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10篇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1

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在气候传播研究过程中发现,涉及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多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主,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具体从媒体与传播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更为缺乏。

作为社交媒体的代表,微博因其社区化、黏合性的特点成为参与气候传播的重要媒体类型。本研究结合城市环境排名、地域代表性、媒介属性、媒体影响力等因素,将人民日报、河北省燕赵都市报、河南省大河报、上海市新闻晨报、广东省广州日报等五家媒体的新浪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13年12月28日到2014年1月15日有关气候这一主题的222篇微博,从议题建构、话语框架等角度解读微博空间的气候传播文本。

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媒介议题建构

议题建构理论由美国学者朗氏夫妇在1981年发展为经典的大众传播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大众媒介、***治系统和公众三方复杂互动过程中,媒介通过发掘新闻议题并加以建构、报道,使之成为公众关注讨论的焦点。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时代,议题建构的研究视阈不断拓宽。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提出,网络信息文本中的议题建构研究视野更***观,应更注重议题提出者个体的话语建构。在分析微博空间的气候传播议题建构时,本文所选样本具有较高的议题建构功能,同时微博文本也能体现一定的个体话语特征。本研究结合上述理论框架,从媒介议题呈现、议题分布、主要消息来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1.议题呈现

作为中国环境现实的主要反映者和建构者,微博中的媒介组织通过选择部分气候变化的事实来建构或强化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就如美国社会学家Tuchman在《制造新闻》里指出的那样,新闻是对真实的社会建构,而制造新闻行为本身就是建构事实本身的行为。

2014年1月9日,中国社科院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空气质量排名全球倒数第二。而绿色和平组织2014年1月10日的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PM2.5年均浓度排名中,河北省有7个城市入围前十名,其中排名第二的石家庄市,年均PM2.5浓度是国家标准的4倍以上。上述中国环境的现实通过微博媒介的资讯转换,强化了公众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认知。

如表一所示,在222篇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微博文本中,@燕赵都市报占了较大比例,为35%。所占比例最少的@人民日报为近10%。虽然不同地域的微博媒介对气候传播议题的关注度有差异,但是上述数据基本上契合了中国气候环境的现实,同时也显示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媒介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如在“2013年城市PM2.5污染排名”新闻事件中,除了@新闻晨报外,其他四家微博都进行了报道,其中,@燕赵都市报在1月12日以“2013年城市出炉 我大河北‘10进7’”为题,分别列举了排名前十和污染最轻的十个城市。该事件在微博传播的呈现凸显了媒介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能够塑造更为公众所关注的信息价值,并通过语言符号的论述再现,架构社会真实的生活***景。

表一:媒介的议题呈现

2.议题分布

本研究将微博媒介议题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报道场域,因为气候变化不仅是引发全球关注的环境议题,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双重场域的视阈下,通过归纳梳理,本研究将媒介的议题分为“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气候知识普及与阐释”、“气候变化归因与解读”、“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应对***策与行为实施”、“多元融合议题”和“其他”七个类别。通过数据分析,排在前三名的议题为“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 “应对***策与行为实施”、“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分别占报道总量的71.18%、8.11%和5.86%。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的气候变化不同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气候变化”,更多的是指气候时间性的任意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化,或是人类活动结果。

“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指的是随时间性气候发生的变化表现及典型事件,包括媒介对气温变化、季节更替、空气质量检测及公布等进行的报道。“应对***策与行为实施”包括***府机构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策、法规以及针对气候变化采取的行为措施等。同时本研究也将媒介自身发起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行为纳入该范畴,如大河报针对严重雾霾发起的“快过年了,你还放鞭炮吗”讨论。而“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议题则涵盖了气候变化引发的经济、交通、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及***府机构、专家学者等多方做出的科学评估。

在微博媒介叙事中,这三个议题存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即在气候变化新闻事实基础上,通过权威性的信息公开和归因解读,提升***府***策的公众认同感,从而推动气候变化应对行为的开展。

通过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所占比例较高的“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议题中,50%以上都是以天气变化现象为主题的,诸如气温变化、节气更替等。这虽然满足了受众掌握出行天气的日常需求,却未能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强化公众对于气候变化内涵的认知。而涉及“气候变化的知识阐释与归因解读”的微博文本仅占样本总数的12%,这说明媒介的传播重点尚停留在对天气现象的简单呈现上,传播视角较为狭隘,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公众气候传播的媒介素养急待提升。作为一个专业性壁垒较高的报道领域,气候传播需要受众掌握一定的气候变化知识。目前受众接触相关知识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各种媒介,而微博作为传递专业知识的重要媒介渠道,应借助自身传播效果广泛、受众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等优势,建构气候传播议题的立体呈现体系,从而使公众通过微博提升自身的气候传播素养。

3.议题的主要信源

在媒介选择新闻事实并建构议题的过程中,由于记者认知的局限性,信源成为提升报道权威性、规避媒介话语风险的重要手段。和其他报道主题相比,气候变化议题长期性、专业化的传播特征更为鲜明,信源选择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环境报道的10条实践经验》一书的作者认为,好的信源特别有价值,***府、立法者、环保NGO、公司机构等都应该成为信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发现,222篇研究样本中,能够明确交代主要信源的篇数共为120篇,其中媒体之间互相引用的信源比例为39.17%,其他主要信源依次为***府机构(35%)>公众(14.17%)>专家学者(9.17%)>其他(1.66%>)环保NGO(0.83%)。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有关气候变化的微博文本中,信源采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分布极为不均衡,本应成为气候传播权威信源的***府机构、专家学者与环保NGO所占比例合计仅为49.17%,其中,环保NGO作为主要信源仅出现一次。作为受众关心且缺乏全方位认知的气候变化领域,权威信源的缺失将降低消息文本的可信性与科学性。二是媒介信源互文现象较为明显,微博平台的部分信息文本以转发、编发其他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为样态,议题一致性现象较为普遍,议题建构者个体的话语特征往往淹没在大量重复的信息文本中。

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媒介话语框架

微博制造了“气候传播”的新闻议题,同时也建构了媒介话语框架。美国学者恩特曼认为新闻框架主要指事件的选择与凸显,即将对这件事所认知的某一部分挑选出来,在沟通文本别处理,以提供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以及处理方式的建议。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文本,微博140字的文体空间特征等决定了其媒介文本独特的话语框架。本文探讨的话语框架主要包括新闻的话语结构与微观修辞框架,前者可以分析新闻文本内容的架构形式,而后者主要解释新闻事件的意义建构。通过分析媒介话语框架,试***了解微博如何通过选择和重组叙事话语来框架气候传播的新闻事实。

1.微博话语结构

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文本都有着比较固定、规范的写作格式和话语结构,如消息文体最常见的写作格式为倒金字塔,其话语结构是按照新闻要素的重要性进行叙述话语的排列。荷兰学者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提出了新闻话语结构的范式,该范式将新闻报道框架分为概述和故事两个部分,其中故事又被分解为情节、背景、评价等,突出了五个W和一个H在叙事中的重要性。同时,梵・迪克认为上述结构之间可以进行“重组”,重新框架新闻的话语结构。

作为受文本空间限制的微博文体,其话语结构和传统的媒介文本有所不同。本研究结合所选气候传播的样本,在梵・迪克新闻话语范式基础上,建构了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媒介话语结构。

***一: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话语结构

如上***所示,微博空间气候传播文本的话语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叙事简单,较为注重凸显“What”要素。由于微博文本140字的篇幅限制,其无法容纳传统叙事中的所有新闻要素。一般情境下,微博中的气候传播文本都是作为信息节点、信息源的形式出现,往往注重简单叙述某一气候变化现象或相关事件,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背景、阐释等有时通过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呈现,受众需要点击相关***才能阅读到更为完整的元信息文本。

二是视觉影像扩充了微博话语结构的张力。在微博空间,文本空间特点加之公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许多较为复杂而重要的传播议题不能得到立体的话语呈现,从而迅速沉没在网络信息海洋中。相对而言,气候传播议题不仅充斥了大量枯燥数据,同时也具有高度***治化的特点。在微博文本中巧妙运用视觉影像,一方面可以引发受众的关注和共鸣,使其从众多的信息文本中“浮上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寓观点于***片,植评论入影像,扩充微博文本的话语张力和内涵。此次所选的222篇微博文本全部配有***片或者视频,虽然字数限制了信息总量,但视觉影像使文本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就如英国《卫报》前任资深环境记者保罗・布朗所说,在气候变化报道当中,***片尤为重要,一幅好的***片胜过千言万语。

2.微观修辞框架

在传播活动中,修辞使用的目的是通过运用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信息的传递与劝服效果。学者钟蔚文与臧国仁从微观层面分析话语框架时认为,媒介文本主要通过修辞、句子等进行各种真实转化,从而再现各种社会事件,完成言说意义的建构。本部分研究的微观层次的修辞框架主要包括气候传播文本中使用的修辞格、句子等。

目前,微博新闻文本中常用的修辞格主要有比拟、比喻、借代、对偶、婉曲、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等。在222篇微博空间气候传播文本中,在标题和正文中明确使用修辞格的有76篇,占总篇数的34.2%。其中,比拟使用的频次最高,占18.0%;其次是引用,占5.41%。在微博文本的制作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格,能够提升媒介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更易引发受众的关注,对提升气候传播效果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比拟等修辞格的大量运用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气候传播主题的宏大性与***治性,无厘头、戏谑化的表达弱化了气候变化话语内在的强冲突性。

在微博媒介话语中,传统的新闻表达框架被一定程度地解构,如前微博时代报道中被推崇的客观、中性的陈述句式,情感性较弱的名词、动词等。通过梳理所选样本,可以对气候传播微博文本中句子的使用情况总结如下:一是句子感彩更为强烈,拟声词、感叹词的高频使用加之情感性更强的标点符号的运用,确保了媒介的传播意***能在有限字数中得以充分表达;二是句型简短,句子出现短语化、省略化倾向。如@燕赵都市报1月14日的微博:“大宣化 土豪蓝!!低调点,好伐?这让兄弟市情何以堪?!”在该微博中,不仅省略了句子成分和标点符号,并且短语替代了句子成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结论与讨论

媒介话语框架是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时,进行信息处理的思考模式和资讯转换的建构过程。在微博空间的气候传播中,媒介对于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的议题关注较多,对其他议题尤其是气候知识普及阐释与归因解读关注较少。在主要信源的采用上,专家学者与NGO比例过低,这样的报道会降低受众的信任度。在微博的媒介话语框架方面,由于受文本字数的限制,气候变化报道叙事较为简单,但***片和视频等影像资料作为话语结构的有机组成,赋予微博话语结构较大的延展性。同时,媒介组织能够利用修辞格、句子、短语等选择和强调部分事实来凸显新闻事实,形成特定的气候传播话语框架。需要注意的是,气候传播目前存在议题单一化、话语过度娱乐化、内在冲突弱化的现象,这也说明媒介组织需要建构更适宜微博传播的气候变化报道的话语框架。

本研究解读的主要对象是微博的媒介文本,而受众如何启动个人话语框架,采用趋同、协商或对立的解码立场与媒介话语框架进行互动,从而实现社会现实、媒介现实和自我现实之间的转化与互动,值得进一步进行探讨与研究。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媒介融合下地方***府引导网络舆情研究”(项目批准号:142400410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郑保卫:《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②喻国明 李彪:《网络事件中元信息文本的议题建构与微观修辞研究》[J],《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③仇玲:《环境危机议题的媒体建构与信息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年第4期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2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书面表达 训练方法

书面表达是中高考的压轴题,书面表达的好与坏,直接决定英语成绩的优与劣。观察日常英语教学,对书面表达教学重视度不够、训练不到位。基于此,本文重点以Changes in my hometown为例,谈谈初中英语写作训练的几种方法,以期共同探讨。

一、活用词汇和句型

初中生对英语书面表达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尤其是对于起始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低起点训练”是必要之路。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注重由单词到句子、由句子到篇的方式。对于“单词到句子”的训练,应引导学生注意“活用”和“多样化”。

以Changes in my hometown的中心词汇change为例,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用多种形式使用这个单词,让学生清楚这个单词作为“改变”、“变化”等时,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还可以拓展作为名词“零头”、“零钱”、“替代物”的用法。此外,关于这个单词的固定搭配也可以适当补充和拓展,如change into,changes one’s mind等,适当借助例句,增加学生的口语训练机会,如课本reading中的原句“***府已经把市中心的一部分变成了漂亮、现代化的公园”,教材中使用的是turn into,让学生用changes into作同义句转换练习,用“他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立场”、“不要盲目改变你的想法”等句子,熟练使用changes one’s mind...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又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更为学生写作积累词汇和运用打下基础。

对于句型的使用,更有必要引导学生“活”用,否则,文章句式单一。如“我们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Our hometown has changed a lot. There have been many changes in my hometown.等表达法,再引导学生接下去说出家乡变化后的可喜概况,如It is bueutiful and modern. There are many…这样句式的灵活运用,简单的写话训练,自然为单元的写作埋下伏笔,同时,低起点的写作训练,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的信心,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巧用单元话题,写作训练渗透到教学始终

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话题,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走进家乡,了解“家乡巨变”听说读写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因此,每一个教学板块,都应依据这个主题和话题,无论是卡通对话和导入,还是阅读教学、语法、综合技能等,都应立足这个话题,以为单元的Task打下基础。

如本单元卡通对话的教学,谈论Hobo和Eddie的变化:They have changed a lot.再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哪些变化;对于导入部分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呈现交通工具的***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从而感受交通工具的变化,说明人们生活的变化、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变化等;对于阅读教学,更应该联系本单元的中心话题而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关键信息的捕捉,还是口头和笔头的训练,都应该围绕“家乡巨变”进行,如在背景的介绍时,简单扼要地介绍:Millie想写一个关于阳光镇变化的“专题”,于是做了个专访,访问老北京人陈先生,设计了五个问题,陈先生从这五个问题、五个方面详尽回答,介绍了陈先生从出生到现在一辈子所目睹阳光镇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教材单元话题呈多样性、生活化,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如交际对话、课文的改写仿写,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注重英语思维的训练

对于本单元的Task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呈现以前和现在的家乡面貌的***片,让学生根据***片内容而写作。在观察***片的环节,学生习惯于用汉语思维,用汉语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老师也干脆用汉语进行授课,如这两幅***片有哪些不同?明显把英语课等同于小学二、三年级的看***教学,远离英语教学的用英语交流的理念,与英语教学不合拍。

教师应注重口语的训练,让学生把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用英语表达出来。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上,教师也可以通过英语交流的形式而展开,如学生一起探讨这样的文章怎样谋篇布局,开篇点题: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等,这样的句子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后,以达到“收尾”、“点题”之效。对于文章的安排,可以先用一大段叙述过去的情况,再用一段介绍现在的不同;也可以让学生从某一个方面而对比写,如In the past,people lived in old houses,but now,they are living in modern flats.等,变换文章形式,使文章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别亚科耶夫曾指出语言的教学规则是用英语交际。因此,不论是围绕主题的单词、句型的活学活用,还是围绕单元主题而进行的种种训练,我们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如果注意这三个方面的有机训练,英语写作教学定会得到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定会得到提高,从而爱上英语、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3

[论文摘要]课堂文化主要指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体文化。话题是课堂文化传播的具体形态,话题的价值粘连是课堂文化传播的根本动力。教师和学生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文化传播中处于控制地位,但其动力是文化传播的助动力,而不是原动力。课堂文化传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师主导话题阶段;二是话题朝着学生主导的方向转变;三是学生主导话题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动力是对话、理解和需求。

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课堂教学是文化传播的核心环节,课堂文化传播当然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课题。由于文化本身的歧义和复杂性,因而课堂文化就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对课堂文化的解读,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介绍三种:第一种认为,教学文化由社会文化环境、教学活动本身和教学活动主体文化三个层面构成,即“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教学活动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和***自主人格的养成。”第二种认为,教学文化由师生在教学生活中的生活方式这一核心要素和支持教学生活方式的要素构成,“支持性要素由近及远分别是教学集体无意识、教学风俗习惯、教学制度和教学思想。”第三种认为,教学文化的历史使命,是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的双重建构,“以知识为基础,以人文同化、化育成人为宗旨,在传承知识、培育智能、涵养品性、助长生命等诸方面实现人的文化生成。”从课堂文化传播的动力看,本文的课堂文化侧重于教学活动的主体文化,关注师生在教学生活中的生活方式,试想揭示教与学的结合是如何基于具体知识的理解,按照课堂文化传播的动力方向与人的发展的现实需求,师生逐步走向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诸方面的和谐,走向文化的存在和生命的完美。

一、话题—传播形态的动力分析

话题是课堂文化传播的具体形态。文化传播并非赤裸裸的教材中的知识,也不是教学目标中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静态意义上的构成人的素养的文化要素,而是这些文化要素被教学的具体形态裹持,通过教学的具体形态进行传播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以为,话题应是裹持课堂文化的具体形态。话题作为文化的具体形态,它不是教材文本,不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原原本本的事实,也不是生活事实与教材文本的简单相加,抑或设立的探究情境。能成为一个话题至少有三部分组成:一是新闻背景,即生活中原原本本发生的事件;二是学生讨论,即事件能进人教学主体的意识,被教学主体认识和把握;三是学习提示,即教材中的文本能进人学习者的“期待视野”获得某种阐释。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成为有意义的话题。以高中思想***治课“文化生活”中的传文化教学为例。

【新闻背景】经过广泛征求各界意见,2008年1月1日,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施行,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被增加为法定节假日。

【同学议论】同学甲:喜欢长假,集中旅游,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同学乙:旅游只是欣赏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学丙、同学丁……

【学习提示]同学甲认为,利用长假集中旅游,一睹为快是个好想法。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同学可以利用假日休息时间游览名胜古迹,感悟其中的真谛和精华,实际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乙的观点显得思路开阔。古诗名句、经典名著、传统绘画、特色建筑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身边的人与物、人与事都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所以,读书、吟诗陶醉于民族文化之中,这也是很好的休闲方式。

话题之所以能成为传播课堂文化的形态,是因为话题有“生成性、偶在性、情景性、具体性”。的特点。我们以为,话题具有传播文化的动力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赋予话题的主观色彩,这一点我们在文字上并看不出,其实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对新闻背景的展示,还是激励学生讨论都赋予了爱、关心、希望等主观情感因子,使师生互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于话题的“切身性”,话题能激发主体的需求。试想,传统节日放假,对于压着沉重学习负担的学生来说,是个多么有意义的话题啊,这样的话题怎么可能不把学习者卷人其中呢?因此,话题与人的价值相粘连使话题不断扩展、不断深化,具有播撒的动力特征,话题与主体价值的粘连强度越大,其动力也就越大。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课堂文化传播形态的根本动力是话题的价值粘连。

为什么话题的价值粘连是课堂文化传播形态的根本动力呢?教材的文本知识是一种客观事实,它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一旦形成文本知识就与前人的实践相脱离、与前人的价值相脱离,成了没有生命力的符号,因此,知识必须与价值相粘连,知识才能真正“返魅”,才能成为全面、深刻地影响人的文化力量,所以,价值粘连成了文化知识传播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文化传播并非文化的承袭,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是文化的传承,而且当下的生活事件与当下的学习需求又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话题是新闻背景、学生讨论、学习提示的统一,学生讨论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主体价值的粘连越大,学生讨论越热烈,生成的文化内涵就越丰富,学生就越能理解话题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知识。

二、师生—传播主体的动力分析

课堂文化传播的两个中心。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文化传播只是人的活动,课堂文化传播只能是师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文化传播的主体,那么自然就有教师文化传播中心和学生文化传播中心。

教师作为文化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二是教师自己的文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遵从课程的社会文化选择,将载负由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决定的文化质量的课程内容无条件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课程文化的最大化‘复制’,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团用统治阶级的规范、价值体系来规范和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代替国家与社会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教师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传播自己的文化。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等等都渗透着教师个体文化修养,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时期是整个人生过程中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身体、生理、心理和情感状态,形成他们的生存、生活内容和生存、生活方式,即形成他们特有的文化。”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文化,小学生有小学生的文化,初中生有初中生的文化,高中生有高中生的文化。从身体与生理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性别文化。从生存、生活方式看,有群体文化。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讨论小组是以座位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形成的群体文化。再如,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强势群体文化和弱势群体文化,他们是以学习成绩的差异、教师对学生的固有看法、教师给予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等因素决定的。此外,还有因共同爱好而集成的较为稳定的群体文化等等。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不同。教师在课堂文化传播中处于控制地位,学生处于被引导、被规范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课堂教学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按照社会化的要求对学生实行控制,而不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二是教师制度化权威的确立,教师是以法定代言人的身份来传播课程内容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话语权;三是社会、学校、家庭对教师的期望,以理性逻辑为考查对象的高考,鼓励教师规范学生的表达,教师答题的格式成为学生模仿与学习的摹本。

课堂文化传播的动力性质不同。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人是生活,动物仅仅是生存,人需要文化丰富,这可以从正式学校教育之前的语言学习、幼儿的游戏、幼儿的模仿、学生痴迷于网络文化等等现象中看出,因此,文化传播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文化、对享受成长的需求。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做些解释,有学者认为,“学是教育本体的因素,同时也是教育原发的因素,更是最活跃的多变的目标性因素。”一是学生原本就要学,其动力来源于生命和自然,即人之生命中对周围世界的了解以避免危害、求取生存和繁衍发展的内在力量。二是学是教的目的和归依。无论是教育的社会需求、或者是知识的规定、或是教者的意志,相对于学生的学都是次要的、次生的和非本体的,都是为学而备的,教师的教只是为学创设更广阔的空间。教师的教为自主学习提供必须的空间、时间和氛围,而不是学本身,教学的效果与依托学的程度呈正相关。三是学习者的成长基本上是在学的活动中发生的。知识需要学生的理解才能掌握,道德观念只有学生接受才能指导他们的行动。教无法代替学生理解、接受、自我完善的过程,所有的教都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上面的两点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教师在文化传播中居于控制地位,但其动力是文化传播的助动力,而不是原动力。也正因为学生、教师在文化传播的地位与动力性质的交错状况,才使文化传播的动力分析充满变数,值得关注和研究,才使传播形态及传播过程的研究显得必要和有意义。

三、转变—传播过程的动力分析

课堂文化传播是依赖于师生围绕话题展开的,师生在话题把握上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形成了课堂文化传播的阶段。我们认为,课堂文化传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师主导话题阶段;二是话题朝着学生主导的方向转变;三是学生主导话题阶段。示意***如下。

1.教师主导话题阶段

文化传播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教师,体现在教师情境创设的吸引动力,对学生应答作出合理反馈的对话动力,以及对话题进一步拓展的交往动力。情境创设之所以有吸引动力是因为情境的趣味性、问题的挑战性或是教师话语的情感性,它让学生在心理上激发起参与课堂文化交流的热情,助长了参与课堂文化交流的行为诱因,因此情境创设发挥着激发、助长的动力作用。教师的合理反馈不仅表明教师对学生观点的尊重,有着平等性,而且表明学生表达的意义被理解或是被接受,并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自信,因此,对话是文化传播的流动性的载体,为课堂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切人点和基本轨迹。师生的交往互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不仅创造了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而且克服了教师只与几个学生交流的弊端,是多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交往的多边化,话题得到不断扩展,为话题的转变做好准备。

2.话题转换阶段

教师主导话题的地位为什么被学生夺得?是什么力量在控制着课堂文化传播的方向?我们认为,是理解对学生产生的作用。理解这一动力因素贯穿课堂文化传播的始终,与对话、交往等动力相比较更具基础性,“理解是主体参与发生的前提,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它始终起着定向的作用”。在话题转换阶段更显示出它的强大力量。

首先,理解内涵进一步扩大。学生在理解中参与,在参与中理解,理解的内涵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原来创设情境、展开对话、交往互动等活动仅为学生理解教材服务的,通过参与学生不仅理解教材,而且理解教师、同学的观点。理解本来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参与仅仅是手段,事实上,理解又是参与的前提,通过理解、参与的轮番运作,理解这一魔力把更多的学习者卷人其中,更多的观点成了理解的对象,教师的观点逐渐衰微,成为众多观点中的一种,话题的主导地位当然被学生夺得。

其次,理解将意义符号还原为对人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是因为理解是意义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中介。学生为什么对抽象的知识不感兴趣?知识仅仅是意义的符号,在被师生理解之前没有任何意义,而理解是通往符号与意义的唯一桥梁,学生一旦理解了意义符号,符号就对学生产生了意义,学生就会产生与符号理解相对应的学习行为。这种行为与教师外在控制下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实质性参与,而不是形式性参与,是围绕共同话题的和谐共振,而不是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为生生互动的文化传播提供了组织、思想、方向的准备。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键词:那么 指示词 语法化 语义 语用

一、引言

“那么”是现代汉语表示承接关系的常用连词。就其起源而论,可以一直追溯到唐代。但是唐代的“那么”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在字形和用法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这个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学者们多有讨论,主要是从字和词的同一性方面及词性分类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语料为依据,用语法化的理论考察“那么”的各种用法出现的先后顺序,及最终演变为话语标记①的历时过程;证明其是否符合E.C.Traugott在《语义变化的规律性》一书中提到的“语义―语用变化规律”。主要从“语义、句法、主观性”三个角度进行考查。

二、先行研究

(一)“那么”的来源

1.“那么”用字的演变

关于“那么”字型的来源,志村良治在谈及指示副词“恁麽”时指出:“恁麽”是出现于唐代的俗语指示副词,大体经过了如下的变化:

唐 ・五 代 ・ 宋

没---- 摩・伊摩 ---- 任摩---- 恁麽 (志村良治,1995)。

太田辰夫认为“这么,那么”两者是一类,这些词可能是在“这,那”后面加上“懑”或“们”而产生的(太田辰夫,2003)。吕叔湘(1980)认为,“那么”是后起的形式,早期近代汉语里用得最多的是“恁”。比这早的有“摩”等,更早还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代的“宁”和“能”。元曲出现了“那麽”,元明时期较常见的是“那们”;“那么”的大量出现始于《红楼梦》时代。

综上所述,“那么”的字型大致经历了“没―摩(与摩)・伊摩―任摩―恁麽―那懑―那麽―那们―那么”的变化过程。

2.“那么”词的同一性

志村良治(1995)明确指出:“没,与摩,任摩”以及后来的“恁麽”并非各不相同的语词,而应视为同一语词的不同变体,即都应归属于同一个语词。吕叔湘(1985)认为早期近代汉语里用得最多的是“恁”,“那么”仅是后起的形式。

(二)“那么”的词性分类

关于“那么”的分类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太田辰夫(2003)中分别在指示副词、指示代名词(“那么”表方向)、连词中提到了“那么”的用法。吕叔湘(1980)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侯学超(主编)(1998)只收录了“那么”的连词用法。金立鑫(1988)对“那么”的词性归属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北京大学1955、1957级语言班(1986)将“那么”分为“连词”“副词”两类,并不把它看成代词。(徐秀芬、亢世勇,2003)

(三)语法化的方向一致性和E.C.Traugott的“语用-语义变化趋势”

“语法化”指的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Hopper and Traugott,2003)。语法化的过程同样也是语义变化的过程。E.C.Traugott在《语义变化的规律性》一书中,以语义化、引发性推理、主观化等为理论框架,描述了情态动词、话语标记、施为动词及社会指示语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以***表的形式总结了语义变化的总体规律。下***是具体语域义的演化规律。(程丽霞,2004)

1.非主观性 > 主观性 > 互为主观性

2.内容义 > 内容义/程序义 > 程序义

3.命题内辖域 > 命题外辖域 > 语篇辖域

4.真值条件义 > 非真值条件义

(语用-语义变化趋势)

Traugott详细考察了大量英语副词的语法化过程,揭示出“谓语副词>句子副词>话语标记”这样的语法化链。(吴福祥,2004)

下文将从历时的角度对汉语的“那么”进行语法化研究,探究它作为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过程是否符合以上语用-语义的演变规律。

三、“那么”的语法化的历时考察

从先行研究可以看出,“那么”的字型大致经历了“没―摩(与摩)・伊摩―任摩―恁麽―那懑―那麽―那们―那么”的变化过程。这些词并非各不相同的词语,而应视为同一词语的不同变体,即都应归属于同一个词语。接下来,我们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对“那么”用法的历时演变进行研究。

(一)指示词“那么”――命题内辖域

“那么”最早主要出现在句子内部,作为指示词,修饰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或者单独用作谓词。这时,“那么”的作用范围主要是在命题内辖域,所以也可称其为“小句内副词”。(以下例句大多引自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

1.“那么”+数量词・名词

(1)没时作勿生?(唐《神会语录石井本》)

(2)正伊摩时行鸟道。(唐《祖堂集》)

(3)到恁麽时节,整理手脚不得也。(南宋《五灯会元》)

(4)且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须待一日日渐次进去,到那懑时,这便是化。(北宋《朱子语类》)

(5)那们时回与你。(元《老乞大新释》)

(6)那们个师父进去,弄做这门个师父出来也!(明《西游记》)

(7)没有那么回事。(清《三侠剑(中)》)

从以上例文可以看出,自唐代开始,“那么”的用法就出现了。这个阶段的“那么”主要作为指示词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样态”。到明代以后,“那么”在修饰名词的时候,前面加上了数量词“个”等,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比较常见。

2.“那么”+形容词・动词

(8)如似没禅,我嫌不行。(唐《历代法宝记》)

(9)和尚作摩生摩说?(唐《祖堂集》)

(10)上岸稻得恁麽好,下岸稻得恁麽怯。(南宋 《景德传灯录》)

(11)那麽教你受礼。(元《老乞大新释》)

(12)既是叫咱往那们远去,自然送到咱地头。(明《醒世姻缘传》)

(13)昨日那么拦你们,你们不听,到底儿遭了报了。(清《三侠剑》)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那么”除了修饰数量词和名词,表“性质”义以外,还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表示“方式、手段”及“程度”义。这也是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

3.指示代词“那么”

(14)你若任摩,因何更就我觅?(唐《祖堂集》)

(15)平曰,若恁麽,即问取木人去。(唐《佛语录》)

(16)前佛也恁麽,后佛也恁麽。(南宋《景德传灯录》)

(17)既那麽退给你。(元《老乞大新释》)

例(14)~例(17)中,“那么”作为指示代词,单独作谓语,表示动作的“方式”及“手段”。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几乎看不到了。这也体现了词语语法化过程中,某些用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而有些用法则会保留并延续下来。

无论“那么”是作为指示词,修饰数量词、名词、形容词、动词,还是作指示代词,直接作谓语,都是属于命题内辖域的成分。其表现的“性质”“方式、手段”“程度”义也主要是体现语义中的“内容义”。同时,从语用角度考察,都是不表达个人主观态度的“非主观性”。我们认为它属于E.C.Traugott“语用-语义变化趋势”的第一阶段的范畴。

(二)连词“那么”――命题外辖域

“那么”作为连词的用法的出现比作为指示词和指示代词迟一些。从语料来看,从明代才开始出现。例如:

(18)卿也各有上疏,吏部杨襄毅将以太宰的身份名列疏首,到户部公本,那们葛端肃(守礼)应当首列名,但高极力推辞,认为不行。(明《万历野获编》)

(19)师叫你去不叫你去,你就会蹲着装傻,那么你算干什么来的。(清《八仙得道》)

(20)再若自恃些小技能,为非行歹,那么,性命既难保全,死后当打入九幽地狱,不得超升!(清《八仙得道》)

从例(18)~(20)可以看出,“那么”作为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句子,在承接前句内容的前提下引出下句内容。这时,“那么”所修饰的已经不是局限于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子。因此也从修饰某个命题内成分到修饰小句命题。同时,“那么”所连接的下句也主要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志、判断、命令等带有主观色彩的命题,符合语用中的“主观性”②特征。从语义上看,“那么”经历了表“程度、样态”和“方式、手段”等“内容义”,到表前后句“假设―结论”或“原因―结果”等语法关系的“内容义程序义”的中间阶段。

“那么”作为连词的用法进一步虚化,从连接前后两个句子发展到单独放于句首,承接前面的话语,引出后面的句子。例如:

(21)母亲笑道:“小家子丫头!你见与他些果子吃,嫌他夺了你的口分?――明日还要叫他与你做女婿哩!”素姐道:“那么,他要做了我的女婿,我白日里不打死他,我夜晚间也必定打死他,出我这一口气!”母亲笑道:“这丫头,不要胡说!”这样闲话,只当是耳边风,时常有的。(明《醒世姻缘传》)

(22)囚妇说:“那起初进来,身上也还干净,模样也还看的;如今作索象鬼似的,他还理你哩!”珍哥说:“那么这们没情的人,我理他么?”囚妇说:“你可比不得俺。你吃着好的,穿着好的,住着这们干净去处,齐整床铺,他还摸不着的哩。”(明《醒世姻缘传》)

(23)现在***饷很是充足,凡属抽厘金和劝捐款这些,都下决心停止。士兵骚扰百姓的事,严加禁止。那么我过去一腔爱民的诚心,弟弟可以为我表达一二了,我在江西,绅士们为我劝捐了八、九十万,没有能够为江西消灭敌***、安抚百姓。今年奔丧太快,若忽然不敢而别,弃置绅士们不加理睬,这是我很后悔的。如果奔丧迟走几天。与绅士们多商量,那才妥当,弟弟应当我弥补这个缺憾,凡与绅士书札往来,或者接见畅谈时,都说江西绅士对待兄长很宽厚,家兄愧疚很深这类的话。(清《曾国藩家书》)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那么”的用法进一步延伸,从连接两个小句到连接一个句子命题。这时,“那么”作为连词表前后两个小句的“假设―结论”或“原因―结果”等语法功能已经虚化,而更多的是起到承接前面的句子,引出后面的一个完整句子的用法。这时,“那么”所在的句子命题直接表达说话者对所说事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符合语用中的“主观性”特征。

(三)话语标记“那么”――语篇辖域

“那么”作为连词的用法进一步发展,从清朝开始出现了“话语标记”的功能。

关于“话语标记”的界定、分类、功能存在不同的看法。Traugott(1999)综合前人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认为话语标记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领域:1.标示小句之间关系的标记;2.其他主要用于人际功能的语用标记,像缓和语、话轮转换线索,如“well,youknow”。(崔蕊,2008)

通过对实际语料的考察,我们认为“那么”的话语标记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话语组织功能,具体主要有开始话题、承接话题和结束话题三种;二是人际功能,即缓和语气的功能。

(24)那么,早点睡罢,时候不早了。(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5)那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吧。(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26)那么吃俸禄的话呢,这个家庭吃俸禄以后就不像以前那样子。

(27)那么其次呢,同事的呢,是汉族多,而且各省的也多。

(28)那么请崇伯稍待,我回去请问老祖宗来,就可以解决。(民国《上古秘史》)

(29)A:明天我真不想去他那儿玩。

B:那么,你想去哪儿玩呢?

(30)孙正义:我们对于互联网理解的水平还不够高,所以最后就决定投资一亿美元了。

主持人:那么我想问您这一亿美元的投入现在的回报是多少呢?

孙正义:我们的回报是200亿美元而我们的投资只有一亿美元。

例(24)、(25)是结束话题的用法,是说话者要结束一个话题时所使用的话语标记。可以省略,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例(26)、(27)是展开一个新话题的话语标记;最后,例(28)~(30)三个句子中的“那么”则是承接前面话题,并进一步展开话题的话语标记。说话者通过使用“那么”控制着话题,使得话题的开始、展开、结束不那么突兀、生硬,给听话者提供了心理上的缓冲,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这时的“那么”和前面的用法相比,已经不是对某一事物、现象的主观认识和看法,更重要的是被说话者用来调节话语,完成交际目的,体现了“相互主观性”。从句法上看,话语标记“那么”的辖域也扩展到句子之上,以语篇为辖域。

四、结语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讨论了“那么”语法化的大致路径。“那么”作为指示词的用法出现于唐代,“那么”作为连词的用法的出现比指示词迟一些。从语料来看,从明代开始才有出现。而作为“话语标记”的“那么”则是到清朝以后才开始使用的。这种语法化过程也包括了“语义变化:内容义内容义/程序义程序义”“辖域变化:命题内辖域命题外辖域语篇辖域”和“主观性变化:非主观性主观性互为主观性”,符合E.C.Traugott的“语用-语义变化趋势”。

注释:

①话语标记,也称“语用标记”“话语连接词”等,是话语或篇章

中常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是表达说话人对话语单位前后关系的主观态度,并起到了连接话语单位的作用(吴福祥,2005)。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话语标记的研究主要是从话语分析和话语交际的角度进行。

②“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是说话者在说话的同时,表达出

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沈家渲,2001)

参考文献:

[1]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5.

[3]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候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金立鑫.“那么”的词类问题[J].中国语文,1988,(2).

[6]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6.

[7]程丽霞.语义变化的单向性及其语用学研究法――《语义变化的

规律性》评述[J].现代外语,2004,(3).

[8]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1).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1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5

教学对话是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话题、焦点、疑难而生成的见解交流、观点碰撞、思维创新的教与学的形态,既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又是教师预设和组织教学活动,启迪思维,提高质量的教学方式。多元开展教学对话,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的不二法门。

一、引入式对话,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思维需要源头活水,否则就会成为涸泽之鱼。引入式对话,能够让语文思维半亩方塘一鉴开。

知识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性。语文学科的建立基础是语文知识,虽然现行课程标准降低了知识概念的要求,建议在教学中随文而教,但语文知识的学习仍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对话中,语文知识的引入使得语文教学更具有语文属性。我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一文时,虽没有以寓言概念的介入作为教学的始发点,但以讲故事和说寓意两个环节来预设教学流程,教学指向仍是寓言的文体知识。以寓言知识介入到教学对话之中,借故事和寓意作为语文思维的发展载体,为教学对话定性。语文知识的巧妙引入,使教学对话具有了语文知识属性,明确了对话的思维客体,以具有语文知识属性的教学对话来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发展。

现象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位。现象是客体的外在形态,语文现象是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外在形态,将语文现象有机地引入到教学之中,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时,将标题有意书写为“生命与和平相伴”,学生看到我的板书错误之处,立刻哗然,教学对话就以此语文现象展开,紧紧围绕“生命与和平”“相爱”还是“相伴”的炼词现象,从一人、一家、一个民族的故事中,深刻理解“生命与和平相爱”主旨。教学对话的焦点是语言现象,师生在对话中,语文思维的发展位置在文本与聚焦点之间,对话有焦点,阅读有文本,探讨有深度,思维有发展。

材料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案。教学对话的关键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语文思维的具体行为,为更好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确定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起初的教学设计是将“鸣沙山”的视频作为学生欣赏“鸣沙”现象的补充与拓展,直接感受“鸣沙”的声效,让课堂教学“热闹”一点。但这样的材料引入,仅能满足学生对“鸣沙”的感官认知,并不能触发学生对“鸣沙”成因的思维,于是,我在教学时将“鸣沙山”的视频作为文本阅读的链接材料,要求学生将视频中沙丘的环境和“鸣沙”声效作为解释“鸣沙”成因的补充材料,学生在阅读文本和视频的基础上对“鸣沙”成因形成了比文本更为科学的解释。如此材料的引入,为教学对话提供了补充素材,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发展达到了预设方案的最佳效果。

活动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式。语文活动是语文的学习行为,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为了开发适合学生语文思维发展的语文活动,我会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相对固定的语文实践活动。七年级新生打开语文新教材时,我精心设计了“语文是什么”的开学第一课;指导学生在学习专题“汉字的魅力”时,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和“成语故事演讲”活动;辅导学生阅读名著《西游记》,我举办了《西游记》读书报告会;当学生学完九年级教材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举行了“我心中的语文”恳谈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周做三张课外阅读摘抄卡,每周写三篇观察日记,一月办一份文学小报,三年语文学习形成相对固定的语文活动形式,促进了语文思维的多元发展。

在教学对话中,知识引入确定了语文属性,现象引入确定了语文位置,材料引入确定了语文案例,活动引入确定了语文形式,多样的引入式教学对话,促进了学生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加速语文思维的内核裂变。

二、组合式对话,双燕双飞绕画梁

话常常聚焦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话题,而教学对话在聚焦问题或者话题时,常常是多元的组合,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或话题组合聚焦,多层次探讨,这就是组合式对话。

问题组合式对话,阅读文本更具梯度。阅读教学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个层面,无法逐层深入,如果采用渐进的问题组合式对话,则可以有序地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更深层。我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时,确定了一个组合式的主问题:你寻找到了哪儿的月亮?月亮是个什么呢?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循着月迹,从竹帘上找到院子里,从酒杯里找到锨刃儿上、瓷花盆上,从河边的沙滩上找到天空中,学生不仅找到了各自的月亮,更找到了各自的美好,这种渐进的问题组合对话,既吻合了《月迹》文本,又在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生活哲理:每个人只要到自然中寻找,生活处处都是美好,人人都能拥有美好!问题组合式对话教学,引领着学生的语文思维由形象思维递升为情感思维。

探究组合式对话,情感思维更具宽度。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时,引导学生探究:面对怎样的对象,水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姑娘为了生病的母亲找水,空的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自己舍不得喝一滴水却倒了一点水给绊倒她的小狗舔干净,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七颗钻石变成了大熊星座。爱亲人、爱动物、亲人互爱、爱陌生人,面对不同的爱,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如此探究组合式的教学对话,学生在逐层探究文本的基础上,也领悟到了不同层次的爱,这是读者、作者、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共情,在共情中语文思维有了新的宽度。

情境组合式对话,文化思辨更具信度。在一次省级教科研活动中,我执教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力,引导学生在组合的情境中不断探究“悲剧”所在。第一个情境是在“神奇的幽径”旁发生的悲剧,第二个情境是在“茫茫的燕园中”的悲剧,第三个情境是“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后的一九九二年的春天的悲剧,第四个情境是“在茫茫人世中”的悲剧。在这连续的情境组合中,教学对话让师生的语文思维得以螺旋上升:在“神奇的幽径”旁的悲剧是破毁了现实中的“美”,在“茫茫的燕园中”的悲剧是毁灭了知识界中的“美”,在“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后文化与经济都欣欣向荣的春天的悲剧是出现了文化愚昧,在“茫茫人世中”的悲剧是人性中缺失了对真善美的担当,连续的情境组合,教学对话让生活中现实的美、历史中知性的美、人文中文化的美、人世间人性的美的毁灭的认知层层深入,学生探究中有了对无知的、愚昧的、缺失人性的“愚氓”的谴责,有了一份对真善美的担当,文化思辨力不断上升。

不管是问题组合,还是探究组合,亦或是情境组合,犹如“双燕双飞绕画梁”,让教学对话在层递的语文思维中螺旋上升,升腾在文本的主旨之中,升腾在作者的情感漩涡之内,升腾在作品的人文情怀之间。

三、互补式对话,山光物态弄春晖

语文的教学对话指向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互补式对话能让语文思维“山光物态弄春晖”,语文学力得到综合提升。

听说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教学对话是基于倾听和表达的对话,教学中的倾听是教学对话的基础,表达是教学对话的综合提升。在教学对话中,我常采用“我同意某同学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我不同意某同学的看法,我的看法是怎样,理由是什么”等表达形式,明确要求学生在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辨析、综合表达出自主的阅读感悟,达到听说互补的教学效果,综合养成良好的倾听与表达素养。

读写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我在教学《七颗钻石》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的想象艺术,引导学生循着列夫・托尔斯泰的想象,补充当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后的故事情节。在学生补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在读写互补式对话中,学生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学生的补写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的学习行为,在读写互补式对话中,学生的阅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拓展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文化力。我在教学《松鼠》这篇科学小品时,让学生抓住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松鼠,再将学生的语言和文本语言比较,最后将《辞海》中对“松鼠”的解释和原文比较。第一次将自己的概括语言和文本语言比较,这是粗略的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生动形象,初步感知科学小品的语言特点;第二次将文本和《辞海》中的语言比较,体会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差别,进一步感知科学小品语言的生动性。在拓展互补式对话中,学生的认知从单一的生动说明,提升到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系统认知中,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对科学小品文的文化认知提高了一个层级。

行为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综合学力。我在教学《松鼠》选址搭窝一章节时,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朗读介绍松鼠窝的一段文字,一遍用简笔勾画出松鼠窝的形状,学生通过倾听和绘画,准确地体会到松鼠“把整个窝遮蔽起来”的精巧,感受到科学小品文运用文字准确说明松鼠“乖巧”特点的表现艺术。教学对话中趣味的行为活动,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教学形态趣味盎然。教学中运用了听说读写以及简笔绘画等多样的形式,学生的综合学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听说互补、读写互补、拓展互补、行为互补,这是互补式教学对话的不同形式,依据文本特点,开展互补式对话,学生在语文的学力思维中“天光云影共徘徊”。

四、生成式对话,卷舒开合任天真

语文学习是语文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生成的过程,生成式对话能让语文思维开合自然。

有意生成式对话,带着目标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意生成式对话,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准备好的生成素材嵌入在教学过程中,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W对话不是简单的教学争论,不是简单的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聚焦问题的深度阅读和深度探究,如果阅读和探讨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或者问题的本身,教学对话不可能深度促进思维的发展,也不可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行为和养成更高的学习品质。我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采用角色朗读表演的学习形式,要求学生选择童话里的一个角色来表演,看到“皇帝的新装”时会说些什么。当一个学生以骑士的身份表演之后,我说:你表演的角色是什么?学生说:骑士。我说:你表演的骑士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呢?学生说:保卫皇帝的战士。这时,我将教学对话聚焦到了“骑士”的身份上,问道:这位同学说得对吗?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疑惑。此时我补充了欧洲的骑士阶层的知识,介绍了“骑士精神”,明确“骑士”是靠着自己的诚实守信和忠贞勇敢获得的贵族荣耀。学生明确了骑士身份后,对“皇权”外衣下的贵族荣耀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深度认识到“新装”也是社会的外衣,更是人性的面具。有意生成的教学对话,激发了学生语文思维,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皇帝、大臣、骑士的虚伪与愚昧之中,而能结合教师的有意对话深度认知安徒生童话的文学价值。

无意生成式对话,促进学生思维智慧的生成。无意生成是即兴生成,是智慧生成,也是教师依据学情的生成。我在教学丰子恺的《竹影》时,有一段和学生对“长音阶”和“短音阶”的对话:

生:从“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孩。

师:很好!他所发现的这个变化你能感受到这是怎样的变化呢?

生:是景色和声音的变化。

生:我觉得是光线的变化,由太阳落下到月亮升起的变化,由太阳落下的橙色变成月亮皎洁的白色。

师:“音阶”本来是描写声音的,现在描写的是什么?

生:现在写的是视觉。

师:把视觉的东西通过听觉来描写,这是一种什么修辞?

生:通感。

师:真好,虽是七年级学生,懂得的知识还真多。长音阶给人的感觉是连贯的、跳跃的、活泼的、热烈的,而短音阶刚好相反,让人感到平缓而宁静,所以,太阳光逐步转换为月光的时候,刚好由原来热烈的色调转换为宁静的色调,看来作者是借音阶的变化写出了光和景的变化。

在这段无意生成的对话中,学生既了解了“通感”修辞,又深度阅读到了光与景的色调变化,感受到丰子恺借故事来传授美术知识的创作智慧,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智慧的生成。

疑难生成式对话,跃上语文思维的更高层。“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疑难生成式对话,是高层次教学对话形态。教学《故乡》时,我和学生对闰土挑的“一副香炉和烛台”展开对话,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对“香炉和烛台”的几处描写,并仔细阅读第七十五自然段和第八十七自然段。第七十五自然段看似随意写到“一副香炉和烛台”,但第八十七自然段则用意明显:“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由此可见,“香炉和烛台”不是闰土的生活必需品,而是闰土的希望所在,在闰土的生活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如此生活下的闰土为何坚持,仅是迷信吗?其实,闰土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虽然闰土是“辛苦麻木而生活”,但如同“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一样,即使闰土是寄希望于“香炉和烛台”,但θ蛲晾此祷共恢劣诰望,所以“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此从情节的细微之处阅读小说《故乡》,小说的魅力才能在学生的思辨中留下独特的体验,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才不会被教师“绑架”,学生的思维才能跃上更高层,进而“一览众山小”。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6

伴随近年来中国高考受到美国高考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强烈冲击,其中的写作题Essay更是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青睐。在此背景下,将近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与Essay作一番比较分析,对2014年高考作文的研制、评价和应试指导均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高考作文:文体意识和价值定位

伴随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考生思想情感过多束缚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逐年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宽松的“话题+材料作文”:且由提供封闭式材料的话题作文向开放式材料的话题作文演变。新世纪开篇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话题作文作为一种相对开放的全新作文题型开始出现并日益引人注目——这就为考生的自主思维、自由选择和***表达提供了多维、开放、无规囿的精神平台。但是,去了“硬性命题”之后,“软性命题”难免遗留负面影响。换言之,“作文潜规则”改头换面地制约着考生的自主思维,成为青春生命语用过程中的软性约束。

例如,2013年高考作文就鲜明地延续着近年来这种艰难的开放势头,而且,就总体而言则变得更能承载考生作为“个人主体”的思想容量。尤其是2012年才刚刚现身、充满自由论说色彩和不确定性的话题作文,已经占据了2013年各地多数考卷卷面。可以判断:开放视野、催生思维、鼓励表现,进而对母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发挥积极的导航作用——这是大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性表现。

其一,高考作文的话题及其材料更趋开放多元,提供考生一种自由思维的宽广空间。请看:

1.“爱迪生怎么看手机”(北京卷)。

2.“更重要的事”(上海卷)。

3.“我愿意……”(湖南卷)。

4.“上善若水任方圆”(湖北卷)。

5.“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四川卷)。

6.“经验与勇气”(新课标卷)等。

这些话题(具体标题自拟),仅从字面审读就知道是提供考生一种颇具弹性度的思维框架或思维向度,并配以同样灵活而开放的辅或提示性材料。

1.话题“三句话看童心”(浙江卷):“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2.话题“根据大豆写作文”(重庆卷):“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如果是心智能量蕴藏丰富的考生,面对如此充满思辨性的话题材料,就如面对可供个人思维自由舒展的巨大精神空间——这无疑就是获得一种凭借语言来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并享受表达满足感和成就感的难得良机。从总体上说,地方卷作文话题比全国卷更具开放性、思辨性乃至异质性。

其二,高考作文的文体意识更趋明确,“述评”或“评议”成为作文的主流表达

新世纪以来,单纯叙事或记人的传统文体逐渐淡出考生与教师的视野。即使所给材料是事件叙述、情景描摹或细节呈现,其考试旨趣也并不在让学子对客观性人事再作精致到位的“复现”——至少是为了从人和事出发而再作申论,或者是就表面现象而开发其深层内蕴。广东卷所给的是叙述材料:“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这样的话题材料各地考卷中比比皆是,其特点有二:或者是现象性材料下面覆盖着可供考生深度开发的比较丰富的思想资源;或者话题本身就是思辨性观点的组合,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待考生深入辨析、有所取舍。因此,这样“话题+材料”的命题形式内在地规定着考生无法以平面化的传统“记叙文”去完成,而必须以观点为统帅、以评议为方法、以论证为过程的“思想评论体”。换言之,这样的“命题”形式,即使其中的提示语包含着“文体不限”的表述,其实也隐含着明确的“文体意识”或“文体倾向”,并同时也规约着考生依循文体而采用相宜的语言表达即评论。进而言之,出题人文体意识的更趋明确和自觉,正实现着高考作文对长期固守的再现“客观人事”记叙文的悄然超越,甚至也正在启动着对观点单一、论证过程格式化、思维高度同质化的“应试型议论文”的深刻超越。这与国际流行的美国高考作文Essay注重考核学子将来学术研究必需的***评论能力的旨趣,正趋向一致化。需要强调指出:上述所谓“文体超越”将悄然撬转基础教育作文教学的价值支点,引发学子思维品质的深层转型。

其三,高考作文的价值定位更趋合理,引导学子表现和发展理性思辨力和表达力

从上述的引例就可得知,“后命题时代”的作文命题形式旨在考量学子自由个性、充盈活力的思想力和表达力,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观念高尚、思想健康、语言规范这些传统的“作文套路”里。“全命题时代”的作文只有符号化、抽象化的公共主体“我们”(we),而缺失灵思洋溢、个性卓越的特定单数第一人称“我”(I)。这种“个人主体”的灵魂被抽空,必致假大空的泡沫作文泛滥成灾,绚丽面具下“人”“文”分离以致对立。而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流行的“给出材料+给出话题+自拟标题”作文类型的数量统计来看,这类自由度大、去全封闭、去全命题的“自主作文”,已经构成一种接轨全球化背景下作文教学普世价值的日益浩荡的主流趋势。近年来,该类作文每年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即2009年12/16、2010年14/18、2011年13/17、2012年14/17、2013年15/18。数据比例表明:历年来各省市的命题研制者似乎心有所约,相当稳定、持续地引导考生向着多元个性、***表达的新路径、新向度发展,共同推崇每位考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特、自由的思辨力和表达力的全面展示。这早已跨越了传统作文要求考生客观主义地再现盛世华丽或唯美主义地粉饰现实灰暗的旧时代。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写作元命题:语言表达唯有回归个人主体、回归自我心灵,才可能形成自由而强盛的思想力和表达力。

二、美国高考作文Essay:文体特色和价值取向

纵观近年来美国Essay的文体和命题概况,深具特色,值得从中汲取蕴涵在命题中的创新性学术文化理念、以完善大陆高考作文命题并创新作文教学[1]。

Essay作为美国大学招生中的学术创新短作文,其考试题型结构如下:前半部分是“提示”(Prompt),介绍话题、背景、多元观点;后半部分是“任务”(Assignment),说明写作的文体及其具体要求。前者卷卷出新、篇篇有变,后者相对固定。作为一种学术评论体的Essay,其文体结构一般要求三个部分:首先是总起段,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这是全文的逻辑起点和灵魂所在;中间是主体部分,包含若干自然段,这是对观点的论证过程,包括缜密的思想演绎、适当的事例或细节引入、有针对性的现象分析等;最后是结束段,以结论回应开头的观点并作升华或拓展。Essay是一种以阐述观点为主、辅以事实材料的学术性、思想性评论体。它以作者基本观点统领全文,重在表达个人独特的思想倾向或价值评判,贯穿全文的主线就是缜密严谨的论证。

一方面,作为篇幅不长、结构稳定、评论为主的Essay文体,旨在释放考生的思想和心智,主观特色鲜明,个人化倾向强烈。

美国高考Essay的“命题”(2011—2012)[2]:

1.对他人的动机和诚意持怀疑态度是明智的吗,甚至那些人看起来是值得信赖的?

2.个体像集体中的其他人一样思考和生活是否始终是有害的?

3.进步往往会包含一种重大的缺陷或问题吗?

4.人们是否付诸了过多的信任于专家或权威的指引?

Essay作为评论体的特征前提性地决定了考生必须不仅对个人的精神旅程作纵深回溯,而且更要向自我的内心世界作出深度掘进,而命题的思维容量就鲜明体现了这种价值引导。就句子表达形态而言,Essay的“命题”不是一个包含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句(通常不用确切指向的陈述句),更不是我们所习惯的某种不能“逆向证伪”、只能“正向证实”的单一向度的确凿命题;恰恰相反,它们无一例外是一种深含待解问题、价值指向多元的“疑问句”——所提供的是宽泛的“问题域”而不是对问题本身的精确结论或导向,因此,Essay的“命题”不可能允许考生的思维仅停留在对一般客观事物的表浅印象上或标准化共识上,即使背熟了预制的作文模版,也无法直接简单“套入”其中。这种由“疑问句”所承载的鲜明的“问题意识”,正是Essay文体所标举、所引导的显性思维特征——指向不确定的无疆界“思维宇宙”,推崇超越性的思想力。

另一方面,Essay话题材料架构了充满不确定性的思维空间。

话题材料往往提供一则或是概括的事实、或是具体的现象、或是意味深长的名言、或是历史的趋向等等,而共同点唯有一个:蕴含着多元选择的可能。至于考生如何判断与评说,取决于自身的人生阅历、思想倾向和文化修养。Essay最显著、最鲜明、最具有标志性的就是话题“提示”对思维取向的“不提示”:包含着种种可能但又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较之于表达不同判断更具难度的则是提供逻辑论证的链条,包括事实、细节、理据等等。

三、比较与前瞻:深入突破话题和材料的惯性限制

综上两方面所述,中国高考作文已经超越了封闭狭隘的“全命题时代”的种种规束,表现出“后命题时代”的显著进步;但是,就中美高考作文话题和材料的多元开放性而言,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之间的历史及地域差别,中国高考作文在命题研制和话题取舍方面尚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试以2013年三段材料为例。

1.“沙子和珍珠”(辽宁卷话题):“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材料)

2.“经验与勇气”(新课标卷话题):“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地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地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材料)

3.“根据《忧天》写作文”(福建卷话题):“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材料)

这三份作文样卷的问题具有共同性和典型性。一方面,话题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哲理性、开放性和伸展性,能够为考生提供支撑言说的平台和放飞心智的精神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同样犯了一种共性过失:急于为考生“坐实”思维主题,急于为其“搭建”只供单行的“思维独木桥”。殊不知,其后果是封锁了考生的思维疆界;也许,这样为普通考生现场作文提供了一种“思想拐杖”,但对尖端考生而言则极大地限制了其新观念、新思想的自由翱翔——“过”大于“失”矣!难道让考生自己“大悟”、自己“感叹”,不是更真切、更深刻和更感人吗?即使是福建卷话题材料,虽然是诗人顾城的一首完整诗歌,但也是可以做技术处理的,免得“深深地扎进地层”成为现场考生的“共识”、以致鲜活学子最终亦纷纷然“深深地扎进”出卷人的“思维陷阱”啊!与美国高考作文材料比较,明显可以看到这样限制性的“提示语”(“年轻人恍然大悟……”“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地说……”)实在有封锁学生思维的嫌疑。而Essay的“提示”及其内含的话题材料则无限“放大”了“选择”“传统”话题的思考空间和表达天地,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考生拥有不同的视点、不同的推断、不同的拓展,从而使之可能实现各自精彩的表现。

比较而言,中美两国高考作文在文体、话题和材料三方面各有特点。就文体而言,美国Essay将以思辨为主、经验或经历为辅的评论体作为唯一的文体,以承载考生的***思考和个人见解;多数中国高考作文试卷允许考生从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多元体裁中自选一种,但长期应试作文训练致使考生的“记叙文”难免失之于平面复述,已经长盛不衰的“议论文”往往止步于过分同质化的公共表达。就话题而言,美国高考作文选题超常深刻、新人耳目,关键是话题本身前提性地具有正反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特质,没有定论而贵在新见;中国高考作文卷因为各地情况有别、话题斑驳杂陈,总体而言令高端考生心灵为之震撼、眼睛为之明亮的“反流俗”话题不多,即使如2013年全国卷“真诚与友善”的话题,按教学常规思路其中包含的同质成分多于异质,一般易陷习惯性套路而难出新观念、新思维。就话题材料而言,美国作文考题的“提示”清晰导向多元开放、承载自由思维的无限空间;中国作文试题的“提示”或受话题本身的制约而难于展开、或习惯性“俯就”一般考生因而堵塞了优秀学子的卓越思维。

回顾中美两国高考作文题,我们清醒地看到:从单一闭锁的“全命题时代”到多元开放的“后命题时代”之深刻转型,表征着中国“考试文化”的蜕旧更新乃至中国教育的巨大进步。面对全球化文化博弈的严峻态势,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高考作文命题既长葆自身的审美特色(不能简单、表浅地视审美特色为“文艺腔”),又能汲取美国等国际高考作文命题的有益营养。固然不能很绝对地断定不同文化场域内两国高考话题的孰高孰低或孰优孰劣;但是,文化博弈取决于语言博弈、取决于母语教育的博弈。全球化时代需要中国学子很好驾驭母语、展示智慧,需要中国高考通过语言表达力的竞技来深远地引导母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为“文化中国”的强势崛起而奠定“母语童子功”。

参考文献:

[1]潘涌.美国高考作文Essay的文体特征、命题指向及其启示——兼评2012年中国各地高考作文[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112-117.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7

                             

1、大棋局,开启**新里程;大视野,奠定**新格局;大引擎,书写**新速度;大梦想,追逐**新未来。(汇报总结、讲话)

2、创新驱动,打造新引擎;改革促动,激发新活力;开放带动,拓展新空间。(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3、为官要善为,“法”字当头做功课;为官要敢为,“干”字为要抓效率;为官要有为,“好”字为纲惠民生。(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4、从高认识,周密部署抓推进。创新推动,服务群众树形象。建章立制,勤督严查促落实。紧扣中心,创先争优求实效(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5、以精神文化为引领,打牢管理基础。以行为文化为基石,提升管理效益。以和谐文化为目标,展示管理品质。(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6、“上下”同步,以项目文化引领管理。(工作总结、汇报、讲话)

上到战略精心谋划。下到一线落地生根。

“内外”兼修,以项目文化创新管理。

内化于心,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外化于形,精心打造企业品牌。

“点面”结合,以项目文化提升管理。

着眼于点,示范引导。立足于面,深化拓展。

7、从高认识,深刻领会新时期群团工作的重要性。紧贴实际,全面部署全县下一步***的群团工作。强化举措,确保全县***的群团工作取得实效。(工作总结、汇报)

8、回顾这次培训,有三点难忘。总结这次培训,有三点收获。结束这次培训,有三点感悟。(汇报、发言)

9、老师们周密细致的工作令人难忘。专家们的精彩授课令人难忘。学校规范的管理和优雅的环境令人难忘。(参加中央***校培训结业发言)

10、思想上充了“电”。精神上补了“钙”。工作上加了“油”。(汇报、发言)

11、把良好的学风带回去。把优良的***风带回去。把务实的作风带回去。(汇报、发言)

12、***治理论得到了加强。***性修养得到了锻炼。发展意识得到了提高。(汇报、发言)

13、弘扬***校的优良学风。坚持***校的严明纪律。发扬***校的质疑精神。(汇报、发言)

14、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工作总结、汇报)

15、可喜可贺。可圈可点。可赞可颂。(总结成绩、总结型讲话、汇报)

16、稳健运行。稳步推进。稳扎稳打。(工作总结、总结型讲话、汇报)

17、探索了新途径。形成了新格局。摸索了新办法。建立了新机制。(工作总结、总结型讲话、汇报)

18、敢干闯出了新路。竞干展示了风采。苦干结出了硕果。实干赢得了民心。(工作总结、总结型讲话、汇报)

19、责任共担;目标共进;审批共议;信息共享。(工作汇报、总结、部署型讲话)

20、长士气。添豪气。凝人气。(工作总结、总结型讲话、汇报)

21、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渠道更加通畅。不良现象得到遏制。争先氛围空前浓厚。(工作总结讲话、汇报)

22、中心意识更加牢固。工作视野更加开阔。创新氛围更加浓郁。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工作总结讲话、汇报)

23、工作力度大。工作思路清。工作措施新。工作方法活。工作效果实。(工作总结讲话、汇报)

24、贫困人口面广。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不高。(总结存在问题)

25、起点高。策划精。宣传早。分工细。保障强。(亮点总结、汇报)

26、文化研讨气氛热烈。祭祀大典气势磅礴。贝侬联欢气场强劲。壮瑶百家宴气质鲜明。文体活动气象万千。(亮点总结、汇报)

27、新闻报道突出“实”字。精神文明突出“新”字。舆论导向突出“广”字。理论研究突出“深”字。(工作亮点总结)

28、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城镇化提高的必经阶段。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总结型讲话)

29、综合实力更为强劲。增长方式更加科学。城市形态更具魅力。科教文化更有进步。人民生活更显殷实。***的建设更富活力。(总结工作、汇报讲话)

30、回顾过去,既有成绩,也有问题;立足当前,既有压力,也有机遇;展望未来,既有动力,也有信心。(工作总结)

31、乐于多作贡献;善于分工合作;敢于坚持原则;富于创新精神。(部署型讲话)

32、要求高,认识要更高;压力大,决心要更大;困难多,方法要更多。(部署型讲话)

33、对上,符合国家大***方针。对下,符合群众愿望。对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点评型讲话)

34、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旅游是朝阳产业。从河南的情况来看,旅游是战略产业。从我市的情况来看,旅游是优势产业。(点评型讲话)

35、加强领导抓合力。强化宣传抓氛围。建立制度抓落实。统筹协调抓督查。(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36、坚持标准选好人。强化培训育好人。建立制度管好人。立足实际用好人。(组织工作总结、部署讲话)

37、在精准施策上着力。在精准扶持上聚力。在精准服务上出力。在精准管理上用力。在精准考核上发力。(部署型讲话)

38、加快一个调整。搭建一批平台。建设一批基地。组建一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造一批品牌。兴建一批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农民。(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39、强力打造边境贸易经济产业。强力打造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打造一轴两带城镇带。强力推进**—凭祥同城化发展。强力推进和谐**建设。(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40、抢抓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抢抓《左右江***老区振兴规划》的重大机遇。抢抓花山申遗的重大机遇。抢抓爱店口岸升格的重大机遇。抢抓驮英水库项目获得国家批复的重大机遇。抢抓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41、用责任汇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部署型讲话、汇报)

42、塑造干净干事的形象;塑造亲民爱民的形象;塑造公道正派的形象。(作风建设部署讲话、汇报)

43、产业升级拉动一批。城镇化转移一批。农业现代化托起一批。区域协调发展带动一批。***府宏观调控帮扶一批。(扶贫工作总结、部署型讲话)

44、听民声、解民怨;谋民利、纾民困;察民情、暖民心。(作风建设总结、部署型讲话)

45、真抓;亲抓;巧抓;敢抓。(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46、尽职尽责保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再接再厉强管理。(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47、紧握自主创新之匙。勇添产业升级之翼。力阔中小企业之路。精造创意文化之林。敢亮体制改革之剑。(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48、强化监督。细化要求。量化考核。优化服务。(部署型讲话、总结汇报)

49、常思发展之策,坚持干事创业;常怀学习之心,坚持修身求知;常存律己之念,坚持拒腐防变。(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50、锁定新目标,一张蓝***绘到底。谋求新跨越,一门心思抓发展。推出新举措,一鼓作气谱新篇。(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51、加快向工业大市迈进。加快向农业强市迈进。加快向区域中心城市迈进。(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52、全力抓特色。全速抓突破。全民抓经济。(部署型讲话)

53、思想再***,标准再提高。定位再准确,力度再加大。方法再创新,成效再突出。活力再激发,作风再过硬。(部署型讲话)

54、抓力度,领导重视到位。抓指标,目标考核到位。抓合力,综合协调到位。抓制度,责任追查到位。抓素质,队伍建设到位。(总结、汇报、讲话)

55、建功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真抓实干是践行宗旨的最好体现。争创一流是做好工作的最高标杆。(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56、树实“依法治县”的理念。做实“依法治县”的规划。干实“依法治县”的项目。充实“依法治县”的要素。(工作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57、用好的办法推动。用好的机制盘活。用好的标准建设。(部署型讲话)

58、领导务必高度重视。部门务必尽职尽责。奖惩务必坚决有力。(部署型讲话)

59、要追求名节,不要追名逐利。要以权谋事,不要以权谋私。要有所畏惧,不要无所畏惧。(作风建设总结、讲话)

60、树立公道用人的导向。严格公道用人的标准。创新公道用人的机制。(组织工作总结、部署讲话)

61、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信访之事当“家事”。把信访工作当“家业”。(信访工作部署讲话、总结)

62、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工作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63、全方位组织。全覆盖宣传。全身心服务。(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64、常打思想“免***针”;筑牢制度“防火墙”;强化监督“紧箍咒”;用好法典“杀手锏”。(作风建设总结、部署讲话)

65、围绕目标抓落实。明确责任抓落实。强化督查抓落实。创新机制抓落实。凝心聚力抓落实。(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66、在勤学善思中谋科学发展之策。在抢抓机遇中行富民强市之举。在拼搏奋进中务干事创业之实。在践行宗旨中收造福人民之效。在团结协作中造群策群力之势。在廉洁自律中树勤***廉***之风。(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67、强化产业支撑竞风流。强化投资拉动竞风流。强化环境保障竞风流。强化竞争导向竞风流。(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68、加快口岸通关运行。推动边贸提档升级。拓宽口岸发展空间。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口岸工作计划、部署型讲话)

69、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申遗与保护相切合。传承与发展相契合。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70、拉大县城框架,增强带动力。推进园区建设,增强集聚力。狠抓重点乡镇,增强辐射力。强化乡村建设,增强吸引力。(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71、瞄准难点实施精准帮扶。瞄准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瞄准焦点狠抓基础设施。瞄准弱点强化技术培训。瞄准热点整合各类资源。(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72、抓规划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蓝***更加清晰。抓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抓“双高”建设,蔗糖产业第一车间更加巩固。抓基地建设,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初步成形。抓龙头带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初显雏形。抓特色品牌,农民增收后劲进一步增强。抓农村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扎实有效。抓硬件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抓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抓***策扶持,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73、抓好舆论宣传,造大声势。抓好典型宣传,求大推动。抓好群众宣传,促大参与。(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74、虚心学习,以识修身;专心工作,以勤补拙;真心待人,以和行***;公心处事,以廉律己。(作风建设汇报、部署讲话)

75、加强队伍建设,从组织上保障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从取向上体现文明;繁荣特色文化,从品位上塑造文明;提高市民素质,从内涵上展示文明。(精神文明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76、狠抓“一个冲刺”,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发展。狠抓“两个强攻”,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狠抓“三个提速”,县域发展格局更加优化。狠抓“四个推进”,发展动力活力不断迸发。(本县工作总结、汇报)

77、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边境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突出民生改善,边境群众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强管边控边,边境地区保持和谐稳定。(本县工作总结、汇报)

78、培育五大基地,夯实农业基础;创新养殖模式,激活发展潜力;建设工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开发特色旅游,拓宽增收渠道;落实惠民***策,促进社会和谐”(总结、汇报)

79、落实责任,认真履行基层***建第一职责。突出重点,抓好基层***建工作薄弱环节。强化素质,提高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创新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法制化。注重质量,提高***员队伍教育服务水平。(***建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80、重视学习,做勤学善思的表率。锐意进取,做干事创业的表率。关注民生,做执***为民的表率。协力同心,做团结协作的表率。严于律己,做勤***廉洁的表率。(作风建设总结、部署讲话)

81、紧贴实际,狠抓战备建设,***事斗争准备扎实有效。瞄准目标,坚持按纲施训,部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关注难点,强化服务意识,为基层办实事成效显著。注重效能,健全管理体制,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总结、汇报)

82、坚持执***为民,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坚持领导带头,把求真务实的态度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关键点。坚持整改创新,把机关服务高效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着力点。坚持群众评议,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机关作风建设的落脚点。(作风建设总结、部署讲话)

83、立争先进位之志、鼓攻坚克难之劲。行富民强市之举、务项目推进之实。谋改革创新之策、走全面开放之路。怀亲民爱民之心、尽为民惠民之责。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狠抓落实之效。汇四面八方之智、聚团结和谐之力。(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84、坚持***思想不停步。坚持争先进位不松劲。坚持改革创新不懈怠。坚持攻坚克难不退缩。坚持以民为本不偏离。坚持团结干事不争论。(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85、以***策扶持为切入点。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以壮大工业为支撑点。以文化旅游为兴奋点。以区域和谐为落脚点。(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86、跨越式发展符合历史规律,关键要形成共识。跨越式发展顺应当前形势,关键要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具备现实条件,关键要发挥优势。跨越式发展旨在富民强市,关键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绘就宏伟蓝***,关键要真抓实干。跨越式发展贵在振奋精神,关键要增强信心。跨越式发展构筑共同事业,关键要群策群力。(部署型讲话)

87、批评自己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批评他人拐弯抹角,浮光掠影。批评领导巧言粉饰,阿谀奉承。(点评型讲话)

88、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扶贫任务艰巨。可用财力不足。建设用地紧缺。干部待遇偏低。(总结存在问题)

89、经济下行压力大。投资增速不够快。社会消费市场弱。重大项目推进慢。(总结存在问题)

90、基层***建工作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村级活动场所作用发挥不充分。***建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总结存在问题)

91、产业结构不优。基础设施薄弱。扶贫任务艰巨。可用财力不足。建设用地紧缺。(总结存在问题)

92、建设资金缺口大。用地指标尚未落实。交通路网建设落后。(总结存在问题)

93、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4、突出主官职责,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地方实际,强化产业扶贫。突出薄弱环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素质提升,强化技术培训。突出找准穷根,强化精准扶贫。(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5、着眼开拓创新,改进思想作风。坚持学以致用,改进学习作风。立足求真务实,改进工作作风。恪守为民之责,改进领导作风。务求廉洁自律,改进生活作风。(作风建设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6、常想立身之本,既要有本事,还要守本分。常修为官之德,既要掌好权,还要用好权。常思贪欲之害,既要会干事,还要不出事。常怀律已之心,既要重大节,还要慎小节。(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97、树立职责意识,认真履行***建工作职责。坚持从严治***,抓好***员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工作创新,打造基层***建工作品牌。落实工作经费,优先保障基层***建工作开展。做好帮扶工作,进一步增强***组织亲和力。强化正风肃纪,营造良好的***治生态。(***建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8、敢担当、勇作为,坚决破除“等靠要”。强效能、优服务,坚决整治“庸懒散”。抓落实、重执行,坚决反对“做虚功”(作风建设汇报、部署讲话)

99、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骆越根祖·岩画花山”发展定位,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口岸经济大会战,加快沿边开放开发步伐。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打造忠诚干净担责干部队伍。(本县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00、加快发展骆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骆越根祖,岩画花山”文化品牌。强攻口岸经济,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推进落实《左右江***老区振兴规划》。整合各类资源,实施精准扶贫。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加强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本县工作总结、汇报)

101、着眼提速增效,大造工业跨越之势。着眼培优扶强,大造农业跨越之势。着眼扩容提质,大造城镇跨越之势。着眼碧水蓝天,大造生态建设之势。着眼民计民生,大造社会建设之势。(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02、“严”字当头,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学”字为先,勤奋学习是成事之基。“干”字为重,干事创业是人生追求。“廉”字为荣,清正为官是最高操守。“贤”字为尺,公道用人是重要职责。“实”字为要,取得实效是衡量标准。(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103、加强领导,形成抓落实的合力。强化宣传,营造抓落实的氛围。强化督察,硬起抓落实的手腕。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抓落实的机制。(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04、讲和谐,统筹发展。讲团结,凝聚力量。讲纪律,强化保障。(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105、扶企业、稳产业,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提规模、增效益,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战申遗、强边贸,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上项目、扩投资,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抓城建、拓空间,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改革、促开放,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清底数、精举措,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本县工作总结、汇报)

106、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提升社会“绿色福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生态“绿色优势”。(环保或生态工作总结、汇报)

107、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结构,重点开发;加工增值,深度开发;强化服务,促进开发。(总结、部署讲话)

108、联系实际,开拓面上报道的广度;精心策划,开掘典型报道的深度;服务中心,加大战役报道的力度;贴近群众,把握热点报道的尺度。(特点总结)

109、新闻求独家;手法求独创;风格求独特。(部署讲话)

110、抓班子,树标杆;抓队伍,树形象;抓廉***,树新风;抓监管,树权威(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11、内容上,要有高瞻性;形式上,要有创造性;组织上,要有群众性。(部署讲话)

112、引路子,倡导向上的目标;出点子,设计合理的途径;压担子,提供良好的机遇。(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13、扩容与提质相结合,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城市魅力显著增强;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相结合,城市发展不断提速。(城建工作总结、汇报)

114、坚持四轮驱动,提高创建水平。选准四大载体,增添创建活力。实施四大工程,提高创建实效。(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15、建设学习型机关;建设责任型机关;建设服务型机关;建设廉***型机关。(作风建设总结、部署讲话)

116、创新载体,构筑学习型***组织平台;创新方式,探索学习型***组织途径;创新机制,破解学习型***组织难题。(***建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17、大力抓;突出抓;立即抓;经常抓。(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18、塑造花山文化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营造花山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吸引力;打造花山文化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文化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19、用花山文化元素凸显城市特征;用花山文化设施树立城市标识。用花山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精神。(文化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20、发挥花山文化旅游的聚集效应;发挥花山文化服务的陶冶功能;发挥花山文化品牌的辐射作用。(文化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21、以文化创意来融合;以重大项目来引领;以市场主体来支撑。(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22、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提升发展理念;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以大策划打造大品牌,彰显**特色。以大文化构建大服务,实现惠及全民(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23、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规格推进。高效率落实。(工作汇报、总结、部署讲话)

124、以大声势营造大氛围;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以大品牌推动大发展;以大文化构建大服务。(工作汇报、总结、部署讲话)

125、坚持“原生态”,原色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原遗址”,原样保护遗址文物;坚持“原文化”,原态保护花山文化;坚持“原居民”,原味保护风俗民情。(花山工作汇报、总结、部署讲话)

126、高处着眼抓认识。实处着力抓重点。小处着手抓关键。(工作汇报、总结、部署讲话)

127、顶层看,“两型”是科学之路;历史看,“两型”是探索之路;现实看,“两型”是必由之路;长远看,“两型”是希望之路。(点评型讲话)

128、追求崇高,立志才能立业;珍惜岗位,吃苦才能吃香;脚踏实地,有为才能有位;心系群众,服务才能服众;认清自我,自省才能自励。(总结、点评型讲话)

129、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敢于担当的勇气;强化学习意识,提升敢于担当的能力;强化奉献意识,彰显敢于担当的胸怀;强化敬畏意识,夯实敢于担当的底气。(部署型讲话)

130、转方式,变瓶颈为抓手。挖潜力,变低效为高效。优布局,变分散为集聚。强监管,变粗放为精细。(工作总结、汇报)

131、以“勤***”为先,密切干群关系。以“情感”为线,提高服务质量。以“创新”为首,转变工作方式。以“务实”为要,筑牢群众基础。以“制度”为纲,规范工作运行。(工作总结、汇报)

132、少进会场,多到现场。少在上层,多下基层。少些纷繁,多些方便。(作风建设讲话)

133、抓责任,强化目标任务落实。抓意识,着力提升防治能力。抓预警,强化监测体系建设。抓治理,加大源头防治力度。(防灾减灾部署讲话)

134、领导抓,抓领导,确保组织保障到位。抓协调,协调抓,确保工作合力到位。深入抓,抓深入,确保办理质量到位。(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135、促进了民生改造。促进了上下联动。促进了依法履职。(总结、汇报)

136、硬件升级,在环境改善中优服务。择优配置,在素质提升中强队伍。建章立制,在日常管理中促规范。转变作风,在廉洁高效中树形象。(总结、汇报)

137、******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到位。上下联动推进,责任落实到位。不断完善机制,保障落实到位。深入调查研究,学习创新到位。社会携手同创,氛围营造到位。(工作总结、汇报)

138、规定动作出新。新增工作出彩。强压任务出效。(工作总结、汇报)

139、面对面交办。面对面答复。面对面反馈

140、着力服务全局。着力谋划布局。着力干好开局。(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14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改革机制激发活力。市场运营增强引力。(工作总结、汇报)

142、争创标兵,在服务细节中体现作为。提速增效,在融入发展中体现作为。贴心服务,在关注民生中体现作为。规范程序,在严格管理中体现作为。(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143、信仰缺失,精神迷茫。为官不为,得过且过。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文恬武嬉,玩风盛行。谋事不实,随心所欲。创业不实,花拳绣腿。做人不实,口是心非。个人主义,团团伙伙。(作风建设点评)

144、在重点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在龙头企业培育上见成效。在市场建设管理上求突破。在文化研究应用上有创新。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谋良策。在品牌形象打造上出实招。(部署型讲话)

145、在讲***治上保持和强化特有清醒。在谋发展上保持和强化特有清醒。在严自身上保持和强化特有清醒。(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146、一门方言,两种角色,三年时间,四个数字,五件实事。(总结、汇报)

147、感情观念要零距离。联系交流要零距离。工作服务要零距离。(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148、在整改问题中转变作风。在落实***策中转变作风。在改善环境中转变作风。在提升服务中转变作风。(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149、教育要有说服力。制度要有约束力。惩治要有震慑力。(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150、牢树纪律意识。遵循纪律规定。狠抓纪律落实。(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151、注重规划引领,注重资源融合,注重做强终端(总结、部署讲话)

152、坚持***策利民,坚持创新为民,坚持活动惠民。(总结、部署讲话)

153、强调工作实效。强调群众评判。强调导向引领。(总结、部署讲话)

154、提升系统讲话的传导力。提升核心价值的凝聚力。提升正面舆论的主导力。提升文化发展的竞争力。提升舆论阵地的管控力。提升基层工作的推动力。(宣传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55、全力做好凝聚共识,增添助力发展正能量的加法题。全力做好排除干扰,影响影响稳定负因素的减法题。全力做好深化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支点的乘法题。全力做好转变作风,祛除队伍自身亚健康的除法题。(工作部署讲话)

156、坚持分类指导。坚持分级建设。坚持分步实施。(工作部署讲话)

157、扩大容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58、滚动开发项目。强势招引项目。落实推进项目。(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59、再理一理、突出重点。再促一促、抓好对接。再抓一抓、加强策划。再推一推、加快进度。(部署讲话)

160、突出思想教育抓队伍;突出***治引领抓服务。突出薄弱环节抓整治。突出制度机制抓长效。突出点面结合抓提升。(部署讲话)

161、定目标,把握攻坚方向。定团队,凝聚攻坚力量。定责任,确保攻坚实效(部署讲话)

162、比形象,着力挑起担子。比干劲,着力迈好步子。比服务,着力畅通路子(部署讲话)

163、真正以德服人。真正以责为重。要真正以律为戒。(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164、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践行上先一着。(部署讲话)

165、一个窗口全程代办。一个会议预审督办。一个大厅中介联办。(总结、汇报)

166、******联建。信息联通。治安联防。文化联欢(总结、汇报)

167、请进来提意见。走出去听意见。回头看找意见。坐下来诊意见。(信访工作总结、汇报)

168、不拘形式谈。聚集问题谈。抛开面子谈。(信访工作总结、汇报)

169、领导重视,组织推动更加有力。心系群众,服务意识更加强烈。方便群众,办事流程更加便捷。贴近群众,全程代办更加落实。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更加直接。关心群众,***策落实更加到位。(***务服务工作总结、汇报)

170、落在细上,坚持细处着眼、润物无声。落在小上,注重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在落实上,倡导实处着力、知行合力。(工作总结、汇报)

171、抓组织领导,一盘棋统筹推进。抓宣传策划,一主题深度点击。抓资源整合,一张网联动覆盖。抓信息管控,一口径集中引导。抓基础条件,一条龙服务媒体。(工作总结、汇报)

172、加强教育引导,扫除思想之弊。提高待遇保障,解决生活之难。健全管理办法,立好制度之墙。严格监督检查,紧握戒律之尺。(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173、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点带面。以人为本。(工作总结、汇报)

174、坚持统筹兼顾,城乡面貌大幅改观。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瓶颈逐步打破。坚持招大引强,产业效益与日俱增。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坚持群众路线,***的建设不断加强(工作总结、汇报)

175、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争取新作为,加快项目建设。把握新要求,狠抓产业培育。运用新思维,促进民生改善。形成新氛围,推进依法治区。(工作总结、汇报)

176、围绕一个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抓好两大园区,打开项目建设新局面。加快“三大建设”,积蓄发展后颈新能量。突出四项工作,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工作总结、汇报)

177、守纪律、讲规矩。改作风、树形象。抓规范、建制度。重监督、严查处。(作风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178、强化一岗双责。强化制约监督。强化案件查处。(作风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179、抓责任,强化目标任务落实。抓意识,着力提升防治能力。抓预警,强化监测体系建设。抓治理,加大源头防治力度。(工作总结、汇报)

180、求实求效,实现思想引领和民众思维合拍共鸣。突破突围,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频共振。相生相长,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繁荣。借势借力,实现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出新出彩。实干实效,实现基层基础和队伍建设共同提升。(工作总结、汇报)

181、基础先做,推进乡村民宿游进得来。民宿先试,推动乡村民宿游住得下。文化先行,推动乡村民宿游留得住。(乡村旅游工作总结、汇报)

182、实行三定,以实举措保障项目建设。开展三比,以好作风服务项目建设。注重三看,以高标杆引导项目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183、强自律,身体力行正作风。强***建,落实责任重引领。强约束,带好班子聚合力。(工作总结、汇报)

184、用定位找准坐标点;用规划强化着力点;用创新营造闪光点。(工作总结、汇报)

185、注重产业提升,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注重环境优化,塑造**城乡面貌新形象。注重全面创新,激发**跨越发展新活力。注重统筹协调,实施和谐社会建设新举措。(工作目标)

186、注重宣传教育,推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注重民主管理,推进基层民主自治。注重作风转变,推进效能建设。注重监督管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注重队伍建设,推动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合力(农村基层***风廉***建设汇报)

187、借力兴业,加速**产业崛起。借梯登高,加快**城镇建设。借机谋划,加强和谐新村构建。(工作汇报)

188、做强做大港区规模。做优做畅交通网络。做精做深市***建设。做特做活村庄建设。(工作汇报)

189、突出抓好“大宣教”格局。突出抓好廉***特色教育。突出抓好廉***文化建设。(突出三个内容,筑牢教育防范之堤)

190、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制定制度。围绕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制度。围绕改革发展创新制度。(把握三个关键,完善制度防腐之矩)

191、突出监督重点。整合监督资源。拓展监督渠道。(抓住三个环节,构建权力监督之网)

192、创新“下访”便民机制,拓宽农村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渠道。创新“察访”联动机制,健全基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网络。创新农村干部廉***教育机制,筑牢农村干部廉洁从***思想根基。创新农村干部监督机制,使农村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纪检监察工作汇报)

193、活跃文化、提升素质“乐”民。强化保障、健全机制“助”民。优化环境、完善设施“惠”民。夯实基层、社会稳定“安”民。(工作汇报)

194、以跨越发展为主题,打造**农业产业核心区。以区域联动为依托,建设现代化滨海港口城市。以创新体制为动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以统筹发展为要求,繁荣社会各项事业。以关注民生为根本,全力构建和谐洞头。(工作汇报)

195、转变调解职能,变要我调解为我要调解。转变调解方式,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转变调解内容,变调解单一化为多元化。转变调解机制,变属地调解为跨区域调解。转变追究形式,变个人责任为包保责任追究。(工作汇报)

196、从夯实活动基础入手,解决人员难组织的问题。

从创新学习方式入手,解决学习任务难落实的问题。从构建活动平台入手,解决***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农村***员实际破解学习教育工作汇报)

197、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紧密结合,不断增强人事干部争创一流业绩的本领.与机关***建工作紧密结合,发挥***员推动人事人才工作发展的核心作用。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人事人才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与争创一流业绩紧密结合,着力营造和谐的人才环境。(***建工作汇报)

198、抓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员干部素质.抓***性锻炼,促进***建工作上台阶。抓教育载体,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抓整改提高,促进了财***工作上水平。(工作汇报)

199、在落实稳定经济运行的举措上求突破。在强化要素保障上求突破。在拓展发展空间上求突破。在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在提升***府服务效能上求突破。(工作计划)

200、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创新,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转变。着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着力推进开放创新,加快向内外互动格局转变。(工作汇报)

201、率先发展。创新发展。一体发展。可持续发展。(工作汇报)

202、集中精力抓。围绕项目抓。强化服务抓。形成合力抓。(工作汇报)

203、转变思路为先;激活实力为上;夯实基础为本;合力帮扶为要。(工作汇报)

204、着力抓投入。着力抓出口。着力抓消费。着力抓保障。着力抓调整。(工作汇报)

205、拉框架。强功能。提档次。优环境。(工作汇报)

206、在落实稳定经济运行举措上求突破。在强化要素保障上求突破。在拓展发展空间、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在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上求突破。在提升***府服务效能上求突破。(工作汇报)

207、要突出支撑发展。要突出资源整合。要突出成果应用。要突出机制创新。(工作汇报)

208、加强领导抓好改革。统筹协调抓好改革。落实责任抓好改革。(工作汇报)

209、在准入条件上,坚持放宽领域和降低门槛并举。在创业来源上,坚持挖掘潜力和借助外力并举。在创业主体上,坚持抓规模和质量并举。(工作汇报)

210、要弘扬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精神。要弘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弘扬敢于创新、善于突破的精神。要弘扬科学发展、和谐创业的精神。(工作汇报)

211、加快工业强市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富民推动力。加快构建服务业格局,提升发展新活力。加快招商引资速度,提升项目拉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吸引力。(工作汇报)

212、共识共为,增强凝聚力。***思想,激发创造力。高效行***,强化操作力。勤***廉***,提升亲和力。(工作汇报)

213、要在落实责任中坚持为民。要在依法行***中保障为民。要在廉洁从***中掌权为民。要在提高效能中突出为民。(工作汇报)

214、把转变方式作为稳定增长的第一重点。把项目建设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抓手。把改革创新作为克难攻坚的第一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府工作的第一导向。(工作汇报)

215、组建三支队伍。强化队伍力量。突出资源共享。(***员教育汇报)

216、贴“紧”中心。贴“紧”群众。贴“紧”生活。(***员教育汇报)

217、组织骨干力量编“活”。运用多媒体演“活”。采用艺术形式唱“活”。(***员教育形式汇报)

218、要在深入推进乡镇***务公开上下功夫。要在深入推进村务公开上下功夫。要在推进基层站所办事公开上下功夫。(***员教育汇报)

219、实打实。面对面。硬碰硬。(工作汇报)

220、情为民所系,强化群众意识。权为民所用,强化权责意识。利为民所谋,强化公心意识。(工作汇报)

22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网络。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技术要求。加强部门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资料整理,及时立卷归档。

222、建立组织机构,形成行***推动组织保障机制。召开动员大会,进行专题部署。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普查人员业务素质。紧扣时间节点,保证序时进度。创新普查举措,强化质量控制

223、以贯彻***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以教育培训为突破口,在提高干部素质上下功夫。以加强基础组织建设为目标,在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上下功夫。以提高执***能力为重点,在推进干部监督工作上下功夫。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下功夫。以实施“五个一百”工程为基础,在抓好人才工作上下功夫。

224、在经营环境上,力求新格调。在经营模式上,力求新品味。在经营成效上,力求新亮点

225、抓学习培训,在“活”字上下功夫。抓工作保障,在“实”字上下功夫。抓接访活动,在“深”字上下功夫。抓宣传引导,在“正”字上下功夫。

226、了解情况到一线。检查督促到一线。解决问题到一线。服务保障到一线。

227、在端正思想上下功夫。在学习思考上下功夫。在作风养成上下功夫。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在自身要求上下功夫。在积累素材上下功夫。

228、用新的视角认识问题。用新的思路指导建设。用新的办法解决问题。

229、***治上要清醒。经济上要清楚。工作上要清明。作风上要清廉。生活上要清白。

230、用好“印把子”。管住“钱袋子”。坐正“官位子”。慎碰“酒杯子”。

231、不为面子所障碍。不为压力所动摇。不为利益所左右。不为人情所困扰。

232、思想教育经常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专业设置合理化,变“随意挑”为“统筹选”。学习保障制度化,变“粗放型”为“集约型”。

233、出手不凡,在把握机遇中竞显风流

(一)出实招推进了跨越。(二)出高招放大了特色。(三)出新招破解了难题。(四)出硬招引燃了斗志。

先手谋划,在认清机遇中放大优势

(一)要牢牢抓住改革试验的机遇。(二)要牢牢抓住弯道超越的机遇。(三)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四)要紧紧抓住竞相发展的机遇。

快手出招,在抢抓机遇中拼搏进取

(一)改革试验要快人一步。(二)招商引资要高人一等。(三)特色发展要胜人一筹。(四)城镇建管要超人一品。

234、转方式,变瓶颈为抓手。深挖潜,变低效为高效。优布局,变分散为集聚。强监管,变粗放为精细。

235、突出抓好申遗区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申遗配套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申遗宣传和文化保护。突出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36、走群众路线,克服群众动员难。全天候作业,克服土地平整难。“推旧填新”,克服技术操作难。“客土回覆”,克服土地回肥难。“五金合一”,克服资金保障难。

238、必须以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看待申遗工作。必须以背水一战的坚定决心推进申遗工作。必须以务实高效的过硬作风确保工作落实。(花山申遗推进会讲话)

239、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攻坚克难、挑灯夜战。严谨细致、不留死角。加强督查、推动落实。

240、抓项目、抓服务,千方百计稳增长。抓招商、抓机劁,千方百计引项目。抓征迁、抓融资,千方百计搞建设。抓管理、抓整治,千方百计提品位。抓投入、抓实事,千方百计惠民生。抓排查、抓化解,千方百计保稳定。抓问责、抓惩处,千方百计优环境。抓责任、抓落实,千方百计见实效。(招商引资动员大会讲话)

241、形势逼人。时间催人。任务赶人。责任压人。

242、牢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牛鼻子”。突出项目建设这个“总抓手”。把握服务企业这个“着力点”。强化环境优化这个“关键点”。注重民生改善这个“落脚点”。

243、重点产业招商要强力推进求突破。专题活动招商要精心组织见实效。重点招商线索要主动对接早洽谈。

24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治责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彭清华关于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讲话)

245、感情观念要零距离。联系交流要零距离。工作服务要零距离。

246、具有***性特征,坚决防止滑坡现象。具有群体性特征,坚决防止从众效应。具有实践性特征,坚决防止学干割裂。具有反复性特征,坚决防止“闯关”思想。

247、在整改问题中转变作风。在落实***策中转变作风。在改善环境中转变作风。在提升服务中转变作风。

248、教育要有说服力。制定要有约束力。惩治要有震慑力。

249、树牢纪律意识。遵循纪律规定。狠抓纪律落实。

250、注重规划引领。注重资源融合。注重做强终端。

251、坚持***策利民,坚持创新为民,坚持活动惠民。

252、提升系统讲话的传导力。提升核心价值的凝聚力。提升正面舆论的主导力。提升文化发展的竞争力。提升舆论阵地的管控力。提升基层工作的推动力。

253、强调工作实效,强调群众评判,强调导向引领。

254、坚持分类指导。坚持分级建设。坚持分步实施。

255、注重思想***治建设,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惩治和预防不廉洁体系进一步完善。着力落实***建工作责任制,***要管***意识进一步增强

256、探索推进养老保险“一体化”。探索推进医疗保险“同城化”。探索推进技能培训“订单化”。探索推进劳动关系“规范化”。

257、实现责任具体化。实现履责主业化。实现考评常态化。实现问责可量化。

258、再理一理、突出重点。再促一促、抓好对接。再抓一抓、加强策划。再推一推、加快进度。

259、忠诚为要,心中有***不忘恩。干净为本,心中有戒不妄为。担当为先,心中有责不懈怠。

260、强化担当意识。提高担当能力。主动担当作为。

261、突出思想教育抓队伍。突出***治引领抓服务。突出薄弱环节抓整治。突出制度机制抓长效。突出点面结合抓提升。

262、坚持统筹兼顾,城乡面貌大幅改观。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瓶颈逐步打破。坚持招大引强,产业效益与日俱增。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坚持群众路线,***的建设不断加强。

263、求实求效,实现思想引领和民众思维合拍共鸣。突破突围,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频共振。相生相长,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繁荣。借势借力,实现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出新出彩。实干实效,实现基层基础和队伍建设共同提升。

264、基础先做,推进乡村民宿游进得来。民宿先试,推动乡村民宿游住得下。文化先行,推动乡村民宿游留得住。

265、实行三定,以实举措保障项目建设。开展三比,以好作风服务项目建设。注重三看,以高标杆引导项目建设。

266、请进来提意见。走出去听意见。回头看找意见。坐下来诊意见。

267、不拘形式谈。聚集问题谈。抛开面子谈。

268、强化***性修养,改造主观世界。强化群众观点,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履职能力。强化自我约束,保持清正廉洁

269、工农商一起出力。内外需一起用力。县市区一起发力。

270、领导重视,组织推动更加有力。心系群众,服务意识更加强烈。方便群众,办事流程更加便捷。贴近群众,全程代办更加落实。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更加直接。关心群众,***策落实更加到位

271、服务大众、服务大局,努力推进理论工作创新。把好导向、提高水平,努力推进新闻工作创新。落细落实、寓教于乐,努力推进社会宣传工作创新。面向市场、壮大主任,努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创新

272、以大白话讲清大道理。以正气歌凝聚正能量。以新办法占领新阵地。以好队伍打造好作品

273、落在细上,坚持细处着眼、润物无声。落在小上,注重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落在实上,倡导实处着力、知行合力。

274、抓组织领导,一盘棋统筹推进。抓宣传策划,一主题深度点击。抓资源整合,一张网联动覆盖。抓信息管控,一口径集中引导。抓基础条件,一条龙服务媒体

275、提高待遇保障,解决生活之难。健全管理办法,立好制度之墙。严格监督检查,紧握戒律之尺

276、以身作则,全面落实***建工作责任制。以上率下,扎实推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点带面,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以严导行,注重强化***员干部队伍建设。人为本,始终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277、强化普法宣传,让人民知晓法律平等。强化人民调解,让人民快速维护法律平等。强化法律援助,让困难群众获得法律平等。强化教育矫正,让特殊群体找到法律平等。强化队伍建设,以可靠队伍捍卫法律平等

278、适应新常态,坚持项目立局不动摇。把握新要求,咬定环境整治不放松。争取新作为,狠抓能力提升不松劲。严守新标准,坚持转变作风不懈怠

279、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目标管理为保障。

280、要有激情干事的工作状态。要有团结一致的工作生态。要有文明健康的工作情态。

281、以落实“两个责任”为契机,积极推进***风廉***建设。以反腐倡廉教育为核心,大力打造公路特色文化。以干部廉洁自律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以效能监督检察为抓手,促进行风***风良性发展。以创新制度建设为突破,有效履行行业监管职能。以查办案件能力为导向,提升队伍综合能力素质。

282、坚持平等相待的合作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坚持灵活务实的合作方式。坚持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

283、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争取新作为,加快项目建设。把握新要求,狠抓产业培育。运用新思维,促进民生改善。形成新氛围,推进依法治区

285、围绕一个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抓好两大园区,打开项目建设新局面。加快“三大建设”,积蓄发展后颈新能量。突出四项工作,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

286、把整改的进程转化为监督的过程。把整改的要求转化为监督的举措。把整改的成果转化为监督的制度。

287、以整改助力发展。以整改转变作风。以整改加强***建。

288、强化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强化法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289、要守纪律、讲规矩。要改作风、树形象。要抓规范、建制度。

290、抓意识,着力提升防治能力。抓预警,强化监测体系建设。抓治理,加大源头防治力度。抓责任,强化目标任务落实。

291、特色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提升。商贸模式向电子商务延伸。一般文化向特色文化拓展。

292、强自律,身体力行正作风。强***建,落实责任重引领。强管理,带好班子聚合力。

293、摸底论证到位。保障措施到位。宣传培训到位。操作规范到位。干部责任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情况汇报)

294、突出抓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突出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申遗宣传和文化保护。突出抓好申遗配套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申遗区环境综合整治。(花山申遗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295、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扶贫攻坚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扶贫攻坚是“迟一步退百步”的时效工程。从执***的高度去认识扶贫攻坚是“不脱贫就摘帽”的***绩工程。(精准扶贫动员会讲话)

296、打下边贸区产业扶贫攻坚战。打响景区产业扶贫攻坚战。打赢林区产业扶贫攻坚战。打好蔗区产业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动员会讲话)

297、制定一套系统全面的精准扶贫方案。编制一本内容精准的扶贫工作手册。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扶贫专业队伍。搭建一个比学赶超的精准扶贫擂台。打造一批坚强有力的基层***的组织。增加一个细化量化的扶贫专项考评。出台一套导向鲜明的扶贫奖惩措施。(精准扶贫动员会讲话)

298、秉天时,**发展口岸经济恰逢多重发展机遇。得地利,**具有“四沿两近两接三纳入”等区位优势。应人和,**与越南及东南亚各国彼此往来源远流长。(**口岸经济跨越式发展情况)

299、走群众路线,克服群众动员难。全天候作业,克服土地平整难。探索“推旧填新”,克服技术操作难。采取“五个一点”,克服资金保障难。推行“三大模式”,克服坡地增收难。(双高基地建设现场会汇报)

300、坚持领导带头学,率先垂范领会文件精神。坚持全员覆盖学,全面深入落实文件精神。三、坚持结合实际工作学,确保从实贯彻文件精神。

301、规模大,创下近年教育培训工作之最。内容实,增强了文件精神具体操作化。效果好,切实提高干部理论业务水平。

强化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精神

302、强化组织保障,配强精准扶贫工作队伍。强化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支持力。强化资金投入,确保扶贫工作正常运转。

303、知难而进不懈怠,科学发展不折腾。常思己过不遮掩,真心为民不遗憾。勇于实践不争论,苦干实干不停步。(述职述廉报告)

304、勤学多思,思想***治素养进一步提高。真抓实干,推动了经济发展难中有进。严于律己,勤***务实形象进一步树立。(述职述廉报告)

305、上项目,工业立县成效初显。造“龙头”,现代农业水平跃升。优服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抓统筹,城乡建设硕果累累。(述职述廉报告)

306、讲团结,民主集中规范运行。严管理,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明责任,廉***建设不断深化。(述职述廉报告)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8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了解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的构成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帮助我们明确写作意***;话题确定写作中心;提示语提供写作思路;写作要求是规范化的要求。

二、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罗素先生说过:“只有一个正确的前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写作内容确定,可以说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落笔之前一定慎重思考,考虑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从中找出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却要避免自己感兴趣,却一知半解的内容写起来无话可说,没话找话,犯了作文的大忌。所以要审题在先。

先审话题: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分析话题的构成,抓住关键语素,修饰语,明确话题范围。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确立观点。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吃透材料,挖掘材料隐含的信息。盯紧提示语,理清命题思路导向。

审提示语:提示语是命题者对所给材料的阐发,目的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引发考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构思文章。

审提示要求:要逐条看清命题要求,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按照命题者的要求去写。

审题常犯的两种错误:一完全脱离材料而偏离话题;二是过份依赖材料,无法展开思路。

找准话题的切入点。然后找准自己的感触点。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剥,总有一层会让你流出眼泪来的。找准切入点写出自己的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话。化虚为实,化一为万。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只要从生活中选取一点一事一种现象写深写透,给人启悟就行了。写作视野要开阔,由家庭、学校扩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崇高美德,探寻知识。要求不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展现独特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上认为:“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概括、分析、综合,借助一系列的联想、想象,从而创造出文章的过程。事实上,中学生的想像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且瑰丽。具有这种想象力本身具有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年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走进生活,用心体会,和生活真诚对话,就会有独特的发现。例如:“冰雪溶化后会变成什么?”,学生最动人的回答是:“冰雪溶化后就会变成春天”。话题作文早就把联想和想像、创新作为立足点、着眼点。话题作文着意引导学生把目光从封闭的课堂投向广阔的社会。诱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去抽丝剥茧地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领考生学会思考,运用自己的文化积淀,正确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四、突出个性,写出真情。

作文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写出个性。无论从题目、体裁,还是构思立意,语言的审美角度,作文总是要求作者写出个性,真正能体现文如其人,读之能见其人。个性与真情实感相融,有个性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生活的实感。

五、注重锤炼精美的语言。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9

摘要: 话语性制度主义以理念和话语作为解释制度变迁的核心概念,通过阐释理念的实质内容和话语的互动性过程,呈现制度变迁的动态性与非均衡性,弥补了新制度主义在解释制度变迁时局限于均衡和静态性的不足。话语性制度主义不是替代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是对它们的补充,其理论和方法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中正逐步完善与发展。

中***分类号: D2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7)03032307

Key words: ideas; discourse;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new institutionalism

Abstract: Ideas and discourse are the core concepts of discrusive institutionalism. The substantive content of ideas and the interactive processes of discourse not only present the dynam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but also overcome obstacles that the three more equilibriumfocused and static older institutionalisms posit as insurmountable.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is not a replacement for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and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but rather a complement to them.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have been gradually applied and developed in many fields.

在当代比较***治学中,新制度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流派日趋成熟,研究成果丰硕。但有些学者认为,新制度主义在解释***治现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忽视了理念和话语对制度变迁的功能与影响。基于此认识,他们提出话语性制度主义,并将其称为继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之后的第四个新制度主义流派。

一、话语性制度主义的理论背景

***治学源于对制度的研究,美国学者盖伊・彼得斯说,“回溯到第一次系统地思考***治生活,研究者首先关注的问题是能够构建个体行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朝向良善结果的统治制度的本质。个人行为善变与无常的本质,以及引导个人行为朝向集体目标的需要,要求形成***治制度。”[1]3***治思想家通过系统分析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开创了***治学。19世纪下半叶,***治学作为学科具有了***性,其研究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制度和规范。但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治W发生了一次行为主义***,倡导***治科学的研究应以***治行为为中心,注重对个体心理、动机研究,注重对***治现象的定量化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自身缺陷,***治学研究者开始反思制度的功能和重要性,促进了***治科学中制度的回归;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制度研究的社会学为***治科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框架,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作为解释性因素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都对***治科学中制度的回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4年,《美国***治科学评论》杂志发表了詹姆斯・G.马奇和约翰・P.奥尔森撰写的《新制度主义:***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2],拉开了“新制度主义”***治学研究的序幕,其研究领域和分析途径不断拓展。但是,制度的回归与发展并没有带来理论、方法和观点的内在统一,一些学者面对新制度主义的内在混乱,对其进行了流派的划分。包括盖伊・彼得斯(B.Guy Peters)的七分法、西蒙・雷奇(Simon Reich)的四分法、克拉克(William Roberts Clark)的二分法、豪尔(Peter A. Hall)与泰勒(Rosemary C. R. Taylor)的三分法。

其中,大多数人认同的是豪尔和泰勒的三分法。1996年,彼得・豪尔和罗斯玛丽・泰勒在英国《***治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把新制度主义划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3]46三个流派都以制度作为探究对象和分析工具,通过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解释丰富了***治学中的制度研究。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思考“什么是制度变迁中的实质力量”,认为新制度主义的现有框架过于突出“粘性”,过于强调偏好和规范对行为的约束,本质上是静态的,“无法很好地处理文化、信念、理念等‘非物质成分’对行动者感知、行为和制度选择的影响”[4],无法很好地解释和处理现实中制度变化的动态性,即制度的变迁。为了弥补新制度主义的不足,“话语性制度主义”开始登上研究舞台,美国波士顿大学薇安・A.施密特(Vivien A. Schmidt)第一个将“话语性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的三个流派相连接,称为“新制度主义”的第四个流派。[5]

“话语”分析产生于语言学研究,在近代语言哲学和欧洲***治发展的推动下,话语研究已经从单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或方法转向为研究的范式。一些新制度主义学者将话语涉及到的理念、知识或价值的生产、传播等过程作为解释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强调话语对***策的作用方式在于对行动者偏好的影响、行动者认知的改变、行动者***治变革能力的增强。话语性制度主义对于宽广的***治学研究范围而言是一个伞状概念,关注的是理念的实质内容以及通过理念转变和对话交流而产生的交互性过程。[6]尽管“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一词在坎贝尔(Campbell)[7]的著作中早已出现,科林・海(Hay)也提出了与“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类似的概念,即建构制度主义(constructivist institutionalism)[8],但是在施密特看来,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理念的实质内容,而不是蕴含着对话的交互性过程;仅仅把理念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引入制度研究中并不能称其为“话语性制度主义”,关键还需要一个行动性和交互性非常强的概念――话语。话语不仅仅是理念或其内容(说什么),更是一个语境(在哪里说、什么时候说、怎么说、为什么说),这一术语涉及的不仅仅是结构问题,也是行动问题。当前,话语性制度主义者已经有了共同的分析框架,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都非常认真地对待理念和话语,即使理念的定义和话语的使用非常广泛;二是都以一种或两种原有的三个新制度主义的流派为背景,将理念和话语放在一定的制度语境中;三是当他们把话语作为一种遵循“沟通逻辑”的活动时,都会把理念放在一定的“意义框架”中,即使他们之间在“交流什么、怎样交流、在哪交流”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四是他们都能以更加动态化的视野去研究制度变迁,以克服新制度主义原有三个流派存在的“均衡”“静态”的障碍。[9]

二、话语性制度主义的“理念”与制度

新制度主义的一些学者早就关注到理念与制度的关系问题。1998年,坎贝尔通过对历史制度主义和组织制度主义的比较,认为理念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认知理念和规范理念可以迫使***策制定者尽可能的考虑并构建行动者所需要的符号和概念,使行动者的***策目标合法化。[7]2002年,利伯曼(Lieberman)在解释***治现象的过程中,认为制度分析方法面临三个困境,即简化论、外衍性、过于强调秩序和结构;而理念在制度解释中,对变化和行动很敏感,能够有效地解释***治制度的动态变迁。[10]由此可见,理念在制度解释中有其特定的地位,相对于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话语性制度主义与它们的区别不在于把理念作为新的变量嵌入到制度分析中,而在于各个流派对理念解释逻辑的不同。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理念作为制度变迁的动力作用,把理念作为一个既定的价值观念。在解释制度变迁时,历史制度主义坚持路径依赖、回报递增路径,把历史上形成的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惯性作为行动者偏好形成的基础因素,利益仍是行动者偏好的***源头,理念作为其中的一个因变量,不直接影响制度结果,必须被某一制度结构下的成员接受才能成为原因,理念的发挥必须依靠既有的要素和渠道,历史制度主义代表人物彼得・豪尔就强调“任何理念的社会力量都必须在这些理念被有力的***治组织采用,并且与其他意识形态方式整合在一起,被更广泛地扩散到社会机体时才能得到产生和增强。”[11]170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套用制度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假定一套***治人的固定偏好和计算理性,认为个体是***治过程的核心行动者,个体展开理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但个体效用最大化将导致一些失常的功能,如搭便车等现象。为避免个人理性和集体行动的困境,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将制度界定为规则和动机的集合,是个体理在不同的动机与环境识别中形成的选择,理性使行动者为追求效用最大化,降低交易成本,会存在利他主义的行为,并接受制度调适,保持制度均衡。这就是诺斯所指出的:“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来处理信息、辨识环境的。先存的心智建构帮助人们解读环境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12]2324因此,理念或动机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偏好形成中还是发挥了先导性和能动性的作用,只是在解释逻辑中,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更关注个体行动者,认为在对普遍性的效用最大化追求中,主体偏好是行动者通过算计而产生的高度策略性。遵守制度不是道德义务使然,而是追求利益进行制度设计的逻辑结果。社会学制度主义把人看作不同背景下的社会人,把制度作为***变量对其进行认知和文化的解释,排斥文化的情感色彩;在制度的生成和维系上,以“适当性”逻辑和文化途径解释制度化与同构性。社会学制度主义关注到理念问题,但把理念视作当然的认知***示,主张心理学的认知模型,忽视了行动者的能动性。

话语性制度主义直接以“理念”和“话语”作为解释对象,对理念的理解既涉及理念感知行动者策略利益的实证主义,也包括理念建构利益的建构主义。理念是行动者偏好的***源头,利益与理性选择都是行动者观念的反映,利益不能同利益理念相分离,不同的利益理念会赋予行动者不同的理性选择,理念是行动者偏好和行为的根本因素。话语性制度主义将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即***策、程序与哲学。***策理念变化最快,当旧***策失灵或不符合***策设计者的要求时,***策理念就会发生改变,但是对制度变迁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策自身、行动者偏好、话语能力和***治变革能力等。程序是认知性的概念和理论,通过规定和说明决策者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而对决策、制度变迁产生影响。有学者认为程序的改变会出现在“危机驱动”或者“大转折”时期,也有学者认为程序理念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阶梯式的渐进改变和调整以适应现实的变化。话语性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转换只是***策谈判、选举协商和***治妥协等行为的结果。无论社会是在稳定时期还是危机时期,理念的作用始终存在;无论是渐进积累还是剧变转折,理念的变化始终发生,其结果取决于行动者的思想,大多数情况下会直接决定制度的实际变迁。哲学,也有学者称其为“公共意识”、“核心理念”或“世界观”,是“一种规范性的背景假定,这种假定会通过限定决策精英可能想到的、对于其支持者和自己来说都可接受的和合法的程序范围,进而制约决策和制度变迁。”[13]94理念的三个层次实际上呈现了理念在不同的制度需求上的功能以及对制度变迁程度的影响力,凸显了理念的***性与行动者的能动性。

以上不同流派对理念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话语性制度主义认为理念的多样性源于对其不同方面的关注,即理念的认知性和规范性。认知性理念说明的是“是什么、做什么”的问题,给行动者提供指导方针和行动规定,旨在通过基于利益的逻辑和必要性来评价***策和程序;规范性理念阐释的是“好或坏、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注重***策、程序与哲学的一致性,将价值观嵌入到***治行为中并影响***策的合法化。[9]理念的二重性使得不同流派理念解释的侧重点不同,有些流派只关注理念的一个方面,如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其关注的是理念的认知性,在利益偏好的认知基础上构建制度约束,使其利益偏好合法化。话语性制度主义主张认知性理念和规范性理念都是必要的,都会对制度的维持或变迁产生影响。与先前的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相比,一方面,话语性制度主义在认知理念上遵循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传统,关注新理念如何获得认可、如何确立制度转变的秩序等问题;另一方面,在规范理念上又与社会学制度主义有类似之处,能够始终以一个“适当性”的逻辑关注着对话的规范性内容,并进一步研究理念如何构建规范、话语、行动者的偏好结构等以改变原有制度内的行动,分析行动者如何和为何能够在民族价值上形成共鸣等问题。[14]

制度和理念的内在逻辑要求必须有行动者这一中介与桥梁,没有行动者,理念不会自动发挥影响。话语性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既是行动者的理念与行动,又对行动者的理念与行动形成制约,制度在行动者的交互行动中构建起来。在这一交互行动中,认知性理念和规范性理念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通过具有建构作用的话语。

三、话语性制度主义的“话语”交互性与制度变迁

原有的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都强调保持制度的稳定与平衡,历史制度主义通过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实现制度的延续,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通过假设理性人的固定偏好保持制度的稳定性,社会学制度主义以***治制度的适当性逻辑要求行动者遵循文化预先设定的规范。他们认为制度是既定的、静态的,是外生冲击下的产物,而话语性制度主义关注的是对制度化完成后制度变革的解释,要剖析的是非均衡、动态性、内生性的制度变迁过程。理念作为话语性制度主义的重要内容,只能说明制度变迁的原因,使行动者能够在理念的变化轨迹下预见到制度的转变,但并不能解释制度变迁如何发生、理念如何推动制度变迁等问题。行动者通过“话语”的交互性使理念对行动者发生影响,这是话语性制度主义以“沟通”为逻辑解释制度变迁的关键。

话语的交互性是行动者表达和传递理念并使其合法化的互动过程。在***策制定和***治交流的公共空间中,话Z包含着行动者“说什么、对谁说、怎样说、为什么说、在哪里说”等问题。话语性制度主义把话语分为协作性对话和沟通性对话,二者发挥作用的场域不同,交流互动的主体也不同。协作性对话主要在***策场域内,交流主体是***策行动者,以***策构建的个人和团体为中心,主要包括***府官员、***策顾问、专家和利益集团等,他们按照自身的***策和程序理念制定和解释***策,这些共同的理念构成了这一群体共同行为和身份的基础。沟通性对话主要在***治场域内,范围广泛,其交流主体被称为***治行动者,一方面包括***治领袖、***府发言人、******活动家、游说者等,他们提出自己的***策、程序、哲学,吸引公众讨论,希望形成公众舆论以寻求其***治理念的合法化;另一方面包括媒体、社区领袖、社会活动家、公共知识分子、利益集团等在内的全部公众,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对话交流,对***府制定的***策进行回应、辩论、审议,直至修订。[15]话语性制度主义借助了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对场域进行了区分,并寻求在不同场域中的话语方式。布迪厄“场域自主性”理论认为,“一个场域越是自主的,这个场域的生产者只为本场域其它生产者生产而不为社会场域的消费者生产的程度越大。”[16]按照这一理论,话语性制度主义中的***策场域较之于***治场域自主性更强,基于集体身份和共同利益,其话语的交互方式主要为协作性话语,通过协作保障场域内成员的利益与权力。***治场域自主性较弱,场域内成员处于布迪厄所说的“敌我”逻辑,他们希望在沟通性话语中,改变***策场域的既定结构,寻求***策场域外利益和理念的合法化。实际上,***治场域与权力场域紧密联系,权力、位置与制度间的相互制约也不能忽视。话语性制度主义认为行动者的利益策略源自其权力和位置,而权力不仅源自位置,即行动者有条件行使权力,还源于目的(如行动者的利益策略是从自身出发还是从公众出发),行动者行使权力的理念和话语是强化了还是削弱了他们的权力,取决于公众对其陈述目的的回应。[6]而在话语的交互性过程中,原有的制度安排会对规范框架和认知范式产生影响,因此无论是上层精英间的协作性对话,还是从***治精英到普通民众的自上而下沟通性对话,话语性制度主义始终强调理念和话语不能是随意的,必须具有相关性、充分性、适当性、适用性、可信性等特征,以保证话语对制度变迁功能的实现。话语性制度主义的场域划分和话语要求,增强了话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分析话语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提供了前提。在各个场域的对话中,话语性制度主义并不否认原有流派的物质利益、文化规范等基本要素,而是强调理念和话语既可以构建利益,也可以改变利益,不仅能够反映文化规范,也能够重构它们。这表明话语性制度主义要通过理念和话语的交互性,实现结构性的制度制约与行动者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话语性制度主义认为有感知的行动者是连接理念形成、话语互动和制度变迁的主体。有感知的行动者不仅拥有思想,而且能够将其思想通过话语与其他行动者分享并引起集体行动;行动者的思想、语言、行动对于解释制度变迁的驱动力是话语互动性的关键因素。原有的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都将制度看作是既定的,在行动者之外的,是行动者思想、语言、行为的框架和约束,话语性制度主义不仅把制度看作是既定的,而且看作是偶然的;制度不是强加于行动者的外在框架,而是内生于行动者的,是有感知的行动者能够改变和创造的,是其思想、语言、行动的结果;在制度中的行动不仅是理性计算、路径依赖、规范遵循的结果,更是有感知的行动者创造和维持制度的过程。[9]话语性制度主义对有感知的行动者的解释,实际上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结构化理论认为行动者具有能动性,其能动作用“不仅仅指人们在做事情时所具有的意***,而是首先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17]69“个体有能力‘改变’既定事态或事件进程,这种能力正是行动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这种‘改变’能力,即实施某种权力的能力,那么他就不再成其为一个行动者。”[17]76话语性制度主义正是从有感知的行动者出发,将行动者的理念与话语置于社会结构中;结构兼具使动性和制约性[17]263,既是行动者行动的“意义框架”,又是行动的结果,个体行动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既受到社会结构(在某些方向上)的制约,又(在另一些方向上)得到社会结构的使能与赋权。基于结构的二重性,话语性制度主义提出有感知的行动者必须具备背景观念能力和前景话语能力。背景观念能力解释的是路径依赖下制度变迁中的继承性和持续性,行动者需要根据理念规则和既定话语环境的理性,把握最初制度的“意义框架”,要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向“对的听众”表达他们的观点,获得“对的回应”。[18]前景话语能力解释的是行动者对路径依赖的超越和对原有制度框架的创新,行动者能够在行动于其中的制度之外进行思考和对话,说服他人改变制度或维持制度,在互动性的对话中将个人理念转换为公众认同后的集体行动,使其合法化。在话语的交互性过程中,行动者发挥背景观念能力和前置话语能力妥善处理结构与行动的关系,实现动态化的制度变迁。可以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话语性制度主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基础。

四、语性制度主义的发展趋势

理念对行为的影响一直是***治学者思考的问题,但是“制度主义者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很好的理论来解释思想理念对于制度变迁的影响。”[13]91话语性制度主义把“理念和话语”置于***治行为和制度分析的核心地位,提出了解释制度变迁的新思路。

第一,话语制度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各个领域。近几年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话语性制度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各国***治制度的变迁和***策问题,既有对全球范围内公共***策与国际关系的分析,也有对一个国家具体制度与***策的阐释,并在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话语性制度主义。例如,女权主义学者支持话语性制度主义,将其作为女权主义***治分析的方法,但他们认为当前话语性制度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前提还是混乱的,存在一些有争议的核心概念,如Agent、Power、Position、Ideas、Discourse。[19]他们提出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话语性制度主义作为女权主义***治分析的框架,重新构建因果关系,区分话语的基本要素,尽可能鉴别“什么情况下是行动者使用话语,什么情况下是话语被使用”。[20]话语性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在欧盟问题研究上也使用得较为广泛。关于欧盟国的债务危机问题,施密特认为在解决危机问题的谈判上,沟通不能仅限于欧盟领导者之间,还要面对市场和公众,这些要素在沟通中互相影响[21];在欧盟再生性电力能源保护问题上,劳伯(Lauber)用话语性制度主义解释了欧洲再生性能源自由化相关法律的出台与欧洲议会和部长理事会的反对之间的悖论现象出现的原因。[22]此外,话语性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还被运用到了电子信息行业的行为讨论中,利亚姆(Liam)和詹姆斯(James)认为在标准化的过程中,电子文档格式的争论一直是一个有关制度竞争和战略利益的研究专案。他用话语性制度主义的独特视角,分析了在争论中行动者扮演多样化角色的方式。[23]可以说,从人权、民主、环境问题到一个国家的具体制度[24],话语性制度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野,在不同的学科中逐步发挥作用。

第二,话语性制度主义需要注意到制度的静态性研究。话语性制度主义主要是针对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有关制度变迁解释中存在的静态性、均衡性的不足提出的,要从话语的动力性中解释制度变迁。但一些学者发现,话语性制度主义同样也具有静态功能,话语的交互性也会阻碍制度变迁。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马特・霍普(Mat Hope)和爱沙尼亚塔林大学的林加・若德拉(Ringa Raudla)通过爱沙尼亚的财******策和美国气候变化***策的案例,分析了话语性制度主义以及***策在简单***治体系和混合***治体系中的静态性。他们校正话语性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认为话语性制度主义有强大的潜力去解释制度的静态。话语性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模式应该是:行动者没有眼前利益,行动被文化规范警示、被历史路径规定了,但制度变迁了,此时话语是解释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相反,利益集团被侵蚀了,制度约束放松了,文化规范被质疑了,但***策却保持稳定,此时话语就成为解释制度静态的重要因素。[25]女权主义者在研究话语性制度主义时,也发现了话语因素对***策变迁的阻碍现象。他们以捷克共和国的堕胎法为例,认为它是对女性生育权的否定,违背了人权,呼吁修订。但是从身体健康和人口的质量、数量角度出发,医学话语坚决反对修订堕胎法,赢得了***治支持,成为强势话语。从话语性制度主义的分析来看,***治和话语是交织的,强势话语的持续性保持了制度的静态,反映和强化了制度的路径依赖。[26]

第三,新制度主义的不同流派需要加强学习交流,建立共同的分析基础。豪尔和泰勒在对新制度主义流派分析时指出,“每个流派都从其他流派中获得知识的话,将有助于它们建立一套更为精深的理论来更好地解决在它们自己的范式下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3]462006年,施密特在美国***治科学学会年会上所作的报告《给和平一个机会:调和四个(不是三个)“新制度主义”》中指出,话语制度主义是对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补充,而不是代替它们或形成竞争关系。[14]话语性制度主义认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物质利益,承认历史制度主义的关键节点和回报递增机制,也使用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文化、理念等概念。话语性制度主义解释了制度变迁中动态变化的复杂性时,其理念和话语都还需要在最初的制度场景内;话语的交互性过程是否始终都能够发挥作用实现制度变迁,还需要将话语作更为细致的划分,不同权势下话语的有效性也是存在明显的区别。也有学者将四个新制度主义流派放在一起分析其共同的缺陷,认为在比较公共***策分析中,他们都存在“制度决定论”“第二好的解释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建议新制度主义要修订有关制度影响公共***策的核心命题。[27]新制度主义的每一个流派都对既定制度下的作用力提供了部分解释,抓住了人类行为及其相应制度影响的不同维度,它们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更为开放和广泛地学习与交流,推动新制度主义的发展。

总之,话语性制度主义把理念和话语作为一个宏观变量引入制度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新制度主义流派的不足。尽管有学者争论话语性制度主义作为第四个制度主义流派的必要性,如贝尔(Bell)认为历史制度主义可以从理念的视角容纳话语性制度主义[28],但话语性制度主义者并不认可这一观点,认为理念必须与话语、行动、结构等因素结合起来才具有解释力。当然,话语性制度主义本身还存在不足,其基本概念、理论体系都有待于完善与发展。总体上,话语性制度主义还处于萌芽和起步的阶段,国内关于话语性制度主义的研究才初见端倪,话语性制度主义的解释动力、路径选择、话语的互动性、行动者能力等理论,对于探讨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方式、中国公共***策的形成和制定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解读。

参考文献:

[1]B.盖伊・彼得斯.***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王向明,段红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James G.March & Johan P.Olse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Factor in Political Life [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4,78(3):34749.

[3]何俊志,任***锋,米.新制度主义***治学译文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肖.***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的新流派:话语性制度主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2328.

[5]Mat Hope & Ringa Raudla.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nd policy stasis in simple and compound polities: the cases of Estonian fiscal policy and United States climate change policy[J].Policy Studies,2012,33(5):399418.

[6]Vivien A.Schmidt.Taking ideas and discourse seriously:explaining change through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s the fourth “new institutionalism” [J].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0,2(1):125.

[7]John L.Campbell.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ole of ideas in political economy [J].Theory and Society,1998,27(3):377409.

[8]Colin Hay.Interpreting Interpretivism Interpreting Interpretations:The New Hermeneutics of Public ***istration [J].Public ***istration,2011,89(1):167182.

[9]Vivien A.Schmidt.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deas and Discourse [J].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08,11(1):303326.

[10]Robert C.Lieberman.Ideas,Institutions,and Political Order:Explaining Political Change [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2,96(4):697712.

[11]⑹ブ.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比较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3]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M].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4]Vivien A.Schmidt.GivePeaceA Chance:ReconcilingFour(not Three)“New Institutionalisms”[EB/OL].https:///publication/237280511_Give_Peace_a_Chance_Reconciling_Four_not_Three_New_Institutionalisms1,2006.

[15]Vivien A.Schmidt.Putting the Political Back into Political Economy by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Yet Again [J].World Politics,2009,61( 3):516546.

[16]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6150.

[17]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8]Vivien A.Schmidt.Speaking of change: why discourse is key to the dynamics of policy transformation [J].Critical Policy Studies,2011,5(2):106126.

[19] Carol Bacchi & Malin R?nnblom.Feminist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A Poststructural Alternative [J]. Nordic Journal of Feminist and Gender Research,2014,22(3):170186.

[20]Teresa Kulawik.Staking the Frame of a Feminist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J].Politics & Gender,2009,5(2):262271.

[21]Vivien A.Schmidt.Speaking to the Markets or to the People? A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of the EU’s Sovereign Debt Crisis [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4,16(1):188209.

[22]Volkmar Lauber & Elisa Schenner.The struggle over support schemes for renewable electric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a discursive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J].Environmental Politics,2011,20(4):508527.

[23] Magee Liam & A.Thom James.What's in a WordTM? When one electronic document format standard is not enough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2014,27(4):511482.

[24]HO,Ching Wai.Teacher Education as an Institution in China:A Discursive Study,“1949- Present”[D].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ublished by ProQuest LLC,2015.

[25]Mat Hope & Ringa Raudla.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nd policy stasis in simple and compound polities:the cases of Estonian fiscal policy and United States climate change policy [J].Policy Studies,2012,33(5):399418.

[26]Radka Dudova.The Framing of Abortion in the Czech Republic: How the Continuity of Discourse Prevents Institutional Change [J].Sociologicky asopis/Czech Sociological Review,2010,46(6):945975.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10

关键词:《讲话》;***治文本;***文本;学术文本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正式发表。从《讲话》发表的背景与目的来看,它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崇高叙事。因为一方面,国共内战使红色***权面临覆灭危险,外寇入侵使民族存亡陷入危机,而运动成效尚不明显,文艺战线内部思想分化严重,小资产阶级思想在文艺领域此消彼长,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还未完全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当时的红色***权迫切需要通过***治威权话语与文艺批评话语的叙事,来建构一个******权存在所必需先赋拥有的***治自我与文化自我,也即无产阶级领导下人民大众对本阶级、本民族的***治认同感,以及人民大众因长期浸润于特定的话语系统而产生的因应归属感。鉴于此,从***治上、思想上建构一项既与红色***权性质相一致,又能服务于当时***事斗争与文艺斗争需要的文艺制度与价值共同体,藉以规范、指导、引领边区的文艺创作,发挥***思想本身具有的情感凝聚与精神感召作用,就成为边区***府的当务之急。

本文拟以《讲话》文本诞生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讲话》诞生后先后经历的四次修订过程与修订内容,展现《讲话》文本在流传演布过程中去***治化、去工具化的主导方式,揭示《讲话》实现经典化与神圣化的历史必要性,最后将在一种历史诠释学的视野内,阐发这种修订对于建构威权意识形态话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第一次修订:由1942年的讲话

语言到1943年的文字文本

《讲话》的第一次修订,经历了一个由讲话稿到记录稿,由记录稿到整理稿,再由整理稿到发表稿的过程。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时任秘书的***根据《讲话》提纲与记录员速记,整理而成《讲话》整理稿。根据***的回忆:“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事前备有一份提纲。提纲是他本人在同中央其他负责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商量后亲自拟定的。讲话时有速记员做记录。整理的时候主要是调整一下文字顺序,使之更有条理。”但这个整理稿并未立即发表,而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将近一年半之后,也即1943年5月19日,才由《***日报》副刊全文刊发,刊发时加有本人拟写的编者“按语”:“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我们特发表同志一九四二年五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的最伟大的最英勇的旗手。”这段话意在说明两层意思:一是要说明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的旗手,仍然在思想上、行动上可以感召、引领边区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二是要表明在鲁迅逝世七周年发表《讲话》,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因为此时高擎“鲁总司令”领导的“文化的***队”大旗,就既是为鲁迅等人领导的新文化***续脉,也是推进新民主主义***的题中之义,从而使边区***府倡导的***文化具有文化上的合法性。

从文本自身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角度讲,《讲话》之所以迟迟不发表,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认为对待“文艺问题要慎重些”。因为作为红色***权的边区***府,虽然经过长期的***战争积累了丰富的***事斗争经验,但对于如何管理与领导文艺与文化问题,尚没有一个成熟的做法。本人就坦承自己“对文艺是小学生、门外汉”,需要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需要把这种学习的成果加以理性的融通思考,因而需要“对稿子反复推敲、修改”,形成比较成熟的***的文艺方针、***策、制度。事实也是,座谈会后,又利用两次公开演讲的机会对《讲话》作了进一步阐述与深化。一次是1942年5月28日在高级学习组会议上,指出,召开文艺座谈会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一个“结合”问题,即“文学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和我们***的结合问题,与工人农民结合、与***队结合的问题”。而为了实现这几个“结合”,就必须“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即“要把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加以破坏,转变为无产阶级思想”,使他们的文艺创作实现“服务于工农大众,向工农大众普及,再从向他们普及中间来提高他们”的目的。另一次是1942年5月30日在鲁迅艺术学院对学员们的讲话。讲话认为,学员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但是只在小鲁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到大鲁艺学习,这个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通过这次讲话,形成了“小鲁艺”与“大鲁艺”辩证关系的观点。可以看出,正是通过《讲话》和连续两次发表关于文艺问题的看法,使得的文艺思想有了深化和发展。这为修订《讲话》整理稿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基于如上原因,我们认为,第一,从《讲话》记录稿到整理稿,经历了一次初步修订。第二,整理稿在送交《***日报》发排清样之前,应该经过多次修改。第三,即使在《讲话》清样出齐后,仍对清样作了不少修改。据时任《***日报》副刊编辑、直接参与《讲话》编辑工作的黎辛同志事后回忆:“《讲话》发表以前,看清样的时候又作过相当大的修改。他在清样上删去约600字,加写又约600字。默涵和我仔细阅读,认为改得好极了。”

《讲话》发表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出版《讲话》热潮。1943年10月,也即整理稿发表当月,延安***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①。到1947年9月,东北书店印行单行本;1949年6月,华北新华书店随***分店、中原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讲话》在收入1949年之前出版的多版本的《选集》(以下简称《选集》)――如1944年晋察冀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选集》,1945年苏中出版社出版的《选集》,1946年大连大众出版社出版的选集,1947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出版的增订本及续编本《选集》,1948年东北书店出版的《选集》,1948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再版的《选集》,1946至1949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出版的《选集》――中,均未见对《讲话》进行修改的痕迹。个中原因在于,对***的领导人的著作修订是一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在1945年中共七大将思想正式确立为***的指导思想后,基本阻断了除本人之外对《讲话》文本进行重大修改的可能。在1948年,中共中央甚至明文规定出版领导人著作

的要求:“中央负责同志已正式公布的著作,各地在编辑或翻译时,亦须事先将该著作目录报告批准,并请作者重新加以校阅或修改。”这样,建国前出版的《讲话》,无论是单行本,还是《选集》收录本,均为1943年《***日报》发表版的翻印,并未作出进一步的修改。这样,《讲话》在几经周折后,就由最初的口头语言,发展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字语言。从文本诠释学的角度看,这一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文字语言可以增加文本的规范性与权威性。讲话的“语言之所以能被书写,其根据就在于讲话本身加入了讲话中所传达的纯粹的意义理想性,而在文字中被讲出的这种意义却是纯粹自为的、完全脱离了一切表达和传告的情感因素”。讲话的意义理想性在于其外在的他律性,即讲话本身必须联系到讲话的场所、讲话的时间、讲话的风格、讲话的速度、讲话的语调,乃至讲话时辅手势等等予以理解;而将讲话固化为文字性的语言,则可以使其脱离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观色彩,成为超越时空限定、且可反复辨认和不断重述的东西。

其次,文字语言吁求读者的积极参与实践。“文字的固定化使陈述的意义同陈述的人完全相分离,所以它就使得进行理解的读者重新成为它的真理要求的辩护人。读者也就在它的一切有效性中得知向他诉说和他所理解的东西。读者所理解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陌生的意见――它总已经是可能的真理。”“因此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的东西就在一切人眼前提升到一种意义域之中,而每一个能阅读它的人都同时参与到这个意义域之中”,去释读、玩味、沉思、行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创造乃至付诸意义的实践。

第三,讲话语言衍生为文字性书写语言可以产生出互文性语用:当要求一种意义的威权性与自主性时,就需营造一种话语的想象共同体,在此共同体当中,理解者小心翼翼地思忖自己是否忠实地领会了话语的真意而不致僭越话语的边界;而当需要一种意义的开放性与发展性时,就须将话语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使读者本身而非语言文本本身成为真理的守护者与意义的阐释者。二者的共同意义在于其作为一种***治文本而服务于当时***治、***事与文艺斗争。我们从《讲话》在1944年7月收入由邓拓主编、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选集》第五卷时的一段“编辑的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编辑的话”在将思想定位为“马列主义中国化”,从而确定思想的真理性之后,进一步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阐述了编辑《选集》的意义:从对外方面讲,“目前中国无产阶级及其******――***,以及一切***阶级***人民正在向着日本帝国主义企***殖民地化中国的各种奴化思想作斗争,正在向着中国式的***主义作斗争”;从对内方面讲,“***内正在进行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整顿三风,这就是我们***的思想战线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一切干部,一切***员,虚心和细心的学习同志的学说,用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用同志的思想来战胜***内各种错误思想与***外一切***思想,这是异常迫切的任务,这是使全***在思想上、***治上、组织上和行动上完全统一起来,使***成为完全巩固的广大群众性的和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一个异常重大的关键。”将这段编写《选集》的“编辑的话”用来形容《讲话》从口头语言到文字语言的第一次修订所具有的思想与实践意义,也是合适的:即“贯彻思想于边区全***,帮助全体同志加强整风学习”,实现对对边区文艺创作的思想整肃与精神清理,以使边区的文艺创作成为“文化***队”而更好地服务于其***事斗争。

二、第二次修订:从1943年的***治文本到1953年的学术文本

1942年5月《讲话》的发表与1943年10月19日《讲话》的正式刊发,使边区文艺创作有了新的指导方针,边区文艺创作的乱象得到相应的整肃,从而极大地推进了运动的顺利进行。1943年10月20日,即《讲话》刊发翌日,《***日报》就刊发了中央总学委关于学习《讲话》的通知,“通知”将《讲话》界定为“中国***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定位为“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具体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典型示范”。1943年11月7日,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执行***的文艺***策的决定》,该“决定”进一步将《讲话》明确为“***对于现阶段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确立为各级***的工作部门“文艺观文化观的教育材料”与“一般人的解决人生观与方***问题的教育材料。”这样,《讲话》就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具体化”的崇高定位成为边区***府的经典文献,成为指导边区文艺文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引和感召下,边区的文艺创作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出如艾青的《吴满有》、丁玲的《田保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贺敬之与丁毅的《白毛女》、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柳青的《铜墙铁壁》等一大批***现实主义的文艺杰作。

然而,新中国***权的建立,国内外形势的相对缓和,也使《讲话》中不少针对当时社会历史形势而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显得不合时宜。根据***回忆:“由于受当时猛烈进行的‘抢救运动’的影响,讲话稿发表时,加进了一些不适当的言辞。如说在中国,除了封建文艺、资产阶级文艺、***文艺之外,还有一种‘特务文艺’;在文艺界***员中,除了思想上没有入***的人以外,还有一批更坏的人,就是组织上加入的也是日本***、***、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特务***,但是他们随后又钻进了***和***领导的组织,挂着‘***员’和‘***者’的招牌。这些原来讲话所没有、同全文精神极不协调的不实之词,在建国后把《讲话》收入《选集》时,完全删除了。”

《讲话》文本在内容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来修正。1949年岁末,应邀访问苏联,受与斯大林谈话的启发,以中共中央的名义重新编选《选集》,使思想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成功本土化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的纵深开展提供鲜活案例,并为已经取得***胜利的中国无产阶级***权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依据,从1950年5月起,在的主持下,由苏联委派的马列经典著作资深编辑专家尤金为编选指导,按照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思想领袖著作编选的一般经验与做法,《选集》的编选工作全面启动。1951年2至4月,还专门利用在河北石家庄“休息”时间审阅修订了《选集》一至三卷初选文稿的内容。正是借《选集》初选文稿修订的机会,《讲话》才得以再次全面修订。修订的范围包括正文、注释、语句、语法凡670余处;除涉及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和引文的重新考订外,还有一些原则性的改动。如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如何对待文学遗产的问题、文学创作的方法问题等。这些原则性问题的改动表明对文艺领域一些重要问题的全

新思考。以关于文学遗产的借鉴与继承问题为例,就由原来的“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作为我们的借鉴”、“但这仅仅是借鉴而不是替代”,改为收入《选集》时的:“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的借鉴”,“但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作。”修订后的语句在“借鉴”前加了“继承”二字,这既表明执******对待传统文艺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又表明其在文艺立场问题上以中国传统文艺的承继者和发展者自居,从而为***权的文艺合法性作了论证。

第二次修订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为《讲话》加了13条“注释”。从诠释学的角度看,添加“注释”不只是一个文本规范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使《讲话》超出简单***治文本的囿限而衍生出一个学术文本,从而表明其思想渊源有自,进而与历史经典文本、历史流传物关联起来。这种关联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使《讲话》能够成为中国经典历史流传物的正统阐释,另一方面又通过多方面的修订使自己本身拥有了历史流传物的权威地位。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讲话》文本内涵的绵延、功用的发挥、意义的重建,都需要打破文本本体的静态悬在性,使文本的存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持存过程,进入一种解释学所辩称的效果历史意识的辩证结构之中。而通过注释语言的增补修订使《讲话》文本由***治文本衍生为学术文本的诠释学根据在于:“流传物的本质以语言性作为标志”,以语言形态存在的历史流传物是思想、精神和观念的直接现实,它与历史中存在的事件常常是直接同一的。而流传物所使用的语言构成了我们理解历史流传物所铺展的人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维度,构成了我们认识的边界与实践的范围。我们只有在对语言的释读中,才能反观历史,思考现实,警醒自身,追寻意义。因此,对语言的释读、修订乃至完善,也就成为流传物在进入历史性持存时实现自身的主要方式。

这样,《讲话》经建国后的第二次修订,就由原来的***治文本衍生为一个学术文本。它与基于特殊历史时期、解决特定文艺***治问题而作的***治文本不同,后者是作者与意识形态威权部门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思想的发展而对前者作出的润饰、修订、增补与完善,其主要意义在于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而为社会不同群体构筑了一个精神共同体。

三、第三次修订:从1953年的学术文本到1965、1966年的学术文本与***文本

《讲话》的第三次修订是与《选集》1962年修订一同进行的连带工作。因为在《选集》从1950年到1960年长达10年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者和读者都陆续发现了一些错讹和问题,比如正文中史实的正误问题、语言表达的规范问题、文字编校中的错漏问题、题解和注释中的史料问题、表述的时效性问题,等等。为了全面解决这些问题,经同意,从1962年8月至1965年6月,在秘书田家英的主持参与下,由中共中央***治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事科学院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共同修订了《选集》。其中《讲话》修订的部分主要为注释内容。“注释”内容的修订:一是增加了一条注释,使原文的注释由13条增至14条。在这条增加的注释中,详细列举了正文中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来源、***治地位与区域范围,从而为曾经被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边区正名,使其获得历史与***治的身份合法性。二是修订了正文中关于“大后方”的注释,去掉了1953年版中将“大后方”直接界定为“统治区”的表述,将“大后方”重新界定为“统治的、没有被日本侵略***占有的中国西南、西北部”,同时删掉了1953年版中将“***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界定为“小后方”的表述。表述的变化,表明中国***在执******资格获得后对于历史问题的重新叙述与审理。

如果说1965年完成的这次修订尚没有改变《讲话》学术文本的身份的话,那么,1966年进行的“修订”则使《讲话》完全由学术文本转变为一个工具性的***文本。1966年,为配合“”运动,《红旗》杂志1966年第9期在头篇位置重新发表了《讲话》,该《讲话》与前此版本的一个重要不同,是删除了注释,代之以《无产阶级的指南针――重新发表按语》的“编者按语”。“按语”在开宗明义地指出重新发表的目的――“为着纪念中国***成立四十五周年的生日,为着推动我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后,用全称判断加程度副词的语式(“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最正确”),裁定以《讲话》为代表的文艺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顶峰”的终极地位,并以此批评了以周扬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主义”“反思想”的文艺路线,认定重新学习《讲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意义”:它是鉴别香花和毒草、***和反***的“指南针”,是镜鉴主义反思想的“照妖镜”,是号召文艺工作者到工农兵中去的“进***号”。这样,通过将“注释”易以“编者按语”的形式,就祛除《讲话》原本作为学术文本的思想魅力而使其成为一种纯粹的***文本与***治工具。对于***及其所掌握的文艺机器来讲,忠诚地接受领袖权威,认真地阐释主流话语,并将其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就是在捍卫“真理”,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因而它超出了文本意义判断的范围。意识形态机器与学术文本之间的这种“呼应关系”之所以能在“”期间大范围流行,也反映出了一个重要的***治哲学问题:学术文本一旦辅以意识形态威权力量之后,会对其所处的尚未完全启蒙的时代及其历史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人们会在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中扭曲了学术思想与历史事实本身。

四、第四次修订:从1965、1966年的学术文本与***文本回归到1991年的学术文本

《讲话》作为一种***治文本与***文本曾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过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然而,简单地使《讲话》服从现实的***治斗争与***事斗争,轻慢理论自身的逻辑力量与思想穿透力,就很难使《讲话》成为一种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经典文本。因为一方面,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必须斩断其直接的实用指向,而凸显出其丰富的思想性内涵;必须超越其狭隘的阶级、民族立场,而体现出人类世界的一般生存经验与共同人性尊严。另一方面,时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讲话》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的特征日渐加强,文字流传物本身具有超越狭隘的现实功用的指向而使《讲话》体现出其应有的神圣性:“文字流传物并不是某个过去世界的残留物,它们总是超越这个世界而进入到它们所陈述的意义领域。正是语词的理想性使一切语言性的东西超越了其他以往残存物所具有的那种有限的和暂时的规定性。因此,流传物的承载者决不是那种作为以往时代证据的手书,而是记忆的持续。正是通过记忆的持续,流传物才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并使它所传介的内容直接地表达出来。我们取

得文字流传物的地方,我们所认识的就不仅仅是些个别的事物,而是以其普遍的世界关系展现给我们的以往的人性本身。”

进入新时期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自由化思潮,西方多元化哲学思潮在大陆风起云涌,“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在一大部分知识分子当中深受欢迎。曾经指导中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思想,在经历了“”的惨痛教训后,成为历史批判反思的对象。虽然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作了全面正确的评价,然而改革开放后复杂的时代社会状况和“”的错误阴影,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再认同思想,著作遂成为被尘封的对象,思想成为守旧落后的代名词。为在思想文化上全面巩固马列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肃清“”期间思想产生的不良***治影响,还原思想的本来面目,同时抵制西方各种***治意识形态与文化思潮对中国大陆的全面侵蚀,就需要一种***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均极强的权威文本,思想无疑最易用来承担这一新的使命。然而,“”前和“”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选集》,在正文、题解、注解方面均存有不少讹误;“”时期的文本,存在大量对原作断章取义、甚至刻意歪曲的错误,因而需要对它们作出修订完善。

当然,民众在1990年代后对思想的重新体认也为《讲话》修订提供了主体性契机。在1990年代后,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迫使人们开始理性的反思:中国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作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精神指南?反思的结果,是社会上重新出现了一种“寻找热”现象,著作重新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而思想之所以能被“激活”,从文本诠释学的角度看,是因为以文字形态存在的历史流传物具有超越特定时代现实的能动性。“语言在文字中是与其实现过程相脱离的。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一切东西对于一切时代都是同时代的。在文字流传物中具有一种独特的过去和现代并存的形式,因为现代的意识对于一切文字流传物都有一种自由对待的可能性。”正是现代的意识,才使理解与诠释可以克服文本的陌生性和偶然性而不断返回到当下的现身情境,阻断文本语言与历史事实的对应指称,赋予文本以新的意义。思想的意义由此并不局限于其生产的年代,而是通过后来精神性的理解、阐释、修订,使理解者、阐释者、修订者向来所属的世界得以扩展、充实、丰盈,使其具体体现为一个文本的“同化”和“解释”过程:“流传物的历史生命力就在于它一直依赖于新的同化和解释。”作为语言流传物的思想的“同化和解释”也就是语言在进入具体的效果历史意识当中时,找到新的时代现实、文学文艺、文物制度乃至观念心理。

正是基于意识形态需要、文本自身衍变与民众心理认同三方面的动力,1990年5月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生平著作研究组与注释组启动重新修订《选集》一至四卷工作,到1991年7月1日作为***70周年献礼出版发行。其中的《讲话》在收入《选集》第三卷时,又对“注释”作了学术性的修订。修订的指导思想,是要客观评价原“注释”中提到的人物事件,矫正某些提***断,丰富释文内容。比如《讲话》注释第3条关于梁实秋的评价,原注文为:“梁实秋是反***的国家社会***的***员。他在长时期中宣传美国***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坚持反对***,咒骂***文艺。”这条注文不尽符合史实。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虽因不同意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主张而与其交恶,但其站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从事文学创作与批评,却有其合理性。鉴于此,修订时矫正了过去的提法,以介绍其生平经历为主,结合正文中提到“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注明鲁迅曾对梁实秋批评的事实及其相关批评文章,以便读者能够较为公允地认识这一桩文坛公案。此外,还通过更正注释内容、完善注释形式的方式来提升《讲话》文本的学术气息。如将1965年修订版的《讲话》之第2、第10条注释中关于列宁《***的组织与***的文学》一文的名称,根据1987年版《列宁全集》的规范翻译,更正为《***的组织与***的出版物》;将1965年版第9条注释内容中关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欠准确表述――“《阳春白雪》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下里巴人》属于较低级的音乐”,修订为较为科学的表述――“‘阳春白雪’是供少数人欣赏的较高级的歌曲,‘下里巴人’是流传很广的民间歌曲”。又如对《讲话》正文中关于列宁与鲁迅思想的引述,还按照现代学术论文的规范,标明了注释的具体来源、出处、版本、页码。正是通过对“注释”的丰富、矫正与修订,去除了那些原本具有强烈情感色彩和价值立场的***治词汇,易之以较为客观公允的陈述,从而大大增强了《讲话》的学术规范性与科学性,实现了《讲话》的历史文献化与经典化,阻断了根据历史需要随意修改历史流传物的可能。

结语

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讲话》在近半个世纪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容经过了四次刻意的修订,逐渐形成为一种经典与神圣文本。从最初的一种***理论,到1943年发表时强化为一种***理论与思想武器,再到1953年修订时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建设理论与精神指南,再到“”期间成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最后到1991年修订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规训、知识学宏大叙事与想象共同体,既反映了***治上层建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消长变化,也反映了现当代中国文艺思想与文艺创作的艰难曲折。《讲话》的意义,也从早期出于***斗争需要,强调***意识形态话语与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演变为今日出于文化教化需要,强调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观念上层建筑对创作主体、接受主体、批评主体的教化指导关系。而一种具有神圣威权力量的***话语身份建构,需要通过共同的叙事符号(如“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新民主主义”)、共同的身份诉求(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打倒敌人”“民族***”)、共同的伦理信仰(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一些辅文化社会资源(如“文艺普及”“***的文学艺术运动”)来完成;反过来,这种通过后天建构而来的共享价值资源,又需时时通过威权力量的强制灌输、释读,以及接受者主动的陶冶、历练来得到维护。这就是《讲话》需要反复修订的文化社会学原因。

由此也见出,《讲话》作为历史流传物的意义与真理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获得的,正是不同的历史境遇(如时代社会的变革、威权部门的解释修订),使其呈现为不同的历史镜像,展现为诸如***斗争文本、***治教化文本、文艺经典文本等不同的效果历史统一体。那些同一时间内秉有相同信仰的群体对《讲话》始终如一的尊领、宣传与释读,那些不同时间内持有不同观念的群体对《讲话》自发性的笃信、学习与思考,使《讲话》从一种文艺口号上升到一项文艺制度,从一个学术文本到一种神圣象征,从一种个体记忆到一种群体记忆,使《讲话》的修订过程本身显得意味深长,成为中国现当代文艺制度与文艺精神发展的生动写照。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10篇

学习

全国二卷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全国二卷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考作文全国二卷题目,近十年全国二卷英语作文十篇。近年来,“虎妈狼爸”层出不穷,因其用严厉的教育方式将子女“打”进名校而出名,并赢得人们热捧。而我在这种大势下,只想问一句――这样做真的对么?先

学习

关于故乡的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故乡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故乡的作文4000字,关于故乡的优秀作文。当下学界谈论的乡土文学有多个不同内涵,一个可以说是“经典乡土文学”,其内涵和外延都有较为明确的界限,那就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学习

汽车毕业论文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毕业论文总结,内容包括汽车论文范文大全集,汽车毕业论文绪论范文。随着我国家用轿车市场的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人才紧俏,汽车业用人量增长明显,所需各类从业

学习

爱的寓意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爱的寓意10篇,内容包括爱的寓意怎么表达,爱的寓意和意义。(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保证合同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保证合同模板,内容包括保证合同简单版模板,保证赚钱的投资合同。帐号:_________电话:_________邮***编码:_________传真:_________贷款人名称:_________(以下称乙方)住所: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电话:_______

学习

三月三吃鸡蛋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三月三吃鸡蛋10篇,内容包括三月三鸡蛋煮荠菜,三月三吃鸡蛋小故事。今天真是特别的一天—鸡蛋的节日!

学习

清洁合同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清洁合同,内容包括清洁公司合同模板大全,清洁协议范本。第一条甲方现将_________区域日常保洁工作委托给乙方。第二条乙方在约定期限内为甲方提供该区域全面清洁服务。第三条甲方责任1.甲方应提供必要的水电供应。2.协助乙方

学习

每天学习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每天学习计划,内容包括每日学习计划表推荐,实用的学习计划集合7篇。一笑眼睛就会弯成月芽的雷筱璐说她属于紧张滞后型的学生,考试前,我不会去想这次要考多少分、多少名。考试中,我只想尽全力拿到该得的分,相信会出好成绩。但考

学习

英语好文章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好文章10篇,内容包括英语好文章,高考英语必背十篇经典范文。(1)教师备课阶段。①英语是一门语言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首先要掌握这门语言产生的地区常识。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英语阅读学习之

学习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内容包括散文类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散文行文思路答题步骤。1.词句意义的理解【设题角度】问一个词或句子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等。【典型例题】(2009年全国卷Ⅰ)请解释“我喜欢这些树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文章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名人写的中秋节文章,关于中秋节的长篇文章。

学习

年度履职总结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年度履职总结,内容包括年度履职情况怎么写,小学教师年度履职总结。一、上级明确的分工和主要职责:任中心学校业务副校长,分管业务工作,负责全乡教育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指导、体育艺术组织、成职幼教管理、***书仪电建设、信息

学习

观察日记大全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观察日记大全10篇,内容包括观察日记植物十篇,过年观察日记十篇。一、德育观察日记的重要作用(一)能够端正班级良好风气。班级是一种类社会化的机构,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通过他人的评价和自己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比照,学

学习

坎坷不安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坎坷不安10篇,内容包括坎坷不安的日子,忐忑不安的成语。祥和地涌出,平静地流淌,小河上路时满怀希望。拦路的礁石,磕绊的河床,小河并未退缩,因为它知道,磕绊不是挫折,坎坷并不代表失败,它们是前进的驿站,是成功的垫脚石。没有坎坷,就没

学习

全国二卷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全国二卷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考作文全国二卷题目,近十年全国二卷英语作文十篇。近年来,“虎妈狼爸”层出不穷,因其用严厉的教育方式将子女“打”进名校而出名,并赢得人们热捧。而我在这种大势下,只想问一句――这样做真的对么?先

学习

关于故乡的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故乡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故乡的作文4000字,关于故乡的优秀作文。当下学界谈论的乡土文学有多个不同内涵,一个可以说是“经典乡土文学”,其内涵和外延都有较为明确的界限,那就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学习

中秋节作文结尾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作文结尾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作文结尾神仙句,中秋节作文结尾怎么写100字。(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提醒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提醒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提醒作文范文,提醒为话题的作文。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灾难降临时,要提醒自己坦然乐观地去对待;志得意满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提醒自己,灾难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我们要加倍地珍惜幸福,享受幸福。要

学习

买菜的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买菜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买菜的作文大全300个字,买菜的作文。“两毛五。”“这也值两毛五?两毛吧?”“早上我还卖三毛呢,两毛五不贵,看这菜多新鲜啊!”“两毛吧,就差五分钱,何必计较呢?”“不行啊。”卖菜人不甘愿。“哼,不卖就算了

学习

世界末日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末日作文10篇,内容包括贝内特柯夫世界末日续写作文,假如三天后世界末日作文600字。我捂着鼻子来到公园,唉,这2012年的人们怎么那么坏,把一株株鲜花搞得面目全非,把一棵棵小草踩得乱七八糟;小河上浮小鱼的尸体;这时,一位阿姨把

学习

文明只差一步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只差一步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作文离文明只差一步,文明只差一步作文。兰兰走上前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弯下腰,做起了把垃圾放进垃圾桶里的工作。她看见伦伦竟然在一旁清闲着,而自己却在太阳暴晒下捡垃圾,勃然大怒,对伦伦愤怒指

学习

关于启示的作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启示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启示类作文范文,关于启示的作文。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学作品融入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囊括了大地沧桑,沉淀着历史的精华。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