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民族诗人、剧作家、小说家、***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活动长达60余年,被罗曼・罗兰誉为“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为母亲而写诗
雨果小时候常跟着妈妈去***书馆,他对什么书都感兴趣,常常一读就是几个小时。不管能不能读懂,雨果都看得津津有味。
妈妈常对雨果说:“爱看就多看吧,能看多少就看多少。总有一天,你会成为大作家的。”在妈妈的支持下,雨果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种自己喜欢的书。他开始尝试写诗,梦想当一名作家。
十五岁那年,雨果参加了法兰西学院举行的诗歌竞赛,他写的名为《读书乐》的诗,一共有334行,获得了第九名。要知道,法兰西学院是法国乃至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学术机构,雨果小小年纪就获此殊荣,震惊了文学界。
雨果十七岁那年,法国最权威的百花诗赛会将要举行,不巧的是,母亲这时生病了,孝顺的他一直守在病床边。母亲催促他去写诗,可直到比赛的前一天,他还一个字都没写。
母亲不希望雨果放弃这个机会,便一直鼓励他参赛。雨果守在母亲床边,连夜写出了名为《亨利四世铜像修复颂》的诗。最后,雨果获得了竞赛的最高奖――金百合奖。
从此,雨果努力创作。1822年,年仅二十岁的他出版了《颂诗集》,还获得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为真理而写作
1818年,一个夏日的中午,十六岁的雨果路过巴黎法院门前的广场,看到一个姑娘被绑在柱子上,正被施以酷刑,而受刑的原因据说是她犯了“仆役盗窃罪”。这一幕在雨果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以致他今后的作品中,都有那“受苦受难”的女子的影子。
1830年,法国人民发动“七月***”,了欺压百姓、凶狠残暴的波旁王朝。在欢呼***胜利时,十多年前的那位女子,在雨果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地浮现。
雨果又想起了数年前参观巴黎圣母院的情形:在钟楼阴暗的角落里,他发现墙上刻着一个希腊单词――命运。触摸着凹陷在石头里的几个字母,雨果感慨万分。
没过几天,他买了一身灰色毛线衣,将脖子到脚尖统统包住,一心创作起小说来。从此之后,他除了吃饭睡觉,不离书桌,即便外面已是大雪纷飞,他也开着窗子工作。
终于,雨果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部叫做《巴黎圣母院》的作品。小说中美丽纯洁的吉普赛少女爱丝梅拉达,丑陋却善良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与道貌岸然、自私残忍的副主教之间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
雨果用紧张曲折又积极浪漫的故事情节,揭露了***教会的荒***和虚伪,表达了自己对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爱与同情。小说一出版,立即震撼了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使得雨果更加声名远扬。
为祖国而战斗
1851年12月,法兰西总统路易・波拿巴发动。雨果发表演说,鼓舞民众起义反抗。起义被镇压后,雨果被迫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雨果也丝毫不放松对真理的追求。
他经常参加流亡者聚会,撰写文章声援国内民众的反独裁运动。
流亡期间,雨果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抒情诗杰作《静观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代传说》;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与不幸,揭露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的《悲惨世界》;表现主人公与偏见、迷信及自然力英勇斗争的《海上劳工》……
流亡国外十九年后,雨果终于可以回到祖国。那天,巴黎火车站外,上千人在倾盆大雨中挥舞着鲜花和旗帜,热情迎接他的归来。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民族和国家的“英雄斗士”。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当自己的祖国在战争中面临危机的时刻,年近七十的雨果甚至要申请成为一名战士,参加战斗。
1885年,在雨果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时,凯旋门周围,成千上万的民众含泪朗诵他的诗歌;在他的灵车后面,众人紧紧跟随,护送着他们钟爱的伟人与英雄前往国家墓地――先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