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定义10篇

幸福的定义篇1

我描绘着四叶草,想把它描成我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形象,可······总欠缺点什么。幸福也是这样吗?我开始了我的寻找幸福之旅。

走在大街上,我漫无目的的搜寻着,恐能发现什么。看到一位小女孩,正缠着妈妈买冰淇淋,忽然啊,想起自己的儿时,让妈妈买了一根棒棒糖时的那份满足感与快乐。也许,幸福就是这份感觉。

再走,漫步到公园里。这时的公园,一副热闹景象。老大爷与老奶奶在学跳舞。看到自己的老伴脚没踩稳,赶紧拉她一把。也许,幸福就像现在这样。

走出公园,来到车站,车站里早已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我迟疑,这儿有幸福吗?正当我思索着,天空不作美,下起了倾盆大雨,暗暗咒骂着老天,跟我过不去,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间来,刚好没带伞,气的跺了跺脚。一把雨伞停在了我头上,转头,原来是一位心善的阿姨,轻轻地说了声,“谢谢!”也许,幸福就是这个滋味。

幸福的定义篇2

近年来,“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女大学生中颇有市场。“一个富豪征婚、数百美女应聘”的景观在各地城市纷纷上演。为了“嫁得好”。整容、赶场在女大学生中成为时尚。有的女大学生每天一大早起来花个把小时化妆,用在学习上的精力可想而知。不仅是女大学生,现在女孩子追求化妆已经低龄化到了四五岁。

吴启迪将女大学生傍大款的原因归结为“受到一些‘灰姑娘’嫁入豪门的电视剧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今电视上太多了这样的场景――青年男女出入的场所,不是高雅的写字间,就是温馨的咖啡馆;拥有的不是名车就是豪宅:他们的男友或女友。莫不靓男俊女;“灰姑娘”嫁入豪门的故事层出不穷:穷小子顺风顺水挖到金山的神话屡见不鲜;一夜暴富的幸运者俯拾皆是……而对工地灰尘、农田汗水、陋巷箪食、子夜针线的现实生活细节反映不足:罕见打动人心的十载寒窗、九年面壁、三年学艺、百折不回的人生故事:少了对面对艰难仍然努力奋斗的底层民众的关注与同情。整个荧屏画面,光鲜有余而质朴不足。它所反映的这种浮华世界,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不大靠谱,离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真实也有差距。

这不奇怪,因为媒体报道的世界,按照李普曼的说法是一个“拟态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然而,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真的以为“一夜暴富”的机会无处不在,有无数豪门在敞开大门等待灰姑娘。以为名车豪宅就是生活的一切。把“一嫁即富”、“一唱成名”、“一秀成功”的模式作为首选的人生道路。

轻松一点,舒坦一,最,不费多大气力就获得较好的生活享受。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恋爱找谁是个人的自由。“傍大款”的不仅是女大学生,就是官员也有很多“傍大款”,嫌贫爱富几乎是国人的通病。然而,这种普遍存在的想法和观念十分浅薄庸俗。也不大现实,并且很危险。再说,大款也不那么好傍。而傍的人多了,僧多粥少,大款也不够。所以,就出现了不少为傍大款而受骗的案例。还有。“幸福不会从天降”、“没有免费的午餐”等等道理大家都清楚,问题是“一夜暴富”的想法太具诱惑力,一时难以抛舍,这与电视等媒体的一些导向是大有干系的。

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媒介。电视在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形成了对受众的天罗地网,影响着、设计着受众的生活和价值观。这种巨大的影响带来不少弊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分析电视的弊病时深刻地指出:“今天,对于世界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电视是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工具。电视使年轻的观众对外部世界投以最初的一瞥。它最初界定了――而且靠***音并茂的影响――引人入胜地界定了幸福生活的含义。它确定了所认为的成就、克尽职守、趣味高尚和行为正当的标准。它激发了人们的欲望,界定了人们的抱负和期望,并划清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之间的界线。”“傍大款”、“一夜暴富”的“抱负和期望”、“幸福生活的含义”就是这样被电视界定了。

幸福的定义篇3

“幸福环卫工”对幸福的定义

速记要点:如果环卫工没有和他的孙女鼻吻,我们还能被触动吗?如果仅仅是拉拉手、说说话,他们还能被镜头聚焦吗?可能不会!原来我们过于在乎幸福的表达形式,而忽视了幸福本身的内涵。这样思考一下,能让记忆更牢固。

2011年6月,一张环卫工人和小女孩温情鼻吻的照片在微博上疯传并登上了各种报纸的版面。一位身穿橘黄色背心的老人,坐在马路边绿化带水泥台上,用手捧着孙女的脸蛋,两人满脸笑意地鼻吻。这张照片让许多网友为之感动。照片中的人物是徐州环卫工人张景和与他的孙女。

不幸的是,2012年2月,张景和被查出患上恶性淋巴肿瘤,因为已到癌症晚期,难以进行有效***。4月14日下午5点,张景和在与病魔抗争了两个多月后去世。

老人走了,却把幸福留下了。如今斯人已逝,但“幸福环卫工”所引发的幸福思考,仍然没有画上句号。为什么普通人的幸福瞬间总会如此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关于幸福,我们有无数定义。毋庸讳言,仰望偶像、憧憬成功、追求财富,这样的念头激励着无数人去奋斗。这似乎是这个时代难以撼动的幸福主题。但“幸福环卫工”告诉我们,幸福有时就是一个亲热的拥抱,让幸福远离物欲,回归普通,这或许才是心灵真正需要的。

垃圾手机变废为宝

速记要点: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垃圾手机利用起来,那么就会收获一笔巨大的财富!那为什么我们对这笔财富视而不见呢?难道我们真不知道手机里的财富?假如你是垃圾手机回收商,你会如何做?处理垃圾手机会不会很麻烦?会不会污染环境?我们的制度又如何建全呢?不妨多让几个“假如”冲击一下头脑。

随着手机用户的增长以及手机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废旧手机数量也越来越多。据中国广播网等媒体报道,目前全球每年废弃的手机约有4亿部,其中中国有近1亿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的《化电子垃圾为资源》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废弃手机数量将比2007年增长7倍。其实,废弃手机能变废为宝。手机内件里包含多种有价值的材料,包括0.01%的黄金,20%~25%的铜,40%~50%的可再生塑料。一项研究表明,从1吨废弃手机中能提取150克黄金、100公斤铜以及3公斤银。依照我国目前每年废弃1亿部手机估算,这些废旧手机总重达1万吨,若回收处理能提取1 500公斤黄金、100万公斤铜、3万公斤银。日本环境省计划实施小型电气电子设备类(小型家电)回收利用制度,个人电脑、手机、游戏机、吹风机等96种小型家电成为适用对象。日本环境省认为,通过回收这96种小型家电,每年大约可获得28万吨金属,价值高达844亿日元。

硬气功:一种历史悠久的骗术

速记要点:一直以来,硬气功都让我们震撼,气场相当有力。敢于用身体来表演,先不说真假,单是这种勇气就让人佩服。假如有一天硬气功真的被人练成了,我们的周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墙壁会不会被人用头撞开——小偷不再从门窗进入,而从墙壁上的洞口爬进来……

我们在视频中经常看到,练了硬气功的人可以用手劈开砖块,用头撞碎啤酒瓶,若是一般人这样做难免伤筋动骨,这些练硬气功的人为什么会毫发未损?

练硬气功确实会改变骨骼本身的构造,骨骼反复受到冲撞损害,内部结构就会增加钙质构造,骨骼变得越来越致密、外部形态越来越坚硬粗壮,耐受性也会越来越高。

此外,硬气功不仅硬在骨头,也硬在肌肉。由于反复锻炼,某些部位的肌肉硬度和疼痛忍受能力都会增加,起到击碎一定程度的硬物和承受一定力量打击的效果。而我们经常见到所谓硬气功的表演,除了空手劈砖之外,还有胸口碎大石、银***刺喉、头顶劈砖等等,这些内容称为骗术更合适一些。这些行为在过去都属于天桥卖艺的表演内容,后来被杂技界逐渐淘汰,随着80年代气功热潮的兴起,这些江湖骗术又被挂上气功的招牌。

奢侈的垃圾

速记要点:奢侈的垃圾不仅倒掉了我们的粮食,还倒掉了血汗和道德。这么多粮食被倒掉,除了厌食症患者,唯一高兴的还有消耗这些垃圾的动物,如蟑螂、老鼠等。假如我是一只蟑螂,我该如何感激这个丰裕的时代?

2012年4月19日,央视《新闻1+1》播出《奢侈的垃圾!》,对食物浪费发出严重的警告。其中提到去年2月22号的《人民日报》曾刊登这样一则消息,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 700桌不同规模的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

幸福的定义篇4

1、两个人在一起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生活。彼此之间没有吵架,没有烦恼,都深爱着对方。

2、可以和对方白头偕老,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3、开心的时候一起开心,难过的时候一起难过。遇到事情时一起面对,从不放弃对方。彼此之间恩爱如初、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幸福的定义篇5

泪,纷纷落

是为何?

是因思想

思想已禁锢

心已累

眼已酸

泪只得滑落

没有什么可以快乐

没有什么可以微笑

早已对幸福失去信心

却不能大声哭

只能默默地流泪

累了,

于是流泪

累与泪相连

幸福又何时回来

是心明朗的时候吗

幸福的定义篇6

小时候,幸福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长大后,幸福是一通短短的电话。现在,幸福已变得的模糊不清,我曾想是因为我拥有的太多了,还是过去拥有的太少,只要得到一件就会容易满足,就会感到幸福。多数人总会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快乐,就是自身的欲望得到满足,就是获得利益。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中,我们却越发的感到不幸福,甚至苦恼,痛苦。常常感叹幸福怎么这么难,也会自我安慰的说:“迈过这个坎就会豁然开朗了,达到某个高度就拥有幸福了。”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上演着,我们似乎总在绕着幸福跑,却总也抓不到幸福。

直到读了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表面上看上去成功的回避了诸如幸福这样特别困难的问题,它试***用快乐替代幸福,认为这样生活就万事大吉,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快乐无助于增加幸福,与快乐相比,每一种幸福都是非消费性的,它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幸福正是生活本身的成就,是人生中永恒性的成熟。幸福也不是欲望的满足,欲望被满足恰恰意味着这种满足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追求满足就是期望有一个结局,而有一个结局的事情的意义必定是有限的,但只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才是幸福的源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所以值得一生去追求和珍爱。过分的满足或重复的满足令人厌烦,而幸福却多多益善。与利益相比,利益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为了利益,幸福的事情是生活目的,利益是实现目的条件,而幸福是生活目的的实现的效果。

幸福是存在于行动中,必须身体力行。作者认为知足常乐不可信,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的幻觉是难坚持长时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不是幸福,因为我想要的不一定是对我好的,误导我们去相信不一定是我想要的,幸福问题必须要卷入他人问题。宗教信仰中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们只能把幸福落实在现实世界中而不能指望另一个世界。幸福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幸福不能仅仅通过好的结果来定义,还必须由美好的行动过程来定义,否则不可能有幸福。幸福的行动应该是给予性的,自由给予使人幸福,它直接地,无代价的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幸福是绝对的收获。

幸福的定义篇7

[关键词]幸福论;方法;科学;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2010年春节团拜会时,***提出,要让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2011年***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关于尊严、幸福的讲话,代表了广大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声。

幸福的含义很丰富,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对幸福的衡量,有共性标准,也有个性差异。幸福更多是一种理想追求,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也有不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歌词是,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十几年以来,幸福、幸福教育在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得到持续关注,幸福理念对中小学的影响日益强烈。朱小蔓(2003)指出,这些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状况和趋势越来越表明了人的情感向度上的突出地位,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都概无例外地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这在建国以来亦属首次。情感的发展与人的道德人格的成长、审美品质的养成、创造力的显现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种不重视甚至忽视人的情感层面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没有洋溢积极情感的教育,是一种不适合人的成长、与我们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的教育。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青少年“要幸福”和“被幸福”的冲突,值得关注。我们一方面发现,现实中儿童青少年课业负担日益沉重,幸福感体验日益降低;另一方面也发现,青少年的幸福感问题日益被重视,幸福教育开始在许多中小学成为教学探索实践。理性对待幸福和幸福教育,有利于为青少年人生幸福奠定扎实的基础,确定正确的方向,并服务于社会的幸福目标。而学习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厘清幸福教育研究的思路,才能获得幸福教育的美好前景。

一、幸福教育的观念演进

(一)幸福方***: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关于幸福方法的理论,为科学理解幸福问题奠定了理论和教学实践基础。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被哈佛大学学生连续数年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他也被学生们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幸福的方法》(HAPPIER)被《纽约时报》评为***书排行榜第一名畅销书,被翻译成16多种文字,畅销26个国家和地区,还被清华大学MBA积极心理学课程作为指定教材;第一个提出建立幸福城市理念的江苏省江阴市,也将本书列为幸福城市教育的普及读物。泰勒・本-沙哈尔博士(2011)发现,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有人只追求眼前的享乐,不关心未来的幸福;有人历经坎坷,抱怨世态炎凉,放弃了寻找幸福;有人拥有财富、地位和名望,但内心仍然感受不到幸福;有人奔波劳碌,把快乐的期望放在未来,却无法享受当下的幸福。今天,从西方到东方,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许多人却精神迷失;郁闷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我们身边的郁抑症患者急剧增加;多少无助的心灵在痛苦中徘徊和挣扎。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生命不仅是要幸福的,而且还要是完美的――而这正是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每一个人都希望可以活得更幸福,但是往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幸福本身的含义和追求的最终目的。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指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内心渴求,学习接纳自己并归纳过去的成功经验,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主宰者。

(二)幸福现实论:幸福生活就在当下,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完美不是幸福,最优化选择才是幸福

2011年,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幸福方***基础上,出版了《幸福超越完美》新著。泰勒博士区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提倡克服完美主义,重构幸福圆满的人生,并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完美主义。他指出,“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在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完美主义者认为人生道路应该是一条笔直的直线;最优主义者则把人生看作不规则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线。完美主义者恐惧失败;最优主义者把挫折和失败看做最好的自我成长反馈。完美主义者教条、苛责、防备心强;最优主义者具有适应力、宽容、乐于接纳意见。完美主义者只关注“结果”,以致他们热衷于设定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目标;最优主义者在奔向“目标”的同时,还会享受“过程”中美好的一切。

泰勒博士认为,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两种类型的区分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如果我们能摒弃完美主义者“全有或全无”的极端思维,像最优主义者那样更善于接受和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将学会悦纳不完美和失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我们总是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期许,在每个领域中无休止地追求完美――看起来更年轻、赚更多钱、每时每刻都力求快乐。苛求完美恰恰是人们寻求幸福最大的障碍!完美主义对个人成功与幸福构成了危害与破坏;最优主义是战胜失败和走向成功的最佳方式。

(三)积极幸福论:快乐的人更幸福,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人对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诠释了幸福的含义,指出了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他的名著《真实的幸福》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马丁・塞利格曼对心理学长期过于关注人类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进行了批评,指出,心理学应该善于发现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性,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他说,过去50年,心理学只关心一件事――心理疾病,而且做得不错,因为现在我们可以测量抑郁症、精神***症、酗酒等过去认为是很模糊的概念,并能做出相当精准的描绘。目前已知道这些问题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包括它们的遗传因子、生物化学性以及心理成因,最重要的是知道该怎么去***这些疾病。根据统计,在几十种心理疾病中,已经有14种可以用药物及心理***方法来进行有效医治(两种可以完全治愈)。但是这种进步的代价很高:为了要摆脱问题状态,我们会变得更痛苦,甚至还不如以前。人不只是要改正错误或缺点,还希望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马丁・塞利格曼(2010)说:“人都不愿意糊里糊涂过一生。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午夜梦回,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变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减少痛苦。假如你真像我一样,你可能会对心理学有点失望。但是现在,它终于走到了解积极情绪,建构优势和美德(strengthandvirtue),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美好人生提供指引的时候了。真正的快乐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它是可控的。改变对过去的消极看法,重视当下的积极体验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期望。乐观的人能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长,也更容易走上一条绝妙无比的成功之路!乐观是一种可以掌握的技巧!”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还对父母提出了忠告,要用积极的教育策略教导出具有积极品质的孩子,乐观的孩子更加幸福。塞利格曼博士用亲身的实践和经历,为家长们提供了培养孩子积极品质的捷径。比如,当孩子犯错时,对他的批评应恰如其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当孩子有了某种问题而需要改变时,不要把这些问题夸大成为一种永久性的问题。因为,批评和改变都是一种技术,它们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不当的批评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格特征――悲观或是乐观。

(四)幸福科学论:幸福是一门科学,不仅与遗传基因有关,也与后天环境和个人努力有关。要用可持续的方式促进个体和群体幸福的增长

费莉莎・胡帕特女士(FeliciaAHuppert)是英国剑桥大学幸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是英国***府幸福教育项目负责人。她从个体和群体积极心理健康视角对幸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编的《幸福的科学》一书,涉及进化与人的发展、生理学和神经科学、幸福心理学、文化视角和社会与经济考虑等五个方面,对世界各国幸福教育研究最新成果进行了总结,是幸福教育的宝贵文献,奠定了幸福教育的科学基础。

费莉莎・胡帕特教授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在欧洲学术界很有影响。她指出,幸福存在个体差异。一个人的情感类型能够影响他的状态,或对其状态产生影响,而一个人的状态却不能影响其情感类型。她给幸福设定了三个评价维度,即很幸福、中度幸福和不幸福。她研究发现,高强度情绪反应时,人的幸福维度偏低,情绪表现丰富、变化高频率。低情绪反应时,人的幸福维度很高,但情绪表现很简单,变化频次低。在积极生活变化时,人幸福维度在平均值以上,消极生活变化时,人的幸福维度在平均值以下。费莉莎・胡帕特还论述了人的性格与后天养育和幸福的相关性。她指出,我们的基因将发挥主导作用,除非我们有特定的经历;同时,环境也将发挥主导作用,除非我们有特定的基因类型。她指出,我们应该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促进幸福的增长。积极的情感会带来积极的变化,积极的变化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幸福与积极情绪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1]

(五)幸福生命论: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教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刻阐释,这种关注课堂教学里学生生命状态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幸福哲学,是对幸福生命论的诠释。叶澜(1997)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叶澜提出,要进行课堂前的教学设计,充分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学生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发现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特征。她强调,要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2]

(六)幸福教育论:把受健全的教育看作人的权利,学校教育应当教学生以健全合理的幸福观,并使学生得到幸福的感受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是近年以来我国关于幸福教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对幸福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以综合、系统性思维考察幸福问题,提出一种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教育幸福观。刘次林(2003)认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3]教育是面临并走进全面人性的事业,而不仅仅作用于人的社会伦理层面。幸福情感产生于主客体的内在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主体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不断扩展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重新理解并解释教育过程中的知情关系、身心关系和人己关系,从而建构起幸福教育的理论构架。正如朱小蔓教授(2003)所说,我们这些年来提出的情感教育思想和主张,倡导的情感教育实验,从不放弃对人的认知层面的重视。相反,我们始终认为,情绪、情感虽然有其相对***的生理运行机制,有其在文化作用方式上的特殊性,但人的情感只有不断地吸纳认知加工的成果,才能成为“人的”情感。没有这一幸福情感产生并积淀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之中,个体的生活将是不幸的;没有这一幸福情感出现并持续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教育便是不健全的教育,便是必然要制造出病态和畸形的人的教育。我也热忱地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和青年学子对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产生兴趣并加入我们和谐而愉快的研究共同体。总之,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拉近了幸福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距离,促进了我国中小学幸福教育实践进程。

二、关于幸福教育的思考

(一)幸福教育的实质

幸福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幸福教育正在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变革大潮中的一朵美丽浪花。幸福教育是社会幸福价值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反映,幸福教育必将成为我国中小学实践探索的一个新方向。特别是,幸福教育关注儿童青少年的人生长远发展和生涯规划,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和幸福体验,这是对急功近利教育价值观的冲击,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生涯教育和幸福教育的互相促进,将使素质教育回归到师生幸福生活中。

(二)幸福教育要预防种种陷阱

一哄而起、赶潮追风是我们社会中的一种弊病,也对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幸福教育的实施,切忌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和“幸福秀”。我们要预防幸福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陷阱。要警惕应试教育驱动下师生的假幸福、真痛苦问题;要注意急功近利状态下痛苦的教师与幸福的学生二者间的矛盾;要注意焦虑的父母与快乐的孩子之间的冲突;要谨防师生被幸福和要幸福之间的尴尬。应试教育的沙滩上建立不起幸福教育的大厦,唯有改变急功近利的教育价值观,才能使幸福教育回归学校的热土。

(三)幸福教育如何迈上坦途

要让幸福教育迈上坦途,必须处理好以下五个问题。要营造和谐宽松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培育淡定从容感恩知足的人生态度;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使家长成为幸福教育实践的实施者和幸福成果的分享者;要创设幸福乐观的学校文化,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尊重师生的幸福体验,以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为核心,打造幸福教育的基石;要提升教育行***伦理的自主性和正当性,教育行***决策要尊重师生生命状态和幸福感,一切***策服务于师生的尊严和幸福;要解决教师中存在的职业枯竭和职业倦怠问题,关注教师福利和教学环境,关注师德建设,提升教师教育境界;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这是幸福教育的起点,也是幸福教育的归宿。

――――――――

参考文献:

[1]Huppert,F.A.,Baylis,N.&Keverne,B.(2007).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307―359.

幸福的定义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十;幸福感

中***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32-02

备受瞩目的中共十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开幕,同志向大会做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期待。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评价,是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心理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不是需要和欲望的简单满足,从一定意义上讲,幸福是经过人的努力,经过劳动创造而获得的需要满足所引起的愉悦心情,是人们在劳动创造过程中由于创造能力的发挥、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得到的满足。

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着幸福,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呢?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有人认为为社会做贡献是人生最大幸福,有人认为家庭和美、事业成功是最大幸福,也有人认为舒适安逸是最大幸福。这种对幸福观的理解和看法也就是幸福观。“幸福”这个词是很抽象的,主体不同,幸福的内涵也就不同。然而,正因为幸福有着抽象的概念,有着不确定的含义,才适合作为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起来,把劳动创造作为人类实现幸福的基本途径,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看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在要求,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当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终极目标,这些都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更是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应该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向着建设幸福中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

何谓幸福?马克思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生存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这是马克思的幸福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

1.人获取幸福的基本途径――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劳动。他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2]在这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指的就是劳动,劳动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人类的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要想得到幸福,就要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使劳动技术得到改进,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而劳动能够有目的地促进工具的产生和发展,使生产力得到提升,劳动技术得到提高,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人类的幸福感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增加。“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人类的劳动和动物的本能行为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类的劳动是有目的,也是有意识的,劳动可以让人类生存得更好,而动物的本能行为只是为了谋求生存,所以,劳动其实是人性的体现,更是人类对幸福的自觉追求,有了劳动,才有了实现幸福的基础。

劳动是自我社会化的过程,它证明了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类的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行为,而不是单个人进行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整个社会中,人类通过劳动能够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人类通过劳动过程当中的团结合作,互利共赢,巩固和加强了社会关系,也提高了自我社会化程度。自我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让人类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增强,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从而使人类幸福感得到增强。

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劳动是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一书中对人的自我实现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我们可以根据他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人的社会生存需求,这是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第二类属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劳动是人类的主观能动的过程,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创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满足,幸福感自孕期中。

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

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因为个人和社会是互为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如果离开了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那么社会也将无法生存下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由此可见,人是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个体和社会的统一体。所以人类的幸福包括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幸福的意义远远大于个人幸福,它在决定着个人幸福的同时,又将个人幸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不会把个体的人孤立于社会而抽象地去谈论人类的幸福的。因为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环境当中,我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都在和社会以及他人发生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幸福必须要在社会当中才能实现,人类最高意义的幸福就是为他人、为社会谋求幸福。个人的实际需要和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这些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幸福,要想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就必须为他人,为整个社会谋求幸福,这也是***人的幸福。马克思指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4]因此,个人应该以社会整体幸福为基础,来在实现自己的幸福,而社会也应该维护和确保个人的幸福的实现。

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应该和谐相处的。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自然界的,人类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先从自然界那里获得自己基本的生存资料。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我们人类。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前提,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所以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必须要处理好和自然界的关系。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并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便利条件,再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出人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而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人类应该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作为其行为活动的首要考虑点,切不可过度,不然会造成人与自然的极端对立,引来大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在人与自然相互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类务必要控制好自己行为的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所以,只有当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够获得幸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在要求。

4.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是全面的、自由的,它包含了: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是指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人的这一特性。要让人先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接着才能让人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人。

二、从十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1.改善民生

***的十报告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问题不但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国***的一切工作,一切奋斗都是为了造福于人民。做好民生工作是***执***为民的本质要求。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已成为全***共识。

2.生态文明建设

***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自十六大以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伟大创新,在科学发展观当中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实质内涵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契合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有质量,使人民的幸福感增加。***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是我们***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

3.公平正义

十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报告中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执***为民的坚定信念,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升华和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公平不仅体现在分配领域,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待遇、保障、机会等方面的公平,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幸福的定义篇9

[关键词]:幸福、道德、至善、圆满

自人猿相揖别以后,人类就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幸福的真谛。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现实的人终其一生不断思索的难题。东南大学高兆明老师在他的《道德生活论》中系统地对幸福这一范畴进行界定,并阐释了幸福与高尚的道德生活双向互动关系,分析了个人幸福的社会条件。我认为,该书中对幸福具体而深刻的阐述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具有不可忽略的启示意义。

一.幸福的真正内涵

《道德生活论》在阐述幸福这一概念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1]"至善就是人生的圆满,善是通向圆满之路。"[2]幸福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种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社会的某种至善。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quot;[3]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 [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quot;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5]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一旦到达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纷至沓来。这一观点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伦理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乐和财富是身外之物,只有灵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中国的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道德完善的结果。"反身而诫,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种观点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强调在幸福中精神升华的意义,弘扬了人的理性、灵魂、精神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合理的。但将幸福与德行等同,轻视人的现实物资生活,它的逻辑归宿必然是轻视人的肉体存在,否认人的现实物资生活权利的正当性、善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成为少数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6]这种观点的极至发展便是禁欲主义的幸福观?quot;我们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7]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突出特点。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宣称,"幸福是至善",[8]"幸福是心灵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动。"[9]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就是道德,人们获得了幸福,也就是获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于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的。这种传统的特点就在于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达到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们实现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这样观点往往与利己主义相联系,从人的"自爱自保","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论证追求幸福尤其是个人幸福的合理性。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0]"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使个人幸福,还要使他人幸福"。[11]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这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只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但当它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强调追求德行与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在他设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将二者统一起来。至善既是最高无条件的善,又是绝对完满的东西,因此必须把幸福与德行包含于其中。康德以后,费希特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追求二者的统一,他把自我分成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两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但人又不断由经验自我上升到纯粹自我,从而实现二者的合一。但是,无论是康德还是费希特,都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quot;[12]幸福是一个统摄性范畴,它关注人的存在样式,反映对人现实欠缺的把握,它是人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完满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内容在长远历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仅仅是人的主观体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人们对幸福的把握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说,幸福是主体在奋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无对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识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成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自觉追求幸福的能动实践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13]

二. 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

"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条件,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固然有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观上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14]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为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15]个人存在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可以设想到,在一个物欲横流、人妖颠倒的社会里,很难有个人幸福的土壤,快乐成为人贪婪自私本性获得极大满足后的浮浅表现。那么,个人幸福的实现和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斯巴达式的苦行僧生活不是人性的孕育土壤"。[16]可以设想,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食不果腹、衣不蔽身、居无定所,他怎么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呢?对他而言,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像。如果他大胆一点,为了改善目前生活的艰难处境,也为了追?quot;幸福",他有可能铤而走险,偷盗、抢劫或者贪污。这恰与培养正确的幸福观这一初衷背道而驰。物质生活条件只是给人提供了作为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在普遍意义上,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但是仅仅有了物质生活条件,人也未必就必然具有幸福感。"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17]同样,良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只是提供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可能,它并不是个人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必要条件。

其次,社会能够提供基本的公正。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个人幸福才有实现的可能,个人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同样,只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成员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被称为是公正的。"从总体上说,一个人的人生存在问题上所能达到的可能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在宏观整体上规定的。"[18]幸福是一种人生圆满的状态,个人幸福有赖于社会公正,个人圆满存在有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社会的基本公正表现在社会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上。如果人们见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难,小人得利,总是君子生活在痛苦的泥沼中,而小人由于使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物质利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获?quot;幸福",那么在大众层面就很难指望人们践履道德要求,过善的道德生活;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由于人们道德标准的偏差甚至扭曲,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正确幸福观的个人。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是否在一个严重不公的社会中,个人就根本无任何幸福可言?个人就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正确的幸福观?应当承认,在一个严重社会不公的社会里,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人生圆满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任何幸福可言?quot;个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某种意义,即使是抗争不合理的环境这一行为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配作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据。"[19]外在的社会环境与个人自身的努力,虽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的某些不公正而放弃对人生圆满的追求,放弃对幸福的渴盼,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发愤努力,在逆境中遇难而上,在跌倒后重又爬起,变革社会,变革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再次,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由是人的灵魂,社会还应提供给社会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机会,并提供每一个公民具有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氛围?quot;人不仅具有不同于一切生物并且大大超越动物本能的各种高级的社会需要作为他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而且更有一种支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需要和目的,这就是人特有的追求自由的特性。"[20]幸福及幸福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人在不断追求自由、在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永恒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 [21]当一个社会能够提供给社会成员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空间,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便在其中孕育而生。并且,生活在这样社会中的青少年更容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因为这样的社会以其主动的个人追求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个人幸福的范例真实地教育了他们,生活的幸福就在于永无止尽地对人生圆满追求的过程中。

如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们正在以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新社会,为自己营造一个幸福生活的新天地。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中国人民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会在创造与实现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生活的幸福,就其自身来说,本已不是什么恶,相反,它是社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前程远大的象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中国社会里,对当代青年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二十一世纪之初,对肩负中国经济腾飞重任的当代青年们来说,养成正确的幸福观无疑对他们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每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热血青年,要求有幸福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圆满,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其基本的正当权利。不过,每一个中国人在要求人生幸福的同时,又毫无例外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思想,进一步打破过去那样一?quot;左"的思想的桎梏,一是认真搞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幸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人生幸福。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对我们培养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及其有害的,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就有可能陷入误区。在人生幸福问题上进一步***思想,"就是意味着要进一步破除在这个问题上的两极对立的行而上学思维方式,重新科学理解在人生幸福问题上的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奉献与享乐等关系,就是意味着无须讳言人生幸福(包括个人生活幸福)",[22]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追求人生幸福又绝对不等于纵情恣欲,不等于醉生梦死的感官享受,"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23]追求人生幸福必须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划清界限。否则,在追求人生幸福的名义下,放浪形骸,将人生幸福庸俗地等同于感官的快乐,结果是事与愿违的;以庸俗甚至是无聊的快乐等同于人生幸福,将会迷失人生方向,失去人生目标,无异于禽兽,这与正确的幸福观是格格不入的。显然,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有志于报效祖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必须努力探究幸福的真谛。

"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的这种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24]

三. 关于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几点思考

尽管《道德生活论》成书至今已有八年,但该书中对幸福这一范畴的阐述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主张"存公去私","明理灭欲",公义与私利之争历来是中国幸福观的重要内容,而主流的价值倾向则是去利存义,去私存公。这种传统,为社会规定了一种道德理想,使个人从属于社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但它无条件地提倡社会幸福,限制了个性发展,导致了道德专制主义。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quot;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来五十余年,这为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25]

其次,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26]当代青年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他们的成长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人妖颠倒的年代灵对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quot;幸福总是相对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27]的确,对幸福的真实地把握与人生阅历有关,但我们不能等到韶华已逝、垂垂老矣的时候,才真正体味到不幸对于幸福的价值。"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人注定是欠缺的,因而人就注定是有痛苦的。人无法回避痛苦,人只有直面痛苦,在抗争中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走向完满。"[28]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幸福与不幸如影随形,当面对不幸的时候,是就此沉沦,消极对待命运的摧折,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直面人生不幸的痛苦?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先天的残疾、飞来的横祸、疾病染身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强加于身,躲避是无用的,消极以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quot;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9]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绝对的不幸是对身处逆境与屈辱的麻木。"[30]

再次,在塑造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它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quot;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没?quot;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了。"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31]事实上,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个体,怀抱着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憧憬着人生幸福的实现,前赴后继,人类才由此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阶级纷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与荣光。

最后,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2][4][6][12][14][16][16][17][21][27].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261,253,262,262,264,277,264,264,265,266,266.

[3][13][18][19][22][24][26][28][30].高兆明.《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5,129,132,30,31,87,90,106.

[5][10][11].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1,292,295.

[7][8][9][15][2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361,286,288,288,13.

[20][31].郭广银.杨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17,220.

幸福的定义篇10

幸福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它使我们由衷地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义,人生是多么美好。因此,幸福的体验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人整个一生的,因为它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

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很幸福时,他的心中就会响起这样一个声音:为了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了!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而又说自己幸福,那就是滥用了大字眼。所以,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结,而是灵魂的愉悦。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苦难与幸福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都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遇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有灵魂的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也只能是一个精神事件,却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那它一定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的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完全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两者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观:因为苦难与幸福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当然,在更多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但是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领悟悲剧需要有深刻的心灵,人生的艰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遭遇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

11.从第一段的文意看,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就是一种什么呢?

【答案】使人感到活着有意义,人生很美好。

12.根据第一段、第二段的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说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

【答案】因为对幸福的体验指向人的一生,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总评价。

B、快感和幸福有什么不同?

【答案】幸福是灵魂愉悦,快感是肉体的愉悦。

13.根据第三段的文意,解释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一句中包含的下列词语的意义。

它是指___。 肯定是指___ 。 否定是指___。

【答案】它是指生命意义,肯定是指感到幸福,否定是指感到苦难

14.根据第四段的文字表述,完成下表。(每个方框只填两个字)(6分)

【答案】快感 快乐 幸福 苦难 痛苦 痛感(每空1分,次序不可颠倒)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幸福的定义10篇

学习

无丝竹之乱耳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无丝竹之乱耳10篇,内容包括无丝竹之乱耳,无丝竹之乱耳节奏划分。学生解释道:“书中的注释说:‘调’是‘调弄’的意思,‘素琴’是‘不加修饰的琴’,调素琴就是‘弹琴’;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注释为‘琴瑟、箫管等乐器’,指

学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0篇,内容包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美文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原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可我没看到大海,没看到那蔚蓝的天。没有海风吹拂着脸颊。没有天真无邪的一张张笑脸。如今的生活总是

学习

八下英语知识点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八下英语知识点,内容包括人教版八下英语知识点归纳,八下英语仁爱版知识点总结。3.allthetime与always:allthetime是个副词性的短语,意思为“一直”“始终”,表示某一特定阶段开始一直到结束,不表示频度,多置于句末。除此,allthet

学习

出借女友10篇

阅读(30)

小玲是川南一所师范学院财经系的大四学生。在全国上千所大学里,小玲就读的师范学院显得很无名。她知道,毕业时,想要依靠学校的声名去找份满意的工作,比登天还难。小玲刚进入大学那会儿,正是全国大专院校扩展的第三年,整个社会求职环境严重地供

学习

变异鱼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变异鱼10篇,内容包括沿海变异鱼,变异的十种鱼类。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沌变异的自适应人工鱼群优化算法(AdaptiveArtificialFishOptimizationAlgorithmBasedonChaoticMutation,ACMAFO)。该算法利用混沌序列获得均

学习

独坐敬亭山李白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独坐敬亭山李白10篇,内容包括李白的诗大全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节奏。4、“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

学习

龙清泉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龙清泉10篇,内容包括龙清泉原型,龙清泉的故事。“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他将成为继穆特鲁后最亮的明星!”国际举重联合会***阿让这样评价龙清泉。“他天赋过人,悟性极高,抓举和挺举均衡,技术和力量融合完美!他是举重天才!”一直关

学习

文化活动方案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活动方案,内容包括精选文化活动方案4篇,廉洁文化六进活动方案。二、活动内容(一)欢歌唱春群众文化活动。从元旦开始,全县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集中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除按要求参加全县统一组织的各项活动外,还要立足

学习

倍数与因数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倍数与因数10篇,内容包括1的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教案。一、贴近生活,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学生理解有些可能有些困难。我通过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向大家

学习

走自己的路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走自己的路10篇,内容包括走自己的路随笔,走适合自己的路。迈着矫健的步伐,焕然一新,走进新的校园生活。期待已久,却也希望它的到来延迟,心中的感觉,不知是兴奋,还是忧愁。只知道该来的总要来。对着校园宣言,当我成功,我会回来。却

学习

桀骜不驯的意思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桀骜不驯的意思10篇,内容包括桀骜不驯的性格的意思,桀骜不驯的意思和含义。1、歪放在最倒霉的脑袋上的最破烂的睡帽都带着这样一种桀骜不驯的意思:“戴破帽的我知道过日子有多困难,但是你可知道戴破帽的我要你的命又有多容易?

学习

星期三英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星期三英文10篇,内容包括星期三英文版和日文版,星期三英文怎么写。所以在新学期初利用看护课时间,我便向学生公布了由我制定的五项争星标准,上面例举了争星的项目。同学们听了很感兴趣,个个都跃跃欲试。于是趁热打铁似的向他们

学习

乡村生活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乡村生活10篇,内容包括乡村生活日记感言,乡村生活故事100篇。乡村的风景是美丽的,生活是繁忙的,乡村的春天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有播种的希望,有丰收的喜悦。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乡村体验一下那里的生活。

学习

养老院年度工作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养老院年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养老院个人工作总结共8篇精简篇,养老院年度总结简化版。据了解,本次评选从2014年1月份开始启动第一季度人物评选,共举办了四次季度评选,产生了40位(组)季度感动人物。刘贵芳、孙志宇作为季度人物候

学习

提醒幸福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提醒幸福10篇,内容包括提醒幸福作者毕淑敏,提醒幸福全文阅读。的不堪一击,大地不经意间的咆哮就把4万余人的生命的夺走了。也许他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没有做完,很多很多的愿望没有实现。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你知道吗,你被押

学习

幸福的旁边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幸福的旁边10篇,内容包括幸福的旁边专辑,幸福的旁边演唱。爱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悄悄地就来了。也许爱上一个人真的只需要一秒。他们牵手了,大胆的他在他们相识短短的24小时后果敢地拉起了她的手这样的感觉已经久违了。几个月

学习

我的幸福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幸福10篇,内容包括我的幸福故事100个,我的幸福时刻二十篇。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要你认真的去体会,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幸福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幸福是什么呢?有人说,幸福是甜甜的棉花糖;有人说,幸福是蓝蓝的天,白白的

学习

捡拾幸福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捡拾幸福10篇,内容包括捡拾幸福1200字,捡拾幸福的文案。像路人,摔倒了有人会扶,却不是认识的人,当他们搀起自己的那一刻时,或许有人会认为那是天经地义,对于路人对自己的关心,也只是不屑的道谢,之后便匆忙走过。再后来自己搀扶别人

学习

希望你幸福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希望你幸福10篇,内容包括希望你比我幸福的文案,希望你过得幸福。“若。”我平静地叫你一声。“怎么?”那一刹那我想告诉你不要这样折磨自己。“我想,我很快就有后爸了。”若冷酷地说着,她想假装幸福,却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不知道

学习

平平淡淡简单的幸福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平平淡淡简单的幸福10篇,内容包括平平淡淡的幸福的句子,平平淡淡简单的幸福。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我是幸福的女人做个幸福的女人词曲:郭玲演唱:郭玲说总是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很难有人说过找个有钱人可钱多会幸福吗说总是很简单

学习

幸福家庭标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幸福家庭标语10篇,内容包括幸福家庭日标语,家庭幸福宣传标语大全。结论:以南通市为例的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具有关联性,并且受到部分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此外,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也具有关联性,并且也

学习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10篇,内容包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心得,幸福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在座的的各位可能有的读过《的七年知青岁月》,***15岁就到梁家河插队,住窑洞、睡土炕、过“四关”,同乡亲们一块干、一块苦,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