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酒、茶,这6个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概括,每个字背后都有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而书法艺术在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作为一门汉字书写的艺术,与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书法的历史与文字的历史是密切交融在一起的,而且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从象形字至今已演绎了数千年,仅一个“宝”字就有194种形态,“寿”字“眉”字也逾百种写法,丰富程度难以言表。书法艺术以其独特无二的迷人魅力,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书写着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从成熟的文字正式出现之后,书法艺术便在中华民族的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出又一出活剧,一代又一代名家缤纷登场。
“鲁南古城秀,琅琊圣贤多”。耳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立即就会让人忆及中国书圣王羲之先生著名的《兰亭序》。中国的书法,尽管在王羲之之后不断被世人弘扬发展,但作为书圣,王羲之永远都在占据着他独有的位置。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山东琅琊(临沂)人。他本为右将***之职,却入仕不迷仕,耻于在扬州刺史王述部下供职,称病去官,在父母墓前发誓弃官绝禄,并作《告誓文》以明志,从此优游林下,穷诸名山,不问***事,专攻书法,进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彪炳千秋的“书圣”。
书圣王羲之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生不断地探索书法真谛。其草书多取法张芝,而楷书又得力于钟繇,但他没有作简单的摹拟,而是增损古法,融汇古今,加以变化发展,一改汉魏朴质端庄书风,创造出了妍美流便的书体,形成清朗俊逸、独特新颖的风格,以至开一代风气,光耀千秋。
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所爱,声名高著。但随着岁月剥蚀,其传世真迹却寥若晨星,至宋则荡然无存,而其摹本拓本传世甚多。据记载,王羲之碑帖拓本就有465种之多,而其中令世人难以忘却的便是《兰亭序》了。该贴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幻无穷,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
《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与朋友修禊时的得意之作。当时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即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宦游会稽山阴,与太原孙统、孙绰,广汉王彬之,陈郡谢安,高平郗昙、太原王蕴仁、释支遁并逸少、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等41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至而书。他们临流畅饮,赋诗言志。王羲之一反魏、晋的玄谈之风,批判了庄周的虚无主义思想。在写作技巧方面,不事雕琢,独创一格,以清新朴素的语言,反映了现实,剖析了心态。这篇诗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全篇共28行,324字,章法布局,浑然一体。其中“之”字最多,达20余字,变转悉异,全无雷同。当时如有神助。待酒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次,终是不及。王羲之自己也很珍重《兰亭序》,遂留于子孙后世,为传世之宝。据说,《兰亭序》的真迹,已入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后分为两支:一为褚遂良“神龙本”;一为欧阳询“定武本”。均为临摹本。桑世昌《兰亭考》所载摹本60种以上。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称《兰亭序》为“天下行书第一”。元代赵孟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对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历来评价很高。梁武帝萧衍说他的“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李嗣真《书后品》说他是“书之圣”,而“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是“草之圣”。
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李世民的皇宫收藏王羲之真迹达3600纸。他对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简直达到了着魔的程度,并且影响到后人,称《兰亭序》至善至美。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曾亲笔为王羲之撰写了一段专论,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心慕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善隶书。堂伯王导,东晋丞相,“行、草兼妙”,“见贵当世”。叔父王,“工于草、隶、飞白”。他的堂兄弟王恬、王洽、王劭、王荟,儿子王献之、王操之、王徽之,侄子王、王珉等,都善书法。其妻郗夫人,儿媳谢道韫以及女儿,也是当时有名的女书法家。
在环境的熏陶下,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据记载,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前的高岗上临池学书,练完就到台下池中洗涮笔砚,天长日久,池水尽染。这就是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曾巩在《墨池记》中写道:“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的字越到晚年越炉火纯青,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与他刻苦用功分不开的,而非完全天才所致。王羲之除了不停的练习,也在不停的思考。相传他每天练习书法,累了,便在池边休息,心里不断在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当时的文献曾记载每当此时,他便一边手随心想,一边在衣襟上勾勾划划,时间久之,把衣襟都划破了。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有一次,王羲之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练字,他的妻子把他喜欢吃的饭――蒜汁和馍送到书房,放在了桌子上,可是王羲之连头也没有抬一下,只顾潜心练字。妻子几次催促他吃饭,他虽然满口答应,可是还是在不停地写字。过了一会儿,他妻子又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一边不停地练字,一边拿着馍大口大口地吃着,吃得满嘴乌黑。他的妻子忍不住大笑起来,原来王羲之蘸的是墨汁。他不抬头,嘴里还喃喃自语:“今天吃的蒜汁真香啊!”。
王羲之刻苦学书的故事不胜枚举。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也为大家所熟悉,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一代书圣王羲之,东晋书坛升腾起的书法大家,像一颗光辉四射的巨星,一直照耀着后世书坛。他留给后世的是风采盖世,冠绝古今,被历代尊为楷模的书中绝品。
Wang Xizhi (303-361), also styling himself Yishao and Zhanzhai, was born in Langya (present-day Linyi). Wang Xizhi was a Chinese calligrapher, traditionally referred to as ‘the Sage of Calligraphy’.
Wang Xizhi made full uses of the strong points of his predecessors and was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calligraphy all his life. He excelled in every script but particularly in the semi-cursive script. As far as the cursive script is concerned, he learnt from the essence of Zhang Zhi. In terms of the regular script, he learnt from the essence of Zhong You. Instead of simply imitating, he made innovations and created his own style.
Unfortunately, none of his original works remain today. His most famous work is the Preface to the Poems Composed at the Orchid Pavilion, the preface to a collection of poems written by a number of poets when gathering at Lanting near the town of Shaoxing for the Spring Purification Festival. The original is lost, 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fine traced copies and rubb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