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乡篇1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小学一(2)班
孙艺?@
我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五莲。我画的水那么清,树那么密,山那么高。房前有一片片碧绿的菜地,还有绿油油的禾苗。屋旁养有一群可爱的小鸡,天空中有几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那个有时在跑步,有时在跳绳的男孩就是我。我要快点长大,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画家乡篇2
梦湖的春夏多美丽呀!那千亩湖面的早晨在阳光的照耀下,平静的湖水红似火。湖面上的雾气像银幕一样渐渐拉开,那翠绿色的叼鱼郎在湖面上飞来飞去,紧盯着水里自游自在的鱼儿。湖边的绿色柳枝像少女的头发随风飘动,那湖边绿油油的草坪与蓝蓝的湖面相媲美,这迷人的景色能说谁比谁差吗?
梦湖秋天更叫绝,那秋湖变得更蓝。日落时也能使蓝水变得红彤彤,湖面粼粼地笑着,好像对着岸边金黄色的草地说:“你多美呀!”金色草坪也对着湖水说:“你呀!还是那么年轻,一年过去别来无样。”再看湖边的枫叶红于二月花,樟树青青如画,你看梦湖秋色美不美。
转眼北风呼呼刮个不停,一夜之中下起了鹅毛大雪,金色的草地盖上了银色的白被,光秃秃的树枝穿上了透明的冰衣,樟树确变成了一个冰青玉洁的大蘑菇。鱼儿呀!你藏在哪里,我们看不见呀!小鸭子在湖边干着急,美丽的湖没见了,可他却在湖边补充了一幅美丽的现场画——枫叶。
画家乡篇3
清香袅袅的春天
春雨绵绵,细雨如丝,这就意味着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已经朝我们走来。春天到了,柳树抽出了新芽,在和煦的春风下翩翩起舞,犹如一位年轻漂亮的少女;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得高大;在人们精心的修剪下,美丽非凡,无与伦比。
赤日炎炎的夏天
“热”,这个字看似普通,但却是对夏这个季节最好的写照。夏天到了,绿树成阴,此时此刻,老人们都会坐在茂盛威武的大树旁,后背靠着大树,天高地阔的闲谈起来,无忧无虑,真是舒服!这时,只要你去看看清澈见底的小溪,一定会见到成群结队的鸭群,不时地把头伸到水下去觅食,欢快活泼,令我们都不忍心去捉它们。
硕果累累的秋天
秋姑娘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秋天,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一个令人向往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中,最忙碌的地方要属那一望无垠的的果园啦!红彤彤的苹果犹如小灯笼似的挂在苍盛的苹果树上;绿油油的大西瓜像是一个圆圆的大肚皮;黄澄澄的鸭梨像是用注射器把水分添加到了鸭梨中,用手轻轻碰,汁水就溅了出来。但我最喜爱的还是那可爱迷人的葡萄了,在那又大又绿的葡萄叶下,挂着一串串晶莹透亮的葡萄,紫黑,溜圆,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顺手一摘就放进嘴里,汁水像蜜一样甜,一直甜到了心里……
大雪纷飞的冬天
冬姑娘穿着雪白的衣裳来啦!一场大雪过后,整个乡村都变成白茫茫一片雪花就像一个娇声娇气的小仙女,轻轻地飘落在地上,银装素裹,给冬天的乡村增添了无限美丽的风采。
画家乡篇4
我的家乡桂林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旅游圣地。说起桂林,人们自然会想到那“甲天下”的山水。有形象逼真的象鼻山、景色优美的叠彩山、秀丽壮观的猫儿山。。。。。。还有风景秀丽的漓江、满富诗意的桃花江。。。。。。它们共同组成了桂林靓丽的风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九马画山了.
“自古山如画,而今画是山;马***呈九首,奇物在人间。”清代诗人徐弓曾经赋诗赞美九马画山。的确,正如徐弓所说, 九马画山只所以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是因为那九匹天然形成而又活灵活现的骏马.
远远望去,一幅由黑、白两色构成的完美作品展现在众人眼前。九匹骏马英俊潇洒、形态各异。有的仰天长哮,似乎在呼唤远方的亲人;有的腾空而起,好像在打算为自己的梦想远行;还有的低头饮水,好似在品尝桂林纯净的江水。。。。。。人们如痴如醉的欣赏这生动逼真的***画时,我们再走近一看,就会从梦中苏醒。原来,这不是画家完美无缺的作品,而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比画家画得更逼真,更形象,更吸引人。
九马画山不仅以它那九匹神马吸引游客。而且它还有一个传说,更吸引游客。
画家乡篇5
虽然我曾多次来南江公园,可今天的感觉却非同往常。走在“南江景观桥”上,手扶栏,眺望远方。南门江映入眼帘,江边就是美丽的南江公园。放眼望去,透过柳树枝条,我模糊的看到了公园中那古色古香的亭子。下了景观桥,我真正地走进了公园。石头铺成的小路带着我来到了广场。广场中央两条逼真的龙被刻在地上。周围是一圈用铁做成的围栏。我的目光又向前看,呵,音乐喷泉!那水喷出的水珠是多么纤柔、轻盈,跳动在一片白色之上,伴着音乐化作了一个个音符。那水喷出的水珠又多么像一群顽童。瞧!它们嬉戏,你追我赶,在大理石的围栏上作剧烈的撞击,然后飞花碎玉般的溅开了。那溅开的水珠儿,晶莹而多芒,如同朵朵花儿,微雨似地纷纷落下。一阵微风吹来,把这些顽童般的水珠儿吹得如痴如醉,飘飘悠悠,似雨,似雾,似烟……陶醉在这喷泉的当里,我的镜片被水雾住了。擦了擦镜片,离开了广场,踏上石头路向远方走去。
走在石头路上,我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个小山坡。在山坡上有一座小小的亭子,从窗户上那精致的雕花,到亭子整体的结构,无不透出一丝丝古色。亭子是棕红色的,在这一片绿色之上,正所谓是“万绿从中一点红”。
白天的公园如此美丽,那晚上的公园更是美得精彩。夜幕降临了,我又来到了公园。只
见一盏盏绿色的灯从柳树枝条间透了出来,映在了南门江上。沿江的盏盏霓虹灯变化出焰火般迷人的光芒。这些迷人的景象给公园添上了几分恬静。
画家乡篇6
蜡笔画“家”:
随手涂鸦“后印象派”
2003年,在乡村寡居两年之后,因拗不过儿子的坚持,70岁的常秀峰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了老家河南省方城县江家村,登上了飞往广州的飞机。为了路上安全,儿子江华还特意在航空公司为她办理了“无人照顾儿童”待遇。虽然一路上有漂亮空姐的细心照顾,但老太太却怎么也不敢看窗外,直到儿子来接她的那一刻,她的神经还是绷得紧紧的。
虽然身处繁华的大都市,但常秀峰一点也不习惯。她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都得扶着楼梯一步一步挪,要花十多分钟。一出门,那些高楼和路,看上去都差不多,这使得她很不适应。每次常秀峰去买菜都要迷路。问个话吧,城市里的人走路可快啦,她这个小脚老太太追都追不上,更别说问路了。
由于常秀峰每次出门都要折腾半天,甚至要儿子江华去把她找回来,为此江华没少在母亲面前抱怨:“妈,叫你不要出门啦,你老是不听!”常秀峰也皱着眉头:“俺们村里哪一条路都不同,这条路前有棵树,那条路前有块石头,可这儿路都一样,不怪妈啊。”江华也没有办法,自己和妻子都没有时间陪母亲。于是,闲不住的常秀峰就渐渐把家务活儿全揽了下来,可还是没能打发远在他乡的寂寞。家里惟一可以陪她唠嗑的就只有三岁的小孙女了。
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色,忽然仰起小脑袋问:“奶奶,山楂树是什么样子的?”常秀峰的思绪一下子被打开了,家乡的草草木木在她的心里根深蒂固,怎么说也说不完啊。可当常秀峰兴高采烈地给孙女描绘完山楂树长着“红红的果子,绿绿的叶子”后,小孙女仍然瞪着明亮的大眼睛,一脸茫然的样子。唉呀,这可如何是好?正当常秀峰犯愁时,一盒蜡笔忽然“闯”入了老太太的眼帘,她立马拿起了蜡笔,对小孙女说:“奶奶画给你看吧!”
当常秀峰在纸上画下第一道鲜艳的色彩,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故乡山水的绚烂多姿就这么一古脑儿全涌到纸上:春天满树繁花的树木;夏天俊拔清秀的荷花;秋天熟透下坠的高粱;冬天单调却依然热闹的村庄;甚至是一块不靠谱的红薯,都让老太太画得鲜艳亮丽,鲜活无比。
小孙女高兴地拍着小手:“奶奶画得真漂亮。”得到小孙女的认可,常秀峰笑得合不拢嘴。有了这么一个好老师,小孙女也学得更有劲了,她马上握着笔认真地模仿起来。常秀峰握住孙女的手和蜡笔,一笔一画教,一边教一边给孙女儿讲老家的故事。
最初谁也没留意这些画,老太太也不在乎,照样天天在忙活完家务后,趴在太阳光好的桌子画上几张玩。直到有一天媳妇发现了老太太遗留在桌上的一张小画,拿起一看后她大吃一惊,画虽然粗看很粗糙,但色彩明亮,颇有“后印象派”的风格。她连忙把江华叫来一起欣赏:“江华,快来看,妈妈画了什么?”“这不是我老家吗?是妈妈画的?天啊,她可从来没有学过画,怎会有这样的天赋?”江华大喜过望,“咱妈真不是盖的。”
他俩喜不自胜地把这些画带给同事,带给那些大学教授们欣赏,这可不得了,老太太很快成为他同事眼中的“传奇人物”。看过常秀峰画的人都被画作中那浓郁的色彩表现力折服了,还有人死活要“抢”走一两幅收藏,他们送给老太太一个雅号:“中国农村版的梵高奶奶”。
网上开博客:我画的
向日葵比梵高画的温暖
常秀峰听到别人喊自己“梵高奶奶”,纳闷地问儿子:“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
江华哈哈大笑,说:“妈,你别管,他们这是夸你画得好呢!”老太太还是半信半疑。不过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自己画的画,常秀峰画得更带劲了,老家住了几十年,什么山水、老房子、向日葵、荷花、竹林、小鸟。这些个东西长得啥样,就画啥样,多简单啊。
面对络绎不绝的求画者,老太太从来都是笑呵呵地点头:“行啊,只要大家喜欢,我就尽量多画点。”常秀峰这下日子过得可比从前有奔头多了。
2006年7月,儿子江华也让老太太赶了回时髦,他在新浪网上帮母亲开了个博客,把这些蜡笔画放了上去。
不料一石击起千层浪,喜欢老太太画的人不计其数,“常粉”遍布大江南北,就连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也慕名收藏了一幅名为《石榴树》的作品,他还特意打电话给江华:“你母亲和我们一样,都是用心在做艺术的。”江华把这句话转告给常秀峰,老太太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但让老太太更没有想到的是,很快,“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访问量就超过了8万人,当儿子告诉她这个消息时,老太太大吃一惊,心里直嘀咕:“这小子,估计顶多就40人吧。”在她的心里40人要是在老家乡亲们围在一起看戏,那是多大的一个圈子啊。
对于自己成为“网络红人”的事情,老太太一开始并不知情。反正那些画啊、字啊都是儿子捣鼓上去的。但到了2006年夏天,她第二次收到《鲁豫有约》节目组的邀请函后,常秀峰就有些局促不安了,她说:“电视上那个小妮子可是个大名人,怎么又叫我去呢?”儿子宽慰她:“人家说了就跟你聊画画,甭怕,人家问什么你就答什么。”小孙女也在一旁高兴地跳来跳去,欢呼着说:“奶奶又要上电视啦,我要看奶奶上电视。”老太太这才点了头。
可当常秀峰正式进入《鲁豫有约》的录制现场后,她反而放松了心情,不就是平常在村口拉家常嘛,那可是她非常喜欢的时刻呢,不怕。节目里,鲁豫给个话头,她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节目中,鲁豫拿出梵高的向日葵和老太太画的向日葵比较,常秀峰想了想,说:“向日葵是不能搁在花瓶里的,没有水和土,它会死。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一席类似于“狂言”的评论,让周围的人啧啧称奇。
可是,也有让老太太困惑的时候。每次常秀峰在阳台上把画画好,儿子江华就把画拿了去,三下五除二,就将它扫描到了网上,老太太突然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了跟自己画的一模一样的***片,满脸的问号:“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
还有一次,儿子把画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回来,常秀峰更是吓了一跳,她悄悄拉过媳妇:“这画明明我放在家里,他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把媳妇逗得前仰后合,赶紧跟老太太解释原由:“妈,这个是印出来的,不是你原来的那幅,你原来那幅画还在阳台的桌子上呢。”常秀峰“哦”了一声,还是将信将疑地把儿子手上的那幅画摸了摸才罢。
香港办画展: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成了“名人”
虽然常常有粉丝和记者来看老太太,可常秀峰成名之后的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变化,老太太还是每天5点半起床。看看楼下的花花草草,打扫家里的卫生。而最让老太太高兴的,莫过于同样喜欢画画的小孙女对她说:“奶奶,你把画放那里,我来画。”她就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女拿起纸和笔,照着自己的画,一笔一划地认真临摹。
别看江华经常忙活老太太的博客,简直就成了常秀峰的半个经纪人,但他心里最大的愿望仍是希望母亲身体健康,老年生活有所寄托。
前一阵子老太太双脚浮肿,江华要带她去医院,老太太不依:“在老家,腿肿了就用冬瓜皮熬汤,一喝就好。”儿子急了:“妈,你腿肿得跟面包似的,不去医院怎么行?”好说歹说,总算是把老太太劝到医院,儿子找到医生,跟老太太说这是个教授,又跟医生说:“这就是会画画的那个老太太,我妈。”老太太这回高兴了,原来教授这么大学问的人也知道自己。
拿了医生给开的草药回家,老太太又犯愁了,自己一辈子就不愿意吃这中药了,嫌苦,儿子黑着脸说:“苦?你过去过的日子有这苦吗?”老太太佯装生气:“你个小兔崽子怎么就不能给我个好脸子,可惜了我每天做那么多好吃的给你。”母子俩虽然斗着嘴,心里却知道彼此的爱有多深。
为了开阔老太太的视野,2006年年底江华还带老太太去了北京,看到故宫时她惊叹地说:“这就是皇帝住的院子呀,可真大啊。”回家之后老太太就画了一幅《圆明园》。可老太太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好的园子就被毁了,在她眼里:家好才能国好,走得再远,家是永远的眷顾。
每当广州的天气突变,常秀峰就会担心大风会把老家后山的石头吹下来压塌自家用泥巴和木板搭建起的土房子。而看到艳阳高照,她又记挂着老家的旧家具已经很久没有翻晒了,儿子常常安慰她:“那些东西加起来也不值个三四百块,瞧把您给惦记的。”老太太摇了摇头,说:“娃,你要知道,那些东西可是你爹和娘一生用过的东西呢!”听完母亲的感慨,江华沉默了。他心里这才明白,母亲为什么喜欢画家乡,为什么把家乡画得那么动人:是因为在她心里,家乡才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那个飘着花香、鸡鸭成群的家乡才是她画画的源泉……
前不久,因为个人画展将在香港举办,常秀峰为了办理赴港手续回到了家乡南阳。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老太太就好像年轻了好几岁,当地的记者纷纷前往采访。当记者问及老人“成名”后的感想时,老人微笑着回答:“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成了名人,但我喜欢鲜艳的东西,鲜艳的东西就是代表幸福嘛!还有,别看我的家乡穷,但我的家乡真的很美。”
画家乡篇7
育才一小四(4)班 陈子睿
我的家乡在那遥远的***,那里四季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你去了准会让你流连忘返。
春天,人们都说,***没有春天,要么是冬天,要么是夏天,其实冬去夏来的时候正逢春天。进入四月份,春天像一个大家闺秀,穿着翠绿的裙装,拿着碧绿的手帕,挽着高贵的发髻,带着五色的下花,含娇带怯,欲语还休,姗姗然,羞答答地像人间走来,她实在太美了,走到那里,都要引起一片惊叹和膜拜·不信你听,听微风拂发的欢笑,听泉水丁冬的歌声……
夏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可是不管你怎么运动,就是不会出汗,就算你穿长袖跑上200米,你都不会热。这个季节,你可以去玩有趣的儿童公园,去游赏积雪千年不化的天山,也可以去吐鲁番采摘最甜最好吃的水果……总之,***的夏天,趣味无限,娱乐无限。
画家乡篇8
出生在这里的我对它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情,尽管长大了,因为学习和工作,我不得不离开它,可是一旦有机会我第一时间相见的就是它了。
看吧:这里是南平那些平整的土地,也是我们村的麦粮仓,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土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麦子,那麦子已经高出地面三十厘米了,那麦干已经抽出了好几节,麦穗已经从顶端抽出来了,看到了我们,似乎在和我们打招呼,看着他那兴奋的样子,我也被它们感染了,不觉停下了脚步,蹲下来和它抚摸它,说说话,看到这旺盛的麦子,我仿佛就嗅到了馒头的芳香,一村人的吃饭问题就有了保障。在这些麦地的中间,也夹杂着一些空地,那是人们特意留出来种植春玉米和花生的,这里的土地肥沃,易于庄稼生长,每到夏天,麦子成熟了,收割后的麦地里的小的玉米苗和此时空闲地里那些已经长大了玉米苗,高低不一,错落有致,颜色浓淡有层次,在那黄土为底子的田野里,有这么浓绿和淡绿相间的色彩,给大地奉献了一种生机美,再加上那小叶的花生和这长叶的玉米叶像回应,在微风中摆动,简直就是婀娜的在舞动她那会说话的衣袖,实在又是一景了。
西山坡上,满坡是刚刚长出叶子的栗子树,村人们不知道用了什么技术,他们将那刚冒牙的栗子树枝锯下来又不知道嫁接了什么树枝,我想那一定是同科的,比栗子更好吃的果木了,为了不使这个坡里单调,农人们还在地头,地垄上栽种了花树,这里有刚开过花的桃花,有开得正当时的樱花,还有自己长出来的野莉,那花儿也是开得正旺相呢,还有柿子树,杏子树,那小小的青杏已经成型了,像个豌豆粒那么大,青青的长在绿叶中间好像在和你捉迷藏呢!
下行来带河边,那里是人们的菜园子,园子里个头高的是大蒜,也已经拔出节来了,不就就会长出蒜薹来的,每一块菜地里都有一个或者两个大蒜菜畦,这一个两个的菜畦就保证了一家人一年的打算供用了。那一垄一垄上的菜苗是开春刚刚种上的土豆呢,这回那土豆的叶子都大了而且,在那垄上一簇一簇的,间隔有30厘米,只等它继续成长了。随时可以食用的的就是韭菜了,那看那个韭菜畦子,是这头高,那头低,中间最低,而且靠近高的那一头最低,原来是最高的这头是破土长出来还没有动刀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头刀韭菜了,那低的一头是吃了头刀新长出的二刀了,最低的接近地面的是刚刚割了还没有长大的呢!菠菜已经抽穗了,人们都不愿意吃它了,只是那些年龄大的老人们还用它做个小豆腐什么的,年轻人是不吃它了。
我想过河回村庄里,正行走在水中用来踩踏的石头上,这是人们为了过河自家搭建的石头和流水相间的桥,我真是佩服当地人的发明创造呀,此时两只白鸭嘎嘎的叫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正在水中的陆地上相互交流,看样子是在为了下水还是在陆上意见不一进行的争辩了,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诗经中的关关雎***在河之洲了,我的家乡呀,你真是太富有了,诗经里的你也有,寻着它们的视线望去,一群大白鸭蹒跚的向水里走去,不一会儿它们就在水里游起来了,这两只白鸭也不再叫了而是尾随其后也下水了,透明的河水,水中的白鸭,陆上的青草,这简直就是一副丹青圣手的作品呀!
画家乡篇9
对于家乡,应该说所有人都很熟悉自己,我也一样,现在,就让我来讲讲我那美丽的家乡吧!
美,是家乡的特点.当你走入群群青山的包围中时,耸立的山峰屹立在周围,它们直插云霄,仿佛在互相攀比着高低:
“你瞧,我比你还高,你比不上我的!”
“哼,虽然我比不上你,但你看看,周围的兄弟姐妹们,都比你高得多!”
“……”
山一座比一座高,令人赞叹不已.然而,家乡的水更是美!
侧耳倾听,流水声哗哗哗地流进了耳际.我循声望去,一股清泉从高耸地山峰直泻而下,远远望去,好似一条长长地白带飘在山间,美极了!
走近了,流水的“哗哗哗”就越是清晰.我伸手摸了摸,哇,真是透心凉呵,把舌尖轻轻触一下,凉滋滋的,那股清凉的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
家乡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
画家乡篇10
关键词:刘庆邦《遍地白花》乡村之美
在当今文坛,刘庆邦无疑是短篇小说写得最好的一位作家,他以200余万字的创作实绩和“对这个世界的个性的***的表达”赢得了“短篇王”的美誉。正如阎连科所说:“他的短篇的确很好,且似乎是篇篇精彩,语言、故事,特别是一针一线缝织出来的那种绵密的小说意境,读了很让人激动”。《遍地白花》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意境美的短篇,就像是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古朴美丽的乡村风情画,让人不知不觉陶醉其中,掩卷后眼前仿佛仍晃动着一片明晃晃白茫茫的荞麦花,如在遥远的梦里一般。
作者又是如何来呈现这梦一般的田园之美的呢?
审美是需要有一定心理距离的,美的发现不仅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有一颗超越功利的心。正如我们经常看到著名旅游景区的当地人整日面对如画的山水却视而不见,只顾算计游客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收入一样,终日劳作的农民为衣食所困,是很难真正领略到田园生活的美的。小说里的村民就是以一种朴素的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在他们看来,那些能够满足人们衣食之需的事物才是值得入画的,比如地里的庄稼、架上的葫芦、树上的果子等等;在他们眼里,乡村应该是多彩而鲜艳的,那象征着生命之旺盛的大红大绿、象征的收获的金黄才是最美的色彩。于是,就有了女画家的到来。对于女画家,村民们是略感歉意的,因为秋收后的乡村场光地净,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村民们以为女画家住不了两天就得走,谁料她却在村里住了下来,而且每天一大早就起来作画,所画的事物大都是在村里人眼中最没用也最不值得看的东西。她画废弃的碾盘,画快要散架的太平车,画张家古旧的门楼子上那乌黑的瓦片、那瓦缝间发灰的瓦楞草、那楼脊上被风雨剥蚀得少鼻子没毛的蹲兽……画家画出来的是一个村里人从来不曾注意到世界!
对于乡村,画家是一个外来者,但远离乡村的都市生活和画家的艺术修养决定了她就是小说中乡村自然之美、古朴之美、人情之美的发现者和欣赏者。村庄对于画家来说是陌生的,但生活在城里的画家小时候有过一段跟随父母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这段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因此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乡村对于女画家反而是熟悉的。村里人对自己生活的村子当然是最熟悉的,但城里来的女画家认为美的事物在村里人看来却是根本谈不上美的。村里人和画家彼此是陌生的,这种陌生不是指的人际关系,而是两者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这种陌生感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一直都存在着,小说就在这样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氛围中徐徐展开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
村民们对于画家的行为一开始是有些担心的,他们担心画家会把他们的东西怎么样,当担心解除之后,他们又开始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画家的画,他们的标准无非是像还是不像。村民们对生活对美有着最直观最朴素的感受与判断:女画家画了小扣子家的小狗,小扣子的母亲就觉得小狗的魂被抽掉了;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时,老人的儿媳提出要给公公换上一件新衣服,让公公端坐在椅子上。因为在他们看来,画画就像是照相,尤其是给老人照相,是一定要显示出老人的受人尊敬与福气的。女画家拒绝了老人儿媳的提议,只是专注的画老人黧黑里透着古铜色调的面容,画老人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画老人眯缝着的、平和的像月光下的湖水一样的眼睛。乡村世界里的人们与大城市来的知识分子对生活与美的价值判断是迥然不同的。
但村里人打心眼里信服来自大地方的画家,他们也很快的接受了画家的影响。于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在村民眼中似乎变得陌生了。他们在画家的眼睛和画笔的引领下重新审视自己无比熟悉的村庄,重新打量村子里的石榴树、柴草垛、鸡窝墙上挂着的辣椒串子甚至是头顶的云朵。画家画到什么他们就觉得什么好看,过去很平常的东西,“经女画家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女画家取过材的人家,都像中了彩一样,神情有些骄傲,还没有被女画家画过东西的人家,也希望女画家能到他们家画一回。”因为画家给房东家的祖父画了像,人们对老人就有些刮目相看了,连老人满脸的褶子现在也变成了满脸的画意。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做饭的时候烧柴火的烟火味怎么香,但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女画家说真香,村里人因此也觉得烟火味是香的了。村里人在一个外来者的引导下慢慢发现了自己最熟悉的世界里一直被忽视的美。
由于生活经验的截然不同,村民和画家在价值观和审美倾向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差别使得一样的乡村世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竟然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村民们喜欢的是丰收的乡村、大红大绿的乡村,而画家笔下的乡村是古旧的、沧桑的、斑驳的乡村。这二者之间的距离并不会因为人际关系的距离的缩短而缩短。但是陌生归陌生,陌生并没有带来对抗,伴随着陌生感扑面而来的是古朴的乡土民风和浓浓的暖意:房东没几天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允许女画家再提交房租的事了。画家画了一位年迈老汉家的太平车,倘若画家是个男的,他定是要把画家请到家里喝上两盅的,但画家是个女的,他只能用几枚新鲜的鸡蛋表示感谢,并且说自家的鸡蛋不值钱,画家的画才是千金难买。小扣子和他的小狗被画了之后,他的母亲也是送鸡蛋以感谢画家。在这里,鸡蛋成了村里人表达情意的最常用的方式。
乡村世界里的人和物在作者的笔下是浑然一体的,展现出的是古朴冲淡的自然美、人情美。然而作者对乡村之美的展现并不止于此,读者的期待也不止于此。于是又有了小扣子,小扣子的出现让整篇小说的境界显得更加和谐起来。小扣子是一个不爱说话的男孩子,他天天跟在女画家身后转悠,女画家在村里所画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小扣子对于美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敏锐的感受力,他能感受到女画家画里的萧萧凉意和土地的气息。还有小扣子身边那条小黄狗,黄狗跟小扣子总是跟得很紧,小扣子因找不到女画家而挠头的时候,黄狗也一脸的茫然。小扣子登上高高的河堤远望时,黄狗也把头昂成高瞻远瞩的样子。小扣子飞奔冲下河堤时,黄狗也不敢怠慢杀下身子窜到主人前面作出积极性很高的样子。女画家在画白茫茫的茅草的时候,黄狗突然跑到茅草里去了,结果女画家把黄狗也画进画里去了。在此我们不禁感叹,作者简直也是一位画家,他和女画家一起在画一幅诗意的乡村画卷!不知不觉中,那废弃的碾盘、那古旧的门楼子、那有着古铜色面容的乡村老汉、那不爱说话的小男孩儿、那只懂事的黄狗都成了画中角色了。这幅画是古朴冲淡的,也是灵动的,小扣子和小狗的出现使得这幅画卷一下子有了灵动的气息。这幅画也是有味道的,那是村里人烧柴做饭时弥漫出的浓浓的烟火味儿,这味道足以让每一个如刘庆邦一样从乡村走向都市的人心动流泪。
让整篇小说达到高潮的是对荞麦花开的描写。由于儿时的农村生活经历,荞麦花开的景象在女画家心里成最刻骨铭心的美丽记忆,女画家的到来其实就是为了追寻这一段美丽的记忆。在她的印象里,荞麦花开遍地白,白得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她记得荞麦地里有很多的蜜蜂和蝴蝶,蜜蜂和蝴蝶似乎也变成了白色。女画家又说自己都记不清了,也许她说的是自己做的梦。女画家的梦最终弥合了乡村世界里的人们与外来者之间审美鸿沟,女画家描述梦中的荞麦花的时候,“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地洒落。”村里人没有种荞麦,女画家也没有看到荞麦花,她能够看到能够画出来的只有野地里的一片茅草,茅草近看远看都白花花的,就像月光一样的梦境,有点像梦里的荞麦花开但又不是。女画家最终没有看到荞麦花开,来年,小扣子家为女画家特意种的荞麦终于开花了,但读者也看不到真正的荞麦花,作者只是淡淡的告诉我们“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留在读者心目中的,仍然是那梦里的遍地白花,而刘庆邦笔下的乡村世界,也如梦一般遥远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