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破灭篇1
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我们从文学的视角看来,苏洵的分析十分在理,但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再仔细解读,会发现作者的观点不甚全面,值得商榷。
让我们先来看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再回过头来看苏洵归纳的“六国破灭”的原因。
随着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长期战乱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百姓也厌倦了战争,希望有国家站出来早日结束***,完成统一。这可以说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也就是统一的必要性。而统一的可能性就是结束***完成统一的任务落在谁的头上的问题,俗话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个任务最终由嬴***来完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关系怎么样;三是产品如何分配。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关系以及产品分配问题。
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也进行了适时调整,那就是作为最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由奴隶社会的国有向封建社会的私有转变,这样封建制度下的农民就要比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更有劳动积极性,因为他们多少可以支配一些劳动产品了;而在奴隶社会,不要说奴隶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就是奴隶本身的身体都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作为生产力发展情况下生产关系调整的具体表现,就是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开始瓦解,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就是明确的证据(表面上是对“公田”以外的“私田”征税,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化,也就是承认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而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分封制也开始受到冲击,争霸的诸侯国国君已经不把周王放在眼里了(这可以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看得出来)。一句话,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
到了战国时期,新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各诸侯国变法的实质就是新兴地主阶级用法律把自己的私有土地成果固定下来;并借助改革壮大自己的实力。
而***的社会局面是不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确立的,所以结束***、完成统一就成了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那么接下来由谁来领导完成这个任务呢?而这个机会对当时每个诸侯国来说都是均等的。
历史注定要把机会给那些在改革中壮大了封建经济实力,其***队拥有坚强战斗力,有强权***治和暴力***的思想,在兼并战争中又能够采取正确战略战术的人。一言以蔽之,那些为统一做好种种准备的人,注定要成为时展所需要的英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
经过两次商鞅变法过后的秦国和秦王嬴***具备了这些条件,这就在事实上具备了统一的可能性。
而嬴***超强的个人能力,高瞻远瞩的***治眼光,正确的“远交近攻”战略思想,***事上“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具体战术最终消灭六国,结束***完成了统一。
苏洵在文章当中又说,六国不团结,是灭亡的另一个原因。其实在秦对各诸侯国采取***事行动之前,其他六个诸侯国曾经采用过“合纵”的方法,联合抵抗秦国的进攻,最终因为不团结而以失败告终。
所以,“六国破灭”不是因为苏洵在《六国论》中所说的“蔽在赂秦”,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也不是六国不团结,导致自己的灭亡。
六国被秦所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假使六国中的其中一个诸侯国改革后的力量超过秦国,具备结束***、完成统一的经济、***治、***事等条件,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就不是秦,而是韩、赵、魏、楚、燕、齐当中的一个了。
所以苏洵归纳的六国破灭的原因,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相比较,显得片面,甚至有失偏颇。
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在统一的社会历史发展潮流面前,要么起来担当起结束***完成统一的任务,要么被其他国家所灭。
统一的实质是:封建的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建立了,接下来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的上层建筑问题——建立封建大一统的***治局面。
面对时代大潮的到来,要么冲上潮头浪尖,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要么被卷入大潮,汇入时代的洪流。
六国破灭篇2
【作者】苏洵 【朝代】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破灭篇3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秦王***执***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为秦灭六国、秦朝统一之战、秦朝统一六国、秦朝统一中国、统一六国,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前238年秦王***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秦王***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来源:文章屋网 )
六国破灭篇4
1、根据不完全统计,白起平生的杀敌数量保守估计应该有100万之多。其中伊阙之战消灭韩魏联***24万;鄢郢之战破楚国都城淹杀***民数十万;华阳之战斩首救援韩国的赵魏联***15万;陉城之战斩首韩***5万;长平之战斩首坑杀赵***45万。仅这五场战役,白起消灭敌***就已超过百万!
2、白起善于用兵,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被封为武安君。
(来源:文章屋网 )
六国破灭篇5
1、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
2、王贲: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3、王平: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得以投降刘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之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率领蜀汉的王牌***队无当飞***,多次随诸葛亮北伐。
4、王猛: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治家、***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
六国破灭篇6
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之机,出兵伐燕,几乎灭亡燕国,从此与燕国结下了不解之仇。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念念不忘复仇。恰在此时,身负宏***大志的苏秦来到燕国,与燕昭王一拍即合,燕昭王派他作为战略间谍出使齐国,肩负起了弱齐破齐的使命。
苏秦弱齐的工作做了很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成几条思路:
首先,利用齐国处于国力上升期的心态,刺激其自信心和野心不断膨胀,对外扩张,穷兵黩武。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秦劝说齐国灭宋。当时宋国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强国,号称“五千乘之劲宋”(秦齐等大国号称“万乘之国”)。在苏秦的一再劝说下,齐湣王先后三次发兵攻宋,并最终于公元前286年将其灭亡。齐国灭宋之役,一方面严重消耗了齐国国力,另一方面极大改变了当时整个“国际”局势的均衡,使齐国一下子成为出头鸟和众矢之的。果然,在齐灭宋之后两年,就爆发了五国联***伐齐之役。
其次,离间齐秦关系,诱使齐国不断向当时的第一大国秦国发起挑战。原本秦国是不想跟齐国闹翻的,而苏秦却巧妙地利用了齐湣王想当第一的心态,先是诱使齐国拒绝了与秦国一起称帝的共治方案,然后又让齐国牵头,纠集燕赵韩魏等国攻秦,彻底毁掉了齐秦关系。后来五国联***伐齐之役中虽然燕国是幕后策划者,但是秦国却在战争中起到了五国之首的领导作用。
再次,破坏齐国与赵韩魏等三晋的关系。夹在齐秦这东西两个大国之间的赵韩魏三国,其处境是极为微妙的。他们既有可能倒向西方,联秦攻齐,也有可能倒向东方,联齐攻秦。至于到底怎么做,全看秦齐两个大国对他们的态度如何,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威胁如何。事实上,在苏秦间谍案期间,发生过两次五国联***合纵事件,而且两次都是苏秦组织的,只不过第一次是齐国带领其他四国攻秦,第二次是秦国带领这四国攻齐。然而,这两次的力度却截然不同,头一回是点到为止,在函谷关外搞了个武装大游行就算了,后一回却真正是往死里打,如果不是后来田单的火牛阵挽回一局,齐国就要亡国了。这里固然有苏秦在控制力度的原因,更重要的却是齐国和秦国给赵韩魏三国的感觉太不一样了。就拿赵国为例,其权相李兑本来是亲齐的,然而,在苏秦的忽悠之下,齐湣王忽而想甩下赵国单独与秦国媾和,忽而又拒绝履行灭宋之后将重要城邑送给李兑的诺言。这种反复无常,丝毫不把赵国的利益放在眼里的做法,最终彻底激怒了赵国,使其成为五国联***伐齐中的重要一员。
最后,在伐齐的五国联***形成过程中,苏秦也曾亲自上阵操刀。例如,他直接与魏国执***的孟尝君(原来是齐国的相国,后来与齐湣王关系破裂,逃到魏国为相)密谋联合攻齐,诱使齐国背赵,从而让赵国加入反齐阵营。
故事最终的结局是不可一世的齐国在其国力达到巅峰的时刻,戏剧般地成为了天下公敌。在名将乐毅的指挥下,五国联***一举打垮了齐国,大破齐***主力于济西,攻克齐都临淄,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了齐国。而伟大的间谍苏秦此时的身份也就彻底暴露了,他被气急败坏的齐湣王处以车裂极刑。不过残暴的齐湣王也没有比苏秦多活多久,就在同一年被前来趁火打劫的楚将淖齿杀死。
虽然是间谍,但苏秦的四类活动中除了最后一类直接组建反齐联盟外,其他三类活动几乎都没有用“阴谋”。灭宋也好,伐秦也好,交恶赵韩魏也好,说起来其实都是齐国自己的决策。苏秦只不过是因势利导,从旁煽风点火而已。
六国破灭篇7
秦在公元前221年灭亡六国的根本原因是:
1、秦国统一中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的。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全国大一统,人民普遍厌战,要求结束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破坏;
2、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客观条件。秦与关东六国不同,它的变法比较彻底,***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治制度。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促进生产,奖励***功提高战斗力。秦的疆域不断扩大。到秦昭王时已超过关东六国的疆土的总和,社会稳定,***权巩固,经济发达。
所以,由秦统一中国消灭六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来源:文章屋网 )
六国破灭篇8
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的不团结、不合作的这个弱点逐一攻破的。故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道:“灭六国者六国也,而非秦也。”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抗秦,六国之亡或许就能免矣。秦始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而六国君主只顾自己的利益,却没想到正中秦人心怀,这六国灭亡的事实就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由此可见合作是多么重要呀!
还记得那个黑色的“5·12汶川大地震”吗?中华大地上发出了阵阵的撕裂声,国人悲痛万分。但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它震不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团结关爱的合作之情。
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丽的山河***,纵然山河破碎,纵然困难重重,但人们手拉手,心连心,筑成了一座坚强不摧的长城。我们也看到了武警战士们义无反顾冲向废墟的身影,看到了白衣天使悉心照料着受伤的群众,看到了心理老师耐心地为孤子们讲述着梦想的伟大,看到了用爱编织成的一件件物品运向灾区……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了更加顽强的中国。
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是一个个平凡的付出,却造成了伟大的传奇。爱迪生因发明电灯而流芳于世,但他的发明离不开全身沾满土灰的工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离不开那些为新中国事业顽强奋斗的人。
而我们,从现在起更应该明白合作的重要,前面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你走过去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众人的帮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有信心向前吗?
六国破灭篇9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治家、思想家、谋略家,西汉王朝的重要奠基者。***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给警卫员讲到张良的故事。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到下邳起兵反秦;从鸿门宴救刘邦,到“四面楚歌”,使西楚霸王项羽的***队土崩瓦解,落得个“霸王别姬”。评价说:“汉王刘邦得天下,主要依靠三个人:韩信、萧何和张良。”“张良没有独自领兵打过仗,他不是帅才。但是他追随汉王左右,出谋划策,是最优秀的***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张良.(前.? -.前.186年),字子房,汉初名臣。《史记・留侯世家》云:张良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J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划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张良出生于战国末年,早先由于七雄的长期战争,兵学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兵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又为张良学习兵法提供很好的社会环境。国破家亡、散尽千金、刺杀秦皇、亡命天涯、进履受书的磨练,也对张良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张良牢记国破家亡的教训,志在国家,志在灭暴秦,志在使人民安居乐业。张良认真钻研各种用兵的谋略与方法,期待自己将来有朝一日能成为叱咤风云、匡扶天下的英雄人物。张良对兵学所作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对兵学的全面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上。唐朝温庭筠言:“留侯功业何容易,一卷兵书作帝师。”秦末纷乱,群雄并起,各路诸侯混战之际,刘邦正是因为得到张良的帮助,方才得以破秦灭楚,一拥天下。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总结胜利经验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精通《六韬》,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事家,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张良总能示形用权,临敌制变,以最恰当的战略战术去赢得胜利。灭秦战争中,他先后指挥复韩之战、宛城之战、武关之战、桡关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每次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各次作战的方法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我国战争史上的精彩战例。他善于审时度势,每战之前都进行严密侦察,做到对敌情、己情,以及天时、地利之情了如指掌,并根据具体情况运筹胜算,确定战法,进行周密的部署,既战则有章有法,处处主动,必获全胜。鸿门解围时的因时制宜、挑拨项范,请汉中时的当机立断、后发先至,诓楚时的明烧栈道、诱楚攻齐,还定三秦时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退楚兵时的示弱于敌、奇袭彭城;灭楚时的策反英布、连盟彭越;阻封六国时的借箸之谈、辩推八难等等,所有这些出奇制胜的战法,无不因时、因地、因敌而异,处处显示张良忠勇奋发,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和先计后战,虑事周密,用兵严谨的***事谋略家本色。.在治***方面,张良努力践行《六韬》“德之所在,天下归之”的精神,他率领的***队都是“仁义之师”,经行各地皆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击杀秦***入关后,又封秦府库、还***霸上,安抚秦国百姓,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犒赏三***,使百姓远离战乱,安居乐业。秦国百姓感其恩德,为其建庙立祠,至今享祭不绝,人们在张良身上附会了很多美好的传说,使张良成为传奇式的人物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纪念一代宗师张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张良作为一代名臣,以天下为己任,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尊老爱幼、虚心好学的治学态度,为拯救黎民苍生于水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置个人安危与度外的英雄气概,循循善诱、旁敲侧击、从容不迫的思想方法,不贪***虚名,不恋高官厚禄,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令后人万世景仰。张良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是我们今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
六国破灭篇10
也许这是那个时代场面最盛大的***式!
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次打井抗旱,惊醒了千年的幽梦。
经过楚***冲天大火的洗礼,突破黄土重压下的黑暗与沉寂,舔血抚痕的地下***团,熠熠生辉的破土复出,饱览边关明月,尽享山峦秋风,挺立着全世界为之千古惊叹的传奇!
当我的脚步从俑坑边沿轻轻走过,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滚滚的车轮,势不可挡,迎面冲来……
遥想当年,秦始皇正是率领这支黑衣如铁、迅速如风的虎狼之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使六国臣服,天下归秦,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帝国!于是,人们走近俑坑,指点评说着战国七雄到六国归秦的伟绩,抚读那一个个悲怆鲜活的面容。
浩大!雄浑!壮美!强悍!走近兵马俑,这三个词语,立即映入了我的脑海,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真是气势恢宏、势不可挡的***队啊。眼前的一幕,不由得不让人瞠目咂舌,为之惊叹,为之震撼!让人目为之眩,神为之摇,思想感情的潮水为之汹涌澎湃……
长长的兵马坑里,密密麻麻、挨挨挤挤,站满了兵马俑。它们惟妙惟肖,真人真马般大小,站在它们面前,观赏着这些兵马俑的方阵,似乎有声音破坑而来: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兵器相撞的清脆声,铠甲摩擦的咔咔声,战马嘶鸣的长啸声。伴随这些声音的,是眩目的战旗、遮天的尘土,然后突然间,天塌地陷,它们和秦朝的历史一起压在秦砖汉瓦里,压在尘封的秦陕高原的黄土里。这一压,就是两千年!除了史书的一鳞半爪的记载,陪同它们的,只是上面厚厚的一层黄土以及黄土地上年复一年的西北风。
曾几何时,“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天地一霸也,雄心霸悍!千年的雄性飘荡在这古老的土地上。站在俑坑之上,四周多么静默,充满了肃杀,威严之气。这些威武的兵马俑,不管是武士,还是将***;不管是弓箭手,还是骑兵,都好像在暗下决心,为秦国统一天下决心作殊死拼搏似的。甚至连一匹匹陶马,似乎在精忠报国,严阵以待,准备到战场上大展雄威;张大的嘴,嘶鸣出不可一世的威严……遥想当年,那位尚武的帝王,高举令“字”旗,驱使他们在金戈铁马的交战中,发出撼天动地的吼声。在燃着的烽烟中,腥风血雨撕扯着丝丝缕缕的战旗,奋蹄奔腾的战马嘶鸣在漫天烟尘里,他们一身戎装,挺***催马,逐鹿六国,用本应该扶梨握锄的手去向同样是炎黄子孙的人们挥剑舞戟……
我站在坑前,望着那一尊尊默然挺立的俑人,除了震撼,还能隐约感受一丝的悲凉与沧桑。每一个都是英武逼人却又个性鲜明,特别是他们的眼睛灼灼有神,直摄心魄。健壮匀称的高大身躯,饱满光洁的额头,棱角厚实的双唇,干练利落的姿态,以及战袍上的每一条褶皱,眉宇间的每一种表情,都是那样鲜活动人,毫无雷同之感,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他们哪里是冷冰冰的雕塑,分明是一群有血有肉要出征鏖战的士兵。我想,黄土窑里有他们的白发父母,阡陌陇上有他们的妻子儿女……大战在即,他们是怎样撕心裂肺的和家人告别的呢?跪地磕头?抱头痛哭?一揖三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他们踏上艰难的征战之路,是发自内心的情愿吗?身处群雄逐鹿、穷兵黩武的时代,感叹自己的无奈了吗?他们是想尽赤子之心为家人免除一份劳役、还是想尽匹夫之责为皇家挣的一分厚土?它是要告诉我些什么吗?抑或是让我思考些什么吗?
鼓角无声,天地缄言,两千年前的那个早上,当最后一块木板盖下来的时候,唯一的一线阳光也断绝了。战车不再奔驰,战马不再嘶鸣,勇士们也不再呐喊,那片曾经燃烧着的大地也渐渐归于平静,人类的声音越来越远,越来越轻,直到完全消失,只留下无尽的黑暗,无尽的孤单,无尽的寂寞,连着曾经无尽的荣耀,一起陷入了无尽的等待。一支豪华的、英勇的、让天下为之丧胆的无敌之师,在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之后,以这种方式,陪着他们毕世的君主,陪着他们行将日落的帝国,一起走入了历史的尘封。被埋葬的那一瞬,没有谁听到你们绝望的惨叫和抗议,风声和泥土堆成的黑夜,熄灭了你们的愤怒与仇恨,熄灭了你们的泪光和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