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0篇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1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4、《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 古代童趣诗 特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爱国诗、哲理诗、田园诗等,而童趣诗是这其中的一抹亮丽颜色。“童趣诗”这一概念可界定为:“大凡作者着眼于儿童的形象、动作、情态、语言和心理,从而通过对他们贪玩、调皮、淘气、滑稽等孩子特点的描绘,表现其天真活泼、单纯幼稚、坦诚真诚的天性和既可笑又可爱的风趣的诗,就是童趣诗。”[1]笔者对苏教版小学语文1至6年级的教科书调查研究,发现12本书中共有58首古代诗,其中童趣诗占约11首,占苏教版小学语文古代诗的近20%,童趣诗在小学语文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一、纯真性――童趣诗之“庐山真面目”

童趣诗揭去诗的面纱,露出金玉般的品质――呈现出古代儿童较之成人更纯真的生命本质,用一种十分自然的状态向世人诉说他们灵魂中的真、善和美。古代儿童不是封建礼教荼毒下的牺牲品,不能用“恣蚊饱血”、“扇枕温衾”的条条框框禁锢他们纯真自然、向往自由的天性。

在广袤而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儿童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稚嫩纯真和美好。唐代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一年级上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诗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的姿态[2]。诗中的儿童关于月亮的认识还处在较低发展水平的阶段,更关注事物的直觉状态,用表征(表象、***画、词)思考客体和事件。眼见为实的特点加上奇思妙想的天赋是儿童张开臂膀拥抱世界的方式之一,可见古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是浪漫而富有生气的。

纯真性是儿童生命固有的品性,是儿童文学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他的小诗《所见》(五年级上册)写道:“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抚州市实验学校的黎俊英老师是这样解读的:“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鸣)它是谁?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我们的牧童看到蝉怎么样了?(想去捉、不唱歌、站着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生读,师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黎教师通过对这首小诗的生动解读,不仅深刻诠释了古代儿童纯真美好、向往自然的天性,更让我们感触到了儿童世界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他们能够被外界小小的事物所触动,完全沉醉在自然的怀抱中,不知归路,目之所及,尽是惊喜,这与成人世界枯燥乏味、无暇自娱的重压生活是形成鲜明对比的,这即是纯真性的体现。

诗是心灵情感的承载物,诗中的孩子具有真实的个性与情感,对大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又如在《儿童文学教程》中选录了李其美的儿童故事《鸟树》:小朋友们将死去的小鸟埋进地里,并插上了一根葡萄枝条,想象着这棵树长大了会开出许多鸟花,结许多鸟果,然后果实熟后迸出许多小鸟……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当然是无法实现的,但这些却是纯真晶莹的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不能区分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现象,而把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3]。成人似乎被包裹在权利与欲望交织的外衣下,紧跟物质经济跳动的步伐,内心缺少纯真自由的净土,而古代儿童的纯真个性是他们的启迪之光、指引之灯。万物有灵,自然草长,孩子的眼睛往往能够触及万里层云之外的天际,这是对人性本初的纯真性的最美诠释。

二、游戏性――童趣诗之“天然去雕饰”

“儿童是一个玩耍的精灵,而不是别的什么。要问儿童为什么玩耍就如同问儿童为什么是儿童一样”[4]。游戏即是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是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古代童趣诗中本真的特性就是游戏性,没有浮夸,不加粉饰。游戏的乐趣浑然天成地蕴藏在童年的芬芳之中,褪去诗的外衣,读者所见,即是“人之初”的快乐与率真。

清代诗人高鼎的七言绝句《村居》(一年级下册)描绘的是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玩耍的生动情景,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他们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把学堂里先生的教导早早抛到九霄云外。纸鸢借着东风的余威,翱翔天空,他们的心仿佛随着风筝一同遨游天际,陶醉在游戏的乐趣里。他们没有了学堂、课业的羁绊,追逐打闹,活得潇潇洒洒,这即是古代童趣诗中游戏性的体现。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知识、才能、品德固然重要,但游戏的乐趣是成长中所不可或缺的。

南宋诗人杨万里是一位执著追求童心并以儿童的观感感受生活的艺术家,他的七绝诗《宿新市徐公店》(五年级下册)写道:“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蝴蝶飞入了菜花中,只听到了他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这是铁岭中心校的李宗瑞老师的精彩讲解。其中,“急走”、“追”是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儿童快速奔跑追逐蝴蝶的场景,一组动词将陶醉在游戏中的儿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玩耍中的儿童带入另一番境地,读者面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慢慢回味游戏乐趣的孩子。游戏是快乐的助燃剂,它为繁忙的成人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当成人放下手中的工作、卸下生活的重担,静下心投入地玩耍时,才会享受到生命的和律动。

“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健康的小孩子是好动的、快乐的”[5]。孩童的天性是娱乐,此理古今相通。教育工作者不可能永远把孩子局限在教室的方寸之间,操场上、花圃边、秋千里应该有他们银铃般的欢声笑语。游戏可以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各种客体,解决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游戏的乐趣与学习的兴趣相结合,寓教于乐,加以引导,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滋味,在学习中分享游戏的喜乐。

三、启发性――童趣诗之“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古代童趣诗的魅力不仅仅是让读者认识到儿童纯真自然、活泼可爱的天性,细细读来,更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冲动,这即是童趣诗的启发性,为“心为物累,人为形役”的成人世界开启思考的大门。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五年级上册)中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诗描绘的是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描写儿童的是下阕四句: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既有体恤父母帮助家里劳动的大儿、中儿,又有不失童真的顽皮小儿。一家老小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才不失家庭的暖暖乐趣。诗中的一些古代儿童热爱劳动、天真纯朴,反映了当时以农业劳作为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特点,显而易见的是古代儿童从模仿成人的劳动中获得了乐趣,增强了生活的技能。这些诗对活在当下很有启发性。纵观当今,部分孩子们的劳动似乎成了“稀罕物”,“劳动光荣”成了只说不做的“空头支票”。繁荣的物质文明附带着科技进步的成果,独生子女的***策使成人过于保护孩子,因此,劳动自然而然就渐渐模糊在当下孩子们的视线中。在家里,孩子们被分配到的任务只是好好学习,家务与学校劳动则由家长包办。在学校,课表上标注的劳动课往往以手工劳动的形式简单呈现,教师只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圈圈里徘徊。“人们的技能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6]。这种练习包括日常的劳动。劳动技能的习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沉淀在日常的生活中,劳动快乐意识的培养更应该从小做起。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描写儿童劳动乐趣的诗《夏日田园杂兴》(三年级下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后两句生动地描写农村儿童模仿成人劳作的情景,流露出对他们热爱劳动的行为的赞扬。在当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但他们辛勤劳作、自给自足,连儿童也深受感染,模仿学习简易的劳动。这些反映了农村人民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幸福指数”很高,不似当下的一些人因不堪重负、不会减压而自寻烦恼、自寻短见。这种由时代的变更与发展所带来的弊病需要我们返璞归真、追根溯源,在自然的状态下寻找治愈的良方。

《古朗月行》中孩子丰富浪漫的想象力更是一朵奇葩―童言无忌的乐趣、天马行空的挥洒,是在古代传播媒介渠道少、信息交流不通畅的情况下,儿童恣意地表达天真烂漫的想法的体现。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现代儿童每天接收各种各样的讯息,他们更早地学会察言观色,融入社会,成了不折不扣的“小大人”,创造性与想象力似乎在他们身上有渐渐枯竭之势。当下的成人往往被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笼罩,戴上生活的面具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想象力在他们的生活中成了模糊甚而透明的光影。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社会的泉源汩汩涌动,需要想象力与创造性助其一臂之力,当下的人们则应该卸下包袱,返璞归真。当然,学习和工作之余,人们都应该有适当的娱乐游戏活动,如《宿新市徐公店》中追蝶嬉戏的儿童和《村居》中早归放鸢的孩子,他们在游戏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当下的儿童在课业之余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游戏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全方位发展。家长可以将游戏作为奖励品,当孩子的动机水平在适当的高度时,学习效率才会达到最佳状态。我们国家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学会游戏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些是童趣诗启发性的体现。

小学语文古诗中的童趣诗是一盏明灯,在浩瀚的诗海中穿梭千年,引领着孩子走向快乐的殿堂。在我***实行反腐倡廉的今天,对于***府纯洁性的建设更让我们意识到儿童纯真自然天性的可贵。童趣诗的魅力犹如猛虎细嗅蔷薇,一刚一柔却如此交融,刚如冷石,心中仍存柔弱莲花。童年,本就是朵娇艳欲滴的蔷薇,童年的乐趣穿上诗的金缕衣,像猛虎般爆发出生命本初的蓬勃气息,吸引成人关注的目光,带给我们心灵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赵旭东.中国古代童趣诗注评[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俞伯平.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4).

[4]J・沙托.儿童与游戏[A].古罗马的儿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3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4

《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两首诗和一首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展现了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清平乐·村居》通过描写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三首诗词从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角度描写了农村生活,展现了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乡村风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对于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乡村景色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和导语代入诗的意境、画面和体悟诗境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性学习,再请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在读中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三首诗词可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词中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诗和词的形式上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诗词时眼前浮出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读感悟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看注释和插***,朗读背诵,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三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的生活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感知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1.认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中的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一、释题导入,初读感知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大胆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4.指名读诗,理解词语。

5.指名说出每句诗的大意。

第一句: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第二句:麦子的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第三句:白天变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门前没有人走动。

第四句: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二、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读诗思考: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2.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地方给了你启发?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出了幽静的景象。第四句写“蜻蜓蛱蝶飞”显得门前静悄悄的,以动衬静。)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点面结合,动静相衬)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5.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三、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欣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认读《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生字,理解句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3.联想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复习引入解诗题

1.看***说话。出示《初夏荷塘》***。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上的景色。***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2.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初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3.认读“宿、店”。(注意指导学生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4.解题。你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户外广告牌上见过“宿”,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指住宿的客店,相当于现在的旅馆、酒店。)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二、看***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

那一天,杨万里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了解景物。自由朗读,杨万里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说说***上有哪些景物。

(预测学生能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花”“黄蝶”;从***中还能想到田边小路。)

3.再读诗句,读通顺。

三、难点理解明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黄蝶

(

)的树头

(

)的菜花

2.读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交流:指导***文对照了解“疏”“深”的意思;看***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诗中的意思就是跑。)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四、吟吟诵诵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交流诗句的大意: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路,树上叶子还没成荫。儿童追赶黄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无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预测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艳,景色美丽;儿童天真,黄蝶活泼,生机盎然;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乐曲)请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文对照背古诗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字外却包含着丰富画面。仔细体会,你能想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桌听听。(交流)

2.同桌互背古诗。

六、学习生字做诗卡

1.指导书写“宿、徐、篱、疏”。

2.制作“诗画卡”(一首诗,一幅画,制作成可随身携带的“诗画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一径

树头 菜花——静

儿童

黄蝶

——动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背诵课文。

3.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一边听,一边看***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你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句子?

2.生交流:

(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①古诗词的语言习惯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锄豆”指的是给豆松土或除草。

②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么样?该怎么夸他们?

③练习朗读。

(2)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①亡赖。

从“亡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②“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练习说话:看***,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

④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子该怎么读出来呢?

(3)感悟景美。

师点拨:

①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想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③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④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农村,真是别有一番乐趣呀。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4)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①“翁媪”分别对应***中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什么?(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②理解“相媚好“。

③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悟结合

1.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边读这首词边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1.浏览资料幻灯片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宋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却遭受奸臣排挤,被贬到偏远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到这里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乡村之景,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直到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来读一读。

清平乐·村居

景事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5

1. 简洁生动的导语

儿童古诗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激发儿童活动兴趣、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作为整个活动的开始,对儿童来讲,它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就必须认真考虑导入方式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及情感的传递等方面,是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以及与所要学习的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否相一致等因素。

2. 因材而异的教学策略

所谓“因材而异”,是指对不同的古诗教材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可以利用自然情景、生活情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散文诗的教学。

第一,巧妙运用自然情景法。古诗《江南》、《春晓》等自然特征明显,比较形象,儿童容易理解的作品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作品构思新颖,语言简练,季节性明显,生动形象。可以选择在春天及夏天有荷花的美景下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然情景的认知教育功能,让儿童淌洋在春雨绵绵中感受落花的风致,坐在荷塘旁,与荷塘密接触情景中,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中美及情趣。散文诗的欣赏和有表情地朗诵,可以引导儿童根据诗里的内容画出简单的情节画,进行扩散思维、仿编散文诗等等。

第二,巧妙运用生活情景法。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上,他可以影响任何人的休息,可你却不能影响他。习惯教育尤为重要。这不能仅是说教。所以,这类作品可以通过生活情景的表演来进行,发挥生活情景的行为教育功能,让儿童依据生活情景体验其中的道理及做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儿童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江南》,在学生周边没有荷塘的情况下,可采用该手段教学,生动易懂。

3. 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学生反复诵读

“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作品能否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朗诵很重要。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古诗的欣赏与创造不能象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古诗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和引导儿童去欣赏、创造古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古诗本身的理解把握情况,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解说水平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儿童古诗一般以抒情为主,侧重于通过画面内容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即古诗的画面深层蕴涵和承载着作者的情怀。如果仅引导儿童单纯去理解古诗中的语言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内容,那么就不能算完全了解了古诗,或者说仅是一种对古诗浅层次的解读。只有让儿童去感受、把握古诗作品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才能真正懂得作者要表现的全部。例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人用拟人等手法,抒发了对荷塘的喜爱之情,作品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切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还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为教学中情感的准确投入作好准备。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还应是真实充分的,是教师本人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而非矫揉造作或随意曲解。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真实充分的投入,是帮助儿童有效地接受古诗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作品承载很多情感息信,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如果没有教师真实情感的充分投入,儿童就难以形象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抽象的内容。

其次,学生反复诵读。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4. 准确恰当的诠释

要帮助儿童顺利地学习古诗,离不开教师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解释。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主要包括通过解释词义,丰富儿童词汇,让儿童感受作品中的用词之美。解释是为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因而务必做到准确、恰当、浅显、易懂。对古诗中词语的准确解释,除了不能违背词语的概念意义外,还应注重去挖掘语义中的审美价值。如《江南》中“莲叶何田田……”教师如果仅仅将“田田”一词向儿童简单地解释为“莲叶茂盛的样子”,那么儿童根本无法从教师的这一解释去感受“田田”还具有温馨、自然、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教师能否准确而敏锐地将古诗中词语的情感色彩传递给儿童,无疑会大大影响儿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古诗情感基调的进一步感受。而对于表现手法的解释,则应侧重于引导儿童去理解体会怎样表达,听起来比较形象有趣,比较优美动听,即侧重于对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艺术美的感知,而不是让儿童去知道这样是“比喻”那样是“拟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主要是靠整体的感受。如果解释得不恰当,特别是有的教师担心学生这个不理解那个不明白,过多地使用解释,则易导致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解释与儿童的欣赏比例失调,而将古诗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对美的感受)忽略掉,变成一种纯粹的语言教育活动。而事实上,有的词语虽然学生可能不理解,但他完全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义和语感去猜测它的含义,或直接略过,仍不影响对作品整体形象的理解和感受。我认为就一般而言,一首散文诗中需解释的词语以不超过三个为宜;对修辞手法的感知,也应精选典型的句子来学习,而非面面俱到,以免因过多的解释、讲解而破坏古诗整体形象和削弱情感力度。

5. 美育价值要重点突出

古诗以优美抒情为主要特征,素有“美文”之称。作者常常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用精美的词语、动态的描述,展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响和流动感的画面,使欣赏者感受到生命的运动魅力。例如,《山行》描绘的色彩美,《咏柳》描写的自然美,《夜宿山寺》描述的静谧意境中的音响美,使儿童能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景美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古诗所蕴涵的独特的美育价值是其它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它最突出的价值所在。因此,古诗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充分挖掘作品蕴涵的美的信息,并加以准确解读,帮助儿童主动去感受,主动去建构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6

    一、语言活泼明朗不浮躁

    冰心在《归来以后》中写道:“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快乐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字句。”

    冰心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明朗清新的句子在冰心的儿童散文中处处可见。《拾穗小札》中有一段描写:“直到前几天一觉醒来,看见檐前光辉夺目,赶忙爬起凭窗一望,原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屋上地上厚厚软软的一白无际,几只寒雀在蒙着一层雪片的枯枝上啁啾上下;几个上学的、穿着红色蓝色棉猴儿的孩子,手里握着雪球在新扫出来的一条小道上,嚷着笑着地奔走追逐。” 这些句子均被涂上了明朗的色彩,换上了清新的曲子,让读者在回味语言的同时,仿佛在享受一道“声、色、味”俱佳的烛光晚餐。

    再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用明朗清新、清丽爽洁的语言,温婉细致地描写了在知春亭畔活动的孩子。首先是写了孩子们的多,多到了“座无隙地”,任何可以坐的地方都挤满了孩子;其次是写了孩子们的欢,欢到了“叽叽呱呱、说着什么、笑着什么;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这是一幅动态的、有声响的活泼画面。在“多”与“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说些什么,笑些什么”等纯口语词汇,这些词汇没有淡化和俗化作品语言的典雅之美,也没有华丽浮躁之感,反而更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和自然流畅之美;也使散文语言句句铿锵、音像俱足,从而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让人觉得孩子就在你面前。她的创作保持了一贯的清新隽丽的艺术风格,但却没有了过去的迷茫和淡淡的惆怅,而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情调。

    二、儿童散文的用词精炼传神讲雕琢

    如果说叶圣陶的儿童作品在用词上有一种没有雕琢、毫不造作的朴素美;那么冰心的儿童散文在用词上却有一种精于雕琢,又不堆砌的生动美。冰心十分强调作家应该有浓厚的感情表现。她在《关于散文》中写道:“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抄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正如她所追求的一样,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里,没有追求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描写离奇的事物,她专心捕捉和描绘的是儿童生活的细节,通过精炼准确的用词倾诉了自己的情感,并给读者以无限遐想,使读者产生共鸣,仿佛置身其中。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首段中,写孩子的多,冰心没有用“成百上千”而改用了“成百盈千”,把“上”字改为了“盈”。为什么要说“盈”?汉语词典内,“盈”解释为“满、往外溢”,冰心在这里用“盈”,这个概写的数字就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盈”再与下面的“闹嚷嚷、飞涌”联系在一起,不正说明此时的冰心已经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打动了吗?不正倾诉了冰心多么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再纵观整篇文章,作者是在赞颂春天里无限的生命力,“盈”的运用也是在为后文表达“春天的欢畅、生命力旺盛”作铺垫。本篇散文的第三段,她细致地捕捉到了孩子们鼻尖上“闪”着的汗珠,我想那汗珠一定是晶莹的,是活力的闪现;感受到了“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甚至她还嗅到了“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巧妙地运用了动词“闪”与“喷发”。“闪”与“喷发”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锤词炼句的精炼,突显了文章活泼轻快的基调,还强调出了孩子们身上散发着的太阳的气息,更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活力是藏不住的,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活力是藏不住的,而且这活力旺盛得很,强劲得向外发散着,表现着。并且,这里的“喷发”更显出冰心用词上的匠心,“喷发”也隐含了一个“嗅”,“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嗅到了吗?因为她对充满生命活力的儿童的喜爱而产生的想象——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不让人觉得他们在“喷发着香气息”呢?文中我们的“笑”“迎”“挤”等,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个“挤”字,表现出冰心奶奶那颗不老的童心,希望融入他们中间,他们是惹人喜爱的,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快乐。

    在这些精炼而准确的用词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做作,也没有堆砌之感,而是充满了作者内在情感律动的再现,同时也充满了语言的音韵美,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

    这些精心的雕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了冰心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词语的精炼传神,看到了冰心的匠心独具。广大读者读完后不仅交口称赞,更学到了很多。

    三、儿童散文的修辞文情并茂显灵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冰心的文章,使读者受到爱和美的教育。作为女性作家的冰心温柔细腻的性格体现在文章上则是抒情委婉轻柔,风格清新明丽,想象深远而富有诗意。她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来熔炼优美的文学语言,表现出女性的细腻、婉约、柔美隽丽,让作品充满明朗俊逸的色调。

    1. 化用古代诗词进入自己的文字。冰心自己也在1963年的《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中写道:“在手边和枕边,常常放几本古典的散文或诗词,为什么说古典的呢?因为今人的一些好的词汇有不少还是从古典书里来的。”正因为冰心精通古代文学,能非常熟练地背诵大量古代诗词,甚至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于眼前的景物人事,或心中的喜怒哀乐,常常会脱口而出地引用古代诗词中的某些句子来表达她的感受,抒发她的情绪。

    除了经常引用古代诗人的诗句外,冰心更多的是把古代诗句加以变化剪裁,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语汇,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色彩更加丰富。冰心的散文中经常用到的“浮云蔽日”“山雨欲来”“斜风细雨”“柳暗花明”“雨雪霏霏”等,都是把古诗句化作自己的用语。《寄小读者通讯十六》冰心写在冰雪中行走:“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这些文字很明显是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演化而来的。

    又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道:“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很明显是引用了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的诗句,并进行了巧妙而贴切地化用。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文采,也彰显了她散文明朗的艺术色调。

    2. 在散文创作中运用了多处比喻,使文字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形成了明快的节奏美。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开头写道:“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看见成百盈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用“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涵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们,“天使”本来是指宗教中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冰心说孩子们是“从大魔术匣子里飞出的小天使”,把颐和园的大门一打开,变幻出了无数让作者挚爱的惊喜——漂亮的、可爱的、充满活力的儿童!一个“飞”字,既让我们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这里冰心用生花妙笔,把情景再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多与欢快。又如“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冰心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花开之多、之密、之美,既让人感受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觉得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7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结束时,学生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8

关键词:操司策略;循序渐进;慢吟细描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操司策略,领古诗韵味

(一)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 “ 不求甚解 ” 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二)自主理解,画诗意***。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三)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五)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 ,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六)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二、循序渐进,品古诗微妙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凝炼跳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一)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切不可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慢吟细描,悟古诗内涵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论述告诉我们,激情是创作的源泉。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慷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吐尽作者心事。理解古诗,每个层次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有千法,读为上策。《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鹿柴》轻灵渺茫……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古诗的深厚内涵、深沉感情,不读无以领会。教师可运用范读、齐读、轮读等方法,最好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乐于读诗。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9

古诗凝练精致,字字珠玑,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举象入境,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教学中应举象入境,也即举起来,把象打开,把象还原,把象表现出来,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有象在那里,你可以去看,你能看出那个象,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读懂词句,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依托“爆竹”这一凭借,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心中感受喜庆,口中吟诵诗句,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则创设情境,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_(人物)____(表情)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时写的。从表面看,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他内心暖意融融,那时那事那景那情,诗人不由吟诗抒怀,他坚信自己的新***一定能成功推行,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显得累赘、多余,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试***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让学生想一想,快过年了,我们敬爱的***在想些什么?

4.悟情理:再默读全诗,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总)

5.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编者的意***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适度拓展,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从古到今,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教师引读,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结一结:我们发现,无论哪个朝代,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屠苏美酒喝到醉,新桃旧符映春晖,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的新***一定会成功……)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篇10

一、培养诵读兴趣,让学生爱上经典

农村校舍、活动场地宽敞,环境清静,受外界干扰较少。孩子们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他们有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跳皮筋歌使课外活动充满乐趣,彰显着农村孩子的活力,又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经典”元素。这种质朴、纯真又充满野性的农村孩子特有的气质,使我找到了“经典”诵读的切入点。寓“经典”诵读积累于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之中,是多么惬意而富有诗情画意的经典积累之路。为此,我教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时,吟诵了孩子们常在校园对抗比赛的“丫丫呀,呀马架……”导入,学生兴趣顿增,眼中闪出了道道亮光。我抓住时机引导:“同学们,你们传唱的这首歌谣是写农村孩子生活的吗?那我们今天学习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学了以后你们能把这首词传唱在课间活动中去吗?”一节课的诵读释义,学生大多已熟读背诵。课后校园里传来阵阵《清平乐・村居》的朗诵声,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每每在课后为学生引导,布置一定量的课外诗词经典。

二、环境熏染增趣,让学生目染古诗文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更是传递信息的独特方式。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催化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农村小学校舍面积大,生均占地面积多。一个60多平米的教室,总共仅有30名左右的学生,校园面积就更是广阔,百草园处处皆是,因此我利用这个城市学校无法实现的优势,在教室后边布置了一个小型***书角。XX班级“好诗词推荐台”“好诗词大家读”“让我告诉你”等主题的推荐栏目,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随时拿到古诗词书籍,随时有书读。开启班级主题古诗词板块宣传活动,书写诗、词、歌、赋、名言悬挂其上,并扩展至室外走廊,使室内外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浓浓的书香。建议学校所有角落都悬挂古诗文书画作品,书画互释,达到耳濡目染的目的。

三、释义赏识激趣,让学生初识古诗文

农村孩子接触简单的直观事物较多,自然现象在脑海中印象较深,而对于语言,特别是古诗文语言所描绘的事物更难以理解,我用自己的语气描述,给孩子们建立一个有趣的古诗文表象,让孩子们产生对古诗文的一种向往。每周的阅读课,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古诗文积累,适当安排一定时间,朗读古诗文,用生动和精彩的语气描述背诵,激发孩子们强烈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保持诵读的热度,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内在动力。开展“经典诵读”“诗文串烧”“诗句连连碰”等比赛活动,实现学生诵读愿望,培养学生诵读兴趣。

四、传授诵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诵读

在每次诵读中,我和学生一起诵读。我们自身诵读的习惯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诵读。在诵读引导上,又采取打着节拍读童谣,想想画面读古诗词,咏唱式读歌赋。同时把古诗文诵读空间扩展至校外,每到周末,孩子们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和家长一起开展诵读活动,让书香不仅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田,也陶冶了家长的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0篇

学习

格言名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格言名句10篇,内容包括格言名句大全100句,格言十篇。3、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4、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5、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6、位卑未敢忘忧国。&m

学习

时间管理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时间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有效时间管理1000字论文,时间管理的论文。一、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历程其实,管理会计从一开始就引入了时间观念,只是没有将时间作为财务指标核算,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和成本

学习

王子伦理电影10篇

阅读(23)

虽然黑格尔构建的是戏剧的冲突律,但是对于属于好莱坞电影体系、大部分为剧情片的李安电影来说,还是具有相当的契合度和说服力的。因为李安电影在使用电影语言、挖掘电影本性的同时,保持了与戏剧的丰富联系:冲突仍然是李安电影推动情节发展、

学习

文科二本院校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文科二本院校10篇,内容包括体育二本院校推荐文,2本院校推荐文科。

学习

母亲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的诗句,母亲节诗句最短的。4、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5、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欧阳修《画地学书》6、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小雅蓼莪》7、父母吞声哭,禽

学习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10篇,内容包括我曾以为蝴蝶飞不过沧海独白,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王菲。(蝴蝶飞呀飞,在乱枝纵横的山上,奔流的河边。她没有忘记那个遥远的梦)我总是在每个月的第七天,去地铁商场里那个安静得音像店。因为那天,老板

学习

父亲节祝福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节祝福10篇,内容包括父亲节经典祝福长语,父亲节的祝福词大全。2.父亲节送父亲一件外套,前面是平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让它伴父亲每一天,祝父亲节日快乐。3.父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骄阳;

学习

固定合同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固定合同,内容包括合同明细汇总,雇佣合同集锦7篇。Keywords:fixedprice;benefit;risk中***分类号:F7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共有三种形式:固定总价合同、固定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固定

学习

高中议论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议论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议论作文范文模式,高中议论作文范文。描绘画面,就是在议论文中进行说理时,不是单从理念出发去进行抽象议论,而是着力描绘一个画面,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去理解并接受文章的观点,得出

学习

幼儿园中班学期总结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中班学期总结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中班本学期总结,幼儿园中班学期总结美篇。一、***治思想方面:教师是幼儿心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日,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幼儿,当好幼

学习

家里的新鲜事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家里的新鲜事作文10篇,内容包括作文家里的新鲜事范文,家里的新鲜事初中作文。终于等到了这一时刻,家长坐在对面,我们这些小孩坐在另一面。妈妈为我插上了蜡烛,由于爸爸不在家,所以是一位阿姨用火柴点燃的蜡烛。点上之后阿姨就把

学习

秋思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秋思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秋思阅读题及答案初中,秋思阅读短文及答案。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故都的秋》第二课时的第三至第十一段时,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后,概括了其中所描绘的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

学习

财神节祝福语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财神节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财神节送老板的祝福语,财神节祝福语。4、年初五,财神日,大吉大利,诸事皆宜,祝福你,发家,神龙护法;发财,神来之笔;发达,神采奕奕。发善,福泽天下。5、财神到好运到,升职发财双响炮;财神到富贵到,金玉满堂吉星照;财

学习

场景描写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场景描写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考试时的场景作文,描写过生日场景的作文。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可以说,《红楼梦》是由大大

学习

六一儿童节活动游戏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儿童节活动游戏10篇,内容包括六一儿童节活动集体游戏,六一儿童节游戏大全。活动目标:1.知道六月一日是国际儿童节,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节日的快乐。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与同伴相互合作的能力。游戏内容:1、小小神射手准备:若干

学习

场面描写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场面描写10篇,内容包括场面描写作文十篇,场面描写十句。二、衬托事件的“坏”。有时坏的或不好的人和事,也常常以场面描写衬托。例如:“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

学习

描写秋天的古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天田野的古诗,描写秋天的古诗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秋夜曲》文/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学习

描写雪的诗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的诗句小学,描写雪和花的诗句。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

学习

描写秋景的诗句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景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景的最经典诗词及原文,有关描写秋景的诗句有哪些。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

学习

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好词好句100字,春天摘抄20个好词好句。2.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3.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4.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5.春水——春

学习

竹石古诗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竹石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竹石古诗大全及赏析,竹石古诗词100首。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