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10篇

李白古诗篇1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NO.9、《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我们看到诗中,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NO.8、《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NO.7、《行路难》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实这首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NO.6、《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本诗全篇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NO.5、《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这首诗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NO.4、《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告别诗。全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中的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NO.3、《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先,诗是写景的,公元759年,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NO.2、《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诗人李白的笔下,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碧水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你看!“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NO.1、《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古诗篇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1、《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2、《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3、《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4、《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

应见别离情。

15、《别东林寺僧 》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16、《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7、《夜吴歌·秋歌》

唐 ·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8、《客中行 /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9、《从***行·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20、《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古诗篇3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其中包含有唐玄宗时期的***治由开明到黑暗腐朽的;有反对不义战争的;有天宝时期的***治和***策脱离社会现实的;有李白个人怀才不遇,说明当时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等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现实性。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前期写出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浪漫美丽诗篇。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李白的笔触逐渐由浪漫主义的高峰融进更多现实生活的气息,笔端上饱醮着天宝以后现实生活的灰暗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和控诉 ,揭示着唐王朝由腐败走向没落的社会现实。“古风五十九首”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风五十九首”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各个时期作品都有。古风,即古诗。李白的 “古风”是以五言古诗形式表现的诗歌。《诗经》中把采集的民歌称作 “风”,“风”又作为诗歌的同义语,而后人把凡是带有民歌特点的诗都称为 “风”,因而诗人又称为 “风人”。“古风”也就是古诗的同义语。

“古风五十九首”就思想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论诗 ,揭露现实,咏史,感遇等几个方面。论诗公认的是第一首 (大雅久不作 )和第三十五首 (丑女来效颦 )。其它各篇无论是游仙或咏史都联系着诗人的遭遇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面貌。

首先直接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治予以否定,并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的诗,在 “古风五十九首”中约占三分之一。这些诗构成了李 白诗歌思想内容上最光辉的一部分。例如 《古风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患干虹蜕,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诗人用极其鲜明地笔调刻画了当时京城长安官僚 “中贵”的骄横形象。而斗鸡正是当时以玄宗为首的腐朽统治阶级荒唐生活中的典型事实。十三岁的斗鸡儿贾昌即因这一技之长而受到与公卿同等的待遇 (陈鸿 《东城老父传》),使得当时京城的人们传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 ,斗鸡走狗胜读书。”那些达官贵臣骄马轻蹄,驱车飞奔,掀起的扬尘也要使道路昏暗,他们骄横跋扈,出el气也像虹蜿一样上冲云天,就连路上的行人见了,也要吃惊打颤。然而诗人却极其鄙视这些人,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大盗。“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一方面反映出李白对这些斗鸡走狗之徒的疾恶和痛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唐王朝***治昏暗得已辨不出好与坏、是与非的现状。

又如,《古风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自日,指挥回青天。当途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杨执戟,闭关草太玄。

这首诗歌是《古风二十四》的姊妹篇,对统治阶级的荒***腐朽生活作了更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痛斥唐明皇荒***误国的行为——唐朝***一百四十年来 ,国容是多么的强大啊!“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是到了你唐明皇就开始骄傲和昏庸腐朽起来 ,不谋国*** ,耽溺于荒***,让斗鸡走狗之徒的腐败分子横行于宫廷中。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掩蔽白日,动摇主听,指挥扭转青天。这正像他在《远别离》中所说的那样:“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然而诗人对这些宠信之徒轻蔑地讽刺道 :你们趾高气扬的日子该是多么短暂的一翕忽啊!误国殃民的腐败分子总有一天会遭受人民的唾弃。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唐玄宗的规劝和讽谏 。最后诗人却赞扬汉代杨子云淡泊自如, 不入势力之流,“闭关草《太玄》。在这些揭露和讽喻里,不仅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官黑,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体味到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心。

其次揭露唐玄宗晚期奸人当道,弄虚作假,不顾人民死活,求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生活。李白的时代,李林甫执***十九年之久,他树***营私,排斥有正义感的人,制造***端,助长了安禄山的***势力。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窃取要职,纵容高力士作恶 ,也纵容王铁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聚敛财富。这一切都加重了唐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和负担。而唐玄宗这时还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宰相,边事付诸侯,夫复何忧?”当时的杨国忠几次发动边防战争,打了败仗,还假造捷报向皇上说打了大胜仗。而安禄山的反形已露 ,唐玄宗反把告发的人捆送给安禄山。早年精明的李隆基,这时已昏昏沉沉地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vi上。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李 白在 《古风五十三》中所说的 “奸臣欲窃位,树*** 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弑齐君。”并非是无目的的泛泛咏史,而是以商纣、楚怀王来影射唐玄宗。而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也正是各怀野心,“奸臣欲窃位,树***自相群。”而 “果然田成子 ,一旦弑齐君!”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恰恰是言未尽,天宝十四载 (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 《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明皇为保住自己性命,不恤人民死活而仓皇西逃。

唐明皇***治上的昏庸腐朽终于酿成了它统治上的日趋崩溃,无可挽回,花落流水去。特别是《古风十八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更是一首揭露唐玄宗和杨国忠之流荒***贪色,花天酒地,歌舞,通宵达旦的出色诗。前人把这首诗和杜甫的《丽人行》相比说,“杜甫《丽人行》其刺国忠也娓而婉,此则直而显,自是异曲同工。”在《古风八》里,李白把权贵和腐败分子看作是一批 “白首死罗绮,笑歌无休闲”的丑恶人物。这些家伙惯于作威作福,欺压善良的老百姓,把从人民身上搜刮得来的血汗钱,任意挥霍,反而还要回过头来侮辱人民。诗人对这些人充满了痛恨和鄙视。

再次,诗人极力反对唐室的穷兵黩武,造成人民的苦难,揭露现实的黑暗。李白描写战争的频繁和惨酷,令人怵目惊心他提出了自己的主见,表述了为安定边疆不可徒恃武力,任意发动战争,要 “以德修远”,用正确的方法安扶边疆、解决民族矛盾的思想。例如 《古风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这首诗是针对当时南诏战争情况而写的。即天宝九年,南召王阁罗凤为云南太守所辱,欲诉无路,并被诬告谋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忿怒地发兵反抗。杨国忠前后发兵二十万,都被葬送在云南。然而皇帝不明真像,不加阻止,还继续大举募兵 ,人民都 “莫肯应募”。杨国忠却遣御使分道捕人,连枷送到***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相之送,哭声振野 (见 《通监天宝十载》)。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代表人民发出了愤怒的控诉:“长号别严亲,e1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李白呼吁当***的睁开眼吧!不要使人民再做困兽为猛虎之斗; 不要拿人民的性命当作诱饵 ,投弃于长鲸 ;成千上万的士兵活着去,而活着回来的却了了无几。这是血和泪的控诉。至于如何对待战争?诗人说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这是明显的借助典故 《艺文类聚》中《帝王世纪》的故事,反对用暴力(动用武器和兵力 )来征服少数民族,而应该 “敷文德以来远人”即是广修德***,让边族人民来朝服的办法安扶边疆。这里李白正确地指出了解决民族矛盾的初步认识和道路。至于诗中说 “三公运权衡”,是祈望当***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行使和运用权力,不要随便乱用权力,办错事办坏事。又如 《古风十四》,诗人在反映天宝八载唐玄宗命哥舒翰攻打吐番石堡城时,致使 “唐士卒死者数万”(见《资治通鉴》)的战争说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一幅悲惨凄凉的画面跃然纸上。战争使白骨横野,战争使人民无处安生。然而 “赫怒我圣皇”“阴和变杀气”,皇帝还要继续发兵争战。“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即是滂沱大雨,也洗不去人民心头的哀怨和苦难。更使得我们注意的是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诗人不仅写出了战争留在人民心中的创伤 ,而且也写出了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毁坏,战争使人民无法安心农业生产。

此时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象压抑在地下的火流,奔泻咆哮而出。最后终于喊出了 “李牧今不在 ,边人饲豹虎”的怨时之音。揭示了唐朝由于***治腐败和***策失误 ,致使帝国国力的日趋衰微,无能力安定边疆的现实。在《古风六》中,诗人更是设身处地的替士兵叫苦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 ,白首没三边 ! 其四,借古讽今,批评唐明皇后期***策脱离社会现实。就 咏史方面而言,可称最者。如《古风三》: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驰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髫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中国,不愧是千古一帝。但是他在统一中国后,就骄傲起来 ,认为从此之后万世之君,永保无虞了。于是到处刊石立碑 ,刻书立传 ,歌功颂德。又兴师动众劳 民伤财,大修宫殿和陵墓 ;还派人去海外求仙,采不死药,以期长生。结果:在秦始皇陵墓的深深地下,金子铸的棺材里,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变成了一堆寒灰。李 白这样鞭笞秦始皇,完全是有所为而发的。原来 ,唐王朝已是危机四伏 ,***治昏乱迫在眉睫,而风流天子李隆基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并且还在天宝九载十一月命刑部尚书张均等前往宝山洞寻求妙宝真符,尊尚道教,期慕长生。故李白采用托古喻今的方式,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对唐明皇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以秦始皇悲惨的下场向最高统治者提出警世之言和前车之鉴。随着李唐王朝的 国事 日非,李白的遭遇也越来越不幸。因而诗人越来越激愤。 如 《古风三十一 》: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秦人相谓日,吾属可去矣。

一 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此诗是借 《史记》中的故事:秦时有人在去长安的路上遇

见了华山之神,将秦始皇渡江时失落的白璧托送给长安附近的镐池君 (意指秦始皇 ),并预言秦始皇的死期不远——用以暗示 唐玄宗的统治也不会长久了。诗人对唐明皇发出了诅咒,并希望人民也像秦人一样 ,离开残暴黑暗的统治,“一往桃花源”过 上幸福自在的生活。又如 《古风五十八》“神女去已久,襄 王安在哉!荒***竞沦没,樵牧徒悲哀。”借楚襄王递高唐梦神女的故事,讽刺唐玄宗的荒***无度。面对着昏庸的唐明皇,诗人常常发出忧愤的感慨,“大运有轮忽”(《古风三十二 》),“世道交丧”《古风二十五》,“道丧无时还”(《古风三十》),反映唐 王朝由盛到衰,大势已去的日没现象。

由此可看出,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中有些诗歌虽然表面上是写历史故事,或是写古代神话,却仍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攸关,使我们可以从中觉察出社会治乱和时代兴衰的变化规律。

其五,“古风五十九首”中又有许多遴仙诗。这些诗往往辞句瑰丽,气势迭荡,感情真挚。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说: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仙者大概十三四,或欲把芙 蓉而蹑太清 ,或欲挟云龙而凌倒影 ,或欲留玉写而上蓬山,或 欲折若木而游八极 ,或欲借白鹿于赤松 ,或欲餐金光于安朝,并不是因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 ,而是因为只信其说,而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所以李白的进仙诗并不 是他要超然脱俗,而仍是对 “弃而不用”现实不满的表达。他曾说过:“我本不弃也 ,世人 自弃我。”如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时,李白写了 《古风十九》,诗中说:“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看起来,诗人真是要飘飘欲仙了。可是紧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又开始披露起现实:“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诗人凌空鸟瞰,洛阳一带遍地胡兵,鲜血染红了原野,豺狼们正在人民的血泪中一个个粉墨登场做起了大官。全诗到此嘎然而止。然而读者不难想象出诗人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够撇开危难中的国家,痛苦中的人民而独自飞升去做神仙吗?不!诗人心力所及,笔力所触,都是要反映那个现实,揭露那个社会的黑暗。这也正说明诗人并非要超然脱俗 ,而是忧国忧民之心不老啊!安史之乱的年代里,诗人李白经常是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其六,“古风五十九首”中感遇咏怀诗也占三分之一多。***治上的怀才不遇是李白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且也是古风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从 《古风三十七》谈起,“燕臣昔勖哭,五月飞秋霜。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精诚有所感 ,造化为悲伤。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

我们知道李白很早就有 “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之志。可是天宝三载,唐明皇将他 “优诏罢谴”。对于这件事 ,诗人有着难言的苦衷。于是他想起古时候因被掺毁而仰天大哭的邹衍,连老天也为之感动得 “六月飞霜”,而诗人自己究竟有何罪,也远身金殿旁。诗人托古喻己,悲泪纵横,忧郁的心情无法抑制,便直刺唐明皇愚昧昏庸——让乌云笼盖宫殿,就难以明辨事非、有所作为;让恶人当道、好人受气,就必然产生混乱。因此诗人为之叹息哀伤。李白在感遇诗中,还常常以鲁仲连、贾谊等自比。说明自己怀有雄才难遇,***治上无出路 ,衬托当时统治阶级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的现象。他的古诗中多处表现有雄才大志而不遇的痛苦 ,如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搏上九万里”,“迎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有如《古风三十六》、《古风三十八 》、《古风十五》等均是这类作品。另外在诗人的感遇中,还有许多描写妇女的诗。诗人以此比喻自己,抒发遭谗言被逐,怀才不遇的愤慨。例如

《古风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王绮 《李太白全集》注云:李 白被 去朝。正当盛年,恰是建功立业之时,却被弃而不用 ,落魄荒野。这不是很像妇女“色未衰而爱已驰”的悲剧么?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多么悲哀 ,多么沉痛,贤人怀才不遇之愁心,实在没有更好的比喻了!总之诗人的感遇诗,也是充满着人世的辛酸和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忧,隐刺着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同时对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与失策也揭露无遗。

由上,可以说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诗歌中思想性最深刻的佳作 ,是李白诗集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他揭示现实反映社会的思想、勇气和艺术手法,对后人仍有教育意义。因之还可以说李白不仅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参考文献

1汤高才编辑.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m],1983

2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 ·(白居易)长恨歌.贵州人民出版社 [m],1990

3郑天挺主编.资治通鉴选 ·天宝十载.中华书局 [m],1985

4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 [m],1987

5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华书局 [m], 1977

6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中华书局 [m],l977

李白古诗篇4

【片段一】感悟释题之妙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说课题。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大家对比两个同学的解释,看看有什么异同?

生:一个同学选用“去”的意思,另一个同学选择用“到”的意思。

师:那你们读读这两个句子,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觉得选择那个意思好?

生:李白在黄鹤楼不可能送孟浩然到广陵,应该是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没有。所以,选择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但是,这个就一定准确吗?过一会儿,你们又会有新的看法。

(生似乎不信)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以作者的角度该怎么说?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我”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作者在题目中就完整地告诉我们地点、人物、事情,还能够引出有助于思考的问题。

【赏析】学生初读古诗理解大意通常引用注释,对于注释不加选择,拿来就用,影响对古诗的学习。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利用注释本身的细微差异,引导学生活用现成的资料,选择尽量符合诗句意思的解释,而不是生搬硬套。针对学生选择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不是包办而是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解决,让古诗和学生充分“对话”。教师巧妙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既出乎意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提高了学习古诗的趣味,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和文本对话的质量。

【片段二】感悟美景之别

师:那时间呢?

生:三月。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多简洁啊,为什么还要“烟花三月”?

生: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生:比较美。

师:繁花似锦的三月,大家喜欢做什么?

生:春游。

师:此时的名胜黄鹤楼游人如织,大家兴致勃勃,可是李白和老朋友呢?

生:正在送别。

生:有点伤心。

师:谁来描绘一下前两句诗的情境。

生: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故人面向西,与站在黄鹤楼下的李白告别,在春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是老朋友向西和李白辞别。

师:题目“之广陵”就是去扬州,为什么用“下”扬州呢?别急,朗读整首诗,思考了再讨论。

生:说明扬州在黄鹤楼的下面。

生:是下游。

师:你来比画一下。(生比画)扬州不但是在黄鹤楼的下游,而且你还比画出两地江水的落差很大,船上又张开了船帆,行得——

生:飞快。

生:迅速。

【赏析】这一诗句的教学一般紧扣“烟花”,直接告诉学生李、孟二人因分别而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如果真的这样,那李白就是平庸之辈,而非诗仙。优秀的作品是让语言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再次利用古诗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思考、品味诗意,从“之广陵”与“下扬州”的异同之间,读出朋友匆匆离别的无奈,读出诗情的加速。同时反衬了背景:古人在烟花三月踏春是时尚、愉快的,而李、孟的分别却是与众不同。在快乐背景的映衬下,他们的离愁直染读者心灵。

【片段三】感悟无声之境

师:朋友相送,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李白和朋友说了些什么?诗中有吗?

生:没有。他们好像什么也没有说。

师: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互相交流。

生:他们一下子就分别了。

师:从哪儿知道?

生:“下”,船行得快,来不及说。

生:一下子就“远”了。

生:“碧空尽”,一下子就消失了。

师:是啊,朋友离别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你和亲人分别,和最好的朋友分别,会一直说吗?

生:我很伤心,说不出。

师:是的,情到深处人孤独,想说也说不出。朗读后两句诗,说说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生(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孤帆”说明作者眼中只有朋友乘坐的船。

生:“远影”看出作者一直凝视着远去的孤帆。

生:“碧空尽”,孤帆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作者还在眺望。

生:作者对朋友的情感像滔滔江水。

师:是啊,朋友分别挥手再见;朋友看不见了,眺望孤帆;船影不见了,抬头凝望那天空。寄托朋友情谊的形象逐渐消失,思念朋友的情怀油然而生,如滚滚长江水奔流不息。

【赏析】教师知道关键诗句的体会需要铺垫,需要学生情感的迸发,才能感悟到位。一般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感情,多是让学生设想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从生活经验、古诗情境不难知道,真正感情深厚的朋友分别,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唯有泪千行,唯有喉梗塞,唯有手相送、目相视,即“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诗情,才有画意,也才是李白的杰作。在本教学片段中,师生合作还原分别场景,从人、船、帆、影的迅速消失,到“尽”,感悟到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抒发根本跟不上,所以寄托于长江水。

【片段四】感悟真挚之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心的朋友。

生:“故人”,老朋友。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他和谁告辞?

生:和李白。

师:怎么写成“黄鹤楼”?

生:李白站在黄鹤楼下。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孟浩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李白看着他随船渐远,人影即将消失,他赶紧上到第二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还是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上到第三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仍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爬上最高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依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孟浩然看不见李白了,依然——

生:西辞黄鹤楼。

师:直到黄鹤楼望不见,孟浩然还是面朝——

生:西。

师:他们是怎样的朋友?

生:好朋友。

生:特别好的朋友。

生:知心朋友。

师:浓厚的友情是双方的。李白看船眼里只有“孤帆”,看人只有“故人”。“孤帆”似故人,他为什么觉得孟浩然也孤独呢?

生:因为李白非常关心孟浩然,怕他孤单。

师:他们的感情似——

生:长江水。

生:似滚滚的长江水。

师:李白真想送知心朋友到——

生:到扬州。

生:到广陵。

师:题目就是——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孟浩然到广陵。

李白古诗篇5

(一)、[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山前面的河流。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二)、[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

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学生评议标准为熟读。)

3、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

5、小组汇报,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理解难点: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泻落。(汇报中要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言、补充的机会)

6、朗读练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

(三)、了解诗人:

过渡语: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于李白生平的知识呢?

1、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知识丰富的同学。

2、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四)、巩固诗歌的学习:

1、回到《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体会李白诗作特点的表现,点到为止即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开展朗读竞赛,(评价要求为在读出瀑布磅礴的气势同时,读出语言的描绘的魅力。)

3、背诵积累古诗。教师点拨:读背无定法,只要能表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五)课外积累展示:学生自由诵读自己所知道的课外的李白的古诗。(力争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

(六)、学唱古诗《望天门山》:

过渡语:同学们,古诗不仅能读、能诵,还能唱呢!听——

1、学生学唱古诗《望天门山》。

2、反复六遍后,请已经能背诵的同学表演背诵,介绍经验。

3、学生自由背诵或唱诗,及时反馈背诵情况。

(七)、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看着同学们如此热烈地背诵,老师也不禁有些技痒了,我也来背一首李白的诗给大家听,好吗?

1、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学生指正。

2、鼓励背诵李白的名作《将进酒》。要求积累一句、两句均可。

3、师生共背《将进酒》。鼓励有困难的同学课后继续背诵,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

六、设计意***: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几各种可行的方法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既要鼓励学生的***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李白古诗篇6

【关键词】尚唐;唐诗诗体;李杜优劣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体裁、题材、风格多样,盛况空前,仅目前留存的唐人诗作有五万余首,有姓名可考者两千多人,散佚、失传的可能会更多。唐诗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唐诗的巨大成就,迷人的艺术魅力,具体可感的艺术情境,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趣味,引起古今中外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刻苦钻研。“可以说,唐诗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唐诗学。它也和古典文学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等一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课题范围、工作方法和学科体系。”[1]不同情趣的读者可以从唐诗中各得所爱。朝鲜诗家南龙翼(1628—1692)就对唐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在其理论批评体系中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唐诗学”。 

1 学诗之法,一生攻唐 

历代诗家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杜甫认为应“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宋代吴可《藏海诗话》曰:“看诗且以数家为率……如贯穿出入诸家之诗,与诸体俱化,便自成一家,而诸体俱备。”清代王渔洋说:“为诗须要多读书,以养其气;多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宜多亲名师益友,以充其识见。”[2]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朝鲜南龙翼则有如下论述。“余思学诗之法,李、杜绝高,不可学,惟当多读吟咏,慕其格调,思其气力。五律则学王摩诘,七律则学刘长卿;五绝则学崔国辅,七绝则学李商隐;五言则学韦苏州,七言则学岑嘉州。”南龙翼在这里详尽地阐释了他的“学诗之法”,五律应该学习王维、七律学习刘长卿、五绝学习崔国辅、七绝学习李商隐、五言学习韦应物、七言学习岑参,这是就诗歌体裁方面而言的;而对于诗歌的本质内涵,南龙翼则主张学习李白、杜甫,“慕其格调,思其气力”。[3] 

南龙翼崇尚唐诗,以唐诗作为学诗之标的,是与朝鲜李朝时期的大文人李睟光、许筠崇尚唐诗一脉相承的,但在李、许二人的基础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南龙翼把唐(下转第103页)诗作为自己的学诗标准,更加看到“我朝诗名家,各有所尚”,指出朝鲜诗人把唐诗作为自己的“学诗之法”。具体来说,孤竹(崔庆昌)、荪谷(李达)、芝峰(李睟光)等12人是崇尚唐诗的,他说:“李芝峰一生攻唐,闲淡温雅,多有警句。”“郑东溟……至若七言歌行,则仿佛李杜,我国前古所未有也。”[3] 

2 诗家各体,至唐大备 

诗至唐代,古今体制尽备,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如果把古典诗歌比作一座宫殿,那么,体制宏伟、风格缤纷的唐诗就犹如重梁迭栋的大殿。南龙翼对唐诗体制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值得深入研究。“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古人各有所主。而以余之妄见论之,五言绝则王右丞‘人闻桂花落’、七言绝则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五言律则杜隰城‘独有宦游人’、七言律则刘随州‘建牙吹角不闻喧’等作,似当全篇之完备警绝者。若求于李、杜,则五七绝当尽在李,五七律当尽在杜,此则不敢论。”[3]“人闲桂花落”,语出王维《鸟鸣涧》;“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出王之涣《凉州词》;“独有宦游人”,诗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建牙吹角不闻喧”,语出刘长卿《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在这里,南龙翼对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分析后认为它们是“完备警绝”之诗,而李白的五、七言绝句和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是同类诗体中的佼佼者。 

朝鲜李朝的李睟光在《芝峰类说》中说诗人很难众体兼备,五律、五绝应推举孟浩然,七绝应推举王昌龄。他说:“李白之七言律,杜甫之绝句,古人言非其所长,至如孟浩然盛唐之高手,而五言律绝外,七言律不满数首,亦不甚警角,长篇则绝无所传。王昌龄之于七言绝句,亦独至者,各体不能皆好矣。”[3] 

清代王士祯在其著作《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说:“故王之涣‘黄河远上’、王昌龄‘昭阳日影’之句,至今艳称之。而右丞‘渭城朝雨’,流传尤众,好事者至谱为《阳关三叠》。”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云:“七言绝句少伯(王昌龄)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推李白王昌龄。”严羽《沧浪诗话》推举崔颢的《黄鹤楼》为七律的代表作,胡应麟《诗薮》推举杜甫的《登高》为七律的代表作、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4] 

从中可以看出,南龙翼和历代诗家在论述诗歌各体代表诗人诗作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推举杜审言的“独有远游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不同点:南龙翼推举刘长卿的“建牙吹角不闻喧”(《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为七律的代表作,历代诗家推举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为七律的代表作。 

3 李杜优劣,自古未定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古今论诗者必称李杜,称李杜者则又不免要论及两人的优劣,这便是所谓的“李杜学”。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为“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杜甫自然排在李白之后。殷璠《河岳英灵集》没有收录一首杜诗,此时杜甫已有《饮中八仙歌》《兵车行》等作品问世,可见其抑杜的程度之深。第一个标举杜甫超过李白的,是元稹,开了尊杜抑李的先河。他的《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李、杜的诗歌进行比较后认为“(李白)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到了宋代,“扬杜抑李”者就更多了。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李杜并重者也不乏其人。唐代韩愈、宋代严羽是其中的代表。韩愈《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4] 

南龙翼《壶谷诗评》认为李杜优劣,从古到今,并没有定论。他说:“李杜优劣,自古未定……弇州评李、杜曰:‘五言古、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逸沈雄为贵。味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嘘唏欲绝者,子美也。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不足法也。’此诚不易之定论,而余犹有释然者,李、杜之五言古,如古风纪行可以相埒。而如杜之,李固不可敌;《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则五言杜实优矣,而不论于神圣之中,至若七言歌行,李之《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诸篇,杜亦无可敌,岂有神圣之别欤?”[3] 

南龙翼先论述了一则关于李、杜优劣的论争之事,最后通过弇州评李、杜的一段话,得出他对李杜优劣的看法,他认为李杜无优劣之分乃“不易之定论”,并且从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举杜甫的《石壕吏》、《潼关吏》、《无家别》、《新婚别》、《遣怀》等篇,认为“李固不可敌”,五言诗杜甫要比李白优秀一些,“《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但是李白的七言歌行《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等篇,杜甫也不可比拟,所以得出结论:没有神圣之别。 

4 结语 

南龙翼对唐代诗歌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唐诗的高度重视。他结合自己的诗评活动,对历代诗篇进行取舍、筛选,编选了诗集《箕雅》,反映了朝鲜历代汉文诗作的精华,为后代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箕雅序》中他道出了选诗的标准,可以和他的唐诗论相得益彰,他说:“东文选,博而不精,续则所载无多,青丘风雅,精而不博,续则所取不明,近代国朝诗删,颇似详核,而起自国初,迄于宣庙朝,首尾亦欠完备,余皆病之。”作为当时主管文坛的重臣,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必然对当时及后世文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里克.历代诗论选释.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李白古诗篇7

关键词: 李白 绝句 内容 艺术特色 艺术价值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是诗歌创作的天才,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从古到今征服了无数读者。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就诗体多元的,他的乐府诗、歌行体等的创作都富有鲜明的创新性和个性特色,但是堪称一绝的还是他的绝句。袁行霈文学史对绝句有清晰的解释:“绝句体制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可它离首即尾,易流于浅露,所以绝句贵在含蓄。但若刻意锤炼,又流于斧凿,所以绝句贵在自然天成。”[1]李白爽朗的个性,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便形成了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特色,达到了中国古代绝句创作的最高境界。

李白的绝句创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明人胡应麟《诗籔》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2]清人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3]赞许的评价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目前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绝句诗的专门研究很少,下文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探究李白绝句诗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绝句共159首,其中五绝59首,七绝80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赠寄诗、山水诗、怀古诗、宫怨诗等。无论是哪种题材的诗,李白的绝句无不格调明快,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无尽情思。

李白的绝句中赠友人的作品占很大比重,佳篇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诗歌或述别时离愁,或述别后怀念,或追诉昔时交游,或称颂对方情谊,常常感情深厚真挚,具有相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头两句,李白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意境:孟夫子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向扬州出发。充溢着蓬勃向上的情怀,一扫前人离别诗的黯然与忧伤,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清人孙洙在评点《唐诗三百首》时,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批道:“千古丽句。”[4]此说甚是。结尾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出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一片呈现在诗人眼帘,逐渐消融在蔚蓝天空的尽头,此时此刻只见滚滚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泻而来。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评点道:“襄阳此行,江程迢远,太白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深苦深也’。”[5]诗人的离别深情从对一片孤帆的牵肠挂肚的关注到远影到碧空尽,从空间方位上的移动乃至时间的推移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深情扯在孤帆上,弥漫在天尽头。

李白还有不少描写山水风景的佳篇。其中像风格清新隽永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题目中的“独”为全诗之眼。首句写鸟儿于高处飞尽,写出山内空旷,暗指山势高拔;次句写云儿孤闲,又为敬亭山披上一层神秘面纱;第三句中的“相看”,似有与友同游之感,似与诗眼有违,然末句“只有”一词却点睛提神,将诗人独坐山中时的寂寞心情与寂寞、静谧的山景的冥会写得深幽、巧妙。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道:“前二句以云鸟为喻,言众人皆高取功名,而己独坐翛然自远。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5]

怀古,即怀念古昔的感情,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成分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成分,李白的绝句中也不乏怀古诗的佳作。如《岳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春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是一首览历史遗迹,述怀古之情的作品。前两句描写旧时的庭院,荒废的楼台,耳边听到的是河边采菱姑娘的歌声,此情此景让人不甚忧愁。“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而直到如今仍然保持不变的只有河西那边的夜空中放射着的光辉的明月,还是那个当初曾经找过吴王宫殿中的美人西施的明月。黄叔璨在《唐诗笺注》中评点道:“吊古深情,语极凄婉”。[4]

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他的绝句有很多是具有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的拟民歌作品,如《静夜思》、《巴女词》等。如宫怨诗《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题虽为“怨”,却无一字怨言。写女之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诗中女子从室外望月被露水打湿袜子到室内帘后、隔帘望月,以痴望月亮的情状传无限怨情。全诗写得轻盈、干净。“初则伫立玉阶,立久罗袜皆湿,乃退入帘内,下帘望月。未尝一字写怨情,而此人通宵无眠之状,写来凄冷逼人,非怨而何!”[4]

李白绝句主题丰富,多表现他某刻的神至感悟,余味隽永。作品着力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人性的、人情的美,生活情趣浓郁,反映出李白的纯真童心和多彩内心。李白对多种主题的成功阐发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如《静夜思》、《劳劳亭》等。其中《静夜思》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仅用四行寥寥二十个字就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含蓄美是中国古汉诗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之一和美学原则。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绝句含蓄蕴藉的特征,不事雕琢便明快地道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中最动人的那一点,遂引起千载之下人们的普遍共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旅中之思,虽说明却不说尽。”[4]充分说明了李白这首诗含蓄蕴藉的特点。

李白的七绝功力更深,语言明朗精炼,声调和谐优美,不论写景抒情,都能做到深入浅出,使读者一接触就了解喜爱,但又经得起咀嚼玩味,吟诵不厌。李白的绝句接受了南北朝民歌和南朝诗人谢眺的明显影响,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清代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通,最得歌行之体。”[3]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句写庐山香炉峰的概貌:一个“生”字,化静为动,原本静止不动的香炉峰,在诗人笔下成了烟云缭绕仙境。次句写瀑布的全貌:“遥看瀑布”是点题;一个“挂”字,与“遥看”照应,化动为静。第三句写瀑布的气势:“飞流”,写瀑布凌空而出、飞散而落的姿态;“直下”,显示了瀑布飞流急湍、势不可挡的力量;“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瀑布山高水急、气势雄壮的动态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结句写对瀑布的感受:“疑是”,化实为虚,瀑布就像是天上的银河掉到了人间。法这是比喻、是夸张,更是使人雄奇瑰丽的想象。手法高妙,想象雄奇,形胜神似,气韵生动,只有天才的情思才能写出如此形象生动而又引人浮想联翩的杰作。难怪东坡盛赞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最有名的一首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一大清早,诗人告别长江上游的白帝城,从彩云笼罩的白帝城,到千里之遥的江陵,只用了一天就返回来了。此句化用“朝辞白帝,暮到江陵”,一方面使表现舟行快绝的字句凝练了许多,同时又注入了充沛的感情。“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对比。“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江流之快、归舟之疾,而且透出遇赦后重获自由的喜悦、轻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桂馥在《札檏》说:“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4]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还是个人心情的表达,总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既可形容快,又可视为人生经验的总结。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4]李白的绝句的意境清新明丽,在于月亮等优美的意象的使用。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吟诵的是天高气爽的秋月的印象。峨眉山是天下闻名的四川的一座名山。高挂在山峰顶端的半圆的秋月,把她美丽的身影投到平羌江的水面;无情的江水,把她揉扯成无数的碎片,化做闪光的淩淩细波,把他带向远方。

夜半李白的船离开了清溪,直驶遥远的三峡。明月啊,我本想彻夜陪伴你,可恨山影无情,使我再也无法看到你的面容,只好带着这种空想,奔渝州而去。王世贞《艺苑卮言》言:“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锤炼之妙。”[4]

综上所述,李白的绝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赠寄诗真挚感人,山水诗清新隽永,怀古诗吊古情深,宫怨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五绝,七绝佳作不胜枚举,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七绝更是功力深厚,明朗精炼,深入浅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兴到神会,一挥而就,韵味无穷,展现出自然美和人性美,也体现了其绝句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

[2]裴斐,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406.

[3]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05-231.

李白古诗篇8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其中包含有唐玄宗时期的***治由开明到黑暗腐朽的;有反对不义战争的;有天宝时期的***治和***策脱离社会现实的;有李白个人怀才不遇,说明当时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等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现实性。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前期写出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浪漫美丽诗篇。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李白的笔触逐渐由浪漫主义的高峰融进更多现实生活的气息,笔端上饱醮着天宝以后现实生活的灰暗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和控诉 ,揭示着唐王朝由腐败走向没落的社会现实。“古风五十九首”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风五十九首”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各个时期作品都有。古风,即古诗。李白的 “古风”是以五言古诗形式表现的诗歌。《诗经》中把采集的民歌称作 “风”,“风”又作为诗歌的同义语,而后人把凡是带有民歌特点的诗都称为 “风”,因而诗人又称为 “风人”。“古风”也就是古诗的同义语。 

“古风五十九首”就思想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论诗 ,揭露现实,咏史,感遇等几个方面。论诗公认的是第一首 (大雅久不作 )和第三十五首 (丑女来效颦 )。其它各篇无论是游仙或咏史都联系着诗人的遭遇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面貌。 

首先直接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治予以否定,并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的诗,在 “古风五十九首”中约占三分之一。这些诗构成了李 白诗歌思想内容上最光辉的一部分。例如 《古风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患干虹蜕,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诗人用极其鲜明地笔调刻画了当时京城长安官僚 “中贵”的骄横形象。而斗鸡正是当时以玄宗为首的腐朽统治阶级荒唐生活中的典型事实。十三岁的斗鸡儿贾昌即因这一技之长而受到与公卿同等的待遇 (陈鸿 《东城老父传》),使得当时京城的人们传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 ,斗鸡走狗胜读书。”那些达官贵臣骄马轻蹄,驱车飞奔,掀起的扬尘也要使道路昏暗,他们骄横跋扈,出el气也像虹蜿一样上冲云天,就连路上的行人见了,也要吃惊打颤。然而诗人却极其鄙视这些人,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大盗。“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一方面反映出李白对这些斗鸡走狗之徒的疾恶和痛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唐王朝***治昏暗得已辨不出好与坏、是与非的现状。 

又如,《古风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自日,指挥回青天。当途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杨执戟,闭关草太玄。 

这首诗歌是《古风二十四》的姊妹篇,对统治阶级的荒***腐朽生活作了更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痛斥唐明皇荒***误国的行为——唐朝***一百四十年来 ,国容是多么的强大啊!“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是到了你唐明皇就开始骄傲和昏庸腐朽起来 ,不谋国*** ,耽溺于荒***,让斗鸡走狗之徒的腐败分子横行于宫廷中。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掩蔽白日,动摇主听,指挥扭转青天。这正像他在《远别离》中所说的那样:“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然而诗人对这些宠信之徒轻蔑地讽刺道 :你们趾高气扬的日子该是多么短暂的一翕忽啊!误国殃民的腐败分子总有一天会遭受人民的唾弃。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唐玄宗的规劝和讽谏 。最后诗人却赞扬汉代杨子云淡泊自如, 不入势力之流,“闭关草《太玄》。在这些揭露和讽喻里,不仅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腐官黑,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体味到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心。

其次揭露唐玄宗晚期奸人当道,弄虚作假,不顾人民死活,求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生活。李白的时代,李林甫执***十九年之久,他树***营私,排斥有正义感的人,制造***端,助长了安禄山的***势力。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窃取要职,纵容高力士作恶 ,也纵容王铁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聚敛财富。这一切都加重了唐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和负担。而唐玄宗这时还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宰相,边事付诸侯,夫复何忧?”当时的杨国忠几次发动边防战争,打了败仗,还假造捷报向皇上说打了大胜仗。而安禄山的反形已露 ,唐玄宗反把告发的人捆送给安禄山。早年精明的李隆基,这时已昏昏沉沉地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vi上。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李 白在 《古风五十三》中所说的 “奸臣欲窃位,树*** 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弑齐君。”并非是无目的的泛泛咏史,而是以商纣、楚怀王来影射唐玄宗。而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也正是各怀野心,“奸臣欲窃位,树***自相群。”而 “果然田成子 ,一旦弑齐君!”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恰恰是言未尽,天宝十四载 (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 《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明皇为保住自己性命,不恤人民死活而仓皇西逃。

唐明皇***治上的昏庸腐朽终于酿成了它统治上的日趋崩溃,无可挽回,花落流水去。特别是《古风十八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更是一首揭露唐玄宗和杨国忠之流荒***贪色,花天酒地,***靡歌舞,通宵达旦的出色诗。前人把这首诗和杜甫的《丽人行》相比说,“杜甫《丽人行》其刺国忠也娓而婉,此则直而显,自是异曲同工。”在《古风八》里,李白把权贵和腐败分子看作是一批 “白首死罗绮,笑歌无休闲”的丑恶人物。这些家伙惯于作威作福,欺压善良的老百姓,把从人民身上搜刮得来的血汗钱,任意挥霍,反而还要回过头来侮辱人民。诗人对这些人充满了痛恨和鄙视。 

再次,诗人极力反对唐室的穷兵黩武,造成人民的苦难,揭露现实的黑暗。李白描写战争的频繁和惨酷,令人怵目惊心他提出了自己的主见,表述了为安定边疆不可徒恃武力,任意发动战争,要 “以德修远”,用正确的方法安扶边疆、解决民族矛盾的思想。例如 《古风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这首诗是针对当时南诏战争情况而写的。即天宝九年,南召王阁罗凤为云南太守所辱,欲诉无路,并被诬告谋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忿怒地发兵反抗。杨国忠前后发兵二十万,都被葬送在云南。然而皇帝不明真像,不加阻止,还继续大举募兵 ,人民都 “莫肯应募”。杨国忠却遣御使分道捕人,连枷送到***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相之送,哭声振野 (见 《通监天宝十载》)。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代表人民发出了愤怒的控诉:“长号别严亲,e1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李白呼吁当***的睁开眼吧!不要使人民再做困兽为猛虎之斗; 不要拿人民的性命当作诱饵 ,投弃于长鲸 ;成千上万的士兵活着去,而活着回来的却了了无几。这是血和泪的控诉。至于如何对待战争?诗人说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这是明显的借助典故 《艺文类聚》中《帝王世纪》的故事,反对用暴力(动用武器和兵力 )来征服少数民族,而应该 “敷文德以来远人”即是广修德***,让边族人民来朝服的办法安扶边疆。这里李白正确地指出了解决民族矛盾的初步认识和道路。至于诗中说 “三公运权衡”,是祈望当***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行使和运用权力,不要随便乱用权力,办错事办坏事。又如 《古风十四》,诗人在反映天宝八载唐玄宗命哥舒翰攻打吐番石堡城时,致使 “唐士卒死者数万”(见《资治通鉴》)的战争说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一幅悲惨凄凉的画面跃然纸上。战争使白骨横野,战争使人民无处安生。然而 “赫怒我圣皇”“阴和变杀气”,皇帝还要继续发兵争战。“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即是滂沱大雨,也洗不去人民心头的哀怨和苦难。更使得我们注意的是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诗人不仅写出了战争留在人民心中的创伤 ,而且也写出了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毁坏,战争使人民无法安心农业生产。

此时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象压抑在地下的火流,奔泻咆哮而出。最后终于喊出了 “李牧今不在 ,边人饲豹虎”的怨时之音。揭示了唐朝由于***治腐败和***策失误 ,致使帝国国力的日趋衰微,无能力安定边疆的现实。在《古风六》中,诗人更是设身处地的替士兵叫苦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 ,白首没三边 !  其四,借古讽今,批评唐明皇后期***策脱离社会现实。就 咏史方面而言,可称最者。如《古风三》: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驰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髫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中国,不愧是千古一帝。但是他在统一中国后,就骄傲起来 ,认为从此之后万世之君,永保无虞了。于是到处刊石立碑 ,刻书立传 ,歌功颂德。又兴师动众劳 民伤财,大修宫殿和陵墓 ;还派人去海外求仙,采不死药,以期长生。结果:在秦始皇陵墓的深深地下,金子铸的棺材里,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变成了一堆寒灰。李 白这样鞭笞秦始皇,完全是有所为而发的。原来 ,唐王朝已是危机四伏 ,***治昏乱迫在眉睫,而风流天子李隆基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并且还在天宝九载十一月命刑部尚书张均等前往宝山洞寻求妙宝真符,尊尚道教,期慕长生。故李白采用托古喻今的方式,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对唐明皇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以秦始皇悲惨的下场向最高统治者提出警世之言和前车之鉴。随着李唐王朝的 国事 日非,李白的遭遇也越来越不幸。因而诗人越来越激愤。  如 《古风三十一 》: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秦人相谓日,吾属可去矣。 

一 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此诗是借 《史记》中的故事:秦时有人在去长安的路上遇

见了华山之神,将秦始皇渡江时失落的白璧托送给长安附近的镐池君 (意指秦始皇 ),并预言秦始皇的死期不远——用以暗示 唐玄宗的统治也不会长久了。诗人对唐明皇发出了诅咒,并希望人民也像秦人一样 ,离开残暴黑暗的统治,“一往桃花源”过 上幸福自在的生活。又如 《古风五十八》“神女去已久,襄 王安在哉!荒***竞沦没,樵牧徒悲哀。”借楚襄王递高唐梦神女的故事,讽刺唐玄宗的荒***无度。面对着昏庸的唐明皇,诗人常常发出忧愤的感慨,“大运有轮忽”(《古风三十二 》),“世道交丧”《古风二十五》,“道丧无时还”(《古风三十》),反映唐 王朝由盛到衰,大势已去的日没现象。

由此可看出,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中有些诗歌虽然表面上是写历史故事,或是写古代神话,却仍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攸关,使我们可以从中觉察出社会治乱和时代兴衰的变化规律。

其五,“古风五十九首”中又有许多遴仙诗。这些诗往往辞句瑰丽,气势迭荡,感情真挚。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说: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仙者大概十三四,或欲把芙 蓉而蹑太清 ,或欲挟云龙而凌倒影 ,或欲留玉写而上蓬山,或 欲折若木而游八极 ,或欲借白鹿于赤松 ,或欲餐金光于安朝,并不是因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 ,而是因为只信其说,而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所以李白的进仙诗并不 是他要超然脱俗,而仍是对 “弃而不用”现实不满的表达。他曾说过:“我本不弃也 ,世人 自弃我。”如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时,李白写了 《古风十九》,诗中说:“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看起来,诗人真是要飘飘欲仙了。可是紧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又开始披露起现实:“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诗人凌空鸟瞰,洛阳一带遍地胡兵,鲜血染红了原野,豺狼们正在人民的血泪中一个个粉墨登场做起了大官。全诗到此嘎然而止。然而读者不难想象出诗人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够撇开危难中的国家,痛苦中的人民而独自飞升去做神仙吗?不!诗人心力所及,笔力所触,都是要反映那个现实,揭露那个社会的黑暗。这也正说明诗人并非要超然脱俗 ,而是忧国忧民之心不老啊!安史之乱的年代里,诗人李白经常是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其六,“古风五十九首”中感遇咏怀诗也占三分之一多。***治上的怀才不遇是李白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且也是古风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从 《古风三十七》谈起,“燕臣昔勖哭,五月飞秋霜。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精诚有所感 ,造化为悲伤。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 

我们知道李白很早就有 “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之志。可是天宝三载,唐明皇将他 “优诏罢谴”。对于这件事 ,诗人有着难言的苦衷。于是他想起古时候因被掺毁而仰天大哭的邹衍,连老天也为之感动得 “六月飞霜”,而诗人自己究竟有何罪,也远身金殿旁。诗人托古喻己,悲泪纵横,忧郁的心情无法抑制,便直刺唐明皇愚昧昏庸——让乌云笼盖宫殿,就难以明辨事非、有所作为;让恶人当道、好人受气,就必然产生混乱。因此诗人为之叹息哀伤。李白在感遇诗中,还常常以鲁仲连、贾谊等自比。说明自己怀有雄才难遇,***治上无出路 ,衬托当时统治阶级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的现象。他的古诗中多处表现有雄才大志而不遇的痛苦 ,如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搏上九万里”,“迎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有如《古风三十六》、《古风三十八 》、《古风十五》等均是这类作品。另外在诗人的感遇中,还有许多描写妇女的诗。诗人以此比喻自己,抒发遭谗言被逐,怀才不遇的愤慨。例如

《古风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王绮 《李太白全集》注云:李 白被 去朝。正当盛年,恰是建功立业之时,却被弃而不用 ,落魄荒野。这不是很像妇女“色未衰而爱已驰”的悲剧么?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多么悲哀 ,多么沉痛,贤人怀才不遇之愁心,实在没有更好的比喻了!总之诗人的感遇诗,也是充满着人世的辛酸和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忧,隐刺着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同时对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与失策也揭露无遗。 

由上,可以说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诗歌中思想性最深刻的佳作 ,是李白诗集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他揭示现实反映社会的思想、勇气和艺术手法,对后人仍有教育意义。因之还可以说李白不仅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参考文献 

1汤高才编辑.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m],1983 

2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 ·(白居易)长恨歌.贵州人民出版社 [m],1990 

3郑天挺主编.资治通鉴选 ·天宝十载.中华书局 [m],1985 

4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 [m],1987 

5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华书局 [m], 1977 

6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中华书局 [m],l977 

李白古诗篇9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住毒频攴昀畲蟆罚弧坝觥保?缥馕耙档摹队鼍捎选罚弧盎帷保?缥びξ锏摹痘瓷舷不崃褐莨嗜恕贰H?撬捅鹬坑讯?惴⒁酪啦簧嶂?椤U饫嗍?鞒S谩八汀保?缤醪?摹端投派俑??问翊ā泛屯醪?涞摹端筒袷逃?罚弧氨稹保?缧浑椎摹侗鹜踟┥?妗泛秃窝返摹队胨站诺卤稹罚弧傲簟比缫肚宄嫉摹逗厥コ?ち舯稹泛土醭轿痰摹睹?愣?ぞ票吡敉?晷煸莆荨贰4送饣褂辛秸呓钥捎玫挠小笆尽保?汀俺辍钡鹊取G罢呷缤醢彩?摹妒境ぐ簿?罚缓笳呷缰煲妥鸬摹冻旰橐臁贰W钗?腥说氖恰凹?焙汀翱蕖薄G罢叩摹凹?辈⒎侵溉耍??羌?街坑训氖?鳎??干?寄钪坑阎?椤H绨拙右椎摹独肚沛浼??攀?罚骸袄肚糯貉┚?槿眨?亓肭锓缥胰ナ薄C康芥渫は认侣恚??饺浦?倬??!比??潭?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有着共同的***治倾向的好朋友。刘?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对刘?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的敬佩和同情。刘?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二、歌颂真挚友谊诗篇的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歌颂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诗篇是其中最为绚丽夺目的花朵。无论是歌颂友谊篇章的数量,还是它的质量,其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这些歌颂友谊的诗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要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

朱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学史上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时,列举了苏李、建安七子等文学史上传为美谈的佳话。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唐玄宗天宝元年(745),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尽管他们年龄相差11岁,但由于两人都有着相同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都有着对朝朽不满的愤慨之情,都有着对黎民百姓凄惨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心,更有着用诗歌来作为武器,抒发心中块垒的不平之气,因而两人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真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短暂的相见,成就了文学史的一段真情佳话。李白和杜甫同游鲁郡,并于东石门分别。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追叙了两人相处的欢乐岁月。“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我们马上就要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了,何时再聚首欢饮呢?暂且让我们喝个痛快吧!短暂的诗章道出了两人间的兄弟深情。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彼此都十分牵挂。后来,李白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李白对杜甫的无限深情。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象这浩浩荡荡的汶水,伴随着杜甫向南方悠悠流淌。诗人寄情于流水,流水不息,相思不绝,可见李白对杜甫的一番真情。而杜甫写给李白的作品更多,他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隐居》,就真实地描写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胜如兄弟的生活。另外的《春日忆李白》,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杜甫对李白诗歌的倾慕,对李白兄弟般情谊的思念,写得深厚无比,情意绵绵;《天末怀李白》写因秋风起而思念李白,全诗感情千回百转,思念之情萦绕心际。吟读全诗,其思念的殷切,关注的细微,感情的真挚,令人反复咏叹,婉转低回,不能自止。尤其是《梦李白二首》,写杜甫思念李白,积思成梦,其情之真切,其爱之深细,更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之深。古代李杜并称,不仅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并称为诗仙诗圣,更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不同寻常。千百年以来,历代读者读李白、杜甫互相思念的诗章,仍不得不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而感动,可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何等的感人。

2、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道工具的缓慢,道路的险阻和通讯方式的陈旧,因而把朋友之间的离别看得非常重。所谓“长亭送别”,“折柳惜别”等无一不反映了古代离别给彼此双方带来的痛苦和思念。正因为如此,古送别的诗歌或留别的诗歌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景象。汉代李陵的《与苏武诗》中的“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写出了相逢的欢乐和即将离别的伤感。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写出了“无故人”的悲酸。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和宋代陈与义《别孙信道》中的“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更写出了朋友间离别的深情。有相逢就有离别,挚友之间的离别,必然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这种抒发挚友离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深情,令后世读者无不为前人的真挚友谊而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成就了中华民族重友惜情的美好情感。如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好友乘船东去,诗人依依惜别,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正象著名学者陈贻掀先生所分析的: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像,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仅表现在作者送别挚友之时,也常常表现在作者离开友人留给朋友之时。最著名的留别诗当首推李白的《赠汪伦》了。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在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临行时,汪伦来送李白,感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留别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即地起兴,以潭水之深来比喻友情之深,巧妙地将送别地点与友朋的情感勾连起来,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但还不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谊之深。“不及”二字,将汪伦对作者自己的情谊描写得淋漓尽致,语浅情深,意近神远,深得后人赞赏。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正因为李白写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具有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感人的艺术力量。

3、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

李白古诗篇10

关键词:古诗教学 信息技术 古诗意境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在我国文学史上曾建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殊成就,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为继承我国古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因此,我国中小学教材中选取了大量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美的感染与熏陶。传统的古诗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演,学生看。古诗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如临其境中学习知识,受到美的熏陶。

一、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对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视听结合、形声并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产生浓厚兴趣。如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课前教师先用扫描仪将课本上的彩色***片输入电脑。课堂上,教师提问:我国唐代有哪三位著名的诗人?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作品情况?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学生此时兴趣很高。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李白有一首诗被后人赞为“惊风雨而泣鬼神”,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此时,学生有的摇头,有的深思,没人回答。这时,教师用视频编辑推出那张彩色***片,***上是长江三峡,一只小船顺流而下。在学生欣赏、讨论的基础上,播放范读录音,并插入切合课文内容的音乐。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趣。

二、借用多媒体理解古诗大意

在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照课文注释,分组讨论,基本能搞清这首诗的字面意思。然而,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挖掘其内涵。比喻题目中“发”的意思,学生理解为“出发”自然正确,可李白为什么从白帝城出发呢?他又是因何到白帝城的?学生对此往往忽略,可这是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在此,教师可用多媒体的虚拟现实手法,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景。使学生知道李白当时因遭贬,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再如学生在诗中第三句“啼不住”,往往只知其词意,不能理解其神妙。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其它媒体剪辑这样一段录像:盛夏时节,有位小同学坐在飞快的汽车里,行使在林阴路上,两旁树木茂盛,蝉鸣悦耳。老师问:假如车上坐的同学是你,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蝉声,树声。车又跑得快,使得蝉声树影在耳间成为“浑然一片”这样一来,使心存疑问的学生豁然开朗。

三、电教媒体领悟古诗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意境才能得到诗的精华。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领悟古诗意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巧用投影,赏析语言

古诗的语言精美、凝结,极具蕴涵。古人在运用时可谓惜墨如金,费尽心思,乃至于“吟安一个字,抢断数茎须。”正是在推敲比较中去胡存精,臻于完美的境地。古诗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语言,从而使学生进入诗中描写的意境。如《早发白帝城》,学生知道表达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师在此可设一问:诗中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喜悦畅快的心情呢?学生先后找出词语“千里”“一日”,句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对于一、二句中“彩云间”“还”字忽略了。教师可出示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并配以喜悦畅快的音乐。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到“彩云间”告诉我们两个内容:一是写出了白帝城的地势较高,这为下文船走得快作了铺垫;二是写出李白起程的时间。诗人在曙光初灿的时刻,匆匆的告别了白帝城,足可见诗人当时心情的兴奋,而用“彩云间”一词,含蓄而凝练。对于“还”字,学生已经知道是“归来”的意思,然而江陵非李白的家乡,作者为何用了“还”字呢?学生经过细细体味,领悟到:江陵虽不是李白的家乡,但对忽蒙遇赦的李白来说,这时的江陵却如家乡一样。学生因而体会到作者用字的生动传神,也由此进入诗中意境。

(二)巧用录音,渲染气氛

音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能够较快使学生进入诗中意境。如《枫桥夜泊》,全诗格调苍凉、沉郁,课前老师选择一段低沉、舒缓的音乐,在老师朗读课文时播放,使学生自然的体会到作者当时心境的孤寂忧愁。为使学生进入意境教师接着提问:作者为何这样孤寂忧愁?学生必须联系作者当时处境及夜泊时周围环境进行考虑,这样对笼罩全诗的忧郁氛围就有了深刻领悟。

(三)巧用灯片,展示形象

列宁指出:人们的认识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学生的认识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监于此,古诗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古诗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使之会意、入境、动情。如学习古诗《江雪》,可用灯片演示诗中描绘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只有孤伶伶的一叶小舟,小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鱼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感觉到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鱼翁的生活是如此孤寂,从而进入诗中描绘的幽静寒冷的意境。

电教媒体的运用,使古诗教学如虎添翼。合理使用电教媒体,创设诗的意境,也是每位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参考文献:

李白古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白古诗10篇

学习

劝学荀子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劝学荀子10篇,内容包括荀子劝学篇经典语录,劝学荀子全文经典句子。首先,上古汉语(特别在先秦)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释“参”为“检查”,与下文“省”字在意义上就显得复沓累赘了。而如果把“参省”作为同义复词或固定组合来处理,笔

学习

分数应用题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分数应用题10篇,内容包括分数应用题及答案10道,分数应用题公式。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

学习

保育员学习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保育员学习计划,内容包括保育员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保育员计划和总结怎么写。三、主要任务:组织***员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基层和群众多办实事,巩固提高教育活动的成果。重点抓好五项工作:(1)抓好落实整改

学习

明成祖朱棣10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明成祖朱棣10篇,内容包括明成祖朱棣生母,明成祖朱棣铜像。徐氏,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母亲谢氏,父亲徐达为太祖夺取***权立下赫赫战功,被太祖封为魏国公,官至右丞相,位列***功臣之首。徐达沉默寡言,处事谨慎持重,对太祖恭

学习

实习鉴定表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鉴定表10篇,内容包括教育实习鉴定表,大专实习鉴定表。在实习期间,我认真的听从前辈的意见,虚心的像他们学习,不懂的地方就积极的去解决。性格比较开朗的我,能很好的跟同事沟通相处,培养了我良好的团队精神。这段时间学到了不

学习

迎七一演讲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迎七一演讲稿,内容包括关于七一的演讲稿,迎七一知***恩喜迎二十大演讲稿。以优异的成绩迎接***84周年伴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伟大的中国***已经走过了85年的风雨历程。85年来,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赶走

学习

一曲新词酒一杯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一曲新词酒一杯10篇,内容包括一曲新词酒一杯下一句,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开场白。进入21世纪,设计师品牌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贵,一批批设计师开始***出来踏上追梦之旅,其中也不乏高校毕业生自己的创业探索。在大批有志青年的前赴后继

学习

鲁迅文章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文章10篇,内容包括鲁迅经典文章十篇,鲁迅最经典的十篇文章。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

学习

讲座活动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讲座活动总结,内容包括讲座活动总结格式模板范文,讲座活动总结万能模板。对于崔老师的讲座,现场的互动性很强。孙老师主要介绍了他个人的英语学习成长经历,以此来激发大家自我拼搏,自我激励。其中,尤其是孙老师在英语角的经历,这

学习

常记溪亭日暮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常记溪亭日暮10篇,内容包括常记溪亭日暮散文,常记溪亭日暮全诗。指导老师:黄惠娟215523常常无法忘却小溪的凉亭旁边那次郊游的奇遇。在一个夏日午后,阳光明媚,蓝蓝的天上画着几朵白云,你看这朵,多像一只温顺的绵羊呀,我独自一边喝

学习

老舍原名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老舍原名10篇,内容包括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老舍的原名和作品新闻。(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一词多义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一词多义10篇,内容包括一词多义的例子10个,一词多义经典词汇。在句子里,如何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思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一、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

学习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汇报,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电信公司是一个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的企业。所实施的项目多而繁杂,工程量较大,大量的信息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所有工程均涉及到项目拟定的计划

学习

不走寻常路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不走寻常路10篇,内容包括不走寻常路演唱,不走寻常路。不走寻常路是个性的体现。不走寻常路的人顾名思义是不会循着别人的足印去走,而是自己另辟行径。就像***当初对着落后贫穷的中国喊出一声改革开放的号令,让中国有了翻天覆

学习

经典古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国最经典的十篇古文,经典古文十篇。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语文教材中一部分精美、典范乃至流锤千古的篇章,而怎样学好古诗词,怎样激发学生想去诵读那些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遥远的古诗词呢

学习

独坐敬亭山李白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独坐敬亭山李白10篇,内容包括李白的诗大全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节奏。4、“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

学习

李白行路难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行路难10篇,内容包括李白行路难有几首,李白诗100首行路难。(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凉州词古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凉州词古诗10篇,内容包括凉州词古诗朗诵,凉州词古诗动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

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10篇,内容包括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三首全部,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文及译文。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

学习

古诗集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集10篇,内容包括古诗选集大全集,高中古诗必背十篇。

学习

李白古诗大全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古诗大全10篇,内容包括李白古诗大全100首,十篇李白的古诗。一、李白的乐府诗颇具“古韵”乐府诗无论在今天还是在李白生活的唐代,都是一种经典性的作品,超过了文学本身的价值。经典难以超越,但却可以将它的精华延续下去。

学习

李白长相思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长相思10篇,内容包括李白长相思其一译注及赏析,李白长相思古诗大全。(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