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节奏篇1
是的,不论是谁相必都在乡间的小路大道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深深浅浅,也留下了自己对乡间生活的感慨。相比城市生活的方便、快捷,乡间生活的慢节奏,不必去歌咏,但也不至于为人所诟病。我来到这里教书已经差不多两年了,刚开始有段时间过得很紧张。但自从不再担任班主任之后,多余的时间让我真正感受到乡村的生活真是太难打发了。有时我很讨厌这样的慢节奏。
当我在教学之余,打打球,像老舍先生那样养几盆花,看看书或者饭后散散步,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是非常惬意的事。和我以前在市区工作生活的节奏完全不一样,以前不仅一天大多数时间都是花在工作上,而且工余要去哪里玩,朋友之间聚聚或者买点东西之类都极其方便,不像现在。很多事就是这样,当你抱怨它的时候,其实你也许忽视了你已经从中得到的东西。
这里的小孩子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但是父母对他们的爱一点未变,甚至在得知他们变得不爱学习了、与一些烂仔玩在一起时大都辞掉工作回来,为的什么?但这些,小孩子们都看不到,他们只知道自己好不好玩,合不合群,看不到和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或许他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完善,这可以理解,那我们这些成人又是如何呢?
身在城市,感觉不到城市给我们的幸福;身在乡村,自然又是抱怨乡村的不方便,慢节奏,幸福似乎都成了通缉犯,处处贴了它的悬赏公告,它究竟藏身何处呢?山川湖泽?人山人海?抑或已经风干成一片红叶,夹在我们那本已经布满灰尘的小书里了?
生活的节奏篇2
自己好像没有在大城市生活过,就在西安念了四年大学,但是可能自己的大学并不是那种特别好的大学,所以整个大学里的节奏也是慢吞吞的!哪怕是毕业以后工作了,也没有感觉生活是多么的紧迫!总之都是自己能够适应的节奏!
再后来自己回到小县城里边生活,那生活节奏是更慢了。遇上孩子不上学的假期或者周末,你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也可以半夜玩手机到一两点多,而不用去担心第二天耽误了什么重要的事。
下午一个人慢悠悠的走,在买馍馍的路上,看着天空中飘过的乌云,和街道上走过的人群,自己忍不住再想,其实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也挺好的,最起码对于自己这种慢性子人来说,不用经常去,急急躁躁的做一些事情,也不用经常担心,误了一些事情!
记得那天和好友聊天的时候,好友说她现在嫁西安了,是属于死了,以后也得埋在那片地方的人!套用她的话来说,自己也是死了之后得埋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也许在老了之后,自己会回到村里生活,然后种上二亩小菜地,过着特别悠闲自得的生活!想一下那样的晚年生活也是不错的!
生活的节奏篇3
感受力;渗透;节奏训练
〔中***分类号〕 G61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56―01
好动和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利用各种物品敲打发出的声音来探究这个奇妙无比的世界,这种探究特点也为幼儿参与节奏活动提供了心理基础。儿童音乐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感受生活的节奏之美来提高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一、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听的兴趣,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的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在婴儿时期,幼儿就可以通过摇篮曲以及一些优美而富有节奏感的乐曲感受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留心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见到的、感兴趣的、而且能发出各种声音的物品,如,小闹钟、能鸣笛的玩具小汽车、能发出笑声的不倒翁等,把它们放在音乐活动角,让幼儿通过听来感知它们不同的声音、节奏。另外,我还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其他的声音并加以模仿。如,小狗的叫声是XXX,妈妈穿高跟鞋走路的节奏是X X ,
妈妈剁肉、切菜的节奏是X X X X X X X X 。教师可将这些声音归类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通过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初步的节奏意识。
二、通过生活游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受力与表现力
3~6岁的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因此,生活游戏就是让幼儿练习节奏的最佳途径。如,歌曲《小青蛙》是一首欢快、活泼、节奏变化明显的律动曲,幼儿听了都会跟着跳起来。因此,教师这时可以趁机将拍手、拍肩、叉腰、跺脚、拍腿、摆胯、捻指等体态动作编成律动游戏,和幼儿一起游戏。同一乐曲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不同的快慢速度进行练习。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感受到了节奏的变化,这样的活动幼儿会特别感兴趣,效果会非常好。再如,在玩“走和跑”的游戏时,幼儿站成圆圈,我手拿小鼓站在中间。游戏规则是:我每敲一下小鼓幼儿走一步,当鼓声停止时,幼儿也停止不动。渐渐地幼儿可以完全听明白鼓声的指挥,鼓声逐渐加快时他们也不断加快脚步,当鼓声变慢时他们也放慢了速度。让幼儿在游戏中分辨节奏的快慢,用体态动作表现节奏的快慢变化,提高了幼儿感知节奏的质量,同时发展了幼儿脑与肢体之间的协调性,从而也发展了幼儿的节奏感受力与表现力。
三、挖掘生活中的材料作为幼儿活动的乐器,丰富幼儿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一切美妙的声音,利用它,并将它形成音乐。如,我在音乐和表演区中投放了幼儿常用的打击乐器,供幼儿自由探索;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勺子、玻璃瓶、石头等也作为节奏乐器投放到区角,供幼儿进行打击乐活动。时间一长,幼儿可以运用各种自己找到的“乐器”进行有节奏地表演,还能自己创编节奏。如,在“小指挥”音乐游戏中,我要求幼儿自己创作节奏。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创编出许多不同的节奏:X X X X X X ;XX XX XX ;XX X XX X……幼儿不仅学会了同伴创编的节奏,同时又勇于超越同伴创编出更好的节奏,而且还发现了许多好玩又有趣的“乐器”,整个音乐活动充满活力,幼儿的兴致非常高。我也经常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听辨能力及感受音乐的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可随机渗透游戏化的节奏训练
生活的节奏篇4
一、培养音乐节奏感要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教师不要让学生长期在同样的环境或者是同样的气氛下学习不但枯燥无味更加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游戏等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音乐节奏的美妙效果会更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学生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学生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学生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次律动的课我选了《小燕子》、《小青蛙》这样有具体形象性的歌词,节奏又不是太快,又可以让学生表演的歌曲。燕子和青蛙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小动物,通过歌曲,学生可以边学习边把歌词和日常生生活中的燕子和青蛙相比较,从而学习起来也比较方便。虽然学生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从听力、语言、动作三方面进行节奏感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如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学生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学生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更深刻的理解。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学生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选择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学生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如,用“跳”表达快而轻的节奏,用摇篮、划船,模仿风中摇摆的树枝等动作来表达摇摆的节奏。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学生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学生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
三、培养音乐节奏感要用乐器训练节奏
生活的节奏篇5
文/何福高
豆腐粥是巴马农村的一味养生食物,是盛夏款待宾客的美味佳饮。其制作方法简单,普通家庭都可以烹制。巴马的百岁老人中,大多数都以此粥作为夏季的主食之一。
原料:干黄豆250克,精选粳米500克,白糖、食盐适量,姜末少许。
烹制方法:黄豆加水500克磨浆,用纱布过滤,取滤浆备用,滤渣另作其他菜肴。将粳米洗净浸泡20分钟后,放入锅内,加水1千克,文火煮,米粒熟透后,将豆浆倒入锅中,加猛火煮沸,再用文火煮5分钟,加入姜末、白糖或食盐即成。
特点及功效:嫩滑爽口,味道鲜美。清热解暑,补充营养。
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文/杨力
最新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殊不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同时,加强腹内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但要注意用鼻呼吸,不要用嘴呼吸。
除了慢呼吸,古人的慢养生概念还包括慢用脑、慢动作、慢吃、慢睡、慢说话、慢散步,然后达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进入慢节奏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慢衰老。
现代人虽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代养生法,但对上班族来说,慢养生应成为快节奏生活的调剂。8小时工作时间内,可以保持快节奏,下班后,就要放慢脚步,将紧绷着的弦放松一下。白天紧、晚上松,如此“快中求慢”,有张有弛,能让生命之弦有弹性。
生活妙招抗衰老――每天一个洋葱,杀菌抗癌、防“三高”
文/魏庆芳
洋葱的营养价值主要在它的气味中,洋葱含各种硫化物,其中的蒜氨酸、异蒜氨酸能够加强胰岛素的功能,使葡萄糖得到有效吸收,从而降低血糖。能够降低血压、血脂的三硫化物和硫化丙烯等硫化物也都存在于洋葱的气味中。这些成分有些是生食有效,有些是熟食有效,不同的烹饪方法体现出的营养价值各有侧重。在西餐中洋葱是主要蔬菜之一,欧美一些国家将其当成菜中皇后。其调脂作用比氯贝丁酯(安妥明)还要理想。
生活的节奏篇6
一、用声势律动来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孩子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拍手,拍腿,拍肩,捻指,跺脚,这些动作都是孩子们喜欢做的动作,我从现实生活中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小动物叫,(小狗汪汪叫,小鸡叽叽叫,小猫喵喵叫等)大自然的声音(打雷轰轰响,大风呼呼刮,大雨哗哗下等)走路的快慢(大象走路慢慢,小兔走路跳跳等)在活动中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来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节奏,孩子对此非常感兴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
二、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最敏感,而节奏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 让幼儿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小鸟清脆的鸣叫,连绵起伏的高山回音等。)将这些声音收集起来让孩子们聆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代替,让孩子们听着音乐自由做动作感受节奏的变化从生活中体验快乐。当幼儿寻找出了各种有趣的节奏时,就产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 在捕捉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和动作时,我首先引导幼儿注意聆听它的特点并说出感受。,待幼儿说出感受后,告诉他们这些声音都是按一种节奏进行的并让他们尝试用语音和动作来表现节奏。接下来告诉幼儿音乐中的节奏也是这样按一定速度有规律地进行的,在进行节奏训练时,充分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音,是短音,怎样敲好听然后孩子们自己给乐曲陪伴奏,练习合奏,使他们对音乐的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幼儿学习节奏打好基础。
三、在歌曲中让幼儿感受节奏
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孩子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幼儿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易理解的。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授歌曲时,我注重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从朗诵歌词到学唱,用各种乐器来感受音乐节奏。如在学习《我的小鼓》这首歌曲时‘我让孩子们敲小鼓,让他们亲身感受小鼓敲响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咚咚响的音响效果,孩子们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歌曲意境,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表演。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压力,他们是在唱唱跳跳、玩玩闹闹的游戏中学习歌曲的,感受节奏的,既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生活的节奏篇7
关键词:节奏教学;幼儿音乐素养;措施
一、寻找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感受节奏的有趣性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充满着好奇,大自然中发出的任何声音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如夏季轰隆隆的雷声,勺子碰撞小碗时发出的叮当声,小乌龟在自然角金鱼缸里跳动的声音等,我们利用生活中节奏元素,巧妙进行节奏组合,让孩子们感受节奏的有趣性。如发现孩子们对雷雨感兴趣后,我们准备风声、雷雨声、散步声、跑步声等不同乐曲。请孩子们猜测音乐情景,在此基础上,请孩子们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雷雨声的强弱,风雨声的延长,他们很快能用自己的动作演绎。
孩子们的生活中隐含着许多节奏、色彩、音色等要素的原型,在提倡教育回归生活的今天,我们可借助孩子们身边见到的、听到的各种生活声音元素,通过趣味组合来引导孩子产生最初的节奏体验,感受节奏的有趣与节奏美。
二、将节奏练习寓于有趣的游戏中,激发幼儿参与节奏活动的积极性
根据学前孩子注意力水平低,易受其他事物干扰,但偏爱玩游戏的特点,我们尝试将节奏练习寓于生动、有趣的游戏中,调动孩子们参与节奏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让孩子们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节奏能力,并得到发展。
如小班音乐活动《踩蟑螂》,我们设计踩蟑螂游戏情景,先让孩子们观看多媒体课件中蟑螂随着音乐节奏逐个消失的画面,孩子们清晰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点。接着教师鼓励孩子们踩蟑螂。提醒孩子们前半部分的音乐节奏是跑向蟑螂,后半部分随着节奏点用力踩蟑螂。孩子们游戏过程中,他们的运动神经获得强烈的节奏感觉,无形之中形成了更稳定的节奏感。此过程中的孩子是快乐的,是专注的,也是成功的。寓教于乐,有效激发幼儿参与节奏活动的意愿,让节奏练习不再枯糙,让我们的节奏活动更具活力。
三、创设支持性的操作条件,引导孩子们表现节奏
1.提供乐器,满足孩子表现的欲望。幼儿园中的打击乐器是开展节奏训练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些乐器充分利用起来,让孩子们在玩玩、听听、敲敲的过程中,感受乐器发出的音色与节奏型,带领孩子们演绎完整的音乐故事情节。
如小班音乐活动《猫来了》, 我们将节奏型儿歌与乐器小鼓巧妙结合起来。孩子们在观看***谱,了解情节的基础上,边学习儿歌边用乐器进行表现,引导幼儿加以以下处理。“喵喵喵”:小猫越走越近了,鼓点声可以逐渐响亮。“小猫走过来”:用鼓声清楚告诉大家小猫如何走出来。“老鼠见了团团转”:鼓锤可演变成老鼠,在鼓面上随意画圆圈,就象一只只老鼠在逃窜。“快点躲起来”:孩子们放下乐器,选择教室空地方躲起来。在乐器的辅助下,孩子们很快接受演奏技巧,边念儿歌边表演,个个沉浸在表演的喜悦之中。他们从模仿老师的演奏,到理解、运用并转化为自己不同的演绎,节奏感也不断形成。
除幼儿园提供的乐器外,教师也可通过收集废旧材料引导幼儿自制小乐器。如饼干铁盒内放入米,轻轻摇摆就会发出海浪声;沙子放入薯片罐中就能发出沙锤声等,这些都特别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在感受制作乐器快乐的同时,也进一步增进演奏的兴趣。乐器可投放在班级游戏区内,孩子们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喜欢的乐器,随时进行演奏。教师关注孩子节奏表现能力,对于孩子的演奏加以帮助与肯定,让孩子们不断产生“我能行,我要表演”的意愿,由此推动孩子们节奏感的提升。
2.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在感知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孩子们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进一步建立节奏感。如为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休止等不同的音乐节奏类型,我们尝试让孩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不动等,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并非教师固定的教,而是孩子们自由灵活的表现。教师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3.鼓励孩子创造性地表现节奏。在孩子们对节奏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及表现能力时,教师可引导孩子们进行创造性节奏表现。如音乐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各种乐器,引导孩子们小组合作,根据故事内容为动物编节奏。最后请孩子们以小组的形式轮流为大家表现,孩子们热列讨论并积极告诉大家自己想到的节奏。如有孩子用四分节奏表现母鸡走路声;但也有孩子表示,母鸡刚出来时,可节奏慢一些,狐狸出现时,节奏可稍快些。对于他们的想法,教师在活动中都要给予肯定,孩子们只有自己在理解中创作,他们的节奏表现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四、将节奏教学融于多形式教学中,提升孩子音乐能力
生活的节奏篇8
关键词:幼儿园;节奏乐活动
中***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9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90
节奏教学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音乐教学质量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著名儿童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不可脱离节奏而存在,不管任何旋律,一旦脱离了节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称之为旋律。对于幼儿园的节奏乐活动,我有如下见解。
一、教师要确定节奏乐演奏的方案
教师在进行节奏的演奏活动时,首先要选择适合的音乐。幼儿园使用的节奏乐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歌曲或演奏旋律的器乐曲而进行的由节奏乐器演奏的乐曲;另一类是纯粹由节奏乐器或替代性的节奏乐器演奏的节奏乐曲。是选择歌曲还是器乐曲,要充分地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来选择适合的音乐。在选择了适合本班幼儿演奏的音乐之后,就可以来确定演奏的方案了。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总谱法、指挥法、创作法等通过幼儿自己配器,编制变通总谱,激发了幼儿创作欲望,培养了创新能力。幼儿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的动作来表现乐曲的节奏,而教师也可以设计简单易懂的***谱来帮助幼儿记忆演奏的方案,再通过独特的语言提示来帮助幼儿掌握不同的节奏型。
二、让幼儿了解节奏乐知识和技能
演奏的技能主要有: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演奏,奏出适中的音量和美好的音色,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并使用自己的演奏与整体音响相协调。
首先,要让幼儿知道常见乐器的名称、演奏的方式和音色的关系等等。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活动,让幼儿进行不同节奏型的练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为乐器演奏打下基础。在幼儿的节奏感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谱帮助幼儿记忆节奏型,比如说语言***谱、动作***谱,***形***谱、节奏谱等,在***谱的运用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其次,到了大班阶段,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指挥的方式来指导幼儿进行演奏,在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之后,就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即兴表演,即兴创编演奏,让孩子充分动起来。
三、选择合适的节奏乐演奏材料
演奏的材料要考虑到三个要素:音乐、乐器和配器的方案。教师在音乐的选择上要考虑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的作为演奏的音乐。3―4岁的幼儿选择的音乐最好是幼儿熟悉的歌曲或者韵律音乐,韵律简单的,结构短小一段体的为宜。5―6岁的就可以选择稍微复杂一些的,可以两段体或者三段体。
在乐器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到乐器的音色、声音的大小,幼儿的演奏技能的水平如何。首先音色要好。比如铃鼓鼓面一般不宜选用塑料制或铁质的。其次就是大小和重量要适合,比如铃鼓的直径一般不宜超过15厘米,以12厘米为宜;木鱼的底面积不宜超过幼儿手掌的大小。
四、多方位创造演奏乐器,让幼儿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乐器是幼儿表达节奏的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演奏乐器也是令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在各种乐器中,打击乐器是孩子最容易掌握的乐器之一,因此,幼儿园也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碰铃、大鼓、三角铁、沙球等等。这些乐器演奏方法简单,音响效果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选择几种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但是,我认为,这些乐器固然对孩子的节奏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我们也不能丢弃生活中的“乐器”。
生活的节奏篇9
【关键词】体验;感受;表现
节奏感是从事音乐活动所必须的一种能力,是使音乐富有生命力,形成音乐作品风格与特点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培养节奏感,促进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从节奏入手是极其重要的。
由于节奏教学很抽象,难理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幼儿节奏训练教学中,我尝试开展“体验式学习”,初步尝到了甜头。获得了教师满意、幼儿乐意的双赢效果,真正做到了让幼儿体验节奏、喜欢节奏、表现节奏。
1 引导幼儿发现节奏,感受节奏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许多要素,如节奏、色彩、音色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经验少,理解力差,单纯地向他们讲解节奏的含义,幼儿难以理解。我根据幼儿年龄小,喜欢色彩鲜艳、带有声响、生动活泼的物体的特点,借助幼儿熟悉的、常见的物体,通过与各感官的相互作用,让幼儿产生对节奏的最初体验。这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向--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2 激发幼儿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从事某一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要增强节奏训练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节奏符号和节奏型的认识、理解是幼儿节奏训练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难掌握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幼儿将生动的节奏与单调的符号联系起来,又怎样将单调的符号通过自己的乐器表现出来,是我教学计划中的重难点。
为此,在认识节奏符号前,针对幼儿喜欢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玩具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小动物节奏卡;用鲜艳的卡纸作底板,小动物的头代替符号“X”,用小树当小节线,根据小动物的特征设计音值线。活动中,幼儿一下子被这精美、新颖直观的教具所吸引,更对这种有趣的形式感到兴奋不已。在此基础上,我又根据不同的节奏型设计了不同难度的小猪卡、小鸭卡、青蛙卡等,他们非常喜欢,许多幼儿不用我提示便能很快唱出节奏,在活动中,我还穿插了《看谁占得快》等游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这些游戏动静交替,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小动物欢快的叫声和小朋友愉快的笑声中,幼儿很快掌握了这些枯燥、深奥的节奏,并对节奏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以后的节奏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打击乐器是开展节奏训练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除了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乐器外,我还带领幼儿收集废旧材料来自己制作。如:易拉罐、酸奶瓶、金属瓶盖、沙子、小豆等来制作摇响乐器和敲打乐器,也可以用筷子、调羹、尺子、梳子等物品代替。让幼儿充分感知制作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节奏感。
3 鼓励幼儿表现节奏,展示个性
在节奏活动中,除了要引导幼儿感受节奏、喜爱节奏外,还要引导幼儿去表现节奏。因为节奏活动包括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在音乐活动中,我鼓励幼儿用身体各个部位为乐曲伴奏,幼儿很感兴趣,有的拍手、跺脚,有的拍腿、打舌、拍肩等,在拍拍打打中发挥了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幼儿的这些创造,我都给予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从为简单的乐曲伴奏(包括用肢体动作和用节奏乐器敲奏)发展到为儿歌、童谣、***片故事伴奏及用自制的节奏乐器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如幼儿用筛子筛豆表现下雨的声音,用摩擦席子表现赛车的声音等;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片故事《小兔乖乖》伴奏,表现狼和兔妈妈的不同特征与情绪。尽管幼儿表现得十分雅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节奏训练的尝试,幼儿对节奏活动很感兴趣,在节奏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情趣。大多数幼儿不但能准确地拍出教师给出的节奏型,由于对节奏的感受逐渐加深,情感更加丰富,自信心更强了,敢于表现自己,把情感表露出来。能创造性的运用身体等各种动作来表现,同时在运用节奏乐器演奏时能大胆地利用替代物。幼儿对节奏有了较好的体验,对各种节奏的理解也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对于生活中的节奏变得敏感,节奏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生活的节奏篇10
关键词:生活;节奏;兴趣;发现
中***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3-01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我们的感觉和精神机能的汇合,是永远变化的感情交响,它被自然而然的创造出来,被想象力加以变形,由节奏加以整理,由意识加以和谐化"。是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何讲生活艺术更加形象化,更加美化,节奏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及欣赏水平,必须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但是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自然、有趣的进行节奏的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节奏符号更加生动、明了、便于学生记忆、领悟,让只是小学生,专注力较弱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节奏知识。是音乐老师们必须重视的,枯燥无味的节奏灌输可能让孩子对音乐课堂失去兴趣。而从生活中发现节奏,发掘节奏,会让节奏训练变得轻松有趣!
1.从生活常用口语中发现节奏
生活中,一些常用口语总是我们最熟悉的,如果从这些我们经常说的语言中发掘节奏,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学习,让原本神秘的节奏型脱下神秘的外衣。在运动场上我们总是会听到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五二班,加油!大家看看,这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就是前十六后八和八分音符的组合呢?(X X X X X),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号口令!向前,看起!(X. X X X),司机叔叔倒车的时候会打开倒车口令:请注意,倒车!(X X X X X )等,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语言,很自然的融入到我们的节奏训练中,会让学生更直接、更快速的学习节奏!
2.从生活音效中探索节奏
孩子们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充满了乐趣,如果能将这些自然界的音响,巧妙的与我们音乐中的节奏结合起来,那么如果我们通过生活中孩子们随处可听的音响中发掘节奏,引导孩子学习,是不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大钟和小钟》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小动物的叫声为出发点,训练孩子们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认识。课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
2.1节奏导入:今天小鸡、小狗还有小猫向举办一场音乐会,现在他们正在为音乐会的演唱练声呢!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2.2学拍节奏:学生跟老师一起看***模仿小动物唱歌练习节奏,教师讲解八分音符拍一次手唱两个音、四分音符拍一次手唱一次、二分音符唱一次拍两次手,提醒学生,要恒速拍击,打开电子琴节拍器。
2.3节奏编创:小鸡、小狗、小猫他们打算合唱一首歌曲,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演唱的?(通过编创让学生熟练掌握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
在上面的训练中,我还加入了二声部节奏的训练,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模仿中掌握二分、四分以及八分音符,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还有很多自然音响都是很好的节奏训练,比如火车的鸣笛声:x 一|x 一(呜 一|呜 一)、自行车打铃声X X X X X X(叮铃铃 叮铃铃)等。
3.从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乐曲中学习节奏
妈妈教的歌谣,姐姐爱听的歌曲,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主题曲,很多音乐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学会,并且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的,通过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或者儿歌中学习节奏,同样会让节奏的学习变得简单起来。比如孩子们都熟悉的童谣《小兔子乖乖》中的第一乐句,X X X X X | X X X X |(小兔子 乖乖|把门 开开);比如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中的第一乐句:世上只有妈妈好(X. X X X|X X x )。这些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旋律,通过整理,选择出需要教授的节奏型,通过模仿学习,让孩子们认识这种节奏型并掌握。
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好的音乐会温暖人心、感化情感、抚慰心灵。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和骨架,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重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兴趣,就是要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最适合他们接受的教学手段,将原本复杂、难懂的知识点,以最简单、有趣、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艺术源于生活,教学中可以试着让艺术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简单的艺术,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和事物中发现节奏,揭开节奏型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们喜欢上音乐、爱上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