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工程师篇1
关键词:实训体系;Android软件开发;培训
中***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移动互联网是继通信、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性发展,并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近年来,由于3G技术的发展,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急升,人才市场对于Android软件开发工程师的需求量也急升,因此,如何快速地培养和建设Android软件开发工程师,成为IT企业培训的热点。本文旨在探讨IT企业如何通过实训培训体系的模式快速培养有计算机基础的初学者成为相当于1-2年开发经验的开发工程师。
实训体系建设包括独特的实训形式建设、实现过程的开展以及课程和师资的组建。其中,最根本的把握好实训的内涵和监控整个实训过程的开展是关键。
一、实训形式
实训的特点就是通过项目实际操作的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通过做项目来锻炼时间的编程能力。具体的形式为每个班的学生组成软件项目组数个,每个项目组均以真实项目为背景,重新演练一个经裁剪过的项目立项、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交付的全过程,按照企业的正规开发流程组织实施,让学生熟悉软件工程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方法。项目总监由实训老师来担任,控制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学生通过直接扮演项目开发组中的成员角色,来了解在软件项目开发团队中的角色、过程、规范和执行方法,以及在团队中合作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下是学生扮演的角色的主要职责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扮演如下角色。考虑到Android软件开发工程师培训的实际需要,项目开发过程中某些方面的学时将相对压缩,而把重点放在跟开发直接相关的角色上面。
二、实训过程
整个实训过程包括实训预备期和实训期两个阶段。
实训预备期:实训的学生对Android课程体系中必须掌握的业界实用技术知识清单和相关课件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相关课程的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实训环节。
实训期:以模拟公司为平台,以仿真的商业案例项目为载体,将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训练、IT技能培训、行业知识以及业务流程实践等实训内容完全贯穿在模拟公司的运营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工作环境,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和职业磨练。
实训师发放《项目实训学生指导手册》,手册中规定了学生在项目Android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输入、活动说明和输出。实训选择的生命周期会覆盖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要素。其中有的要素在实训中存在操作困难的,只讲解方法并直接发放相关资料。
实训中由实训老师统一指导各阶段的详细过程指导。基本过程如下:
1)搭建环境:主要讲解搭建各种手机操作系统所需开发环境所要具备的软、硬件及网络知识。包括计算机中各种硬件和接口。软件的分类、分发和授权等方式;操作系统的初步知识;注册表、病毒、安全等知识;基本协议、活动目录等知识。从而让学员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当中搭建需要的开发环境。
2)完成的软件开发过程:主要讲解实际项目的开发所涉及到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如需求开发、设计、测试、项目管理、配置管理等,并将其运用到实训项目开发。
3)Android手机软件应用开发:这是本培训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是使学员掌握软件开发的技术,掌握编程的方法、思想,了解软件开发过程当中常犯的错误。课程注重实用性、重在培养学员对代码分析的能力,掌握编码规范,掌握调试知识和分析程序错误的能力。同时学习内存检查工具和软件配置管理等知识。课程中贯穿了一个开发项目,以增加学员开发项目的经验。
4)测试计划与软件缺陷:主要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何编写测试计划、识别软件缺陷、编写缺陷报告等。通过学习,学员可以掌握软件测试的流程、软件测试的策略和分类,掌握缺陷的分类和优先级等,从而对测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介绍了缺陷跟踪管理系统(测试工具)。总体来说,本课程将使学员掌握软件测试相关的大部分基础知识。
5)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员掌握这些技术。数据库是以主流的Oracle和MySQL 数据库的运用为主。
6) 职业导向训练:进行职业引导,包括就业指导和职前引导。通过座谈会等辅助训练明确就业方向,进一步了解职业发展形式。
三、实训课程设计和引进
A.参考国内外IT知名企业现有已取得各地区***府认同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培训课程体系,以移动应用行业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自主研究开发适合本地企业的Android软件开发方面的案例及课件。
B.结合需要引进其他国内一流的成功Android软件开发培训课程体系。
C.培训实例设计:根据大多数软件开发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多个实际项目为原型开发出具有实战意义的案例。
D.企业培训定制:企业培训必须密切结合企业战略,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战略出发,满足组织及员工两方面的要求,考虑企业资源条件与员工素质基础,考虑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为企业确定员工培训的目标,选择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
四、师资队伍建设和引进
在内部培养培训讲师和实训导师的同时,我们还将根据课程需要积极引进高端的Android培训讲师,包括网络通讯、Android应用开发等各领域的高端实战人才,建设一支实战经验、培训经验俱佳的师资队伍。
五、制定Android软件开发工程师培训大纲
Android软件开发就业培训大纲由多名资深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专家及有丰富Android实战经验的工程师倾力开发而成,在本实训项目里将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该课程总结了Google、中兴、华为、HTC、摩托罗拉、IBM等顶级国内、跨国大型企业的先进的软件开发理论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Android软件培训课程。目的是将优秀企业完善的Android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等推广到国内的软件产业,以提高广州本地软件企业的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水平,改进开发方法和方式。
Android软件开发培训采用教师授课和学员实际练习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每个培训的章节,在课程中都会提供丰富的项目实践案例,使每个学员不仅能够学到Android软件开发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重要的是能够让学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活动过程中。
本Android软件开发就业培训大纲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基础阶段:主要阐述了一个Android软件开发工程师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入门知识,包括Android开发编程语言基础,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以及一些必要工具的使用,是迈入Android软件工程师职业必备的一些基础知识。
中级阶段:主要阐述了一个Android软件开发工程师需要掌握的常用的通信协议,整套主流的应用服务器和中间件编程技术,数据访问层框架技术,并帮助深入理解软件工程过程。
高级阶段: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案例,将上面提到的技术、方法、度量、文档和过程相结合,掌握Android移动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包括Android环境下的音视频多媒体处理、游戏技术开发、底层核心架构技术等,并进行项目开发实战。了解不同设计模式与运用、软件性能调优、软件过程管理等。
软件开发工程师篇2
关键词:软件工程;师范类学习;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0引言
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是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大学课程中第一个较为系统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开发流程类课程,它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为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与管理等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了软件工程的专业必修或专业选修课。计算机专业师范类学生的就业范畴一般是中学教育,如何针对这类学生的特殊性,进行软件工程教学是师范类大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软件工程课程特点
设立软件工程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地软件开发的流程,熟悉软件开发的基本原则,还要让学生锻炼代码的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尽可能地了解当前最前沿的软件开发知识。[1,2]而这些知识的呈现形式,往往是最新的开发工具、程序开发语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软件开发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一步的研究生学习或者工作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类开发工作中的竞争能力。
1.2师范类学生的特点
师范类学生在入学时就确定了工作的方向,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师范生的就业方向比较稳定,一般为中学教师或教育局工作人员。因此,虽然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完成了软件开发的学习,但毕业后需要进行软件开发的工作场景非常少,学生容易降低对于软件工程类课程的兴趣。仅靠传统教学手段,例如课堂幻灯片,或者教师的个人讲述来进行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已无法满足软件工程类课程系统化、工程化的教学目标。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到课程中是师范类大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视频或者漫画的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案例为导引,***文互动,加深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解,增强软件开发的动手能力,更加主动地学习,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的方向。
1.3师范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到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去。通过某一具体项目的引入课堂和现场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烦躁心理,而软件开发一步一步应用于实际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如此即可形成良好的正反馈,改善教学的效果。[3,4]
1.4软件工程理论与编程实践结合
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原则,算法开发流程的适用范围,还要将软件开发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5]和不同的教学方法,[6]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模式,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根据问题的特征,选择适合的软件开发模式、程序语言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在课程中,需要使用更加直观更加前沿的教学手段。本课程就采用了机器车任务控制问题,作为软件工程课程项目实践的切入点。具有单个机器控制简单,群组协作功能强大的特点。通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协同将控制算法应用于机器车的路径控制工作,并完成特定的任务。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解,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
2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2.1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如何合理选择内容,既要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全貌,又要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应对这一难点,在课程的设计上,课程以软件工程的各个开发阶段、各种开发模型为重点,兼顾新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方法,同时对软件开发的编程习惯和编程规则进行介绍。针对师范生的特点,本课程设置了“翻转课堂”等多个项目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讲授能力。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教学相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既理解了课程的难点,又提高了教学的能力,达到课程和专业相结合的目的。
2.2软件工程课程教材选择
软件工程的发展迅速,仅仅依靠一两本教材很难覆盖当前的发展前沿,而过度依靠新出版的文献又难以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材还需考虑中英文术语的不同。为此,课程采用了教材为主,同时加入新的期刊、杂志、网络资料,以几者并行的方式进行综合性教学。
2.3网络资源的使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软件工程开发和软件工程实践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学视频,算法源代码,个人博客等。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在网站Github上就存在大量的开源软件项目。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通过手机、个人电脑等设备方便快捷地获取这些信息,学习代码的写作规范,甚至参与到开源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通过网络资料自主学习的形式,学生可以对某一编程软件或编程模式进行深入了解,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结论
软件开发课程是计算机类、软件工程类学生了解软件开发流程,锻炼编程能力的主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奠定了软件开发领域的知识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通过为学生讲授软件工程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还能锻炼编程开发能力,对于学生接下来的研究或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类工作大有裨益。文章讨论了师范类学生软件工程课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探讨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注意事项,对于其他院校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长清,陈传波,肖来元,吴涛,裴小兵.项目驱动产学结合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构建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3(A1):178-181.
[2]吴川.面向***学院的《软件工程》课程链建设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2:148,153.
[3]黄昭,徐涵.高校计算机专业全英文授课之问题与教学方法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6(3):124-126.
[4]于***,黄昭,胡曦明.基于认知互换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06.13:144-145.
软件开发工程师篇3
关键词:软件测试;高职;课程设计
中***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6-6433-02
Curriculum Design of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of Vocational Colleges
YU Hai-hong
(Nanjing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8,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testing is the key to 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 which is throughout the software life cycle. At present,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whether quantity and quality. Based on this statu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ring up rapid induction talent of the software testing for the enterprise.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vocational; curriculum design
1 课程设计背景
软件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小到生活中的家电、电子消费品,大到国防、航天、医疗领域的精密仪器,软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随着软件功能的增强和应用的扩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软件的质量和生产率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已经成为软件企业规范管理和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1.1 软件测试的重要性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规范了软件开发的过程,是生产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的保障。软件工程中提出了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将软件开发分阶段有序进行,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得以保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软件质量正确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完整的需求、正确的代码和最少的缺陷。软件测试就是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这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是软件质量的安全副驾驶。通过必要测试,软件缺陷数可至少降低75%,而软件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350%。软件测试工作对软件项目的重要性,从今天诸如微软这样的软件巨擎的人员架构上就可见一斑。如今,在微软内部,软件测试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的比率一般为1.5~2.5左右,即一个开发人员背后,有至少两位测试人员在工作,以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
1.2 软件测试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机构认识到测试的重要性,并且成立了专门的测试机构,如QA小组,并且配有专门的测试人员。软件测试的过程也由最初的后期调试上升到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测试的重要性和规范性也不断提高。
软件测试的方式也开始由手工向自动化测试方向转变,自动化测试工具在测试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诞生了很多自动化测试工具,诸如:QTP,Winrunner,Loadrunner等等。软件测试的蓬勃发展在促进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将软件产业带进发展的新时代。
1.3 软件测试人才供给不足
据前程无忧招聘网统计,目前,国内120万软件从业人员中,真正能担当软件测试职位的不超过5万人,软件测试人才缺口已超过20万并向30万大关急速挺进。在中华英才网近期的2010十大热门职业中,软件测试工程师也位居三甲之列。
2 课程设计目标和原则
高职教育的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再培养成本低,能够快速切入工作领域的蓝领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应用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软件测试工程师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高级测试工程师。高级测试工程师不但需要掌握测试与开发技术,而且要对所测试软件对口的行业非常了解,能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2)中级测试工程师。中级测试工程师要能编写测试方案、测试文档,与项目组一起制定测试阶段的工作计划、能够在项目中合理利用测试工具来完成测试任务。3)初级测试工程师。初级测试工程师的工作通常是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测试,检查产品是否有缺陷。
根据高职学生的能力特点,应该把高职学生定位在初级和准中级测试工程师,具有一定的设计方案的编写能力,能利用测试工具完成一定的测试任务,并能够执行功能测试。整个课程的重点是软件测试岗位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的建立;软件缺陷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用例设计;典型测试工具的应用;对于典型系统的测试方法。
3 课程设计
基于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工作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在高职院校开展软件测试方向课程,应分为三步走:第一,掌握一门软件开发语言和一种数据库应用技术,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念。开发语言的逻辑都是相通的,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门语言的学习来建立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概念。第二,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软件测试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只有对软件开发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软件测试的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更完整,更有效,更加节省成本。第三,掌握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测试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越来越规范,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职高专类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特别是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方向学生的培养,单单靠课堂上有限的理论课程是很难建立对系统开发和测试的直观认识的,所以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实训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有所保障。基于以上分析的这些特点,设计如下培养方案,以下设计每个环节都分几个方向,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
3.1 认识测试环境
学生首先应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对当前比较流行的操作系统和简单的网络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测试环境这一环节的内容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如表1。
3.2 培养编程思想和数据库应用能力
无论从事软件开发还是软件测试,都必须掌握一门开发语言和数据库应用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对信息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编程语言基础众多,结合学院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本文仅提出了.Net方向和Java作为参考。如表2。
3.3 软件测试的巩固
要成为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首先要对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有所认识,因为软件测试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无论做软件开发还是做软件测试,在当前都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所以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在软件行业显得非常重要。如表3。
3.4 通过实训项目提高测试能力
了解软件测试的管理组织模式与实施过程。能运用所学的软件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报告发现的缺陷,并给出测试结果和质量分析报告。这个模块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实际的信息系统之上进行,通过实际项目掌握实际工作中开发和测试的流程,使用相关工具,提高测试能力和积累软件工程师经验。如表4。
4 小结
软件测试工程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耐力和毅力,所设计的课程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也要尊重当前的市场需求,所以本文只是宏观上的设计,鉴于教学实践的积累,软件测试专业的课程设计会被不断的充盈和完善,反过来,这种宏观上的课程设计为具体的授课提供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软件开发工程师篇4
中***分类号:G642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定位决定了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必须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文章分析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拓展建设途径,在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对双师队伍建设可借鉴的思路。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近年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已跃居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信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2002年国家***新增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作为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的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近年来紧紧围绕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产业办专业,牵手企业促学业,强化职业促就业,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为更好地发展软件工程专业,总结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特色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定位,黄淮学院提出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则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基础的条件是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师资,即“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建设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领域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实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软件产业是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发展的7大支柱产业之一。由于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既懂软件工程技术又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软件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必备条件。
2 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系统工程,黄淮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学科国际视野的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软件专业的特点、发展和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1 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通过在教师节等重要时间或场合表彰“双师型”优秀教师,树立先进典型,宣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学校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的办法,促进全校重视专业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良好氛围的形成,鼓励专业教师争当“双师型”教师。并在福利待遇、晋升晋级等涉及其切实利益的工作中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学校文件明确规定,在职称评审、骨干教师选拔等方面,“双师型”‘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各院系要优先安排“双师型”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开发、教材编写等工作。
2.2 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2.2.1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近年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采取系列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是立足校内,在学院领导的协调、组织下,通过为青年教师设立“导师”,让名优教师和专业教师、实训教师结成互助小组,利用传、帮、带、导等手段,促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二是根据软件工程的专业和学科特点,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目前已先后选派36位教师到苏州国际科技园、IBM无锡公司、万商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天府软件园、北京中锐咨华科技有限公司、Oracle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实岗培训。不仅如此,为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学术前沿,学院先后遴选8位教师到英国、德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进行课程进修或访问。三是创造实践条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双师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操作,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学院不仅建立和完善了模拟室、实验室,还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和科技一条街等硬件环境将企业引进校园、把项目引进校园,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在校内实现对接,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2.2.2 创设条件,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
高等学校引进教师一般有较高的门槛限制,如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这些限制条件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利,因为软件工程人才看中的是动手能力而不是学历学位。因此,学院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招聘了一些虽然学历职称不达标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不仅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还丰富了专业教学案例与实训项目,取得较好效果。此外,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聘请校内外经验丰富的知名教师、教授担任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聘请资深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工程实用性课程的教学;聘请国外专家教授讲授专业课程。现已聘请外籍教师3名,聘请企业教师12名,建设了一支“专职、兼职、企业、外教”多元结构“双师型”教师队伍。
2.2.3 依托校企合作。创新“双师型”教师培育机制
软件工程相关企业是新技术应用的先驱践行者,具有实践优势,同时它也是软件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最清楚软件人才需求规格,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双师培育机制。
(1)通过项目合作提升双师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开发的需要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选择部分教师与软件企业人员共同开发项目,在合作中感受企业工作环境、管理模式以及项目运作流程,掌握新的工程技术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
(2)通过互相置换促进校企双方人员的优势互补。为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的稳定性,让教师能够深度嵌入项目设计与开发,通过校企双方人员互相顶岗,让企业员工担任部分教学工作,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形式,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此外,通过和国内知名的IT技术培训企业,如蓝桥、IBM、Oracle合作,采用课程置换的方式引进其先进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促进“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
(3)通过订单式联合培养锻炼“双师型”教师队伍。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很好锻炼。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训项目、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训练流程、考核方式,共同参与教学指导等人才培养过程,教师可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和变化,企业人员则能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这对“双师型”教师而言是很好的锻炼过程。
2.3 健全“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软件行业具有技术进步快、产品更新快、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特点,随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开发平台在生产一线不断涌现,软件专业教师也必须加快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职后培养,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质量。所以,学院建立了“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体系,规定“双师型”教师每3年内必须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至少3~6个月,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各样的培训工作,将短期实习培训和长期学习相结合,持续提升双师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
2.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管理,需要采取一些激励手段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学院为创设良好的用人环境,努力提高“双师型”师资的校内地位,使“双师型”教师具有聘任优先权,并在评选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时,注意向具备“双师”素质的人员倾斜。其次,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双师教师的激励,如规定教师在外参加“双师型”资格培训期间享受在校工作教师同等的津贴待遇;教师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后,学校给予奖励,对从企业聘请的工程师给予课时报酬等。再次,为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学院还对其进行激励考核,如院系每学期都要不定期进行学生评教和教师评课活动,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同时学院还以此为基础对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根据考核等级建立奖惩制度,规定优秀人员在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中具有优先权并上浮20%的课时酬金,对考核不合格或连续2次考核基本合格的人员给予警告甚至转岗淘汰的处罚,并减发课时费。
3 对下一步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继续加大高层次双师人才的引进力度
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办学经费、工资福利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再加上学校编制紧缺、高水平学科专业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和软件行业薪资水平较高等综合影响,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的双师人才还比较欠缺。目前,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还需要加强,因此下一步软件工程专业应进一步争取学校和***府的支持,不仅要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福利待遇,还要积极改善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广纳贤才,促进双师队伍建设。
3.2 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最近几年,学院采取获证奖励、下企业补贴等激励方式,迅速培养了一批具有“双师”资计成果受到金山毒霸公司欣赏,已被该公司安排于产品研发部工作。另一位学生设计的“基于Android平台飞行器控制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成果,被香港某玩具公司以8.5万元的价格买走。
5 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几年来,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点。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指导下,通过扎实地建设工作,在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青青·宁波大红鹰学院应用性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2012(4):141.
软件开发工程师篇5
关键词: IT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计算机教学
中***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107-03
1 概述
重庆IT行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巨大。 “十二五”未,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达10000亿元,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万亿级的IT产业将带来80万的人才缺口,其中仅IT人才未来5年内缺口就将达到10万人。但是调查显示,虽然重庆IT行业人才需求巨大,重庆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原因是重庆地区高校IT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深入了解研究重庆IT人才市场需求并以之引导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该文对重庆地区IT行业人才需求做了深入调查,并对重庆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了具备一定引导性的建议。
2 IT行业的相关概念
IT行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狭义的理解,IT行业就是各种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服务等行业。我们把这些从事IT行业的企业称之为IT企业,比如美国的微软、SUN公司、苹果公司,中国的联想、中兴、华为等IT企业。广义的理解,IT行业已经深入世界上的各行各业中,诸如银行、医院、超市等,它们都要依赖于信息及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因特网和其他各种来连接上述所有的东西的网络环境和从事相关设计,维护,支持和管理的人员共同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IT行业。
3 重庆地区IT行业相关企业招聘职位及相关要求
根据调查,以下几种人员是当前重庆地区IT行业需求最旺盛的几种:
3.1 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是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人员的统称。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软件设计人员、软件架构人员、软件工程管理人员、程序员等一系列岗位,工作内容都与软件开发生产相关。
在对惠普、富士康、仁宝等IT企业的网上的招聘信息以及重庆各大招聘会上来看,软件工程师在所有IT人才需求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占所调查对象的31%左右。其中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NET软件开发工程师和PHP软件开发工程师为企业主要的招聘对象。随着重庆“硅谷”梦想的实现,相信重庆IT行业对软件基础开发方面的人才将会持续增长,处于所有行业的领先位置。
对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如下:
1)熟练运用Delphi、Power、Builder、Ms 开发工具的一种或多种,熟悉Java、C#、PB、Delphi、VB任意语言编程,熟悉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及其开发,并具有两年以上开发工作经验(.net方向);2)理解J2EE系统架构,具有J2EE体系结构模块设计和代码开发经验,熟悉主流开源框架,能够熟练应用Spring、Hibernate、Struts、EBATES等(Java方向);3)具备良好的编程习惯和编写开发文档的能力等。
3.2 软件测试工程师
软件测试工程师(Software Testing Engineer)指理解产品的功能要求,并对其进行测试,检查软件有没有错误(Bug),决定软件是否具有稳定性(Robustness),写出相应的测试规范和测试用例的专门工作人员。简而言之,软件测试工程师在一家软件企业中担当的是“质量管理”角色,及时纠错及时更正,确保产品的正常运作。
随着近几年来IT行业的快速发展,软件测试越来越受到一个企业的关注。在很多IT企业当中,软件测试不只是纯粹的挑出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忽略的问题和缺陷,它的重要程度与软件开发工作相差并不会太少。实际上,软件测试过程与软件开发过程基本上是并行进行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每两个软件开发人员都会配备一个测试人员。而在一些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比例达到1:1甚至是以上[5]。从网上的信息来看,重庆现在的软件开发急需5000名软件高级人才,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软件人才缺口,重庆的软件开发人才缺口将有数万之众。按照每两个软件开发人员配备一个软件测试人员计算,重庆软件测试人员也会有几千上万的人才需求。随着重庆IT行业的不断成熟,对于软件测试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将会出现上升趋势。
3.3 系统集成工程师
系统集成工程师又称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是指进行数据库的安装和维护、进行数据平台的安装、配置和使用,各种应用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的人员。
目前市场招聘系统集成工程师的要求如下:1)熟悉企业多层交换网络、各种路由协议、广域网等基础知识,熟悉网络安全及常见防黑技巧,有系统集成方案撰写能力;2)熟悉操作系统(Windows、Unix、Linux),熟悉Oracle等数据库的优化及常规维护;3)能够对计算机硬件故障方面进行检测,并维护的能力。
3.4 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招聘网络工程师的要求如下:1)2年以上网络管理工作经验,具有CCNA、CCNP、MCSE、CISP或CISSP等证书者优先;2)熟练掌握网络体系的基本结构,实际组网建设的设计和实施;3)深层理解网络操作系统以及各种网络应用技术和服务机制;4)熟练运用网络设备的软硬件配置及管理的各种命令和参数。
3.5 3G技术开发工程师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开发工程师就是从事3G相关行业的技术开发人员。
从调查资料显示,重庆在3G网络方面,面临着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3G无线软件开发、3G网络规划、Android软件开发以及Windows Phone更是招聘不到相关的人才。
3G工程师的要求如下:1) 必须拥有通信、电子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移动通信原理及微波通信技术;2) 能熟练使用C或C++语言编程,具有丰富的数字电路设计或硬件开发工作经验,或者具备CDMA、G***或TD-SCDMA、WCDMA等手机软/硬件开发经验等。
3.6 Android开发工程师
Android工程师是指从事Android移动应用操作系统、游戏和各种Android平台功能的应用、开发和测试的技术人员。以手机开发为主要对象,包括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Android游戏程序员、Android网络游戏程序员、Android软件移植工程师、Android嵌入式设备软件开发工程师、Android游戏开发工程师、Android网络游戏开发工程师等。
目前Android市场正在如日中天的扩展,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最近研究报告称,预计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全球市场上所占份额将会从去年的18.3%上升至26.5%,可以预测将来会有更多的用户选择Android系统的手机或是无线终端设备。
随着Android平台的扩张,引发了Android人才荒,2011年移动开发人才需求几十万,未来人才需求缺口将达百万。但符合条件的Android工程师屈指可数,在未来几年内,Android开发工程师将成为IT行业炙手可热的岗位之一。
4 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目前重庆的IT行业迫切需要一大批的IT专业人才。这对于IT人士和IT行业相关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市场需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素养之间差距不小,结果是一方面是企业求才若渴,一方面却是毕业生就业困难。该文根据调查分析,针对学校现有的IT相关专业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4.1 根据社会需求,定期更新专业课程体系
IT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产业的发展的不断变化,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对人才的目标也应随之定期更新,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从当前学校的教育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比较落后,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上文列举的目前市场紧缺的人才,除了较为传统的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外,其他近几年兴起的软件测试工程师、3G技术开发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等职位,大部分高校均未设置相关课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定期追踪社会新需求,并及时开设适应需求的课程甚至新专业。这一方面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和量上的提高。
4.2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用人成本考虑,绝大部分企业希望所招聘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如果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上岗后对所在职位的适应时间就会相对而延长。高校课程设置应该大力加强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在注重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可以引入真实的IT项目,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能力;并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开发项目的平台,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的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总结
重庆IT行业的人力资源框架越来越成熟,IT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也处于各行业的领先位置,重庆现在及未来对IT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重庆地区高校应把握机会,适时改革IT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更好地促进重庆信息工业的良性发展,更好的促进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利东.IT人才需求新增70万[N].重庆人民***府网,2010.1.27.
软件开发工程师篇6
1.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目前许多高校“软件工程”课程除了理论讲解外,也加入了实践教学部分。往往受学时所限,实践分为软件项目若干设计文档的编写和软件工程工具的实验练习。前者受缺乏相应的开发环境、教师虚拟客户不能很好地反应现实需求、理工科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设计文档的编写不能很好提高学生能力;后者在一定程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和团体协作能力方面仍显不足。
2.评分模式单一软件工程采用了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上课出勤情况(10%)+实验完成情况(10%)+作业完成情况(10%)。任课教师通过对不同的考核内容赋予不同权重来评价学生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掌握情况,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此方法不足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更不利于激发学生实际软件设计开发的兴趣。
二、现有的教学方法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从事软件工程的相关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了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改革:
1.自底向上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应用授课方式主要是用倒叙的方式贯穿完整案例(包含警戒案例),以启发、讨论、辩论的形式讲授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及过程,使学生不觉生疏,易接受,又符合IT从业人员的工作进程。[2]
2.模块化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在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上,根据课程体系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将教学部分划分为若干***的模块,确定模块之间的关联,针对不同的教学计划要求,采用不同的模块组合有选择地进行讲授和学习。[3]
3.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是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培养目标要求,教师选用相应的案例作为基本素材,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思考、分析、讨论、设计、开发和交流等相关活动,在活动中教授学生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及过程,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
4.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根据要讲授的理论知识预先准备一个或者多个小的软件开发项目;然后,将学生作为主体,以软件开发项目的研发过程为引导,采用学生小组团队合作和学生个人***完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实践性活动,在研发过程中同学和老师要对每位学生所完成的每个阶段任务加以点评、督促改进、分享经验等;最后,学生将成功的软件给予演示。
5.三位一体式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对“软件工程”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定位、教材的选取、课程培养目标的分析下,采取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项目实践为标准,模板、案例、指导说明为辅助的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思路。[6]对目前在“软件工程”课程改革中应用的五种方法针对改革侧重点进行汇总发现(见表1),单一的教学方法只是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某一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不能从全面发挥效果,而对于“软件工程”课程来说三者同样重要。
三、基于多元教学法的课程改革新模式
某一种教学模式改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要求,只有将多元教学模式组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各自对课程教学的优势,避其缺点,找到一种既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又能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能准确地考核学生的教学模式。本次课程改革就是本着这样一种思想,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多样化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多样化
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生以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软件工程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要具有开发软件项目的能力,首先要熟悉掌握软件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如何按照工程化的方法系统地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大型软件,内容包括: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其次是了解目前已有系统、工具和技术。(1)授课内容引入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实际案例,将比较抽象的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转为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增强理论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形象性,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教学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近几年,软件原理、方法和技术发展较快,许多适应时展的软件不断涌出,而目前的教材虽不断改版更新,但其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软件工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外,还要时刻关注新内容的出现。(3)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件中插入***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和生动。(4)课堂小组讨论。从小问题到大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讨论和分析试验,使理论有实践作支撑,抽象的知识变得看得见,用得着,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2.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
软件工程理论的讲解是课程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基础,而软件工程中许多理论内容如果只是教师讲解不加以实践,内容本身就会变得空洞和不可理解,例如:软件复杂性计算、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测量标准、结构化的实现方法等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身的内涵。掌握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熟练应用软件开发实践中的方法和技术是“软件工程”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1)课程角色扮演。教师预先选择若干小项目,班内学生根据自己对项目熟悉情况选择项目名称,划分项目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6人,每个项目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不同软件工程角色,例如项目负责人、需求分析负责人、设计负责人、编码负责人、测试负责人和用户代表,进行项目分工。项目组成员按时完成自己负责任务,撰写相应文档。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所遇到问题。在整个开发过程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课程时开展的专项训练。课程设计采取在学校内模拟IT企业环境下完成来自企业案例或开发一些具有应用价值项目或学校教师承担的开发项目的部分开发工作,也可以是学生自选项目,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严格按照工程实施的基本思想来实施。(3)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经常邀请软件公司长期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给学生讲解自己在软件设计、开发和管理中的经验,高质量软件产品需要经过怎样的开发过程,软件生命周期中标准文档如何撰写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走出去,到软件产品的研发单位实地实习。
3.考试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反映学生实际软件开发的水平,也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相匹配,为此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符合现实需求,主要包括:笔试、课后角色扮演、课程设计和项目总结。(1)笔试占总成绩的35%,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2)课后角色扮演占总成绩的15%。由教师根据每位学生在课后角色扮演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打分,主要由3部分取平均值组成:1/3*(整个项目的成绩+自己负责完成的文档成绩+组内其他成员负责完成的文档的平均成绩)。(3)项目总结或心得体会占总成绩的15%。根据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撰写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报告、每个小组成员建立的个人开发记录或日志的实际情况,相互打分。
四、基于多元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方案
基于上述改革理念,按照软件工程开发原理、方法和技术,选用典型项目案例,将学生按照项目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6人。每个小组对应着一个具体的项目,每个人对应着一个具体工作过程,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多元教学。第一步,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解。在每一个软件生命周期结束后,教师进行案例场景描述。教师按照理论知识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案例进行描述,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相关案例中。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到小项目中所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是如何实现的。第二步,课后角色扮演。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项目分工,明确自己在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有的任务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决出所要完成的任务,并由相应的角色人实际操作完成。例如,需求分析一章内容,学生课后进行项目小组讨论,决定需求分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需求分析,并由扮演需求分析人员的学生完成需求报告。软件开发过程需要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性格、表达能力、开发能力、理论基础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人员分组,将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项目开发。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第三步,课程设计。当全部内容讲解完成,就可以开始长达2周的课程设计内容了。这段时间要求项目小组,彻底完成一个由教师虚拟的项目。此步骤中,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在开发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建立个人开发记录或日志,理论联系实际学着开发软件。第四步,学生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经过多个教学环节后,每个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各自的项目任务,对各自团队的成果进行总结。教师听取每个团队的汇报后,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项目成果之间进行比较,从而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在团队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自己哪些方面不足。第五步,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一方面经常邀请软件公司长期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给学生讲解自己在软件设计、开发和管理中的经验,高质量软件产品需要经过怎样的开发过程,软件生命周期中标准文档如何撰写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走出去,到软件产品的研发单位,实地实习。
五、结束语
软件开发工程师篇7
省属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多脱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上受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模式。部分高校甚至于采用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实施无差别培养方式,这一根本性原因带来诸多问题。
1.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定位不清晰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应当仅限于软件工程师的培养。软件工程具有极强的工科属性,其人才培养,除软件工程科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一样,可培 研究型人才外,专业学位应当清晰定位于培养具有软件工程必备基础知识,在软件工程某一领域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程师。
2.师资比较缺乏,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缺乏
软件工程正式成为***的学科时间相对较短,软件工程师资大多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胜任软件工程基础课程,但这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在教学中往往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省属高校十分缺乏来自软件企业一线的项目经理以上的技术管理人员充任实践课程教师。
3.培养模式陈旧,不适应国家***要求
由于全日制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才在全国开展,很多高校沿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忽视了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中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很好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4.课程设置陈旧,不适应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
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套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未体现软件工程学科特点。原因主要是因为师资缺乏、招生规模较小,出于节约培养成本的考虑。
二、一种实用的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解决方案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四川省属高校中最早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本科生培养的院校之一,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
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
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
***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
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三、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
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
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
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
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四、结论
软件开发工程师篇8
0 引言
由***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内容,它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1]。该项目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共有194所院校入选***试点高校。南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09年设立试验班,开始摸索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本文力求较为客观地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着力于培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2]。学生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而对于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没有要求。
“卓越计划”侧重于创新型、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软件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3]。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了卓越计划通用培养标准和软件工程行业标准,该要求具体、详细,更贴近行业需求。
2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
⑴ 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⑵ 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
⑶ 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
⑷ 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
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3 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
⑵ 制定专门的***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⑶ 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软件开发工程师篇9
关键词:卓越计划 软件技术专业 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
“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ε嘌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软件开发工程师篇10
关键词 软件工程;案例教学;软件工程项目复现;校企合作
一、引言
软件产业的发展历史并不漫长,但是行业成长速度却很快,如今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软件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但我国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尚有较大缺口。因此,做好软件产业的“源头活水”,形成一支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摇篮,需要不断实践探索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
《软件工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软件过程、软件开发方法、工具以及软件工程管理等。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思想,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所需的专业能力。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内容着重强调整体工程化的原理和方法,有时不涉及详细的技术细节,因此,如何使教学生动实际、实践效果良好,一直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从案例教学、工程项目复现、校企合作的综合项目实践三个环节入手探索《软件工程》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工程”课程内容。
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由于《软件工程》课程内容较抽象,概念繁多,不太容易讲解,使得这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
目前很多教师把软件工程作为一门纯粹的理论课来讲授,在没有具体案例和软件开发实践做支撑的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往往给学生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对于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的大学生而言,难以理解理论知识的思想,只能死记硬背,因此感到课程空洞无味,甚至会质疑开设课程的目的,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2.项目实践环节少
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很多《软件工程》配套的实验指导书里也只是简单的使用了开发中的一些工具完成需求分析和设计部分的内容。有些即使配有实训内容,也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素材比较零散、不系统。有时甚至缺乏进行教学实践的环境,造成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下手。同时目前的课程考核主要依赖于理论考试,因而老师与学生也不太重视项目实践环节。
3.授课教师项目经验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研究,缺乏大型工程项目的开发经验。然而没有自身实践的直观感受,就很难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也难以感同身受。
三、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从案例教学、工程项目复现、校企合作的综合项目实践三个环节入手的新的教学模式。
1.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教师以一个完整的已在企业中运行的项目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时,可以选择学生较熟悉的“***书管理系统”作为讨论案例,从需求获取、需求建模开始,逐步贯穿到软件总体结构设计、人机界面设计、详细设计等阶段,将抽象的方法步骤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
2.强调以软件工程项目复现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让学生从头到尾参与到工程化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尽量让学生有可能体察并进行实践软件工程的主要知识点: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等。具体来说,将软件企业实际完成的成功案例隐去商业秘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并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每个学生在项目小组中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任务。学生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复现这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这确实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精选规模较小的综合题目先进行研讨,教师可提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积极讨论各个关键问题,综合各方结论,逐步完成题目要求。
3.探索校企合作的综合项目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主动服务于社会需求为目标,需要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构建教学—科研、学校—企业双结合的实践平台。综合项目实践过程中,可以聘请企业工程师、项目经理到学校合作教学。采取导师制,每名导师负责指导一个小组的实践活动。题目采取导师指定命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项目规模应保证每名学生分配到3至4个功能任务。每个小组应完成项目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导师每周按时对小组的工程实践进行释疑、评审里程碑事件并安排后续任务。小组完成项目后,应提交各阶段的开发文档,由全体导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文档的评阅,最后举行项目答辩会,各小组介绍工程实践中完成的工作并演示的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红珍,马燕.《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2,(9):185-186.
[2]王秀珍,陈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63-16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软件开发工程师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