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阅读答案10篇

秋思阅读答案篇1

高中阶段,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时,教师的一般处理是:让学生初读文本,理清文本思路,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然后对文本进行赏析评价。然而,如何在每一个环节做到以阅读者――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或“问答”逻辑能力,其方法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课堂上,先让学生默读或朗读文本,这是接受作品的起点,是阅读的第一个步骤,也叫做初级阅读。初级阅读经验是审美感觉范围内的直接理解阶段,而反思性阐释阶段则是在此之上的二级阅读阶段。二级阅读的特点是引入阐释性的“对话”或“问答”逻辑,是对审美意象意境层的反思,从而产生对文学作品最深层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结构,其作品具有许多艺术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在对文学作品的动态阅读过程中,学生心中的疑问就会自然产生。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的功能,随着阅读的流程 “疑问――解疑――新疑问――新解疑”的产生,其阅读的兴奋就会大大激发起来。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故都的秋》第二课时的第三至第十一段时,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后,概括了其中所描绘的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接下来的教学,有三个教学片段,是很值得研究的。

片段一:

教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以景显情”的特点提问。

学生问: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默读,思考,寻找答案。

一学生回答:“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触”体现了“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种落寞的感觉与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抒发了悲秋之感。

学生是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提出了有效的问题“以什么景显什么情”的,并能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又能有所联想。

片段二:

教师让学生默读第七至第十段,思考画面景物的特点,并适当地联想。其生生对话是:

“秋雨话凉”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回答:息列索落――静;灰沉沉、青布单衣,冷色调――悲凉。

一学生补充:这一段的悲凉还体现在“在雨后的斜桥影里”,“斜桥影”又向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而夕阳又更加增添了秋天傍晚快来时的清冷和悲凉。

一学生又追问:“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这仅仅是在说天气凉了吗?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气转凉,一年将近,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历经沧桑,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由自然之秋转入人生之秋。

伊瑟尔说,“文学作品有两极:可将它们称为艺术的和审美的。艺术的一极是作者的本文,审美的一极则是由读者完成实现的”,“本文与读者的结合才形成文学作品”。教师在引入对话的意向后,调动了学生对故都之秋对话的兴奋点,然后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重读”文本,随着反复地阅读文本,在学生不断地互相问答中,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层层深意就逐渐被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就逐渐地被理解和把握。故都的秋的审美价值就这样在学生的这种“问答逻辑”中得到了实现。

片段三:

教师说:通过对五幅画的分析和品读,我们深入体会到第一段的文眼中概括出故都的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而“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典型的景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与感情。

教师让学生再次默读这几段,引导学生与学过的有关写秋的诗文进行比较,学生列举了有关篇目后,互相对话:

一学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继承了中国古代悲秋的文学传统。

另一学生:但是秋天的景色应是多姿多彩的,写秋天的诗句,也有积极向上的,比如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尤其是我们必修一学过的《沁园春・长沙》更是一扫古人悲秋的文化情结,而我们感受到这首诗积极向上的情感也直接来源于它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学生紧接着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色彩鲜艳,相比《故都的秋》里蓝天、蓝色白色的牵牛花,色彩冷淡;写动物的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相比《故都的秋》写的是训鸽,秋蝉;而写人的是百舸争流,相比《故都的秋》中写的是都市闲人说秋凉,其情感和气势截然不同。

一学生追问:那为什么郁达夫的秋景与的秋景截然不同呢?

学生答:因为他们创作时的心情与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同。

学生又问:那为什么他们的心情与感情不同呢?

学生答:这与个人的性格,生平遭遇,时代背景有关。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问答。通过辩证的“对话”深入作品的内层,理性地把握并阐释作品的内涵,并且由于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并横向比较辨析,问答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这种视界的交融,不仅标志了学生对作品阅读的认识、理解和阐释的完成,而且也意味着学生自身视界的改变与更新,审美经验的开拓与积累。

秋思阅读答案篇2

在前不久的阶段性检测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阅读《相见欢》,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词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表现的画面。这道题本来也不难,但竟然有很多同学写成类似这样的句子:寂寞的梧桐树在深深的院子里锁住了清冷的秋天。

在讲评试卷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这首词给人凄凉、愁苦、悲伤、孤独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首词,学生们的语速慢了,声调低了。

师:“看看这句话: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找找这个画面里有哪些具体的形象?”

生:“有梧桐,院子,清秋。”

师:“再来找找表现这些形象特征的词语。”

生:“寂寞,深,清。”

师:“请大家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形象,结合这些修饰语,再染上色彩,让画面更逼真。”

生1:“在一个深深院子里,一棵深绿的梧桐寂寞地守着,这是一个冷清的秋天。”

师:“不错,你把这些形象都描绘出来了。就是要注意调整一下语序。谁来帮助一下?”

生2: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深深的院子里有一棵寂寞的梧桐。”

师: “好的,你还加了一个夜晚。这是从诗歌的哪句看出来?”

生3:“月如钩。”

师: “是啊,这个画面中还有一个形象是月亮。月在古诗中一般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4:“表达思乡之情。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 “你说的很好,其他同学说的时候也要像他这样举个例子。‘月’还有其他象征意义吗?”没有人举手,老师提示:“还记得苏轼的名句,月有阴晴圆缺――”有人很快就接了上句:“人有悲欢离合。”

师: “苏轼在这句话里,借月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吗?”

生5:“他是思念他弟弟的。”

师: “你还记得这首词的小序,是的,除了思念还有感慨。”

生6:“感慨时间流逝,感慨人的悲欢离合。”

师: “是啊,人们通常用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今晚如钩的月亮,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那么现在,谁能把我们两个关注的地方,月和锁,都加上去?”

教室里有一阵的沉默,我让同桌两个互相说说。同学们的句子这时候具体丰富了许多。出现以下的语句:“月光洒满整个院子,深秋的夜晚有点冷清,连梧桐都寂寞极了。”“深秋的夜晚,月光倾斜下来,照在寂寞的梧桐上,照在锁住的院门上,有一丝寒意。”“一个深秋的夜晚,一片冰冷的月光,一个被锁住的院子,一棵寂寞的梧桐,一个孤独的人。”这个同学变换了一种表达,还是一种创新呢。更重要的是,他关注到了词中的人。

师: “说的真好。不是梧桐寂寞,是人寂寞。不是月夜清冷,是人心里悲凉啊。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词。再请哪个同学介绍一下作者?”

这时,老师补充介绍了李煜。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这首词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无法派遣的离愁。再读这首词,请同学们自己修改写的那段话,学生的理解深刻了很多。

案例反思一: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作为课堂的最高指挥者,老师必须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1. 教师课堂倾听的焦点是学生的回答

我把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倾听了学生的回答后重新调整追问的句子加粗了。在这些句子中,教师关注的焦点首先是学生。老师倾听的不仅是学生的回答本身,更是关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回答中体现的进步以及回答不完整的原因等语言背后暗藏的内容。这样的倾听就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课堂生成资源。

2. 教师课堂倾听的前提是文本的阅读

阅读是与活生生的人的对话。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文本背后作家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案例中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阅读本文时,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对“月”意象的回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如果老师不了解这首词,不了解李煜,就很难在“描绘画面中的寂寞孤独”上给学生很好的指引。

案例反思二:

学习语言文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运用。事实上,这个片段就是因为学生的表达出现了问题,我们才展开的继续学习。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形式到内容再回到形式,使学生不仅知道表达什么,更要知道怎样表达。

1. 教给学生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

在案例中,老师首先教给学生一种表达的方法即读词,找具体形象,添修饰语,展开想象,最后关注语言的外在形式。这一环节从语言的整体感知入手到重点词语的体会,再由语言生成想象,走了“从语言到内容又由内容到语言”的两个来回,弄清写什么又懂得怎样写,同时也丰富了感悟。

2. 关注语言表达训练的生成点

预设是好的,但是实际课堂中,学生的表达还是存在问题。语言表达是一种逻辑思维,先表达什么,再表达什么,必须合乎逻辑规律。这种逻辑性是我们通过文本阅读感悟、习得的。

秋思阅读答案篇3

例1 (2009年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阅读《诗经·王风·采葛》,回答问题。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题目 有人把这首诗的写作意***表达为躲避谗言,你认为这种观点合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整首诗的大致意思如下: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现在人大都认为《采葛》抒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强烈感。诗主要是重叠的复沓形式,“采葛”“采萧”“采艾”都是劳动生活,但思念的情感却一层比一层更深,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夸张却不失真,非如此说,不足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答案 示例1:有道理。诗人显然是以采葛这类日常生活情况起兴,来喻若是正常的话,臣子应该是天天可以和君王见面的,但如果有了谗言,再亲密的君臣也会因此而生疏起来。想一想恋爱中的男女,平日卿卿我我,不离半步,突然有一天见不到面,一下子就产生那种仿佛有好久没见面的感觉了。那么,原来亲密的君臣不也如此吗?难怪诗人会发出“一日三秋”,恍如隔世之感。示例2:没有道理,一个男子对于采葛织夏布、采蒿供祭祀、采艾治病的勤劳的姑娘无限爱慕,就唱出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深情。诗人以反复叠咏的方式,来表达其爱之深、思之切,诗意是很明确的。“惧谗言”说太牵强。

例2 (2010年清华大学等五校自主招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①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陆鸿渐:茶圣陆羽。

题目 作者为什么“欲去”还“问西家”?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陆羽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外篱笆边都种上了,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答案 侧面烘托。一方面,见出对陆羽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另一方面,则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寻访不遇的惆怅,又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和朋友一样有共同的高洁志向。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 溪 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思阅读答案篇4

诗歌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情感,而我们的学生在揣摩语句时,往往无视标题的暗示,只就具体诗句片面分析领悟。

【例1】颈联颇有韵味,请揣摩表达的情感。(2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学生答案】自己被贬沉沦,处境不佳,感到对不起亲人,诗中表达辛酸惭愧之情。

分析:得1分。作者是写了自己被贬沉沦而惭愧心酸之情,但因为有标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可见作者对表弟相见频的感激,自己有喜亦有愧。

【参考答案】因为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诗人自己感激而喜;而因为处境不佳,诗人自己面对亲人频见而愧。

【例2】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绕” 字的妙处。(3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学生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域之广阔“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的情景,以此状征途之回转曲折。

分析:得2分。文章的标题是“征人怨”,而考生只分析出征途之回转曲折,显然忽视了题目的主题暗示。文章四句,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扣之。四句分别是:怨征调之频繁,怨战争之紧张,怨戍边无归期,怨征途无尽头。可见“绕”字不仅状景,还有言厌之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域之广阔“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的情景,以此状征途之回转曲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不止的渺茫与厌恨。

启示:标题的动词暗示了文章的事件,而形容词往往暗示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注意标题的暗示意义。

二、背景暗示

诗人写作的背景,直接影响着诗人情感的积蓄与导向。然而很多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往往无视命题者提供的背景注解,以致无法准确体味思想或情感。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学生答案】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得1分。文章是在表达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但仅点至此,还未分析到位,作者写柳树,实则写自己的心境,是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有道: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可见,注释暗示了寂寥之源:抱负难全,命运坎坷。

【参考答案】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作者最后以沙鸥作喻,表达什么情感·(3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765年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生活失去依靠。五月,杜甫率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途经渝州、忠州时,写下这首诗。

【学生答案】表达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后的自由、***的喜悦之情。

分析:得0分。这是无视其背景(生活失去依靠)与诗歌风格(沉郁)而想当然作出的答案。此诗中的前两句就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悲愤: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以苍茫的天地间的沙鸥比喻自己的漂泊,如何可见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的那种凄凉寂寞之情。

启示:复习时,我们要有关注背景、关注注解的意识,要从注解与背景中体味命题者的提醒和暗示,如此才能深入体味诗歌的情与思。

三、意象暗示

意象,是情感的承载。诗人选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诗歌的特定思想或情感。然而部分学生在分析诗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赏析具体语句时,往往忽视此暗示。

【例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学生答案】诗歌表达出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情感。

分析:得0分。菊:隐逸、高洁、脱俗。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获以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其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其清高的气质。诗人此之咏菊,实为托物言志,暗示与寄寓自己的生命追求。

【参考答案】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6】阅读思考:诗中首联“一雁声”起着什么作用·(2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答案】以雁声的单调勾画出苍茫凄冷的意境。

分析:得1分。因为这大雁是递书传情的使者,古人常是瞩目大雁而心生对远人的牵挂与思念。在这首怀人诗歌中,可见还有这特定意象引出思念的暗示作用。

【参考答案】以雁声的单调勾画出苍茫凄冷的意境,引出自己对舍弟的思念。

启示:诗歌有特定的表达情感与思想的意象,我们复习时,也就要有意归纳柳、月、竹、菊、松、板桥、大雁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思想。

四、题目暗示

题目往往还有暗示性。如“此句情感丰富,请揣摩之”,也就暗示此中蕴含的情感肯定不止一种。可我们的学生往往无视暗示而简单揣测。

【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诗歌最后以景作结,有何作用·(3分)

从***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学生答案】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浓郁。

分析:得1分。题目提问“最后以景作结,有何作用”,而这答案就没有回答最后以景作结所起的作用,因为以景衬情,不是诗句最后才有的。诗中写战士“边愁”“听不尽”,诗人在结尾处轻轻宕开一笔,推出一幅“月照长城”的画面。此不仅为衬情,更是引发读者想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读者也许会生发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现实的忧愁·于是,诗歌也就有了绵长的韵味。

【参考答案】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浓郁。为读者留置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是韵味绵长。

【例8】阅读杜甫《旅夜书怀》(诗歌见例4),联系全诗,思考:作者在颔联描写星月之状景,目的何在·(3分)

【学生答案】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分析:得1分。题目暗示,要“联系全诗”,此学生答案只是浅层分析句中局部的状景的功能,没有联系全诗,体悟景语潜隐的情语,也没有分析此诗句与上下文的关系。诗歌是通过对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也就要思考此颔联的星月之状景是如何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参考答案】(1)景中见情,反衬诗人的孤独;(2)诗人将此无垠的星空平野之景,与“细草”“孤舟”“沙鸥”之景,形成强烈对比,烘托一个***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启示:复习时,我们要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暗示。比如我们根据命题者的“联系(或结合)全文”的暗示,可以归纳出开头语句、中间语句与结尾语句在全文中的几种作用,如此就不至留滞于句子意义的局部理解,而能统观全文,领悟句子的意义与在全文中的作用。

秋思阅读答案篇5

一、多重对话,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应使几种对阅读文本的感悟合理地共存,并建立一个良好的对话机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全身心地投向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已拥有的阅读经验的作用,维护学生感悟作品的权力与言说感受的权力,尽可能地从语言和文本内容的结构中寻找显现其丰富的人文意蕴,并且依托课堂这一交流讨论的平台,最终通过师生间对话的方式努力拓展和内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从而达成学生主体的课堂生成。这样的对话教学才能够把文本置于读者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之中来看待,才能够将阅读的本质具体化。

二、个性解读,放飞思想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确实经常出现无视学生个性、思维桎梏的现象。有些现代文阅读课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或教参上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甚至伤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心理,结果只能把学生引进教师已经规划好的思路或已经设计好的答案,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怎样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有效的呢?依据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得到发展,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前提必须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每位学生带着不同的阅读期待走进文本,获得别样的解读和体验,进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思维,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例如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和老舍的《想北平》作比较,向学生提出: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对古都北平的爱,但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明确: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郁达夫“眼中”的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下转1-8版中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用过多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现代文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可行的能使现代文阅读取得实效的行为进行教学。

一、多重对话,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应使几种对阅读文本的感悟合理地共存,并建立一个良好的对话机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全身心地投向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已拥有的阅读经验的作用,维护学生感悟作品的权力与言说感受的权力,尽可能地从语言和文本内容的结构中寻找显现其丰富的人文意蕴,并且依托课堂这一交流讨论的平台,最终通过师生间对话的方式努力拓展和内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从而达成学生主体的课堂生成。这样的对话教学才能够把文本置于读者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之中来看待,才能够将阅读的本质具体化。

二、个性解读,放飞思想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确实经常出现无视学生个性、思维桎梏的现象。有些现代文阅读课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或教参上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甚至伤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心理,结果只能把学生引进教师已经规划好的思路或已经设计好的答案,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怎样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有效的呢?依据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得到发展,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前提必须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每位学生带着不同的阅读期待走进文本,获得别样的解读和体验,进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思维,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例如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和老舍的《想北平》作比较,向学生提出: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对古都北平的爱,但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明确: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郁达夫“眼中”的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他“心中”的北平不会像郁达夫那样带着观赏者与风景之间的间隔感,而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所以,他写的北平,更注重写出“我”――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去体验和创造。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能够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地创造性的进行阅读的能力。

秋思阅读答案篇6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37-01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历来高考中的难点。试题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作品,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并结合试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对诗词某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作品的鉴赏要有话可说,又要说到要点上。在学习中,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做题的技巧,探寻到一点解题的规律,那么在考试中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从高考的角度,谈一下诗歌鉴赏题应试的某些技巧。

例一,(2010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案要点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答案要点中的表达内容相当于总分总关系中分述的部分,是指答题者结合试题要求,在对表达技巧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进一步阐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往往都含有两方面,如景与情、物与志,动与静、虚与实,本体与喻体、上联与下联等等,所以在阐述表达内容时务必要指出这两种事物关系怎样,各是什么。

例二,(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问题:这首词最突出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答案要点是对比(或反衬)(表达技巧)。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表达内容)。

例三,(2012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问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答案要点是借景抒情(表达技巧)。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表达内容)。

而答案要点中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主题)自然就属于总分总关系中最后的总括部分了。作用也好,主题也罢,主要是针对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言。

例四,(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题: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要点是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达内容)。

例五,(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飞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秋思阅读答案篇7

一、诗歌情境的鉴赏

命题角度: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方法点拨:

1.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写作内容。一般诗歌常见的写作内容有: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游子思乡、山水田园风光、咏史咏物抒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杀敌报国……

2.找出描写诗歌形象(主要是景物)的关键词语。依据关键词语概括出诗歌的形象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或闲适淡泊,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凉,或雄浑壮丽,或激情飞越,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4.依据诗歌情境氛围理解诗句中作者寄予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失望、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愉悦、乐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或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示例: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它又给我们以怎样的生活启迪?

思路点拨:第一步:找出诗句中的自然景物――山,水、柳、花。第二步:体会描绘这些自然景物的关键词语――重、复、暗、明。第三步:加以概括――山水重叠回环、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乡村风光。第四步:概括哲理――当生活中遇到困境,遭受挫折的时候,不要悲观失望,我们通过努力奋斗、不断探索,有时能够绝处逢生,发现一个美好的新境地。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瞩(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一种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秋天的傍晚,山中空旷静寂,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明月的清辉洒落松间,淙淙的清泉轻流石上,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阵阵浣纱女y刁来的欢歌笑语,莲叶的摆动下正有小渔舟缓缓穿行。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清静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命题角度: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备选词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映衬、象征、比兴、用典、动静结合、渲染、欲扬先抑等。

方法点拨: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人手。答题时应该包括: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 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革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试分析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了寓情子景的表现手法,“自”和“空”二字写出了蜀相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颈联用典,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三、语言特色的鉴赏

命题角度: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指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2.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方法点拨:

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分析语言特色,必须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炼字炼句的鉴赏

命题角度:

赏析诗眼,分析诗中某个字、词、句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重点考查的词类是动词、形容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词等。

方法点拨:

诗歌的字、词、名句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其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e.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b.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c.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d.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e.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占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出好在何处。

参考答案:“隐”和“没”两字特别传神。“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心绪。

巩固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

2.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答:____

二、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一______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______,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后四句__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请分别说说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哲理。

答:____

四、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甲]

[乙]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

答:_____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答:______

五、下面这首古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赏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骗)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答: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遭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而马致远却抒发了____。庄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

2.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_____

八、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___、___的特点。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_____的心境。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

4.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一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平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2.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二、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

三、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怀旧”句借向秀对嵇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借晋人王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的规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1.惜 爱 立 2.甲诗:“小”处入手,细致入微。 乙诗:“大”处着眼,境界开阔。

五、示例:[内容]这是一首哲理诗,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写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寓含着深刻的哲理。

六、豪放、热情 悲苦凄愁 借景抒情

秋思阅读答案篇8

正确评价学生语文水平,无疑应该是语文试卷的主要功能。要实现这一功能,语文试题就务必要精确严密。然而,研读若干语文试卷,在“精确严密”的要求上,往往令人难以满意,甚至是瑕疵较多,造成许多遗憾,尤其是承担选拔人才功能的中考、高考试卷。这里仅以某地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一条古诗词鉴赏题为例,作一个分析。

这条试题是: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①北楼》,完成下列三题。(6分)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北楼,即谢楼,为谢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的参考答案为:

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本题1分)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品莹;以“彩虹”喻“双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来。(本题共3分。能答出比喻,给1分,分别说出两个比喻的表达效果,给2分,只说出其中一个,给1分;能对“夹”“落”作赏析的,也给3分。只答出对偶及其表达效果,给1分。)

(3)诗人***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本题2分,答“苦闷”、“愁闷”、“郁闷”或“寂寞”、“孤寂”、“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1分。)

这条试题从注释到题目到参考答案都不够精确严密,甚至是误导学生,现具体分析如下:

1.注释。

为了增加中考高考试卷的人才选拔功能,阅读鉴赏题选材基本回避了课本选用的文本,另行选用阅读材料。鉴于考试纪律要求,严禁学生翻阅资料,只好增加注释,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和解决字词障碍,这对于学生能正确阅读和理解阅读材料无疑是必要的,问题是提供的注释必须“正确有用”。这条试题恰恰在“正确有用”上达不到要求。

如注释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是既不全面又不够精确的。查有关资料,“江城”应注释为: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漏掉了极为重要的“这里指宣城”,势必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容易误导学生把“江城”理解成“所有水边的城市”而对诗歌内容产生误读。至于是否要对“江”字作注解,如能提供,更好,不提供,也不影响学生答题。

再如注释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这条注释同样忽略了重要的内容,查相关资料,“两水”指宣城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注释遗漏了对两条溪流的地理位置介绍,学生又怎么能够理解“夹”的准确呢?

至于注释①,内容虽然无误,但试题第3小题要求学生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已经学习了《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必定对宣州、谢眺、李白等相关常识即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如此详细,似无必要,而且详细说明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治失意,漂泊流荡的情况,无疑已经暗示了第三题的答案。

2.不精确严密的问题。

(1)第一题

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其实这首诗中,只有一句是描写秋天景物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相比较而“最”的问题,这种题目的设置也就是毫无意义的。

(2)第二题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在这一题目中,由于注释中将“江城”注解为“泛指水边的城”,学生可能就无法把“两水”和“两桥”落实到具体的江城,又由于没有对江城的自然地理作介绍,自然也无法体验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为什么最能体现江城之美。“好在何处”,看上去好像是一条主观题,学生可以从诗句的意境、语言修辞、音韵和谐等角度选择一点作出回答,但因为明确了标准答案,和命题者思路不一样的学生,答得再好,极有可能得不到分。这类“好在何处”“妙在何处”的问题,常见于各类试题中,看似开放,但又设置标准答案,是典型的混淆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题目。

(3)第三题

联系学过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看上去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题目,却因为联系不当,极容易造成学生误答。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选用,列为“诵读欣赏”的范畴。教材所列出的提示是:“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州谢眺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比较参考答案,“诗人***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二者之间,是没有多少共同点的。学生又如何能从“满怀豪情逸兴”或“郁闷与不平”的感情中联系出“寄情山水缅怀古人”的复杂情感呢?

这条试题所给出的参考答案也同样存在不精确不严密的问题。比如答案二中“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其中“二溪合流绕城”应为绕城合流,才可以理解,也符合“夹”的特点。

一条中考题,竟然有如此之多的不严密之处,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比如命题者手边资料不全,命题时间较紧,无暇推敲等。但正是这种不精确不严密的题目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得语文考试失去了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功能。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考和高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起着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和选拔人才的功能,而且实际上起着学校教学指挥棒的作用。虽然考试的弊病很多,但在目前,还无法以其它型式来取代。强调试题语言的精确严密,是发挥考试应有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试题要达到精确严密的要求就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1.语言表达清楚,不产生歧义。

命题语言应该简洁明确,解释唯一,意思清楚,如“好在何处”一类的问法,应该避免。因为“好在何处”既可以从内容上来回答,也可以从技巧上来回答,还可以从语言修辞上来回答,一旦学生思路和命题者思路不一,所回答的内容即使正确,但因扣不到标准答案,就无法得分。

2.试题指向性明确,明确揭示答题的方向和方法,不误导学生。

试题必须明确提示答题的方向和方法,不误导学生,必要时要加关键词予以限制。比如“最能体现秋天特点”这样的语言,学生就难以揣摩。秋天的特点是季节的特点,还是景物的特点,或许是气候的特点,人的心情的特点等等,学生难以揣摩,又怎么回答?好在这首诗中只有一句是描写秋季景物的,而且又只要求抄写原句,否则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客观题和主观题界限明确,尤其是不能把主观题等同于客观题。

秋思阅读答案篇9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任务设计 教学观察

中***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01-02

一、观察背景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倍受重视,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如:“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浅显的文学作品并获取主要信息、摘录要点;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等。”高考英语改革后,英语阅读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既能概括文章主旨大意,又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分析、概括、归纳、推断文章细节。大量阅读教学成功的案例表明,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取决于阅读任务设计的最优化。为了帮助某高中英语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发现阅读教学任务设计的优缺点,笔者对其进行了一次阅读课堂教学视频观察。

二、观察步骤

此次教学观察侧重点为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任务设计,内容选自高中英语选修6教材Unit 3 A healthy life中的阅读文章Advice from grandad。本次观察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现场观察教学及视频录像;第二步,课后反复观看视频,记录下每一个阅读任务的时间分配、内容设置和师生的教学和反馈方式,以找出各教学环节中每一任务活动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观察结果和讨论

(一)热身训练环节

在此环节中,熊老师给出两句跟健康相关的名言:“Health is priceless to people’s life”,“Health is vital to people’s happiness and health”,但他只对“priceless”和“vital”这两个词进行了讲解,而没有对整句话的含义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基础好,不存在句子理解问题,但部分学困生在课堂最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理解问题,便会降低这堂课的学习积极性。孙纪坤提出阅读教学任务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选择一些跟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运用适当的手段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话题,形成阅读前的心理准备,并为“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模式打下基础。在此环节中,熊老师也没有完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是直接给予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吸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句名言后让学生分析其含义,并让学生举手作答,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学生分析有误,此时教师给予指正,更能加深学生对这两句话的印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讨论导入环节

此环节是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以此导入本课学习话题。小组讨论学习能够集思广益,博取众长,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课堂运用最多的一种策略。但是在此环节学生进行了4分钟的热烈讨论,教师却只点了3名学生起来作答,其他组讨论的结果并没有在全班展示出来,这样一来打消了其他组的学习积极性,二来使得其他同学失去了一次观点共享的机会。如果教师明确规定,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环节,每个组都必须派一个代表发言,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感觉到些许压力,讨论也会更投入。

(三)阅读环节

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具备阅读思辨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逻辑能力。根据学生基础各异的特点和阅读能力发展的需求,教师在阅读任务设置上须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活动也应该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但是从观察结果来看,熊老师的阅读任务设置不够合理,在“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熊老师共设置了5个任务,前4个任务都是填空题,答案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要么是原词,要么是文中不须太费力就能找出的归纳性的句子,这种题目对于能力强的学生,难度系数过低,即使有最后一个难度大一点的任务,也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阅读思辨能力和综合判断力、逻辑力。因此,在此环节教师应照顾各水平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增设一些障碍题、综合判断题、易混淆主旨题,同时设置一些须用到归纳、演绎、推理等技巧的问答题,让学生提炼出正确的答案。在阅读活动设置的最后可以发给学生设置几个思考题,如“Do you think this suggestions are effective,why?”“Do you have any other good suggestions?”等,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四)读后活动环节

阅读后的活动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并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判断和评价。本堂课阅读活动结束后,熊老师要求各学习小组共同设计一张海报,海报以号召中学生戒除抽烟、喝酒、等坏习惯为主题。这种活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跟本课戒烟的主题相关,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但是一节40分钟的阅读课本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各活动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理解判断为主,而本课海报设计却占了12分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当然,在阅读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应该设置一个5分钟内的读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现行阅读教材中许多文章似乎余音绕梁,留下了许多富于想象力的空白,教师要利用这些空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启发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

(五)师生互动方式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此次阅读各任务环节教学中教师以讲解、描述和给出阅读指令为主,而学生的反馈方式以齐答为主,只点少数几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虽然整堂课学生表现得很活跃,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但是,这种一问众答的反馈方式使得整体堂课成为基础较好学生的展示课。部分基础差的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有限,在各任务环节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阅读困难,难免理解会出错,而教师在这种一问众答的互动环节,无法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导致其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促使其阅读积极性下降,阅读能力越来越差。课堂教学有效的互动方式应该使全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任务,在互动中获取知识,这取决于教师在任务设置时遵循从易到难、分层进次的原则。

四、反思

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一个好的教学任务设计是关键。笔者结合此次观课的体会并反思后认识到:教师在阅读教学任务设计中要精心设计各环节问题,照顾各层次学生,由易入难,环环深入;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能力和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判断思辨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教师要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使其变被动于主动,提升学习积极性,最终提升其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秋思阅读答案篇10

共有5个小题,1到4小题是记忆型填空,第5小题是理解型填空。总体来说满分(8分)比较多,0分的也不少,大部分是5-7分。1--3小题得分较好,第4小题、第5小题得分较少。

存在的问题:

1.书写缭草,所以有不少答题看不清楚。

2.答题中错字、漏字现象比较突出。

建议:

1.加强学生的书写训练。

2.加强古诗词默写练习。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

第8题为班刊设计栏目,从试卷的答案呈现可以看出很多同学不熟悉此类题型,并且一半同学答非所问。再一个,答出来的同学没有答到题目要求的班刊可读性和趣味性。所以得分率不高。

第9题为班刊编辑部定期举办的文学交流会过程中提建议。一半的同学不会做,建议没有提到点上,东拉西扯,没有按照题目要求提出合理的建议。

第10题名著导读《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的多重身份很多同学并不知道,知道的也不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对应他的人物形象,说明学生对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不熟悉。需要加强经典作品的阅读。

第11题汉字书写题:大部分学生能够得满分,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错写,乱写,不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导致只能得一半的分。通过这一题的试题分析需要引导学生加强练字,正确书写汉字。

三、阅读理解

(一)此次课内古诗考查的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共考查2道题,分别是第12及13小题。

第12题考查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秋”在诗句中的作用和两个“期”字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比较完整,它分为两个要点:① “秋”字点明了季节,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②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现了思念妻子却郁郁不得归的愁苦;

第13题也是考查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涨”字在诗句中有何妙用,参考答案为一语双关,既描绘了雨夜秋雨入池的景象又衬托了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根据参考答案,给分标准为第12题一个要点1分,第13题一个方面1分。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绝大部分学生答题不够完整,得分率较低,第12题平均分才0.69分,第13题平均分才0.39分,一半都不到,即使已松改了依然如此:第12题大部分不会分步来回答而是笼统来答,答案零散混乱;第①点只答一半,大多答“点明了季节”很少答“漂泊在外的寂寞”;第②点也是大多答“表达了思念家乡亲人/友人/家乡”等,都答不到点子上或答不全;第13题大部分只会简单地答“水多”,“水涨起来了”“说明雨水很大”等,和“一语双关”基本不沾边,因此得分率很低。

综上分析,学生得分率较低,一方面可能与我们语文教师平时的教导方式的疏漏有关(个别学生竟然认为李商隐是女性),另一方面当然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关。今后我们对中考备考诗文一定要讲细一点,一定要让学生做好笔记,并不时抽查学生笔记记忆情况,这样考起试来可能会更好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

第14题解释加点词语“缀”和“寐”,总分两分,一半以上的同学能够拿到满分,但也有较多同学只能拿到1分或0分,其失分点在于“缀行甚远”中的“缀”意为“连接、紧跟”,扣分的同学均写成“跟着”或“走”,不够严谨,导致失分;另外,在解释加点词语时,部分同学审题不认真,直接把题干中的整句话进行了翻译,如“寐”字,翻译成“假装睡觉”。

第15题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总分4分,整体平均分1-2分,2-3分占多数。

其中第一小题,翻译课内文言文《狼》中的“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此题得分率较高,但也有失分点:第一,“积薪”不能准确翻译为“堆积的柴草”,同学们均把“积薪”直接带入到现代汉语中。第二,“苫蔽”不会翻译成“覆盖”,导致失分。

第二小题,翻译课外文言文《狼子野心》中最后一句。此题失分相当严重,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只能拿到1分甚至0分。原因在于同学们不能把握本篇文章的大概内容,均凭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兽不足道”几乎都误解为“禽兽的力量微不足道”,而正好与正确意思“野兽这样凶狠残暴”相反。

第16题虎视眈眈,三分之一的学生答不出来,还有少部分学生写错字。

第17题①约有一半学生不理解第二篇文言文的内容,答非所问,还有一部分学生理解内容但是答不到“本性难移,忘恩负义”这一点

②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不会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直接写出特点,没有分析,因此失分较多。

(三)课外阅读

第18题阅读原文,说说不通人性的机器给打工者带来哪些灾难性的后果,参考答案比较详细完整:“1.员工永远处于不确定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2.每一分钟都处于紧绷的状态,处于高压之下3.有时让员工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任答两点)

第19题问原文1~3段中“萨利机长”的故事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为“通过电影中萨利机长险些因为机器毁掉命运的事例,引出了机器不通人性的特点,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第20题问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参考答案为:大多”意为大多数,表示范围广,数量多。在本句中表示大部分美国快餐连锁和大型超市的打工者是按小时数拿薪水的合同工,收入微薄。去掉“大多”,表示所有打工者皆如此,太绝对,不符实际。大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18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分点答题,从文本找到相应的点;或者答题点不全面。第19题设置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没有学生能够完整答出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兴趣;部分学生答作用为下文做铺垫的“铺”写成“辅”。第20 题设置的问题,解释“大多”在文句的意思,这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解释删除“大多”一词就变为“全部”的意思(这题相对前面两题答题情况更乐观一些)但是依旧没有学生完整答出,体现用词的准确性,范围广,数量多。

本道阅读文本,总体学生得分较低,一方面,可能本篇课外阅读是说明文类型,学生初一上学期,平时练习大多还未接触此文本,没有掌握答题方法; 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语文教师平时教授的疏漏有关;今后平时的阅读练习,教授学生阅读题的答题方法,如按分答题;涉及到中考阅读的文本类型,着重讲解;学生平时也要扩充文本阅读量。

21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整体平均分1.15分。多数学生能答出“设置悬念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中心”,但不能写出“爸爸对鸽子的喜爱之情”,所以该题得满分的学生很少。

22题赏析划线句子,整体平均分为0.96分。该题可以从动词和修辞两个角度赏析,一部分学生空着,答出的学生中有好多只写个“比喻”,没有进一步分析,还有一些是没有答出最后一个得分点“我和哥哥期待鸽子获奖的急切与兴奋”。

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全面性。

23题均分0.97,24题均分0.64。得0分占20%左右;得1分占30%左石;得2分占30%左右;得3分占15%左右;得4分占5%左右。总评:①学生不答题或答错的较多;②学生答题不全面,答不到要点而丢分。

25题根据故事情节,请将适当的内容填入下面横线上,不超过8个字。(2分)本题整体均分为0.9分。

存在问题:好多同学都不注意审题,没有按题目的要求做,填空超过8个字。

26题揣摩下面的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并结合文意说说其表达效果。(2分)整体均分为0.4分。本题的答案呢需先解释他的原意,再解释他在本句中的意思。

存在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不完整,不准确。

27题请在文章ABC三处上任选一处补写我的心理活动(2分)。本题均分为0.62分

存在问题:本题的答案只要求任选一处来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ABC三处都做了回答。没有按题目的要求来做。

第28题该题分析人物形象。文中“店主”形象贴近现实生活,属于较鲜明典型反面人物形象,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概括归纳出“店主”的人物特点,但是这其中有很大一部人同学也仅限于归纳出了“店主”的人物特点,并没有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第29题该题分析标题含义。学生主要问题在于:文不对题,题目让解释“妈妈的心机”的含义,很多学生没抓到答题关键点,去解释“妈妈的心机”体现在什么事情上,答成文章启示;不懂“贬词褒用”这个知识点,还根据字面意思认为妈妈是真的心机。

阅读部分建议:

1.在以后的教学中,教会同学审题,并按题目的要求来做。

2.教会同学答题的方法,要求他们准确,完整的答题。

第30题作文。

存在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秋思阅读答案10篇

学习

家里的新鲜事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家里的新鲜事作文10篇,内容包括作文家里的新鲜事范文,家里的新鲜事初中作文。终于等到了这一时刻,家长坐在对面,我们这些小孩坐在另一面。妈妈为我插上了蜡烛,由于爸爸不在家,所以是一位阿姨用火柴点燃的蜡烛。点上之后阿姨就把

学习

幼儿园中班学期总结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中班学期总结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中班本学期总结,幼儿园中班学期总结美篇。一、***治思想方面:教师是幼儿心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日,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幼儿,当好幼

学习

高中议论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议论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议论作文范文模式,高中议论作文范文。描绘画面,就是在议论文中进行说理时,不是单从理念出发去进行抽象议论,而是着力描绘一个画面,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去理解并接受文章的观点,得出

学习

固定合同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固定合同,内容包括合同明细汇总,雇佣合同集锦7篇。Keywords:fixedprice;benefit;risk中***分类号:F7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共有三种形式:固定总价合同、固定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固定

学习

父亲节祝福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节祝福10篇,内容包括父亲节经典祝福长语,父亲节的祝福词大全。2.父亲节送父亲一件外套,前面是平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让它伴父亲每一天,祝父亲节日快乐。3.父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骄阳;

学习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儿童生活乐趣的古诗词。2、《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3、《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

学习

格言名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格言名句10篇,内容包括格言名句大全100句,格言十篇。3、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4、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5、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6、位卑未敢忘忧国。&m

学习

财神节祝福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财神节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财神节送老板的祝福语,财神节祝福语。4、年初五,财神日,大吉大利,诸事皆宜,祝福你,发家,神龙护法;发财,神来之笔;发达,神采奕奕。发善,福泽天下。5、财神到好运到,升职发财双响炮;财神到富贵到,金玉满堂吉星照;财

学习

年会活动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年会活动10篇,内容包括年会活动美篇范文,关于公司年会策划方案锦集十篇。此次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更体现员工坚强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同事之间良好的合作精神。期待马年里,我们全体员工为

学习

元宵节灯谜大全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灯谜大全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猜灯谜10篇,元宵节灯谜大全儿童。家家迎元宵(学校用语)谜底:第二节白糖梅子真稀奇(打一食物)谜底:元宵赶制元宵闲不住(五字口语)谜底:忙得团团转元宵节前后(现代小说)谜底:二月园外隐约闻猿啼

学习

圣诞短信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圣诞短信10篇,内容包括2014圣诞新年祝福短信群发,圣诞节短信100字。

学习

关于汉字的手抄报简单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汉字的手抄报简单10篇,内容包括汉字的演变手抄报内容简单,我爱汉字手抄报简单又漂亮。《汉语大辞典》中“典籍”的释义为:法典、***籍等重要文献。异域典籍是指存在于域外或域外文人用古汉语撰写的各类典籍。[2]近年来,域

学习

小学六年级毕业试卷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六年级毕业试卷10篇,内容包括小升初六年级毕业试卷,部编版六年级毕业语文试卷。()2、stretA、aB、eC、iD、o()3、ThsdayA、irB、urC、arD、er()4、wtA、eiB、anC、auD、ai()5、dyA、IB、oC、aD、u()6、fshA、aB、eC、iD、o

学习

遇见就不再错过10篇

阅读(22)

放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人生所无法回避的,在放弃中我们坦然也罢,痛苦也罢,生活不会因我们的心境不同而有所改变,生活的车轮滚滚向前,接受生活的安排是我们能做的唯一的选择。放弃该放弃的,错过了阳光的灿烂,还有雨的纷飞,错过了花的娇艳,还

学习

核工记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核工记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核工记阅读答案100字,核工记阅读答案。记核桃念珠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荫树跌坐而说法者、环坐指

学习

四级考试答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四级考试答案10篇,内容包括四级考试历年阅读答案,四级试卷真题及答案公众号。帖子撒出后,浙江、河北及重庆一些高校的学生纷纷与重庆某高校学生胡某联系。在孔某的关照下,胡某负责搜集网上回复的求购消息。为交易方便,胡某还购

学习

江南柳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江南柳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江南柳阅读答案100字,江南柳阅读题。商歌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注】《商歌》是古代乐府旧题。“商”在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的秋天,所以这是一种哀怨悲凉的

学习

病句练习题及答案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病句练习题及答案10篇,内容包括病句练习题及答案小学,四年级病句练习题及答案。我们把S1改换成S2:“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孩子们一读,就觉察到S2缺了点什么,有问题。语感敏锐的孩子很快就想出这个句子,S3:“中国是世界上人

学习

乡愁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乡愁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乡愁阅读短文及答案,乡愁阅读题问题及答案。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

学习

天净沙秋思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天净沙秋思10篇,内容包括天净沙秋思20首,天净沙秋思100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

学习

计算机组成原理答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答案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问答题整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解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0分)题目11.道德规范是一种()。选择一项:A.强制性规范B.外化性规范C.法律性规范D.非制度化规范题目22.道德精神是一

学习

期末考试答案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期末考试答案10篇,内容包括小学期末考试答案,期末考试阅读题答案。A、人物B、情节C、环境D、平台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2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恋母情结又称为()。(1.0分)1.0分A、俄狄浦斯情结B、伊拉克特拉情结C、纳西索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