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棚的那些事篇1
我还小,父亲允许我在野地里多玩一会儿。我跑到自家的草莓地里逮蚂蚱,捉蛐蛐。这时,我发现草莓地里竟然有一颗硕大的草莓。要知道,草莓是初夏成熟,这时候早就退出了季节的舞台,没了踪迹。那颗大草莓,仿佛是被时光遗忘的一枚琥珀,珍稀而美丽。
我惊喜地喊父亲过来看。草莓在秋阳下熠熠生光,它红得有些发紫了,在苍绿叶子的映衬下,分外显眼。父亲也非常惊喜,他小心翼翼地摘下草莓,把那颗草莓托在手心里,仿佛托着一枚红宝石。“吃吧,都熟透了,一定很甜!”我先用牙齿刮下一小点,尝了尝,味道实在太好了,甜甜的,有阳光的味道。我把草莓递给父亲,让他也尝尝,父亲摇了摇头。
物以稀为贵。这时候能吃到草莓,简直是上天的恩赐。我用牙齿刮着,一点点把草莓吃完。草莓甜美的气息在我嘴里久久不散。我又踏遍了草莓地,但是没有找到第二颗。我坐在田埂上叹了口气:“爸爸,为什么只能在夏天吃到草莓?别的季节吃到,才觉得好吃呢。如果冬天能吃上草莓,不知道有多新鲜,多好吃啊!”说着,我咂咂嘴。
几天后,父亲去了一趟市里的书店,买回来一本关于大棚草莓种植的书。那本书的封面上,有一颗鲜红的草莓,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和我那天吃到的那颗一模一样。父亲说,他要试试大棚种植,让我们在冬天都可以吃上草莓。母亲说:“你成天就知道瞎鼓捣,还没听说过谁冬天能吃上草莓,恐怕皇没这个福气。”其实,那时候很多地区都开始种大棚草莓了。
父亲是种田的好手,田地里的庄稼果树,还有西瓜什么的,他都侍弄得非常好。过完秋收,父亲按照书上说的,在田里垒起了大棚的土墙,准备种植大棚草莓。乡邻们见了,觉得新鲜,不知道父亲要干什么。父亲笑笑,给邻居们讲起了大棚草莓的事,大家似信非信。
从秋天到冬天,父亲忙着打理大棚草莓。大棚的塑料布上,盖着草帘子。父亲每天早上把草帘子卷起来,好让阳光透透地照进大棚。傍晚,再把草帘子盖上,盖得密密实实,给幼苗们保温。
那年春节,父亲的大棚草莓长势非常好。暖洋洋的大棚里,满地绿油油的草莓叶子匍匐着,鲜艳艳的草莓像红宝石一样散了一地,闪着耀眼的光。父亲轻轻地摘下草莓,送到我嘴里。肉质细滑的草莓,味道酸甜。牙齿咬上去,软软的,滑滑的,浅浅的甜与淡淡的酸一起滑上舌尖。那味道,是无与伦比的鲜美啊!父亲看着我贪婪的样子,脸上乐开了花。
草棚的那些事篇2
在人类的交往中,性格的好坏可能决定着这个人以后的生活。性格不好可能会使人感到很烦感。
最近草莓盛行于市,那些种草莓的人家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前来采摘草莓的游客,所以家家户户都挂起了横幅,搞起了“农家乐”。我是个喜欢热闹,爱新鲜的一个人,自然就加入了那采摘草莓的行列中。
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农家乐”的信息,我们就开车到了那里,本来路十分宽阔,但快到那人家时变得有些窄小,不免让人有些失望。到了之后看到地上有一筐草莓,就尝了几个觉得不错。
吃好饭后我和爸妈还有姥姥跟着一个中年女人去摘草莓,她带我们先到了一个大棚,进去后我们发现那根本没有什么好的草莓,那个女人还一个劲得说:“不要吃,不能吃的!”但之前她之前在那夸夸其谈,而且还跟在我们后面像防贼一样。我们就觉得这个人不行,是那么的小肚鸡肠。心里就想:我们吃能吃多少啊!我们就让她带我们去另外的棚子。之后她就把我们带到了她哥哥家的棚子里了。
这个棚子的面积是刚刚的好几倍大,有个中年男子在那,他把我们带到大棚里,让我们随便,看我们不怎么会,就教了我们一些采摘和种植的常识,还帮我们找了一些又大又红的草莓。
摘的草莓不错,我们很开心,摘了很多之后就回家了。但回来的路上我们却没有说笑,而是为那个中年女人的小肚鸡肠而感到气愤。
草棚的那些事篇3
1存在问题
1.1大棚结构问题
1.1.1大棚方位偏向由于受多种原因的限制,不少种植者往往参照田间道路或土地的走向来确定大棚的南北方位。这样建造的大棚受光时间短,进入棚内的光照弱,根本保证不了冬季有4 h以上的光照时间,直接影响了草莓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1.1.2前后屋面角度偏小调查发现,在我地,多数大棚的脊高偏矮,这就造成了前后屋面角度偏小,棚面坡度过于平缓。这样的结构减少了进入棚内的光照,降低了棚内温度,尤其“冬至”前后表现更为突出,有碍于草莓的生长发育。
1.1.3棚体南北过宽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土地***策的限制,大棚的南北跨度越来越宽。不少棚由原来的6~7 m逐渐增加到10~12 m,甚者超过15 m。宽度的盲目扩大,必然要加大棚脊高。这样,过高的棚体既不利于盖、揭草帘及夜间保温,而且加大了大棚后部的弱光低产区面积,降低了产量与品质。
1.1.4棚间距离小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不少种植者在有限的土地上盲目增加大棚数量,致使两棚间距离缩小,前棚挡住了后棚的光照,尤其在“冬至”前后,严重者前棚遮挡了后棚1/5~1/4的受光面积。
1.1.5不挖防寒沟大多数种植者只片面地在提高气温上下功夫,很少有人在提高地温上动脑筋。不知道挖防寒沟可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土壤中有限热量的横向传出,有利于提高或保持地温。
1.2生产管理问题
1.2.1不及时覆盖棚膜室外夜间温度降到8 ℃是草莓覆盖棚膜的最佳时间,一旦低于5 ℃植株便进入休眠状态。生产中,不少果农不能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确定扣棚时间,而是凭经验,随心所欲地进行覆膜扣棚。要么扣棚过早,气温高,花芽分化差;要么扣棚过晚,低温来临使草莓进入休眠,造成后期植株矮小、长势弱、果个小、品质差、连续结果能力低。
1.2.2东西行栽植为***省工省力,不少种植者在棚内东西向起垄,并且将秧苗垂直栽在垄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3(3)顶边沿上,造成根系栽植过浅。这种栽植方式,可使每垄向阳的南坡面,在晴天的中午膜下地温很容易超过26 ℃,这样的高温可抑制根系生长,甚至造成伤害。而北坡面由于受光弱,地温相对低,则根系生长弱,而且容易诱发根腐病等病害发生。
1.2.3不配置授粉品种受草莓自花结实率高和市场效益好的影响,不少大棚全是清一色的一个品种(丰香或甜宝或甜查理),根本不配置适当数量的授粉品种,致使草莓小果多、产量低。
1.2.4多年连用生产自繁苗调查发现,大部分种植者每年春季草莓采收结束后都从自己大棚内选择自以为长势好的植株移栽他地做为母苗或干脆将大棚内结果苗间拔后留在原地做为母苗进行育苗繁殖。这种连续多年使用的生产自繁苗不仅繁殖系数低、长势弱、变异性大、连续结果能力差,而且容易传播病虫害。
1.2.5秧苗不假植或假植时期不妥由于不了解秧苗在定植前进行适期假植的重要作用,因而生产中不假植或过早、过晚假植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做法均会降低定植苗的成活率,使植株生长弱、花芽分化差、园相不整齐,对产量与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1.2.6去叶早,留叶少不少管理大棚草莓多年的果农至今仍存在过早过重去叶的现象。草莓刚刚结果便开始清理“老叶”,片面认为,这些“老叶”浪费营养、影响花芽分化,看似全株留叶不少,但真正有效的功能叶也只有3~4片。不少年富力强的功能叶早早被当成老叶清除棚外浪费掉,减少了光合产物的形成及对果实的营养供应,造成果个小、成熟晚、品质差、产量低。
1.2.7不疏果受市场多年高价位的影响,多数种植者仍以数量求效益,放松或不重视果品质量的提高。明知色泽艳丽的大果好出手、卖价高,但也舍不得疏去那些高级次的小果、畸形果。即使有个别疏果者也是敷衍了事,根本收不到疏果的效果。
1.2.8不能适时补充CO2密闭的大棚为草莓反季节生产创造了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正因为这样的环境也容易造成CO2的缺乏。尤其在晴天中午前后光照好、温度高、光合作用需要CO2最多的时候,这种现象表现更为突出。这样必然会减少光合产物的形成,直接影响到草莓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但大多数种植者不了解这一特性或嫌操作麻烦,没有在关键时刻补充CO2,那么减产也就在自然之中了。
1.2.9棚内不挂反光幕不少种植者不知道挂反光幕可有效地改善大棚后部光照,提高幕前地温,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果品产量与质量。因而挂幕者瘳瘳无几,造成大棚后部光照弱,种植草莓产量低,质量差。
2对策
2.1建造采光保温设计合理的大棚
2.1.1准确定位大棚方向冬季不太寒冷的地区(北纬40°以南),其南北方向应以正南或南偏东5°为宜。其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罗盘仪测出当地磁南磁北,然后减去(向东移)当地磁偏角,即为当地正南正北方向;二是选一晴天,在地面上垂直立一标杆,从10:00-14:00时每隔10 min标出此杆的阴影长度,24条阴影中最短者即为当地的正南正北方向。若要南偏东5°,则在这条正南正北线上量出10 m后,在南端点向东做一直角,并从该点开始量出1.76 m,连结东、北两端点所成斜线即为南偏东5°方位线。以该线为基准线建造的东西大棚可使太阳光与前屋面垂直的时间提前20 min,有利于生产更多的光合产物。
2.1.2合理确定前后屋面角调查发现,在我地大棚南北跨度6~7 m,脊高2.5~2.7 m,前屋面角20°~22°,后屋面角为33°~35°;若跨度8~10 m,脊高3~3.3 m,前屋面角23°~25°,后屋面角35°~37°。按这种规格建造的大棚,可在寒冷的冬季与早春射入更多的阳光,有利于提高大棚后部的光照与地温,同时,也避免了因大棚空间过大、过高、散热多而不利于保温的弊端。
2.1.3前后棚间距离要适宜“冬至”前后,大棚内至少要有4 h以上的光照时间才能保证草莓的正常生长。要达到这一要求,两棚之间的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3(3)距离应按照“大棚脊高加草帘卷起时的直径”之和乘以1.8~2来设计安排。一般6~7 m的跨度,其棚间距离应为5.5~6 m;跨度为8~10 m时,其棚间距为6.5~7 m。只有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前排才不会遮挡后排的光照。
2.1.4南北跨度要适宜受太阳高度角所限,大棚跨度越大,棚脊相对要越高,这样才能为后部提供光照。但过高的脊高会给盖、揭草帘和保持棚内夜间温度带来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大棚南北跨度以7~8 m为宜,最多不能超过10 m。否则,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又达不理想的丰产效果。
2.1.5挖防寒沟,保持地中热量大棚内地温的提升,主要依靠阳光照射。地温过低往往容易造成草莓根系发黑、生长不良。扣棚膜之前在大棚外缘(尤其南侧)挖一条防寒沟(宽30~40 cm、深50 cm左右,沟中填满用薄膜包裹的干草或干锯末,上面覆土盖严,也可在沟内竖立高50 cm左右的苯板),则可有效地阻止地中有限热量的横向传出,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
以上5条措施的配套建设,可使大棚迅速产生“热岛效应”。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10 cm地温也可稳定在11 ℃左右,基本能满足草莓生长发育的温度条件。
2.2选用优质秧苗
2.2.1用脱毒母苗用做繁殖匍匐茎苗的草莓母苗最好选用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培育的优质脱毒苗,这种苗品种纯度高、繁殖系数大、性状稳定、植株健壮、丰产、稳产。
2.2.2选用适时移栽的假植苗实践证明,定植假植期为30~60 d的秧苗,其花芽分化好、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缓苗快、成活率高;若假植期超过60 d,秧苗易成老化苗,移栽成活率低,生长势弱;少于30 d或不假植的秧苗,其体内C/N低,不利于花芽分化,产量低。在我地,适宜的假植时间多开始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到9月上旬定植。
2.3科学栽植
2.3.1合理配置授粉品种草莓虽自花结实率高,但异花授粉更能提高坐果率,改善品质。因此,棚内要配置1~2个授粉品种,其比例一般为5%~10%。实践证明,春香、宝交早生、甜宝均可做为授粉品种,其品质、产量均受种植者欢迎。同时,可通过放蜂或其他人工辅助授粉措施,促进异花授粉,以提高坐果率,增大果个,改善品质。
2.3.2南北行高垄定植调查发现,同样栽植密度,垄高25~30 cm的南北垄向栽培的草莓,其生长势、果实产量与品质均好于东西向、低垄栽培。其原因主要是南北垄两侧受光均匀,垄高热空气易进入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
2.4加强植株管理
2.4.1适时去叶,合理留叶草莓的三出复叶轮生在新茎上,当其展开后2周便达到成龄叶大小,约30 d则达到最大面积,40~60 d光合作用最强。可见,叶片展开后至少要保留50 d左右才能去掉(或当叶柄开始变色、叶片接展时再摘除)。实践证明,在667 m2栽11 000株的情况下,每株选留6~8片健壮的展开叶最为合理。
2.4.2及时认真疏果大部分草莓品种有10%~15%的无效花,其高级花序具有雌性不稔或结果小的特点。为生产更多的优质果品,必须在显蕾或开花前疏去这些高级次花蕾,只保留1~3级花序上的花蕾,以节省有效营养,促进保留花(蕾)的生长发育。实践证明,每株留15~20个果,667 m2产量应控制在2 000~2 500 kg为宜。
2.5适时覆盖棚膜、补光、补CO2气肥
草棚的那些事篇4
詹祺则暗下决心: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坚定的走下去,而且必需走好,走出一条金光大道!詹祺明白,要想干好农村工作,仅有满腔的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像沈浩那样熟悉农村、融入农村、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于是,在刚进村的第一天,詹祺顾不得收拾自己简单的床铺,放下行李便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了解村情民情。
在走访调研中,詹祺发现,村里的果品种植以葡萄和草莓为主,葡萄的栽种面积相对较大,而草莓只有二三十亩,但植草莓的经济效益比葡萄要高得多。詹祺还发现,村民们种植葡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过关且销售较困难;虽然草莓效益高且不存在病虫害防治技术问题,却只有少数种植户懂技术,其他人则不敢轻易试种。因此,葡萄和草莓的种植规模始终没有大的发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詹祺决定从扩大草莓种植面积入手,改善果农种植结构和经济效益。
俗话说治病要“对症下药”。詹祺开动脑筋,动员起全部的知识储备,一个“成立草莓合作社带领种植户抱团发展”的想法逐渐形成。
在当地镇、村(后为社区)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多方筹备,由詹祺发起,一个叫做“三合输草莓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诞生,詹祺也被社员们一致推选为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
合作社成立之初成员只有十几户,大部分农民对合作社怀有疑虑从而持观望态度。詹祺心里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只有让观望者看到入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打消他们心中的顾虑。于是,詹祺暗下决心,寻求新的突破。
针对草莓种植户种植技术不高的现实,詹祺先后5次邀请县农委和安徽科技学院的专家、教授来到合作社,为社员讲授草莓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有了技术就有了丰收的保障。当年,合作社的草莓种植效益达到亩均8000元,创造了当地一个小小的神话。詹祺本人也通过接受培训和向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系统地掌握草莓种植技术,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一个村民眼中的“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毛头小子,被社员们亲戚地称为我们的“草莓村官”。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们种植草莓的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合作社的草莓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二三十亩发展到了近300亩,社会员增加了数倍达了50多户。
为了进一步提高草莓品质、产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詹祺的悉心组织下,三合输草莓专业合作社对种子、化肥等农资进行统一采购。这不仅节省了种植户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仅化肥一项,每年就为合作社节约成本近2万元,让社员们切实尝到了组织化的甜头。
一般情况下,草莓的正常上市时间在6月份左右。一个偶然的机会,詹祺发现春节前后市场上的草莓价格要比6月份前后高三至五倍。于是,如何才能让三合输草莓合作社的草莓也能在春节前后上市成了詹祺日思夜想的问题。
经过调查,詹祺了解到,春节前后上市的草莓均是通过温室大棚的栽种的。在合作社社员大会上,当詹祺兴冲冲的动员大家改变种植模式发展草莓温室时,大家疑虑重重,不敢贸然试种。因为当地种植户尚元一人掌握这项技术,生怕建温室大棚成本高、技术和市场风险大。
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之后,终于有两户村民同意试试。詹祺心里明白:这一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2009年下半年,詹祺自掏要饭,带领两位愿意一试的种植户来到草莓之乡安徽省长丰县实地考察学习。学习结束后,詹祺和两位种植户信心十足,决定立即引进了两座钢构草莓大棚。
为了一炮打响,从架设大棚到铺盖薄膜,从育苗栽秧到田间管理,詹祺对每一个环节仔细把关,生怕出现一丝差错。每当遇到雨雪天气,詹祺寝食不安、不分昼夜,挨家挨户查看大棚情况,甚至放弃久已盼望的年假回家享受天伦之乐,选择了与草莓一起过年。在詹祺看来,这两座大棚内就是自村民们致富的希望年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两座大棚的草莓获得了丰收,并在春节后成功上市,且每公斤卖到了35元的天价!每个大棚单季收益近2万元,这是合作社又创造的又一个神话。
看到大棚草莓带来的巨大效益,詹祺笑了。而那些心存疑虑的社员却坐不住了,纷纷找到詹祺,表示要上温室大棚。当年,合作社就建起草莓大棚50多座,占地面积近100亩,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反季节草莓园。
为了节约成本并保证建棚质量,詹祺以合作社的名义统一订购了建大棚用的钢管、薄膜等等材料,此外还向上级主管部门等多方争取资金,在草莓种植园内整修了一条1500米的水泥路,开挖了一个水塘,从而保证了草莓的灌溉用水和运输的便利,为合作社草莓种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草棚的那些事篇5
他仕途坎坷,直至50岁迟暮之年由人举荐,才得任湖北江夏县令,后调任巴东县令。曾衍东个性清高、倔强。他曾在《日长随笔》里写道:“人所不能做的,我偏要做去,人所不能减的,我偏要减去。”依这种性格,他在中国官场的遭遇可想而知。63岁那年,因断案而触怒巡抚,而他坚持“此官可去案不移”,终被降罪罢官,流放温州。
曾衍东携家小流放温州后,先住在同姓旧宦曾儒璋后人曾立亭的家中。曾立亭居温州郡西,其宅名“依绿园”。他念同姓之谊,款接曾衍东居园之“入画楼”。第二年曾衍东在园边宝庵桥附近一大榕树下自建房屋。这里面向九山湖,湖光山色正好,于是他把自己的居所命名“小西湖”。并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挂冠自昔曾骑虎,闭户于今好画龙。”然因屡遭磨难,流放温州的曾衍东终究心境黯然:“……直住得意懒心灰,了无生趣。最是没饭吃,乃一桩要紧事。家中大口小口,哑哑待哺,温州又特死煞,道士困穷,拙于谋生,不得已,只好涂涂抹抹,溷人眼目,画几张没家数的画,写几个奇而怪的字,换些铜钱,苦渡(度)日子。”(《古榕杂缀・小引》)
曾衍东博学多才,“工诗及书画,笔墨狂放,大致以奇怪取胜。镌***章,幕古出奇。”有诗曰:“风扇扇风扇在空,扇风风出扇之中;有风不扇无风扇,不扇无风扇有风。”《药堂语录(周作人自编文集)》中有《曾衍东诗》一文。曾衍东曾画一幅“敬惜字纸”的条屏,上方题诗云:“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难成;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他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按说以字画糊口应该不成问题,但他又是个狂放奇才,“人索我画,我却不画;人不索画,我偏要画”。有一巨贾特来买画,甚倨傲,立峻拒。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晚年生活的凄苦:“苦的是老来穷,万里孤苦,愁的是亡命囚徒东海鳏。无生路,穿也无衫,食也无餐,断发文身,尽消磨瓯越荆蛮。”(《古榕杂缀・折桂令》)。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遇赦,年已七十,贫老而不能归,道光十年(1830年),终客死浙江永嘉。
曾衍东著有《武城古器***说》《哑然集》《小豆棚》,还有诗集《哑然诗句》《古榕杂缀》《七道士诗抄》,杂记《日长随笔》等存世。
《小豆棚》是曾衍东最重要的著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其内容涉及忠臣烈妇、文人侠士、仙狐鬼魅、奇珍异闻、善恶报应等。豆棚瓜架历来是人们避暑消闲、谈古论今之所,所以古人常以“豆棚”名其闲书。曾衍东的《小豆棚》原为8卷,近似于《聊斋志异》,后人评价此书“在清人笔记小说中尚属佳构”(《说苑珍闻》)。在艺术上,《小豆棚》叙事婉曲,往往腾挪跌宕,妙趣横生;语言简洁,却能穷形尽相,神态毕现,文学成就很高。清末民初伪书风行,表现在文言小说领域尤烈。民国间,《小豆棚》曾以《聊斋补遗》之名翻印。
曾衍东在《序》中说:“《小豆棚》,闲书也;我,忙人也。作此等书,必其人闲,其所遭之时闲,其所处之境闲,而后能以闲心情为闲笔墨。我为秀才忙举业,为穷汉、为幕、为客忙衣食,哪得工夫闲暇,作一部十余万言的闲书?即偶有闲时候、闲境地,又焉能忙里偷闲,向百忙中草草干这闲事!然则我何以有是书?我问之我,我亦不解。我平日好听人讲些闲话;或于行旅时见山川古迹、人事怪异,忙中记取;又或于一二野史家抄本蛤录,亦无不于忙中翻弄。且当车马倥偬,儿女嘈杂之下,信笔直书。无论忙之极忙,转觉闲而且闲。盖能用忙中之闲,而闲乃自忙中化出;无他,贵心闲耳。心一闲,则无往不得其闲。将所有诸般贪、嗔,爱、恶、欲,种种不可思议,而我心闲闲,不与之逐而与之适;把那些闲情、闲话、闲事、闲人,竟成一部闲书于我这忙人之手。”
在《小豆棚》卷16有杂剧《述意》一折,即曾衍东自演其家事。剧中写山东一儒生,性情落拓狂放,平生与琴、棋、书、画、诗、酒、花为伴,故自号“七如居士”。但居士久未发达,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囊中羞涩,便四处游历,后因天气炎热,居家消夏。此剧一开始写剧场布景:场上设豆棚一架,满开豆花。陈几案笔砚瓶尘。中悬“雨丝草堂桂馥书屋”匾额,两旁挂“白昼饶人听说鬼,青天扯淡坐浓阴”对联。儒生在豆棚下批阅自己的新作《小豆棚》数卷,其妻妾携儿女至跟前凑趣,儒生见“妻贤妾淑,儿大女娇,八口清贫,一家欢聚”,便甚感欣慰自足,遂将书中的古今典故,历述一番。
草棚的那些事篇6
在磐石市农业局局长王富江的陪同下,记者来到红旗岭镇都力河村支部书记韩永发的草莓大棚内参观,从磐石市区出发,沿磐桦公路向东大约走三四十公里,就是红旗岭镇。沿途路边有很多农户自己搭棚、摆摊、卖草莓,经过一段蜿蜒曲折的小路后我们终于来到目的地。
走进草莓棚,清新的气息迎面而来,这里与外面仿佛是两个世界,棚外是白雪皑皑,棚里却是白花嵌绿叶、红果点“碧波”。虽然记者之前去过北京昌平的草莓棚,但此时此刻,“白”与“绿”形成的鲜明对比带来了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人的心情也悄悄发生变化,从冬日下的静谧一下跨越到春天里的活泼,无论哪一种景象,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棚外不断有客户来购买草莓,韩永发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张罗着给客户装草莓,他笑着说:“现在草莓卖得特别好,每天都有很多客户上门购买,棚里的草莓已经卖光了,新的还没熟儿,我还得从别人的大棚里帮着摘。”韩永发边说边在棚内寻找成熟的草莓,摘了几颗递给我们,草莓看起来还有些发白,吃在嘴里,虽然没熟,却一点也不酸,那股果香味依然十分浓厚。
赴都力河村之前,记者专门就红旗岭草莓产业的培育、发展历程采访了主管农业的市委***、副市长曲永春,曲永春向记者介绍,红旗岭镇共7个自然村,其中5个村种植草莓。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6年,韩永发率先建起了温室大棚,种植了1100多平方米的草莓。一年下来,韩永发收入5万多元,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总结出一整套草莓的种植方法,并无偿地传授给了乡亲们。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后,开始不约而同地搭温室、种草莓。如今,在当地,草莓被农民誉为“致富果”,草莓产业成为一个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大产业。
一般情况下,当季草莓是在6、7月份上市,而温室草莓从2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6月中下旬,鲜果能卖5-6个月,属于反季节栽培,正好填补了市场上的空白期。韩永发说,红旗岭草莓品种是从辽宁引进的,名为“幸香”,果形好,前端尖,为柳长形,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最大的有2两,平均重量是2个一两或者4个一两,果实虽然不像昌平草莓那么大,但是口感好,像极了小时候自家园子内的草莓。该品种属于晚熟品种,摸起来比较***、硬朗,耐储存,抗运输,摘下来就可以直接吃,在不超过10℃的环境下能储存7天。
经过7年的发展,如今,红旗岭草莓已经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种植农户达到100多户,建起了11个草莓种植园区,种植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草莓之乡”。那么红旗岭在草莓发展过程中究竟有什么奥秘?
***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韩永发说:“我们创造的就是这种条件,希望草莓像哈密瓜一样,利用早晚温差大这一优势,使糖分聚集得多,味道更甜。”
温差保品质 牛奶提口感
***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韩永发说:“我们创造的就是这种条件,希望草莓像哈密瓜一样,利用早晚温差大这一优势,使糖分聚集得多,味道更甜。”
记者看到在大棚上面盖着一层厚厚的被子,韩永发说,这是电动卷帘机,用防寒被制成,具有保温作用,白天帘子卷起来,晚上六点以后再放下,他特意强调,如果放早了,造成温室内温度升高,也会影响口感。
据磐石市红旗岭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田孝光介绍,幸香这个品种对温度要求不是很高,草莓棚内的温度一般在15℃到25℃之间,最高不能超过25℃。晚上为自然温度,但不能低于5℃,否则,花容易受害,棚内采用通风方式来调节温度,如果白天太冷就不通风,避免夜间温度太低。棚内的温度也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冬天,如果室外温度不低于-30℃,棚内夜间温度就能维持在5℃左右,但凌晨3点到6点之间,温度可能下降,农户则采用高瓦数的电灯或者燃烧液化气、酒精等方式来升温。
除了利用温差外,红旗岭草莓提升口感的另一个秘诀就是牛奶浇灌,记者在温室内的角落里看到很多袋装奶的包装箱。看来“牛奶草莓”此名不虚。韩永发说,草莓开花后,农民都要给草莓秧“喂奶”——将鲜牛奶发酵后利用地灌的方式让其吸收。这样做,结出来的草莓不仅口感,而且含糖量高,富含钙、铁、锌等十多种营养元素。特别强调的是,牛奶必须在浇水时加进去,顺着水流冲到地垄沟里再进入土壤,在土壤中分解发酵后被植物吸收,如果直接浇上叶片上,植物无法直接吸收牛奶的营养成分。虽然牛奶浇灌没有太多的科学道理,但草莓确实有一股奶香味,无论如何,牛奶也相当于一种有机肥料。
蜜蜂授粉 生态种植
据介绍,由于磐石市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因此红旗岭镇主要根据当地地形来建造大棚,尽量选择地势高。最重要是要朝南,最好是背风,比较暖和,防止大风刮走棚膜。这样首先保证了草莓种植的区位优势。
红旗岭镇草莓种植户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全部施用农家肥。农户从附近的养殖场购买农家肥,一个温室的使用量在5000斤左右。7月份农民将农家肥施在地里,再用犁翻到土里,夏天温室内的温度达到40℃以上,闭封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农家肥足以完全发酵,营养成分则被土壤吸收,8月中下旬开始定植。此外,每个草莓种植温室内都养有蜜蜂,不仅可以为草莓花授粉,还能让草莓免遭噬花类小昆虫的袭击。
在病虫害方面,主要采用有机农药进行防治。韩永发解释说,如果喷洒污染性农药,蜜蜂在里面都无法存活,所以说蜜蜂的存在也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性。在当地,白粉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但由于其属于高温病害,只要控制好温度就可以避免,即便发生,农民也会在农艺师的指导下使用低毒杀菌剂。韩永发自豪地说,现在红旗岭草莓起码可以达到无公害的标准,目前正打算申请有机和绿色认证。
合作经营 打造品牌
据韩永发介绍,第一年新建一栋大棚需要投资13万元,这属于固定资产。第二年,除了固定资产外,其他投入加起来共一万多,一栋1000平方米的大棚产量在6000斤左右,每栋平均产值在8-10万元。韩永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民种一亩地玉米,收入才1000元左右,但一亩地能栽植2万株草莓,产值就能达到10万元,相比之下,草莓的利润要大得多。因此近几年草莓种植面积逐渐增大,种植户也逐年增多。对于收入的变化,韩永发个人深有感触,过去没种草莓之前,他种蔬菜一年收入也就1-2万元,基本能解决温饱,现在种蔬菜加草莓一共能收入10多万元,已经走进了富裕行列。
为了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形成“兵团作战”的模式,在韩永发的倡导下,成立了红旗岭镇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统一购种,购买化肥、农药、生产资料、物资,技术指导等,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制作了统一的礼品盒,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鸿新禾,该合作社还被磐石市农业局报请为省级专业合作社。
在销售方面,红旗岭草莓基本供不应求,春节前最高卖到100元一斤,以采摘为主,即使在后期,相比其他草莓,红旗岭草莓的价格仍然遥遥领先。
据磐石市农业局局长王富江介绍,近几年,磐石市***府鼓励发展草莓产业,扶持资金逐年增加,如果草莓棚建在园区内,***府补贴加起来共有3万多;如果是农户发展的庭院经济,补贴将近一万。王富江解释说,园区指的是成片规模,集约性发展,按照面积计算,20亩则为一个园区。虽然目前草莓已经成为都力河村的主导产业,但从全镇来讲,还未形成,未来***府将会进一步增加补贴,让更多的农户进入草莓种植的行业,争取做到一镇一品。
草棚的那些事篇7
去年这当儿,乡里开动员大会,说是村前要修京沪高速铁路。这样的大好事大喜事,还需要“动员”吗?这是咱的国家建设,是发展,是我们自己的事儿。至于搬哪儿住咋样的房,补偿几个钱,村民们没有太过计较,陆陆续续离开了村子,离开了数百年来祖祖辈辈经营的家园。可是,当收拾行囊出发时,就没那么爽快了,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心里却在默默流泪,一步三回头,回眸着曾经的难忘岁月。仅仅到年底,全村四十多户人家两百来号人马都拆了迁了,没有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圆满顺当,湾里村在全乡拆得最快,拆迁小组还得到乡里的嘉奖呢!
推山鬼原先是个只敢在村子上大摇大摆走路的人,在全乡算不上什么人物,但谁也没料到,那一场拆迁大战,他一夜成名,还受到乡***府的表扬。那当儿,推山鬼是村上拆迁的“急先锋”。队长是半文盲,他是高中生,文化高,脑水多,动员人家拆迁,一抓一个准!再说了,推山鬼一米八六人高马大,一顿能吃三碗饭一碗大肉,力气大如鲁智深,敢打敢拼,在村上是出了名的。虽说六十来岁,但打起架来三个小伙子都上不了他的身。有一个老太太为了不让拆她家那面土墙,躺在挖土机的抓斗手臂下面,逼得挖土机“死机”。推山鬼见状,拿起一根粗木棍,向土墙重重撞了三下,土墙轰然倒塌。老太太见久躺无味,只得从地上爬了起来,怏怏离去。
推山鬼说啦,你们真是不分香臭,不知好歹,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还没有受够吗?老话“七世修一个街角落”,现在把你们安排到大城市里去,谁亏待你们啦?你们丢了田地给发工资,不是一样吗?这个死账谁不会算?!
推山鬼说的骂的有哪一点不在理儿,快走人吧!
许多人到亲戚家或是邻村借了房子“过渡”去了,到五六月份,那漂漂亮亮的农民公寓就造好了,推山鬼带头装修入住,开开心心,一夜间做了城里人!
但谁也没有料得,推山鬼只在公寓里住了十来天,就像着了魔似的,调头住回村子去了。
推山鬼为什么要回村,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呆在高楼的房间,就像关在火柴盒里,浑身不自在,感觉头脑壳子整天昏沉沉,脸儿火辣辣的,一摸脑门,发烫,像要生病又不像生病。
推山鬼的婆娘状态比他还要糟糕,开门七件事,每天要上街买菜,不买没得吃,要买,哪有那么多钱!原先蔬菜自给自足,鸡鸭满群,青菜莴笋什么的吃不了都扔猪圈羊圈里喂牲口,让它们给糟蹋了。鸡蛋鸭蛋就更不用说,自己吃不了还去卖钱。她生长在农村,一辈子用的是红漆木制马桶,如今突然要用这个倒霉的抽水马桶,屁股坐在上面冰凉冰凉,哪有木头马桶坐得舒服――这火柴盒挑简单的说吧,吃拉撒都不方便!
其实推山鬼最大的心结,就是他的社场。住在城里,他几乎夜夜梦到他的社场,全可以用到“魂牵梦绕”这个词儿了。
社场是从开始创建的,是生产队的“***治中心”和生产基地。它在村子的中央,面积差不多有半个足球场大小。队里三天两头要开社员大会,队长的哨子鬼叫几声,社员们就三三两两来到场上,叽叽喳喳开始开会。
每天清晨,队长的催命哨子声响彻村庄上空,社员立刻到社场集中,以青年组、老年组和少年组自己站好队,然后,队长来进行简短的“训话”,就是表扬前几天的好人好事,批评偷懒鬼,今天劳动的要求之类,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分工。完毕,从这里朝不同的方向出发,分散到田间,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社场还是生产队里重要的物资基地哦!夏收秋收,五谷登场,粮食、柴草堆积如山。湾里村社场的北边,朝南修建了十一间平房,两间牛屋,三间猪舍,四间仓库,还有两间草料专用仓库。贵重的物资放仓库里,大型的农具在社场上摆开阵势,好像要打仗似的。那社场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也太重要了。拖拉机、脱粒机、马达、犁耙、水车之类,都露天堆放在场上。仓库里,堆满了化肥、农药、水泥、石灰、种子、麸皮、细糠、豆饼、各类钉耙、秧板、秧绳、秧凳、锄头、铁锹、提桶、粪桶、麻绳、栈条和喷雾器等农用物资及零配件,一时难数家珍。
社场还是脱粒、加工的场地,成千上万斤干干净净的稻谷、小麦,通过社员弯弯的扁担,送到公社粮管所。数百头生猪,从这里出发,走到公社食品站。社场上还常年制作有机肥,把青草、河泥、猪灰混合在一起做成灰堆,犹如一座座小山,待它发酵后再施入田间,这里还是肥料加工厂哪!
这样一个生产队极其重要的“基地”,晚上的看守是万万少不得的。一年到头,一天也不能少,而这个光荣的任务,多少年来几乎一直落在了推山鬼头上。而原先都是队长派男青年轮流值班,计工分。推山鬼四十多岁那年,他与几个小伙子趴在水车的横木上车水,一条水牛突然发飙,一头撞倒了水车,别人都甩到了河里,只有推山鬼撞上了河边的一棵树干上,一条腿断了。从此,他不能干重活。那时还没什么意外保险,队长和社员们考虑到他好歹也算是“工伤”,就照顾他长期看夜,这样可以多记些工分。
从那时起,推山鬼白天干些轻活,晚上就到仓库里看夜。反正在家里是睡觉,在仓库里也是睡觉。直到公元1982年“农改”,开始分田到户,包括队长在内的一些人想把生产队的农具也分了。那时,队长说话也不灵了,推山鬼牢牢掌握着仓库钥匙,他说这是集体的东西,不能随便分了,没准哪天还能用上呢!
时过境迁,2010年拆迁湾里村时,当年社场上生产队的农舍,已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唯有两间摇摇欲坠用两三根树干撑着山墙的平房,依稀辨认出是当年的仓库。一个副乡长带着拆迁公司一群人马找到队长,队长回话,这事我也做不了主,要经过本村村民推山鬼的同意才能拆。乡长大惑不解责问道,你是队长还是他是队长?
队长答道:“他是社场的看门人,三十多年的仓库保管员,村民的东西少了谁能负这个责?”乡长目瞪口呆。
正在这时,推山鬼出现了。他在背后轻轻拍了一下乡长的肩膀,乡长回头一看,不禁打了个寒颤。只见推山鬼比自己高出一个半头颅来,铜铃眼睛,四方面孔,黑如泥土,板刷胡子在抖动,那手臂比自己的小腿肚子还要粗壮。
“他就是推山鬼,小名高狗大,因为力大过人,能把一座山推着走,大伙就给他起了这个外号。”队长介绍说。
乡长挤出一脸笑来:“敢问推山鬼同志,这次拆迁,是为了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用地,这是国家的建设,拆这两间破房子,你有什么要求,要多少钱?”
“全国人民都知道京沪高铁,都支持这个建设,我推山鬼能不支持吗?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把仓库里的农具找个家,安顿好就行了!”
乡长松了口气:“好啊,那就把门打开,我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
仓库门打开了,乡长一看,不禁有点好笑,原来都是些铁犁钉耙喷雾器秧板之类一堆废铁烂木头,其中一些东西虽然乡长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但他可以断定那些都是白送人都没人要的。随即提出用三五千元把它买下来,任由拆迁公司去处理。推山鬼一口拒绝,坚持要求对方提供房子把家什保存起来。乡长拗不过他,只好答应先搬到屋外社场上,搭一个草棚暂时放一放,过些天再解决。
村子最后的农舍被掀翻了,推山鬼和他的宝贝农具就住进了草棚。可是没想到这一住就差不多一年啦。推山鬼发现,京沪高铁离社场还有七八里路呢,而拆了整个村寨的大片土地,没有一丁点开发的动静。
于是,在这个没有房屋的村庄,只有推山鬼一人孤守社场,在悲怆的田野里游荡,唯一与他相伴的,是村民搬迁时拉下的一群猫儿狗狗。过去的良田已经杂草丛生,荒芜一片,满目疮痍,推山鬼无力去开荒,他就在社场种了许多蔬菜,想要吃这里免费蔬菜的公寓里的邻居,白天都会来帮忙种菜。
晚间,推山鬼与他的猫猫狗狗睡在草棚,看护着社场这一块菜园。
没有电视,可推山鬼的脑海里不停地播放着往事的荧屏,或梦呓中的情景。已是古稀暮年老人了,他遭遇过日本鬼子,经历了、农村合作社、,直至1982年农村改革分田到户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今天的城市化进程。而社场,也见证了这漫长、难忘的历史画卷。他多么高兴能亲眼目睹京沪高速火车从村前驶过。推山鬼耐心等待着推土机来挖土、开发。他对这一方水土无限眷恋,对高速火车又充满期待。守候着社场,仿佛守候着处在弥留之际行将惜别人世的老人,所不同的是,它承载着去与留,生与死,进与退的艰难过程。他时刻感受着阵痛和无奈,并伴随着长长的叹息。因此,推山鬼在草棚里几乎没有真正入睡过,一直处于心灵与肉体的自我搏杀中,除此以外,就是在迷迷糊糊恍恍惚惚中,间断性地打呼噜。
此刻,推山鬼“四脚朝天”躺在草棚里的草铺上,又一次想起头天晚上刮伤了他的双铧犁,这个陪伴了他一辈子的家什,日后还能派用场吗?他时不时地用砂皮纸把犁头拭磨得锃亮锃亮。
天快亮了,他又盘点起他的流金岁月来。为了保护村庄免遭劫难,他跟东洋鬼子玩过捉迷藏,在鬼子投降后排队走出村头碉堡时,他扇了几个鬼子的耳光(但后来一直后悔没多打几下)。社场北面十多里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他掩护过渡江侦察兵,他还真真切切地回想起1949年4月23日夜晚,横渡长江浩浩荡荡经过这里,他亲手给他们送来了大麦茶和米粉摊饼。战士们就是在村子的屋檐下和衣而睡,然后向东挺进去***上海的。今天,也许国家的大业还没有全部完成,我们还要继续挺进,挺进……
草棚的那些事篇8
那时我站在门口,看见家里那只红色的小猫孤单地站在门口外,任风吹起它的衣服,群魔乱舞。它的眼睛我看不见,无法知道它此时的眼神,内心的心事。但我感觉得到,它的眼睛直着猪棚那边,在猪棚旁有一些甘蔗,猪棚下一点是垃圾物,垃圾物上右边一点是一丛翠绿有些枯萎的野草,微颤颤的;这些野草后面是阴森凄凉的操场,操场里黑暗中隐藏的树,瑟瑟发抖。
我忧伤地看着它,一辆摩托车呼啸而去,只留下一阵猛风,衣服猎猎,我的也是。不觉中,我走过去想要把它抱回家中。在快接近时,它回头,看我一眼,“喵”一声,便飞快跑到野草丛中,我无语,我目送,我微笑,我无奈。
蹲在地上,看着天空,灰蒙蒙的,不,黑蒙蒙。很黑的那一种,地狱。
摘下眼镜,原本清晰的景象,在眼前模糊一片。公路上车辆呼啸而过,猛风灌满了我的衣服,猎猎作响。头发也肆虐无常。那么一会,我一直看着那边的甘蔗,那修长的叶子,风吹得猎猎作响,在我眼中,那是在向我招手。我心想:那些一定是一群孤独落寞的灵魂,默默地站着,大力挥手,向我,因为它们需要我,才会开心。离开那些甘蔗,投向那片野草,跟我大腿差不多高的野草也在向我挥手。强有劲,猛有力,坚定不决。我看它们,只不过在寻找那只猫,那只像被抛弃的自家的红猫,我希望看到它的背影,可是没有,失望极点。更远处看,那是阴森凄凉的操场的,暗无边际的黑暗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隐没在黑暗中的树,猎猎作响,频繁地做着重复动作;挥手,大力挥手,再大力挥手。我想:它们真的在叫我,说那才是我真的归属。真的吗?
转移视线,看公路上飞扬跋扈的灰尘,在地上滚动的塑料袋,世界恢复到开天辟地那时浑沌。
一辆摩托飞快离开我的视线,不过,我的眼珠子却跟住了它,脖子也跟着它转,直到它隐藏在黑暗,但后车尾的灯光却暴露出它的行踪。红色的,模糊的红色。这才发觉,我的视线已经停在市场边了。
那边灯火辉煌,红的白的灯光照亮了整个大地,可再怎么明亮,我也看不清了。红的白的倒映在我眼里,弥漫着一层氤氲的水气,模糊而温暖,像一幅我喜欢的年代已久的泼墨了的山水画。
草棚的那些事篇9
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在我们双辽市开展后,我们双辽市那木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全体作为技术指导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工作中有苦也有甜,我身在其中,倍感科技示范县建设这项工作的伟大;倍感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的重要性;倍感农民朋友对知识的渴求。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前进村发展扣种蔬菜大棚生产,记得我第一次去时,农民的目光是怀疑的,不相信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我就给他们讲温室结构,温室结构采光性能好,覆盖物以纸被、草帘子为主代替棉被,投入小,效益大,防寒效果好,棚内栽种的蔬菜品种,如黄瓜选用“长春密刺”,西红柿选用L402,芹菜选用天津实芹等,培育壮苗,严格控温,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经常的技术指导和交流经验,农民改变了看法,我每次去,问这问那,还留你吃饭,那时我不知道哪来的毅力,独自一人去指导蔬菜大棚生产,那段时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体现出自我价值,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建大棚20栋,每栋大棚300平方米,一栋300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年收入16000元,比种玉米增收10%,这期间我撰写了《大棚甘蓝套种菜豆栽培技术》,《白金库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得好》,《种菜能手冯凯》,《大棚青椒高产增收》,刊登在省刊《吉林蔬菜》上,那段时间,我感觉很有意义,就是很累,我也快乐。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跃进村推广大葱生产,跃进村的种植模式多年与种玉米为主,改栽种大葱,农民很难接受。我就在农民唱长山家做试验,地块选用弱性黑土壤,品种选用章丘大葱,9月下旬播种,次年春天当葱苗长到12cm左右时,6月中旬移栽定植,生育期要加强肥、水、土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唱长山家前3亩地,全部栽种大葱,10月中旬陆续收获上市,共产大葱10625斤,当年秋大葱上市价每公斤1.2元,收入12750元,除去投入纯盈利12000元,跃进村的农民经常到唱长山的地里参观,都说栽种大葱,投入低,产量高,且省工易管理,陆续有7户农民栽种了秋大葱。在指导大葱生产时我以大葱为主题,撰写学术论文《大棚西葫芦复种秋葱栽培技术》《唱长山秋大葱栽的好》,《幼龄李园套种大葱栽培技术》,刊登省刊《吉林蔬菜》上,《大葱的栽培与利用》刊登在部级期刊《科技传播》上。看到这些成果,心里干劲实足。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朋友要劳动,想把他们集中上课,不是轻易做到的。我就在开会时去讲课,或休息时把人集中在示范户家中去讲,讲适合我乡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我们那木乡有10个村,分别培训11次,全年培训110次,通过培训,勇于发现人才,把素质较高的农民纳入辅导对象,通过培养,可作为农民服务的技术力量。各村示范户5户,辐射户10户,为示范户的普及与辐射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掌握农业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并有组织和实施试验示范项目的能力,工作之余要时刻不忘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系统地学习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老师的讲解,领略现代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并定制《吉林农业》《农村科学实验》等材料,不断与外界加强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了解各地农技推广的成功经验,才能不断掌握新技术,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充实自己,满足群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永远走到别人前面,胜任本职工作。
草棚的那些事篇10
在大棚里干活到8点左右,蒋正超再骑着自行车回到庙城孙史山村村委会办公室,打开电脑着手准备一天的工作。29岁的蒋正超其实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大棚是他和另外三位大学生村官毛萌萌、肖连超、李萌一块承租的。
如今,毛萌萌、肖连超已经离开了团队,只剩下李萌和蒋正超两个人操持着大棚。到明年7月,三年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就满了,是继续种菜,还是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了他们面前。
大学生的田园梦
蒋正超出生在甘肃张掖甘州区三闸镇瘐名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他对土地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只有脚踏在土地上,才有一种真实的存在感。这么多年,这种感觉从来没有消失过”。在他的回忆中,落叶缤纷的季节,小河边芦苇随风飘扬的美景,一度让其沉醉。
不过,蒋正超所想的农民生活并非像他父辈那样的沉重生活,而是真正的田园式生活。2002年考上大学后,蒋正超依然念想着种地,大二那年他休学回到老家租了100亩地,加上自家的20亩地,种了玉米和***杨。如此两年,虽然也赚了七八万,最终拗不过老父亲的催促,2006年,蒋正超再次高考,进了中国青年***治学院社工系。
大学期间,蒋正超常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在网上结交了一批喜欢植物的朋友,有大学生,有教授,还有种子站的农技人员。“不说灌木、就说乔木吧,北京大街上90%的乔木我都认得。”蒋正超说。
2010年,大学毕业的蒋正超又想回老家当农民了,最终,为了家在北京本地的女友,他选择了留在北京,并成功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这一年,他与同一批大学生村官肖连超、李萌、毛萌萌结为好友,虽然四个人在不同的村子当村官,但村中年轻人不多,便常在一起玩。
2011年年底,四人凑在一起商量着想做点别的事。“当3年村官总得留下一些足迹吧,哪怕种一棵树都是好的,要不,我们包个大棚种特菜吧。”考虑到时间富余,加之和村官工作不算冲突,蒋正超的提议得到三位伙伴的一锤定音。
为了这个共同的“农夫”梦想,四个初出校园的年轻人凑齐了两万元,其中提议人蒋正超出得最多,约有六七千元,李萌出资五千元左右。就这样,他们花6000元包下了4个大棚,今年2月就开始种育苗。
对于这几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通向职业化农民之路的实验,他们在大棚里种了三十多个品种的果蔬,穿插种养一些少见的花卉、树木,“也能种养观赏型的盆栽,说不定来客就看上了什么,我们的目光不能那么呆板。”
快乐的“农夫”生活
除了蒋正超,其他三人几乎没有干过农活,这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回,蒋正超要去镇上办事,来不及给大棚的土地起垄,便交代李萌“按四五十公分宽、十到十五公分高的标准,把两边的土堆起来,拉平”。等蒋正超一走,对“公分”这个长度单位还没有概念的李萌,二话不说拿起铁锹开始铲土起垄。一个上午过去了,李萌累得满头大汗,“战绩显赫”,大约起了十几垄地。等蒋正超回来一看,乐翻了,说:“挖壕沟呢?”原来,李萌挖了20多公分深的土,“挖得太深,土太厚,没法儿栽菜苗”,只好返工。
和李萌的农业知识“半斤八两”的北京姑娘毛萌萌也有小故事,栽苗的时候栽太浅,瓜苗长不活,蒋正超只好重栽一遍;给苦瓜和蛇瓜薅苗时,毛萌萌分不太清瓜苗和野草,“哗哗”几下,就把瓜苗一起给薅没了……
跟着蒋正超,其他几个人也就慢慢学会了如何干农活。地里总有忙不完的活,就连给西红柿掐尖、打杈,他们都亲自上手。起初,蒋正超劝大家戴个手套,李萌没当回事儿,结果愣是被西红柿植株的汁液染黑了手,怎么也洗不干净。和同学们约了玩时,李萌只好把黑漆漆的手揣在兜里,“不敢拿出来”。
如今,李萌已经深谙此道了。“大棚里混种了不同品种的西红柿,有时闻着植株枝叶的味道不一样,就知道是其他品种了。” 他说,“同学们都喊我‘农民企业家’、‘老板’,闹着要来给我打工,我就说自己是一个种地的人。”
倘若真正论起工作效率,李萌说自己“还是干不过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愿意在大棚种菜,无非想要一个“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工作,是不是种地显得不那么重要”。在大棚里,喜欢自由的李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农田里几乎没有重复的劳动”,这让李萌“深陷其中”。
如今,有一份常规工作可以保障生活,又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承包大棚种养特色蔬菜,在蒋正超看来,“是田园梦想和现实生活的一次完美结合。”
做不一样的农民
几天前,蒋正超和李萌放在大棚外试种的一盆欧李,被人悄悄搬走了。蒋正超带着毫不掩饰的微笑,得意地说:“欧李是世界上最矮小的木本果树,北京市面上见不到的,山西农大有几十棵,肯定是被识货的人给拿走了。”蒋正超认为这是好事,“说明有农民开始对我们种的东西感兴趣了。”
最初租大棚种特特菜时,这四个年轻人没少受周边农民的“怀疑”:这几个年轻人能把菜种好么?这些奇怪的玩意儿好卖吗?一袋菜花种子就是400元,买那些贵得离谱儿的种子,能干出什么名堂来?
“我们想做和一般农民不一样的事。”蒋正超说,“比如说种一些稀奇古怪的特色蔬菜,搞订单式合作等。”在他们的大棚,这种“不一样”已经初露端倪:一般农民在大棚间隙的空地上种着茄子,这几个年轻人却喜欢种养紫色的千瓣葵、会爬藤的石榴树、白色芍药、樱桃树等。
原来,蒋正超看准了蔬菜的高端市场,特意选择营养、美观的蔬菜品种。虽然种子贵,但种出的菜花有紫色、绿色、黄色和宝塔菜花4个品种。3月播种,5月收获,6月15日,蒋正超和李萌以每盒100元的价格顺利卖出了55箱蔬菜礼盒,单盒所装的蔬菜虽然只有七八斤左右,但尽是少见的特色菜:绿花纹、红花纹、黄花纹的西红柿,五彩柿子椒,紫色的圣女果……
看到市场前景后,不少村民纷纷找上门来谈合作。山东农民朱传家租了十六个大棚,他留了一部分地种养蒋正超、李萌推荐的水果苤蓝和紫苤蓝;当地村民张爱***也留了一个棚种养五彩番茄和香蕉西葫芦,预计单个大棚的收入能从5000元涨到8000元;庙城镇王史山村村民梁静玲也等着种养宝塔菜花……
这正是蒋正超最乐于所见的情况,通过订单式种菜带领农民从土地上赚更多钱,也是他的理想经营模式。“拿到订单就可以让其他农民去种,形成产业规模,我们甚至可以做到客户需要这些菜品什么时候成熟,就让它们什么时间成熟。”
不久前,毛萌萌和肖连超离开了团队,这对李萌和蒋正超多少有点影响。一向“不支持也不反对”李萌在大棚种菜的父母,也开始明确要求李萌“不要再玩大棚了,正经地看看资料,可以准备公务员考试了”。惟有最年长的蒋正超,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做农夫的心,“第二茬收成不好的话,想回甘肃老家当农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