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李白篇1
1、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2、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3、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4、“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独坐敬亭山李白篇2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为一首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是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创作的一首抒写心境的佳作。它以浅近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广受赞誉。清人徐增说:“白七言绝,佳:而五言绝,尤佳。此作于五言绝中,尤其佳者也。”(《而庵说唐诗》)清人吴蜒亦云:“言浅意深,人所不能道。”(《唐诗选胜直解》)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许多研究者认为,此诗抒发的是李白***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怨悱之情与孤独之感,如宛敏灏、宛新彬说:“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安旗也说:“在孤独寂寞中,向大自然寻找慰藉;业已找到的慰藉虽然给了人一些快意,却并不能真正消除人心深处的郁愁。这就是《独坐敬亭山》所包含的感情内容。”(《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应该说,此诗确实彰显出一份孤独,但却并非怀才不遇者郁结于心无从排解的孤独与寂寞,而是令诗人恬然沉思、属于诗人自身的诗意的孤独。
开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以浅显素淡的文字写天上的鸟儿们高飞远去,渐渐杏无踪迹,辽阔的长空一片孤云悠闲地慢慢飘远。“尽”字既点染出群鸟喧闹而逝的形态,也烘托出喧嚣退却后环境的安宁;“闲”字则既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孤云悠然飘离的情态,也衬托出作者心境的闲适。
开篇两句在透露出诗人举目观望的同时,不仅勾勒出诗人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面“相看两不厌”作铺垫,也拓展了读者联想的空间。可以说,这两句是动中见静,以动衬静,外似写眼前景,令喧嚣而逝的群乌、飘离而去的孤云与兀然独坐的诗人构成强烈反差,实则不仅凸显环境的幽静,而且亦在此处设置一个悬念:诗人独自一人,是否回想起自身所经历的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而内心充满无法言说的孤独?诗至此形成了一层转折。
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并转出深远的情思,既将诗意推至一个新境地,也指出虽众乌高飞,孤云独去,身无佳友亲朋在侧,但诗人此刻却拥有一份可与敬亭山同悲欢,令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的诗意的孤独。如果说“首两句已绘出‘独坐’神理”,那么“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日‘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独’字,倍觉警妙异常”。悠然独坐的诗人,在静思冥想中与寂然耸立的敬亭山忽然神会,“相看”二字后着“两”字,不仅言明诗人与敬亭山对若宾主,更赋予诗人所静享的此种孤独以诗意。“独坐之际对之郁然而深秀者,则有此山。陶靖节诗‘悠然见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厌’二字,方醒得独坐神理。”(《唐诗选胜直解》)“只有敬亭山”一句,语意虽着重强调“除却敬亭山,无足语者”,但却令“‘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唐・皎然《诗式》)诗至此戛然而止,却意蕴悠长,引人遐思无限。
独坐敬亭山李白篇3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一开头看似写景,实写自己伤心之感。群鸟高飞远去,寥廓的长空一片白云也越飘越远,诗人觉得世间万物好像都在厌弃他,“只有敬亭山”静默无语,任凭人观赏、玩味;于是诗人有了一种感动,可拟李清照《武陵春》来解读:
鸟飞云去山已静,日晚倦回首。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倘若青山言无声,也拟做朋友。只恐青山来问询,诉不尽,许多愁。
诗人感觉敬亭山不是山,而是人,是世间自己唯一的知己;此时他不怕山不说话,而怕山会说话。那么诗人为何如此欣赏敬亭山的静默呢?
一、静默能引起美好的怀念
默哀需要静,就是因为在静默中更能唤起对逝去者的美好回忆,从而化悲痛为力量、激起默哀者继续前行的信心。此时的敬亭山正是诗人需要默想的对象,因为它给他留下的美好回忆太多了:公元753年,李白南下宣城,行前写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这一次应邀到敬亭山,受到当地官员和文人的追崇和欢迎,与他们“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诗人感觉生活悠闲自在,于是在敬亭山下盖起住房,接来子女长期定居,以享天伦之乐。到公元761年,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漂泊流离、蒙冤囚禁、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第七次来到宣城时,往日的诗朋文友都不在了,只有见证他们友谊的敬亭山风景依旧,默然耸立。此时诗人面对这位“故人”,只有在静默中才能回味往昔那美好的一切,才能感觉世间还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存在,才能在颠沛流离中有继续奋斗下去的信心。
二、静默能启迪更深的理解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静默能获得更深的理解。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们排除事物的影响,隔绝欲念的干扰;在主体清静、万物不足以扰我本心的境界中,通过个人的觉悟来达到和客观世界的契合、感通。《独坐敬亭山》正是在这种静默中,实现了人与山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了“相看两不厌”的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和谐。
三、静默能达成默契的交流
交流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默契。“相看两不厌”,所有的对话与理解,全在一个“看”字。看,与其说是一个动作,一种神态,不如说是一种心态,一种语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都在不言中;静默的山与独坐的人心照不宣形成了天然的交流与互爱。
因此静默是保持永恒友谊的最好办法,正如《致橡树》中所歌颂的: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实际上真正的交流、真正的知己、真正的爱情就是不言不语、不离不弃、率性自然、互不干涉的静默。“相看两不厌”正是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静默的钟情;对于默默无闻的,永久长存的,亘古不变的向往;对于花言巧语的,争名夺利的,诡异多变的反感。
独坐敬亭山李白篇4
李白是人们熟知的唐代著名诗人,晚年时,他曾七上敬亭山,并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么,游历过诸多名山大川的李白为何偏偏对敬亭山如此钟情呢?
其实谜底很简单――李白钦慕的玉真公主曾在敬亭山修道。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姐妹俩和唐玄宗李隆基是一母所生的兄妹。她们成长的时期恰好是宫廷斗争最错综复杂、最残酷血腥的时候,她们亲眼看见了那些积极参***的公主们的下场,也目睹了母亲在宫斗中被迫害的经过,因此,姐妹俩在宫中处处小心,尽量远离复杂的宫斗。
姐妹俩自小就向往静修的生活。在玉真公主20岁左右的时候,她和姐姐金仙公主一起向父亲唐睿宗提出要求,希望父亲准许她们出宫静修,做女道士。拗不过女儿的唐睿宗最终答应了她们的请求,并下令在长安城附近给她们修建两座豪华的道观。
两位公主住进去之后,日子过得逍遥自在。玉真公主喜欢云游,在很多山中都拥有道观,不仅如此,她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还修建了别馆、山庄、旧居等,与她来往的多是方士、文人,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白与前朝宰相的女儿许氏结婚之后,就进入了以妻子为纽带的名媛社交圈。通过妻子的介绍,李白认识了很多贵族妇女,可以说李白在仕途上完全走的是外戚路线,就这样,一番辗转之后,李白结识了玉真公主。二人初次见面时,李白就写下了一首《玉真仙人词》作为见面礼:“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H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玉真公主喜欢云游名山,访道求仙,炼丹试药,李白恰好也喜欢,从李白的诗中可以发现,玉真公主去过的名山,他也大都去过。两人相识12年后,李白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进宫,并封他为翰林学士。李白是一介文人,有着官场中人很不喜欢的一些毛病,比如狂妄。他还喜欢喝酒,一喝就醉得昏天黑地,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另外,李白并不善于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他常常觉得别人不顺眼,最后导致别人看他也不爽,很快,他就得罪了高力士、李林甫等人。再后来,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了李白几句坏话,唐玄宗就给了李白一点钱,把他打发走了。对此,玉真公主觉得很没面子,她赌气对唐玄宗说:“请将我的公主名号去掉吧,包括封邑中的财赋统统去掉。”看著这个任性的妹妹,唐玄宗连连摇头,但玉真公主坚持散去财产,辞掉公主名号,远离京城,前往安徽敬亭山修道去了。
李白自从被朝廷赶了出来,就彻底丧失了做官的热情与希望,想一心一意寻仙问道。对玉真公主充满爱慕之情的他得知玉真公主在安徽敬亭山修道,便追随到敬亭山下的当涂县,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曾多次登上敬亭山,并写下前述广为流传的诗句。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很多人都会认为李白在对着敬亭山发愣,事实上,李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让他终日心驰神往的并非是山,而是山上的人――玉真公主。
独坐敬亭山李白篇5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赏析:诗中“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
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来源:文章屋网 )
独坐敬亭山李白篇6
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山水:
日照香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田园:
昼出耘田夜积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范成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独坐敬亭山李白篇7
你好!
最近身体还好吧?事事还顺心吗?有没有忘记我这位网友啊?
黑色骑士,你听说过诗城马鞍山吗?这可是大诗仙李白曾经到过而且长眠的地方哟!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伴随我度过了美好的幼儿时期。
诗,宛若一阵春风,带给我温暖;诗,好似秋天迎面而来的凉风,让我清爽惬意;诗,更犹如一位良师益友,使我受益匪浅。在诗的海洋中畅游,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用心去感受,领悟其中的点点心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们在稻田里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长大了,阅读量也随之增大了。读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品味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朋友之间那份最为珍贵的友谊。而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使我明白了奉献和给予也是一种纯朴而又美好的品德。读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我懂得了人除了生命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可贵的东西,那就是铮铮傲骨和浩然正气!
黑色骑士,你是否和我一样喜欢诗歌呢?你读过哪些诗歌?能写信告诉我吗?欢迎你来信,我很期待哟!
独坐敬亭山李白篇8
1.1.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参考答案
1.1.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答:(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
(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
(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1.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答: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
独坐敬亭山李白篇9
在我们物华天宝、特产众多的伟大中国,名茶常常与名山名水相伴,往往是名茶“诞生”于名山名水的怀抱之中。平时,尤其是度假期间,您若到我国的名山名水游玩,可不要忘了品饮一杯是处的名茶哟!如此定能让你陶醉,增添游兴,使你始终有个好心情,身心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青城山:品饮贡茶天师洞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的青城山,亦名“天谷山”,素有“天下幽”之誉,青城山出品的名茶早在宋代就被列入贡品。到青城山,最好是去著名道观天师洞品贡茶,你可选择道观旁一茶园小憩。此处四周空山鸟语,佳木流泉,好一个僻静去处。细细品来,仿佛茶水中也透出一个“幽”字,溢出一个“静”字。
武夷山:岩茶入喉别有味
位于江西、福建两省边境,山谷深幽、泉流不绝、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产有名茶“武夷岩茶”。光临山上的“水帘茶馆”,别有风情。游人可用紫砂茶具泡茶。一经入喉,别有滋味,顿感醇厚,消乏解渴。浅斟慢品,令人心旷神怡,如醉似痴,难有厌时。
黄山:桃源亭中品“毛峰”
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的黄山,古称黟山,产有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山间有一著名的桃花溪,溪畔又有一著名的依山傍岩、环境优雅的桃源亭茶室。在该茶室,将黄山毛峰茶以沸水冲下后,只见碗内热气缭绕,再看那茶叶,雀舌般竖直悬浮于汤中,每片茶叶含一滴水珠,恰如“雀舌含珠”。桃源亭茶室得天独厚之处就是汲用温泉之水,水色清澄,水味甘醇,由此使得好水泡好茶,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善莫大焉。
庐山:峰奇山秀“云雾”香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的庐山,一称匡山或匡庐,产云雾茶。该种茶形如石松,绿润清亭,水色碧蓝,香味醇厚,鲜甘耐泡,古称“闻林茶”,以其香馨、味厚、色翠、汤清而驰名中外。庐山山秀,峰奇,水美,茶也香,自古就有“峰奇山秀茶更香”之说,令人好不留恋,好不痴迷。
莫干山:泉沏香茗醉游人
位于浙江北部德清县西北,素以“凉、绿、清、静”而驰名中外的莫干山,其竹、云、泉更令人叫绝,有“莫干三绝”之称。到莫干山游玩,用莫干山的泉水,沏“莫干黄芽”或“莫干清龙茶”,其泉甘冽,其茶清香。人若置身于松坪竹荫,品茶小坐,得消闲真趣,真有超然世外之感,飘然欲醉之觉。
普陀山:佛顶“云雾”美名播
我国有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是其一。普陀山又称普陀岛,在浙江东北部莲花洋中,最高峰为佛顶山。普陀佛顶山上产得云雾茶,简称“佛茶”,美名早就远播于四海内外。该种茶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芽叶成朵,饮后顿觉香气清馥高雅,滋味鲜美浓郁,爽口宜人,并有提神解渴之功,躯病健身之效。
敬亭山:“绿雪”美妙增游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句。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宜州市郊,这座千古名山,以产“敬亭绿雪茶”而闻名江南。游玩敬亭山,必去山麓的“绿雪茶社”品尝一番“敬亭绿雪”名茶。稍坐片刻,随着一片悠长的带有韵味的“茶来了――”,您面前便有一杯敬亭绿雪茶。揭开杯盖,顿有一股幽香扑鼻而来,仔细看来,只见汤清色碧,片片匀净,犹如雪花纷纷,好似绿雾结顶,如诗似画,美妙至级,使游兴大增,旅劲倍添。
独坐敬亭山李白篇10
关键词:学习兴趣;思维拓展;想象;读书
一、让学生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没有学习的热情,难有学习效率。热情是动力所在,是推动学习的巨手。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一个小孩子在地上能够趴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因为他对地上的蚂蚁发生兴趣,反之,如果你让他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哪怕是十几分钟,也是不可能的。究其原因,就是兴趣在起作用。要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喜欢语文,自发地研究语文,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可以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教育是个长期的工夫,在长期的浸润当中、在坚持不懈、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在信息发达的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强调知识的价值,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特性,文学就是人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语文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充实着人的精神生活,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他什么年龄,语文知识都是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唐诗宋词闻名世界,妇孺皆知,光辉灿烂,其语言极具特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这些都是语文知识的一部分内容;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儒道释法的思想博大精深,照耀千古,没有语文知识,这些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博览群书,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光辉灿烂,才能够丰富多彩,否则将会干瘪空虚,必然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语文的目的,认识到语文的价值,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还能够拥有一生对语文文化的执著追求。
二、充分拓展思维,想象诗人的境况
诗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优秀的学习内容,下面略作例举。
1.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先要求对诗文能够朗朗上口,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即兴描述,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提示:惟其如此,才能够深入作者的内心,才能够真彻地感受大诗人李白的思想感情。
2.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通过神态、肢体语言表达出高飞、飞尽、独去、闲的境况。
3.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能用彩色画笔更佳,不要求最好,要求与众不同,只要能够表达作者的心境即可。
4.“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是怎样的孤独?表达了什么情感?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我们平日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分析: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学生苦苦思索,教师见机行事,介绍诗人创作背景,激励大家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独坐敬亭山李白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