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送别的古诗10篇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1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赠汪伦》唐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2

一、书声朗朗,情境美读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入情入境的朗读会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仿佛文字有了生命。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快或慢的语速,情感的起伏迂回,就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由于小学生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就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教师应当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生情。

本节课以“了解诗意、走入诗境、感悟诗情”为总体思路,重点导读两首诗、略读两首诗,并注意读出古诗文的节奏和韵味。通过节奏、停顿、平长仄短的指导,如七言诗歌的诵读有“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三”节奏,如“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感受读诗的乐趣。

古诗词本身就是一段凄美的故事、一幅精美的***画、一首美妙的乐曲。而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中国民乐注重意境的描绘,讲究情感的渗透,往往在乐曲一开始就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并在旋律的舒扬中铺陈情感,正适合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匹配。在音乐的渲染和催化中,诗词的意象和情境更具立体动感,又使得学生于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陶冶。教学时我采用了洞箫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来创设离别氛围,通过不断地诵读品味诗中所包含的友情、不舍、担忧、祝福等,激发了学生深层的审美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诗词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二、品评语言,感受诗情

古典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精练,优美,有时一个词、一个字就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涵泳,体味古诗语言的丰富内涵。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旷野苍茫,黄云落日,寒雪纷飞,远空断雁。诗歌前两句以苍茫悲凉的景色书写内心的别离心绪,情感深挚。一代琴师沦落至此,使人潸然泪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响亮有力的话语,振奋人心,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反复咀嚼,才能品得其中滋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惜别情思,创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孤帆”“碧空尽”等重点词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深意长。

古诗词教学中认知文字、品鉴词语、感受韵律、理通文脉、捕捉作品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词语、贯通语法、修辞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

三、补充资料,琴瑟和鸣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是情感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需要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古诗词离现今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

教学中,我几次引入了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打开年代之窗。第一次是《别董大》中,对于“董大”的介绍:董大就是当时有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十八拍》。里面写道:“

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就是这样一位身怀绝技的琴师却受到排挤,不得不背井离乡,沦落天涯。第二次是关于当时高适的一种生存状态,引入《别董大》【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了解当时的境况凄惨,却以一种豁达之心劝慰好朋友,体会高适的乐观。第三次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的时候,李白28岁,孟浩然已经40岁了。李白当时名气不大而孟浩然已经名扬天下。李白专程去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看着好友离去,思绪万千,欣然写下这首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四次是《送元二使安西》中对于渭城和安西的介绍。我借助中国版***让学生了解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横穿大半个中国,体会路途之遥远。再依次出现凄凉的荒漠***片,伴随着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体会路途之艰险,想象此时王维的心情。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开启了智慧之门,让学生读懂了诗人、感悟了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字的灵性。

四、拓展诵读,延伸情感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3

2、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3、循序渐进,读懂诗题:读准诗题谁来读读诗题?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4、感性读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5、自主学习,读通诗句: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6、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4

古诗鉴赏应赏标题,或者说不可忽略标题,因为从诗题中可以读取多样的信息。就内容上说,时间、地点、人事及景物等。都会在题目中体现出来。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了时间及事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讲了地点与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时间与地点及事件都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贺知章《咏柳》,或景或物,从而表明写作的对象。大凡出现于诗题中的都是一些关键字词,有的表明相关物事,有的则是相关事由。因而抓住标题,对内容有一种提示作用。比如杜甫的《登高》,顾名思义,是写鼙高的所见所感。诗中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则抒发登高所感。全诗境界阔大而又感慨遥深。再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诗中所写,是听到邻家吹笙的乐声,从而引发联想。

诗题中,还有题眼。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的“闻笛”便是题眼。写因笛声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喜”是题眼。诗中虽未曾用一“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有“喜”。欣赏中,对照着题目,更便于领会诗的内涵。比如郑谷这首诗:“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题为《鹧鸪》,但诗中未出现鹧鸪。若不联系题目来看,可能难以确认。但若与题目关联,则可知此种烘托的笔法之妙。题目除了标明内容外,还可见作者的感情态度。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诗句来看多指劳作艰辛及收获不易,因而有爱惜粮食之义。但此诗的题目是《悯农》,则可见诗人的感情态度是同情民生疾苦的。标题中又可点明写诗的动机或目的。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是听说王昌龄被贬,从而表达问候。古诗中有一类无题诗最难索解,就因为没有标题。虽说无题也是一种题。但那只是变通的做法。实则题之有无,在读解上是有区别的。

诗题中,多见题材类别,诸如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怀古诗、咏史诗、赠别诗、闺怨诗、唱和诗等。比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与《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的《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等,诗题中就有送别之义。古诗中多有唱和之作,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和对方写的《早春游望》一诗的。再如苏轼的《水龙吟》便是“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依原作之韵来写本不无束缚,但写来却胜过原作,于此可见才力。为人熟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一种生机活力,因而成了名句。但白居易此诗的标题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其实就是命题写作。题目为“古原草送别”,即要从原野上的春草写起,再关联到送别之义上来。但作者不仅未被题目束住,还写出了名句,于此也可见作者的诗情才思。

从题目中。又可见出诗歌体裁。比如杜甫这首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题目就叫《绝句》。又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是民歌体,即吸收了民歌的写法。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为歌行体。歌行体是七言古诗中的一类,与乐府不无关联。至如乐府的题目。诗人有借用旧题的,题目却与内容多不对应。但白居易又有新题乐府,用来指陈时事,如《卖炭翁》等。众所周知。词牌大都不对应于内容,但词往往另有标题。同样要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有的诗词有序言,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相关背景,这就等于题记了。比如姜夔的词,就多有小序,且自成有条理的小品文字,大可与词作对读。古诗鉴赏中,题目往往有引导作用,也可谓解开诗意的一把钥匙。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思想情感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海鸥有这样的论述:“古典诗词也积累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品质。古典诗词优美的文字背后表达着中国人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价值理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古典诗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丰富营养。”那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本论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分门别类地谈谈初中古典诗词所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一、羁旅送别诗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一般来讲,其感彩比较悲凉。例如,抒发游子思乡,表达乡愁的思想感情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因此,有人评价,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表达情感,胜人一筹。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尤其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没有直说自己不能在重阳节和你们团聚而痛苦,而是遥想在远方的兄弟今天登高时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不在身边。这与杜甫的《望月》诗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情感的独特体验在古典诗歌的表现中别具一格。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同样流露了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只身一人漂泊在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在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附近留宿,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对风雨飘摇的家乡的担忧之情,对处于战乱中的亲人的眷恋之情。

送别诗往往是抒发诗人对友人、亲人的依依不舍以及抒发离愁别绪之情,送别诗中表现的情感基调一般比较伤感,情绪低沉,或祝愿、或伤心、或惆怅、或留恋。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本诗就表达诗人对好友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而惨遭贬官的同情与关切之情。因此,后来王昌龄也对这些朋友写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一方面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另一方面也感谢友人的关心之意。

二、咏物抒怀诗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例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托物抒怀,表达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借助某种外在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突出强调人格的美和人格的力量。就连唐太宗也屡次评价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再如,杜甫的《孤雁》,诗人与孤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这孤苦伶仃的孤雁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因战乱与远在北方的亲人天各一方,无法团聚,他独自一人漂泊在异乡,就像一只孤单的大雁,内心是多么恐慌、孤独、寂寞、伤感。物我一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例如,陶渊明的《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过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描摹,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倦,对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晚年的陆游辞官回乡以后,写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中表现了村民淳朴、热情、民风古朴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田园式的悠闲生活。

总之,古典诗歌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人通过诗歌形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各种情感,这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欣赏、感悟。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6

【关键词】古诗词;迁移;积累;运用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她与我们的民族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她以丰富的情感,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优美的韵律为历代人所喜爱和传诵。学习古诗词,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陶冶情操,培养文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具体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地位。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其广度。

如果纯粹从教材的角度而言,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较少,我们不妨来读一读这一段话:以《论语》为例,这是一部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她的思想浸润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基因的组成部分。可是,现在的中国人,从小到大,有几个人完整地或者较完整地读过《论语》?即便是出身如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大学生们恐怕也没有几个真正地读过。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里选有《论语》的部分章节,但那比蜻蜓点水还不如,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更可悲的是,一旦中学毕业(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有机会与自己的民族经典相接触了。《论语》如此,遑论其他。民族经典的断裂,造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断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在《光明日报》的社论。

“《论语》如此,遑论其他”这句话道出了如今教材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现实环境中实现对于汉字地位的巩固?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诗词,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迁移学习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所谓迁移学习,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孔子。《论语・述而》中说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有“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等基本上都是这个意思。在西方,柏拉***、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形成,柏拉***的学员重视几何的学习并非因为几何的实用价值,而是因为几何学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力。在近代,第一次采用了“迁移”这个概念的是英国的学者John Locke。他认为要使一个人有良好的推理能力,一定要让他及早习惯于推理方法,藉以训练他的心智。这些思想,体现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就是积累和运用。

一、同作者的诗篇之间的迁移

古诗词的作者大凡都是那个时代的名人,而了解作者,一则可感知其貌,二则可感知其德,以利于整体感知全诗。我们往往指导学生运用课外书,运用现代技术来寻找作者的踪迹。但是,从迁移学习的角度讲,我们不难看出了解作者的另一种方式,那便是解读作者的不同作品,以此来了解作者。比如学习《诉衷情》时对于作者陆游的解读,他的一生所作的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分别出示小学阶段学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与《诉衷情》进行对比教学,这几首诗都是作者晚年的诗作,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通过这几首诗可见一斑。我们来看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片段】

上课伊始大屏幕出示爱国诗句,学生诵读。然后通过情景导入和初读古诗,学生对于诗人以及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意已经有了粗略的了解的前提下,教师开始带领学生进行研读诗意。

师: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刚才咱们读了那么多遍,你感受到了陆游在词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哪一句话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呢?

生: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师用多媒体出示此诗句。

师: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画面(师读),并说说这些画面的内容、词人的形象。

生自由讨论。

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

生:为自己而流。

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生读)

师:这个泪又是为谁而流?

生:为沦陷区的百姓而流。

师:泪空流,泪白白地流,至死也是空啊!

出示《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生读)

师:9个字道尽了诗人一生心事,一起读。

师:还有其他的诗句吗?

生: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师:(出示“旧貂裘”的典故)读了这个典故,你知道旧貂裘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不被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师:“梦”字,这里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同样是“梦”让我想起了诗人另一首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媒体出示: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诗人一直在做一个统一什么样的梦?

生:诗人一直在做国家统一的梦

生:在做百姓免遭战乱的梦

师:是呀,但是这终究是一个梦啊。

出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一生谁会料到我心在抗战前线,人却在沧州慢慢老去。“谁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作者的无奈和遗憾。

生:还说明了作者被迫的境地,心有余而力不足。

师: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所以说“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带着这种理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

师:想当年的陆游又是怎么的?

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生读

师:(出示“觅封侯”的典故)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特别从哪个词感受到?

生:从“万里”这个词感受到当年陆游的勃勃雄心。

生:我看到当年充满抱负的陆游,特别从“匹马”这个词感受出来。

师: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他为什么要说当年之事呢?

生思考

师提示:当年怎样?现在又是怎样?

生:“当年”二字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无奈

生: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师:回忆起当年的飒爽英姿,作者心里慷慨激昂,如今的现实又让作者深感无奈和惆怅,满腔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情,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带着这些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指名读――齐读

齐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

最后教师出示了陆游一生生平,学生在古典音乐的配乐中完成了对陆游诗歌的完整诵读。

一堂课下来,师者智慧地旁征博引,将爱国诗句进行整合,学生诵读之声环绕耳际,从“泪空流”链接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到《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从“关河梦断何处”链接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一首诗词,引出其他相关诗词的学习,丰富了诗词的积累,同时也让学生对作者陆游的一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同题材的诗篇之间的迁移

古诗词中同一题材的诗歌是很多的,如爱国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等等。如《诉衷情》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诗词,教师在一开头就出示相关爱国诗词让学生进行诵读,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随后在精读环节分别引出其他相关诗句的解读,这样一则避免了把文字读死,就字论字的弊端,同时使得对于诗意的解读更立体,也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同理,我们学习送别诗,因诗人的情况不同,情致各异,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或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或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生动的画面中蕴含情怀;或借诗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则兼而有之等。比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送别诗,通过借景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迁移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将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山中送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加以复习整合。除此之外,再根据学生的课外积累丰富送别诗的内涵,在毕业前夕举行送别诗的吟诵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积累古诗词。

三、实现积累到运用的迁移

以上两点,均是让学生由学一首诗迁移到另外诗歌的学习,对于学生积累古诗词是很有裨益的。但是学习古诗词,并不只是为了积累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7

关键词: 杜甫 李白 诗歌内涵

《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诗两首分别出自于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之手,皆为五律且用韵相同。两首诗写景抒情,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大江大河、平野千里”的意象,还分别创造了千古名句。由此可见两首诗何其相似,但细品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在相近的语言之下,其实蕴含了风格迥异的情景设置、诗人形象和深层意蕴。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最为典型。

先看李白《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游历途中所作,题为送别却非一般诗作中常见的诗人送别亲朋挚友,而是诗人自己离乡时的怀乡之作。玄宗开元年间,年青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带着慷慨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过三峡、渡荆门,一路向前。我们不难想见,意气风发的少年***扁舟之上,抬头是两岸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低头是奔涌不息的滔滔江水,心情应当是怎样的壮怀激烈。诗人此时是迎风而立的少年英才,但纵然是豪情满怀,但初识的乡愁滋味也拨动了诗人心中的似水柔情。

当然,要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句中的独特韵味我们就一定要理清全诗思路,对诗歌进行全面理解。首先,李白为这首诗题“送别”二字,所指何在?而“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①的观点又是否正确呢?诗人离乡游历,即将漂泊在外,此时再为他人“送别”自然是不合常理的。而“天才”如李白又怎么会犯在诗题之中加入无关字眼的低级错误,若真无“送别意”那就应该题为“渡荆门远游”,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说道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批评传统。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诗》三百篇开始,就有“言志”的传统,传达出作者的情意。②而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也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无论中西,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过程中的第一要义是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因此,我们在进行浪漫主义诗歌批评的过程中应该先从诗里的情感本质去了解。就是说,这个情感是为什么而发生的,那些外在的具体的事件是难以确定地来指明的,所以我们就先从他的情感的本质来加以探寻。③

因此,我们就可确定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李白所表应有“怀乡之感”,但送别二字也并非没有出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玄妙。万里送别的是故乡山水,养育诗人的母亲河以滚滚江水为游子送行,送他出川蜀闭塞之地去开阔眼界;依依不舍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少年慷慨激昂后对故土的依赖与思念。即自然以自己的博大和厚重承载了人类的希望与理想,是慈母般的爱怜;而人类对于自然的回馈则是浓浓不化的爱恋。由此,我们也得到答案,诗人“送别”之意不过是将“江水”拟人化的一种艺术手法,借以生动传情;而在题目中加“送别”二字也是为了让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体验这种角度互换的艺术感觉。而认为诗中无送别意,要将送别二字删去的说法则是采用了另一种对诗歌的批评方式。即注意诗歌本身的形象、结构、象征,以及与诗人意识关系的研究,这是对艺术、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简言之就是“就诗论诗”。这种特别注重作品本身艺术上的批评产生了一个“作者原意谬论”的术语,而这种来自西方的批评传统是不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取向的。按照这种“作者原意谬论”的批评方式,诗中江水伴作者一路远行,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感。诗中故乡山水送诗人远行单有作者怀乡之意,使得原本“二元”的情感呼应变为了单向的抒感,美感尽失。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窥见中西诗歌批评异同的差异,中国自古及今都认为,诗人愈伟大,他的人格、情操、襟怀、抱负方面也愈伟大,“知人论世”是我们传统的批评方法;而西方则不然,西方的诗论,从古希腊的悲剧开始,其文学理论中就偏向“模仿”和“客观”,注意技巧安排、解构字句的作用。这种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但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地域限制的打破也是的这种无形的阻隔逐渐消失。但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分析古典诗歌的过程中也要慎重借鉴西方文论。

再看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轮明月倒映水中,仿佛从天上飞来的一面光洁明亮的镜子;而江面上水汽迷蒙、行云簇拥,在半空中幻化出“海市蜃楼”的奇妙景观。这一联中,抬头是光辉灿烂的夜空,低头是烟波浩渺的江面,天高地阔,景致渺远。这样的景物描写使得李白“仗剑去国第一游”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④年轻的诗人即将投身于更广阔的天地并可能创造一番“丰功伟业”,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身旁波澜壮阔的景色使得年轻的李白激越奔放、心潮澎湃。

有了以上理解之后,我们再统观全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紧扣题目,交代创作背景,奠定全诗基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身随心动,一路出荆门、过三峡,对故乡的怀念、对未来的憧憬,再加上渐行渐远的崇山峻岭和湍流不息的江水,诗人的内心越加激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可谓是光辉灿烂,天地高远;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联则将思乡之情表达的绵密细腻,仿佛诗人内心丰沛的情感都将随着悠悠江水飘飘荡荡,飘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寓静于动,诗人立于舟上,人静景动。而随着江水顺流而下,离故乡越远视野愈加开阔,重山已消失在旷野的尽头,奔流的江水也没入远方,这种横向的开阔场景使人心中顿生万丈豪情。而在这幅寂静旷远的画面之下还隐藏了悠悠的江水,就如诗人“仗剑去国”的慷慨豪迈之下还暗涌着思念家乡的温情脉脉。画面中一静一动,选用的意象也是既有豪迈的高山旷野,也有柔和绵长的悠悠江水。及照应诗人内心奔腾的想象也描摹时下离开故乡的感伤。

除此之外,《渡荆门送别》一诗还彰显了李白诗歌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在诗人表达内心情意的过程中,不同于常见的借景抒情,诗人酒入豪肠之后,丰盈的内心世界赋予外物情感,由心及物,仿佛“比”的手法。这样的艺术手法又与西方文论中“移情说”有了相通之处。而李白就是这样的天才,不羁狂放、不受约束,他的才华和理想让他与超越规范的生活相配,让他超越古今、横跨中外。

我们再看杜甫《旅夜书怀》。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一览无余。时代对于文学的烙印总是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的动荡不安也让杜甫的诗歌染上了浓郁的愁苦愤懑,也许正是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的成就与其坎坷的经历息息相关。诗人一生漂泊,“安史之乱”逃难至蜀中投奔好友严武,虽在成都草堂中度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严武去世之后诗人又开始了漂泊无依的生活,然而更不幸地是从杜甫离开成都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安稳度日,一直是四处漂泊,直至生命的终结。而此时就应该作于诗人晚年四处奔波的途中。

不同于李白诗歌中景物与情感浑融一体,杜甫的《旅夜书怀》层次分明。全诗简单来看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终归还是情景交融、相互呼应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寂静的夜晚里微风轻拂、细草摇曳,开阔的江面上独有一帆孤舟,高耸的桅杆更显得寂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原野开阔得仿佛天地相连,点点繁星明亮好似要垂落人间;而眼前的滔滔江水也涌着一轮明月奔涌向前。这四句诗简单明了的描绘了诗人旅夜独宿的夜景,为后面抒发凄凉孤寂的心绪奠定基础。后四句诗人借景抒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尽诗人痛苦激愤。其实杜甫一生两次辞官都与“老病”无关,皆是因***治人事而无奈退隐;而若只因文章著称于世更让杜甫愤愤难平。“飘零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旷野笼罩在苍茫月色之中,而诗人也像一只沙鸥一样在这天地间徘徊低旋,无归无宿。杜甫诗歌的诗意并不难解,但诗人若只是简单的情景交融,有怎当得起“诗圣”的美誉呢?

杜甫写诗的一个特色就是真正把他内心的情意进去。他以表现他内心的情意为主,而不是很死板地刻画描写外物。⑤即杜甫写景是缘情,抒情又能引起共鸣。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破难分辨。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虽然《旅夜书怀》一诗中所写景致应为现实,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单纯的模仿再现,杜甫所写的现实也不应是单纯的现实之景,也应包含他的理想。其实,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文学创作是有共通之处的,西方的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城堡》、《变形记》、《百年孤独》中的奇幻我们没有经历过,但人物内心世界的那种情感经历我们是感受过的。杜甫写景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其在感知、感动之后还能进行感发,引起一种联想,一种生生不已的生命。诗人写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杜甫远祖是晋代文豪杜预,家学渊源、一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是一心想要致君尧舜禹。但无奈的是一生漂泊未得重用。坎坷的经历使得杜甫的内心世界复杂深邃,而这首写在诗人晚年的诗作就更不可能是某一种单纯的现实情意。诗人此时所表达的是一种艺术化的情意、意象化之情感,想诗人阅尽世间兴衰和人间苦难,种种世变与人情都已在内心中经过了长时间的涵容酝酿,此时的感慨再不会是局限于一事一物的单纯情思。⑥也正因如此,我们会联系杜甫生平、自身经历做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漂泊无依等诸多解释。这也就体现了杜甫诗歌对读者的感发能力,使读者心动,对自己的生命有所珍惜,灵魂有所提升。

而每一个伟大的诗人,都是用它整个生命去写他们的诗篇,用整个生活去实践诗篇;他的每一首诗都可以做他自己生活的注脚,都可以给读者很多联想。而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李杜”二人之异同。首先,时势造英雄,繁华的长安让李白酒入豪肠,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安史之乱”二十余载辗转漂泊让杜甫挥笔写就人生苍凉。其次,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李白是天才,便可放荡不羁,不受约束,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由心及物,往往是不着一字却可尽得风流;杜甫是贤才,关心社稷、致君尧舜,写诗是即物即心,文辞淳朴但意蕴深厚。最后,从接受过程来讲,李白的诗多是天才式的创作,读者最后感受的是浪漫的诗意,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神女;而杜甫的诗质朴厚重,文辞凝练,给读者的多是心灵触动,由人到己,是感发式的共鸣。

但无论李白还是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伟大的诗人们以其诗歌的巨大价值、富有魅力的精神品格,不断激励鼓舞这我们,也正是这种千年以来从未中断的精神传承使得我们的民族精神永垂不朽。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更是“许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注释:

①沈德潜.《唐诗别裁》[M].

②叶嘉莹.《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上)》[J].《当代文坛》,1984年第1期.

③叶嘉莹.《叶嘉莹说》[J].

④张建中.《仗剑去国第一游――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J].《语文天地》.

⑤马芒.《天涯冷落壮志难酬,读杜甫》[J].

⑥叶嘉莹.《杜甫在写实中的象喻性》[J].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8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送别诗;意象;水;离别;友情

【中***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32-1

送别诗起于《诗经》、《楚辞》,逐渐发展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是古人表达离情别绪的重要载体和方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感叹、惆怅。发而为诗,便成了许多传世的佳作,感情真实充沛,没有造作,最易打动人心。

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有寒蝉、孤雁、孤蓬、长亭、杨柳、夕阳、酒、水、秋风、落花、黄叶等。这里要拈出其中的一种意象――水,结合诗歌来加以赏析。水,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描写,通常表达出的是离别的凄凉、惆怅,友情的深厚、真挚,思念的悠长、无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这大概是古代送别诗中最悲壮、最有气势的一首,也是临水送别的古诗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亲朋好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至送到易水旁边,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此处的“水”充分表达了离别时的悲壮和凄凉,衬托出壮士出征的气势和“一去不复还”的决心。

“春色碧绿,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出自南北朝诗人江俺的《别赋》。诗句的优美之处在于借离别景色的描写,刻画出了诗人惜离别的感受。用“春色碧绿,春水绿波”,充分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希望无限,到处都是一片美好、温暖的景色,“春水”是希望、悠长与无限的象征。借此情此景把与心爱的人的离别衬托得更加凄凉、不忍与伤感。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丹阳送韦参***》是唐代诗人严维的名作,严维的诗以送别赠酬居多。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给韦参***送行以及送走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无限思念的深情。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深感打动人心。“寒鸦飞尽水悠悠”,是诗人眺望之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离别的气氛,从而表达诗人的悠悠情思。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作者心中无限的忧愁。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此诗中的“水”表达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浓浓熟悉和悠悠情思,他与韦参***的友情真挚深厚,对友人的思念悠长无尽。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的《暮春水送别》。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这首送别诗清雅而不落俗套,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诗人者排除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常态,把友情、沧桑情、兴亡情,都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萧条形象表现出来,融情于景。“宫前水”融入了光阴、无尽、悠长、无奈。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出自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送别的人渐行渐远了,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绵绵不断,悠悠不绝。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作《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生活在四川,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他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惜别之情。“故乡水”在本诗中的应用更显曲折含蓄,源远流长,也显现出了作者愉快、乐观的心境。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也是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广为传诵送别诗《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水为喻,请君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江水相比究竟谁短谁长?情感是抽象化的,但是江水是具象的,绵绵不绝,延绵不继。诗中采用了设问比较的方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处。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歌吟不断,诗赋连篇,造就多篇传世之作。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或黯然销魂,伤感痛哭;或凄凉依依,惜惜别离;或悲愤慷慨,引发动容;或含蓄比似,乐观向上……

参考文献:

[1]杨夫立,武红.唐诗三百首[M].乌鲁木齐:***青少年出版社,2003.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9

关键词:品味;感受;想象;比较

诗言志,诗是诗人志趣的反映,是诗人灵魂的闪光。她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人带进美的境界,或石破天惊,或余音袅袅,她堪称语言艺术中的最高艺术,她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诗人的心血,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因此,很多诗人不惜做到“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或者“一字未安”而“绕室终日。”

然而,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古诗的时候总爱把古诗当作古文一样,一字一词地去讲解,然后把她翻译成现代汉语,叫学生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讲就是:枯藤缠着老树,老树上有一只乌鸦,远处有小桥、流水和百姓家。在荒凉的古道上,有一个人骑着马在走。本来这首曲子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却被老师隔离得支离破碎,一幅美丽的***景顿时黯然失色。她圣洁的灵魂因此而玷污,她那博大精深的意境因此而变得平淡无奇,她的韵味已不复存在,她不再给人以美的遐想,不再给人以细嚼慢咽的满足。她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她夺目的光泽,失去了她的原汁原味。

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这一最高艺术以她原来的姿态去走进读者的心里呢?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就是要在读中去品尝诗的韵味,在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古之学者读书大都摇头晃脑,而且颇为陶醉,其神情难以言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去写老师读书的神态:“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想此时的这位先生肯定已完全融入了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之中,他此刻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任何一种美味佳肴还要舒爽。

当然,作为一名初中生,他们是不会在读中领会诗的深邃的内涵,也不会在心中勾画出蕴含在诗中的美丽***画。教师应以读带讲,讲中再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带入那神奇而优美的画面之中。如: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边读边作如下讲解:“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美妙绝伦,而西湖六月的风光更是无与伦比,美不胜收。红日当空,莲叶满湖,似与天相接。朵朵荷花姹紫嫣红,娇艳欲滴。莲叶上露珠晶莹,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像一粒粒珍珠。微风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就像喝了一口陈年的老酒。那珍珠也一粒粒的滚动,显示出无穷的生机。此时,天空日丽,那红碧交辉的彩色画卷,令人心旷神怡。你会感觉到:此时的我已并非凡夫俗子,而已飘飘欲仙了,似在天上走,何似在人间。在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送别友人,心中是何等的惬意,没有丝毫的哀怨和忧伤。”

经过上述讲解,师生共同走进了天堂般美丽的西湖,共同去领略西湖那“淡抹浓妆总相宜”的胜景。这样,我们既走进了诗的意境,又带给了学生无穷的美的遐想。如此讲读结合,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成诵,培养了学生欣赏古诗的综合能力。

另外,我们在讲古诗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只讲一首,而应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关的诗一起讲。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激发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如讲《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时,让学生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细雨如丝,繁花似锦的三月,表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在古道西风,杨柳依人的初春送别友人,作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凄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在奇寒无比,冰天雪地的隆冬送别友人,作者心中满怀惆怅。这样,一组送别的场面像放电影式的在眼前浮现,清晰而生动,这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还展示了古诗的无穷魅力与生机,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有关送别的古诗篇10

一、拓展同一诗人的诗歌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真实、生动,田园诗人王维笔下恬静的田园风光,爱国诗人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拓展。如教王维的《鹿柴》,可引入《鸟鸣涧》、《山居秋暝》;教陆游的《示儿》,可引入《秋夜将至出篱门迎凉有感》;教白居易的《忆江南》,可引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教韩愈的《早春》,可引入《晚春》……这样拓展,作者相同、内容相关、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课堂上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主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拓展同一主题的诗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组古诗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主题却是相近的。教学时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进行有效组合,注重其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主次适当,可达到举一反三,融类旁通的效果。笔者上过一堂“送别组诗”,课堂上引导学生学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重点引导学习《赠汪伦》,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领悟诗歌“以歌相送”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一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理解诗意后很快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是“以目相送”;《别董大》中诗人是“以话相送”。学完这三首诗后,又让学生根据译文自学《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进一步归纳出诗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学生总结得出诗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情真意切。

整合主题相近的古诗,还可以是作者的对比、景物的对比、语言的对比、情感的对比、表现手法的对比等。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会贯通,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三、拓展诗歌的空白处

诗歌是言志抒情的艺术,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人或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诗歌空白处的完整意象,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下面是我教《泊船瓜洲》中的片段。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照我还故乡。故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时此刻,也许诗人又想起了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同学们,诗人在家乡度过怎样美好的时光呢?请你想象一下,拿起笔,用三五句话写一个小小的场景。

(学生开始写,写好后指名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也许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带着全家去郊游……也许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扶着***亲去看花……也许那是一个日暖风轻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块儿谈天……

我启发学生在诗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学生联想诗人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为孩子们体验诗人思乡的愁绪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已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此外,还可以采用吟诵诗歌、唱诗、诗句接龙、诗配画、题诗书签赠送等方式对古诗的空白处进行拓展,以此丰富诗歌的内涵。

在古诗拓展教学中,我巧妙地依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标”推荐篇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不就诗教诗,而是把课堂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精读一首,带读几首,用古诗引古诗,借古诗悟古诗,增加阅读容量,倡导学生多诵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有关送别的古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送别的古诗10篇

学习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春雨的色彩,春雨的色彩教学方案。一直以来,委、***府高度重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等有效措施,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良好的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同时,我们

学习

短诗歌大全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短诗歌大全10篇,内容包括儿童短诗歌十首,诗歌大全十篇。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要衷心对您说一声:谢谢您,老师我的第二母亲,老师你辛苦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莎莎课件站[*]师节日快乐!愿您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

学习

房地产广告精选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广告精选10篇,内容包括房地产广告文案大全,房地产广告精选。水莲山庄房地产广告词有安法水莲专业的健康管理你只要轻松就能健康生活生活与健康同步,安法水莲摩天引房地产广告词青春。捷运。摩天引家庭的梦想,在淡水,摩天

学习

督导的职责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督导的职责10篇,内容包括督导岗位职责10篇,督导的十大职责表。关于开展地方***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昆明市、楚雄州、文山州人民***府:探索地方***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是我省承担的一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

学习

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内容包括终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怎么填,接到劳动合同终止通知书咋办。请在接到本通知后于______年___月___日之前以书面形式通知人力资源部是否续签《劳动合同书》。(用人单位盖章)______年___月___日签

学习

关于爱情甜蜜的句子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爱情甜蜜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爱情甜蜜句子,爱情甜蜜的句子短句。3、爱情的欢乐虽然是甜美无比,但只有在光荣与美德存在的地方才能生存。4、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

学习

酒楼管理制度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酒楼管理制度10篇,内容包括酒楼管理制度大全,酒楼管理流程及思路。(3)管理素质。必须熟悉管理的五大要素: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激励,需要具备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管理知识,还要了解酒店知识。能熟练运用

学习

投资项目尽职调查报告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投资项目尽职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尽职调查报告怎么写附范本,投资尽职调查清单模板。(二)股权众筹的主要模式个人直接股东模式:出资者通过浏览平台提供的融资项目自行判断并进行投资,众筹成功后通过一系列法律程序后直接成为融资企

学习

自查报告总结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自查报告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年度自查报告总结模板,学校食品安全自查报告总结。本店目前共有人员5人,其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3人,质量管理员(兼验收员)1人,大专学历,职称为药师,养护员1人,高中学历。药师分别负责质量管理和处方审核等

学习

学期收获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学期收获10篇,内容包括学期收获怎么写,学期收获与感想。然后是数学。我在计算方面突飞猛进,这个学期从来没有错过,被大家称为计算小能手,而且在十次考试中,总分九百九十五分,平均每次九十九点五分,厉害吧!这些都靠我的勤奋和老师的

学习

黄土高原课件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黄土高原课件10篇,内容包括黄土高原教学ppt免费,八下黄土高原优秀课件ppt。Keywords:LoessPlateau;orienteeringmovement;course;value中***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17-021

学习

财务管理实训体会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管理实训体会,内容包括财务管理实训心得体会9篇,财务管理实训心得体会范文。财务管理对我来说算是回归本行了,这门功课早在十几年之前就学过。但是今天再听又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上海财经大学刘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样,在项

学习

毕业赠言给学生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赠言给学生10篇,内容包括给学生的毕业赠言,学生毕业给学生赠言大全。赠言一1、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2、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

学习

农村卫生工作计划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卫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乡镇卫生工作计划锦集7篇,卫生工作计划锦集6篇。以xx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容整洁为目标,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我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改善农

学习

关于端午节的诗古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诗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端午节古诗十首,关于端午节的古诗100首。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学习

中秋的古诗整首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的古诗整首10篇,内容包括中秋古诗大全100首简短,中秋古诗词大全100首。意蕴声远,声未动,心已远。我想这句话用于阐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来说再合适不过,往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最为经典的不在于整体画面感,而在于字里行间的细腻

学习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中的春夏秋冬10篇,内容包括古诗中的春夏秋冬10首,春夏秋冬古诗简单总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夏日的星空下,一起共赏着月亮独特的艺术美景,在星空下,鸣蝉的歌声悠扬而动听,真是令人神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学习

古诗池上的意思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池上的意思10篇,内容包括古诗池上的意思讲解,古诗池上的题目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感受诗

学习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忆江南白居易古诗10篇,内容包括忆江南唐白居易注音版,忆江南白居易古诗全文全部。作业交上来,完成情况出乎意料的好。全班63人中,有51人掌握《忆江南》词牌的句式要求,而且在词中写景能抓住特点,遗词造句比较优美,有的学生的作业

学习

山水风光的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风光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山水风光的古诗有哪些,山水风光古诗100首。4、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

学习

关于母亲节的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母亲节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母亲节的古诗有哪些,关于母亲节10首古诗。欲诉心魂无处去,碑前双泪已湿襟。七绝·读爱菊诗友《武陵春·母亲节忆娘》有作文/愚饱一句凄吟一断肠,灯前笔落泪千行。感恩母爱谌难报,来世娘还做

学习

春日古诗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春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春日古诗二十首,春日古诗朗读。二、无边光景一时新朱子探寻圣人之道,既有视线所及,又有“焕然一新”,由眼入心,由心入自己的“道”。古诗文有风姿各异的“象”,检测古诗文就要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