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古诗10篇

凉州词古诗篇1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 ·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译文:

凉州词古诗篇2

――编者按

读诗如识人,一首陌生的古诗词好比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我们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它,理解它?这里,我们就拟从识人之道的角度来快速解读古诗词,从而准确、高效地赏析古诗词。

审眉度目看诗题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初见陌生人,直视对方的眼睛,便可从他的眼神中窥出其心情、性格之一二。如明眸善睐者多半活泼天真,目光忧郁、躲闪者大多胆小内向;眼光柔和的人,基本感情深浓;眼光凶狠的人,一般意志坚强,为人狠毒。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即古诗的眉目,如识人一样,要快速读懂一首诗,最快捷的方法是认真审读标题。一首诗的标题,往往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及主要表现手法等。仔细揣度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有助于快速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为解答问题找准方向。如《鹊桥仙・七夕》(湖北高考卷),从标题“七夕”即可推测此诗可能写牛郎织女或远离恋人的相思之苦或相逢之乐;《访隐者》(福建高考卷)应该写的是到山林访隐者时的见闻,表现避世脱俗与隐居之乐的。

许多古诗词,一“眼”便识得诗情,答题时许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为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设题: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江苏高考卷)此诗题为“送魏二”,从题目可推知是一首送别诗,十有八九是表达离情别恨的,所以此题不难迅速明白“醉别”是因为不舍分别而借酒销愁;送别本已让人感伤,“江风引雨”(“入舟凉”既是生理之“凉”更是心情之“凉”)更是渲染出一幅凄风冷雨的场面,自然烘托出送别之人内心的悲凉。(参考答案为: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可以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聪明的考生应学会审度题目,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标题中寻找丰富而有效的信息,慧眼识“诗”,即刻把握诗情。

窥足视尾读注释

并不是所有的陌生人你一眼就可以看准的,何况有些人比较有城府,会伪装,如果你看他的眼神内容太丰富,觉着揣度不准他的心思,那你就要学会从不经意的细节处识人。藏得再隐蔽总会露出马脚,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我们不妨把诗歌后面的注释看作是“马脚”与“狐尾”,你若细心留意了,也许在揣摩之间就恍然认清了此诗的“真面目”。如安徽高考卷的古诗鉴赏题。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此诗标题“岁暮”,即一年将尽。是感伤岁暮万物凋零还是憧憬来年新希望?抑或是感慨时光易逝,年岁已老?看“眉目”是无法揣摩准确的。如果细读注释,便会发现:“客居”四川,依中国传统,客居之人岁暮必然思归念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三州都在四川,说明此时山河破碎,“客居”自然也是在逃避战乱,诗人一定感伤于飘零之苦与国破之痛,此“壮心”一定与复国有关。

古诗鉴赏题的注释往往有三类,一类是对作者生平简介或者创作背景的补充,一类是对诗歌中出现的典故的解释,一类是对难解字词的解释。尤其是前两类,对于我们准确读懂诗情,甚至是准确答题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做题时如果能敏感地领悟到注释传达出的有效信息,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察言观行品诗句

看眼、窥足、视尾固然是短时内识人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知人知面不知心”,要了解眼前一个陌生人的内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恐怕就是闻其言,观其行了。言为心声,行为心迹,言与行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和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中那些议论抒情的词与句就像一个人直接流露心声的“言”,而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能反映诗情的一举手、一投足。所以,要彻底读懂考场中的这个“陌生人”,就要抓住诗中直接流露情感或表明态度的词句,细细品味诗中的一系列意象。如欧阳修的《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此诗直接流露情感与态度的词句是最后一句,“无奈”“思家”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最后,我们按上述三个“识人之道”来综合解读下面这道诗歌鉴赏题,就会发现,识人之道也是赏诗之道。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首先看“眼”――标题“咏素蝶诗”,应该是咏物诗,表现手法一般是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蝶,让人想到春天蝶舞丛中的生机;素,即白色。

再窥“足”视“尾”――注释,从“恃才傲物”可知“素蝶”之“素”传达出的应是“高洁”之意。

最后察“言”观“行”:诗中直接流露情感态度的词有“随”“避”“幸”“欲”,流露出对“绿蕙”“ 嘉树”等的喜爱,对“雀”“风”的厌恶;意象“绿蕙”,由成语“蕙质兰心”可知蕙与兰均为香草,意象“青薇”,自古就有伯夷、叔齐拒食周粟采薇的典故,由此可领会首联应是表达作者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颈联中的“花”“树”与尾联中的“芳华”“嘉树”这一系列相似意象都流露出诗人对高尚品格的坚守之情。而首联中的“雀”与颔联中的“风”,应是指注释中的“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中的“小人”或黑暗势力。

凉州词古诗篇3

[关键词] 西域音乐;唐代乐府体系;过程;特点

[中***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5)03-0057-05

唐代乐府体系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唐人所谓“乐府”是指唐代的音乐机构。唐代的音乐机构主要有三个:太常寺下设的太乐署和鼓吹署、梨园、教坊。典籍记载唐时的乐曲多有“编于乐府”、“ 流入乐府”、“传之乐府”、“播于乐府”、“著于乐府”,这里的“乐府”即唐代这三个管理音乐的机构。其次,唐代三个音乐机构所管理的音乐及歌词也被称之为“乐府”。 如《旧唐书・礼仪志》载:“庙庭乃具宫悬之乐于讲堂前,又有教坊乐府杂伎,竟日而罢。”[1]《唐才子传》载康洽“工乐府诗篇,宫女梨园,皆写于声律”[2]。这里的“乐府”即唐代音乐机构管理的音乐及歌词。再次,唐代“乐府”通常也指诗歌体裁的一种,既包括唐代音乐机构中那些曲调所配的歌词,也包括唐代所有歌诗。自汉代以来,西域音乐经由各种途径进入中原,极大地丰富了乐府艺术,许多乐府曲调、乐府诗歌正是有赖于西域音乐的传入而得以产生。有唐一代,西域音乐进入中原达到高潮,成为唐代乐府诗歌繁荣的深刻文化根柢所在。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如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修海林、李吉提的《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沈冬的《唐代乐舞新论》,还有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的《中国音乐史》,均谈到外族、外域音乐的传入和影响以及唐代燕乐与歌舞大曲等问题。此外,有关西域音乐的论述也大量出现,如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宋博年的《西域音乐史》、杜亚雄的《西域之路的音乐文化》、日本学者岸边成雄的《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等。但是多数学者都是从宏观角度俯瞰西域音乐对唐代乐府制度的影响,缺乏对西域音乐进入唐代乐府体系的过程与特点的分析。基于此,本文拟对西域音乐进入唐代乐府体系的过程进行动态的描述,以把握其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西域音乐在唐代流传的过程中保留传入时的原貌者较少,大部分曲调被中原文化吸收、消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唐代社会,并在唐代乐府文学中大放异彩。

一、 西域音乐在唐代社会流行的再考察

关于西域音乐在唐代的流行,前人对此研究颇多,已取得较大的成就,因此本文不展开全面讨论,只从新的角度用一些新的材料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治和文化发展的转折点,战乱之后,人们开始思考产生这场灾难的各种原因,其中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音乐方面,认为胡乐对唐代统治造成威胁,而胡乐大部分则是西域音乐。如中唐的元稹和白居易都对胡乐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元稹《胡旋女》诗说:“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3]又有《法曲》诗说:“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4]白居易《西凉伎》诗云:“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5]更有甚者,把战乱的原因归到某些西域音乐特点的征兆应验说上,如《开天传信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西凉州习好音乐,制新曲曰《凉州》,开元中

列上献。上召诸王便殿同观,曲终,诸王贺,舞蹈

称善,独宁王不拜。上顾问之,宁王进曰:“此曲

虽嘉,臣有闻焉。夫音者,始于宫,散于商,成于

角、徵、羽,莫不根柢囊橐于宫、商也。斯曲也,宫

离而少徵,商乱而加暴。臣闻:宫,君也,商,臣

也。宫不胜则君势卑,商有余则臣势僭。卑则逼

下,僭则犯上。发于忽微,形于音声,播于歌咏,

见之于人事。臣恐一日有播越之祸、悖逼之患,

莫不兆于斯曲也。”上闻之默然。及安史作乱,华

夏鼎沸,所以见宁王审音之妙也[6]。

宁王从音调方面指责《凉州》曲“宫不胜”而“商有余”,是臣下犯上的征兆。还有一些人把唐代大曲的术语“入破”与天宝战乱中城池被“击破”联系到一起,如《太平广记・徵应(下)》“僧一行”条记载:

唐开元十五年,一行禅师临寂灭,遗表云:

他时慎勿以宗子为相,蕃臣为将。后李林甫擅权

于内,安禄山弄兵于外,东都为贼所陷。天宝中,

乐人及闾巷好唱《胡渭州》,以回纥为破。后逆胡

兵马,竟被回纥击破。国风兴废,潜见于乐音[7]。

把爆发战乱的根源归结为音乐的某些特点固然荒唐,但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西域音乐在当时的流行程度。王公贵族听罢《凉州》曲后连连称赞,就连对此曲有意见的宁王也认为“此曲虽嘉”。乐人及闾巷对《胡渭州》的喜爱说明该曲已深得普通百姓之心。《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8]看来西域音乐在民间的流传由来已久,中唐以后出现的对胡乐的批判实即主张恢复雅乐。杜佑《改定乐章论》中说:

贞观初,作《破阵乐》,舞有发扬蹈厉之容,

歌有和易发之音,以表兴王之盛烈,何让有周

之《大武》,岂近古相习,所能思关哉?而人间胡

戎之乐,久而未革,古者因乐以著教,其感人深,

乃移风俗,将欲闲其邪,正其颓,惟乐而已[9]。

在杜佑看来,倡导雅乐首先就要革除“胡戎之乐”,其中绝大部分是西域音乐。那么唐代雅乐到底是不是纯粹的中原音乐?众所周知,雅乐用于祭祀,是郊庙之乐。《梦溪笔谈》载:“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10] 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序中对作为“先王之乐”的雅乐有明确说明。武德九年(626),高祖命祖孝孙修雅乐:“而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杂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唐乐,贞观二年奏之。”[11]可见唐代雅乐已经杂用了西域音乐的成分。雅乐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前世新声”的唐代清乐又如何?隋高祖(文帝杨坚)所谓“华夏正声”是“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后苻坚在凉州得到的,虽然保留了大部分的“清商之乐”,以至于隋文帝能够辨别得出,但作为其原貌的“清商三调”的音调已经分散[12],足以说明这其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掺杂了胡音成分。而且这部分“清乐”到了唐代很多又散失,唐代清商乐并入到法曲中才得以流传。关于此问题吴相洲先生在《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中有详细论述,兹不复赘[13]。 “合胡部”的宴乐在唐代是最流行的一类,宴乐又称“燕乐”,是朝廷宴飨娱乐的歌舞音乐。唐代十部乐与坐、立二部伎均属燕乐,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占到七部,二部伎中也或多或少掺杂有龟兹、西凉乐。《乐府诗集・燕射歌辞》序中说:“宴乐西凉、龟兹部著录者二百余曲。”[14]可以想见其流行之盛。

西域音乐在唐代兴盛的同时,诸多源自西域的乐器也同样受到了唐人的喜爱,尤以琵琶、羯鼓为最,就连作为十部乐之一的《清商伎》乐器中也包括琵琶。琵琶源自龟兹国,唐代上至宫廷表演,下至街头闾巷的歌妓演唱,乐器都少不了琵琶,可谓“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15]。羯鼓源出西域,史载玄宗及臣下宋Z、李龟年等都善打羯鼓,羯鼓也是各种演奏不可或缺的乐器。唐人南卓有《羯鼓录》专著一部,介绍了羯鼓的特点、玄宗作羯鼓乐曲及演奏的故事,并记录了131曲羯鼓曲调。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西域音乐在唐代的流行程度,但也应该看到,西域音乐在唐代的流行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与汉族音乐杂汇融合的过程。

二、 西域音乐进入唐代乐府体系之过程的动态分析

终唐一代,西域音乐一直在社会各个阶层受到程度不一的重视,但具体每个时期又各有特点,如果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分别探讨的话,则大致呈现为如下的阶段性。

(一)唐初――融合的良好开端

唐朝初期,统治者对各种音乐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前文所引武德时期祖孝孙修订雅乐即是结合了南北之音和古音制成唐乐。太宗皇帝虽然目睹隋王朝的灭亡,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但对待音乐艺术却持有很开明的态度,他与御史大夫杜淹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争论:

太宗曰:“礼乐之作,是圣人缘物设教,以为

撙节,治***善恶,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

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

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

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太

宗曰:“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

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

之***,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

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

曲,其声具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16]太宗皇帝并不把国家的灭亡统统归罪于音乐,他认为音乐固然有“撙节”的作用,但是只有在人具有某种情绪的时候,音乐才能与之共鸣。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雅乐的节制作用,同时又鼓励多种音乐的融合,这为西域音乐进一步在中原传播并逐渐融入唐代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时期前代所用的西域音乐曲调还继续流行,前文中的《伴侣》之曲即是证明。同时在皇帝周围聚集了一批西域乐工,如白明达,他们为统治者创作了一些曲调,如高祖晨坐闻莺声,命白明达作曲而有《春莺啭》一曲。

(二)开、天年间――融合的高潮

丘琼荪先生在《燕乐探微》中说:“就龟兹乐和外族乐来说,唐代已是一个由盛而衰的时期。”[17]现在看来,他将两类音乐(外来乐与中原乐)看作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不妥的。唐代西域音乐流行的高峰在开、天之际,音乐融合的高峰也在此间,但这不等于说融合之后的西域音乐就消失了,不见了,它实际上与中原固有音乐一道壮大了新兴的音乐,融合二者的功臣就是唐玄宗。

玄宗是个懂音律的皇帝,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每每能自度曲调,玄宗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就是证明。在各类音乐中,他尤其喜欢来自西域的音乐。《太平广记》所引文献集中展示了玄宗对西域音乐的喜爱:

唐玄宗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管弦,必

造其妙……尤爱羯鼓,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

不可为比。”

玄宗性俊迈,酷不好琴。曾听弹正弄,未及

毕,叱琴者曰:“待诏出去。”谓内官曰:“速召

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以上二条出自《羯

鼓录》)

玄宗尝伺察诸王,宁王夏中挥汗鞔鼓,所读

书乃龟兹乐谱也。上知之,喜曰:“天子兄弟,当

极此乐[18]。(《酉阳杂俎》)

开元间,玄宗在燕乐中设立坐、立二部伎,多数掺进龟兹与西凉乐。玄宗对西域音乐的喜好有时竟到了荒诞、滑稽的地步,元稹歌云:

何满能歌声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

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

宗,一唱承恩羁网缓。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

题乐府纂[19]。

获罪的何满子在临刑前竟打算用歌曲赎罪,玄宗竟因喜欢这个曲子而网开一面,并且让乐工纂进乐府。“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玄宗对西域音乐的情有独钟,必然引起社会上的“西域音乐热”,而这些西域音乐曲调又结合其他音乐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新唐书・礼乐志》记载:“ 开元二十四年……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20]诸如此类音乐融合的例子在玄宗时期不胜枚举。这一时期融合的特点是进行大量的改造,下文还将继续讨论。

(三)“安史叛乱”之后――冲突后新的融合

前文已述,“安史之乱”后,朝野上下对西域音乐一片批判之声,古雅的中国旧有之乐与西域音乐之间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尤为凸显。战争的破坏加之统治者对外来音乐的重新思考,使得西域音乐逐渐离开宫廷而走向民间,转向与民间俗乐进一步融合。王灼《碧鸡漫志》引《琵琶录》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贞元中,康昆仑琵琶第一手,两市楼抵斗声

乐,昆仑登东采楼,弹新翻羽调《绿腰》,必谓无

敌。曲罢,西市楼上出一女郎,抱乐器云:“我亦

弹此曲。”兼移在枫香调中,下拨声如雷,绝妙入

神。昆仑拜请为师[21]。

时号“琵琶第一手”的康昆仑所弹《绿腰》竟不如一位民间艺人,足见这些曲调已深入民间,并早已被民间艺人深入地研究过。白居易《琵琶行》中操琵琶的女子“初为《霓裳》后《六幺》”,把两个曲子弹得如同“幽咽泉流水下滩”,使得江州司马青衫都湿透,此处的《霓裳》、《六幺》很可能已经不是这些曲调最初传入中原时的面貌了。白居易《杨柳枝》诗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22]西域音乐曲调在民间传唱必然会与民间俗乐相融合,经过改造、新翻以适应普通百姓的需要,成为民间流行的乐曲,以至于原来的曲调似乎失去了影响力。

这一时期音乐融合的特点是流传范围的扩大,西域音乐曲调在民间的广泛传唱使得其适应民间需要,进一步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四)晚唐――融合的最终完成

西域音乐曲调在中唐于民间广泛传播,时至晚唐已臻于成熟,适宜于入词的轻便短小的杂曲小唱为晚唐五代以及宋词提供了大量的词调。清人张德瀛《词徵》说:“词调所谓《六州歌头》者谓此。其它若《伊州序》、《梁州序》、《甘州子》、《石州慢》、《氐州第一》,皆名於词调,而《渭州》无之。”[23]词的创作首先需要固定的曲调、词牌,西域音乐曲调在经历唐代的流传改造后,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大量固定词牌。如引文所说的《伊州》、《凉州》、《甘州子》、《石州慢》、《氐州第一》等。此外还有《水调歌头》、《春莺啭》、《婆罗门》、《何满子》、《六州歌头》、《长命女》、《苏幕遮》等都是来源于西域音乐的曲调。有些曲调甚至用于国家礼乐,如清人沈雄《古今词话》引沈Z《古今词谱》说:“《六州歌头》,又鼓吹曲也。六州者:伊州、梁州、甘州、石州、胡渭州、氐州也。宋之大祀、大恤用此,良不与艳词同科者。”[24]

要之,西域音乐的传入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在唐代的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其他音乐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容。丘琼荪先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

龟兹乐和其他外族乐的最盛时期,实为北

朝周齐和隋代,其最高峰应属大业,唐初虽还盛

行着,然而局势已在转变……就龟兹乐和外族

乐来说,唐代已是一个由盛而衰的时期。这便表

示出音乐史上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大业以前是

吸取外来音乐的时期,大业以后就是创新时期

了[25]。

虽然上文已说明丘先生所谓“龟兹乐和外族乐在唐代是一个由盛而衰的时期”这一观点不太妥当,但可贵的是他看到了中原本土音乐文明与外来音乐文明的融合。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融合能力,任何文化一旦进入中国都会被吸收、消化,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面貌,在唐代这一融合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改造与创新。

三、西域音乐曲调在唐代的改造

中国音乐是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这种交流的结果便是融合,而融合的方式就是改造和创新。如根据《隋书・礼乐志》的记载,“龟兹乐”传入后在隋代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当时“新声奇变,朝改暮易。炀帝大制艳词,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26]。又如西凉乐,“其乐具有钟磬, 盖凉人所传中国旧乐, 而杂以羌胡之声也”[27]。《唐会要》记载了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太乐署供奉曲名的改名情况,如改《龟兹佛曲》为《金华洞真》、《达摩支》为《泛兰丛》、《舍佛儿胡歌》为《钦明引》、《苏莫遮》为《万宇清》、《感皇恩》等[28]。可见这些被改掉的曲名多为西域曲调的音译名,把它们改为了具有意义的汉语名称,这样的改动恐怕不仅仅局限在名称上,如“大食”、“小食”、“般涉”这些音调名称也来源于西域。其实在唐代,西域音乐曲调传入后多数经过了改造,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流传过程中为适应欣赏者的需求,一些西域的曲调被改造;一是在西域音乐的影响下中原原有曲调掺入西域音乐的成分。

先说第一种情况。例如《乐府杂录》记载:“大历中,尝有乐工自造一曲,即古曲《长命西河女》也。增损节奏,颇有新声。”[29]乐工增加、删减乐曲节奏即是对古曲《长命西河女》的改造,所以改造就是让它变成“新声”即当时流行的音乐,以适应当时欣赏者的需求。又如《圣明乐》是隋代高昌国所献的乐曲,加入龟兹乐中,《乐府诗集》引《乐苑》说:“《圣明乐》,开元中太常乐工马顺儿造。又有《大圣明乐》,并商调曲也。”[30]唐代梨园别教院所教的法曲乐章就有《圣明乐》一首,说明开元时期乐工马顺儿是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对隋代《圣明乐》加以改造的。又如《霓裳羽衣曲》是据西凉府节度杨敬述所进的《婆罗门》曲改造的。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历,向来众说纷纭:一说玄宗游月宫得此曲,一说玄宗游月宫所得之曲又与杨敬述所进之曲相结合制成此曲。王灼《碧鸡漫志》糅合二说,云:“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饰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 [31]此说较稳妥,无论如何,此曲与玄宗关系密切。玄宗通晓音律,在音乐方面是行家里手,欣赏音乐自然有较高的要求,按照他的要求对《婆罗门》进行改造不无可能。再如《凉州》曲,据说是贞元初康昆仑将它翻入“琵琶玉宸宫调”,而制成《新凉州》[32]。其实,在唐代社会,很多边地曲调进入中原后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以至于像《伊州》曲竟有多种唱法,王建《宫词》云:“侧商调里唱《伊州》。”[33]而高骈《赠歌者》诗则说:“公子邀欢月满楼,佳人揭调唱《伊州》。”[34]甚至佛曲梵呗也可以被改造为艳歌,如李郢《上元日寄湖杭二从事》诗云:“谢公留赏山公唤,知入笙歌阿那朋。”[35]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再来看第二种情况。据《宋史・乐志》载:“《绿腰》、《诞黄龙》、《新水调》者,华声而用胡之节奏。……凡有催衮者,皆胡曲耳。”[36]其中《绿腰》为康昆仑新翻的羽调琵琶曲。《水调》是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唐代有《新水调》,可见其基础成分是中原音乐,后掺入西域音乐的节奏。“翻南调为北曲”在唐代也不罕见,刘禹锡《竹枝词》说:“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37]中原固有音乐掺入西域音乐的例子俯首可拾,如《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杂舞”序中载:“自《破阵乐》以下,皆用大鼓,杂以龟兹乐,其声震厉……《庆善乐》颛用西凉乐,声颇闲雅”[38]。可见玄宗时坐、立二部伎中绝大部分乐曲已经加入了龟兹与西凉乐。

综上所述,从“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对西域音乐的批判,可以窥知西域音乐在唐代社会的流行程度,而按时间顺序概括各个时期其流传的不同特点,又可以发现西域音乐在唐代流传的最大特点是“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对那些源自西域音乐的唐乐府曲调的改造上,由此西域音乐完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在唐代乐府文学中绚灿盛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尽管限于史料不足,我们对乐府音乐改造的具体内容已不太清楚,但上述历史记载还是可以让我们了解唐代流行音乐的基本面貌和大体状况。

[参考文献]

[1][8][27][后晋]刘d.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p923,1068,1068.

[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笺证[M].周绍良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10.p727.

[3][4][5][11][14][22][29][30][32][37][38][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p1356,p1362,p1376,p2,p182,p863,p1129,p1134,p1117,p1141,p766~767.

[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记小说大观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p1124.

[7][18][宋]李P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p1009,1559~1560.

[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p4880.

[10]李文泽译注.梦溪笔谈选译[M].成都:巴蜀书局,1991.p198~199.

[12][26][唐]魏征,令狐德弊.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p378,378.

[13]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278~279.

[15][唐]杜佑.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p739.

[16] [唐]吴兢编著.贞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233.

[17][25]丘琼荪.燕乐探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p49,p49.

[19][33][34][35][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p4632,p3443,p6920,p6854.

[2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p476~477.

[21][31][南宋]王灼.碧鸡漫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p79,p70.

[2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p4094.

[24][清]沈雄.古今词话[M].孙克强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p274.

凉州词古诗篇4

关键词:古诗词 筚篥艺术

筚篥,是我国古代西域流行的一种吹奏乐器。古诗词中有许多专门描写筚篥的诗作,对筚篥的名称、形制、音乐、演奏者等方面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我们从古诗词中可以管窥到古代筚篥艺术的一些情况。

一、筚篥的名称和形制

筚篥,最初叫“必栗”。宋何承天《纂文》云:“必栗者,羌胡乐器名也”。古人为使其部首相同于笛、箫、笙、笳等竹族吹奏乐器,故改为“筚篥”,也作“筚栗”。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胡笳”。宋陈旸《乐书》云:“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九窍”。可知筚篥是西域龟兹人牧马时所用,是一种音调很高的吹奏乐器。筚篥最早为骨制,传入中原后改为竹制,管口插有芦苇制作的哨子,形制类似胡笳,有九个按孔。在文献中常被称作“悲篥”、“悲栗”、“笳管”等,在古诗词中常常称作“觱篥”、“觱栗”。如“明朝此声不可求,乃知朔客杜宽者,手持悲篥寻南游”(杨维桢《筚篥吟》)。“缪公无人宁戚死,独吹觱栗谁得知,不如采樵同路归”(郑起《樵歌三首》)。“杜宽对客被短褐,独吹觱栗惊群优”(润《和赵季文觱栗吟》)。古诗词中,对筚篥制作的材料、形制和产地都有具体描述。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云:“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李贺《申胡子觱篥歌》云:“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云:“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这三句诗不仅点明了筚篥是从龟兹传来的,制作材料是芦竹,还点出了薛阳陶吹奏的筚篥形制是九孔的。当时,除有九孔管的筚篥外,还有六孔形制,明代之后便演变成了八孔形制。由于筚篥是竹管和芦苇制作而成,又类似笳,所以筚篥常被称作“笳管”、“芦管”。白居易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听芦管》,诗云:“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薛涛也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听僧吹芦管》,诗云:“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李涉、岑参、张祜的诗中对芦管演奏有精彩描写。李涉《牧童词》云:“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岑参《裴将***宅芦管歌》云:“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云:“月落江城树绕鸦,一声芦管是天涯。分明西国人来说,赤佛堂西是汉家。”又由于筚篥在乐队中常作为领奏的乐器,因而又有“头管”之称。如“头管一声天外起,群仙俱上,有人殊丽”(王千秋《青玉案》)。“玉笛床头取次横,自吹头管按新声”(许及之《跋谏长画轴后五王按乐***》)。

隋唐时期的筚篥,除了竹制的以外,还有双管筚篥、银字筚篥、桃皮筚篥和漆筚篥等。双管筚篥,就是用两支管身连在一起,并排吹奏,吹奏时同发两个声部,声音淳厚柔美。古诗词中也有对双管筚篥的描写,如“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李益《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别五侯”(温庭筠《回中作》)。“青蛾侧座调双管,彩凤斜飞入五弦”(王建《田侍中宴席》)。在众多筚篥中,有一种筚篥用银丝在指孔上镶嵌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称作“银字筚篥”,古诗词中常常称作“银字管”。如“觱栗词清银字管,琵琶声亮紫檀槽”(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赋》)。“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徐铉《梦游》)。“羯鼓更催银字管,等闲惊破一天寒”(陈造《次韵赵帅二首》)。“尺八调悲银字管,琵琶声送紫檀槽”(直言《观元相公花饮》)。“可惜欢娱地,雨冷云昏,不见当时谱银字”(张炎《洞仙歌,观王碧山花外词集有感》)。与普通筚篥比,“银字管”管身细小,古诗中又称“细竹”、“细芦”。如“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诗中的“细竹”、“细芦”,即细管,就是银字管。“银字管”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声悲烈,声音高亢宏亮。白居易在《南园试小乐》中描绘出了这种高调特点:“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白居易在《秋夜听高调凉州》中也描绘出了这一特点:“楼上金风声渐紧,月中银字韵初调。促张弦柱吹高管,一曲凉州入泬寥”。张蠙在《钱塘夜宴留别郡守》诗中也有精彩描写:“觱栗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声寒”。

二、筚篥演奏名家

筚篥传入中原后,成为隋唐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唐代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中都有筚篥。在唐代,筚篥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喜爱,无论是中原汉族艺人,还是西域来的少数民族艺人,他们经常演出交流,互相学习,筚篥音乐已相当普及,不仅世俗社会的庶民百姓喜爱,就连远离世俗社会的佛门僧人也喜爱这种乐器。薛涛写有一首题为《听僧吹芦管》的诗,对僧人吹奏筚篥作了描述,诗云:“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张祜也写有一首题为《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的诗,诗云“蜀国僧吹芦一枝,陇西游客泪先垂。至今留得新声在,却为中原人不知”。筚篥不仅男人喜欢吹奏,女人也特别喜欢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女人吹奏觱篥的描述。如“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张祜《觱篥》)。“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翠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皓然纤指都揭血,日暖碧天无片云。含商嘴微双幽咽,软縠疏罗共萧屑。不尽长圆叠翠愁,柳风吹破澄潭月”(温庭筠《觱篥歌》)。

古诗词中描写的筚篥高手有很多,影响最大的是安万善与薛阳陶。安万善是唐代开元年间从西域安国来的少数民族乐师,他特别喜欢吹筚篥,在长安很有影响。一个除夕之夜,诗人李颀等五、六人围聚在一起饮酒,安万善为之吹筚篥助兴。李颀在听了安万善的筚篥演奏后,诗兴大发,当即挥毫,写下了—首《听安万善吹筚篥歌》,诗云:“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诗里不仅写到了筚篥是由南山竹制作而成,而且还写到筚篥这种乐器是由龟兹传入中的。诗人夸赞安万善吹奏筚篥技艺高超,一般世俗之人只是听听声音而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妙,音乐徒自在风中飘散,但行家里手一旦仔细倾听,反复琢磨,就会发现安万善吹奏的音乐十分奇妙,时而象寒风吹拂古树,时而象雏凤鸣啾,时而象龙吟虎啸,时而象秋日流泉,,时而象黄云失色,漫天沙尘,时而象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可见安万善吹奏的筚篥音乐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瞬息万变,富有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中描写较多的还有一位筚篥神童,名叫薛阳陶,是唐文宗和武宗两朝宰相李德裕的乐工。张祜《听薛阳陶吹芦管》云:“紫清人下薛阳陶,末曲新笳调更高”,可知他为江西紫清人士。据史料记载,有一次薛阳陶参加一个招待教坊乐工和艺术家的宴会。因年纪小,穿着又很破旧,大家都看不起他,但等他吹奏筚篥时,大家才大吃一惊,想不到一个十二岁的“小童”的筚篥吹奏技艺竟如此精湛。白居易特地写了首长诗《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诗中云:“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诗中不仅记录了三位筚篥吹奏高手关璀、李衮和薛阳陶的姓名,可知薛阳陶曾师从于李衮,十二岁就小有名气。诗中还着重描写了薛阳陶的吹奏技艺:“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从诗句中可见薛阳陶吹奏的筚篥,音乐婉转飘悠,时而细柔婉转,时而雄劲粗狂,时而轻风荡漾,时而倾天海啸。诗人对薛阳陶的吹奏技艺赞叹不已,大胆预言:“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在诗人看来,薛阳陶年纪轻轻就已技艺非凡,如果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必成大器,一定会超过关璀和李衮。薛阳陶的吹奏技艺不仅受到白居易的高度称赞,罗隐、刘禹锡、李德裕等诗人也有精彩描写。罗隐写有《薛阳陶觱篥歌》,诗云:“平泉上相东征日,曾为阳陶歌觱篥。乌江太守会稽侯,相次三篇皆俊逸”。刘禹锡写有《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诗云:“侯家小儿能觱篥,对此清光天性发。长江凝练树无风,浏栗一声霄汉中”。李德裕还曾为薛阳陶作《句》诗一首,诗云:“君不见秋山寂历风飙歇,半夜青崖吐明月。寒光乍出松筱间,万籁萧萧从此发。忽闻歌管吟朔风,精魂想在幽岩中”。可见薛阳陶不愧是长安筚篥演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此外,比较有名的筚篥演奏高手还有王麻奴、尉迟青、李龟年、关璀、李衮、董庭兰、李长史、张野狐等。

三、筚篥的音乐特点

唐杜佑《通典》云:“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声悲”。筚篥这种乐器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管声凄厉悲凉,多抒发游子的思恋和怀乡之情。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云:“思妇多情珠泪垂,仙禽欲舞双翅起。郡人寂听衣满霜,江城月斜楼影长”,多愁善感的吹奏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吹出了一段缠绵悱恻、悲凉哀婉的乐曲,离人听了因思念而落泪;灵鸟听了振翅欲舞;人们沉浸在乐曲美妙动人的境界中,忘记了现实中的一切,直至乐曲演奏完,听者如大梦初醒,这才发现自己的衣襟已落满了寒霜。诗人抓住“声悲”这一特征,将筚篥的凄凉与作者心中的愁怨融合于诗句当中,呈现出一种愁肠欲断、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如“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白居易《听芦管》)。“无奈一声天外绝,百年已死断肠刀”(张祜《听薛阳陶吹芦管》)。“勿惜喑呜更一吹,与君共下难逢泪”(罗隐《薛阳陶觱篥歌》)。“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焱悲壮”(杜甫的《夜闻筚篥》)。“龟兹觱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刘商《胡笳十八拍》)。“白草黄羊外,空闻觱栗哀”(屈大钧《云州秋望》)。这些诗句写出了筚篥“声悲”的特点,哀怨切切,听后令人潸然泪下。

由于筚篥音色深沉、浑厚、凄怆,对表达悲愤情绪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常常借它抒发伤时感事的情怀。如“夜闻筚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响。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欻更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杜甫《夜闻筚篥》)。诗人在江上夜闻筚篥后,听曲伤怀,想起国家的动荡不安,面对“干戈满”的残酷社会现实,诗人发出了“行路难”的悲愤慨叹,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笔端。“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岑参《裴将***宅芦管歌》)。“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白居易《听芦管》)。“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读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凄凉的画面。

两千多年来,筚篥在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筚篥以其旺盛的艺术生命活跃在中国乐坛,正放射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雪媚.筚篥的源流及其历史演变[J].民族艺术研究,2007,(01).

凉州词古诗篇5

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李商隐《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传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诗人还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危今安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冠以“空”字,意思正好相反,***队不是护卫,而是发生哗变。

3、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4、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孔尚任《桃花扇》中一曲【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写尽南京城的衰败和荒凉。“残”“废”“瘦”“空”四字,一字一***,一字一泪。用“残”修饰“***”,使人想见败***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凄凉。

4、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的“空”,表达的是六朝繁华不再的沧桑之变,给以一种浓郁的历史厚重感。

凉州词古诗篇6

王之涣的诗,今存仅有六首,主要为《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九日送别》《宴词》《送别》。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尤其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王之涣:生于688年,死于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即今山西新绛县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

(来源:文章屋网 )

凉州词古诗篇7

中国酒业源远流长,相伴生的酒广告,从实物展销、街头叫卖。到挂望悬旗是一个飞跃,它标志着户外竖牌广告的诞生。像唐诗记载的“高高酒旗悬江门”(张籍);“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行者过客无不望旗停车,闻香下马,确实收到了促销的效果。随后,酒广告与酒诗结缘,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或以诗为广告词语,或用诗演义成广告短片,在酒销售上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代是中国城镇发展时期,城里作坊酒肆林立,酿酒业十分鼎盛,市民常以饮酒听书取乐。当时海南岛有位才子叫伯畴,有一天在酒店吃酒,被店主认出,不收其酒钱,要它写个酒望子。伯畴略加思忖,醉意朦胧地挥毫而就:“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店家虽不知所云,但照挂不误。结果,常年累月饮酒赏诗的人络绎不绝。原来这幅广告词,是一首字谜诗,谜底代店家承诺:“有好酒卖!”客人看后,能不坐下来喝一壶乎?!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的这首《客中行》,据说是游历山东时到了兰陵邑。品尝了琼浆玉液般的兰陵酒,欣然为老酒保写的一份广告。酒家将诗人对美酒色香味,和对酒具的推崇诗文挂在店门前。招徕游人骚客,效益果然不错。兰陵酒厂曾把这首诗演绎成历史故事,录制了一部酒史电视剧,每逢展销,或客商来厂、旅游观光、领导检查、同行参观等活动必放。人们看到酒仙李白豪饮此酒,也都想尝尝。从而使兰陵美酒扬名中外,销量大增。

葡萄原产西亚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早在两千年前西域到河西走廊一带,就广泛栽培。西州(吐鲁番)、凉州(武威)盛产葡萄酒,戍边路经此地的唐代诗人王翰。对此大加赞赏。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词语虽然悲壮苍凉,却逼真地描绘出巧夺天工的酒具。盛满醇香四溢的玉露白、宝石红色的酒液。千百年来这首绝唱,成了国产葡萄酒厂和酒泉夜光杯厂不花钱的广告。他们在各自的产品包装上,广告词、声明书、企业简介中,把诗句反复推介给世人,渲染了企业与产品的可信度,使其畅销全国,走向世界。

巧用古诗做广告,的确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至少比篡改成语的做法要形象逼真,信誉感人,而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又不会产生歧义,使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这对于今天各类企业的产品促销。不无现实的借鉴意义。

凉州词古诗篇8

论文关键词:杜牧,诗,解读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2](P89)。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他的诗“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又精致婉约”。【3】(P45)从其诸多诗文里透露出的不只是杜牧少有的才气,更有他拳拳爱国忧民之情,下面我们就通过作品来品读一下杜牧。

第一类作品,关心世事,爱国忧民。杜牧的出身是值得骄傲的。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治家、史学家,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杜牧就创作出以《感怀诗》为代表的饱满报国之志的诗作,诗中写道“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聊生感怀韵,焚之遗贾生”。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慨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歌颂太宗顺应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业绩,肯定宪宗李纯武力削藩平叛的功勋,同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诗中“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诗句,质朴简洁,感情真挚。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这一事件,对朝***的混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连元载这样曾经想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人文历史论文,尽管河湟的人民还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欣赏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诗人心头似压千斤重石。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哭泣、流泪,甚至看到诗人心头在滴血。

《郡斋独酌》一诗更是直截了当地 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早雁》一诗则用比兴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惊飞四散的哀鸿则象征回纥侵略蹂躏之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回纥南侵,驱虐人口,杜牧忧念北方人民凄婉逃难,借雁以寄慨。“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一联,用笔爽健,如飞鸟之出山林,而以“仙掌”“长门”“孤影”“数声”的凄凉可悯,犹为警策。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百姓的漠不关心。这一类作品是杜牧爱国忧民之心的最直接表现。

第二类作品是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作。此类作品是杜牧诗中较引人注目的诗什。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事问题,且往往有新颖独到的简介。如《题乌江亭》一诗:

胜败乃兵甲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开篇直接点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常识,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然后对那位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大有批判之意,接下来的议论不落俗套,让人想象一个“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妥”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再如《赤壁》一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通过赤壁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不仅引起了“怀古之忧情”。诗中的议论把赤壁之战胜利归于东风,看似难以想象,恐怕还意在于他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罢了。

此外,诗人还借古讽今,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治和腐败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事实,讽劝当朝引以为戒,《过勤***楼》一诗: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楼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这首诗是诗人极度感伤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道是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诗人愈加感到“勤***楼”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衰一盛,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第三类诗,关注下层,大多为女性而歌。《杜秋娘》是杜牧早年的一首名作,太和七年春间,杜牧奉沈传师之命赴扬州聘问淮南节度使牛僧儒路过润州,听到杜秋娘的故事深有感兴写下了这首诗。杜秋娘曾得宠于宪宗,穆宗时,放还故乡,杜牧“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杜秋娘诗序》)。这首诗用叹唱的笔调,对照的手法,默写杜秋娘一生遭遇的变化,篇终才发议论。诗中写杜秋娘入宫得宠一段,词采极为华丽:

联裾鉴于天子,盼眄独依依。椒壁悬锦幕,景奁蟠蛟螭。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月上白壁门,桂影凉参差。

下面写她被放后的凄凉情况人文历史论文,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归来邻人改,茂苑草菲菲。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

诗的末段就人生升沉难定命运无常发了一大段议论,并举出许多古人事例作证,说明人不鞥掌握自己的命运,归结说“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此诗在张祜、李商隐赠杜牧是诗中都曾提到。

《张好好诗》也是属于这一类作品。大约在太和九年(835)八月中,杜牧在洛阳东城遇到歌女张好好。张好好在宣州时嫁给沈述师为妾,与杜牧熟识,后来又被遗弃,流落在洛阳,当垆卖酒。杜牧与张好好谈起别后的情况,一直谈到天晚。他一方面同情张好好的身世遭遇,一方面怀念故交,尤其是沈传师的逝世,于是“感旧伤怀”,作了首描写旧时妇女悲惨命运的长篇五古《张好好诗》。此诗以舒徐委婉,韵致馨逸见长,篇中写张好好在江西幕中能歌善舞的一段,词采华艳,结处变为疏淡,抚今感旧,情韵绵邈,有不尽之味: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卓卓为酒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阳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矜泪,短歌聊一书。

读罢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伤感情怀。此外,杜牧的其他类诗作中也还有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的范例,此处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83

[2]杜牧.上李中承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胡应麟.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凉州词古诗篇9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西域意象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达意。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少出现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更加推崇那些惜墨如金、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袁行霈先生《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说到:“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唐诗意象复杂,研究众多,学者们大多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唐诗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如“风、月、梅、兰、竹、菊、柳”等之上,然而对唐代边塞诗中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等西域意象的研究较少。

边塞诗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它以特殊的题材反映了唐代的***治、经济、***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唐代边塞诗中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等西域意象形成了一个***体系。这些丰富的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而且提高了诗歌的审美韵味,使诗歌涵咏无穷,蕴藉生动。唐代边塞诗中西域意象体系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民族融合的相互碰撞,表现的是自然的崇高和战争的崇高。

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边塞诗中西域意象的分类

唐代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众多,大体可分为四类:西域地理山川意象;西域乐器及乐舞意象;西域特有物产意象;汉代征戍将***及官职意象。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共计九百卷,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对全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做出了如下统计:(见表一)

表一 全唐诗西域意象统计表

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凉的气氛,体现了边塞生存之艰,戍边之苦

边塞征程万里,气候异常,生存艰难,“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于长戍于此,频繁征战的将士们来说,在冰天雪地如此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奋斗是一种艰难的考验。边塞诗中常以塞外苦寒僻远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大漠雪山、沙海石滩等西域意象来描写征戍之艰难,渲染了边塞悲凉的气氛。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这个意象。阳关位于今天河西走廊的尽头,与它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对。自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倍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阳关一出,便是他乡。诗人这里用一个“阳关临别赠酒”的意象,饱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对挚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将边塞的那种悲壮苍凉,和对朋友的盛情厚谊,表达得淋漓精致。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通过“黄河”、“白云”、“孤城”、“羌笛”、“玉门关”等一组西域意象,展现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全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之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体现出了盛唐诗人豁达广阔的胸怀。

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亲眼目睹的景观,描绘出了边塞的荒凉辽阔,苍莽之气尽显。其中居延、汉塞、归雁、胡天、大漠、长河、落日等意象,都是西域的独特的自然景观,而孤烟则是人的活动给大自然打下的印记,传达出那里有人生存的信息。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通过一组组西域意象的展现,极力突出和渲染塞外的广袤浩翰,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源远流长,甚至连落日都显得格外浑圆,给人一种雄壮伟岸之感。相反,在描写塞外征人的生存活动之时,却大肆渲染它的无依无靠和空间上的有限,从而和自然景观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通过环境的广阔与孤独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营造出了塞上苍凉悲壮的意境。

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体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干云豪气

古代的边塞经常是战场,也是各民族进行融合的重要地域。古代边塞诗是在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唐代边塞诗中出现的战地风光,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积淀。民族融合使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并由此构成这类诗歌的基本意蕴。唐代是庶族阶级上升的阶段,科举考试和奖励***功,打破了门阀枷锁的限制,使一批“寒门之士”亦能通过刻苦学习或者征戍战功,实现理想抱负,跻身上层社会。“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昂扬的斗志展现在他们的诗歌之中。

唐朝大一统的局势,以及不断上升的国力,亦不似六朝之颓靡,与国力不断上升的是诗人们的豪情与壮志。这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们斗志昂扬,在他们的诗歌中通过对西域意象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们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干云豪气,也表达了诗人们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豪迈情怀。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从***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如其《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历代英雄的辉煌功业激励着他们舍身卫国,通过对飞将***李广的追思,体现了边塞诗人心中的汉代情结与英雄意识。他们希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功名只向马上取”,他们渴望功成受赏,名垂青史。因此在他们的诗中呈现出了一派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豪迈乐观、自尊自信,以及对个人、民族、国家前途满怀憧憬和希冀。

边塞诗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其雄浑悲壮的意境、深邃悠远的审美意味、深沉凝重的情感张力,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领域,达到了中国边塞诗的最高成就,边塞诗中雄浑壮阔的西域意象也展现了唐诗的崇高与壮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李浩.唐诗美学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凉州词古诗篇10

关键词:赵朴初;赵州禅师;吃茶去

中***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6)01-0026-05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1907-2000),斋号“无尽意”,人称“赵朴老”,不仅在佛学上造诣深湛,而且在书法和诗词上堪称圣手。终其一生,赵朴老对赵州从谂禅师都非常佩服,在《赵朴初韵文集》[1]中留下了不少体悟和赞叹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诗词。

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的公案非常有名。据说有两位参访者慕名来到赵州禅师晚年驻锡的观音禅院,赵州禅师问:“上座曾到此间否?”其中一位回答说:“不曾到。”赵州禅师对他说:“吃茶去。”再问另一位:“那一人曾到此间否?”另一位回答:“曾到。”赵州禅师依然对他说:“吃茶去。”观音禅院的院主大惑不解,于是就问赵州禅师:“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赵州禅师喊了一声:“院主。”院主随声答应了一下,赵州禅师对他说的仍然是那一句话:“吃茶去!”[2]88

这则公案充分体现了禅宗丛林中“禅茶一味”之旨。赵朴老非常喜欢这则公案,将其奉为参禅悟道的典型,对之屡致赞叹,时常形诸自己的吟咏之中。

一、赵朴老对赵州禅师的服膺

丛林中盛传“赵州八十犹行脚”之语,这无疑是对赵州禅师勤于参访善知识的称扬和赞叹。赵州禅师髫年出家,足迹所至,遍及南北,在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参访的公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领袖人物,赵朴老巡游各地,时常会想到这里曾经是赵州禅师的云游之地。

譬如,赵朴老在游览峨眉山时,曾经模仿赵州禅师不到极处。1960年11月,赵朴老视察四川等地的佛教状况,趁机游览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至半山而回,写下《忆江南・峨眉山纪游》五首,其五云:“天下秀,低首让峨眉。极处赵州登不到,我今亦复半山回。此意几人知?”作者自注云:“赵州禅师礼峨眉,至放光处,不登塔顶。僧问:‘和尚何不到极处?’师云:‘普贤法界无边。’”[1]91彼时赵朴老不过53岁,尚属强壮之年,因此其游览峨眉至“半山回”,绝对不是什么体力不足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他想到了赵州禅师参礼峨眉的典故,领悟了赵州禅师所说“普贤法界无边”的玄旨,于是放弃了登峨眉山必至塔顶的执著,随缘而止。我们说,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固然属于“普贤法界”,但是,赵朴老为了佛教、为了众生而奋斗终身,又何尝有一时或一地不行于普贤境界之中呢!古德云:“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也许,这就是赵朴老当年在峨眉山上实地参悟赵州公案的体悟吧!

再如,赵朴老曾赋《赵州塔》一诗,真切地表达了对赵州禅师的景仰和崇敬之意。1986年5月,赵朴老到河北赵州县考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观音禅院,赵州禅师晚年曾驻锡之地,宋元时规模宏大、食指浩繁的丛林道场柏林禅寺,在经历了千数百年的风雨、硝烟与人事代谢之后,已经鞫为赵州县城之外的茂草,成为当地农民耕垦与放牧的地方,唯留下一座古塔,孤零零地矗立在夕阳残照之中。赵朴老睹物思人,诗思骀荡,仿佛看到了当年“杰出丛林”的赵州禅师,不胜感慨:“寂寂赵州塔,空空绝依傍。不见卧如来,只见三瑞像。平生一拂子,何殊临济棒。会看重竖起,人天作榜样。”[1]404对诗中“瑞像”,朴老自注云:“赵州参南泉。泉云:‘近从何处来?’师云:‘从瑞像来。’问:‘还见立瑞像无?’师云:‘不见立瑞像,只见卧如来。’”[1]414彼时赵州禅师虽然只是一个小沙弥,但已经在机锋迅捷中应答酬对自如,应答得体,由此可知其平生的机敏与智慧。如今朴老来游其人之化城,想见其人其事,既无法见到有“古佛”之称的赵州禅师,又不能拜访像南泉普愿那样的善于接引众生和教化弟子的大德高僧,只是在那座孤零零的宝塔之中,看到依然尚存的三尊佛像而已。经过了“”的残酷破坏,佛法凋零;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又怎能不令身为中国佛教领袖的赵朴老陡然生起对古代高僧的思慕之情呢!对诗中“拂子”,朴老自注云:“师寄拂子与王公云:‘若问拂子何处来,但云老僧平生用不尽者。’”[1]414寄拂子与王公,事在赵州禅师一化将毕、行将入灭之际,寓有赵州禅师嘱托王公护持佛法之意。朴老赋诗引此,显示出他对在赵州大地上重新出现像赵州禅师、临济禅师那样伟大高僧的殷切期盼。

又如,赵朴老曾在为恢复重建后的柏林禅寺殿堂撰写的联语中称述赵州禅师,希望柏林禅寺能够重现赵州禅师驻锡此地时的盛况。在赵朴老的关心和护持之下,经过净慧长老的多方筹谋和惨淡经营,柏林禅寺最终从茂草丛中得以恢复,崔嵬殿阁又重新展现出美轮美奂的雄姿。1992年柏林禅寺普光明殿落成,赵朴老应邀撰写楹联,挥笔写下:“本分事接人,洗钵吃茶,指看庭前柏树子;平常心是道,搬砖盖瓦,瞻依殿里法王尊。”自注云:“‘以本分事接人’、‘平常心是道’、‘洗钵盂去’、‘吃茶去’,皆赵州语。问:‘如何是佛?’答:‘殿里底。’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问:‘人王尊耶?法王尊耶?’答:‘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1]755从对仗工整的字句中,从运用巧妙的典故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体会出朴老对赵州禅师的景仰之意,体会出朴老希望荣任柏林禅寺方丈的净慧长老继承和发扬赵州禅师禅风的殷切盛情。1995年柏林禅寺观音殿落成,赵朴老再次应邀撰联:“大悲水饶益众生,信有胜因成就菩提果;海潮音返闻自性,当知是处不异赵州禅。”[1]755他希望,那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在礼拜观音菩萨的同时,也能对赵州禅师的禅法有所领悟。

赵州八十犹行脚,凡是在中国历史上佛法兴隆之地,几乎都留有赵州禅师曾经参访的佳话。赵朴老对《赵州语录》非常熟悉,曾对其进行过专门研读,对留存下来的赵州禅师的参访经历无不了然。同时,他作为中国佛教的领袖人物,为了恢复和振兴佛法,巡游过许许多多的已经恢复的寺院和有待恢复的旧址。这些巡游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朴老印证赵州禅法的良好机缘,使他对赵州禅师的服膺之情升华为充满禅悦和法喜的华美诗篇。

二、赵朴老对“吃茶去”的参悟

与同时代的临济义玄禅师以峻烈的机锋棒喝著称于世有所不同,赵州禅师非常善于从运水搬材等日常生活的“本分事”上指示参学者体悟“平常心”,因此展现出亲切、朴实、自然而又不失绵密细致的特色,这种禅风在“吃茶去”的公案中有着非常充分同时也是比较集中的体现。赵朴老对赵州禅师的禅风十分欣赏,深有体会,因而也很擅长在寺院用斋、人际交往和著作题词等琐事中参悟赵州禅法的宗旨。

赵朴老为人谦虚、平和,自弱冠慕道,即蔬食终身,即便是寻常茶饭,他也能从中参悟出赵州茶的禅味来。1959年,赵朴老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者,到文殊菩萨的道场,即山西五台山考察当地佛教发展的基本情况。他运用诗词创作代替日记撰写,最终写成了十四首《忆江南》,其中有《碧山寺午饭》一首,就很好地展现了他从寻常茶饭中参悟出的赵州禅师的“禅茶一味”之旨。朴老词云:“清凉地,清福属僧家。至味蔬羹香积饭,深禅盐笋赵州茶。心地发奇葩。”[1]56五台山由于海拔较高,山顶长年积雪,四季清凉,故而又称清凉山,因此我们可以将词中所说的“清凉地”视为赵朴老对五台山的称谓;又,僧人断除尘缘,出家修道,灭除了世俗生活中的无边烦恼,心得清凉,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词中“清凉地”视为赵朴老对佛教寺院的尊称。由于这顿斋饭是在五台山碧山寺吃的,我们有理由认为词中的“清凉地”同时兼有这两层意思。出家修道,可以享受佛法的清凉,故说“清福属僧家”。僧家的饭食称为“香积饭”,典出《维摩诘经》,因维摩诘居士到香积佛国请饭供养佛及众僧,后世遂将僧人饮食称为“香积饭”,汉僧自南北朝以来即行蔬食,并形成饮茶的习惯,遂有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响彻丛林,故而赵朴老称自己在五台山碧山寺吃的这顿斋饭为“至味蔬羹香积饭,深禅盐笋赵州茶”。禅宗乃“心地法门”,若能于日常蔬食中“明心见性”,即为“顿悟成佛”,是为“心地发奇葩”。很显然,赵朴老在这首词中对碧山寺吃斋的参悟非常符合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宗旨。

赵朴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大力推动中国佛教的对外交往,亲手缔造了中日韩三国之间的“黄金纽带”,他在人际交往中对“吃茶去”的禅意也有深刻地领悟。1980年11月17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贯首秦慧玉长老以朝礼天童山祖庭的名义率众来华,事后在赵朴老的陪同下参访各地,二人多有唱和之作。期间在上海玉佛寺,秦慧玉长老为玉佛寺书写了高青邱《寻胡隐者》诗堂幅,又书写了摺扇数柄,分赠同人,赵朴老分得一柄,上面书写的正是赵州禅师“吃茶去”三字,也有人分得的扇子上写着“双龙争珠”四字。赵朴老对此颇有感悟,于是就写了两首诗送给秦慧玉长老。其一云:“随缘文字留珠玉,展扇闻声唤吃茶。渡水看花无一事,春风送到法王家。”[1]302高清邱,即高启(1336~1373),字季迪,元末明初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因避难移居于吴淞清邱,故而号清邱子,明洪武元年(1368)入朝,授翰林院编修,纂修《元史》,未几辞职归里,以设馆授徒为业,洪武六年(1373),因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为当时著名的诗人,其《寻胡隐者》诗云:“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3]676语句虽然浅显,但却别有深意,如同禅诗一般,因而甚得禅师们的厚爱。秦慧玉长老为玉佛寺所书的堂幅就是这首诗。秦慧玉长老作为日本佛教界的著名高僧,其书法颇受人们的珍爱,而秦慧玉长老也十分慷慨,经常将自己的书法随缘赠送,得之者莫不视为珠玉。赵朴老得到的这柄摺扇,上面书写着“吃茶去”三字,朴老展扇之际,仿佛听到赵州禅师的这声招呼,因而感到无比地亲切,他真实地体会到,中国佛教界与秦慧玉长老为代表的日本佛教界的交往,就如同高启诗中所谓的“渡水、看花”一样,实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外面虽然是冬天,但大家一起在佛教寺院中品茗谈禅,就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说,赵朴老与日本友人之间这种融洽自然交往中所蕴含的浓浓禅意,正是赵州禅师“吃茶去”三字所唤起的。

赵朴老德高望重,又很乐意与人为善,因而有不少著述家都希望获得朴老题词,以便借重其言。如,著名的茶叶专家陈彬藩先生将自己谈论茶叶的论文结集为《茶经新篇》,由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于1980年底正式出版。1982年,陈先生有缘拜会赵朴老,就拿出自己的这部著作,请赵朴老为之题词。赵朴老欣然命笔:“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1]354题词中所说“七碗”,出自唐朝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年。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饮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赵朴老依据此诗认为,饮茶七碗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饮茶一壶能够获得真正的旨趣,如此看来,与其忆持百千首偈颂,还不如像赵州禅师那样说一声“吃茶去”。赵朴老运用题词,很巧妙地将人们对茶叶的关注引向对禅的体悟,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茶艺的品位,而且有助于破除人们对茶叶享受的执著,从而保证中国茶艺的健康发展。上世纪初,净慧长老受命到河北赵州主持恢复和重建柏林禅寺,为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他重印《赵州禅师语录》,为此特地请赵朴老题词。就在1992年的春节这一天,赵朴老题写了《敬题》一诗:“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及千言,不如吃茶去。”[1]580赵朴老意在告诉人们,赵州禅师住世时通过慈悲化导和方便接引,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佛教的经论虽然有万语千言之多,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吃茶去”这则公案。这既是对《赵州禅师语录》的概括,又是对众多佛教经论的鉴别,具有将“吃茶去”的禅法视为“终南捷径”的意味。

寺院用斋、人际交往和著作题词,都是非常普通的日常事务。赵朴老从这些日常事务中参究“吃茶去”的禅意,可以说深得赵州禅师重视“平常心”和“本分事”的真髓,体现了这位大德居士对禅宗心法的深刻而透彻的领悟和体会。

三、赵朴老对“吃茶去”的运用

赵朴老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领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经常以此为契机,大力向社会各界推广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希望藉此给人们带来些许禅法的清凉。

1990年8月,全国性的茶叶社团组织中华茶人联谊会获准成立,赵朴老专门为之题诗表示祝贺,于是便产生了《贺中华茶人联谊会成立之庆》这首诗:“不羡荆卿游酒人,饮中何物比茶清?相酬七碗风生腋,共吸千江月照心。梦断赵州禅杖举,诗留坡老***花新。茶经广涉天人学,端赖群贤仔细论。”[1]536诗文大意乃是劝诫人们,不要羡慕荆卿终日以酒与人相互交游。为什么这样说呢?朴老为此设问,各种饮料之中,什么饮料比茶叶还能让人保持头脑的清醒?喝酒多了烂醉如泥,而喝茶多了不仅产生飘飘欲仙的,而且还能继续保持头脑清醒。当年赵州禅师举起禅杖,招呼参访者“喝茶去”,由此唤醒了愚痴的迷梦;坡煮茶时看到茶***翻腾如花,顿时大受启发,诗思如涌泉一般喷薄而出,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流放生涯。茶叶杂志的编撰涉及到水土、气候、土壤等各种自然因素及栽培、松土、除虫等各种人为因素,因而需要诸位执事人员下大力气进行专门深入地研究。赵朴老的这首诗提到了赵州“吃茶去”,自然会引发饮茶者对这则公案的关注。

1992年6月,赵朴老南下广东,考察深圳佛教,虔诚的佛教居士、香港影业大佬、嘉禾公司的创办人蔡永昌先生与夫人嵇慧枫女士闻讯前来拜会,赵朴老以所携雨花石及绿牡丹茶叶相赠,并赋诗云:“志公说法点顽石,赵州谈禅待吃茶。千里赠君兼二妙,金陵灵气洛阳花。”[1]590志公,即南朝梁陈时期的高僧宝志禅师,他弘化金陵,由于善于讲经说法,曾感化得顽石点头,因而使南京的石头都沾染了佛法的灵气;而赵州禅师在与人谈禅的时候,经常指示参访者“吃茶去”。朴老自北京远来深圳,决定将两种奇妙的宝物同时赠予二位著名的护法大居士,即意味着听法开悟的南京名石雨花石和荣华富贵的洛阳牡丹花。此二物即便名贵,但对蔡氏夫妇这样的人家来说,却也谈不上什么稀奇,但经过赵朴老这么引经据典的开示解说,顿时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而赵朴老的诗文和书法亦足以传世不朽,而且其间还寄寓着赵朴老对于他们在参学和护持佛法时勇猛精进的殷勤期盼,必然使蔡氏夫妇铭感于心,甚至可以起到千经万论都难以企及的鼓励作用。

1994年3月底,赵朴老南下金陵,晤会来宁探母的星云大师,期间也乘机与江南的高僧大德聚谈,共商中国佛教的发展大计。4月4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的方丈安上大和尚前来会晤,顺便给赵朴老带来了碧螺春新茶。平素喜欢饮茶的赵朴老对此十分感激,他特意赋词答谢安上大和尚,调寄《忆江南》,词云:“殷勤意,新茗异常佳。远带洞庭山色碧,好参微旨赵州茶。清味领禅家。”[1]647赵朴老并于词下自注云:“茶叶即摘、即焙、即用,味特清纯。怀素帖:‘苦笋及茗异常佳。’”[1]648清明节之前采摘焙制的苏州名茶碧螺春由于产量极低,因而十分珍贵,安上大和尚对赵朴老极为尊重和爱戴,故而赠之与赵朴老。赵朴老是精通此道的行家,他从这“即摘、即焙、即用”、“味特清纯”、“异常佳”的“新茗”之中,立即感受到了安上大和尚的殷勤情谊,终于找到了那种置身风景如画的洞庭山中的感觉。他心领神会地告诉送茶人:正好可以通过品味这种茶香,来参悟赵州“吃茶去”公案的微妙意旨,如此清香之味绝对领袖禅家群伦。在笔者看来,这末后一句“清味领禅家”,既是对安上大和尚所送新茶碧螺春的欣赏,更是对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赞叹,同时也含有与同参道友相互激发精进、共同策励道心的诚挚之意。

1997年11月14日,赵朴老来到无锡小灵山,考察大佛事宜。小灵山在唐宋时期有一座祥符禅寺,香火十分兴盛,但元代以后就湮为废墟,如今古寺重光,住持大和尚茗山长老拿出题名册来请赵朴老留下墨宝,赵朴老挥毫立就:“昔来叹坏空,今来喜成住。欲招唐宋贤,来此吃茶去。”[1]716赵朴老以前也来过这个地方,当时目睹一片荒墟,令他感叹世间诸法皆为无常,凡有所作,莫不归于坏灭与空无;但如今故地重游,却见到殿堂崔嵬,名蓝又一次重新建成。朴老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召集唐宋时代的高僧大德与贤士大夫,一起到此吃茶,同时参究“吃茶去”的禅意!茗山长老曾在武昌佛学院从学于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的忠实实行者。赵朴老“到此吃茶去”的词意,透露出他对茗山长老恢复名蓝古寺的充分肯定,对群贤毕至此地以重现唐宋时期辉煌的期许和信心。

自赵朴老入灭迄于今日,已经有15年之久。赵朴老在世的时候,还很少有人会将饮茶和参禅联系起来;如今,“禅茶一味”的说法被广为接受,成为禅客和茶人共同享用的精神财富,正在帮助尘劳中的人们清除内心的烦恼和疑虑。赵朴老所撰写的这些关于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诗词,无论是在唤醒历史记忆上,还是在推广宣传禅学上,都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这些吟咏赵州茶的诗词寄托了赵朴老的无尽禅意。

参考文献:

[1] 赵朴初. 赵朴初韵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凉州词古诗10篇

学习

雨霖铃柳永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雨霖铃柳永10篇,内容包括柳永雨霖铃繁体,雨霖铃柳永七十二篇。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成为慢词的大家,开启了宋词新天地。前代的词,基本都是令词,而柳永所写,则多是慢词长调,善于化时曲为新声。柳永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

学习

人生之路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之路10篇,内容包括人生之路央视,人生之路心得。人生之征途,人人都想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畅通无阻的路,但是不可能同时踏上两条不同的征途。《行路难》、《蜀道难》都是唐朝诗人李白前辈抒写他在***治道路上经历的感慨。为什

学习

托起明天的太阳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托起明天的太阳10篇,内容包括幻方助学托起明天的太阳,托起明天的太阳***观看。我却时刻牵挂远方的你。阳光总在风雨后,明天的太阳会更美、更亮。大爱让我们共同成长,让我们托起明天的太阳。迎接美好的未来!

学习

个案护理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个案护理论文,内容包括一例2型糖尿病的个案护理论文,个案护理论文常用案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科进行***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年龄18岁~66岁(49.65岁±6.56岁)。纳

学习

天生我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天生我材10篇,内容包括天生我材必有用立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小说名。天生我材必有才,怀揣信念,成就做自己的天才:李娜成为亚洲首位法网赛冠***不是梦,她用实力见证自己就是天才;卡梅伦由性格软弱的男孩成为英国首相,他用能力见证自

学习

长征七律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长征七律10篇,内容包括七律长征朗诵,七律长征歌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过后尽开颜。2、红***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

学习

小贷公司工作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小贷公司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贷免扶补工作总结,小贷公司的总结怎么写。(一)严格执行国家***策,确保各项指标达到省金融办的要求。截止20XX年*月*日,公司严格按照服务“三农”的原则,贷款的投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

学习

总结格式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总结格式10篇,内容包括小结模板及范文,总结模板10篇。(二)工作总结怎么写?1、标题文件式标题一般由单位名称、时限、内容、文种名称构成。例:《××局19××年度拥***拥属工作总结》。文章式标题以单行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或基本观

学习

工作计划软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计划软件10篇,内容包括工作计划软件推荐,工作计划范文用什么软件写。我们的软件名称将为您解决这个问题。在网上冲浪的人们不论处于何方,总是可以看见周围的人们,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样。软件名称既是一个最终用户使用的万

学习

科学与技术论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与技术论文,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大全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大全集。科学仅指自然科学。科学和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的说,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

学习

关于友谊的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友谊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友谊的作文200字,关于友谊的作文标题。Inthedubbingcontestlastsemester,ourgroupfacedabigproblem.Thecomputercouldntplayourvideo,butoneofmyfrie

学习

感恩主题班会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主题班会10篇,内容包括感恩主题班会ppt,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知道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付出了努力和关爱,从而学会感恩,进而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使学生明白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父母、老师、朋友的恩

学习

鲁迅野草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野草10篇,内容包括鲁迅野草简介40字左右,鲁迅野草详细解读大全24篇。

学习

课前三分钟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课前三分钟10篇,内容包括课前三分钟内容推荐,课前三分钟简单稿子。利用课前三分钟,我班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何

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10篇,内容包括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三首全部,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文及译文。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

学习

古诗集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集10篇,内容包括古诗选集大全集,高中古诗必背十篇。

学习

李白古诗大全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古诗大全10篇,内容包括李白古诗大全100首,十篇李白的古诗。一、李白的乐府诗颇具“古韵”乐府诗无论在今天还是在李白生活的唐代,都是一种经典性的作品,超过了文学本身的价值。经典难以超越,但却可以将它的精华延续下去。

学习

古诗清明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清明10篇,内容包括清明古诗解析,清明古诗跟读。4、《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唐)白居易,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

学习

赞美西湖的古诗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西湖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用一句古诗赞美西湖,赞美惠州西湖古诗。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

学习

古诗元日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元日10篇,内容包括古诗元日注释100首,元日古诗大全集。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题(共9题;共47分)1.(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云淡________傍花______

学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10篇,内容包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两篇跟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作品简介。4、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

学习

竹石古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竹石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竹石古诗大全及赏析,竹石古诗词100首。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