶下离开苏家。走了没多远,王芸香气喘吁吁地赶到,给女儿塞了一样东西,樱桃红的围巾里,裹着她攒下来的一万元私房钱。
生母继母一家人
谢娇英在保姆的帮助下,在成都五桂桥车站附近租了间平房,10平方米,一张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旁边放着一张轮椅、一个不锈钢架子。
因中断康复***,谢娇英刚有起色的身体肌肉又逐渐萎缩,脊椎开始变弯,她每天变着法的尽量给自己按摩、锻炼,期待能有奇迹发生。
为节约钱,谢娇英一日三餐经常是馒头、稀饭和泡菜,鸡蛋和肉每半个月吃一次,手机停机后,她也舍不得去交费。她害怕母亲给的钱用完后,彻底被这个世界遗弃。
生病后,娇英曾不止一次地想念继母,想念她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想着她温暖的手、脸和呼吸。但她不能将这个消息告诉她,她的家本来已够拮据了,又怎忍心雪上加霜。
她哪里知道,这些天,继母刘海棠正心急如焚地找她。
原来,自从女儿走后,王芸香的心揪成一团,她思前想后,决定找刘海棠求助,只有她或许才能帮助女儿渡过难关。刘海棠听到女儿生病的消息后,焦灼万分,可谢娇英的电话里一直传出“欠费停机”的声音。
情急之下,刘海棠决定去成都亲自找女儿。她跟丈夫商量并征得他的同意后,找熟人信誉担保,向德阳市某银行申请贷款,一周后获得8万元。
2009年10月9日,刘海棠来到成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到某报社请求帮忙。第二天,“继母寻女”的新闻刊登出来。
保姆拿着报纸给谢娇英看,她惊喜万分,赶紧请保姆交手机费。拨通继母的电话,喊了声“妈妈”,所有的话语和委屈便卡在了喉咙里……一个小时后,刘海棠赶到了女儿的居住地,两人抱作一团又是哭又是笑,“妈妈,以前,我想毕业后,就可以让你过好日子,现在这样子,实在没脸见你!”“你永远都是妈的好女儿,以前,我很少联系你,是让你跟你的母亲好好相处,免得干扰你们!你要理解妈妈!”
次日,刘海棠和保姆带着谢娇英来到市第二医院,转入康复病房,开始全方位***。有继母陪在身边,谢娇英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王芸香也来看望女儿,给女儿和刘海棠送来饭菜,将女儿换洗的衣物带回家,清洗晾干后再带来。此后,她不间断地前来探望,替换刘海棠休息。一开始,两个女人都绷着脸,谁也不愿对谁开口。从一句到几句,渐渐的,她们的话多起来,仿佛一对无话不谈的姐妹。
此情此景,谢娇英感到特别温暖踏实。
2009年12月初,成都的天气很冷,王芸香如期而来,她推开病房门,兴奋地说,“老苏终于想通了,英儿,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了,他答应替你支付剩下的***费。”
谢娇英眼泪汪汪,她不愿打扰母亲此刻的喜悦,不愿再问什么。
娇英蓦然发觉,这场大病让她变得平和、宽容。苏建起或许也是目睹了身边的生老病死,才悟出了世间最珍贵的并不是金钱和产业,而是可以相伴一生的真情……娇英想,等她出院后,定会向他当面说声谢谢。
2010年3月的一天,刘海棠趴在床边睡着了,谢娇英忽然听到院子里小孩的歌声,她试着下床,双脚落地,不再像前几天那么疼痛,下肢活动也自如起来,她试着将手脱离床栏,仍无法走动。此时,刘海棠醒来,她扶着娇英走至窗前。
2010年6月,谢娇英全身的抽搐现象基本消失,胸背部及双下肢紧束感明显纠正,双下肢肌力明显增强,大小便功能明显恢复,不用扶持,可以缓慢***行走。
医院专家们经过会诊,认为谢娇英可以出院了,出院后连续用药巩固***一年半,并每月定期来医院复查,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她就基本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了。
多谢的英文篇6
感恩节播放的音乐我的父亲和母亲
养我长大不容易,历经万苦千辛
好饭拨进我的碗,好衣穿在我的身
眼花了、背驼了、白发又添几根根
最亲天下父母亲,最美天下父母心
只愿父母都长寿,比儿女活的还精神
只愿父母都长寿呀安慰天下儿女心
儿女心
我的父亲和母亲,疼我爱我和我亲
一生操持这个家,一心都为儿女们
盼我成材眼望穿,教我做人操碎心
我长大、他变老、老来又送我离家门
最亲天下父母亲,最美天下父母心
只愿父母都长寿,比儿女活的还精神
只愿父母都长寿呀安慰天下儿女心
儿女心
最亲天下父母亲,最美天下父母心
只愿父母都长寿,比儿女活的还精神
感恩节英文儿歌感恩节英文儿歌1:FIVE FAT TURKEYS
歌词:
Five fat turkeys were sitting on a fence.
(one hand up)
The first one said, "I'm so immense."
(Point to thumb)
The second one said, "I can gobble at you."
(Pointer finger)
The third one said, "I can gobble, too."
(Middle finger)
The fourth one said, "I can spread my tail."
(Ring finger)
The fifth one said, "Don't catch it on a nail."
(Little finger)
A farmer came along and stopped to say
(Pointer of other hand)
"Turkeys look best on Thanksgiving Day."
Turkey, Turkey(Sung to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Turkey, Turkey look at you……
感恩节英文儿歌2:Thanksgiving
歌词:
Thanksgiving
Thanksgiving
Here is come
Here is come
Turkey on the table
Turkey on the table
Up up goes
Up up goes
感恩节英文儿歌3:Turkey Song
歌词:
A turkey is a silly bird
His head goes wobble wobble
And all he knows is just one world
Gobble, Gobble, Gobble!
等小朋友长大一点,就可以开始唱这些感恩节英文歌了......
感谢老师
A teacher is like Spring,
Who nurtures new green sprouts,
Encourages and leads them,
Whenever they have doubts。
A teacher is like Summer,
Whose sunny temperament
Makes studying a pleasure,
Preventing discontent。
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是老师以无私的爱给了我们许多知识,以严格的要求鞭策我们朝着理想之路迈进。我们要唱给老师许多歌,衷心地道一声:”老师,辛苦了!”。
感谢生活
Everyone's life is a picture,
Painted by only one person,
Life itself。
The picture shows everything you're doing。
If you give up, your picture is finished。
If you keep going, so does your picture。
when there's so much more than before?
I'll keep going。
生活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正是在一日一日的历练中,我们长大了。生活还告诉我们,用主赋给我们的画笔,把我们一生的征程描绘地丰富多彩:《Do-Re-Mi》:《La Isla Bonita》《Born To Try》《You Raise Me Up》《What A Wonderful World》
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和平生活。
感恩节英文歌曲Thank-you, thank-you, thank-you
谢谢,谢谢,谢谢
Let's all say thank-you
让我们所有人一起说谢谢
We will all say thank-you
我们所有人会一起说谢谢
On this special day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Thank-you, thank-you, thank-you
谢谢,谢谢,谢谢
Let's all say thank-you
让我们所有人一起说谢谢
Together we'll say thank-you
我们会一起说谢谢
On Thanksgiving Day!
在感恩节里面!
Many, many years ago
很多很多年前
When pilgrims first arrived
朝圣者首次来到的时候
Crops were small, this made it all
农作物很矮小,这造成
A challenge to survive
一个活下去的挑战
In honor of their hard work
为了向他们的辛勤劳动致敬
They all gathered 'round and dined
他们聚集在一起用餐
And gave their thanks at harvest time
他们在丰收时节致谢
We celebrate this holiday
我们庆祝这个假日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和朋友、家人在一起
And thank the Lord for all our gifts
感谢上帝给我们的所有礼物
This joyful jubilee
这个愉快的周年庆
There's turkey, stuffing, pumpkin pie
有火鸡、填充物、南瓜派
Enough for everyone
足够给所有人
Let's eat and drink and have some fun
让我们吃饱喝足、尽情享受
11月24日是感恩节,感恩节快到了,感恩节还有哪些必听的英文歌呢?
感谢主:
I said a prayer for you today
And know God must have heard
I felt an answer in my heart
Although He spoke no word!
I asked for happiness for you
In all things great and small
but it was for His loving care
I prayed the most of all!
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主为我们献出肉身,遭受苦难,被钉十字架,使我们今日得以因信称义,安享太平,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把这些赞美歌曲献给主《Mary, Did You Know 》《When A Child Is Born》《When Christmas ComesTo Town》《Amazing Grace》
感谢父母
Dear Mum and Dad
What can I say?
You've been with me
All along the way。
Your sweet and selfless spirit
That deals with those come-what-mays,
I tell you now, quite honestly
多谢的英文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英文;英美文化
“文化”的定义特别丰富,有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都对文化一次做过定义。其最高起源于拉丁语“cultra”一词。“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是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交叉”乃指指此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乃指此义。与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相对应。而这里我们引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原始文化》一书中文化的定义:“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一、中英人称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差异
在英语当中,人称代词你(you),我们(we),他们(they),他(he),她(she),除了在句首的位置首字母大写外,其它情况均与绝大多数词的用法想同,而第一人称代词“I”,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均以大写的形式出现以区别于其它任何一个人称。在中文当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三种人称,同样的第一人称与其它人称在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如通常用“鄙人”、“在下”、“不谷(不善)”等自谦词代替,而对第二人称尊称的词汇确很多,如,“您”“阁下”等等。
透过人称代词的不同表现形式我们不难体会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在个人意识方面英语中倾向于以个体也就是自我为中心,而中文中则以他人为重,把自我则放在较低较谦卑的位置上。
二、中英亲属称谓上文化内涵差异体现
中文中对亲属的称谓划分详细,如,对爷爷奶奶辈的称谓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叔叔阿姨辈的称谓有“舅舅,舅妈,姨妈,姨父。”;对同辈的称谓有“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而英语中的称谓则较为笼统,如,对爷爷奶奶辈的称谓“ grandmother, grandfather”;对叔叔阿姨辈的称谓“uncle, aunt”;对同辈的称谓“sister, brother”。
从亲属称谓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中文中的称谓比英文中的称谓更为详细,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亲属关系的重要性,与亲属关系的紧密,这使得详细的称谓更为重要。而英语文化中亲属关系相对疏远,人也相对***,家庭的观念也也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的差异,这一点在亲属称谓上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三、时间地点表达形式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差异
1,地点表达方式:我们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星汉路13号”为例,中文表达方式为“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星汉路13号”,而英文表达则为“Nu.13, Xinghan Road, Jingni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2,时间表达方式:我们以“2078年3月20日”为例,中文的表达方式为“2078/3/20”,英文中的表达方式为“Mar.20,2078”。
从时间地点表达形式看,中文一般从大到小,从一般到具体,而英文则由小到大,由具体到一般。这也是英语文化直接的一种体现,开门见山地说出最重要的信息,而中文则相对委婉,先做出一番铺垫,在说出最重要的信息。
四、接受感谢及表扬回应的差异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对感谢的回应:中文常以“不用谢!”,“没什么大不了的!”,“小意思!”等,来回应别人对自己的谢意,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不值得这样的感谢,难于肯定自己的作用。而英语中则一般用“My pleasure”,“it’s really good to say so!”等做出回应,一方面肯定了自己的作用,也接受了别人的谢意。
2,对表扬的回应;中文常以“哪里,哪里!”,“差的还远!”等,表现了自己的谦虚委婉。而英语则直接用“Thank you!”做出回应 。
从对感谢及表扬的回答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相对委婉,而英语文化则更为直率。
五、禁忌异同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聊天内容:中文中常出现的聊天内容有“询问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等,以表达出大家的相互关心与亲切的关系。而英语中则常出现以天气为主题的聊天内容,很难看到涉及个人隐私的聊天内容。这很好地体现了不同文化中人与人关系亲疏与隐身观念的不同。
2,对数字含义的不同理解:中文中汉字数字“6”、“8”、“9”等谐音“顺”、“发”、“久”等,含有吉祥如意之意。因此这些数字常出现在电话号码,车牌号等号码中。而英语中“13”由于含有不祥之意,因此在英语文化中没有13楼,没有13号桌,也不会出现13人一桌等情况。
六、结语
通过以上语言实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体现了不同文化的深层内涵。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透过语言的表层,分析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不但掌握了其语言也了解了其文化内涵,也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1]焦英,钱清主编,英美文化与习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马玉蕾,苗瑞琴主编,英语文化与交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多谢的英文篇8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 要】礼貌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社会现象,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协调着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中国和英语国家由于其文化背景,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人们所遵循的礼貌原则也相差甚远,本文从探讨中英文化中人们遵循不同的礼貌原则入手,详细分析了两种文化中的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英汉礼貌原则;文化;语用差异
【Abstract】Politeness is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regulates people’s behaviors and coordinates their social activities. 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thinking patterns and value system, peopl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bide by different polite rules. This article was started by discussing different politeness rul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n analyzed in detail the practical polite languages which used in two cultures and also revealing the relevant causes.
【Key words】Politeness principles; Culture; Pragmatic Differences
作者简介:陈晓菁(1994—),女,浙江丽水人,英语专业本科生。
通讯作者:李路芸(1977—),女,安徽马鞍山人,英语语言学硕士,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
0 前言
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交际和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基本保证,特别是礼貌用语,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由于中国和英语文化所遵循的礼貌原则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为避免由于礼貌方式被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及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了解中英礼貌相关原则,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遵循相关礼貌原则。
1 英汉礼貌原则
所谓礼貌原则,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守的社会礼貌规范。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汉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
1.1 英语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于1983年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基础,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概念。包括以下6点准则上:(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原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6)同情原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1.2 汉语礼貌原则
我国学者顾曰国教授根据汉语有关礼貌的文化,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5项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这是中国式礼貌准则的最大特点。当谈及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时,需要“贬”,“谦”;谈到听者或是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尊”。(2)称呼准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中国的称呼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3)文雅准则:选用雅语,禁用秽语,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物,如:死亡、性事、排泄、绝症、较低下的职业和犯法行为等。(4)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别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5.求同准则:指交际的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先礼后兵”,这也就谈到“脸”和“面子”问题。
2 英汉礼貌原则的不同表现
从以上两种礼貌原则可以看出中西方人们对礼貌标准的取舍有一些差异。西方民族以形式为重,认为“礼貌”是“避免冲突”的策略,因此往往注重自身尊重他人,二者兼顾。汉民族把“礼貌”当作个人内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外在体现,因此往往侧重于以言辞体现品德,体现自我的恭敬(对他人)与谦卑(对自己),从而把“贬己”、“尊人”及“称呼准则”作为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原则。二者礼貌原则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涉及隐私
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集体的作用,人们不觉得有什么隐私。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不希望自己的事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
2.1.1 涉及年龄的隐私
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一般不太忌讳自己的年龄。“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对“老”多有赞誉之词,如“老当益壮”、“老而弥笃”等。通常人们见到年老的人都会问:“您老高寿啊?”而对方一般会笑着告诉你:“我今年九十了”等等。而英美人的年龄则属于忌讳公开谈论的范畴,谈“老”色变,因为在他们心中“老”就意味着青春已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等于无用。
2.1.2 涉及金钱的隐私
中国人喜欢问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赚多少钱?”。但在西方,即使家庭成员之间也不大了解个人精确的工资数额。这并不是说他们家庭不和睦,而是意味着每个人的“隐私”和“***”。但这并不是说外国人不谈及工资。他们在一定场合也是要谈论工资的。比如,年轻人在开始找工作时就会谈论不同工作的不同待遇。工作相同的人也会比较一下各自的收入,以便弄清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即使这样,提问题时也要慎重一些,以便让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是否披露他的收入。 2.2 恭维语和自谦语
中国人和英国人在恭维和自谦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英语文化中,人们面对恭维和赞扬多采用的是一致准则:即很少加以否定,以免造成与恭维不一致、令人难堪的局面。所以,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你应该说:“Thank you!”而中国人一般习惯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来应对恭维和赞美。比如会用“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等自谦语。例如中国人在写总结或工作报告结束时常会习惯地说几句自谦的话,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还有许多地方未做好,请指正”或者“本人学识能力有限,文中所谈,定有诸多不妥之处,还请多提宝贵意见”;否则,就会被认为“目中无人”、“夜郎自大”。而在英语中,人们选择的往往是中性的结束语,如“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attending.”或简单地说“Thank you!”
2.3 致谢语和道歉语
致谢语也是一种礼貌语言。当别人为自己花费了精力和时间,付出了一定的劳动,或者在物质或精神上提供了方便,往往要向对方表示感谢,这种感谢的话语就是致谢语。在道谢方面,说英语的人比说汉语的人使用“谢谢”要普遍得多。汉语致谢语的运用与英语有几个明显不同的方面:第一,夫妻或亲属之间不用说“谢谢”,否则会有关系疏远的感觉;第二,受到表扬或恭维时一般不说“谢谢”,以免给人不谦虚的感觉;第三,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而英语文化要求人们无论对于别人给予的何种帮助都要表示感谢,不管这样的帮助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不同文化在使用道歉语方面也有差异,英国人对道歉语的使用频率及范围都高于中国人。不论冒犯了什么人,英国人都会道歉,而且态度必须诚恳,即便对方是自己的孩子或下级,也会说“Sorry”或“I’m sorry to hear that!”而对中国人来说,“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支配着人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上级或年长者冒犯了下级或晚辈时,他们无需道歉,这是“权威”的具体表现。
2.4 禁忌语与委婉语
“入乡随俗,入国问境”,对于跨文化交际的人们来说尤为重要。各民族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遵循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共同约定俗成的产物,但是不同的文化渊源对其却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
2.4.1 禁忌语
常见的有数字禁忌语。不同的文化对于数字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或禁忌。如中国人崇尚“好事成双”中的“双”,特别是数字中带“6”“8”的数字都被视为吉祥数字。而说英语的人则认为“6”不是个吉利数。因为三个连写的6在《圣经》里是个可怕的“野兽数”,是个魔鬼的代号。在西方,普遍忌讳的数字是“13”。宴会不能13人坐一桌,门牌楼号及各种编号都不会用“13”,12层楼之上就是14层,旅馆、医院都没有13号房,他们对“13”的忌讳据说与耶稣有关。另外还存在着关于性的禁忌语,英美人经常直接或是公开地谈及,并不避讳。而中国人关于这方面禁忌的词语特别多,就算是思想较为开放的年轻人,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谈及。
2.4.2 委婉语
委婉语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交谈中凡是涉及到说出来有可能令人感到难堪、不悦甚至反感的言语,人们通常都采取曲折、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比如人们在生活中最忌讳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汉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委婉语来指代“死亡”一事。一些词语如“去了”、“辞世”、“长眠”、“寿终”、“正寝”、“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去见马克思了”、“享福去了”等等。英语中则用pass away(逝世),be no more(不在了),depart(去世),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be gone(走了)join?the?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代替死亡的直接说法。另外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我们常用“有了”、“有喜了”、“行动不便了”等委婉语来指代怀孕。而在英语中怀孕虽然是喜事,但也不太常说“pregnant”,而是说: She is 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She is expecting.等等。
3 造成英汉礼貌差异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民族在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形成自己的特点。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不同的。譬如: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集体价值至上,人们比较喜欢中庸之道,凡事不喜欢先出头,不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因此有时在遇到不好回答或者没有把握的问题时会选择沉默或者回以微笑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形象,而西方的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如果对别人的问题保持沉默或者回以微笑,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失礼,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3.2 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比较直接,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中心思想。而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制约,讲话比较含蓄,喜欢点到为止。举个例子:“You have lost weight.”(你瘦了)这句话对英美人来说是礼貌用语,而对中国人来讲,并不尽然,反倒会让人感到不安,以为是自己精神不好、脸色不佳,是不是生病了等等。
3.3 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
伦理道德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崇尚、实践的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此人们在交谈中常会问起对方的生活状况,诸如:年龄、工作、收入、有无对象、是否结婚等等,以显示两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情,但是这在西方是不能接受的,会被认为是对别人隐私的窥探,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同样在西方社会,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与人交往比较随意。在平时生活中,无论辈分,一律以“你好”(hello)表示问候,晚辈对长辈也可以直呼其名,像朋友一样随意,但是这在中国人看来是没礼貌,比较唐突的行为等等。
4 小结
礼貌属于文化的范畴,礼貌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及判断标准均有较大差异,礼貌的语言形式及语用功能和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礼貌原则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一定要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以避免语用失误、交际中断或失败。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4.
[3]韩丽***.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9).
[4]张乐慧.中西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5]李琼,董洪杰.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6]刘艳芝.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7]***敏.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
多谢的英文篇9
相识云山,帅哥靓妹情真意切
1975年3月,黄智勇出生湘中邵阳市江北一户普通人家。他从小聪明好学,知书达理,深得父母喜爱。高中毕业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南大学机电工程系。由于黄智勇在校的综合表现好,大学毕业前夕,他被学校推荐到广东东莞市一家大型电器公司。此时,父亲去信建议他回邵阳自家工厂里帮忙打理。黄智勇不愿在父亲的庇荫下坐享其成,他决心南下闯荡世界,开创自己的天地。就这样,他谢绝了父母的强烈挽留,毅然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
在广东的几年打工生涯中,黄智勇的敬业好学的品质,深得电器公司老总的器重,不断被晋升、加薪,最后他做到了公司技术总监,月薪近3000元。就在这时,他发现家乡的辣椒罐头、辣麻卤食在广东的销售形势蛮好,很受打工族的青睐。通过一番市场调研之后,他还发现这两种产品在广东尚有巨大潜力。他知道邵阳、武冈两市生产这类产品的厂家有几十家,一些厂家还没有开发广东市场。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兼做这些厂家在广东地区的产品。这之后,黄智勇整天忙得连轴转,他既要负责电器公司的技术工作,工余时间还要背负着几十斤重的样品四处奔波。有耕耘就有收获。在他的艰辛打拼下,这些厂家的产品终于摆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超市,且销售形势看好。
半年后,黄智勇想如果自己全力以赴去做,一定能将生意做得更大更好。几天的深思熟虑,他决定辞去电器公司的职位,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业上来,他想在这一行业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江山。2000年4月底,黄智勇告别了打工生涯。回到了家乡邵阳市。
黄智勇喜欢旅游,5月1日这天,他约上几位昔日的高中同学,去了“楚南胜地”国家森林公园武冈云山游览,在通往胜力寺的秦人古道上,他们遇上了邵阳中心医院的几位白衣天使。他们结伴而游,一路上,黄智勇和谢英梅相处投缘,似熟人一般亲近。随后的两天里,他们尽情荡舟威溪平湖,探访法相洞天……
这次武冈之行,黄智勇是幸福甜蜜的。谢英梅的美丽温柔,不俗谈吐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心。隐约中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谢英梅,谢英梅就是自己多年来苦苦寻觅的梦中情人。可是在旅途中,黄智勇不知道谢英梅的心思,不敢唐突打听她家地址、电话,还有工作部门。回来后,黄智勇带着侥幸的心情去中心医院找谢英梅,然而总是好事多磨,一连几天,他都没有碰上谢英梅和她那天随游的同伴。为了爱情,黄智勇留在家乡,一边帮父亲打点工厂,一边继续找谢英梅。
时间飞逝,一晃半年过去了。黄智勇几乎每周都要到医院找谢英梅,但幸运女神之手始终没有握住他。黄智勇不得不感叹天地之大,人海茫茫。这时父母开始张罗着他的婚事,托亲朋好友为他物色好姑娘。亲友热心地为他介绍了几位条件不错的姑娘,但黄智勇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相亲,因为他忘不了谢英梅,他坚信一定能再见到她。半年了还找不到谢英梅,黄智勇不得不面对现实。当亲友第九次为他介绍中心医院的一位姓谢的护士时,黄智勇莫名地激动起来,这次他爽快地答应相亲。
姻缘早注定,冥冥之中犹有天神相助。黄智勇约见的姑娘竟是他日思夜想的谢英梅。
23岁的谢英梅,小时候聪明可爱,像个美丽的小天使。1998年7月从娄底卫校毕业回到家乡,成为邵阳市中心医院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谢英梅工作认真,待人热情,深得患者的尊重和同事的好评。谢英梅美丽娴静,好学上进,追求她的小伙子不少,谢英梅不想恋爱,婉拒了小伙子的热情。2000年5月1日,她和同事结伴游览湘西南第一名山武冈云山。旅途中,黄智勇的英俊洒脱,豪爽热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S口象,在她那颗怀春的少女之心中产生了阵阵涟漪。这年冬天,有人为她介绍男友,听说小伙子姓黄,家住江北,谢英梅同意见面。
一碰面,两人大喜。对方竟然是自己心仪之人。这样,哥有意,妹有情,几次见面之后,黄智勇、谢英梅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热恋中,黄智勇、谢英梅热衷于野外活动,寄情山水成为他们相爱的催化剂。他们携手游览桂林、岳阳、衡山、武冈龟岭、城步南山、新宁~山等名胜区。
2003年春,黄智勇、谢英梅的爱情瓜熟蒂落,他们约定五一举行婚礼。就在他们筹备婚事时,“***”病魔兴风作浪,危害神州大地。谢英梅身为医护人员自然战斗在抗非前沿阵地上。他们的婚礼不得不延后举行。
远行张家界,新婚夫妇神秘失踪
2003年6月27日,有情人终成眷属。黄智勇、谢英梅在人们的祝贺声中,终于踏上了婚礼的红地毯。
新婚燕尔,如何庆祝这一人生中最美好的最甜蜜的时光呢?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蜜月旅游,让他们的爱情如碧水长流青山不老。7月1日清晨,新婚三天的小夫妻在亲友家人的祝福声中,怀揣5000元现金,兴致盎然地登上远去湘西的汽车。历史文化名城凤凰成为他们蜜月旅行的第一站。当天下午,黄智勇打电话回来说他们安全到达凤凰城。
凤凰城位于云贵高原东端,地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区域与东部楚汉文化区域交汇之地,楚巫文化积淀丰富。古城背靠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周佳山如翠屏环列,清澈的沱江河穿城而过,巍峨蜿蜒,雄奇壮观的中国南方长城,古朴宁静的石板街,依河而建的吊脚楼……这一切,都让黄智勇、谢英梅驻足流连,赞叹不已。
一路北上,他们来到了张家界市。当晚下榻在某机关招待所,安顿好后,他们便打电话回家报了平安,说张家界下了雨,天气很凉爽,估计会在那游玩三天,7月8日回家。7月5日晚,黄智勇又打电话给家人,说他们夫妇租住在景区中一家农民私人旅馆,条件不错。还说张家界的风光名不虚传,气温也不错,是避暑的好地方,后悔没有早些来此潇洒走一回。7月6日清晨7点多,谢英梅和父母通了最后一次电话,说她们仍在张家界,过两天就回家请家人放心。上午们时许,她还打电话告诉她远在甘肃的哥哥谢伍。谢伍一再叮嘱妹妹一定跟大团走,注意旅途安全。要多给家中打电话,别让家人担心。谢英梅让哥哥放心,说他们交了1000元钱随的是张家界中国旅行社……
儿行千里母担忧。女儿、女婿蜜月旅行离家快七天了,呆在家中的母亲张海英心里怪惦记的。深夜12点了,老人还没有接到女儿、女婿的平安电话。她几次拿起电话要拨打女儿的手机,最后又忍住了。她想女儿夫妇俩或许白天旅游太劳累睡着了,就让她们好好睡上一觉吧。7月7日上午,还没有接到女儿的电话。张海英忍不住拿起电话,想跟女儿聊上几句,顺便责怪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报一声平安,让母亲牵肠挂肚。她几次拨打女儿谢英梅的手机,可话筒里总是传出女话务员那甜甜的声音:“您好,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老人心想,女儿手机可能正在充电,便试着拨打女婿黄智勇的手机,结果也是关机。“怎么回事,”老人心里有些纳闷,但并不在意。这天傍晚,太阳刚刚西沉。张海英心想女儿夫妇应该回到旅馆里,她迫不及待地再次拨打女儿的手机,发现仍是关机,又拨打女婿的手机,依然无法联络……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她的心头。之后,她每隔一小时就拨打女儿女婿的手机。夜深人静,她辗转难眠,心中的那种不祥的感觉愈来愈强烈。
7月8日清晨,一夜未眠的张海英起床后,就拨打女儿女婿的手机,结果令人失望,那颗后怕的心一阵作痛,“一定出事了!”她急忙翻出电话簿,拨通了女婿黄智勇家里的电话。亲家夫妇也很着急,她们也两三天时间没有得到儿子儿媳的消息,也急得坐卧不安。半个小时后,黄、谢两家的老人聚在一起了。整个上午,他们不知拨打过多少次黄智勇、谢英梅的手机,也没有一点回声,老人更是心急如焚。下午,一些亲友闻讯赶来。一位亲友带来一份省城长沙出版的报纸。报上有一则消息称:张家界风景区连日大雨,洪水暴涨,部分旅游道路被淹,一些旅客被困山中。这位亲友安慰黄、谢两家老人说,黄智勇、谢英梅或许就是被困在山中下不来呢,晚上,他们从电视上看到张家界风景区遭遇洪灾,游人被困的消息,两家人终于坐在一块吃了一顿安心饭。随后的两天里,两家人从报纸、电视上密切关注张家界的消息。
7月11日,黄、谢两家得不到儿女的消息,又多次拨打他们的手机,依然是无法联络,他们的心又着急起来。晚上,电视报道了张家界景区洪水退去,被困旅客全部安全下山的消息。这下两家人急得再也坐不住了,包了两辆车会同亲友30余人心急火燎地赶往张家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黄洪民的心像大海一样翻腾:“智勇他俩怎厶可能就这样无缘无故没有消息了呢?难道是手机被别人偷了,那他们也该到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回来,以免家里人挂念,莫非他们遭歹人绑架,但没有人打来电话要钱赎人啊!会不会他们同时遇害……他不敢想下去。
7月12日下午2时,黄智勇的父亲黄洪民向张家界公安机关报案,这桩神奇的失踪案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重视。傍晚,在公安民警的陪同下,他们找到张家界中国旅行社。7月13日,黄洪民等人经过多方联系得知谢英梅7月6日们时的那个电话是在张家界黄石寨景区打出的,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赶到张家界森林公园购票进山,兵分三路上山找人,希望能找到谢英梅、黄智勇二人,结果他们找到天黑嗓子喊哑了,人累得头昏脚软,也没有发现半点线索。第二天,他们走进了张家界中国旅行社,该社经理陈自平安慰他们说:“公安局昨天来找过我,我知道黄智勇、谢英梅失踪了,但我可以以脑袋担保,他们夫妇一定还活着,请相信我。”听了这番话,黄洪民等人绷紧的神经松驰一些。随后陈自平经理拿出旅行社与黄智勇夫妇签订的协议,在协议上看到,黄智勇夫妇是7月4日和该旅行社签的3曰游协议,两人支付了10印元钱。协议书上写明游览景点为张家界、杨家界、天子山、索溪峪等。他介绍说,黄智勇、谢英梅两人的陪游导游李长元,有正规导游证,在中国旅行社已从业5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导游了。
今年33岁的导游李长元,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住张家界市永定区南庄坪三眼桥。新婚夫妇失踪后,他仍旧在旅行社上班。但7月13日上午,旅行社经理问他陪同的新婚夫妇在哪里时,李长元谎称新婚夫妇去了云南西双版纳旅游,还说回家拿电话本给新婚夫妇打电话,就匆匆离开了旅行社,从此一去不复返。李长元“人间蒸发”给黄智勇、谢英梅夫妇的离奇失踪又平添了几份神秘色彩。
黄智勇夫妇是什么时候失踪的,7月15日,在当地公安人员的带领下,黄洪民等人终于找到了新婚夫妇租住的那家农民旅馆。旅馆老板反映,黄智勇夫妇和导游李长元是7月5日晚投宿的,计划住两个晚上。第二天清晨,他们离开了旅馆,晚上他们没有回旅馆,导游李长元也不见露面。7月7日清晨,一个自称是李长元朋友的导游开车来到旅馆,称新婚夫妇家里出了大事,来不及拿行李赶回邵阳去了,临行时委托他来拿行李。旅馆老板心里觉得有点不对劲,就暗地记下车牌号码,万一以后有什么闪失,也好给旅客一个交代。
多谢的英文篇10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 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 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 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比 如:问对方 :"Have you 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 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 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 可能是: "It's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 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 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 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 、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 在英语中却不能, 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 g(张老师),"engineer Wu(吴 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 )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类,这些称 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 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 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 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 话题是天气的 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 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 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 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 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 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 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 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而英美人的习惯 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 8403229
B:Hello, thisis Tom. Could I speak to Jim,please? 打电话的套话,必 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 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 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 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 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 答:"No,no M 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 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 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 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 oday (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 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 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 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 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 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 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 Com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 习惯, 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 (回头见)、So long. 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 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 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 语中dog (狗)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指人, 如:You ar 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在汉语里, 用***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 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 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 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 ue pictures (黄色电影)、the blue-eye boy(红人)、to be green-eyed(眼红、 嫉妒)。green hand ( 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 grey mare (母老虎)、white 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七、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 的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 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 内之事都需说: "Thank you "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 在给英美人 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 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往往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 成"It's my 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 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 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我很乐意), Don't mentien it(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