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古诗10篇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1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2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3

2、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斜。狭斜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东房***婿从***,每听乌啼知夜分。李端《乌栖曲》

3、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白居易《望江州》

4、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宋之问《江亭晚望》

5、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韦庄《春愁》

6、余霞残雪几多在,蔫香冶态犹无穷。黄昏月下惆怅白,清明雨后寥梢红。树底草齐千片净,墙头风急数枝空。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韩偓《残花》

7、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衰年肺病唯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杜甫《返照》

8、摇落秋天酒易醒,凄凄长似别离情。黄昏倚柱不归去,肠断绿荷风雨声。韦庄《摇落》

9、黄昏***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白居易《暮立》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4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什么叫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如自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江州司马”,自居易是抒情主人公,琵琶女则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

2.常见题型

这首诗塑造了―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解题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高考诗歌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而这些作者一般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命题者会在诗歌后面附加注释给我们暗示。因此,题后的注释我们要好好利用。(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所以诗歌中的一个动作、―个神态、一句话语、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个典型的细节往往就是解题的金钥匙。

4.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解说。(3)点出形象的意义,即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5.典例剖析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上,身老沧州。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境湖边的三山。问题:请分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被闲置不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抗金老英雄形象。(2)诗中人物年轻时曾经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心系抗金前线,胸怀报国之雄心壮志。(3)诗中通过抒情主人公这一形象的塑造,“诗言志”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但仍然壮志未酬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二、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

1.意象

(1)什么叫意象   “意”即主观情感,“象”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白大自然的寄托情思的物象。

(2)常见题型

①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②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答题步骤   ①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②分析或概括景象特点(根据答题需要。有时前两点顺序需颠倒)。③总结意象的意义或作者情感。

(4)典例剖析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铂,卧肴千山急雨来。问题: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这首诗以和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不同的视点和语言,描写了海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③诗中以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开阔的胸襟。

2.意境

(1)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由若干个意象构成。

(2)常见题型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②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的***画。展开联想、运用想象,把诗中的***画描绘出来。力争语言优美、突出主要景物。②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两个双音节词一要选取准确。③分析思想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因诗而异,下面的短语可供答题时借鉴。忧国伤时的感慨、建功报国的决心、怀才不遇的苦闷、离愁别恨的思绪、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山河沦丧的痛苦等。

(4)典例剖析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题:《山居秋瞑》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泉水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营造了空山中的秋天恬静优美的景象。②禅意的作者营造幽静沉寂的意境。③反映了诗^对淳朴、安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1.什么叫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对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物象一般包含在咏物诗中,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就是物象。

2.常见题型

本诗作者常用了托物言志手法,试分析诗人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3.答题步骤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5

关键词:古诗 意象 鉴赏 方法技巧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诗歌是借助意象来反映生活的,只有分析诗歌意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鉴赏古诗的意象就是要把握诗歌中艺术意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古诗意象主要包括人物意象和景物意象,下面我就对这两类意象的鉴赏予以分析。

一、人物意象鉴赏

古诗词中的人物意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意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意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意象,如柳宗元《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意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这两种意象有时又是统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意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如《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古诗词中,人物意象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知人论世,善于展开联想想象,体察写作意***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作家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借诗歌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借诗歌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借诗歌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因此,作家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意象有重要作用。如南唐后主李煜早年沉湎于宫廷的清歌艳舞、男欢女爱,其前期作品中的《玉楼春》即是当时风流享乐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国破家亡后的《虞美人》就带有了浓厚的末世情结。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意象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还要注意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体察诗人的写作意***。以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分析此诗,要注意“幽州台”的注释,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因为这曾是战国时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在此基础上,可展开联想:作者登临此地有何用意?结合“念”、“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意在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一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从人物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角度入手,抓住人物特征

“每个人物意象符号都是‘意义与意象的联系与密切的吻合’,故从人物意象符号以及其他表示情节和动作的符号的选择中,我们不难辨别人物的身份。”[1]古典诗词中的人物意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意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意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的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这首词借助于多种刻画方式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再如陈玉兰《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这首诗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并完全用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悬念,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运用得比较成功的。 (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对烘托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景物描写往往能画龙点睛。有时写景抒情诗中塑造人物意象不以人物作为诗篇描绘的主体,而着重表现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人物意象。因此,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是解读此类诗歌人物特征和情感线索的钥匙。如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作者借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借助典故、重要语句或修辞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感知形象特征

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提到意象具有主观象喻性。“诗人为了追求意象的比喻美和象征美,在作品中采取其他不顾时地限制的形式,则更是俯拾皆是。”[2]可见,许多古代诗歌塑造人物意象,大多数并不是直接刻画出来,而是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分析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才能深入地理解、把握其思想内容。古人写诗时,常通过使用含蓄、比喻、双关、象征、用典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如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作者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二、景物意象鉴赏

近代蒋兆兰曾经指出:“词宜融情入景,或即景抒情,方有韵味。若舍景言情,正恐浅率直白,了无蕴藉,索然意尽耳。”[3]由此可见,景物意象在唐诗宋词中随处可见。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意象,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正如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过的:“那些不具意识的事物――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注清泉、甚至一条抽象的线条、一片孤立的云彩或是在银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状都和人体具有同样的表现性。”[4]在鉴赏古诗中的景物意象应从诗中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入手,体味其表现的社会属性。景物意象的自然属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思考:

(一)把握画面,描摹***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意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与静态关系。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突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杜甫的另外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鲜艳明丽,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二)画中品诗,体会情感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意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其内在意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意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意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以蓊郁广袤的森林为背景,以眼前夕阳箭射树林为主体,夕阳、青苔、翠木,色彩绚丽,通过描绘此幅画面,表现对鹿柴隐居闲适生活的喜爱。而杜甫的《日暮》:“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颈联“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顺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颈联通过描写景物宁静、凄清、幽冷的特点,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宁静。抒发了诗人沉重的衰老感和浓浓的怀念故乡的愁绪。

当然,在诗歌里还存在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的情况。《姜斋诗话》就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天风雨下西楼。”诗歌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而“以哀景写乐情”,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参考文献

[1] 辛衍君.意象空间: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阐释[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104.

[2]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0.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6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润泽学生心灵

山水田园诗指的是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山川景物、自然风情等内容寄予作者的情思,这类诗歌常常采用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感情。高中语文教材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维的《山居秋暝》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教学上述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运用二度创作的方式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旖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借此品鉴作者在诗中寄予的美好情怀,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并将这首诗与历代咏秋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很快就陶醉在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南国秋天湘江橘子洲头如诗如画般壮美景色的欣赏之中,很快就不仅深刻感悟到这首诗中描绘的南国秋天风光之非常优美,而且更深刻地体味到诗歌中体现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注国家命运、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更美。可见,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词,学生很快就自觉地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充满着浓浓秋意的南国湘江橘子洲头与作者一同欣赏起了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景色,并对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雄伟气魄产生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并由此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立足为构建中国“美丽之梦”而奋发读书的豪情壮志。

二、鉴赏边塞诗,陶冶学生情操

边塞诗以***旅生活为题材、或描写边塞苦寒的环境、或描写边塞壮美的风光、或抒发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豪情、或表现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或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或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策等之诗歌。鉴于此,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杨炯的《从***行》等都属于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之范畴。教学上述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品鉴和学习先人爱国爱民、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崇高美德,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等高尚情操。

如教学高适的《燕歌行》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吟咏、整体感受这首诗雄浑悲壮之感情基调后,学生很快就被诗歌中所描写的盛唐将士慷慨应征、不畏寒苦、浴血奋战、以身报国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并对诗中所描述的主将腐败轻敌、全体边防战士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朝廷选用良将带兵作战的强烈呼吁等表现出深深叹惋之情,纷纷表示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和平使者,决不让高适《燕歌行》中所描写的边塞的萧杀荒凉、战场的肃杀阴森、战斗的激烈残酷等历史悲剧重演。通过鉴赏高适的《燕歌行》,同学们不仅被远古盛唐时期一声声雄浑的***号吹得热血沸腾,并合着诗人们唱出的时代的最强音,在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领略到了盛唐边塞诗的魅力,还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报效家国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鉴赏送别诗,完善学生人格

送别诗多是以亲友惜别时的对对方的叮咛、赞颂、牵挂、或依依惜别、或别后的思念等为题材的诗歌。鉴于此,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都是流传千古的送别名篇。教学上述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到诗歌中描写的美丽景观,更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味古人在送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抑或缠绵抑或牵挂抑或豪迈等的思想感情,从而借此培养学生诚恳待人、珍惜友情、珍爱朋友等美好情操,继而完善学生的美好人格。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7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8

一.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据题就可知写作事件和全诗感情基调。

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甚至隐含写作主题,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读诗要练习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如果鉴赏苏轼的诗,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再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赏析诗词时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诗中的“凉”就是一个敏感的字,它既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内心难免会有几分的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现象。

三.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用采莲比喻彩虹,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有时使用其他说法,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联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五.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自然,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分析诗中写了那些景咏了什么物,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这迷梦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如李商隐的《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的想象,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9

在古代诗歌中,以侧面烘托取胜的作品很多。这里略谈几例,以品味其中的妙处。

一、侧面烘托状乐音之美。白居易《琵琶行》经典名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显示出侧面烘托的魅力。它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人。一轮明月高悬空中,周围一片沉寂,琵琶女已停止了弹奏,但“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似乎还在听众耳边萦绕。“江心秋月白”的侧面描写,与上句细腻的正面描写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形象地描绘了动听的乐音和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与《琵琶行》异曲同工的还有李白《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它也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蜀僧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高超。

在《李凭箜篌引》中,为了表现李凭高超的艺术,李贺更把侧面烘托发挥到了极致。除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箜篌乐音外,其余全为侧面描写。以“女娲炼石补天处”的石破天惊表现乐声的高亢,以“梦入神山教神妪”表现乐师技艺的高超,又通过“空山凝云”、“老鱼”、“瘦蛟”、“吴质”、“寒兔”听箜篌的神态极力烘托音乐之美。上天入地,人、鬼、仙无不进入诗人笔端,通过多角度的侧面烘托,极力渲染李凭箜篌之音的高妙神奇。苏轼名篇《赤壁赋》描绘客吹洞萧声之美:“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实为借鉴该诗“鲤鱼跳波瘦蛟舞”而成,可见该诗侧面烘托的影响之大。

二、侧面烘托刻画人物。古代对美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形容,这是典型的侧面烘托。在古代诗词歌赋中,这种手法也常用在对人物的刻画上。《陌上桑》便是侧面烘托写人的经典之作。为了表现罗敷之美,作者采取了一系列侧面烘托的技巧。“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以器物的精致华美,衬托人物的姣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更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动作和神态,以异性间的吸引及人类爱美的天性表现其不可描摹的完美。当然,太守“五马立踟蹰”的垂涎三尺的神态及千方百计想据为已有的心理也更衬托罗敷的美丽。这里,侧面烘托起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效果。

描写秋天的古诗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筚篥艺术

筚篥,是我国古代西域流行的一种吹奏乐器。古诗词中有许多专门描写筚篥的诗作,对筚篥的名称、形制、音乐、演奏者等方面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我们从古诗词中可以管窥到古代筚篥艺术的一些情况。

一、筚篥的名称和形制

筚篥,最初叫“必栗”。宋何承天《纂文》云:“必栗者,羌胡乐器名也”。古人为使其部首相同于笛、箫、笙、笳等竹族吹奏乐器,故改为“筚篥”,也作“筚栗”。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胡笳”。宋陈旸《乐书》云:“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九窍”。可知筚篥是西域龟兹人牧马时所用,是一种音调很高的吹奏乐器。筚篥最早为骨制,传入中原后改为竹制,管口插有芦苇制作的哨子,形制类似胡笳,有九个按孔。在文献中常被称作“悲篥”、“悲栗”、“笳管”等,在古诗词中常常称作“觱篥”、“觱栗”。如“明朝此声不可求,乃知朔客杜宽者,手持悲篥寻南游”(杨维桢《筚篥吟》)。“缪公无人宁戚死,独吹觱栗谁得知,不如采樵同路归”(郑起《樵歌三首》)。“杜宽对客被短褐,独吹觱栗惊群优”(润《和赵季文觱栗吟》)。古诗词中,对筚篥制作的材料、形制和产地都有具体描述。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云:“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李贺《申胡子觱篥歌》云:“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云:“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这三句诗不仅点明了筚篥是从龟兹传来的,制作材料是芦竹,还点出了薛阳陶吹奏的筚篥形制是九孔的。当时,除有九孔管的筚篥外,还有六孔形制,明代之后便演变成了八孔形制。由于筚篥是竹管和芦苇制作而成,又类似笳,所以筚篥常被称作“笳管”、“芦管”。白居易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听芦管》,诗云:“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薛涛也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听僧吹芦管》,诗云:“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李涉、岑参、张祜的诗中对芦管演奏有精彩描写。李涉《牧童词》云:“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岑参《裴将***宅芦管歌》云:“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云:“月落江城树绕鸦,一声芦管是天涯。分明西国人来说,赤佛堂西是汉家。”又由于筚篥在乐队中常作为领奏的乐器,因而又有“头管”之称。如“头管一声天外起,群仙俱上,有人殊丽”(王千秋《青玉案》)。“玉笛床头取次横,自吹头管按新声”(许及之《跋谏长画轴后五王按乐***》)。

隋唐时期的筚篥,除了竹制的以外,还有双管筚篥、银字筚篥、桃皮筚篥和漆筚篥等。双管筚篥,就是用两支管身连在一起,并排吹奏,吹奏时同发两个声部,声音淳厚柔美。古诗词中也有对双管筚篥的描写,如“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李益《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别五侯”(温庭筠《回中作》)。“青蛾侧座调双管,彩凤斜飞入五弦”(王建《田侍中宴席》)。在众多筚篥中,有一种筚篥用银丝在指孔上镶嵌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称作“银字筚篥”,古诗词中常常称作“银字管”。如“觱栗词清银字管,琵琶声亮紫檀槽”(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赋》)。“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徐铉《梦游》)。“羯鼓更催银字管,等闲惊破一天寒”(陈造《次韵赵帅二首》)。“尺八调悲银字管,琵琶声送紫檀槽”(直言《观元相公花饮》)。“可惜欢娱地,雨冷云昏,不见当时谱银字”(张炎《洞仙歌,观王碧山花外词集有感》)。与普通筚篥比,“银字管”管身细小,古诗中又称“细竹”、“细芦”。如“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诗中的“细竹”、“细芦”,即细管,就是银字管。“银字管”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声悲烈,声音高亢宏亮。白居易在《南园试小乐》中描绘出了这种高调特点:“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白居易在《秋夜听高调凉州》中也描绘出了这一特点:“楼上金风声渐紧,月中银字韵初调。促张弦柱吹高管,一曲凉州入泬寥”。张蠙在《钱塘夜宴留别郡守》诗中也有精彩描写:“觱栗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声寒”。

二、筚篥演奏名家

筚篥传入中原后,成为隋唐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唐代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中都有筚篥。在唐代,筚篥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喜爱,无论是中原汉族艺人,还是西域来的少数民族艺人,他们经常演出交流,互相学习,筚篥音乐已相当普及,不仅世俗社会的庶民百姓喜爱,就连远离世俗社会的佛门僧人也喜爱这种乐器。薛涛写有一首题为《听僧吹芦管》的诗,对僧人吹奏筚篥作了描述,诗云:“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张祜也写有一首题为《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的诗,诗云“蜀国僧吹芦一枝,陇西游客泪先垂。至今留得新声在,却为中原人不知”。筚篥不仅男人喜欢吹奏,女人也特别喜欢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女人吹奏觱篥的描述。如“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张祜《觱篥》)。“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翠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皓然纤指都揭血,日暖碧天无片云。含商嘴微双幽咽,软縠疏罗共萧屑。不尽长圆叠翠愁,柳风吹破澄潭月”(温庭筠《觱篥歌》)。

古诗词中描写的筚篥高手有很多,影响最大的是安万善与薛阳陶。安万善是唐代开元年间从西域安国来的少数民族乐师,他特别喜欢吹筚篥,在长安很有影响。一个除夕之夜,诗人李颀等五、六人围聚在一起饮酒,安万善为之吹筚篥助兴。李颀在听了安万善的筚篥演奏后,诗兴大发,当即挥毫,写下了—首《听安万善吹筚篥歌》,诗云:“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诗里不仅写到了筚篥是由南山竹制作而成,而且还写到筚篥这种乐器是由龟兹传入中的。诗人夸赞安万善吹奏筚篥技艺高超,一般世俗之人只是听听声音而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妙,音乐徒自在风中飘散,但行家里手一旦仔细倾听,反复琢磨,就会发现安万善吹奏的音乐十分奇妙,时而象寒风吹拂古树,时而象雏凤鸣啾,时而象龙吟虎啸,时而象秋日流泉,,时而象黄云失色,漫天沙尘,时而象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可见安万善吹奏的筚篥音乐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瞬息万变,富有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中描写较多的还有一位筚篥神童,名叫薛阳陶,是唐文宗和武宗两朝宰相李德裕的乐工。张祜《听薛阳陶吹芦管》云:“紫清人下薛阳陶,末曲新笳调更高”,可知他为江西紫清人士。据史料记载,有一次薛阳陶参加一个招待教坊乐工和艺术家的宴会。因年纪小,穿着又很破旧,大家都看不起他,但等他吹奏筚篥时,大家才大吃一惊,想不到一个十二岁的“小童”的筚篥吹奏技艺竟如此精湛。白居易特地写了首长诗《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诗中云:“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诗中不仅记录了三位筚篥吹奏高手关璀、李衮和薛阳陶的姓名,可知薛阳陶曾师从于李衮,十二岁就小有名气。诗中还着重描写了薛阳陶的吹奏技艺:“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从诗句中可见薛阳陶吹奏的筚篥,音乐婉转飘悠,时而细柔婉转,时而雄劲粗狂,时而轻风荡漾,时而倾天海啸。诗人对薛阳陶的吹奏技艺赞叹不已,大胆预言:“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在诗人看来,薛阳陶年纪轻轻就已技艺非凡,如果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必成大器,一定会超过关璀和李衮。薛阳陶的吹奏技艺不仅受到白居易的高度称赞,罗隐、刘禹锡、李德裕等诗人也有精彩描写。罗隐写有《薛阳陶觱篥歌》,诗云:“平泉上相东征日,曾为阳陶歌觱篥。乌江太守会稽侯,相次三篇皆俊逸”。刘禹锡写有《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诗云:“侯家小儿能觱篥,对此清光天性发。长江凝练树无风,浏栗一声霄汉中”。李德裕还曾为薛阳陶作《句》诗一首,诗云:“君不见秋山寂历风飙歇,半夜青崖吐明月。寒光乍出松筱间,万籁萧萧从此发。忽闻歌管吟朔风,精魂想在幽岩中”。可见薛阳陶不愧是长安筚篥演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此外,比较有名的筚篥演奏高手还有王麻奴、尉迟青、李龟年、关璀、李衮、董庭兰、李长史、张野狐等。

三、筚篥的音乐特点

唐杜佑《通典》云:“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声悲”。筚篥这种乐器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管声凄厉悲凉,多抒发游子的思恋和怀乡之情。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云:“思妇多情珠泪垂,仙禽欲舞双翅起。郡人寂听衣满霜,江城月斜楼影长”,多愁善感的吹奏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吹出了一段缠绵悱恻、悲凉哀婉的乐曲,离人听了因思念而落泪;灵鸟听了振翅欲舞;人们沉浸在乐曲美妙动人的境界中,忘记了现实中的一切,直至乐曲演奏完,听者如大梦初醒,这才发现自己的衣襟已落满了寒霜。诗人抓住“声悲”这一特征,将筚篥的凄凉与作者心中的愁怨融合于诗句当中,呈现出一种愁肠欲断、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如“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白居易《听芦管》)。“无奈一声天外绝,百年已死断肠刀”(张祜《听薛阳陶吹芦管》)。“勿惜喑呜更一吹,与君共下难逢泪”(罗隐《薛阳陶觱篥歌》)。“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焱悲壮”(杜甫的《夜闻筚篥》)。“龟兹觱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刘商《胡笳十八拍》)。“白草黄羊外,空闻觱栗哀”(屈大钧《云州秋望》)。这些诗句写出了筚篥“声悲”的特点,哀怨切切,听后令人潸然泪下。

由于筚篥音色深沉、浑厚、凄怆,对表达悲愤情绪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常常借它抒发伤时感事的情怀。如“夜闻筚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响。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欻更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杜甫《夜闻筚篥》)。诗人在江上夜闻筚篥后,听曲伤怀,想起国家的动荡不安,面对“干戈满”的残酷社会现实,诗人发出了“行路难”的悲愤慨叹,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笔端。“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岑参《裴将***宅芦管歌》)。“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白居易《听芦管》)。“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读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凄凉的画面。

两千多年来,筚篥在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筚篥以其旺盛的艺术生命活跃在中国乐坛,正放射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雪媚.筚篥的源流及其历史演变[J].民族艺术研究,2007,(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秋天的古诗10篇

学习

描写雪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的诗句小学,描写雪和花的诗句。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

学习

怀疑与学问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怀疑与学问10篇,内容包括怀疑与学问讲解,怀疑与学问全文及译文。【正文】***书馆学研究始于***书馆学问题,问题是***书馆学认识发生机制的核心,而怀疑则是提出问题的一个必要前提。纵观***书馆学发展史,许多***书馆学理论、方

学习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10篇,内容包括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心得体会,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的故事。增城市中新中学初三:李丽琳

学习

管鲍之交的故事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管鲍之交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管鲍之交故事简短,管鲍之交故事简要梗概10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而交友、与人相处,是需要智慧与爱心的。学习目标1.让大家认识到交朋友的重要性。2.引导大

学习

红色诗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红色诗词10篇,内容包括红色诗词精选十首,红色诗词配。男: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下午好!男:今天,我们欢聚在大吉口小学,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

学习

团队口号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团队口号10篇,内容包括团队销售口号,团队宣誓口号。3、性格影响心志,心态决定成败。4、走入教室,满怀信心;走出教室,意气风发。5、争气不生气,行动先心动,助人实助己。6、今天付出,明天收获,全力以赴,事业辉煌。7、扬我班威,壮我班魂,

学习

生命重于泰山观后感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生命重于泰山观后感10篇,内容包括看完生命重于泰山的观后感,生命重于泰山观后感100个。不重视安全,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是对所有一线生产工作的不负责,我们只要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理念,牢牢刻印在心中,这样才

学习

大学生自我评价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自我评价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自我评价大全,大学生自我评价简短精选10篇。大二时早已从大一刚进大学的迷茫中走出来,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计划。经过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弱项—英语,有了新的突破,大二上学期

学习

正能量语录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正能量语录10篇,内容包括女生正能量语录,母婴正能量语录。3、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4、了解面临逆境,远好比何接受顺境重要得多。5、爱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6、王者的路必定坎坷,请踏平荆

学习

鸡鸣狗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鸡鸣狗盗10篇,内容包括鸡鸣狗盗的故事100个,鸡鸣狗盗的典故。4、鸡鸣狗盗,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却起了巨大的作用。5、如果是一些小事,那我这招鸡鸣狗盗的小技巧,也许可以帮上忙。(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美容院前台工作计划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美容院前台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美容院前台一天工作计划,美容前台工作计划。自己作为一名前台,本身就算是代表着公司的门面。再加上我们是美容院,所以在工作中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不过感谢父母给我的脸庞,让我能有资本撑起这

学习

莅临指导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莅临指导10篇,内容包括感谢莅临指导文案,莅临指导来自哪篇文章。一是要牢固树立出土是第一要务的思想观念,坚持9月底车站出土完成的目标不动摇,采取内部回填与联系外部单位回填、白天出土与夜间出土相结合的方式,千方百计加快

学习

祭十二郎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祭十二郎文10篇,内容包括祭十二郎文全文及解析,祭十二郎文感人肺腑。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未为可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儿时读之,不感其悲,竟觉趣意。哀哉,吾之悲邪?世之悲邪?人之所来,谋食于世,惶惶若犬,生之何物?诚如吾

学习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

阅读(37)

暗藏在我眉目间的忧愁,仿如水莲花般的娇羞,你那话语甜蜜如红酒,醉了我心为你守候,不知时间多久。回到当初分手的那个街口,你微笑着对我说分手,我没有勇气去挽留,不问你转身离开的理由,我的心在痛眼泪在流,却什么话也说不出口,我不知该...

学习

描写雪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的诗句小学,描写雪和花的诗句。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

学习

立冬古诗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立冬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立冬古诗词大全集,立冬古诗4句。元代:方回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学习

山行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山行古诗10篇,内容包括山行古诗大全100首,山行古诗三百首。《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学习

李白古诗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古诗10篇,内容包括李白蜀道难十篇千古绝响的古文,李白写的最美的十篇古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

学习

经典古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国最经典的十篇古文,经典古文十篇。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语文教材中一部分精美、典范乃至流锤千古的篇章,而怎样学好古诗词,怎样激发学生想去诵读那些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遥远的古诗词呢

学习

凉州词古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凉州词古诗10篇,内容包括凉州词古诗朗诵,凉州词古诗动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

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10篇,内容包括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三首全部,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文及译文。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

学习

描写秋景的诗句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景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景的最经典诗词及原文,有关描写秋景的诗句有哪些。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