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1
感触的是碰巧帮助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学生和妈妈一起来乡里咨询申请红十字会大病救助基金的事;感触的是在帮助她们办理手续的过程中,今年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感触的是假想如果我是那个13岁的小女孩,我能接受到别人善意的帮助吗?
可能是别人对我不屑的眼神,认为我是多管闲事,更坚定了我要帮助她们的心。乡民***办的庸***懒***,业务不精通也不相互协调,问询,让我非常气愤。真是如果领导不上心,部下就完全不当回事,对待群众更是态度恶劣,一个13岁***族小女孩用国语淋漓尽致的描绘了他们恶劣的态度,越听越愤恨,也是自己还不够成熟,气愤的我,虽然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跑到民***办把他们民***上5-6个干部说了一顿,让他们转告他们的头头热米莱,4点钟上班,5点钟如果不来,绝对反馈给书记,平时也就算了,但现在老百姓遇到麻烦了,到点不在就是不行。老百姓来趟乡里容易吗?她作为你们的头,就该以身作则,如果有事是不是提前知会一声,难道就让老百姓在乡里干等着吗?一问三不知,因为你们的原因耽误了人家治病,良心不有愧吗?责任担的起吗?
说完我带着她们娘仨到扶贫办去咨询。后经询问王乡长,在乡***书记的帮助下找到了相对便捷的解决办法,不用让毫无交通工具的她们娘仨县城村里两头跑,还四处碰壁。
记得刚见到她们娘仨时,我相对其他人较礼貌的问了一句,“这是你妈妈还是你奶奶?”迪力努尔·依力小姑娘略有些尴尬的回答说:“她是我妈妈”。后来,坐下闲聊时她说:“我妈妈很辛苦,照顾我们三个很不容易,妈妈身体也不好,吃不下面食。遇到的人,经常会有人说这是你奶奶吧,听到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
迪力努尔的妈妈今年47岁,结婚晚,30岁结婚,生了四个女儿,大女儿今年才17岁,最小的女儿12岁,生活的压力让她已白发满满,看上去像60岁。这时,武装部刘部长刚巧来办公室,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女孩就打招呼问候了一声,“这是你奶奶吗?”小女孩回答说,:“不,这是我妈妈”。刘部长尴尬的笑了笑,走出了办公室。我不禁想起来自己的母亲,我进疆两年来,明显感觉母亲老了,头发白了,但操的心丝毫没少!心中甚是有愧!偶尔面对姐姐的不经意的不孝指责,我竟无言以对。
后来,梳理申请材料时,发现缺少申请人本人也就是迪力努尔本人的照片,我让她去门口照相馆拍一张,妹妹陪着小姑娘拿着5元钱就出去了。母亲留在办公室,这时纪检委民族干部米日班姐姐正好来我办公室打印,和小姑娘妈妈聊起来。妈妈边说边渐渐哭了起来,虽然我听不懂她们在说什么,但感觉的出是在描述自己这一路办事情的不容易。后来米日班姐姐翻译给我说,她说她女儿很懂事学习一直是班里第一第二,希望给她治病,但她没有钱,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以及她们这一路走来遇到的冷言冷语,心里很心酸,所以不禁潸然泪下。看着她的泪花,我想起了,回家探亲时住在家里的最后一晚。那一夜,我睡在母亲旁边,深夜在母亲的抽泣声中醒来,我问她怎么了?不舒服吗?那一次,妈妈第一次用手不断的使劲的打我,嘴里呜咽着对我说,“你咋这么不听话?”凌晨四点,姐夫开车来接我送我到首都国际机场,出家门时,母亲说了句:“路上小心!”后视镜里,爸爸妈妈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后来小姑娘回来,我帮她把照片贴上。我问迪力努尔有没有手机,以后有事情可以给我打电话,虽然没经济实力帮她治病做手术,但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说,起码我有份工资多多少少能帮助她们。她回答说,妈妈准备给她买一个手机,以后治病住院了和老师联系,她能在医院里学习,出院了可以参加期末考试。她妈妈和她都希望她能考进内初班,我和她说,我相信她可以,咱们先把病看好,内初赶不上咱可以三四年后考内高班,身体要紧。
她说她妈妈曾经说,只要她好好学习,妈妈什么都会给她买,老师说的书,一定二话不说给她买。我跟她说,书方面有什么需要你和我说,别的帮不了这方面一定帮到你。我说:“我给你我的***,以后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和我说,但我也有个条件,也不算条件,就是你好好学习,健健康康长大,长大了孝敬父母,报答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长大了在你有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帮助其他人,传递你心中的爱。”小姑娘,认真的点点头,旁边的妹妹也很认真的点头。我说,我宿舍有一些正好适合你们阅读的书,我一会儿拿给你。你需要什么书?小姑娘回答道:“其实我的作文不太好,怎么能提高我的作文呢?”我说:“作文你要多阅读好文章,我再帮你找一些指导写作的书给你。我现在去宿舍给你拿,你们在这坐一会等妈妈把低保证拿过来,我给你们复印,帮你们把该准备的资料梳理一遍,村里的低保证明我已经托人办理,一会送到乡***府,你们不用四处跑了。”小姑娘开心的点了点头。
我回到宿舍,开了门,打开大学学姐兼好友从内地寄给我让我给当地小朋友的书,里面有漫画,小学生文摘,绘本,童话故事书等。几个月之前,我曾经将一部分给了我贫困户家中的两个小女孩,还剩下半箱多,我整理了一下,全拿下楼,带到了办公室。
我打开箱子,里面正好有一本四年级上的作文指导书,小姑娘说妹妹正好该上四年级,我们两个都可以看。里面的绘本、童话故事书等我都简要的给她们介绍了一下,让他们回去慢慢看。
世界那么大,又那么小。2年前,心中怀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里,毅然决然的选择从中国最东边来到了中国最西边,认为比起东部,中国西部发展更需要我,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为这里做一份贡献。世界又那样小,不知不觉我在这个乡已经工作两年了,眼界似乎也被限制在这个小乡镇里,时间长了,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连去趟县城吃个饭都不知道去哪,走哪条路。心中我时不时有一种莫名的恐慌。
回首两年来,这在基层工作的2年,真是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如此微乎其微,偶尔询问自己,自己的初心是否还在?你被同化了吗?你还在坚守吗?
庆幸的是,两年来,它还在,不幸的是,它似乎***了,在质疑声中没有了当初的坚定与坚持。
还记得,我偶然间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说我就是个傻子。凭着本心努力工作尽职尽责的帮助他人的我,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傻子,听到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2
晓薇今年24岁,原籍武汉,一年半前从上海一所著名高校毕业,如今在上海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她第一次找到我咨询,我看出她有很强烈的倾诉欲望。她说她在上海举目无亲。
她要倾诉的是两段不该发生的恋情。
她告诉我,从中学到大学,她身边不缺追求者,但她对同龄男孩不感兴趣,强迫自己感兴趣也无济于事。她喜欢年长男人,年长到和父亲年龄差不多,比如公司里的同事老李。
老李今年51岁,离异,有一个23岁的儿子。在晓薇看来,尽管老李是公司里的普通员工,相貌平平,收入与她相仿,但他做事冷静、经验丰富,让晓薇格外着迷。
有一天早晨,晓薇穿着新买的高跟鞋到公司上班,大老远看见电梯门要关闭,就紧跑了两步。电梯门打开了,里面人满满的,都在等她。晓薇进入电梯,才发现是老李替她按着开门键。她道谢,内心感动。老李似乎不大认识她,问她去几层。晓薇说去三层。这个写字楼有规定,为了节能减排,三层以下不提倡乘电梯,所以电梯里的人都用不屑的目光看她。晓薇很不自在,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时,老李笑着说:“鞋跟这么高,上楼受罪吧?”大家嘴角都浮现出了笑容,尴尬场面顿时缓和了。晓薇非常感动,感动于这个中年人的宽容和体贴。
晓薇和老李不在一个部门,平时很少见面。去年元旦,公司安排员工去山东大明湖旅游,晓薇有更多机会接触老李。她发现,老李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但说出话来很靠谱。有年长员工悄悄告诉她,老李经历丰富,以前做过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总经理,离婚时前妻耍了阴谋,占有了公司,他无力东山再起,不得不窝在这里。晓薇的心中泛起了同情的涟漪。
旅游区有一个射箭场,公司里的年轻人闹哄哄地围过去,争着一展身手,可没一个能把箭射到靶垛上,纷纷责怪人家的弓有问题。老李慢慢走过去,轻轻地说:“让我试试。”只见他弯弓搭箭,稳稳拉弓,果断放箭,10枝箭全部命中靶垛,其中3枝正中靶心。身边那帮年轻人目瞪口呆,随即欢呼起来。老李倒不那么兴奋,只是说:“小时候在学校射箭队里待过两年。”等人们都走开了,晓薇还呆在那里。“老李射箭的身姿、动作和眼神太帅了,简直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大侠郭靖,太性感了!”晓薇回忆往事,眼中放出熠熠的光彩。
“你向老李表白了吗?”我问。
“没有,我不敢。他的年龄能做我的父亲,他的儿子只比我小一岁,别人会怎么看?”
“没有表白,怎么能说是恋情呢?”
“在我心里,那是再真实不过的,就叫单相思吧。我的麻烦是,我只欣赏中年男人,对同龄男人没有一点兴趣。这大概就叫‘大叔控’吧?”
“现在‘大叔控’不是很时髦吗?”我笑道,“年轻貌美的女孩嫁事业有成的大叔,走人生捷径,不好吗?”
“我不是那样的!”晓薇红着脸辩白,“我没有想过金钱、地位之类的东西,我喜欢中年男人,是喜欢他们身上的成熟与稳重,可以保护我、宠我。而且,我从15岁的时候就开始这样想了。”
晓薇15岁那年夏天,物理老师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题:自己动手拆装自行车,可以找家长帮忙。晓薇使出吃奶的劲儿才把自行车拆散,可是安装的时候她遇到了麻烦。望着七零八落的零件,她愁得直哭。爸爸对机械不在行,也不情愿干这类脏活儿,齿轮装不上就骂骂咧咧的,甩手走开了。晓薇没办法,只好找来一个编织袋,把零件装进去,准备拿到修车铺请师傅代劳。这时,爸爸的同事周叔叔来访,看晓薇为难的样子,马上热情地说:“这有啥好哭的,你给我打下手,咱俩一起攻关。”说着撸起袖子就开始干活儿。晓薇看周叔叔熟练地摆弄工具和零件,渐渐着了迷。她傻傻地想,为什么他不是我的爸爸呢?“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中年男人最有魅力。”晓薇说。
“你和周叔叔后来还有来往吗?”我问。
“有的。周叔叔的女儿5岁时夭折了,他没再要孩子,所以很喜欢我,拿我当女儿看。他周末常到我家来玩,跟他聊东聊西,很愉快。他知识面很广,对电脑也很在行。我很佩服他。生活中遇到什么烦恼,我会第一个想到他。当年考大学前,他帮我买参考书,找补习老师。报志愿的时候,还是他帮我拿的主意呢。后来经常电话联系,节日里互致问候短信。”
“这也是很正常的关系,不是恋情。”我说。
“对他们来说,是正常的关系,但对我来说是个大麻烦。现在我感觉自己的感情起了变化,我不再拿他们当可以依靠的长辈,而是希望他们像恋人那样呵护我。我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请问,我是不是性取向出现了偏差啊?”晓薇惊恐的眼睛直视我。
恋父情结与父爱缺失
“谈谈你的父亲吧,你跟父亲的感情如何?”我转移话题。
“父亲?”晓薇目光中流露出忧郁,断断续续地说,“自从上大学离开家以后,我很少回家,现在也就春节回家看看。平时我很少跟父亲联系,有事我会打妈妈的电话。”
“小时候呢?你对父亲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问。
晓薇语塞,默默流下了眼泪,哽咽着说:“他喜欢男孩。”原来,她的父亲有比较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一心想有一个儿子,可偏偏生下晓薇这个女儿,所以,他对晓薇很不待见,很少与晓薇有亲昵的举动。“有一件事对我伤害特别大。”晓薇回忆道,“我7岁那年,父母带我去学校报名,然后去买新书包和新鞋子,一起吃饭,到公园游玩,算是庆祝我入学。那天我穿了新裙子,特别开心。在公园的湖边,我们一家三口相互照相。轮到妈妈给我和爸爸照相时,妈妈说,乖宝贝,亲爸爸一口。我迟疑地上前要亲爸爸,可是爸爸居然瞪了我一眼,躲开了。妈妈正好按下了快门,留下了一张表情尴尬的照片。照片上,爸爸的眼神是那么厌恶!难道我不是他的亲生女儿吗?后来,那张照片我一直夹在我的日记本里,不开心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哭一场,高兴的时候看到,心里就紧一下,少不得还是要哭一场……”说着说着,她又抽泣起来。
我没有安慰她。此时,她需要适当地宣泄负面情绪。等她哭够了,我郑重地说:“姑娘,你的性取向没有问题,而是恋父情结在作怪。”
“恋父?怎么可能,我和父亲的感情很淡薄。”晓薇不解。
“小女孩恋父很正常,是心智成长的必经阶段。你从小缺少父爱,使你的恋父情结得不到正常缓解,于是转移目标,依恋与父亲同龄的中年男人。但是两位大叔不可能像父亲那样对待你,更不可能扮演恋人的角色,于是你迷失了。”我说。
“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是吗?”晓薇问。
我告诉她,恋父情结又叫伊利克特拉情结,取自古希腊神话中一个著名的悲剧。伊利克特拉是希腊联***统帅阿伽门农和王后克拉得耐斯特拉的女儿。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阿伽门农回国,但被王后和她的***夫伊吉斯修斯杀害。伊利克特拉发誓报仇,她鼓动弟弟欧莱斯提兹入宫,杀死她的母亲和***夫。弗洛伊德就把这段女儿为父报仇而杀害母亲的故事,比喻为恋父情结。跟恋父情结相对应的是恋母情结,又叫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通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可能在生殖器期(3~6岁)产生恋母或恋父情结:男孩会极度依恋母亲,甚至对母亲产生恋情,对父亲则出现嫉妒、竞争乃至憎恨的心理,女孩对父亲也一样。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或恋父情结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阶段,只不过这个阶段维持得很短,随后就会逐渐消失。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每个人与父亲和母亲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这两种情结的变形。当然,这两种情结必须适可而止,无休止地泛滥会阻碍成长。心理学家通过进一步研究指出,3~6岁出现的恋父(恋母)情结是恋父(恋母)情结的第一阶段,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恋父(恋母)情结的第二阶段,只不过这时的依恋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比如自己的老师、长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影视歌星。所以,中学生疯狂追星,情窦初开的女孩情不自禁暗恋英俊潇洒的男老师,春情萌动的少年迷恋性感风韵的成熟女性,都是儿时恋父(恋母)情结的延伸。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父(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进入成熟期后大多数人会转而爱上同龄人。这就是恋父(恋母)情结的第三阶段。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3~6岁的成长阶段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孩子的恋父(恋母)情结得不到正常满足,孩子一方面会产生深深的失落感,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的现象较为普遍。心理学家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征”。另一方面,孩子会在青春期和成熟期执着地努力弥补缺失的父爱(母爱)。此时,同龄人就不会吸引他的注意,反倒是一些年龄跟父母相仿的长者让他情有独钟。
“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晓薇忿忿不平。
“倒霉的不止你一个。”我说,“前不久公布的《2012~2013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18~25岁的女性,70%自称是‘大叔控’,希望找比自己大10岁以上的男性作为伴侣。其中有64%的‘大叔控’希望与大叔恋爱,17%的‘大叔控’有过和大叔恋爱的经历。面对如此不堪的数据,中国的父亲们值得反省。”
寻找失落的父女真情
晓薇问:“那么,‘大叔控’是一种心理疾病吗?需要***吗?”
我回答:“爱上长辈异性不是心理疾病,只是提示情感和性格可能有缺陷,需要调整。”
“您快帮帮我,怎么调整才能让我变回正常人?”
我给晓薇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不要神化中年男人。成熟、稳重、会疼人被视为中年男人的标志性素质似乎顺理成章,但心理学认为,人的素质不是年龄决定的,而是经历和环境决定的。许多中年男人的心智并不比年轻男人更健全,看问题也不比年轻人全面、深入,而成熟、稳重的年轻男人并不少见。“你喜欢具备什么素质的男人做你的男友,可以在同龄人当中寻找,为什么认定非中年男人不可呢?中年男人难道没有缺点吗?不要神化他们。”我说。
第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异性。中年男人身体、精力正处在人生的顶峰,性格成熟,事业稳定,但接下来便是走下坡路。爱情、婚姻事关未来几十年的幸福,不能只看眼前,要用发展的眼光预见未来。相反,年轻男人现在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未来却不可限量,早晚会成长为成熟的中年人。“就像看体育比赛,只看最后比分多么无趣,还是过程惊心动魄。喜欢成熟、稳重的男人,何不亲眼见证他的成长?”我说。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3
几个月前,我离异了。其实,4年前我们的夫妻关系就已名存实亡。他是一个好人,但我们价值观不同。我想要去外地做生意,他却只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让我难受的是,女儿对我的情感跌入冰点。
自从争取到女儿的抚养权,我就欢天喜地地计划和女儿以后的生活,为她联系了最好的小学,为她打造了一间公主范儿的卧室。她却并不领情,说:“你一点都不了解我,我最讨厌这种小女生风格了。”她的作业需要辅导,我要帮她请个家教,她居然阴阳怪气地说:“你除了花钱,能想出别的办法吗?”
为什么她对我有这么大的敌意?前夫告诉我,女儿受我们不良婚姻的影响很大。而且,孩子奶奶经常告诉她,妈妈为了赚钱丢下他们了。
我害怕这样下去会影响她对爱情、婚姻的看法。我应该怎样打开她的心结,让她依恋我呢?
亲爱的小痛,我能理解在长期与女儿疏离后,你渴望她再度依恋你的想法。可是,这是不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呢?
按照人正常的心理发展历程,孩子在一岁左右时对母亲的依恋最强。在18个月左右时,孩子们喜欢选择父亲作为游戏伙伴,在遇到困难或受挫时,往往喜欢向母亲寻求帮助和安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拥有自己的交际圈和信任的朋友,从前父母亲密的地位会被同学、朋友、老师所替代。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不能为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但很多父母会犯下一种错误:孩子年幼时,因为各种原因疏离他们;孩子成年了,又出于补偿心理无条件地满足他们,并期待他们以孩童式的依恋作为回馈。这会让孩子在幼年时缺乏安全感,对亲密关系产生畏惧、抗拒,一生情感贫瘠;在成年时又无法发展***空间,反而被父母错误的爱束缚,甚至感觉窒息。
你真的期望带给孩子这样的成长经历吗?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你目前的首要任务不是重觅与孩子的依恋关系,而是亲密关系。前者是幼儿与成年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后者则是两个成年人之间对等的能量交流。
我建议你坦诚地告诉她当年离开的原因。不要担心她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她未必像你想象的那般幼稚、懵懂。孩子不能理解的是模棱两可的说辞,而非真实的经历。特别是你与她爸爸中间并没有第三者,两个成年人因相爱在一起,因了解而分开,只要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无论悲喜,相信孩子都能理解。这样反而有利于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
你对孩子爱情、婚姻心态的忧虑是对的。从发展心理学上讲,孩子与母亲的亲密关系直接影响他将来组建家庭后与亲人的相处模式。我提几条建议,供你参考。
第一,离婚的父母彼此要包容,相互认同。父母(包括双方亲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诋毁对方,要理性地看待婚姻中的矛盾,你们只是不适合再继续相伴,并非仇人;父母应该有协作精神,为孩子共同创造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与双方都保持接触,让他知道父母都是爱他的。
第二,抚养孩子的一方必须有成熟、稳定的性格,在教育困境中能够乐观面对、积极解决。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4
好友一直抱怨自己的女儿“拧巴”“别扭”“缠人”,做什么事情,稍微不如她意,她就缠着你吵,左哄右哄都不高兴,最后连自己也被惹毛了。
“我带她出去买东西,她选了一个冰淇淋,但回家的路上冰淇淋掉地上了。我安慰她没关系,答应给她重新买一个。给她讲道理‘妈妈要回家做饭、赶着上班’等等,她就是不听,一定要地上的那个化了的冰淇淋。最后我赌气就走了,她就在那里撕心裂肺地哭呀,路上的人都来围观。”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让你恼火?故事中这个古怪、执拗的小孩,是不是一下子就戳中了你的痛点?
宝宝闹脾气,你处理对了吗?
后来有一天,我赶巧见到她女儿正闹脾气。因为她喜欢的书丢了,前段时间还莫名其妙丢了养的小兔子,还有最喜欢的滑板车。我看到她围着她的妈妈,哼哼唧唧,扭来扭去。妈妈双手交叉,耐心地劝解着:
“你哭也没用啦!妈妈也帮你找了,真是找不到呀!”
“自己的东西要好好保管嘛,就这么放在桌子上,丢了怪谁呢?”
“最近真的是运气背,老是丢东西!”
“要不,妈妈给你钱,下午我们再去***书城买一本一模一样的好不好?”
“这样一点小事,你闹这么久,你看出汗出得头发都湿了!”
看到女儿磨叽生事,妈妈既心疼又气恼。想把她搂在怀里安慰,可女儿不买账,继续扭来扭去地折腾。眼看着妈妈失去了耐心,温柔一点点褪去,火一点点冒腾起来!
仔细观察这位妈妈的处理,道理也讲了,感慨也发了,解决方案也出了,为什么就是没有用呢?
宝宝“拧巴”时,到底需要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换位思考,你的东西丢了,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批评吗?是嘲讽吗?是教训指导吗?
当我们迷路的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人家指责我们方向感很差对不对?
我们需要的,是理解,是支持,是安慰,是帮助,对不对?
所以,宝宝闹脾气时,你首先需要做的,是回应她的感受,而不是立马尝试解决问题。
“你丢了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对吗?”
“你不希望有人随便拿你的书对不对?”
“最近总是丢东西,你很生气对不对?为什么倒霉的事情总是发生在你身上,这太没有道理了是不是?”
当我这样提问的时候,小家伙开始安静下来,眼睛里也有了回应。
“我也丢过东西,当时我很生气,但我没有你这么好的脾气,我还气到骂了人,打了我的宝宝。当时他们都吓坏了。你能告诉阿姨,你是怎么做到这么平和不发脾气的?”
“所以,我以后可能也要向你学习哦,接二连三丢了这么多东西,你还能有这么好的脾气,只是这样哼一哼,却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破口大骂,阿姨要有你这样的克制能力就好了!我觉得你妈妈也要向你学习,温柔一点说话!”
你们可以想象,小家伙的眼睛开始发光起来。
“你看哦,是不是最近真的霉运有点多,我们一起想个法子来赶走霉运好不好?我的老师教了我一个技巧,你要不要知道?”
小家伙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乖乖地和我一起走到了另一边。
恰好她妈妈提议喝自制的擂茶,我灵机一动,告诉她“施魔法”。无非就是安静地盛一碗擂茶,然后默默地念“好运快来,霉运快走”。小家伙异常虔诚地执行着,开开心心喝完擂茶玩去了!
针对宝宝的感受回应,不针对行为反应
有多少父母,一旦宝宝有情绪了,立马开始帮助解决问题。可是,你要知道,宝宝在最难受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指导、执行,而是有人重视他的感受,有人知道他的这件事情不是一件“屁大的事情”,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需要别人认同“我的情绪和感受是正常的,不是无理取闹,不是撒泼任性”。
就像你向闺蜜哭诉你的婚姻,她直接告诉每个家庭都这样,或者愤慨地主张你离婚算了,甚至帮你揍对方一顿,这是你真正想要的吗?我想,这样的聊天除了火上浇油、恶化关系,除了失望、反感和悔恨,好的结果可能都不会出现。
所以,对你宝宝的感受做出回应吧,不要对行为反应了!
唯有这样,当宝宝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爱和关心,你们建立了深厚的同盟关系,她才可能让你牵着她的手,走上一条解决问题的路。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宝宝不是无能的,不要一手包办,不要越俎代庖,等宝宝的情绪平复下来,他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吗?
宝宝“拧巴”,治标更要治本
后来的沟通分享中,这位妈妈反思了自己的性格。因为她不喜欢和宝宝过多地亲昵,她可以给宝宝搞卫生、做好吃的,但不喜欢宝宝围着她,她觉得太吵、不舒服。所以她的宝宝总是无限羡慕的说:“妈妈,你看悦悦妹妹和她妈妈多亲呀,她们总是很很开心地玩!”
是呀,宝宝的别扭、难缠,或许也是我们平时给他的爱的浇灌不多。因为宝宝不是物件、不是机器,而是一个需要爱、关怀和安全感的依恋个体。通常,1~2岁的宝宝最需要与父母之间纯粹的亲昵,因为这时候他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从一个“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小婴儿,成长为一个发现“自己和妈妈不是完全一体的、自己是一个***的个体”的小朋友,他的不安全感开始增加,开始害怕与爸爸妈妈分离。安全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就像生命一样重要。
宝宝处在极度需要安全感的阶段,而你若总是让他处在爱的饥渴中,或许他的胡搅蛮缠就成为了亲密关系胶着的一种替换和满足,这样的方式或许会延续到少年甚至更久。
如果你是一个不喜欢和宝宝亲昵的父亲/母亲,不妨在平时多“训练”一下自己:
・多参观、融入到大人与宝宝亲昵的场景中。有机会时多去看看氛围温馨的幼儿园、亲子班;多加入到宝宝们的游戏活动中,激发自己的童心。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5
一天,正当我认真批改日记,幸福地沉浸在学生纯真的精神世界时,李玉的日记跃入了我的眼帘,再次纠紧了我的心。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昨天我的心情特别灰暗,爸爸妈妈昨天上街,为弟弟买回了一身崭新的漂亮的新衣服,虽然弟弟身上的衣服远比我身上的新。看着爸妈帮弟弟试衣服的热闹样,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感到自己很多余,我真不明白,爸爸妈妈如此喜欢弟弟为什么当初要生下我呢?”李玉一家是外地人,父母在镇江做小生意,她是家中的老大,四年前父母又生下了弟弟。自从有了弟弟,李玉就感到爸爸妈妈不再喜欢她了。由此,她常常感到自己很孤独难受。日记成了她的倾诉对象,她是一个性格内向感情细腻多愁善感的小姑娘,在我任教这个班的两年来,她多次在日记中描述父母疼爱弟弟冷落她的情形,多次表露出了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每次读了她的日记,我的心里不由地会产生怜爱之情。虽然每次我都会在她的日记后面写上几句开导劝慰的话,但收效不大。
联想起平时她郁郁寡欢的样子,我决定帮帮她。中午休息时,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和她聊起了家常,只见她满脸通红,紧咬嘴唇,两手交错在身前。我问一句,她小声地答一句,完全不见日记中那个不吐不快孤独倔强的女孩。于是,我决定找她的家长谈谈。第二天我找来了她的父亲,当我将她在日记中流露的心思告诉她父亲的时候,她父亲非常诧异。他随即表示,自己一直以拥有一双儿女感到幸福和满足,非常疼爱他们,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女儿大一些照顾得少一点,儿子小一些照顾得多一些,本以为女儿大了懂事了能理解父母,没想到会引起女儿这么大且这么长时间的误会和怨恨,怪不得这一段时间变得沉默寡言的。交谈中,我希望他今后要多关注女儿平时的言行,多和女儿沟通,努力让女儿感受到父母的爱。他父亲一面自责自己的粗心,一面连发感慨:“孩子大了,父母开始不了解孩子了,想不到她会把心里话告诉给老师。”临走时他一再恳求我,找他女儿谈谈,开导开导她,他的最后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学生最听老师的话”。随后我将李玉叫到办公室,和她谈到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我说:“世上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真的。为了子女父母会毫不犹豫地舍弃一切甚至是生命,所以你丝毫不用怀疑父母对你的爱。你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希望你好好地爱护弟弟,尽情地享受父母的爱吧!”听了我的话,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在我和她父母的努力下,幸福自信的笑容重又回到了她的脸上。
二、反思和分析
(一)学生需要心灵的关怀
俗话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事实并非如此,据一调查显示,小学生经常闷闷不乐、情绪经常反复变化的占29%。情绪不好时,只有10%的人宣泄出来。大部分情绪不好的学生,都会弊在心里,其不良情绪会影响他较长时间,甚至因此使得有些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存质量。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所有人都需要他人的注意和关怀,尤其是小学生,一些表面平静老实的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他们在成功时,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在失败时,希望得到他人的宽容与同情;在困惑时,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指点;在委屈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他们非常需要我们的关注、爱护、引导和教育。
(二)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之责
有句名言这样来形容和赞美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教师在心安理得地欣然接受这样赞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吗?你能经常触摸到学生的灵魂吗?在自己一天、一周、一月,甚至是一学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几次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孩子平等地沟通?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需求,他们渴望交流,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关心,渴望帮助。可我们教师对学生缺乏关心,对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人际交往,我们不是很了解。有的教师只停留在传授知识、组织维护秩序及班级活动等事务上,从不和学生谈心交流。李玉父亲的那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道出了家长们的期盼,更指出了作为教师的一份责任,即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切实履行教书育人之责。
(三)以日记为平台,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
说实话,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教师对学习对分数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再加上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思想的影响,使得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谈心交流。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现在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室,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小学生放松心理,引导小学生向健康心理发展。但我认为这不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个别引导比较少,大多是集体进行,所以效果不大。事实上,许多学生需要找一个知心的朋友或者其他信任的人对其倾吐心声。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觉得通过日记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地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坚持让学生写日记,一方面,学生可以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适时疏导和帮助。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精神人格教育远比学科教育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学生当下和未来的人生幸福,而确保学生人生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真谛。教师在布置学生写日记时,应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并明确表示希望学生通过日记和老师谈心交流。阅读完学生的每篇日记后,我都力求留下一两句真诚的话语,或是和孩子共鸣;或是给予孩子鼓励;或是给予引导;或是给予安慰。当然,如果有时批语不足以解决学生日记中流露的困惑时,我就要适时地进行个别谈心,有时甚至需和家长进行沟通。每一次批阅日记,我都非常认真、慎重,因为我觉得这是学生向自己敞开了心扉,自己正幸福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6
伴随着房产经济的出现,“丈母娘经济”曾经喧嚣一时,这颠覆了“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丈母娘疼爱女婿的美好形象。一名网友在微博上说:全世界的丈母娘都是我的敌人。引起共鸣者众多。
丈母娘们开始大包小包进驻女婿家门――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组建家庭和老龄化社会的越逼越近,老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精力和爱心投放到后代的小家庭中。相比较敏感的婆媳关系而言,丈母娘与女婿之间一旦发生磨擦,女婿完全没有后援,女儿总是毫无条件地帮助自己的父母,女婿全线溃不成***是毫无悬念的结局。由此可见,丈母娘对子女小家庭的破坏力是毁灭性的。
我们在解读丈母娘和女婿或者婆媳之间的关系时,总简单地认为这是因为爱之深切,甚至认为这是亲情和爱的绑架。但当我们重新认知人伦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条件时,才会读出丈母娘们的另一层深意:她们更多的是恐惧、怀疑和寂寞。我们在同情女婿们的同时,更需要帮助女婿们重新建立起与丈母娘们之间的信任通道:老年生活的寂寞、失去职业这一通向社会的信息渠道、对儿女们小家庭的话语权的丧失等等,使得她们需要囤积很多的“我能”“我行”“我说了算”。是的,只有恐惧才会令人生出“囤积爱”的欲望,所谓“殖民之爱”,绝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如果不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即使是契约式的婚姻关系,也谈不上亲密。解决丈母娘们与女婿们的磨擦,需要的不是“术”而是“道”:每一个丈母娘在还没有成为丈母娘之前,就应当早早修炼自己成为一个胸有千山万水之人,不必等到老了去借年轻人的羊肠小道挤;作为女婿来说,将丈母娘当作自己的女儿来对待,你的女儿如果在你家乱发脾气,你会笑眯眯地享受这种撒娇,哪里还舍得龇牙咧嘴吹胡子瞪眼!
天下小事,小不过两颗心之间的缝隙,双方往前多走一步,缝隙就平了。
丈母娘迁往南京,小家起了波澜
每天下班后踏进家门前,丁立建都要在楼前转几圈,努力深呼吸,调整情绪。不管心情多糟,工作多累,他都要保证自己在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满脸微笑。
妻子已经跟丁立建冷战三个月了,无论他怎么道歉,怎么讨好,妻子依然是冷若冰霜,甚至一再通过岳父的口告诉丁立建要离婚。岳父毫不掩饰地对他说:“我女儿不需要依靠男人养活,她要跟你离婚。”
王媛是独生女,和丁立建是大学同学,2006年毕业后双双留在南京。两人决定结婚时,王媛远在四川的父母就跟丁立建说:“你们买房,我负责装修,但以后你们要负责给我们养老。”对此,丁立建毫无异议。2008年女儿出生后,王父王母主动请缨帮忙照看孩子,因为有言在先,王父王母卖掉了四川老家的房子,迁往南京。
王媛很享受父母在身边的生活,孩子由爸妈照看,吃完饭碗一推,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玩游戏。女儿小栀一岁半之前,都跟着外公外婆睡,妈妈对她来说,只是一个称谓。丁立建一再给王媛做工作,让她多陪陪孩子,可王媛不屑一顾,说:“即使我不抱她一下,我依然是她妈,她长大最疼的人依然是我。”
生完孩子,妻子就像完成了使命一样,撒手不管了。而更让丁立建头疼的,是岳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岳父母很节俭,给小栀穿的衣服、鞋子都是亲戚家小孩淘汰的,一岁多女儿学走路时一直一瘸一拐,丁立建把手伸进女儿鞋子里,才发现鞋子大出一大截,岳母在鞋子前端和脚跟处,塞了厚厚的卫生纸。丁立建心疼不已,跟岳母说:“妈,小栀正在学走路,要穿合适的鞋子才舒服。”话刚说完,岳母的脸立马阴了下来,转身进了卧室,把门甩得震天响。
当晚,王媛就跟丁立建大吵一架:“我爸妈这么辛苦带孩子,你还说三道四。”
诸如此类的矛盾轮番上演。在岳母看来,她给他们辛苦带孩子,丁立建不仅不领情,还处处挑毛病,“我把我女儿培养得这么优秀,还带不好外孙女吗?”岳母对楼下的邻居说。
去年夏天,丁立建带一家人去海边玩。女儿和一个陌生的小男孩玩沙子。玩着玩着,女儿忽然把小男孩推倒,抢了对方的玩具。小男孩哇哇大哭,大人们赶紧围上去。岳母一把抱过小栀,对挂着满脸泪的小男孩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小男孩的父母一脸的无可奈何,丁立建只有不停地道歉。
丁立建想找妻子谈谈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可王媛玩着手机,头也不抬:“小栀还小,大了自然就懂了。”当晚,丁立建在饭桌上说到此事,委婉地暗示岳母,不能过度袒护小栀,“有些好习惯从小就要培养。”没想到他的这句话,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回到宾馆,房间门口,岳母把小栀往丁立建怀里一塞:“你们好好玩,我们回南京了。”丁立建顿时愣在原地。岳父母真的拉着箱子出来了,一副气愤填膺的架势。丁立建赶紧道歉,好话说了一箩筐,才把两位老人劝住了。岳父瞪着丁立建,恶狠狠地说:“我早就看你不顺眼了,如果不是看在我女儿的份上,我早把你当陌生人了。”这句话,让丁立建的心咯噔一下。
当晚,丁立建和妻子谈及自己的感受,妻子忽然声音提高了八度:“我已经忍了你很久了,越来越觉得你一点不懂得感恩,我爸我妈给我们带孩子容易吗?他们省吃俭用把我养大,老了也不能享福。”说着说着,妻子话题一转:“而你爸妈呢……”在王媛看来,他们买房,公婆没出一分钱;养孩子,公婆不帮忙,“他们怎么就不能跟我爸妈一样省吃俭用过日子,把省下来的钱贴补我们的小家呢?”王媛说到激动处,什么脏的难听的骂人的词,像豆子一样从嘴里喷出来。丁立建呆呆地望着妻子那张极速开合的嘴,心里寒凉至极。原来,夫妻反目起来,比仇人还要丑陋。
王媛越说越激动,一直到凌晨一点多了,还在数落丁立建的父母,每一句话都像在丁立建的心里划了一刀。他实在听不下去了,隔着被子拍了王媛一下。王媛立马跳起来,赤脚站在地上,头发蓬松着,指着丁立建大叫:“你敢打我?你竟然敢打我?”说完冲出房间,把隔壁父母的房门拍得震天响。
岳父趿拉着拖鞋,披着外套,踉踉跄跄地就冲了进来,拽着丁立建就甩出一拳,嘴里骂骂咧咧地吼着:“别说打了,我女儿你碰都不能碰!”王媛在旁边嘤嘤哭着,岳母低一声高一声地数落着,岳父叉着腰,凶神恶煞地用指头指着他。丁立建捂着脸,百口莫辩。
吵完,骂完,岳母把小栀抱过来几乎以扔的姿势,摔到了床上,孩子惊得一个哆嗦。王媛被父母拉着回了房间,一家三口跟丁立建势不两立的模样。
当晚,丁立建看着熟睡的女儿,心如刀割。他一再告诉自己,为了女儿,他要忍着,“或许,忍几年就过去了”他对自己说。说完才发现,泪已经流到了脸颊。
生你养你帮助你,你拿什么回报我
今年34岁的李艾生于安徽一个小县城,母亲长得漂亮,身材高挑,是当地县医院的护士。因为姥爷生活作风不好,在当地名声很坏,母亲在各种流言蜚语中长大,从小就发誓离开家,“要到大城市体面地生活”。到了嫁人的年纪,各种挑挑拣拣,转眼就近30岁了,在姥姥的一再撮合下,母亲嫁给了做木匠的父亲。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做出来的家具美轮美奂,又因忠厚老实,方圆二三十里的人,都来找父亲做家具。父亲不会给人讨价还价,更不会故意抬高价格,母亲就生气,埋怨父亲窝囊、没本事,“是个人都能挤兑你几下,你就不能长点骨气?”在李艾读大学离家之前的18年里,耳边永远都充斥着母亲刺耳的抱怨声。
高考填志愿,母亲一再要求李艾:“要往北上广走,哪怕读个二流学校也比在小地方憋屈一辈子强。”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李艾读了上海的一所二流学校。
李艾没多大野心,她就想安安稳稳地生活,不用为了生计发愁。毕业后,她想回到家乡,也有机会可以去家乡最好的高中当老师。可母亲不同意,跑到上海,住在学校旁边便宜的小旅馆里,逼着李艾参加各种招聘会,并一再叮嘱她:“你一定得留在上海,漂漂亮亮活出个人样来。”
李艾从一个小服装公司的行***做起,慢慢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于此同时,与在招聘会上认识的于伟确立了恋爱关系。于伟在一家颇有名气的企业做软件工程师,为人憨厚老实。第一次见于伟,李母的评语是“活像一尊榆木疙瘩”。饭桌上,于伟吃饭吧唧嘴,每吧唧一下,李母就皱皱眉头作恶心状。因长期伏案工作,身高1.85米的于伟有点驼背,李母对女儿说:“你看他这身架,要气质没气质,要身材没身材,即使满身阿玛尼穿出来也是一民工样。”
李母坚决不同意女儿找这样一个“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吃没吃相”的对象,“你这不是找了个你爸的翻版吗?”背着母亲,李艾和于伟登记结婚了。
李母气炸了,把老伴、女儿、于伟一起骂了个狗血喷头,为此独自去泰国散心了半个月。但生米煮成熟饭,也只能接受。随后,她就隔三差五地跑到上海女儿女婿处住个十天半个月。
于伟很怕丈母娘,只要李母一到上海,他就选择加班,深夜才回。李艾不乐意,觉得于伟不接受她的家庭,可李母拿着显微镜在于伟身上找茬的劲儿与日俱增,“男人每天都要洗澡,要精神阳光。”“他怎么那么脏,衬衣穿两天领子就脏成这样。”李艾可以把母亲的话置若罔闻,可于伟如坐针毡。
两年后,李母以照顾女儿备孕为由,硬是住进了女儿女婿的出租房。每日相对,李母对女婿也愈发挑剔:“你不要总宅在家里,要出门多交朋友,人际关系就是资本。”“你要多讨好领导,争取早日升职买房。”每当过节,李母总要于伟给各个部门领导送礼。这让本不善于交际的于伟很是为难和反感。久了,李艾和于伟之间也矛盾重重。
2012年春天,李艾离婚了。李母成了最开心的一个:“幸亏你们没孩子,早离早解脱,否则你就只能跟我一样过一辈子……”李艾打电话给母亲的兄弟姐妹、堂姐堂妹,才终于把母亲送到了回老家的车上。
离婚后近两年的时间里,李艾频繁相亲,也曾遇到一个合适的,40岁出头,离异,儿子读初中了,对李艾也挺钟情。两家人第一次吃饭,吃到一半,李母忽然问对方:“你还可以生二胎吗?结婚后你能在房产证上加上小艾的名字吗?”对方顿时噎住,讪讪笑笑。对方的儿子放下筷子对李母说:“房产证上还是我妈的名字呢!”一顿饭,不欢而散。
相比于丁立建和李艾,李攀的生活还算平静,但他现在也开始担忧,有一天会不会也变成他们。
前两年,在同事、朋友纷纷抱怨与岳父岳母相处难时,李攀曾嘲笑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而现在,眼见岳父岳母对他们的生活干涉越来越多,他愈发有了同感。
李攀家在南京,在上海工作,周末回家。因为不能陪伴在妻儿身边,他特意把房子买在岳父母家附近,两个小区,走路15分钟。他不回来时,岳母住他家,周末,岳母就回自己家住。可后来他发现,岳母完全把他家当成了自己家。次卧的衣柜全是岳父母的衣服和用品,客厅更不用说了,岳父母的茶具、血压计、体重秤堆得满满当当。而每晚,岳父母都要在他家看电视到十一点,早晨不到六点,就又来了,在客厅里开着电视,悉悉索索的声音不时传到卧室,夫妻间想做点亲密的事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罪犯。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7
一常规教育—于细微处入手、正确引导
首先密切联系家长做好督促,建立学生校内外跟踪机制,了解职校生生源及家庭背景的问题。学生个性的突出、张扬、不服管教、不善于倾听等问题。家长、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建立一致目标,齐心协力从细微处入手通过语言的魅力帮助问题学生改进。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现代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学习有个良好的环境不断更换住址。如有些家长发现有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便更换孩子学习环境,这类学生在职校往往都是很顽皮的问题学生,做好这方面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发现。例如,有个男同学一向自吹自擂,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盛气凌人,自认为有个性,常让老师和同学难堪、恼怒。这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还扰乱了课堂秩序。每次谈话、沟通过后,虽然有所收敛,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扯皮问题。作为班主任不但要耐心正面引导学生,还要深层了解学生自身的问题原因所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进步。因此,我将该母亲请到学校,了解到他们为了这孩子已经搬了三次家。“班主任,您管我们的孩子要多费心了!”听到来自家长的心声和期盼,事后,我特别留意该生的一言一行,从中去发现他的特性,其实该生也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也想获得别人对他的肯定。
这一天,我再次邀请该生母亲到学校,并让该生也在一旁,这时我用轻松自然的语气对他说:“我和你母亲先聊聊,你能为我们买两瓶水来吗?”他听后非常乐意地去做了。这样的开场白非常好,容易使原本大家忐忑不安的心放松下来,后面的交流就容易多了,我把这段期间在学校观察他得到的信息给了许多很好的肯定。在往后的学习中,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分配他去帮助班级做事,为班主任跑上跑下,他感到很充实,人也慢慢自信起来。环境造就人,但人与人之间的细微教育引导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艺术的语言和细腻情感的表达是现代班主任应具备的条件之一。中职生从中学生转化过来要有一个适应阶段,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是学生心灵的导航员,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生活之门的金钥匙,这有利于学生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班主任要帮助并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我角色转换,让学生不断得到善意的健康向上的引导,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个性的心理品质,这也有助于职业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并习惯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不再拒绝他人帮助。有一种说法,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力不好,是次品;如果教育不好,可是危险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趁热打铁,常敲警钟,对学生细致观察,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对错。只要一有改变、进步,及时向家长报喜,在于情于理中疏导学生。如一次班会课上,我让同学回答“说说你最爱的人”。一位男生很大声地抢答“”。全班同学听了哄堂大笑,这位男生感到很得意,似乎他的意***得到了大家认可。这时,我冷静而又语重心长地说:“是的,这位同学说得对,但女人应包括:母亲、姐妹、妻子、儿女,甚至还用母亲比喻着我们的祖国、大海、山川河流,同学们说对不对啊?”“对!”同学们齐声回答。正确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用艺术的语言表达来启发感染学生。这次班会的讨论发言后,学生在课堂上不再随意乱讲话了。作为班主任要随时留意学生语言行为的不当,及时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到认知自己、最后到认可自己。
往往受过多次批评,被严格教育的学生,教师对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他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现在表现还可以吧?是不是比以前进步很大?”面对当今学生多样化心理,如果班主任缺乏耐心、不够细心 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道德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相逆相背之事也是常有的。
二常规教育——感化疏导、大爱的魅力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子女和父母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场战争——过度教育与反教育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双方的身心都受到折磨,后果则造成孩子逃学或离家出走。这种行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也令老师和家长尤感棘手。
一天晚上11点多钟,女生黄某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有几个晚上没回家了。该生性格内向,在班上来往的同学又少。笔者感到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在学校里教育学生,同时还得学会帮助学生及学生家庭,处理协调各种矛盾使之和谐,减少学生与家庭的冲突。
第二天一早,我找来和黄某玩得较好的几位同学,打听她晚上的行踪,了解与哪些人接触较频繁,我扮演同学、老师或她的朋友,以此深入了解事由。最后同学在网上找到了她,了解到她住在女友家里。为了做好她的疏导劝说工作,我直接打电话给她的女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你是黄某的好朋友,谢谢你这段时间对她的照顾,我是她的班主任,想跟她说话,你能帮忙做到是吗?你也很想这时有人来关心帮助她对吧?”心与心的沟通是搭建双方情感的一座桥梁,形式问话和封闭式问话,是针对某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进行一种激励煽动的问话方式。如形式问话,当知道黄某已接电话,我第一句是:“你怎么样啦?我是班主任,能告诉老师一些事吗?”听得出来,对方一下哭了起来。后面我采取封闭式问话起到了更好的递进效果,如“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能或不能”等方式,主要目的是澄清事实或缩短谈话内容,直接解决问题。最终黄某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都得到肯定、尊重、温暖以及平等对待以后,他必然充满安全感。
一些家长与孩子缺乏语言的平等交流和情感递进。其实当事情来临的时候,双方只要做一些小小的情感投资,就能解决彼此之间的隔阂。我的做法:(1)互赠一件小礼物,确立自己的想法。(2)家长及学生本人在情感或语言上互相扶持,同时向帮助她、关心她的同学和老师表示感谢,从而打开该生心结。(3)教会学生得到他人帮助时学会存有感恩之心。常规教育是每个家庭、社会及学校必备的一种方式,而德育教育则是一门学问。教师帮助学生的同时,其实也帮助营造了一个家庭和谐的气氛。每当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时,我常常会想到他们身后的每一个期待的家庭和每位爱意深长的家长。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教师的德育工作意味着更多的是要有高尚情操和艺术语言的修炼,它紧密连接着师生血脉。
记得某学期班上一位有点内向的男生周某要办休学,原因是母亲出了车祸需要很多***费,家里一下跌入谷底。他姐姐到学校来替他办理保留学籍手续,碰巧是我十年前的学生,他母亲没文化,是个渔民,一辈子劳动只想供子女读书,姐姐中专毕业已工作。走之前,我留了电话号码给她说:“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就打电话给老师。”偶尔我也会打电话给周某,表示一下关心。转眼一年就过去了。有一天,突然接到周某姐姐的电话说家里近段时间发生了一些家务事,请求老师的帮忙。原因是周某已经十多天没回家了。自从儿子休学后,母亲长期自责,周某也选择逃避。这样的事我又能帮上什么呢?但周某不回家,母亲拒绝去医院住院做最后的***。姐姐说:“弟弟现在谁的话都不听,母亲个性又犟,亲戚和朋友尽了力劝说都无用,只有儿子回来,母亲才去医院。明天再不去医院***,赔偿都有很大的影响。”时间也太紧急了,我一点准备都没有。“老师,我知道很为难你,但我弟弟肯定会听你的,因为你是老师。”笔者被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一个已休学的学生,还能听得进去老师的话吗?事情已由不得再多想,很快我决定进行一个行之有效的“迟到”的家访。下午放学后我把电话打给了离家不远摆摊做事的周某,善意地对他说了一个谎:“老师就在你家附近办事,想过去看看你和你母亲,告诉我你家渔船的具置好吗?”开始他推托了几次,见我坚持,他已经无法拒绝,便诚恳地做了邀请。上了他家的船,已是晚上7点多钟,一家人很感动,尤其是他的母亲。笔者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10点多钟了,才想起晚饭还没吃!第二天,笔者给周某姐姐打电话得知他们的母亲已在医院。教师是传播美的使者,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好的表现更有利于缩短或消除师生及家长间的距离。
三常规教育—职业教育道德规范的德育渗透
孟子认为,羿在教育上的优点就是,他能够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学生。这一点并非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做到,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德者业之本”,这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羿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只授射箭之道,没有传为人之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端人”。孟子指责羿也有过错是很有见地的,因此,学校家庭德育工作的重要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一天,烹饪班的技能操作课上一个学生又和老师发生了冲突,我正好到班上巡视,看到了这一幕。这个学生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把削下的原料装到准备好的袋子里,而是肆无忌惮地把它们直接扔在地上,还一副得意的样子。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8
〔关键词〕询问技巧;上堆法;平行法;下切法
“上堆平行下切法”是NLP简快疗法语言模式中常用的语言技巧。目的是运用询问的技巧,引导来访者的思想上升至一个更具意义(上堆)、抽象、众人认同的层面,或者引导他看到同等意义的其他选择(平行),抑或下降到所说的话中更细致的部分(下切),从而把导致困扰的深层结构资料呈现出来,帮助来访者有效思考,打破一些自设的局限性思想,发现过去忽略了的意义及方法,有效改变他以后的观念和行为,顺利解决问题,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
一、上堆法
上堆法就是找出负面事情未来的正面意义,或正面事情的未来负面意义。
案例1:妈妈的唠叨
小宁是初二学生,爸爸经常出差在外。她与妈妈的沟通交流越来越糟糕,严重影响情绪。烦躁的情绪已经泛化到她对待同学的态度上,好朋友说她最近有些不可理喻,脾气越来越大,为点儿小事就发火。
生:(愁苦的样子)老师,我在家里一点儿都不快乐。妈妈整天唠叨我,我快要精神崩溃了。
师:嗯。整天唠叨是让人不愉快,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妈妈都唠叨些什么?
生:穿衣、吃饭、学习、交友、叠被子、出门做事……没有她不唠叨的事,如果我反驳她几句,她就会责骂我不懂事。
师:嗯,举个例子。
生:上周末,我去***书馆看书,中午就在外面买了一个面包吃了,然后继续去***书馆看书。下午回家,妈妈为此唠叨了好一阵。
师:唠叨什么?
生:她说我出门也不告诉她我去哪里,不回家吃饭也不知道打个电话。简直就是限制我的自由!
师:妈妈为什么总唠叨你?
(上堆, 使谈话内容的焦点放宽、放大,从信念、价值观的层面了解对方的深层意***)
生:还不是总把我当作小孩子看。
师:你“有小孩子气”的行为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肯定有的。
于是,我对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自我探索的测试,让她了解自己有哪些小孩子气的行为。
师:现在我们来从正面分析一下妈妈唠叨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来访者看到妈妈唠叨的正面意义和未来意义)
生:担心我对吃、穿要求过高,虚荣心膨胀。
师:嗯。
生:担心我学习不认真,学业糟糕会影响我将来的前途。
师:嗯,还有吗?
生:担心我受不良同伴的影响,学坏了。
……
师:你去***书馆看书,妈妈担心什么?
(带出事情的更多的意义)
生:(笑了)我出门那么久也没打电话,妈妈担心我的安全,担心我会饿着。
师:妈妈对别人唠叨这些吗?
生:不唠叨。
师:说明什么?
(再次找出妈妈唠叨的正面意义,化解其对妈妈的片面认识)
生:妈妈真的比任何人都爱我。我现在能更多理解妈妈了。不过,真的不喜欢她唠叨太多。
师:有什么办法能减少她的唠叨?
生:如果我的行为上少些“小孩子气”,妈妈的唠叨就会少些。
师:当我们理解了我们的父母,其实原先觉得受不了的东西就会变得不再那么沉重,因为我们内心产生了新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宽恕和理解。对于父母的言语举动,我们要想一想有没有可能赋予一种新的诠释,可能是无心之过,也可能是出于善意但方法用错,总之,尽量用正向的方式解释它。
生:经您这样开导,我能感受到我过去真的很少主动去理解父母,只要求他们理解我。父母也不容易,也有他们的难处,多为他们想想,改变自己的“孩子气”行为,再适当沟通,我想我和妈妈的关系会好起来的。
上堆法是为了看到当前事情的未来意义或背后的深层意义,目的是引发对方产生思考方向,使对方看的范围更大、更宽、更高,从而化解其“绝对错误”、“不可饶恕”的片面认识,自觉地寻找对策,以更正面、更被接受的行为去取代过去的行为。
二、平行法
平行法就是在来访者已有行动基础之上,探讨其他的积极、健康、可行的方案,通常可用“除了……还有”句型。它是谈话过程中沟通受困时有力的解决方案。
案例2:一个不知所措的母亲
泽成今年上初一,近半学期以来沉迷网络,学习成绩江河日下。父母的责骂、训斥一天天升级,结果泽成不但没有从迷恋的网络中拔出,反而更加逆反。在爸爸不在家时,开始和妈妈对骂,无奈之下,伤心的妈妈来到学校求助。
师:你不断地责骂孩子是想达到什么效果?
母亲:我还不是想让他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师:你是想他有出息,对吗?
母亲:对。
师:孩子沉迷网络游戏,除了责骂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他?
(在找出她内心的行为动机后,引发她思考能够达到同样意义和目的的更多可能性,引导她找出其他更有效、更能为孩子接受的行为方法)
母亲沉默不语,开始认真思考。
我随后依然用“平行法”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引导泽成的母亲有更深入的思考:
1.网络满足了他的哪些心理需求?现实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使他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2.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差,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
3.如何让孩子避免产生不上网就没事做的感觉?
4.在与孩子沟通时,怎样让他易于接受?
随后,其母在我的引导中想出了一些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平行法是为了使学生家长看到同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除了使他们陷入困境的一些无效消极的方法,还有更多的有效健康的方法。就类似画太阳。画一条光芒不像太阳,两条就像一点儿,三条四条就更像了。帮助学生和家长自己寻找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用这种画太阳光芒的方法特别好。它能使受困的学生、家长的思想和行动更加丰富积极。平行法的关键做法就是放弃A,捡起B……条条大路通罗马。
三、下切法
下切法就是抓住来访者话语中的任一点深究追问,以便缩小问题,便于找到突破点,追问到问题的核心。
案例3:班长的苦恼
丹丹那天一脸沮丧地来到咨询室。
师:怎么了?老师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吗?
生:老师,身为班长,好多同学都反对我,我该怎么办?
师:同学们是怎么反对你的,举个例子。
(有困扰的人,说话中总有很多模糊概括的词语,下切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其举例。这样,能迅速找出她要处理的事情)
生:今天自习课我去班主任那里接领了一项任务。我在讲台上大声通知,结果招来了同学们的嘘声,我感觉自己在班级里似乎没什么威信,我对今后的工作也没有什么信心。
师:同学们?所有同学?
(下切,主词不明确,要澄清,检验其言语中是否有删减)
生:一些男生。
师:哪些男生?几个?
(下切,规定谈话的路径,缩小谈话范围,以便尽快接近问题的核心)
生:三四个男生。
师:班里共有多少同学?
(逐渐引导她意识到自己“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
生:48个。
师:4比48是几分之几?
生:十二分之一。
师:这个数据能说明同学们“都”反对你的工作吗?
(及时反问,揭示她认知上的矛盾)
生:(豁然开朗)是的,其实绝大多数人是支持我的工作的。
师:大多数人支持你的工作,你对工作还能没有信心吗?
下切是为了弄清楚来访者内心的意思,在说过的内容里面调细焦点,把其中的某些部分放大,使之清晰,就像用一只小钳子,把内容不清晰的资料捡出鉴定。随时关注对方话语中偏执或片面的词语,及时反问,形成认知矛盾,从而迅速化解。继而引导学生、家长看到自己的概括化词语或感受背后的具体内容,从而进行客观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四、上堆、平行、下切法的综合运用例解
从沟通角度看,上堆是让谈话的内容更加开阔与丰富;下切则是看到问题更细致的层面;平行则是找到更多选择,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从逻辑层次看,上堆是趋向精神、信念和价值观;下切是涉及能力、行为和环境的层次。在与来访者交流时,我们常会综合运用以上询问技巧。
案例4:一个赌气想放弃高考的男生
生:老师,我想放弃高考。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师:放弃高考?说说你的打算?
(先跟后带,上堆,了解真实想法)
生:我想参加托福考试,到国外读书。
师:参加托福考试与参加高考有冲突吗?
(上堆,了解事情的深层意义)
生:没有。但是参加高考就遂了父母的心愿。我不想让他们达到目的。
师: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
(下切,了解来访者感受背后的具体内容)
生:他们千方百计阻止我去国外读书、生活,想让我在国内读大学,他们太自私了。
师:他们怎样做才不自私?
(下切,聚焦“自私”,引导其客观判断)
生:(愣了一下,停顿一会)他们应该支持我出国读书。
师:他们不支持你出国读书就是自私?
(下切,抓住其思维的片面及时反问,形成认知矛盾,促其思考)
生:但是他们有义务支持我实现梦想。
师:什么义务?
(下切,快速了解来访者烦恼的真实原因)
生:为我准备出国的所有费用。
师:对于已经18岁的你,他们有这样的义务吗?
(上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引导他校正自己的价值观)
生:……(无语)
师:你出国念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将来有高质量的生活。
师:这样的生活,除了出国念书,还有别的途径可以达到吗?
(平行法,帮助来访者寻找更加切合实际,更加体谅父母苦衷的有效方法)
生:(沉默了一会儿)途径应该很多,关键看我自己的努力……
师:对,美丽的梦想要靠自己去完成,而不是依赖辛苦抚养你的父母。只要不断奋斗,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峰。
案例5:打架证明清白的男生
生:老师,他冤枉我,还不讲理,所以我打了他。
师:我能理解被冤枉的滋味。你打他想得到什么结果?
(上堆,找出错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生:我知道打人不对,可是,他冤枉我,还不认错。我只想得到尊重,证明自己的清白。
师:得到尊重,证明清白,你的想法很正确。但打了一架后,你的清白得到证明了吗?
(上堆,针对方法问题再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从这次错误中真正学到方法,提高认识)
生:没有。而且还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赢得尊重,证明清白?
(平行法,引导他找出更多的能被人接受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实践证明,NLP简快疗法中的上堆、平行或下切的询问技巧,能提高我们更好驾驭语言的能力:不被语言所困惑,不误以为来访者的情绪或者语言就代表真实,而能够去探索来访者受到困扰的真正原因。上堆、平行、下切的语言检定模式,能显露出来访者对事情的看法里被忽略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便是使得来访者过去受困的原因。
上堆、平行或下切的询问技巧在快速有效地为咨询教师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还能够帮助来访者扩展思路,跳出问题看问题,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能避免心理辅导者把心理辅导变成思想教育,替来访者拿主意,出点子。当一个人对情况不满意时,一个恰当的询问就能够把他的认知状态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来访者思考、辨析,从而发掘自己的潜能,达到“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9
疑似骗局,女教师访出好心人
2006年9月中旬,沙河市留村乡后大流小学的宋素娟老师正在家中忙碌,母亲潘尚梅突然急急忙忙来找她借钱,开口就要5000元。原来,母亲有一个老熟人,20多年没联系,三天前,两人意外在路上相遇,熟人说自己丢了女儿,想借钱外出寻人,潘尚梅爽快地回家拿出了2000元积蓄。谁知第二天早上,这个熟人打来电话,还想再借5000元。潘尚梅手头没钱了,只好来找女儿帮忙。
宋素娟越听越心惊。母亲生活非常节俭,但热心肠,因此经常受骗上当。这次肯定又遇上骗子了。20年没见面,人的变化有多大呀?哪有路上碰见就借钱的!她没好气地说:“妈,您别这么轻易相信别人。”
母亲说:“人家遇到难处,咱还能不帮忙?”
宋素娟说:“您就会搜刮我们的钱让外人骗!现在的骗子都是专骗熟人、老年人,您懂不懂?”
母亲说:“你这是乱猜疑!”
在家务农的父母手头一直非常拮据,还要供两个弟弟上大学,宋素娟实在心疼母亲的血汗钱,决定亲自去调查那个骗子,用事实给母亲上一课。
母亲的熟人名叫苑翠玲,是邻近的南阳村人。傍晚时分,宋素娟赶到南阳村的村口,遇到一位老大爷,她问:“听说你们村里有人丢了女儿?”没想到老大爷脱口而出:“是呀,苑翠玲家的老三妮儿,是个瞎子。”大爷说出了盲女的身世。
1989年9月的一天早上,南阳村村口路边出现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弃婴。谁也不想捡拾这个累赘,当晚弃婴就在路边过夜。第二天傍晚时分,终于有一个不忍心的妇女弯腰把弃婴抱进怀里,带回了家,她就是苑翠玲。
当时苑翠玲已经有一子两女,她的举动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人们都说苑翠玲疯了。然而苑翠玲不为所动,为弃婴取名小霞,悉心喂养起来,把小霞喂得又白又胖。
小霞5岁那年,苑翠玲的丈夫不幸在一场车祸中丧生,苑翠玲开始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由于家里实在太困难,苑翠玲的儿子辍学了。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让苑翠玲萌生遗弃小霞的念头。亲生的三个孩子去地里帮人干活贴补家用,苑翠玲却连家务活都不让小霞干。也许正是因为溺爱,渐渐长大的小霞经常使性子。2005年3月的一天,小霞和家人为小事赌气,独自去了附近的公园,竟然再也没有回来。
“小霞丢了以后,她妈像疯了一样。”大爷告诉宋素娟:起初是小霞的哥哥姐姐四处寻找,苑翠玲生病卧床不起,后来苑翠玲病情稍有好转,就开始自己去找,天天骑着自行车,带着馒头和水,跑遍了周边的大山深谷、闹市村镇。一年半过去了,直到五天前,小霞才有音信。
五天前,苑翠玲的儿子突然接到小霞的电话。小霞先是用普通话告诉哥哥自己在重庆,日子过得很好,最后忽然用沙河方言说了一句:“快来救我吧,不然我会死在这里的……”
正是这个电话,促使苑翠玲唐突地在路上向20年前的老熟人借钱,显然她在穷尽一切办法要去重庆救人。宋素娟谢绝了大爷的热情指引,没有去见苑翠玲,而是匆匆结束了“调查”。回去的路上,宋素娟的心里热乎乎的,眼角湿湿的,她被苑翠玲深深的母爱打动了。
回到父母家,一进门,宋素娟就对母亲说:“妈,咱把钱借给她吧。她不是骗子,是个好人!”
天上掉钱,千里解救有外援
听女儿细说原委之后,潘尚梅禁不住抹起了眼泪。潘尚梅告诉女儿,苑翠玲文化不高,身体也不好,前几天见面,她脸色蜡黄,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绝不可能从河北到重庆救人。思来想去,潘尚梅决定自己去重庆把小霞找回来:“救不回来这个孩子,我也不活了!”
宋素娟一听顿时笑起来:“妈您讲理不讲理?凭啥人家不回来,您就不活了?”她这一笑,母亲哭得更凶了。在潘尚梅看来,自己不知道这件事就算了,既然已经知道了,能去救而不去救,良心会不安的。
宋素娟非常了解母亲的脾气,知道爱“管闲事”的母亲又较上劲了。一着急,她脱口而出:“您放心,我去重庆把小霞给您找回来!”
其实,宋素娟只是想安慰一下母亲,止住母亲的眼泪而已。不料话一出口,潘尚梅马上跃起,打电话告诉苑翠玲:“这下好了,我女儿要去救小霞了。”眼看没有办法收场,宋素娟急忙跟母亲告别,又好气、又好笑地回了自己的家。
苑翠玲透露,小霞往家打电话时曾经说过,她生活在重庆一个叫资平乡马标湾天桃村的地方,和一个名叫刘转运的人在一起。至于马标湾和天桃村是什么隶属关系,以及这些地名、人名的准确写法,都一概不知。
宋素娟打开电脑,到网上查了一下重庆市的地***,仔细查找资平、兹平、支平、指平等谐音地名,她大致确定了四个地方。
茫然中,宋素娟把小霞的身世和遭遇用简短的文字写在自己QQ的“个人说明”里,附上自己的身份证号、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然后,她把“个性签名”改成:“我需要法律援助,我需要律师,我需要刑警,我还需要记者,谁能帮我?”她通过自己的QQ群发出了求助信息。
没想到第二天,真有一名网友作出回应。对方说:“我不是警察,也不是律师、记者,但我是重庆人,至少我可以给你当向导,我还可以提供车辆。”
突如其来的好消息使宋素娟的心欢快地跳动起来,她问这位网名叫“春去春来”的网友:“你相信我吗?” “春去春来”回应:“相信你,因为还没有骗子敢在网上公布自己的真实资料。”
宋素娟打趣说:“那你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可就奔着你去了!”
随后,又有一位叫“愚民”的网友发来信息说:“我跟老天赌一把,世上还是好人多。”问宋素娟需要什么帮助。宋素娟告诉对方,自己只有两万元,不知道路上会花多少、需不需要交赎金,钱很可能不够。“愚民”当即问了宋素娟的银行卡号,表示:“我可以给你打钱上去,但只能交赎金用,如果没交赎金。要把钱给我退回来。”
其实,越是有网友响应,宋素娟越是心情矛盾。犹豫中,她逐渐意识到,看来自己真的要去重庆了,因为事情总得有人出面解决,与苑翠玲和母亲相比,自己年轻、有知识,更有网友的帮助,没有理由不去。但是宋素娟内心十分忐忑。27岁的她很少出远门,单凭一个含糊不清的电话,就要到两眼一抹黑的重庆去营救一个失踪一年半的盲女,能成功吗?小霞究竟落在了什么人手里,
是被江湖骗子拐走,还是被黑社会控制?自己会是那些人的对手吗?
面对吉凶未卜的征途,宋素娟抱起两岁的儿子亲了又亲,心情异常沉重:自己万一有个意外,儿子怎么办?想着想着,宋素娟抹起眼泪来。
母亲打来电话:“闺女,你到一个地方,就往家打一个电话,有电话我就知道世上还有你。你一定要活着回来,不然你对不起我的外孙、你的孩子。”宋素娟再次泪如雨下:我怎么就有这么狠心的妈呀,明知道这么危险,她都不劝我别去……
10月2日凌晨2时,宋素娟和小霞的大姐登上了开往重庆的火车,开始了冒险的解救之旅。
临行前到银行提款时,宋素娟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上果真多了两万元!
火车在黑暗中急速飞驶,周围的乘客昏昏欲睡,宋素娟却毫无倦意,她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有一些恐惧。最让她担心的是,“春去春来”究竟可不可靠,是不是真的会帮助自己。毕竟大家素不相识,网上信口开河的人又比比皆是,如果“春去春来”只是说着玩玩,自己该怎么办?那也只能花个大价钱,租上一辆车,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找了!
10月3日凌晨5时许,天还没亮,列车抵达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宋素娟的心也渐渐提到了嗓子眼。突然,她的手机响了。
是一个重庆口音的男子,他告诉宋素娟,他已经在出站口等候了,为了醒目一些,他还专门穿了一件红色T恤衫。宋素娟差点儿掉下泪来。原来,这也是一个好人,和那位名叫“愚民”的网友一样,是一言九鼎、值得依赖的性情中人。“为了接我们,他至少得4点钟起床。”这样想着,她的心头涌起一股热流,很暖很暖。
走出火车站,宋素娟一眼就看见了“红T恤”。就像见到了老朋友,她没有寒暄和客气,径直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喂!伙计,我来了!”
此前,“春去春来”根据宋素娟提供的线索,已经对重庆市的地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应该首先把目标锁定在重庆下辖的江津市,因为那里有一个支坪乡,与小霞的说法最为接近,至于该乡有没有马标湾、天桃村,只有去了才能知道。
吃了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疲惫不堪的宋素娟和小霞的大姐坐上“春去春来”的越野车出发了。
上午10时许,进入江津境内,宋素娟和“春去春来”发生了分歧。“春去春来”认为,他们第一步应该向警方求助,宋素娟却认为应该悄悄打听、寻找,花钱买消息也行。出发前,宋素娟在网E查询了大量解救被拐卖妇女的新闻,她知道,一旦走漏风声,对方把人转移、藏匿起来,解救就困难了。如果小霞真在江津,谁能保证“刘转运”在公安局里没有亲戚?再说,自己又没有任何凭据,单凭一张嘴去说,警察会全力帮忙吗?
“春去春来”笑笑:“两个大活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你俩本身就是警察帮忙的凭据。”他坚持认为,不该怀疑警察的职业精神,而警察一旦帮忙,解救将事半功倍。
10月3日11时,宋素娟等人走进江津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向警方报案。
此时,刑警大队办公室主任师楞武正在值班。听完宋素娟的陈述,他立即查询,结果发现支坪乡没有什么马标湾,却有一个天堂村,与宋素娟提供的“天桃村”非常接近。细心的师楞武又查询了天堂村的户籍资料,发现该村有一个叫刘正云的人与“刘转运”谐音。
由于当初小霞只是在电话里匆匆留下口语,这使调查显得扑朔迷离。天堂村的刘正云是不是小霞说的“天桃村的刘转运”呢?师楞武表示,他会联系支坪派出所进行核实,让宋素娟一行“回去等消息”。
望着神情严肃的师楞武,宋素娟刚刚燃起的希望又回落到冰点。“回去,回哪里?等消息,等多久?”她黯然走出刑警大队,一时感觉茫然无助。“春去春来”跟在她身后,一个劲儿地安慰她、鼓励她。
正当他们踌躇街头、商量对策时,“春去春来”的手机响了。原来,他们刚走,师楞武就拨通了支坪派出所的电话,支坪派出所民警又打电话到天堂村,找借口向一名村干部巧妙核实,获悉刘正云家果然住着一个外省来的盲人姑娘!
原本预想要经过千难万险,谁知这么顺利,此时距宋素娟和小霞姐姐下火车仅仅七个小时。宋素娟他们异常兴奋。
师楞武带领宋素娟一行和两名刑警,迅速赶到支坪派出所。在这里,民警们制定了周密的解救方案。师楞武特别强调:“千万不能走漏消息,否则,刘正云把盲女藏进大山,解救就困难了。”
望着师楞武依然冷峻的脸,宋素娟感谢老天又让她遇到一个热心肠好人!
天堂村深藏在偏远的群山之中,由于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山路异常泥泞。步行三个多小时,他们到达村口。
盲女有幸,众人心灯照归程
当村干部把宋素娟、师楞武一行带到刘正云家,远远地,人们就看到一个盲人。宋素娟感觉那是一个40多岁的妇女,穿着一件破旧的薄褂,身体已经严重走形。小霞的姐姐急奔过去,眼前正是年仅17岁、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小霞!
小霞的姐姐哭得说不出话来,宋素娟抢先一步,拉住小霞的手,低声嘱咐:“你先别说话,咱们的人来救你了。”小霞咧嘴一笑,大声叹息:“怎么又做这样的梦啊?这回做得还挺真!”
听到声音,刘正云和他母亲从屋里警惕地走了出来,师楞武上前交涉,表示要带小霞和刘正云回公安局接受审查。刘正云的母亲顿时激动起来,大喊大叫,不许小霞离开。转眼间,房前屋后围过来十多名山民,手持棍棒,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支坪派出所民警袁忠须把小霞的手交到小霞姐姐手中,顺势推了一把,说:“赶快,把小霞带走。”于是,宋素娟在前面开路,小霞姐姐拉着小霞,“春去春来”护在后面,向着大山外面走去。
山路又窄又滑,宋素娟和小霞姐妹喘着粗气、跌跌撞撞一路奔走,走了两个小时,趟过一条河,才敢回望一眼。他们望见河对岸,数十个手持长棍的山民仍在遥遥跟随,与警察们争执、纠缠……
江津警方把小霞和刘正云都带回了支坪派出所,事情的真相也水落石出。原来,2005年3月小霞走失那天,小霞引起了打工妹刘正芬的注意。刘正芬用花言巧语把小霞哄骗到千里之外的重庆,带回天堂村,交给了年近四十仍没有娶妻的哥哥刘正云。
15岁的小霞从此开始了地狱般的生活,长期被禁闭在家里不能出门,每天都要摸索着做饭,洗衣、喂猪,当然还要服侍刘正云,稍有不从就会遭到毒打,以至于身上天天都带有抓伤、咬伤。此外,她还不幸患上了性病。
直到两年后,小霞以向老家要钱为由,才被刘正云带到山外的支坪乡,获准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宋素娟和小霞的姐姐决定,在重庆一刻也不停留。10月3日当晚,“春去春来”把她们送上了火车。火车徐徐开动了,一直处在恐惧之中的小霞终于渐渐放松下来。忽然,她拉住宋素娟的手,由衷地说:“大美女姐姐,你真是个大好人!”宋素娟心情也格外轻松,逗小霞说:“你怎么知道我是美女?”小霞笑了,笑得很甜:“我在梦里见过你。”
听了这话,宋素娟忽然哭了,像孩子似的,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这哭是一种自豪,她感觉自己是个强者,帮助了一个落难的弱者;这哭更是一种感恩,她感谢一路上所有帮助过她的人。
由于救人没有付赎金,回到沙河后,宋素娟把网友“愚民”的两万元通过银行卡如数返还。她还在网上留言,通报了解救小霞的经过并致谢意。然而“愚民”没有作任何回复。看来,拯救小霞,是善良的他或她唯一的心愿。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10
2010年8月某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忽然一位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黑龙江省某计算机职业学校。她真心感谢老师对她的帮助。我不由地回忆起了不久前的事。
那是在2002年12月某天上午,我刚刚来到心理咨询室,门就被人急促地敲响,我打开一看,只见两个大人带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女孩子。我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安排他们坐下后,委婉地问他们:“谁能够告诉我发生了什么?”陪伴来的父母以求助的眼神看着我,而那个女孩子还在哭。她的父母告诉我,是在车站找到了当事人并把她带到心理咨询室。
我问求助者:“是这样的吗?”她只是哭。我停顿了一会儿,等她稍微安静下来,我又问:“你能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吗?希望我能够给你帮助。”她还在迟疑,我想有可能她顾及父母,我想了一个办法让她父母回避,等他们离开后,求助者和我聊了起来。
(心理咨询师应注重营造气氛,给求助者以安全感。)
咨询师:你能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吗?希望我能够给你帮助。
求助者:我一点儿也不想待在这个家里,我讨厌父亲的专制,同情母亲。我要离家出走,等以后赚了很多钱后再把母亲接走,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咨询师:你一定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将来一定不会让母亲失望的。能说一说你的父母吗?
(教师应用发展的观点去进行心理咨询,发现当事人的优点。)
求助者:在我的家里,父亲是一位专制的人,对我要求很多,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照顾弟弟,他们都是在忙自己的事情。一次,弟弟不小心被门夹到手,父亲就打了我,他只重视弟弟,不关心我。我不想在这个家待了。在这个家里一切都是为弟弟。所以,我已经拿定主意离家出走。
咨询师:也许这个主意你已经想了好久。
(心理咨询师要尊重来访者。关心其内心世界,给她一个能依靠的肩膀。)
求助者:是的,我已经想了好久,这是我第二次离家出走。其实我曾经多次想到过自杀,但一想到要和母亲分开,我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咨询师:是母亲的牵挂促使你要更好地活着。
(给求助者一个信念,在辅导中与她建立一种真诚的、相互信赖的关系。)
求助者:是的,我要为母亲好好地活着。
咨询师:那你想好该怎样去做了吗?
(进入问题深处,给当事人发现自我的机会。)
求助者:想好了, 我可以学习一些东西,比如一技之长(电脑方面的)。一样可以干得不错。
咨询师:是呀,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的,没有文凭也许可以立足,但是没有能力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呀。
求助者:可我现在的成绩非常糟糕,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坚持下去了。
咨询师:你认为自己肯定考不上高中,所以就决定退学去学习一门技术,是这样的吗?
求助者:是的。
(个体内部具有自我向上的潜力以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心理咨询师要引导当事人的内在潜力朝着创造、实现的方向前进。)
咨询师:你和父母商量了吗?
求助者:没有。我不想和他们讲,即使讲了他们也不会同意的。
咨询师:哦,你没有和他们交流怎么会知道结果呢?他们知道你的想法吗?
求助者:不知道。
咨询师:需要我和他们沟通一下吗?
求助者:可以。
(与求助者父母沟通。)
通过与求助者沟通,了解了当事人的家庭背景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个人情况及家庭背景
个人情况:李某,女, 16岁,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家庭背景: 家中有父母和一个3岁的弟弟,父亲个性特别强,工作也非常努力,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一直不能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始终在寻找新的工作。母亲工作不稳定,给人打工。
二、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随爸爸妈妈就诊时,衣着整洁,精神正常。性格稍内向。由于父母整天忙于找工作没有时间顾及姐弟俩,所以照顾弟弟的任务就落在她的身上,然而对她来说,从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些,认为自己不应该承担家庭的这些责任,认为父母过分溺爱弟弟,再加上自己的几次要求,家长没有予以满足,致使求助者觉得在家里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决定摆脱父母,离家出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从和求助者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她存在着多方面的心理偏差,如:心理失衡、逃避型人格倾向(逃避现实,逃避责任)、过分敏感、以自我为中心等。
鉴别诊断:(1)与重型精神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重型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病程不超过3个月,社会功能未受损,内心的痛苦程度为浅度,且未泛化,所以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无器质性病变。
(2)心理因素:关键是心理失衡、逃避型人格倾向。逃避型人格倾向是一种心理自卑的心理反应。通过交谈与人格测验显示,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均是主要内在因素。
(3)社会因素:生活压力过大,自信心受挫。
(4)个性特征:自尊心比较强,自信心相对弱。
四、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减少自卑时间,并指导她正确分析自我,正确与人沟通交流,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切实可行地逐步前进,最终消除自卑情绪。
2.远期目标:改变思维方式,努力克服自己的人格弱点,从而让个体的心理功能更有效。
五、咨询方案
应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有三个代表性的学派。其核心是:心理咨询不是针对个人的具体问题,也不是为了解决某种特殊症状,而是对当事人的成长、发展进行援助,或针对个人将来可能产生的问题,用一种较好的统合的方法来进行处理。
以往的教育(不是咨询)往往过分关注当事人什么地方错了,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来访者为中心的心理咨询强调的是不给来访者任何忠告、指示以及心理辅导,也没有分析、解释等,只是认真地倾听来访者的叙述,了解其言语背后的感情取向,然后进行非指导性的心理咨询。
如本案例中,在求助者第一次离家出走至第二次离家出走之间,她的所有任课教师以及周围要好的同学都表示:你不能够退学。至于她为什么会出现退学的念头以及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的原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考虑她的内在感受。其实,心理咨询的根本是使来访者有能力去发现自我行为的目的,了解自我概念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即自我向导),直到当事人真正找到了自我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原因。
求助者的家庭情况与周围学生们家庭的反差,在求助者的心中造成了严重的不平衡,她把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归根于父亲。另外,由于求助者的家庭经济的原因,她的很多方面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例如,她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台电脑而父亲没有给她买。
思考:造成自己家庭今天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自己是父亲将会怎样去做?
关于逃避型人格倾向(逃避现实、逃避责任)的辅导。
求助者的父母整天忙于找工作没有时间顾及姐弟俩,所以照顾弟弟的任务就落在她的身上,然而对求助者来说,从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些,认为自己不应该承当家庭的这些责任,认为父母过分溺爱弟弟,所以她逃避对家庭的责任,不去关注父母的辛苦。
思考:父母辛苦劳作是为了什么?姐姐应该怎样对待弟弟?
在辅导中,所有这些思考都要求当事人自己去思考,去寻找,去发现,从而找到自己的不足。
通过两次咨询,加上家长的配合,求助者基本上找回了自我,并能够清醒地面对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一个月以后回访,求助者给咨询师打来电话,语调轻松、平和,运用从咨询师那里学到的知识,通过自身调节,与父母关系有所缓和,本人比较满意,自信心大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