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标语篇1
方法:从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入住老年人中随机分层抽取420人,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420份,收回率100%。经过筛查,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95.24%。其中女性212人(60.85±9.007),男性188人(63.36±9.231)。通过问卷进行调研,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所得数据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具有正相关关系,随着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增强,主观幸福感也在增强。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采用stepwise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受调查者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回归分析给出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结果,家庭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结论:以南通市为例的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具有关联性,并且受到部分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此外,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也具有关联性,并且也受到部分人口学变量的影响。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南通;机构养老
[中***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67-03
前言
本文研究通过对南通阳光老年公寓400位老年的问卷调查,重点研究了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方面的关系及其受人口学变量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术语,专指测试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被试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功能。
综合目前国内外对社会支持的定义是社会支持是个体对外界支持的感知,本文对老年人取得社会支持的定义为其从社会中得到的精神、物质的帮助。
家庭亲密度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家庭适应性是指家庭系统为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利结构、角色分配或家庭规则的能力。
2 调查对象人口学基本变量
2.1研究对象
从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1000多位60-99岁的入住老年人中随机分层抽取420人,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420份,收回率100%。经过筛查,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95.24%。其中女性212人(60.85±9.007),男性188人(63.36±9.231),具体分布情况见表##。
被试对象排除标准:1.告知研究目的不愿意参与者;2.语言沟通有困难者;3.身体有严重疾病无法接受调查者;4.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或者老年痴呆者。
2.2被试人口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3.研究一: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参考已有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人口学变量和心理变量两个维度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进行研究。
3.1调查工具
3.1.1自编一般人口学变量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健康、经济收入、子女数量、医保、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居住结构十个方面。
3.1.2主观幸福感量表
本文所采用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三个部分。
3.1.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该量表是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并于1990年修订完成。
以上量表经过施测显示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2研究程序
所有主试由各养护区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担任,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辅助配合。事前接受过统一的施测量表指导培训,统一指导语、统一填表方法,拥有比较好的一致性。调查员以统一的指导用语进入房间单独调查,面对面交谈,问卷过程中无暗示、偏向的方式逐条阅读给被试对象,不能理解的进行解释,在理解后由调查人员填写问卷,告知被式问卷一律匿名,成果仅限于学术研究。
3.3统计方法
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4结果与分析
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被试对象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从数据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人口变量分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教育背景与主观幸福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1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
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受调查者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用(x±s)表示,具体见表4.4.1,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平均数是对得分情况进行的客观描述,没有对照组不能做出幸福感高或低的结论。数据是正态分布。
3.4.2性别、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变量关系
3.4.3教育程度、职业背景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变量关系
3.4.4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变量关系
3.4.5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变量关系
3.4.6家庭关系(婚姻、子女、居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变量关系
3.4.7医保情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变量关系
3.4.8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3.4.9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3.5讨论与结论
3.5.1人口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围绕家庭关系的婚姻、子女和居住结构情况对被试对象的幸福度、社会支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是否丧偶、子女数量及关爱程度、原先家庭的中居住结构是影响老年人幸福度和社会支持的最主要的因素和关键纽带。
南通市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整体幸福感较高(62.03±9.187)。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也具有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社会支持增加,主观幸福感增强。以社会支持各维度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采用stepwise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除客观支持外,其他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均有预测作用,支持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大。
4.研究: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分析
4.1调查工具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为自评量表,主要评价亲密度和适应性两方面的家庭功能
4.2研究程序
所有主试由各养护区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担任,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辅助配合。事前接受过统一的施测量表指导培训,统一指导语、统一填表方法,拥有比较好的一致性。调查员以统一的指导用语进入房间单独调查,面对面交谈,问卷过程中无暗示、偏向的方式逐条阅读给被试对象,不能理解的进行解释,在理解后由调查人员填写问卷,告知被式问卷一律匿名,成果仅限于学术研究。
4.3统计方法
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所得数据用x±s表示,组问数据比较用t检验,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4.4结果与分析
4.4.1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得分
4.4.2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4.4.3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采用stepwise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4.4.9(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受调查者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回归分析)给出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结果,家庭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4.5讨论与结论
幸福家庭标语篇2
作为新新人类的他们,对于父母的说教和安排,不再唯命是从,而是学会和父母们不断斗法。面对更为个性的00后,80后父母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孩子对于幸福的真实需求,解开孩子幸福生活的密码
在越来越强调亲子关系的今天,父母都很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特别是新成长起来的这批80后的新生代爸妈们,更是把和孩子的互动交流看作是一种优秀成熟的养育方式。但是,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和你的孩子吗?你认为的给予00后孩子幸福的方式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
80后父母的困惑
他们,自出生就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是叛逆、新锐的代名词,他们奉行一切新潮的生活理念,他们有统一的代名词――80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开始为人父母,开始担负起对下一代人的教育重任,因宝宝多出生在2000年后,亦被冠上一个新的词汇“00后孩奴”。
“总想给宝宝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让她生活得更加幸福,但看孩子每天奔波在各个特长班学习很辛苦,心里特别不舍。我和老婆有时也在想,这样对孩子成长好不好,可是没办法,其他的孩子都在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有00后宝宝的80后李爸爸提起自家的女儿,时而陶醉时而忧虑,言语中充满了迷茫。
作为中国实施独生子女***策的第一代人,80后是被呵护、溺爱的一代,对子女――父母这一角色转换缺乏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和60后、70后的父母们比,他们更多的人有高等学历,通过各种媒介接受着更多新思想的冲击,育儿观念更为时尚和开放。有的家长认为,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到00后步入社会时将会面临惨烈的局面,为了让孩子拥有幸福的未来,现在需要武装到牙齿,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有的家长认为,童年是孩子最幸福的短暂时光,主张发挥孩子的个性,实行放养;有的家长则认为,未来的生活谁都不能预知,也无法把握,走一步算一步。
家有00后,幸福不容滞后
“早上6点半起床,在幼儿园上英语、写字、算术、阅读等课程;下午参加幼儿园的国际跳棋班;放学吃过晚饭后转场参加绘画或者音乐启蒙班;周六、周日一大早,参加钢琴和舞蹈兴趣班。”这是4岁半女孩玉玉一周的生活安排。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前启蒙教育和特长培养,似乎多花些钱,让自己的孩子起跑早一点、多掌握一门特长,便多一份让孩子今后脱颖而出的筹码。英语、奥数、舞蹈、钢琴、书法、绘画……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像一座座大山,压在00后稚嫩的肩膀上。
“我是家里最累的人!”玉玉经常向父母嘟囔着。每天在学校、培训班、家三点之间游走,00后们身心俱疲。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蓝皮书称,北京小学生的日均课后作业量偏大,睡眠时间不足,有近2/3的学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0小时睡眠标准。
从刚刚牙牙学语的小孩,到侃侃而谈可以参加学校辩论赛的青少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与这个世界交流。甚至连婴儿的语言也是一门学问,哪怕是才呱呱坠地的婴儿,我们也有充分证据显示,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并在不断地表达的。如果你是父母,你明白孩子的真实需要吗?
“中产家庭幸福宝宝成长规划
调研”启动
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00后宝宝成长的真实情况以及父母们所面临的困扰,2012年3月26日,由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保险携手知名调研机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发起的“幸福00后――中产家庭幸福宝宝成长规划调研”正式启动,本次调研将重点聚焦在中产家庭对于未成年子女幸福成长的观点、行动、隐忧和规划上,为进一步提升中产家庭的全方位幸福指数提供具有远见的建议。
此次调研将给00后父母们一个全面审视自己和孩子的机会。据悉,调研将为期2个月,主要围绕00后的幸福指数展开,包括宝宝幸福成长定义、方式、准备、隐患、规划和建议6个维度。其中,父母和孩子眼中的幸福差异、影响00后幸福的因素、中产家庭对如何提升00后幸福感等不同观点和行为在本次调研中均有体现,中宏保险希望由此引发中产家庭对提升00后幸福感的思考和重视,从而引导中产家庭对00后宝宝的幸福成长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准备。
有人说,最不幸的是80后,因为20年后当他们还完房贷想喘口气时,突然发现,原来还要面临4个老人的养老问题以及啃老族的成家立业问题。00后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财富指数最高的一代,从物质到精神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他们将成为中国崛起的希望。然而,00后的幸福是否可以如此定义?家长眼中的幸福就是00后们想要的幸福吗?中宏保险幸福00后――中产家庭幸福宝宝成长规划调研将就此给出答案。
事实上,中宏保险对中产家庭“幸福指数”的关注由来已久。2009年9月,中宏保险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给幸福一个久久久的承诺”中产家庭幸福指数调查活动,引发十余万中产家庭的参与。调研结果以《中国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形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白皮书精华内容被近百家媒体转载。
幸福家庭标语篇3
1、树立婚育新风为您幸福,传播科普知识保您健康
2、传生育文化,树婚育新风
3、破千年封建旧习,树一代婚育新风
4、树婚育新风,惠泽千家万户;强家乡经济,早达小康社会
5、倡导婚育新风,?促进家庭幸福
6、开展婚育新风活动,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7、建文明社区,树婚育新风
8、树晚婚晚育新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
9、晚婚晚育铺平致富路,少生优生盛开幸福花
10、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11、发展社区生育文化,祝您家庭文明幸福
12、更新婚育观念,建设精神文明
13、倡导婚育新风,品味精彩人生
14、破除早婚陋习,提倡晚婚晚育
15、婚育新风进万家,户户胜开幸福花
16、传播婚育新风,促进社会文明
17、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将使您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18、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19、文明婚育,家庭幸福
20、婚育新风进万家,文明幸福你我他
幸福家庭标语篇4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自我管理;价值观;高校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30-03
如何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实用性人才,除了专业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幸福”,从他们幸福感体验的提升来带动他们个体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经济等多种压力,很多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理解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自我理解,通过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析来寻求路径,提升大学生个体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自我调节与管理,增强幸福感体验,促进大学生在幸福的氛围中成长成才,促进高校的整体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幸福感自我管理的定义分析
在英语中,幸福感有多种表达,如,Happiness,Subjective well-being(SWB),Psychological well-being等词汇。国外心理学家倾向于使用Subjective well-being一词,表示健康、快乐的心理状态。国内学者则解释为“主观幸福感”之意,简称“幸福感”。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幸福感的表述,幸福感是个体根据既定评价体系,对自身生活和状态满意状况进行的自我评价和心理测评,既包括认知也包括心理,是一项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反映。
自我管理的概念方面,百度百科解释为:“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我们翻阅《新牛津英语词典》,自我管理的解释为:“通过自己来管理,对自己的行为和健康状态承担责任。”[1]
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管理,调节个体的理想状态。所谓幸福感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幸福感的体验,通过合理的价值观判断,确定个体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自我调节和管理个体幸福感影响因素的作用发挥,达到个体合理发展状态的一种调节发展模式。
二、大学生幸福感体验的影响因素调查
在关于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析方面,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以普通高校本科生为研究群体,发放大量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9%,之后采用Campbell幸福感量表(Index of Well-being),测试大学生体验的幸福感状况。这里我们利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大学生总体情感指数三个变量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
1.大学生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状况。数据显示,在生活满意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幸福感指数方面,女性都稍微高于男性,但差异均不显著,同时在情感指数的项目上的性别差异也不显著。
2.大学生幸福感的生源状况。在生活满意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幸福感指数方面,城镇生源的数据平均分都要高于农村生源,但数据差异值均不显著。
3.大学生幸福感的学科因素状况。在生活满意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幸福感指数方面,文科大学生数据均略低于理工科,但学科因素数据差异值均不显著。
4.大学生幸福感的经济状况。在生活满意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幸福感指数方面,不同经济状况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是月生活开支较高群体的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与其他大学生消费群体某些项目存在差异,高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群体。数据分析表明,生活开支越高,相对的生活满意度也就越大,经济状况与大学生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
5.大学生幸福感的年级差异状况。数据显示,一年级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最高,在生活满意度上,大一>毕业年级>大三>大二,一年级大学生与二年级、三年级大学生幸福感差异极为显著。一年级大学生总体情感指数值最大,其次分毕业年级、二年级大学生、三年级大学生,同时一年级大学生总体情感指数与二、三年级大学生差异较为明显。一年级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值仍最大,表现为:大一>毕业班>大三>大二,一年级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二、三年级大学生差异较为明显。
6.大学生幸福感的运动效果状况。数据显示,运动锻炼时间跟大学生生活满意指数关联性较小;跟总体情感指数关联显著,其中运动时间小于0.5小时的与大于1小时的大学生差异显著;跟幸福指数关联明显,运动时间小于0.5小时的与大于1小时的大学生差异仍然显著。也有学者用一些医疗手段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对于缓解抑郁、释放压力产生很大的作用,如果坚持的时间越长,产生的积极作用越明显[2]。
三、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在影响大学幸福感体验的分析中,我们把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分析。人格特征因素。近年来通过人格特征来分析预测大学生幸福感,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逐渐被很多学者引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并通过这项因素的设定来影响幸福感的测定。例如:个体的人格特质是是积极的,就容易产生正感情,反之则产生负感情,进而影响到个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对,不同的正负感情就会对生活满意度的理解不一致,他们对于个人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不同。
事件归因因素。大学生的归因倾向在一定范围内与大学生的幸福感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对于负面事件的归因主要是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等不可控的因素,这样规避了个人的责任,个体幸福感体验就会提升;反之,如果把事件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可以控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打击个体的自尊,个体幸福感体验就会降低。
价值观因素。在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个体的价值观是伴随着个人的成长,逐步确立的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所以个体的价值观会导致个人行为的价值取向,对个体的幸福感的体验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分析。教育环境。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生的前三分之一基本上都是在各种教育的环境下度过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幸福感体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高校的教育氛围、软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有着正作用,而承受学习、交流、就业等多种压力,则又对大学生幸福感的体验起到一定的负作用。
家庭环境。家是人心灵停靠的港湾,家庭是人生活的中心点,所以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不同的家庭环境影响到的人对幸福感的体验也完全不同。作为大学生群体,如果生活的家庭环境比较融洽,对幸福感的领悟与体验就积极,相反,家庭环境较差、家庭矛盾多,幸福感的体验就弱。
社会环境。越来越多的关于社会信任、社会支持对于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中表明,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对幸福感有重要影响。例如蔡安迪斯曾指出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个体会随着这种良好的秩序或者环境提升个人对于幸福感的体验,鲁克等指出合理的社会支持也有利于提高个体幸福感指数。
经济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学生首先也得解决基本的物质条件才能享受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因素条件与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经济条件达到一定的层次后,收入的增长对于幸福感体验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成长事件。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趋于成熟,所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观点,但因其社会阅历、经验、交往等因素还不成熟,个体在面临一些事件的时候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波动、不适,情绪和感情也会随之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幸福感体验的变化。
健康状况。相对于大学生群体,健康状况对他们幸福感的体验强度影响非常显著。如果没有健康的体质,大学生不仅要承受病痛带来的痛苦,甚至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现代的社会环境,进而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学习、交往、生活。
就业因素。调查发现,就业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尤其对于毕业生而言,他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就业就会感到焦虑、无奈、失望,这种情绪基本都会降低大学生幸福感体验。
四、大学生幸福感自我管理路径探索
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但幸福的真正内在体验是什么,如何去追求自己的个体幸福,人们往往不得而知。作为大学生群体,尽管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但他们不能通过直接的方式来达成。在这里我们引用自我管理来探讨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结合影响大学生幸福感因素,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方法,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内在关系等促使大学生个体来管理和提升幸福。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加强自我“三观”引导。这里可以引用“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以马斯洛的最具有代表性,主要说明个体在满足一定层次的需要基础上,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以这个为基础确立新的目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层次性的幸福体验。“作为大学生群体,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渐进式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果没有合理的目标,就会缺失前进的方向、进步的动力、幸福的体验,反之,个体为了达到人生理想的目标,就会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个体的幸福体验。所以大学生应加强自我“三观”的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给个体的人生理想以合理定位。
2.塑造自我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性。从完善自我的角度出发,大学生个体如何做幸福的自己,在生活中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特点,进而发掘自身的潜力和潜能,最终获得进步和成功。这里主要是让大学生群体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摆脱否定、抱怨、甚至自暴自弃的不积极情感,寻求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同时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我们不能使用统一的标准来制定什么是完整的人格、什么是成功的自我,要求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让大学生个体来认同自我,塑造符合自身特质的人格。
3.积极适应,正确看待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作为个体可能无法改变自身成长的各种环境,在人一生的历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和睦、温馨的氛围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对外界有良好的适应和调试能力,心理较为健康,幸福感强[3]。所以说大学生个体要客观对待自身成长的各种环境,积极面对生活,同时增强尊重意识、关爱意思、集体意识,这样大学生个体才能更热爱生活、体验幸福。
4.淡薄金钱诱导,理性看待经济条件。经济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有很大影响,多数学者也认为大学生个体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收入状况与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明显相关,并且是正相关。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就会产生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错误意识。因此大学生个体必须提升自我判断能力,客观分析自身的经济条件,调整个人经济价值观,这样才不至于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诱导,迷失了对于幸福感的积极体验。
5.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成长和建立个体的交往空间,这较之上大学以前要深刻,较之以后则需要继续丰富。大学生个体应培育主动交往意识,不断完善自我,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上大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作为大学教育,让学生励志与成才则是两大重要目标,大学生群体要利用好学校的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课堂,参与到各种素质教育活动,融入到社会教育的大平台,来提升个人的能力与素质,合理定位,积极应对,面向未来,去感悟幸福、管理幸福、体验幸福。
参考文献:
[1] 皮尔素.新牛津英语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687.
幸福家庭标语篇5
关键词:快乐教育;国民快乐幸福;快乐经济学
中***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02-01
0 引言
快乐经济学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以人的快乐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在整体主义价值观与实证主义方***的支持下,结合行为学、社会学、实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构筑经济学新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强化了经济学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其理论框架是从人自身的主体性出发,扩大为人与对象平等的“互主体”思想,并最终将经济发展的价值尺度归结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快乐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府开始关注国民快乐幸福指数,人们开始反思人生真正意义,学术界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学的种种弊端,而教育界开始正视教育理论与教育手段的人文关怀。那么,快乐经济学带给现代教育哪些启示?人类追求快乐幸福,需不需要教育的引导?快乐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如何构建快乐教育体系?这便是本文需要探索的问题。
1 思考一:快乐经济学带给现代教育哪些启示
21世纪,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开始深入思考自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快乐经济学启发人们,追求快乐幸福是生活工作的必然要求。而教育就必须适应这一需要的变化,转变理念,丰富内容,拓宽思路,给受教育者提供精神和心灵上的愉悦,使受教育者从容、自信、快乐地面对人生与未来,使受教育者获得感知快乐幸福、获取快乐幸福并创造快乐幸福的能力。
快乐经济学促使人们反思传统苦乐观,快乐教育则启发人们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幸福观。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苦乐观代表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主流的苦乐观。儒家文化讲苦感,倡导克己、安分,抑制欲望,主张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我们常常听到诸如“苦中作乐”“先苦后甜”“苦尽甘来”之类的词,就是其思想的形象体现。凝神仔细体会这些词语中暗含的苦涩味道,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苦乐观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很少谈及追求快乐的话题,谈乐被认为是伤大雅之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言乐视为不正经,把休闲娱乐理解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加以指责。快乐经济学认为,追求快乐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提倡快乐幸福地生活与工作,无疑对我们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具有启发意义。
2 思考二:快乐需不需要教育
“趋乐避苦”是人类的天性,这种自然而发的天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本能驱动下的快乐幸福只能说是低层次的。人类具有的思维是其区别于其他生灵的根本特征,表现在对快乐幸福生活的追求方面就是善于主动积极地探索各种方式方法,以求得更高的价值。教育就是人类有目的的提升快乐幸福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快乐幸福不需要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没劲”“工作无意义”“心情郁闷”,还有很多人业余生活极其匮乏,即使有休息时间了,却因为无所事事,虚度美好时光。这种空虚郁闷寂寞难耐,实际上是缺乏体验快乐、追求快乐的能力。
3 思想三:快乐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快乐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人类快乐的许多非财富性因素,能够用一个更加广泛的指标体系替代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GDP,并且告知人们快乐对财富的反作用。基于快乐经济学对影响人类快乐幸福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快乐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六大方面:①正确的财富观,辩证分析财富与快乐的关系,强调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②和谐的家庭观,重温幸福的婚姻家庭对于快乐幸福的重要意义,强调人间真情的伟大;③积极的职业观,正确面对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寻求工作意义,体验工作乐趣;④公平的社会观,客观分析。理性对待社会中的人、事、物,忌愤世嫉俗,忌消极堕落;⑤科学的自然观,以仁爱之心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感受快乐:⑥豁达的人生观,客观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快乐经济学视角下的快乐教育内涵丰富,总体思路是让人们从审视人性美的角度看待幸福和快乐对人生的意义,快乐教育则指向和贴近影响快乐幸福的每一个因素。
幸福家庭标语篇6
渴望,有一个和睦团圆家。是我今天将要写的作文。今年我14岁,算一下吧!我的父母离婚已经11年了,可我无时不可望,能有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家”啊!每当到中秋夜那天,家里总会在夜光下摆上一个小圆木桌,桌上总能摆上几样我爱吃的食品。爷爷,奶奶坐一面,我呢,则和爸爸妈妈做一块。但如今,看着那空着的一边。耳畔不禁回想起妈妈和爸爸的关爱话语:“宝贝,来,吃一块月饼,想吃什么味的,苹果、哈密瓜、橘子、还是香蕉味的······”想到这我不禁潸然泪下。又当我看见天上那轮残月,我又在想象:那月亮—似乎是为天下所有没团聚的家庭而做出的特殊标志。我想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我们心里犹如浮叶,渐渐逝去……我又在想,我如果能像那些正沉浸在父母细心,呵护关怀下,在父母的哺育下快乐成长的孩子一样,那,该多好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已经长大了,但不知为什么每次做梦都能梦见父亲母亲,我,爷爷奶奶,在同一轮明月下,同一张桌子上,吃同一块月饼,共同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不知有多少次渴望——我能有一个幸福的家!我,在渴望,在等待,在期盼……期盼,渴望,等待——那一天的到来——一家人,在月光下,吃同一块月饼,共同拥有同一个家。渴望……爸!妈!快回来看看你们的儿子有没有长大,懂事!
2、期盼家庭和睦的的段子:
(1)希望我们的家人身体健康,一生平安,希望老驴同学身体和事业都棒棒哒,希望我们俩婚后也会和谐共处,生活幸福满足,希望以后我们自己的家庭也会超级和睦,不缺钱花,哈哈,保佑保佑保佑。
(2)我所希望的生活是一家人和睦相处,家庭和谐,平安健康,无争吵,无病痛,无灾难,不求多富,只求平安幸福快乐的过一辈子。
(3)男生这辈子,都希望找个温柔贤惠的,能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陪在自己的身边的女生,能组一个和谐的家庭,和和睦睦,没有争吵。然后赌上这辈子,也会让她幸福。
(4)脾气差,容易发脾气,不顾场合不给人留面子,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老了老了还要看别人脸色生活,真是够了,真是醉了,感到悲哀……只希望以后我的家庭和谐和睦幸福!我希望爸妈能舒心幸福!
(5)希望年我们的事业能更上一层楼,希望我们的生活中少一些不幸,多一些幸福,希望我们的家庭更和睦,社会更和谐,让我们满怀希望,迎接!
幸福家庭标语篇7
关键词 幸福感 教师幸福感 因素 影响
中***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he Analyses of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Sense of Happiness
LI Zhimei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0)
Abstract Teachers' happiness is the hot topic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source of happiness there are external factors and teacher factors themselves, affecting teachers' sense of happiness and also the indirect impac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analysis of their relationship, for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happines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appiness; teachers' happiness; factors; affect
近几年来教师幸福感话题备受关注,但是什么因素会影响教师幸福感呢?弄清这个问题,首先从教师幸福感的定义出发,再具体探讨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以下笔者将作详细的探讨。
1 教师幸福感定义的探讨
首先,幸福是什么?《新牛津英语辞典》将幸福定义为:舒适、健康和愉快的心态;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幸福=充实+闲适;《辞海》则这样界定幸福:幸福是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的满足状况和体验。幸福是一种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和低水平的消极情绪为特征的积极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幸福既可以是一种对生活和职业的积极状态,也可以是一种积极的主观感受。
教师幸福感,顾名思义,是教师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著名学者檀传宝教授认为,幸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幸福实现的条件或能力。人的幸福的能力,需要通过培训,教育,特别是道德修养和教育来获得。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他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生存教育的主体状态,获得了职业理想的自由。教师的生存状态构成了对教师幸福感的意义。济南大学的陈艳华说,教师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领域里获得的幸福,在对幸福的正确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我的和谐发展,使其产生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存在状态。湖南师范大学的曹俊***指出,教师的幸福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具体而言,教师幸福感的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教师的幸福是一个人需要满足的潜力,实现和获取经验;教师的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的相结合的结果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幸福感是个体的生存条件和工作环境对其积极价值评价;教师幸福是教育的本质的精神力量。华东师范大学的肖杰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以自身的标准对从事的教师工作产生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按陈月霞老师的观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通过以上几位学者的对教师幸福感的定义可以得出他们有共性:教师幸福感是教师主体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的状态。笔者比较认同陈艳华教授对教师幸福感的理解,教师幸福感首先是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状态是在自己的教育工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自身的和谐发展。
那么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呢?
2 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
很多研究表明,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众多,这里笔者将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
2.1 内在因素
2.1.1 教师自我更新水平
教师自我更新水平是提升教师幸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其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发展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多角度的解读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设计、组织、引导教学活动,注重谈话法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启主动学习的智慧。说明,现在的语文教师要有新的语文教育观念,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只有这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水平也就提高了。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加强,教师幸福感自然增强。
2.1.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当教师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教学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教学动机增强,教师对教学的信心提高,信心感染学生,教学效率普遍提高,教师幸福感提高。如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高,教师的教学动机不强,无法激发自己的教学热情,教师的幸福感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
2.1.3 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
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包括教师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个性,个性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许多研究表明,外向和积极的情感与生活满意度有关,所以它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神经过敏症与负面情绪有关,因此会减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此外,控制源定位、自尊、自我概念等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有着高自尊,自我控制性强,自我协调能力好的教师,通常会感到更幸福。教师有着浓厚的职业兴趣,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的人格特质都会使教师得到幸福。
2.1.4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很多的认同实例,比如社会关系认同、民族文化认同、身份地位认同等。其中社会认同是指个人的所思所想与社会对人们的期待比较符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作或职业认同。那么什么是工作或职业认同呢?是指人们认为工作是谋生和体现一个人的价值需要的方式,对工作尽心尽责。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比较符合,在工作中尽心尽责,热爱教育事业,对自己的这份工作相当重视。很多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低,不少教师工作倦怠,缺乏热情,甚至在教育改革中有种被遗弃的想法。这其中有很多外在的原因,但是从内因上来讲,是由专业认同的缺失引起的。教师的职业认同,不仅是因为收入和地位,而且是因为它创造了人类的未来。基于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认识,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有弃教的想法的。
2.1.5 教师的家庭生活状况
教师的幸福来自家庭的和谐,生活的轻松,身心的健康,家庭,朋友,休闲和优雅的品位是必不可少的幸福生活。教师幸福的保证是家庭关系和谐。获得幸福的不竭源泉是优雅的生活情趣。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物质基础是稳定的经济收入。只有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的情况下,才会有幸福。教师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是获得幸福的基础和出发点,一个经常担心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人,其体验职业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因此排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逐步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2.2 外在因素
2.2.1 信息化时代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求提高,教师如果还仅仅依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就想在教学领域取得成就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关于知识和教育的观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设备,多媒体等)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高效和有效。
2.2.2 社会对教师高要求和高期望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可见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挺高的。但近几年我国对教育的重视,表现在国家急需创新型人才;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望;人们对于教育的渴望与优质教育条件之间存在矛盾;个别教师的师德败坏等。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除了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之外,还要求教书育人,通过教育,全民的素质都能得到提高。过高的社会要求和高期望,让教师倍感压力,教师幸福感降低。
2.2.3 学校的管理制度
教师幸福感是衡量教师专业和学校发展的指标之一。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基础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和谐。灵活的管理措施,严格和完善的学校民主和领导工作作风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的一个积极的角色。坚持民主公开、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和“正常化”,提高教师参与程度的,充分信任教师。教师是“自由精神、***人格的“守护者,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核心是精神自由、自由职业和学术自由。
2.2.4 来自学生父母的压力
实行计划生育导致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们个个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学生们有突发状况,家长常常不能理性对待,就向教师讨个说法;就连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教师也要跟着受罪。接着家长就怀疑教师,这也成了教师除了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处理家长的关系。加上,现在人们的浮躁心理,师生关系慢慢疏远,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要抵抗来自父母的压力,因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家长没有对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进行正确的归因,把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归咎于教师。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还要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辛勤的劳动得不到学生父母的理解,无形之中加大教师压力,幸福感随之降低。
教师的幸福指数影响学生的幸福指数。以上是笔者结合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教师自身的状况等方面对影响教师幸福感的探析,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促使教师衷于教育事业,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 [美]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0.
[2] 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2).
[3] 陈艳华.谈教师的幸福[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 曹俊***.教师幸福的追寻[J].教师教育研究,2006(9).
[5] 肖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庆小学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 陈月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教学研究,2007:29.
[7] 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8] 孙钰华.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幸福家庭标语篇8
关键字: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Yu Xue-li1 Dong Jia-yu2
(1. Songshan Shaolin martial arts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Henan Dengfeng 452470,China;2. The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2000,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status is a refl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personal growth,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ubjective sen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su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in two aspects,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Key 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College student
1 引言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的一致愿望,大学生的数量激增,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群体,在人们的认识里,他们应当是充满活力与朝气,无限创意,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在经常听到大学生们感叹:“空虚”、“无聊”,他们目前的状态是怎样的,我们有必要对其幸福感进行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的成长与生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所谓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一个整体性评估[1]。它具有整体性、主观性及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希***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的培养、教育和引导有所帮助。
3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1 主观因素
3.1.1 自尊 许多研究都表明自尊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高自尊的个体往往积极看待自己,保持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乐观向上,相信自己有能力把问题处理好,从而形成较好的主观幸福感。低自尊的个体,往往被消极情绪所左右,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没有信心解决好,主观幸福感的体验相对较低。
3.1.2 人格特征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个体的主观体验,其具有稳定性,而人格特质也具有稳定性,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 [2]。很多研究都表明,外向性人格与生活满意度有关,与负性情感无关,外向性人格乐观积极向上,当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会积极的进行调整,生活满意度比较高,其负性情感体验相对较少;神经质人格与消极情感有稳定的相关[3]。
3.1.3 归因倾向 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外控倾向的个体,总把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部,看待遇到的问题较为悲观和被动,遇到困难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环境上,损害自身的幸福感;内控倾向的个体,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通过努力把事情处理好了,获得了满足感,其幸福感水平相对比较高 [4]。
3.1.4 价值取向 个体的价值取向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内部价值中的自我实现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提升幸福感;外部价值如财富、美丑等对个体的幸福感没有影响。
3.1.5 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标准中有一条就是“具有幸福感”,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指标,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健康的心理是能体验到幸福感的基础。
3.1.6 其他 有研究认为,信赖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信任度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极其高度的正相关。性别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3.2 客观因素
3.2.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和肯定的重要体现。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老师的支持,家人中主要来自母亲的支持,其中异性朋友的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 [5]。
3.2.2 经济状况 它单指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或者他的经济来源状态,它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因素之一,但对于二者的关系还没有一个定论。佟月华研究表明,有些低收入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总体学生的平均值[6] 。一些研究者则认为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他们认为经济水平高,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满足,幸福感指数就高。然而有些研究者也发现经济状况只在非常贫困时有影响,因为他们的基本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这样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指数,在经济状况能满足学生基本需要后,幸福感的指数也会跟着上升。严标宾、郑雪等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大学生[7]。
3.2.3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学习、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所有刺激的总和,日常的同学交往,与老师的交流,家人之间的沟通和关心,社会给予的一些支持和影响,它们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但研究中又发现有些无关紧要的事件如“校园环境”、“老师水平”等也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10]。
3.2.4 文化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严标宾对香港、中国、美国三地的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大陆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比美国学生低,而与香港大学生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有可能是教育体制的不同造成的,大陆学生课业繁重,没有发展自己爱好的时间,在大学里兴趣也相当的狭窄,体验不到大学的极致美好,到大四又要为就业而奔走劳碌,幸福感相对较低,而美国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的广泛,大学既能乐学又能参加各种活动,尽情的释放自己,又没多少就业的压力,所以他们的幸福感相对较高。
3.2.5 健康状况 健康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感知的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一些 [2]。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即使有再好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也不会有幸福的感觉,关注点完全在于不健康的身体上,剥夺了其它方面的享受。
3.2.6 人际关系 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同学们,徜徉在美丽悠静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每天面对的除了老师,就是同学们,除了学习就是课外活动,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生活里占据很大一部分,所以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青春朝气的年华,多数的大学生都会是在恋爱时期,此时的恋爱关系、两性情感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有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特定的生理心理年龄阶段决定的 [11]。牵手散步的恋人,花前月下时,很是美好,失恋时候的痛苦也很明晰,此时,与朋友的关系就至关重要了,得益于朋友的开导走出阴影,再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又开始了幸福之旅,所以,在大学里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3.2.7 专业因素 总体幸福感按专业划分,艺术科的幸福指数最高,其次是理科文科,工科和医科农科的幸福指数最低[12]。艺术科的学生,整天受艺术的熏陶,生活在美好的感觉中,而工科和医科学业相对繁重,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从事有关艺术享受的活动,生活乏味,幸福感相对较低。
3.2.8 家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文化程度 家庭教养方式分四种不同类型,即民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溺爱型。研究表明,民主型、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总体生活满意度要显著地高于放任型与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在消极情感方面要明显低于后两种教养方式,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明显低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12]。
4 结语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可能不同的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力度是不一样的,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调节,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愉快和幸福。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3.
[2] Diener E,Suh E, Oishi S. Recent findings on subjective well - being[J]. Indian J Clin Psychol,1997,1.
[3]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1.
[4]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重庆师专学报,2000,2.
[5] 吴丹伟,刘红艳.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 河
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 ] 佟月华. 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
[7]严标宾,郑雪,邱林. 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
[8] 于静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5.
[9] 谢晓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5.
幸福家庭标语篇9
它就在你的身边。
“喂!橡皮借我,谢谢!”这是种幸福;
“嗨!早上好!”这是种幸福;
“啊!你受伤了!”这是种幸福;
“顺便帮我一起倒下水把!”这是种幸福。
我的幸福,来自于一个家,一个大家。全家有37口人,其中,我的兄弟姐妹就有32个人,我们家有五个管家:语文管家、数学管家、英语管家、物理管家和化学管家。说他们是管家,还不如说他们是我们的大家长,亲切,和蔼又对我们负责。能“融”身于这样一个家,就是一种幸福。
这个学期,相濡以沫的大家庭,即将送一位加人去广东“进修”。大家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好接近月考,虽然“忙碌学习”的我们心中有丝丝不舍,但我们尽量不表现在脸上,希望不要带给他太大的压力,但毕竟大家在一起的五年时间,总有些不舍。
1月20日,他带着我们这些家人的思念与祝福离开了上海。
在家里,我们还是会不断提到他的名字,他的书……常会回想起以前的件件往事。
好学的他,总会在家里大声叫着自己的兄弟姐妹,问他们题目如何解;在课间或课上,他总是做“傻”事引我们开怀大笑,让老师无可奈何;在上课时,他总会迎合这老师,一起完成一节轻松、有趣的一节课,在体育方面,也算是个健将级的灵魂人物……
点点滴滴的往事在脑海中出现,回想过去,大家在一起时,那是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幸福;但我们却并没有注意到有种幸福就在身边。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家,那种其乐融融、团结一心的感觉就是幸福,只有我们的内心感受到这幸福的甜蜜。
我们在一起为考试奋斗时,这是幸福;
我们为了参加家人的欢送会而拒绝其他事情,这是幸福;
我们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努力,这是幸福;
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更是幸福!
有种幸福就在身边,他来自于我们的大家庭,来自于我们共同的努力,它无所形状、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那种甘甜。
幸福家庭标语篇10
关键词: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理论 模型 实践
社区教育作为大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课程依然是其中心环节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基础。但是,社区教育课程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排列组合,课程体系也不是相关课程的简单捏合,它存在一个体系构建的问题。只谈课程开发,不谈体系建设是社区教育课程规范化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展开持久、深入的研究。
一、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课程体系是与系统对应的概念是要素,根据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其构成要素包括:1.课程目标,主要指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总目标或社区成员培养目标为总纲的目标系统。这一目标系统包括课程体系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结构目标和课程目标等。2.课程内容结构,主要指课程体系的内容组成,组织形式,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3.课程实施,主要是通过教学与活动而展开,是检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科学性的实践活动过程。4.实施评价,对课程体系做出社会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整体性,一是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整体性。二是课程体系在人员培养目标上的整体性。三是课程体系中有关要素的整体性。2.灵活性,就是具有动态生成性,即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根据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整。3.课程内容结构的非学科性,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成员,他们对教育的需求、选择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导致课程不可能按学科本位课程的结构来设计,而以问题和实用为中心设计课程、组织内容。4.课程实施的个体性,由于课程对象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因此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必须具有较大弹性,因材施教。5.课程评价的柔性化,成人学习具有功利性,“用什么,学什么”的特点在社区教育中变得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符合社区教育特点的柔性评价体系才能合理评价社区成员的学习成果,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模型
(一)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依据以下方面:第一,成人学习特点。社区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更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生活为中心,他们倾向于关注日常生活的学习内容;二是以任务为中心,更关注通过学习直接执行某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的任务;三是以问题为中心,成人学习者把注意力多放在处理他们在特殊生活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上;四是寻求技能。第二,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必须充分考虑学习群体的学习需求,包括共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第三,社会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素质的提升,二是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要考虑到两方面需要。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型
这个模型的特点是按照群体构建课程体系。按照社会学中的群体理论,社会中的个体都归属为某个群体。因此按照人群构建课程体系,其目标群体更明确,学习需求也更明确,以此为目标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及评价才更贴近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属性。
三、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框架
按照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模型,对区域内的小区类型及人群构成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规划出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九大系列,现逐项说明如下:第一“早教天地”。该系列主要针对0~6岁婴幼儿家长,课程旨在帮助0~6岁儿童的父母全面了解婴幼儿生理、心理、体能和智力发育和发展的特点,引导父母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指导父母科学、有效地对婴幼儿进行养护和教育。第二“青少年成长营地”。该系列主要针对6~18岁青少年,课程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内容结构上,分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幸福成长”、“学习指导”四个课程类别。第三“主妇俱乐部”。该系列主要针对核心家庭主妇,课程以提高主妇的幸福能力为主旨,通过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帮助她们全面认识家庭及家庭角色,使其做到理性对待婚姻家庭问题、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从而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内容结构上,分为经营婚姻、智慧生活、科学育儿和提升自我四个课程类别。第四“家长课堂”。该系列主要针对6~18岁儿童及青少年学生家长,课程旨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在内容结构上,分为基础知识――认识家庭教育,儿童、青少年成长――塑造优秀人才,家教热点――做智慧型家长,成长测评――促进全面发展四类课程。第五“新居民之家”。该系列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了解国家的相关***策,帮助他们提高文明素养,学会维护自身权益,使他们逐步了解北京,了解朝阳,融入城市生活。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进城务工指导、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安全与健康知识、更上一层楼――学习指南四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包括若干课程模块。第六“老年幸福大课堂”。该系列主要针对社区老年人,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国学教育、生活教育、时***教育五大系列教育,普及幸福养老的观念,提升幸福养老的品质,促进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幸福和参与社会共四大类,每个系列下包括若干课程模块。第七“市民生活大讲堂”。该系列主要针对社区所有成员,强调的是通识性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内容结构上,分为经典欣赏、休闲教育、健康生活、民生幸福、热点关注、变革适应六个系列。第八“职业技能学坊”。该系列主要针对转岗再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旨在帮助他们正确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增长个人职业技能,适应现今社会的职业技能需求。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职业引导性培训、职业基本素质养成、职业通用能力提升和职业专项技能培训――“学坊超市”四大类。第九“Living in Beijing(生活在北京)”。该系列系列主要针对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课程以“了解中国文化”为主线,一方面为生活在北京的外籍人士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美食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学习中国的汉字和语言,增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融入中国生活――生活能力课、体验中国文化――文化体验课和学习中国语言――实用汉语课三个类别。
在确定基本框架之后,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早教专家、中小学学校校长、老年教育专家、汉语教学人员对重点服务人群的群体特点、学习需求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分系列梳理和制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二)分系列课程的具体设计――以主妇俱乐部为例
为了避免与《老年教育》的内容重叠,该系列中的“主妇”主要是指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中的女性,从而排除婆婆或者岳母此类女性。她们在类别上既包括“全职太太”,又包括承担社会工作的已婚女性。在明确主妇群体范围之后,通过研究,提出主妇具有以下特征:(1)承担家庭多重角色,是组织和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2)被赋予双重社会角色,担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3)注重生活品质。她们注重生活情调,看重婚姻质量,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她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积极性,希望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经营出美好的婚姻家庭生活。基于上述群体的特征,笔者归纳了她们的学习需求:一是有关婚姻生活的学习,“如何经营婚姻”是每一个希望拥有幸福生活的主妇需要学习的第一课,也是伴随主妇一生都要学习的重要知识。二是有关家庭生活,也就是“持家有道”的学习。怎样用智慧营造轻松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主妇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个精明的主妇维系家庭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三是有关科学育儿的学习需求。对于现代城市主妇而言,通过学习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之道是她们的期望。四是有关自我修养提高的学习需要。她们渴求通过学习充实自我,提升自己,在不同时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别样年华。
在对主妇的群体特征及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之后,该系列的课程目标设定如下:以提升主妇的幸福能力为主旨,通过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使主妇在家庭、职业和自我之间做到很好的平衡。为此,本系列主要设置了“经营婚姻”、“智慧生活”、“科学育儿”和“提升自我”四个课程。每个类别又具体包括若干课程模块:经营婚姻包括家庭关系及维护、婚姻危机与处理、婚姻心理和***三个课程模块;智慧生活包括居家生活、美味生活、理财生活、养生保健、家庭旅游五个课程模块;提升自我包括气质提升、涵养提升、品味提升三个课程模块;科学育儿的知识主要来自早教天地和家长课堂系列里相关的课程模块。在明确了上述要素之后,组织女性教育方面的专家组织编写教材,该系列共编写了《做智慧主妇――幸福家庭经营养护手册》、《做魅力主妇――内外兼修自我提升手册》、《做幸福主妇――居家生活打理手册》三本教材。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目前,笔者仅是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探讨,并结合朝阳区实际,进行初步实践探索,但是该课程体系是否科学,研究及围绕课程体系,如何组织和实施好相应的课程及进行有效评价等都是后续需要持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叶忠海.社区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