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至理名言篇1
1、只知哲学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导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
2、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
3、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4、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
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6、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
7、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
8、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
9、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
10、机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之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它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
11、在开端起始时善用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
12、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13、炫耀于外表的才干陡然令人赞羡,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
14、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15、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16、美貌倘若生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上,当然是很光彩的;品行不端的人在它面前,便要自惭形秽,远自遁避了。
17、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18、由智慧所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本性。
19、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20、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
21、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22、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23、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24、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25、实践中的失败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
26、金钱是品德的行李,是走向美德的一大障碍;因财富之于品德,正如***队与辎重一样,没有它不行,有了它又妨碍前进,有时甚至因为照顾它反而丧失了胜利。
27、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将掉价了。
28、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从现在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影响角度来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年青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是崇高的。
29、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30、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美中之最上者就是***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
31、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32、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33、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34、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
35、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36、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
37、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38、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
39、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意义来论“孤独”说,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说是来自禽兽而不是来自人类。
40、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的人多半结局是不幸的。
41、人们说得好,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4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43、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44、爱情就像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就像补充收入;容忍对方缺点,这是节制支出。所谓永恒的爱,是从红颜爱到白发,从花开爱到花残。
45、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46、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47、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48、没有可倾心相谈的知交的人们,是个吃自己和自己心的食人鬼。
49、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50、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
51、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
52、当命运微笑时,我也笑着在想,她很快又要蹙眉了。
53、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秘以友谊对于人世间生,真像*炼金术所要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
54、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55、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
56、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
57、严厉生畏,但是粗暴生恨,即使公事上的谴责,也应当庄重而不应当侮辱嘲弄。类别:人生
58、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59、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
60、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61、誓言是否有效,必须视发誓的目的而定;不是任何的目的都可以使誓言发生力量。
62、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
63、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64、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65、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66、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67、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68、科学的真正的与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生活,用新的发明和财富丰富人类生活。
69、在富人的想像里,财富是一座坚强的堡垒。
70、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71、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
72、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73、如果你考虑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得一定比原来好一倍。
74、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75、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76、世上友谊本罕见,平等友情更难求。
77、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78、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79、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德。
80、我们的语言,不妨直爽,但不可粗暴骄傲;有时也应当说几句婉转的话,但切忌虚伪轻浮与油滑。
81、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得以宣泄、弛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身上的事情。
82、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83、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心病。
84、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85、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
86、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87、只有对于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欢慰。类别:友谊
88、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无拘无束。
89、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90、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尤烈,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
91、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2
首先,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本次培训的内容。7月20日,学员报到,领取培训资料。共有600多名学员,分别来自安庆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开发区以及八县的小学骨干教师。下午,举行开班仪式。7月21日,开始分班授课,有小语班、小数班、英语班、美术班、班主任班、信息技术班和学前教育班7个班,我参加的是小语班的课程。
我们每天两门课,每半天一门课。第一天上午是一位具有古典美的老师给我们上《教学简笔画》,让我们知道课文中动植物以及人物等原来可以那样只选取一个面来画。紧接着下午,一位风风火火还忙着招生任务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按课表她应该给我们上《新课标》,但她说因为课件没做好,所以先给我们讲《教师专业成长讲座》,这才让我们知道她是我们培训期间的主要培训教师之一。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我们跟她学了几个专题:为什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漪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标;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新课标的内容。后面的那么多天,我们陆续接触了其他几位培训教师,有年轻的女计算机教师,有斑白头发满腹经纶的小语教老师,还有两位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桐城实验小学的特级教师。
在这里,我着重就小语教老师的课程给大家做个汇报。
一、语文到底教什么?语文姓“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学生系统地学习汉语,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语言活动能力。
1、语言训练的概念、内涵
语文是语言和言语,语文课既要进行语言训练——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又要进行言语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语言体系不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而是为了进而自觉地不断提高言语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的根本就是言语。也可以说就是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
2、语言训练的依据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如果说西洋语言的特点是“法治”,那么汉语言的特点则是“人治”。从心理学角度说语言是一种技能(即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这是由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3、语言训练的内容、重点、根本
语言训练的内容不仅是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感的训练,还应包括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语言学习习惯的养成。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需要,应着重进行几种语言品格的训练,即语言完整性的训练,语言条理性、系统性的训练,语言具体性、生动性的训练,语言明朗性的训练,语言准确性的训练,语言构造的训练和语言速度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可见,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言训练的重要任务,也是语言训练应达到的境界要求。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正确理解力。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多,动之以情的形象感染少,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变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筋。重视语感培养有助于扭转这种现状,既能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的“个性”,又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语感训练可以从4个方面抓起:培养语言的准确领悟感,培养语言的流畅舒适感,培养语言的情味品用感和培养语言的形象再现感。
4、怎样进行语言训练?
首先,树立科学的语言训练观;其次,确立“时时”“处处”皆语言训练思想;最后,科学地进行语言训练。
二、语文该怎样教?
1、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1)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两者的关系是“鱼到水里”、“鸟到林里”(陶行知语),只要我们植根现实,面向生活,语文学习就有广阔的天地。
(2)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民族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
(3)语言与思维训练同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类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和智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和性格的活动,换句话说,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两类心理活动过程中转来换去,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才能紧密结合,学习效果才好。
(4)语言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的时候,除了要丰富他们的语言形式的积累、言语内容的积累外,还需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5)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听、说、读、写是言语实践的基本方式,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即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
2、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主要由六个方面构成: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师生作用;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分为愉快教学模式和语感教学模式。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在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教法研究,朗读法、背诵法、自学法、练习法、讲读法、谈话法等是常用的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林林总总,数量可观。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是必要的,它可以和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艺体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当然,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更需要创新和发展。
4、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策略一词,意谓计策谋略,最早见于***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定义。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指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计策、谋略。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纵向(结构)成分来看,它包含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策略、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过程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横向(内容)来说,它包含了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策略、写话与习作教学策略、口语交际指导策略、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等。依据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活动进程,我们相应地将有效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即小学语文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在培训中,我发现,每一位专家,每一个讲课的老师,都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而这些心态正是我们一般教师没有做到的。我们很少谈论教书的乐趣,而是经常在一起抱怨,说明我们这样的教师是存在职业倦怠的,是需要培养良好心态的。所以,我想,平时工作虽然平平常常,但也要轻轻松松、快快乐乐。
接下来我想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结合本次培训的心得,谈谈我个人的感想。受专家的启示,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发展,走向教师的专业化:
一、在教学中追求和学生一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一个班的学生就是拥有一笔财富、拥有一块实验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片天地和学生共同成长。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或几个“世界”,而是几十个“世界”。教师的任务就是认识并熟悉这些“世界”,培养并发展这些“世界”。所以教师不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必须意识到“我是教师”,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教育者先受教育”的位置上,在正确分析和判断教育情境的基础上,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心理与现实相适应,保持心理平衡,以便较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以阅读教学为例,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对话,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所以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过分信赖教参。那么在课堂中就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些都是文本所期待的,但是又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为学生的理解有时是片面的、错误的或者存在不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地进行提示、启发、讲解、引导,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还要有提升。我觉得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这种对话,就会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而教师这种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专业化素质也只有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从教学反思中获得发展
教学反思在《走进新课程》一书中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人曾说:“教30年书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认认真真写3年教学反思,不是名师也有名啊!”可见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我觉得写教学反思也是一种“对话”,是我们与“走过的日子”对话,与收获和困惑对话。在写反思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自我、获得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善于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从反思中获得发展。
三、以书为伴,在读书中发展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3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 想象能力 思维训练
我国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思维。”思维既潜藏在内部言语中,又表现于口头言语和书面语之中。写作的实质便是用书面言语的形式表达思维的成果。在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坚持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原则。思维训练的内容是复杂而丰富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侧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1 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反弹琵琶,大胆翻案
求异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它敢于对人们惯常的定论持怀疑态度,它时常突破常规思维的路子和范围,想人所未曾想,言人所未曾言。其实质就是有自己的创见。历代文章大家都强调写作的创新能力,如“唯陈言之务去”、“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似看山不喜平”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学生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以文章和名言瞀句为事例,对一般的常用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通过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曹刿论战》是入选教材的传统篇目,其中的鲁庄公作为“鄙而不谋”的肉食者的代表,这似乎已成定论。但有的同学写道:国难当头的鲁庄公,毕竟能重用前来请见的曹刿,并在战场上放手让其指挥,不加牵制,因而才有打败入侵齐***的战果。这场卫国战争的胜利,鲁庄公功不可没。持之有理,言之成理,不失为好见解。又比如,可以启发学生对一些名言蝥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大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正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计”,它一直以来就是用来教导我们,要学习这种将铁杵磨成针的刻苦精神,但是现在有的孩子却认为,用铁件来磨针是最笨的办法,既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它远没有用钱买一根针来得便捷有效。他们甚至还认为即便你没有钱,也可以用这根铁杵向别人换一根针,而省下磨针的时间。这种逆向思维,合情合理,会给人柳暗花明的惊喜。
我们在教学和指导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之路,指向智慧之宫。让他们明白,在写作中切忌循规蹈矩,应大胆创新,使文章立意新颖深刻,结构曲折回环,想象大胆合理,不落窠臼,耐人寻味。
2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变换角度,多向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从一个思维基点出发,运用分散组合、引申推导、类比联想等方法,从四面八方进行全息思维,找出多种思路,求得多种可能答案和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表现,有利于学生鉴别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局部作文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不断联想,尽情列举。比如我们提出“春天”一词,让学生写出有由词汇引发头脑思考的事物现象。有人只写出“花朵”、“柳丝”、“绿草”、“燕子”、“风筝”等与春天有着直接的表层因桌联系的事物现象。有些人可能想到“新生的婴儿”、“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充满生机的祖国”等与春天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的事物现象,这表明发散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髙。因为他们把握住了这些事物现象与“春天”在深层次上的共性,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共性。如果由“春天”想到“前程”、“人生的苦尽甘来”、“久病初愈”甚至“严冬”、“死亡”与“新生”,那就是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发散思维。
其次,选择多个立足点,变换思维的方向。即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彼此启发,让创造性的设想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出更多的想法。以《“杀鸡给猴看”之我见》为例,学生可以从五种不同角度立论行文。①从杀的角度看,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鸡是否该杀,应该考虑。②从“给”(***的目的)的角度看,***者存在不健康的心理,畏上欺下,故意做作,掩人耳目。③从“猴”的角度看,杀的是鸡,
是己。自己只要有办法,依然可以自在逍遥,法律可欺。④从“看”的角度看,猴可以看,亦可以不看,稻草人把戏罢了,只是吓人而已,自己依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⑤从“理”(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杀猴才能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如果长期坚持这种训练,同时指导学生在无限多的可能中进行辨别筛选,对于学生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均大有好处。
3 想象能力的培养——注重观察,丰富想象
想象,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写作过程中,它是作者根据平时积累的材料构思作品的一种心理活动,也是写作在具体表达阶段,作者把头脑中原有的各种印象、***景、经验全部调动起来,根据主题的需要重新组合,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的一种手段。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3.1 注重观察,丰富表象积累。积累是想象的源泉,离开了表象的丰富,想象成了空中楼阁。因此,要训练学生养成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用手记录的习惯。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朱自清在《背影》中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背影形象,这与他的细心观察与长久记忆是分不开的。
3.2 合理运用,提髙想象质量。想象有其自身的规律,掌握常见的方法,才能合乎逻辑的想象活动,作出合情合理的想象。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类比想象。即由此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似、相关的另一类事物。这种想象多表现为由实到虚、由浅入深的特点。②对比式想象。即由此一类事物想象与直相对、相反的另一类事物,并且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深刻的印象。③推进式的想象。即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进行想象,使文章创迨意境逐步加深。④辐射式想象。即由一个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领域。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掌握想象的基本方法,形成想象的习惯,想象的翅膀就能在生活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3.3 培养阅读、进行有效写作。指导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有目的地看一些科幻故事、寓言、神话传说、推理小说,丰富自己的想象经验。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训练创造想象因素较少的改写、扩写,再训练创造想象因素较多的续写,让学生编写童话和寓言,进行自由虚构,以发展和提髙创造性想象能力。
总之,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入手,使学生提髙构思能力和书面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3)
2 慢教育(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4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一遍又一遍地品味。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美》中,培根说道:“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论友谊》了,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谊。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使我们体会到友谊真的太重要了。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就像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5
然而,在理工类专科院校却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未得到相应的重视,甚至被忽视。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世界文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轨,提高专科生的文学素养已迫在眉睫,外国文学在专科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日趋突出。
2 外国文学的定位
1994年制订的高等专科学生学习英语课程必须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各校制订专科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的基本依据。《普通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内容为:英语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2](P18)”。
《基本要求》强调专科英语教学,尤其是理工类专科英语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要在整个教学中突出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并最终使学生具备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但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尤其在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民族、种族人们的联系更加密切,某一领域的借鉴和学习势必影响和渗透到其他领域;单单强调某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其相关文化的了解是不科学、也是不正确的。因此,给青年学生补充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专科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语言知识的学习及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灌输。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习得外语的过程,就是逐步适应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学习者要学好这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和适应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以及涉及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交际手段等。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外国文学教育,增强外语文化思想的输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该国家的交际习俗、宗教礼仪、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能使学生将第二语言真正学到了家。所以说外国文学的学习不仅是文化导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专科英语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3](P60)。仅从这一点上看,外国文学教育不但不与《基本要求》相矛盾,反而完全符合《基本要求》的宗旨和原则,更有助于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能“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基本要求》也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多数人吸收语言素材最主要的渠道,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4](P11)。从学习规律的角度来看,在一个非英语的语境中学习英语,阅读能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阅读量的多寡至关重要。很显然仅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势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真挑选、补充一些有趣的、可读性强的阅读材料。其中,外国文学名著是首选的,也是最佳的阅读文本。它不仅能为日后培养“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给青年学生补充有关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兴趣,提高文学修养,真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外国文学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恰当、合理、科学的定位是《基本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3 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
鉴于专科院校,特别是理工类专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够用为度和课程设置的实际,英语教学就非常有必要承担起这项重任,给青年学生补充有关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同时,这也意味着专科英语教学在强调外国文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此外,外国文学既是文学,又涉及历史、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等,内容十分广阔,文学思潮形形色色,艺术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大师灿若群星,佳作巨著汗牛充栋。面对这样浩繁的内容,我们更需要认清外国文学在整个专科英语教学中的比重,把握好文学知识教与学的方法。
首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外国文学英文简本。
外国文学英文简本是中国文学界、外语界权威根据世界著名小说原著改编而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而且能丰富其文学内涵。鉴于外国文学名家众多,名著如林,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易读易懂、适合学生品位的作品,如《飘》、《茶花女》、《红与黑》等,引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再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或著名作家的成名作品,如霍桑的《红字》、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勃朗特的《简爱》等,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力。
其次,指导学生观看英文录像片。在学生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后,教师应有计划地再组织学生观看这些名片或名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最终达到学生一触及外国文学著作就爱不释手的目的。
最后,激发学生评说。评说既是语言教学的目的,又是丰富全体学生文学内涵和培养其创造性的手段。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读就有不同的评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或十分钟的会话时间,让学生主动上台,简明扼要地将他们所读的作品梗概或最精彩的
部分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也可以在每一次课即将结束时,留一点时间,分组让学生讨论他们的看法。这种形式既激发了学生大胆开口说话,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外国文学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专科英语教育也应通过外国文学这个“窗口”让学生了解大千世界。同时透过这个“窗口”,还可以帮助学生赏析世界文学宝库这个璀璨的艺术明珠,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其创造、创新能力。(责任编辑 杨文忠)参考文献:[1]杨荣.师专外国文学开放性全方位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1,(2).
[2]安晓灿.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6
数学是百科之母,在人才的培养中数学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在这方面谈几点做法。
一、要精心设计关于“情感态度”的问题
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目标,设置典型有趣适度的“情感态度”的问题,它不一定是本节课的主线,但一定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升华,这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关键,所以要精心设计,运用并突破教材,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发现生活的真义.例:为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态度,树立理想,在学习“认识100万”这一课时。我特别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你的父亲每天工资是多少?每月工资是多少?每年呢?
2.来自江苏省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数据显示,2009年1月25日(除夕)到2009年1月31日(初六)的一周时间内,江苏人民共发出14亿条的拜年短信,仅除夕一天就有3.7亿条短信,创历史最高水平.
计算材料中短信的收入。
3. 比较上述两个收入,短信的收入需要一个普通人多长时间?
4. 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课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从身边的事情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要善于借题发挥、拓展,善于画龙点睛
数学课上经常会遇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方法等.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逆向的等.我们应善于抓住这些点来启发学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譬如:讲勾股定理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问这个水池的高度和深度是多少?解:设水深为x尺,根据题意得,x2+52=(x+1)2,为一元二次方程,学生无法解,但只要做一做就知道此题能解。
坚强意志的培养,探索精神的发挥.譬如讲平方根的时候,有理数的平方根是多少的题,我就告诉学生去尝试,进而告诉学生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做了上千次实验.尝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三、培养自信心,多激励少批评.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运用激励性语言给予学生适时的、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将亮点发扬光大.中学生的自尊心强,甚至有些虚荣,在课上发言的同学愿意在同学面前挣足面子,为了保持他们的积极性,要对发言的同学给予语言激励,比如:你的想法很好,你的见解很独到等等。
四、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合作探究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语言能力;方法
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理论中最重要的智能之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文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基础研究对象,阐述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并且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部分考生根本不知道文字表述式试题在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这样,答非所问的情况就大量的出现了。
其次是部分文字表述式试题需要考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组织具有逻辑性、条理性的答案,但学生的回答常常辞不达意、语言嗦,不能切中题目要点。
第三,学生不能根据题意在概括以前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条件(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在这一点上,学生对生物原理掌握生硬、死板,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
最后,学生不善于用***解、***、表格等不同的形式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原因是有些学生***文转换能力差,不能以***代文或以表代文来表述,这也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缺少此类题目的解题指导和专项训练有关。
二、提高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1.发挥教师的语言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不严谨或条理不清楚,那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只能是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读音要正确。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教学语言来实现的,而教学中的读音错误势必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生物学名词术语多,有的名词具有特定的读音,有的名词比较生僻,难以辨识:如缬氨酸中的“缬xie”(斜)读成“结jie”;液泡中的“泡”(炮)读成“抛” 唾液淀粉酶中的“唾tuo”(拓)读成“剁duo”等。
(2)措词要准确而不模糊。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知识点的描述是严谨的。因此,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必须正确引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知识的内涵,做到准确而不模糊,切不可胡言乱语。如 “人进行呼吸作用时吸进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这句话表达不够科学,因为人吸进的气体是外界空气,而呼出的气体是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
(3)名词术语力求规范化。生物学具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每一专业术语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使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不要滥用习惯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和原理,并且要着意纠正平时习惯性的说法,以防前学科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效应。如“家鸽除了嘴和脚,全身都是毛”这句话中的“嘴”“脚”“毛”3个词的使用都是不规范的,应分别用“喙”“足”“羽毛”来代替。
(4)防止语言有目的论或拟人化的倾向。在生物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基础知识观点,必须正确。因此要自始至终地贯穿生物学基本观点,绝对不能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其现象作目的论或拟人化的解释。如“开花是为了传粉,传粉是为了结果”“运动引起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鸟类都不敢飞来了”等等,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它是用目的论观点来唯心地解释动植物现象。
2.注重从教材中汲取语言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熟记教材可以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各种生物学专业术语,还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一些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在阅读、熟记教材知识点后,自己用专业术语复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这样既积累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要求学生注意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如概念、原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知识应准确牢记,精确把握。在高考中对这些知识的考查,学生最好用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回答。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多种类型的问题,如提问生物学概念、原理、形态、生理功能、比较概念间的区别联系等,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有氧呼吸的概念、减数***与有丝***的区别、生物进化的原因等。在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不要照本宣科,学生在回答时,要注意关键词的准确度,对于某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在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本表述的科学性之后,可通过复述强化记忆,规范表述方式。还可以由学生来回顾、归纳整堂课的内容,向全班同学阐述。在个别学生回答、复述、回顾小结之后,还要请有不同看法者提出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培养生物学语言表述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习题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最主要工具,选择题和判断更正题提供了关于概念或原理正误并存的表述,让学生在选择、判断中学会科学准确的表述方法;填空题对规范书写方式作用最大,具有较大开放性的问答题,更能反映较高层次学习结果,比较适合于检测、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语言表述能力,为学生表达生物学语言提供极好的训练机会。学生是否真正准确理解了教材内容,通过答题就能看出,例:学生由于概念掌握不准,常把叶绿体写成叶绿素、细胞质基质理解为细胞液;由于别字的原因,把线粒体写作细粒体、丙酮写成丙铜。
总之,使用规范化生物学语言的能力与培养,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效果。而且,在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它还使学生获得生物交流机会,发展学生的生物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增国.要注重生物学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J] .生物学教学,2001(9):11.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8
关键词:形象化;抽象化;变形;感觉;人文精神;绘画思想
中***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68-02
看过培根的画的人一定会发现他的画很让人琢磨不透,色调鲜艳,形体变相,是的,培根是现代绘画中最伟大的强调“变形”的肖像画家,他的作品题材中大多都是以简陋空室或者在内室中坐卧存在的人物表现,可以这么形容:被现代性剥夺了一切,只剩下顾影自怜的个人身体游戏。总有一个极其动态,跳跃的东西存在着,甚至还带有一种动画片里的味道,是一种想让他安静却也安静不下来的感觉。打个不好的比方,培根作品中的人更像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不断的在翻筋斗,或者可以说有翻筋斗的意向。而吴冠中的作品就不一样了,不仅题材倾向于大自然,风景,偶有人物对象题材也是具有一种宁静的本质。而且他的节奏上也是雅俗共赏的,这样看来,也很难想到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怎么样的链接。
在这里,我想多讲一讲培根。看了很久培根的画,在他的绘画文字里,打一比方,在面对简单孤立的情况下。一个形象被孤立在一个圆形的活动场所中,不论它是在一把椅子上,一张床上或者说是在一张躺椅上等等,它仅仅是占据了画面的一部分而已,那么对于画幅剩余的其他部分来讲该由什么来填充的呢?对培根来讲,有一些可能已经被摒弃了,或者说毫无意义而言。填充画幅其他部分的东西,将不是与人物有关的风景,也不是一个可以从中凸显出形状意义的背景,也不是一种无具形的,明暗的,可以产生阴影的,肌理或色彩变化的颜料的不同厚度。事实上,一直占据着画面的剩余部分的,是大片平涂的鲜艳色彩,这是一种同一的不变的色彩。它们呈细条状,沉着有力,起到了画面空间化,结构化的作用。在从形象过渡到平涂的色彩时,就不再有深度或者远距离的关系,不再有光线和阴影的不确定性。甚至阴影,甚至黑色都也不再是阴影。同样是利用了平涂的关系手法的吴冠中,在这一点上与前者起了一个垂直的交点。他在对色彩上的把握也是非常的肯定,他对画幅的空间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由于之前对中国传统水墨的了解把握,所以更善于发挥他对整体画面空间中的部分的去与留。他的大片空间体块的平涂是他对他所认知的事物的一种感性提炼,与培根相反的是用在了表现对象上,并且颜色纯度相对而言更高。
同样是感性的表现家,在抽象的同时,培根与吴冠中都没有完全从具象脱离出来,虽然培根认为绘画必须将形象从“具象”的那里抢过来。但是在现代的绘画上看来,照片已经完全担起了***解性和资料性的功能,以至于现代绘画不再需要完成这一原本属于古代绘画的功能性了。另一方面,西方古代绘画曾被一些“宗教可能性”所制约,这些宗教可能性赋予形象一种具象的含义,而对于现代绘画而言则是一种无神论的游戏。由于培根的作品仍具有某种超现实的意味,所以一度被拉入超现实主义中。在1933年,培根用蜡笔,钢笔和墨水画了一个名为《写作》的作品,画面主体是一个小头巨身的结构体,表现出具有很强的体量感,画面具有相当的色彩和形式构成意识,并具备立体感和空间的纵深感,这幅画具有很强的现代感,但却很难归到哪一类绘画的范畴。使人想起毕加索,恩斯特和基里科等人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吴冠中就更不说了,从最初他的国画题材作品开始到油画作品的过渡,吴冠中对形象的具体把握是很值得肯定的。《插秧》,《石岛山村》,《渔家院》等等一系列的作品都是以现实存在的实景实情描绘表达出来的,真切的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当下生活的状态,更表达了当下人民的心声和精神。
有两种办法可以超越具象,也就是超越***解性和叙述性:或者是转向抽象,或者是走向形象。这条通向形象的道路,塞尚给了它一个简单又明了的名字:“感觉”。所谓形象,就是客观被主观拉到了感
层面上的,正是“感觉”这根线将培根和吴冠中如此不同的二者联系了在一起:画出感觉,或者借用塞尚所说的话:记录下事实。人们会说,在这两个画家之间只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吴冠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自然地,健康的,以及积极向上的,是充满风景和静物的世界,即使那些人物人体也是如画风景一样的手法加以处理,在此只能退居其二;而在培根那里,重要的程度恰恰相反,静物与风景毫无地位。在吴冠中那里,世界是大自然,在培根这里,世界是人工假象。两者的差别更是让我想到了佛教的信仰与***教的教义。但是,也正是这些过于明显的差别才应该算在“感觉”的头上,也就是说,这才是培根与吴冠中两者的联系,两者的共有。
关于绘画,培根经常使用偶然、生的、痕迹,这些具有双重意义的字眼,甚至于他自己的名字都似乎变成了激情的代言词,一种溯源于他自我意识雏型时期的经验。在培根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选择,也没有出路。时间的意识或改变的意识也不存在。开始作画时,培根经常取材于照片去想象,想曝光一样,照片记录了一瞬间。在绘画的过程中,培根找寻将一瞬间转成永恒的意外,当然现在很多画家也在寻找,在生命中,能够驱逐先前和其后的瞬间的,经常是实质痛苦的瞬间。痛苦或许会成为培根激情渴望达到的理想。然而,他画的内容,包括它们的吸引力却与痛苦无关,一如往常,激情的散失容易,而真实的意义却需另觅。一部分评论家说培根的作品是西方男性心灵极度痛苦、寂寞的表现。他的形体隔离在玻璃盒中,在纯净色彩的范围中,在无名的房间中,甚或只是在他们自身中。他们的孤绝并不能阻止他们被注视。虽然形体是孤独的,但是他们却完全没有隐私。他们背负的痕迹、他们的痛苦,看起来是自残的结果。一种非常特殊的自残并不是藉由个人而是人类这个种族,因为在此宇宙性的孤绝情境下,个人与种族间的区别变成毫无意义。
有些人会认为培根的绘画里没有任何批判,对任何实际寂寞的经验、对身心上的痛苦或是形而上的怀疑无话可说,对社会关系、官僚体制、工业社会或是二十世纪的历史都不与置评。去评论这些事情,必须先有自我醒觉。培根的画显示“疏离”会唤起一种对绝对形式的渴求——这是无意识的。培根的作品不是表达而是印证这始终如一的事实。
在文学上,培根大约在1623年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乌托邦式的作品,由罗莱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发表。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自己新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蓝***,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毕业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
关于吴冠中老先生,有一个人这样评价他:“他这个人是嫉恶如仇的,但对美好的事情也非常敏感;他对个人的生活要求很淡薄,但是对艺术追求是绝对不放松的。他出去写生,有座儿他不坐,要把画放到座位上;站着看风景能看好久,像是已经在脑子里开始画了,又像是默默地说些什么;下山的时候又抱着画,从山上往下走,人摔了跟头没关系,画不能摔着;饿着肚子也要去画画,他把艺术视为生命,反过来讲,可见他的艺术的生命力也是非常旺盛的”。可以看到,吴冠中与培根在艺术的精神层面上是很接近的,两个人都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艺术。吴老先生的艺术生涯中最突出的贡献应该是油菜和水墨,从这两方面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艺术思想。我觉得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着重于气质、气势、气韵的精神性表现,把抽象与具象都统一到这个总的境界中来,并充分发挥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力,使大块的灰调与浓重的墨线和画面空白形成音乐感高昂的基调,加之双双对对色彩斑斓的林间小鸟,近乎垂直般的藤萝错落有致地飘动于枝干之间,在如此庞大飞动的画面中又具有稳定和深蕴的情趣。他曾经说他“一直是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何止如此,认真研读一下吴冠中的绘画作品,特别是他的抽象水墨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也一直是站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油彩和水墨之间,写实和写意之间,更是站在“绘画和设计之间”。吴冠中在他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一直试***将设计构成的理念引入他绘画创作。他充分运用点、线、面的造型语言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装饰色彩,加上画面中具有当代构成意识的空间分割,使他的水墨画大大特异于传统的水墨画而非常引人注目;而在创作过程中,
吴冠中又常常“随心所欲”,“意象”领先,为了情感表达和画面构成的需要,采用“散点透视”,对自然景物大胆地“移花接木”或“移山填海”,而有别于西方传统的印象派式的对景写生方法;由于他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笔墨又具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底蕴和气魄。中西结合之路,使吴冠中的作品不仅有了“东方意境韵味”的形式感,更具有“西方形式规律”带给我们的当代感。他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当代化的探索,始终坚持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追求,不愿放弃“剪裁东西方结合的新装”。 一般学有成就的人是比较自谦的,吴冠中就从未认为自己是什么大师,他说:“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打工最多的劳动者。”事实上,一个总想别人承认自己是大师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大师的。也有人认为吴冠中很“狂”,其实,先生的“狂”恰恰就是对哪些紧跟***治形势,见风使舵,没有艺术真诚的人的一种强烈鄙视。
先生十分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他告诫年轻人:“一个人千万不能错过人生的各个时机,就像植物嫁接晚了,就永远接不好了。”他坚决不要其儿子学习绘画,他知道儿子并不是艺术的材料,也不能吃苦。先生一贯对艺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他从不认为绘画像一般人理解的是一种悠闲浪漫的事情。深地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他深知艺术的根在自己的祖国。1950年,他学成巴黎回国,他坚持认为风筝要想飞得高又远就不能断掉手里的线。他说:“线连着作品和生活,生活是作品的母体,作品和生活的联系不能断。”已是垂暮之年、满头白发的吴冠中知道为时不多了。他说:“我害怕衰老,但不恐惧死亡。我躯体老了,但灵魂不老。”我们看到最近吴冠中无论是在电视还是在其它媒体采访中,仍在不断地大声疾呼,其言辞大胆激烈,震撼人心,这不是倚老卖老,而是一个真诚的艺术家追求真理,发自心底的呐喊。他满腔激愤,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要大声讲真话。一句句尖刻的话语像猛烈喷泉浇醒着那些麻木的人们,像红红的烙铁灼烫着人们迟钝的肌肤,又像阵阵警钟敲打着人们昏昏欲睡、自我陶醉的心灵。
参考文献: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9
【关键词】 交际法;角色定位;外语教学;交际能力
【中***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14-02
1 引言
在外语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法是教学法专家和外语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由于社会和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学法也随之不断更新。外语交际法引入我国以后,迅速应用到了外语教学实践当中,它正逐步取代了我国原有的一些外语教学模式,成为外语教学的新宠。交际法已经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法之一,交际法的核心是认为掌握一门外语就是掌握该语言的“交际能力”,而在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就很关键。究竟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作为一名教师,他首先是教书育人者、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等等。
2 交际法的背景和渊源
交际法(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метод),亦称功能法(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й метод)。它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交际法的雏形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意念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共同体国家,其中心是英国。当时欧洲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国之间在***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欧各国为了适应国际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各方面的合作,欧洲共同体应运而生,自欧共体成立以来,共同体各国之间的直接人际交往更趋频繁,语言不通成了直接交往的重大障碍,甚至影响了欧洲共同体机构的正常工作和各国的交流。这种形势迫使西欧各国要求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具有外语交际能力的人才。以往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虽教会学生一定的语言技能,却没有教给学生实际交际的语言本领。这就不能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和族际日常交际和业务交往的实际需要。另外,许多国家还面临大量移民入境后长期居留的新问题,这些移民得尽快学会和掌握所在国的语言,以便有效地用当地语言同当地人交往。新的社会需要客观上要求对原有的语言教学法作进一步的反思和改革。交际法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而“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戴尔o海姆斯(Dell Hymes)提出的,并于1972年将其归结为语法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四个方面。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语言教学研究的影响尤为重大,许多语言学家、语言教师纷纷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角度开始重新考虑语言教学,从而出现了为“在所学语言国家学习该种语言来进行真正交际”而设计的意念教学大纲和功能教学大纲,交际法便是“功能教学大纲”的产物。交际法自产生以来,就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交际法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成为国际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焦点。
3 交际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
交际法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把语言看作交际的工具。外语教学以交际为目的,而不是从语言的结构出发进行教学。运用交际法教学理论进行外语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国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学观念正发生着根本的改变,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方向转变,尤其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所以很多人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很多知识,把语言点讲解得清晰明了,课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结果虽然课堂上教师讲授了很多知识,而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在交际中能不能运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采用交际法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垄断整个课堂,教师利用较短的时间把知识教授清楚,而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练习,讨论,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师生之间处于一个民主,平等的地位。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达到用语言交际的目的。随着教师角色的变化,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自主学习者和研究者,教与学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交际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就根本谈不上做好一件事情。因此,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一味地塞给学生语法、词汇的知识,而不顾学生是否感兴趣,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了很多,学生真正掌握的少。而交际法的大纲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交际需要而制定的,因此它的教学内容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根据需要一内驱力理论,需要得到满足后,将化为内驱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另外学生在课堂交际过程中,迅速组织语言和内容,做即席讲话,这是有相当难度的交际活动。如果他们通过交际说服了他人,或是大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会体验到一种由衷的喜悦。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说法,这种成就感是一种很强的内动力,它将驱动学习者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和交际热情。再次,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制造了一种竞争气氛,他们有机会,有可能修正语言,改进交际策略,使下一次活动做得更好,这种竞争意识无疑也是一种推动力。
(三)交际法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往的教学法强调的是向学生输入语言知识,而不注重实际的语言运用,以至于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到了实际交际中却张不开嘴。交际法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贯彻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运用交际法教学,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说外语的自信心,同时交际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交际法教学的学生对自己有自信,能抓住课堂上说话锻炼的机会,因为交际法不苛求纠正语言错误,允许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犯一些不影响交际活动的错误,这样绝大多数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说话,这对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的运用是非常有利的。
(四)交际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增强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己成为人们的共识。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风俗习惯等等方面。在课堂上根据语言材料逐渐地向学生渗透,使学生不会在未来的交际中感到尴尬和无所适从。
四、交际法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语法教学
传统教学法是过度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而交际教学法的引入,使一些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将语法教学和交际能力教学完全分割开来,认为传统的以教授语法知识为中心的进行方式会阻碍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发展。实际上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懂语法,那么他在交际过程中也只能说一些不完整、语法不正确的句子,造成交际的对方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现象。贯彻交际法的教学理念,不是不学语法,光练口语,这是对交际法的片面理解。交际法的原则是在精讲语法和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培养交际能力的各项训练。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教师需要要转变观念,需要把语法教学和交际法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其次要因材施教,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学习目的和授课内容,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灵活性。比如在我们的听力和口语课上,简明扼要的讲解语法和词汇知识是必要的,而大篇幅教授语法和词汇是不合时宜的。相反,完全不讲语法和词汇知识也会妨碍听力理解和口语交际的。因此,教师必须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好讲练的度,达到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又培养训练了的交际能力。
(二)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由于对交际法的片面理解,一些教师把“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理解成是“重听说,轻读写”,甚至有些教师完全忽视了读写,在课堂上只重视听说。把重听说理解成是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是阅读理解能力下降,书面表达时语法错误百出,甚至写不出完整准确的句子。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和水平有所降低。
(三)忽视教师的角色作用
传统教学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交际法的教学理念正相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应服从“学”的需要,把过去的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把交际教学法所提倡的“精讲”改成了“少讲”甚至“不讲”,导致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以及交际背景和交际原则的具体介绍缺乏,把“多练”简单理解成练习数量和时间的增加,忽视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练习内容的丰富性。在这种课堂形式中,教师较少或不提供指导和评价,使得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仅降低了教师应有的角色作用,也挫伤了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积极性。
有学者认为:“语言运用是个整体概念,是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语言学习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产出的过程。”所以,一种好的外语教学法就是要在这四者间寻求完美的平衡。
五、在交际法原则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交际法也不例外。但总体说来,交际法的优点多于不足,是一种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推崇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法,但同时需要教师能够更多发扬其优点,摒弃其缺点,使其在外语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作用。要想使交际法发挥其优势,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当几种角色:讲授的角色、控制的角色、组织的角色、参与的角色、裁判的角色等等。
(一) 讲授的角色
作为教师,其首要的角色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就是讲授的角色。应与传统的教授不
同,教师不应是满堂灌,课堂成为教师的一个人的独角戏。交际法的原则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把本课中的知识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交待清楚,然后围绕这一知识点展开练习,可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达到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的目的。这样一来,教师讲授的角色变成配角,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真正的主角。
(二) 组织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一堂课的好坏,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组织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的组织指挥这一角色是相当关键的。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一名指挥官,仗打得好与坏与指挥官是密不可分的。贯彻交际法的原则,需要教师在课前周密地设计要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各个环节,比如说:教师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创设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激发学习动机、组织学习的过程等。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变轻了,反而是更加重了,教师需要在课前做精心的准备,设计。预想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任何状况。教师随时应对课堂上所出现的任何情况,并妥善处理。因此一名组织者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三) 裁判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当好讲授的角色,组织的角色外,还有一个角色需要老师去承担,这就是裁判的角色。教师为什么在课堂上要当一名裁判员呢?因为在贯彻交际法原则的外语课堂上应注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在学生的大量操练中,在学生的讨论中,学生在某些问题的争执中都需要一名裁判来裁决谁对谁错。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使课堂气氛活跃,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这样要求教师的备课量是极大的,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充足的。
(四) 参与的角色
教师由过去的整堂教授的主角变成参与课堂的配色,尤其在口语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参与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教师也可以像学生一样,在对话,角色表演中充当一个角色学生会觉得更有意思,同时教师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毕竟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经验是有限的,教师的参与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
(五) 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外语课堂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围绕本课的主题需要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如:游戏、角色扮演、活动卡、音频和视频资料、交际练习的材料、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要利用一切现代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有趣的原文资料,让学生在外语课堂上既掌握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六、结语
交际法的出发点是把外语看作是交际的工具,交际法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师生角色的转变。由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方式,再到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交际法原则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既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课堂的裁判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和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在课堂上位学生学习外语创造良好的学习和交际的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铭玉 新编外语教学论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6
[2] 朱晓申 邓天中交互性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甘中职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并分析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现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依据。
1调查目的和意义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我们的中职英语教学还没有真正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大多数学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在职场交际中时常遭遇文化误解,从而出现“社交语用失误(Leech,i983)",这种“失误”指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多年来我院的中职英语教学跟传统基础英语教学一样,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的英语社交语用能力差。据此,笔者在本院中专部展开文化意识调查,意在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透视,了解其现状,发现其利弊,尤其是发现其存在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同时,本调查还意在引起中职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重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一条符合职业教育的文化教学之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职场竞争力。
2调查依据
国家***将于2009年秋季试行的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其课程目标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新大纲把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的要求体现了中职英语教育的时代特点。但现实情况是有关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目前只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文化教学在英语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并不突出。
Kramsch认为: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融合成一体的事实说明教授一门语言,就不可避免地要教授其相关文化。邓炎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书中更明确提到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密不可分。
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真正有目的,有系统地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一出现于美国。1945年美国学者弗莱斯(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出现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以语法翻译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社会学家Hyma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人们开始普遍接受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80年代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跨文化交际学引人我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进人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研究。胡文仲教授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他的专集《文化与交际》集国内44篇有关文化研究的论文成果于一体。邓炎昌、刘润清(1989)合著出版的《语言与文化》讨论了使用英语时所涉及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因素。近十多年来其它学者和如许国璋、赵贤洲、桂诗春、高一虹、等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也更细致更具体,大多集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和文化导入的研究上,为我国的语言文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3研究方法及措施
3 .1研究对象和方式
本次研究对象为咸宁职院中专部06财会专业2个班共112名学生;中专部12名英语教师(3名为硕士,6名硕士在读)。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12份,回收106份,回收率94.6%;发放教师问卷12份,回收12份,回收率100%。本研究设计两套调查问卷,一套是学生调查问卷,一套是教师调查问卷。问卷来源于邓兆红的优秀学位论文《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中的部分内容和网上相关内容并作适当改动。题目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3.2学生问卷情况和分析
(1)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
B、了解(12.3%)
C、了解一些(49.1%)
D、几乎不了解(33%)
E、完全不了解
(2)学习英语过程中,有必要学习英语文化吗?
A、非常有必要(1.5%)
B、有必要(45.2%)
C、有,但不要太多(36.7%)
D,没有必要(4.7%)
E、不知道
(3)学习英语过程中,你对文化现象的关心程度是:
A、不关心(13.2%)
B、有一点关心(35.8%)
C、适度关心(22.6%)
D、较关心(26.4%)
E、很关心(1.8%)
(4)你怎样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
A、仅关心语言技能训练(50.9%)
B、仅关心文化知识
C、两者并重(34.1%)
D、技能训练为主,文化知识为次(13.2%)
E、技能为次,文化知识为主(1.8%)
(5)我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是:
A、无渠道,没学过(4.7%)
B、课内老师很少讲解,主要是课外自己补充(63.2%)
C、以课内教师讲解为主,自己课外补充(18 .8%)
D、以课内教师讲解为主,无课外补充(13 .2%)
E、课内老师不讲解,全由自己课外补充
(6)学习文化对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A、无帮助(21.6%)
B、少有帮助(17.9%)
C、有帮助(50%)
D、有较多帮助(10.4%)
E、有很大帮助
(7)你阅读英文读物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新单词(19.8%)
B、知道更多语法知识(14.2%)
C、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识(49.1%)
D、只想看懂文章意思(13.2%)
E、消遣(4.7%)
(8)对英语教师课内讲解文化内容清晰程度是:
A、不清晰(8.4%)
B、偶尔清晰(38.6%)
C、经常清晰(14.2%)
D、很清晰(12.3%)
E、不知道
(9)你认为英语英语教材中含有文化知识吗?
A、不知道(19.9%)
B、含量很少(39.6%)
C、含量较多(19.8%)
D、含量非常丰富(0.9%)
E、一点也没有
(10)你们英语老师是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的?
A、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37.1%)
B、通过多媒体\电影\录音\录像\***片等(17 .1%) C、中西文化对比(6.6%)
D、举办文化讲座
E、给学生推荐有关文化读物
(11)你认为目前制约中职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因素有哪些?
A、教师轻视文化教学(43.4%)
B、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77.4%)
C,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85.8%)
D、教材中文化内容少(37.7%)
E,教师知识储备不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20 .8%)
(12)你在学习西方文化时,觉的最困难的方面是:
A、西方的宗教习俗(数字,颜色,婚葬)(27.4%)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礼仪(43.4的
C、西方的***治制度(49.1%)
D、西方的经济制度(50%)
E、西方的教育制度(21.75%)
F,其他方面(家庭与个人社会福利,工作,旅游)(17.1%)
(13)你觉的以下哪方面与中国文化有较大差异:
A、西方的宗教习俗(数字,颜色,婚葬)(11 .3%)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礼仪(35.8%)
C、西方的***治制度(82.15%)
D、西方的经济制度(74.5%)
E、西方的教育制度(38.7%)
F、其他方面(家庭与个人社会福利,工作,旅游)(11 .3%)
(14)你认为英语课中关于介绍文化的时间最好占
A,5%(5.6%) B,10%(33.1%)
C,30%(40.6%) D,50%(12.3%)
E,70%(8.4%)
(15)你觉得学习英语文化在你们毕业后职场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作用大吗?
A、不是很有用(14.2%)
B、有一定作用(11.3%)
C、很有用(14.2%)
D、不确定(31.1%)
E、根本不知道
以上调查结果可喜的一面: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抱有积极热情的态度,如1至3题所示;第6小题也显示了大多数学生(60.4%)对文化知识与成绩的正相关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通过第7小题的调查,我们得知49.1%的学生阅读英文读物是为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识,这说明他们的潜意识里都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另一个渴求学习文化的证据在第14小题里也一览无遗, 33.1%和40.6%的学生认为英语课中介绍文化的时间最好占10%和30%的时间。但是整个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令人担忧的一面:学生文化意识普遍薄弱,有的甚至不懂什么是文化知识,如第4小题调查显示50.9%的学生仅关心语言技能训练,不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第9小题显示共有21学生不知道英语教材中含有文化因素,42个学生认为含量很少,两者百分比之和高达53%;在第15小题的调查中,31.1%的学生对学习文化在职场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中的作用不确定;第10小题中77.4%学生认为制约其文化意识的因素是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这足以说明中职生急需加强基础,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大多感到中职英语文化教育严重缺失,如第10小题调查显示英语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过文化类讲座和推荐阅读文化读物,37,1%的学生选择教师文化教学方式是通过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实现。总之,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的教学都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需要。
3.3教师问卷凋查情况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文化教学的进行情况、文化内容的了解情况、文化教学的制约情况以及改善文化教学的途径等5个方面。
在被调查的12名教师中,9名教师认为文化教学非常重要,表示希望接受有关文化教学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课内外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教师有4名,课堂上进行了文化渗透的有9名,所有教师认为自己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文化渗透。对文化内容的了解情况显示:7名教师认为语言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非语言交际如宗教,***治体制,饮食习惯等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问卷显示文化输人严重不足,值得庆幸的是8名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法陈旧和知识结构欠缺对文化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另外学生基础、教材编排也制约了文化教学。至于如何改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教师们各抒己见:4名教师认同改革英语测试方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四种英语技能并驾齐驱,3名教师希望研究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案和出台符合中职生认知能力的文化教材;5名教师认为举办文化讲座、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等为重要途径。教师问卷结果足以说明我院英语教师已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这为中职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了思想保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培根的至理名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