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述作者对西方建筑史发展过程中解构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理论基础理解并简述当代几位解构主义大师的建筑理论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解构主义;浅析;建筑
80年代中期,晚期现代主义思潮有了新的发展,其中的解构主义作品更是屡屡出现在世界各地,如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埃森曼)、加州宇航博物馆(盖利)、香港顶峰俱乐部(哈迪德)等,大胆的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
1、概述
建筑中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按照詹克斯的观点克归纳划归晚期现代建筑思潮之内,它以大胆的质疑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和理论全面挑战,它的“非理性”)的理论根据在于发现以往任何建筑理论建立起来的秩序都有某种脱离时代的要求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发展变化的要求。被称为解构主义的建筑师们重视机会的作用。但是对他们所谓的反理性,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对理性地否定,它只要是冲破理性教条地局限,引入了偶然、随机等理性所排斥地动心,还自然以真实。在方法上通过错位、叠合、重组等过程,使建筑反映生成新形式机遇地模式。但解构主义在形式语言上仍然倾向于抽象,更多地倾向于表层语汇转向深层机构地探索。
解构主义建筑很多理论和思想首先来自于哲学界。建筑总是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只是有时不是有意地追求哲学中的明确性。从严格意义上讲,能把J・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引入建筑中,并有所实践的建筑师并不多,事实上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比在绘画中表达某种哲学概念还要困难。因此,解构主义建筑和解构主义哲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哲学上“解构”是60年代后结构主义哲学(Postsructuralism)的一种观念。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当代哲学家J・德里达,他以批判结构主义的姿态出现,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解构”(deconstruc-tion),他不愿采用后结构主义来概括自己的理论,因为他认为,“后”这一词有时间的概念,而结构主义不应该用时间来区分。他认为结构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停滞的、僵化的,因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要予以“消解”。消解的意思就是包括分解、翻掘和提示等等,并提出消解战略的两个阶段:(1)颠倒;(2)改变。颠倒主要指的是颠倒事物原有的主从关系,改变则是建立新的观念。解构主义反对总体性,重视异质性的存在,把事物的非同一性和差异的不停作用看作是存在的较高级状态。他认为,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就只是所指物的替代品。符号必定意味着所指物的不出现。故符号就是“区分”(differ)和“拖延(defer)”的双重运动。这种双重运动肯定了游戏和差异对于出场和不出场的优先性,差异把出场和不出场焊接在一起,而自己藏身于后,这是德里达关于符号学的解构理论。
80年代后,以埃森曼(Eisenman)和屈米(Tsch-umi)为主要代表的西方代表的建筑师,把德里达的理论用于建筑创作提出所谓的解构主义建筑。建筑评论家P・戈德伯格认为屈米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e de Ia Villette)最能代表解构主义建筑思想,屈米在该项设计中创造了一种简单的结构性处理方法,将总平面设计成由“点”组成的均匀布局。
然而C・詹克斯则认为埃森曼的设计理论更接近解构哲学。埃森曼早在70年代进行的住宅研究和发表的论文中就提出“颠倒主从关系”。例如反对功能占主导地位,颠倒传统的观念,以及篡改、虚构历史等。在埃森曼看来,解构主义建筑不是什么新建筑风格,不能用某种建筑艺术形式来表达,解构主义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他和他的业主曾谈到当今的观念变化时认为,过去是征服自然的时代,建筑应该是征服自然的建筑,今天是征服知识的时代,建筑也应该是征服知识的建筑。
2、解构主义理论
2.1 弗兰克・盖利(Frank Gahry):盖利以一种晚期现代的,抽象的词汇发展了查尔斯,摩尔等人的空间手法,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作品如纸板家具产品,佛米卡鱼灯(Formica Fish Lamps)、鱼味餐馆、盖利自宅、加州沃斯克住宅以及洛杉矶的加州宇航博物馆(Aerospace Museum,1982-1984)等都象波普艺术式庞克音乐一样,是一种非正规的风格,适于迎合某种具体感觉:不调和,朝生暮死,装模作样,以及顽固执着。它是一种适合于日常街区生活的风格。从这一意义上讲,它又是直接继承了勒。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的客观实用主义的浪漫表达。
有时,盖利的解构论方法达到相当实在的程度,因为他愿意把一个已有的建筑解剖成若干份,喜欢在作品中遗留下一些未完成的构件,他还象分解纸板家具一样制造出一种外表粗糙而破碎的审美效果。
鱼是盖利作品的标记,它已被分析成是基督教一费洛伊德的联想。鱼在盖利看来是一种友善的形象,人们会带着喜爱的感情看待它,再者,鱼以它那绝对的酬劳方式,成为盖利的艺术家兼建筑师身份的***微,成为他的“科林斯”柱式变体。因此,鱼成了盖利解构派建筑的完美象征。因为它正好是一种荒谬的无理可喻。若根据尼采的观点:所有文化形式里都存在着一种任意的基础。假若建筑师们不能验证他们所选择的风格和装饰,那么为什么不能选用鱼呢?从这一意义上讲,盖利的设计所包含的东西要比埃森曼、屈米等人的抽象解构更丰富更有启示。他消解了我们所有的假定,并指出,对建筑风格而言,不存在本质的和绝对的基础。它迫使我们重新认识这种能指和所指对偶关系的任意性。人们可以将破裂的网格和抽象物进行升华,但不能将这种可识别的,有鳞片的熟悉的东西进行升华,盖利以“鱼的冲击”代替了“新的冲击”。就这一意义而言,盖利的解构论是一种“极端现代主义”的整体颠覆论。
2.2 雷姆・库尔哈斯(Rem Koolhaas)与新构成主义:新构成派(Neo-Constructivist)的美学兼有盖利和其他几位解构建筑师作品的特征,如库尔哈斯、阿奎泰克托尼克、哈迪德和屈米,形成一股清晰的“流派”。然而盖利意在复兴早期构成主义;库尔哈斯和哈迪德则领先走向了晚期结构主义。正如绝大部分复兴运动一样都带有某种理想成分,新构成主义这种成分则表现为一种企***:要延续30年代和50年代现代派的教义。当时这一教义正依靠走向大众化和享乐主义,对城市建设采用一种超理性主义的形式,和有趣的新景观战略对付复杂的构成。这种超理性主义形式,就意识形态而论,它是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但它又是历史主义者,其复兴倾向恰恰限于20年代后期。
库尔哈斯和他的OMA小组已推出了许多城市设计方案。这些方案***示了他们的理论。它们的解构作品,兼有许多不同的现代派类型的综合体,如密斯的技术精美、柯布西耶的抽象构***以及马列维奇的构成主义等,它使现存的构造物不连续,设置对立体系的嵌插,造成它们之间的某种随意性和不连续性,这些手法符合解
构论的思想方法。
2.3 屈米:解构主义大众化:屈米(Bernard Ts-chumi),在建筑上的理论源于文学上的解构主义。他认为,按照传统观念创作的建筑作品是封闭的,单一的,有限的,是怀念和消费的对象。传统建筑至现代主义建筑都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解构主义的创作则要求人们参与和补充,屈米提出要对传统创作观念进行拆卸和解构。屈米的理论是深受德里达和马尔特哲学和文化解构主义的影响。
屈米所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规划就是以现代的“拆散”和“分离”现象作为构思依据,运用“重叠”、“并合”,还有“电影景观”的蒙太奇手法体现新的城市设计策略,创造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间断建筑”,成为有70个国家参赛的国际设计竞赛的中标方案。屈米在谈论自己的方案时介绍说,点、线和面三个系统被任意重叠时。会出现各种奇特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屈米认为这就体现出“偶然”、“巧合”“不协调”、“不连续”的设计思想,从而达到不稳定、不连续、被***的“解构”形态。
屈米在谈论拉维莱特的设计时声称解构主义既不是一种运动,也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消解界限的探索。屈米认为,今天的文化环境在变,正向建筑和建筑师提出新课题,要求超越传统界限的限制,对传统的设计规律、方法、技巧各方面都要革故鼎新。抛弃传统上被公认的统一、一致、协调等已有的美学原则。他强调运用***、极限、间隔等新的构思手法,才能创造出反映新时代特征的设计作品。
2.4 彼得・埃森曼:P・埃森曼(Peter Eisenman)和屈米一样,在理论上深受解构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建筑作品、著述和理论全都含有一种激动发狂似的能量,而且全被强制性地混合在一起,仿佛这样便可产生出一种真实的突破,一种新的“非建筑”,而是由文字著述、建筑物和模型共同组成。
埃森曼为哥伦比来市设计的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人选方案,采用的就是在两个格网之间,以人为的挖掘和未完成的形体来表现“虚构”和“反记忆”。用抽象的镶嵌来达到不和谐的美。挖掘出的古代***械库的地基,成为埃森曼设计中的“幽灵”,他用红色材料建成抽象断裂的“虚构”物,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缝缀在一起。夹在一堆杂乱歪斜的长方体中,有一种长长的白色格网组成的构架是一根斜线形的非实体的箱形梁,它消解了长方体块间的种种等级次序和相互间的一致性。
埃森曼把传统建筑的功能、形式、结构、地段含义引伸为“文本”。他认为文本是第一性的,原本的。在文本之外还有第二性的,其它的,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互文性”。如果在建筑上第一性的是“存在”或“显”,诸如使用功能,建筑材料等等,第二性的就是存在的反面“不存在”或“隐”,也可称为印迹。解构主义通过重叠、排列、替代达到对传统矛盾的反转,取得系统的移位。
3、结束语
80代出现的解构主义,从根本上反对传统,反对习惯的审美准则,是现代主义的又一次***,是从理性主义进入了非理性的领域。现代主义运动的根本观点就是建筑是科学技术和材料的反映,是社会时代的象征。从这一点讲解构主义的理论也是科学、社会变化的产物。晚期现代主义清楚的认识到现代主义近乎宗教式的观念已成为不可能,确信人类天性式完美的,确信建筑是改造社会的武器,确信简单(少就是多)是万应的灵药,已成为历史,装饰不再成为罪恶,表现是建筑个性的发挥,不协调、重叠、交叉、碰撞、断裂成为建筑表现的手段。美的观念也在改变,传统的准则在开始重写。因此其晚期现代主义的功绩不在于它的现象,而是给今后的建筑观念的改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对解构主义的评价,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作简单的对或错的评判。象我们对待现代主义运动一样,不应该因为它后来产生的形式单一、缺乏生机而否定它的历史功绩,可以说没有现代主义运动也不会有我们当代的建筑存在。
[文童编号]1006-9224(2010)06-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