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这个理论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成为西方理论热点之一8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学术领域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产生一定影响。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理论特征和影响,对于我们批判继承传统、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产生和发展;特征;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说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以后再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关于“后现在主义”的界说,学术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动易。事实上,认识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对后现代主义的界说也就不同。综观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时间的角度理解: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部分
(2)从思维的角度理解: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反现代主义或者超现代主义,它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较早也可当做是后现代主义。
(3)从科技角度理解:有专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得到普遍应用的年代,即高科技年代。于此相反,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恰恰是科技统治解体的时代,是科技时代的终结。
(4)从社会角度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的本质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重新归于统一,但相反的意见是,社会实际在日益分化,多元化和非一体化,才是后现代的真正特征。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在这个名称下甚至集合着彼此矛盾的态度和理论。但是,学术界如今大多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事实接受下来,并且普遍地把后现代主义当做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等在内的文化思潮。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盛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化思潮,是晚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它由现代主义发展而来,旨在质疑、批判现代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现性。顾名思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是对现代主义的***和批判,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从根本上讲,后现代主义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治、社会生活的反应。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运动和社会思潮之一,后现代主义在社会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1、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与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经济***治矛盾与冲突的加剧,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大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全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使人性的残忍、精神的堕落与工业文明、科技进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苦难悲惨的现实和资产阶级宣扬的以“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背道而驰。在对两次世界大战进行深刻的反思中,后现代主义者们看到了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失效。于是,他们以各种否定的、批判的、解构的和破坏的方法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新的理论体系。
其次,新技术***的兴起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引起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由于人类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在20世界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严重的人口问题、能源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是现代主义造成的恶果。“知识就是力量”以及“理性是谋求人类幸福的工具”等观念,都受到后现代主义者的怀疑、否定和批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分工更加细化,“人”在这种分工中异化成了谋求利润的工具,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齿轮。针对“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后现代主义者惊呼“人死了”、“知识分子死了”、“主体消失了”!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扩张、文化工业的兴起,使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众消费品。文化丧失了传统的神圣地位,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文化危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艺术与生活、商品与文化的界限消失了。科学活动、学术活动、艺术活动和其他精神创造活动已经丧失了传统的价值意蕴和社会地位。现代艺术家、人文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对自身前途产生了忧虑。这一忧虑又导致对整个西方文化前途的忧虑,使得当前西方文化在整体上出现衰落。这种文化危机催生了后现代主义。
2、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完全独创性的思潮,而是现代西方学术中一些背景不同、来源各异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的混合或拼凑。应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同多种社会思潮或流派具有理论渊源关系。
第一,后现代主义者从社会批判理论那里汲取了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技术、对现代社会媒体作用的怀疑。他们赞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见解。霍克海默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意味着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统治力量的日益增长,对人性的压制和异化的日益增长。现代科技已经成为压制人性、束缚人的自由得罪魁祸首。马尔库塞认为,当前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使个体全面遭受压制的社会,社会文明对个性实行了全面的管理和统治。后现代主义从批判的理论家那里汲取了对于工具理性和现代科技的怀疑,对于人类尤其是个体前途的忧虑。
第二,后现代主义者从法国结构主义者对于人道主义、对主体的怀疑中得到启示。结构主义者强调结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们认为,一切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性质和意义都是由其先验的结构决定的,个体只是结构中的一个“代码”或“符号”。历史不是个人或自我的自由创造,而是某个先验结构的产物。后现代主义者如福柯等,吸取了结构主义的观念。
第三,后现代主义者从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等人那里汲取了虚无主义观点。由于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法国存在主义者对生活持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强调人类生存状况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捉摸性。加缪和萨特等人借助自己的艺术创作来展示自己的理想,他们打通了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使得理论与实践、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成为互相交融、互相印证的东西。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是以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批评和漠视为起点的,但是,我们仍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不时地看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子。
第四,后现代主义者从萨特、海德洛尔、弗洛伊德等人那里继承了反人道主义的传统,他们更多地从消极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当时处境,并对人的“责任”、“良心”、“自由”、“抉择”作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道德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已,它只有相对的和约定的意义而不具有绝对的、与生俱来的意义。依附在人身上的这些东西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外在强制性,是人应该进一步予以摆脱的枷锁。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一)、反对理性和传统
西方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为根本原则的现代性成为西方发展主旋律,渗透到了西方社会***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它宣称自己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合法性。而后现代主义核心主题就是解构理性主体观念。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压迫性”力量而存在的,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批判与攻击就是致力于揭示理性的真相,剥去理性神圣的面纱,展示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福柯在1961年出版《癫狂与非理性》中对疯癫、疾病、监禁等为理性所排斥的边缘性话语倾注极大的关注,他通过对揭示疯癫的文化构造以及精神病与理性的关系,指出过去三百年间处理精神病的意义既不是科学性的增加,也不是更有人性的观念和方法的扩展,而是对理性的不断“效忠”,传统的精神病学语言是理性关于疯癫的独白,是理性对疯癫的暴虐。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重要代表的利奥塔在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着重探讨当代西方高科技社会中的知识状态嬗变,试***以语言实用学的观念和方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深入论证“元叙事”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局限。正是这种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发不同语言歧见的后结构主义观念构成了利奥塔后现代科学哲学思考的基点。利奥塔把现代主义明确地界定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即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叙事和以法国启蒙思想为代表的***叙事的怀疑。后现代知识的特点是异质性、多元性,尊重局部规则和规范,抛弃宏大叙事。利奥塔认为后现代主义观念是反叙事和反基础主义的,在后现代社会,知识的形态与现代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变成了一种话语,只有被转为信息量才能成为可操作性的东西,知识越来越成为相对于智者的外在化东西,知识的供应者与知识的使用者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殖而被消费,利奥塔揭示了知识作为生产力的性质,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知识状态的实用性特点,而这种状态使传统的那种科学依赖宏大叙事而取得自身合法化地位的状况陷入了危机。宏大叙事功能的丧失使我们必须认可各种不同语言“叙事”的差异性。
(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主体性
人本主义是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所确立的现代性的另一根本原则,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此也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以人为本所确立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作为“解构主义”的领袖及“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思想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德里达在解构理性中心话语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观念,理性中心话语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文本的语言是理性的、纯粹的、洁白的,不存在隐喻的多元歧义性,这种解读方式体现了一种“白色神话”的幻想。而这种白色神话反映并重新聚集了西方的文化即白人把他自己的神话当成了理性的普遍形式。而人类中心主义不过是扩大了的欧洲中心主义。德里达认为,理性高高在上的地位并没有成为自己辩护的“理性”根据和理由,据此而确立的欧洲中心和人类中心也就失去了根据和理由。在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上,福柯对人文科学的考古学研究揭示了“人”作为一种推论性建构物的诞生过程,指出人不过是受理性主宰的欧洲文化的一个发现,知识考古学不但能指出他的日期,也能指出他的未来和灭亡,人并非永恒的无限存在物,而是特定知识型的有条件的产物。福柯认为人成为科学的对象的同时也成了理性的奴隶和现代文明的异化物,原始意义的人已经死亡。后现代主义主张以整体有机论和生态论世界观代替现代机械论和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掠夺性的世界观和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倡导呵护、关心、照料自然的全球性伦理,认为所有的生物和人一样都体现着某种神圣性,人类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善待自然,建立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从和谐的交流中获得意义和满足。
参考文献
[1] R・麦金尼.后现代主义的起源[J].丁信善,张立译.国外社会科学,1991,(3).
[2] 刘志兵.对后现代主义的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 曹翔.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4] 杨威,王国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思潮、后现代思潮的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5]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