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古诗篇1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山行》
一、 说教材:
《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枫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赞美枫叶的顽强,从而表现自己学习枫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决心。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学习这首诗中所赞叹的枫叶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精神。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意境。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让学生朗读,能自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通过了解诗意及我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感悟枫叶的精神,从而学习枫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在于让学理解诗人的情感及枫叶的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是采用反复诵读法、想象体验法、品评赏析法,此外,我还通过适时的为学生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古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 介绍诗人,导入诗文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诗人的认识,我再进行补充小结,以便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接着就可以导出诗文: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诗人杜牧,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山行》,接着就可以解题:行是什么意思?那山行呢?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而且五年级学生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有一定的节奏。在这一环节里,我分三步实现我的目标:
第一步、先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在这一环节里,我会以指名读、学生评的方式检查字音并纠正,还可以引出第二步: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节奏,以前我们也学过古诗的停顿节奏,那谁能来试试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紧接着就可以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吟诵的初步教学。
(三)再读想象,体会情感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
在这一环节里,我又分为三个部分:
1、 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在这一部分里,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想象整体画面,我会先引导学生理解“寒山”、“霜叶”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因为“生”字是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它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中的画面,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为了便于我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
2、 体会前两句诗,想象美景
在引导学生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时,我重点通过抓寒、斜、生处等字词来引导学生生体会意象美。
在理解“生处”时,我会设一问:同学们,有的版本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们觉得“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先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看看。 之所以设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对比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处”所描绘出的动态美,从而能理解前两句诗描绘的意象美的目的。
在同学们理解诗中意象美的基础上,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诗呢? 然后就势告诉学生读诗的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象,读出诗句中的画面。
3、 学习后两句诗,感悟情感。
在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时,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读后两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晚”、“坐爱”、“红于”这些关键字词体会枫林风景之美及诗人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理解诗人对枫林美景的喜爱之后,我在指导朗读:作者是如此的喜爱这片枫林,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顺势可以交给学生吟诗的另一要点: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末句,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理解诗人喜爱枫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在于诗人敬佩它顽强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设问引导,材料补充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
首先,我问学生: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了寒山、石径的美,也看到了白云人家的美,可是人都不曾停留;二月花也很美,可诗人独爱霜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对比普通霜叶和枫霜叶的不同,问学生:你觉得诗人在赞美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并且对枫叶的顽强有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枫叶顽强的结论后,我会补充一段诗人的材料,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美霜叶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诗意***不仅是为了赞美霜叶,也是为了激励自己。
(五)小结拓展,学习枫叶
在这一环节中,我总结了这首诗的,并联系生活,希望学生能喝枫叶一样顽强,面对困难不低头。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按让学生从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顺序来开展的,所以我的板书也同样是体现这样的思想。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感觉美
山行古诗篇2
一、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
我国小学语文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是比较枯燥的,其只为小学生分析了古诗词基本涵盖的内容,注重古诗词在学习中的应用,并没有意识到古诗词中传递的情感,基于新课改背景模式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更有价值的教学策略,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带领小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针对我国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课堂进行分析,以小学生为主体,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1.采用朗读方式感受古诗词的文字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存在较多附有美感的句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着重画出具有美感的句子,让学生以吟诵的方式进行重点朗读,例如唐代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两句诗,以字面的意思即可大致的了解,作者并没有采取复杂的表达方式,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即可体会诗句字里行间传递的美,树木茂密的山间在经过一场新雨洗礼后更加幽静,夜幕降临,秋风袭来,带来阵阵凉意,此时皎洁的月光透过树木间的空隙,照在清澈的小河上,只见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的流淌,刻画了秋雨过后山间的晚景。又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整首诗的文字都是极美的,学生可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间描绘出一个稚嫩的孩童在水边垂钓,显示出孩童的天真和童趣,因为害怕鱼儿受到过路人的惊吓,以致赶忙摇手回绝路人的询问,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孩童的天性,通过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等等感受作者文字的美感。
2.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画面美
古诗词是诗人对事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促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师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古诗词的情景,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画面美,例如,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整首诗描绘了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教师可为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在阳光温暖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盘旋升起了紫色的烟雾,我遥远的看到庐山的瀑布像一条白色绸缎一样悬挂在山川的前方,在高山上飞流顺势而下的瀑布可以长达好几千尺,仿佛是从天边的银河而来流泻到人间”,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不一样的庐山瀑布,但是瀑布的雄伟壮观依然可以清晰的体会到。又如,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咏柳》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诗,着实描绘了春日里的柳树,而且教师可非常容易的为学生构建一幅美丽的春柳***,教师可让学生试想一下,眼前有无数高高的像被碧玉装扮一样的嫩柳,细长的柳条既柔软而又轻盈,在春风中,像条条绿色的丝带在飘动,不知是谁在精心的修剪片片柳叶,原来是二月里的春风,剪出丝丝柳叶点缀着大地,教师在讲述时,可适当进行有感情描绘,增加诗中画面的生动感。
3.整体分析彰显作者情感
中国部分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对古诗词的整体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流露的情感,例如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作者用豆茎和豆子比喻自家的亲兄弟,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出了作者为难的处境,以及对骨肉之间相互残杀的愤恨,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可结合当时曹植的背景,作者借助《七步诗》表达了内心对自家兄弟的斥责以及对当时社会统治的不满,而且起初整首诗都在围绕豆茎与豆子做描述,后期采取直接表述的方式,传递自身的情感,不仅可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含义,更是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又如,明代于谦的《咏石灰》,此为典型的借物言志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诗中描绘了石灰出深山的千锤万凿,在经历过烈火焚烧之后,即使是粉身碎骨也不怕,为的就是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作者将自己比喻成石灰,此时作者已经是经历了无比曲折的仕途生活,但是即使自己将全部的热情贡献给朝廷,仍然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还是逃脱不了被冤杀的命运,诗中虽然句句都在描绘石灰,但是句句都体现作者的感情,同时还展现出作者面对困难不屈服、大无畏的精神,纵然作者不被当时世人认可,但是其为国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很容易即可感受到作者满腔爱国的情怀。
4.名句赏析体会诗词中的哲理
我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且诗词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含咏物、言志、抒情,更是包含丰富的哲理,教师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剖析诗中的哲理,让学生感悟体会诗词中的哲理,例如,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此为一首七言绝句诗,同时也是一首抒情的小诗,作者将船停靠在瓜州,此时在作者看来,京口与瓜州之间只是隔了一条长江,但是作者曾经居住的地方却被层叠的山峦遮住,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向大地,将江南的田野吹绿,在明月的照耀下,作者感叹,自己何时才可在明月的陪伴下,回到钟山的故乡,作者在规划大好前程时,突然思念自己的家乡,此诗一语双关,蕴含丰富的哲理,表面上表现作者极度思念家乡的心情,实际上暗示自己即将再次踏上***治舞台、推出新***策的欲望。又如,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此诗创作于苏轼在游览庐山后的感悟,其以庐山的千变万化为基础,暗示一种生活的哲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庐山的面貌,从正面和侧面观看庐山,其呈现的是绵延不绝和高耸入云,但是从远、近、高、低四处在观看庐山时,其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作者感叹自己不能将庐山的真实面目全部看清,只是因为自己此时就处在庐山中,作者以此表示对于事物要有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的分析,以全面的角度去观看整体的事物。
三、结束语
我国古诗词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而且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应改革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才可保障小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我国古代诗词传递的美感和情怀,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郝华雄.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与情景教学[J].新课程(下),2011,(06).
[2]邓学梅.试析新课改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目标教学[J].新课程学习(小学),2012,(03).
山行古诗篇3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意境 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无疑是难点,能够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就很不容易,更不要说完成群文阅读的任务了。对于古诗而言,群文阅读主要难在内容繁多,时间很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让学生得意境之真趣,又收方法之功呢?
一、见“文”亦见“生”
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群文阅读时要涉及文本的组合与议题确定,要有效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见“文”亦见“生”。
(一)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关联度进行关注
教学“鸟鸣涧”这首诗时,就可以选择“竹里馆”、“鹿柴”这样的古诗同时进行群诗的阅读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议题: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这三首诗组合在一起是合理的,因为它们的写作者都王维,而且均为山水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这种写法,都体现了恬淡祥和的特点。这样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对以动衬静这种写法有深入、全面的认识,而且会对山水诗有系统的认识,进而对诗人王维有深入了解,深刻地理解诗人恬淡祥和的风格特点,学会以诗读人。
(二)注重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选择议题时应该对文本的内在特性有所关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即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否理解。前面选择的这三首古诗,有着共同的特点:王维的诗、山水诗、衬托写法。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选择,是让学生感受王维山水诗所表现的静美呢?还是以衬托作为主要问题呢?经过分析,不难看出,如果从可接受的角度看,衬托写法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第一个问题的涉及面较宽,不易把握,运用衬托手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具体的着力点。运用此法,学生理解古诗就容易了,甚至可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衬托这种手法有比较广的涵盖面。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是在用声音衬托寂静,“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在用光衬托深幽。从知识本身来说,显得比较深奥。特别是手法之间的差别,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教师需要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只交代以动衬静这个比较浅显的写法,这在小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
二、“意境”与“方法”要兼顾
(一)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境
1.运用想象
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就一定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进入古诗的意境中,体悟古诗的意境。如果无法进入意境、体悟到古诗的意味,就永远不会真正读懂古诗。在古诗的群文阅读过程中,看似阅读的量明显增加了,但是,还是那个重点。还是以前面的例子为例,虽然阅读的中心议题是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是用语言直接讲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教学“鸟鸣涧”这首诗时,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些词句中你可以感受到静谧之美?然后让学生默读、思考,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空”“惊”这两个词进行想象。“空”这个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春山的月夜中,那独有的静态之美,“惊”这个字无疑会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会体验到月亮的皎洁光芒让静谧的山林在一瞬间所发生的突然变化。体悟至此,学生就好像进入其间一样,甚至连小鸟的“惊动”“惊醒”与“惊喜”学生都感受得到。这个时候,这“惊”与“鸣”山林的静幽被打破了,变得活跃起来。这样的想象,为下面引导学生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引导朗读
对于群文阅读,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默读、跳读等方式,这样做是为了节约时间思考,一般不采用朗读的方式。然而,古诗阅读却有特殊之处,特别是古诗的群文阅读,必要的默读当然需要,但是朗读是重点。只有经过朗读,学生才会有所感悟理解。朗读的作用主要是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例如,教授“鸟鸣涧”的群诗过程中,就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夜静春山空”的意境之中;用朗读的方式处理后面的两首古诗,这样,古诗意境就会得到有效凸显。
(二)在提炼统整中彰显群文阅读的作用
1.借助于提炼
“互文共现”是群文阅读的重要作用,“互文共现”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时进行联系与比较,寻找文本特性,这种特性可以是主题、表现手法,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也在此范围内。可以说,联系比较策略,是让学生学会群文阅读的主要手段。教学“鸟鸣涧”的群诗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诗中,诗人所渲染的是春夜山中的静美之景,但是写了花落、月出与鸟鸣,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激烈地讨论起来,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作者的写作艺术:以动衬静。只有动的衬托,春夜山中的静谧才突出,才有了美的效果。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提炼的过程。
2.借助于统整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逐渐形成统整能力,通过对群文的系统感悟、分析,学生会逐渐了解统整,并会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养成统整的习惯,形成统整的能力。以“鸟鸣涧”的群诗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第一首诗的“以动衬静”的手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求学生系统阅读这三首诗,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山水诗、安宁之美、以动衬静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审视古诗,对诗人王维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由一首诗到一组诗,由一组诗到诗人,再到诗人的同类诗;通过统整,学生对诗人的人文情怀与性格特征等有了深刻认识。
三、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一)让学生在内容上延展
例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这两首古诗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体悟到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荷花那种不同凡响的美。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内容上延展:利用***书、网络查找作者的其他有关荷花的诗,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以荷花为主题查找其他诗人的古诗。这样,就达到了以一点成线、以线成面的延展目的。
(二)让学生在方法上延迁
例如,在教学“鸟鸣涧”这部分群诗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再一次把在课前诵读的诗句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从中领悟“以动衬静”的写法。一旦又一次地诵读这些诗句,学生就会发现,尽管是早已熟悉的,但还是有新的收获,体验到古诗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成功的感觉会令学生做深入思考,逐渐养成思考诗句写法的习惯,在联系与比较中学会鉴赏诗句。
参考文献:
[1]孙芳铭.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诗――浅析几首古代诗词[J].江苏教育,1982(09).
[2]单晓婷.肩膀[J].新少年,2009(06).
[3]段永明.古代诗词之“情趣”[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2(12).
[4]郭素花.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Z1).
[5]胡明亮.古诗教学应注重“读”的训练[J].黑龙江教育,2001(09).
[6]董庆佳.引入多元智慧理论探索古诗教学新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8).
[7]张大秀.优化古诗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8]张俊英,李家根.小学古诗教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2(11).
山行古诗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兰、沈益亮《古诗词教学“六字决”》《广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
山行古诗篇5
关键词:知人论世;诵读;理解;抄默;想象;拓展
中***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65-02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教学便其内涵之一,教学时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作者及时代背景,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理解,默写,合理展开想象,拓展古诗教学的外延,可以较好地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祖国文化的精神,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诗文的积淀,大大提高古诗教学的实效性。
1.你悄悄地蒙上我的眼睛 让我猜猜你是谁
知人论世是古诗教学的前提。古诗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洞察作者的当时情况,能帮助学生学习古诗,加深对古诗理解,更能贴近作者的意***。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作者在当时为什么要写这作品,当时所处的环境,当时所持的心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有必要让学生知道。
譬如:《泊船瓜洲》此是王安石所作。王安石北宋,字介甫。中国宋代杰出的***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改革家。当时他极力推行新法,但遭到朝中保守派大臣和皇太后的强烈反对。后来被贬又复职,这首诗作于他复职归途中,表达了从京口至瓜州时的心情。字面上是思乡,其实寓于诗间的是重返***坛、推行新法的强烈***治欲望。
2.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灵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个中味。读的方式方法很多。读的时空上,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熟读。教师先把学生易错的音节标出来,防止学生把错字一锤定音。如:“王维的《鹿柴》,”“柴”,是“寨”的通假字,读作“zhài”,不能读作“chái”。课中可以通过个人、小组、全班齐读、竞赛读背诵等形式。还通过教师的范读,磁带的示读,以教师或录音者的阅历,理解,感悟,示范。让学生跟着教师读,领略诗内涵、意境、思想。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复习课中所学的内容,加以巩固消化。
读的内容上,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背诵整首古诗并大量背诵古诗。读的技巧上,通过韵脚的多寡、节奏的强弱、重音的前后、语调的缓急、语速的快慢、升降的变化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还可以由学生摆出一副大诗人的模样姿体语言,摇头晃脑或拈须吟哦或引吭高歌……例: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第一行要读得轻柔且摇头,表现出阳光照射下紫烟慢慢升腾的曼妙;第二行要读得奔放并有力地伸出右手,勾画出庐山瀑布宛如挂在山川的神奇;第三行要读得急速还有力地展开双臂引吭高歌,凸显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第四行要读得轻缓和拈须吟哦,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想象,使学生读后展开想象的双翼。
3.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理解是古诗教学的精髓。阅读理解古诗犹如沐浴三月的春风,吹开心扉,使人心旷神怡。小学教材所选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语言凝练,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韵律优美,含义深刻。所以要深刻理解读懂的古诗,形式上可以:通过课文后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课外的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重点词语或语句的解释加以理解。好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吹绿;还,回到故乡。春风又吹绿了江南两岸,明月啊,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故乡?把王安石欲急切回到朝廷,重新施展自己的抱负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时还可以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有的古诗叙事的充满生活情趣,蕴含着深刻哲理。何尝不用学生的表演的形式,重现诗的意境,这样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它一方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更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例如《赠汪伦》:学生扮演其中人物。“艄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握船桨;“李白”头戴学士帽,身着长袍,手持扇子;"李白"急速跳到船上,忽然听到岸上有脚踏地板,唱着歌的声音,“李白”回头循声望去,只见“汪伦”衣着古装,带着家眷。他们一边拍着手,一边用脚打着节拍过来了。“李白”马上跳上岸与“汪伦”拥抱,“李白”说:“汪弟,多保重啊!” “汪伦”挥泪流涕说:“白兄啊!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两人相拥许久,才依依惜别。这样刻骨铭心的表演,一生也难于忘怀。
4.我的心中刻上你的名字
抄默是古诗教学的根基。读是魂,写是根。看书不如抄书。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史载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烧了大量诗书典籍,杀掉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传承下来的诗书经典就是靠当时漏网的读书人“默写”出来的,由此也可见“默写”作用的非同一般。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背,更要紧的是要让学生会默写,化他有为己有。抄写是默写的基础,默写是背诵的升华,是对背诵的一种检测,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内化。像《小池》这诗,学生会背了,就叫学生抄写几遍,然后默写。这样的古诗教学读写效果自然相得益彰。
5.展开我狂想的翅膀,飞越不属于我的地方
联想及想象是古诗教学的翅膀。光会的读会写还会字面上的理解,还不够,还要对古诗进行大胆的联想,丰富的想象。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利用课本上插***,引起学生联想;比如:《望庐山瀑布》课文中的插***,学生可以根据插***,联想到李白为什么到庐山?他还看到了瀑布之外的哪些景物? 抓住古诗中的词句,激发诱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好像教学苏轼 的《题西林壁》就可以让学生大胆的想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的含义。
6.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拓展是古诗教学的延伸。丰富古诗教学内涵,拓展其外延。为学生学习古诗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更绚丽的天地。丰富其古诗知识。整合同一主题的作品。小学教材中,有的古诗作者、背景虽然不同,而表达的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如在教学送别诗《赠汪伦》时,就可以让学生学习送别诗《别董大》(唐・高适)、《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朋友之情。汇集同一题材的作品。
山行古诗篇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诗,以它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打开记忆闸门,我寻觅到了一首我最喜爱的诗。那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诗共四句,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几副景观:远望一条山石铺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颠近看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几户人家,四周枫叶如火般,更显得红艳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在这里,有白云、有红叶,色彩明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还有因爱这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诗人也在这幅画中,使画面更显得有情有意。写秋景,全诗却无半点悲凉萧瑟的气氛。特别是最后一句,把枫叶与花相比,十分新颖。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春风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随流水而去。而枫叶却是在同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诗人之所以特别喜爱枫林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诗苑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古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藏。
山行古诗篇7
《山行》一诗,是唐代大诗家杜牧的精典名篇,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秋景佳作。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首句“远上寒山石经斜”中的“斜”古音读作“xia”,不但押韵、易读、顺口、流畅,而且。全篇用词精到,寓意深刻,读起来琅琅上口,轻快明捷,沉凝练达,深邃幽远又身在其中,抒发了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清新境界,给人以诗的清秋爽晚明丽的艺术享受。颇有“不用相牵徒自怜”的感觉。让人咀嚼不止,回味无穷。然而,“北师大版”2008年5月第5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与“苏教版”2006年6月第4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三年级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却将“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读音改成了“xie”,虽字同义同,都是表达的“弯弯曲曲”的意思,但读起来却十分别扭拗口、蹩脚,似有停顿,不想再读。甚至捉摸再三或短暂呆滞的感觉。诵咏不畅语气中断,实在令人尴尬。究其所为,乃为读音不谐所致。
诗是由哼唱传达演绎而来的,具有韵律美。远古时期。当人类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状态。诗就首先产生了。那只是人们在生活劳作中自发的一种音韵和弦声。如“哼唷。哼唷”。这就是最初先人们掺和着劳作声息的自然、顺畅而又表达一种高亢兴奋心境的诗。继而,随着意识的发展、语音的进化、音韵的和弦才有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演进,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哼唱传导才渐渐生发出富含生活内含的文字诗。再经过夏、商、周三代的锤炼升华,诗才由说唱中分化出来。成为带有深厚生活气息与文学品味并且音韵和谐、唱和优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故而,人们把诗称作诗歌。由此可见,诗自产生之日起。本身就带有纯天然的顺口、流畅、能唱、能诵,富含自然和谐的音韵。这就是古诗之所以被人们所热爱与代代相传的根本内涵所在。
唐诗的韵律美,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无论是铿锵跌宕、还是平仄对仗,都堪称世界诗歌发展史上的绝唱。不但对诗艺诗境有严格要求,甚或对诗体,诗律都有严格规定。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首句与相接句直至尾句全发句末字“a”的音,表现了诗律美的绝对工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篇,久传不衰。而杜牧在《山行》的处理上不但用词精辟,韵脚的把握上更是独特。首句句尾用了上声“xia”,相接句用了平声“jia”,读起来显得更加轻快明了。这是杜牧诗典型的个性化追求。给诗一种轻松沉凝的感觉。而“北师大版”2008年第5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与2006年6月“苏教版”第4版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却将“远上寒山石径斜”古音读“xia”改为提倡读“xie”。其实,这样不但读起来拗口。就是念起来也很倒口,学生们更难接受。“教参”上所谓“以免给学生加重负担”的解释是很值得商榷的。
山行古诗篇8
1、中国古代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
2、山水诗并不仅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其也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称之为山水诗,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约定俗成的概念,西方人则称为自然诗或风景诗。
3、山水诗是诗,诗的天职是抒情。许多山水诗就抒发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美惊奇、喜爱、沉醉、赞赏之情。但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还往往和忧国伤时、怀古咏史、羁旅行役、送行游宴、田园隐逸、求仙访道等题材内容结合,抒写并非单纯审美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来源:文章屋网 )
山行古诗篇9
一、品析字词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即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挑选出最贴切、最传神、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因此,诗词中那些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自然成了考查的重点之一。品析字词,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分析其作用或表达效果。常见的命题形式有“诗词中的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诗词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词,为什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等等。品析字词,应从古诗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三个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感受诗词在写人绘景中营造出来的情态美、画面美、色彩美和动态美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品析时不能就字论字,架空分析,而应坚持字词不离句的原则,将该字词还原到作品之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答: 。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屋子里因为焙茶烧菜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山农的繁忙与喜悦。
[答案示例]“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就是读完诗词后,要明白诗词所叙的是什么事、所绘的是什么景、所咏的是什么物、所抒的是什么情,同时能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正确的判断、概括、分析和探究。此类题常见的题设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或是什么意思”或“写出某(几)句诗的大意”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审视标题。标题是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钥匙,往往对诗歌内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2.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3.借助注释与提示。为降低理解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或提示等相关资料,它们对理解诗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4.字斟句酌。这是理解诗词内容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答题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字斟句酌,推敲每个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解析]通读全词,纵观四个选项,就不难发现B项对上片后两句的内容理解有误,上片后两句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其实是寻而未果的。所以B项“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是不正确的。
三、体味情感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它们或抒游子逐客之悲、怀乡思亲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或写离别之愁,怀古之思,仕途之苦、闺中之怨等,无不感人至深。体味情感,就是要体味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此类题型,考查的是考生“批文入情”的能力,即透过文字进而感悟、领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抒发(表达、蕴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情)”等。答题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诗歌题材。古诗词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闺怨诗等,不同题材的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往往不同。2.分析诗中意象。古诗词中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比较固定,如杨柳、孤篷、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等表示思乡怀人。抓住这个特点,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中感情。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词中的景物特征,可以体悟其中蕴涵的感情。4.抓住关键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中,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答题时,要善于借助这类词语,把握诗中情感。另外,为了概述流畅、表达精确,还应记住一些专业性词语,如“乐观旷达、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离愁别绪、孤寂惆怅、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会经常用到。
2012年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既然是死,那就不如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吧。”这就表达出文天祥不怕牺牲、甘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四、描摹画面
“诗中有画”是写景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句子,都刻画了美丽动人的画面。描摹画面,就是要求考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刻画的画面。它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可分三步进行: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弄清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把握画面的构成;2.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各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知画面的特点;3.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答: 。
[解析]诗的前两句构成各自***又紧相承接的一幅***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潺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后一幅,写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答案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五、感知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有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两类,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或人物形象的特点。这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以下方面思考:1.了解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超凡脱俗、清正高洁的形象等。2.结合诗词内容,联系诗人经历和生活时代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同一时代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某些共性,如晚唐诗歌多表达对国家衰亡的忧伤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苟安的不满。3.从描写方法入手,把握形象特点。诗词中往往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借助景物、环境等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便能迅速、准确地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连云港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答: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层次要明晰,语言要精炼、准确。
[答案示例]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六、欣赏意境
古代诗人在写诗作词时,非常重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这里的“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而“境”,即作者所以创设的生活***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赏析意境,其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和选择与某种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该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首诗或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或几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感悟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然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有通过合理想象加以再创造的内容,表述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有诗意,能与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相契合。为了表达准确,平时还应掌握一些用来概括意境的常见术语,如宁静、清幽、深邃、清凉、壮阔、雄奇等等。
2012年临沂卷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 。
[解析]回答这道题可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首先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落”“空”“出”“惊”等动词点明了景物的特点,构成了“静谧”“优美”“空寂”的意境。
[答案示例]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七、鉴赏名句
名句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它们或情真意挚,感人至深;或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或形象生动,诗意盎然;或蕴涵哲理,发人深省等等。诗词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由于它们在景、情、理、趣等方面有值得称道之处。鉴赏名句,就是对古诗词名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解答时,要根据名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说理名句,则从它的说理方式及其哲理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赏析。
2012年株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 。
[解析]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写得生动有趣。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一般可以从修辞、用典、词语、写法特点、抒感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八、表达赏析
表达赏析,即对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其内容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对比、用典、铺垫、象征、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对偶、互文等。古诗词的语言特色,通常可用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婉约细腻、沉郁慷慨、雄浑豪放等词语进行概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往往并非单一使用,而是综合运用。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答题时,要辨明技巧,分析效果,能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指出其中运用了何种手法或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012年河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问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请对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 。
山行古诗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落到实处 释词解句
【中***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9-01
2010年12月曾在石家庄41中观摩《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教学,上课的流程大致为读——解——赏这几个环节。对 “解”这一环节,我感觉比较实用。“解”其实就是解释古诗词的含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结合注解,还要求学生运用增、删、补等方法来进行难句的学习。有了释词解句这一环节,学生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便比较顺利了。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古诗词不用解释,或者说不能解释,好像一解释就落伍了。但是如果忽视这一环节,学生连古诗词的意思都没有弄清,那么对诗词的品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
初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解及工具书,并提示学生按照文言文解词译句的一般方法,扫清词句障碍,达到对诗句含义的把握,以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以《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望风烟五津)一句为例,结合注解,经过必要的点拨,再调换词序,学生便能将字面意思解释清楚了:遥望你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如果没有必要的释词解句,那么对用典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哲理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断章取义,更谈不上对作者虽悲凉却不悲观的豁达情怀的感悟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初中阶段,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上述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养成边读原文、边看注释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阅读、***思考的自觉性。
近年来各省中考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古诗词阅读考题,考查内容大多涉及理解名句内涵、赏析关键词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的考查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古诗词的考查力度,在原来仅考查古诗词默写的基础上,增加了10首古诗词阅读考查篇目,扩大了考查范围和难度,侧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诗词阅读题目成为当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最大的亮点。而2011年古诗词考查篇目增加为20首, 2012年更是增加到34首。由此,在必要的诵读之外,日常的古诗词教学要想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打好释词解句、理解大意这一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语文课程标准》