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国的蒸蒸日上是由国策正确、代代明君、唯才是举和其他有利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六国的江河日下是由国策失误、昏君辈出、用人失误和其他失误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以上种种都是导致六国最终灭亡的致命错误。
关健词:国策失误 昏君辈出 用人失误
苏洵在《六国论》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两个字,即“赂秦”。唐代杜牧在其所作词赋《阿房宫赋》中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笔者认为六国灭亡肯定也有自身因素存在着,但也不能以点概面,六国的灭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一.国策失误
国策是指一国在当前形势下对未来国家需要投入的方向而定下的策略,包括***治,经济,***事,外交等。好的国策能起到航标、导向作用,使国家国富民强,而错误的国策则会使国家陷入混乱,甚至亡国。《六国论》中曾提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其中的“赂秦”就是六国曾经奉行的国策:即割地事秦,但六国所犯的国策失误远不只于此,以燕国为例。
燕昭王即位后,为使燕国摆脱任人欺凌的穷国、弱国的境遇,招贤纳士、励精***治,燕国国力大增,。只用了短短五年,便达到鼎盛时期。燕昭王之后,燕国陷入内乱,举国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后燕国宣告灭亡。燕国的悲剧就出在国策制定上,燕国的两大错误国策“弱齐”、“疲赵”,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联***激战于济西,大败齐***。乐毅率燕***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齐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乐毅因此被燕昭王封为昌国君。燕国达到鼎盛。但是在这光鲜的战绩背后,却埋下了祸根,齐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思想意识也自此转入自保,燕国虽然扬眉吐气,但是也打掉了自己的一面屏障。赵国自从长平大战战败后,国势大衰,燕王鼠目寸光,趁火打劫,使得赵国处境更加艰难,局势更加恶化,两国间因此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拉锯战,虽说是互有胜负,然而双方实力为之大大削弱,结果赵国自此一蹶不振,燕国精兵强将损失殆尽,后赵灭,秦***长驱直入,燕国无力抵御。
二.昏君辈出
在烽火连天,狼烟四起的乱世中,一国若能逢一位英主,在其领导下,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时乃举国之幸,万民之福;反之则是一国的悲剧。以赵国例。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国力从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赵国由此崛起,傲视群雄。可好景不长,武灵王突发奇想,在选立国储的方面出现了失误,险些使赵国一分为二,随后又发生了沙丘宫。史载:赵武灵王被围沙丘宫三月,困饿而死。
赵孝成王,被誉为赵国的“毁业之主,”在其统治期间犯下了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临阵易将,导致长平战败,45万精锐之师被坑杀,举国遭重创。
赵王迁,同其祖父孝成王相似,听信谗言,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自毁长城,把最后挽救赵国的一根救命稻草“名将李牧”秘密处决,《六国论》中的“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一句就是这段史实的写照,秦国扫清了前进的障碍,一鼓作气的攻灭了赵国。
三.用人失误
一个国家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发展壮大,光有英主还不够,还需要人才来辅佐。与秦的用人方式不同,六国的国君多好大喜功,爱用奸佞谄谀之人,排斥忠良。以齐、魏例。
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自姜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凭借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最后为秦国所灭。
齐国的败亡,齐宰相后胜难辞其咎。后胜是战国末齐王建之相。因其受秦厚贿,屡劝齐王建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御秦。公元前221年,秦兵大举伐齐,兵锋直指齐国都城临淄,齐国因后胜当***,***局混乱,***心懈怠,无人敢战、愿战。齐王建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秦兵不费吹灰之力而亡齐。是时齐人因埋怨齐王听信后胜及其宾客谗言,致使齐国败亡,曾编写了一首歌谣:“悲耶,哀耶,亡建者胜也!”用以讥讽嘲弄齐国庙堂的软弱无能。
魏国的强大是和魏文侯的励精***治分不开的,然而魏国的鼎盛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魏惠王时期,魏国先后经历了“桂陵”、“马陵”两场败仗,慢慢衰落下去。王位传到魏安王时,国势已然大衰,但是也为魏国送来了一位智勇双全的信陵君,令人惋惜的是,魏国没有把握机会,魏王眼见信陵君功勋卓著,不但没有提拔重用,委以国事,反而听信谣言,罢黜疏远信陵君,信陵君空有报国志,无处施展,最后郁郁而终,信陵君死,秦国乘机出兵,用计水淹魏国都城大梁,灭了魏国,事记于《史记・魏公子列传》
由此可见,齐国任人唯亲,导致亡国;魏国有才不用,招致灭顶,二国都亡在错误的用人制度上。
四.其它失误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六国还犯了改革不利的错误,以韩、楚为例。
韩国国势鼎盛期是韩昭侯在位时期。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纵观韩国历史,并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比较著名的事件是韩相国申不害主持的变法运动。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治局面相对稳定,国力也增强,曾一度被各国贯以“小霸”的称谓即便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也能相安无事,独善其身。但实行这种***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明智,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人民就会遭受祸患。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下去了,因此韩国的变法运动是失败的。
楚国出名的变法运动要数“吴起变法”,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治改革家,卓越的***事家、统帅、***事改革家。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任职。战国初年楚悼王当***时,于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任命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为令尹,对楚国***治、法律、***事等实行改革变法。在他任职期间,严明法令,撤去闲置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队。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变法运动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吴起被反对者用弓箭射杀,变法运动宣告失败,记于《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韩国引以为豪的是兵器,但是它缺失了人才,从立国到灭亡,期间就只出了两个思想家,一个申不害,一个韩非,而且生存环境恶劣,只能利用外交手段在夹缝中求生得一线生机;楚国幅员辽阔,带甲百万,各方面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到最后被灭国,问题根源则是出在制度陈腐和思想意识僵化以及改革缺少强有力的后台支持上。
参考文献
[1]张荣铮.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J].天津社会科学,1983,12-27.
[2]吕文郁.浅析春秋战国官吏贿赂问题[D].吉林大学,2006.
[3]林校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和***治控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9-28.
[4]王景.楚怀王时期秦楚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六国论》中六国衰亡的原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