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1
1只鸡蛋大约重65
1张书桌大约重10
1个足球大约重350
1台电视机大约重25
二、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填写在括号内:
(1)圆规重35
(2)书桌重10
(3)足球重350
(4)鸡蛋重65
三、填空:
5000g=kg 8kg=g
6kg800g=g 5kg200g=g
450g+320g=g 980g-450g=g
四、小练习:
2kg = g g = 1kg
kg = 5000 g 8000 g =kg
五、把书桌重10改成:书桌重9800,你认为该填什么单位呢?为什么?
六、在中填入合适的单位。
1. 一本数学书重250
2. 一只鸡蛋重100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2
事件一:在一次听《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复习课》中,授课教师请了4位学生上台参与板演,最后4位学生全部列式正确,而计算结果全错。课后我向该授课教师了解到这4位上台参与板演的学生都不是学困生,相反都是学习处于中上水平的优生。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在老师眼里是不应该计算出错得的。
事件二:我在教学的一年级班级里进行了一个小练习测验,题目是这样的:树上一共有24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8只,第二次飞走了9只,还剩多少只?全班35人里,只有15人列式和计算全对,而15人则是列式对计算错,只剩2人是既出现列式错计算也错。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和同事们进行了探讨,发现其实在平时的作业以及测验中,都会普遍出现这样的情况:算理对,可是最后的计算结果没算对。大家不禁感叹: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差了。
思考
既然不只是我一个人遇见的问题,也就是说基本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有教师都有这样的问题。而《数学课程标准》里将“合理,熟练”作为计算能力提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运算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所以培养小学生熟练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学生出错的众多例子可以看出,学生的算理学习没有问题,而问题则是出现在练习量的层面上。可是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内提高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应该重视课前一算。而我所在学校已经把课前一算作为数学课堂的一部分进行了2年多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何操作课前一算
1.精确选题,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年级段选题不同,重点是要把握好该学段计算的重点是什么。如一年级上学期重点在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下学期的计算重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年级上学期的计算重点在乘法口诀以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下学期口算重点则是除法口算以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三年级重点则是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递等式计算;四年级重点是笔算除法以及简便计算和混合计算;而五六年级的计算重点是小数乘除法、分数加减法以及相应的混合运算和简算。
低年级课前一算应该以口算为主;而高年级则应该以笔算为主,应用“五大定律”进行四则运算。而对高年级阶段来说,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尤其是五年级。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要适当在课前口算中出现并多加巩固练习。
另外题量上要控制适当。如一二年级,课前一算应以每组10道口算题即可。三四五六年级适当选用笔算,题量控制在3到4题。最后,在选题上还要善于对症下药,不同的班级,问题的症状可能不同,要善于根据学生的错例进行反复巩固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2.有效批改评讲。课前一算的评讲要做到两点:一,快速;二,清楚。由于课堂时间宝贵,而课前一算就像晚餐前的小吃。所以评讲的把握非常重要,如果把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了这一课时内容的新授。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把一二年级,三四五六年级分别归纳为一个阶段。如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课前一算的评讲宜采用同桌交换,小老师报答案的方式对改,这样就可以直接快速的让学生知道自己计算的结果,同时也让全班学生参与了批改的过程.由于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所以评讲的主动权可以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对这些练习进行评讲,或者采用四人小组互改的方式进行,老师再针对学生典型的错例进行简单的投影展示和点评,引起学生的重视。其中四人小组互改时,应该选定组长,并且就互改中出现分歧的地方做好记录和反馈。
课前一算的评讲不仅在课堂上,还要求延续到课堂下。所以教师应该把全班的课前一算收齐并进行分析,尤其是针对一些错例进行记录。既可以成为对某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素材,又作为下一次课前口算的素材。
3.合理评价。评价是杠杆,具有导向作用。合理正确的评价对学生起到推动作用。对课前一算我多采用“即时评价”。对完成快而且准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完成过程出现差错或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采取宽容、谅解和鼓励的态度,允许再做一做,改正错题后也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另外我还采用小组竞赛的评价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以团队自居,形成情感交融通力合作的良好学习局面。如:一二年级的课前一算,通过举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初步评价以后,我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把课前口算一个一个的上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完成,并做到快静齐。而对于中高年级则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如小组成员全对的,小组可以获得一颗星,贴在班级的评星栏里,最后积累超过一定的数量星星以后就可以奖励一样东西或者作业少做一两题等。这些多元性评价既有效的激励了学生,又有效地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3
【关键词】口算;兴趣;计算方法;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经营交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实践表明,小学生的口算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数学成绩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而科学的口算训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提高口算能力。
一、小学低年级口算的基本理解
(1)口算的界定: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2)口算的类型: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九九乘法口诀的应用、还有一些简单混合运算等。
(3)口算的训练方法:听算、学生抢答、学生上台演板、答对口算得苹果之类的
二、大纲对低年级口算的要求
1.教材大纲对小学生口算能力的要求
(1)1992年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
(2)2000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3)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
2.低年级口算的教学的基本特点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好动好学的特点,低年级口算教学显得更加要求精细需要更好的打好基础,环环相扣。从小学课程目标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一直以来,口算教学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内容。这种被普遍关注的状况,反映出它在数学教育及教育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口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学生的注意、记忆、逻辑思维(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熟练地掌握各种计算法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科学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合理地分配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合理计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其中第一学段关于数的运算的目标之一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现状
从现状来看,学生中普遍存在口算速度不快,出错率较高,达不到国家低限要求(一年级人均8题/分;二年级人均10题/分)甚至还有摆手指的现象。虽然通过大量地机械练习后可以改变现状,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身心健康。
我调查了我本年级280个同学中的100个同学的口算能力。从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率都做了调查结果如下:
计算比赛练习题基本情况
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
题型; 口算
题量; 口算30道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学生计算比赛结果情况
(1)70~80分有27人,80~90有53人,100分有20人。
从结果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存在很多问题。
3 .出现口算错误的原因
学生在口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教学实际,通过研究分析,觉得大致存在以下原因:
(1)心理方面。该年龄的认知发展特点:小学低段生年龄集中在7-9岁,正好处于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大约从7岁开始,一直到12、13岁左右。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思维一般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学生可以理解数的运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性质。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低年级学生,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口算7+6、8+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而且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肤浅、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把它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能觉察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特征,因而缺乏对事物间的整体认识。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有些学生急于抢时间,没看清数字或运算符号,就急着将答案说出来。比如将算式中的“0看成6”,“45看成54”,“+”看成“-”等。并且在计算一些算式接龙等这种看似繁琐的题型时,产生畏难心理,怕麻烦,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不细心计算,从而导致口算错误。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 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对正确口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口算练习缺乏兴趣,加之课堂机械重复地训练,导致学生大脑疲劳,因此在口算时不加思索、信口乱说。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写作业时边做边玩,不集中注意力;书写不规范,字写得歪歪扭扭,做完后又不细心检查。有的学生娇生惯养,遇到稍难的问题,不想动脑子,要是一次出错了,就不想学了。
(3)?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 ? 在教学上缺乏引导,学生对算理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只是记忆性的接受,再加上容易混淆的口算对比练习不够,结果就导致了错误的发生。比如,口算9+6=15与6+9=15、15-9=6、15-6=9时就特别容易混淆。再次,在口算练习比赛时,学生不管答案的正确与否,一味抢时间,此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指出错误原因,教给他们正确的口算方法,否则学生的口算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有的老师口算练习形式单一,每次都是简单重复,导致学生厌学。
(4)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比如计算时粗心马虎,书写不公正,潦草。做题时不用草稿纸,而是计算时不用草稿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上、书店反面或边缘上甚至是受伤打草稿;有的虽然打了草稿但书写的乱七八糟;做题目时精力不集中、边做边玩、不注意审题:不习惯检查,学习过于自信,作业写完后从不检查。
二、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的方法
1.培养学生做题认真、准确地习惯
口算是要求速度的,但是如果正确率很低,做得再快也没有什么用。因此,首先要先达到正确,然后是速度。于是我要求学生做题认真,准确。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般要求。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2.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从数一数开始就十分重视直观教学。课堂上我让学生借助摆小棒、看***片、数手指、看实物等建立数感。在学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用吸铁石摆,学生在下面摆小棒或铅笔等,小组玩扑克牌游戏对口令等,学生在看、做、听、想等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了1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为1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凑十法”,我引导学生动手摆小棒,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了形,再结合数,从而达到了数形结合。学生在做加减法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在大脑里面想摆小棒从而计算出结果。
3.形式多样,强化训练
根据儿童心理学,学生学习知识是螺旋式上升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但是单一的口算题枯燥无味,学生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必能会厌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机械重复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每天让学生听算20道左右题目,并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如既可用口算比赛、对口令、游戏、竞赛、集体抢答等方式又可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印发口算题、限时比赛等方式。口算作为新授课的铺垫,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口算题,进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还可以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的计算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不断演算,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教学现实中,低年级学生对课本知识实际上只停留在 “走马观花” 的肤浅层面,难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所以,数学课堂呼唤 “手脑并用” ,即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展开诸如 “算一算、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填一填” 的实践活动,将静态凝固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伸展的数学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自主构建” 。而直接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的运算,又是低年级口算的重要形式。
4.口算方法归纳总结法
在小学低年级,特别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加减法口算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将20以内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练,那么更难一些的口算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主要用的教学方法是用“凑十法”,9凑1、8凑2、7凑3来6凑4、两5想凑刚满十。如学习“9+几” 的加法后,我和学生一起把9加几的加法题有序地排列出来: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①归纳算法,“凑十法”。②引导学生找出“9加几”题的规律:第一个加数都是9,第二个加数越来越大,和也就越来越大;和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少1。接着又问学生:“少的1哪去里了?”生:“和9凑成了10。”这样的融会贯通起到了两个作用:a、更深刻的理解了“凑十法”;b、使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的迁移。通过对9加几的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学生在学习8、7、6加几时,很容易的就想到了“凑十法”,并且在归纳8加几的方法时,自然就归纳出和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小2了……
另外,检验是计算必不可少的步骤,而学生不检验的习惯和检验不出错误的烦恼让教师感到头疼。不检验的原因有三个:过于自信;依赖家长和老师检查;急于做完作业去玩。据统计,在计算测试中,近八成的错误是由于习惯不良造成。
三、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意义
口算是一项长期进行的教学任务,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口算技能,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巧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要有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低年级学生口算。总之,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良好的习惯相结合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能力过硬的目的,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口算教学任务,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计算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分类号:G642.421
目前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下降,直接影响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数学进一步的学习,导致中、高年级的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五个:1.农村家庭对低年级基础计算不够重视,不能很好配合学校在家训练、抓好学生基础计算;2.农村低年级学生对计算没有兴趣,学生受年龄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题,影响了40分钟的质量;3.农村教师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教学,没有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农村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钻研,一味强调算法多样化而忽视了引导学生算法优化,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大大降低;5.农村教师还是传统计算教学,按教材的设计机械地、程序化地叙述算理、示范算法,学生模仿、记忆和强化算法,使计算教学成了学生的机械接受和反复操练的过程,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也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率高。
基于农村小学数学计算课堂现状,低年级计算教学只能以校为主,特别是以课堂为重,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要高效。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计算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激发计算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计算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更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数学意识。但教材中的有些主题***,创设的教学情境,一般是以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编排教材。如果直接使用教材,就导致脱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农村学生理解困难,不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在“认识乘法”时,可以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李龙生日,妈妈分鸡蛋给他们兄妹三人,每人碗里装两个,一共有多少个鸡蛋?选择农村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作为学习的素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农村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生活中存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的实际现象;接着从农村学生熟悉的“一个箩筐有4个南瓜,三个箩筐有多少个南瓜?这实际问题引出乘法意义,明白算“几个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如此改变教材的教学情境安排,让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对教学情境倍感亲切,很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计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切切实实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也有利于学生知道乘法的结果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了解乘法所表示的意义,这同时也便于学生今后推导和理解乘法口诀,也为以后探索乘法计算的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在教学计算时,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农村实际生活情境,让农村低年级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创设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情境进行计算教学,才能避免生搬硬套的使用脱离农村生活实际的教材情境***空洞讲授教学,激发了农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农村低年级计算课堂的有效性。
二、联系农村生活实际,灵活性自制学具,深化计算算理。
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创设一些好的数学活动,特别是多创设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对学生理解算理,发现计算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农村小学所备用的教具、学具严重不足,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就很需要农村老师自制些简单实用的教具学具。如:用小树枝自制成小棒。例如,教学“12减几”教学中的“12-5”,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不理解其算理,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借助摆小棒抽象出计算方法。但农村小学无法提供学具小棒给学生,我就自己用树枝制作小棒教具,也让学生自己在家用小树枝裁剪好20枝,10枝为一捆捆好。上课时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小棒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学生拿出12根小棒也就是一捆零2根,从这些小棒中去掉5根小棒,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把整捆拆开,直接去掉5根,还剩下5根再与另外的2根合在一起,一共是7根小棒,从而得出“12-5=7”,再请几位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边描述边用老师自制的树枝教具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这样学生会一目了然,对其算理理解掌握的更扎实,提高计算正确率。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学生也抽象出“2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由此可见,农村低年级教师不能因教学条件的限制,贪***简单方便,生硬向学生讲授计算方法。让农村低年级学生利用自制学具,加强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万万不可少的,应引起极大的重视。
三、联系农村生活实际,适度性学习游戏,引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不是城市小学教学中的专利,农村低年级计算教学也可设计朴实、简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游戏。农村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如小鸡找妈妈,娃娃过河,挖马蹄(针对我校所处马蹄之乡进行的计算游戏)、插稻田(20以内的加减游戏)、对口令、猜数(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是小医生(乘、除法竖式的教学)、教师还可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口算大王”、“算24点”大赛,增强数学课的趣味和魅力,释放学生所有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农村低年级计算课堂教学也能拥有数学游戏精彩,农村低年级学生也能从有地方特色的数学游戏中乐学,从而提高农村低年级计算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提倡算法多样,引导优化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关于“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主张,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普遍认同。农村教师也轰轰烈烈的在计算教学中实验着算法多样化,但却发现算法越多,学生越不能很好掌握算理,反而计算正确率降低。在提倡算法多样的同时,还要优化吗?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多多益善;算法多样化更确切地说就是算法个性化;算法多样化其实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算法多样化不是不优化。在算法多样化上,我们农村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可迁就学生。如教学“十几减9”时重点掌握“凑十法”。优化算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大多数人掌握一般性的方法,是通用的方法;二是选择大多数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法。农村学生在计算优化方面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农村低年级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易理解接受的好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利用错误情境,引导自主纠错。
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发现农村低年级学生在计算时错误百出,如抄错数字、符号、弄错运算顺序等,很多教师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可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能将错就错,创设错误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的错误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故意创设错误情境,让呈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思维发生冲突,以激发学生寻找错误的强烈动机;二是在进行作业反馈时,除展示正确的答案外,还展示错误的答案,让学生在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减少自己在计算中的错误。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5
我县小学阶段学生水平测试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而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数的运算能力比较差,致使数学成绩偏低,原因是小学数学测试中的计算量比较大。经过实践,我认为如果能从以下几方面改变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的运算能力。
一、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
课标版北师大数学在教材中,并没有对计算法则以明显的形式出现。如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法》第二节,这节内容其实就是两位数乘法的学习,通过问题情境:"一栋楼共有12层,每次14户,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学生根据信息很容易列式:14×12,然后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的迁移,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算法。部分学生可能这样计算:14×10=140,14×2=28,140+28=168,14×12=168;部分学生可能这样计算:12×10=120,12×4=48,120+48=168,14×12=168;也有学生列竖式计算(竖式附后)。在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后,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计算法则。再让学生选择一种方便且容易的算法,学生自然就会选择用竖式计算。通过教师强调法则,学生很容易掌握乘法计算法则,这也为以后的小数乘法学习也打好了基础。
1 4× 1 2
2 8 ……14×2
1 4 0 ……14×10
1 6 8 ……28+140
二、学生应掌握验算方法。
小学低段学生在水平测试中,很多学生只顾作题,可能对题都没看清楚,导致出错现象较多,并且大部分学生考试只做一遍,让学生检查后再交,学生不知道如何检查。例如课标版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加与减一》,P60页(2)题(全部是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减法),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学生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验算方法,再出示几道加法的练习题,让学生计算并验算,也让学生说一说验算方法,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考试结束还有一段时间,无事可做,不会检查,等着铃声交卷的情况。
三、学生应掌握简便算法。
在小学四则混合运算中,有好多题学生只要留心,就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节省了列竖式的麻烦,也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如课标版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P94页,有这样一道混合运算:514-496+182(没有强调用简便算法),如果直接计算,学生口算有一定难度,必须列竖式计算,而且在计算过程中还出现了退位、进位,学生不注意就会出错。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简便算法,这道题就变得简单了(算法附后)。再如课标版北师大四年级上册P103页第5题:"你能很快算出答案吗?",这8道算式,只要学生能联系学过的运算定律,大多数学生都能简便计算。如果教师再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再进行必要的练习,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简便算法。
514-496+182
=514+182-496
=696-496
=200
四、加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的运算有这样的学段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而如果学生会估算,并且敢于大胆的估算,就可以使算式变成口算的过程,并且能发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另外估算也是验算结果的重要手段。如14×12这道题。如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计算结果应大于140;再把算式中的14看成15,15×10=150,所以正确结果大约为150。如再引导学生14×10这样算少算了多少,学生发现是少算了14×2,如果口算能力强,学生很容易得出14×2=28,所以14×12的结果就是168。其实无论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可能在算之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估算,这样学生掌握了估算的机巧,也为提高数的运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学生口算能力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小学1-3年级数的运算具体目标之一是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而4-6年级学生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对口算的练习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智力差异、学习的过程,制订标准,但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学会口算的方法机巧。因为学生不可能随时身上装着计算器或带笔和本子,在平常的购物活动中肯定会有计算,如果学生口算能力比较强,就可以很快地计算所需商品的价格,按钱办事。在水平测试中,能口算不笔算,学生就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就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一些应用题的结果进行判断。如课标版北师大四年级下册P104页14题:"买3枝铅笔比买1枝圆珠笔多花0.5元,每枝圆珠笔3.4元,每枝铅笔多少元?",学生平时都买过铅笔,结果一比较,就能知道算的准确性。再如课标版北师大四年级上册P62页列举了人步行、飞机飞行、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如果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了计算这些速度的问题,那么比较一下也就知道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许多数学问题的结果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断。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评价机制的改变,数的运算,大多数地方可以借助于计算器或计算机。如现在初中生中考、高中生高考在我县已允许使用科学计算器,将来小学毕业检测考试也可能允许使用计算器。但是学生掌握了计算法则、验算方法、简算方法、估算能力、口算方法、以及会联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后工作也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6
一、口算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年级要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在学生学习理解了口算的算理,明确了算法以后,教师将被除数的位数从三位改到多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算,为什么能这样算?例如:学习了300÷3以后,拓展到“如何口算3000÷3、30000÷3?”使学生明确“不管被除数是几位数,只要末尾有零”的一类口算题的算法。学习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后,拓展到整十数乘整百数、整百数乘整百数等口算。这样学生学到的口算方法就从一道题类化为一类题的计算。在进行以上拓展的时候并没有加重学生过多的负担,学生只要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就能很顺利地掌握一类题目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遇到单位转化的问题,出现整百或整千数的计算,学生也能灵活解决了。学生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是很容易的,但只掌握这一种题目的算法,如果题目稍有变化,有些学生是很难迁移运用的。因而拓展口算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思维方式的好方法。
二、笔算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四年级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关于整数部分的笔算学习就全部结束。其实学生到了五年级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内容。比如计算圆周长面积的时候常常需要用到3.14这个数去乘,乘数的数位会变多,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的数位也会变多。如果在整数计算阶段进行乘数及被除数、除数位数的拓展,到了五年级,多位数乘除法的笔算方法就可以直接迁移到小数的计算中。如果在整数计算阶段不拓展,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碰到了多位数的乘除法计算题就不能正确计算了。乘法从两位数乘两位数拓展到多位数乘多位数分两步走:先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进行一次拓展,从三位数扩展到多位数乘一位数,让学生通过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迁移,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就要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然后到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后拓展到多位数乘两位数,多位数数乘三位数。以上乘法笔算的拓展都不需要另外增加课时,只需在新授课时加入一两道题,进行算法迁移即可。而除法的笔算拓展内容需要一个课时,原因是对除法的笔算法则进行全面梳理,并且重点突出跟商0有关的笔算书写格式。除法笔算的拓展也分两步走:首先是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之后进行拓展,将被除数拓展到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本次拓展不需要增加课时,只要直接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新授课上增加一道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学生就能将算法进行迁移了;到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这次拓展需要一个课时,帮助学生对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整体构建。实际上乘除法笔算的拓展不仅仅帮助学习五年级小数乘除法打基础,也促进学生在四年级阶段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顺利计算。
三、简便运算中进行拓展
四年级学习了混合运算以后,学生开始学习整数计算中的简便运算,到了高年级这些简便运算就从整数拓展到小数与分数中。教材编写时,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四年级上学期课本上只要求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学期学习乘法分配率,整数阶段的简便运算就结束了。书上虽然没有涉及减法与除法的性质,但是学生学习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律,是否能避免将这些简便方法进行负迁移呢?学生遇到有些复杂的简便运算题涉及减法与除法的性质时,教师是否就题论题讲完题目就算了呢?到了高年级小数的简便运算的学习是否只限于加法与乘法的简便计算呢?基于这三点,我觉得讲授完整数的简便运算后需要拓展,而且拓展的内容较多,需要增加一些课时来帮助学生对比消化,以达到灵活运用。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需要增加减法的性质与除法的性质,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又可以避免学生将这些运算律进行负迁移。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7
近三年以来,我校积极开展课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研究活动。首先,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质量检测、问卷调查、作业反馈和举行口算和笔算竞赛等活动;其次,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数学教师的认真研究、积极探讨和不断地总结实践,最后达成共识,总结出具有实效性的策略。
一、各年级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应有效策略
1.一年级
【存在问题】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是学生计算加减法离不开数手指,即用手代替口算,当手指不够数时就不会算了。
有效策略:加法可用记大数接着数小数的方法,即“大数接着数”的方法进行。比如,计算“9+6=”,先记大数9,再接着数6就行了。也可以用“凑十法”进行,但中下水平的学生不适合此方法,因为用此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10以内的加减法十分熟练才行。所以,“大数接着数”的方法比较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减法用“大数倒着数”的方法,即“记大数倒数小数”的方法,也可用“破十法”进行计算,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中上水平的学生,因为有点复杂,比如,计算“15-9=”,计算时先破15成10和5,然后用10-9=1,再用1+5=6,而用“大数倒着数”的方法是直接记大数倒数小数就行了,学生较易接受。
2.二年级
【存在问题一】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笔算,学生容易忘记进位和退位。
有效策略: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背熟“笔算加法时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记得加上进位的‘1’;笔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退1当10’,同时十位上要记得减1。”
【存在问题二】计算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的计算顺序容易弄错,总是忘记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总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时还出现小数减大数的情况,造成计算错误。
有效策略:教师强调要分两步计算,第一步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二步算括号外面的,并用画***的方法把运算顺序表示出来。但此方法对中下水平的学生比较适用,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不用画***出来,直接按顺序计算。例如“45-(15-9)=”,学生易写成45-15=30,30-9=21。因此教学时应写成“45- (15-9) =”,即先用横线画出先算部分后再算。
3.三年级
【存在问题一】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学生容易忘记进位,有的进位后又忘记加进位的“几”。
有效策略:要让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让学生记住“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记得加上进位的几”,课堂上让学生多练习,熟能生巧。
【存在问题二】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时,当学生算到十位上的数时不会对数位,往往把积的末位写在个位上与个位对齐。
有效策略: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算理,懂得十位上的数表示几十,而且满几十就要向百位进几,所以不能写在个位上。例如计算 “27×28=”。
2 7 2 7
× 2 8 × 2 8
错误: ____5____ 正确: ____5____
2 1 6 2 1 6
5 4 5 4
__________ __________
2 6 0 7 5 6
总之,要靠平时让学生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4.四年级
【存在问题】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不会很快地试商。
有效策略:用估算进行试商。当除数接近整十时,就把除数看做整十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是5以下的数时,就从乘法口诀较小这头开始试商比较快;当除数的个位是5以上的数时,就从乘法口诀较大这头开始试商比较快;当除数的个位是中间数5时,就没有什么捷径来试商了,只能慢慢地试商,可从乘法口诀大的这头开始试,也可从口诀小的这头开始试。例如,计算125÷29,把除数29看做30来试商;计算167÷27,试商时从除数口诀9开始逐渐退1试;计算124÷25,可从除数的口诀大的这头开始试,也可从口诀小的这头开始试。总之,要靠平时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5.五年级
【存在问题一】笔算小数乘法时,学生算出积后不知道把小数点放在什么位置。
有效策略:先按整数的算法算出积后,再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数小数位数的方向时可一边伸出右手直观地指一指。教师结合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能够激发求知欲。如果小数末尾有0的,要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化简小数,例如0.25×4=1.00=1。
【存在问题二】笔算小数除法时,学生不会移动小数点,移动小数点的方向混乱。
有效策略:教学小数点向右移动时,教师和学生同时伸出右手来进行移动,这样用生动而有趣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学生印象比较深,容易接受。
总之,小数除法是小学阶段计算中比较难教的知识之一,教师要耐心地教,必要时可以总结出计算法则让学生记熟,让学生计算时有章可循,这样就不会走不必要的弯路了,而且也照顾到了后进生。
6.六年级
【存在问题】学生笔算异分母分数时不会很快进行通分。
有效策略:通分有几种情况。如果两个分母是互质关系的,公分母就是它们的乘积。例如,通分“1/2+1/3=”,公分母就是2×3=6。如果两个分母是倍数关系的,公分母就是其中最大的那个数。例如,通分“1/2+1/6=”,公分母就是6。如果以上两种情况都不是,则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实践证明,以上三种情况对于中上水平的学生适用,而对于后进生,应让他们首先考虑直接把两个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公分母,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如果两个分母很大时就最好不用了,因为计算起来反而困难、复杂。
二、几点建议
要想确实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建议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首先,在教学时教给学生基本的口算方法。如,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较好;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做减法,想加法”较快;口算乘、除法,用乘法口诀较快。其次,设定目标“堂堂练”。要求每节数学课前,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熟记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常用数据
平时要求学生熟记一些用在四则运算中的常用数据,这样就能有助于学生正确、迅速地计算。例如,积是整百整千的:25×4=100,125×8=1000等;常用的分数、小数的互化:等。
3.重视典型错例分析并反复进行练习
对于较为普遍或易混淆的计算问题,通过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使个别学生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从而明晰计算思维;对于学生易计算错误的计算题,建立错题档案卡片,反复巩固练习,切实克服常犯的计算毛病,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开展口算和笔算竞赛活动
通过竞赛,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有效。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对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热爱计算的积极性。
三、达成共识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是长期以来困扰我校计算教学的一大难题,我校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活动,共同解决了这个难题并达成共识。教师一致认为:这种课题研究活动,实实在在解决了计算教学中的困惑,研究得很及时、很有意义,今后会把这个研究成果用在自己的笔算教学上,使自己的笔算教学水平跃上更高的台阶。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整个学习阶段中,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数学学习基本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基础,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小学数学中有些知识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需要通过计算来落实。数学几何知识中教学涉及到周长、面积、体积等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也离不开计算,至于数学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表等知识也与计算有着密切相关,显而易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小学低年级的入手,要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小学生认真、细致、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近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深深的体会到一个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中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是非常有影响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小学低学生的培养。
1.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算理基础
小学数学计算中的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的掌握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般的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反复机械般“练习”,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其结果,往往有些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是不明算理,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讲清算理,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和实地物体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我教一年级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我右手有4只小棍棒,左手有2只小棍棒,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我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我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2+4=6,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4+2=6。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顺序有所变化,也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小棍棒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再比如,学习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教师要把算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理解透彻,学生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这样为巩固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算理基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数学计算能力的关键于口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人们常言道口算就是心算,口算可以说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依靠学生的记忆与思维,要求学生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口算基础,他的笔算就无从谈起。口算与笔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口算与笔算的解题策略不同,在教学一年级学生口算30+19时的过程描述:30+10=40,40+9=49。如果采用笔算,计算过程是: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口算的解题策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再加上几个1,即口算保持着相对应数字和数位本身的意义。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从小学低年级口算着手。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的年级,根据教材编排内容的不同,口算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一二年级教学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要求加强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口算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将口算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目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
在数学学习中,口算能力的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学数学习的成长过程,学生只有口算能力强,加快笔算的速度,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多种方式交替使用,循序渐进,使学生不断地具有新鲜感,不断地激发口算的积极性,学生有感兴趣,才能发挥天天练的效果,达到脱口而出。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做到:一是每节堂课上适当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口算训练,在授课前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5分钟的口算练习,做到常抓不懈,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二是练习形式多样,采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口算来进行,如听算、视算、抢答、小组比赛等多形式,多样化练习。三是认真完成课本上的口算,做到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力求达到100﹪正确率。四是布置一定的口算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参加一定社会实践,如跟随长辈上街购物时,帮助长辈口算算钱,这样的练习就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走到了生活当中,学习变成了一件有趣有味而快乐的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口算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了学生口算能力,还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起来。
4.注重培养学生修改错题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是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由于种种因素而难免出错。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在学习进位加法时,有的学生知道向前一位进1,可计算时容易忘了加1;同样,在做退位减法时,又忘容易了退位。特别是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时,许多学生最容易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学生的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计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问题,深入分析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教师通过分析,了解了每位学生学习的情况,批改作业时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在学生出错的地方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里的原因,同时要求学生在知错的基础上把错题再做一遍,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做题做错原因,如果大部分的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全班进行了讲解疏导,分析错的原因;对基础较差的待进生和经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用一定的时间在课后进行耐心的辅导,直到学生学会学懂。与此同时要求学生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此外,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及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课堂作业进行强化练习,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情况的作业效果。要求学生对改错题型的练习必须做到:一是是否判断对错,二是是否找出错误处,三是进行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认真改正,四是进行自我反思。通过改正错题,从且达到有效教学效果。
5.培养学生计算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计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有的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但也会发生错误,主要是原因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就需要特别的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养成认真校对的良好行为习惯,严格要求学生对所抄写题目进行认真校对,做到数字和符号不错不漏。二是养成审题的习惯,严格要求每一位学都看清题目中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认真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按运算顺序,并计算出结果。三是养成仔细计算和规范书写的习惯,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规范。四是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做到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五是要求学生养成互相检查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长期性、重要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巩固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9
拓展即开拓展示。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小学低年级的计算主要为中年级的计算学习打基础,也就是说中年级的计算的算理与算法其实是在低年级算理算法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从知识的前后关系上看:整数的计算内容到中年级基本结束,学生升入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小数与分数的计算,而小数计算的方法以整数的算法为基础,因此整数计算的基础扎实了,才更有利于小数计算的学习。从学习方法上看: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知识点合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一、在口算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年级要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在理解了口算的算理,明确了算法以后,教师可将被除数的位数从三位改到多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算,为什么能这样算?如学习300÷3以后,拓展到3000÷3、30000÷3,使学生明确“被除数不管是几位数,只要末尾有零”的一类口算题的算法。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后,拓展到整十数乘整百数、整百数乘整百数等口算。这样学生学到的口算方法就从一道题类化为一类题。在进行以上拓展的时候并没有加重学生过多的负担,学生只要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很顺利就掌握了一类题目的计算方法,在遇到单位转化的问题,出现整百或整千数的计算时,学生也能灵活解决了。假如按照书上的计算要求不进行一点拓展,如果在计算中稍有变化,有些学生是很难迁移运用的,只要出现被除数或者乘数稍有变化,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学过而不知所措。因而在口算教学中加入拓展,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思维方式的好方法。
二、在笔算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四年级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关于整数部分的笔算学习就全部结束。其实学生到了五年级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内容,比如计算圆周长面积的时候常常需要用到3.14这个数去乘,乘数的数位会变多,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的数位也会变多。如果在整数计算阶段进行乘数及被除数、除数位数的拓展,到了五年级,多位数乘除法的笔算方法也可以直接迁移到小数的计算中。如果在整数计算阶段不拓展,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碰到了多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就不能正确计算了。进行乘除法笔算教学拓展的方法也不一样。乘法从两位数乘两位数拓展到多位数乘多位数分两步走。先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进行一次拓展,从三位数扩展到多位数乘一位数,让学生通过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迁移,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就要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然后到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后拓展到多位数乘两位数,多位数数乘三位数。以上乘法笔算的拓展都不需要另外增加课时,只需在新授时加入一两道题,进行算法迁移即可。而除法的笔算拓展内容需要另立一课时,对除法的笔算法则进行全面梳理,并且重点突出跟商0有关的笔算书写格式。除法笔算的拓展也分两步走。首先是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之后进行拓展,将被除数拓展到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本次拓展不需要增加课时,只要直接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新授课时增加一道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学生就能将算法进行迁移了。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这次拓展需要另立一课时,帮助学生对于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整体构建。实际上乘除法笔算的拓展不仅仅是帮五年级小数乘除法打基础,也是让学生在四年级阶段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顺利计算。
三、在简便运算中进行拓展
四年级学习混合运算以后,学生开始学习整数计算中的简便运算,到了高年级这些简便运算从整数拓展到小数与分数中。教材编写时,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四年级上学期只要求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学期学习乘法分配率,整数阶段的简便运算。课本上虽然没有涉及减法与除法的性质,但是学生学习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律,是否能避免将这些简便方法进行负迁移呢?学生遇到有些复杂的简便运算题涉及了减法与除法的性质,教师是否就题论题讲过就算了呢?到了高年级小数的简便运算的学习是否只限于加法与乘法的简便计算呢?基于这三点,我觉得学习了整数的简便运算需要拓展,而且拓展的内容较多,需要增加一些课时来帮助学生对比消化,以达到灵活运用。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后,需要增加减法的性质与除法的性质,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又可以避免学生将这些运算律进行负迁移;下学期主要是学习了乘法分配率以后与上学期所学习的乘法结合律要进行对比强化,让学生正确建模,达到分辨清楚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篇10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与难点;应对策略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57-03
1 引言
2004年***考试中心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的考试科目设置、考核内容、考试形式进行了全面调整,编制了新大纲。二级考试除了考试科目有所增减外,还统一增加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
新大纲出台后,从2005年开始,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是所有二级考试科目必考的内容,考试大纲、试题内容完全相同。本文将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结合近年来的考题,归纳总结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每一章的考核重点和难点,阐述了顺利通过考试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以供考生参考。
2 考试内容及题型分布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设计基础等四方面内容,采用笔试形式,占二级笔试全卷的30分,其中选择题10题20分,填空题5空10分。近两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题型及分值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06年公共基础知识题型及分值分布
3 复习方法及应试对策
3.1 紧扣新大纲,选好复习资料
从整体上分析,新大纲规定的公共基础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不大,考试涉及的内容都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考核以概念和认识性内容为主,理解性、应用性内容极少,考点也相对集中些。往往有考生认为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只占30分,而涉及的面太广,花了时间也不一定能有好的收效,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弃,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另外,建议考生选用由***考试中心指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该教程按考点进行复习,针对性强,配套的课后习题,非常实用。
3.2 考试重点与难点剖析
复习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考点,结合教材,回顾历年试题,总结出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至关重要。
3.2.1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公共基础部分的重点,在历年考试中试题比较灵活,所占分值较大。复习本章的内容必须进行理解,死记硬背是无效的,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2.1.1 数据结构
3.2.1.1.1 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概念及其区别
逻辑结构是反映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存储结构,也称物理结构,可分为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等。数据的逻辑结构与数据的存储结构不一定相同。该考点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
(1)直接考概念,例:2005年4月(1),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指
。A)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B)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量;C)数据在计算机中的顺序存储方式;D)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另外,2005年9月(4),要求考生判断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区别;
(2)数据结构分类问题。这一考点出现的频率较高,先后出现在2005年9月[5],2006年4月[5],2006年9月[5]。
3.2.1.1.2 栈和队列
栈和队列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和掌握栈和队列的特点,包括逻辑结构特点和不同的存储结构的特点,了解进栈、退栈和入队、退队时指针的变化。
2005年4月[2],2005年9月[3],2006年4月[4]及2006年9月[4]都涉及到了这一考点,4次的考题非常相似,主要考查栈的特点:(1)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只能在一端插入或删除元素;(2)按照“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原则组织数据。
3.2.1.1.3 树
二叉树是考核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二叉树的性质和遍历规则要牢记并灵活运用。
(1)二叉树的性质,即二叉树的结点问题。例:2005年4月[1],某二叉树中度为2的结点有18个,则该二叉树中有____个叶子结点;2006年4月(7),在深度为7的满二叉树中,叶子结点的个数为____。两道试题都是给出条件然后求叶子结点个数,考生只要掌握了二叉树性质,就可以轻松答题;
(2)二叉树的遍历问题:给***求遍历序列,给出两种遍历求第三种遍历等。例:2006年4月(6)和2006年9月(10)给出一棵二叉树后,分别要求后序遍历和前序遍历的结果。
3.2.2 算法
3.2.2.1 算法的基本概念
包括算法的定义、特征、组成要素、算法复杂度,其中算法复杂度是考试重点。这一考点分布在2005年4月[5],2005年9月[2],2006年9月[7],此处不再累述。
3.2.2.2 查找:顺序查找和二分法查找
主要以计算最好/最坏/平均查找次数的方式进行考核。例:2005年4月[4]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进行顺序查找,在最坏情况下所需要的比较次数为_____。A)log2n;B)n/2;C)n;D)n+1。而2005年9月(8)的考题与此基本相似。
3.2.2.3 排序
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几种常用排序方法,主要以比较各种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的形式考核。例:2005年4月(3)对于长度为n的线性表,在最坏情况下,下列各排序法所对应的比较次数中正确的是。A)冒泡排序为n/2;B)冒泡排序为n;C)快速排序为n;D)快速排序为n(n-1)/2。相似的题目出现在2006年4月【1】。
考生对查找和排序往往无从下手,实际上,在复习过程中,只要牢记各种排序和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学会比较,真正答题时,还是能轻松应付的。
3.2.3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一些记忆性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在历年的考试中所占比分很小,复习时只要对这部分内容细读后理解即可。
3.2.3.1 面向过程设计方法
熟悉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等。该考点出现在2006年4月(1),2006年9月(1)中。
3.2.3.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对象(类的实例)及其特点、属性、方法、事件、消息、类(对象的抽象)、封装、继承、多态等。例:2005年4月[2]在面向对象方法中,类的实例称为_____。2006年4月[2]在面向对象方法中,_____描述的是具有相似属性与操作的一组对象。
3.2.4 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工程基础的知识点以记忆为主,但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记忆;专业的名词术语要牢记,而相关的技术和概念解释则应理解并熟记。
3.2.4.1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
主要考查软件的定义;软件工程的定义、要素、核心思想;软件生命周期及其三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和任务。这一考点,在每次的考试中都有涉及,具体分布在2005年4月(8),2005年9月(5),2005年9月(7),2006年4月(3),2006年9月(3)。
3.2.4.2 结构化分析方法
了解结构化分析的几种常用工具,重点掌握结构化数据流程***(DFD)的表示方法及主要***形元素的功能含义。
3.2.4.3 结构化设计方法
(1)软件设计的原则: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蔽、模块***性。其中模块***性是重点,耦合性和内聚性是两个度量标准。一般的优秀软件应做到高内聚,低耦合(2005年4月(7)的考点);
(2)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熟悉结构***的基本***符含义;掌握结构***的相关术语:深度、宽度(2006年9月【1】的考点)、扇入与扇出等;了解常用的设计过程设计工具(流程***、N-S***、PAD***及PDL)的表示法。
3.2.4.4 软件测试和程序调试
(1)测试与调试的区别: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这一过程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而调试的任务是诊断并改正程序中的错误,主要在开发阶段。例,2005年4月(6)与【3】就分别涉及到了测试的目的与调试的任务。同一考点又出现在2006年9月【2】;
(2)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例:2006年4月【4】程序测试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测试。其中____是指不执行程序,而只是对程序文本进行检查,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和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3)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是内部的结构测试,黑盒测试是外部接口的功能测试。这一知识点,尽管在历年试卷中未曾出现,但考生也应引起重视。
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通过比较来掌握。
3.2.5 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设计基础也是考核的一个重点,涉及面较广,但除了关系运算会考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外,其余的都是以概念题的形式考核。
3.2.5.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分析历年试卷发现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考题量较大,考点也是面面俱到。
(1)数据库系统组成。例:2006年4月(10):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____ 。2005年9月(10):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____。数据库设计的根本目标则分别出现在2005年9月(8)和2006年9月(9)中;
(2)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考生要熟知数据库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例:2005年9月【1】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经过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其中数据***性最高的阶段是____;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在2005年4月(9)和2006年4月(5)的考题都考了数据***性这一特点;
(4)数据库的内部体系结构。三级模式与二级映射构成了数据库系统内部的抽象结构体系。例:2006年9月(4)在数据库系统中,用户所见的数据模式为____。A)概念模式;B)外模式;C)内模式;D)物理模式;
3.2.5.2 数据模型
(1)E-R模型。要会分析两个实体集间的联系并会E-R***示法。对于这一考点,不能死记硬背,考生应通过分析大量实例,通过练习来理解并掌握。考生可参见2006年9月(4),2006年4月(9)考题;
(2)层次模型与网状模型。了解这两种模型的基本结构即可。例:2005年4月(10)用树形结构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是____;
(3)关系模型。这是考核的重点,要求掌握关系模型中的一些常用概念,例:2005年4月【4】,2006年4月【3】的考题相似:每一个二维表称为___。2006年9月【3】一个关系表的行称为____。
3.2.5.3 关系运算
包括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和扩充运算。应熟悉各种运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掌握交、并、笛卡尔积、除等运算。例如,2006年9月(6)和2005年9月(9)的试题,就分别涉及了交、笛卡尔积运算。对于以上信息,考生应引起充分重视,复习时应通过多次练习掌握各种操作间的规律。
3.2.5.4 数据库设计
重点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即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具体过程了解即可。这一考点在历年试题中只出现在2006年9月(5)的试题中。
3.3 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内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大,似乎没有连续性。考生往往觉得难以掌握,似懂非懂,对知识点处于模糊认知状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例如,在复习数据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应将每种逻辑结构和其对应的不同存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将内容零散,跳跃性大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
3.4 切忌题海战术
对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没有必要做大量的题目,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记住一大堆错误答案。
3.5 答题时,不要拖延时间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的难度不大,一道题在两分钟内如果没有任何思路,就应该跳过此题,把时间让给后面的题目,这是考生应该考虑的一个“成本/效果”关系。
4 结束语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用于提供最具权威的资质证明。本文介绍的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能够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二级)的考生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M].***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黄庆宏,丁为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笔试+上机)详解与样题精选(二级公共基础知识+Visual Basi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