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王与沈元用篇1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周朝初,周公第三子伯龄受封于蒋国(一说在今湖北省仙居县,一说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后被楚国所灭,遗民以原国名蒋为氏。
[家族名人]
学名志清,浙江省奉化县人。肄业于保定陆***学堂,1928年被推为国民***府***。
[地望分布]
山东乐安郡。
沈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朝初,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受封于沈(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因以国名为氏。
二、出自姒姓,周朝时又有侯国――沈国,其地在安徽省,此地为另一沈国。
[家族名人]
沈括 字存中,宋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县),博学多才,兼通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算术等。尝出使契丹。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书。
沈周 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长洲人(今江苏省吴县)。诗文俱佳,尤工于画,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称明之四大家,著有《石田集》、《石田诗钞》等。
[地望分布]
浙江吴兴郡。
韩
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音谢)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陕西韩城),其后遂有韩氏。
二、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公元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新郑县)。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三、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家族名人]
韩非 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谗,下狱而死。
韩信 淮阴人,年轻时曾忍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 宇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
[地望分布]
江西豫章郡。
杨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
二、为五胡十六国时氏族姓氏,据《晋书》云:氐有杨氏,世居仇池(甘肃仇池山)。
三、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四、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家族名人]
杨业 宋朝大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等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后杨氏几代杨延昭、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迹为后人传颂。
杨振宁 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1957年与李***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前中国国家***。
肃王与沈元用篇2
当大部分楚地的传统文化已经被中原文化冲刷得荡然无存的时候,湘西还是一块相对纯净文化之地。所以,在这里楚文化存遗相对完整,并且一些原始文化元素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由于文化土壤的独特性,作家文学创作文化语境亦显得自然独特。历史以来,这里孕育了许多卓有贡献的作家,沈从文堪称代表。沈从文在他的文学天地中开创性地拓开一个新的文学空间,即湘西世界的文学空间。五四启蒙时期,在焦虑、危机、颓败和失落等复杂的时代情绪冲突中,回归和守望乡土是沈从文那时的创作思想倾向。湘西是一块孑遗着原始性状巫楚文化的“圣土”,是沈从文离开此地后魂牵梦萦的情感寄托,这也正是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乡下人”的原因之一。我们在阅读沈从文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文本所呈现出的湘西文化,大体有两大内容:其一是纯洁中略带着原始味的人情关系;其二是那种古朴略带野性的地方习俗。这两个方面的表达并行不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沈从文独特的湘西文化世界。
沈从文文学作品中民间传统,主要是以湘西民间信仰中的鬼神信仰为主,而这些鬼神大多是自然神,并且名目繁多,种类丰富。我们知道,巫楚文化有好善鬼神的特性,巫术的情结很重。《来凤县志•风俗志》记载:“来凤地僻山深,民杂夷獠,皆缘土司旧俗,习尚朴陋,史称俗喜巫鬼,多***祀,至今犹有存在。”来凤县今属鄂西,与湘西交界,百姓与湘西相类,好鬼神民俗也是相同。古代长江以南的苗蛮之地,都有崇尚鬼神风俗,就如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卷二所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之杂。与湖湘地区同属南方其他地区,也有崇尚鬼神的习俗。如闽地也是多“尚巫信鬼,好***祠”,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记载:“闽有负海之饶,其民悍而俗鬼,居洞砦、家浮筏者,与华语不通。”[2](P22)可见古代的南方的广大地区,人本文化出现相对较中原迟,鬼神信仰浓厚且延续时间长。当中原已进入较为自觉的人文时代,南方诸多地方还较处于神话时代。随着中原文化的南渐,南方很多地方慢慢被中原文化所整合,而僻远的湘西地区保留了相对完好的巫楚文化,所以湘西的鬼神巫术信仰给人印象显得神秘独特,由此也显示了湘西文化现象的独特性。
沈从文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湘西,湘西文化是他的文化经验根基,或者就是他的一种母语经验。在他潜意识中,作为文化内核的民间信仰是他离开湘西后魂牵梦萦的情愫。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鬼神信仰的描述,究其原因,其实是文化母语经验不断复现的结果,这也形成了沈从文文学世界独特的文化景观。
以丰富的民间信仰资源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
阅读沈从文湘西题材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湘西文化有一种神秘感:这里民间信仰的丰富性和繁杂性,使湘西笼罩在浓厚鬼神氛围中。湘西的土家族、苗族等民间信仰体系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主要是源自于文化的原生性。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成长的沈从文,他文学中民间信仰谱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显然在情理之中。
湘西民众信仰大多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有论者认为这种信仰现象是一种自然拜物教,“由于苗族先民的自我,避让和自主保存才换来了巫楚文化在一定范围内的长久流传。巫楚文化作为自然拜物教文化的遗存,其特点在敬神、信巫、畏鬼。”[3](P178-179)其实他们信仰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之中,并非仅仅是一种拜物教。不仅如此,“在宗教仪式上,这个地方有很多特别处,宗教情绪(好鬼信巫的情绪)因社会环境特殊,热烈专诚到不可想象。”[4](P397)苗族是一个多鬼神信仰的民族,祀奉鬼神的法事种类繁多,据了解这里的法事多达七十余种,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祭拜善鬼”、“驱除恶鬼”。这里的崇拜对象多得无法估量,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物,都有可能成为崇拜的神灵。如:天王神、土地神、山神、雷神、猎神、龙神、树神、口舌神、飞山神、揭网神、簸箕茶神、楼公楼婆神等等。这些神灵大多是善神,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联系紧密,往往是生产生活的护佑神;但也有所谓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东方鬼、西方鬼等鬼魅,这些信仰对象大多是凶神,它们被称为恶鬼。这里“鬼神的种子,就放在沙坝儿孙们的遗传着的血中了。”[5](P117)因此,这里的“庙宇的发达同巫师的富有,都能给外路人一个颇大的惊愕。”[5](P117)
由此可见湘西的民间信仰浓厚的程度。除鬼神崇拜以外,另外一大信仰谱系就是巫傩信仰。湘西一带自古有“巫作傩戏酬神”的习俗,乾嘉年间,湘西、湘西南的苗族、土家族巫风仍很繁盛。“冰雪官衙吟,千山响竹涛,苗风尚巫卜,边俗竞弓刀。”这首名为《道署雪夜咏怀》的诗,描述了夜闻湘西凤凰巫作法事的联想。[6](P164)清代中叶容美(亦称容阳)的土家族土司诗人田信夫对本地巫傩现象是这样描写的:“山鬼参差迭里歌,家家罗帮截身魔,夜深响彻鸣鸣号,争说邻家唱大傩。”[6]P164)这里巫风兴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湘西的傩祭,晚清时名目繁多并与当地习俗密切结合进行:疾病延医服药之外,惟祈祷是务。父母病则延老者十人,用牲牢以为请命神,谓之打十保护;童子病则延巫为之解熬,名曰扬关;又或以处鬼作崇,于河边井岸用犬羊祭之,谓之打波斯。[7]所以,湘西的巫傩祀神的现象就是常态化生活内容:凡酬愿追魂,不论四季择日延巫祭赛傩神。祭时必设傩王男女二像于庭中,旁列满堂画轴神秘像,愿大者反搭台演傩神戏。[8]由此,湘西地区巫傩风气之甚可见一斑,显然也是本地的一种文化特色。
由于湘西信仰丰富多样,所以庙宇不少,“小小县城里外大型建筑,不是庙宇就是祠堂”[4](P397),据统计这里有:风神庙、火神庙、龙王庙、刘猛将***庙、关帝庙、岳王庙、文昌庙、城隍庙、观音堂、女娲宫、王公祠等五十多处。[9](P17)如此丰富的庙宇孕育了厚重的庙宇文化,为沈从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沈从文写作湘西风俗历史文化时,能够驾轻就熟的一个主要根基。
湘西苗、土家等少数民族的信仰可以归结为:自然崇拜、***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巫术崇拜等。湘西信仰的丰富和多样化,给湘西文化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这种神秘性实质上是东方神秘文化的典型。在很多地方已不存在的信仰对象和仪式,湘西却还有这样的“活化石”。所以,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以丰富的信仰对象作为文学主要表达对象,为他的作品笼罩了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鬼神信仰是一大类,大致有以下几种:在小说《哨兵》出现的观音菩萨、巫术还愿、城隍庙、牛头马面、大小无常、天王庙、巫医信仰、大手鬼、大眼睛鬼、死鬼等;在《落伍》中有“角母鬼”;在《神巫之爱》中有尉迟恭、张果老、铁拐李;在《凤凰》中有:狐、虎、蛇、龟等。沈从文的作品中还有一类信仰是巫术,如《凤凰》中有“放蛊”、“落洞”等;在《神巫之爱》中有“巫傩崇拜”;在《病》中有“设坛捉鬼”;在《一个母亲》中有“设坛打醮”求雨。这两种类型的信仰体系大体能够反映湘西信仰状况,从自然社会神明、精灵鬼怪到巫傩崇拜,名目繁多。沈从文除了全方位地对湘西风俗风情进行充分的阐述,也突出了湘西信仰的特异性和复杂性,呈现了湘西文化的神秘性,同时也凸显了湘西民众纯净的心灵与原始的生存状态。
沈从文独特的民间信仰叙事手法
在沈从文的湘西叙事中,民间信仰叙事往往是文本叙事的一种手段,而这种叙事是一种在场的叙事方式。“在这一民俗叙事建构中,被聚焦的民俗事象成为叙述和描写的基本内容,其目的是详细介绍某一民俗事象,其结果是民俗叙事呈现出描述民俗文化学的特征。”[10](P98)这是一种叙事者在场的方式,与叙事对象同时出现,表现信仰仪式的真实性和现场感,那么这种叙事方式也就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直录的方法。如《神巫之爱》中神巫的祈福仪式活动过程与叙事者同时在场,神巫的表演就是叙事者观察到的直接结果。神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叙事者的眼皮下进行着的,都是一系列细致传神的“现场直播”,而不加任何的渲染。这种叙事方式有利于民间信仰仪式过程记录的真实性表达。
另外一种民间信仰叙事方式是信仰叙事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充当故事情节中的主要内容,而只是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有的则是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如《哨兵》中以地方鬼神文化观念作为铺垫,用鬼神信仰来帮助结构故事,作品从谈论鬼的有无、鬼的真实性等入手,引出的沙坝是一个“鬼的种子,就放在沙坝人儿孙们遗传着的血中了”和“庙宇的发达同巫师的富有”[5](P117)的地方,就连“普通一般人治病的方法,得赖灵鬼指示,医生才敢下药”[5](P117),如此地重视鬼神,所以他们的一切处事都与神灵挂上钩了。***人证明自己是否清白得去天王庙“明心”,甚至还有在神灵前“掷筊”判断犯人的生死。由此作了充分的沙坝地方鬼神信仰现状的叙述后,才引出了哨兵轮值夜班过程中对鬼魂一次完整的恐惧经历,鬼神信仰现象成为了发生在沙坝道尹衙门哨兵值夜班恐惧经历的必要条件,这种叙事方式与上述所说的“在场”叙事方式就大相径庭了。
此外,还有一种叙事方式是直接把民间信仰对象和仪式活动作为叙事的内容,也就是直接谈论信仰,全方位地介绍信仰的对象及其存在状况。散文《凤凰》纯粹是以介绍地方巫术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其中关涉了湘西的巫术中“巫蛊”和“落洞”两种信仰。关于“巫蛊”,作者从典籍记载开始,介绍了湘西巫蛊中的名称、蛊人、放蛊的方法、中蛊者的症候、“草蛊婆”的习性、惩治蛊婆“晒草蛊”、蛊人的真相、行巫者的身份与过程等方面;介绍“落洞”(也是女巫的一种,专指在男权社会遭受压抑,心理畸变行为反常,被世人贬斥的女性[11](P286))也是从落洞的缘起、身份、性质、状态、习性、最后死亡的情况及落洞的解决办法等内容。这种叙事方式是以讲述事实的内容为主,而不是一个故事的叙事;但在这种讲述过程中,也穿插了一些相关的故事,如族长刘俊卿误杀夫人的故事,为落洞习俗的叙述作了铺垫。总之,以介绍信仰对象为内容的文本叙事方式是阐释湘西文化的一种主要方式,从沈从文湘西主题的文本整体上考察,这种叙事方式还大量存在于其他小说和散文中,也是他建构湘西世界文化的主要手段,通过这种叙事方式,沈从文再现了湘特的文化状态。
民间信仰的诗化表达是沈从文文化反思的一种方式
沈从文的民间信仰呈现并非一味地表达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严肃性和本原性,更多的是以一种审美性意象表达来诗化民间信仰,这种表达无疑是对严肃的宗教情结和意义的消解,而走向一种诗性的文学诉求和本真自然状态的人性追求。这也是湘西世界具有独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主要原因,从而使之蒙上了温柔敦厚的乡土牧歌情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诗化的情调。
神灵信仰与爱情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民间信仰的严肃性淡化,增加了人情味和朦胧感。如《神巫之爱》把神巫描写成“骄傲如皇帝”的“神之子”,他的“风仪是使所有女人倾倒”,全然是一位让所有姑娘倾心的“情种”,这与现实中神巫庄重的身份有着明显的反差。同时沈从文笔下的民间信仰叙事与民间信仰仪式的严肃性不尽相同,神巫的祈福祀神的过程却变为了示爱和求爱的过程,这无疑是对民间信仰仪式过程的严肃性的一种诗化化。神巫被人认为是一种“绝地通天”的社会角色,这种人能够做到“人神相接”的特殊身份与普通人完全不同,“巫扮成‘神’后,便成具有神灵力量的超人”[6](P336),有诗唱道:“沙锣镗其呜,铜鼓坎其鼓,杂沓如巫觋,缤纷饰猫虎。束腰垂红巾,齐头裹青组。里僚掷叉跳,洞瑶掉臂舞。……我闻教民俗,祭法必师古。容貌束衣冠,揖让严步武。……非类必不歆,失礼非所取。……”[6](P164)诗行中主要内容讲述了苗族、土家族人跳傩祀神的状况,神巫的装束动作行为规范,气氛凝重,体现了人与神之间沟通的严肃和庄重。而沈从文小说文本中的人神沟通诗意化和人性化,这种叙事的诗化化与现实的差异性完全在于作者的“小说在探索理想的人性形式、关于人的改造的理想时”,“所坚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立场和文化精神”[12](P212)。有意识地把民间信仰仪式过程严肃性进行淡化,追求一种人性和人情的诗意存在。
肃王与沈元用篇3
反过来熊猫与和平谷还是山青水秀,鹅爸爸利用侠儿子促销大概是唯一的商品经济社会萌芽。师父说要静心可阿宝还是喊饿,事后证明其实阿宝一直是个深沉男子只是用贪吃来掩盖……鹅爸爸说“我一直喂你一直喂你一直喂你”时的温柔让人动容。中国人为啥常说乌鸦反哺心悬吃的而非别的?因为直到我们父祖辈为止,吃饱实在是太艰难太艰难了。
阿宝和虎妞的肥宅男配精干女极佳,猴子倒常显懵懂。蛇姑娘是五侠里的婉约派,螳螂终于发春让人怀念起《黑猫警长》第四集。鳄鱼和牛哥的自屈牢笼让人感怀起古之大臣的无奈:不是要奉昏君,而是要护黎民啊。
与沈孔雀的数场角斗均在黑夜,是本片美中不足处。当然你得理解,一来为了彰显烟花火炮之美丽,二大家都是黑夜摸将进去。但暗夜阴森,配上沈孔雀的妖孽眼神和加里・奥德曼的声音,让人梦回《LEON》里娜塔莉波曼那些恶梦回忆。大概导演也知道本片效果偏暗,所以笑点连绵不断。尤其是第一集已经成了神龙大侠的阿宝,第二集依然时不时颟顸肥宅化,也是为了润色点亮。但无论如何回避,严肃的主题最后还是会在河口相遇。
沈孔雀VS熊猫,妖娆秀长VS肥满圆润,五彩斑斓VS黑白相间,***炮VS功夫,掠夺者VS和平者,贵胄VS平民,大炼钢铁VS脑满肠肥,心理变态的童年VS“喂你,再喂你,再喂你”的童年……
阿宝对过去的回避暗示出他其实并非心宽体胖死宅男,而是刻意用吃喝来掩盖对过去的恐惧。这点上,他和沈孔雀异曲同工,都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只是阿宝终于还是找到了心里的青山绿水和大包子。师父说:“只要你的心静下来。”第一集的乌龟大师和第二集的羊仙姑都在强调“要活在当下。”当下就是静。不忧过去不想未来放松身心就是静。中国文化讲究反璞归真大巧不工,又讲究无欲则刚以柔克刚。阿宝在第一集已经展示了平民死宅男的美好暗示了以柔克刚法则,但还没通透。不过阿宝也终于悟透了太极斗转星移借力打力。至于他这一招有多少引申喻义呢?不知道了。功夫胜于***炮?光明胜于邪恶?宽厚胜于狭隘?无为胜于暴***?
顺便美国那边,也完成了一招借力打力。
赵半狄老师抨击的美帝国主义,借此片将各种中国元素打成了包:中式建筑、中式画风、皮影戏、面、汤、功夫、虎、螳螂、鹤、高楼、熊猫、太极、以柔克刚打、瓷的***案、花的背景,打成了包。加上了周星星式的自嘲,加上了中国人对“功夫胜于***炮”的执念。中国人山寨了美国多少东西?美国人的效果就是:中国的元素可以山寨出这么好一片儿。
肃王与沈元用篇4
关键词:南北朝;迁徒经学家;贡献
南北朝时期虽战争频繁,局势紧张,但南北之间并非绝对阻隔,不相往来,其间各种原因、各种形式的迁徙现象时有发生。在诸多迁徙者中,经学家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史传所载,既有由北入南的经学家,如《梁书》、《南史》两《儒林传》所载之崔灵恩、孙祥、蒋显、卢广、宋怀方等;又有由南入北的经学家,如萧齐时奔魏之王肃及南朝后期因侯景之乱、梁陈灭亡等原因人北的颜之推及其弟之仪、明克让、何妥、包恺、张冲、沈重等。同时,北魏在平定凉州、青齐的过程中,这些地区的一些经学家亦随之入魏,如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凉州平,经学家索敞、常爽人魏,为其培养人才甚众;献文帝皇兴三年(469),慕容白曜平三齐,大部分羁留北方之青齐望族被徙至代,称为“平齐民”。大约孝文帝执***的太和中期,平齐民得以陆续还乡,其中富有才学者如刘芳、成淹、崔光、高闾等为北魏所用,刘芳尤以经学著名,号为“刘石经”,等等。
国家统一,交通便利,学术交流容易进行,迁徙的意义并不突出。一旦国家***,战争连绵,交流受阻,学术容易拘于地域,由迁徙而带来的学术交流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南北朝时期,因南北之间的长期对峙,导致了南北学术风尚殊异。具体到经学,《隋书·儒林传序》论南北经学传习内容及范围之别云:“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笔者认为,《隋书》所论仅为南北经学之概况。实则,随着经学家的迁徙,南北经学之间的交流与碰撞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南北之间的学术壁垒,促进了南北朝经学的逐渐融合。概言之,迁徙经学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进了南北朝经注传习范围之趋同
随着经学家的迁徙,南北朝经学在传习范围上渐呈趋同之势。这一趋势突出地表现在《春秋左传》的传习上。
《左传》南朝主要传习杜预注,北朝则传服虔注。崔灵恩人南促进了服虔注在南朝的进一步传播。崔氏之前,服注在南朝虽未绝迹,然传者甚少。崔氏北人,本习服注,人南后不改所习,故所讲服注“不为江东所行”。为适应南人风习,崔灵恩虽改说杜注,然其目的却在“申服以难杜”,只是变换了形式而已。为申服注,崔灵恩“遂著《左氏条义》以明之”。崔氏的作为引起了专精杜学的南朝经学家虞僧诞的不满,虞氏“因作《申杜难服》以答灵恩,世并传焉”。“世并传焉”意味着杜注一尊局面的终被打破。此后,南朝据贾、服难杜者当不在少数。《南史·儒林·王元规传》云:“自梁代诸儒相传为《左氏》学者,皆以贾逵、服虔之义难驳杜预,凡一百八十条。”张冲所撰《春秋义略》中有“异于杜氏七十余事”,服注的影响及对杜注的冲击由此可见。与此同时,执杜者如王元规则进一步深研杜注,为之“引证通析,使无复疑滞”。因此,服注在南朝较大范围内的传播对其《左传》学研究产生了双向影响:既促进了贾、服注在南朝的进一步流传,又促进了对杜注研究的深化与细化。而南朝服注的渐趋流行显然与迁徙经学家崔灵恩的传播密切相关。
北魏早期经学家张吾贵曾兼讲杜注,但因其好为诡说,致业不久传,影响不至很大。笔者认为,杜注《左传》在北朝的传播终至流行,亦当与迁徙经学家的输入有关。
有明确记载较早为北朝统治者传授杜注并在北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贾思伯、思同兄弟。思伯授肃宗、思同授静帝以杜氏《春秋》。贾氏兄弟为齐郡益都人,《魏书》本传云“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知其经学基础为少时奠定,故受时属刘宋的青齐地区经学风尚的影响而习杜注,虽人北朝,亦不改所习,努力向统治者输入所习南学范围之杜注《左传》。
贾氏兄弟给最高统治者讲授杜注《左传》,同样引发了北朝长期的服、杜之争。《魏书·贾思同传》云:“思同之侍讲也,国子博士辽西卫冀隆为服氏之学,上书难杜氏《春秋》六十三事。思同复驳冀隆乖错者十一条。互相是非,积成十卷。诏下国学集诸儒考之,事未竟而思同卒。卒后,魏郡姚文安、乐陵秦道静复述思同意。冀隆亦寻物故,浮阳刘休和又持冀隆说。至今未能裁正焉。”《北史,儒林-李崇祖传》云:“姚文安难服虔《左传解》七十七条,名日《驳妄》。崇祖申明服氏,名曰《释谬》。”由以上记载,知此争论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为当时儒林所罕见。争论的结果同样是各派著书立说,既促进了对服、杜注的深入研究,又促进了杜注在北朝的进一步流传。
由南北朝《左传》服、杜注的相互渗透可以看出,经学家的迁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南北朝长期形成的学术壁垒。但无论南朝还是北朝,在其固有的主流经学风尚最初受到冲击时,新学与旧学之间往往存在激烈论争,这说明双方仍拘于门户,尚不能贯综古今、融通南北。至北朝末年,南方经学家大量北迁,并将南朝经学习尚带到北朝,但这种大规模的冲击并未如此前一样在北朝士人中引起轩然***,倒是北朝本土经学家房晖远、刘焯、刘炫等自觉接受南朝学尚,初步实现了南北经学的逐渐融合。换言之,南北朝经学融合态势的逐渐形成,是南北经学长期碰撞与交流的必然结果。
二、促进了南北朝经学注疏内容之交融
因经学宗主与治经风格不同,南北朝经学注疏也各有特色。经学家带有本土特色的经学注疏多在迁徙之前已经形成,一般不会因迁徙而发生质变(元善少至江南,受北朝经学影响较少,已南化,例外),而会随迁徙以讲学、著述等形式传播、影响于异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互间经注内容之交融。如由北人南的崔灵恩在南朝即拥有一个范围较大的接受群,《南史》本传云“灵恩聚徒讲授,听者常数百人”,“都下旧儒咸称重之。助教孔佥尤好其学”,陆诩“少习崔灵恩《三礼义宗》,知南朝不少学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崔氏学说之影响。南朝经学家人北,与北方学者亦多所交流,如沈重受周武帝之请,于保定末至京师与诸儒讨论《五经》并校定钟律,又于太学开讲,听者常千余人,此类活动同样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注内容之交流。
南北朝经注多已亡佚,现存于《十三经注疏》中的佚注又经纂修者改造,非其原貌,因此该时期经注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已很难确考。诸经之中,唯《礼记》注疏尚留线索,此举以为例。
南北朝《礼记》学虽同宗郑(玄)注,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阐释上也存有差异。简单说,南人重视义理,在宗郑的同时不废王肃之说;北人解经详实,在专尊郑注、重视文字训诂的同时又好引纬书等。崔灵恩《三礼义宗》之《礼记义宗》即带有较为典型的北学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崔氏带有浓厚北学特色的《礼记义宗》对南朝经学家皇侃的《礼记义疏》影响很大。《礼记正义》中有崔氏、皇氏同者多条,《正义》常用“皇侃用崔氏说”、“皇侃用崔灵恩义”等字样标出,这说明崔、皇之间存在明显的学术继承关系。崔氏生卒年不可考,然在《南史·儒林传》及《梁书·儒林传》中皇侃(488-545)皆列于崔灵恩之后,故其年辈当后于崔,其说承崔氏当无异议。又,唐修《五经正义》时,崔氏《义宗》与皇氏《义疏》尚存,孔颖达等距崔、皇年代较近,故其说当有依据。如此说成立,皇氏对崔氏成果的吸纳即意味着南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北学的认同与吸收。
北朝治《礼记》最著者为熊安生,《礼记正义》除直接引熊氏说外,还多有熊氏与他人同解之处。统计《礼记正义》所引,其中有熊氏与明山宾、贺埸、沈重同者各一条,与庾蔚之、崔灵恩同者各三条,与皇侃同者十二条,孔颖达一般用“熊氏又解与明山宾同”、“庾氏及熊氏并云”、“熊氏、崔氏并云”、“皇氏、熊氏皆云”、“皇氏、熊氏等云”等句式标出。这意味着诸注疏内容当产生过互相影响。为弄清该问题,此将诸人前后影响之关系略考如下。
据《北史·儒林传》,熊安生“宣***元年,拜露门博士、下大夫,时年八十余。寻致仕,卒于家”。宣***元年为公元578年,则熊安生大约生于公元490-498年。庾蔚之生卒年不详,据《册府元龟》,其于宋孝武帝孝建(454-456)中为太常丞,下距熊氏生年尚有四十余年,则庾氏长于熊氏甚多;梁天监九年(510)贺埸卒,熊安生最多二十岁,是庾、贺在世时熊氏著作几乎不可能产生:天监十三年(514)崔灵恩归梁,安生年仅弱冠,崔氏在北朝当亦未见到熊氏著作;大通元年(527)明山宾卒,安生三十余岁,著作完成并传到南方的可能性也不大;大同十一年(545)皇侃卒时,熊安生五十岁左右。然皇侃一生未曾人北,其时南北交流尚少,故皇氏见到熊氏注本的可能性也很小。
通过考察,笔者认为,南朝以上诸家都不太可能见到或借鉴熊氏成果,产生诸本部分注解内容相同的最为可能的原因是,熊氏在北方见到了南人注疏并加以借鉴与吸收,从而完善了自己的著述。我们看到,诸儒之中,熊安生年寿较长,又值江陵平,南方士人北归,南朝书籍流人北方,故熊氏有机会吸纳南人成果,完善自己的著作。也就是说,代表了北朝《礼记》注疏最高成就的熊氏《义疏》在一定程度上是北学吸收南学的结果。他之所以有机会吸纳南人成果,亦与南方经学家人北有关。
与熊安生发生关系的经学家还有沈重。《北史,儒林传》云重“开皇三年卒,年八十四”,则沈重生卒年为公元500-583年,稍后于熊氏。沈重于江陵平后,曾入北讲经。熊、沈皆为南北硕学,年辈相当,二人之间当有交流。则熊氏与沈重解同之处,或为英雄相见,或为一方吸收另一方。无论哪种形式,就其实质来看,仍是经学家迁徙、南北交流增强的结果。
根据现存文献,虽然难以对南北朝经注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做出更多考察,然由史传记载及《礼记》例知,迁徙经学家确实促进了南北朝经注之间的互相借鉴与吸收,为隋唐经学融合态势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了南北朝经注文本之交流
因南北经学宗主不同、风尚殊异,又长期阻隔、较少交流,致南北朝经注文本差别较大,文本的交流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特点在崔灵恩的《集注毛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今《毛诗正义》所存崔氏《集注毛诗》主要用来校勘文字、判断文字是非。崔氏《集注》与颜师古定本同者十九,孔颖达《正义》每“定本、《集注》”并提。崔氏《集注》与定本既大同小异,其相异之处尤其值得关注。如《毛诗正义》于《魏风·汾沮洳》小序“汾沮洳,刺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句释云:“其《集注序》云‘君子俭以能勤’。案:今定本及诸本序直云‘其君’,义亦得通。”旧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此诗公路、公行、公族皆指大夫言,则《序》作‘君子’为是。”由此例可以看出,崔氏《集注》在保存旧本方面确有殊胜之处。究其原因,崔氏由北人南,得见南北诸本,故能博取慎择,择善而从。笔者认为,《集注》与定本及其他诸本不同者,可能是崔氏所见北学系统。而对这些相异之处,陆德明数称引之,可见崔氏带有北学色彩的《集注》在南朝传播较广。孔颖达则取其与定本同入《正义》,使其得以保存并进一步传播。由上例可以看出迁徙经学家为南北文本的交流与统一做出的具体贡献。
肃王与沈元用篇5
2007年2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铜梁县原县委书记马平及其妻子南岸区人民检察院原检察员沈建萍作出判决,同时追缴他们受贿的赃款。
听妻秘语,郁闷丈夫豁然开朗
马平出生在四川省石柱县,1981年8月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农业局秘书股工作。在单位,他谦虚谨慎,不怕苦小怕累,保持着高度的***治觉悟,因而深得领导和同事喜欢。很快,他便升任某区副区长。三年后,他与某纺织大学毕业的沈建萍结婚。
仕途春风得意,婚姻幸福甜蜜,马平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堪比神仙。
1999年7月的一天,时任彭水县委书记的马平去参加母校60周年校庆。聚会上,他自然是意气风发,可让他惊讶的是,自己并没成为主角――那位靠做饲料生意起家、已拥有亿万家产的同学,却成为聚会上的核心。
表面上,马平不动声色,心里却像打开了五味瓶,极不是滋味。他只是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好友看出他的郁闷,笑着开解:“这很正常。你有权,可他有钱哪。”马平不以为然。好友见此情景,给他打了个比喻:“谁要上公交车,掏出一块钱给售票员,他就能上车;可不管你对售票员怎么说你是什么官,售票员也不会让你上车,相反还可能认为你有神经病……”
好友的话,让马平哑口无言。
原以为参加校庆,见见老同学,无异于衣锦还乡,没想到被别人风光独占,自己追求了这么多年、引为骄傲的***治资本,却在财富面前贬值到连一元钱都不值的地步。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校庆结束后很久,马平仍无法平复。想想啊:自己堂堂的县委书记,每月只拿2000多元工资,人家却已经是亿万富翁;自己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在同学眼中却不如一个为人民币服务的商人。
心理大平一旦失衡,就再也无法平静。一连几天,马平都闷闷不乐。这一切,当然无法逃过妻子沈建萍的眼睛。
沈建萍在重庆市南岸区检察院工作,见惯了贪污、行贿、受贿的人,某人不过一个小小科长,短时间就得到巨大财富,她心里是那样羡慕。虽然经办的案子很多,可时间长了,她也就对贪腐案子的警示作用视而不见了。一直以来,她都在劝马平要珍惜手里的权力,把权化成钱,以免过期作废。马平却总是坚持原则,认为那样做会让自己落入犯罪深渊。有几次,两人甚至还为此吵架。
经过这次同学聚会,沈建萍看出马平态度有所松动。
那天晚上,马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沈建萍也一直没睡,听着马平叹气,心里更不是滋味,她一翻身坐了起来,说:“睡不着了?我觉得你同学说得对,你这个官哪,就是不值一元公交车票钱。”
马平也坐起来,打开台灯,愣愣地看着妻子。沈建萍接着说,“你不是要清廉吗?可你要记住,权力是有保质期的,保质期一过,你就等着受穷吧。”
“你懂什么?”看到妻子也这样瞧不起自己,马平火了,“我傻呀?钱是好东西我不知道?每天大笔的钱从我手里过,我不喜欢?我能动吗?我敢动吗?这得付出我近20年努力所得来的一切!”
“你真的就是傻,”沈建萍笑了,“我是干什么的?贪官是鼠,我们检察官就是猫。你要明白,以抓老鼠为业的猫现在是你老婆啊!要是你真开窍的话,有我在,还怕你不能知己知彼,体现人生价值?”
妻子的这番话,让马平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此,“家庭受贿速成班”就正式开班了。
没动心之前,一切看上去似乎都不可能。但只要破了一个小洞,机会就马上向他招手。
2000年8月的一天晚上,马平的手机响了,是李林兵打来的。
李林兵以前是重庆一家媒体记者,1996年在采访时与时任黔江县委副书记的马平相识,后来重庆丽强房地产公司老板吴东强看中了李林兵,聘请他去当了副总。李林兵在电话中对马平说,有一个大老板,得知马平是个耿直的人,很想结识。得知这个电话内容,沈建萍兴奋不已,示意马平立即答应下来。
很快,李林兵将马平介绍给了吴东强。双方各怀心思,当然是越走越近,交往越来越火热。逢年过节,吴东强少不了要过来走动,双方没事儿时也经常在一起吃饭打牌,好得如同亲兄弟。
一次偶然机会,沈建萍得知丽强公司开发的某大厦正在销售,她马上动开了心思,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和马平商量,想在那里买套房子。
“你在单位不是有住房吗?”听了沈建萍的话,马平很是困惑,“再说了,要买房子为什么要在丽强公司买?”
“你真是呆子啊!”马平的问话让沈建萍又好气又好笑,“吴东强的钱是花不完了,非要认识你?他这样做还不是想巴结你?在他那买房,他肯定给我们优惠!”
马平这才明白过来。不过,第一次做这样的事,他还是有些不安。考虑了几天,他才在一次聚会上,漫不经心地向吴东强表达了购房意愿。正如沈建萍分析的那样,吴东强十分热情:“这点小事,你不用管了,咱自己家的事,还不就是一句话?” 很快,吴东强就将一个双套户型推荐给他们,还特意将原本340多平方米的面积按280平方米计算,单价也只定为1050元。签订合同后,马平夫妻当天就支付了15.4273万***付款,余下的14万元约定用按揭款支付。
交了首付款后,沈建萍心里还是不舒服:“这房子价钱怎么这么贵呀?我们存了一辈子的钱都用完了!不行,还得让他们再优惠!”
马平觉得有些为难:“人家的公司又没在我的那个地盘上,人家已经给那么大优惠了,怎么好再提要求呢?”
沈建萍却坚持己见:“提不提是我们的事,给不给是他们的事!不就是一句话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听我的没错!”
2001年2月的一天,当再和吴东强一起吃饭时,沈建萍便故作忧愁,表示自己现在就像个房奴,如果是在县里买房,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了。
这话里的意思,吴东强自然明白,他当即表示未付的14万元不用交了,算是赠给书记大人的小礼物。吴东强一番聪明的表白,让马平夫妇相视会心一笑……随后,沈建萍便得到丽强公司开具的房子全款发票。
通过这件事,马平进一步确认妻子真是一个好培训师。
缜密敛财,妻子点拨出其不意
开了头,一切也就顺了。在沈建萍指导下,马平迅速度过了受贿不适应期。之后再谈起权钱交易,他完全泰然处之了。
2001年3月,马平夫妇获悉丽强公司又开发了商业大楼,便向李林兵提出想购买商铺的意向。对这样的要求,吴东强当然爽快同意给其优惠。当时
商铺市场单价都在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但吴东强却以每平方米1万元将商铺卖给马平。
出具买卖手续时,马平想以沈建萍的名义认购。沈建萍坚决不同意,点了下马平的额头:“落到咱俩任何一个人的名下,都会树大招风,只能落在孩子身上。”
马平听了,不由得连连点头,觉得妻子想得就是缜密。
于是,马平夫妇以女儿名义,仅用27万多元就买到了别人要花54万多元才能买到的两间商铺。合同签好后,他们向丽强公司支付了24万元,对尚欠的3万多元打了欠条。
尝到了甜头,马平夫妇就此一发不可收。
10月,丽强公司开发丽强广场,他们要购买广场门面,并支付定金25万元。
2002年8月,广场开盘预售。马平夫妇得知丽强公司将自己先前选择的门面售给了某家银行后很不高兴。吴东强怕失去马平这个关系,特地将面积为98.55平方米、每平方米市场价为2万元的一间门面以每平方米5000元的低价卖给马平夫妇作为补偿,并欲将另一间门面免费送给他们。
听说吴东强要送门面给自己,马平心中的怨气一下子散了。
这样的便宜,沈建萍却不想占。作为检察官,她知道这样的事属于怎样的性质,当然极力反对:“买卖就是买卖,收个铺面,性质就严重了。”
“说得对,”马平不由得不敬畏妻子,“咱们要堂堂正正地买铺面。”
最后,他们还是按超低价付款,“名正言顺”地买下了两个铺面。
怎样才能低风险高产出?如何无风险获得最大利益?这些都成了沈建萍与马平日常研究的主题。沈建萍的每个建议让人感到出其不意,马平不禁佩服夫人有才,庆幸自己找到贤内助。
这年国庆放假期间,马平在与吴东强等人吃饭时,沈建萍又故伎重演,说经济压力很大,想把用某大厦那套房子贷的按揭款开成丽强广场门面的房款。
沈建萍心里清楚:某大厦那套住宅有全额发票,证明房款已交齐;而自己接受吴东强的赠送,账上就必将有所反映,若纪检部门侦查就麻烦了;如果将某大厦的那笔银行按揭款用作支付丽强广场的门面房款,则表明丽强广场的门面买卖合理合法!
对于这个建议,吴东强自然满口应承。
与商界人士往来密切的同时,在沈建萍指导下,马平开始实施两条腿走路策略,在卖***面拓展新的敛财之道。
2003年3月的一天,铜梁县委某部副部长王某特地约请马平到温泉度假村吃饭。席间,王某表示希望能到一个比较好的部门任职,并暗示事成后将会表示感谢。马平没表态,仅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4月,适逢县某局局长外调,马平便在主持县委书记办公会和县委***会时,讨论通过了王某任该局***组书记、局长的方案。6月,王某被正式任命为该局局长。
转眼临近2004年春节,重庆市纪检部门加强春节期间反腐工作的重要会议应时而开。回到家,沈建萍特地严肃告诫马平:“春节期间,无论谁送礼都不能要。我们不能往***口上闯,不能因小失大!”
这年春节,当王某准备了5000美元及两瓶名牌酒送到马平家时,马平严词拒绝了。
“这点钱是真心感谢你的,是我们兄弟问的情谊……”王某一脸真诚,“如果你不收,我真的就伤心了。”
“马平对你们局里的工作的确很支持,”沈建萍在一旁发话了,“可是没有相关文件,你们局里的福利跟他这个县委书记有什么关系呀?”
“文件?福利?”王某心里马上明白过来,客套了一阵,带着礼物走了。
春节过后,王某带着《重庆市关于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决定》等三个文件的复印件及8000元现金来到马平家:“春节拜年礼物你不收,这个奖励你得拿着!”
马平看了看文件,说:“按理说我不该得,但有文件呢,也可以收。”说着,他把钱轻轻放在桌面上……
从2004年3月到2006年春节前,王某先后近20次以这种方式给马平送了近13万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马平还当了一回“巾帼英雄”:那次,王某在给马平发“奖金”时,随钱装在一起的奖励性文件居然是《关于表彰全国“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的决定》的文件复印件……
立案侦查,铜墙防线照样溃败
2003年6月,为巴结马平,吴东强决定以每平方米2万元的价格返购他先前以每平方米1万元购得的两间商铺。得知这个消息,沈建萍只是微微摇头,认为只返购他们一家的商铺不妥当。
“真搞不懂这两口子!白送钱给他们,还这么多事!”回到公司,吴东强很生气,“要我多返购几家,我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呀?”
“这事简单,”李林兵马上建议,“我们弄些假的返购合同不就行了?”
吴东强不由得笑了。事后,他主动将马平夫妇请到公司,拿出近20份公司与其他业主签订的返购协议。看到这些,沈建萍爽快地签了返购,并复印了几份别人的返购合同,以作备案。
7月,丽强公司将54.68万元返购款划到沈建萍账户。这样,马平夫妇又轻易地从中得到了27万多元的好处。
商人始终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吴东强当然不会白白送出大把金钱。
早在2003年年初,得知铜梁县有水泥项目可投资,吴东强就给马平打电话,表示对这一项目感兴趣。马平理所当然地拿出县委书记的派头,一口答应帮忙。
之后,马平便为丽强公司在铜梁县的水泥项目大开“绿灯”。其中,他积极安排县***府有关领导到市国土局办理水泥项目的用地手续,使得丽强公司在900万元规费和土地出让金分文未付的情况下,违规获得4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证。
没多久,铜梁县违法征地之事受到中央电视台关注。重庆市纪委、市国土局联合调查组也介入调查,发现水泥公司项目的违法占地情况尤为突出。
得知纪检部门正在调查自己,马平回家与沈建萍大吵一架:“这么重要的情报,你居然连一点消息没听说!如果不提高警惕继续这样玩下去的话,只有死路一条!”
吵过之后,马平夫妇很快又拧成了一股绳。马平的脸色很难看,有些六神无主,说:“我想起来很害怕,不知道王××会不会出卖我?”
“你对王××不薄,他也许不会出卖你。”沈建萍胸有成竹地分析,“其实,最怕的是我们与丽强公司之间的事情!”
沈建萍认为,应该将从丽强公司返购商铺中多得的那27万多元退回丽强公司,同时建议马平主动去市纪委汇报自己的问题,就说这事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妻子自作主张主的,这样就化险为夷了。
听了妻子的话,马平犹如醍醐灌顶,连夸妻子厉害!
第二天,马平便主动到市纪委汇报,说明在丽强公司购买商铺之事是妻子所为,他本人并不知情,并表示将尽快处理好此事。
之后,夫妻俩又找到李林兵和吴东强,商量如何把返购的事情抹过去。
他们研究决定,重新签订每平方米1万元的返购合同,撕毁先前那份每平方米2万元的返购合同;马平夫妇多得的那27万元签作租金9万元,另18万元变更为沈建萍向丽强公司借款。商量好后,他们便依计划分头行事……
2004年3月2日,沈建萍如约将那18万元退给了丽强公司。“办妥”后,马平便连忙向市纪委汇报,说妻子沈建萍所买商铺已经退还给了丽强公司。
解决了返购问题,沈建萍担心丽强广场那个每平方米5000元的门面价格太低会被纪检部门查到,便再次找到吴东强和李林兵,要求补签一份共同投资协议,时间提前到丽强广场动工之前,以证明低价的合理性。
得到吴东强同意后,丽强公司便与沈建萍签了一份将时间提前为2001年8月11日的“共同投资建设丽强广场(商业用房)协议书”,以此掩盖其以明显低价购买丽强广场门面收受贿赂的事实。
当将这些自己发现的、可能存在隐患的问题一一解决后,马平夫妇自以为万事大吉。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006年8月7日,重庆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马平、沈建萍受贿案立案侦查。
办案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由于沈建萍精于防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突破口。最后,在沈建萍与丽强公司所精心炮制的协议书与门面买卖合同上找到了突破口:其公章印纹不是落款时间2001年8月11日形成,明显晚于其落款时问……至此,马平夫妇铜墙般的反侦查防线被打开缺口。
2007年2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马平犯,有期徒刑13年;沈建萍犯,有期徒刑5年;追缴他们受贿所得200多万元。
肃王与沈元用篇6
论文摘要:文溯阁《四库全书》,由于历史的原因,1966年收藏于甘肃省。该文初步探讨甘肃保存这部文化典籍的理由。
2005年7月8日,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这座明清建筑风格的藏书楼,建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之滨的白塔山九州台。这个由2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年事业经费300多万元的藏书馆,是甘肃省专门为珍贵文化典籍文溯阁《四库全书》修建的藏书楼,是全国第一个《四库全书》保护管理专业机构。与此同时,“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于藏书楼落成之日挂牌,同日召开,这标志着甘肃省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收藏保护,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必将使甘肃在《四库全书》收藏保护、科学管理、学术研究及合理利用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集古代文化经典之大成,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建立四库全书馆,由乾隆第六子永瑢统领,纪昀(晓岚)任总编纂官,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编纂《四库全书》。这部穷纪昀毕生精力的典籍可谓是超级文化大典,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
《四库全书》修成后,正本七份(另有底本一份,原藏翰林院,后经英法联***和八国联***两次战祸,或被焚,或散佚,部分藏于外国***书馆中)。先编写四个抄本,分藏于北京文渊阁(现存台北)、圆明园文源阁(1860年被英法联***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焚毁)、热河行宫文津歌(现藏北京***书馆)、丰田陪都文溯阁(1966年10月保存于甘肃省榆中县,现存白塔山九州台),以上总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即杭州西湖文澜阁(现存浙江省***书馆)、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上称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其中文宗阁、文汇阁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文澜阁虽有散佚,但经抄本基本补全。文渊、文津、文溯三部保存至今。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难窥及,之后又迭经战乱,屡遭焚难,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已不复存世,这就使得幸存的《四库全书》弥足珍贵。
文溯阁《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二十八日,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继文渊阁本之后,第二部修完的《四库全书》。全书共计3477种,6144函,36315册,79897卷。[1]此书从1948年11月起,收藏于辽宁省***书馆。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同前苏联关系恶化,为了确保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安全,1966年10月文化部决定《四库全书》从沈阳故宫文溯阁拨交甘肃保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辽宁省有关方面向甘肃省表示,希望文溯阁《四库全书》回迁辽宁。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认为文溯阁《四库全书》收藏甘肃有以下的几点理由:
1.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保存我们民族的书籍。
《四库全书》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伟大丛书典籍,是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经典之大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象征,祖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我们民族的书籍,不存在归属哪个省的问题,而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所有。北大中文系教授李佳浩认为,《四库全书》是属于国家的文物,既然两个省份都在中国,其实没有必要非得争夺《四库全书》的管理权。
2.布局合理。
我国幅员辽阔,四部《四库全书》分别收藏于祖国的东西南北,从布局上来说是很合理的。海峡之外的台湾省台北市一部,作为我国的文化***治中心的首都北京一部,南方的杭州一部,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省会兰州,位于中国版***中心,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收藏一部,其布局是非常合理的。
甘肃,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仰韶、马家窑、齐家、辛店和大地湾文化,共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象征。甘肃,素有“羲皇故里,河岳根源”之称,文化根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天水已经建立中华祭祖基地,一年四季到伏羲庙寻根问祖的游子络绎不绝,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甘肃,素有“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除了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和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外,还拥有40多处价值较高的中小石窟。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以其恢弘、博大和所具有的文化品位和无限魅力,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古道在东西方经贸交流中,同时也进行着文化传播与融合。
3.甘肃的气候干燥,非常适合存放。
甘肃气候干燥凉爽,远胜于人工的保护环境,对延长文物寿命非常有利。《四库全书》1966年运来时有不少霉点,经过在甘肃38年的精心保管,残存的霉点多已消失。所以,《四库全书》的着眼点要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存放在适合存放的地方,以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而不单是简单的归属问题。
30多年来,甘肃省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专库,配置设备,及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受了十年***的严峻考验,确保了这部文化宝典的绝对安全。并且在兰州黄河岸畔北山九州台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今后西部大开发、甘肃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更能够保护好这部文化宝典。
4.文溯阁《四库全书》是文化部挑拨到甘肃的。
当初,国家文化部为了更好地保管《四库全书》,***亲自批示,把《四库全书》从辽宁调拨到甘肃。按照《文物法》的有关规定,调拨文物是不能归还的。既然《四库全书》由于历史原因已经留在甘肃,那么辽宁方面就应该尊重这一历史变迁。至于说为了遵从历史的原貌把文物运回沈阳,也要具体分析,如果沈阳的保存条件比较好,能够两者兼顾当然更好,不然的话还是应当保存在甘肃。甘肃省文物局有关人员认为,关于《四库全书》是否应该回家这个问题,最后还应该由国家文化部进行协调,“不过甘肃已经保管了近40年,甘肃现在就是《四库全书》的家。”
总之,甘肃完全有能力作好《四库全书》保存工作,将来仍会对《四库全书》的研究保存做出贡献的。
注释:
[1]据2001年6月,甘肃省***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清点册”统计。
参考文献:
肃王与沈元用篇7
声强和频率对发声稳定性的影响 魏春生,王薇,李厚勇,Wei Chunsheng,Wang Wei,Li Houyong
<听力学>杂志介绍 王荣光
耳声发射对侧抑制效应的频率特异性研究 王洪田,钟乃川,Wang Hongtian,Zhong Naichuan
颞骨骨折面瘫及听力损失处理的探讨 方耀云,杨伟炎,吴涛,Fang Yaoyun,Yang Weiyan,Wu Tao
不同年龄段豚鼠螺旋蜗轴动脉的超微结构比较 乔莉,王锦玲,邱建华,刘顺利
成人嗓音的计算机测试及定量分析 张志明,宋辉,柴亮,杨式麟
耳蜗电极的制作 廖艳玉,陈钊
传导性聋患者在不同噪声竞争下的言语测听 曹永茂,银力,杨强,马哲兰
粟粒性肺结核误诊为喉炎一例 林建云,杜曾庆,姜莲英
复发或残留胆脂瘤的手术*** 赵守琴,赵春莉,汪文正,郭继周
致构音障碍的腭扁桃体畸形一例 李朝晖
聋儿语音的声学参数分析 郭宇正,林金森,张正国,刘洁芬,吴立平,宋晓华
卡铂引起的毛细胞四种酶的活性改变 丁大连,郑向阳,王坚,孙伟,孙虹,Richard J.Salvi
白噪声掩蔽效应的临床应用 汤建国,雷云秋,Tang Jianguo,Lei Yunqiu
间接显微喉动态镜手术 刘吉祥,杨宝琦,顾立德,Liu Jixiang,Yang Baoqi,Gu Lide
声带息肉的二种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赵宁***,刘桂英,许时晖
一种儿童嗓音言语矫治的计算机技术 黄昭鸣,张燕,李伟,黄鹤年
以声嘶为主要症状的气管内水蛭三例 隋***,汤勇,明澄
对部分声光配景测听仪的改装 戴天飞,李云滔,戴淑娟,刘燕
Alport综合征 王轶,王直中,曹克利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理免***学新进展 杨长青,黄维国,姜鸿彦
联合径路鼓室成形术***慢性化脓性中耳***突炎 颜炜,邱树艳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学***简介(1) 夏正毅,李滨,孙爱华,刘剑锋
正常新生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廖华,吴展元,周涛,陶泽璋,黄治物
声带良性增生性疾病的元音语***分析 徐洁洁,卜行宽,杨道淳,方圆,陆玲
豚鼠耳蜗微血管SP受体阳性结构的观察 乔莉,王锦玲,邱建华,刘顺利
单剂量庆大霉素对听神经传导阻滞作用的研究 金晓杰,沈香然,周梁,赵纪余,金西铭,皇甫慕三
外耳道胆脂瘤(附10例报告) 李金霞,孙晨薇
气管食管壁组织瓣法发音重建术32例报告 沈志森,龚晓放,李彩云,Sheng Zhisen,Gong Xiaofang,Li Caiyun
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蔡艺
耳蜗内电位对听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 胡宁,姜伟,汪磊,Hu Ning,Jiang Wei,Wang Lei
ILIB***突发性聋的临床观察 彭德嘉,雷汉飞
新生儿听行为侧听与刺激声类型关系的研究 池君,陶泽璋,吴展元,周涛
鼓岬电刺激试验对耳蜗植入者言语康复的预测 梁凤和,韩德民,赵啸天,陈雪清
两种纯音气导测试环境的比较 周金梅,倪志立
***突气化程度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预后 刘春青,陈佩音,庞如华,Liu Chunqing,Cheng Peiyin,Pang Ruhua
声带息肉及小结的电声门***分析 王建设,张全忠,Wang Jianshe,Zhang Quanzhong
利多卡因***突发性耳聋(附212例临床分析) 汪晓雷,管沛,马莉,顾明凡,郁琪,黄志俊,钱茂华,胡松群,周其炽
三个预选公式在聋儿助听器验配中的效果评价 李炬,胡岢,陈振声,Li Ju,Hu Ke,Cheng zhensheng
豚鼠颞叶和额叶损害后听觉中潜伏期反应 胡艾君,包仕尧,赵合庆,Hu Aijun,Bao Shiyao,Zhao Heqing
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样变纤维喉镜下手术后疗效分析 李湘平,刘晓晖,江肃萍,林宗玉,李苏卫
听觉电生理动物实验平台组合 郭梦和,黄以乐
Klinefelter综合征并神经性耳聋一例 张铁松,林建云,赵生全
从神经电生理的研究探讨耳鸣的发病机制 梁勇,钟乃川
喉发声功能的检查 杨式麟
12例分泌性中耳炎误诊原因分析 刘艳慧,李芳,布容霞
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声场听阈测试结果分析 钱宇虹,解飞,黄以乐
微波***耳鸣的疗效观察 王利一,宋海涛,杨弋,王秀梅,周金梅,黄魏宁
外耳道间断加压对豚鼠耳蜗外侧壁心钠素表达的影响 徐志勇,刘兆华
鼓室导抗***对儿童鼓室积液的诊断价值 毛明荣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与超高频纯音听阈的关系 胡宁,姜伟,郭宏光,汪磊
高刺激率ABR对脑通***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评估 宋江顺,李湘平,李苏卫,江肃萍
ATP对噪声暴露豚鼠耳蜗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沈静,汤浩,章晓芳,张合,张铁民,宋玉梅
自身免***病患者的听力调查 倪道凤,蒋明,李五一,徐春晓,赵翠霞,李奉荣
心钠素免***反应物质在豚鼠耳蜗Corti器中的分布 陈合新,邱建华,王锦玲
杂色和白色豚鼠听反应阈及耳蜗血管纹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 钟时勋,刘兆华
谷胱苷肽***早期庆大霉素耳中毒实验观察 王建中,赵纪余
腭裂儿童ABR表现的初步研究 梁象逢,陈穗俊,区永康,吴永安,吴新中,陈健昌,陈玲
拔牙后突聋一例 钱宇虹,刘伟
听力正常青年人DPOAE听力***稳定性分析 李滨,夏正毅,顾文辉,廖青,陈旭
硬起声矫治癔病性失音的临床应用 张念祖,夏立***,田宏斌,崔勇
鼓膜按摩辅助***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何敏,张莹莹,张晓帆
眩晕患者前庭功能代偿能力与增龄的研究 宋海涛,高波,许辉杰,黄魏宁
起始压和压力变化速率对静态声顺值影响的实验观察 陈向平,陈洁,李瑾,李幼瑾,刘运章
显微喉镜手术中三种麻醉方法的选择 阮长信,詹汉章,刘秋兰,桑兴云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SP含量的测定 王瑛,刘卫红,陈俊
发声矫治在嗓音疾患中的应用 何援春,李正延
34例遗传性耳聋综合征分析 高白云,杨崇玲,薛晓红,李斐,王幼勤
培养中国自己的听力学家——中国听力学研究生项目正式开学 蒋涛,王伟强,齐映山
176例突发性聋临床分析 张玉燕,刘童***,来长荣,张伟
《今日耳鸣》介绍 王洪田,王荣光
内蒙古地区听力残疾调查 李玲香,张莉,崔晓波,李建瑞
多效胃镜胶在纤维喉镜检查及手术中的应用 刘锋,周水淼,耿丽萍,温武,郑宏良
耳蜗韧化的机制 李华斌,钟乃川
线粒体DNA突变与感音神经性聋 韩维举,韩东一,杨伟炎,姜泗长
电刺激诱发电位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作用 祝小莉,曹克利
喉发声功能检查(续5) 杨式麟
临床声学基础(4) 黄治物,吴展元,陶泽璋
言语测听评价聋幼儿助听效果分析 邹建华,邱素梅,郭在祥
208例声嘶患儿直接喉镜检查结果分析 林建云,高映勤,张铁松,汪美丽
诱发性耳声发射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选 张峥,张玉海,迟放鲁
声带注射***回顾与展望 谭蔚锋,温武
新生儿行为测听方法学的几个问题 池君,陶泽璋
水杨酸类药物耳毒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朱瑾,刘兆华
肃王与沈元用篇8
2006年,符玉梅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符玉梅的老家在湖北农村,父母为了供她上大学,已经负债2万元。为了尽快帮父母还清债务,符玉梅一拿到毕业证就四处赶招聘会,她很快应聘到一家婚庆公司做策划,每月工资2500元。
符玉梅工作尽心尽力,多次得到上司赞扬,薪水一路看涨,到2008年五一时,她的薪水已经涨到了5000,还有业绩提成,这让符玉梅感到十分自豪。
2008年十一前夕,公司来了一个贵客,这位贵宾出手十分阔绰,豪掷10万求一个新鲜好玩的婚礼策划方案。在公司贵宾室里,符玉梅见到了贵客,两人一照面,都惊喜交加地叫起来:“是你!”
贵宾竟是符玉梅的旧相识沈漫。沈漫是符玉梅的校友,两人在学校时因为社团活动打过照面,虽说没什么旧情,但此刻,两人都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亲切地攀谈起来,到了下班时间,沈漫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符玉梅送她到楼下,沈漫指了指门口那辆醒目的红色保时捷说:“怎么样?这车配得上我吧?”沈漫本来是一句玩笑话,但听在符玉梅耳里特别别扭,论起身材姿色,符玉梅比沈漫还要略胜一筹,凭什么她一跃成为白富美,自己还是***丝一枚?
符玉梅按下内心的波澜,满脸笑容道:“绝配!”
沈漫得意地笑笑,然后驾车绝尘而去,符玉梅站在原地呆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
为了沟通方案,两人经常见面。有一次,符玉梅夸沈漫的包包好看,沈漫毫不谦虚地说:“当然,LV的限量版,好几万呢。”说着又给她秀了自己的香奈尔高跟鞋和裙子。
符玉梅傻眼了,她按捺不住好奇心,问道:“沈漫,你在哪发财了呀?”
沈漫调皮地用食指撮了一个她的额头:“傻瓜,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我老公是富二代,我这点花销对他们家是毛毛雨而已。”
沈漫接着严肃地说:“玉梅,你条件比我好,你要努力的话,肯定比我还嫁得好。”
与沈漫分别后,符玉梅陷入了矛盾,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沈漫的阔绰令她从工作上得到的那点虚荣心全部消失了,她算了一笔账,目前自己的月薪5000,每月业绩提成2000左右,她省吃俭用每月存4000,一年不到5万,就算薪水每年涨10%,离一套房的首付也遥遥无期。符玉梅失眠了。
沈漫的婚礼十分成功,婚礼一结束,沈漫就跟老公飞欧洲度蜜月去了,在欧洲期间,沈漫不忘跟符玉梅分享幸福,不断发彩信秀自己在欧洲的幸福照。这一切,像一根根刺一样扎进符玉梅的心里。
蜜月一结束,沈漫就来找符玉梅,送给她一瓶兰蔻香水。沈漫的老公打理家族事业非常忙碌,沈漫便经常找符玉梅逛街玩乐,在燕莎,沈漫花了5万元买一件大衣,看得符玉梅傻了。
与沈漫处久了,符玉梅也不禁动了嫁豪门的心思,沈漫很大方地告诉她自己嫁豪门的秘方——参加嫁豪门培训班。
嫁豪门还需要培训?符玉梅闻所未闻,她好奇地冲沈漫瞪起了眼睛。
“当然,嫁豪门最关键不是相貌,而是要有豪门的贵气与风度,贵气两个字,修炼起来可是一辈子,你没听说三代富豪才能培养出贵族吗?举手投足间的贵族气质,不是几节礼仪课就能学出来的。还有就是要理解豪门,比如,有钱人吃什么,用什么,玩什么,你知道吗?你不知道怎么跟人拉近距离,谈恋爱,没有共同话题怎么谈?”
沈漫一番话,让符玉梅大开眼界,“好,我要学!”符玉梅像是抓住了大海上的最后一根浮木,死死握住沈漫的手说道。
“学?说得轻巧,一个月花学费就1万,你——舍得吗?”
1万元,可是符玉梅一个半月的工资,她确实退缩了,但仅仅是几秒钟,她把心一横,说:“舍得!”
二
嫁豪门培训班,对外称是女子礼仪培训班,沈漫称自己就是这个培训班毕业的。培训老师叫曾可,虽然年愈四十,但风华不减,让学员们兴奋的是,曾可就是典型的励志代表,她出身普通,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外企,在一次酒会上结识了富豪老公。如今,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太太生活,住着大别墅,有保姆伺候。
有了曾可和沈漫的成功案例,符玉梅坚信自己找到了通往豪门的捷径。第一堂课,曾可笑着对她说:“符玉梅,你的名字就没取好,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还象征着一个人的出身与过去,符玉梅,一听就是农村丫头,土里土气,我给你改个名字,符子瑄,这名字有小康之家的殷实之感,还有那么一点典雅的书卷味儿——农民伯伯肯定起不出来。”
符玉梅听得心服口服。接着,曾可又给其他几个学员改了名字,王秀竹改成王馨竹,崔艺芳改成崔漪芳,刘燕改成刘一燕,虽说只是稍改一下,但意境品味全变了,课后,曾可主动透露,她过去的名字叫曾艳芬,众人一听,顿时笑趴。
一个月1万元的学费不是白交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是物有所值,一个月里,符玉梅学到了不少知识,在曾可的高标准严要求下,符玉梅坐姿步态都大有改观,行走的风景比T台上的模特都要美妙。符玉梅还学会了化妆造型和色彩搭配原理,衣服还是以前的衣服,但有了专业知识的指导,巧妙一搭,立刻化腐朽为神奇,连符玉梅自己都难以置信,原来穿衣服还有这么多学问。更让她惊叹的是化妆和发型对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在曾可的化妆术下,符玉梅本来的俏丽五官更加立体生动,光彩照人,望着镜中的自己,符玉梅兴奋得一把抱住了曾可,感激涕零地对曾可说:“曾姐,你是我的贵人,我将来若嫁了豪门,一定不忘你的调教之恩。”
曾可笑盈盈地说:“嫁豪门,哪有说的那么容易,你以为会化妆会穿衣就能钓住金龟婿?NO,NO!还差得远。”
曾可收住笑容,严肃地对学员们说:“接下来你们要做的就是换行头!”
曾可用一节课的时间为学员们介绍了各一线品牌的产品特色,为了让学员们感受一线大牌的魅力,她特意带来了一堆奢侈品,有LV包包,香奈儿套装和礼服,prada的高跟鞋,林林总总几十件,曾可先让符玉梅做示范,当符玉梅从换衣间走出来时,学员们看得眼都直了,符玉梅像换了个人似地,不仅美丽动人,还贵气逼人,俨然一个富家千金。
曾可不失时机地说:“气场不够,衣服来凑,名牌一加身,气质就上升。”
但当曾可将这些衣服的价格告诉大家时,全体学员都沮丧了。
曾可说:“嫁人如同做生意,没有空手套白狼的事,赚大钱必须大投入,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我当年为了改变命运,曾举债十几万为自己改头换面,没身好行头怎么进得了大场面?”
曾可接着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处心积虑嫁豪门的往事,符玉梅听得热血沸腾。一下课,就去取钱续了2个月学费。
第二天,符玉梅请求曾可陪她去燕莎购物,曾可尽职地帮她挑了一套香奈儿的裙子和高跟鞋,花了1万多元钱,符玉梅居然一点也不觉得心疼,店员谄媚的言辞,刻意迎合的笑容,羡慕的眼神,让符玉梅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香奈尔的高跟鞋踩在金碧辉煌的商场,符玉梅有种步入上流社会的幻觉,拽在手上的购物小票,如同一张豪门入场券。
三
不止是符玉梅,所有学员都续了学费,而且,也纷纷购买了奢侈品行头。符玉梅这身新行头还没穿热,曾可的冷水就浇过来了:“香奈儿的裙子配淘宝包,简直是个十不全。”曾可的说教极有说服力:“年轻时对自己狠一点,将来的生活才会顺一点。”“自己收拾得像棵白菜,只有等着菜农来收购。”“没点攀高枝的心气,只有做麻雀的命。”“婚姻也是一桩生意,投资决定收益。”
符玉梅被彻底洗脑了,在奢侈品柜台前,她一掷千金,辛苦攒下的几万元积蓄一天就没了。为了改头换面,符玉梅只好向沈漫借钱,而沈漫却说老公生意出了问题,资金链断烈,正在为筹钱发愁呢。符玉梅想到了亲戚中唯一的有钱人——在深圳做服装生意的表姐。表姐很爽快,一口答应借给沈漫1万元。这1万一个月就花没了,她只好挨个打电话问同学借钱,同学们知道她在婚庆公司做得不错,很放心的把钱借给她,符玉梅轻松地借到了5万元。
元旦前夕,曾可拿着一摞门票走进课堂,兴高采烈地宣布,元旦将有一个高档酒会,里面有大批钻石王老五,酒会售门票,对外3000元一张,她通过关系1000元一张,机会难得,赶紧抢购。
班上所有学员都买了门票,曾可也很仗义,出钱为大家租来了漂亮的晚礼服。
酒会上,符玉梅玩得很尽兴,好几个男士主动请他跳舞,礼貌周到的绅士风度让她难忘,虽然曲终人散后,那几位绅士再也没有联系她,但她依旧感到满足,她相信,只有频频出席酒会,总会撞上她的Mr right。
然而,参加酒会的成本也是相当高昂的,入场券至少1000,为了应付各种高端场合,符玉梅不得频频置装,几个月下来,衣柜里已经有了好几套一线品牌的衣服,LV包包也买了两三个,护肤品和化妆品更是应有尽有,看着这些,她感到满足,同时隐隐不安,都是债呀,她已经欠了6万元债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她已经没法接受地摊上的衣服和打折的鞋袜了,对于曾可为她们构建的“上流社会”她痴迷不已,她盲目固执地认为,这是通往幸福的最佳途径。
四
2009年春节,符玉梅没有回家,留在北京过年,正好有同学打电话叫她参加聚会,当符玉梅一身名牌举止优雅地出现在聚会上,引起了大家的惊叹,同时也令几个借过钱给她的同学感到隐隐不快。
聚会还没结束,那几个同学就向符玉梅催债,一个说:“你一身名牌,肯定也不缺钱,我们可是指着这几个钱吃饭呢。”
一个说:“你都攀高枝了,还欠我们这几个小钱不还,也好意思?”
话越说越难听,符玉梅感觉头都要炸了,但她的钱包里,只剩几百元了,来参加聚会前,她本来打算再跟同学开口借几千,哪知道搞成了这个局面。
符玉梅只得低声下气跟同学解释,请求她们宽限她几个月,费了好大一番口舌才把同学哄走。
在通往豪门这条路上,符玉梅第一次感到筋疲力尽,身上的香奈尔像是一个巨大的嘲讽。寒风一吹,她忍不住流下泪来。
当她挤着地铁回到家里,发现门上已被贴了催债条。第二天一早,房东就敲开了她的房门,声称再不交房租就赶人。她已经欠了三个月房租了,
屋外正飘着大雪,天寒地冻,符玉梅“哇”的一声哭了,她用手机拨通家里的电话,她的哭泣让父母惊吓不已,挂断电话,父母赶紧给她打了5000元钱。
正月初八,曾可打电话约学员喝咖啡聊天,咖啡喝完,符玉梅刚冷下来的豪门心又被吊了起来。她又向父母要了5000元,然而,就在不久后的一次课上,一群满脸凶相的人冲进了课堂,揪住一个学员,让她赶紧偿还20万的高利贷,否则立刻废了她。平日里淡定优雅的曾可吓得浑身乱颤,其他学员个个花容失色,最后,还是符玉梅躲到卫生间里报了警。
原来,这名学员为了购买大牌包包和衣服,在借光了所有亲戚好友之后,不得不向高利贷伸手。她想,凭着自己的外形和曾可的引路,一年内就可能钓到金龟婿,为自己偿还债务。年轻无知的她不知道高利贷的利害,她其实只借了8万元高利贷,才不到一年,就滚到了20万,为了躲债,她如同惊弓之鸟,四处躲藏。
警方调查清楚后,勒令曾可关闭了培训班,并处以罚款作为警戒。二十几个学员,人人举债,最少的都借了5万元。学员们不由得互相抱头痛哭。
令符玉梅郁闷的是,沈漫哪里是这个班毕业的,她本身就是富二代,她的婚姻不过是门当户对,而且,她还是这个培训班的业务员,拉一个学员能拿学费的40%作为提成,班里的好几个学员都是沈漫介绍来的。当符玉梅打电话质问沈漫时,沈漫的号码已经成为空号。
符玉梅绝望之时,远在深圳的表姐打来电话,邀请她到深圳发展,表姐的服装生意越做越大,名下资产上千万,她的励志故事还上了报纸。
肃王与沈元用篇9
早识风雅
最晚在1920年代后期,20多岁的张学良已致力于收藏书画,且成果相当可观。据著名鉴藏家张伯驹《春游琐谈》说,曾有一册张氏书画的油印本目录,记载这批藏品有241种,633件之多。其中的煊赫名迹有王献之《舍内帖》、小李将***《海市***》、董源《山水卷》、郭熙《寒林***》、宋徽宗《敕书》、米元章《云山***》,以及元明清诸大家如赵松雪、钱舜举、吴仲圭、王叔明、文征明、沈周、唐伯虎、仇英、四王吴恽、石涛、之品俱备。
在王世襄的记忆中,民国初期,朱启钤曾搜集一批宋代至清代的缂丝、刺绣,大约200件,曾――著录入《存素堂丝绣录》,后来也以20万元售予张学良,张氏将其存在东北边业银行内。
身为文物鉴赏专家、同时也是张学良家教老师的金梁(1878-1962),在看过张学良藏品后就曾赋诗表示赞佩。诗曰:“晋墨宋像素画谱,粗文细沈压明清。”所谓“晋墨”、“宋***”云云是指东晋王献之墨迹、北宋米南宫《雪山***卷》、元人郭天锡山水等作品;“粗文细沈”则指明代吴门画派翘楚文征明、沈周二人的标准画风。
开基立业
相较于“存莫之夺,殁则以殉”的收藏者,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学良显然更了解文物的价值。为此,他延聘了金梁到东北去筹设沈阳博物馆。金梁是驻防杭州的旗人凤瑞将***之子,满洲正白旗人,姓瓜尔佳,字息侯,号小肃、瓜圃老人。汉姓关,名介之。1901年举人,1904年进士,1908年曾奉命典守沈阳故宫文物。作为学者、鉴赏家的金梁,以编辑《盛京故宫书画录》,1922年前后同罗振玉等人一同抢救明、清两代各种奏折、***机处稿件、皇帝朱批档、殿试大卷、各国使节来文、圣旨等史学价值极高的大内档案而闻名。
1929年4月沈阳故宫正式对外开放后,张学良也领先捐赠文物。由此可见,张学良并不只沉迷于自己的收藏,他在主***期间支持了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以便观众通过参观故宫建筑和藏品增加历史文化知识,使这个前朝旧殿能真正有益于社会,并有利于故宫建筑和藏品的保存维护。这些当然也替中国未来的博物馆事业打下基础。
翰墨情缘
对艺术的热哀,开启了张学良收藏、保护文物的心愿。然而,在艺术道路上能和他一生相知相惜者,张大千是其中一位。张学良与张大千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两位虽然是身世、经历、禀赋、才能等截然不同的文武奇才,却有过一段深刻的翰墨情缘。他们缔交50多年,始终相互敬重、关怀。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社会上盛传所谓石涛的真迹大半出自一个青年之手时,张学良也为自己感到震惊。于是,他很想结识这位“今之石涛”。时至30年代初期,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被调到北平,出任国***海陆空三***副司令。翌年,张大千北游故都,寄居长安客栈。张学良听说后,便用计邀张大千到北京顺承府便饭。大千赴宴前还曾想要慎防这“鸿门宴”;但最后只不过是临出门时嘱咐过家人若逾时不回,要托人打听关照。然而,张学良同时又邀请了齐白石、周养庵、陈半丁、徐燕荪、吴镜汀、管平湖、于非暗等北平书画界名流同席,席间又不问假石涛的事,才令大千疑虑渐消。不过,他最后还是提点了张大千。据悉他对着其他客人以介绍的语气说:“这位便是仿石涛的专家,鼎鼎大名的张大千,在我的收藏中,就有好多是他的‘杰作’。”这是张大千与张学良第一次带有戏剧性的相识情景。
1976年少帅76岁。张大千从巴西回台定居,在台北市郊外双溪自建摩耶精舍,张学良与这位老朋友经常会晤。后来在张大千的提议下,张学良、张群、王新衡(上***),每月轮流在各家欢聚一次,称“三张一王四健会”。艺文界人士多戏称“转转会”。1981年2月,张大千在他的寓所宴请张学良将***及夫人赵一荻女士,作陪的有元老张群等人。宾主在共享佳肴,其乐无穷之际,张学良拿起张大千亲手书写的菜单,请他作跋落款留念。张大千欣然命笔,将宴客时间、地点、宾客姓名一一写上。张学良又把这份菜单精心装裱成手卷,并在卷子后半部分留出尺余的空白,再携回手卷请张大千过目。大千遂又在其中以写意笔法补画白菜、萝卜、菠菜相配,并作诗日:“萝生儿荠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脏神安坐清虚府,哪许羊猪踏菜园。”不仅又成就一件别开生面的作品来见证彼此的感情,也让此事永传为艺林美谈。
别时容易
肃王与沈元用篇10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人文精神 启示
中***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17-03
沈从文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独具特色的文人。他坎坷传奇的经历、边地风俗气息的浸染、“乡间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上的冲击、抉择,促使他有意避开“***治”的影响,用纯粹的文字表现出对“人”的深刻思考,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描绘剖析、对道德的批评判断。在当代人文情怀缺少的社会,他的文字荡涤着我们的思想,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代表作《边城》就是这样一部给予我们当代人启示的中篇小说。
1 人文精神
“人文”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彖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大自然的造化,“人文”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辞海》中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我们今天提到“人文”的时候,往往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精神,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后是能够坚持这种观念的一种勇气。人文精神是对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的追求,关注人的命运、尊严与价值。在本质上人文精神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秉持人文精神,表现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它的核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2 《边城》中的人文精神
分析《边城》中的人文精神,不妨从《边城》的创作说起。《边城》是怀旧之作,沈从文写的是桃花源里的故事,这个桃花源或许有过,但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经不复存在。他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所以,这位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以怀旧的形式描绘着自己的梦,这种梦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追求。
2.1向美
“美”是什么?美是一个人对某对象的一种感受,美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它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沈从文是对美无限崇尚的作家。他所追求的美是纯净的、自然的,就象大自然的甘泉,清澈明亮,让人回味无穷。《边城》是一部绘“美”的作品,它远离了“***治”的环境,完全从一个游子和文人的角度,给这里的人物、故事布置了一个“唯美”的舞台。
美之一,静穆之美。《边城》里的自然有着永恒的宁静。清山绿水、渡船、深翠细竹、桃花、紫花布衣裤……还有边地特有的那种悬挂户外的五谷蔬菜等等。在沈从文的笔下,边城仿佛是一个静止的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仍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城市的喧嚣、浮躁还没有波及到这里。
美之二, 热闹之美――边地纯朴民情风俗。作品中是这样写热闹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一个王字。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往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好事的***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多么隆重的节日呀,沈从文极尽细节之描写,仿佛这个小山城的所有子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美之三,人之美。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沈从文笔下人“美得别有一番摸样”。翠翠出场了,她头上没有值得炫耀的光环,沈从文只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巧,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是青山绿水所孕育的自然之子,天真纯洁,清新灵动,是沈从文供奉的“希腊小庙”里的女神。
本来离乡近20年,沈从文在大都市见惯了喧嚣和五光十色,但是笔尖下流淌着的这些文字:青山绿水、鼓声点点、朴实民风,莫不打动着我们的心弦。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尘世环境的嘈杂、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掩饰。这唯美的世界是一种安慰剂,家乡的这种青翠、这种鼓声让作者感到踏实和安祥;是一个避风港,小山城的和谐、和睦,无不让他找到一时甚至一生的精神歇脚石。
2.2尚善
善之一,平民百姓的重情重义。《边城》中的人物是边地乡间的普通小人物,主要是老船夫和他的家人、当地船总和他的家人,还有水手、***妓等等平民百姓。这些人物构成了沈从文作品中的边地人物群像。塑造这一群像,沈从文充满着呵护之情。在船总的身上看不到“商人”、“老板”的圆滑、世故、唯利是***;在团总的招婿事件上,没有霸道;在兄弟的“夺爱”过程看不到反目为仇;甚至这里的***妓都是重情重义之女。在这一群像中,没有“坏”人,无论什么层次的人都是那么和谐的相处,都是那么的为他人着想。正如批评家刘西谓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善之二,“爱”的咏叹。写一群重情重义的人还不够,沈从文更以“爱“为核心,讲述着这群人的爱情、友情、亲情、乡情。
爱情是这篇小说的中心情节。傩送是小说的男主角,是选择两情相悦、一贫如洗的翠翠还是官宦之女、丰厚陪嫁的团总女儿?这对于他来说并没有纠结和犹豫,而是坚定地选择前者。亲情在这篇小说中也占有一定的份量。爷爷与翠翠祖孙之间的相依为命,天保和傩送兄弟之间的公平竞歌,天保傩送与父亲之间的理解宽容,无一不让我们感觉到这种种爱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淳朴民风、真情实感、宽容之心的体现。如果读过沈从文的《八骏***》这类以都市之“爱”为主题的作品,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沈从文对边地之“爱”的追求。他是极尽讽刺之笔墨写大都市爱的扭曲、变态和虚伪,而以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文字来写边地之爱,真可谓爱之切,厌之极呀!
2.3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发***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沈从文忧虑什么呢?
忧之一,命运之忧。这是小说故事告诉我们的忧。《边城》写了一个美丽边地小城,写了一群充满爱的人。这群充满爱心的人,收获的却是无奈。老船夫无法左右孙女的婚事,只能发出“一切要来的都得来”的无奈声息,在风雨交加之夜离开人世;一夜之间,翠翠成了孤儿,而她所爱的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给她渺茫希望;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傩送的爱,意外地客死他乡,傩送背负着对哥哥的内疚,离开家乡,离开翠
翠……还有什么比失去“爱”更痛心的呢?这一群“爱人”的人物,在获取“爱”的过程中,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事件的交织中走向了悲伤。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这就是沈从文的忧患意识在作品中的浅层面的体现。
忧之二,社会之忧。这是小说深层的思想内涵,也是作者创作的真正意***。他自己说过,“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
这座偏远小城,躲不开“外界”的冲击。“我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也许我命里只许我撑个渡船。”这是傩送所讲的一句话,而边城的几个女人也围绕着傩送选择“渡船”还是“碾坊”展开了议论。
“碾坊”与“渡船”的较量,实际上是边城子民头脑中义与利的取舍。“渡船”无疑是古朴的原始的传统文化的象征,选择渡船,意味着传承、捍卫了这种传统。而“碾坊”对于这种传统却是一种异质,――地位、金钱、物质对婚姻的介入。这种异质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截然相反,惟实惟利的价值观已悄然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较量带来了无法挽救的结局:天保死了,老船夫死了,白塔倒了,傩送出走了。“异质”的介入是可怕的!
沈从文就以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是他所不能认同和接受的。他以“向美”、“尚善”的情怀为我们构筑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是无奈的。惟实惟利的人生观已经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扭曲,已经带来了社会道德的坍塌――小说中的白塔倒了,就是这样一种象征意义。
因此,《边城》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苦心和严肃:“将文学当成一种宗教,自己存心当殉道者,不逃避当前社会做人的责任――不怕一切很顽固单纯努力下去。”他的责任就是重建民族品格,他希冀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的、健康的生命形式作为参照,用向善和向美的文学理想来探求“人的重造”这一过于沉重的题旨。他就象翠翠在渡口寂寞、执着地等待那份爱情一样,也寂寞、执着地憧憬着民族的美好未来。钱谷融说:“文学艺术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读罢《边城》,沈从文热切深厚的“向美”、“尚善”的精神和他的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后人钦佩。
3 《边城》中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人的启示
观照当下,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这种多元的社会特点,必然带来人们思想上的冲击,心灵上的挣扎。沈从文的不朽之作或许是拯救我们当代人的一碗心灵鸡汤,会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我们要敬畏“美”
在沈从文的眼中,他心目中的美就是干净、纯洁。而我们这个社会的“美”太多了,令人眼花缭乱。然而,物极必反,“美”变得庸俗和凌乱。对任何人或物都可以标注成自由美、凌乱美、嘈杂美……虽然对“美”的看法,我们不能整齐划一,但是眼花缭乱的“美”的背后是缺乏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是一种扭曲了的、过度放大了的、没有标准的审美观。
自然山水是美的,但是有的商家建一个小区,修一座假山,修一条小水沟,就可以打出“依山傍水”的广告;电视节目应该是传播美的,但是这个娱乐的时代,当一个又一个选秀节目跌破我们传统思维的眼镜的时候,我们发现身边的年轻人的审美观悄然发生了变化,“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是滥用“美”的典型,是利益至上、物质至上的审美观。我们并不是说谈“美“就不能谈利益和物质,而是当利益和物质成为评判美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时,“美”就不再是“美”,而是一种交易,成为了一个商品。遗憾的是,我们当下,这种“美”的追逐似乎成为了一种风气,一种趋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分男女,不论老少,每一个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会有着强烈的好感,但是带着功利性的追求“美”,往往会让我们失去美的本质。在审美观念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应该敬畏“美”。
敬畏是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有了敬畏,我们对美的评判就不会随意;有了敬畏,我们就会有思考,有选择;有了敬畏,我们就会执着于生活、工作、学习本身的乐趣,孜孜以求,愉快进取。
敬畏美,是对自我生活、对人生的负责;敬畏美,是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负责。
启示二,我们要坚持以“善”为本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指出了做人的标准――善。想想《边城》中的人物,船总失去了大儿子天保之后,并没有一味的责备翠翠的爷爷,更没有反目成仇;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人并没有手足相斗;翠翠的妈妈没有听从爷爷的劝告,爷爷仍然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孙女。这群人的善良成全了他人的生活,心存善念,便是晴天!
以“善”为本,就是要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以“善”为本,就是要讲究文明,能够遵守规章制度;以“善”为本,就是要敢于担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会很无奈地说,我想当善人,我想做好事,但是我怕好心没好报,甚至被别人倒戈相报。如果人人都这样自危,“善”就烟飞灰灭了,我们还是谨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从自我做起,坚持以“善”为本,善就会成为坚固的的高楼大厦。沈从文所追求的那种人文环境也不会是一场梦了。
启示三, 我们要重振道德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不同步的,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诱发了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扶”与“不扶”的纠结、 “老实人吃不吃亏”的讨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与当代道德观的博弈。 这种博弈也正好说明了在当代社会我们的传统美德越来越缺失。
因此,我们要有勇气重振道德,道德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保障。我们要敬畏美,秉持严肃认真的态度生活、思想、行动,我们要坚持以“善”为本,从行动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下的我们犹如当年的沈从文,看到了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文明道德的滑落。沈从文以一个文人的执着和热切来表达他对道德的追求,这种追求虽然有局限,但是他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勇气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10
[2]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6
[3]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A].王珞.沈从文评说八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